从《广志义》看王士兴的军事地理思想

从《广志义》看王士兴的军事地理思想

一、从《广志绎》看王士性的军事地理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张裕[1](2018)在《王士性《广志绎》中的经济民俗研究》文中指出经济民俗学作为一个尚待开拓的研究领域,无论是理论建构还是实际应用都还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对我国传统经济民俗思想资源的挖掘和研究更是严重不足。在目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深入挖掘我国传统文化资源中的经济民俗思想资源,加强经济民俗研究,对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促进民俗学科建设,具有积极意义。王士性是明代中后期杰出的人文地理学家,着有《广志绎》《五岳游草》《广游志》等地理书多种,其《广志绎》是王士性的一部全国性的地理笔记,记述了各地之山川、关隘、物产、赋税、风俗民情与民族关系,并将自己对祖国山川形制的理解和判断熔铸其中,处处闪耀着人文地理思想的光辉。在《广志绎》中,民俗的载录是其重要内容,占有全书字数的三分之一,而其中有关经济民俗的记载尤为详备。《广志绎》描写了各地区、各民族、各行业、各阶层的社会生活图景。本文以经济民俗学为主要理论依据,借助图谱化、表格化等方法,对王士性《广志绎》的经济民俗展开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本文除绪论部分外,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简要介绍王士性生平及着作、《广志绎》的主要内容以及成书的社会历史背景,然后用三章的篇幅,分别从经济生产民俗、经济交易民俗和经济消费民俗等方面对王士性《广志绎》中的经济民俗的记述展开分析和研究。经济生产民俗一章着重关注书中载录的浙东海洋捕捞民俗、山西畜牧业民俗、湖州丝织业民俗;经济交易民俗一章聚焦书中涉及的晋商伙计制度、龙游商乔装贩运习俗、服务业习俗、商业交通习俗;经济消费习俗一章集中审视明中后期的苏杭与两都等地的奢侈消费民俗及江西与河南地区的理性消费民俗,第五章主要就《广志绎》中经济民俗的记述及其思想在当代的学术价值及应用价值进行深入阐述,期待在信息文明全方位影响传统生活方式、知识生产方式、经验传承方式的新时期,学界通过汲取中国古代文献中的优秀民俗文化思想资源,为民俗学科范式转换提供本土化的经验智慧与思想启示,在民族复兴进程中,为帮助民众感知生活、理解生活、赋予生活意义,发挥民俗学科无限的应用潜力。

卢绪友[2](2016)在《三十年来关于王士性及其着作的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王士性是我国古代着名人文地理学家,自1985年谭其骧先生倡导学界重视研究王士性及其着作以来,研究成果丰硕。王士性着作的搜集与整理工作已基本完成,王士性地理学思想尤其是人文地理学思想得到初步阐发,已引起了学界的重视。

高晓阳[3](2013)在《清代嘉陵江流域历史军事地理初步研究》文中认为历史军事地理是研究历史时期军事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学科。了解古代的军事地理是更好地认识当代军事地理的重要条件,目前学术界对军事历史地理的研究仍旧比较薄弱,尤其是嘉陵江流域历史军事地理的研究,至今仍少有论文出现,因此还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本文以“清代嘉陵江流域历史军事地理初步研究”为题,可以弥补前人在这一地区这一领域研究的不足,亦可丰富嘉陵江流域历史地理的研究的成果。嘉陵江流域西控蜀中,东引汉中、荆襄地区,北接秦陇、关中地区,南连云贵,其地北有秦岭、巴山之固,中有剑门之险,南有长江天堑,兼有重庆、保宁等军事重镇,更显其在四川地区乃至全国版图中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本文以清代为断代,以嘉陵江流域为研究地域,从历史军事地理的角度,结合史实,分四个部分对清代嘉陵江流域军事地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阐述了嘉陵江流域地理要素与军事的关系,主要从嘉陵江流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社会经济状况及交通状况四个方面进行阐述的;第二部分论述了清代嘉陵江流域的战事及主要力量的行军路线,此部分叙议结合,详细论述了张献忠据蜀时期和白莲教战争时期嘉陵江流域各方势力的行军路线、攻防态势等,简略论述了吴三桂割据西南时期和白莲教战争后嘉陵江流域的战争概况;第三部分通过对清代嘉陵江流域战事的梳理,概括了战事分布的时空特征,并分析了时空分布特征的原因;第四部分则通过对嘉陵江流域关隘寨堡的梳理,概括了嘉陵江流域关隘寨堡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了出现这一特征的原因,另外此部分还论述了清人对嘉陵江流域关隘寨堡军事要素的利用状况。通过本文的论述,得出了清代嘉陵江流域发生的战事地点从战略要地向非战略要地转移,从中心城市向中心城市的边缘地带转移,清人仍旧将防御作为主要的军事战略思想等结论。

吴志宏[4](2012)在《明代旅游图书研究》文中提出旅游图书是指能够为游人及旅行者提供交通、食宿、地理、名胜、古迹、山川、园林、风土、物产等旅游知识及旅行信息指南的图书。由于受时代的局限,中国古代虽然尚未出现一部现代严格意义上的旅游图书,即或冠以“旅游”二字之名的图书,或集交通、食宿、购物、景点、风俗、气候等内容于一身的图书。但是,伴随着旅游活动的出现,介绍有关地理地貌、山川形胜、交通路程、风土人情等图书不断涌现,这些图书或多或少都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一定的信息,无疑可以归属于旅游图书之列。明代旅游图书应该说是进入了中国古代旅游图书发展的兴盛时期。这一时期的旅游图书无论在数量、种类上还是地域分布上均有了很大的拓展。因此,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课题。此前,学术界已有了一定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这些成果大多只是从某一角度、某一侧面进行了考察,尚未从总体上对其进行系统、综合整理和研究。基于此,本文以“明代旅游图书研究”为题,分八个部分加以论述。第一部分为“绪论”。本部分主要对文章选题缘由及研究对象、以往相关的学术研究状况、依据的史料、运用的史学理论及研究方法、文章的结构与内容、研究价值、意义及创新等问题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明代以前旅游图书的起源与发展”。该部分考察了明代以前旅游图书的发展状况,将明代以前旅游图书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先秦时期——旅游图书的雏形时期,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旅游图书的初步发展时期,隋唐时期——旅游图书的繁盛期,以及宋元时期——旅游图书进一步发展时期。第三部分“明代旅游图书的类型”。该部分分析了明代旅游图书的类型包括路程类、游记类、名胜古迹及风土人情类、地方志四类。其中,路程类图书有交通舆地图、路程书,分析了明代交通舆地图及路程书的发展状况,并列举了明代的舆地图和几部常见的路程书。本章还论述了明代游记图书的发展概况,并对明代的名胜古迹及风土人情类图书进行了详尽地介绍,考察了明代方志中所包涵的丰富的旅游信息资源。第四部分“明代旅游图书的地域分布”。本部分分析了明代旅游图书的地域分布,以南北直隶地区、江南地区、江北地区、西南地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外国六个区域为纲,对明代各地区旅游图书的书目、作者、卷数、编修时间、版本、存佚情况进行了系统地整理及考辨,并具体分析了各地旅游图书的地域分布情况。第五部分“明代旅游图书的作者”。本部分将旅游图书的作者分为官修者和私撰者,分别指出了官修者与私撰者的作者群体特点。明代的官修者包括敕修图书的编撰人员及地方官修图书的编修人员,敕修图书的编纂者多为翰林人员,地方官修图书作者成分较复杂,有地方各级官员、学校教授及生员、地方名儒、士大夫及文学士。从总体上来看,这些官修者均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明代旅游图书的私撰者大多来自于江南,以浙江、江苏籍为最多,他们的身份较复杂,有官员、商人、百姓、僧人。他们多为进士、举人出生,热爱文学、善诗书、工书画,具有文墨特长外,还喜爱游历山水。除此以外,本章还对明代着名旅行家徐霞客、王士性的生平及其旅游图书进行了介绍。第六部分“明代旅游图书的特点及价值”。本部分分析了明代旅游图书的特点及价值,明代旅游图书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从时间上看,明朝前期、中期、后期旅游图书的发展呈现不平衡性。其次,从地域空间上分析,经济、文化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旅游图书的分布就多,反之就少。再次,明代的旅游图书渐由大部头的知识型向便携、实用型转变。由于明代旅游图书记载的内容丰富,因此对史料学、旅游学、地理学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在史料学方面,图书中所保存的大量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资料,为这些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大量史料;在旅游方面,一方面宣传了旅游景点,另一方面为游人提供了交通指南及导游,此外,还介绍了明代文人的旅游观及游道,对现代人的旅游观念仍具有启发性;在地理学上,对自然地理及人文地理方面的记载,反映了明人对自然地理现象的科学认识及地理环境的决定论的观念。第七部分“明代旅游图书兴盛的原因”。本部分探讨了明代旅游图书兴盛的原因,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若干方面:第一,明朝中央及地方政府均支持编修旅游类图书。第二,明朝外交活动的频繁,促进了关于介绍外国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交通地理类图书的发展。第三,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旅游图书的兴盛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第四,明代全国水、陆交通的发达,不仅成为明代旅游活动频繁的原因之一,而且推动了大量路程书的出现。第五,明中后期出现的旅游热潮,成为旅游图书兴盛的直接诱因。最后,明代刻书业及印刷业的发展,为旅游图书的兴盛提供了技术条件。第八部分“结语”,论述了明代旅游图书的现实意义。明代旅游图书所记载的旅行信息及旅游知识,不仅为当时的旅行者提供了旅游信息指南,而且其图书保存至今,还为今人了解古代的交通地理、山川名胜、风土人情、物产资源等提供了大量的文字资料,尤其对发展现代旅游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孙光辉[5](2011)在《论《广志绎》的人文地理学贡献》文中认为《广志绎》是明代旅行家王士性的一部人文地理学着作。王士性不仅翔实地记载了丰富的人文地理资料,还有深刻地思考和研究,不仅反映出王士性杰出的人文地理学思想,同时也反映出明代人文地理风貌和有助于对明代人文地理的研究。在人地关系理论方面,王士性提出辩证的人地关系理论,在承认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的制约的前提下,又认识到人地关系的辩证性和动态性,将人地关系总结为“天下事不可懦而无为,尤不可好于有为。”其思想深度不仅领先于国内同时代的学者,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已很接近二十世纪罗士培适应论和巴罗斯生态论的观点,可见王士性思想的超前性。王士性注意区域研究方法,更为详细地划分全国经济区域、划分风俗区域以及思考明代行政区划的不合理。尤其在对浙江风俗区域的划分上,王士性按地理要素将浙江划分为滨海文化区、山谷文化区、泽国文化区。其划分方法和思想深度与黑格尔“历史的地理基础”概念极为相似。黑格尔的思想被奉为圭臬,而王士性却长期被忽视。在经济地理方面,继承传统经济地理学,更为详细地划分全国经济区域。同时还更深刻的思考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如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社会秩序、民风民俗等。在军事地理方面,主要论述了明代山川形胜与建都燕京利弊条件、陆防与海防、盗贼民变等问题。尤其在注重海防和海上交通安全方面具有前瞻性。在文化地理学方面,王士性关注各地不同自然环境影响下的不同风俗,注意比较南北方不同的风俗,还尤其关注西南少数民族的风俗。在地名学方面,王士性也多有记述和考证。综上所述,王士性在人文地理学各方面都有比较深刻的研究和思考,造诣颇高,远超过同时代徐霞客等人,王士性不愧是在人文地理学方面有重大贡献的学术型旅行家。

张一泉,梁秋莉[6](2009)在《浅谈王士性的山东海防思想》文中认为王士性,明代着名地理学家,"宦游"几近全国,晚年着有《广志绎》。面对明代万历年间日渐猖獗的倭患,依据山东自身地理和经济形势,王士性提出在胶州设置备倭府,以巩固山东的海防,抵御倭寇的劫掠。

彭勇[7](2008)在《从《广志绎》看王士性对于山东海防的思考》文中指出山东半岛扼渤海而屏京师,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受万历朝鲜战争的影响,王士性认为当时山东的海防形势岌岌可危,并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应该重视朝鲜半岛的作用,在海防政策的制订中要考虑到它的特殊性,反对刻舟求剑式的边备政策。其中某些观点具有相当的独创性和前瞻性,并对今天我国的海防现实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邵晴[8](2007)在《明代山东半岛海防建置研究 ——以沿海卫所为中心》文中指出本课题研究的是海疆历史地理,主要目的是研究明代山东沿海卫所的建置沿革,探索其内在布局的历史、地理因素,从史地角度分析明代海防的形成与发展,为现代海防建设提供参考建议。明代卫所主要形成于明代的洪武、永乐二朝,此后卫所虽有增设裁并,但只是个别现象。又因为明代海防的承载体虽然是卫所,但明代海防与元明时期的海上活动密切相关,所以本文研究的时间范围主要设定于明初的洪武、永乐二朝(1368-1424)。选择明代的山东海疆做研究是因为:1、明代沿海卫所是历史地理学迄今为止仍未弄清楚的问题,例如不同地理环境下卫所的设置、沿革、管理、变化趋势及其影响。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卫所研究,侧重于边防形式变迁与民族关系变化;西南地区侧重于边疆开发和民族关系;内地卫所研究则主要揭示明代卫所制度变迁的社会复杂性;沿海地区则多集中于倭寇和禁海。对北方沿海特别是山东沿海的史地研究明显不够充分。2、明代开始,来自海上的威胁日趋严重,倭寇对沿海地区的破坏及西方扩张势力在东南沿海的活动极大的冲击了明代社会。而山东半岛由于其特殊的战略地理位置成为外部敌对势力从海上侵略中国的一个主要方向。而明代社会又在其中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结论大多是这个变化产生以后所带来的结果,然而在这之前元末明初这段时期内,明朝的社会调整对明代海防以及后世海防的建立起了重要的奠基作用,这个是现在海防研究的盲区之一。3、明代的卫所是一种特殊的带有军事性质的地理单元,带有鲜明的地理特征,明代在山东沿海设置的卫所,它们的沿革演变直接反映出明代的边防建设、民族政策,甚至国家综合国力的升降。同时,研究明代山东海疆史地正确认识我国有史以来的我国海防建设与发展状况,研究我国在探索海防理论、海防建设的历史经验,掌握我国海防战略发展的线索和规律,运用海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服务于我们今天的海防建设。本论文对山东沿海卫所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一、山东沿海的地理条件对卫所建置的影响;二、海防、海运与沿海卫所的关系;三、明代山东海防卫所的建置与海防体系的形成;四、全球史观下明代海防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的互动关系。山东半岛沿岸虽有良好的自然地理和人文条件,但是这些条件并没有转化为进步的动力。明代山东半岛的卫所并不是一个成功的防御体系,在科学技术相对十分落后的时代,地理条件对整个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明代山东半岛沿岸的大量驻军,间接的造成了山东半岛沿海地区发展缓慢的状态。明代山东沿海的倭寇活动时有发生,然而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特别是海洋水文和海洋气候的影响,并没有对山东半岛产生较大的冲击。因此,忽略地理环境以及忽略当时对地理环境的改造能力而得出的结论显然是不正确的。

郑娟娟[9](2007)在《晚明游记的史料价值》文中指出晚明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在社会剧烈变化的背景下,游记文学也在晚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游记作品。这一时期的游记着作十分注意人与地的亲缘关系,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紧密结合。受实学思潮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游记所记载的内容可信度较高,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为我们全面研究晚明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本文选取了晚明游记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些作品,通过对其所记载内容的分析,来反映晚明游记的史学价值。第一章是本篇论文的铺垫,其中又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概述了晚明社会变迁的大背景及其对游记发展的影响;其次对晚明游记的状况作了一个概括性介绍;最后是将晚明游记与前代游记作品对比,研究晚明游记的新特点。第二章是本篇论文的重点章节。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多方面共同发展的结果,游记中相关内容的记载,则是对历史社会的全面反映。本文从经济、政治、社会生活、民俗风情、城市地理、军事地理、民族地理、宗教文化及明代妇女的社会生活等九个方面对此进行了论证。游记作为其作者的亲身经历,其所见、所闻、所想都是对当时社会的最直接、最真实的反映,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第三章讲述晚明游记作者的史识。晚明游记作者对客观事物进行深入实地的观察,同时经过深层次的思考,做出客观的评价。这种态度成就了其日后的名誉。最后的小结中,讲到了晚明游记对后世的影响,也说明了从历史角度看晚明游记的的可行性以及重要性。从历史的角度待晚明游记,不仅为我们研究明末社会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也将历史研究的范畴,扩展到了更广阔的领域。

马珂[10](2005)在《王士性及其地理三书研究》文中认为明代中后期,士人普遍热衷于游历,王士性也不例外,他借做官的便利条件,游遍了当时全国两京十二省(除福建省外),相继写出了《五岳游草》、《广游志》、《广志绎》等地理论着。在这些论着中,王士性记载了他所看到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现象,并对于考察到的现象发表了自己的真知灼见。这些见解充分反映了王士性的实学思想、自然地理思想、人文地理思想。 王士性之游亦有其道,他将传统的“游道”分成三个高低不同的层次,即“人游”、“天游”、“神游”,而他的“游道”则超出了此三者。 明代自万历以后,社会风气发生很大变化,从空谈性理转入经世务实,崇尚实学的思潮逐渐形成。在这个学术大背景下,王士性的思想也受到了实学思想的影响。他在一系列的奏疏中,关注有关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比如治理黄河、边防问题、盗贼民变问题等等。“地理三书”也是其实学理念的体现。 “地理三书”的学术成就凸显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方面。自然地理成就,笔者侧重于探讨王士性对于山脉的走向、黄河的考察;人文地理成就重点探讨王士性对于经济地理、文化地理和风俗地理的认识。王士性所取得的成就,使之无愧于学术型旅行家之誉。 附论中,笔者考察了“地理三书”的版本流传情况,又对于《楚书》等书作者应为王士性,做进一步的补正,这些工作对于王士性的研究也是有所裨益的。

二、从《广志绎》看王士性的军事地理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广志绎》看王士性的军事地理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1)王士性《广志绎》中的经济民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王士性与《广志绎》内容概说
    第一节 王士性生平及着作简介
    第二节 《广志绎》内容概说
    第三节 成书的社会背景
第二章 《广志绎》中的经济生产民俗
    第一节 海洋捕捞民俗
        一、浙东沿海渔业捕捞民俗:“各有张蒲系网之处”
        二、海南岛珍珠采集民俗:万金之费,得不偿失
    第二节 畜牧业民俗
        一、山西至洞庭湖迁移放牧民俗:冬月草枯,麾羊而南
        二、畜牲业管理民俗:群以千计,二三执随
        三、随同南牧的服务民俗:妓妇酒肴随行,翦毛以酬
        四、羊信仰
    第三节 丝织业民俗
        一、湖州丝织业生产民俗:湖多一蚕,每年两秋
        二、蚕民的民间信仰与禁忌:马寄邻郡,官府罢讼
第三章 《广志绎》中的经济交易民俗
    第一节 商人交易形式
        一、晋商伙计制度:一人出本,众伙共商
        二、龙游商乔装贩运习俗:假痈巨疽,皆藏宝珠
    第二节 服务业交易民俗
        一、金融借贷习俗:有本无本咸得以生
        二、生活服务民俗:“徒张空拳以笼百务”
        三、咨询服务民俗:“儇巧敏捷者入都为胥办”
    第三节 商业交通民俗
        一、巴蜀商业交通民俗:点篙之妙,百步穿杨
        二、滇云商业交通民俗:河水险恶,缘索渡河
第四章 经济消费民俗
    第一节 商品消费民俗:雅文物,喜鞶帨
    第二节 奢侈消费民俗:浪费不能居积,及败无以自存
        一、奢侈消费民俗与市民生活
        二、奢侈消费民俗的历史根源
    第三节 理性消费民俗
        一、江西计划消费民俗:技业人归,计家口岁用
        二、河南民间互助组织:告助吃会,缓急之备
第五章 《广志绎》中民俗记述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 《广志绎》中民俗记述的学术价值
        一、余言皆身所见闻:田野作业,追维故实
        二、回归文本:理性建构,意义提升
        三、学科自信:以我为主,自我建设
    第二节 《广志绎》中民俗记述的应用价值
        一、天造地设不可强也:因地制宜的民俗生态价值
        二、入境问俗先王之泽:尊重民俗文化的经济发展方式
参考文献
致谢

(2)三十年来关于王士性及其着作的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王士性着作的整理与研究情况
二、王士性地理学思想研究状况
三、王士性与徐霞客的比较研究
四、对王士性诗歌与文学的研究
五、对王士性及其家世的研究

(3)清代嘉陵江流域历史军事地理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二、重点、难点及创新
    三、相关学术史回顾及动态述评
        (一) 历史军事地理的研究现状概况
        (二) 流域历史军事地理的研究现状
        (三) 涉及嘉陵江流域历史军事地理的研究
        (四) 目前嘉陵江流域历史军事地理研究存在的不足
    四、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嘉陵江流域历史军事地理概述
    一、嘉陵江流域的地理环境与战争的关系
        (一) 嘉陵江流域在全国的地理位置及军事战略地位
        (二) 嘉陵江流域内地形地貌及与战争的关系
        (三) 嘉陵江流域内社会经济状况与战争的关系
        (四) 嘉陵江流域内交通状况与战争的关系
    二、历史时期嘉陵江流域军事地理概述
        (一) 先秦至西汉时期
        (二) 西汉末至三国时期
        (三) 两晋南北朝时期
        (四) 隋唐时期
        (五) 五代两宋时期
        (六) 元明时期
第二章 清代嘉陵江流域的战事及主要力量的行军路线
    一、张献忠据蜀时嘉陵江流域各势力的作战路线、攻守态势复原研究
        (一) 大西农民军进驻四川与残明势力的攻守态势
        (二) 大西农民军与清军的攻防态势
    二、吴三桂政权割据西南时期,清军与吴军的攻防态势
    三、白莲教战争时嘉陵江流域战争双方行军路线复原研究
        (一) 川楚白莲教东乡会师前,川东北白莲教农民军起事及其行军路线
        (二) 川楚白莲教东乡会师至清廷实施坚壁清野议,白莲教农民军的行军路线
        (三) 嘉庆三年(1798年)清廷实施坚壁清野议后农民军的行军路线..
        (四) 嘉庆四年(1799年)白莲教农民军的行军路线
        (五) 嘉庆五年(1800年)白莲教农民军西渡嘉陵江后,双方的进兵路线
        (六) 嘉庆六年(1801年)之后,白莲教的活动范围
    四、白莲教起事后,嘉陵江流域的战事概况
        (一) 蓝大顺农民军起事后在嘉陵江流域的活动
        (二) 嘉陵江流域的其他军事活动
    五、小结
第三章 清代嘉陵江流域战事时空分布
    一、关于战事次数统计的的基本问题
    二、清代嘉陵江流域战事时间分布特征
    三、清代嘉陵江流域战事空间分布特征
    四、小结
第四章 清代嘉陵江流域的关隘寨堡
    一、关于清代嘉陵江流域关隘寨堡的统计问题
    二、清代嘉陵江流域关隘寨堡数量统计
    三、清代嘉陵江流域关隘、寨的分布特征
    四、清人对嘉陵江流域内关隘寨堡的利用
    五、清代嘉陵江流域的重要军事重镇
    六、小结
结语
    一、对清代嘉陵江流域战略地位的思考
    二、对白莲教战争的一些军事地理思考
    三、对战事时空分布的思考
表1:清代嘉陵江流域关隘概况一览表
表2:清代嘉陵江流域战事一览表
附图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后记

(4)明代旅游图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对象
    二、以往相关学术研究状况
    三、依据的史料
    四、运用的史学理论及研究方法
    五、结构与内容
    六、研究价值、意义与创新
第二章 明代以前旅游图书的发展
    第一节 先秦时期旅游图书的雏形
    第二节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旅游图书的初步发展
    第三节 隋唐时期旅游图书的繁盛
    第四节 宋、元时期旅游图书进一步发展
第三章 明代旅游图书的类型
    第一节 路程类
    第二节 游记类
    第三节 名胜古迹及风土人情类
    第四节 地方志
第四章 明代旅游图书的地域分布
    第一节 直隶地区
    第二节 明代江南地区
    第三节 明代江北地区
    第四节 明代西南地区
    第五节 明代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第六节 外国
第五章 明代旅游图书的作者
    第一节 旅游图书的官修者
    第二节 旅游图书的私撰者
    第三节 着名旅行家徐霞客、王士性及其旅游图书
第六章 明代旅游图书的特点及价值
    第一节 明代旅游图书的特点
    第二节 明代旅游图书的价值
第七章 明代旅游图书兴盛的原因
    第一节 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支持
    第二节 对外交往活动的频繁
    第三节 商品经济的发展
    第四节 明代交通的发达
    第五节 明代的旅游热
    第六节 印刷技术的提高及刻书业的发展
第八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论《广志绎》的人文地理学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在人地关系理论方面的贡献
    (一) 自然环境对人的制约性
    (二) 王士性人地关系理论的辩证性
    (三) 王士性人地关系理论的动态性
二、在区域研究方面的贡献
    (一) 经济区域划分
    (二) 风俗区域划分
    (三) 对明代政区划分不合理的思考
三、在经济地理方面的贡献
    (一) 经济区域研究
    (二) 产业布局
    (三) 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
四、在军事地理方面的贡献
    (一) 山川形胜与建都燕京
    (二) 九边与北部边防
    (三) 海防思想
    (四) 盗贼、民变问题
五、在文化地理方面的贡献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明代山东半岛海防建置研究 ——以沿海卫所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部分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0 绪论
    1 明代山东沿海卫所与海防
        1.1 山东半岛的地理环境
        1.1.1 陆地与人口
        1.1.2 海岸和海岛
        1.1.3 海域与航海
        1.2 元明时期的海运
        1.3 海运、海防及卫所的关系
    2 沿海卫所设置的空间布局
        2.1 灵山卫历史军事地理
        2.1.1 灵山卫的建立
        2.1.2 军事通道的掌控及其战略意义:海上与陆地
        2.1.2.1 海上交通的咽喉
        2.1.2.2 背山面海的要塞
        2.1.3 相关军事行动
        2.2 雄崖所历史军事地理
        2.2.1 建置年代与卫城、所城形势
        2.2.2 军事通道的掌控及其战略意义:陆地与海上
        2.2.3 相关军事行动
        2.3 威海卫历史军事地理
        2.3.1 卫城及下属所城形势
        2.3.2 军事通道的掌控及其战略意义:陆地与海上
        2.4 卫所布局
    3 全球史观下的山东半岛沿海卫所体系的形成
        3.1 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以及世界
        3.2 明代山东半岛沿海卫所总表
    4 结论
    附:参考文献
英文部分
    Abstract
    0 Introductions
    1 Coastal Weisuo and Coastal Defense of Shandong Province in Ming
        1.1 The geographic environment of Shandong
        1.1.1 Land and Populati
        1.1.2 Seacoast and
        1.1.3 Sea area and Navigati
        1.2 Marine transportation in the Yuan Ming Dynastie
        1.3 The relation of Marine transportation, coast defense and Weisu
    2 The Special Layout of Coastal Weisu
        2.1 Historical Military geography of Lingshan We
        2.1.1 The setup of Lingshan We
        2.1.2.T he control of military roads and strategic meaning: both on land and at
        2.1.2.1 The conjunction of sea transportati
        2.1.2.2 The strongholds with hills behind and the sea in
        2.1.3.R elative military activitie
        2.2 Historical and Military Geography of Xiongya Su
        2.2.1 The time of establishment and military organizations of Guard and Su
        2.2.2 The control of military channel and its strategic significance: Land and
        2.2.3.R elative military activities
        2.3 The Historical and Military Geography of Weihai
        2.3.1 The situations of the Guard and its subordinate Battali
        2.3.2 The control of military channel: marine and land and its strategic
        2.4 The layout of the Garrison and its subordinated Battali
    3 The formation of Coastal Weisuo System in Shandong Peninsul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iewing the world history as a
        3.1 Shandong Peninsula and Liaodong Peninsula, Korean Peninsula, Japanese Peninsula and the world
        3.2 Collection Form of Coastal Weisuo in Shandong Peninsula in Ming
    4 Conclusion
    Reference
图一 山东半岛形势图
图二 明代海运及运河图
图三 灵山卫舆图
图四 灵山卫城图
附图五 雄崖所卫星图
附图六 威海卫舆图
致谢

(9)晚明游记的史料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晚明游记兴盛的社会背景及特点
    一、晚明游记兴起的背景
    二、晚明游记的兴盛概况
    三、晚明游记发展的新特点
第二章 晚明游记的史料价值
    一、经济
        1、工商皆本
        2、白银货币化
        3、商品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
    二、政治
        1、朝政紊乱,宦官专权
        2、联结朋党,倾轧成风
        3、赋税沉重,民生疾苦
    三、社会风尚
        1、服饰
        2、饮食
    四、民俗风情
        1、生产风俗
        2、岁时风俗
        3、娱乐风俗
        4、礼俗
        5、婚丧风俗
    五、城市地理
        1、城市的自然地理环境
        2、城市建制
        3、城市功能
        4、城市人口
        5、城市人文地理
    六、军事地理
        1、边防
        2、海防
        3、互市
    七、民族地理
        1、服饰
        2、饮食
        3、居住
        4、交通
        5、风俗
    八、宗教文化
        1、佛教
        2、道教
        3、民间宗教
    九、明代妇女的社会生活
        1、世风转变,娼妓业发达
        2、参与社会生产生活
第三章 晚明游记作者的史识
结语
参考文献

(10)王士性及其地理三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概况
一、王士性其人
    (一) 王士性的“游道”及其游历的社会背景
    (二) 实学—王士性思想观念及学术背景
二、彰显经世理念的“地理三书”
    (一) 边防思想
    (二) 盗贼民变问题探讨
三、“地理三书”的地理学成就考述
    (一) 自然地理领域的科学价值
    (二) 经济地理学思想的建树
    (三) 对文化地理的贡献
    (四) 在风俗地理方面的真实记录
附论
    (一) 《五岳游草》、《广志绎》、《广游志》诸书的流传
    (二) 对于《楚书》作者应为王士性的补证
参考文献

四、从《广志绎》看王士性的军事地理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 [1]王士性《广志绎》中的经济民俗研究[D]. 张裕.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8(01)
  • [2]三十年来关于王士性及其着作的研究综述[J]. 卢绪友. 台州学院学报, 2016(05)
  • [3]清代嘉陵江流域历史军事地理初步研究[D]. 高晓阳. 西南大学, 2013(01)
  • [4]明代旅游图书研究[D]. 吴志宏. 南开大学, 2012(06)
  • [5]论《广志绎》的人文地理学贡献[D]. 孙光辉. 浙江师范大学, 2011(05)
  • [6]浅谈王士性的山东海防思想[J]. 张一泉,梁秋莉. 考试周刊, 2009(20)
  • [7]从《广志绎》看王士性对于山东海防的思考[J]. 彭勇. 怀化学院学报, 2008(12)
  • [8]明代山东半岛海防建置研究 ——以沿海卫所为中心[D]. 邵晴. 中国海洋大学, 2007(04)
  • [9]晚明游记的史料价值[D]. 郑娟娟. 浙江大学, 2007(04)
  • [10]王士性及其地理三书研究[D]. 马珂. 华中师范大学, 2005(06)

标签:;  ;  ;  ;  

从《广志义》看王士兴的军事地理思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