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调整为主线促进矿区经济健康发展

以调整为主线促进矿区经济健康发展

一、以调整为主线促进矿区经济健康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李春华[1](2020)在《M矿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近几年,虽然中国经济增速放缓,钢材及铁矿石需求增长也有所减慢,但在国家供给侧改革和钢铁工业去产能政策的驱动下,我国钢铁工业行情仍然向好,带动其上游铁矿行情同样向好。铁矿企业要顺应新的发展趋势,制定适应新的发展要求的企业发展战略,以应对错综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变化,确保生存和高质量的发展。本文研究对象M矿业公司是一个中型现代化铁矿采选联合企业,主要有采矿、选矿、球团矿及矿石运输等主营业务板块,是辽宁省重点民营铁矿企业之一,在行业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研究类似的企业在行业中的发展战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研究内容包括:首先,介绍了M矿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内容、思路和方法,以及当前国内外对企业发展战略和矿业发展战略理论研究的现状综述。其次,简要介绍M矿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中运用到的企业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依据,以及战略分析所需的方法和工具。再次,分析M矿业公司的外部发展环境,利用PEST分析法分析公司面临的外部宏观环境,使用波特五力模型来分析铁矿行业的外部竞争环境,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对主要的内外部环境的关键因素进行权重评估。最后,制定出M矿业公司的发展战略,明确战略目标及重点,提出战略保障措施来确保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实现“专注于优质矿产资源产品的开发与生产,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公司使命和达成“百年宏跃”的目标提供更好的保障。经过本文的研究和分析,得出了结论:M矿业公司应选择增长型发展战略,明确了“扩大现有矿产品规模与品种,进行外围铁矿区勘探开发,拓展上下游产业链,强化相关产业新资源的利用、新产品的开发、降本增效新能力的构建”的战略重点,以及加强营销能力、人力资源、技术创新、企业文化等方面的管理措施,来保障增长型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教育部[2](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认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王惠[3](2020)在《潘安湖区域演变与转型发展优化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徐州市贾汪区是典型的因煤成矿、缘矿建城的资源型矿区,自1882年起,至今具有近一百多年的煤炭开采历史,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煤炭资源枯竭,原本充满发展活力的矿区,因矿井的关闭而逐渐沉寂,经济发展随之走入低谷。2011年,贾汪区被国家发改委评定为资源枯竭型矿区,标志其进入后矿业时代。2008年,江苏省政府提出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同年,徐州市政府主导编制了《徐州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规划》。在此规划基础上,贾汪潘安湖区域被选做徐州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项目示范区。以政府引导、生态优先的矿区生态修复和经济转型的“徐州模式”由此拉开序幕。经过10年的规划建设,原本煤矿全部关闭,经济严重衰退,遗留有大面积的采煤塌陷地和其他采矿迹地的潘安湖区域,随着破损生态的修复、环境质量的提升、交通条件的改善,尤其是潘安湖作为采煤塌陷积水区通过生态修复和调控成为国家级生态湿地的成功,使得这一地区生态、经济和社会均不同程度地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2017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潘安湖考察塌陷地生态修复的成果,他夸赞贾汪转型实践做得好,现在是“真旺”了,并强调,塌陷区治理要坚持走符合国情的转型发展之路,打造绿水青山,并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但是,作为一个逐渐转型的煤矿区域,如何平衡好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矛盾依然突出,如何引导区域转型合理选择路径,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以潘安湖区域为研究对象,分析煤炭资源开采下其发展演变的阶段性特征和影响,探究潘安湖区域转型发展的动力机制,在此基础上,结合转型发展目标,明晰潘安湖区域转型发展中面临的现实困境,从而提出相关的优化对策与建议。本研究以煤炭发展及其影响为主线,在宏观层面上将贾汪发展划分为形成期、发展期、繁荣期以及转型期。分析了煤炭发展对贾汪道路交通、城镇格局、规划引导、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影响。在中观层面具体研究了潘安湖区域的形成、发展和转型,总结了研究区域煤矿发展和以采煤塌陷地为主的采矿迹地对道路交通、城镇格局、产业发展、空间格局和规划引导等方面的影响;其次通过构建潘安湖区域转型发展演变的驱动力因子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从自然及人文两方面定性兼定量地分析了潘安湖区域转型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及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转型发展的规划目标,通过实地调研明晰了潘安湖区域转型发展的现状问题,讨论了类似区域转型发展的目标和原则,进而结合潘安湖的实际情况,从产业转型、基础建设、空间管控、综合社会结构网络构建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转型发展优化策略,以期对我国煤炭资源型地区的转型发展提供有益参考。该论文有图51幅,表14个,参考文献86篇。

崔伊霞[4](2020)在《中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转型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和利用,推进了我国工业化进程,促进了一批煤炭城市、石油城市等不同类别资源型城市的形成,为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资源的高强度开采,一些城市的资源已经枯竭或接近枯竭,大批以资源为生的资源型企业难以为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受到桎梏,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着严峻的困难与挑战。面对这种情况,转型发展是摆脱资源枯竭型城市“资源诅咒”的关键,探索符合地域特点的绿色发展模式是保证资源枯竭型城市永续发展的根本路径。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类别多样,发展程度也更不相同,但从城市发展战略来看,绿色转型对于任何资源型城市来说,都是唯一的发展出路,这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自身特征所决定的。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速换挡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这既给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带来挑战,也为其绿色转型提供了发展契机。由此,深刻挖掘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探索绿色转型路径,这对于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推进国家城市体系建设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论文围绕选题综合运用系统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多学科交叉法以及典型案例分析法,从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相关概念、基本理论以及转型趋势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论述当前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基本现状和现实困境,并在分析和借鉴国内外典型资源型城市转型案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有针对性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路径。具体来说,论文由六个章节组成:第一章为绪论部分。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转型发展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之处等,为论文的深入研究做好全方面的准备工作。第二章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转型发展的一般分析。这一章节为基础性理论研究,首先介绍了资源型城市、资源枯竭型城市和绿色发展的内涵,对涉及到资源型城市的相关内容进行系统介绍。接着,论述了城市转型的理论基础,并从衰败消亡、深度开发、转型发展三个方面论述了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主要趋势,为论文的深入研究构建坚实的理论支撑。第三章为中国资源型城市的形成发展与枯竭没落。首先,以新中国成立为时间起点,重点回顾了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进程,并将这一发展进程划分为三个历史发展阶段;接着,详细论述了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分布、类别和特征,概括了当前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基本现状,即经济发展缓慢且效益较低、生态环境破坏且修复较难、人口数量减少且素质偏低、地方财力薄弱且引资困难,这一系列问题迫使资源枯竭型城市必须进行绿色转型发展。第四章为中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转型的必要性分析。这一章节首先从资源枯竭型城市存在的对传统资源依赖性强、资源综合利用率较低、绿色转型发展意识不高三个方面提出绿色转型的必要性;接着论述了当前绿色发展要求资源枯竭型城市必须转型,这对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城市人居生活质量,提升城市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最后,从绿色发展关乎民生福祉和民族未来、绿色发展是对传统工业化的反思与超越、绿色发展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这三个方面提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唯一出路就是坚持绿色发展。第五章为国内外典型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转型的成功案例。通过重点介绍和分析了几个典型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案例,总结了这些城市探索和实践绿色转型的宝贵经验。其对我国城市绿色转型发展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绿色转型、提高科技创新水平促进绿色转型、明确政府在城市转型中的职责、将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态紧密结合,为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绿色转型发展提供必要的经验借鉴。第六章为中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路径分析。这一章节是论文的重点和难点,主要从三个方面提出了转型发展路径。其一,通过绿色政府建设、科学制定城市绿色转型规划、建立绿色核算与考核制度以及完善相关政策法规的途径,加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顶层设计,为资源型城市发展探索科学、健康、适宜的绿色转型路径;其二,通过建设绿色多元的产业体系、加强资源型企业的现代治理、以信息化促进城市绿色转型、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这四种措施来激发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转型的内生动力;其三,从不断强化生态文明教育与社会宣传、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提升资源型地区民生保障水平、培育绿色文化这四个方面,不断优化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转型的社会氛围,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让绿色转型成果惠及到每个人。

周璞[5](2020)在《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与分区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是落实国家生态文明战略的重要改革任务之一,空间分区或区划是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要义,也是地球科学在区域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前沿课题。针对当前国土空间分区科学性不足、省级国土空间分区定位不清,以及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资源型地区空间治理亟待加强等问题,本文以全国第一个全省域以资源型经济转型为主的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山西省为研究区域,开展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理论和实证综合研究,优化提出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与区划的模型方法与技术流程,提出国土空间功能分区方案与空间管制建议,以期为省级空间规划分区方案制定提供理论和技术方法支撑,为促进资源型地区国土空间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指导。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一是国土空间功能分区体系重构和山西省分区类型改进。在国土空间分类、分区相关理论和实践总结的基础上,从国土空间功能系统演化机理出发,按照平行维度分类结构的思路,优化构建了五级国土空间功能分区体系。根据资源型地区独特的空间演化路径和高质量发展诉求,综合考虑资源产业发展及其外部影响,改进提出了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类型。二是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和区划技术方法体系优化。针对当前研究存在的指标设置指向性不突出、模型方法机理解释不足,功能判别的量化依据不明晰等问题,引入生态位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自组织理论中的协同学等原理,构建了以国土空间功能适宜性评价为核心,以多功能比较优势分析和空间兼容功能协同性分析为判别标准,以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定性研判为校验准则的技术方法体系。三是开展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评价、综合识别与分区方案制定。构建体现山西特色的国土空间功能“态”“势”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改进的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方法进行多功能适宜性评价。基于国土空间功能适宜性评价、比较优势分析和协同性分析等结果,划定了山西省国土空间主导功能分区方案和复合功能分区方案,兼顾了空间管制的政策需要和增强空间管制弹性的现实诉求,并提出了以功能为导向的空间格局优化建议和分区管治策略。综合山西省分区方案衔接对比和技术方法体系总结讨论,本文提出的功能分区体系、综合识别与区划技术方法基本可行,能够对不同尺度尤其是宏观、中观尺度下的空间分区研究提供一定指导,对完善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理论与方法、指导省级和资源型地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践具有良好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曾略三[6](2020)在《湖北省麻城石材产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发展方向逐步由单纯的追求经济数量的增加转变为环境与经济并重的绿色化模式发展。这也是由于此前一味追求经济数量化发展而造成的全球资源环境与发展质量的不匹配。自从2014年以来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发展绿色经济已然成为了我国调整经济发展模式的新思路。党的十八大则是正式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我国总体布局之中,并不断从根本上采取措施落实经济绿色化发展。湖北麻城石材产业发展较早,石材产业发展较快,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麻城先后被确定为“中国花岗石之乡”、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整体推进试点县市、全省重点产业集群、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中国房地产业协会石材优采基地”等。而石材产业现已成为麻城的经济支柱产业,为麻城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麻城石材产业的粗放型发展的经济模式无法适应当前主流经济环境的生存。因此,为协调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麻城石材产业亟须实现转型,建立成产城互动、功能完善、城乡一体、和谐发展的石材产业新城。本文即以麻城市特殊县域为例,参考学习多名学者对石材产业发展的研究,并结合麻城石材产业的现状,使用发展的SWOT分析法,归纳总结麻城石材产业的优劣势以及麻城石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针对石材矿山总体布局不合理、矿产资源利用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不完善、石材工业环境问题突出、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短缺等主要问题,从推进绿色石材矿山建设、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石材商贸等服务业、促进静脉产业发展、加强人才培养等方面出发,对麻城石材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具体建议,以期帮助当地政府更好的发展石材产业,将麻城打造为中国中部石材工贸中心基地。

李星汐[7](2019)在《基于城乡一体化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评价与规划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城乡一体化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煤炭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松散、城乡经济发展失衡、民生问题突出、城市生态承载力差等一系列问题,限制了煤炭资源型城市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基础设施是支撑城乡社会、经济、生态、空间等领域统筹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其建设水平与城乡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需求保持动态协同,是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目前,对于煤炭资源型城市,已有研究对其基础设施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发展之间动态关系的分析尚不够全面。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求驱动下,对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评价与规划策略的研究亟待深入。因此,论文以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演变规律和阶段性特征为切入点,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剖析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与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以及二者的动态关系,探索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策略,是对现有基础设施规划理论研究和实践方法的有益补充。研究结论对于提高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效率,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论文的研究思路围绕“理论→方法→策略”的逻辑展开。在理论研究中,通过分析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特征以及基础设施与城乡一体化的关联性,构建研究的理论框架;在方法研究中,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欧氏距离等建模手段,定量化分析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与城乡一体化现状水平以及二者的动态关系;在策略的研究中,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化测评结果相结合,提出基础设施规划策略。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梳理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演变历程,提炼基础设施在煤炭工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典型特征。在煤炭工业恢复调整阶段,基础设施呈现出“以矿带城、城乡分离”的特征;在煤炭工业转轨阶段,基础设施表现为“矿、城、乡”分离的特征;到了煤炭工业市场化阶段,基础设施则具备了“矿城分离、城乡统筹”的典型特征。此外,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呈现出“城进、矿退、乡升”等共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认为管理体制、经济社会、空间、生态以及政策法规可从不同方面影响着基础设施建设。(2)从经济、社会、空间和生态四个方面分析基础设施建设对城乡产业结构、空间结构、社会公平和生态环境承载力产生的影响,探讨基础设施与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关联性,并从引导作用、集聚作用、辐射作用和调控作用等方面,分析不同类型基础设施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结果表明,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且不同类型基础设施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作用强度和机理也不相同。(3)引入模糊评价理论、欧式距离函数以及一种基于加权欧式距离和拉格朗日系数(WED&LC)的优化算法,构建基于城乡一体化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综合评价模型,其中包括基础设施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评价、各类基础设施对城乡一体化发展贡献度评价、城乡一体化与基础设施协同关系评价三个维度。通过以上三种定量化分析手段,为基础设施规划引导策略的提出提供量化依据。(4)选取处于城乡一体化发展关键阶段的成长型和衰退型煤炭资源城市永城市和枣庄市为研究对象,完成了基于城乡一体化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综合评价的实例研究。结果表明,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与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的协同关系具有明显的波动性。成长型煤炭资源城市基础设施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响应程度高于衰退型煤炭资源城市。同时,不同类型基础设施对煤炭资源型城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促进程度也不相同。根据不同类型基础设施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贡献度,确定交通和能源类基础设施为促进煤炭资源型城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导类基础设施。评价结果揭示了基础设施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5)首先,在成长型及衰退型煤炭资源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目标的指导下,依据不同类型基础设施对城乡一体化发展贡献度的评价结果,提出基础设施分类规划引导策略,在此基础上,对永城市及枣庄市的基础设施规划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其次,在分析当前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相关规划体系和管理体制的基础上,从构建矿城协同的管理体制、相互衔接的规划体系以及多元化投融资模式的角度,提出了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实施策略。研究结论可为永城市和枣庄市基础设施规划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对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的制定与实施也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该论文有图73幅,表31个,参考文献254篇。

魏志杰[8](2020)在《煤矿安全诚信管理对员工安全行为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煤矿员工安全行为一直是煤矿安全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复杂多样,学者们从企业文化、组织行为、管理制度、心理特征、生理状况、机械设备、作业环境等因素研究了其对安全行为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互相交织,共同影响员工安全行为。安全诚信建设与其他影响安全行为的因素一样,成为近年来安全行为领域研究的方向之一。自2009年安全生产总局(应急管理部)发布煤矿安全诚信建设的文件以来,一些国有重点煤矿纷纷探索开展安全生产诚信建设活动。论文以我国煤矿开展安全诚信建设活动为背景,探讨煤矿安全诚信管理与员工安全行为形成的关系。首先从理论的角度梳理了有关煤矿安全诚信管理的进展,包括安全诚信文化的理念、安全诚信管理系统的构建、安全诚信文化的培育、安全诚信文化的执行方法、安全诚信文化的保障措施、安全诚信监督与认证体系、安全诚信管理评价体系、现场管理体系等。在此基础上,引出了煤矿安全诚信管理体系的核心要素、煤矿安全诚信管理的评价指标、煤矿安全诚信管理与员工安全行为的关系;然后基于行为安全2-4模型和计划行为理论,构建煤矿员工安全行为形成理论模型,分析煤矿安全诚信管理对员工安全行为的影响机理。参考相关影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过程,引入反映安全诚信管理的四个潜变量,即安全诚信文化、安全诚信管理制度建设、安全诚信教育与培训、安全诚信保障与监督。这四个潜变量对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安全意识产生作用,进一步对员工安全行为产生作用。建立安全诚信管理对员工安全行为作用的结构方程模型,设计调查问卷,回收300份问卷数据,利用AMOS软件进行模拟计算,得出结论:安全诚信文化对员工行为态度、安全意识具有正向影响;安全诚信管理制度建设对员工行为态度、安全意识具有正向影响;安全诚信教育与培训对员工行为态度、安全意识具有正向影响;员工安全意识对安全行为具有正向影响。论文的创新点有:(1)构建煤矿安全诚信管理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判断煤矿员工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的作用大小,依据各影响因素的强度构建煤矿安全诚信管理体系,主要包含顶层设计思路、目标、安全诚信文化及理念、安全诚信管理制度建设、安全诚信教育与培训、安全诚信保障与监督等六个要素。(2)构建煤矿员工安全行为形成理论模型。在煤矿安全诚信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利用事故致因2-4模型、计划行为理论,构建煤矿员工安全行为形成理论模型,提出煤矿安全诚信管理对员工安全行为影响的假设。(3)构建煤矿安全诚信管理与员工安全行为的结构方程模型。以计划行为理论作为框架模型,引入反映安全诚信管理的四个潜变量,即安全诚信文化、安全诚信管理制度建设、安全诚信教育与培训、安全诚信保障与监督。这四个潜变量对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安全意识产生作用,进一步对员工安全行为产生作用。建立安全诚信管理对员工安全行为作用的结构方程模型,并实证检验得出研究结论。

薛甜媛[9](2019)在《煤炭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审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随后明确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为“三去一降一补”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和补短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深刻影响着各行各业。作为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煤炭行业近年来因存在产能过剩、经济效益不佳等问题,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领域,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在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过程中,审计作为监督手段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煤炭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审计进行研究也显得尤为必要。国内外现阶段对于煤炭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审计的相关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建立起相关审计概念框架和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在大量参考相关文献,借鉴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煤炭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际,对煤炭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审计进行研究。首先,本文分析了煤炭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状及其审计现状。其次,本文构建了包括要素体系、依据体系和程序体系在内的煤炭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审计体系。再次,本文以煤炭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相关法律、政策规定以及标准规范为依据,基于改进的PSR模型,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构建了煤炭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按照“目标层—准则层—要素层—指标层”逐级展开。目标层是对煤炭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综合审计评价;准则层分为压力、响应和状态三方面;要素层是对准则层的进一步细分,压力包括政策压力、经济压力、社会压力、绿色发展压力和科技压力五个要素,响应包括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和补短板五个要素,状态则包括经济效益状态、环境效益状态和社会效益状态三个要素;指标层为具体操作的煤炭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审计评价指标。为进一步增强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客观性,使其更具说服力,笔者结合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专家、煤炭行业专家、审计专家共十人的意见,对指标进行筛选,确定了 79项具体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指标权重,构建了煤炭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审计评价模型。最后,以Y煤炭企业为例,对Y煤炭企业2017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情况进行审计评价,并针对性的提出审计建议。本文主要是构建了煤炭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审计理论体系,完善了相关理论研究;构建了煤炭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形成了审计评价模型,提供了衡量评价煤炭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依据;从多角度对审计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充分利用各项信息,以发现煤炭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响应中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

郝丽婷[10](2019)在《钒污染地下水的微生物修复与机理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和工业的快速发展,重金属钒污染已成为饮用水的安全隐患,钒污染的微生物修复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研究采用钒污染地下水,探讨不同接种体下微生物修复含钒地下水的性能,分析微生物群落结构,探究锯末作为固相碳源时微生物连续除钒的可行性,并揭示功能菌还原五价钒的作用机理。钒矿区(钒钛磁铁矿、石煤、石油伴生矿和铀钒矿)土壤作为接种体时,五价钒平均去除效率(反应60 h)分别为92.0%、69.0%、91.0%和87.1%,表明钒矿区土壤可作为接种体用于含钒地下水的生物修复。微生物群落分析发现,AcidobacteriaceaeSubgroup1uncultured、Bryobacter和Microvirga等菌属在反应器中富集,可能有助于五价钒的还原。钒矿区周围农田土壤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危害商(HQ)值分别为0.69(钒钛磁铁矿矿区)、3.64(石煤矿区)、0.77(石油伴生矿矿区)和0.56(铀钒矿矿区),石煤矿区周围农田土壤中钒的非致癌风险较高。以矿区周边农田土壤样品为接种体时,五价钒去除率(反应60 h)为82.7%98.4%,且生物反应器细菌群落中以能够耐受或降低钒毒性的菌属(如Ruminococcaceaeincertaesedis、Trichococcus和Comamonas)为主导。以厌氧污泥为接种体、锯末为固相碳源时,合成地下水中五价钒去除率约90.3%,而在实际地下水中,五价钒去除率约为53.2%,微生物能够以锯末为碳源修复钒污染;添加麦饭石(4.0 g)和磷矿石(4.0 g)时,实际地下水中五价钒去除率升至82.6%,麦饭石和磷矿石的添加可强化微生物去除五价钒性能。以锯末为碳源的柱反应器实验结果表明,接种了驯化后的石油伴生矿矿区土壤和铀钒矿矿区周围农田土壤系统中,微生物能够迅速发挥持续的钒修复作用,而接种驯化厌氧污泥系统可更持久有效地去除实际地下水中的五价钒。研究发现屎肠球菌具有对五价钒的还原能力,其在15 d内可有效还原初始浓度为25.5254.7 mg/L的五价钒,且微生物还原速率随五价钒初始浓度的增大而增加。屎肠球菌还可修复五价钒/六价铬复合污染,且五价钒对六价铬的还原有促进作用,而五价钒的去除却受到抑制。屎肠球菌的细胞粗提物、细胞膜组分和细胞内可溶物质均可还原五价钒,并证明了其在细胞内外均具有还原五价钒的能力。本研究揭示了不同接种体的含钒地下水生物修复过程及反应机理,为修复重金属钒污染地下水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为实际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二、以调整为主线促进矿区经济健康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调整为主线促进矿区经济健康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M矿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对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1.2.2 国内对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1.2.3 对矿业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企业发展战略相关理论
    2.1 企业战略概述
        2.1.1 企业战略的定义
        2.1.2 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
        2.1.3 企业发展战略
    2.2 战略分析方法与工具
        2.2.1 PEST分析
        2.2.2 波特五力模型
        2.2.3 SWOT-AHP分析法
第3章 M矿业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文化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2 行业竞争性分析
    3.3 外部环境分析结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M矿业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4.1 公司简况
    4.2 组织架构
    4.3 矿产资源
    4.4 人力资源
    4.5 企业文化
    4.6 市场营销
    4.7 技术创新
    4.8 经营状况
        4.8.1 经济运行情况
        4.8.2 营运能力
        4.8.3 盈利能力
        4.8.4 偿债能力
        4.8.5 融资及资本运作能力
        4.8.6 企业抗风险能力
    4.9 内部环境分析结论
    4.10 本章小结
第5章 M矿业公司企业发展战略制定
    5.1 公司使命及长期战略目标
        5.1.1 公司使命
        5.1.2 长期战略目标
    5.2 M矿业公司SWOT-AHP分析
        5.2.1 SWOT分析矩阵
        5.2.2 AHP层次结构模型构建
        5.2.3 判断矩阵的构建、求解及一致性检验
        5.2.4 因素权重结果
    5.3 M矿业公司企业发展战略选择及战略制定基本思路
        5.3.1 战略选择
        5.3.2 战略重点
        5.3.3 战略指导思想及战略内涵
    5.4 战略实施路径
        5.4.1 五年计划目标(2021-2025)
        5.4.2 战略实施阶段
        5.4.3 重点战略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M矿业公司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6.1 营销能力与战略匹配
        6.1.1 产品策略
        6.1.2 定价策略
        6.1.3 渠道策略
        6.1.4 促销策略
    6.2 人力资源与战略匹配
    6.3 技术创新能力与战略匹配
    6.4 企业文化与战略匹配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申请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潘安湖区域演变与转型发展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研究基础概述
    2.1 概念界定
    2.2 国内外煤炭资源型地区转型研究进展
    2.3 国内外采矿迹地再利用研究进展
    2.4 理论研究论述
3 煤炭资源矿区贾汪的发展演变
    3.1 城市形成期(1880-1948年)
    3.2 城市发展期(1949-1977年)
    3.3 城市繁荣期(1978-2000年)
    3.4 城市转型期(2001年-至今)
    3.5 本章小结
4 潘安湖区域发展演变
    4.1 潘安湖区域发展概况
    4.2 潘安湖区域煤炭发展沿革
    4.3 行政区划的调整变迁
    4.4 潘安湖区域发展演变
    4.5 本章小结
5 潘安湖区域发展特征及动力机制研究
    5.1 潘安湖区域发展演变特征
    5.2 发展演变驱动力因子指标体系构建
    5.3 发展演变数据收集与整理
    5.4 驱动力因素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潘安湖区域转型发展优化策略研究
    6.1 潘安湖区域转型发展面临的问题
    6.2 潘安湖区域转型发展目标与原则
    6.3 潘安湖区域转型发展优化策略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中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转型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及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转型发展的一般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资源型城市
        2.1.2 资源枯竭型城市
        2.1.3 绿色发展
    2.2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一般理论
        2.2.1 产业结构与转型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生命周期理论
        2.2.4 城市生态学理论
    2.3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基本趋势
        2.3.1 衰败消亡
        2.3.2 深度开发
        2.3.3 转型发展
第3章 中国资源型城市的形成发展与枯竭没落
    3.1 中国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历程
        3.1.1 兴起与形成阶段
        3.1.2 发展与成熟阶段
        3.1.3 衰退与转型探索阶段
    3.2 中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分布、类别与特征
        3.2.1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分布
        3.2.2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类别
        3.2.3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特征
    3.3 中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基本现状
        3.3.1 经济发展缓慢且效益较低
        3.3.2 生态环境破坏且修复较难
        3.3.3 人口数量减少且素质偏低
        3.3.4 地方财力薄弱且引资困难
第4章 中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转型的必要性分析
    4.1 面对问题必须转型
        4.1.1 对传统资源依赖性强
        4.1.2 资源综合利用率较低
        4.1.3 绿色转型发展意识不高
    4.2 发展要求必须转型
        4.2.1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客观必要
        4.2.2 提高城市人居生活质量的内在要求
        4.2.3 提升城市整体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4.3 转型必须是绿色发展
        4.3.1 绿色发展关乎民生福祉和民族未来
        4.3.2 绿色发展是对传统工业化的反思与超越
        4.3.3 绿色发展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
第5章 国内外典型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转型的成功案例
    5.1 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案例
        5.1.1 德国鲁尔地区
        5.1.2 美国休斯顿地区
        5.1.3 法国洛林地区
        5.1.4 日本九州地区
    5.2 国内资源型城市转型案例
        5.2.1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
        5.2.2 辽宁省阜新
        5.2.3 河南省焦作
        5.2.4 安徽省铜陵
    5.3 国内外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的经验启示
        5.3.1 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绿色转型
        5.3.2 提高科技创新水平促进绿色转型
        5.3.3 明确政府在城市转型中的职责
        5.3.4 加强生态保护和改善社会民生
第6章 中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路径分析
    6.1 加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顶层设计
        6.1.1 加快绿色政府建设
        6.1.2 科学制定城市绿色转型规划
        6.1.3 建立绿色核算与考核制度
        6.1.4 完善城市绿色转型的政策法规
    6.2 激发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转型的内生动力
        6.2.1 建设绿色多元的产业体系
        6.2.2 加强资源型企业的现代治理
        6.2.3 以信息化促进城市绿色转型
        6.2.4 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6.3 营造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转型的社会氛围
        6.3.1 强化生态文明教育与社会宣传
        6.3.2 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6.3.3 提升资源型地区社会保障水平
        6.3.4 培育绿色文化助推发展转型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5)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与分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科学问题和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创新点
    1.6 完成的工作量
2 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1 基本概念界定
        2.1.2 相关基础理论
    2.2 国土空间功能识别与分区研究
        2.2.1 国土空间功能类型划分
        2.2.2 国土空间功能评价方法
        2.2.3 国土空间功能识别与分区
    2.3 国土空间规划发展与分区研究
        2.3.1 国外空间规划发展与分区类型
        2.3.2 我国“多规合一”的发展背景与分区对比
    2.4 资源型地区相关研究
        2.4.1 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研究
        2.4.2 资源型地区空间发展相关研究
        2.4.3 山西省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研究
    2.5 研究进展评述
3 山西省国土基本概况及数据来源与处理
    3.1 研究区概况
        3.1.1 自然资源环境
        3.1.2 土地利用状况
        3.1.3 经济社会发展
    3.2 国土空间分区现状和开发利用问题
        3.2.1 现有国土空间分区类型对比
        3.2.2 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主要问题
    3.3 数据来源与处理
        3.3.1 数据来源
        3.3.2 数据处理
4 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分区体系优化
    4.1 国土空间优化治理的需求分析
        4.1.1 国土空间规划改革的理论与现实需求
        4.1.2 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诉求
    4.2 国土空间功能演变机理分析
        4.2.1 国土空间功能演变的一般机理
        4.2.2 资源型地区空间功能演变的主要特征
    4.3 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类型优化
        4.3.1 分区体系构建思路与原则
        4.3.2 “多规合一”国土空间功能分区体系优化构建
        4.3.3 基于省级资源型特征的山西省分区类型改进
5 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适宜性评价
    5.1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国土空间功能适宜性评价方法改进
        5.1.1 国土空间功能生态位基本原理
        5.1.2 功能“态”与“势”评价模型
        5.1.3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
        5.1.4 改进的国土空间功能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模型
        5.1.5 国土空间功能生态位适宜度动态综合评价
    5.2 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适宜性评价指标和参数选取
        5.2.1 标准地域单元确定
        5.2.2 功能“态”与“势”评价指标构建
        5.2.3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与参数选取
    5.3 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生态位”适宜度测算和分析
        5.3.1 功能“态”和“势”测度结果
        5.3.2 资源环境承载力测度结果
        5.3.3 国土空间功能“生态位”适宜度测算结果
        5.3.4 国土空间功能适宜性空间关联分析
6 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与区划
    6.1 国土空间功能综合判别与分区技术流程优化
        6.1.1 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则
        6.1.2 国土空间功能比较优势分析方法
        6.1.3 国土空间功能协同性分析方法
        6.1.4 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与分区路径
    6.2 基于比较优势分析的主导功能识别与分区
        6.2.1 多功能比较优势分析
        6.2.2 主导功能调整优化
        6.2.3 国土空间主导功能分区方案
    6.3 基于协同分析的潜力功能识别与分区优化
        6.3.1 国土空间兼容功能性识别
        6.3.2 兼容功能协同性指数测算
        6.3.3 兼容潜力功能类型判别
        6.3.4 国土空间复合功能分区方案
    6.4 国土空间功能格局主要特征和政策导向
        6.4.1 功能区的市域分布规律统计
        6.4.2 功能区分异特征和调控政策
        6.4.3 与相关分区成果的衔接与对比
    6.5 国土空间功能分区和技术体系适用性讨论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计算方法
附录2 个人简介和读博期间科研情况

(6)湖北省麻城石材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目的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内相关研究
        1.4.2 国外相关研究
        1.4.3 文献研究评述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产业、产业集群和产业发展的相关概念
    2.2 产业集群理论
    2.3 产业结构理论
    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3 麻城市石材产业的现状和问题
    3.1 麻城经济发展概述
        3.1.1 麻城经济基本现状
        3.1.2 麻城石材园区经济形势基本情况
    3.2 麻城石材产业发展历程
        3.2.1 麻城石材产业发展布局
        3.2.2 麻城石材产业的兴起
        3.2.3 矿山开采现状
    3.3 麻城石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3.1 开采方式粗放
        3.3.2 产业结构不合理
        3.3.3 生产性服务业滞后
        3.3.4 石材工业环境问题突出
        3.3.5 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短缺
4 麻城石材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4.1 麻城石材产业发展的优势
        4.1.1 资源丰富
        4.1.2 规模效应渐显
        4.1.3 区位优势
        4.1.4 销售市场成熟
        4.1.5 政府的政策优势
        4.1.6 成本优势
    4.2 麻城石材产业的劣势
        4.2.1 石材资源开采缺乏科学管理和规范
        4.2.2 石材企业规模较小
        4.2.3 生产加工专业人才队伍缺乏
        4.2.4 品牌和营销观念滞后
    4.3 麻城石材产业的机遇
        4.3.1 政策机遇
        4.3.2 市场辐射面广
        4.3.3 石材市场需求旺盛
    4.4 麻城石材产业面临的挑战
        4.4.1 专业人才短缺
        4.4.2 替代产品威胁
        4.4.3 生态环境压力
5 推动麻城石材产业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推进绿色石材矿山建设
        5.1.1 矿权设置优化
        5.1.2 矿山整合
        5.1.3 废石场规划
        5.1.4 废水处理工程
        5.1.5 生态恢复治理工程
    5.2 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
        5.2.1 业态结构调整
        5.2.2 布局结构调整
        5.2.3 企业组织结构调整
        5.2.4 产品结构调整
        5.2.5 推动资源品种多元化
    5.3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5.3.1 发展石材商贸
        5.3.2 完善配套产业
    5.4 促进静脉产业发展
        5.4.1 推进废石再利用
        5.4.2 建立和完善鼓励机制
    5.5 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
        5.5.1 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
        5.5.2 引进国内外石材行业优秀人才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城乡一体化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评价与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 相关概念
    1.4 研究对象的界定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2 基于城乡一体化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特征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2.1 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演变历程
    2.2 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特征分析
    2.3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基础设施建设演变历程的主要影响因素
    2.4 本章小结
3 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与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关系解析
    3.1 基础设施与城乡一体化核心要素关联性分析
    3.2 不同类型基础设施对煤炭资源型城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作用
    3.3 基础设施建设模式与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的对应关系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城乡一体化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4.1 基于城乡一体化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 城乡一体化和基础设施发展水平评价模型
    4.3 基础设施与城乡一体化协同关系评价模型
    4.4 基础设施对城乡一体化贡献度评价模型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城乡一体化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综合评价研究
    5.1 研究数据来源与数据类型
    5.2 煤炭资源型城市城乡一体化和基础设施发展水平评价
    5.3 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与城乡一体化协同关系评价
    5.4 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对城乡一体化的贡献度评价
    5.5 本章小结
6 城乡一体化导向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策略
    6.1 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目标
    6.2 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引导策略
    6.3 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内容
    6.4 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实施策略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煤矿安全诚信管理对员工安全行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提出问题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诚信的概念及内涵
        1.2.2 诚信文化的概念及内涵
        1.2.3 煤矿安全诚信文化的内涵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
    2.1 煤矿安全诚信管理及测量方法
        2.1.1 煤矿安全诚信的概念
        2.1.2 煤矿安全诚信管理的内容
        2.1.3 煤矿安全诚信测量的研究
    2.2 对煤矿员工安全行为的干预研究
        2.2.1 煤矿安全文化与员工安全行为形成
        2.2.2 煤矿安全生产的影响因素
        2.2.3 对煤矿安全行为的干预研究
    2.3 煤矿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
        2.3.1 心理因素
        2.3.2 组织管理因素
        2.3.3 安全文化
    2.4 本章小结
3 煤矿安全诚信管理体系构建
    3.1 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机理及原因分析
        3.1.1 不安全行为发生机理
        3.1.2 煤矿人因事故原因解析
    3.2 煤矿员工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分析
        3.2.1 构造层次结构模型
        3.2.2 建立判断矩阵
        3.2.3 煤矿员工安全行为影响因素二级指标权重
        3.2.4 结果讨论
    3.3 煤矿安全诚信管理体系构建
        3.3.1 煤矿安全诚信管理构成要素
        3.3.2 煤矿安全诚信管理理论框架
    3.4 本章小结
4 煤矿安全诚信管理与员工安全行为形成机理
    4.1 煤矿安全诚信管理与行为安全2-4模型
        4.1.1 “10S”安全文化理念与员工安全行为
        4.1.2 安全诚信管理制度建设与员工安全行为
        4.1.3 安全诚信教育培训与员工安全行为
        4.1.4 安全诚信保障监督与员工安全行为
    4.2 煤矿安全诚信管理与计划行为理论
        4.2.1 计划行为理论
        4.2.2 安全诚信文化与计划行为理论
        4.2.3 安全诚信管理制度建设与计划行为理论
        4.2.4 安全诚信教育培训与计划行为理论
        4.2.5 安全诚信保障监督与计划行为理论
    4.3 煤矿员工安全行为形成理论模型
        4.3.1 研究假设
        4.3.2 煤矿员工安全行为形成理论模型构建
    4.4 本章小结
5 煤矿安全诚信管理与员工安全行为的结构方程模型
    5.1 方法选取与建模思路
        5.1.1 方法选取
        5.1.2 建模思路
    5.2 问卷设计与调研
        5.2.1 调研的总体思路
        5.2.2 问卷设计的程序
    5.3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5.3.1 数据收集过程
        5.3.2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3 信度和效度分析
    5.4 煤矿安全诚信管理与员工安全行为的结构方程模型建模
        5.4.1 验证性因子分析
        5.4.2 煤矿安全诚信管理与员工安全行为的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5.4.3 模型拟合与检验
    5.5 煤矿安全诚信管理与员工安全行为形成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修正
        5.5.1 结构方程模型修正
        5.5.2 模型拟合与检验
        5.5.3 理论模型假设验证结论
        5.5.4 结果讨论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安全行为调查问卷
附录2 云驾岭煤矿员工安全诚信积分管理办法
致谢
作者简介

(9)煤炭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审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2 煤炭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审计研究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相关理论
3 煤炭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其审计现状分析
    3.1 煤炭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状分析
    3.2 煤炭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审计现状分析
4 煤炭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审计体系构建
    4.1 审计要素体系
    4.2 审计依据体系
    4.3 审计程序体系
5 煤炭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审计评价
    5.1 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5.2 审计指标选取原则
    5.3 审计指标的确定
    5.4 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
    5.5 审计评价模型构建
6 实例应用—Y煤炭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审计评价
    6.1 Y煤炭企业简介
    6.2 资料获取
    6.3 审计评价体系应用
    6.4 审计结论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审计评价指标筛选调查问卷
附录2 Y煤炭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审计评价定性指标调查问卷
附录3 Y煤炭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审计评价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附录4 Y煤炭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单因素模糊评价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钒污染地下水的微生物修复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地下水资源概况
        1.1.1 .地下水资源现状
        1.1.2 .地下水重金属污染现状
    1.2 .钒的概况
        1.2.1 .钒的来源
        1.2.2 .钒的应用
        1.2.3 .钒的毒性与危害
    1.3 .钒污染的主要来源
        1.3.1 .大气和土壤钒污染的来源
        1.3.2 .地下水中钒污染的来源
    1.4 .含钒废水的主要修复技术
        1.4.1 .物理法
        1.4.2 .化学法
        1.4.3 .生物法
    1.5 .微生物修复含钒地下水研究
        1.5.1 .接种体的选择
        1.5.2 .碳源的选择
        1.5.3 .微生物还原五价钒的机理研究现状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7.1 .研究内容
        1.7.2 .技术路线
第2章 钒矿区土壤污染特征及其作为接种体还原钒的可行性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2.3 .测试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土壤中钒的分布特征
        2.3.2 .微生物修复潜力分析
        2.3.3 .微生物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钒矿区周围农田土壤健康风险评估及其对钒的还原性能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样品分析
        3.2.2 .人体健康风险评估
        3.2.3 .微生物钒污染修复实验
        3.2.4 .微生物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土壤样品中钒浓度及空间分布
        3.3.2 .健康危害评估
        3.3.3 .功能性微生物的鉴定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以锯末为碳源的含钒地下水修复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合成地下水中以锯末为碳源的五价钒去除
        4.3.2 .实际地下水中以锯末为碳源的微生物除钒
        4.3.3 .微生物分析
        4.3.4 .反应柱修复实际地下水中五价钒污染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功能菌还原五价钒的作用机理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菌种
        5.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5.2.3 .实验用水
        5.2.4 .实验方法
        5.2.5 .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钒的微生物还原
        5.3.2 .钒和铬复合污染的微生物还原
        5.3.3 .细胞组分的钒还原
        5.3.4 .屎肠球菌还原钒机理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个人简历
    主要学术成果
    获奖经历

四、以调整为主线促进矿区经济健康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M矿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李春华.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2)
  • [2]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3]潘安湖区域演变与转型发展优化策略研究[D]. 王惠.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4]中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转型发展研究[D]. 崔伊霞. 吉林大学, 2020(08)
  • [5]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与分区优化研究[D]. 周璞.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6]湖北省麻城石材产业发展研究[D]. 曾略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7]基于城乡一体化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评价与规划策略研究[D]. 李星汐.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 [8]煤矿安全诚信管理对员工安全行为的影响研究[D]. 魏志杰.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0(04)
  • [9]煤炭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审计研究[D]. 薛甜媛.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10]钒污染地下水的微生物修复与机理研究[D]. 郝丽婷.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标签:;  ;  ;  ;  ;  

以调整为主线促进矿区经济健康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