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对策

促进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对策

一、促进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金佳萍[1](2021)在《国际物流发展水平对我国水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水产品进出口大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水产品进口额为120亿美元,居世界第二;出口额为175亿美元,连续19年居世界第一。国际物流作为国际贸易中的载体,其发展进步能使货物进出口贸易进程更加顺畅。水产品由于易腐易变质、季节性生产运输的特点,对物流条件的要求较高,不仅表现在对运输设备的高要求,且对海关通关效率、物流服务、货物追踪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文首先从降低物流成本、整合企业内部和行业价值链、优化物流产业分工等方面分析了国际物流发展对水产品进出口贸易影响的三个机理。其次,运用引力模型实证检验了国际物流发展水平对水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国际物流发展对水产品国际贸易存在显着的促进作用,总体来看国际物流发展水平每提高1%,会带来水产品国际贸易增加2.41%。进一步地,国际物流的各分项指标对水产品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不尽相同,促进作用大小依次为物流基础设施质量、国际货物可追溯性、货物运输及时性、物流服务能力、海关清关效率以及国际运输便利性,其促进系数分别为1.71、1.12、1.02、0.93、0.31、0.23。接着,本文选取了上市公司——湛江国联水产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案例分析,进一步验证国际物流的发展促进了企业水产品的进出口贸易。最后,本文针对我国国际物流发展提出了应健全基础设施、加强信息化建设、优化海关程序、培养国际物流人才等对策建议。

申屠雨烟[2](2021)在《我国互联网发展水平对物流效率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现代社会当中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等方面的改革创新都在不断地进行着冲击,与各个产业之间的融合不断加深,物流业也不例外。对于物流产业而言,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相互融合,不仅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市场十分庞大,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密集度相对较高。互联网的发展不仅激发群众消费潜能,也促进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随之电子商务发展如火如荼,虚拟经济日益庞大,快递等行业迅速崛起。纵观全球,单边保护主义抬头,但无论是以往的历史经验还是近一年的抗击新冠疫情都告诉我们——地球是一家人。在面对时代发展的潮流当中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唯有相互合作才能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在时代机遇面前我国物流业也面临转型升级的挑战,需要以新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社会的发展。虽然我国物流产业在近几年当中无论是规模还是技术均得到了迅速地发展,但是在研究当中发现我国物流产业大而弱的情况仍然存在,虽然产业规模不断地扩大,但是物流成本、物流效率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需缩小。现代信息技术与物流产业相融合是未来发展中必须解决的一项任务,也是我国物流产业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飞跃”的关键一步。因此探究我国互联网发展水平对物流效率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首先通过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从理论基础上论证近年来互联网发展对于我国物流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后分别从生产和消费两个角度分别分析互联网对物流效率影响的实践机制。在实证分析中,本文以2008年至2018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测得我国互联网发展水平,借助DEA-BCC模型测得我国物流产业的综合效率,并进行描述性分析。而后本文通过建立控制时间效应和个体效应的双向固定面板模型,进而分析互联网发展水平对我国物流综合效率的促进作用,并从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层面进一步分析互联网发展水平与物流效率之间的关系。在全国层面分析互联网对物流效率影响的基础上,本文还通过划分东、中、西三大地区分别考察了互联网对物流效率的影响。为保证本文研究结果更具有可靠性,对所建模型进行了平稳性检验和内生性讨论。为进一步探讨互联网发展水平与物流效率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建立面板门槛模型,进一步考察在不同程度的互联网普及度下,互联网发展水平与物流效率之间的关系。从实证检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结果:(1)互联网发展水平对于物流业效率具有显着影响。互联网对物流业的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以及综合效率均产生正向带动作用,促进我国物流产业的迅速发展,这也提示我们在未来发展过程中需要重视物流产业的数字化水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物流服务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2)我国互联网发展水平和物流效率仍有发展进步空间,且都存在地区性差异。测量对比历年各省份间互联网发展水平后发现我国不同省份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部分省份互联网发展水平和物流效率均存在较大的进步空间。通过建立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门槛模型分别对东、中、西三大地区进行分析,发现对于不同地区而言互联网发展水平具有不同的影响效果。区域性差异也提醒我们在发展策略的制定中应当考虑各地区的当地实际发展情况,因地制宜。(3)不同程度的互联网普及度下,互联网对于物流效率的影响存在差异。在不同的互联网普及度下,东中西三大地区的门槛效应检验结果存在差异。这也再次说明在不同的互联网普及度下互联网发展水平对物流效率的影响存在差异。在未来发展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调节好互联网发展水平对于物流效率的影响。

梁衡[3](2021)在《基于信息化的物流技术效率研究》文中指出物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物流业水平呈趋缓趋稳的增长态势,逐渐进入提质增效阶段。恰逢其时,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世界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也使得信息化成为各行业生产要素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此背景下,研究我国信息化与物流业交互耦合的发展现状,剖析信息化对物流效率的影响路径,成为社会经济和物流业长期高效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文章梳理总结了国内外信息化与物流业相关的研究成果;针对现有研究的优点与不足,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内容及可能的创新点;简要阐述了本文涉及的基础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测度了中国信息化与物流业的交互耦合协调度,并进行了时空分异分析;对上市物流企业进行了基于信息化的技术效率测度及行业异质性分析;探究了信息化对物流技术效率的影响路径,并完成了收敛性检验;最后基于研究结果,从微观企业内部优化路径和宏观物流产业政策建议两角度,针对性提出对策建议。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通过研究信息化与物流业交互耦合的发展趋势及现状,发现:(1)近十年间,中国总体信息化与物流业交互耦合协调度稳步上升,2010-2013年呈快速发展趋势,2013年后发展逐步放缓,但仍保持较高水平的增长速度;(2)中国信息化与物流业交互耦合协调水平的区域差异明显,总体表现出东强西弱的发展现状,但落后地区存在一定的后发优势,扩散效应显着;(3)东部地区信息化与物流业交互耦合协调度最高,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耦合协调度均较低,且西部地区较低的物流业发展水平可能会遏制其耦合协调水平的进一步提升。第二,基于信息化背景,对物流企业技术效率进行测度,得到结论:(1)目前信息化资本投入对于上市物流企业技术效率的影响最大,但随着信息化投入的进一步加大,其与技术效率间会逐渐呈现出倒U型关系。(2)劳动投入对上市物流企业技术效率的影响显着为正,而管理投入对于技术效率的提升不显着。(3)近年来我国上市物流企业技术效率稳步提升,但平均值仅为0.5705,无效率现象依旧明显;上市物流企业之间的技术效率存在较大差异,27家上市物流企业技术效率高于平均值,仅占总样本量的35.53%。(4)近年来七大物流行业技术效率均稳步提升,按平均技术效率由高到低进行排序,依次为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代理业、邮政业、仓储业、航空运输业、水上运输业、道路运输业、铁路运输业。与信息化融合较好的行业技术效率存在明显优势,传统物流行业则亟待转型升级。第三,通过分析信息化对物流业技术效率的影响路径,发现:(1)相比于劳动投入来说,资本投入对物流技术效率的影响更大。(2)信息化对人力资本、政府干预具有显着正影响;对产业规模具有微弱的显着负影响;对基础设施影响效果不显着。(3)信息化通过政府干预、产业规模进而影响物流业技术效率的过程表现为部分中介效应,人力资本是重要的影响渠道,而基础设施的影响不显着。(4)信息化通过促进产业规模、人力资本的提高,进而显着改善物流技术效率。通过控制政府干预力度,带来技术效率的进步。(5)信息化因素通过基础设施影响物流技术效率的作用不显着,且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可能会带来技术无效率。(6)全国和东、中、西三大地区均不存在显着的绝对收敛,且中部地区内部的不平衡性正在加强。第四,中国物流业效率提升的对策研究:基于信息化与物流业交互耦合的现状研究,以及宏、微观物流技术效率的实证分析结果,从宏观产业政策扶持和微观企业优化路径两个方面提出了针对性对策建议,为政府有的放矢制定政策,促进物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企业优化投入方向,提高运作效率指明了路径。

王志文[4](2021)在《FDI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业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目前,国际社会普遍认为物流业是世界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国家综合国力和消费状况的衡量指标之一。2008年,北部湾经济区获批成立,得天独厚的港口优势,面向东盟的区位优势和强劲的经济发展态势使北部湾经济区吸引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但尽管FDI对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但物流业方面仍存在投资结构失衡、规模偏小等问题。与此同时,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业自身发展也存在着行业整体服务水平不高、企业转型升级意愿不强等现象。因此,开展研究将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业与FDI进行联系,探讨FDI对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业产生的影响,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业如何有效地吸收和利用FDI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以FDI对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业的发展为研究对象,主要内容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系统梳理了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利用外资的规模和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采用SWOT分析法分析FDI对于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业来说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并采用定量分析对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业历年实际利用外资和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业历年产值两类指标进行平稳性检验、E-G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得出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业FDI的增长与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产值的提高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第三部分,通过对比分析FDI对珠三角经济区物流业的成功发展作为案例,总结其成功经验;第四部分,论文最后从积极利用外资促进北部湾物流产业稳健发展和充分发挥北部湾物流业外商直接投资的综合效应两方面提出具体的对策。

张娜娜[5](2021)在《云南省物流业绿色效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云南省,作为我国西南边陲重要的物流大省,近些年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物流产业发展的政策和规定,把现代物流业确立为云南省重点打造的五个万亿级支柱产业之一。然而,云南省物流产业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比如一方面存在许多物流投入低效甚至无效运行,另一方面,云南物流产业的市场规模仍然较小,辐射范围不够,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仍然面临许多困境。剖析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需要从理论上探究云南省物流业绿色效率,找出促进云南省物流业绿色效率的影响因素,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来提升云南省物流产业绿色经营表现。为了解决云南省物流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需要从理论上科学评估云南省物流产业真实的绿色效率水平和影响绿色效率的因素和机制。这是本文主要的两大工作。首先,在云南省物流业绿色效率方面,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下非期望松弛测度模型(USBM),评估了云南省物流产业绿色技术效率、绿色纯技术效率以及绿色规模效率。其次,在分析云南省物流业绿色效率的影响机制方面,本文构建了评估物流效率影响机制的Tobit回归模型,将对物流业绿色效率有影响的因素纳入考虑范围之内并检验。本文的主要发现如下:首先,在样本期间,云南省物流业绿色技术效率表现非常糟糕,绿色技术效率平均得分仅为0.5994,仍有超40%的效率提升空间。从效率的构成上来看,纯技术效率表现较好,平均得分达到了0.9677,而相应的规模效率得分却非常低,仅仅为0.6211。因此,糟糕的规模效率表现是云南省物流业绿色技术效率低下的主要成因。其次,在生产率演变方面,云南省物流业绿色生产率变动的平均指数为1.4773,呈现出强劲地生产率增长态势,从其动态演变的分解中可以发现,是技术进步而非效率改善支撑了绿色生产率的增长。最后,云南省物流业绿色效率影响因素分析表明,经济发展状态、物流业资金投入、物流业人力资本、物流业资源利用率对物流绿色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产生了显着的促进作用。而物流业能源消费对物流业绿色技术效率存在显着的抑制作用。根据研究结论,本文进一步从优化物流资源利用、加大市场开拓与创新、做好物流行业政策性扶持、优化物流业能源消费结构等方面提出了提升云南省物流业绿色效率的对策建议。通过这些效率提升措施,实现云南省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

徐小云[6](2021)在《京津冀流通业协同水平测度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三大区域经济增长极之一,是提升北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被提为国家层面的规划,表明了在当下经济发展中京津冀协同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行离不开流通业,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流通业在三地间的协同发展是推进区域经济水平提升的重要窗口。近年来,国家一直重视流通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颁布出台各项政策促进流通业的向好发展。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背景下,流通业建设至关重要。因此,推进流通业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首先梳理了京津冀流通业协同发展的基础理论。然后从流通业子产业的角度切入,将流通业定义为覆盖批发业、零售业、物流业这三大子产业的集合,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京津冀流通业协同发展的内涵:京津冀流通业通过内部子产业在不同的地区配置资源以及在子产业与子产业之间展开合作这两个维度,从而实现京津冀流通业系统整体发展的有序性。其次,本文具体分析了流通业在三地协同的发展环境。依据上述两个维度分别分析了京津冀流通业子产业自身在区域内协同和区域内子产业间协同的发展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京津冀流通业的复合系统协同发展模型。下一步是对京津冀流通业进行定量测度,在测得京津冀流通业整体协同水平的前提下,从子产业自身在区域内的协同和区域内子产业间的协同两个角度较为全面的分析了京津冀流通业的协同水平。结果显示,一方面子产业自身在区域内的协同水平表现为:(1)物流业在京津冀三地间发展进程不一,协同增速放缓;(2)批发业在京津冀三地内的协同性整体水平不高。而另一方面区域内子产业间的协同水平则表现为:(1)区域物流与本地零售业协同水平较低、区域物流与区域批发协同进程稳定上升;(2)区域批发业与本地零售业协同进程尚未稳定,产业间协同水平波动大。进一步的,根据上述实证结果得出了影响子产业内部协同的具体原因。最后,本文从京津冀流通业子产业具体协同的方式出发,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促进协同的对策建议。

陈彤[7](2021)在《区域农业产业集群与农业物流共生发展的关系研究》文中提出在当前推动产业共生发展的浪潮下,延伸供应链长度,加强产业间的联系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主流。农业作为传统产业,近年来一直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考验和发展契机。区域农业产业集群和农业物流的发展都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两业发展关系密切,发展这两业共生有助于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本文以确认我国目前的区域农业产业集群与农业物流共生发展的现状,促进两业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构建区域农业产业集群与农业物流共生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参数优化模拟并依据模拟结果为两业共生发展提供对策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在学习相关理论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区域农业产业集群和区域农业物流的概念、特点,分析了区域农业产业集群和农业物流的形成要素和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并从共生理论出发从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和共生模式分析了此两业的共生关系。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绘出共生系统的因果关系图,阐述其主要反馈回路,构建区域农业产业集群和农业物流共生发展的系统流图。以江苏省为例对模型实施函数输入和变量赋值后,进行了模型检验。最后通过该模型进行主要变量的预测,通过对参数做出调整后对比系统的运行结果变化情况,进行模型的优化分析,然后依据优化分析对两业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农业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区域农业产业集群和农业物流都在稳步上升期,但是农村劳动力在不断流失,导致农业物流从业人数和农业从业人数的不断减少,制约了两业发展,农业物流的供求不对等也愈加明显。通过优化分析显示,提高政策支持力度、助力农村劳动力回流以及改善农村交通建设都是促进区域农业产业集群和农业物流共同发展的有效方式。据此,本文提出了培养现代从业人员、完善相关政策体系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建议,两业发展还需要政府和相关主体的共同努力。

皇甫红姣[8](2021)在《绵阳市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需求预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关系到国计民生,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农产品种类繁多,不同的农产品由于其产品特性不同,对环境的要求也不同。而生鲜农产品因其不耐储存、易腐易变质、运输的数量较大、产品价值较低等特点,对其物流运输和存储设备要求就更高,因此,运输及存放设施必须具有较强的实时监控功能、具有高效的温度控制技术。冷链物流是农产品从生产地到销售地、保证整个流通过程中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可以说,农产品冷链物流对一定区域内的食品质量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有效避免区域内冷链物流供给能力过剩或不足,引导投资者进行正确合理的投资和规划,实现基础设施利用价值最大化,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对特定地区进行农产品冷链物流需求分析和预测。同时,对于区域内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快速发展,适应不断变化的城乡居民生活消费结构,减少农产品损失,降低流通成本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绵阳市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开展实地调研,确定出与冷链物流密切相关的6种农产品,即水果、蔬菜、水产品、肉类、奶类、禽蛋,同时以《绵阳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绵阳统计年鉴》中2014-2019年的统计数据为预测依据,采用灰色预测模型对绵阳市未来10年的农产品产量进行预测,并做出每种农产品预测的残差检验和预测结果分析,最后基于四川省相关冷链流通率对绵阳市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进行了预测计算。研究发现,水果类冷库缺口量为0.54万吨,蔬菜类冷库缺口量为0.61万吨,奶类冷库缺口量为1.4万吨,肉禽蛋水产品类冷库冗余量为4.35万吨。最后,在借鉴和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从基础设施、物流体系、人才等多方面,有针对性的对绵阳市当地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希望能对绵阳市及同类城市农产品冷链物流未来的发展有所裨益。作为与农民息息相关的产业发展好,才能更好的促进当地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

张世豪[9](2021)在《云南省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条件,而物流业也是现代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条大动脉。先进制造业与现代物流协同发展可谓是检验一个省份乃至国家现代化水平以及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现阶段云南省制造业、物流业企业规模各异、发展水平不均衡,技术与理念相对落后,再加上受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与新冠疫情的影响,两业协同发展显得更加重要。文章立足中国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战略部署,将云南制造业与物流业作为研究对象,选取2009-2019年间中国以及云南制造业、物流业各项发展数据指标,采用耦合协调模型量化分析云南和中国2009-2019年间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发展状况。通过对比发现云南两业协同发展具有严重滞后性,且协同效率不高:十一年间历经严重失调-中度失调-轻度失调-濒临协调-勉强协调五个阶段,协同度只是由负转正;采用相关性检验、KMO和Barlett球形检验、主成分分析以及回归分析模型对影响云南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发展的相关因素进行检验。最后针对实证分析所获取的结论,从政府、行业协会,相关企业三个层面提出促进云南两业协同发展的措施建议,通过政府的财政、政策倾斜,行业协会的支持,制造业企业转变发展理念,物流企业专业化、集约化发展等路径,实现云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质量发展目标。

黄青霞[10](2021)在《农业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协同发展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农业经济走集群化道路快速发展;同时,区域物流产业势头也在迅猛增长,两者均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重要位置。发展过程中农业产业集群释放大量物流需求,区域物流承接农业产业集群向外辐射业务,起到枢纽作用。但目前,农业产业集群和区域物流仍存在交易费用过高、联结性不强等问题,影响其发展的持续性和延展性,两者之间产生协同需求,协同发展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江苏省是我国经济大省,也是农业大省,农产品物流业务量巨大,因此,本文以江苏省为例,对农业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协同发展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本文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以协同学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以及新经济地理理论为基础。首先,对江苏省农业产业集群和区域物流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基于生命周期视角,分别阐释了农业产业集群处于萌芽阶段、成长阶段和衰退阶段时与区域物流的协同关系。其次,分别构建了农业产业集群和区域物流序参量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协同学原理,确定了协同发展评价测度模型与协同发展阶段判定标准,运用江苏省2010-2019年的数据分别计算了子系统有序度以及复合系统协同度;为了深入探寻江苏省农业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协同发展对两业的绩效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选取前面测算出的协同度为解释变量,两业发展绩效、地区GDP为被解释变量,整合处理后,对数据依次进行了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分析表明:农业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协同发展对两业绩效和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明显的推进和支撑效应,它们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循环交互关系,协同发展是两业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江苏省农业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发展迅速,协同经历了初始形成、成长协作、相互联动三个阶段,由低级协同向高级协同靠拢,但区域物流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农业产业集群,两业发展不均衡,导致总体协同水平较低,因此两业协同发展还需要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与企业共同聚力,长期统筹规划。最后,本文基于前文研究和实证分析的结果,分别从政府视角、行业视角与企业视角三个层面入手,提出相应的农业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协同发展策略。

二、促进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促进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国际物流发展水平对我国水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创新点与难点
        1.3.1 创新点
        1.3.2 难点
2 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物流成本理论
        2.1.2 比较优势理论
        2.1.3 竞争优势理论
        2.1.4 贸易引力模型
        2.1.5 小结
    2.2 国际物流相关研究
        2.2.1 国际物流的内涵
        2.2.2 国际物流测度指标
    2.3 国际物流发展对进出口贸易影响研究
        2.3.1 企业发展角度
        2.3.2 产业发展角度
        2.3.3 国家贸易发展角度
    2.4 影响水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因素研究
        2.4.1 经济因素
        2.4.2 制度因素
        2.4.3 汇率因素
        2.4.4 其他因素
    2.5 简要评述
3 我国国际物流发展特征及对我国水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
    3.1 我国国际物流发展特征分析
        3.1.1 冷链物流覆盖率提升
        3.1.2 物流成本不断降低
        3.1.3 综合发展水平提高
        3.1.4 与发达国家尚存差距
    3.2 我国水产品进出口贸易现状分析
        3.2.1 主要贸易伙伴国分析
        3.2.2 进出口贸易结构分析
    3.3 国际物流发展对我国水产品进出口影响的机理分析
        3.3.1 物流成本降低
        3.3.2 价值链整合
        3.3.3 物流产业分工优化
    3.4 小结
4 国际物流发展水平对我国水产品进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模型设定及数据来源
        4.1.1 模型设定
        4.1.2 数据来源
    4.2 实证分析
        4.2.1 总体分析
        4.2.2 分项指标分析
    4.3 小结
5 案例分析:以湛江国联水产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5.1 案例介绍
    5.2 案例分析
    5.3 小结
6 结论及对策建议
    6.1 结论
    6.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2)我国互联网发展水平对物流效率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框架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框架
    1.3 本文特色
第2章 研究现状与理论分析
    2.1 研究现状的概述
        2.1.1 互联网发展的相关研究
        2.1.2 物流效率的相关研究
        2.1.3 互联网和物流业的相关研究
        2.1.4 研究评述
    2.2 互联网对物流效率影响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
        2.2.2 信息不对称论
    2.3 互联网对物流效率影响的实现机制
        2.3.1 生产角度
        2.3.2 消费角度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互联网发展水平和物流效率的测算
    3.1 互联网发展水平的测度与描述性水平
        3.1.1 构建测量指标体系的原则
        3.1.2 互联网发展水平指标体系构建
        3.1.3 互联网发展水平测量与分析
    3.2 物流效率的测算与描述性分析
        3.2.1 数据包络分析法及模型介绍
        3.2.2 物流效率测量指标和数据来源
        3.2.3 物流效率的描述性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互联网发展水平对物流效率的面板回归分析
    4.1 面板模型构建
        4.1.1 变量设定
        4.1.2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4.1.3 计量模型构建
    4.2 实证分析
        4.2.1 互联网对物流效率的影响
        4.2.2 互联网对物流效率影响的区域差异
        4.2.3 内生性讨论
        4.2.4 稳健性检验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互联网发展水平对物流效率门槛效应分析
    5.1 门槛模型和门槛变量
        5.1.1 面板门槛模型的理论基础和建模步骤
        5.1.2 变量的选取和数据来源
    5.2 全国门槛回归和检验结果
        5.2.1 面板门槛模型的构建
        5.2.2 门槛效应检验
        5.2.3 门槛回归结果分析
    5.3 分区域门槛回归和检验结果
        5.3.1 门槛效应检验
        5.3.2 门槛回归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未来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展望未来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信息化的物流技术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3.4 本文的创新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方法研究
    2.1 基础概念
        2.1.1 物流业
        2.1.2 信息化
        2.1.3 耦合
    2.2 相关理论
        2.2.1 产业关联相关理论
        2.2.2 协同理论
        2.2.3 产业融合理论
        2.2.4 效率相关理论
    2.3 方法研究
        2.3.1 线性加权法
        2.3.2 熵权赋值法
        2.3.3 耦合协调度模型
        2.3.4 SFA随机前沿分析模型
        2.3.5 中介效应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信息化与物流业交互耦合的现状研究
    3.1 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来源
    3.2 中国信息化与物流业交互耦合协调度测算
    3.3 中国信息化与物流业交互耦合的时空分异分析
        3.3.1 东部地区
        3.3.2 中部地区
        3.3.3 西部地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信息化与物流业交互耦合的物流技术效率研究
    4.1 基于信息化的物流企业技术效率测度
        4.1.1 指标选取与模型构建
        4.1.2 实证分析
        4.1.3 我国上市物流企业技术效率测度
        4.1.4 行业异质性分析
    4.2 信息化对物流技术效率的影响路径研究
        4.2.1 信息化影响物流业技术效率的路径分析
        4.2.2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4.2.3 模型设定
        4.2.4 SFA估计结果与分析
        4.2.5 技术效率的地区差异与演变轨迹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对策与建议
    5.1 微观企业优化路径建议
        5.1.1 调整资产结构,强化企业资产管理
        5.1.2 推进管理改革,培育物流专业队伍
        5.1.3 提高信息水平,加速传统模块升级
    5.2 宏观产业政策扶持建议
        5.2.1 大力夯实教育,提高人力资本水平
        5.2.2 发挥规模经济,压缩基础设施投入
        5.2.3 打造信息平台,构建智慧物流网络
        5.2.4 提高监管质量,发挥无形之手作用
        5.2.5 鼓励产业融合,促进物流产业升级
        5.2.6 推进区域协同,联手弱化马太效应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FDI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业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外商直接投资与物流业的基本概念
        2.1.1 外商直接投资的基本概念
        2.1.2 物流业的基本概念
    2.2 物流业FDI相关理论
        2.2.1 垄断优势理论
        2.2.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2.3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2.3.1 国家层面FDI对物流业发展的研究
        2.3.2 区域层面FDI对物流业发展的研究
        2.3.3 FDI与物流业各方面之间的联系的研究
    2.4 文献评述
第三章 FDI对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业发展影响现状分析
    3.1 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业发展概况
        3.1.1 物流业规模不断扩大
        3.1.2 物流业基础设施投资增速
        3.1.3 广西保税物流体系初步形成
        3.1.4 物流行业专业化趋势加强
        3.1.5 物流信息化水平得到提升
        3.1.6 政策明显倾斜
    3.2 FDI对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业发展影响的现状
        3.2.1 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业FDI总体规模
        3.2.2 北部湾经济区利用物流业FDI具体情况
    3.3 FDI对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3.1 行业利润率较低
        3.3.2 专业物流人才缺乏
        3.3.3 投资结构不合理
        3.3.4 相对规模偏小
        3.3.5 引资方式过于单一
        3.3.6 产业优化欠佳
第四章 FDI对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业发展影响的SWOT分析
    4.1 FDI对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业发展的内部优势
        4.1.1 市场潜力大
        4.1.2 产业关联性强
    4.2 FDI对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业发展的内部劣势
        4.2.1 投资结构不合理
        4.2.2 投资环境仍待改善
        4.2.3 生态环境矛盾突出
        4.2.4 自主品牌缺失
    4.3 FDI对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业发展的外部机遇
        4.3.1 FDI大规模涌入
        4.3.2 引资政策逐步完善
    4.4 FDI对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业发展的外部威胁
        4.4.1 新基建成为投资新热点
        4.4.2 新冠疫情削弱投资能力
第五章 FDI对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业影响的定量分析
    5.1 数据的选取与说明
    5.2 模型的设立
    5.3 实证分析
        5.3.1 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
        5.3.2 变量的Johansen协整关系检验
        5.3.3 E-G两步法协整检验
        5.3.4 格兰杰因果检验
        5.3.5 误差修正模型
    5.4 实证结果分析
第六章 FDI对物流业发展的案例及启示:以珠三角经济区为例
    6.1 珠三角经济区物流业FDI以及物流业发展概况
        6.1.1 总体规模
        6.1.2 物流市场需求
        6.1.3 交通运输网络
        6.1.4 园区建设
        6.1.5 政策环境
    6.2 珠三角经济区物流业利用FDI的经验
        6.2.1 物流技术的溢出效应
        6.2.2 投资物流设施与设备
        6.2.3 建设绿色物流
        6.2.4 培养人才与扩大就业
    6.3 珠三角经济区的成果对北部湾经济区的启示
第七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对策与建议
        7.2.1 积极利用外资促进北部湾物流产业稳健发展的六点建议
        7.2.2 充分发挥北部湾物流业外商直接投资综合效应的三点建议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5)云南省物流业绿色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
        1.2.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的主要框架
    1.3 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
    2.1 文献综述
    2.2 相关理论
        2.2.1 物流相关定义及发展历程
        2.2.2 物流战略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产业效率相关理论
        2.3.1 经济效率理论
        2.3.2 全要素生产率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云南物流产业发展现状
    3.1 物流产业产值规模
    3.2 交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3.3 物流技术与互联网相融合
    3.4 云南物流企业发展
第四章 云南物流业绿色效率测度
    4.1 效率的评价方法
    4.2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4.3 云南物流业绿色效率分析
    4.4 云南物流业绿色生产率变动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云南物流业绿色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5.1 研究假设
    5.2 指标选取与数据描述
    5.3 模型设计
    5.4 实证分析
    5.5 稳健性检验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云南物流产业绿色效率对策提升
    (1)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做到合理优化和布局
    (2)改善物流业营商环境, 增加政府扶持力度
    (3)快速整合物流资源,提升物流企业实力
    (4)加强技术设备的应用,提升云南物流技术总体水平
    (5)培养和引进物流专业人才,提升物流人力资源水平
    (6)优化物流能源消费结构,建立绿色物流园区
第七章 研究结论和不足
    7.1 主要结论
    7.2 存在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6)京津冀流通业协同水平测度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关于产业协同与区域发展的相关性
        1.2.2 关于流通业协同发展
        1.2.3 关于京津冀流通业协同发展
        1.2.4 简要评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
2 基础理论与概念界定
    2.1 基础理论
        2.1.1 协同学理论
        2.1.2 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理论
        2.1.3 流通理论
    2.2 相关概念
        2.2.1 流通业
        2.2.2 京津冀流通业协同发展
3 京津冀流通业的协同发展现状分析
    3.1 京津冀流通业协同的发展环境
        3.1.1 宏观制度层面保障
        3.1.2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3.1.3 互联网、数字化引领科学技术快速变革
    3.2 子产业在区域内协同的发展成效
        3.2.1 物流业在京津冀三地之间协同的发展成效
        3.2.2 批发业在京津冀三地之间协同的发展成效
    3.3 区域内子产业之间协同的发展成效
        3.3.1 京津冀区域物流业与本地零售业协同的发展成效
        3.3.2 京津冀区域批发业与本地零售业协同的发展成效
        3.3.3 京津冀区域物流业与区域批发业协同的发展成效
    3.4 京津冀流通业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
        3.4.1 物流业、批发业三地布局同质、区域互补性不足
        3.4.2 物流、批发业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不足,产业间协同能力弱
        3.4.3 区域物流业与区域批发业、本地零售业的供需不匹配
        3.4.4 区域批发业与本地零售业同质竞争现象激烈
4 京津冀流通业协同水平测度模型的构建
    4.1 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
        4.1.1 序参量
        4.1.2 子系统有序度模型
        4.1.3 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
    4.2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4.3 流通业子系统指标体系的构建
        4.3.1 物流业子系统序参量指标体系
        4.3.2 批发业、零售业子系统序参量指标体系
5 京津冀流通业协同水平测度的实证分析
    5.1 京津冀流通业整体协同水平测度
    5.2 子产业在区域内协同水平的测度
        5.2.1 物流业在京津冀三地之间的协同度
        5.2.2 批发业在京津冀三地之间的协同度
    5.3 区域内子产业之间协同水平的测度
        5.3.1 京津冀区域物流业与本地零售业之间的协同度
        5.3.2 京津冀区域批发业与本地零售业之间的协同度
        5.3.3 京津冀区域物流业与区域批发业之间的协同度
    5.4 影响京津冀流通业协同发展的子产业内部分析
6 京津冀流通业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京津冀物流业协同发展的建议
        6.1.1 物流业错位发展,形成合理布局
        6.1.2 营造发展环境,创新物流发展动能
        6.1.3 引导区域智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6.2 京津冀批发业协同发展的建议
        6.2.1 加大批发市场整改力度,促进批发市场区域合作与标准化
        6.2.2 发展平台经济,走互联网化、数字化的批发业发展道路
        6.2.3 激发批发企业经营活力,不断创新经营模式
    6.3 京津冀区域物流业、区域批发、本地零售业协同发展的建议
        6.3.1 建立区域物流共享-批零线上管理体系
        6.3.2 成立连接区域物流与批发零售的企业动态联盟
        6.3.3 培育“区域批发业-零售业”一体化运营模式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7)区域农业产业集群与农业物流共生发展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区域农业产业集群的研究
        1.3.2 农业物流的研究
        1.3.3 产业共生的研究
        1.3.4 文献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区域农业产业集群
        2.1.2 区域农业物流
        2.1.3 产业共生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共生理论
        2.2.2 产业集群理论
        2.2.3 系统动力论
第3章 区域农业产业集群与农业物流演化机理分析
    3.1 区域农业产业集群与农业物流形成要素分析
        3.1.1 区域农业产业集群形成要素分析
        3.1.2 区域农业物流形成要素分析
    3.2 区域农业产业集群与农业物流的相互影响
        3.2.1 区域农业产业集群对农业物流的作用
        3.2.2 农业物流对区域农业产业集群的作用
    3.3 区域农业产业集群与农业物流的共生关系分析
        3.3.1 共生单元分析
        3.3.2 共生环境分析
        3.3.3 共生模式分析
第4章 区域农业产业集群与农业物流共生关系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4.1 系统构建目的和边界假设确定
        4.1.1 系统构建的目的
        4.1.2 边界假设的确定
    4.2 因果关系分析
    4.3 系统动力学SD模型构建
        4.3.1 模型流图
        4.3.2 变量说明
        4.3.3 系统方程
第5章 区域农业产业集群与农业物流共生关系的系统动力学仿真及优化
    5.1 江苏省区域农业产业集群与农业物流发展概况
        5.1.1 江苏省区域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5.1.2 江苏省农业物流发展现状
    5.2 参数估计
        5.2.1 参数估计方法
        5.2.2 状态变量初始值确定
        5.2.3 主要变量表达式的说明
    5.3 有效性检验
        5.3.1 模型行为灵敏度检验
        5.3.2 模型历史性检验
        5.3.3 模型量纲一致性检验
    5.4 区域农业产业集群与农业物流共生系统动力学仿真及分析
        5.4.1 江苏省农业发展情况
        5.4.2 江苏省区域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情况
        5.4.3 江苏省农业物流发展情况
        5.4.4 江苏省区域农业产业集群与农业物流共生情况
    5.5 区域农业产业集群与农业物流共生模型优化
        5.5.1 提高政策支持力度
        5.5.2 助力农村劳动力回流
        5.5.3 改善农村交通建设
第6章 区域农业产业集群与农业物流共生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培养现代从业人员
        6.1.1 转变固有的农业观念
        6.1.2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6.2 完善相关政策体系
        6.2.1 扶持政策
        6.2.2 全面布局
        6.2.3 监督反馈
    6.3 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6.3.1 改善农业交通运输
        6.3.2 建设农业物流信息平台
        6.3.3 合理规划农业物流节点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绵阳市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需求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
        1.3.2 国内研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图
    1.6 研究的创新
2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相关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生鲜农产品
        2.1.2 物流
        2.1.3 冷链物流
        2.1.4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
        2.1.5 冷链物流需求
        2.1.6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需求
    2.2 理论基础
        2.2.1 协同理论
        2.2.2 “第三利润源”理论
        2.2.3 效益背反理论
        2.2.4 产业融合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绵阳市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3.1 需求发展现状
        3.1.1 经济发展现状
        3.1.2 农业发展状况
        3.1.3 人口数量和城镇化水平
        3.1.4 居民消费水平
        3.1.5 居民消费状况
        3.1.6 冷链流通率
    3.2 供给发展现状
        3.2.1 区位优势分析
        3.2.2 政策支持
        3.2.3 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发展情况
    3.3 冷链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3.4 本章小结
4 绵阳市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需求量预测
    4.1 预测思路及步骤
        4.1.1 预测思路
        4.1.2 预测步骤
    4.2 预测种类及预测模型选取
        4.2.1 预测种类的选取
        4.2.2 预测模型的选取
    4.3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冷链物流需求预测
        4.3.1 灰色GM(1,1)模型原理
        4.3.2 预测需求数据处理
    4.4 生鲜农产品消费量预测过程
        4.4.1 农村居民生鲜农产品消费量预测
        4.4.2 农村居民消费量预测误差检验
        4.4.3 城镇居民生鲜农产品消费量预测
        4.4.4 城镇居民消费量预测误差检验
        4.4.5 预测结果
    4.5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需求预测结果分析
        4.5.1 预测结果分析
        4.5.2 缺口计算
    4.6 本章小结
5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对策建议
        5.2.1 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5.2.2 加快建设现代冷链物流体系
        5.2.3 大力发展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
        5.2.4 加强冷链人才培养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5.3.1 研究不足
        5.3.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9)云南省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演进规律
        1.2.2 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发展模式
        1.2.3 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度测度
        1.2.4 推进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发展的支持政策
        1.2.5 相关研究述评
    1.3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1.3.2 论文主要研究方法
        1.3.3 论文技术路线图
    1.4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论文研究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制造业
        2.1.2 物流业
    2.2 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发展的机理与模式分析
        2.2.1 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发展的机理分析
        2.2.2 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发展的主要模式
    2.3 主要相关理论
        2.3.1 产业融合理论
        2.3.2 产业协同理论
        2.3.3 产业集群理论
第三章 云南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发展现状分析
    3.1 云南制造业与物流业发展现状
    3.2 云南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发展背景及战略
    3.3 云南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发展的现存障碍和后发优势
        3.3.1 云南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发展存在的主要障碍
        3.3.2 云南两业协同发展的后发优势
第四章 云南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发展测度与比较分析
    4.1 对云南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发展的测度
        4.1.1 研究方法选择
        4.1.2 数据选择
        4.1.3 云南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发展研究
        4.1.4 实证分析的主要结论
    4.2 对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发展的测度
        4.2.1 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发展研究
        4.2.2 实证分析的主要结论
    4.3 云南和我国制造业、物流业协同发展的比较分析
第五章 云南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云南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发展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5.2 云南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发展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2.1 指标选取
        5.2.2 实证分析
        5.2.3 实证分析的主要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的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政府层面对策
        6.2.2 行业协会层面对策
        6.2.3 企业层面对策
    6.3 研究中的不足
    6.4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参与的主要课题目录)
附录 B:课题研究相关数据

(10)农业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协同发展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农业产业集群研究现状
        1.3.2 区域物流研究现状
        1.3.3 产业协同发展研究现状
        1.3.4 文献述评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内容
        1.4.2 论文组织结构
        1.4.3 研究方法
        1.4.4 技术路线图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农业产业集群
        2.1.2 区域物流
        2.1.3 产业协同
    2.2 相关理论
        2.2.1 协同学理论
        2.2.2 核心竞争力理论
        2.2.3 新经济地理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农业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发展现状及协同关系分析
    3.1 江苏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3.1.1 江苏农业产业集群概况
        3.1.2 江苏农业产业集群形成原因
        3.1.3 江苏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2 江苏区域物流发展现状
        3.2.1 江苏区域物流基础设施概况
        3.2.2 江苏区域物流发展概况
        3.2.3 江苏区域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3 农业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协同关系分析
        3.3.1 萌芽阶段中的协同关系
        3.3.2 成长阶段中的协同关系
        3.3.3 衰退阶段中的协同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业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协同发展评价
    4.1 农业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序参量评价指标体系
        4.1.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4.1.2 评价指标选取
        4.1.3 指标权重的确定
    4.2 评价测度模型
        4.2.1 序参量贡献度
        4.2.2 子系统有序度
        4.2.3 复合系统协同度
        4.2.4 协同发展的判定
    4.3 评价过程及评价结果分析
        4.3.1 原始数据获取
        4.3.2 指标权重计算
        4.3.3 序参量贡献度计算
        4.3.4 子系统有序度与复合系统整体协同度计算
        4.3.5 评价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业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协同发展效应
    5.1 变量数据处理与描述
        5.1.1 变量解释
        5.1.2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5.1.3 时间序列分析
    5.2 因果关系检验
        5.2.1 单位根检验
        5.2.2 协整检验
        5.2.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农业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协同发展对策
    6.1 政府视角
    6.2 行业视角
    6.3 企业视角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促进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国际物流发展水平对我国水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D]. 金佳萍. 浙江大学, 2021(09)
  • [2]我国互联网发展水平对物流效率影响的研究[D]. 申屠雨烟.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2)
  • [3]基于信息化的物流技术效率研究[D]. 梁衡. 江南大学, 2021(01)
  • [4]FDI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业发展的影响研究[D]. 王志文. 北部湾大学, 2021(08)
  • [5]云南省物流业绿色效率研究[D]. 张娜娜.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6]京津冀流通业协同水平测度及对策研究[D]. 徐小云. 河北经贸大学, 2021(12)
  • [7]区域农业产业集群与农业物流共生发展的关系研究[D]. 陈彤. 扬州大学, 2021(09)
  • [8]绵阳市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需求预测研究[D]. 皇甫红姣.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9)
  • [9]云南省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发展研究[D]. 张世豪.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10]农业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协同发展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D]. 黄青霞. 扬州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促进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