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合并强直性脊柱炎30例临床分析

骨质疏松症合并强直性脊柱炎30例临床分析

一、强直性脊柱炎骨质疏松30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孙文婷[1](2021)在《补肾强督方通过lncRNA H19/miR-22/Wnt通路干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补肾强督方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hBMSCs)成骨过程中对lncRNAH19/miR-22/Wnt通路的影响,探索补肾强督方干预hBMSCs成骨分化的机制。方法:选用Wister雄性大鼠制备补肾强督方及西药(塞来昔布)对照含药血清,将hBMSCs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西药对照组、补肾强督方低、中、高剂量组。诱导成骨分化后,茜素红染色法检测各组成骨情况,荧光定量PCR测定成骨相关标志物及lncRNAH19、miR-22表达,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Wnt通路DKK-1和β-catenin蛋白表达情况。使用lncRNA H19过表达慢病毒构建lncRNA H19过表达hBMSCs。诱导成骨分化14天后,茜素红染色观察成骨情况,荧光定量PCR测定成骨标志物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Wnt通路DKK-1和β-catenin蛋白表达情况。使用miR-22过表达慢病毒构建miR-22过表达hBMSCs。诱导成骨分化14天后,茜素红染色观察成骨情况,荧光定量PCR测定成骨相关标志物及lncRNA H19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Wnt通路DKK-1和β-catenin蛋白表达情况。在lncRNAH19过表达hBMSCs诱导成骨分化过程中,加入高剂量补肾强督方含药血清进行干预。诱导成骨分化14天后,茜素红染色观察成骨情况,荧光定量PCR检测成骨标志物及lncRNAH19、miR-22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Wnt通路DKK-1和β-catenin蛋白表达情况。结果:hBMSCs诱导成骨分化14天后,补肾强督方各组及西药(塞来昔布)含药血清组均能抑制hBMSCs成骨分化所致的矿化结节形成。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补肾强督方各组成骨相关标志物ALP、BMP2、RUNX2、COL1A1 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Wnt通路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DKK-1蛋白表达升高(P<0.05),补肾强督方高剂量组lncRNAH19表达降低(P<0.01),miR-22表达升高(P<0.01)。成功构建lncRNA H19过表达hBMSCs细胞系。诱导成骨分化14天后,与Vector组相比,lncRNAH19过表达组矿化结节明显增加;成骨标志物ALP、BMP2、RUNX2、COL1A1的表达显着升高(P<0.05);Wnt通路DKK-1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5),β-catenin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5)。成功构建miR-22过表达hBMSCs细胞系。诱导成骨分化14天后,与Vector组相比,miR-22过表达组矿化结节明显减少;成骨标志物ALP、BMP2、RUNX2的表达显着降低(P<0.05);lncRNAH19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Wnt通路DKK-1蛋白水平显着升高(P<0.05),β-catenin水平显着降低(P<0.05)。在lncRNAH19过表达的hBMSCs诱导成骨分化过程中,加入补肾强督方高剂量含药血清进行干预。与lncRNA H19过表达组相比,lncRNA H19过表达加补肾强督方干预组矿化结节明显减少,成骨标志物ALP、BMP2、RUNX2、COL1A1表达均降低(P<0.05);Wnt通路β-catenin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5)、DKK-1表达显着降低(P<0.05);lncRNAH19 表达降低,miR-22 表达升高(P<0.01)。结论:补肾强督方可以抑制hBMSCs成骨分化,下调lncRNAH19、上调miR-22的表达,同时调控Wnt通路关键蛋白DKK-1和β-catenin的表达。lncRNA H19与miR-22均密切参与hBMSCs成骨分化过程中,lncRNA H19过表达可促进hBMSCs成骨分化,miR-22过表达可抑制hBMSCs成骨分化,二者均能干预下游Wnt通路DKK-1和β-catenin蛋白的表达。补肾强督方含药血清可部分逆转lncRNA H19过表达引成的hBMSCs成骨相关表型变化以及Wnt通路DKK-1、β-catenin蛋白的表达,并上调miR-22 的表达。初步认为补肾强督方可能通过 lncRNA H19/miR-22/Wnt 通路干预 hBMSCs成骨分化,为阐明补肾强督方干预强直性脊柱炎病理性成骨的作用靶点提供客观依据,对进一步探索中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的作用机制有重要意义。

赖德培(Thanakorn Theerakarunwong)[2](2020)在《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随机、对照、前瞻性试验,以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督脉排针法、口服通痹灵片为对照组,观察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对生存质量影响,为中医综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提供临床证据,有利于中医药疗法在中泰两国乃至国际的推广与传播。方法:1.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符合纳排标准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4组,治疗组采用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对照1组采用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对照2组采用督脉排针法,对照3组采用口服通痹灵片,疗程均为4周,共28天。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AS患者实验室指标(ESR、CRP、TNF-α)、脊柱痛VAS评分、患者总体评价VAS评分(PGA)、Bath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BASDAI)、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Bath强直性脊柱炎测量学指数(BASMI)、中医证候积分评分、强直性脊柱炎生活质量评价量表(ASQo L)等比较各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2.统计:采用SPSS 22.0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2检验、方差分析(正态性分布)或秩和检验(非正态性分布),检验水准均设为α=0.05,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纳入自2019年2月至2020年3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及风湿科、泰国那空拉差是玛府直辖县呵叻大学附属荫达宁中医诊所符合标准的AS患者共132例,其中共脱落9例,有效病例为123例,其中治疗组31例,对照1组30例,对照2组32例,对照3组30例。2.基线4组患者治疗前在性别、年龄、病程、实验室指标(ESR、CRP、TNF-α)、中医证候积分评分、脊柱痛VAS评分、病人总体评价(PGA)、BASFI评分、BASDAI评分、BASMI评分、ASQo L、等指标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结束后,4组均未出现临床痊愈,治疗组显效15例,有效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55%。对照1组显效2例,有效2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6.67%。对照2组显效0例,有效19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59.38%。对照3组显效0例,有效2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66.67%。4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实验室检查指标方面(1)红细胞沉降率(ESR)方面,组内比较,4组治疗前后ESR均有所下降,但在治疗期间均未降至正常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与治疗组治疗后对比,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督脉排针法针刺、通痹灵片口服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1组、对照2组、对照3组与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对照1组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3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2)C反应蛋白(CRP)方面,组内比较,4组CRP治疗前后均有所下降,但在治疗期间均未降至正常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与治疗组治疗后对比,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其余三组对照组之间,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后与通痹灵片口服对比,对照1组、对照2组、对照3组与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对照1组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3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方面,组内比较,4组治疗前后TNF-α均有所下降,但在治疗期间均未降至正常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后与通痹灵片口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2组、对照3组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1组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3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5.脊柱痛VAS与病人总体评价(PGA)方面(1)在脊柱痛VAS评分方面,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组治疗后进行组间对比,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通痹灵片口服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1组、对照2组、对照3组与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在病人总体评价(PGA)方面,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后、治疗前后差值对比发现,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通痹灵片口服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6.AS相关量表评分方面(1)在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性指数(BASDAI)方面、强直性脊柱炎疾病功能指数(BASFI)方面、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测量学指数(BASMI)方面,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后、治疗前后差值对比发现,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督脉排针法针刺、通痹灵片口服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2)在强直性脊柱炎生活质量评价量表(ASQo L)方面,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督脉排针法针刺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督脉排针法针刺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7.中医证候积分方面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在关节肿胀、腰脊活动受限、关节疼痛、肢体困重、腰膝酸软、发热汗出、中医证候积分总分评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后进行对比,在缓解关节肿胀程度方面,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改善腰脊活动受限、关节疼痛、肢体困重、腰膝酸软、发热汗出、中医证候积分总分方面,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其余三组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在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AS中,督脉排针能有效改善炎症指标ESR、CRP、TNF-α,其中对降低ESR水平疗效更为显着;可缓解脊柱及关节等躯体疼痛;能改善活动功能障碍。2.通痹灵片口服能降低炎症因子ESR、CRP、TNF-α的水平,能有效改善活动功能障碍,且能有效缓解脊柱疼痛,但单纯口服通痹灵片对缓解躯体疼痛效果不明显。3.常规针刺在治疗AS中,针刺能有效降低炎症因子ESR、CRP、TNF-α,但与督脉排针相比,督脉排针法对降低ESR更明显,常规针刺对缓解疼痛、改善活动功能障碍疗效不显着。综上所述,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AS可降低炎症因子水平、缓解关节肿胀疼痛等症状、改善AS患者活动功能;较单一疗法疗效更显着,能整体改善AS患者的症状、体征。该疗法操作安全性高,临床应用性广,患者经济负担小,有利于提高患者依从性,更有效地控制疾病进程、改善AS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运用。

姜万秀[3](2020)在《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辨证分型与骨代谢指标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探究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中医辨证分型与骨代谢指标,包括骨代谢生化指标及骨密度,以及与炎症指标、关节功能和疾病活动度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期发现AS中医证型与骨量流失之间的联系,为临床辨证论治、早期防治骨量丢失提供中医治疗方向。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收集13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AS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患者进行信息收集,包括一般情况;实验室指标:包含血清Ca、ALP、BGP、PTH、PINP、β-CTX、维生素D等骨代谢指标,ESR、CRP炎性指标,以及HLA-B27;应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量并记录患者左髋关节、腰椎前后位L1-L4的Z值;认真询问并仔细记录患者的BASFI、BASDAI评分。根据证型分组,应用SPSS26.0统计软件分析五种中医证型与骨代谢生化指标,ESR、CRP,骨密度及BASFI、BASDAI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病例一般情况:共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AS患者138例,男性104例,女性34例,男女性别比为3.06:1;HLA-B27阳性患者127例,HLA-B27阳性率为92.03%。骨量减少患者的总人数52例,占本次研究的37.68%,其中肝肾不足证、肾阳亏虚证、湿热痹阻证分布较多,分别达55.88%、42.31%、30%。(1)中医证型分布情况:肝肾不足证最多(34例,24.64%),其次为湿热痹阻证(30例,21.74%)、肾阳亏虚证(26例,18.84%);各证型在年龄及病程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方面无差异(P>0.05);肝肾不足证患者年龄最大;瘀血痹阻证病程最长,肝肾不足证次之,湿热痹阻证病程最短。(2)骨密度情况:虽然本研究中患者腰椎L1~4及髋关节的Z值与年龄之间的相关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进一步统计分析发现,年龄仍是AS骨量减低的重要危险因素(P<0.05,OR=1.084);腰椎Z值与性别之间无相关性(P>0.05),但左髋关节Z值与性别显着相关,男性患者髋关节Z值低于女性(P<0.01,相关系数r=0.224)。腰椎L1~4的Z值与病程无相关关系(P>0.05),而左髋关节的骨密度Z值与病程之间呈显着负相关(P<0.01,r=-0.236)。此外本研究发现高BASFI评分亦是骨量减低的危险因素,P<0.05,OR值为1.032。2.骨代谢生化指标情况:(1)骨密度与骨代谢生化指标相关性:左髋关节Z值与ALP呈负相关(P<0.05,r=-0.216),与Ca、BGP、PTH、PINP、β-CTx、维生素D无相关性(P>0.05)。腰椎L1~4Z值与Ca、ALP、BGP、PTH、PINP、β-CTx、维生素D之间无相关关系(P>0.05)。(2)中医证型与骨代谢生化指标相关性:五组证型之间两两比较我们发现,在Ca、PTH及BGP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不足证、湿热痹阻证、肾阳不足证的骨生成指标较低。而ALP、β-CTX、PINP、维生素D在各证型组之间无差异(P>0.05)。3.中医证型与骨密度情况:各证型之间两两比较,未发现与腰椎L1~4及左髋关节的Z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就每一证型的腰椎L1-4及左髋关节的骨密度Z值的均值而言,肾阳亏虚证患者骨密度水平最低,其次为肝肾不足证、瘀血痹阻证。4.ESR、CRP情况(1)在骨密度方面:腰椎L1~4及髋关节的Z值与ESR、CRP之间均无相关性(P>0.05)。(2)在中医证型方面:湿热痹阻证与肾阳亏虚证、寒湿痹阻证、瘀血痹阻证、肝肾不足证在ESR、CRP方面两两比较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痹阻证的ESR及CRP均最高。5.BASFI、BASDAI情况(1)骨密度方面:腰椎L1~4的Z值与BASFI、BASDAI之间无相关性(P>0.05);左髋关节Z值与BASFI呈显着负相关(P<0.01,r=-0.247),与BASDAI无相关性(P>0.05)。(2)中医证型方面:五组证型在BASFI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ASDAI水平无差异(P>0.05)。瘀血痹阻证组患者的BASFI水平最高,湿热痹阻证组的BASDAI水平最高,且>4分。结论:1.AS存在骨量流失现象,男性AS患者比女性患者左髋关节Z值更低,其ALP水平增高,BASFI评分也增高,关节功能更差;高龄及高评分的BASFI水平是AS骨量减低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尤应重视早期对关节功能较差的男性AS患者进行骨量监测;2.辨证属肝肾不足证及肾阳亏虚证的AS患者更容易发生低骨量,且多与低水平的Ca、PTH、BGP相关,说明其骨代谢失衡,可能与骨形成较弱相关;3.辨证为湿热痹阻证的AS患者往往炎症水平更高,BASDAI>4分,多处于疾病活动期,且PTH、BGP水平低。4.所有AS患者的维生素D水平均低于正常水平,从保护骨量而言宜早期重视AS患者维生素D的补充。

王珍[4](2020)在《“温阳通督”理论应用于肾虚督寒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温阳通督”理论在肾虚督寒型强直性脊柱炎(AS)的应用,观察补肾强督滋膏联合任督灸联合柳氮磺吡啶(SASP)治疗AS的临床疗效,进一步阐明基于“温阳通督”理论的补肾强督滋膏联合任督灸的安全性及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的更安全有效方法。方法:选取2017.12-2019.03就诊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烟台市中医医院风湿病科门诊及病区的AS患者(中医诊断:大偻,肾虚督寒证)65例。将入组病例随机对照分为治疗和对照两组。两组常规治疗均给予柳氮磺吡啶(SASP)口服,治疗组加用补肾强督滋膏口服联合任督灸。通过分析治疗前后患者CRP、ESR、脊柱活动度、BASDAI、BASFI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情况,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本试验观察患者共65例,男41例,女24例;年龄最大61岁,最小19岁,平均年龄34.86岁;病程最长15年,最短0.5年,平均病程5年;双侧骶髂关节CT分级以Ⅱ级、Ⅲ级为主。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及双侧骶髂关节CT分级具有可比性(P>0.05)。1.CRP、ESR:治疗12周及24周后,两组患者CRP、ESR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两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组CRP、ESR降低水平更优(P<0.05)。2.脊柱活动度:治疗24周后,两组患者胸廓活动度、指地距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两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后,两组患者枕墙距较治疗前均有一定改善,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脊柱活动度均有改善,但治疗组效果更优。3.BASDAI、BASFI评分:经治疗24周后,两组患者BASDAI、BASFI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两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组综合治疗效果更优(P<0.05)。4.中医证候积分:治疗24周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有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更有优势(P<0.05)。5.疗效评定:(1)中医证候疗效改善情况:治疗组35例,总有效33例,总有效率94.3%,无效2例,无效率5.7%;对照组30例,总有效26例,总有效率86.7%,无效者4例,无效率13.3%。治疗24周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体征均有改善,补肾强督滋膏联合任督灸联合柳氮磺吡啶(SASP)治疗效果优于单用西药(SASP)(P<0.05)。(2)临床疗效:治疗组35例,总有效33例,总有效率94.3%,无效2例,无效率5.7%;对照组30例,总有效19例,总有效率63.3%,无效11例,无效率36.7%。经治疗24周后,两组临床疗效明显,治疗组更优于对照组(P<0.05)。6.安全性比较:整个试验过程中共出现5例不良反应。治疗组2例,因灸致轻度皮肤损害;对照组3例,均为轻度可逆的药物性肝损害。中西医综合治疗在用药方面相对更安全。结论:1.补肾强督滋膏联合任督灸+SASP及单用SASP治疗AS均有明显临床疗效。2.补肾强督滋膏联合任督灸+SASP可以减轻疾病活动性、降低CRP/ESR水平、改善中医证候及脊柱关节活动度,疗效更突出。3.综合治疗(补肾强督滋膏联合任督灸+SASP)较单用西药(SASP)疗效更有优势,且用药安全性更高,临床值得推广。

钱双艳[5](2020)在《针刺夹脊穴联合督脉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临床研究通过观察针刺夹脊穴联合督脉灸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VAS疼痛评分、晨僵时间、枕墙距、胸廓活动度、Schober试验、ESR、CRP以及肝肾功能(ALT、Cr)的影响,分析这种疗法对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旨在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都是来源于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之间,在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或风湿病就诊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针灸组和药物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上无统计学差异。针灸组采取针刺夹脊穴联合督脉灸的干预措施,针刺选取患处双侧夹脊穴,常规消毒后沿脊柱方向斜刺,进针深度为1-1.2寸,每次留针30min;督脉灸15天治疗1次,每次灸1h。30天为一个疗程,共治疗两个疗程。药物组的干预措施为口服柳氮磺吡啶肠溶片,每日3次,每次0.5g。30天为一个疗程,共治疗两个疗程。主要结局指标为VAS评分、晨僵时间、枕墙距、胸廓活动度、Schober试验、ESR、CRP;安全性指标为肝肾功能(ALT、Cr)。结果:1.治疗两个疗程后针灸组和药物组VA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组和药物组VAS评分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两个疗程后针灸组和药物组晨僵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组和药物组晨僵积分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两个疗程后针灸组和药物组枕墙距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组和药物组枕墙距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两个疗程后针灸组和药物组胸廓活动度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组和药物组胸廓活动度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两个疗程后针灸组和药物组Schober试验数据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组和药物组Schober试验数据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两个疗程后针灸组和药物组ESR较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组和药物组治疗后ESR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治疗两个疗程后针灸组和药物组CRP较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组和药物组CRP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治疗两个疗程后针灸组无患者出现ALT高于参考值范围的情况,药物组有8例患者出现ALT高于参考值范围的情况,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治疗两个疗程后针灸组无患者出现Cr高于参考值范围的情况,药物组有8例患者出现ALT高于参考值范围的情况,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发现经针刺夹脊穴联合督脉灸或口服柳氮磺胺吡啶肠溶片治疗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VAS评分、晨僵时间、枕墙距均较治疗前减少,同时胸廓扩张度、Schober试验较治疗前增加,ESR、CRP较治疗前下降,说明这两种干预措施均能改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提升生活质量。治疗两个疗程后的组间比较显示,两种干预措施对患者的VAS评分、枕墙距、胸廓扩张度、Schober试验的影响无明显差异,而针灸组和药物组晨僵时间、ESR、CRP组间比较显示针灸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口服药物组。即在缓解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提升生活质量方面,针刺夹脊穴联合督脉灸优于口服柳氮磺胺吡啶肠溶片。针灸组治疗后ALT、Cr未出现高于参考值范围的情况,药物组治疗后ALT、Cr高于参考值范围的情况分别有8例和5例,将其分别进行卡方检验时发现存在统计学差异,说明在安全性评价方面,针刺夹脊穴联合督脉灸优于口服柳氮磺胺吡啶肠溶片,对患者的肝肾功能影响较小,不良反应少。

李俊毅,孔赏,马虎升[6](2019)在《肱骨外上髁炎中医外治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肱骨外上髁炎临床常采用保守疗法治疗,中医外治法有多重优势,探讨更加有效的治疗途径及方法对提高本病的诊疗效率有重要意义。综述近些年中医外治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研究现状,并对现存治疗方法提出总结和展望,为肱骨外上髁炎诊疗提供更多思路和方法。

李丹丹[7](2019)在《五劳七损方治疗肝肾不足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武威汉代医简“五劳七损方”治疗肝肾不足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提供新的治疗方法。方法:根据纳入标准共纳入2018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就诊于甘肃省中医院风湿骨病科门诊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74例,将74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7例)和对照组(37例)。对照组定期接受西医常规治疗: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50mg,口服,2次/天+柳氮磺吡啶肠溶片1.0g,口服,2次/天;试验组治疗在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五劳七损方1剂,水冲服,2次/天。两组的治疗疗程均为12周。试验疗效评估在治疗前、治疗后12周进行,分别对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夜间痛及脊柱痛、枕墙距、指地距、胸廓活动度、Schober试验、Bath AS疾病活动指数(BASDAI)、Bath AS功能指数(BASFI)、Bath AS测量指数(BASMI)、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及研究的安全性进行评价。数据的统计分析选用SPSS 20.0软件。以P<0.05判定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1)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都表示为均数±标准差(X?S),2组治疗前后数据比较选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2)计数资料者采用频数和比率进行统计描述,两组之间比较采用2×2表?2检验;(3)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分析选用秩和检验分析数据。结果:(1)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试验组37例患者中,痊愈5例,显效18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为86.49%;对照组37例患者中,治愈2例,显效15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为62.16%。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改善患者脊背、腰、臀、髋疼痛、晨僵、腰脊活动受限、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夜间疼痛方面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2)在ASAS20疗效标准方面:试验组37例患者中,ASAS20达标者33例,未达标者4例,有效率为89.19%;对照组37例患者中,ASAS20达标者23例,未达标者14例,有效率为62.16%。经统计学分析表明,两组之间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3)两组治疗方法均可改善患者的夜间痛及脊柱痛VAS评分(P<0.05),但试验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4)两组治疗方法对患者的枕墙距、指地距、胸廓活动度、Schober均有改善(P<0.05)。试验组对缩小枕墙距和指地距、增大胸廓活动度、改善Schober试验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5)两组治疗方法均可改善BASDAI、BASFI、BASMI积分(P<0.05)。试验组在改善BASDAI、BASFI、BASMI积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6)两组治疗方法均可以降低ESR、CRP数值(P<0.05)。但试验组对ESR、CRP的降低幅度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7)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武威汉代医简“五劳七损方”可显着改善肝肾不足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疼痛、功能活动受限、腰膝酸软、眩晕耳鸣等中医证候,可显着改善AS患者的枕墙距、指地距、胸廓活动度、Schober及BASDAI、BASFI、BASMI积分,降低ESR、CRP数值,且安全性良好,可作为临床治疗肝肾不足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一种有效方法。

邱冬妮[8](2018)在《补肾强督治偻方调节强直性脊柱炎骨代谢的临床与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采用阳性药对照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客观评价补肾强督治偻方综合方案改善肾督虚寒型强直性脊柱炎骨代谢变化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揭示其骨保护潜能,并为后期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提供参考。2.利用网络药理学预测补肾强督治偻方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骨代谢调节作用信号通路及靶点,为后续研究奠定工作基础。3.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研究结果,通过细胞实验初步探讨补肾强督治偻方调节强直性脊柱炎骨代谢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1.临床研究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方法,纳入中医证候肾督虚寒证强直性脊柱炎患者34例,分为中医试验组和西医对照组,采用功能锻炼作为基础治疗。试验组服用补肾强督治偻方加减,对照组服用塞来昔布胶囊,通过24周的临床观察,运用β-CTX、N-MID、P1NP、ASDASCRP、CRP、ESR、BASDAI、BASFI、BASMI、DXA、MRI等指标评价补肾强督治偻综合方案在改善强直性脊柱炎骨代谢及关节功能、影像学方面的临床疗效,探索其骨保护潜能。2.网络药理学研究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索补肾强督治偻方调节强直性脊柱炎骨代谢作用的潜在可能作用机制。通过在线数据库,搜索强直性脊柱炎疾病靶标、补肾强督治偻方中药靶标,构建疾病、药物PPI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网络,筛出关键基因,富集关键基因作用通路,从中挑选符合研究强直性脊柱炎骨代谢的最佳信号通路。3.实验研究采用体外实验研究方法,以体外培养SD大鼠成骨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MTS法观察补肾强督治偻方对于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法检测补肾强督治偻方对大鼠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分泌的影响;采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ING)法探究补肾强督治偻方对于成骨细胞TNF-α、c-Fos、OPG、RANKL、TRAF2、DKK1蛋白表达的影响。补肾强督治偻方药对TNF-α诱导成骨细胞炎症模型的抗凋亡表达影响。结果:1.临床研究补肾强督治偻方案可降低主要疗效指标β-CTX,降低血清骨代谢指标中的N-MID、ALP,炎症指标中的CRP,疾病功能指标中的BASMI,改善胸廓活动度,影像学指标中的髋关节BMD、腰椎BMD,左股骨颈BR、左股骨粗隆间BR、左股骨干BR、骶髂关节水肿情况(SPARCC评分),患者自身疾病评价中的PGA评分,生活质量评价中的ASQoL评分、SDS评分,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升高血清骨代谢指标中的P1NP,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疾病功能指标中的BASFI无改善作用(P>0.05)。补肾强督治偻方案能改善强直性脊柱炎的疾病活动度ASDASCRP、疾病功能指标中的BASDAI,炎症指标中的ESR,患者自身疾病评价中的VAS评分,生活质量评价中的中医症候积分、SF-36等指标,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医综合方案可降低主要疗效指标β-CTX,血清骨代谢指标中的N-MID、P1NP,ALP,疾病功能指标中的BASFI、BASMI,改善胸廓活动度,影像学指标中的腰椎BMD、左股骨颈BR,生活质量评价中的SF-36、SDS、中医症候积分,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炎症指标CRP、影像学指标SPARCC评分无改善作用(P>0.05)。西医综合方案可改善疾病活动度ASDASCRP,疾病功能指标中的BASDAI,炎症指标中的ESR,患者自身疾病评价中的PGA、VAS评分,影像学指标中的左股骨颈粗隆间BR、左股骨干BR,生活质量评价中的ASQoL评分,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的指标,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2.网络药理学借助网络药理学方法,初步挖掘、分析补肾强督治偻复方与强直性脊柱炎的潜在靶蛋白可能相关性。发现补肾强督治偻复方治疗AS的生物学作用主要和调节炎症导致相关病理改变有正相关;AS-BSQD交集靶蛋白的作用网络主要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雌激素信号通路、卵巢类固醇生成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破骨细胞分化通路、类风湿性关节炎信号通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信号通路、NF-kappa B信号通路等。筛查AS-BSQD交集靶蛋白的关键基因,得出23个关键基因,发现关键基因作用通路主要集中于免疫炎症信号通路、激素信号通路、癌症信号通路、细胞因子信号通路等。与骨代谢直接相关的通路包括破骨细胞分化通路、Wnt signaling pathway、类风湿性关节炎信号通路、NF-kappa B信号通路等。3.实验研究补肾强督治偻复方对大鼠成骨细胞增殖具有促进作用,72小时,低浓度组(12.5ng/ml)对大鼠成骨细胞增殖率可达1.85±0.18(P<0.01)。补肾强督治偻复方对大鼠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的分泌有促进作用,可于加药培养第9天时达最高峰,第14天时较阳性对照组增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01)。补肾强督治偻方复方低(12.5、25、50ng/ml)、中剂量(100ng/ml)组的OPG/RANKL比值与阳性对照组相比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001)。补肾强督治偻方低、中及高剂量组与塞来昔布阳性对照组相比,TRAF2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50.001)。补肾强督治偻方低、中、高剂量组与阳性对照组相比,c-Fos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均<0.001)。补肾强督治偻方高剂量组(800ng/ml)与阳性对照组相比,DKK1蛋白表达上调(P<0.01),低剂量组(50ng/ml)与阳性对照组相比,DKK1蛋白表达下降(P<0.05);补肾强督治偻复方可降低成骨细胞炎症模型凋亡率,其中低剂量组(50ng/ml)的凋亡率较阳性对照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中医补肾强督治偻综合方案能改善肾虚督寒型强直性脊柱炎骨代谢,改善炎症,改善疾病功能指标、骶髂关节水肿情况、患者生活质量及中医症候积分,具有一定的骨保护潜能,安全性较好。2.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提示:补肾强督治偻复方可能通过炎症、激素、破骨细胞代谢及免疫因子等信号通路作用于AS。与骨代谢直接相关的通路包括破骨细胞分化通路、Wnt signaling pathway、类风湿性关节炎信号通路、NF-kappa B信号通路等。3.不同浓度剂量的补肾强督治偻复方通过破骨细胞通路及Wnt信号转导通路作用于AS,既可以对AS的骨破坏起到抑制的作用,同时也有可能同时在分子水平上抑制成骨细胞过度分化,避免局部异位骨化。

乔平平[9](2016)在《“双固一通”针法对强直性脊柱炎伴骨质疏松患者OPG/RANKL/RANK的调节》文中指出目的:运用“双固一通”针法结合仙灵骨葆胶囊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伴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患者,观察患者症状、体征、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及骨保护素/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Osteoprotegerin/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 ligand,OPG/RANKL)的变化,探讨“双固一通”针法对AS伴OP患者OPG/RANKL/RANK系统的调节机制,为AS所致OP的病因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收集来自山西省中医院风湿科门诊及住院部符合AS伴OP患者55例,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口服仙灵骨葆胶囊,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双固一通”针法治疗,穴取关元、足三里(双)、腰背部夹脊穴、腰背部阿是穴、委中穴(双)。关元穴:采用毫针向气海方向斜刺。足三里穴:采用毫针直刺,运用提捻补法。夹脊穴、委中穴:采用毫针直刺,行提捻泻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隔日针刺1次,1周3次,共1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症状分级量化表、体征、BASDAI、BASFI评分,检测ESR、CRP、OPG、OPG/RANKL比率及骨密度,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试验组(92.86%)高于对照组(81.48%),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别(P<0.05)。中医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后的中医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试验组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具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各项体征指标比较:治疗后的BASDAI、BASF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治疗前后的BASDAI、BASFI评分比较均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试验组优于对照组。炎症指标ESR、CRP比较:治疗后ESR、CRP比较均低于治疗前;两组治疗前后ESR、CRP比较均有非常显着差异(P<0.00)。OPG及OPG/RANKL:治疗后OPG及OPG/RANKL比较均低于治疗前,有显着差异(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骨密度比较:两组治疗后骨密度均比治疗前增高,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双固一通”针法结合仙灵骨葆胶囊治疗AS伴OP患者比单纯仙灵骨葆胶囊治疗更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及体征,降低炎症指标ESR及CRP,提高患者的骨密度,降低OPG及OPG/RANKL,减少骨形成,一定程度上延缓病程进展。

阎小萍,陶庆文,孔维萍,王建明,徐愿,王昊,张英泽,朱俊岭,罗薇,路平,金笛儿,马骁,张楠,颜珏,张卫,鞠海,彭建英,易竞阳,邱新萍[10](2012)在《补肾强督法为主的综合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和实验系列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创立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病名及辨证论治体系;从临床和实验两个方面研究补肾强督法为主的综合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有效性及其作用机理。方法:以继承与发扬为宗旨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创立强直性脊柱炎中医病名及辨证论治体系。研究补肾强督法为主的综合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有效性及其作用机理。临床研究采用前瞻对照方法,以主要症状、体征、免疫炎性指标、骨密度等为观测指标,并以ASAS20作为疗效评价体系评价疗效;实验研究采用细胞培养、ELISA、RT-PCR等方法,观察效方对炎性因子、骨代谢指标、骨破坏相关因子、成纤维细胞等的调节作用。结果:创立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病名——"大偻"和"寒热为纲",以及其辨治体系;提出以补肾强督法为主的"五连环"和"综合强化序贯"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研发出一种用于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中药——补肾舒脊颗粒;证实强直性脊柱炎早期即存在骨量丢失,补肾强督法能双向调节强直性脊柱炎骨代谢、提高强直性脊柱炎骨密度、改善血瘀证候,调节促炎性细胞因子、T细胞平衡,调节骨破坏因子、成纤维细胞、成骨细胞功能。结论:创立的"大偻"及"寒热为纲"辨治体系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辨证论治有较好的指导作用;经临床、实验研究证实,补肾强督法为主的"五连环"和"综合强化序贯"疗法疗效显着,并具有调节强直性脊柱炎免疫失调、减轻炎症、抗纤维化、抗骨破坏等作用。

二、强直性脊柱炎骨质疏松30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强直性脊柱炎骨质疏松30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补肾强督方通过lncRNA H19/miR-22/Wnt通路干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长链非编码RNA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及强直性脊柱炎影响的研究进展
        1 lncRNA的概述
        2 lncRNA与BMSCs成骨分化
        3 lncRNA与强直性脊柱炎
        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研究进展
        1 病因病机
        1.1 古籍溯源
        1.2 现代医家的认识
        3 中医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实验研究进展
        4 中医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基础实验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相关细胞系
        1.2 实验相关动物
        1.3 实验相关仪器设备
        1.4 实验相关试剂
        1.5 实验相关抗体
        1.6 实验相关引物
        2 实验方法
        2.1 补肾强督方对hBMSCs成骨分化及lncRNA H19、miR-22表达的影响
        2.2 H19/miR22调控Wnt通路对h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
        2.3 补肾强督方通过lncRNA H19调控Wnt通路干预hBMSCs成骨分化的验证
        2.3.2 细胞传代扩增培养
        2.3.4 诱导成骨分化
        2.3.5 诱导成骨分化14天后茜素红染色验证成骨情况
        2.3.6 Westerm blot法检测Wnt通路关键蛋白DKK-1、β-catein
        2.3.7 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成骨相关基因及lncRNA H19、miR-22
    研究结果
        1 补肾强督方对hBMSCs成骨分化及H19、miR-22表达的影响
        1.1 补肾强督方对h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
        1.2 补肾强督方对Wnt通路关键蛋白的影响
        1.3 补肾强督方对hBMSCs成骨分化后H19、miR-22表达影响
        2 lncRNA H19/miR-22通过Wnt通路干预hBMSCs成骨分化
        2.1 lncRNA H19过表达对h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
        2.2 miR-22过表达对h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
        3 补肾强督方通过H19干预hBMSCs成骨分化
        3.1 茜素红染色观察各组矿化结节情况
        3.2 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成骨相关标志物的表达
        3.3 Western Blot检测Wnt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
        3.4 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H19、miR-22的表达
    讨论
        1 AS病理性成骨与lncRNA H19/miR22/Wnt通路
        2 AS病理性成骨的中医认识及补肾强督方干预AS病理成骨的研究基础
        3 补肾强督方对hBMSCs成骨分化及lncRNA H19、miR-22表达的影响
        4 H19/miR-22调控Wnt通路对h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
        5 补肾强督方通过H19干预hBMSCs成骨分化的验证
        6 本研究的特色
        7 本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强直性脊柱炎的西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1.1 定义
        1.1.2 流行病学
        1.1.3 自然病程
        1.1.4 病因及发病机制
        1.1.5 病理变化
        1.1.6 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表现
        1.1.7 诊断标准
        1.1.8 活动性评价
        1.1.9 西医治疗
    1.2 中医学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
        1.2.1 病因病机
        1.2.2 现代中医家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
        1.2.3 辨证论治
        1.2.4 中医药疗法
    1.3 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AS研究依据
        1.3.1 针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机理研究
        1.3.2 督脉排针刺法的选择依据
        1.3.3 通痹灵片对强直性脊柱炎的作用
        1.3.4 针药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1.4 小结与展望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病例来源
    2.2 病例选择标准
        2.2.1 西医诊断标准
        2.2.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2.2.3 纳入标准
        2.2.4 排除标准
        2.2.5 剔除标准
        2.2.6 脱落标准
    2.3 分组方法
        2.3.1 样本量
        2.3.2 随机化
        2.3.3 对照
        2.3.4 盲法
    2.4 治疗方案
        2.4.1 治疗耗材
        2.4.2 治疗组(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组)
        2.4.3 对照1 组(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组)
        2.4.4 对照2 组(督脉排针法组)
        2.4.5 对照3 组(通痹灵片组)
        2.4.6 疗程
    2.5 异常情况预防方法
    2.6 观察指标
    2.7 观察时间
    2.8 不良事件及处理
        2.8.1 针刺不良事件及处理
        2.8.2 药物不良事件及处理
    2.9 疗效评价标准
    2.10 统计学分析方法
    2.11 临床研究的流程图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研究情况
    3.2 一般资料分析
    3.3 实验室检查指标
        3.3.1 治疗前检查指标基线比较
        3.3.2 血沉
        3.3.3 C反应蛋白
        3.3.4 肿瘤坏死因子-α
    3.4 中医证候积分
    3.5 脊柱痛VAS与病人总体评价
        3.5.1 治疗前评分基线比较
        3.5.2 脊柱痛VAS评分
        3.5.3 病人总体评价
    3.6 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性指数、功能指数、测量学指数
        3.6.1 治疗前评分指数基线比较
        3.6.2 疾病活动性指数
        3.6.3 功能指数
        3.6.4 测量学指数
    3.7 强直性脊柱炎生活质量评价量表
    3.8 临床疗效评价
    3.9 不良反应/事件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强直性脊柱炎旳病因病机
    4.2 督脉排针法的规律及治疗作用
        4.2.1 督脉排针法学术背景简介
        4.2.2 学术内涵
    4.3 通痹灵片的组方、配伍规律及治疗作用
        4.3.1 通痹灵片的方义
        4.3.2 药对配伍
    4.4 结局指标选择
        4.4.1 实验室检查指标选择
        4.4.2 量表选择
    4.5 结果分析
        4.5.1 实验室检查指标方面
        4.5.2 中医证候积分方面
        4.5.3 脊柱痛VAS与病人总体评价方面
        4.5.4 AS相关量表指标方面
    4.6 结果讨论
    4.7 研究的创新性
    4.8 不足与展望
    4.9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3)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辨证分型与骨代谢指标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
        2.2 一般资料
        2.3 实验室检查
        2.4 骨密度检查
        2.5 患者关节功能及疾病活动度评价
        2.6 数据处理与统计
结果
    1 病例一般资料情况
    2 骨密度与一般情况比较
    3 骨密度与实验室指标分析
        3.1 骨密度与骨代谢生化指标之间相关性分析
        3.2 骨密度与炎症指标的相关性
        3.3 骨密度与关节功能及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
        3.4 骨量减低的危险因素
    4 中医证型的一般情况
    5 中医证型组间的实验室指标分析
        5.1 中医证型与骨代谢生化指标相关性比较
        5.2 中医证型与炎症指标相关性
    6 中医证型与骨密度相关性比较
    7 中医证型与关节功能及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
        7.1 中医证型与BASFI
        7.2 中医证型与BASDAI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
        1.1 中医学对本病病名的认识
        1.2 对AS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AS中医辨证分型与治疗
    2 现代医学对骨代谢生化指标在强直性脊柱炎中的认识
        2.1 骨形成主要生化指标
        2.2 骨吸收主要生化指标
        2.3 其他骨代谢相关生化指标
    3 本次研究结果的分析讨论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中医证型与骨代谢生化指标结果分析
        3.3 中医证型与骨密度结果分析
        3.4 骨密度与骨代谢生化指标结果分析
        3.5 其他指标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强直性脊柱炎骨代谢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4)“温阳通督”理论应用于肾虚督寒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收集病例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监测指标
        2.4.疗效评定标准
    3 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分析
    1 一般资料比较
        1.1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1.2 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比较
    2 双侧骶髂关节CT分级比较
    3 疗效观察指标比较
        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脊柱活动度比较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ASDAI比较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ASFI比较
        3.5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4 疗效比较
        4.1 中医证候疗效改善情况比较
        4.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5 两组治疗过程中不良事件及不良反应
讨论
    1 “温阳通督”理论立论依据
    2 “温阳通督”理论的应用
        2.1 补肾强督滋膏组方原则
        2.2 任督灸
    3 结果分析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影像学结果分析
        3.3 疗效指标分析
        3.4 治疗效果分析
        3.5 安全性分析
    4 存在的问题
结语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5)针刺夹脊穴联合督脉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病例选择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标准
        2.5 脱落标准
        2.6 中止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治疗方法
        3.2 观察项目及方法
        3.3 检测时间
        3.4 统计方法
    4 结果
        4.1 一般资料比较
        4.2 VAS评分结果
        4.3 晨僵积分结果
        4.4 枕墙距、胸廓活动度、Schober试验的结果
        4.5 炎症指标ESR、CRP结果
        4.6 肝肾功能(ALT、Cr)结果
讨论
    1 西医学对AS的认识
        1.1 AS的病因分析
        1.2 AS的病理改变
        1.3 AS的通路分析
        1.4 AS的西医治疗
    2 中医学对AS的认识
        2.1 古代中医对AS病名的认识
        2.2 古代中医对AS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古代中医对AS的论治
        2.4 现代中医对AS病名的认识
        2.5 现代中医对AS病因病机的认识
        2.6 现代中医对AS的论治
        2.7 督脉灸治疗AS的理论依据
        2.8 针刺夹脊穴治疗AS的理论依据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对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疗效
        3.2 对炎症指标的影响
        3.3 安全性评价
结语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 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2 附表
    附件3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肱骨外上髁炎中医外治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针 灸
    1.1 毫针刺法
    1.2 温针治疗
    1.3 浮针疗法
    1.4 针 刀
2 手 法
3 外 敷
4 熏 洗
5 耳 穴
6 放血疗法
7 穴位埋线
8 讨 论

(7)五劳七损方治疗肝肾不足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临床研究
    1 试验设计
        1.1 研究类型
        1.2 随机方法
    2 临床资料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
        2.6 脱落标准
        2.7 研究终止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治疗方法
        3.2 观察指标
        3.3 疗效判定标准
        3.4 不良事件记录
        3.5 统计学处理
    4 结果
        4.1 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
        4.2 两组患者治疗后数据比较与分析
        4.3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中医学对AS的病因病机探讨
    2 武威汉代医简
    3 五劳七损方治疗肝肾不足型强直性脊柱炎的理论依据
    4 “五劳七损方”组方用药及分析
    5 结果分析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文献综述
    1 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辨证分型
    2 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治疗
    3 现代医学对AS的认识及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习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补肾强督治偻方调节强直性脊柱炎骨代谢的临床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强直性脊柱炎骨代谢国内外研究进展
        一、AS骨代谢的细胞学、分子生物学概述
        二、AS骨代谢异常的发病机制与骨免疫学说
        三、AS骨代谢与炎症的相关性
        四、AS骨代谢的生化标志物
        五、AS骨代谢与内分泌激素研究
        六、AS骨破坏的影像学检查
        七、西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骨代谢作用进展
        八、中医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骨代谢作用进展
        九、小结
    第二节 网络药理学探索中药复方研究进展
        一、网络药理学概述
        二、网络药理学在中药复方中的运用机制研究
第二章 补肾强督治偻复方调节强直性脊柱炎骨代谢作用的临床研究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病例的退出、脱落与处理
        六、临床试验中止的规定
        七、洗脱期
        八、研究内容
        九、统计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病例纳入情况
        二、一般情况分析
        三、疗效性分析
    第三节 讨论
        一、主要效应指标
        二、次要效应指标
第三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补肾强督治偻方调节强直性脊柱炎骨代谢作用的机制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一、补肾强督治偻汤复方作用靶标预测
        二、强直性脊柱炎疾病靶标预测
        三、补肾强督治偻汤-强直性脊柱炎靶标交集预测
        四、GO基因本体生物功能分析
        五、KEGG通路富集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补肾强督治偻汤复方作用靶标预测结果
        二、强直性脊柱炎疾病靶点预测结果
        三、补肾强督治偻汤-强直性脊柱炎靶标交集预测(AS-BSQD交集靶标)结果
        四、构建疾病-药物交集靶蛋白相互作用关系网络(PPI)结果
        五、疾病-药物交集靶蛋白GO基因本体生物功能分析结果
        六、疾病-药物交集靶蛋白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七、疾病-药物交集关键靶蛋白(HUB GENE)分析结果
        八、与骨代谢直接相关的通路
    第三节 讨论
第四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验证补肾强督治偻方调节强直性脊柱炎骨代谢作用机制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对象
        二、实验方法
        三、统计方法
    第二节 实验结果
        一、成骨细胞系的建立与鉴定
        二、补肾强督治偻方对体外TNF-a诱导大鼠成骨细胞炎症模型增殖作用的影响
        三、补肾强督治偻方对大鼠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分泌作用的影响
        四、WESTERN BLOTING法检测补肾强督治偻复方对成骨细胞分化及TNF-α、OPG、RANKL、TRAF2、c-Fos及DKK1蛋白表达的影响
        五、Annex in V-FITC/PI法检测补肾强督治偻方对TNF-α诱导成骨细胞炎症模型凋亡率的影响
    第三节 讨论
        一、补肾强督治偻复方对成骨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
        二、补肾强督治偻复方对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分泌作用的影响
        三、补肾强督治偻复方对成骨细胞TNF-α蛋白作用的影响
        四、补肾强督治偻复方对成骨细胞OPG蛋白作用的影响
        五、补肾强督治偻复方对成骨细胞RANKL蛋白作用的影响
        六、补肾强督治偻复方对成骨细胞TRAF2蛋白作用的影响
        七、补肾强督治偻复方对成骨细胞c-Fos蛋白作用的影响
        八、补肾强督治偻复方对成骨细胞DKK1蛋白作用的影响
        九、补肾强督治偻复方对成骨细胞炎症模型凋亡率的影响
结语
    一、结论
    二、创新点
    三、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附件

(9)“双固一通”针法对强直性脊柱炎伴骨质疏松患者OPG/RANKL/RANK的调节(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表
前言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一般资料
    1.3 病例选择
    1.4 病例的收集及处理方法
2.研究方法
    2.1 试验步骤
    2.2 试验方法
    2.3 指标检测
    2.4 安全性评价
    2.5 统计学处理
3.试验结果
    3.1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均衡性比较
    3.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3.3 两组治疗前后体征指标比较
    3.4 两组治疗前后BASADI、BASFI比较
    3.5 两组治疗前后炎症指标比较
    3.6 两组治疗前后OPG、OPG/RANKL比较
    3.7 两组治疗前后骨密度比较
    3.8 两组治疗疗效的比较
讨论
    1.中医学对强直性脊柱认识
        1.1 中医学对AS病名的认识
        1.2 中医对AS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历代中医对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
    2.现代医学对强直性脊柱炎伴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2.1 AS伴OP的病因
        2.2 AS与OP的治疗
    3.OPG/RANKL/RANK系统
    4.“双固一通”针法治疗AS伴OP
    5.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参考文献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强直性脊柱炎骨质疏松30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补肾强督方通过lncRNA H19/miR-22/Wnt通路干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机制的研究[D]. 孙文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D]. 赖德培(Thanakorn Theerakarunwo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3]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辨证分型与骨代谢指标相关性研究[D]. 姜万秀.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温阳通督”理论应用于肾虚督寒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珍.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针刺夹脊穴联合督脉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观察[D]. 钱双艳.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0)
  • [6]肱骨外上髁炎中医外治的研究进展[J]. 李俊毅,孔赏,马虎升.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9(12)
  • [7]五劳七损方治疗肝肾不足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观察[D]. 李丹丹.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补肾强督治偻方调节强直性脊柱炎骨代谢的临床与机制研究[D]. 邱冬妮.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9]“双固一通”针法对强直性脊柱炎伴骨质疏松患者OPG/RANKL/RANK的调节[D]. 乔平平. 山西中医学院, 2016(03)
  • [10]补肾强督法为主的综合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和实验系列研究[J]. 阎小萍,陶庆文,孔维萍,王建明,徐愿,王昊,张英泽,朱俊岭,罗薇,路平,金笛儿,马骁,张楠,颜珏,张卫,鞠海,彭建英,易竞阳,邱新萍.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2(03)

标签:;  ;  ;  

骨质疏松症合并强直性脊柱炎30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