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战火烧山东

人才战火烧山东

一、人才战火烧到山东(论文文献综述)

肖雅茗[1](2021)在《吕潜诗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吕潜因“诗书画三绝”而被世人称颂,他的绘画、书法深受历代书画家宝爱,其名常载于艺术类典籍。相较之下,其诗名长久以来湮没不显,目前学界尚未对吕潜诗歌进行系统性研究。吕潜家世清贵,早披宫锦,其诗今存四百余首,多作于甲申之后,取材广博,风格多样,诗本性情,情感深挚,穷而益工。本文主要以吕潜诗歌作为研究对象。吕潜在战乱中被迫流落他乡,亲身经历了朝代鼎革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为下层劳动人民发声,从他的诗歌可以看到明末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背景下启蒙思想的影子。本文将从文献学的角度出发,对吕潜诗歌的主要内容、文学价值、文献价值等方面进行基础性研究。首先,在文献梳理的过程中对吕潜诗歌进行辑佚和考辨。其次,以各类方志史籍为主干,以吕潜诗歌为材料支撑,补写完善其生平行迹和交游状况,其中交游着墨最多,试图从吕潜与友人的交往中探究其丰富细腻的遗民心理,揭示清初汉人士大夫观念的流变,并依托诗歌文本确定吕潜的遗民类型。吕潜之诗总体上呈现雅健清新的面貌,还有的以沉着翔实的笔调详述明末战乱时期的历史故实,描摹剧烈动荡的社会背景下因欲归无路而不得不依栖于治安之境的士绅阶层明遗民的生存处境与内心世界。吕潜之诗是人生经历和江山血泪写就,现实主义特色鲜明,以诗补史,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本文通过挖掘吕潜诗歌的主题倾向和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史料价值,从一个侧面反映明末清初社会历史的演变过程,并为巴蜀文学文献、巴蜀古代社会历史的研究提供佐证材料。另外,本文以吕潜诗歌为依据考辨部分方志史籍之失,或为史籍的记载提供更丰富的文献支撑。最后,详细分析吕潜诗歌的诗学趣尚、诗歌风格特色以及这种诗风形成的原因。将吕潜作为明清易代之际文学史上的一个个案,考察时代变迁对诗人诗歌创作的影响,展开一幅广阔而生动的明代遗民生活图景,进一步展现这一特殊群体的真实面貌。

张帆[2](2021)在《宋仁宗朝使臣群体及相关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宋仁宗朝是北宋极具代表性的一朝。宋仁宗赵祯励精图治,施行“庆历新政”,力图变革,任命韩琦、范仲淹、欧阳修、余靖、富弼等重臣辅佐施政,管理边防,增强实力。仁宗在位期间,周边局势较为稳定,除对外战争,对外进行非武力交涉由使臣群体负责。使臣群体作为与周边国家交涉事务的桥梁,其地位举足轻重,发展至宋代,使臣类别更加具体、多样,外交事务、职能更加细化,管理机构也顺应发展,随之创新。因周边环境特殊性和艰难处境,宋廷对使臣的遴选和管理亦十分严苛。仁宗朝原本是宋辽间友好相处的时期,是“澶渊之盟”的发展时期,但是因西夏自立为大夏国,挑战宋朝的权威地位,双方爆发了宋夏战争,辽因为和西夏的姻亲关系,也卷入此次战争,并且索要关南十县,三方关系一时陷入危机。宋夏战争爆发后,廷臣为宋王朝建言献策,但是暴露了胆魄不足的缺点,使臣则态度不卑不亢,坚持原则,最终成功解决宋辽之间的冲突,又在辽夏战争时出使契丹打探情报,为宋夏和议奠定基础。在各方的努力下,宋廷最终成功与夏议和,达成“庆历和议”。因为宋朝对辽的重视以及使辽任务较重,对使臣的要求较高,所以遣辽使的官阶、学识、才华均为较高水平,尤其是他们的诗作,情绪蕴含丰富,将使辽过程和对辽的感触通过诗作表现出来,对辽的态度从心有不甘到渐生同情,对辽的主张也逐渐向廷臣靠拢,倾向与辽策略以和为上,对宋廷的对辽怀柔政策更加支持和贯彻。使臣和廷臣对夏的主张和倾向从一开始的愤怒主战到冷静后的主张议和,并且根据形势发展规劝仁宗理智与夏议和。其中,使臣凭借自身经历,在宋夏关系处理上起到了主导作用。辽、夏政策的制定是依据形势变化而变化的,制定之时坚持的原则是保住大宋的地位和威严,所制定的政策虽说有优有劣,成效不一,但是同样揭示宋廷在处理对外关系方面的长处与缺陷,给予我们启示。

李宁[3](2020)在《历史变局中的“齐鲁医学”转型研究(1948-1953)》文中认为教会医学是基督教在近代中国传播的产物,从十九世纪下半叶产生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消亡,历经近百年崎岖波折又波澜壮阔的历史。“齐鲁医学”曾经是中国教会医学的一张“名片”,其典型性和代表性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齐鲁医学”的发展历程几乎贯彻整个山东教会医学从起源到消亡的全部过程,代表着山东教会医学的最高水平,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就与“北协和、南湘雅、西华西”等国内三大头牌医学齐名,并称为“东齐鲁”,在国内外医学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二是“齐鲁医学”品牌由英美加中四国共同缔造和培育,其人员和经费至少由四个国家的十三个基督教组织供给,亦是洛克菲勒基金会重点资助的医学机构之一,其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及其对不同势力态度的矛盾性恰好为研究“齐鲁医学”与地方社会的互动提供了绝佳机会;三是“齐鲁医学”由教会医学向“人民医学”转型的过程异常复杂,经历了南迁福州、内部分裂、派系争斗、与美决裂、思想改造等多重洗礼,最终在全国院系调整中完成蜕变与重生,其过程既具有全国教会医学转型的通性特征,又有独特的发展脉络,对于整个教会医学转型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齐鲁医学”的转型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已开始。1948年济南解放前夕,在国民党势力的怂恿和西方差会的鼓动下,齐鲁医学院做出了南迁福州的决定,大部分医学教授和本科生由山东济南迁往福建福州,齐鲁医院和少部分师生继续留守济南。不久,医预科随文理学院南迁杭州。一时间国内出现三处齐大校区和两个领导核心,形成南北对峙。南迁不仅造成“齐鲁医学”的内部分裂和派系对立,更为后来被新政权认定为“落后”和“反动”埋下了伏笔。随着杭州和福州的相继解放,齐鲁医学院在南迁一年之后选择回迁济南,“齐鲁医学”在形式上实现了合体和统一,但是南迁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仅没有消除,反而在旧有矛盾的积累效应下被扩大,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新旧两派势力之间的校权之争。以吴克明为代表的亲国民党守旧势力与以杨德斋为代表的亲共产党新晋势力为获得学校控制权展开了激烈博弈,最终新派势力在新政权的支持下两次挫败“倒杨”运动,赢得校权之争的胜利。随后,“齐鲁医学”开启了行政体制方面的改革,在齐鲁医院建立第一支党小组,不断扩大共产党的影响力,积极向新政权靠拢。自1949年底收回校权到1952年院系调整,“齐鲁医学”随着齐鲁大学同步启动了思想、政治、经济、教育、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系统改革,开始了艰难而又深刻的历史转型。思想政治方面的改革是新政权非常关注的重要议题,也是其他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针对齐鲁医学院和齐鲁医院宗教氛围浓厚、“亲美”“崇美”思想严重、政治意识淡漠、片面强调专业技术等状况,新政权以齐大行政管理层和共产党工作小组为媒介,在全校范围内发起了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改造运动,通过开展爱国爱党教育、常规思政教育、亲苏学苏教育等一系列学习教育活动,使“齐鲁医学”广大师生和医护人员增加了对新政权和共产党的了解,提高了思想政治意识。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之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转向全面控诉美国侵略和爱国主义教育,将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亲美”“崇美”“恐美”情绪逐渐改造为反美仇美排美情绪,通过鼓励学生参军参干、组织抗美援朝医疗队、收治志愿军伤病员等实际行动与美国划清界限,将全体师生团结在爱党爱国拥军的旗帜下,为后来的院系调整打下了思想基础。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改造的同时,“齐鲁医学”其他方面的转型改革亦在同步进行。在教学育人方面,齐鲁医学院积极响应新政府提出的“教育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指导方针,在招生对象、招生名额、入学资格、培养目标、学制学时、教学课程等方面进行深刻改革,不断满足新中国对医学人才的迫切需求。在社会服务方面,齐鲁医院主动参与灾区医疗救灾、疫病防治服务、公共卫生教育,将发挥专业优势与服务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在经济方面,面对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齐鲁医学院及齐鲁医院改变过去单纯依靠中外教会拨款的传统方式,积极争取新政府的资助,通过有条件地接受捐赠、开展资产清查运动、增产节约运动等多种途径拓展筹资渠道,最终与外国教会彻底割裂经济联系,完全实现了经济自立。上述改革措施的实施,既体现了新政权和新执政党对“齐鲁医学”提出的外在要求,也体现了“齐鲁医学”人审时度势、主动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调适和努力。1952年10月,齐鲁大学在全国院系调整中走向消解,包括齐鲁医学院和齐鲁医院在内的原有组织被撤并重组,随之而来的是“齐鲁医学”在性质内涵和组织属性方面的根本性变化。齐鲁医学院与山东医学院合并组建成新的山东医学院,附属齐鲁医院则成为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齐鲁医学”从此涅盘重生,进入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虽然“齐鲁医学”在名称、性质和归属等方面发生了变化,但其优秀的文化基因和传统的人文根脉得以传承和保留下来,并最终发展成当今的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和齐鲁医院。“齐鲁医学”发展史实际上也是教会医学与山东地方社会的互动史,二者互相影响、相互形塑而又彼此同化、趋于融合。“齐鲁医学”在西方传统与中国文化之间、宗教信仰和世俗生活之间、外国资源和本土力量之间、现代化转型与传统惯性之间不断寻求某种平衡,并以彻底本土化、中国化的结局完成转型使命。

黄巧燕[4](2020)在《战火与情怀的鸣奏 ——《戏剧春秋》剧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华大地掀起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失守,全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众多文化名人辗转来到桂林,在这风景秀美的西南一隅开展大量的抗日救亡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战时桂林信息交流枢纽、文化传播要地的作用。1940年11月1日,田汉同欧阳予倩、杜宣、许之乔等中国现代剧作家,于桂林创办《戏剧春秋》期刊,历时两年,1942年10月30日停刊。《戏剧春秋》是一份大型综合性戏剧刊物,其内容包括戏剧作品、戏剧理论、戏剧批评、戏剧活动信息等。《戏剧春秋》发行的两年中,刊载了田汉、欧阳予倩、郭沫若、洪深、许之乔、夏衍、熊佛西等中国现代着名戏剧家的优秀戏剧作品、戏剧理论及评论文章,成为抗战戏剧和中国现代戏剧的丰富成果和珍贵文献。本论文是学界首次对《戏剧春秋》期刊作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对期刊所载剧作进行深度探讨,从多个维度对其戏剧作品进行分析,探索《戏剧春秋》期刊及剧作的文化价值和学术意义。第一章对《戏剧春秋》期刊进行整体研究。以《戏剧春秋》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分析为基础,系统阐释《戏剧春秋》办刊历程及栏目设置,理清《戏剧春秋》办刊宗旨、编撰队伍、编辑思想、经营过程,为《戏剧春秋》期刊及剧作的深度研究奠定基础。第二章对《戏剧春秋》所载剧作的主题进行分类解读。从《戏剧春秋》聚焦战时生活、鼓舞军民战斗、弘扬爱国精神等三个方面解读《戏剧春秋》所载剧作传递的强烈战斗主题。第三章对《戏剧春秋》所载剧作的艺术魅力进行深入剖析。聚焦多元的戏剧类型、多彩的戏剧话语、开放式戏剧结构,挖掘剧作的审美特征及艺术价值。第四章对《戏剧春秋》期刊的传播意义作整体阐释。分析《戏剧春秋》期刊对抗战戏剧运动的促进作用和对中国当代戏剧创作的启示,明确《戏剧春器》期刊及剧作的艺术价值和文学史价值。

刘璐[5](2020)在《第十七届亚洲杯足球赛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进攻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足球比赛中,优秀的进攻能力是一支球队获得比赛胜利的重要因素。为了探讨本届亚洲杯足球赛中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的进攻特征,本文将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录像观察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通过中国足协协会的官方数据服务商同道伟业公司的数据来分析第十七届亚洲杯男子足球赛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与对阵球队的比赛。这对于我们了解如今世界足坛的情况、发现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与其他球队的不同特征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为中国足球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研究结果如下:(1)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在本届亚洲杯参赛队伍中的平均年龄为29岁,是所有参赛队伍中平均年龄最大的一支队伍。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在第十七届亚洲杯足球赛中排出5-3-2、4-4-2、5-4-1及4-3-3-四种阵型,采取五后卫阵型2次,取得一胜一负战绩,四后卫阵型3次,取得两胜一负战绩。阵型会在比赛中根据形势进行变化切换。(2)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的进攻热区主要集中在边路的一区、四区、五区和八区,其次是中路的二区和三区。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本届亚洲杯之旅取得的所有进球均来由边路的四区、九区和十三区所策动。未在中路区域策动进球,进攻手段较为单一。(3)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在本届亚洲杯之旅取得的7个进球的得分方式分别是脚直接射门的分,头球射门得分,接球调整射门得分。7粒进球均来自于边路的传中机会和两肋传切配合。前场定位球是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主要得分手段,共打进4球,其次是阵地进攻打进3球,没有取得快速反击进球。另外,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的进球较多发生于比赛第五、第六阶段,进球较晚。(4)从传球方向来看,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在向前、向横、向后三种传球方式的传球成功率依次由呈递减趋势,向前传球的成功率最低。从传球方式来看,以短传球的方式进行传球是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主要采取的传球方式,且短传球的传球次数、传球成功次数、传球成功率以及占比为短距离传球、中距离传球和长距离传球这三种传球方式中最高。(5)从整体进攻方式来看,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主要以边路进攻为主,中路进攻为辅,快速反击进攻的机会和转移进攻的次数较少。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在第十七届亚洲杯中的整体边路进攻方式主要以边路传中和两类传切配合为主。整体中路进攻方式主要以局部配合进攻为主,进球也主要通过局部配合的进攻来完成。发起反击的地点大多发生在中场区域,且成功率最高。整体转移进攻中主要以短传转移方式为主,以长传转移方式为辅。(6)从局部进攻方式来看,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在第十七届亚洲杯中的边路局部进攻中使用次数最多的是局部传切配合,其次是长传切入,二过一配合与交叉掩护配合较少。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在中路局部进攻的各项指标中的局部传切配合和长传切入配合占比重最高,二过一配合和交叉掩护配合较少。另外,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在边路的局部进攻次数要多于中路局部进攻次数,在成功率方面也是前者更高,在局部范围内的战术打法主要以局部传切配合为主,以长传切入配合为辅。(7)从个人进攻方式来看,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在第十七届亚洲杯中的个人突破次数与局部配合进攻的次数相差不是太大,成功率较为相仿,但进球次数差异明显。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在第十七届亚洲杯的比赛中共取得7粒进球,其中前锋类球员取得6粒进球,中场类球员和后卫类球员没有取得进球。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主要依靠前锋进球,中场球员前插至禁区内次数较少,射门少,质量不高,后卫球员个人进攻能力有待提高。

刘婧[6](2020)在《国内文博节目的嬗变与传播 ——以《国家宝藏》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中国文博节目在漫长的发展时间里,经历了数次历史性的关键变革,从而对节目的整体形态、传播策略产生重要影响。2017年12月3日,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播出的《国家宝藏》,将文博节目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陆续播出的文博节目以良好的口碑和收视率,以及对传承中华文化所作的贡献,得到人们的一致好评,从此在国内的电视节目中占据一席之地。这种延续多季并持续更新的现象级文博节目,使众多电视学者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目前,学界对文博节目出现原因、概念界定、类型归属、发展脉络的研究尚不充足,尤其是对扛鼎之作《国家宝藏》传播内容、编排设计、视听风格、传播渠道及效果开展的研究较少。本文主要从经济支撑、政策支持、文化底蕴、社会援助这些大环境因素分析文博节目产生的必然性,并对其进行基本概念的界定、类型归属的划分,之后从发展脉络中探寻文博节目发展的三个阶段,并对创新期做典型性的归类。在传播内容方面,《国家宝藏》以全新的节目形态走进大众的视野,综艺+纪录的创新模式集结了综艺的多元形态和纪录的真实客观。从建馆历史、藏品数量、创新发展、评估报告探究包罗万象的博物馆;从年代历史、传播历史角度分析独具魅力的国宝文物,这些传播内容凸显了节目在前期规划时的慎重与严谨。在编排设计方面,《国家宝藏》以与众不同的传播方式让节目深入人心,从总结式、说明式、辅助式三个角度凸显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达;从讲解员、守护人的选择研究参与节目的人员;从主要环节、辅助环节研究创新多元的环节设置,这些整体编排与环节设计在节目播出后得到大众的认同。在视听风格方面,《国家宝藏》室内演播厅呈现出美轮美奂的效果,带给观众一场视听语言的饕餮盛宴,从而感受画面的冲击震撼与声音的扣人心弦。从图形设计、特效片头和立柱环幕分析节目精致画面带给观众视觉的享受;从程式化的原声音乐、情节化的背景音乐和故事化的原创歌曲探析节目古风音乐对受众听觉的渲染,从多种精选的角度构建了一场声画交融的感官体验。视听层面的画面和声音,呈现出文博节目独特的审美意象,构建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意境世界。在传播渠道及效果方面,《国家宝藏》借助现代媒介,挖掘微信公众号传播的深度、铺开新浪官方微博传播的广度、新设哔哩哔哩视频网站官方账号,选择合适的传播渠道,采用新手段、新方式、新方法精准定位,使三方协同联合,并驾齐驱,共同创新传播方式,扩大覆盖范围,使传播效果更上一层楼。从整体看,传播者将文物与博物馆作为传播内容,对节目的表现形式进行编排与设计,融合独特的视听风格,选择微信、微博、哔哩哔哩视频网站这三个传播渠道,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将《国家宝藏》所包含的传统文化与精神价值传达给受传者。

李君娜[7](2020)在《南洋公学同学会研究(1910-1949)》文中提出随着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深化,西方大学成为近代中国的舶来品,以中国传统学缘关系为基础、借鉴西方大学社团组织形式的中国近代同学会(校友会)也产生并发展。在中国近代产生的众多同学会中,以南洋公学及以其为基点发展而来的学校所组成的同学会是其中产生较早、发展较完善、影响力较大的同学会组织之一,具有研究价值。本文在了解南洋公学同学会体系的基础上,着重探究其在沪总会内部诸事务的发展和联系网络,深入了解其内部运作和内外部联系。因以南洋公学为基础发展而来学校的演变及时局的影响,南洋公学系统的同学会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发展大致可分为1910-1920、1921-1937和1938-1949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上海总会发展的基本框架得到奠定,各分会在缓慢增长的同时自主地自我发展,整个南洋公学体系的同学会呈现出初步发展态势。在第二阶段,上海总会和各分会都在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显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而这一时期各地交大同学会的陆续成立以及交大同学总会的筹建给与南洋公学同学会体系的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内部动力。在第三个阶段,南洋公学体系的同学会因时局影响而中衰,也因时代赋予的团结校友和帮扶学校的重任而重整复兴。经过1910-1949年间的产生和曲折发展,南洋公学体系的同学会在内外联系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在逐渐加强,整体呈现出发展态势。南洋公学体系同学会的发展除来自内部强大的需求动力外,南洋公学同学会(上海总会)的发展也促进了整个同学会体系的扩大。南洋公学同学会1910年在沪成立,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陆续存在了近四十年,历史悠久。在这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南洋公学同学会在职权机构、经费、会所、会刊、活动六大方面保持发展连续性的同时适应实际情况做出调整,保持了稳中有变的发展态势,反映了理事会竭力发展同学会的美好愿望和实际努力。但在某些具体事情的处理上,若与同一体系内的各分会相较,上海总会在办理时间和处理手段上则呈现出明显的迟缓性和僵硬性,这对会务的发展起了一定的阻滞作用。内部建构和运作是南洋公学同学会保有活力的内部动力,而其在不同层面结成的联系网络则是南洋公学同学会实现纵深发展的途径。从不同层面来看,南洋公学同学会处在校友、母校和社会的联系网络中,通过在情感和生活中给与校友慰藉和帮助,在参与管理、建设和庆祝等事务的过程中辅助母校发展;在参与社会服务中与社会进行交流,结成了多维的联系网;在与校友、母校和社会三者的交流中,南洋公学同学会和母校的交往是最多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也是相对较大的。但总的来看,南洋公学同学会是依凭自身所攀附的联系进行各方联络和号召,并不能产生强制力,因而对各方的影响也是有限的。梳理南洋公学体系同学会的发展脉络,探索南洋公学同学会内部运作和层级联系,是对中国近代同学会发展实例的描绘,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中国近代同学会发展的普适性规律。

宋晨阳[8](2020)在《富兰克林·罗斯福时期美国犹太人的政治地位变迁及其影响(1933-1945)》文中指出富兰克林·罗斯福时期是美国犹太人命运发生转折的关键年代,这一时期极具特殊性——经济大危机、纳粹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等诸多事件都给美国犹太人的生存、立足以及发展带来考验;但同时这一时期对美国犹太人而言也充满着诸多机遇,尤其是罗斯福新政,不仅直接带来美国犹太人政治地位的实质性崛起,也使得美国犹太人的命运彻底发生转变。罗斯福政府顶住了来自美国社会的压力,采取了对美国犹太人有利的政策,成为后者在政治上崛起的催化剂。犹太人从美国社会的边缘逐渐走上政治舞台的中央,摆脱了政治上无权无势、甚至涉足政坛机会都寥寥无几的窘境,一举成为美国社会中实力强劲、在大选中拥有话语权、其政治能量甚至可以影响美国内政外交的精英群体。美国犹太人的政治实力由弱变强,政治处境由低潮走向高谷,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美国犹太人政治地位提高后,在国内以及国际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犹太人在二战前的政治崛起具体表现为对国内事务的积极参与;上世纪40年代,即二战爆发后,美国犹太人的政治影响力从国内扩散至国际事务中,他们承担着救助欧洲犹太难民的重任,并在推动以色列国家的建立上功勋卓着。美国犹太人政治上的成功赢得了美国国内以及国际社会对少数族裔群体的关注和赞誉,他们中的精英群体也成为时至当下美国社会各领域中的佼佼者,并带来持续性的影响。美国犹太族裔的成功也为当今美国社会其他少数族裔争取民族权利提供了范例。本文主要聚焦于20世纪30至40年代罗斯福执政期间美国犹太人的政治地位变迁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文章共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绪论介绍了该选题的依据及意义、文献综述、重难点及创新点、研究方法。正文分为四章,基本思路如下:第一章是对罗斯福总统上台前美国犹太人历史的追溯和梳理,旨在阐述30年代之前犹太人移民美国的原因,在四次移民过程中他们遭遇的阻碍以及移民美国后犹太人实力逐渐增强的过程。犹太人排除万难终于在美国安身立命,为日后的崛起奠定了基础;第二章和第三章是文章的重点章节。第二章阐述了罗斯福总统执政期间对美国犹太人的具体政策以及由此带来的美国犹太人政治上的崛起,突出强调美国犹太人如何在30年代通过参与新政、参加总统大选等实现政治崛起;论文第三章主要论述美国犹太人成为美国政坛重要一极后如何在20世纪40年代将其影响力根植于美国的外交政策中。希特勒的纳粹大屠杀彻底激起了美国犹太人的民族意识及其忧患意识,他们不仅意识到拯救欧洲犹太同胞迫在眉睫,并开始将重建民族家园付诸行动。美国犹太人通过集体游说和政治献金等方式影响着罗斯福总统对待欧洲犹太难民问题态度的转变,并最终接受了犹太复国主义思想,积极推动建立犹太民族家园;第四章主要阐述美国犹太人实现政治崛起后带来的国内和国际影响,进一步突出美国犹太人这一特殊群体一路走来所具有的不屈服和抗争精神为本民族自身带来的改变,由此得到些许的思考。结语部分指出,美国犹太人政治崛起的成功经验对当下美籍华人如何提高自身政治地位具有借鉴意义,这也是本选题的现实意义所在。

于志国[9](2020)在《抗战时期日伪在河南沦陷区的思想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抗日战争时期,河南地区较早开始沦陷。1938年6月,省会开封陷落,不久河南大部分地区沦入敌手。为了加强其在河南地区的统治,将河南沦陷区民众变成“大日本帝国”的安顺良民,使河南沦陷区成为其进行侵略战争的后方基地,日本对河南沦陷区民众进行严密的思想控制。日本所进行的思想控制,主要通过一些专门的组织进行活动,例如日军宣抚班、伪新民会、伪河南省署宣传处等,其主要手段为控制教育、社会舆论、宗教等,这其中包括日伪为了转移河南沦陷区民众的反日情绪,组织河南反英运动委员会,意图将民众斗争的注意力转移到英美资本主义国家上,但收效甚微。日本所进行思想控制最主要的途径是进行奴化教育,而奴化教育最为重要的一环,是强制推行日语教育。表面上看,推行日语教育是为了日本更好地控制河南地区,实际上是消灭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诱使中华民族屈服于大和民族。日本在河南地区的所作所为,无一不为其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企图提供支持,强权能限制人的身体,却无法控制人的内心,日伪对于沦陷区的思想控制,遭到了河南沦陷区民众的抵抗。河南沦陷区民众对日伪的思想控制进行了长期顽强的抵制,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带领河南民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对于日本的思想控制进行反奴化教育,并利用新闻舆论对日本的侵略行径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从思想上武装河南民众。河南知识界在这一方面同样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其中主要代表是河南大学的教授嵇文甫等人,兴办报刊,呼吁抗战,对于河南民众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连洁[10](2020)在《齐鲁大学与济南城市文化变迁》文中提出一所大学,特别是水平较高的大学,会受所处城市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也必然会对其产生影响。齐鲁大学是基督教差会在山东创办的唯一一所综合性的教会大学,是中国最早的近代意义上的大学之一,各学院分散三地发展一段时间后,1917年齐聚于济南。济南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自主开埠的省会城市,是传统与现代都比较明显的城市。以齐鲁大学与济南文化变迁的关系为例,观察中国近代化进程,对研究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中国近现代城市史、中外文化交流史与山东地方史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齐鲁大学作为一所教会大学出现在济南,以积极的态度与济南城市文化开始彼此影响。齐鲁大学带着西方最先进的科学知识,同时也带着与现代科学、现代社会有所隔膜的宗教。齐鲁大学一方面要保持自己基督教大学的纯粹性;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屈服于中国的现实,满足学生和中国社会的需要,变成纯粹传播科学的场所,逐渐放松宗教控制。齐鲁大学师生对济南城市物质文化有所记录,调查主体是西方人,他们有在现代化比较完善的城市的生活经验,对济南这座嬗变中的城市有所评议,有助于我们对中国传统到现代的距离有比较直观的感受,也有助于保存当时济南的城市样貌。齐鲁大学将先进的西方文化和教育方式带入济南,从大学教育、中小学教育到社会教育,惠及面相当广。在学校教育方面,齐鲁大学的课程设置比较完善,偏向职业教育,学生的校园生活劳逸结合,重视健康和运动,在多种社会服务中树立起了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责任感,为中国社会整体的进步埋下种子。尽管受到政治干涉,齐鲁大学的毕业生都具备了应有的知识和能力。社会教育方面,以社会教育科为首,开拓了市民的眼界、传播了先进文化与科学知识、提高了市民的生活质量,扩大了济南的知名度,吸引外来游客,对济南城市文化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齐鲁大学对济南人的生活有所记录,保留下济南城市文化的断面的同时,也为济南的生活带去一点新风。更重要的是齐鲁大学对学生在生活方式方面的教育足以使学生从原理上理解现代的生活方式,这种影响会进一步扩散,传播现代的、科学的生活方式。齐鲁大学的教职工、学生以及附设的共合医院都尽力为济南提供服务,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政府的压力,保护了整个城市。齐鲁大学也从实践中不断获得信心,汲取经验,发展出与当地的良好关系,推动了齐鲁大学本身的发展,使得齐鲁大学愈加与城市融合。深受教育的学生将使社会更大范围地受益。价值观念方面,面对中国近代复杂的思潮,齐鲁大学作为教会大学,肯定其中的启蒙思想,拒绝过激的行动,对政治敬而远之,同时试图推销基督教精神引导人们的行为。教会试图将基督教与母国的政治经济活动剥离,也尽力理解中国的排外情绪,但是本质上仍然缺乏对自身的反思,改变不了高高在上的态度。齐鲁大学发生的学工运动可以说是济南城市文化对齐鲁大学的影响。齐鲁大学在男女合校方面走在了极度保守的山东省的前列。学校对女性多有关怀,这种特殊保护实质上是对当时女性弱势身份的承认。齐鲁大学与济南城市的影响力相互映衬,向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扩散。

二、人才战火烧到山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才战火烧到山东(论文提纲范文)

(1)吕潜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吕潜生平及交游
    第一节 吕潜的生平及着述概况
    第二节 吕潜交游考
        一、吕潜与其族亲的交游
        二、吕潜与明遗民及隐士的交游
        三、吕潜与仕清汉臣的交游
        四、吕潜与方外之人的交游
第二章 吕潜诗歌题材内容分析
    第一节 题画诗
    第二节 纪游诗
    第三节 即事感怀诗
        一、羁旅之愁忧时伤世
        二、安稳闲适隐居生活
        三、思念亲人怀念家国
    第四节 凭吊诗
    第五节 咏物诗
第三章 吕潜诗歌的艺术特色及其诗学渊源
    第一节 吕潜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赡博浑融的用典和化用
        二、比拟新奇,诗本性情
    第二节 吕潜诗学渊源分析
        一、家学渊源
        二、清初“陶、杜并举”诗学观
        三、效慕王维,推尊唐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宋仁宗朝使臣群体及相关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选题缘由及意义
    研究现状
    研究主旨及创新
第一章 宋使臣概况
    第一节 使臣类别介绍
    第二节 使臣群体的选拔方式与资格遴选
        一、使臣的选拔方式
        二、使臣的资格遴选
        三、使辽、使夏使臣遴选资格对比
        四、选拔使臣的回避制度
第二章 外交机构概述及对使臣的管理
    第一节 外交机构的历史延续性
    第二节 外交机构的时代创新性
    第三节 使臣的管理
第三章 使辽使臣与廷臣对辽的主张及倾向
    第一节 出使辽概况
    第二节 使辽使臣的对辽主张及倾向
        一、放不下的夷狄观
        二、大局为重,息战为友
        三、戒心仍在,以防万一
    第三节 使臣与廷臣对辽政策的态度
第四章 使夏使臣与廷臣对西夏的主张及倾向
    第一节 出使西夏概况
    第二节 使夏使臣与廷臣对西夏章奏的分析
        一、挑衅之下,主攻为上
        二、契丹介入,反对议和
        三、辽夏交战,坚持议和
    第三节 使臣及廷臣对西夏政策的态度
第五章 仁宗朝对辽、西夏政策分析
    第一节 宋对辽、西夏政策依据的异同
    第二节 宋对辽、西夏政策的成效与优劣
    第三节 宋对辽、西夏政策带来的启发
        一、大国自信,不甘示弱
        二、识时务者为俊杰
        三、注重内部建设和军事建设
        四、知己知彼,找准方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历史变局中的“齐鲁医学”转型研究(1948-1953)(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史料与文献回顾
    四、创新之处与研究难点
    五、研究方法与写作思路
第一章 南迁福州与北归济南:转型的时空背景
    第一节 南迁福州
        一、酝酿南迁:三派势力博弈
        二、选址福州:各方推进南迁
        三、南下福州:顺利完成迁移
        三、福州一年:勉强恢复教学
        四、留守济南:艰难维持残局
    第二节 北归济南
        一、山东情结:回归原动力
        二、校产羁绊:难舍的家业
        三、协商回济:积极的态度
        四、顺利回迁:各方的帮助
    小结
第二章 校权之争与行政改革:行政上开启转型
    第一节 校权之争:新旧势力的博弈
        一、留济齐大校务:旧权把持
        二、校权回收运动:大势所趋
        三、两次“倒杨”运动:斗争不止
    第二节 行政改革:运转机制的蜕变
        一、软弱的齐大校政
        二、积极的行政改革
        三、齐鲁医院的调整
        四、争取“国立”运动
    小结
第三章 教育改革与医疗服务:业务上推行新政
    第一节 教育改革
        一、招生改革
        二、教学改革
    第二节 公卫服务
        一、参与医疗救灾
        二、疫病防治服务
        三、公共卫生教育
    第三节 支援战争
        一、踊跃参军参干
        二、组织抗美援朝医疗队
        三、收治志愿军伤病员
    小结
第四章 经费改革与资产管理:经济上实现自立
    第一节 美国经济封锁
        一、教会拨款的限制
        二、进口设备的限制
    第二节 拓展筹资渠道
        一、有条件接受捐赠
        二、向政府申请补助
    第三节 改革资产管理
        一、资产清查:奠定改革基础
        二、资产纠纷:化解资产矛盾
    第四节 增产节约运动
        一、“三自”革新运动
        二、医院经费改革
        三、“三反”“五反”运动
    小结
第五章 抗美援朝与思想改造:政治上实现新生
    第一节 建国初期师生思想状况
        一、宗教色彩浓厚
        二、亲美思想严重
        三、政治意识淡漠
    第二节 抗美援朝教育运动
        一、保卫和平签名运动
        二、控诉美国文化侵略
        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四、全面驱离美籍教师
    第三节 革命政治教育
        一、常规思政教育
        二、爱国爱党教育
        三、亲苏学苏教育
    第四节 思想改造运动
        一、原有问题及改造过程
        二、改造效果和影响
    小结
第六章 院系调整与明确隶属:全方位完成转型
    第一节 院系调整:完成转型的直接推动力
        一、全国院系调整的背景与过程
        二、齐鲁大学的调整
        三、齐鲁医院的归属变更
    第二节 山东医学院的调整适应
        一、原山东医学院基本情况
        二、调整初期的混乱情况
        三、初步的改革调整
    第三节 齐鲁医院的改革调整
        一、院系调整初期的混乱现象
        二、齐鲁医院的全面改革
    第四节 明确归属:步入新的起点
        一、医院承担医学教学任务
        二、行政体制上的关系不明确
        三、明确隶属与管理关系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战火与情怀的鸣奏 ——《戏剧春秋》剧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研究现状
    二、选题研究内容、目的与意义
    三、选题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第一章 烽火硝烟催生的《戏剧春秋》
    第一节 《戏剧春秋》诞生背景
        一、硝烟四起的危难岁月
        二、抗日救亡的浪潮激荡
        三、文艺抗战的历史使命
    第二节 《戏剧春秋》办刊历程
        一、创刊目的与出版经营
        二、编辑队伍与撰稿团体
    第三节 《戏剧春秋》栏目设置
        一、戏剧理论
        二、戏剧作品
        三、通讯报道
        四、人物专栏
第二章 演绎家国沧桑的《戏剧春秋》
    第一节 聚焦战时生活展现人民苦难
        一、刻画中国百姓的悲惨遭遇
        二、呈现日本民众的艰难生活
    第二节 抒写军民战斗鼓舞全民抗战
        一、军民前方抗敌的战斗画卷
        二、民众敌后抗战的斗争场面
    第三节 塑造战斗英雄弘扬爱国精神
        一、高渐离卧薪藏胆勇敢刺杀秦始皇
        二、岳飞上阵杀敌顽强抗击金兵
        三、郭沫若别妇抛雏毅然回国战敌寇
第三章 充盈艺术价值的《戏剧春秋》
    第一节 多元的戏剧类型
        一、话剧
        二、戏曲
    第二节 多彩的戏剧话语
        一、俗雅兼备的戏剧台词
        二、丰富精道的舞台提示
    第三节 开放式戏剧结构
        一、矛盾集中的开放式戏剧结构
        二、高潮迭起的开放式戏剧结构
第四章 传播影响深远的《戏剧春秋》
    第一节 《戏剧春秋》的战时意义
        一、肯定战时剧运成果激励战时剧运开展
        二、剖析战时演剧问题批判错误演剧方向
        三、倡导现实戏剧创作明确战时戏剧功能
    第二节 《戏剧春秋》的当代启示
        一、戏剧创作应汲取传统文化养分
        二、戏剧创作应着力服务大众生活
        三、戏剧创作应注重提升审美追求
        四、戏剧创作应勇于担当历史使命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第十七届亚洲杯足球赛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进攻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有关足球得分技术特征的研究综述
        1.3.2 有关足球传球技术特征的研究综述
        1.3.3 有关足球进攻策略特征的研究综述
第2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录像观察法
        2.2.3 专家访谈法
        2.2.4 逻辑分析法
        2.2.5 数理统计法
    2.3 统计说明与划分
        2.3.1 统计内容
        2.3.2 统计指标概念界定
        2.3.3 场区划分
        2.3.4 时间段划分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第十七届亚洲杯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阵容及得分情况分析
        3.1.1 第十七届亚洲杯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主教练概况
        3.1.2 第十七届亚洲杯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的球员年龄分析
        3.1.3 第十七届亚洲杯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得分和参赛成绩统计
        3.1.4 第十七届亚洲杯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的得分区域分析
        3.1.5 第十七届亚洲杯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的得分时间分析
        3.1.6 第十七届亚洲杯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的得分方式分析
        3.1.7 第十七届亚洲杯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的进攻方式分析
    3.2 第十七届亚洲杯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的进攻分析
        3.2.1 第十七届亚洲杯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的进攻热区分析
        3.2.2 第十七届亚洲杯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的进攻类能力分析
        3.2.3 第十七届亚洲杯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的传控球类能力分析
        3.2.4 第十七届亚洲杯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的防守类能力对进攻造成的影响的分析
        3.2.5 第十七届亚洲杯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的比赛阵型的情况分析
    3.3 第十七届亚洲杯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的进攻特征
        3.3.1 第十七届亚洲杯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的个人进攻特征
        3.3.2 第十七届亚洲杯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的局部进攻特征
        3.3.3 第十七届亚洲杯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的整体进攻特征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专家访谈提纲
致谢

(6)国内文博节目的嬗变与传播 ——以《国家宝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依据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综述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文博节目的出现、定位、发展及创新
    第一节 文博节目的出现原因
        一、经济上强势的支撑
        二、政策上莫大的支持
        三、文化上底蕴的深厚
        四、社会上无私的援助
    第二节 文博节目的概念界定与类型归属
        一、文博节目的概念界定
        二、文博节目的类型归属
    第三节 文博节目的发展脉络与创新类型
        一、诞生:考古直播揭开文博面纱(1968 年——至今)
        二、过渡:传统形式对文博的涉猎(2001 年——至今)
        三、创新:文博与综艺结秦晋之好(2017 年——至今)
第二章 《国家宝藏》的传播内容
    第一节 包罗万象的博物馆
        一、历史悠久馆藏丰富的大型博物馆
        二、创新发展评估较高的一级博物馆
    第二节 独具魅力的国宝文物
        一、从年代历史角度看文物
        二、从传播历史角度看国宝
第三章 《国家宝藏》的编排设计
    第一节 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达
        一、总结式的高度概括
        二、说明式的简要介绍
        三、辅助式的批注理解
    第二节 贴合国宝的人员安排
        一、老成持重的001号讲解员
        二、极具号召力的国宝守护人
        三、普通多样化的国宝讲述人
    第三节 创新多元的环节设置
        一、演讲式主要环节的传播
        二、全新式辅助环节的传播
第四章 《国家宝藏》的视听风格
    第一节 精致画面的视觉享受
        一、指引观看的图像设计
        二、震撼冲击的特效片头
        三、华丽绚烂的立柱环幕
    第二节 古风音乐的听觉渲染
        一、程式化原创配乐的使用
        二、情节化背景配乐的使用
        三、故事化原创歌曲的使用
第五章 《国家宝藏》的传播渠道及效果
    第一节 微信公众号挖深度
        一、按部就班的文章推送
        二、底栏链接的扩大影响
    第二节 新浪官博铺广度
        一、密集频繁的消息播报
        二、高度浓缩的宣传信息
    第三节 哔哩哔哩开先河
        一、首创视频的官方账号
        二、年轻观众的热衷平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国家宝藏》第一、二季博物馆(院)基本信息
附录 B
附录 C 《国家宝藏》两季选取文物在之前电视节目中出现的情况
附录 D
附录 E
附录 F 《国家宝藏》第二季第一期故宫博物院(20181209 期)配乐
附录 G 《国家宝藏》两季原创歌曲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7)南洋公学同学会研究(1910-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结构安排和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
    五、文本基本概念演绎
第一章 南洋公学同学会系统历史沿革
    第一节 1910-1920:南洋公学同学会系统的初步发展
    第二节 1921-1937:南洋公学同学会系统的持续发展
    第三节 1938-1949:南洋公学同学会系统的中衰和复兴
第二章 南洋公学同学会的内部建构与运作
    第一节 权力的建构和运作
        一、中枢机构的产生方式和运作模式
        二、理(监)事会议
        三、理事和职员变迁
    第二节 经费:南洋公学同学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一、入不敷出的经费
        二、财务人员的变迁
    第三节 会所:南洋公学同学会的物质象征
        一、会所的迁移和管理
        二、筹建永久会所
    第四节 会刊:南洋友声
        一、会刊发行简况
        二、紧缺的印刷费用
        三、发行机构和编辑人员的变迁
    第五节 聚首:南洋公学同学会活动
        一、年度盛会——年会
        二、日常聚餐会和欢迎毕业同学会
第三章 南洋公学同学会的层级联系与影响
    第一节 “南洋公学”同学会与校友
        一、精神上的归属与认同
        二、实际上的援助
    第二节 南洋公学同学会与母校
        一、南洋公学同学会参与学校管理
        二、南洋公学同学会参与学校建设
        三、南洋公学同学会参与学校庆祝
    第三节 南洋公学同学会与社会
    第四节 南洋公学同学会与历史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8)富兰克林·罗斯福时期美国犹太人的政治地位变迁及其影响(1933-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论文重点、难点、创新点、研究方法
第一章 罗斯福上台前美国犹太人历史概述
    一、犹太人移民美国
    二、犹太人在美实力的增强
    三、美国的反犹主义
第二章 国内政治的积极参与者:罗斯福时代美国犹太人的政治崛起
    一、罗斯福执政期间对犹政策的变化(1933-1939)
        (一)罗斯福政府调整对犹政策的原因
        (二)罗斯福政府对犹政策发生变化的具体表现
    二、美国犹太人参与新政
        (一)参与新政的典型代表人物
        (二)罗斯福总统调整对犹政策的影响
    三、美国犹太族裔政治参与热情的高涨
        (一)美国犹太族裔积极参政的原因
        (二)美国犹太人影响大选
第三章 国际事务的重要推动者:罗斯福时代美国犹太人影响力的扩散
    一、纳粹大屠杀中的犹太人
    二、美国犹太人拯救欧洲同胞
        (一)罗斯福政府对纳粹大屠杀的反应
        (二)美国犹太人积极营救欧洲同胞
        (三)美国社会对大屠杀的反应
    三、美国犹太人积极参与犹太复国主义运动
        (一)40年代之前美国犹太人参与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情况
        (二)大屠杀后美国犹太人对犹太复国主义的态度转变
        (三)美国犹太人成为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中流砥柱
第四章 罗斯福时代美国犹太人政治崛起带来的影响
    一、国内影响
        (一)犹太人民族认同感的增强
        (二)二战后美国犹太人影响力的持续扩散
        (三)美国社会各领域美国犹太人精英辈出
    二、国际影响
        (一)影响美国中东政策
        (二)敦促美国推行人权外交
        (三)对其他少数族裔的借鉴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抗战时期日伪在河南沦陷区的思想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重点难点
        一 重点
        二 难点
    创新之点
第一章 日伪在河南沦陷区进行思想控制的背景
    第一节 河南沦陷前的学校教育
    第二节 河南沦陷前的社会舆论
    第三节 河南沦陷前的宗教
    第四节 河南沦陷的过程
    第五节 河南沦陷区的伪政权
第二章 日伪对于河南沦陷区进行思想控制的主要组织
    第一节 日军宣抚班
    第二节 伪新民会
    第三节 伪河南省公署宣传处
    第四节 伪河南省公署教育厅
    第五节 各主要组织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日伪对河南沦陷区进行思想控制的主要手段
    第一节 控制教育
        一 学校教育
        二 社会教育
        三 沦陷区教育内容
        四 推行日语教育
        五 师资培养
    第二节 控制社会舆论
        一 河南沦陷区的新闻事业
        二 河南沦陷区的反英美运动
    第三节 控制宗教
        一 鼓励日本宗教团体到中国传教
        二 扶植中国本土宗教
        三 排挤、监控西方在华教会
        四 河南宗教状况
第四章 日伪在河南沦陷区进行思想控制的特点和危害
    第一节 日伪在河南沦陷区进行思想控制的特点
        一 教育内容的欺骗性
        二 宣传手段的多样性
        三 思想控制的短暂性
    第二节 日伪在河南沦陷区进行思想控制的危害
        一 强化了日伪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二 摧残了河南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
第五章 河南人民对日本思想控制的抵抗
    第一节 国民政府开展的工作
        一 国民政府河南地区概况
        二 反奴化教育
        三 新闻舆论宣传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开展的工作
        一 中国共产党河南地区概况
        二 反奴化教育
        三 新闻舆论宣传
    第三节 河南民众的反抗斗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齐鲁大学与济南城市文化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由来与选题简介
    二、意义、价值和作用
    三、学术史综述
        (一)相关材料
        (二)研究现状
    四、学术要点
第一章 齐鲁大学落户济南
    第一节 各差会联合办学的需求
        一、山东各新教差会合作的意向
        二、义和团加速各差会合作
        三、差会重新选择学校位置的需要
        四、教会联合大学分散办学的不便
        五、国立大学对基督教的排斥
    第二节 齐鲁大学在济南的成型
        一、济南城市本身的优势
        二、齐鲁大学的定位与目标
        三、齐鲁大学与本地的互动
第二章 齐鲁大学对济南城市文化的记录
    第一节 历史与地理
    第二节 交通
    第三节 城市管理
        一、政府机构情况
        二、市政服务
        三、财务来源
        四、新式监狱
        五、人口情况
        六、慈善事业
    第四节 经济状况
        一、银行与钱庄
        二、商业情况
        三、农业情况
        四、工业情况
    第五节 生活状况
        一、生活水平
        二、医疗状况
        三、教育机构
        四、宗教机构
        五、日常休闲场所
        六、卖淫业
    第六节 建筑
第三章 教育
    第一节 齐鲁大学教育的定位
        一、基督教教育
        二、与政府的互动
    第二节 齐鲁大学的课程设置
        一、西方学科的引入
        二、中国文化的发扬
        三、政治影响下的课程设置
    第三节 齐鲁大学学生的基本情况
        一、学生入学情况
        二、学生的在校生活
        三、毕业生情况与校友会
    第四节 齐鲁大学的社会教育科
        一、广智院举办的活动
        二、广智院产生的影响
    第五节 齐鲁大学附属中学的情况
        一、齐鲁大学建中学的理由
        二、中学的发展和影响
第四章 生活方式
    第一节 齐鲁大学在健康与运动方面的努力
        一、济南的公共健康状况与齐鲁大学的努力
        二、齐鲁大学提倡各类体育运动
        三、齐鲁大学参与的各级运动会
    第二节 济南城的节日与纪念日
        一、中国传统节日
        二、政治性纪念日
        三、西方节日
    第三节 战争中的济南与齐鲁大学
        一、鲁豫战争中的济南与齐鲁大学
        二、二次北伐期间的济南与齐鲁大学
        三、中原大战中的济南与齐鲁大学
        四、日本入侵阴影下的济南与齐鲁大学
第五章 公共服务
    第一节 齐鲁大学附设的共合医院
        一、医院简介
        二、医院的作用
        三、医院的扩张
    第二节 齐鲁大学参与的社会服务与慈善工作
        一、齐鲁大学相关的社会服务
        二、齐鲁大学参与的慈善事业
第六章 价值观念
    第一节 对中国各式思潮的观察和反应
        一、各式启蒙思潮
        二、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与加强
        三、排外风潮与反基督教运动
    第二节 齐鲁大学的学生运动与工人运动
        一、齐鲁大学的学生运动
        二、齐鲁大学的工人运动
    第三节 齐鲁大学对女性的态度
        一、男女合校
        二、女性的专门通道
        三、齐鲁大学重视女性所产生的影响
第七章 齐鲁大学扩散的影响力
    第一节 齐鲁大学在济南本地的直接影响
    第二节 齐鲁大学在济南以外的影响
        一、其他省份对齐鲁大学的重视
        二、齐鲁大学与其他教育机构的交流与合作
        三、毕业生在外省的成绩
    第三节 齐鲁大学向外国的推介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致谢

四、人才战火烧到山东(论文参考文献)

  • [1]吕潜诗歌研究[D]. 肖雅茗.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宋仁宗朝使臣群体及相关政策研究[D]. 张帆.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3]历史变局中的“齐鲁医学”转型研究(1948-1953)[D]. 李宁. 山东大学, 2020(06)
  • [4]战火与情怀的鸣奏 ——《戏剧春秋》剧作研究[D]. 黄巧燕.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7)
  • [5]第十七届亚洲杯足球赛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进攻特征分析[D]. 刘璐.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6]国内文博节目的嬗变与传播 ——以《国家宝藏》为例[D]. 刘婧.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7]南洋公学同学会研究(1910-1949)[D]. 李君娜.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8]富兰克林·罗斯福时期美国犹太人的政治地位变迁及其影响(1933-1945)[D]. 宋晨阳.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9]抗战时期日伪在河南沦陷区的思想控制研究[D]. 于志国. 郑州大学, 2020(02)
  • [10]齐鲁大学与济南城市文化变迁[D]. 连洁.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人才战火烧山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