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学与建设工程实训中心的思考

实践教学与建设工程实训中心的思考

一、关于实践教学和创建工程训练中心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陶宇斐,关增建[1](2021)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实践教学发展研究(1990—2019)》文中指出以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1990—2019年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实践教学研究文献为对象,运用文献计量和文本分析的方法,对实践教学研究的热点变化、关键词变迁反映的实践教学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近30年来,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实践教学颇受重视,且教学形态、体系、培养理念等变化明显,逐渐从传统实践教学走向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平台建构完备、注重海外交流合作的现代实践教学体系。但其中也存在不足,如院校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缺乏校本性,教学内容更新较慢,学时偏少,师资不足,相应的管理规范和评估机制还需完善等。

曹勇[2](2021)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我国高校新时代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美育、双创教育、跨学科教育逐步成为重要内容。它使设计教育从专业领域进入通识领域,面向高校非专业学生的通识设计教育快速发展,但对它的系统研究还很缺乏。因此,以其发展历史与现状为依据,以概念剖析与设计研究为方法,对其概念内涵、课程内容建构、课题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理论研究,并形成以下结论:设计通识是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以通识美育为育人目的的设计教育形态。它揭示了设计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探索活动在职业教育与人文通识之间的往复运动。回归美育育人不仅是其应用功能,也揭示了设计创造力培养的主体内在根源和设计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本源。在育人与学科双重视野下,设计通识课程内容可分为设计语言、设计返身、设计自由3个层次,其知识形态特征应该是学科内的破界与贯通、学科外的跨界与交叉,其核心能力是设计形式生成的思维能力。通过“知觉-媒介-抽象”、“意义-符号-叙事”、“技术-结构-系统”、“观念-重构-生成”4种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训练,建立全人发展与身体、文化、技术与观念的广泛联系,它既是设计育人的特点,也是设计学科自身拓展的动力。通识设计的课题设计方法对应于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内容层次,表现为微观的基于具体内容的设计方法、中观基于应用情境的设计方法,但宏观层面上讲通识课题设计的本质不仅是“关于设计教育的研究”,更是一种“设计的研究”。课题作为人文性的教学设计“形式”,在抽象层面也具有媒介、意义、结构、观念4方面特征,由此打开课题设计更为丰富的可能。

刘痒痒[3](2021)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民族高校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改革探究 ——以西北民族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工程教育大国,随着产业迅速发展与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大量不同专业的工程技术人才资格要求得到国际互认,这就需要我国构建工程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以及工程教育与企业界的联系机制,以此推进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增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促进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因此我国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势在必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包含了化工制药类、材料类、机械类等一系列工科专业,其中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作为化工类的重要分支,对其进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十分必要。各专业在工程教育认证环节中,实践教学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工程训练是工科专业实践教学的基础,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必须对工程训练实践教学进行改革。民族高校工程训练实践教学要充分利用这一新形势,从而使工程教育改革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改革与发展产生持久而积极的推动作用。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法,综述了国内外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工程训练情况,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程训练、实践教学进行了详细阐述,阐明了民族高校工程训练实践教学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培养工程人才的重要性。另外,通过实地走访及对问卷调查反馈数据进行系统整理与分析的基础上,对比了西北民族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工程训练实践教学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之间的差距,总结了现阶段西北民族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工程训练实践教学中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组织、教学质量、教学设备等六个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工程人才的要求,有针对性的对民族院校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提出了相应的改革策略。论文主要包括六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综述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研究背景、意义及国内外研究概况,并提出了研究方案;第二部分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程训练实践教学相关理论进行了概述;第三部分对西北民族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工程训练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组织、教学质量、教学设备进行了问卷调查设计;第四部分围绕问卷所涉及问题,对现阶段西北民族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工程训练实践教学进行了总结与分析;第五部分针对西北民族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在工程训练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改革策略;第六部分对论文整体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研究存在的不足。

李冲,毛伟伟,张红哲,王永青[4](2021)在《从工程训练中心到学习工厂》文中提出有效供给工业诉求的工程实践能力是工程实践教学的应有之义。现代工业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工程训练中心桎梏于传统工程实践教学模式的窠臼,难以培养满足真实工业诉求的工程实践能力。"学习工厂"对工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性,已得到全球工程教育的广泛关注。本文从新工业革命对工程实践教学提出的新诉求出发,萃取国内工程训练中心的工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参照"学习工厂"的工程实践教学模式,提出重构我国工程训练中心实践教学的行动路径选择:第一,树立面向真实工业需求的实践导向知识观;第二,有机联动教学理念的顶层设计与底层实施;第三,串联工程问题的纵向深度和横向广度;第四,组合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教学方式;第五,构建系统的工程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机制。

闫金顺,雒卫廷[5](2021)在《基于大实践理念的柔性工程训练体系探索和实践》文中认为研究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的内涵需要,分析了"大实践"育人理念的形成与发展,构建了由校内实验、基地实训、企业实习、社会实践四个平台组成的大实践教学体系;规划并建设了由机械、电子、计算机及人文艺术四个板块组成的综合性工程训练平台,设计并实施了由工程认知、技能训练及综合创新三个层次组成的柔性工程训练体系。实践表明,该项目实施以来成果显着,有效保障了学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有力支撑了学校大实践教学体系,积极推进了学校应用型本科转型发展的速度。

蔡宝,朱文华,顾鸿良,刘赛[6](2021)在《基于虚拟现实的工程实践教育探究》文中研究表明虚拟现实是变革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尤其可应用在高等工程实践教育中。将虚拟现实技术融入工程实践教学中,使得传统的工程实践教学平台扩展为虚实结合、理实一体化、实践课程多层次的教学平台。阐述了虚拟现实关键技术中的立体成像原理及性能特点,建立了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工程实践课程体系,形成了层次化、模块化的虚拟现实工程实践课程,并在新冠疫情防控背景下尝试采用互联网+虚拟现实技术进行线上实践教学,取得了初步的教学成果。实践证明,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克服传统工程实践教育的诸多不足,拓展了工程实践教育的教学理念。

何倩鸿,王科盛,丁杰雄[7](2020)在《探索新形势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新机制》文中研究说明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系统共同努力的方向。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在教育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也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主要趋势。该课题围绕探索新形势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主题,结合实际校情校况,从工程训练中心"实践创新"的角度,探讨如何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提升创新思维能力,并在先进制造相关的实验体系建设、开放平台共享等方面落实了大量而具体的工作,为推进该文作者所在院校本科生的实践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开展了极具意义的探索。

高党寻,姚启明,杨建新,彭世广,李睿[8](2020)在《弧焊机器人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与规划》文中指出弧焊机器人实验室是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以下简称"中心")重点建设的实践教学与创新开放平台,是学生进行工程实践教学、双创实践、科研服务及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良好载体。文中结合工程训练中心开展弧焊机器人各项工作的经验,进一步探讨构建弧焊机器人实践教学平台,以完善工程训练创新与实践教学体系。

王群,蔡立军,刘彬彬,张国田,易守华,田万一[9](2020)在《创新型工程训练教学模式的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程训练是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实践组成部分,对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重大作用,但传统的工程训练模式已不能满足新时代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为了充分发挥工程训练中心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的作用,探索工程训练教学新模式,通过分析现有传统工程训练的局限性和问题,对创新型工程训练教学模式进行顶层设计,构建了新的实训体系、搭建了创新平台、建设了师资队伍,创新了课程教学,形成了质量保障体系。这种创新型工程训练教学模式在实践与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推动作用。

黄嫦娥,魏德强,廖维奇,卢健,王喜社[10](2020)在《新工科背景下工程训练实验课程改革初探》文中认为通过对工程训练实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弊端的分析,结合实际对新工科背景下通过从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课程实践引入学科交叉综合以及实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对工程训练实验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探讨,努力提高学生自主实践创新能力,促进理工科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关于实践教学和创建工程训练中心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实践教学和创建工程训练中心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实践教学发展研究(1990—2019)(论文提纲范文)

一、 数据与处理方法
    (一) 数据来源及处理
    (二) 数据分析方法
二、 “实践教学”关键词频次统计及相关分析
    (一) 关键词的频次统计
    (二) “实践教学”类关键词频次变化的动态分析
三、 实践教学研究折射的“实践教学”情况分析
    (一) “实践教学”类关键词聚类及其分析
        1. 教学形态的变化。
        2. 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
        3. 创新能力训练的强化。
        4. 海外交流与合作。
    (二) 问题简析
        1. 院校的工程实践教学缺乏校本性。
        2. 实践教学学时偏少。
        3. 师资建设任重道远。
        4. 缺少相关管理规范和评估机制。

(2)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从设计为人到设计育人——通识设计课程研究
    一、背景:设计育人
        (一)在人人设计的时代:数字时代的技术、设计与人
        (二)学科之显隐:包豪斯百周年纪念中缺席的设计通识
        (三)设计亦育人:当代高校美育发展视野下的通识设计教育
    二、概念:何谓设计通识
        (一)“高校”:高等教育层面
        (二)“通识”:面向通识教育和“通识”中西比较差异
        (三)设计——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的课程
        (四)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
        (五)通识与“专业通识”
    三、综述:研究史与问题
        (一)文献综述:从知识、理论、思维到课程实践
        (二)总体特征与突出问题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目的:从“概念”到“形式”
        (二)内容框架:“为什么—有什么—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
        (三)方法:从解决问题到基于“概念设计”的研究
    五、研究意义与目标
        (一)意义:育人与学科的不可分性
        (二)目标:学术材料、理论建构、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为什么:历史语境与当代使命
    第一节 设计成为通识——学科发展中的历史渊源
        一、设计通识与 19 世纪欧美大学艺术学科初创—诺顿美术课程中的设计教育
        二、设计通识与 20 世纪初期专业设计教育变革—早期包豪斯教育中的通识渊源及美国新包豪斯的通识设计思想
        三、设计通识作为战后设计研究的目的与结果—欧洲“设计思维”研究与“设计”成为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
        四、设计通识成为当代设计学科拓展动力——当代斯坦福设计思维引发的设计学科变革
        五、我国传统设计教育史“专业”与“通识”关系——传统造物中工匠职业教育与文人艺术的交互
    第二节 设计作为美育——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形式
        一、我国传统美育思想与设计美育的表现形式
        二、近现代我国高校“美育”理解变迁与设计美育特点
        三、当代我国高校“美育”发展历史机遇与困局并存
        四、设计教育成为当代高校美育载体的优点
        五、“设计美育”的当代中外美学理论基础
第二章 有什么:发展现状与比较思考
    第一节 贯通或是悬置?——中小学设计课程标准比较
        一、设计引领艺术、技术:英国国家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二、设计作为视觉艺术素养:美国国家艺术标准
        三、我国中小学设计教育的“标准悬置”与“裂隙修复”
    第二节 从基础到前瞻——高校通识设计课程比较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演化与课程制度形成
        二、美国大学通识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三、美国通识设计课程的主要类型与学科内容-功能特征
        四、高校通识设计课程:从“专业科普”迈向“育人联结与学科前瞻”
第三章 是什么:研究核心——概念、内容、课题方法
    第一节 课程概念思考
        一、概念回溯:“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内外两种视野
        二、内涵思考:比较视野下的课程内涵特征解析
    第二节 课程内容辨析
        一、学科内外:今天“设计”概念何为?
        二、育人对接:从核心素养视野到设计通识的核心素养
        三、设计实践/实验:“通过设计实践进行的教育”
    第三节 课题设计价值
        一、通识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特殊性
        二、过去教训:教学自身缺乏“设计”
        三、课题设计:使教学与课程成为一种“艺术”的核心
第四章 教什么:课程内容建构理论
    第一节 课程学视野:课程内容建构的学理基础
        一、当代课程理论中的课程内容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建构的理论框架
    第二节 通识与美育视野: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三层次理论
        一、通识与美育的目标指向与层次性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三层次理论
    第三节 学科视野:课程内容的知识与能力形态
        一、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知识形态:学科“破界”与“跨界”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核心能力: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第四节 设计通识的核心能力——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培养
        一、从设计形式4 属性看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基本类型
        二、基于知觉-媒介-抽象的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三、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四、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五、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第五章 怎么教: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第一节 课题的本质与设计方法研究——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一、课题的本质及其设计方法: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二、设计通识典型课题分析
        三、通识设计课题设计方法:差异与应对策略
    第二节 微观: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4 种类型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基于“知觉-媒介-抽象”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二、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三、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四、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
    第三节 中观:通识设计内容3 层次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设计语言”的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二、“设计返身”的课题设计研究
        三、“设计自由”的课题设计——在设计中自由
    第四节 课题设计方法总结与作为教学设计形式的展望
        一、微观和中观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总结
        二、宏观、抽象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展望
结论 “造物亦育人”——面向未来的高校通识设计课程
    一、异化与回应:设计作为一种通识性人文实践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再思考 ——设计学科核心素养与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三、课题设计作为育人体验设计和课程推广关键
附录一:本文专业案例分析与通识课题设计目录
附录二 西南交通大学通识课《设计美育Ⅰ:从艺术到设计》课程教学(2020-2021 秋季学期)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民族高校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改革探究 ——以西北民族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工程训练概述
    2.1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概述
        2.1.1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定义
        2.1.2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
        2.1.3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
    2.2 工程训练概述
        2.2.1 工程训练的定义
        2.2.2 工程训练的目标
    2.3 实践教学概述
        2.3.1 实践教学的定义
        2.3.2 实践教学的地位
        2.3.3 实践教学的作用
第3章 西北民族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工程训练实践教学调查分析
    3.1 调查目的
    3.2 调查方法
        3.2.1 问卷调查
        3.2.2 实地走访
    3.3 调查对象
    3.4 问卷调查与实地走访
        3.4.1 实地走访
        3.4.2 问卷设计
        3.4.3 问卷试测
第4章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西北民族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工程训练实践教学现状
    4.1 师资队伍建设
        4.1.1 缺少双师型教师
        4.1.2 教师培训次数较少
        4.1.3 部分教师缺乏经验
        4.1.4 缺少校外行家专家
        4.1.5 教师教学种类过多
    4.2 教学内容
        4.2.1 教学内容较为传统
        4.2.2 各个工种之间的关联性不强
        4.2.3 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不强
        4.2.4 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
        4.2.5 教学内容缺乏创新应用性
    4.3 教学方式
        4.3.1 教学方式较为传统
        4.3.2 忽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4.3.3 忽视知识传递方式的重要性
        4.3.4 教学方法单一
        4.3.5 忽视对学生多方面精神的培养
    4.4 教学组织
        4.4.1 实训教学形式单一
        4.4.2 教学组织形式单一
        4.4.3 学生分组情况不合理
        4.4.4 不同专业的学生分开授课
        4.4.5 实践教学时间安排太短
    4.5 教学质量
        4.5.1 考核形式过于简单
        4.5.2 组织相关比赛数量较少
        4.5.3 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的频率较低
        4.5.4 学生的操作技能得不到定期检验
        4.5.5 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效果不明显
    4.6 教学设备
        4.6.1 教学设备数量较少
        4.6.2 实训室开放时间较短
        4.6.3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4.6.4 实训基地缺少足够的职业氛围
        4.6.5 实践教学环境一般
第5章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民族高校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改革策略
    5.1 师资队伍建设
        5.1.1 培养双师型教师
        5.1.2 优化教师培训方式
        5.1.3 引进经验丰富的教师
        5.1.4 强化高端人才引进
        5.1.5 教师应术业有专攻
    5.2 改革教学内容
        5.2.1 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5.2.2 加强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性
        5.2.3 实践教学内容联系理论知识
        5.2.4 教学内容需较强的可操作性
        5.2.5 教学内容要体现创新应用性
    5.3 改进教学方式
        5.3.1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5.3.2 教学方式理论联系实际
        5.3.3 重视知识传递方式的重要性
        5.3.4 结合不同的教学方式
        5.3.5 注重对学生多方面精神的培养
    5.4 优化教学组织
        5.4.1 增加实训教学的组织形式
        5.4.2 丰富教学组织形式
        5.4.3 合理对学生进行分组
        5.4.4 融合跨专业学生
        5.4.5 合理安排实践教学时间
    5.5 提升教学质量
        5.5.1 考核形式多样化
        5.5.2 举办实践教学相关的比赛
        5.5.3 增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频率
        5.5.4 定期对学生的操作技能进行考核
        5.5.5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5.6 完善教学设备
        5.6.1 合理配置实践教学设备
        5.6.2 合理安排实训室开放时间
        5.6.3 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5.6.4 营造足够的职业氛围
        5.6.5 改善实践教学环境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1 教师问卷
附录2 学生问卷
研究成果
致谢

(4)从工程训练中心到学习工厂(论文提纲范文)

一、 新工业革命给工程实践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一) 面向完整工业过程的大工程观教学理念。
    (二) 映射工程纵向深度和横向广度的全局性教学内容。
    (三) 胜任复杂工程问题纾解的多样化教学方式。
二、 工程训练中心:与真实工业区隔的传统工程实践教学模式
    (一) 工艺输入驱动的理念观。
    (二) 纵横延展桎梏的内容观。
    (三) “授受”为主的主体观。
三、 “学习工厂”:面向真实工业的工程实践教学新模式
    (一) 以能力输出为导向的教学理念。
    (二) 纵横结合的教学内容。
    (三) 因循主动学习的教学方式。
四、 从工程训练中心到“学习工厂”的路径转换
    (一) 树立面向真实工业需求的实践导向知识观。
    (二) 有机联动教学理念的顶层设计与底层实施。
    (三) 串联工程问题的纵向深度和横向广度。
    (四) 组合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教学方式。
    (五) 构建系统的工程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机制。

(5)基于大实践理念的柔性工程训练体系探索和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应用本科转型背景下的大实践育人理念建设
    1.1 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的内涵需要
    1.2“大实践”育人理念的形成与思考
2 工程训练平台的构建与应用
    2.1 建设思路
    2.2 平台构建
    2.3 教学体系设计
    2.4 项目实施与应用
3 结束语

(6)基于虚拟现实的工程实践教育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基于VR的实践教学特点
    (一)保证安全性
    (二)大工程概念教学普及性
    (三)工程实践教学内容多层次性
    (四)技术更具推广性
二、立体显示成像原理及特点
    (一)VR立体成像原理
    (二)立体显示关键特点
    (三)基于VR的STEAM教育
        1. 影响教学模式
        2. 影响教学手段
        3. 影响学习方式
三、虚实结合的工程实践课程体系
    (一)《虚实结合的减速器工程训练》课程
    (二)《虚实结合的机床工程训练》课程
    (三)《数字化生产实践》课程
    (四)《智能制造实践》课程
四、结束语

(7)探索新形势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新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一、逐步建立融通互哺的实践体系结构
    (一)完善实验教学体系架构,夯实学生创造力的基本功
    (二)推进挑战类实验课程改革与发展
    (三)以创新创业项目为核心的基于学生兴趣的个性教学模式
    (四)以先进制造技术为引领,激发学生兴趣,唤醒学生好奇,探索校企共同培养人才模式
    (五)重视实践创新平台与产出的融通互哺
二、逐步完成中心先进制造技术相关平台的全开放
三、将创新创业、竞赛创新主动融合进中心创新能力培养的体系架构
四、可能面临的问题与持续探索改进

(8)弧焊机器人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与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弧焊机器人实验室建设思路
2 实验室建设原则
3 实验室硬件建设
4 建设教学内容
    4.1 教学内容的制定
    4.2 平台教学建设
    4.3 教学方法及模式
5 弧焊机器人实训室未来发展规划
6 结语

(9)创新型工程训练教学模式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典型传统工程训练
2 创新型工程训练教学模式的顶层设计
3 创新型工程训练课程建设实践
    3.1 创新课程
        3.1.1 基础训练
        3.1.2 项目训练
    3.2 质量保障
4 创新型工程训练教学模式的应用成效
5 结语

(10)新工科背景下工程训练实验课程改革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新工科背景下工程训练实验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工程训练课程没有体现连续性
    (二)工程训练课程没有体现应用性
    (三)工程训练课程没有体现综合性
三、新工科背景下工程训练实验课程的改革
    (一)课程体系的改革
    (二)课程内容的改革
    (三)引入学科交叉
    (四)师资队伍的建设
四、结语

四、关于实践教学和创建工程训练中心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实践教学发展研究(1990—2019)[J]. 陶宇斐,关增建.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5)
  • [2]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D]. 曹勇.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3]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民族高校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改革探究 ——以西北民族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为例[D]. 刘痒痒.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4]从工程训练中心到学习工厂[J]. 李冲,毛伟伟,张红哲,王永青.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1(03)
  • [5]基于大实践理念的柔性工程训练体系探索和实践[J]. 闫金顺,雒卫廷. 吕梁学院学报, 2021(02)
  • [6]基于虚拟现实的工程实践教育探究[J]. 蔡宝,朱文华,顾鸿良,刘赛. 高教学刊, 2021(03)
  • [7]探索新形势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新机制[J]. 何倩鸿,王科盛,丁杰雄. 教育教学论坛, 2020(53)
  • [8]弧焊机器人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与规划[J]. 高党寻,姚启明,杨建新,彭世广,李睿. 焊接技术, 2020(08)
  • [9]创新型工程训练教学模式的探索[J]. 王群,蔡立军,刘彬彬,张国田,易守华,田万一.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0(08)
  • [10]新工科背景下工程训练实验课程改革初探[J]. 黄嫦娥,魏德强,廖维奇,卢健,王喜社. 教育教学论坛, 2020(34)

标签:;  ;  ;  ;  

实践教学与建设工程实训中心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