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理念与“酒店管理”教学

“创新教育”理念与“酒店管理”教学

一、“创新教育”理念与《饭店管理》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赵寿年[1](2021)在《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证书型课程评价研究 ——以《导游业务》课程为例》文中指出针对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证书型课程评价存在的问题: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使课程教学停留在应试教育;对学生技能的评价视为对学生能力的评价;轻视职业能力与素养的培养,教、学、评脱钩;考核评价方式违背人才培养目标。基于这些问题进行原因分析,主要原因是:职业资格技能证书考核方式、难易程度、价值的差异;职业标准与课程标准未充分衔接、考试大纲和教材的编写方式陈旧;教师教学方式的传统及固化;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及行为习惯的落后。因此,本研究提出改变中职证书型课程评价方式,目的是既能使学生通过职业资格或技能考试掌握专业知识、技能、能力,又能培育学生职业核心素养,从而达到职业教育的育人目标。基于此,文章的主要研究思路和框架如下:第一,分析中等职业学校证书型课程的发展与学习评价变革趋势。分析中等职业学校证书型课程的特点和职业证书考评方式,结合核心素养、深度学习、项目或模块课程以及表现性评价等最新理论研究成果,探讨出中等职业学校证书型课程的发展与学习评价变革趋势。第二,研制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证书型课程《导游业务》课程标准。针对职业资格考试课程《导游业务》,分析课程性质、特点、目标,分析课程标准与教材,进行教学目标分类,制定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研制出该课程的课程标准。第三,编制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证书型课程《导游业务》项目试卷。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以导游资格考试《导游业务》课程“地陪导游服务”项目为例,编制测试计划和命题目标双向细目表,编制课程项目试卷。第四,设计中职职业证书型课程评价任务。设计中职证书型课程评价任务的框架,以导游资格考试《导游业务》课程地陪“景点服务”工作任务为例,设计中职职业证书型课程评价任务。基于以上思路和框架,通过文献研究和行动研究,得出结论:1、基于核心素养开发的项目课程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适切方式;2、职业证书型课程的学习评价方式应当更加的动态与多元。

李新月[2](2021)在《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发展演变研究 ——以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旅游业作为“五大幸福产业”之首,已经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当前,我国已经迈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人才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人才质量与结构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建设高水平的旅游人才队伍至关重要。“职教20条”、“双高计划”、“高职扩招一百万”等政策的实施,突出职业教育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旅游高职教育对于旅游产业的发展亦如此。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高等教育不断成长,为旅游产业的发展与进步培养了大批人才。社会变迁视角下,旅游人才的培养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存在什么问题,有何特色,对当今的旅游人才培养有何借鉴意义,值得去探究。本研究从旅游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切入,以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作为个案,将其历程划分为起步与探索阶段(1979-1995年)、改革与发展阶段(1996-2005年)、提高与深化阶段(2006至今)进行研究,分析各阶段的历史背景与发展动因,选取培养目标、专业与课程设置、教学与师资队伍几个主要要素,探索其发展演变,总结成绩与问题,揭示其人才培养特色。基于此,学习经验,吸取教训,为我国旅游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提供借鉴与启示。研究发现: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的人才培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与完善的,有其自身特色。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构建与旅游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培养目标;在专业设置方面,专业群对接产业链,依据产业发展进行专业设置与调整;在课程体系方面,聚焦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提升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在教学方面,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大阵地,形成了多样的育人模式;在师资方面,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本着回顾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原则,借鉴其发展,旅游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面向国际是必由之路,依托行业是办学思路,服务产业是目的所在。新时期,在文旅融合与产教融合的背景下,旅游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面临着众多挑战,结合旅游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新时期的挑战与要求,从政府、院校、企业三大主体出发,提出相应对策,以期能为旅游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提供借鉴与参考。

王海静[3](2021)在《ADDIE模型下本科旅游专业教学设计研究 ——以《现代饭店管理概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ADDIE模型在其他教育领域有广泛地应用,在国内研究中翻转课堂方面最多,但是与旅游专业的应用结合研究还很少。本文结合ADDIE模型在旅游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通过多种研究方法分析与总结适用性及其初步实践方向,有着丰富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本文将ADDIE模式教学设计模型在旅游教育课程上进行应用,通过大量的文献总结多层次教育理论内涵,将现代饭店管理概论课程在教育模式上进行全新的改进。首先,以ADDIE模型的理念为研究切入点,结合旅游专业课程的独特性以及本科学生的学情,从五个要素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估出发,对课程的应用提供了实践上的借鉴和旅游教育理论上的提升。其次,进行正式研究前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与研读,结合文献研究结果设计调查与访谈问卷,正式对学生的学情和课程现状进行调研与分析,对ADDIE模型与《现代饭店管理概论》课程有针对性地进行融合与设计,将ADDIE模型的案例在本科课堂的案例进行实施教学,设置实验组与对照组,通过两组期末成绩与平时成绩以及教学效果分析与比较,将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效果与各个学习目标进行分析与研究,为旅游专业的课程的教学设计提供有效的参考。再次,将实践的《现代饭店管理概论》课程案例进行分析与和改进,将实验中涉及到每个环节的优势与劣势进行综合与改进,分析模型对教师教学方式与设计的影响,以期通过ADDIE模型在现代饭店课程中的应用转变旅游课程教学的模式与观念。同时本文也在实践教学层面上为我国本科旅游课堂教学提供实践意义和技术参考。

李岚[4](2020)在《近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历史研究(1881-1949)》文中指出近代以来,由于工商业的发展,东部沿海城市发生了深刻变革,而且对内陆城市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与此同时,西方规划思想也深刻影响着我国城市规划建设。作为内陆城市的太原,随着近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格局和风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由于太原特殊的政治和军事环境,规划建设亦呈现出许多独特性。本文以近代太原城市的规划建设为研究对象,以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历史地理学、新史学、文献研究与实地调研、比较分析等方法,在研究近代太原复杂社会背景的基础上,以城市发展的时间脉络为经,以城市规划建设的关键要素(机构、规划、建设、思想、人物等)为纬,系统挖掘太原近代城市规划建设史料,梳理太原近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脉络,揭示了在复杂社会环境下太原自主建设与创新的发展过程,进而形成对近代太原城市规划思想、建设特点、实施动因的理论认识。本文分析了太原山水人文环境及其古代城市发展演变历程,归纳总结了近代太原城市发展的地理、人文及规划建设基础;通过对近代发展历程的基础研究,将近代太原城市规划历程分为四个阶段:清末太原城市近代化的初步探索(1881--1911)、近代太原城市规划建设的活跃发展(1912--1937)、日本占领下的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1937-1945)、抗战胜利至新中国成立前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1945-1949),并从城市规划建设的关键事件、要素、人物方面阐述其发展特征;在此基础上,揭示了近代太原城市规划建设呈现出的近现代化、本土化的特征及多元化的规划思想。本文通过对太原近代城市规划建设史料的整理,系统梳理了太原近代城市规划发展脉络,提出了近代城市规划历史分期,揭示了太原社会、政治、经济与城市规划建设演变的历史特征;发掘了珍贵的太原城市规划建设历史文献,对中国近代内陆城市规划建设史研究具有重要的科技史料价值;进一步提出了太原城市规划建设中“革化因循、人心化育、文化传承与复兴、遗产保护”的现代启示,对当代太原城市规划建设具有重要的资鉴意义。

兰芬[5](2020)在《中职旅游专业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 ——以《地陪导游实务》课程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当今信息化发展的日新月异,教育的信息化水平也越来越高。中职旅游专业《地陪导游实务》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应用能力,以掌握地陪导游服务内容与岗位要求的技能为导向,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与岗位要求的实践性、应用型人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已无法适应当前教育、社会发展及人才培养的需要。翻转课堂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主要知识传授者的特点,它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发挥学生的知识探究能力。在上课前,学生在教师发布的学习视频,任务单的引领下,对知识形成初步的理解与建构;在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更多的合作探究,实践与模拟练习形成知识内化;在课后,学生通过教师发布的教学拓展练习等巩固所学知识。这一新型教育教学理念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难以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情况。在本研究中,通过结合笔者所在实习学校的教学现状,设施条件等情况,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了解当前中职旅游专业《地陪导游实务》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及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应用后的效果分析。通过文献资料法,为构建符合中职旅游专业《地陪导游实务》课程教学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供理论基础。通过行动研究法,以笔者所教授的班级为对象,分析翻转课堂在《地陪导游实务》课程中的教学效果。本文共由六个部分组成,引言作为全篇的第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通过对国内外翻转课堂理论及实践的研究,了解翻转课堂的特点及内涵,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并分析了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与研究方法、研究思路;本文的第二部分,通过分析翻转课堂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从而进一步为翻转课堂在中职旅游专业《地陪导游实务》课程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与支撑;第三部分通过对笔者所在实习学校旅游专业《地陪导游实务》课程学生及教师进行的问卷调查及访谈,了解当前《地陪导游实务》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其所存在的问题;本文第四部分,在分析《地陪导游实务》课程翻转课堂教学实施所具备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的条件下,结合对《地陪导游实务》课程翻转课堂教学的教学资源、环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及教学评价分析的基础上,构建适用于中职旅游专业《地陪导游实务》教学的包括课前学习、课中知识内化、课后教学反思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本文第五部分为翻转课堂在《地陪导游实务》课程中的教学实践研究,其中以地陪导游饭店入住服务为教学案例,设计并应用翻转课堂教学,并通过教学目标达成度、问卷调查与访谈的方法对教学应用效果进行研究分析,从而得出翻转课堂在《地陪导游实务》课程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对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第六部分结合本文以上研究,进行总结,提出本文在研究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与研究展望。本文通过结合教学现实情况,提出适用于中职旅游专业《地陪导游实务》课程教学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经过实践应用与研究,得出翻转课堂在中职旅游专业《地陪导游实务》课程教学中起到的积极意义,翻转课堂在中职旅游专业实践类课程教学中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有助于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且有助于增强教学工作者教学研究水平与教学理念的更新。此外,对于翻转课堂在《地陪导游实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给出改进意见,希望能为中职旅游专业《地陪导游实务》课程教学提供新的教学理念与实践参考。

邹诗洁[6](2020)在《中职酒店专业《休闲生活美学》课程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旅游消费市场不断升级的时代,生活美学主义盛行成为行业风口。民宿、精品酒店等旅游住宿新业态发展迅猛,对业内企业一线员工职业审美能力素质提出更高要求。然而,中职学校相关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与人才培养滞后,无法适应行业发展对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的紧迫需求。《休闲生活美学》课程开发回应行业对高素质人才培养新诉求,培养学生职业审美能力素质。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参与式与非参与式观察、访谈及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进行中职酒店专业《休闲生活美学》职业审美素质拓展类课程开发研究。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把握行业需求及中职相关职业美育现状,发现问题,探索方案,将理论与实际调研相结合,开发《休闲生活美学》课程。通过,调研中职酒店专业学生主要就业岗位,以工作任务及岗位能力为基础进行课程设计与组织。最后以桂林市旅游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为例,于典型课例的教学实践探索中获得反馈,提出该校相关课程开发及其教学实施策略和建议。本文共五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及思路和研究创新,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在前人基础上发展新研究,对相关领域学术研究方向、关注重点和研究成果等进行归纳述评,明晰研究范畴,为后续的研究提供良好基础。第二部分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将休闲生活美学等核心概念界定明晰,辨析休闲、酒店等概念以界定研究适用的概念范围。以全人教育理论支撑课程理念与伦理基础,将斋藤百合子日常生活美学理论和当代住宿业提质发展相衔接,以学习领域课程理论指导课程开发思路,再以体验学习理论指导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第三部分《休闲生活美学》课程开发探索,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行业及中职学校现状,客观评价现有资源条件与问题不足,切实了解行业需求与中职酒店专业对人才审美能力素质的培养情况。基于对中职酒店专业学生就业岗位调研,提取典型岗位任务和对中职生职业审美能力素质的要求,进行岗位能力分析,明确课程定位,以典型工作任务及能力素质为导向定位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拟定课程教学大纲与实施方案,提出课程教学评价策略与保障措施。第四部分在桂林市旅游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进行典型课例《咖啡文化之美》的教学实践探索。选择《咖啡文化之美》为典型课例,在该校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进行教学实践尝试,发现不足、了解授课难度、获得评价反馈等一手数据。提出该校相关课程开发及其教学实施策略和建议。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不足,了解授课难度,获得真实反馈。第五部分是研究的结论和展望。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第一,《休闲生活美学》作为素质拓展类课程可在中职二年级开设。中职二年级学生具备学习课程的能力素质基础。休闲生活美学》课程亦能融入相应课程体系。第二,以模块式开发及组织《休闲生活美学》课程,可据不同课程体系及专业情况灵活安排,在内容上基本涵盖酒店需要的相关职业审美能力与知识,评价方式新颖可回顾,总体推广性强。本文创新点如下:第一,研究创新。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研究领域内,酒店专业与生活美学相结合进行课程开发的探索尚属空白。将生活美学理论落实于酒店相关行业,丰富研究生活美学的实际载体,拓宽其研究领域,具备一定的创新性和理论意义。第二,课程创新。目前中职酒店专业独立的职业美育课程暂无。《休闲生活美学》课程开发不同于普及类通识美育课程,并在美育课程的职业化方面做出突破,使课程更具职业针对性,在增加审美素养、提升审美能力的同时,更利于学生职业发展。《休闲生活美学》课程尝试打破美学课程以理论讲授为主的传统偏向,摆脱理论化审美课程教学模式,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将真实案例融入教学,结合工作情景体验及工作坊实践“三位一体”,实现课程实施体系创新。《休闲生活美学》课程开发对接行业新业态发展和中职人才培养新要求,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未来研究将继续《休闲生活美学》课程的落地实践探索,不断完善课程模块教学与相关专业课程的整合衔接,更好地促进中职学生职业审美素质教育质量提升与辐射影响。

张承志[7](2020)在《新文学闯将 ——刘半农论》文中指出作为新文学的闯将,刘半农短暂的一生集新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杂文家、战士、诗人、学者等于一身,是清末民初至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一个代表性人物。在刘半农几近三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其着译内容多是以抨击时弊、启迪昏懵、开拓创新、审视国民性、宣扬人道主义等等为切入点,进而透射出刘半农文学创作的轨迹及思想嬗变的过程。从整个五四时期的一段时间范畴来看,刘半农不仅接受了进化论的有效整合,而且又承接了五四启蒙传统的高昂与激情。尽管这期间的“潜隐”遭到了历史上相关人士的质疑与批评,但是从历史语境和思想诱因上可以发现“权威性”下的覆盖式理解遮蔽了历史差异性的存在和与五四精神延长线上的“共振”,抑或是,历史的错位与距离在原初的意义上更能廓清新文学闯将刘半农的思想个性、认识问题和一些反思中的复合化问题。当时代的误读由歧出、偏至而回归到理性之时,当一种新的学术思路的强光唤醒沉寂已久的资料之时,重新发现历史的微缩细节、个人的心路历程及做出多元反思性的科学研究,必定会使新文学闯将刘半农的价值再次浮出历史地表。本论文试图通过对刘半农的相关着译文献的梳理与探究,来解析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史、教育史、学术史、语言学史、考古史上的诸多文学实绩。在回归历史现场的前提下,以理解和同情的姿态进入他的文学世界,从宏观性的视角对他整体的文学实绩进行观照;从境遇与体验、渴念与实践出发,进行作品论和作家论的深入探讨,力图拨云祛障,进而对刘半农的文学思想、创作心理、艺术理念等方面进行剖析,由此来确定新文学闯将刘半农的多样性与丰富性。论文绪论部分对选题的确定与缘起、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进行了历史性与宏观性的描述。在此基础之上,梳理和概括出30年代以来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而确定和阐释了新文学闯将刘半农的独特性与价值意义。论文第一章立足于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角度谈及刘半农由清末民初上海“鸳鸯蝴蝶派”的才子到平民文学家、新文学闯将的转变。其中,借助刘半农的着译作品来分析其与“鸳鸯蝴蝶派”的纠葛与距离;考察其现代通俗小说理念的改良;阐释其平民文学意识的生成以及民间文学的实绩;解读《双簧信》的历史动因、建构与生成。论文第二章以刘半农新诗的开拓为聚焦点。通过五四时期新诗的诞生、论争、理念构想等来论述刘半农新诗的尝试与启蒙审美特征。其中《扬鞭集》与《瓦釜集》的实践、“误读下”的散文诗、争议纷纭的“她”与“它”字等等既包蕴和彰显了五四启蒙命题中的应有之意,又呈现出五四开放性、现代性的特征。论文第三章主要分析刘半农的散文创作和相关理论,并考察刘半农在这一段时期的思想嬗变过程。从加入《新青年》阵营到《语丝》时期是刘半农散文创作的高峰时期。然而,当刘半农获得法国文学博士而归国后,他自己渐渐地进入了“沉潜”阶段,《论语》上的相关杂文似乎在宣告“五四时期的斗士兼文学家”的刘半农“落伍”了,但各中的缘由与事实并非如此。论文第四章主要论述刘半农的着译小说文本。他的着译小说是在五四启蒙视域之下的对现代化国族想象的继承与发扬,具有启发昏懵、融汇中外、传授新知、关注切社会底层百姓的生存状态及批判国民性的丰富意蕴,有利于全面而深刻地对五四时期的社会面相、道德伦理价值及新女性等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与思考。论文第五章主要围绕着刘半农一生的功绩进行客观的阐释与评价,力图复原与说明历史上的一些相关细节。在刘半农的后半段时期,保家爱国的“斗士精神”依旧不减、矢志不渝的“真”与“诚”贯穿于他的全部精神理想与艺术的探索之中、多学科的学术实绩与献身教育的功绩是他与时俱进的一个体现,其文论及身后的评价则可以为全面理解五四提供新的视角和诠释,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论文的结语指出,对新文学闯将刘半农的作家与作品的探索与研究,毋宁说是以刘半农作为文学的原点而回到五四的历史现场的阐释与反思。

万天赐[8](2020)在《基于行动导向的中职英语课程教学设计研究 ——以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例》文中指出行动导向教学虽从德国引进,但已被公认为与职业教育教学有极大的契合性。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在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其课堂教学质量无疑至关重要。近年来,一系列教育政策文件等陆续出台无不体现出国家层面着力于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坚定政策定位,然而传统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堂教学成效欠佳以及行动导向教学在各地区各学校教学实际中的运用存在一定的偏差。面对以上背景,由此展开以中等职业学校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例的行动导向下的英语课程教学设计研究。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来明确行动导向的内涵及其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核心课教学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丰富中等职业教育阶段行业英语教学法的理论;并进一步论证行动导向教学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中的价值,以期促进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深化改革,为酒店行业输送高质量专业人才。全文主要包括四章:第一章为引言部分,阐明了本教学设计的研究背景,理论和实践层面的研究意义,梳理了相关“中职行动导向”和“中职英语教学设计”的研究现状并加以评述,进而概述出所采取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并对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进行了详细介绍。第二章主要是基于行动导向的中职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英语教学设计理念概述及设计思路呈现。一方面阐述了基于行动导向的本教学设计的三大理念,即以学生中心、职业能力本位和工作过程导向;另一方面就如何设计的基本思路予以呈现。第三章呈现了基于行动导向的中职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英语课程教学设计案例。挑选出《Room Reservations》模块,对该模块教学设计从课程到本模块的地位分析以及之于学生的重要性分析,接着从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教学活动、课堂教学评价表设置等诸要素展开该模块的具体教学设计,并进一步展示出对教学设计实施下的该模块教学环节案例和总体教学设计框架。第四章对基于行动导向的中职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英语课程教学设计进行了多维度反思。并指出教学目标设定需体现多维性、教学重点需突出工作导向、教学活动开展需把握层次性和互动性以及形成性评价运用也应具体化。

马梅花[9](2020)在《民族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研究 ——以B大学为例》文中认为本研究以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振兴本科教育为时代背景,以民族院校落实“四个服务”为使命背景对民族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建设进行初步探究。民族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建设是立足少数民族,面向民族地区培养卓越、创新、拔尖旅游人才的关键,也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旅游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但目前,以B大学为例的民族院校在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建设中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教材、实践基地各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应加以重视并采取进一步优化的对策。基于上述背景和问题分析,本研究以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AGIL)模型初步分析民族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的现状、问题、原因,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本研究由五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交代了民族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研究背景是基于时代背景、使命背景、行业背景以及自身发展的综合环境。第二部分以历史发展为主线,分别对民族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民族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其中,根据特定时期社会发展将民族院校发展历程划分为初探阶段、关键阶段、重创阶段、重建阶段、稳定发展五个阶段。第三部分结合文献法、访谈法和案例分析法通过研究设计、研究实施、研究结果汇总对当下民族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教材、实践基地进行了整体描述,系统掌握B大学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的现实情况。第四部分主要剖析了以B大学为例的民族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背后原因。通过分析发现,问题非均匀地分布在目标、课程、师资、教材和平台各方面。基于此,总结出导致这一系列现实问题背后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有布局原因也有落实原因,有文化层面也有物质层面,是一个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错综复杂系统。第五部分阐述了民族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建设就是要以党和国家战略为指导思想,以回顾历史、遵循规律、以人为本、突出特色为建设原则,明确民族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目标,探索其建设优化路径。总体而言,就是要发挥目标的导向作用,彰显课程的育人价值,聚焦师资的主要力量,扮演好教材的纽带作用,打造实践基地的教学平台。本研究初步尝试将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AGIL)应用于专业建设研究,并试图构建了民族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的AGIL模型。

梅是菲[10](2020)在《杨德广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理念与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杨德广是我国着名高等教育学者,至今出版专着40余部,发表论文600余篇,先后承担10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有20多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其中有3项获全国第一、二、三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一等奖、二等奖,2项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三等奖,为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的高等教育提供了许多可贵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他思想开放,学术眼光敏锐,对我国不同历史时期许多重大的高等教育问题发表了独到的观点,其中不乏真知灼见。杨德广从教以来,一直与时俱进地思考我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问题,很多观点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杨德广用他校长、教师与学者的多重身份,以其前瞻性和开创性的高等教育理念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研究通过查阅、梳理大量文献以及对杨德广本人进行深入访谈的方式,分析了杨德广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理念产生的背景;阐释了杨德广有关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主要观点;凝练出杨德广在改革实践方面取得的成绩,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一些可以借鉴的启示。本研究认为:杨德广在人生成长阶段经历了苦难的岁月,在磨练中发愤图强,锻炼了坚韧的品质,为他之后在倡导改革时那种逆流而上、不畏阻力的精神提供了心灵上的支撑。通过杨德广的工作经历以及他的研究脉络来看,他的研究领域和时任工作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的,往往理论研究的主题来源于工作实践,又回归到实践以解决问题。成长、工作经历、一些教育家思想对其产生的影响以及社会大环境的发展变化,都是杨德广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理念产生的背景因素。杨德广认为高等教育要主动去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他研究与实践的出发点都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中,那些过时的、陈旧的管理政策、方法,该朝着怎样的目标去改革,以解决目前产生的问题,以达到高等教育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目的。本研究主要从两方面分析探索杨德广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理念与实践。第一部分聚焦杨德广宏观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理念及实践,主要涉及他对于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以及高等教育市场的改革理念。在办学体制方面,杨德广提出多元化办学的主张,并且强调一定要通过各渠道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在高等教育市场理念上杨德广主张高校要走进市场,这是高等教育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二部分研究杨德广有关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教学管理、人事管理、学生工作管理以及后勤管理方面的改革理念与具体实践。在内部管理体制方面,杨德广的主要理念包括校长要树立服务意识,要能够调动整个管理层的积极性,要运用管理学知识来管理学校,要坚持民主等;在教学管理方面杨德广强调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以及因材施教等理念,并且在实际管理中采取“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的改革实践;在人事管理方面,杨德广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考核机制,致力于提高教师地位,同时也强调高校教师的来源需要多样化;在学生工作管理方面,杨德广秉持“德育为先”的德育观,并且他也是最早一批提倡毕业生分配需要改革的学者之一;在后勤管理方面,杨德广最主要的观点就是高校后勤必须要社会化,同时他还非常注重校园环境的建设。总结杨德广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理念和实践,可以发现其理念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先导性和适用性的特点。并且杨德广勇于面对质疑和压力的魄力、有预见性和前瞻性的思维模式、扎实的学术功底、提倡吸收国外先进观点的开放性理念,都是一名管理者和改革者所应该具备的重要人格特性,对所有管理者和改革者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二、“创新教育”理念与《饭店管理》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创新教育”理念与《饭店管理》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证书型课程评价研究 ——以《导游业务》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选题背景
        二、目前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证书型课程学习评价现状
        三、研究的问题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教育评价内涵方面
        二、评价方法方面
        三、中职学习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中职证书型课程
        二、学习评价
        三、教学目标分类
        四、评价任务
    第四节 研究的思路和内容框架
        一、 研究思路(图 1.1)
        二、内容框架
    第五节 研究的基础与方法
        一、研究基础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证书型课程发展与学习评价变革趋势
    第一节 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证书型课程的特点
        一、理论知识跨多门学科,要求全面
        二、技能操作性强,强调实用
        三、综合能力要求高,注重促进人的发展
    第二节 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证书考评方式分析
        一、纸笔测验
        二、模拟或实训考核
        三、考评方式不足与缺陷
    第三节 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证书型课程与学习评价的改革
        一、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必然诉求——“核心素养”
        二、指向核心素养的职业教育课程发展与变革
        三、新型评价模式下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证书型课程学习评价的变革
第三章 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证书型课程《导游业务》课程标准研制
    第一节 课程性质与培养目标
        一、课程性质及特点
        二、课程培养总体目标
    第二节 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一、课程标准分析
        二、教材分析
    第三节 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的制定
        一、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理论前提分析
        二、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的制定与分析
    第四节 评价标准及其指标体系
        一、评价标准
        二、评价指标体系
第四章 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证书型课程《导游业务》试卷编制
    第一节 测试的目的与功能
    第二节 编制测试计划
        一、编制测试计划的要求
        二、编制测试计划的原则
        三、测试题型选择
        四、编制测试计划表
    第三节 试卷的编制
        一、命题目标双向细目表的制定
        二、试题的来源与编制要求
        三、试卷及答案的呈现(附录 1 与附录 2)
        四、试卷特色解析
第五章 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证书型课程《导游业务》评价任务设计
    第一节 评价任务的内涵
    第二节 中职证书型课程评价任务的设计框架与要求
        一、评价任务的设计框架
        二、中职证书型课程评价任务的设计要求
    第三节 中职证书型课程《导游业务》评价任务设计案例
        一、学习目标的制定
        二、学习任务活动的创设
        三、学习作品的呈现
        四、评分规则的设计
第六章 结语
    第一节 研究过程与结论
        一、研究过程
        二、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启示
        一、为中职教师证书型课程教学及评价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建议
        二、对“X”证书的试点开发工作有一定启示
    第三节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A《导游业务》项目测试卷
附录B《导游业务》项目测试卷答案及评分标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2)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发展演变研究 ——以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旅游业已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
        1.1.2 人才供需矛盾制约旅游业发展
        1.1.3 高等职业教育面临新变革
        1.1.4 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创新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综述
        1.4.1 概念界定
        1.4.2 文献综述
    1.5 研究设计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个案选择
第2 章 从上海旅专看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演变
    2.1 起步与探索阶段(1979-1995 年)
        2.1.1 旅游高职教育产生的背景
        2.1.2 起步与探索阶段:积极探索
        2.1.3 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2.2 改革与发展阶段(1996-2005 年)
        2.2.1 旅游高职教育发展的动因
        2.2.2 改革与发展阶段:锐意进取
        2.2.3 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2.3 提高与深化阶段(2006 年至今)
        2.3.1 旅游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
        2.3.2 提高与深化阶段:内涵式发展
        2.3.3 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第3 章 上海旅专人才培养的特色与启示
    3.1 上海旅专人才培养的特色
        3.1.1 培养目标的特色
        3.1.2 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的特色
        3.1.3 教学的特色
        3.1.4 师资队伍建设的特色
    3.2 上海旅专对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启示
        3.2.1 面向国际是旅游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
        3.2.2 依托行业是旅游高职教育的办学思路
        3.2.3 服务产业是旅游高职教育的目的所在
第4 章 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4.1 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挑战与要求
        4.1.1 旅游高职教育国际化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目标
        4.1.2 文旅融合给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带来新挑战
        4.1.3 产教深度融合为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了新天地
        4.1.4 新科技革命为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新要求
    4.2 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对策
        4.2.1 政府层面
        4.2.2 院校层面
        4.2.3 企业层面
    4.3 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未来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上海旅专饭店管理(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沿革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ADDIE模型下本科旅游专业教学设计研究 ——以《现代饭店管理概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3.本科《现代饭店管理概论》教学研究综述
    (三)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
        1.理论基础
        2.相关概念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五)论文创新之处
二、ADDIE模型下课程开发模式构建
    (一)课程设计开发原则
        1.系统性原则
        2.以学生为主体原则
        3.理实一体化原则
    (二)ADDIE模型下课程开发模式构建
        1.ADDIE模型教学总设计思路
        2.前期分析,确定课程选题
        3.设计阶段,形成设计方案
        4.开发阶段,形成课程体系
        5.实施阶段,课程实践应用
        6.评价阶段,反馈应用效果
三、教学模式应用与应用效果分析
    (一)教学实验设计
        1.实验目的及对象
        2.调查问卷与访谈提纲编制
        3.教学实验实施过程
    (二)调查数据分析
        1.专家问卷分析
        2.实验前期结果分析
        3.实验组与对照组教学应用效果分析
        4.教师课堂应用效果反馈
四、基于ADDIE模式下《现代饭店管理概论》教学案例
    (一)“饭店企业组织”教学系统分析
    (二)“饭店企业组织”教学系统设计
        1.分析教学目标
        2.确立教学重点
        3.确定教学过程
    (三)“饭店企业组织”教学系统开发
        1.制作多媒体课件与教学视频
        2.编制线上线下测试题
        3.编制实训任务提纲
    (四)“饭店企业组织”教学实施效果
    (五)“饭店企业组织”教学系统评价
五、结论
    (一)论文研究情况总结
    (二)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A 基于ADDIE模型的旅游专业教学设计研究
附录B 《现代饭店管理概论》教学应用现状与需求访谈提纲
附录C 学校饭店课程现状及教学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D 实验后旅游专业饭店方向教学效果调查问卷
附录E 饭店企业组织课后测验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近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历史研究(1881-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问题、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主要问题
        1.2.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1 研究对象及相关范畴
        1.3.2 空间范畴和时间断限
    1.4 研究依据的基础理论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5.1 国外对中国近代城市史的研究
        1.5.2 国内对中国近代城市史相关的研究
        1.5.3 近代太原城市史的相关研究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1.7 论文框架
2 太原近代城市建设背景和历史分期
    2.1 太原城市的自然地理基础
        2.1.1 太原概况
        2.1.2 山川形势
        2.1.3 交通条件
        2.1.4 资源环境
    2.2 太原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
        2.2.1 行政建置沿革
        2.2.2 晋商都会
        2.2.3 地方历史名人
    2.3 近代以前太原城市建设的发展历程
        2.3.1 城市起源与城址变迁
        2.3.2 明代军事重镇及城市格局
        2.3.3 清代城市功能的转变与发展
    2.4 近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历史分期及其主要内容
        2.4.1 近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历史分期及依据
        2.4.2 各历史分期的主要内容
    2.5 本章小结
3 清末太原城市近代化的初步探索(1881-1911)
    3.1 太原城市管理机构的萌芽和发展计划的制定
        3.1.1 太原城市管理机构与地方自治
        3.1.2 广泛探索到地方自治
    3.2 实业初创与城市近代化发展
        3.2.1 交通体系的发展
        3.2.2 城市经济职能的发展变迁
        3.2.3 城市文化教育职能的加强
    3.3 本章小结
4 近代太原城市规划建设的活跃发展(1912-1937)
    4.1 城市建设机构的组建和制度建立
        4.1.1 城市建设机构的组建与发展变化
        4.1.2 城市管理制度的建立
    4.2 西方“市政建设”思想的引入和十年建设计划
        4.2.1 西方“市政”思想的引入
        4.2.2 《太原市十年建设计划》
        4.2.3 《太原市十年建设计划》的思想评析
    4.3 若干重要城市规划建设项目的评析
        4.3.1 督军府
        4.3.2 傅公祠
        4.3.3 同蒲铁路
        4.3.4 西北实业公司
        4.3.5 环城公路
        4.3.6 学校及新式文化建筑
        4.3.7 公园整修与开放
        4.3.8 植树造林
        4.3.9 古迹保护
        4.3.10 其它市政建设
    4.4 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活跃阶段的原因
        4.4.1 特殊的政治环境
        4.4.2 太原的基本经济状况
        4.4.3 太原的人口状况
        4.4.4 具有先进思想和地方营建经验的人才推动
    4.5 阎锡山地方自治理念探源
        4.5.1 阎锡山和“山西自治”“太原试验”
        4.5.2 阎锡山的地方自治理念
    4.6 本章小结
5 日本占领下的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1937-1945)
    5.1 日本占领时期制定的《太原都市计划大纲》的评析
        5.1.1 《太原都市计划大纲》产生的社会背景
        5.1.2 《太原都市计划大纲》两次修订的主要内容
        5.1.3 《太原都市计划大纲》的历史影响
    5.2 《太原都市计划大纲》与其它城市规划的比较
        5.2.1 与同时期华北地区其它都市计划的比较
        5.2.2 与不同时期国人制定的城市规划比较
    5.3 日本占领下的太原城市建设
        5.3.1 交通运输
        5.3.2 工矿企业
        5.3.3 水道建设
        5.3.4 其它方面建设
    5.4 本章小结
6 抗战胜利至新中国成立前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1945-1949)
    6.1 太原军事防御体系建构
        6.1.1 太原的军事防御布局机制
        6.1.2 太原军事防御工事构筑设施
        6.1.3 太原军事防御体系的影响
    6.2 新中国成立前太原的城市规划
        6.2.1 建城问题讨论以及对太原城市发展方向的再认识
        6.2.2 新版城市规划生成
        6.2.3 市政改善工程
    6.3 本章小结
7 近代太原城市规划建设的历史影响
    7.1 西方文化输入与太原城市规划建设的近代化
    7.2 近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本土化特征
    7.3 近代太原城市规划思想的历史嬗变
    7.4 太原近代城市规划建设与其它城市的比较
    7.5 对当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启示
    7.6 小结
8 结语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附录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中职旅游专业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 ——以《地陪导游实务》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3.文献评述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研究方法
        2.研究思路
    (五)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1.研究内容
        2.创新之处
二、翻转课堂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教学模式
        2.翻转课堂
        3.《地陪导游实务》课程
    (二)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掌握学习理论
        3.合作学习理论
三、中职旅游专业《地陪导游实务》课程教学现状调查及其问题分析
    (一)《地陪导游实务》课程教学现状调查
        1.调查对象和目的
        2.调查内容
        3.调查实施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当前《地陪导游实务》课程教学过程
        2.学生对当前《地陪导游实务》课程教学的接受度
        3,学生对当前《地陪导游实务》课程教学的期望
    (三)《地陪导游实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互动性不足
        2.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足
        3.学生主体性地位不足
        4.过程缺乏趣味性
        5.学生课堂实践练习的时间无法保证
四、中职旅游专业《地陪导游实务》课程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一)《地陪导游实务》课程翻转课堂教学的可行性
        1.理论可行性分析
        2.实践可行性分析
    (二)《地陪导游实务》课程翻转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1.翻转课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2.翻转课堂有助于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中心地位
        3.翻转课堂有利于加强生生,师生间的互动交流
    (三)《地陪导游实务》课程翻转课堂教学准备
        1.制作教学资源
        2.制定教学目标
        3.组织教学内容
        4.制定教学评价方案
    (四)《地陪导游实务》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1.课前学习
        2.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3.课后教学拓展及反思
五、中职旅游专业《地陪导游实务》课程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案例
    (一)教学实践设计
        1 实践目的
        2 实践对象
        3 实践研究方法的选择
        4 教学实践假设
    (二)教学实践过程
        1.课前学习
        2.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
        3.课后教学拓展及反思
    (三)教学实践的应用效果分析
        1 教学目标达成度
        2 问卷结果分析
        3 访谈结果分析
    (四)教学实践总结
        1 翻转课堂在中职旅游专业《地陪导游实务》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2 翻转课堂在中职旅游专业《地陪导游实务》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不足与建议
六、研究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总结
        1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教与学的流程
        2 翻转课堂改变了学生解决学习问题的方式
        3 翻转课堂有利于增强教育工作者教学研究水平与教学理念的更新
        4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评价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二)研究存在的不足
        1 研究范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 教学水平与教学研究能力有所欠缺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6)中职酒店专业《休闲生活美学》课程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行业发展需要:消费升级推动新业态发展呼吁生活美学
        2.审美教育需要:精致消费文化催生审美能力素质新要求
        3.课程开发需要:中职课程改革实践呼唤审美课程新发展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创新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3.研究创新
    (三)研究方法及思路
        1.研究方法
        2.研究思路
    (四)文献研究综述
        1.国外生活美学研究综述
        2.国内生活美学研究综述
        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二、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1.休闲生活美学
        2.职业教育课程开发
        3.中职酒店专业
    (二)理论基础
        1.全人教育理论
        2.斋藤百合子日常生活美学理论
        3.学习领域课程理论
        4.大卫·库伯体验学习理论
三、《休闲生活美学》课程开发探索
    (一)前期调查研究
        1.行业调研数据分析
        2.中职调研数据分析
        3.调研结论
    (二)岗位工作过程、典型任务及能力分析
        1.中职酒店专业主要就业岗位分析
        2.休闲生活审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3.中职生职业审美能力素质分析
    (三)课程目标定位与内容设计
        1.目标定位
        2.内容设计
    (四)课程教学大纲与实施方案
        1.课程教学大纲
        2.课程实施方案
    (五)课程教学评价与保障措施
        1.课程教学评价
        2.课程保障措施
四、典型课例:《咖啡文化之美》
    (一)课例背景
        1.课例选择
        2.实施对象
    (二)教学准备
        1.教学理念
        2.教学内容
    (三)教学实施
        1.教案设计
        2.实施条件
        3.实施过程
    (四)评价与反思
        1.教学评价
        2.教学反思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中职学校一线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访谈提纲
    附录二 企业访谈提纲
    附录三 中职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四 课例实施场景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新文学闯将 ——刘半农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确立与缘起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三、文献研究综述
第一章 从才子到闯将:跳出“鸳蝴派”与骂倒王敬轩们的双簧信
    第一节 刘半农与“鸳鸯蝴蝶派”的距离
    第二节 现代通俗小说创作理念的改良
    第三节 平民的启示与“平民文学”的生成
    第四节 文学革命中的无畏斗士:从《双簧信》说起
第二章 新诗之开拓
    第一节 “不可无一,不能有二”:刘半农的新诗理念与创新
    第二节 《瓦釜集》、《扬鞭集》的实践
    第三节 “误读”下的散文诗
    第四节 浮出历史地表的“她”与“它”
第三章 “跑入与落伍”:以散文创作和理论为中心
    第一节 现代散文的界说:启蒙、批判与审美
    第二节 投入《新青年》的阵营与散文“杂感”的凸显
    第三节 “斗士的重现”:《语丝》时期批判的再延续
    第四节 《论语》时期的“潜隐与疏离”
    第五节 从传统到现代:刘半农散文“体制”的建构
第四章 启蒙视域下的着译小说文本
    第一节 文学、历史与荒诞的启蒙建构
    第二节 穷人命运的思考与国民性批判
    第三节 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与认同
    第四节 新女性形象的塑造
第五章 新文化视野中的历史考察与定位
    第一节 刚劲操守者的批判与呐喊
    第二节 “我手写我口”:矢志不移的“真”与“诚”
    第三节 博才多艺的学教生涯
    第四节 叫我如何不想“他”:30年代以来的毁誉褒贬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刘半农研究和纪念文献辑要
    附录二 :刘半农的发表在《世界日报·副刊》(1926-1933 年)及其相关栏目上的小说、杂文、译诗、民歌
    附录三 :刘半农发表在《人间世》(1934 年)上的杂文、诗歌
    附录四 :刘半农发表在《北京大学日刊》和《北京大学月刊》(1918-1925 年)上的信函、杂文及其他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8)基于行动导向的中职英语课程教学设计研究 ——以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政策导向
        二、传统中职英语课堂教学的成效欠佳
        三、教育一线行动导向教学的运用偏差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关于中职行动导向的研究现状
        二、关于中职英语教学设计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行动导向教学
        二、泰勒原理
第二章 基于行动导向的中职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英语课程教学设计理念与思路
    第一节 基于行动导向的中职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英语课程教学设计理念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二、职业能力本位的理念
        三、工作过程导向的理念
    第二节 基于行动导向的中职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英语课程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学目标确定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重难点处理
        四、教学策略及方法选择
        五、教学活动安排
        六、课堂教学评价表设置
第三章 基于行动导向的中职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英语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第一节 《Room Reservations》模块教学设计选题分析
        一、课程分析
        二、所选模块在该课程中的地位
        三、所选模块对学生的价值
    第二节 《Room Reservations》模块教学设计内容
        一、教学目标确定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处理
        四、教学策略与方法选择
        五、教学活动安排
        六、课堂教学评价表设置
    第三节 《Room Reservations》模块教学设计的实施
        一、教学环节案例展示
        二、模块教学设计框架呈现
第四章 基于行动导向的中职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英语课程教学设计反思
    第一节 教学目标设定的多维性
        一、课程教学三维目标明确适宜
        二、目标侧重点视教学内容和学情调整
    第二节 教学重点中工作导向的突出性
        一、渗透服务类专业的职业色彩
        二、关注未来工作岗位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教学活动开展的层次性和互动性
        一、活动设计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二、加强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互动
    第四节 形成性评价运用的具体化
        一、及时鼓励并肯定学生表现
        二、评价中肯且善用肢体语言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民族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研究 ——以B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 时代背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求本科专业建设
        (二) 特殊使命:“四个服务”呼唤民族院校加强专业建设
        (三) 行业需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依赖旅游人才培养
        (四) 自身发展:“一流专业”建设敦促民族院校专业建设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相关概念界
        (一) 民族院校
        (二) 专业
        (三) 旅游管理专业
        (四) 专业建设
    四、文献综述
        (一) 国外相关研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文献评述
    五、研究方法及内容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思路
第一章 民族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民族院校的成长历程与阶段特征
        一、民族院校的诞生
        二、民族院校发展的阶段特征及成就
    第二节 旅游管理专业的设置
        一、旅游管理专业设置历程
        二、民族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设立
        三、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第三节 B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
        一、B大学发展概述
        二、B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发展脉络
        三、B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SWTO分析
第二章 B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现状
    第一节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的AGIL分析
        一、结构功能主义理论(AGIL)导入
        二、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AGIL模型分析
    第二节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现状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 文献研究设计
        (二) 访谈研究设计
        二、调查实施过程
        (一) 文献研究对象确立及信息搜集整理过程
        (二) 访谈研究对象确立及信息搜集整理过程
        三、调查结果呈现
        (一) 文献研究调查结果呈现
        (二) 访谈研究设计结果呈现
    第三节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状况描述与分析
        一、基于建设现状描述
        (一) 关于培养目标
        (二) 关于课程体系
        (三) 关于师资队伍
        (四) 关于教学教材
        (五) 关于实践基地
        二、基于研究结果分析
        (一) 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但特色不够鲜明
        (二)课程体系不断细化,但结构不够合理
        (三) 师资队伍合理,但主观因素差异明显
        (四) 教材缺乏体系,内容滞后明显
        (五)理论与实践断层,实训平台不稳定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B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建设问题把握
        一、基于人才培养目标维度
        二、基于课程结构体系层面
        三、基于师资队伍结构角度
        四、基于教学教材情况方面
        五、基于实践教学平台层面
    第二节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建设问题原因剖析
        一、A(适应)与内外部发展环境“欠适应”
        二、G(目标)培养目标与建设目标“不明确”
        三、I整合)主客观教育资源整合“不到位”
        四、L(维持)已有建设模式维持“固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B大学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明确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的目标
        一、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二、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的理论依据
        三、要明确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建设目标
    第二节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充分彰显课程在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建设中的育人价值
        二、努力聚焦教师在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建设中的主要力量
        三、着力落实教材在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建设中的纽带作用
        四、打造实践基地在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建设中的教学平台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10)杨德广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理念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三、概念界定
    四、文献综述
        (一)关于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研究
        (二)杨德广高等教育理念和管理实践的研究
    五、研究方法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的理论依据
    二、访谈设计
    三、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三章 杨德广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理念产生的背景
    一、杨德广生平经历对其高等教育管理理念的影响
        (一)杨德广的学生时代
        (二)杨德广的工作阶段
    二、国内外教育家的影响
第四章 杨德广宏观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理念与实践
    一、办学体制改革理念
        (一)建立一主多元所有制的改革理念
        (二)国家调控、高校自主、市场引导的领导体制改革理念
    二、高等教育市场理念
第五章 杨德广高等学校管理改革理念与实践
    一、高校内部体制管理理念
        (一)职权观念
        1.校长在党委领导下工作
        2.校长要树立服务观念
        3.校长要充分调动整个管理层的积极性
        (二)科学管理观念
        1.管理学校需要运用管理学知识
        2.决策要建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3.管理者必须充分发扬民主
        (三)管理者素质观
        1.有能力、精力、魄力、效力
        2.关注小事细节
        3.眼光好、视野高
    二、高校教学管理理念
        (一)建立奖学金制,激发学生积极性
        (二)我国的学分制需要有中国特色
        (三)奖励与淘汰并存的学籍管理理念
        (四)高等学校整体教育理念
        1.素质教育
        2.创新教育
        3.充实教育
        4.因材施教
        (五)根据时代发展更新专业结构、调整课程设置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高校教学改革
    三、高校人事管理理念
        (一)促进师资流动,加强教师考核
        (二)重视教师发展,不滥用人才
        (三)提高教师地位,尊重、激励教师
        (四)打破“近亲繁殖”,确保教师来源多样化
    四、高校学生工作管理理念
        (一)高校德育观
        1.从“三育并举”到“德育为先”
        2.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二)学以致用、优才优用的高校毕业生分配改革理念
    五、高校后勤管理理念
        (一)高校后勤必须社会化
        (二)重视校园环境建设
第六章 杨德广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理念与实践的总结
    一、杨德广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理念的特点
    二、杨德广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理念与实践的贡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创新教育”理念与《饭店管理》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证书型课程评价研究 ——以《导游业务》课程为例[D]. 赵寿年.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发展演变研究 ——以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为例[D]. 李新月.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ADDIE模型下本科旅游专业教学设计研究 ——以《现代饭店管理概论》为例[D]. 王海静.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4]近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历史研究(1881-1949)[D]. 李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5]中职旅游专业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 ——以《地陪导游实务》课程为例[D]. 兰芬.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2)
  • [6]中职酒店专业《休闲生活美学》课程开发研究[D]. 邹诗洁.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7]新文学闯将 ——刘半农论[D]. 张承志. 吉林大学, 2020(08)
  • [8]基于行动导向的中职英语课程教学设计研究 ——以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例[D]. 万天赐.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民族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研究 ——以B大学为例[D]. 马梅花. 中央民族大学, 2020(11)
  • [10]杨德广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理念与实践研究[D]. 梅是菲.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创新教育”理念与“酒店管理”教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