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乳液介质中相转移催化制备乙酸苄酯的研究

微乳液介质中相转移催化制备乙酸苄酯的研究

一、微乳介质中相转移催化制备乙酸苄酯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宋苗苗[1](2020)在《酯类化合物/短链醇/水绿色无表面活性剂微乳液的构建与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包含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二部分为丙二酸二乙酯/乙醇/水无表面活性剂微乳液的结构与物化性能;第三部分为丙酸苄酯/短链醇/水体系的相行为及作为模板合成钼酸钙;第四部分为丙二酸二乙酯/乙醇/水无表面活性剂微乳液为模板合成钼酸钡和SiO2。一、绪论简述了无表面活性剂微乳液(SFMEs)的定义、表征方法、应用及研究进展。二、丙二酸二乙酯/乙醇/水无表面活性剂微乳液的结构与物化性能构建了丙二酸二乙酯/乙醇/水无表面活性剂微乳液(SFME)体系。(1)在25℃下,利用目视滴定法绘制了SFME体系的三元相图。(2)利用电导法和紫外可见光谱法,将SFME单相区划分为O/W、B.C.和W/O三个亚相区。(3)动态光散射(DLS)测定表明W/O区和O/W区存在液滴结构,B.C.区是一种管道网状结构。W/O液滴和O/W液滴的尺寸均随油含量的增加而减小。(4)由透射电镜对负染色的微乳液进行观察,发现微乳液的W/O液滴为黑色球形液滴,B.C.区呈网状结构,O/W液滴为白色球形液滴。(5)考察了CoCl2在W/O SFME中的增溶性能。发现当SFME中水的质量百分数达到0.10时,可形成完整的W/O液滴;考察了CuCl2在W/O SFME中的增溶性能,发现SFME水核的极性随水含量的增加而增大。(6)W/O微乳液对无机盐(K3Fe(CN)6)和生物分子(核黄素)具有很好的增溶性能。三、丙酸苄酯/短链醇/水体系的相行为及作为模板合成钼酸钙构建了三种含不同双溶剂(乙醇、正丙醇、异丙醇)的无表面活性剂微乳液体系。考察了体系的相行为,以丙酸苄酯/异丙醇/水W/O微乳液为模板合成了CaMoO4无机材料。(1)通过目视滴定法绘制了SFME体系的三元相图。发现三个体系的单相区面积的大小顺序为:正丙醇>异丙醇>乙醇。三个SFME体系的单相区均可利用电导法划分为O/W、B.C.和W/O三个相区。(2)由紫外可见光谱法,在丙酸苄酯/异丙醇/水体系中,测定了甲基橙的最大吸收波长。发现随油含量的增加,吸收波长减小,可解释为由于O/W、B.C.和W/O相区的转变所致。(3)由TEM观察到W/O液滴呈黑色球状,O/W液滴呈白色球状,B.C.为网状结构。(4)考察了CoCl2在W/O SFME体系中的增溶性能,发现当体系中水的质量含量达到0.10时,W/O液滴中的水核开始形成。W/O SFME对K3Fe(CN)6和核黄素都具有很好的增溶性能。(5)以W/O微乳液为模板,合成了球状、花状和梭状形貌的CaMoO4材料。四、丙二酸二乙酯/乙醇/水无表面活性剂微乳液为模板合成钼酸钡和SiO2以丙二酸二乙酯/乙醇/水为模板,合成了BaMoO4、实心SiO2和蛋黄/蛋壳结构的SiO2纳米材料。((1)在W/O SFME中,利用双微乳液法合成了50nm-200nm的BaMoO4颗粒。(2)在O/W SFME中合成了实心和蛋黄/蛋壳结构的SiO2,发现随体系中油含量的增加,SiO2的直径变大。(3)考察了不同蚀刻剂的蚀刻性能,发现HF的蚀刻时间最短。探讨了蛋黄/蛋壳结构SiO2的生长机理

杨育青[2](2019)在《δ-癸内酯工艺优化及副产物醋酸溶液的处理》文中研究说明δ-癸内酯天然存在于椰子、覆盆子中,具有奶香、椰子和桃子样的果香气息。外观为无色黏稠液体。本文主要研究δ-癸内酯的合成以及其副产醋酸的有效利用。确定了2-戊基环戊酮为起始原料,自制过氧乙酸为氧化剂,经过Baeyer-villiger氧化重排合成δ-癸内酯,反应收率大于96%,气相色谱纯度达到98.5%,经香气改善可以达到调香要求。另外,对其副产醋酸溶液的处理方案进行探讨,选择合成乙酸苄酯,并对其过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最后进行工业化试车验证其可行性。

周国强[3](2017)在《可控制相转移催化聚吡咯微胶囊的制备及其缓释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微胶囊技术己广泛应用于相变材料、相转移催化剂、食品添加剂、饮料工业、乳制品、糖果、破胶剂、生物制药等众多领域当中,微胶囊技术有着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极大的实际应用价值。微胶囊的制备方法相对成熟,主要包括化学法、物理法和两者结合的物理化学法,其中以化学法应用最多,化学法中又以原位聚合法和界面聚合法颇为受人们的青睐。本文以原位-微乳界面共聚法、悬浮-分散-聚合法选取水溶性无机盐引发剂过硫酸钾、油溶性有机引发剂过氧化苯甲酰以及偶氮类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为芯材,聚吡咯为壳材,制备了可控制缓释的相转移催化聚吡咯微胶囊,研究了该微胶囊的形成、缓慢释放的机理研究和动力学模型的构建。因此,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从以下三个部分进行;1.可控制缓释过硫酸钾/聚吡咯微胶囊的制备及其性能的研究以固体过硫酸钾为芯材,聚吡咯为壳材,以异丙醇、丁醇、水为溶剂,通过原位一微乳界面共聚法制备出了具有包裹率高达95%、粒径分布在400-750 nm,能在3-14 h之间可控制缓慢释放的过硫酸钾/聚吡咯微胶囊,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粉末多晶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热重分析仪(TGA)、动态光散射(DLS)等手段对制备的微胶囊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微胶囊的结构、形貌、粒径、热稳定性等性能,通过对微胶囊缓释过程动力学模型的构建,该微胶囊在80℃时其释放的过程接近为一级动力学模型,40℃时微胶囊的释放动力学比较接近于零级动力学模型。2.可控制缓释过氧化苯甲酰/聚吡咯微胶囊的制备及其性能的研究以固体过氧化苯甲酰为芯材,聚吡咯为壳材,以水为溶剂,通过悬浮-分散-聚合法制备出了粒径在600-800 nm,包裹率高达83%,能在5-17h之间可控制缓慢释放的过氧化苯甲酰/聚吡咯微胶囊。通过添加SDS、SDS/PEG 600和SDS/PEG 2000不同乳化剂组分研究了微胶囊的稳定性及其分散性能,通过芯材过氧化苯甲酰紫外吸收峰的强弱判断微胶囊包裹率的大小等。制备出的微胶囊其储藏稳定性也较好,通过对微胶囊缓释过程动力学模型的构建,该微胶囊在60℃时其释放的过程接近为Higuchi动力学模型,40℃时微胶囊的释放动力学是一个介于一级与Higuchi动力学之间的混合动力学模型。3.相转移催化聚吡咯微胶囊释放后的实际应用过硫酸钾/聚吡咯微胶囊其制备过程在油性溶剂当中,通过在水当中完成缓慢释放,除去壳材聚吡咯,在释放完全后的水溶液当中添加偶氮二异丁腈、吡咯单体、乳化剂等,通过在水溶液当中释放出的芯材过硫酸钾的引发,同样可以制备出偶氮二异丁腈/聚吡咯微胶囊。过氧化苯甲酰/聚吡咯微胶囊其制备过程在水溶液当中,通过在油性溶剂当中缓慢释放,同样去除聚吡咯壳材,在释放完全的溶液当中添加苯乙烯与丙烯酸丁酯的混合单体、乳化剂等,通过在70℃环境下进行搅拌反应,可制备出聚苯乙烯与聚丙烯酸丁酯的混合物。通过TEM、红外等手段对制备的产物进行了一系列简单的表征。

邵景景[4](2017)在《O/W型微乳体系相转移催化合成乙酸苯甲酯》文中提出在O/W型的微乳体系中,实施了苄氯与乙酸钠的相转移催化反应,配制微乳液采用醚型表面活性剂NP-10,并兼作相转移催化剂,制备乙酸苯甲酯。结果表明在45℃及3h的情况下,向反应系统中加入少量乙酸产率即可达到78.2%。

冯素流[5](2016)在《水相中酯类化合物绿色定量合成反应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绿色化学的一条重要原则是反应过程中避免副产物的产生,为此探索将以有机溶剂作溶媒的反应产率提高至定量、无需纯化和不产生副产物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围绕这一主题开展了水相中定量合成酯类化合物新方法的研究。在合成糖酯的反应中本文通过优化水的用量、碱、相转移催化剂和温度,最终确定了以α-氯代糖和羧酸为原料在水,四丁基溴化铵(TBAB),碳酸铯,聚四氟乙烯颗粒存在下定量或近乎定量的合成单一构型的β-糖酯的新方法,最终合成了28个单一构型的β-糖酯,其中20个β-糖酯收率大于95%,8个β-糖酯收率定量。而在已有报道中,产物产率偏低(12-95%),构型不单一(α:β=1:0.24-4.5),后处理需要柱层析分离提纯。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反应范围拓展到非糖类酯的合成,尝试了以α-卤代羰基化合物、烯丙基溴、苄基氯、碘化物和甲磺酸酯作为烃基供体,与羧酸反应制备酯类化合物,通过对反应温度、相转移催化剂进行筛选优化,最终确定了最优反应条件并制备了50个产物,收率均大于90%,其中46个产物收率定量,30个产物后处理仅需过滤即可得纯品,16个产物仅需萃取即可得到,无需进一步纯化,最大化地降低了有机试剂的使用。用这一新合成方法,本文实现了α-羰基仲酯的定量合成并制备了10个产物,而相应的反应在有机溶剂中收率都偏低(65-83%);在碘化物酯化反应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水相中羧基可以选择性的与伯碘化物进行反应而不与仲碘化物反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碘化物选择性的酯化反应研究;本文还进行了酮酯应用研究,以生成的酮酯合成了咪唑和恶唑类化合物。在上述几类酯的合成中,聚四氟乙烯颗粒是首次应用。通过对照实验,本文确定了聚四氟乙烯颗粒和水在该方法中的重要作用,并且通过与在有机溶剂中反应对比,发现这一水相合成的新方法具有以下优点:反应时间短,绝大部分产物收率定量且立体构型专一,官能团包容性好,后处理操作简单,易于放大(当将反应放大到5-12 g级别时,反应结束后糖酯产物也以固体形式析出,通过简单过滤即可定量得到目标产物,无需进一步纯化,全程避免了有机溶剂的使用)。

李亚男,何文军,俞峰萍,陈梁锋,戈军伟[6](2015)在《离子交换树脂在有机催化反应中的应用进展》文中提出总结了阳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剂和阴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剂分别在酯化、烷基化、醚化、缩合、异构化、环氧化等有机合成反应中的应用进展,评述了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和可回收利用性,展望了未来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剂的开发和发展方向。

江冬瑜[7](2015)在《离子液体微乳液催化酯化反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酯化反应是常见的有机化学反应。油酸酯广泛应用于精细化工中,用常规催化剂(如浓硫酸、超强酸、杂多酸等)制备油酸酯存在副反应多、反应活性低、产品色泽深、后续分离困难等问题。离子液体虽然可以克服常规催化剂的缺点,但催化性能好的离子液体多为带有磺酸基团的吡咯类离子液体,这类离子液体合成复杂,提取成本高。微乳液虽可提供大的油水界面,但微乳液催化酯化反应时间长达24小时以上。结合离子液体及微乳液的优点,以环己烷或甲苯为油相,TX-100和[Hmim]HSO4或[Omim]HSO4为表面活性剂,[Bmim]BF4或[Bmim]NTf2为离子液体相,制备一系列具有较高温度独立性的离子液体微乳液,所用到的离子液体合成简单,提取过程方便。以制备的离子液体微乳液体系为反应介质和酯化反应催化剂催化合成油酸酯,发现[Bmim]BF4/TX-100+[Hmim]HSO4/环己烷微乳液体系是油酸酯化反应中催化性能最优的催化剂和反应介质。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影响[Bmim]BF4/TX-100+[Hmim]HSO4/环己烷微乳体系催化油酸酯化反应的4个主次因素:催化剂用量>油酸与月桂醇摩尔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同时确定了最优工艺条件:催化型离子液体用量为反应物总质量的8%,油酸/月桂醇摩尔比为1:5,反应温度为100℃,反应时间为6 h,制备所得的油酸月桂酯产率为91.17%,选择性为98.55%。考察了不同碳链长度的脂肪醇对油酸转酯化反应性能的影响,油酸与较长链脂肪醇的反应时间相对较长,反应时间长短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反应底物的性质。过多的离子液体微乳液用量对油酸酯化反应有一定抑制作用。对离子液体微乳液催化油酸与脂肪醇的酯化反应机理进行初步探讨。[Hmim]HSO4可兼作酸催化剂和表面活性剂,形成热力学稳定的微乳液体系,相界面的增加提高了反应物与催化剂的接触机率,从而使反应速率加快;[Hmim]HSO4的极性头聚集在界面上,酸浓度的增加能有效地催化在界面上发生的酯化反应。酯化反应生成的水通过氢键与[Bmim]BF4结合,被增溶到微乳液的内核中,平衡向生成酯的方向移动,从而提高酯的产率。界面处发生的酯化反应则遵循质子酸催化酯化反应的机理。

李明[8](2014)在《离子液体的构建及在非水生物催化合成天然香料中的应用》文中提出随着绿色化学在全球的倡导及消费者对天然香料日益强烈的追求,生物仿生合成天然香料成为香料工业最具发展潜力的途径之一。离子液体是一种环境友好的绿色溶剂,可替代易挥发性有机溶剂应用于非水生物催化。然而,迄今人们对离子液体对酶行为的影响机制和规律性了解甚少。为此,本论文开展了新型对称烷基咪唑型离子液体的设计、合成、性质及作为天然香料仿生合成介质的研究。设计合成出十种阳离子是1,3-二烷基咪唑[D(R)IM]+而阴离子为[PF6]-和[OAc]-的新型对称烷基咪唑型离子液体。其中,四种对称烷基咪唑醋酸盐离子液体未见文献报道。研究发现,阳离子咪唑环1、3位N上取代基的碳链长短与同分异构之间的构型差异都会显着影响离子液体的性质。当阳离子相同时,[OAc]-类离子液体的密度、热稳定性、粘度、极性及表面张力都要低于相应的[PF6]-与[NTf2]-离子液体。考察离子液体的提取、富集和定香性能,研究离子液体与香料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离子液体提取芳樟油表明,具有较高极性与较低粘度的离子液体对芳樟油的提取率较高。SEM结果证实离子液体可以有效破坏植物组织细胞,从而有助于精油的释放。离子液体顶空单滴微萃取酯类香料结果显示,离子液体对酯类化合物的富集倍数既受其憎水性、极性和粘度的影响,还与分析物本身的结构及性质密切相关。良好的憎水性、较低的极性有利于富集,而高粘度则相反。离子液体对芳香族酯类的富集倍数最高,萜类酯其次,饱和脂肪族酯相对最低。离子液体对香料的定香性能研究发现,具有较高极性的离子液体与极性较大的香料如醇类化合物之间的作用力较强,而低极性的离子液体与弱极性的香料如酮类、酯类、萜类化合物之间的作用力较强,高粘度有助于离子液体对香料的定香作用。分别以脂肪酶催化(-)-薄荷醇与乙酸酐酯化合成(-)-乙酸薄荷酯及脂肪酶催化拆分(±)-薄荷醇为模型反应,考察不同离子液体介质对酶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酶在离子液体中的活性、立体选择性和稳定性显着优于有机溶剂正己烷,(-)-薄荷醇转化率高达97.4%,(±)-薄荷醇拆分反应转化率与e.e.值分别可达48.1%与98.1%。荧光光谱和圆二色谱研究结果表明,酶在离子液体中有较大的酶蛋白分子裸露程度和良好的二级结构稳定性。以上事实表明离子液体的阳离子尺寸及空间构型是影响酶行为的重要因素。采用新型功能导电聚合物共价键合脂肪酶固定于铜网电极上,然后涂覆离子液体构建新型生物反应器。以催化拆分(R,S)-1-苯乙醇为模型反应,考察酶的活性、稳定性和重复利用性。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生物反应器具有良好的酶催化活性与立体选择性,在最佳反应条件下,最初反应速率、反应转化率及e.e.值分别为1.76Umg-1、47.4%和99.0%。固定化酶的半衰期是游离酶的5.1倍,生物反应器重复使用10次后酶活性没有明显减少。共价键合方式固定酶及离子液体良好的亲生物性使生物传感器在酶活性和稳定性方面得到较大提高。

陶鸿彦[9](2013)在《离子液体催化反应精馏制备乙酸异戊酯》文中指出离子液体是近年来化学化工领域中研究的热点。由于一直以来酯化工业所采用浓硫酸催化酯化反应的工艺路线,对我们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寻求新型的绿色催化剂已经迫在眉睫。离子液体具有不易挥发,有较好的稳定性,催化酯化反应的副反应少,反应后易于分离出来,并回收利用率高等特殊性质,被作为酯化反应环境良好的催化剂广泛研究。离子液体的功能化可使其具有更广阔的应用空间。将功能化离子液体进行固载化,可以把离子液体和固相载体材料的优点结合在一起,作为催化剂或介质应用于反应时,更有利于产物和原料的反应、分离和催化剂的循环使用。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离子液体直接作为催化剂,反应精馏法制备乙酸异戊酯的工艺研究。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酸与异戊醇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离子液体用量V=2mL;回流比R=2.5。在此条件下,乙酸异戊酯浓度为98%,收率为79%。第二部分是负载离子液体催化剂的制备。以硅胶为载体,分别负载了三种离子液体[OMIm]HSO4(1辛基-3-甲基咪唑硫酸氢盐)、[BMIm]lCl (1丁基-3-甲基咪唑氯盐)、[OMIm]BF4(1辛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在相同条件下进行酯化反应,考察催化酯化效果发现,[OMIm]HSO4的酯化率最高。第三部分为制备负载离子液体催化剂的最佳工艺条件研究。分别考察了制备温度、离子液体加入量、离子液体的种类等影响因素对反应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制备温度为60-C;离子液体加入量为3.5g。在此条件下,乙酸异戊酯浓度为96.7%,其收率为74.1%。目前关于此种方法合成乙酸异戊酯的文献未见报道,对研究离子液体催化性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张国华[10](2012)在《相转移催化合成乙酸苄酯宏观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了氯化苄与乙酸钠在相转移催化剂苄基三乙基氯化铵作用下合成乙酸苄酯的宏观动力学。研究中固定相转移催化剂用量,并使乙酸钠大量过量以维持反应体系中乙酸钠浓度为定值。在50~60℃的温度下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反应对氯化苄为1级,反应表观活化能为36.4kJ/mol。

二、微乳介质中相转移催化制备乙酸苄酯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乳介质中相转移催化制备乙酸苄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酯类化合物/短链醇/水绿色无表面活性剂微乳液的构建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微乳液简介
    1.2 无表面活性剂微乳液
    1.3 无表面活性剂微乳液的表征方法
        1.3.1 电导法
        1.3.2 光谱法
        1.3.3 动态光散射法
        1.3.4 电镜法
        1.3.5 其它表征方法
    1.4 无表面活性剂微乳液的应用研究
        1.4.1 酶催化反应
        1.4.2 有机化学反应
        1.4.3 纳米材料制备
        1.4.4 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1.5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丙二酸二乙酯/乙醇/水无表面活性剂微乳液的结构与物化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药品与仪器
        2.2.2 相图的绘制
        2.2.3 电导率的测量
        2.2.4 紫外可见光谱
        2.2.5 动态光散射的测定
        2.2.6 透射电镜的检测
        2.2.7 增溶性能的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丙二酸二乙酯/乙醇/水SFMEs的三元相图
        2.3.2 紫外可见光谱
        2.3.3 动态光散射
        2.3.4 电镜(TEM)测定
        2.3.5 CoCl_2 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2.3.6 SFME的极性和增溶性
        2.3.7 高价无机盐的增溶
        2.3.8 核黄素的增溶
        2.3.9 维生素C的增溶
    2.4 结论
第三章 丙酸苄酯/短链醇/水体系的相行为及作为模板合成钼酸钙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药品与仪器
        3.2.2 相图的绘制
        3.2.3 电导率的测量
        3.2.4 紫外可见光谱的测定
        3.2.5 透射电镜的测定
        3.2.6 DLS的测定
        3.2.7 K_3Fe(CN)6 的增溶
        3.2.8 核黄素的增溶
        3.2.9 CaMoO_4 的合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丙酸苄酯/短链醇/水的相行为
        3.3.2 丙酸苄酯/异丙醇/水的紫外可见光谱
        3.3.3 丙酸苄酯/异丙醇/水的TEM
        3.3.4 CoCl_2 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3.3.5 高价无机盐的增溶
        3.3.6 核黄素的增溶
        3.3.7 W/O微乳液合成CaMoO
    3.4 结论
第四章 丙二酸二乙酯/乙醇/水无表面活性剂微乳液为模板合成钼酸钡和SiO2.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药品与仪器
        4.2.2 合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丙二酸二乙酯/乙醇/水SFME体系合成钼酸钡纳米颗粒
        4.3.2 丙二酸二乙酯/乙醇/水SFME体系合成实心SiO_2
        4.3.3 丙二酸二乙酯/乙醇/水SFME体系合成蛋黄/蛋壳结构SiO_2
    4.4 结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δ-癸内酯工艺优化及副产物醋酸溶液的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言
    1.1 δ-癸内酯合成进展
    1.2 副产物醋酸溶液处理的技术进展
        1.2.1 副产物醋酸的分离技术
        1.2.2 副产物醋酸合成下游衍生产品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δ-癸内酯的合成
        2.1.1 过氧乙酸制备
        2.1.2 δ-癸内酯的合成
    2.2 副产物醋酸合成乙酸苄酯
        2.2.1 所用药品和主要仪器
        2.2.2 实验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δ-癸内酯的合成
        3.1.1 过氧乙酸的合成
        3.1.2 δ-癸内酯的合成
    3.2 副产物醋酸溶液合成乙酸苄酯
        3.2.1 乙酸苄酯反应机理
        3.2.2 副产物醋酸中和pH对反应的影响
        3.2.3 脱水量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3.2.4 溶剂对反应的影响
        3.2.5 相转移催化剂三乙胺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3.2.6 投料配比对反应的影响
        3.2.7 反应温度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3.2.8 乙酸苄酯粗品蒸馏和香气改善
    3.3 工业化生产
        3.3.1 工业生产过氧乙酸
        3.3.2 工业生产δ-癸内酯
        3.3.3 副产物醋酸工业化生产乙酸苄酯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可控制相转移催化聚吡咯微胶囊的制备及其缓释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微胶囊
        1.1.1 微胶囊概况
        1.1.2 微胶囊技术的优点
        1.1.3 微胶囊制备的方法
    1.2 微胶囊的释放方式及其影响因素
        1.2.1 微胶囊的释放方式
        1.2.2 不同敏感型微胶囊的释放
        1.2.3 微胶囊释放的影响因素
    1.3 微胶囊技术的应用
        1.3.1 微胶囊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1.3.2 微胶囊在生物制药工业中的应用
        1.3.3 微胶囊在相转移催化方面的应用
        1.3.3.1 无机盐过硫酸钾(KPS)
        1.3.3.2 有机过氧化物过氧化苯甲酰(BPO)
        1.3.3.3 偶氮类化合物偶氮二异丁腈(AIBN)
    1.4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意义及其创新点
        1.4.1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意义
        1.4.2 本论文的创新点
    1.5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可控制缓释KPS/Ppy微胶囊的制备及其性能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
        2.2.2 实验仪器
    2.3 KPS/Ppy微胶囊的制备
    2.4 实验方法
        2.4.1 微胶囊核壳结构及其分散性能的观察(TEM)
        2.4.2 微胶囊外表形貌观察(SEM)
        2.4.3 微胶囊组成元素分析(EDS)
        2.4.4 微胶囊的粒径分析(DLS)
        2.4.5 微胶囊的晶型结构分析(XRD)
        2.4.6 微胶囊吸收官能团的测定(FTIR)
        2.4.7 微胶囊的热稳定性分析(TGA)
        2.4.8 微胶囊芯材晶格条纹的测定(HRTEM)
        2.4.9 拉曼衍射图的测定
        2.4.10 微胶囊包裹率的测定
    2.5 结果与讨论
        2.5.1 不同体积的过氧乙酸对微胶囊制备的影响
        2.5.2 聚乙二醇链长对微胶囊分散性能的影响
        2.5.3 SDS/PEG 6000质量比对微胶囊形貌的影响
        2.5.4 微胶囊的元素组成及其含量分析
        2.5.5 过硫酸钾/聚吡咯微胶囊包封率、粒径大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
        2.5.6 微胶囊化对过硫酸钾芯材晶型结构的影响
        2.5.7 微胶囊化对过硫酸钾芯材主要官能团吸收峰的影响
        2.5.8 微胶囊拉曼衍射成像图谱分析
        2.5.9 过硫酸钾微胶囊的HRTEM图谱分析
        2.5.10 温度对微胶囊热稳定性的影响
        2.5.11 微胶囊中芯材的释放性能及其释放机理
        2.5.11.1 微胶囊芯材的释放性能研究
        2.5.11.2 微胶囊的形成及其释放机理
        2.5.11.3 微胶囊释放动力学模型的构建
    2.6 结论
    2.7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可控制缓释BPO/Ppy微胶囊的制备及其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
        3.2.2 实验仪器
    3.3 BPO/Ppy微胶囊的制备
    3.4 实验方法
        3.4.1 微胶囊核壳结构及其分散性能的观察(TEM)
        3.4.2 微胶囊外部形貌观察(SEM)
        3.4.3 微胶囊的元素组成分析(EDS)
        3.4.4 微胶囊的粒径分析(DLS)
        3.4.5 微胶囊的晶型结构分析(XRD)
        3.4.6 微胶囊吸收官能团的测定(FT)
        3.4.7 微胶囊的热稳定性分析(TGA)
        3.4.8 微胶囊的DSC热分析法
        3.4.9 微胶囊芯材晶格条纹的测定(HRTEM)
        3.4.10 微胶囊包裹率的测定
        3.4.11 微胶囊释放性能的测定
    3.5 结果与讨论
        3.5.1 不同体积的过氧乙酸对微胶囊制备的影响
        3.5.2 不同乳化剂体系对微胶囊分散性能的影响
        3.5.3 不同乳化剂体系微胶囊形貌的分析
        3.5.4 微胶囊的元素组成及其含量分析
        3.5.5 聚合时间对微胶囊中芯材包裹率的影响
        3.5.6 聚合时间对微胶囊粒径分布的影响
        3.5.7 微胶囊化对过氧化苯甲酰芯材晶型结构的影响
        3.5.8 微胶囊化对过氧化苯甲酰芯材主要官能团吸收峰的影响
        3.5.9 过氧化苯甲酰微胶囊的HRTEM图谱分析
        3.5.10 微胶囊的TG与DSC分析
        3.5.11 微胶囊中芯材的释放性能及其释放机理
        3.5.11.1 微胶囊芯材的释放性能研究
        3.5.11.2 微胶囊的形成及其释放机理
        3.5.11.3 微胶囊释放动力学模型的构建
    3.6 结论
    3.7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相转移催化KPS/Ppy、BPO/Ppy微胶囊释放后的实际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
        4.2.2 实验仪器
    4.3 AIBN/Ppy微胶囊的制备
    4.4 聚苯乙烯/聚丙烯酸丁酯复合型壳材大粒径胶囊的制备
    4.5 聚苯乙烯/聚丙烯酸丁酯混合物的制备
    4.6 实验方法
    4.7 结果与讨论
    4.8 结论
    4.9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论文
致谢

(4)O/W型微乳体系相转移催化合成乙酸苯甲酯(论文提纲范文)

1 微乳体系相转移催化反应机理
2 实验部分
    2.1 试剂和仪器
    2.2 微乳体系相图的测定
    2.3 微乳体系相转移催化反应
3 结果与讨论
    3.1 微乳体系的相图
    3.2 反应的影响因素
        3.2.1 时间对乙酸苯甲酯产率的影响
        3.2.2 温度对乙酸苯甲酯产率的影响
    3.3 产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4 结论

(5)水相中酯类化合物绿色定量合成反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水相反应研究进展
    1.1 水相中的有机反应综述
    1.2 选题意义和拟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水相中 β-糖酯的高选择性绿色合成方法研究
    2.1 糖酯的应用
    2.2 糖酯的合成方法综述
    2.3 选题意义和拟研究的内容
    2.4 糖酯化反应条件的探索
    2.5 反应条件的优化
    2.6 溶剂对照实验
    2.7 聚四氟乙烯颗粒作用研究
    2.8 反应底物的拓展
    2.9 部分反应底物的 5-12 g级放大反应
    2.10 反应机理的研究
    2.11 本章小结
    2.12 实验部分
第三章 非糖类酯类化合物的水相合成研究
    3.1 非糖类酯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综述
    3.2 选题意义和拟研究的内容
    3.3 α-卤代羰基化合物成酯反应的探索
    3.4 反应条件的优化
    3.5 反应底物的拓展
    3.6 聚四氟乙烯颗粒作用研究
    3.7 最优条件对烯丙基溴、苄基氯、碘化物和磺酸酯类化合物水相成酯的研究
    3.8 部分底物的放大反应研究
    3.9 实验结果的讨论
    3.10 本章小结
    3.11 实验操作
第四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图
致谢

(6)离子交换树脂在有机催化反应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离子交换树脂
2 离子交换树脂在催化反应中的应用
    2. 1 酸性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剂
    2. 2 碱性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剂
3 结论与展望

(7)离子液体微乳液催化酯化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微乳液的简介
        1.1.1 微乳液的结构
        1.1.2 微乳液的性质与应用
        1.1.3 微乳液中的有机反应
    1.2 离子液体微乳液
        1.2.1 离子液体的简介
        1.2.2 离子液体微乳液的概述
        1.2.3 离子液体微乳液的研究进展
        1.2.4 离子液体微乳液作为反应介质
    1.3 酯化反应及其催化剂
        1.3.1 酯化反应研究背景
        1.3.2 酯化反应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4 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主要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主要试剂
        2.1.2 实验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拟三元相图的绘制
        2.2.2 离子液体微乳液的制备及油酸酯的合成
        2.2.3 产物分析
        2.2.4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第三章 具有催化酯化反应作用的离子液体微乳液体系的构建
    3.1 离子液体型表面活性剂的拟三元相图
    3.2 不同组分的离子液体微乳液催化体系的拟三元相图
    3.3 温度对离子液体微乳液催化体系相行为的影响
    3.4 不同离子液体微乳液催化酯化反应性能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离子液体微乳液催化油酸酯化反应
    4.1 合成催化体系的筛选
    4.2 离子液体微乳液催化合成油酸月桂酯的正交实验
    4.3 油酸酯化反应参数的优化
        4.3.1 [Hmim]HSO4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4.3.2 油酸与月桂醇摩尔比对反应的影响
        4.3.3 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4.3.4 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4.3.5 离子液体微乳液的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4.3.6 不同碳链长度的脂肪醇对反应的影响
        4.3.7 优化工艺验证实验
    4.4 反应机理初探
        4.4.1 酯化反应过程机理探讨
        4.4.2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4.4.3 离子液体微乳液催化酯化反应的机理图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离子液体的构建及在非水生物催化合成天然香料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缩略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天然香料的仿生合成
        1.1.1 酶工程
        1.1.2 发酵工程
    1.2 离子液体在香料仿生合成中的应用
        1.2.1 离子液体的独特性质
        1.2.2 离子液体在非水生物催化中的应用
        1.2.3 离子液体在天然香料仿生合成中的应用
    1.3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3.1 离子液体的绿色制备
        1.3.2 离子液体结构对性质影响规律
        1.3.3 离子液体对酶作用机制
        1.3.4 酶的固定及连续生产
    1.4 拟开展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新型 1,3-二烷基咪唑离子液体的制备
    2.1 实验部分
        2.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2.1.2 合成路线
        2.1.3 合成 1,3-二正丁基咪唑醋酸盐
        2.1.4 合成 1,3-二正丁基咪唑六氟磷酸盐
        2.1.5 离子液体红外光谱测定
        2.1.6 离子液体的电喷雾质谱条件
        2.1.7 离子液体核磁共振图谱测定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合成工艺选择
        2.2.2 离子交换反应条件优化
        2.2.3 合成离子液体产率
        2.2.4 离子液体结构表征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型 1,3-二烷基咪唑醋酸盐离子液体的理化性质
    3.1 实验部分
        3.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3.1.2 离子液体的密度测定
        3.1.3 离子液体的热重测定
        3.1.4 离子液体的粘度测定
        3.1.5 离子液体的极性测定
        3.1.6 离子液体的表面张力测定
    3.2 结果与讨论
        3.2.1 离子液体结构对密度的影响
        3.2.2 离子液体的热稳定性
        3.2.3 不同离子液体的粘度变化
        3.2.4 离子液体的极性
        3.2.5 离子液体的表面活性
        3.2.6 离子液体的表面能与表面熵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离子液体对芳樟油的提取
    4.1 实验部分
        4.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4.1.2 离子液体法提取芳樟油
        4.1.3 超声辅助离子液体法提取芳樟油
        4.1.4 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芳樟油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离子液体种类及提取方式对芳樟油提取的影响
        4.2.2 超声辅助离子液体提取条件优化
        4.2.3 芳樟油成分分析
        4.2.4 不同提取方式下的芳樟叶组织结构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离子液体的定香性能
    5.1 实验部分
        5.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5.1.2 HS-GC-MS 法测定离子液体延缓香料香气释放性能
        5.1.3 GC-MS 分析
        5.1.4 半衰期的测定
    5.2 结果与讨论
        5.2.1 离子液体种类对芳樟醇定香效果的影响
        5.2.2 离子液体对芳樟醇定香条件优化
        5.2.3 芳樟醇逸香曲线
        5.2.4 离子液体种类对丁酸丁酯定香效果的影响
        5.2.5 离子液体对丁酸丁酯定香条件优化
        5.2.6 丁酸丁酯逸香曲线
        5.2.7 离子液体种类对苯乙酮定香效果的影响
        5.2.8 离子液体对苯乙酮定香条件的优化
        5.2.9 苯乙酮逸香曲线
        5.2.10 离子液体种类对甜橙油萜定香效果的影响
        5.2.11 离子液体对甜橙油萜定香条件的优化
        5.2.12 甜橙油萜逸香曲线
        5.2.13 离子液体延缓香精香气释放性能的测定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离子液体/香气的界面行为
    6.1 实验部分
        6.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6.1.2 离子液体顶空单滴微萃取
        6.1.3 气质联用分析
    6.2 结果与讨论
        6.2.1 解吸条件的确定
        6.2.2 萃取条件的优化
        6.2.3 离子液体种类对萃取率的影响
    6.3 单滴萃取-气质联用的分析特征
    6.4 天然香料中酯类成分的测定
    6.5 小结
第七章 离子液体介质中酶促合成(-)-乙酸薄荷酯
    7.1 实验部分
        7.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7.1.2 离子液体的合成
        7.1.3 (-)-乙酸薄荷酯的合成
        7.1.4 气相色谱条件
        7.1.5 酶的半衰期测定
    7.2 结果与讨论
        7.2.1 酶促反应条件优化
        7.2.2 介质的选择
        7.2.3 离子液体的加入量与体系含水量的影响
        7.2.4 酶的稳定性
        7.2.5 酶的重复利用
        7.2.6 离子液体的循环利用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离子液体介质中酶催化拆分(±)-薄荷醇
    8.1 实验部分
        8.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8.1.2 酯化反应
        8.1.3 气相色谱条件
        8.1.4 手性拆分效果的定量分析
        8.1.5 酶的稳定性检测
        8.1.6 酶的荧光发射光谱的检测
        8.1.7 酶的圆二色谱
        8.1.8 离子液体及酶的重复利用
    8.2 结果与讨论
        8.2.1 酰化试剂对选择性酯化反应的影响
        8.2.2 脂肪酶种类
        8.2.3 酶促反应条件的优化
        8.2.4 反应介质的选择
        8.2.5 酶的稳定性
        8.2.6 离子液体及酶的重复利用
    8.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功能导电高分子聚合物与离子液体构建的新型生物反应器催化拆分(R,S)-1-苯乙醇
    9.1 实验部分
        9.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9.1.2 DPP 合成路线
        9.1.3 DPP 的合成
        9.1.4 生物反应器的构建
        9.1.5 气相色谱条件
        9.1.6 (R,S)-1-苯乙醇的催化拆分
        9.1.7 酶的半衰期
    9.2 结果与讨论
        9.2.1 功能导电聚合物 PDPP 的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质
        9.2.2 生物反应器的面貌结构
        9.2.3 反应条件的优化
        9.2.4 生物反应器中固定化酶的稳定性
        9.2.5 生物反应器中固定化酶的重复利用
    9.3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主要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离子液体催化反应精馏制备乙酸异戊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酯化反应的研究现状
        1.2.1 化反应的机理
        1.2.2 酯化反应的研究进展
    1.3 离子液体催化酯化研究现状
        1.3.1 离子液体催化酯化的机理
        1.3.2 酸性离子液体的特点
        1.3.3 酸性离子液体在催化酯化反应中的应用
    1.4 负载离子液体研究现状
        1.4.1 离子液体负载化方法
        1.4.2 负载离子液体的应用
第二章 实验仪器与方法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系统装置
    2.2 实验步骤
        2.2.1 离子液体催化制备乙酸异戊酯的酯化反应
        2.2.2 负载离子液体的制备
        2.2.3 负载离子液体催化制备乙酸异戊酯的酯化反应
    2.3 分析方法
第三章 离子液体催化反应精馏制备乙酸异戊脂
    3.1 酸醇比对实验效果的影响
        3.1.1 当酸醇比为1:1时影响因素对实验效果的影响
        3.1.2 当酸醇比为1.5:1时影响因素对实验效果的影响
        3.1.3 当酸醇比为2:1时影响因素对实验效果的影响
        3.1.4 当酸醇比为2.5:1影响因素对实验效果的影响
        3.1.5 当酸醇比为3:1时影响因素对实验效果的影响
        3.1.6 酸醇比对乙酸异戊酯浓度和收率的影响
    3.2 回流比对实验效果的影响
        3.2.1 当回流比R=1时对实验效果的影响
        3.2.2 当回流比R=1.5时对实验效果的影响
        3.2.3 当回流比R=2时对实验效果的影响
        3.2.4 当回流比R=2.5时对实验效果的影响
        3.2.5 当回流比R=3时对实验效果的影响
        3.2.6 回流比对浓度的影响
    3.3 离子液体用量对实验效果的影响
        3.3.1 当离子液体用量V=1mL时对实验效果的影响
        3.3.2 当离子液体用量V=1.5mL时对实验效果的影响
        3.3.3 当离子液体用量V=2mL时对实验效果的影响
        3.3.4 当离子液体用量V=2.5mL时对实验效果的影响
        3.3.5 当离子液体用量V=3mL时对实验效果的影响
        3.3.6 离子液体用量对乙酸异戊酯浓度及收率的影响
    3.4 不同催化剂对实验效果的影响
        3.4.1 当催化剂为[EMIm]BF_4=2mL时对实验效果的影响
        3.4.2 当催化剂为[EMIm]PF_6=2mL时对实验效果的影响
        3.4.3 当催化剂为浓硫酸=2mL时对实验效果的影响
        3.4.4 不同催化剂对实验效果的影响
    3.5 反应时间对反应效果的影响
    3.6 [OMIM]HSO4重复使用性能的研究
第四章 负载离子液体催化反应精馏制备乙酸异戊脂
    4.1 负载离子液体的扫描电镜表征
    4.2 制备温度对实验效果的影响
        4.2.1 制备温度为40℃时对实验效果的影响
        4.2.2 制备温度为50℃时对实验效果的影响
        4.2.3 制备温度为60℃时对实验效果的影响
        4.2.4 制备温度为70℃时对实验效果的影响
        4.2.5 制备温度为80℃时对实验效果的影响
        4.2.6 制备温度对产品浓度的影响
    4.3 离子液体加入量对实验效果的影响
        4.3.1 离子液体加入量为1.0g时对实验效果的影响
        4.3.2 离子液体加入量为1.5g时对实验效果的影响
        4.3.3 离子液体加入量为2g时对实验效果的影响
        4.3.4离子液体加入量为2. 5g时对实验效果的影响
        4.3.5 离子液体加入量为3g时对实验效果的影响
        4.3.6 离子液体加入量为3.5g时对实验效果的影响
        4.3.7 离子液体加入量为4.0g时对实验效果的影响
        4.3.8 离子液体加入量为4.5g时对实验效果的影响
        4.3.9 离子液体加入量对产品浓度的影响
    4.4 不同离子液体对实验效果的影响
        4.4.1 离子液体[OMIm]HSO_4对实验效果的影响
        4.4.2 离子液体[OMIm]BF_4对实验效果的影响
        4.4.3 离子液体[BMIm]Cl对实验效果的影响
        4.4.4 不加入离子液体对实验效果的影响
        4.4.5 制备负载离子液体时不同离子液体对产物浓度的影响
    4.5 负载离子液体重复使用性能的研究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色谱图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10)相转移催化合成乙酸苄酯宏观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与仪器
    1.2 动力学分析
    1.3 氯化苄反应级数实验
2 结果与讨论
    2.1 氯化苄反应级数n
    2.2 反应表观活化能Ea与反应速率常数k
3 结论

四、微乳介质中相转移催化制备乙酸苄酯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酯类化合物/短链醇/水绿色无表面活性剂微乳液的构建与性能研究[D]. 宋苗苗.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2]δ-癸内酯工艺优化及副产物醋酸溶液的处理[D]. 杨育青. 兰州大学, 2019(09)
  • [3]可控制相转移催化聚吡咯微胶囊的制备及其缓释性能的研究[D]. 周国强. 扬州大学, 2017(01)
  • [4]O/W型微乳体系相转移催化合成乙酸苯甲酯[J]. 邵景景. 化工时刊, 2017(04)
  • [5]水相中酯类化合物绿色定量合成反应的研究[D]. 冯素流. 天津大学, 2016(11)
  • [6]离子交换树脂在有机催化反应中的应用进展[J]. 李亚男,何文军,俞峰萍,陈梁锋,戈军伟. 应用化学, 2015(12)
  • [7]离子液体微乳液催化酯化反应研究[D]. 江冬瑜. 华南理工大学, 2015(01)
  • [8]离子液体的构建及在非水生物催化合成天然香料中的应用[D]. 李明. 江南大学, 2014(12)
  • [9]离子液体催化反应精馏制备乙酸异戊酯[D]. 陶鸿彦. 长春工业大学, 2013(S1)
  • [10]相转移催化合成乙酸苄酯宏观动力学研究[J]. 张国华.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2(02)

标签:;  ;  ;  ;  ;  

微乳液介质中相转移催化制备乙酸苄酯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