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兰和惠兰的栽培简述

春兰和惠兰的栽培简述

一、春兰和惠兰栽培简要(论文文献综述)

王悦笛[1](2021)在《唐宋诗歌与园林植物审美》文中研究说明唐宋时期,园林植物的栽培技艺更加成熟,植物种类更加丰富。唐宋文人对园林植物的栽培与观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其独特的园林植物审美体验,在诗歌中有丰富的表现。唐宋诗歌的意象表现和艺术意境的营构,都与园林植物审美存在着值得关注的内在联系。本文对唐宋诗歌园林植物书写的审美内涵,做多角度的观察与分析。论文主体分为上编与下编。上编主要考察唐宋时期王维、杜甫、白居易、李德裕、苏轼、晁补之、杨万里等若干位代表性诗人的园林植物书写特色。王维和杜甫园林植物书写有着迥异的艺术特色。王维的辋川别业诗倾向于在无人与无我之境中,摒除人工因素的介入,呈露园林植物自然本真的面目;杜甫的园林诗则大量描写园林植物的配置、栽种和修剪活动,着重表现主观情志与客观现实的错位,通常呈现出并不融怡和洽的园景。——两人几乎分别处于“物我交融”与“物我对峙”两端。白居易对园林植物的观照方式,有如王维、杜甫二人一正一反的合题,介于物我混融与物我对峙之间。白居易在长期的造园和园居的实践中,对植物材料之于园林审美的各方面意义有深刻领会,并在诗歌中予以前所未有的全面和深入的表现,形成了卧赏、移床等富有个性的审美方式,以及极具个人色彩的“窗竹”等园林植物意象,并表现出驯化、吸纳式的园林审美空间格局。就园林植物书写而言,白居易是一位承上启下、涵盖深广的“集大成者”。李德裕的平泉山居诗中,值得关注的是园林植物的两种形象——作为隐逸符号的花木与作为博物和收藏对象的奇花异木。后世园林中模仿山林的富有野趣的空间,与相对世俗趣味的私人玩好空间的并立,在李德裕对平泉草木的吟咏中可以看到清晰的反映。苏轼诗中的园林植物审美具有浓厚的人文化特色,常将花木置于历史性文本或画境的联想及道德比附中进行审美,突出园林植物的德性美,并明确提出了“种木”即“种德”的思想。他相对忽略花木自然物态的书写及其与其他园林景素的配合,表现出了与白居易的园林植物书写有所不同的审美侧重。晁补之是汇聚诗、画、园于一身的最具代表性的枢纽人物,处于文人造园到画士造园的过渡阶段。其东皋归来园的园林植物的分区式空间布局和种植方式,表现出了较有法度、相对成熟的园林植物景观配置,他的东皋诗植物意象所蕴含的文化含义和相关典故中的历史场景也反映出宋代园林文人化、文学化程度日益加深的趋势。杨万里对园林植物的书写,既有极强的个人特色,又代表了宋人观物的典型状态。他对园林植物的物态、环境因素等特性的细致捕捉,以及与日常生活的紧密关联,都是宋人对植物投以知识化、趣味化和审美性观照的典型体现,与宋代植物谱录和植物题材的绘画相通。下编是唐宋诗歌典型园林植物意象的审美分析。论文选取了“窗竹”与“出墙花木”两个唐宋诗歌和绘画中的典型园林植物意象,结合图画与画论文献,挖掘其美学意蕴。窗竹意象以白居易对窗外之竹的吟赏最为典型,白居易对这一园林植物意象的艺术表现做出了极其重要的开拓,其由内而外吸纳式的观物视角与宋人“窗景如画”的观念和绘画中“无窗之窗”的表现形式之间,存在着艺术思维的联系。出墙花木在唐宋诗歌中有着丰富的艺术意蕴,其中“墙头花”、“出墙红杏”等意象,还形成了特定的文化联想。这一意象在颜色的明艳与素净、线条的横斜与竖直之对比,以及半藏半露的状态等方面所具有“互妙”因素,蕴含着丰富的画趣,与折枝花卉、悬崖古木等题材的绘画存在相通的画理。总的来说,唐宋许多文人能够自觉地在造园活动中,运用花木配合其他园林景素来构建园景。新型园林植物的引入和新观赏风尚的形成、对花木品种日趋精细的观赏和鉴别、花卉品种的改良和创新、以主题分区的方式栽植园林植物等等,都是唐宋园林,尤其是唐宋文人园林植物审美发展的重要表现。唐宋诗人对园林植物的吟咏,有着复杂的历史联想、精神投射,艺术表现多姿多彩,极大地深化了园林植物审美的内涵,与绘画审美也形成丰富的联系。唐宋诗歌园林植物书写的丰富审美内涵,值得给予高度重视。

张子赫[2](2020)在《基于卷积神经网络与迁移学习的国兰种类识别》文中研究表明兰花有着繁多的种类和广泛的分布,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种植兰花成为越来越多人生活工作之余的兴趣爱好。由于品种众多、外表相似,不同种类兰花的价值和研究意义存在很大差异,不能准确识别兰花种类造成了很多兰花爱好者以及相关兰花工作者不必要的损失。现有的国兰识别方法存在依赖个人经验不完全准确,或是需要非常专业的植物学知识和相关实验设备的缺陷,无法推广普及。为了辅助兰花爱好者更好的辨别兰花种类,同时对科研工作者分类鉴定提供帮助,需要一种针对国兰既能准确有效又方便快捷的识别方法。基于上述背景和现状,本文采用基于Inception-Res Net-v2网络与迁移学习的技术来完成国兰图像分类识别的研究。本文主要进行的工作流程和内容如下:(1)针对目前缺乏高质量可用的公开国兰图像数据集这一情况,通过网络下载辅以实地拍摄和书籍扫描等方法对国兰图像进行采集和整理,建立了5种共计1982张传统种类国兰数据集A和8种共计2779张包含其余变种种类的常见国兰数据集B。(2)提出了一个基于Inception-Res Net-v2网络与迁移学习技术来完成国兰图像分类识别的方法,该方法Inception-Res Net-v2网络为预训练模型,设计通过结合迁移学习来探究实验结果影响因素及改进效果。(3)在Inception-Res Net-v2网络的基础上,设计融合浅层特征的结构,得到多路特征融合的改进Inception-Res Net-v2识别模型,提高了识别的准确率,可以达到更好的识别国兰分类的目的。(4)以本文提出的国兰图像识别模型为基础,设计并实现一个安卓(Android)平台的国兰图像识别系统,该系统可以通过拍照上传或是手机相册上传的方式来对选择的兰花图像进行识别并显示相关种类以及显示对应养护注意事项的功能。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5种最传统种类国兰图像识别模型Top-1准确率为91.51%,含其余品种的8类国兰图像识别模型Top-1准确率为87.23%,两个模型对于常见国兰图像均具有较高的识别率,达到了本文的预期目标,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并且本文设计的国兰识别移动端应用可以及时的对用户上传的图像进行分析和识别,方便快捷,应用范围广,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社会价值。

王思蕲[3](2020)在《建兰离体培养与种子萌发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以国兰品种之一建兰(Cymbidium ensifolium)为研究对象,对其授粉后不同时期蒴果、种胚的发育形态及种子萌发过程进行了显微观察及记录;并以建兰种子为材料,探究了种子授粉后不同天数、基本培养方式、光照以及植物生长物质等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另外,本试验还探究了不同发育、切分大小的建兰根状茎在多种植物生长物质,如NAA、6-BA及TDZ处理下的分化情况,为提高建兰离体培养效率提供参考。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对建兰蒴果、种胚的发育及种子萌发过程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授粉后蒴果直径不断增加,果皮颜色变为深绿,唇瓣先于花瓣与萼片分别在授粉后5天、30内褐化凋谢,合蕊柱柱头向内弯曲花柱道关闭,颜色由浅黄色逐渐变为深绿;建兰子房由三心皮结构组成,在授粉前侧膜胎座已发育完成,胎座上有许多不规则指状突起,授粉后60天合子发育成早期球形胚,到第480天完全成熟,部分胚柄未发生退化;建兰种子存在萌发不一致性,从播种到形成幼苗至少需约30个月的时间,许多在培养两年后仍未萌发。建兰种子萌发过程分为未萌动、膨大、突破种皮、伸长、分支五个阶段,种子膨大后发育至各阶段的时间约为1-3个月。2、种子授粉后不同天数、基本培养方式、光照以及植物生长物质对建兰种子萌发均具有显着的影响。具体研究表明:授粉后60天建兰种子未萌发,而授粉360、480天种子萌发数量低于授粉后90天至270天种子;1/2MS培养基中建兰种子的萌发效果优于MS和1/4MS培养基;种子在液体培养基上萌发率显着高于固体培养基可达39.56%;光照对建兰种子的萌发不是必需的,授粉后360天的建兰种子在1/2MS+25g/L蔗糖+2mg/L 6-BA中暗培养萌发率可达96.27%;而在NAA和6-BA对种子萌发影响的研究则发现,两者均可显着提高建兰种子萌发率,但6-BA更有利于种子萌发后的生长发育;另外对乙烯的研究则表明,低浓度乙烯(1μl/L和5μl/L)会抑制建兰种子萌发,10μl/L和20μl/L的乙烯气体注射浓度则使建兰种子的萌发率与不添加乙烯的对照组类似。3、建兰不同发育、切分大小的根状茎分化效率有显着差异。对于不同发育大小根状茎而言,在1/2MS+25g/L蔗糖+2.0mg/L 6-BA+0.2mg/L NAA的培养基上,中型和大型根状茎生芽率较高,分别为492%和488%,而大型根状茎生根率较小,中型更高为260%;而使用切分根状茎进行组织培养时,大型切分根状茎于1/2MS+25g/L蔗糖+0.5mg/L 6-BA+0.5mg/L NAA培养基上可最为有效的促进生芽和生根,分化率分别可达1107%和227%。

邢云龙[4](2020)在《明代北京花卉游赏及文学书写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古代文人游赏花卉及其文学书写传统由来已久,人们在培育、艺植、观赏与题咏花卉的过程中,与花卉结下了“深挚的友谊”并联结上“情感的共鸣”。有明一代,花卉园艺与园林活动兴起发展,游赏之风渐行、花卉文学书写繁盛,人们对于花卉的外在形象与内在意蕴有了更进一步地感知与了解,檃括继承并深化了以往的审美经验和体认能力,花卉植物的生活实用、审美观赏与文学艺术等价值在相应领域内重新得到了抉发利用和创新发展。本课题结合了历史时间(明代)和区域空间(北京)两个考量因素,从文学与文化层面出发,宽领域、多维度地综合考察明代北京文人游赏花卉及其文学书写相关情况。第一章:明代的花卉园艺与游赏之风。首先,明代前期花卉园艺的发展在经历元代沉寂之后有所承继与突破,明代中后期更是获得重大进展,具体表现在:花卉资源分布及区域性特征较为明显;花卉栽培技术的综合提高和花卉种类、品种的增加;花卉商品基地出现与市场贸易的兴起;园艺理论系统科学化并涌现大量花卉文献专着。其次,明代前期受政治环境约束和国家政策管控等因素的影响,社会风气和审美风尚相对保守,花卉园艺发展举步维艰。大概从明宪宗成化时期、明孝宗弘治时期以后,明初以来的这种淳朴保守的社会风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最后,北京花卉游赏之风的直接影响,不仅促进了明代中后期北京花卉业的发展以及相应推动了花卉文学书写的繁盛,同时也浸染改变了其他一些社会习尚。第二章:花卉作为“媒介”与明代北京文人生活及其文学创作。首先,花卉与明代北京文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种种密切联系,具体而微地表现为人们热衷于种花、养花、插花、赏花、赐花、簪花、餐花、赠花、写花、咏花与绘花等,花卉兼具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属性而成为京师文人士大夫寄寓闲适生活、表达高雅情趣的重要载体。其次,明代北京文人的“恋花情结”与爱花原因,二者实则共同构成了花卉游赏“同质异构”关系的两部分。最后,作为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北京,围绕花卉植物进行的园艺园林活动、社会生活习尚和文化艺术领域等渐趋繁盛,正是这一地区文人士大夫的踵继活跃,从而促成花卉文学书写的繁盛局面。第三章:明代北京的观花植物资源及其游赏活动。首先,明代北京用于观赏和美化的花卉,主要有木本花卉毛茛科的牡丹、草本花卉毛茛科的芍药、草本花卉菊科的菊花、木本花卉蔷薇科的杏花和梅花以及其他一些观花植物。其次,明代北京地区游赏活动的诸多案例及其背后具体的“游赏模式”,大致分为雅集结社赏花、岁时节令赏花、园林寺观赏花等三种形式。然后,通过对这些游赏活动的微观剔抉,可以大体窥见其场所分布和空间布局。最后,明代北京观花植物资源与游赏活动的相关特点,具体表现在:观花植物资源较为丰富且种类多样;游赏主体广泛且游赏活动场所集中;游赏活动及其季节性特征较为显着。第四章:明代北京文人游赏花卉及其文学书写的实际典型案例,这也是本文的重要主体部分。首先,明代北京文人游赏花卉的阶段规律和主要特点,主要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时期及其相关主要特点:洪武至天顺时期——政治范畴赏花赋诗空间;成化时期及以后——私人生活赏花题咏范围。其次,蠡测整理出明代北京园林发展情况,结合各个园林的主要花卉景观分布情况和特点进行援引介绍,以期进一步重点探讨明代北京园林中文人的赏花交游及文学创作。再次,以明代北京为例来探讨瓶花与盆景鉴赏的时代风尚及其相关文学表现,纵向将其置于古代瓶花与盆景的发展历史进程中而大致了解其发展脉络,横向考察北京地区瓶花与盆景的相关发展情况(乃至与其他地区进行综合比照),并以袁宏道《瓶史》的创作环境及其内容为中心,稽考明代北京瓶花鉴赏风尚的典型时代特征。最后,选取“玉堂文人群体”“茶陵派群体”和吴中士人等三个主要群体在京赏花赋诗为个案考察对象,对明代北京赏花活动及文学书写进行相应的细致微观考察,来解构京师世风及文化内涵下的馆阁翰苑与郎署及其文人士大夫文学传统,管窥赏花的不同场景及其游赏主体的多重身份结构和心态,“以点带面”揭示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情趣与风尚以及相应的文学表现等,并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多维度意义。

夏春英[5](2019)在《竹叶兰繁育系统与快繁技术及其多倍体诱导研究》文中提出竹叶兰(Arundina graminifolia)是兰科(Orchidaceae)竹叶兰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较高的药用和观赏价值。近年来,由于受生境破坏和人为采挖等因素影响,野生竹叶兰资源被破坏得极为严重,种群数量日益减少,现已被列入国家II级保护植物,目前,对于竹叶兰的保育相关研究仍较少,因此,本研究通过开展其花部结构和繁育系统、快繁技术、多倍体诱导试验,以期为竹叶兰的保护、开发利用以及种质资源创新提供基础资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竹叶兰人工种植栽培居群的开花物候观察,竹叶兰在试验地的盛花期在810月,单花花期3.42±0.83 d。通过离体培养法和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测定,竹叶兰单花开放时间内的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逐渐下降;在筛选出花粉萌发最适培养液的基础上,采用低温干燥法进行竹叶兰花粉贮藏试验表明其花粉活力随贮藏时间变长和贮藏温度升高而降低。繁育系统试验表明竹叶兰自交亲和,不存在自动自花授粉和无融合生殖,人工自花授粉、人工异花授粉的结实率分别为89.47%和79.49%,自然条件下的结实率为18%。不同授粉方式产生的果实形态在授粉后30 d和60 d时有显着差异,种子形态则差异不显着。授粉后不同时期的种子生活力差异较大,TTC法与萌发法检测结果均以授粉后60 d的种子生活力最高,分别为94.20%和95.50%。2、竹叶兰种子无菌萌发及植株再生研究结果表明:竹叶兰种子萌发的最适培养基为1/2 MS+琼脂7 g.L-1+蔗糖30.0 g.L-1+活性炭1g.L-1+椰子乳100 mL.L-1+NAA 1.0 mg.L-1+6-BA 2.0 mg.L-1+花宝1号0.5 g.L-1,萌发率达83.79%;叶芽分化的最适培养基为1/2 MS+琼脂7g.L-1+蔗糖30.0 g.L-1+活性炭1 g.L-1+椰子乳50 mL.L-1+NAA(0.51.0)mg.L-1+6-BA(2.02.5)mg.L-1+花宝1号(11.5)g.L-1;芽增殖的最适培养基为1/2 MS+琼脂7 g.L-1+蔗糖30 g.L-1+活性炭1 g.L-1+IBA 1mg.L-1+6-BA 3 mg.L-1+NAA 0.5 mg.L-1+100 g.L-1土豆泥,增殖率1.36;芽生根培养的最适培养基为1/2 MS+琼脂7 g.L-1+蔗糖30 g.L-1+活性炭1 g.L-1+IBA 0.2 mg.L-1+6-BA 2 mg.L-1+NAA(0.20.5)mg.L-1+100 g.L-1香蕉泥;炼苗移栽的最适培养基质为珍珠岩:泥炭土=1:1,成活率高达98%,移栽效果良好。3、竹叶兰不定芽诱导研究结果表明:竹叶兰不定芽诱导外植体表面消毒处理,茎尖以2%次氯酸钠浸泡1215 min为宜,上部茎段以10%次氯酸钠浸泡1215 min为宜。竹叶兰茎尖和上部茎段不定芽诱导和增殖的培养基配方以MS+琼脂7 g.L-1+蔗糖30 g.L-1+活性炭2 g.L-1+NAA 0.5 mg.L-1+6-BA(1.52)mg.L-1+花宝1号(11.5)g.L-1为宜,不定芽诱导率最高达40.00%,增殖系数最大为6.00。4、竹叶兰多倍体诱导结果表明:浸泡法以0.10%秋水仙素浸泡12 h的诱变率最高,为23.33%(n=60);混培法以秋水仙素浓度为0.05%的诱导效果最好,诱变率21.67%(n=60)。不同处理的植株死亡率呈现出随秋水仙素浓度升高和处理时间延长而增高的变化趋势。秋水仙素对植株继代培养有毒害作用,混培法比浸泡法毒害影响持续时间更长。竹叶兰多倍体变异植株与二倍体正常植株存在较明显的形态学、细胞学及染色体差异,具体表现为:多倍体植株的茎叶变粗大,较正常植株茎粗增大了46.20%,叶型指数降低了50.12%;叶片变厚,较正常植株增厚了47.83%;叶片气孔和保卫细胞增大,气孔密度降低,保卫细胞面积比正常植株增大了59.87%,气孔密度比正常植株降低了45.99%;染色体水平上,正常植株染色体数目为2n=2x=40,多倍体变异植株的染色体数目明显增多。

王伟勇[6](2018)在《宋人辨识兰花及所填咏兰词考述》文中提出本文分「宋人辨兰考述」、「宋人咏兰词考述」两部分,予以考述。就宋人辨兰言之,最早、最引人注目者,厥推黄庭坚〈书幽芳亭〉对兰科兰花之区别,所谓:「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唯该文「以兰比德」文字,多取自古人对菊科「兰草」之称颂,於焉造成後人诸多困惑。如洪兴祖《楚辞补注》,即采保留态度。然生长江南之朱熹、罗愿,则以自身经验,证实黄庭坚之区别兰科兰花,真如彼等於江南所见,殊符实情。洎乎晚宋,同属闽籍之赵时庚撰《金漳兰谱》,王贵学撰《王氏兰谱》,对於兰科兰花,概以兰称之,而不取「蕙」名。就宋人咏兰词言之,要可分为咏兰科兰花及菊科兰草、泽兰两大类,而以前者居多,可见宋人对兰花之认识,亦形诸作品。概而言之,对两类兰花之比德,如称国香、王者香,以及「不以无人而不芳」等,写咏兰词者均可能采用。对於菊科兰草、泽兰,则称生水岸或水泽中、下湿地,可纫而佩戴,多长於秋日;兰科兰花生深谷或幽谷,不可纫佩,区分较明显。又,写兰科兰花,多用幽香、幽花,且以春日花开为常见。末则於诸多咏兰词中,备受关注者,厥推吴文英〈琐窗寒〉咏「玉兰」一词,笔者就相关词句、所用事典及其他旁证予以析论,认定所咏系菊科之「兰草」,非兰科之兰花;尤非木本之「玉兰花」、「西洋玉兰」或似「木笔」之植物,此读者所宜分辨也。

刘是玮[7](2018)在《宋代咏菊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古代咏物文学源远流长的艺术长河里,宋人咏物词从整体上来说是最美的一朵浪花。两宋时期,涌现了许多颇有影响的大家,诞生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咏物佳作。菊花作为宋代咏物词的一个重要题材,以其不畏霜寒、凛然独放的个性在宋词领域独占一角,备受词人的喜爱。宋时文人好聚会游玩,重阳节登高赏花,词人常常以菊为依托,抒写自我的人生感慨或者描画眼下的灿然美景。宋时的咏菊词,从最初对菊花外在形态的描写到后来赋予词中菊花生命与情感,有着属于自己的发展脉络。这条脉络与宋时咏物词是相一致的,并且随着两宋历史的变迁,咏菊词也在时代的浮沉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方向。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时文人的生活习态、价值观念等等。本文将分为四章论述两宋时期咏菊的发展与变迁。第一章主要梳理现今学术界对咏菊词的研究,从咏物词的定义出发,明确定义、筛选咏菊词,并阐述对咏菊词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二章对两宋时期的咏菊词进行汇总、分类、归纳。第三章探讨北宋时期咏菊词,分为三节,第一节探讨北宋初期的咏菊词,该时期的咏菊词数量较少,整个词坛延续唐五代词风,此时虽有词人有革新求变的追求,但咏物意识还不够明确。第二节探讨北宋中后期的咏菊词,此阶段咏菊词数量增多,咏菊词的表现也开始多样化发展。第三节为专门探讨北宋时期时期对咏菊词发展大有贡献的苏轼,在他的努力下,宋词从曾经的游戏之作升华为一种严肃的问题,对词作的内容及体制也开始有了更规范性的要求。第四章论述南宋时期咏菊词的发展,第一节探讨南渡时期朱敦儒、李清照以及不同群体词人的咏菊词作。第二节描述南宋中期,咏菊词的泛滥以及落入俗套的窘迫境地。第三节为南宋后期至宋元易代,血雨腥风之际,咏物词的创作也出现了两种风貌。在第三、四章中,将从细节出发,对各时期的咏菊词分门别类的进行探讨,并选取佳作为例,详加分析。纵观宋时历史,文人们以词绘就的菊花不仅为我们展示了宋人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画卷,也向我们细细展示了菊花在宋词这一文体中的千姿百态。

陈矞欣[8](2016)在《《梅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蜀人黄大舆所编选《梅苑》十卷,成书于南宋初期,为现存最早的专题性咏物词选。所收词作上及唐五代,止于南宋建炎初,共四百余阕,皆咏梅之词。本文围绕黄大舆及该书之版本流传、选词标准、编选体例及内容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梅苑》原刊蜀中,然宋本久佚,今传者为后人补辑本。其版本明代以来多有着录,清代及民国学者校辑刊刻本亦有数种,主要有汲古阁影宋本、楝亭本、四库本、宣古愚刻本、曹元忠抄校本、圣译楼本、赵万里补辑本,以及今《唐宋人选唐宋词》所收校点本。然词句方面尚有不少可对勘校议处。《梅苑》以黄大舆自序中所谓"诗人之义,托物取兴"为核心,将咏物词上接诗骚传统,折射出独特的时代心理。《梅苑》对北宋以来日益繁荣的咏梅文学在词坛的表现进行了阶段性总结,是词体诗化理论发展过程中的具体实践,是北宋士人阶层审美认知与品格追求的文学化体现,是后人发掘和体认梅花意象所涉及的文化内涵、审美意趣和精神品格的重要文本。此外,该选本在存人存词等文献价值方面亦贡献颇多,是后世词选编辑的作品选源和参考范本之一。《梅苑》的编选体例稍显混乱,内容多有讹阙,整体眼光和实际操作缺乏系统性,选旨未能与其最终所选之词完全契合。皆其局限所在。但其独特性与开创性意义,在词史上仍有相当地位。

马雁[9](2015)在《中国菊文化在韩国的传播及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菊花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自古以来人们就开始养菊、赏菊、食菊、咏菊。随着菊花不断融入人们的生活,从菊花的栽培、饮食、药用、观赏、到有关菊花的习俗、菊花的象征意义等共同形成了以菊花为中心的菊文化。中国菊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历史源远流长,自有文献记载以来已经超过了3000年。其内容博大精深,包括可食可药用的实用价值,消灾避邪、祈求长寿的民俗内涵,不与群芳争艳、不屈不挠的人格象征。菊文化不仅成为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与其地理位置接近、历来受中国文化影响颇深的韩国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韩国的菊花由我国传入,随之一同传入的不仅有作为栽培植物的菊花,有关菊花的观赏、食用、药用价值、与菊花相关的习俗、人格象征等与菊有关的文化意蕴也同时传入。因此韩国菊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深受中国菊文化的影响,吸纳和传承了众多中国菊文化因素。但菊花作为一种具体的物象,在韩国的传播传承过程中,韩民族根据自己特性,进行了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呈现出菊文化的一些不同面貌。而从这些差异中,恰好可以折射出韩民族的不同心理特征。本论文对中国菊文化在韩国的传播及影响进行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中国菊文化传入韩国及在韩国传播发展和对韩国文化产生的影响。首先,分析论述中国菊文化的形成。其次,对中国菊文化在韩国的传播及发展进行探讨。最后,重点阐述了中国菊文化对韩国民俗、文学、美术三个方面的影响。通过这些研究得出中国菊文化在韩国的接受及变迁状况、传播及发展的特点以及在韩国民俗、文学、美术方面等所产生的具体影响,并通过在韩国所形成的特殊菊文化意蕴探究韩民族的民族特性。希望通过对中国菊文化在韩国的传播及产生的影响进行全面、系统的探讨,为该领域以后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毛联瑞[10](2013)在《中国传统花卉“四君子”的生态品质人文寓意及艺术价值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世界文明发达国家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文化。其中花卉文化占有重要的组成部分。四君子者,梅兰竹菊也。华夏园艺绵延数千载,物种繁茂,风采纷呈。而文人雅士尤好梅兰竹菊,其因何在?盖此四物虽生于自然而究其各自秉性,却别具君子之风。究其国内外学者,分别对梅兰竹菊的的观赏、生长栽培、经济价值做了很多的研究,而从梅兰竹菊的艺术品质方面做系统分析与研究的却很少。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人类在满足基本物质追求的同时,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追求上,本文从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花卉四君子的艺术价值研究出发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花卉在中国文化发展和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繁荣花卉文化,继承人类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加速花卉事业的发展,为人类幸福美满的生活增资添彩。

二、春兰和惠兰栽培简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春兰和惠兰栽培简要(论文提纲范文)

(1)唐宋诗歌与园林植物审美(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一)植物文化和审美研究
        (二)园林文学研究
        (三)唐宋园林与绘画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结构
上编唐宋诗人的园林植物书写
    第一章 物我交融与物我对峙:王维和杜甫的园林植物书写比较
        第一节 “无人”与“无我”:辋川别业里的植物世界
        一、辋川别业概况
        二、“无人之境”与花木的静观寂照
        三、“无我之境”与花木的自然本色
        第二节 物我对峙的冲突与无力:杜甫笔下难遂人愿的园林植物
        一、成都浣花草堂
        二、夔州之园
        三、植物与寄兴
        第三节 王维、杜甫对初盛唐园林游宴诗的超越:摆脱园林植物书写的“程式化”束缚
        本章结语
    第二章 驯化与吸纳:白居易的园林植物与审美空间
        第一节 绪论:园林植物书写的“集大成者”
        第二节 刚柔共济:园林植物的“崇高”与“优美”
        第三节 变化的审美空间:园林植物中的时间因素
        一、季节性的周期变化
        二、不同生命阶段的线性变化
        第四节 作为想象媒介的园林植物
        第五节 官能中的山林想象
        第六节 从园林植物看人工与自然的关系
        第七节 空间边界的区隔
        第八节 空间内部的个性化布置
        第九节 身体感知与日常活动中的园林植物
        第十节 “窗竹”意象与审美空间格局
        一、窗竹意象简史
        二、白居易的窗竹意象与室内视角
        三、逐层向内“驯化”的审美空间
        本章结语
    第三章 玩好与隐逸之间:李德裕笔下的平泉草木
        第一节 李德裕平泉山居诗概况
        第二节 园林植物的不同身份:珍奇玩好与故园意象的错位
        第三节 从园林组诗看各类植物的构景特征
        本章结语
    第四章 文本·道德·生活:苏轼笔下园林植物的人文化审美
        第一节 园林植物审美的人文化
        一、园林情调的淡化
        二、花木物态的虚化
        三、文本化与人格化:花木中的历史记忆与道德寄寓
        四、生活化:与文人生活的多重关联
        第二节 “种德”观念与园林植物的德性美
        一、“种木”即“种德”
        二、松柏与“久而后成”
        第三节 苏轼与白居易园林观及园林植物审美之异同
        一、苏白之同
        二、苏白之异
        本章结语
    第五章 共性·法度·因袭:晁补之笔下的东皋草木
        第一节 金乡东皋归来园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从两类植物看隐逸空间的划分及园林审美性的凸显
        第三节 园林植物景观配置的相对成熟
        第四节 园林植物与历史场景的再现
        本章结语
    第六章 知识化·场景化·拟人化:杨万里的园林植物书写
        第一节 杨万里园林植物书写概况
        第二节 园林植物自然特性的细致捕捉
        第三节 园林植物的环境因素与场景化、动态化书写
        第四节 园林植物的拟人化、戏剧化书写
        本章结语
下编唐宋诗歌典型园林植物意象的审美分析
    第一章 园林诗画中的“窗竹”意象
        第一节 窗与园林植物的结合
        第二节 内外之别:窗竹的视角问题
        第三节 白居易的窗竹诗
        第四节 “摄入”与“射出”:诗画视角的异同
        第五节 窗中竹与画中竹
        一、“窗景如画”观念的形成
        二、“窗景如画”观念与文人画中的“无窗之窗”
        三、窗竹与竹画对比的多重审美快感
        本章结语
    第二章 “出墙花木”的诗意与画趣
        第一节 墙与花木的“互妙”
        第二节 对园内的暗示:“出墙花木”的藏中之露
        第三节 出墙花的热闹多情与女性化书写
        一、春日出墙花的热闹与多情
        二、出墙花的女性化书写
        第四节 出墙花木与绘画
        一、“出墙”的画趣
        二、寓意的尴尬与画理的变通
        本章结语
余论
主要参考文献
    一、基本典籍与资料类
    二、学术专着类
    三、论文类
附录一 唐宋绘画文献有关园林植物的记载
附录二 唐宋现存植物谱录叙录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2)基于卷积神经网络与迁移学习的国兰种类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卷积神经网络以及图像识别现状
        1.2.2 国兰图像分类识别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主要创新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主要创新点
    1.4 论文整体结构
2 国兰图像数据集的建立
    2.1 国兰图像的采集过程
    2.2 国兰图像的预处理
    2.3 国兰图像集的数据增强
    2.4 图像数据集中的国兰种类简介
    2.5 本章小节
3 基于Inception-Res Net-v2 网络与迁移学习的国兰模型构建
    3.1 深度神经网络和迁移学习概述
        3.1.1 深度神经网络结构
        3.1.2 深度神经网络特点
        3.1.3 深度迁移学习
    3.2 基于Inception-Res Net-v2 的国兰识别模型构建
        3.2.1 Inception-Res Net-v2 网络
        3.2.2 国兰识别模型框架设计
    3.3 基于特征融合的Inception-Res Net-v2 网络改进
        3.3.1 迁移学习策略选择
        3.3.2 参数优化算法
        3.3.3 基于特征融合的模型改进
    3.4 本章小结
4 国兰识别实验及结果分析
    4.1 实验环境及实验流程设置
        4.1.1 实验环境搭建
        4.1.2 模型训练方式
        4.1.3 图像数据读入
        4.1.4 模型训练超参数设置
    4.2 实验结果评估标准
    4.3 基于迁移学习的网络优化实验
        4.3.1 迁移学习学习率选择
        4.3.2 迁移学习批处理量选择
        4.3.3 优化算法对比分析
        4.3.4 微调网络对比实验
        4.3.5 网络模型对比分析
        4.3.6 特征融合对比实验
        4.3.7 常见国兰数据集实验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Android的国兰识别系统设计
    5.1 Android平台开发环境简介
    5.2 系统需求分析
    5.3 系统架构设计
    5.4 系统环境介绍
    5.5 功能模块实现
        5.5.1 图像获取模块
        5.5.2 图像识别模块
        5.5.3 信息展示模块
    5.6 系统测试
    5.7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在读期间所获成果
个人简介
致谢

(3)建兰离体培养与种子萌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国兰基本概况
    1.2 兰科植物繁殖方式
        1.2.1 分株繁殖
        1.2.2 假鳞茎繁殖
        1.2.3 兰科植物组织培养
    1.3 兰科植物种子繁殖
        1.3.1 种子共生萌发法
        1.3.2 种子非共生萌发法
    1.4 建兰及建兰繁殖
        1.4.1 兰科植物及建兰相关分子研究
        1.4.2 建兰种子萌发研究
        1.4.3 建兰根状茎组培技术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2章 建兰种子发育形态学观察
    2.1 试验材料
        2.1.1 材料
        2.1.2 器材
        2.1.3 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石蜡切片制片
        2.2.2 种子发育过程观察
        2.2.3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建兰授粉后不同发育时期的蒴果形态特征变化
        2.3.2 建兰种胚发育
        2.3.3 建兰种子萌发过程观察
    2.4 讨论
第3章 建兰种子萌发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器材
        3.1.3 试剂
        3.1.4 试验方法
        3.1.5 萌发指标计算及统计方法
    3.2 结果分析
        3.2.1 种子授粉后不同天数对萌发的影响
        3.2.2 不同培养方式对建兰种子萌发的影响
        3.2.3 光照对建兰种子萌发的影响
        3.2.4 植物生长物质对建兰种子萌发的影响
    3.3 讨论
第4章 植物生长物质对建兰根状茎分化的影响
    4.1 材料方法
        4.1.1 材料
        4.1.2 仪器
        4.1.3 试剂
        4.1.4 试验方法
    4.2 结果分析
        4.2.1 不同浓度6-BA、NAA配比对不同发育大小根状茎分化影响
        4.2.2 不同浓度6-BA、NAA、TDZ配比对不同切分大小根状茎分化影响
    4.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明代北京花卉游赏及文学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写作缘起和学术意义
    第二节 学术回顾及研究现状
    第三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思路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特色
第一章 明代的花卉园艺与游赏之风
    第一节 明代花卉园艺的发展进程与特点
    第二节 审美风气嬗变与游赏之风的兴起
        一、明代前期社会审美风尚相对保守及其时代文化背景
        二、明代中后期审美风尚的骤变和北京游赏之风的兴起
    第三节 北京花卉园艺及游赏之风的影响
第二章 花卉与明代北京文人生活及其文学创作
    第一节 花卉与明代北京文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一、种花、养花、插花与赏花
        二、赐花、簪花、餐花与赠花
        三、写花、绘花与咏花
    第二节 明代北京文人的“恋花情结”与爱花原因
    第三节 明代北京花卉文学书写的繁盛状况及其代表意义
第三章 明代北京的观花植物资源及其游赏活动
    第一节 明代北京主要用于观赏和美化的花卉
        一、国花长作野蔬看:牡丹
        二、百千新艳一时开:芍药
        三、秋林无日不黄花:菊花
        四、红杏株株间绿杨:杏花
        五、暗香浮室胜芝兰:梅花
        六、花开花落如红雪:其他
    第二节 明代北京主要的花卉游赏活动
        一、雅集结社赏花
        二、岁时节令赏花
        三、园林寺观赏花
    第三节 游赏活动的场所分布及空间布局
    第四节 明代北京观花植物资源与游赏活动的特点
        一、观花植物资源较为丰富且种类多样
        二、游赏主体广泛且游赏活动场所集中
        三、游赏活动及其季节性特征较为显着
第四章 明代北京文人游赏花卉及其文学创作
    第一节 明代北京文人游赏花卉的阶段规律和主要特点
        一、前期:洪武至天顺时期——政治范畴赏花赋诗空间
        二、后期:成化时期及以后——私人生活赏花题咏范围
    第二节 花卉与明代北京园林景观及文人创作
        一、明代北京园林中的花卉介绍
        二、北京园林中文人的赏花交游及文学创作
    第三节 明代北京赏花风尚特征及文学书写的时代表现
        一、明以前瓶花与盆景鉴赏风尚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状况
        二、明代北京瓶花与盆景观赏及文学创作的繁荣
        三、明代北京瓶花鉴赏风尚的时代特征——以袁宏道《瓶史》为中心
    第四节 明代北京花卉文学创作个案研究
        一、“茶陵派群体”赏花唱和及其政治与文学意义
        二、吴中士人在京赏花赋诗的精神归向和文学旨意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瓶史》在明代刊刻流传及东传日本的“环流”影响
    附录二 :明代“玉堂赏花”诗、词唱和辑录
    附录三 :明代花卉文献(谱录类)汇总及叙录提要
征引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后记

(5)竹叶兰繁育系统与快繁技术及其多倍体诱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兰科植物繁育系统研究概况
    1.2 兰科植物快繁技术研究进展
        1.2.1 外植体的选择
        1.2.2 基本培养基的选择
        1.2.3 外源激素与添加物的调节
    1.3 兰科植物多倍体育种研究进展
    1.4 多倍体植株鉴定方法
        1.4.1 形态学鉴定法
        1.4.2 染色体计数鉴定
        1.4.3 细胞学鉴定法
        1.4.4 分子水平鉴定法
        1.4.5 生理指标鉴定法
    1.5 竹叶兰研究进展
    1.6 研究目的意义、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目的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竹叶兰花部结构与繁育系统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地概况
        2.1.3 花期与花部形态观测
        2.1.4 花粉萌发与贮藏
        2.1.5 花粉活力与柱头可授性
        2.1.6 繁育系统研究
        2.1.7 果实和种子形态特征观测
        2.1.8 种子活力检测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试验地竹叶兰开花物候和花部形态特征
        2.2.2 花粉萌发与贮藏
        2.2.3 花粉活力与柱头可授性测定结果
        2.2.4 繁育系统研究
        2.2.5 不同授粉方式的果实和种子形态差异
        2.2.6 不同时期的种子生活力差异
    2.3 讨论与结论
        2.3.1 讨论
        2.3.2 结论
第三章 竹叶兰种子无菌萌发与植株再生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激素和添加物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3.2.2 不同激素和添加物对原球茎膨大的影响
        3.2.3 不同激素和添加物对叶芽分化的影响
        3.2.4 不同激素和添加物对芽增殖的影响
        3.2.5 不同激素和添加物对芽生根的影响
        3.2.6 炼苗移栽
    3.3 讨论与结论
        3.3.1 讨论
        3.3.2 结论
第四章 竹叶兰不定芽诱导技术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消毒方式筛选
        4.2.2 培养基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4.2.3 培养基对不定芽增殖的影响
    4.3 讨论与结论
        4.3.1 讨论
        4.3.2 结论
第五章 竹叶兰多倍体诱导试验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浸泡法
        5.1.3 混培法
        5.1.4 多倍体植株的鉴定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秋水仙素对原球茎初代培养的影响
        5.2.2 不同处理对继代培养及诱变率的影响
        5.2.3 竹叶兰多倍体初步鉴定
    5.3 讨论与结论
        5.3.1 讨论
        5.3.2 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6)宋人辨识兰花及所填咏兰词考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宋人辨兰考述
二.宋人咏兰词考述
    (一)咏兰科兰花
    (二)咏菊科兰草、泽兰
三.结语

(7)宋代咏菊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咏物词与咏菊词的相关研究
        一、“咏物词”的由来
        二、咏菊词的相关研究
    第二节 咏菊词研究的方法、目的与意义
第一章 宋前咏菊诗的相关考察
    第一节 屈原、陶渊明与诗中菊花意象之产生
        一、屈原与菊
        二、陶渊明与菊
    第二节 唐代咏菊诗的发展与菊花意蕴的扩展
第二章 两宋咏菊词分类汇总
    第一节 两宋各时期咏菊词汇总
    第二节 咏菊词中菊花意象的再拓展
第三章 北宋时期咏菊词的发展
    第一节 北宋初期——菊华初绽的幽幽愁绪
    第二节 北宋中后期——菊园方兴的姹紫嫣红
        一、“花间”词风的延续
        二、对眼下之景的刻画
        三、重阳菊意的多样化
        四、文人生活的展示
    第三节 苏轼——菊坛的一朵奇葩
第四章 南宋及宋元易代时期的咏菊词
    第一节 南渡时期——菊园风雨正飘摇
        一、词风辗转的朱敦儒
        二、惜花怜花的李清照
        三、其他南渡词人的咏菊词
    第二节 南宋中期——菊坛游遍寻佳华
        一、咏菊词意蕴的重复与难得的佳作
        二、辛弃疾笔下多样化的菊花
    第三节 南宋后期至宋元易代——菊园凄风冷雨
        一、刘克庄与咏菊词中的伤怀之意
        二、咏菊词的表象化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附录1 《全宋词》收录咏菊词汇总
附录2 咏菊词中相关意象详细分布

(8)《梅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难点与创新
第一章 《梅苑》编选者黄大舆生平考略
第二章 《梅苑》的成书与版本
    第一节 《梅苑》的成书背景
    第二节 《梅苑》版本流传与着录
第三章 《梅苑》的选词标准与体例
    第一节 《梅苑》的选词标准
    第二节 《梅苑》的编选体例
第四章 《梅苑》咏梅词的书写维度
    第一节 梅花品类与姿容形态
    第二节 时空环境与生态景致
    第三节 梅景观赏、花艺活动与文人情志之抒发
    第四节 "梅"之典故
第五章 《梅苑》的价值意义与局限
    第一节 《梅苑》的文学史价值
    第二节 《梅苑》词作选录的局限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一) 古今着述
    (二) 期刊、论文集论文
    (三) 硕博学位论文
附录:《梅苑》通行本及《全宋词》对勘笔记
    第一部分 许校本与楝亭本出入
    第二部分 许校本不确而据《全宋词》校补
    第三部分 《全宋词》当据许校本校补
    第四部分 许校本与《全宋词》其他出入
    第五部分 许校本与其他
    第六部分 涉前首而误题词人之情况
作者简历

(9)中国菊文化在韩国的传播及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国菊文化考
    2.1 菊花考源
    2.2 中国菊文化的形成及发展
        2.2.1 菊花的实用价值
        2.2.2 菊花的民俗含义
        2.2.3 菊花的审美价值
第三章 中国菊文化在韩国的传播
    3.1 菊花及菊文化的传入
    3.2 菊文化在韩国的传播
第四章 中国菊文化对韩国的影响
    4.1 韩国民俗与菊文化
        4.1.1 菊与重阳节
        4.1.2 菊文化在韩国民俗中的接受与变迁
    4.2 韩国文学与菊文化
        4.2.1 君子人格的象征
        4.2.2 隐逸精神的象征
    4.3 韩国美术与菊文化
        4.3.1 君子画
        4.3.2 陶菊图
        4.3.3 长寿花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10)中国传统花卉“四君子”的生态品质人文寓意及艺术价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依据、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论题相关研究的现状
        1.2.1 关于梅兰竹菊的种植及文献记载
        1.2.2 关于“四君子”寓意的形成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及不足
第二章 “四君子”的自然生态特点
    2.1 “四君子”的生态习性、形态特征及品种的特征研究
        2.1.1 梅花的生态习性、形态特征及品种特征
        2.1.2 兰花的生态习性、形态特征及品种特征
        2.1.3 菊花的生态习性、形态特征及品种特征
        2.1.4 竹子的生态习性、形态特征及品种特征
    2.2 小结
第三章 “四君子”的人文寓意及在文化艺术中的应用
    3.1 “四君子”所体现的人文寓意特点
        3.1.1 凌寒独放暗香疏影—梅
        3.1.2 婀娜多姿幽香清丽—兰
        3.1.3 孤标傲世艳而不媚—菊
        3.1.4 风姿挺拔高风亮节—竹
    3.2 “四君子”与中国传统诗词的结合
        3.2.1 梅花与诗词、音乐
        3.2.2 兰花与诗词
        3.2.3 菊花与诗词
        3.2.4 竹子与诗词
    3.3 “四君子”与中国绘画艺术的结合
    3.4 “四君子”在民间工艺美术中的应用
    3.5 小结
第四章 “四君子”在园林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4.1 “四君子”在园林布景中的应用特点
    4.2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四、春兰和惠兰栽培简要(论文参考文献)

  • [1]唐宋诗歌与园林植物审美[D]. 王悦笛.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1(12)
  • [2]基于卷积神经网络与迁移学习的国兰种类识别[D]. 张子赫.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7)
  • [3]建兰离体培养与种子萌发研究[D]. 王思蕲. 陕西理工大学, 2020(10)
  • [4]明代北京花卉游赏及文学书写研究[D]. 邢云龙.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5]竹叶兰繁育系统与快繁技术及其多倍体诱导研究[D]. 夏春英. 福建农林大学, 2019(04)
  • [6]宋人辨识兰花及所填咏兰词考述[A]. 王伟勇. 中国词学学会第八届年会暨2018·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壹)(会议版), 2018
  • [7]宋代咏菊词研究[D]. 刘是玮.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1)
  • [8]《梅苑》研究[D]. 陈矞欣. 浙江大学, 2016(07)
  • [9]中国菊文化在韩国的传播及影响[D]. 马雁. 山东大学, 2015(07)
  • [10]中国传统花卉“四君子”的生态品质人文寓意及艺术价值的研究[D]. 毛联瑞.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3(01)

标签:;  ;  ;  ;  ;  

春兰和惠兰的栽培简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