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 13268-1“石油和天然气工业 - 海底生产系统的设计和操作 - 第 1 部分:一般要求和建议”

ISO 13268-1“石油和天然气工业 - 海底生产系统的设计和操作 - 第 1 部分:一般要求和建议”

一、ISO 13268-1《石油和天然气工业—海底生产系统的设计及运作—第1部分:通用要求及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张高翔[1](2012)在《塔里木油田钻井液标准体系建设》文中提出技术标准是企业技术活动的关键依据,采用科学、合理、健全的标准体系对于企业的生产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钻井液标准体系由钻井液标准体系框架结构、钻井液标准框架表及其对应的具体标准构成。塔里木油田现目前还没建立一套全面、完善的钻井液标准体系。一些钻井液标准采用时间较早,已经不能满足塔里木油田现目前钻井工作的需要,需要修改后才能使用。近些年,塔里木油田钻井液技术的迅猛发展,需要新建一些适用于塔里木油田钻井液标准。本文针对塔里木油田钻井液标准体系项目的研究,在充分调研国内外钻井液标准的基础上,将塔里木油田现有一些钻井液标准与ISO、API钻井液标准进行了比较分析,结合塔里木油田实际情况,将钻井液标准分为四类,建立了塔里木油田钻井液标准体系框架结构。本文对塔里木油田现有钻井标准进行了适应性分析,修改标准10项,新建标准6项,将继续沿用的标准更新到最新版本,建立塔里木油田钻井液标准框架表,完善了钻井液标准的内容,最终建立了一套实用性强、系统、健全的塔里木油田钻井液标准体系。

夏咏华[2](2009)在《ISO标准与CEN和API采用情况一览表》文中指出

邱少林,穆剑,张斌[3](2003)在《参加ISO/TC67第22届年会报告》文中指出

刘大辉[4](2020)在《半潜式钻井平台抗冰性能多维优化设计及评估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北极地区作为全球重要的油气资源储备基地,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和重视。常规海上钻井平台是海上油气勘探开发必不可少的装备,然而其在参与北极海上油气资源的开发过程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考验,需要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并进行特殊设计,才能保障其在北极海域的安全、高效作业。这些挑战及关键技术可以总结为:①极地冰区海洋环境统计数据较少,尚未形成明确设计海况条件;②针对北极大型海洋平台的冰荷载研究仍不成熟,需要建立开发更加具备工程应用价值的冰荷载预测模型及分析软件;③严寒多冰的海洋环境对钻井平台的结构强度、定位系统及钻井系统等的抗冰耐寒、运行可靠和应急处理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概述为以下几个方面:(1)调研喀拉海和巴伦支海两个典型极地海域的风、波浪、海流、水深、温度、海冰等的长期观测情况及现有相关研究成果,并与现有规范中其他类似海域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基于概率统计方法提出这两个典型北极海域的设计基础。(2)研究海冰与大尺度垂直结构、大尺度斜面结构及细长柔性结构的作用机理,修正并提出适合极地半潜式平台立柱大尺度斜面结构及钻井立管细长柔性结构的冰荷载计算方法,并利用离散元方法分析结果与规范分析方法结果及冰水池实验或现场观测数据进行了对比,验证了利用离散元方法开展工程优化的价值。(3)开展半潜式钻井平台总体结构形式的创新设计,将冰载荷作为平台的控制设计载荷,并综合考虑风、浪、流等环境载荷,建立钻井平台的优选模型,综合评估平台的运动性能、抗冰性能、功能要求以及定位能力等,优化抗冰型半潜式钻井平台的最优设计方案并通过水池实验开展了部分验证。(4)针对半潜式钻井平台在有冰海域开展钻井作业的定位要求及北极海域冰山出现难以规避的特殊海况,创新性地提出系泊系统快速解脱和再连接方案并分析验证该方案的定位能力和可行性,并对部分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分析总结出优化方向。同时研究了冰载荷对动力定位系统的影响,提出并验证了应对冰载荷的动力定位系统控制策略建议,保证了冰区动力定位系统的定位能力。(5)综合考虑典型海域海冰自身力学性能及海冰与管柱结构相互作用,开展不同工况下海冰与立管局部碰撞有限元数值模拟,进而建立极地冰区钻井立管整体动力响应分析模型,研究钻井立管系统在破碎冰载荷作用下的极限强度评估方法,提出冰区钻井立管系统临界评估准则及快速解脱的创新设计方案,并通过室内试验验证该评估方法的准确性。

赵钰[5](2019)在《水下油气生产系统的动态可靠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下油气生产系统是海洋油气开采中的重要的生产系统。随着海洋油气资源油和天然气的开采向更深的海洋推进,对水下油气生产系统的要求也日益增高。处于海洋环境中的水下油气生产系统受着极其复杂的环境载荷,如果发生故障,将会给整个油气田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并可能导致极大的环境问题。因此水下油气生产系统的可靠性尤为重要。本文以水下油气生产系统的动态可靠性分析作为主要研究课题,分别从流动和设备的角度研究水下油气生产系统的动态可靠性问题。为了研究水下油气生产系统的动态可靠性问题,简单介绍了本文研究的水下油气生产系统及其主要设备,并且介绍了流动路径中容易发生失效的主要位置、主要的失效形式及其失效机理,给出了常见的失效形式的常用动力学模型。同时给出了本文的可靠性数据来源。采用恒定的气体流量、液体流量和油藏压力作为边界条件,假设理想气体的前提下,建立了水下油气生产系统的简化模型,即井筒-管道-立管模型。利用油管、管道和立管段中的气相和液相的质量守恒律得到本文的六态模型。计算了管道部分的气液两相的质量分数及密度,在只考虑液相的情况下计算了管道的摩擦压力损失,根据流入边界条件计算了管道部分的平均液体质量分数,从而得到了本文的管道流动模型;根据理想气体定律计算了立管顶端的压力,结合立管中平均液体体积分数、平均混合速度及混合物的平均密度等,使用与管道相关相同的摩擦系数计算了立管中的摩擦压力损失,从而得到了本文的立管流动模型;假定从储层到井的产量为线性关系,结合井内的平均液体体积分数、液体平均表面流速和与前面相同的摩擦系数等计算了井内摩擦造成的压力损失,从而得到了本文的井筒流动模型。至此建立出本文的水下生产系统的流动模型,最后用OLGA模拟对所建模型进行了验证。在水下生产系统流动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有两井输入的水下生产系统流动网络模型。用表示网络中的压力节点的节点和代表井、节流阀和管道的路径建立了流网络模型,并用不同的指数来表示这些节点和路径。通过质量守恒、流量的流入和流出、压降等约束得到出水下生产系统的流动网络模型。用OLGA建立出水下生产系统网络模型对前面所建的模型进行验证,并根据模拟结果作出流动分析。在水下生产系统的流动模型和水下生产系统流动网络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了水下生产系统的主要生产设备的动力学模型,并且考虑了阀门的冲蚀和腐蚀的影响,建立了水下生产系统主要生产设备的混合模型。最后利用失效概率和故障维修能力等指标得到了管网失效概率随流速的增加而增加,管网失效概率随故障维修能力的增加而减小、管网失效概率随服役年限的增加而增加的动态规律。通过总结分析对失效概率的变化规律,为提高水下生产系统的可靠性提供了必要的建议和意见。

万波,杨清峡,王泓,琚选择,李育房[6](2015)在《水下管汇设计验证衡准及关键技术》文中认为海洋石油工程特别是深水作业平台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除从外观上能看到的巨大的外壳、复杂的甲板机械设备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水下生产系统。其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可靠性要求高,是深水开发方案中非常重要的系统,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领域。水下管汇是一种由金属制造的大型设备,主要由管道和阀门组成,其技术十分复杂。深水管汇可以将不同井口产出的油气输送到一条单独的管线中,也可对不同的井口进

范亚民[7](2013)在《海洋钻采装备标准化现状及重点工作建议》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国内外海洋钻采装备标准化的现状和发展重点,分析对比了国内外海洋钻采装备标准化上的差异,指出了我国海洋钻采装备标准化方面存在的不足,并结合实际对我国今后开展海洋钻采装备标准化工作提出了建议。

陈家庆[8](2007)在《海洋油气开发中的水下生产系统(一)》文中研究指明海洋油气开发中的水下生产系统因具有能够提高采收率、解决油井产出物处理和输送问题,以及适用于深水或极深水油气开发等优点,正倍受关注并蓬勃发展。在阐述水下生产系统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介绍了世界范围内水下生产系统的工程现状,分析了实施水下生产系统工程存在的部分共性问题,提出研发我国水下生产系统的建议。

方伟,张华,许晓锋,吕华,徐婷[9](2021)在《石油管材标准体系现状及建设规划》文中研究说明简述了石油管材标准体系的发展、构建与完善,从体系及标准现状、国际国外标准转化情况及标准采用国际国外标准情况、与相关专业交叉情况等方面对现行石油管材标准体系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石油管材专业发展需求,构建了新的石油管材标准体系,并针对体系建设提出了规划建议。

毛吉平[10](2020)在《多产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构建与应用》文中指出安全是企业生产永恒的主题,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安全的需求越来越高,任何一家企业都承受不起事故带来的伤害和影响。当前,我国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各企业安全生产局面持续改善,但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与围家安全生产要求、员工安全生产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需要更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管理,迅速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能力和水平。本文以某多产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为研究对象,系统阐述国内外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形成、发展和应用,分析各体系的核心内涵,明确各体系间的共性和差异,研究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核心方法。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多产业企业安全生产现状,提出一套适合多产业企业的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基于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发展进程分析,国内外企业安全管理的方向是风险预控,与国家提出的建立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预防”机制相符合:(2)构建多产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构架。对国内四家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进行深入了解,分析各管理体系的异同点,明确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核心内容和体系运行的精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多产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架构,即管理体系由13个单元组成,各单元之间相互衔接、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3)建立多产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评估标准。结合国内外风险评价的成果,提出《工作场所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标准》,明确危光辨识与风险评估的方法,指导开展作业风险评估、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和环境风险评估;(4)建立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通过近2年的探索和实践,该企业构建了由13个单元构成的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且通过工作场所管理、生产用具管理、生产管理单元内容的不同设置,实现适合矿业、电力、化工、冶炼等产业的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

二、ISO 13268-1《石油和天然气工业—海底生产系统的设计及运作—第1部分:通用要求及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SO 13268-1《石油和天然气工业—海底生产系统的设计及运作—第1部分:通用要求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塔里木油田钻井液标准体系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钻井液标准国内外现状
        1.1.1 国外钻井液标准现状
        1.1.2 国内钻井液标准现状
    1.2 钻井液标准体系建立的目的和意义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论文研究内容
        1.3.2 主要技术研究路线
第二章 塔里木油田钻井液体系及钻井液标准介绍
    2.1 塔里木油田井况环境及钻井液体系
    2.2 塔里木油田现行钻井液标准
    2.3 塔里木油田采用的国家、行业标准与 ISO、API 标准的比较分析
第三章 塔里木油田钻井液标准适应性分析
    3.1 建立塔里木油田现有钻井液标准体系框架结构
    3.2 塔里木油田钻井液标准适应性分析
        3.2.1 钻井液通用标准适应性分析
        3.2.2 钻井液材料标准适应性分析
        3.2.3 钻井液测试标准适应性分析
第四章 构建塔里木油田钻井液标准体系
    4.1 建立塔里木油田钻井液通用标准框架
    4.2 建立塔里木油田钻井液材料标准框架
    4.3 建立塔里木油田钻井液测试标准框架
    4.4 建立适用于塔里木油田钻井液标准体系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专利、获奖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详细摘要

(2)ISO标准与CEN和API采用情况一览表(论文提纲范文)

说 明
    ● ISO TC 67栏:
    ● EN栏:
    ● API栏:

(3)参加ISO/TC67第22届年会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会议基本概况
ISO/TC 67组织结构
TC67归口管理并已出版的国际标准
TC67各分委会和工作组主要工作
体会与建议

(4)半潜式钻井平台抗冰性能多维优化设计及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北极钻采装备综合比较分析
        1.2.1 自升式钻井平台
        1.2.2 钻井船
        1.2.3 柱稳型半潜式钻井平台
        1.2.4 圆筒型半潜式钻井平台
        1.2.5 分析总结
    1.3 抗冰优化设计关键技术研究现状
        1.3.1 极地钻井平台设计基础研究现状
        1.3.2 冰载荷评估方法研究现状
        1.3.3 结构抗冰优化设计研究现状
        1.3.4 冰区定位系统研究现状
        1.3.5 冰区立管系统研究现状
        1.3.6 海洋工程装备抗冰技术的趋势研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典型极地海域设计基础研究
    2.1 引言
    2.2 典型极地海域介绍
    2.3 海冰情况
    2.4 风、浪、流情况
        2.4.1 风力统计数据
        2.4.2 波浪统计数据
        2.4.3 海流统计数据
    2.5 环境温度条件
        2.5.1 空气温度
        2.5.2 海水温度
    2.6 水深情况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特殊结构冰载荷分析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海冰设计参数定义
    3.3 冰荷载计算方法研究
        3.3.1 海冰在结构前的破坏模式
        3.3.2 大尺度直立结构的冰载荷研究
        3.3.3 大尺度斜面结构上的冰荷载研究
        3.3.4 大尺度结构的局部冰力计算
        3.3.5 细长柔性结构冰力计算
    3.4 冰荷载的数值分析
        3.4.1 数值分析的方法介绍及选择
        3.4.2 大尺度结构海冰破坏模式数值验证
        3.4.3 大尺度直立结构冰载荷数值验证
        3.4.4 大尺度斜面结构冰载荷数值验证
        3.4.5 细长柔性结构冰载荷数值模式探讨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平台抗冰及运动性能综合优化评估研究
    4.1 引言
    4.2 新型抗冰型半潜式钻井平台研究
        4.2.1 平台设计基础的定义
        4.2.2 新型抗冰型半潜式钻井平台概念
    4.3 平台运动性能对比分析
        4.3.1 立柱加锥式半潜式钻井平台
        4.3.2 抗冰锥体增加消浪孔的运动性能优化研究
        4.3.3 直斜立柱式半潜式钻井平台
        4.3.4 立柱数量对运动性能的影响研究
        4.3.5 平台有冰海况下的作业能力研究
    4.4 平台快速结构设计方法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定位系统抗冰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可解脱式系泊系统分析方法及优化研究
        5.2.1 可解脱式系泊系统
        5.2.2 浮子深度的影响
        5.2.3 连接线的影响
        5.2.4 系泊特性研究
    5.3 极地冰区动力定位系统研究
        5.3.1 动力定位能力分析介绍
        5.3.2 推力分配逻辑
        5.3.3 坐标系规定
        5.3.4 全回转推进器设计
        5.3.5 冰区动力定位能力研究
        5.3.6 时域模拟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立管系统抗冰优化设计研究
    6.1 引言
    6.2 冰区立管动力响应分析
        6.2.1 立管系统的选择
        6.2.2 冰-立管局部碰撞分析方法
        6.2.3 冰-立管整体动态分析方法
    6.3 小体积碎冰域-立管碰撞有限元分析
        6.3.1 海冰模型
        6.3.2 海洋结构与海冰相互作用
        6.3.3 水动力模型
        6.3.4 计算结果分析
    6.4 大体积单块冰-立管碰撞有限元分析
        6.4.1 模型单元类型设置
        6.4.2 模型接触类型设置
        6.4.3 模型边界条件设置
        6.4.4 模型参数设置
        6.4.5 计算结果分析
    6.5 冰-立管碰撞室内实验研究
        6.5.1 实验材料及设备
        6.5.2 实验过程
        6.5.3 实验结果分析
        6.5.4 实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
    6.6 小尺度浮冰碰撞
        6.6.1 有限元模型介绍
        6.6.2 计算结果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申请专利

(5)水下油气生产系统的动态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水下生产系统动态可靠性研究现状
        1.2.1 水下生产系统及可靠性研究现状
        1.2.2 动态可靠性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水下生产系统设备主要失效形式及机理
    2.1 水下生产系统及常见设备
        2.1.1 水下采油树
        2.1.2 水下管汇及多相分离器
        2.1.3 海底管道
        2.1.4 生产立管
    2.2 水下油气生产设备流动失效机制
        2.2.1 机械磨损
        2.2.2 冲蚀
        2.2.3 腐蚀
    2.3 管道失效概率
        2.3.1 管道的腐蚀模型
        2.3.2 管道的失效模型与极限方程
    2.4 可靠性数据来源
        2.4.1 OREDA
        2.4.2 WOAD
        2.4.3 HCR
        2.4.4 Hendelsesdatabasen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水下生产系统流动模型
    3.1 水下生产系统流动模型概述
    3.2 水下生产系统流动模型的建立
        3.2.1 井筒流动模型
        3.2.2 管道和立管流动模型
    3.3 模型验证与流动特性
        3.3.1 模型验证
        3.3.2 流动特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下生产系统流动网络模型
    4.1 概述
    4.2 水下生产系统流动网络建模
        4.2.1 变量概述
        4.2.2 微分约束
        4.2.3 节点约束
        4.2.4 质量平衡方程
    4.3 模型验证及流动分析
        4.3.1 OLGA生产网络模型
        4.3.2 井筒调整
        4.3.3 立管段塞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动态可靠性分析
    5.1 概述
        5.1.1 混合系统
        5.1.2 随机混合系统
        5.1.3 动态可靠性概念
        5.1.4 建模方法
    5.2 水下生产系统动态可靠性模型
        5.2.1 水下采油树及管汇的流动控制
        5.2.2 重力分离器
        5.2.3 冲蚀模型
        5.2.4 腐蚀模型
        5.2.5 耦合模型
        5.2.6 模拟结果
    5.3 水下生产系统的动态可靠性分析
        5.3.1 Markov可修系统模型
        5.3.2 水下生产系统可靠性指标
        5.3.3 失效概率分析
        5.3.4 平均故障时间及平均事故时间分析
        5.3.5 故障维修能力对管网失效概率的影响
        5.3.6 服役年限对管网失效概率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7)海洋钻采装备标准化现状及重点工作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外海洋钻采装备标准化现状
    1.1 ISO/TC67技术委员会
        1.1.1 组织机构
        1.1.2 现状
        1.1.3 发展重点
    1.2 美国石油协会 (API)
        1.2.1 组织机构
        1.2.2 现状
    1.3 其他国外先进标准
        1.3.1 EN (欧洲) 标准
        1.3.2 DNV (挪威船级社) 标准
        1.3.3 NACE、ASTM、ASME、AWS、AISC、BS标准
2 我国海洋钻采装备标准化现状
    2.1 组织机构
    2.2 现状
3 国内外海洋钻采装备标准化对比分析
4 我国海洋钻采装备标准化存在的不足
5 结论及建议

(9)石油管材标准体系现状及建设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石油管材标准体系现状分析
    1.1 标准体系构建与完善
    1.2 标准体系现状
    1.3 标准现状
    1.4 国际国外标准转化情况及标准采用国际国外标准情况
        1.4.1 国际国外标准转化情况
        1.4.2 标准采用国际国外标准情况
    1.5 标准与相关专业交叉情况
2 现行标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体系层次过少,对标准制修订工作的指导性不强
    2)与部分专业标准交叉重复,体系中缺少相关专业的相关标准
    3)部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界面不明确
    4)部分标准专业归口划分不合理
    5)部分管材标准由全国油气标委会以外的标委会归口管理
    6)标准整合力度不足
3 新版石油管材标准体系构建
    3.1 石油管材专业发展趋势
    3.2 体系建设主要任务
    3.3 体系构建原则和国家、行业标准界面划分原则
    3.4 体系结构及规划项目
4 体系建设规划及建议

(10)多产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安全管理体系研究现状
        1.2.2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多产业安全生产特点及管理分析
    2.1 多产业安全生产的基本特点
    2.2 产业安全生产管理分析
    2.3 企业安全生产存在的突出问题
    2.4 本章小结
3 国内典型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分析
    3.1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HSE管理体系
    3.2 中国大唐集团公司本质安全型发电企业管理体系
    3.3 南方电网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
    3.4 神华集团本质安全管理体系
    3.5 典型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借鉴
    3.6 本章小节
4 多产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构建
    4.1 多产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构建原则
    4.2 多产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架构
        4.2.1 多产业体系基本框架
        4.2.2 多产业体系基本要素
    4.3 多产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系统运行程序
        4.3.1 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与其他体系的融合
        4.3.2 工作场所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
        4.3.3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评估
    4.4 本章小结
5 多产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应用
    5.1 多产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建立
        5.1.1 体系建立主要内容
        5.1.2 体系实施保障措施
    5.2 多产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运行
        5.2.1 体系试行
        5.2.2 体系评估
    5.3 多产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应用效果
        5.3.1 过程评估
        5.3.2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ISO 13268-1《石油和天然气工业—海底生产系统的设计及运作—第1部分:通用要求及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塔里木油田钻井液标准体系建设[D]. 张高翔. 西安石油大学, 2012(06)
  • [2]ISO标准与CEN和API采用情况一览表[J]. 夏咏华.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09(05)
  • [3]参加ISO/TC67第22届年会报告[J]. 邱少林,穆剑,张斌.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03(04)
  • [4]半潜式钻井平台抗冰性能多维优化设计及评估方法研究[D]. 刘大辉. 浙江大学, 2020(01)
  • [5]水下油气生产系统的动态可靠性研究[D]. 赵钰.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6]水下管汇设计验证衡准及关键技术[J]. 万波,杨清峡,王泓,琚选择,李育房. 中国船检, 2015(11)
  • [7]海洋钻采装备标准化现状及重点工作建议[J]. 范亚民. 石油矿场机械, 2013(05)
  • [8]海洋油气开发中的水下生产系统(一)[J]. 陈家庆. 石油机械, 2007(05)
  • [9]石油管材标准体系现状及建设规划[J]. 方伟,张华,许晓锋,吕华,徐婷. 石油管材与仪器, 2021(01)
  • [10]多产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构建与应用[D]. 毛吉平.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ISO 13268-1“石油和天然气工业 - 海底生产系统的设计和操作 - 第 1 部分:一般要求和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