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消融检测心肌损伤的方法

射频消融检测心肌损伤的方法

一、射频消融术损伤心肌的检测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赵荣诚,韩佳[1](2021)在《伊布利特对老年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患者心肌损伤及术后复发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术中应用伊布利特对老年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及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8月收治的老年心房颤动患者9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48例,对照组给予射频消融术治疗,观察组在射频消融术中应用伊布利特治疗。观察两组术后成功转复率和复发率,比较两组心肌损伤标志物、临床指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成功转复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周内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 h,两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及肌红蛋白(MYO)抗原水平均高于术前,但观察组上述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P<0.01)。两组基线QT间期(QTc)、最大QT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律时间、QTc达峰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射频消融术中应用伊布利特治疗可有效提高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的成功转复率,缩短转复时间,降低复发率;还能降低射频消融术对心肌的损伤,且治疗安全性高。

张洋[2](2021)在《NT-proBNP对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相关性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房颤易并发卒中、心衰等心血管疾病,对患者及其家庭均有着严重影响。射频消融手术是目前公认的有效治疗房颤的方法,但复发率较高,因此术前评估患者是否适合射频消融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研究NT-proBNP水平与房颤射频消融术复发的相关性,为房颤患治疗方法的选择及手术预后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6月在吉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共计146例,其中阵发性房颤患者81例,持续性房颤患者65例。患者术前均进行常规检查评估,无手术禁忌症,所有患者均由同一组术者完成在三维标测下环肺静脉电隔离术,手术均成功,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全部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均测定血浆NT-proBNP水平.另外选取此期间在吉林省人民医院健康体检的窦性心律患者50例,进行血浆NT-ProBNP检测。结果:1.房颤患者血浆NT-ProBNP平均浓度为416.19 ng/L,窦性心律人群为96.85ng/L,P值为0.001,血浆NT-ProBNP水平与房颤发生具有显着相关性。2.未复发组术前平均NT-ProBNP水平为371.2ng/L,复发组为606.51 ng/L,P值为0.008,具有显着相关性。ROC曲线下面积为0.764(95%CI:0.657-0.872,P<0.05),房颤患者术前血浆NT-ProBNP水平对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复发具有积极的预测价值。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LAD左房内径(P<0.001,OR=1.241,95%CI:1.113—1.383)、术前NT-ProBNP水平(P<0.001,OR=1.003,95%CI:1.002—1.005)是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因素。4.血浆NT-ProBNP水平在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与房颤复发均有显着相关性,且术后时间越长,P值越小,相关性越强。射频消融术后6个月与术前血浆NT-ProBNP下降百分比ROC曲线下面积为0.855(95%CI:0.786-0.925,P<0.05),术后血浆NT-ProBNP水平下降越多房颤复发几率越小,两者有显着相关性。5.术前的NT-ProBNP水平可以在房颤患者APPLE评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复发相关性的分析依据。结论:NT-ProBNP检测方便、快捷、患者接受度高;射频消融术治疗前后的NT-ProBNP水平可有效识别复发风险较高的人群,及时临床干预,降低房颤复发率,在临床上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杨颖[3](2021)在《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医源性房间隔缺损发生率及他汀、ACEI/ARB类药物对其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这一心律失常发病率逐年增加。目前在我国存在着庞大的房颤人群。心房颤动对人类身体健康存在巨大危害,房颤后左心耳血栓形成脱落会导致各种重要脏器栓塞,导致机体功能丧失,严重时危及生命,除此之外,当房颤发生后可以加重原有心脏疾病,增加患者住院次数,延长住院天数,增加医疗支出,导致家庭社会负担加重。目前房颤的治疗方法主要分为两种药物和手术治疗,两者各有优缺点。随着对疾病认识的不断加深,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房颤手术治疗越来越微创化,从最初外科手术治疗,进展到介入导管消融治疗,随着器械进步,消融手术操作逐渐简单方便,同时也逐渐安全。目前导管消融手术逐渐成为伴有严重症状以及药物难以控制的房颤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其理论基础为肺静脉触发心房颤动学说,肺静脉触发心房颤动学说的提出,肺静脉隔离(pulmonary vein isolation,PVI)即据这一学说制定的治疗房颤的手术方法。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近年来,PVI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药物治疗效果不好的房颤患者。最初,这一手术过程是通过控制消融导管借助射频能量“逐点”消融隔离肺静脉,即房颤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但这一手术的操作技巧性强、手术时间长,患者疼痛较明显。随后,冷冻球囊导管消融(Cryoballoon catheter ablation,CBCA)技术出现,并迅速发展,冷冻消融方法有术者学习曲线时间较短、患者舒适性好等优点。目前为止,国内外已有多项临床试验证明冷冻消融治疗房颤具有安全有效性,随访射频消融与冷冻消融隔离肺静脉前庭治疗房颤的近远期效果结果无明显差异。基于以上原因,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选择冷冻球囊技术治疗房颤。不管采用哪种技术,PVI消融的第一步都是通过房间隔穿刺针行房间隔穿刺,建立右房至左房通道。前期研究发现部分患者出现一段时间内的持续性房间隔缺损ASD(atrial septal defect),而且发现冷冻球囊消融的患者房间隔缺损发生率高于射频消融患者,基于这一发现,我们设计这一研究。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接受不同术式的房颤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对比两种手术房间隔缺损发生率,探讨发生房间隔缺损的高危因素及保护性因素,以及医源性房间隔缺损的临床意义。第二部分探讨他汀类药物治疗能否改善导管消融术后医源性房间隔缺损的发生,降低房颤复发改善预后。第三部分探讨ACEI/ARB治疗能否改善导管消融术后医源性房间隔缺损的发生率,降低房颤复发以及改善预后。第一部分冷冻消融与射频消融手术医源性房间隔缺损发生率比较以及其对心房颤动患者预后的影响目的:通过对不同导管消融手术后房颤患者进行观察随访,对比两种手术方法房间隔缺损发生率,探讨发生房间隔缺损的高危因素和保护因素,通过随访观察这一医源性房间隔缺损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在我中心接受PVI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293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射频消融组152例,冷冻消融组141例。治疗前采集患者临床信息包括病史,查体,完善相关检查,包括血生化指标、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24小时抽血检测BNP、Hs-CRP、TNI以及CKMB,所有患者于术前、术后3月、术后一年行心脏彩超检查房间隔穿刺口愈合情况,测量左心房直径(LAD)、右心房直径(RAD)、左心房射血分数(LAEF)、心室舒张早期快速充盈的充盈峰(E峰)、左心室舒张晚期(心房收缩)充盈的充盈峰(A峰)、E/A比值、左心房应变指标:左心房应变(S%)、应变率(SR)。其中SR又分为以下几个不同时间点指标,有左心室收缩期应变率(SRs)、左心室舒张早期应变率(SRe)、左心房收缩期应变率(SRa)。随访患者用药情况,房颤复发、6分钟步行试验、脑卒中、任何因心律失常引发的症状以及再住院情况。结果:所有病例手术无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心功能不全、基础心率、阵发与持续房颤比例、他汀以及ACEI/ARB用药情况、基线时BNP、Hs-CRP、TNI以及CKMB水平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月时,冷冻消融组房间隔缺损发生率明显高于射频消融组(24.11%VS 11.84%,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年时,冷冻消融组房间隔缺损发生率仍然明显高于于射频消融组(15.60%VS 6.58%,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BNP水平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冷冻消融组Hs-CRP、TNI、CKMB水平均明显高于射频消融组(5.79±2.28 VS 4.52±2.05;6.06±2.72 VS 1.84±1.08;50.10±16.34 VS 22.60±8.64,P均<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冷冻消融组曝光时间明显高于射频消融组(9.74±3.44 VS 3.51±1.34,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冷冻消融组左房操作时间明显短于射频消融组(74.43±25.44 VS 114.09±28.26,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超声指标方面,1年时,LAD冷冻消融组高于射频消融组(35.87±3.55VS 35.07±3.3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AD、E峰、A峰、E/A值、S%、SRs、LVEF 3月和1年时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SRe 3月时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年时冷冻消融组低于射频消融组(-1.73±0.56 VS-1.95±0.8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Ra 3月、1年时冷冻消融组均低于射频消融组(-1.84±0.64 VS-2.04±0.83,-2.31±0.63 VS-2.53±0.75,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AEF 3月时冷冻消融组低于射频消融组(53.35±11.89 VS56.54±11.8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年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房间隔缺损组与非缺损组患者术前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指标比较,LAD房间隔缺损组高于非缺损组(37.44±4.55VS35.21±3.2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AD术后1年时房间隔缺损组高于非缺损组(35.19±2.80VS 34.12±2.6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峰术后1年时房间隔缺损组低于非缺损组(67.17±11.73VS72.96±18.29,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Ra术后1年时房间隔缺损组低于非缺损组(-2.14±0.69VS-2.45±0.69,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6分钟步行试验、ACEI/ARB用药情况术前和术后1年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非心律失常心悸症状发生率术后1年时房间隔缺损组高于非缺损组(34.38%VS 24.14%,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房间隔缺损患者房颤复发率高于非缺损组患者(53.13%VS 28.74%,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再住院率、新发脑卒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i ASD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分析结果表明:应用他汀、ACEI/ARB是保护性因素,而高血压、左房直径、左房操作时间及手术方案是发生i ASD的危险因素,其中高血压(OR=2.606,P=0.039)、手术方式(OR=6.111,P=0.001)是独立危险因素。小结:1.冷冻消融术对心房损伤明显高于射频消融组,一定时间内更容易导致心房重构,影响左房功能,并且房间隔缺损发生几率明显高于射频消融组。2.发生房间隔缺损会影响左房功能,并增加房颤复发风险,患者更容易出现一些不适症状,对患者运动耐量、卒中、再住院无明显影响。3.高血压、左房直径、左房操作时间、手术方式是房间隔缺损的高危因素,而应用他汀、ACEI/ARB药物能降低房间隔缺损发生。第二部分应用他汀治疗对房颤消融手术后医源性房间隔缺损发生率及患者预后的影响目的:通过对比观察他汀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相关指标变化,来探讨他汀治疗对于房颤消融术后医源性房间隔缺损发生率有无影响,以及其对房颤消融后复发有无预防作用,能否改善患者预后。方法:顺序选择在我中心接受PVI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97例,分入他汀组和非他汀组,其中他汀药物治疗组50例,非他汀治疗组47例。治疗前采集患者临床信息包括病史,查体,完善相关检查,包括血生化指标、心电图、心脏彩超、CT等。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24小时抽血检测BNP、Hs-CRP、TNI以及CKMB,所有患者于术前、术后3月、术后1年行心脏彩超检查房间隔穿刺口愈合情况,测量左心房直径(LAD)、E峰、A峰、左心房射血分数(LAEF)、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房应变指标:左心房应变(S%)、应变率(SR)。其中SR又分为以下几个不同时间点指标,有左心室收缩期应变率(SRs)、左心室舒张早期应变率(SRe)、左心房收缩期应变率(SRa)。随访患者房颤复发情况、6分钟步行试验、脑卒中、任何因心律失常引发的症状以及再住院情况。结果:所有病例无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之间术前基线资料包括生化结果、心脏彩超等指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月时,两组房间隔穿刺口大部分能够闭合,非他汀治疗组房间隔缺损发生率高于他汀治疗组,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1年时,非他汀治疗组房间隔缺损发生率仍高于他汀治疗组,但差异仍不具有统计学意义。非他汀治疗组BNP、Hs-CRP、TNI、CKMB水平均明显高于他汀治疗组(125.33±89.39 VS167.90±114.18,9.52±4.86 VS 5.99±4.79,2.36±0.73 VS 1.92±1.00,27.29±8.25 VS 21.11±8.66,均P<0.05),两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他汀治疗组早期复发率是低于非他汀治疗组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一年时随访,他汀治疗组1年时复发率明显低于非他汀治疗组(22.00%VS40.4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房颤消融术后1年时,进行6分钟步行试验,他汀治疗组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明显大于非他汀治疗组(698.37±110.84 VS 657.55±96.53,P<0.05),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房颤消融术后1年时,LAD他汀治疗组明显低于非他汀治疗组(34.99±3.45 VS 6.77±4.14,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房颤消融术后3月以及1年时,左心室舒张早期心房应变率(SRe)(-2.13±0.824VS-1.82±0.67,-2.03±0.0.73 VS-1.74±0.67,均P<0.05)、左心房收缩期心房应变率(SRa)(-2.14±0.837 VS-1.77±0.840,-2.36±0.882 VS-1.98±0.75,均P<0.05),他汀治疗组均明显高于非他汀治疗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小结:1.他汀类药物治疗能够降低房颤消融术后血清BNP、Hs-CRP、TNI、CKMB等水平,能够降低LAD,提高SRe、SRa,提高患者6分钟步行实验结果,降低房颤术后复发率。2.他汀治疗可以降低房颤术后炎症反应,减轻心肌损伤程度,一定程度上减低i ASD发生率,改善左房重构,提高左房应变,提高患者运动耐量,降低房颤术后复发。第三部分应用ACEI/ARB治疗对房颤消融手术后医源性房间隔缺损发生率以及患者预后的影响目的:我们通过对比观察ACEI/ARB治疗组与对照组相关指标变化情况,来探讨ACEI/ARB治疗对于房颤消融术后医源性房间隔缺损发生率有无影响,以及其能否降低房颤消融后复发,对患者预后指标有无改善作用。方法:顺序选择在我中心接受PVI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87例,是否应用ACEI/ARB分入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45例,对照组42例。治疗前采集患者临床信息包括病史,查体,完善相关检查,包括血生化指标、心电图、心脏彩超、CT等。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24小时抽血检测BNP、Hs-CRP、TNI以及CKMB,所有患者于术前、术后3月、术后一年行心脏彩超检查房间隔穿刺口愈合情况,测量左心房直径(LAD)、左心房射血分数(LAEF)、左室射血分数(LVEF)、E峰、A峰、左心房应变指标:左心房应变(S%)、应变率(SR)。其中SR又分为以下几个不同时间点指标,有左心室收缩期应变率(SRs)、左心室舒张早期应变率(SRe)、左心房收缩期应变率(SRa)。随访患者房颤复发情况、6分钟步行试验、脑卒中、任何因心律失常引发的症状以及再住院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完成房颤消融手术,无肺静脉狭窄、血栓栓塞事件、心包填塞、左房破裂、左房食管瘘等并发症。两组患者之间术前基线资料包括生化结果、心脏彩超等指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月时,两组房间隔穿刺口大部分能够闭合,对照组房间隔缺损发生率高于治疗组,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1年时,对照组房间隔缺损发生率仍高于ARB/ACEI治疗组,但差异仍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BNP、Hs-CRP、TNI、CKMB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组(188.31±94.76 VS147.78±92.05,6.40±3.46 VS 5.02±2.69,2.16±0.892 VS 1.81±0.685,22.46±7.64 VS 19.12±5.60,均P<0.05),两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早期复发率是低于对照组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一年时随访,治疗组1年时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房颤消融术后1年时,治疗组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明显大于对照组(688.45±98.63 VS643.23±101.52,P<0.05),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房颤消融术后3个月及1年时,LAD治疗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38.10±3.91 VS39.76±3.81,36.62±3.54 VS 38.21±3.57,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年时,治疗组患者S%高于对照组(33.84±8.82 vs 30.33±6.6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左心室舒张早期心房应变率(SRe)治疗组高于对照组(-1.96±0.73 VS-1.66±0.6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房颤消融术后3月以及1年时,左心房收缩期心房应变率(SRa),治疗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13±0.78 VS-1.81±0.59,-2.32±0.53 VS-2.04±0.72,均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1年时,两组患者LAEF之间比较(52.86±11.18 VS 47.62±10.47,P<0.05),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小结:1.ACEI/ARB治疗能够降低房颤消融术后血清BNP、Hs-CRP、TNI、CKMB等水平,能够降低LAD,提高SRe、SRa,LAEF,提高患者6分钟步行实验结果。2.ACEI/ARB治疗可以降低房颤术后炎症反应,减轻心肌损伤程度,一定程度上减低i ASD发生率,改善左房重构,提高左房应变性及左房功能,从而提高患者运动耐量。结论:1.冷冻消融术对心房损伤明显高于射频消融组,一定时间内更容易导致心房重构,影响左房功能,房间隔缺损发生几率明显高于射频消融组。2.发生房间隔缺损将影响左房功能,并增加房颤复发风险,患者更容易出现一些不适症状,其中对患者运动耐量、卒中、再住院无明显影响。3.高血压、左房直径、左房操作时间、手术方式是房间隔缺损的高危因素,而应用他汀、ACEI/ARB药物能降低房间隔缺损发生。临床工作中我们应充分重视房颤患者术前血压控制,以及术式选择,对于i ASD高发人群尽早给予他汀、ACEI/ARB药物干预。4.他汀类药物治疗可以降低房颤术后炎症反应,减轻心肌损伤程度,一定程度上减低i ASD发生率,改善左房重构,提高左房应变,从而提高患者运动耐量,降低房颤术后复发。5.ACEI/ARB治疗可以降低房颤术后炎症反应,减轻心肌损伤程度,一定程度上减低i ASD发生率,改善左房重构,提高左房应变及左房功能,从而提高患者运动耐量。

范思洋[4](2021)在《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长期疗效、基因型危险分层和致病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室性心动过速:18年经验背景及目的: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室速是ACM患者治疗的一个重要方面,特别是对于年轻的患者。室速消融可以改善生活质量,并没有研究显示其能延长寿命,减低死亡率。目前关于消融的长期随访数据非常有限。该研究描述了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ACM)队列中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室性心动过速的长期疗效。方法:连续入组了 2000年六月至2019年三月来我院行经导管射频消融术的患者。手术开始行心内膜消融,对于心内膜消融失败的患者行心外膜途径。局部消融策略包括激动标测、拖带标测、起搏标测和基质标测等结果:在284名患者中共实施了 393次消融,其中心内膜途径377次,心内外膜联合途径16次。右心室游离壁基底部是室速起源的主要部位,占65.6%。81名患者进行了二次消融,28名患者经历了超过3次消融,68.8%患者在二次消融中发现了室速起源新的靶点。随访过程中有171次室速复发,19例死亡。其中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消融后的无室速生存率分别为56.7%,73.2%和78.1%。多因素分析显示能诱发出超过3种室速跟室速复发再住院具有相关性(HR 1.467,95%CI 1.052-2.046,P=0.024)。室速复发再住院和诱发超过3种室速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 2.954,95%CI 1.806-8.038,P=0.034;HR 3.189,95%CI 1.073-9.482,P=0.037)。结论:尽管ACM室速需要多次心内膜消融,但总的来说安全有效。能诱发多起源性室速与不良预后具有相关性。第二部分:基因型对于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消融术后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复发的影响背景及目的:ACM基因型和表型相关性数据仍然匮乏。该研究探究了遗传变异对于ACM消融术后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复发的预测作用。方法:我们回顾性地纳入了 ACM患者合并致命性室速接受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并筛查ACM相关致病基因的患者。致命性室速定义为持续性室速、心脏骤停或ICD适当放电。结果:92例由于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行射频消融的患者被纳入研究,平均年龄为39.6±13.1岁,89.1%为男性,致病突变检出率为60.9%。单次消融后室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为ACM致病突变(HR,2.49;95%CI,1.19-5.23;P=0.016),包括PKP2基因突变和多个基因突变(HR,5.88;95%CI,1.74-19.91;P=0.004)。PKP2基因突变患者的预后比其他桥粒蛋白基因突变差(P=0.023)。多个基因突变患者的预后比单个基因突变的患者差(P=0.002)。然而多次消融后,基因型和室速复发并无相关性。结论:携带ACM致病突变的患者在消融术后有较高风险发生室速复发,尤其是携带PKP2基因突变和多个基因突变的患者,这些患者需要多次消融。该研究提示特定突变的ACM患者需要进一步的管理和治疗。第三部分:Hippo和经典WNT通路的抑制物EP300/TP53在无明显心力衰竭的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患者心脏中被激活背景和目的: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ACM)是一种心肌原发性疾病,通常表现为心律失常,随后伴有进行性心功能不全和心力衰竭。ACM主要由桥粒蛋白基因突变引起。桥粒负责细胞间粘附,并作为机械感应和机械转导信号通路的中枢。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在ACM心功能不全之前发生的早期分子变化和失调信号通路。方法:右室心内膜心肌活检标本取自三名来自不同家系的ACM患者,对照心脏为来自5个无心脏病症状的对照人群的移植心脏组织。用核糖体RNA剔除的方法对来自三个ACM和五个对照心脏的进行RNA测序。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通路和上游转录因子富集分析,并运用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技术在蛋白水平对通路的上游转录因子和调控靶基因进行验证。结果:三例进行RNA测序患者均携带DSP截短突变,临床症状表现为室性心动过速,但右室大小和心脏功能正常。RNA测序结果发现了约5000个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分析显示Hippo和典型WNT通路表达下调。在5例独立尸检确诊的ACM患者的右心室和左心室组织中对RNA测序结果进行验证,这些患者死于心源性猝死,没有心力衰竭病史。在右心室和左心室验证样本中,cWNT和Hippo途径转录调节因子的蛋白水平和核定位降低。进一步研究发现,抑制Hippo和典型WNT途径的乙酰基转移酶EP300的水平增加,其作用位点TP53乙酰化。RNA测序数据表明,反映细胞间连接的顶端连接是下调程度最大的生物学途径,桥粒和中间丝结构的破坏证实了这一点。这些变化与ACM心脏的细胞凋亡和纤维脂肪生成增加有关。结论:顶端连接结构的改变与EP300-TP53的激活和ACM中Hippo/cWNT通路的抑制有关,这些改变是在无明显心力衰竭的情况下由相关致病突变引起。该发现提示了机械转导改变在ACM致病机制中的作用。

潘余楠[5](2020)在《磁导航与手动方式治疗典型房扑射频消融的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心房扑动(简称房扑)是因心房内大折返产生的异位性心动过速,发作时可出现心悸头晕、胸闷气急等症状,可能引起心肌缺血、心力衰竭、血栓栓塞,甚至心源性休克,需通过药物或手术的方式治疗。传统手动导管射频消融术通过打断折返环根治房扑,手术成功率高达92%,是典型房扑治疗的主要方法,但辐射量大、对复杂结构难把握、导管难以到位,而磁导航系统指导下射频消融术能解决这些问题。自2003年后该技术越来越成熟,磁导航系统指导下射频消融术目前已被用于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但关于磁导航系统指导典型房扑的射频消融术方面的研究报道并不多。本文现研究磁导航系统指导下射频消融术及传统手动导管射频消融术两种方式对典型房扑射频消融的优劣对比,分析两者的有效性、安全性是否具有差异。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录自2013-10-1至2019-2-1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住院行典型房扑射频消融术的患者,随机抽取磁导航系统组17人和传统手动组17人,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的X线暴露时间、X线暴露剂量、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房扑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有无差别。结果磁导航系统组患者的X线暴露时间为3.09±2.01min、X线暴露剂量为13.11(18.46)m Gy,与传统手动组的X线暴露时间6.28±4.68min(P<0.05)、X线暴露剂量40.06±17.84m Gy(P<0.05)相比明显减少,而手术时间99.00(72.50)min与传统手动组104.29±51.77min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房扑手术有效性通过手术成功、房扑复发两方面评估,手术成功定义为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的完全性双向阻滞,房扑复发通过随访12月进行评估,两组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磁导航系统组无复发病例,传统手动组有1例,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射频消融术的并发症分为短期和长期,短期定义为随访至术后1周时间,长期为术后12月,本研究中磁导航系统组出现的短期并发症有1例急性左心衰竭和1例房颤,长期有1例房颤,并发症发生率为17.65%,传统手动组出现2例长期并发症房颤,并发症发生率为11.76%,两组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对典型房扑的射频消融术中,与传统手动导管射频消融术相比较,磁导航系统指导下射频消融术明显减少辐射暴露,且手术时间相近;在手术成功与摆脱房扑复发方面,结果无明显差别,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概率相似。本研究结果提示磁导航系统指导下典型房扑射频消融术与传统手动方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相仿,但可明显较少患者和手术医生的辐射暴露。

吴玥瑾[6](2020)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犬室间隔心肌激光与射频消融的对比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心肌肌节常染色体显性疾病,全球人群的疾病发生率可高至1/500。临床上根据疾病对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将HCM分为两种常见的类型,即肥厚型非梗阻性心肌病和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HOCM),其中伴发左心室流出道梗阻(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obstruction,LVOTO)的肥厚型心肌病称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主要有室间隔基底部肥厚形成的固定性狭窄,造成左室流出道阻塞(占患者高达70%),从而导致心力衰竭伴呼吸困难,胸痛,心房纤颤和猝死。因此,大多数治疗策略旨在扩大LVOT并减轻L VOT阻塞。对于耐药性、外科手术不能耐受患者,考虑到室间隔酒精消融术的风险及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带来的各种严重并发症等情况,需要开发尝试新型微创方法。Liwen liu等开创了新的治疗方式即“Liwen术式”经皮室间隔心肌内射频消融术及经皮室间隔心肌内激光消融术,前者已应用于临床初试验,效果显着;后者尚处于动物实验的探索阶段。因此,本研究将参考liu团队的两种微创消融方法并调整为适合实验犬的条件,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引导的经皮心肌室间隔消融术(激光消融、射频消融)的差异性,为临床进一步开展微创消融术提供参考。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研究,比较经皮室间隔心肌内激光消融术及射频消融术两种方法之间的差异,以更好地适应临床的需求。方法实验动物采用10只成年比格犬(均健康,雌雄不限)。按体重编号为1-10号,随机分为激光组和射频组,每组各五只。对每只犬室间隔基底段及中间段分别消融。激光组采用激光消融法:其中基底段功率1W时间180s,中间段功率1W时间300s;射频组采用射频消融法:其中基底段功率15W时间45S,中间段功率25W时间45S。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周、1月行常规超声、心肌超声造影、血清学检查,术后1周、1月行心脏增强CT,术后1月处死所有实验犬,解剖实验犬心脏,评估消融灶范围。结果所有实验犬术后未出现明显的生活习惯改变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室间隔穿孔、气胸、心包填塞、房室传导阻滞、心室颤动等),心电图未出现明显变化。消融后两组实验犬超声参数变化趋势相同,两组实验犬LVOT内径术后即刻较术前均增宽,术后1周较术前降低,术后1月较术前增加(P<0.05);两组实验犬舒张期室间厚度术后即刻较术前增厚,术后1周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月较术前均变薄(P<0.05);两组实验犬术后EF值术后即刻较术前减低(P<0.01),术后1周、1月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实验犬LVOT峰值梯度术后即刻较术前均降低(P<0.01),术后1周较术前增加(P<0.01),术后1月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实验犬二尖瓣前向流速E/A值术后即刻、术后1周较术前降低(P<0.01),术后1月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实验犬组织多普勒频谱二尖瓣环的运动速度E’/A’值术后即刻、消融后1周及1月较术前均减低(P<0.05)。两组实验犬室间隔的运动幅度(基底,中间段)术后即刻、术后1周、术后1月较术前均减低(P<0.01),两组实验犬左室后壁的运动幅度(基底段,中间段)术后即刻、术后1周、术后1月较术前均增加(P<0.05)。两组实验犬的心肌酶(CK、CK-MB、LDH)术后即刻较术前均有显着增加(P<0.05)。实验犬激光及射频在消融术后1周及1月心脏增强CT消融灶范围:激光组消融部位体积1W300s均大于1W180s(P<0.05);射频组消融部位体积25W45s均大于15W45s(P<0.05);射频组消融部位体积均大于激光组(P<0.01)。实验犬心脏大体标本消融灶范围:激光组消融部位1W300s横径、长径及体积均大于1W180s(P<0.05);射频组消融部位25W45s较15W45s,仅体积增大(P<0.05);激光组消融灶的横径、长径及体积均小于射频组(P<0.01),而消融时间长于射频组(P<0.01)。结论1、激光及射频消融两种手术方法均可对犬室间隔心肌造成不同程度毁损,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行性。2、两种方法对比,激光组穿刺时间和消融时间长于射频组,但射频组比激光组消融范围更大,而激光组凝固性坏死范围更精确。3、二维超声在进针路径的选择、消融范围的实时监控、消融过程中室间隔以及心脏整体功能变化的动态观察具有重要的价值。4、心肌超声造影及增强CT在实时、便捷、客观地评价术后即刻、术后随访过程中消融范围及消融效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董旭情[7](2020)在《儿童预激性心肌病临床分析、随访及文献复习》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分析3例预激性心肌病患儿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随访,增加对该病的认识,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019年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儿科新诊断3例预激性心肌病患儿,收集患儿的病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同时与单纯性无症状性预激综合征患儿做对照试验,并复习文献,了解该病影响因素及影响预后因素。结果:3例患儿心电图均为预激综合征(Wolff-Parkinson-White(WPW)syndrome),无快速型心律失常发作,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心力衰竭,心脏超声示左心室舒张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Dd)扩大,左室功能(Ejection fraction,LVEF)不同程度减低,病例2患儿心脏超声示室间隔及左室后壁收缩不同步,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心室扩大及心功能不全,均诊断为预激性心肌病。行心内电生理学检查,发现存在旁道,给予射频导管消融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CA),病例1和病例2预激综合征消失,病例3仍有预激综合征;复查心脏超声示左心室均逐渐回缩,左室功能均逐渐较前明显好转;此病预后良好。预激的类型(旁道数量)、预激的负荷(持续性或间歇性)、诊断时年龄可能是该病的影响因素及影响预后因素。QRS波时限可能为高危影响因素之一。结论:在没有持续性或反复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情况下,预激综合征可能会出现显着的左心室功能障碍,其电生理特征为存在旁道。过早激活旁道可导致室间隔运动异常和心室收缩不同步,随着时间推迟积累加重,继而引起心室重塑,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心脏导管射频消融术是该病首选治疗方法。对于婴幼儿,给予胺碘酮、氟卡尼等药物治疗可以抑制旁道传导,改善心功能,预后良好。结合本研究及文献报道:诊断时年龄、预激的类型(旁道位置及数量)、预激的负荷(持续性或间歇性)是预激性心肌病致病因素及影响预后因素。QRS波时限可能为致病或影响预后的一种高危因素。

王钊[8](2019)在《43例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左心房结构和功能变化》文中指出目的: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和患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给我国造成的疾病负担不容乐观。射频消融术作为目前房颤治疗的主要方式,具有手术负担小且治愈率较好等优势,但术后左心房的恢复情况及随访方案仍然缺少统一的证据支持。本研究采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技术对经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房颤患者左心房结构及功能参数进行跟踪分析,评价术后左心房结构和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收集2017年7月-2018年11月来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及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住院的43例房颤患者,所有入组患者均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并完成随访。分别于术前三天、术后三天、术后三个月、术后六个月进行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收集左心房结构参数(左心房前后径、上下径、左右径)和功能参数(左心房最大体积、最小体积;左心房射血分数;E峰、A峰、E/A比值)。随访期间共31例(72.1%)患者能够在术后继续维持窦性心律,设为未复发组;12例(27.9%)患者在随访期间房颤复发,设为复发组。比较随访期间未复发组和复发组左心房结构和功能参数的恢复情况。结果:1.行射频消融术后,未复发组的左心房结构和功能参数在术后初期显着降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逐渐恢复和改善。术后3天左心房内径(左心房前后径、上下径、左右径)和左心房容积(左心房最大容积、最小容积)增加(P<0.05),左心房射血分数、E峰、A峰较术前降低(P<0.05)。随着时间的延长,左心房功能逐渐恢复,心房内径(左心房前后径、上下径、左右径)和左心房容积(左心房最大容积、最小容积)开始下降(P<0.05),左心房射血分数、E峰、A峰开始回升(P<0.05),左心房结构和功能趋于正常,左心房整体功能得到改善。2.对未复发组各参数进行四时点两两比较,左心房前后径、上下径、左心房最大容积、左心房最小容积、A峰在四时点的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房左右径、E峰、E/A比值在术后3个月和6个月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均优于术前和术后3天(P<0.05),提示这些指标在术后3个月即可满足复查标准;左心房射血分数直至术后6个月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我们左心房射血分数改善较慢,宜复查到术后6个月。综合以上指标,坚持到术后6个月复查能更好地监测术后左心房的恢复水平。3.研究纳入的43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中,未复发房颤者31例,复发者12例,复发率27.9%。复发组患者年龄(64.17±8.64)大于未复发组(55.12±10.39)(P<0.05);两组患者在性别比、体重指数、伴发疾病及病程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未复发组左心房结构参数(左心房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左心房最大容积均低于复发组(P<0.05),A峰高于复发组(P<0.05),其他左心房结构和功能参数在两者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4.术后房颤复发组随访期间左心房结构和功能参数除术后3天有明显损伤外,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左心房各结构功能参数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射频消融术对术后复发者的左房结构和功能参数无明显改善作用。5.将未复发组和复发组术后6个月的恢复情况进行比较,未复发组患者治疗后左心房容积结构指标和功能指标(左心房前后径、上下径、左右径及最大容积、LEAF、E峰、A峰、E/A比值)的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复发组(P<0.05)。结论:1.射频消融术可以改善房颤病人的左心房结构和功能参数:左心房结构参数(LASID、LAMD、LAAPD)和左心房容积参数(LAVmax、LAVmin)于术后3天短暂上升,之后下降;其它左心房功能参数(LAEF、E峰、A峰、E/A比值)于术后3天短暂下降,之后持续上升。射频消融术可以逆转房颤患者左心房结构重构,是治疗房颤的有效治疗方法。2.房颤病人实施射频消融手术以后左心房结构和功能的恢复过程是随时间进展逐渐改善的过程,随访6个月是评估射频消融术后左房恢复状况的适宜时点。3.对于术后复发房颤患者,行射频消融术未能改善患者左心房的各参数指标,术前术后没有明显变化。

黄飞扬[9](2019)在《血清和肽素水平与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血清和肽素(Copeptin)在已行射频消融术的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或房颤)患者的术前水平及其与房颤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后复发(简称复发)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1月间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血管内科首次行三维标测系统(Carto 3标测系统,Biosense Webster公司)指导下的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并完成随访进入统计学分析的房颤患者86例,其中男性46例(53.5%),女性40例(46.5%),年龄4280岁,平均(63.86土9.06)岁;其中阵发性房颤62例(72.1%),持续房颤24例(27.9%)。所有纳入的患者均接受以环肺静脉隔离术治疗基础上或并联合线性消融、非肺静脉触发灶消融和碎裂电位(CAFEs)消融的治疗。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所有患者的术前血清和肽素水平。平均随访至少6个月。根据术后随访结果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其中复发组又分为早期复发组和晚期复发组。定义术后三个月内的复发为早期复发;三个月后的复发为晚期复发,六个月尚未复发者为未复发。对各亚组患者临床资料、术前血清和肽素水平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共86例符合纳排标准的房颤射频消融术患者中,复发34例,其中早期复发22例,晚期复发12例。性别、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酸(UA)、糖化血红蛋白(HbA1c)在复发组和未复发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复发组的年龄(Age)、肌酐(Cr)、B型钠尿肽(BNP)、肌钙蛋白I(TnI)、D-二聚体(D-dime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左房内径(LAD)、左房容积(LAV)明显高于未复发组,而在左心室射血分数(EF值)较未复发组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不同性别患者术后复发率无明显差异;持续性房颤患者术后复发率较阵发性房颤患者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复发组的术前血清和肽素水平较未复发组明显升高,其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术前血清和肽素水平与患者术后复发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0.411,P<0.001;进一步使用术前血清和肽素水平预测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描绘ROC曲线,得到和肽素预测复发时的AUC为:0.794,(95%置信区间:0.6920.895),和肽素大于0.272ng/mL作为界值预测复发的敏感度为80%,特异度为74.5%;亚组分析晚期复发组的术前血清和肽素水平比早期复发组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显示术前血清和肽素水平与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BNP、TnI、NLR、LAD、LAV和EF值具有明显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r=0.334、r=0.239、r=0.274、r=0.230、r=0.439、r=-0.305,P<0.05),而与Cr、D-dimer、年龄、性别无关(相关系数分别r=0.027、r=0.078、r=0.138、r=0.031,P>0.05)。结论:房颤射频消融术前血清和肽素水平高的患者术后易复发房颤,呈明显的正相关,联合术前LAV或BNP检测可提高房颤消融术后复发预测的准确性。

李娟[10](2019)在《体表心电图对预激综合征射频消融术的指导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 景:预激综合征是指在房室正常传导通路(房室结)之外,房室间还存有异常的传导组织(旁道)连接心房与心室,因旁道不应期较房室结快径路短,使心房冲动直接越过房室结-希氏束-束支系统,通过旁道肌束的传导提早到达心室,使部分心室肌提前激动。基于这一解剖学特点,目前采用射频消融术(RFCA)消融旁道已成为预激综合征的根治手段,手术成功率可达95%以上。术前准确定位旁道有助于指导术中导管和方法的选择,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成功率,并可减少介入医生与患者接触X射线辐射的时间。不同部位显性房室旁道在体表心电图上表现有所不同,因此,根据体表心电图可确定房室旁道在瓣环上的部位,指导旁道射频消融。自1945年开始研究体表心电图定位旁道以来,大量研究表明体表心电图对于术前旁道定位具有较高的诊断参考价值,制订了一系列的体表心电图诊断标准,但大多定位流程繁琐、复杂,不利于临床操作。其中Arruda等人开发的旁道定位标准简单而又准确度高,灵敏度90%,特异度99%,阳性率93%,阴性率98%。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16例预激综合征患者,首先根据体表心电图利用Arruda标准初步定位旁道,然后与RFCA术中成功消融部位比较,从而研究该标准定位显性旁道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目 的:了解预激综合征患者临床特征,并通过分析体表心电图特征,探讨Arruda标准定位预激综合征旁道的准确性,以便能更好的指导旁道的射频消融,提高手术成功率,缩短手术时医患接触X射线辐射的时间。方 法:纳入2015年8月至2019年1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导管室行RFCA术的单旁道预激综合征患者共116人(男性66人,女性50人,平均年龄43±16岁)。射频消融术前记录窦性心律期间12导联同步心电图,记录6-10个清晰平稳的心动周期,走纸速度为25mm/s,增益为10mm/mv。依据年龄分为A、B两组,A组患者年龄<30岁,B组患者年龄≥30岁;依据旁道位置分为右游离壁、左游离壁、右间隔及左间隔四组,分析临床特征。根据Arruda旁道定位标准,分析心电图Ⅰ、Ⅱ、aVF、V1导联预激波初始20ms极性,V1、Ⅲ导联QRS波R/S比值,再结合射频消融术中成功消融靶点位置,研究体表心电图定位显性旁道的灵敏度、特异度及正确率。结 果:A组男女比例无明显差异(15:17);B组男性要多于女性,男女比例(51:33)。左后间隔旁道平均发病年龄较其他旁道晚(平均年龄47.3±17.8岁,P=0.047),左侧游离壁旁道PR间期更长、QRS波间期更窄(P<0.05)。116例患者经射频消融术确诊为右侧旁道共48例,占比41%,其中右前壁9例,右侧壁9例,右后壁11例,右前间隔3例,右中间隔1例,右后间隔15例。确诊为左侧旁道共68例,占比59%,分别为左前侧壁46例,左后壁8例,左后间隔14例。116例患者中未见心外膜旁道。本研究中,右侧游离壁灵敏度82.8%,特异度95.4%,正确率92.2%;右间隔灵敏度94.4%,特异度91.8%,正确率92.2%;左侧游离壁灵敏度98.1%,特异度91.9%,正确率94.8%;左后间隔灵敏度21.4%,特异度100.0%,正确率90.5%。本研究116例患者正确定位97例,全组敏感性85.5%,特异性98.8%,阳性预测值81.1%,阴性预测值98.1%,正确率97.1%。排除左后间隔旁道14例患者,全组其灵敏度升高至92.4%%,特异度99.2%,阳性预测值93.5%,阴性预测值99.0%,正确率98.4%。结 论:Arruda显性旁道定位标准对右、左侧游离壁旁道及右间隔旁道定位准确性高,对左后间隔旁道定位准确性相对较差。

二、射频消融术损伤心肌的检测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射频消融术损伤心肌的检测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伊布利特对老年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患者心肌损伤及术后复发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方法
    1.4 评价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成功转复率及复发率比较
    2.2 心肌损伤标志物比较
    2.3 临床指标比较
    2.4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3 讨论

(2)NT-proBNP对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相关性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房颤及其发生维持机制
        1.1 多发子波假说
        1.2 局灶性触发
        1.3 肺静脉的电学结构
        1.4 心房组织的房颤电学基质
        1.5 心脏自主神经因素
        1.6 房颤巢
    2 消融手术的发展
    3 NT-ProBNP及其意义
        3.1 NT-proBNP在诊断心衰中的应用
        3.2 NT-proBNP在冠心病中的应用
        3.3 NT-proBNP检测方法及影响因素
    4 BNP与 NT-proBNP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实验研究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 样本资料
        2 纳入与排除标准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3 检测方法及诊断标准
        4 电生理检查及导管射频消融术
        4.1 术前准备
        4.2 房间隔穿刺术
        4.3 肺静脉造影
        4.4 左心房三维重建
        4.5 肺静脉环形标测消融
        4.6 术后及随访
        4.7 术后成功及复发标准
        5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研究结果
        1 房颤患者与窦性心律者NT-ProBNP水平差异
        2 未复发组与复发组比较
        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4 不同时段未复发组与复发组NT-ProBNP水平比较
        5 房颤患者APPLE评分与NT-ProBNP水平分析
结论
讨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3)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医源性房间隔缺损发生率及他汀、ACEI/ARB类药物对其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冷冻消融与射频消融手术医源性房间隔缺损发生率比较以及其对心房颤动患者预后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对房颤消融手术后医源性房间隔缺损发生率及患者预后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应用ACEI/ARB治疗对房颤消融手术后医源性房间隔缺损发生率以及患者预后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医源性房间隔缺损的研究及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长期疗效、基因型危险分层和致病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室性心动过速:18年经验
    背景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因型对于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消融术后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复发的影响
    背景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Hippo和经典WNT通路的抑制物EP300/TP53在无明显心力衰竭的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患者心脏中被激活
    背景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致病机制和精准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
个人简历
致谢

(5)磁导航与手动方式治疗典型房扑射频消融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写与术语表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传统手动导管射频消融术
    1.3 磁导航系统指导下射频消融术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基础资料
    2.2 手术资料
    2.3 手术有效性和安全性
3 结论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综述 心房扑动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6)超声引导下经皮犬室间隔心肌激光与射频消融的对比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室间隔消融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7)儿童预激性心肌病临床分析、随访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预激性心肌病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43例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左心房结构和功能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1.1 房颤的分类和流行病学
    1.2 房颤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
    1.3 房颤对心房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1.4 房颤的治疗方式及各自特点
    1.5 射频消融术简介
    1.6 射频消融术后心房结构和功能的评估手段
    1.7 射频消融术后心房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1.8 研究意义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治疗方法
    2.3 术后随访
    2.4 评价指标
    2.5 质量控制
    2.6 数据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3.2 术前左心房结构和功能基线情况
    3.3 各组术后左房结构和功能自身对照结果
        3.3.1 未复发组术后左心房结构和功能参数变化
        3.3.2 复发组术后左心房结构和功能参数变化
    3.4 术后未复发组和复发组左房结构和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未复发组射频消融术后左心房结构和功能变化
    4.2 射频消融术后未复发组和复发组比较
    4.3 随访时间及检查技术
    4.4 研究局限性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的科研成果
致谢

(9)血清和肽素水平与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综述一: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临床预测因素的研究进展
    1.基线资料和合并症
        1.1 基线资料
        1.2 合并症
    2.血清学指标
        2.1 炎症指标
        2.2 心肌损伤标记物
    3.左心房结构改变
    4.心电图预测
综述二:新型神经内分泌激素Copeptin的研究进展
    1.什么是Copeptin?
    2.Copeptin的心血管临床意义
        2.1 Copeptin与急性心肌梗死
        2.2 Copeptin与休克
        2.3 Copeptin与心功能不全
        2.4 Copeptin与心房颤动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结果
    2.1 两试验组临床资料的比较
    2.2 两试验组间血清Copeptin浓度的比较
    2.3 术前血清Copeptin水平与复发的相关性分析
    2.4 术前血清Copeptin水平与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轮转考核表

(10)体表心电图对预激综合征射频消融术的指导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预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
    研究资料
    结果
    讨论
第二章 体表心电图对预激综合征射频消融术的指导作用
    研究资料
    结果
    讨论
结论
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表
致谢

四、射频消融术损伤心肌的检测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伊布利特对老年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患者心肌损伤及术后复发的影响[J]. 赵荣诚,韩佳. 临床误诊误治, 2021(06)
  • [2]NT-proBNP对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相关性临床研究[D]. 张洋.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医源性房间隔缺损发生率及他汀、ACEI/ARB类药物对其影响的临床研究[D]. 杨颖.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4]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长期疗效、基因型危险分层和致病机制研究[D]. 范思洋.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5]磁导航与手动方式治疗典型房扑射频消融的对比研究[D]. 潘余楠. 浙江大学, 2020(02)
  • [6]超声引导下经皮犬室间隔心肌激光与射频消融的对比实验研究[D]. 吴玥瑾. 郑州大学, 2020(02)
  • [7]儿童预激性心肌病临床分析、随访及文献复习[D]. 董旭情.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8]43例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左心房结构和功能变化[D]. 王钊. 吉林大学, 2019(03)
  • [9]血清和肽素水平与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相关性研究[D]. 黄飞扬. 东南大学, 2019(05)
  • [10]体表心电图对预激综合征射频消融术的指导作用[D]. 李娟. 苏州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射频消融检测心肌损伤的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