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 MPEG-2 的数字服务协议模型

基于 MPEG-2 的数字服务协议模型

一、基于MPEG-2的数字业务协议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孙皓[1](2016)在《广电网多屏互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家三网融合工作的推进,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的技术及业务逐渐融合统一。在这样的背景下,为解决广电行业公司开展多屏互动业务的需求,本人根据实际工程项目,在本文中着重探讨和研究了如何在现有资源条件下设计实现一套具有广电网特点的多屏互动业务系统。设计实现基于广电网络高清互动平台的多屏互动系统,目的是将电视机、手机以及电脑的互联网通信服务相结合,以全新的互联网服务模式改变传统的电视观看模式,既要实现多屏同看、多屏直播、多屏续播等功能,还要能使目前的高标清视频直播、点播业务和相关增值业务跨平台地接入网络,提供给用户跨终端的业务体验。课题的具体工作包括高清互动平台建设和多屏互动系统实现两个部分。高清互动平台部分:所做的工作主要包括平台的传输设计、视音频参数制定、媒资系统搭建、内容注入管理等。多屏互动系统部分:所做的主要工作包括系统结构设计、子系统详细设计、业务流程设计等。系统结构设计部分是指设计系统的整体架构,并对系统进行模块划分,针对每个模块进行建设;子系统详细设计是指对多屏互动系统包含的子系统进行进一步研究设计,包括技术参数的确定、功能的定义以及系统的对接;业务流程设计是指给出包括多屏播发、多屏续播、跨屏控制等功能在内的提供给用户的完整业务流程。此外根据系统的建设需要,设计并给出了系统的设备部署方式。多屏互动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将实现在广电网基础上的多网络接入升级,最终完成电视平台、移动网络平台和互联网平台的跨平台业务融合。

刘非[2](2012)在《互动电视业务系统的设计和性能分析》文中指出广电运营商提出的“有线电视数字化、数字电视互动化、互动电视效益化”指导思想为有线电视网络及其业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保证互动电视业务的正常开展,需要建设可靠稳定的互动电视业务前端系统,积极采用先进接入技术,提升网络的传输性能,做好监控系统,以满足广电网络承载及运营管理需求。论文在总结某广电公司互动电视业务平台建设以及新一代接入网项目的基础上,分析了DOCSIS、PON等相关技术标准,从多层面分析研究基于广电网络开展互动电视业务的相关技术。论文首先给出了广电网络发展初期互动电视业务系统设计方案,并对系统的功能进行分析,阐述系统建设的设计思路,探索互动电视的业务特点。然后分析网络接入关键技术的原理和特点,给出典型的广电接入网设计方案,分析网络性能,总结影响互动电视业务传输的关键因素和技术指标。接着,通过搭建试验平台和建立测试模型,研究业务传输的主要技术要求。最后,从业务和网络方而给出了互动电视运营管理的监控方法。论文所论述的互动电视业务平台已经投入使用,业务取得了超常规发展,正向业内推广。项目研究工作所设计的新一代广电接入网正在试点建设中,通过理论指导实际,有效地保证了业务的高效、高质传输;针对业务特点,所提出的业务运营管理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刘雄超[3](2008)在《基于Ginga-NCL的数字电视节目交互技术研究》文中指出交互式数字电视是当前广电系统数字化进程快速全面演进的必然途径,交互式数字电视的推广和普及最关键的条件是需要有很好的交互式应用作支持。国际上三大主流中间件标准MHP,DASE和ARIB所采用的核心交互式技术基本上是基于Java技术的,这种技术缺乏灵活性和可拓展性,大大阻碍了交互式业务的拓展。Ginga是巴西地面数字电视的中间件标准,它的陈述性环境Ginga-NCL是各种交互式应用的载体,它采用了一种XML应用技术作为其核心技术。通过对三大主流中间件标准采用的交互式技术的比较和分析,研究了适用于Ginga-NCL环境的数字电视节目的交互技术。为了克服Java技术在创作环节效率低下和可扩展性差的缺陷,利用XML技术的可扩展性,对部分NCL实体作一定的修改和扩充,将媒体内容与同步关系完全分离,使创作过程高效便利且扩展性强。为了传输深目录层次的应用,在传输过程应用DSM-CC对象轮播技术的基础上,设计一种定位技术可以方便地将交互式节目的数据与逻辑结构传输到用户端。对表述引擎管理器各模块的设计与实现,保证了后端Ginga-NCL环境有序的运行,实现了从前端对象轮播提取交互式应用信息的技术。很多交互式节目有实时更新的需求,为了满足此需求关键在两点:NCL文档采用DOM技术解析,可以实现NCL实体的动态更新,另一方面,应用对象轮播的流事件机制,自定义一套实时编辑命令,并定义一个数据结构“流事件描述器”作为实时编辑命令的传输载体,实现前端的对节目的实时编辑操作同时地反映在后端播出的节目中。通过仿真软件的模拟分析,后端节目播放的时空同步和用户交互式响应,基本符合前端节目创作时的初衷,自编程序模拟了文件系统和实时编辑命令的提取,其结果也基本符合预期目标。仿真模拟的过程和结果可以清楚地显示出系统的高效性,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杭佳闻[4](2008)在《基于网络损伤情况的网络视频质量评估方法的研究及其应用》文中认为近年来,IPTV、手机电视、互联网视频分享这些有关视频类的增值服务迅速发展。虽然目前这些网络视频业务大都还在试用阶段,离推广普及还需要一定时间,但这类服务的商业前景被普遍看好。网络视频技术在电信领域尚未全面发展的原因,除了技术的不够成熟,政策以及标准的不确定性,还在于其质量的不稳定性。网络视频是一种基于数字流媒体的应用技术,数字视频数据在采集、压缩、处理、传输、恢复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失真,例如有损视频压缩技术,会在量化过程中降低视频质量;在误码信道(如无线信道)传输中,信道误码和数据丢失会增加解码后视频的失真;在包交换网络(如Internet)传输中,网络拥塞造成接收数据丢失和过大时延,又会增加失真。因此,视频服务系统必须能及时把握并量化视频质量下降的情况,并通过必要的手段来维持和增强——找到一种有效的评价方法度量视频质量至关重要。传统的针对模拟信号的视频质量评估方法是测量诸如信号幅度、定时关系、信噪比之类的物理参数。但是,IPTV等流媒体业务采用了数字视频压缩与网络传输技术,由于丢包等网络损伤所引起的很小错误可能导致视频质量的急剧下降,因此传统的视频质量评估方法已无法适应网络视频质量应用要求,需要针对数字视频与网络传输的特点,设计新型的视频质量评估方法。本文依据这种需求提出一种通过网络损伤情况评估网络视频质量的新方法。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论文针对MPEG—2的编码特点,分析对视频质量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对现有的几种视频质量评估算法进行介绍评价。2、通过获取视频传输网络的损伤情况,根据视频编/解码算法及帧序列、帧频及其封装情况,利用可量化的评价指标评定视频质量受网络损伤的影响程度,建立网络视频质量的评估算法,并进行验证。3、结合国家高性能宽带信息专项(3Tnet专项)课题,将该方法初步应用于3Tnet业务监控系统,并对结果进行了评价。4、利用该方法进行网络视频质量评估,结果表明,使用该方法的资源开销小、实时性好,特别适合对实时传输的视频流进行视频质量评估。

成皓[5](2008)在《应用带宽自适应及非平等误码保护的移动视频监控系统实现》文中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图像传输及移动通信在近年的飞速发展,使视频传输在移动通信网络上的应用正受到广泛的关注。视频监控作为图像通信的一种新的应用,也同样是当前的需求的热点。相比基于有线通信网络的视频监控,基于移动通信网络的视频监控系统具有更高的灵活性,适用的空间范围更广。但是,移动通信网络的低带宽、高抖动、高误码等特点,都导致了视频信息在移动通信网络上实时传输时面临包丢失造成的质量受损等挑战。虽然现有的视频编码标准都提供了编码与传输的容错技术,但这些技术能否适用于在移动通信网络上传输视频,需要进行验证或有针对性地改进。本文主要针对移动通信网络上视频传输技术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参与设计了基于CDMA2000-1X移动通信网络的移动视频监控系统,特别是该系统中的移动数据传输模块。并且,本文针对移动通信网络的信道特性,设计了基于反馈的带宽自适应策略以及对多视频源的非平等误码保护等。经大量实验证明,通过对这些策略的有效运用,该系统能较好地适应移动通信网络带宽高抖动、高误码的特点。

黄新强[6](2007)在《基于IP和CATV双网融合的视频点播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网络和视频技术的发展,视频点播得到了迅速推广和普及,如今已广泛应用于远程教育、远程医疗、新闻出版、电子商务、视频会议、实时监控等许多领域。目前,在多网互联条件下,如何实现跨网络视频应用已经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综合分析了视频点播在IP网络和CATV网络中的应用,针对IP和CATV跨网络视频应用的核心问题,从系统体系结构、播出端播控机制、接收与服务端处理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结合相关领域的已有成果,设计实现了一个基于IP和CATV双网融合的视频点播系统—DNDW VOD系统。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设计了基于IP和CATV双网融合的视频点播系统的体系结构,实现IP和CATV网络互联的透明传输和终端用户的透明访问;既能支持双向交互机制,又能支持数据广播,并能满足大规模用户、大信息流量的视频点播需求。2.针对视频点播阵发性、非均匀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播控机制:差分并播机制,进一步提高了网络带宽利用率;通过此机制,并结合接收端采用的COM组件封装技术,用户无需感知信息资源来自何种网络,系统能够根据应用自动切换传输通道,无需人工干预。3.针对视频传输丢帧问题,提出了面向数据帧的前向纠错技术,提高了接收端的信息单轮收齐率,有效保证了视频播放的实时性。4.在上述技术的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DNDW VOD系统。该系统针对我国目前IP网和CATV数字广播网络环境特点,实现了视频点播跨网络应用,能同时支持现场直播、视频下载、在线广播、随机点播等多种视频应用;更为重要的是,基于现有IP和CATV网络构建该系统,既不需要花费进行网络改造,也不会影响现有网络应用。基于IP和CATV双网融合的视频点播系统,是跨网络数据业务的有效尝试和探索。文中提出的创新技术和方法,可以为相关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陈浩[7](2007)在《基于IPTV系统的流媒体技术的研究》文中认为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电视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工具,进入了千家万户,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娱乐和信息。随着科技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电视已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基于IP网络的网络电视(IPTV)作为一种崭新的技术,以提供高服务质量(QoS)为目的的流媒体业务进入了我们生活。IPTV是流媒体技术的一种应用,它的发展与流媒体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能否提供高品质的服务在于多媒体内容的处理。IPTV是一个庞大的系统,采用分布式结构,其支持的并发用户达到几万甚至上十万。受硬件成本的限制,视频服务器的I/O能力和网络带宽不可能无限制的提高,为了提高系统的整体效率,减少承载网的负载压力,选择合适的流媒体存储和调度技术是非常关键的。本文介绍了IPTV系统基本知识,研究了目前IPTV系统结构,对一些主要模块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流媒体播放方式及网络传输协议,分析了组播技术在IPTV业务开展中遇到的问题。重点讨论了流媒体的存储与调度技术原理,研究了分组存储和几种常见的流媒体调度算法,并结合目前IPTV系统,给出了流媒体分组存储与选择性周期补丁算法在IPTV中应用的模块设计。最后,通过在IPTV具体实践中获得的数据,验证了分组存储和选择性周期补丁调度算法在IPTV系统中能起到负载均衡和减少点播时延的作用。

闫薇[8](2007)在《基于P2P技术的视频会议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视频会议系统是与会者利用Internet/Intranet网络传输文字、声音、图像等,来召开会议的通信系统。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进步,视频会议系统在经济、政治、教育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的视频会议系统通常都是C/S结构的,在系统中需要由视频服务器来接收、转发音频数据。由于视频服务器的CPU、内存、网络带宽的资源有限性,当用户数目日益增多时,服务器所需处理及转发的数据也会不断增加,与会者所接收到的视频图像质量会急剧下降,因此视频服务器就成为扩大系统规模的瓶颈。项目首先对日本市场的视频会议系统进行了分析,发现日本的网络环境的特点是:上行和下行的速度都很快。而在国内,在网络拥塞的情况下,网络只能保证上行速度而无法保证下行的速度,因此在国内开发的系统在日本的网络环境下使用的话,视频图像的质量高,传输过程中不容易丢失,因此选择了国内的网络开发环境。在本文中,针对C/S结构下服务器成为扩大系统规模的瓶颈的问题,结合P2P技术与B/S结构,采用了一种有中心服务器的P2P视频会议系统结构。实现了中心服务器,使中心服务器只是初始化两个客户端的通讯并对会议进行管理,而不负责音视频流及其他共享文件及数据的传输;采用UPnP技术通过添加端口映射的方法穿透路由器,从而解决了NAT穿越问题,使公网中的主机和私网中的主机能够直接通讯而不需要服务器的转发,这就为P2P的直连提供了基础条件;在P2P基础条件下,丰富了客户端模块,添加了协同浏览、数据白板、文件共享、多人及私人聊天等功能,使这个视频会议系统的功能更加完善;并采用带宽自适应的技术,设计了优化带宽的方案,使视频传输更加清晰流畅,并利用Visual C++语言开发了一个系统原型。

沈筱彦[9](2006)在《VOIP终端的软硬件协同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基于Internet的多媒体通信日益普及,VOIP,即IP网络电话,作为一种以IP分组交换网络为传输平台,实现计算机之间、计算机与普通电话之间,甚至普通电话之间的实时语音视频通信,并提供相应的增值服务,以降低业务成本的技术,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发展最快,普及最快的热点技术之一。 本文总结了作者自二零零四年六月参与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的一个VOIP终端的开发项目的研究成果。该项目的目标是利用SIP协议、MPEG-2协议、G.726协议、RTP协议等,以控制器和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集成电路与SOC实验室自行设计的一款高性能、低功耗16位定点嵌入式数字信号处理器:CoStar为硬件实现平台建立一个支持局域网内端到端的多媒体通信的VOIP终端系统。该系统目前能够按照SIP会话响应处理流程接收特定格式的音频和视频并播放。 本论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简要介绍课题研究背景、意义和特色,并对VOIP的发展历史、现状与前景以及整个VOIP协议栈体系结构做了详细介绍。 第二章详细介绍VOIP信令协议,重点介绍RFC3261:会话初始化协议(SIP)的内容,并将其与另一个信令协议H.323进行对比,阐明我们选用SIP协议的理由。 第三章分别对当前主流的音频和视频标准作了介绍并进行对比,详细介绍了音视频编解码协议:G.723和MPEG-2的编解码的算法,对其中采用的算法作了简要分析。 第四章主要介绍了CoStar DSP的体系结构,分别对它的DSP核中的单元以及I/O处理器中的端口作了详细的说明。 第五章具体介绍了整个VOIP终端的实现,阐述了整个系统的组成框架。并对其中我重点参与的三个模块:SIP信令协议模块、G.726编解码模块和MPEG-2解码模块作了详细说明,对它们的软硬件划分、内部实现的结构和算法流程及使用的一些策略进行了重点讲述,最后介绍了系统的

张祎[10](2006)在《一种TS OVER IP的流媒体播放器架构和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实时、交互、多种媒体形式的信息通信方式成为未来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基于互联网络的多媒体应用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流媒体技术及其应用也成为研究热点。IP网络电视(IPTV)业务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是网络流媒体技术的典型应用之一。IPTV即交互式网络电视,是一种利用IP网络,集互联网、多媒体、通讯等多种技术于一体,向家庭用户提供包括数字电视在内的多种交互式服务的崭新技术。从技术、业务以及发展趋势等多个角度看,IPTV是互联网多媒体服务业务的一种具体表现和延伸,是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三种网络业务融合的一种典型体现,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未来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业务发展的一种方向。现有的IPTV涉及的主要技术包括:音视频编解码、流媒体、数字版权管理、内容分发网络(CDN)、组播、电子节目单和中间件技术等。IPTV解决方案的用户侧设备IP机顶盒(IPSTB)主要实现网络流媒体数据的接收、解析、解码和输出,其软件核心是流媒体播放器。本论文主要讨论了一种基于嵌入式操作系统uClinux的流媒体播放器架构和实现机制。实现了通过IP网络分发的传输流(TS)封装格式的MPEG系列媒体的解析解码和最终用户呈现。从功能上,流媒体播放器主要包含几个大的功能模块:流媒体协议栈的应用模型及实现机制、多节目复用传输流(TS)的解析实现、音视频媒体数据的解码、音视频同步机制的设计和实现方法、播放器内存管理模型的设计和实现、uClinux下多任务的实时调度和高效数据交互技术等。从业务上,组播和点播业务对用户和运营商是不同的应用模式,本论文也从技术实现的角度讨论了两种不同的业务类型(组播和点播)下流媒体播放器的实现机制。

二、基于MPEG-2的数字业务协议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MPEG-2的数字业务协议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广电网多屏互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系统设计背景及国内外现状
    1.2 系统设计目标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背景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高清互动平台及媒资系统介绍
    2.1 广电网络高清互动平台
        2.1.1 设计原则
        2.1.2 编码格式
        2.1.3 交互通道的选择
        2.1.4 总体架构
    2.2 动平台媒资系统
        2.2.1 系统介绍
        2.2.2 媒资系统的多业务支持
第三章 多屏互动系统结构设计
    3.1 系统设计
        3.1.1 多屏互动业务系统的设计原则
    3.2 主要技术实现要素
        3.2.1 自适应的内容编码
        3.2.2 统一内容的管理、编排和展现
        3.2.3 CDN的服务能力、业务体验和QoS保障
        3.2.4 多种方式的内容搜索和聚合
    3.3 平台设计
    3.4 逻辑架构设计
        3.4.1 多屏编转码
        3.4.2 多屏BO
        3.4.3 多屏协同管理
        3.4.4 多屏终端
        3.4.5 融合CDN
        3.4.6 支撑系统
    3.5 子系统设计
        3.5.1 编转码子系统
        3.5.2 多屏BO子系统
        3.5.3 多屏协同管理子系统
        3.5.4 融合CDN
        3.5.5 客户端系统
        3.5.6 外围系统
        3.5.7 主要接口设计
第四章 多屏互动系统详细设计
    4.1 系统建设步骤
    4.2 多屏互动子系统详细设计
        4.2.1 内容管理系统
        4.2.2 门户展现系统
        4.2.3 协同管理系统
    4.3 网络承载设计
    4.4 CDN承载设计
    4.5 内容编码设计
        4.5.1 内容格式要求
        4.5.2节目内容转码
    4.6 流媒体协议设计
    4.7 QOS性能保障(参考)
    4.8 客户端系统设计
        4.8.1 客户端技术设计
        4.8.2 客户端业务设计
第五章 多屏互动业务实现流程
    5.1 多屏用户生成及绑定流程
        5.1.1 用户通过STB登陆使用业务
        5.1.2 用户通过多屏客户端登陆使用业务
    5.2 多屏内容和服务准备流程
    5.3 多屏续播业务流程
    5.4 跨屏控制业务流程
    5.5 跨屏视频切换业务流程
        5.5.1 STB到PAD等设备
        5.5.2 PAD等设备到STB
    5.6 点播、直播业务流程
        5.6.1 移动端直播业务流程
        5.6.2 移动端点播业务流程
第六章 系统设备部署
    6.1 部署架构
        6.1.1 省中心的部署
        6.1.2 二级分中心的部署
        6.1.3 三级节点的部署
    6.2 系统安全管理
    6.3 系统冗余备份
第七章 多屏互动系统实现与运营
    7.1 系统业务实现
        7.1.1 高清互动平台展现方式
        7.1.2 TVOS平台展现方式
        7.1.3 手机客户端展现方式
    7.2 系统运营
        7.2.1 运行维护管理
        7.2.2 业务划分及盈利模式
        7.2.3 主要客户群体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2)互动电视业务系统的设计和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背景
        1.1.1 传统电视领域中数字电视业务发展迅猛
        1.1.2 消费者文化需求日益提高
        1.1.3 市场竞争局面逐步加剧
        1.1.4 先进的技术支持
        1.1.5 顺应三网融合的迫切需求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章节安排
2 互动电视业务系统
    2.1 业务系统设计
        2.1.1 系统工作原理
        2.1.2 系统设计原则
        2.1.3 系统结构设计
        2.1.4 技术方案选择
        2.1.4.1 业务承载方式的选择
        2.1.4.2 媒体格式的选择
        2.1.4.3 视频服务器部署方式
        2.1.4.4 视频节目的存储及解决方案
        2.1.4.5 EOG实现方式
        2.1.4.6 条件接收(CA)方式的选择
        2.1.4.7 终端机顶盒管理方式的选择
        2.1.4.8 系统容量计算
    2.2 系统功能
        2.2.1 互动电视业务前端系统
        2.2.1.1 视频服务器系统
        2.2.1.2 媒体资产系统
        2.2.1.3 互动电视后台应用、指令中心系统
        2.2.1.3.1 业务客户系统
        2.2.1.3.2 节目的转码、注入系统
        2.2.1.3.3 节目信息管理(DMWare-MC)系统
        2.2.1.3.4 VOD Backoffice
        2.2.1.3.5 综合计费系统
        2.2.2 分前端系统
        2.2.2.1 系统结构
        2.2.2.2 系统功能
    2.3 传输网络
        2.3.1 传输通道
        2.3.2 IPQAM传输设备
    2.4 互动点播
        2.4.1 互动电视的开机流程
        2.4.2 互动电视的点播流程
        2.4.3 点播演示
    2.5 业务特点
    2.6 小结
3 互动电视接入网性能分析
    3.1 互动电视接入技术
        3.1.1 DOCSIS技术
        3.1.1.1 DOCSIS-基本框架
        3.1.1.2 DOCSIS协议层
        3.1.1.3 DOCSIS技术特点
        3.1.2 P2P技术
        3.1.2.1 P2P技术接入模型
        3.1.2.2 P2P技术特点
        3.1.3 PON技术
        3.1.3.1 PON技术接入模型
        3.1.3.2 EPON核心技术
        3.1.3.3 PON技术特点
    3.2 接入网性能分析
        3.2.1 接入介质性能
        3.2.1.1 光纤的主要性能
        3.2.1.2 同轴电缆的主要性能
        3.2.2 HFC接入网性能分析
        3.2.2.1 HFC接入网模型
        3.2.2.2 性能分析
        3.2.3 P2P接入网性能分析
        3.2.3.1 P2P网络结构
        3.2.3.2 性能分析
        3.2.4 FTTB+EPON+LAN网络性能分析
        3.2.4.1 网络结构
        3.2.4.2 性能分析
    3.3 小结
4 互动电视网络传输关键指标分析
    4.1 互动电视业务传输的主要技术要求
        4.1.1 网络要求
        4.1.2 影响互动电视网络传输关键指标
    4.2 关键指标试验分析
        4.2.1 光功率(P)
        4.2.2 信号平均功率电平(LEVEL)
        4.2.3 调制误差率(MER)
        4.2.4 信噪比(SNR)
        4.2.5 噪声功率比(NPR)
        4.2.6 带宽速率
        4.2.7 IP网络流量和延迟
    4.3 小结
5 互动电视业务运营管理
    5.1 互动电视业务管理系统
        5.1.1 ERM(Edge Resource Manager)管理系统
        5.1.2 GSRM(Global Session Resource Manager)管理系统
        5.1.3 BIM(Business Manager Interface)管理系统
        5.1.4 SC(Stream Command)管理系统
        5.1.5 DMware-MC(节日管理)管理系统
        5.1.6 流量监测系统
        5.1.7 Portal页面监控
    5.2 IPQAM监测系统
        5.2.1 系统概述
        5.2.2 系统功能
    5.3 QAM监测系统
        5.3.1 系统概述
        5.3.2 系统功能
        5.3.2.1 数据的采集
        5.3.2.2 远端拓扑显示报警系统
        5.3.2.3 WEB数据查询系统
    5.4 HostMontior监测系统
        5.4.1 系统概述
        5.4.2 系统功能
    5.5 User Login监测系统
        5.5.1 系统概述
        5.5.2 系统功能
    5.6 PathTrak回传频谱监测系统
        5.6.1 系统架构
        5.6.2 系统功能
    5.7 HFC网络监控系统
        5.7.1 系统概述
        5.7.2 系统功能
        5.7.3 系统功能实例
    5.8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3)基于Ginga-NCL的数字电视节目交互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技术的发展现况
    1.3 技术的发展趋势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2 GINGA-NCL 相关理论与技术
    2.1 GINGA-NCL 体系结构
    2.2 NCM 模型与LUA 脚本语言
    2.3 数据广播协议栈分析
    2.4 NCL 文档解析技术的分析
    2.5 NCL 对象间通信技术
    2.6 关键NCL 实体的分析及扩展
    2.7 本章小结
3 节目交互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3.1 数字电视交互式应用需求分析
    3.2 NCL 文档的创作方法
    3.3 实时编辑的设计方法
    3.4 系统前端交互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3.5 系统后端交互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3.6 本章小结
4 仿真模拟
    4.1 仿真环境与仿真工具
    4.2 模拟NCL 文档的创作与组织
    4.3 模拟NCL 文档的播放和用户交互式响应
    4.4 模拟实时编辑
    4.5 模拟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全文总结
    5.1 研究内容总结与创新点
    5.2 待改进点
致谢
参考文献

(4)基于网络损伤情况的网络视频质量评估方法的研究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杭佳闻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网络视频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1.2 网络视频质量评估方法的重要性及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方法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其优势
2 网络视频技术的基本知识
    2.1 网络视频技术基础
        2.1.1 网络视频的工作方式
        2.1.2 网络视频系统的组成
    2.2 网络流媒体技术基础及发展状况
        2.2.1 流媒体的特点及其传输
        2.2.2 流媒体发展现状
    2.3 IPTV发展状况
    2.4 视频质量监控的必要性
    2.5 小结
3 现有视频质量监控的方法研究
    3.1 影响网络视频质量的主要因素
        3.1.1 QoE及QoS的相关概念
        3.1.2 影响网络视频质量的因素
    3.2 视频质量评价方法
    3.3 基于MPOM模型的评估方法
        3.3.1 MPQM模型简介
        3.3.2 MPQMS模型评价
    3.4 基于MDI的评价方法
        3.4.1 MDI的概念及应用
        3.4.2 DF的计算方法
        3.4.3 MLR的计算方法
        3.4.4 小结
    3.5 其他评估方法
    3.6 通过网络损伤情况评估网络视频质量的方法
    3.7 小结
4 通过网络损伤情况评估网络视频质量的方法研究
    4.1 技术方案
        4.1.1 MPEG—2标准与视频质量度指标
        4.1.2 网络损伤对MPEG-2视频质量的影响
        4.1.3 本方法技术方案
    4.2 评价模型及验证
        4.2.1 网络特征模型
        4.2.2 丢包模型
        4.2.3 模型验证
    4.3 小结
5 本方法在"3TNET业务监控"项目中的应用
    5.1 3TNET业务简介
    5.2 3TNET对监控系统的需求
    5.3 3TNET业务监控系统简介
    5.4 本方法在监控系统中的应用
    5.5 测试结果
    5.6 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小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应用带宽自适应及非平等误码保护的移动视频监控系统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数字图像技术的发展
        1.2.1 数字视频简介
        1.2.2 数字视频压缩技术
        1.2.3 视频压缩国际标准的制定及发展历史
    1.3 数字视频传输在数据通信网络上的应用
        1.3.1 数字视频网络传输的意义与应用
        1.3.2 数字视频网络传输的进展与方向
        1.3.3 数字视频在网络传输上的考虑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范围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1.6 本文的章节安排
第2章 移动通信网络在视频监控上的应用研究
    2.1 引言
    2.2 数据通信网络的发展历程
    2.3 移动通信网络发展历程
    2.4 移动通信网的信道特性
    2.5 现有对于视频传输质量的解决策略
    2.6 移动通信网络视频应用的挑战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CDMA2000-1X移动视频监控系统设计实现
    3.1 引言
    3.2 基于CDMA2000-1X的移动视频监控测试系统框架
    3.3 系统硬件构成
        3.3.1 编码发送模组
        3.3.2 解码接收模组
        3.3.3 中心服务器模组
    3.4 功能模组设计
    3.5 编码发送模组
        3.5.1 H.264 视频编码模块
        3.5.2 CDMA2000-1X数据传输模块(编码端)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反馈机制的带宽自适应策略设计
    4.1 基于反馈的带宽自适应策略
        4.1.1 反馈机制的流程
        4.1.2 系统参数的设定
    4.2 适合带宽自适应的视频质量与延时的平衡
        4.2.1 运用FIFO数据囤积量控制编码速率
        4.2.2 运用跳帧改善网络带宽骤减带来的延迟
        4.2.3 系统参数的设定
    4.3 实验与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节目流的非平等误码保护研究
    5.1 引言
    5.2 非平等误码保护的意义及研究现状
        5.2.1 非平等误码保护中常用的纠错码
    5.3 基于GOP级传输失真的多节目流非平等误码保护策略
        5.3.1 GOP级传输失真估计建模
        5.3.2 分配流程
        5.3.3 冗余比特的分配策略
    5.4 实验与结果
        5.4.1 实验条件一
        5.4.2 实验条件二
        5.4.3 实验条件三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及发表的论文

(6)基于IP和CATV双网融合的视频点播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IP 和CATV 双网融合视频点播系统的重要意义
    1.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 论文的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与标准简介
    2.1 数字广播标准
        2.1.1 MPEG-2 标准
        2.1.2 MPEG-4 标准
        2.1.3 DVB-C 标准
    2.2 视频应用技术
        2.2.1 视频点播技术
        2.2.2 Windows Media 技术
    2.3 视频点播系统程序开发技术
        2.3.1 XML 和DOM
        2.3.2 基于组件对象模型的软件开发
第三章 系统的体系结构
    3.1 基于IP 网的视频点播应用分析
    3.2 基于CATV 网的视频点播应用分析
    3.3 数据封装和透明传输
        3.3.1 IP 和CATV 双网融合所面临的问题
        3.3.2 DVB 数据封装协议:IP OVER DVB 传输模式
    3.4 基于IP 和CATV 双网融合视频点播系统的体系结构
        3.4.1 CATV 视频点播的典型应用
        3.4.2 基于IP 和CATV 双网融合视频点播系统的体系架构
    3.5 小结
第四章 播出端播控机制
    4.1 播出端的需求分析
        4.1.1 播出端功能需求
        4.1.2 关键环节
    4.2 电子节目单(EPG)设计
        4.2.1 节目单层次结构设计
        4.2.2 系统信息数据库设计
    4.3 差分并播机制设计
    4.4 视频数据传输的纠错技术
        4.4.1 CATV 单向网络传输的QOS 保证
        4.4.2 信息单轮收齐比率
        4.4.3 前向纠错技术
        4.4.4 面向数据帧的前向纠错技术
    4.5 分布式处理技术
        4.5.1 播出端的分布式特性
        4.5.2 基于DCOM 技术的分布式处理技术
    4.6 小结
第五章 接收端和服务端处理机制
    5.1 软件层次结构
    5.2 节目单的描述和解析
        5.2.1 节目单描述
        5.2.2 节目单解析
    5.3 多节目并行接收
        5.3.1 并行接收与分类标记
        5.3.2 分类标记应用展望
    5.4 透明操作和浏览器COM 组件
        5.4.1 透明操作
        5.4.2 基于COM 组件的接收控件
    5.5 小结
第六章 系统设计与实现
    6.1 系统设计要求
    6.2 系统设计原则
    6.3 系统集成框架
        6.3.1 DNDW VOD 系统整体框架
        6.3.2 系统组成
        6.3.3 功能流程
    6.4 播出端实现
        6.4.1 内容编播平台
        6.4.2 数字播控平台
    6.5 接收端实现
        6.5.1 接收控件的功能设计
        6.5.2 播放软件选择
    6.6 视频点播的WEB 服务
    6.7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未来工作
    7.1 总结
    7.2 未来的工作
参考文献
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作者简历
致谢

(7)基于IPTV系统的流媒体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IPTV 国内外发展趋势
    1.2 IPTV 业务
    1.3 IPTV 与数字电视
    1.4 本人完成工作及论文结构
2 IPTV 系统研究
    2.1 系统概述
    2.2 系统构架
    2.3 媒体平台
        2.3.1 MS 组件
        2.3.2 内容储存和分发管理
    2.3 媒体位置寄存器
    2.4 机顶盒
    2.5 本章小结
3 流媒体的技术原理
    3.1 流媒体的特点
    3.2 流媒体播放方式
    3.3 流媒体网络传输协议
        3.3.1 RTP 和RTCP
        3.3.2 实时流协议RTSP
        3.3.3 资源预留协议RSVP
    3.4 本章小结
4 IPTV 中流媒体技术应用和实现
    4.1 流媒体数据在IPTV 系统中整体结构流程
    4.2 数据存储原理及实现
        4.2.1 BMDP 协议
        4.2.2 IPTV 中存储机制的分析
        4.2.3 分组存储策略
        4.2.4 存储系统选择策略
        4.2.5 存储方式模块设计
    4.3 调度技术原理及实现
        4.3.1 补丁算法分析
        4.3.2 周期补丁算法分析
        4.3.3 选择性周期补丁算法分析
        4.3.4 流媒体调度模块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性能测试
    5.1 测试环境设置
    5.2 实验结果及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全文总结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关键缩略词表

(8)基于P2P技术的视频会议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视频会议系统研究现状
    1.4 本文工作
    1.5 论文组织
第2章 视频会议系统和P2P 技术
    2.1 视频会议系统
    2.2 视频会议系统的基本概念
        2.2.1 视频会议系统的分类
    2.3 视频会议系统的关键技术
        2.3.1 音视频编解码技术
        2.3.2 带宽自适应传输
        2.3.3 音视频同步
        2.3.4 视频会议中的流媒体技术
    2.4 P2P 技术
        2.4.1 P2P 的概念
        2.4.2 P2P 技术的特点
        2.4.3 P2P 技术的分类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P2P 技术的视频会议系统的设计
    3.1 基于P2P 技术的视频会议系统的体系结构
        3.1.1 服务器基于P2P 方式
        3.1.2 具有中心服务器的P2P 方式
        3.1.3 无服务器的P2P 方式
    3.2 方案设计
        3.2.1 视频会议系统结构总体结构
        3.2.2 捕捉方式的选择
        3.2.3 压缩方式的选择
        3.2.4 传输协议的选择
        3.2.5 优化带宽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P2P 技术的视频会议系统的实现
    4.1 实验软硬件环境介绍
    4.2 NAT 穿越问题的解决
        4.2.1 利用UPnP 穿越NAT
        4.2.2 UDP 穿越NAT
    4.3 中心服务器的实现
        4.3.1 用户管理模块
        4.3.2 会议管理模块
    4.4 PEER 端的实现
        4.4.1 音视频流传输模块
        4.4.2 优化带宽实现
        4.4.3 应用模块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VOIP终端的软硬件协同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课题背景
    1.1 VOIP综述
    1.2 VOIP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1.3 VOIP网络的协议体系
    1.4 选题意义
    1.5 课题特色
第二章 会话初始化协议SIP介绍
    2.1 SIP协议概述和发展历程
    2.2 SIP协议体系结构
    2.3 SIP消息格式
    2.4 SIP的网络实体
    2.5 SIP的会话建立终止过程示例
    2.6 SIP协议与H.323协议的比较及结论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相关音视频编解码协议介绍
    3.1 音频编解码协议综述
    3.2 G.726算法介绍
        3.2.1 G.726编码流程介绍
        3.2.2 G.726解码流程介绍
    3.3 视频编解码协议综述
    3.4 MPEG-2协议简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oStar功能结构介绍
    4.1 CoStar DSP综述
    4.2 CoStar系统结构介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VOIP终端的具体实现
    5.1 终端综述
    5.2 SIP协议的实现
        5.2.1 语法解析模块的实现
        5.2.2 事务模块的实现
        5.2.3 传输模块的实现
        5.2.4 事务用户模块的实现
    5.3 G.726编解码模块的实现
    5.4 MPEG-2解码模块的实现
        5.4.1 系统结构和软硬件划分
        5.4.2 IDCT模块的实现
    5.5 本章总结
第六章 结论
    6.1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6.2 关于该终端系统进一步改进的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一种TS OVER IP的流媒体播放器架构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ABSTRACT
简略语表
第一章 诸论
    1.1 IPTV简介
    1.2 嵌入式系统简介
    1.3 流媒体简介
    1.4 选题和研究内容描述
第二章 总体架构设计
    2.1 STB 软件架构描述
        2.1.1 软件模块划分
        2.1.2 软件系统上下文定义
    2.2 流媒体播放器架构
    2.3 播放器业务相关状态机设计
第三章 相关协议描述
    3.1 RTSP 协议描述及应用实现
        3.1.1 RTSP 协议描述
        3.1.2 播放器的RTSP 交互实现
    3.2 RTP 协议描述及应用实现
    3.3 RTCP 协议描述及应用实现
    3.4 SDP 协议描述及应用实现
    3.5 伪代码实现和测试结果
第四章TS解析
    4.1 TS 协议分析
    4.2 TS 解析实现流程
    4.3 TS 解析实现测试结果
第五章关于解码算法
    5.1 解码算法结构
    5.2 H.264 视频编解码过程
    5.3 音频数据编解码技术
    5.4 解码算法接口实现
        5.4.1 反量化算法接口实现
        5.4.2 帧内宏块预测填充接口实现
        5.4.3 快速离散反余弦变换IDCT 算法接口实现
        5.4.4 视频解码排序算法接口实现
第六章 音视频同步策略和实现
    6.1 音视频同步技术概述
    6.2 音视频同步策略模型
    6.3 音频平滑输出技术实现
    6.4 异常处理
第七章其它实现关键技术
    7.1 播放器内存管理方式及实现
    7.2 播放器多线程调度
    7.3 播放器媒体格式自适应实现
    7.4 音视频时钟漂移处理
第八章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四、基于MPEG-2的数字业务协议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 [1]广电网多屏互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孙皓. 西北大学, 2016(05)
  • [2]互动电视业务系统的设计和性能分析[D]. 刘非. 南京理工大学, 2012(07)
  • [3]基于Ginga-NCL的数字电视节目交互技术研究[D]. 刘雄超. 华中科技大学, 2008(05)
  • [4]基于网络损伤情况的网络视频质量评估方法的研究及其应用[D]. 杭佳闻. 华东师范大学, 2008(11)
  • [5]应用带宽自适应及非平等误码保护的移动视频监控系统实现[D]. 成皓. 上海交通大学, 2008(06)
  • [6]基于IP和CATV双网融合的视频点播系统设计与实现[D]. 黄新强.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7(10)
  • [7]基于IPTV系统的流媒体技术的研究[D]. 陈浩.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5)
  • [8]基于P2P技术的视频会议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闫薇.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7(01)
  • [9]VOIP终端的软硬件协同设计与实现[D]. 沈筱彦. 山东大学, 2006(12)
  • [10]一种TS OVER IP的流媒体播放器架构和实现[D]. 张祎. 电子科技大学, 2006(12)

标签:;  ;  ;  ;  ;  

基于 MPEG-2 的数字服务协议模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