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水池南美白对虾精养试验

咸水池南美白对虾精养试验

一、南美白对虾海水池塘精养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暴丽梅[1](2020)在《不同面积池塘精养凡纳滨对虾的研究》文中指出本试验选取不同面积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探讨不同养殖面积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存活及饵料系数的影响,同时就养殖周期内水体指标变化特点、终末出虾情况以及经济效益进行综合分析。1、不同面积池塘对凡纳滨对虾生长的影响选定3335 m2、5336 m2、6670 m2三种面积池塘,每种面积各设置两口池塘,虾苗放养密度按照2.5万尾/667m2进行投放。自放苗日开始,每10 d对各池塘养殖凡纳滨对虾的体长和体重进行测量,经过90 d养殖,三种面积池塘凡纳滨对虾终末体长、终末体重差异显着(P<0.05),3335 m2终末平均体长为14.42 cm/尾,终末平均体重为22.51 g/尾,显着高于5336 m2、6670 m2池塘(P<0.05);3335 m2池塘特定增长率、特定增重率均显着高于5336 m2、6670 m2池塘(P<0.05);在饵料系数方面,三种面积池塘之间差异显着(P<0.05),6670 m2池塘饵料系数显着低于3335m2、5336m2,饵料系数为0.90,其次为5336m2池塘,饵料系数为0.93,3335 m2池塘饵料系数最高,为0.98;在成活率方面,6670 m2池塘成活率为85.40%,显着高于3335 m2和5336 m2池塘(P<0.05),3335 m2和5336 m2池塘成活率无显着差异(P>0.05),分别为75.52%、79.87%。试验结果表明,3335 m2池塘在凡纳滨对虾生长方面表现优势明显。2、不同面积池塘对凡纳滨对虾病害的影响在养殖前中期,各养殖池塘未发生疾病情况;在养殖后期,各池塘相继出现对虾偷死症。主要症状表现为:病虾虾体及附肢发红,肠胃空,肌肉半透明,出现症状的虾均为较小的个体。各池塘发现对虾发病后,采取了控料、换水、改底等措施,较好地抑制了病害范围的扩大,没有发生大范围死亡。3、不同面积池塘水质指标变化情况在整个实验周期中,对试验池塘水质每5 d进行理化指标监测,监测指标包括水温、pH、溶解氧、氨氮浓度、亚硝酸盐浓度。每7 d监测池塘藻类优势种组成情况。在养殖周期内,3335 m2、5336 m2、6670 m2水温变化范围分别为22.030.5℃、21.430℃、20.729.5℃;pH值变化范围均在8.6-8.9之间;溶解氧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5.49.7 mg/L、5.59.0 mg/L、5.88.4 mg/L。水温、pH、溶解氧波动范围均在凡纳滨对虾适宜生长范围内。随养殖时间的延长,对虾个体增大,投饵量增多,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浓度在养殖后期有所升高,其中5336 m2、6670 m2池塘在整个试验周期内,氨氮浓度无变化,均处于稳定状态;3335 m2在养殖地65 d开始出现氨氮浓度骤升现象,达0.5 mg/L;3335 m2、5336 m2、6670 m2亚硝盐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0-0.3mg/L、0.10.15 mg/L、0-0.1 mg/L,3335 m2波动范围较5336 m2、6667 m2池塘大。监测到有害指标后,及时采取换水、施加水质改良剂等措施,使得各养殖池塘氨氮、亚硝酸含量得到有效控制,减少对对虾生长的影响。优势藻类构成情况,在养殖前期,以硅藻、绿藻为优势种;到了养殖中后期,各池塘优势藻类以绿藻为优势种,其次为硅藻、再次为裸藻、隐藻,少量甲藻、蓝藻,且在养殖中后期一直保持稳定状态。优质的藻类不仅在养殖初期为凡纳滨对虾提供了天然饵料,在养殖中后期维持水质稳定具有积极作用。4、不同面积池塘成本与经济效益在可变成本中,饲料成为成本第一大支出项目,各池塘饲料支出占比范围在3742%。以每667 m2为单位计,3335 m2池塘的饲料支出显着高于5336 m2、6670 m2池塘(P<0.05)。5336 m2与6670 m2池塘饲料支出差异不显着(P>0.05)。在药品支出和电费支出方面,三种面积池塘之间差异显着(P<0.05),3335m2池塘药品和电费支出费用最高,分别为560元/667m2、440元/667m2,5336 m2次之,6670 m2池塘药品和电费支出最少。固定成本方面,每667 m2租金支出为1600元,为总成本的第二大支出项目,各池塘租金占总成本的2022%。虾苗、饲料、池塘租金是养殖成本投入的重要部分,总计占比达8090%。3335 m2、5336 m2、6670 m2生产成本合计支出差异显着(P<0.05),3335m2显着高于其他两种面积池塘,生产成本合计为7620元/667m2,均高出5336 m2、6670 m2面积池塘生产成本。凡纳滨对虾经过整个养殖周期,在三种不同面积池塘养殖中,3335 m2池塘产量850.11斤/667m2,终末个体均重22.51 g/尾,净利润达12307.96元/667m2,其产量、终末体重以及净利润均显着高于5336 m2和6670 m2池塘(P<0.05)。结果显示,3335m2获得最佳产量,最优生长速度以及最大经济效益。其次是5336 m2池塘,贡献率最低的是面积为6670 m2的池塘。说明在本次研究中,相对比与5336 m2、6670 m2池塘,3335m2池塘养殖投入产出更高,盈利能力更强。结合凡纳滨对虾生长指标,3335 m2池塘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最优。试验结果表明:在三种不同面积池塘养殖凡纳滨对虾,3335 m2池塘生长情况最好,经济效益高。5、凡纳滨对虾精养池塘技术要点及展望根据本次凡纳滨对虾实际养殖情况,汲取凡纳滨对虾成功养殖经验,结合天津地区凡纳滨对虾养殖特点,就凡纳滨对虾池塘精养技术要点进行了总结,分别从虾苗标粗以及外塘养殖两个方面的细节把控进行了详述,对天津地区凡纳滨对虾养殖趋势进行了展望。

宋超[2](2020)在《我国养殖中华绒鳌蟹中农药残留的风险评估研究》文中提出农药被广泛使用于农产品生产,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虽然在水产品生产方面很少使用农药,但通过面源径流、本底残留等途径,农药也会进入水产养殖环境,在水产品中产生残留,并通过膳食影响人类身体健康。因此,为保障我国居民膳食安全,将农药纳入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例行监测计划势在必行。然而,国家在监管水产品质量安全时需要形成一个风险优先次序的等级来指导和优化监管资源的有效配置,也就是需要解决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精准化问题。本论文以我国养殖中华绒鳌蟹为例,依据农药进入其养殖环境的途径,识别在中华绒鳌蟹可食部位残留的农药种类,通过膳食风险排序模型和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弄清楚不同养殖模式或环节下农药对中华绒鳌蟹膳食安全和生存安全的影响程度,为中华绒鳌蟹质量安全的农药精准化监管提供技术支撑。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有机氯类农药在我国养殖中华绒鳌蟹中广泛残留。从主产区江苏采集70个样本(含有2100个中华绒鳌蟹个体,雌雄各半),分析中华绒鳌蟹可食部位中常见的23种有机氯类农药,结果表明,有98.57%(70个中的69个)个样本检测到总有机氯残留,其值范围为0.72-51.51μg·kg-1,其中DDTs和HCHs是总有机氯的两个最大的贡献者,检出值范围分别为0.14-30.89μg·kg-1和0.23-4.04μg·kg-1。p,p’-DDE对DDTs的贡献最高,平均占比为61.19%,表明有氧条件是DDT污染物老化和降解的因素。另外,在少数样本中检测到较高比例的DDTs,表明DDTs的来源既因本底存在,也有近阶段输入。而HCHs的溯源结果表明其近阶段很少或根本没有使用。就膳食风险而言,我国居民每天至少被允许有8只中华绒螯蟹个体的消费,这表明膳食风险较低。(2)在潜在残留农药的识别和确证方面,开发了一套有效的非靶向筛查策略,并应用于对全国池塘精养和稻田综合种养产出的中华绒鳌蟹中的潜在农药进行筛查。结果表明,因面源径流进入养殖环境,并在中华绒鳌蟹可食部位残留的农药有涕灭威、生物苄呋菊酯、噻嗪酮、灭蝇胺、呋虫胺、异丙威、杀线威、二甲戊灵、抗蚜威、灭多威和敌百虫等11种。研究首先利用UHPLC-HRMS,在本地自建了一个中华绒鳌蟹养殖或者水产养殖中可能被带入的农药质谱数据库。通过对全国各地区养殖的中华绒鳌蟹进行非靶向分析发现,在已建库的198种常见农药中筛查出11种,并得到确证。其中杀虫剂建库种类81种,筛查出10种;除草剂建库种类59种,筛查出1种;抗菌剂58种,没有筛查出。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是检出最频繁的农药类别,其检出率达到82.46%,其中以灭多威(59.65%)的检出频率最高。而农药的生物浓缩属性决定了其在中华绒鳌蟹中残留量大小,具备高生物浓缩效应的农药易在生物体内蓄积,而生物苄呋菊酯正是具有该类属性的农药类别,使其成为我国中华绒鳌蟹中被检出残留量最大的农药种类。农药在中华绒鳌蟹中的残留均为间接进入养殖环境引起,其膳食风险较低。(3)针对前期研究中的两大类农药,即有机氯类农药和非靶向筛查出的农药,建立了我国养殖中华绒鳌蟹中残留的农药基础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利用危害识别与暴露途径迭加指示膳食风险的原理,构建了膳食风险排序的模型。通过模型计算得出,在北方地区各农药残留的膳食风险总得分范围是0至28,在南方地区各农药残留的膳食风险总得分范围是3至36,南方地区地方比北方地区得分高1至7分。研究锁定有机氯中的DDT,如p,p’-DDD、o,p’-DDT和p,p’-DDT,以及非靶标筛查得到的生物苄呋菊酯是我国养殖中华绒鳌蟹中残留风险最大的农药种类。国家在进行中华绒鳌蟹质量安全监管时可优先关注这些种类,在实施农药减量政策时也可从这些种类最先入手,控制或去除这些种类农药的有效措施是清淤、截断面源径流等。(4)作为种植业广泛使用的农药,氯虫苯甲酰胺(CAP)通过面源径流或稻田综合种养等方式进入水产养殖环境,虽然在中华绒鳌蟹可食部位没有检出残留,但它在环境中的暴露可能引起水产动物急性或慢性毒性效应。本研究结合田间模拟和野外取样实验,考察了长江下游流域稻蟹综合种养生态系统中CAP的行为和分布,并进一步量化了中华绒鳌蟹的存活风险和膳食风险。结果发现,通过喷雾方式施用的CAP有82.22%进入稻蟹综合种养系统,其余因挥发损失。当残留在水稻植株底部土壤的CAP(占71.95%)渗入稻田周边环沟时,使得环沟水体中CAP浓度会在1天时达到峰值(1.35μg·L-1),而环沟内底泥CAP浓度会在3天后达到稳定值(2.55μg·kg-1),该水平的环境暴露会对中华绒鳌蟹的生长产生一定的影响。在长江下游的野外取样试验结果显示,虽然CAP被广泛使用于稻蟹综合种养生态系统,但检出值在水体中均小于1μg·L-1,在土壤中均小于1μg·kg-1。所有采集的中华绒鳌蟹样品的可食部位很少有检出CAP的残留,表明残留膳食风险较低,也与非靶向筛查的结果一致。以上结果表明,通过增加有效使用比例并减少总使用量的方式会使CAP在稻蟹综合种养生态系统中的应用变得安全有效。

金若晨[3](2020)在《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水质及养殖环境和虾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凡纳滨对虾具有抗逆能力强、抗病能力强、生长速度快、繁殖周期长等优点,是我国对虾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养殖环境与对虾生长密切相关。2018年5-7月在上海市奉贤区某养殖专业合作社采集养殖塘水样、底泥和虾肠道,对虾龄为46和86 d的凡纳滨对虾肠道以及养殖水体、底泥中的微生物群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解释了虾肠道和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之间的相关性以及随虾龄增长呈现的差异性。2019年6-9月在上海玉叶虾业合作社开展养殖全过程水质监测,每7天采集1 次水样,检测T、pH、溶解氧、TN、NO2--N、NO3--N、TAN、TP、AP和叶绿素a等11项指标;在养殖第73、93和109天时同时采集底泥和虾,对底泥和虾肠道微生物进行分析,探究健康和发病对虾塘中底泥和对虾肠道微生物的差异性。主要结果如下:1.2019年度的凡纳滨对虾养殖过程中,所测得水质指标基本上符合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所需。pH、TP、TN、NO2--N和NO3--N在4个实验塘中出现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3号塘的多个因子与其他3个塘差异显着,3号塘的pH显着低于1、2、4号塘,TN、NO2--N和NO3--N显着高于3个塘。2. 用Illumina测序平台,基于16Sr RNA基因的测序结果得出:86 d时微生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显着高于46 d,水样中的Shannon-Wiener指数显着低于底泥和虾肠道;有35个门、71个纲、155个目、274个科以及277个属在水样、底泥和虾肠道中均能检测到,其中虾肠道和底泥间共有菌类较水体中更多。微生物群落随养殖时间发生变化,46 d与86 d的差异性门类为放线菌门、绿菌门、丝状杆菌门、浮霉状菌门和TM6(P<0.05),相对丰度随时间增高。水样、底泥和虾肠道中有相对固定的优势菌群:在水样、底泥和虾肠道中主要的门类均为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优势纲类为α变形菌纲、β变形菌纲以及放线菌纲,除此以外,虾肠道与底泥共有的优势纲为δ变形菌纲、γ变形菌纲以及芽单胞菌纲,从目、科、属的分类水平上看,水样、底泥和虾肠道中菌类相对丰度各异,鲜有明显重叠的优势菌类,在水样、底泥和虾肠道中均为一种未分类的属占优势地位,水样中优势属为hgc I_clade,底泥和虾肠道中优势属为ambiguous_taxa。研究结果进一步解释了虾肠道和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之间的相关性以及随虾龄增长呈现的差异性。3. 对养殖第73、93和109天的养殖塘底泥和对虾肠道样本进行高通量测序,进行alpha多样性指数分析和群落结构分析。Alpha多样性指数分析得出,Chao1、Obseved Species、Shannon-Wiener和Simpson指数在底泥中显着高于虾肠道(P<0.05),表明底泥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更大。在底泥和虾肠道中,3大优势门均为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底泥中的优势纲为γ变形菌纲、拟杆菌纲和δ变形菌纲,虾肠道中的优势纲为拟杆菌纲和梭状芽胞杆菌;底泥中优势属为MND1、硫杆菌属、螺杆菌属和拟杆菌属,虾肠道中的优势属有螺杆菌属、拟杆菌属、粘液性细菌、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Lachnospiraceae_NK4A136_group、乳球菌属和气单胞菌属。健康和发病塘的底泥和虾肠道样本中的差异菌群(P<0.05)为:在门水平上,底泥中的绿屈挠菌门、铁还原杆菌门、芽单胞菌门、匿杆菌门、硝化螺旋菌门和河床菌门以及虾肠道中的拟杆菌门在发病塘中含量显着高于健康塘,底泥中的拟杆菌门、梭杆菌门和螺旋体门以及虾肠道中的梭杆菌门、变形菌门、铁还原杆菌门和Epsilonbacteraeota在发病塘中显着低于健康塘。其中铁还原菌门、拟杆菌门和梭杆菌门在底泥和虾肠道均出现了显着性差异。在纲水平上,γ变形菌纲和拟杆菌纲在健康和发病的底泥和虾肠道中均出现了显着性差异。在属水平上,底泥和虾肠道中的气单胞菌属和螺杆菌属在健康和疾病塘中均出现了显着性差异。造成凡纳滨对虾疾病发生的原因可能是,致病菌拟杆菌属和螺杆菌属含量分别在肠道和底泥微生物中的增高,以及环境中益生菌双歧杆菌和黄杆菌属的不足,建议在养殖过程中适当添加益生菌。

赵光辉[4](2020)在《闽江河口围垦养虾塘养殖期碳、氮、磷元素的收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天然渔业资源的日益减少以及人类对渔产品的旺盛需求,沿海地区围塘水产养殖成为当前人们获取水产品的重要方式之一。然而,在养殖过程中常会出现营养元素利用效率低下,养殖生物品质较差,对周边环境的污染负荷增加等问题。对养殖塘养殖期生源要素碳(C)、氮(N)和磷(P)收支状况进行研究,可以明晰营养元素的来源及归宿,进而为提高养殖塘营养物质利用效率、制定养殖塘污染物削减方案,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数据。有关水产养殖塘C、N、P收支的研究已有诸多报道,但将养殖过程中CO2、CH4和N2O等气体排放纳入到C、N元素收支核算的研究鲜见报道。鉴于此,本研究以闽江河口湿地围垦而成的养虾塘(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研究对象,于养殖期(2018年5月-10月),对池塘C、N和P收支状况进行跟踪监测,以期揭示养虾塘C、N、P营养元素收支规律,为养虾塘水质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养虾塘养殖期水体理化因子动态特征原位测定养虾塘水体环境因子,采集水体样品通过室内分析测定样品中叶绿素a和C、N、P浓度。结果显示:闽江河口养虾塘水体环境因子均表现出显着地时间差异,其中,水温、DO、盐度在养殖过程中均能满足对虾的正常生长需求,而p H在养殖中后期处于较高水平,可能是影响对虾生长的重要因素;养虾塘水体C、N、P营养元素均表现出明显的时间差异,其中C、N元素浓度总体上呈上升趋势,P元素呈降低趋势,这与沉积物对P元素的吸附能力较强有关。(2)养虾塘养殖期C元素收支通过野外样品采集、数据现场调查以及室内实验分析结合的方法,测定养虾塘由进水、降雨、浮游植物初级生产、虾苗投放、饲料投放等途径输入养虾塘C总量,由浮游植物呼吸、放水、对虾收获、水-大气界面含C气体(CO2和CH4)排放、底泥呼吸和其他途径支出C,以及由沉积物滞留C,得到各收支途径所占比例。结果显示:闽江河口养虾塘C总输入量为4555.94-5448.27 kg/hm2,输入的主要途径是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占C总输入量的58.50-61.63%,其次是饲料投放,占31.80-35.28%,通过进水、降雨、虾苗投放等途径输入较少,分别占4.84-5.79%、0.41-0.49%和<0.01%;浮游植物呼吸是养殖塘C输出的主要途径,占总输入C的47.25-53.42%,其次是放水和对虾收获,分别占总输入C的9.15-11.69%和8.98-11.38%,通过底泥呼吸和水-大气界面含C气体排放输出C较少,分别为0.04‰和2.30%,通过其他途径输出2.89-8.37%;沉积物中滞留C占总输入的18.00-21.59%,占有较大比例。通过计算养虾塘C元素利用率和养殖对水体的环境负荷,得出对虾对C元素的利用率为8.98-11.38%,每生产1吨对虾会对水体产生32.12-53.73 kg环境负荷。(3)养虾塘养殖期N元素收支通过野外样品采集、数据现场调查以及室内实验分析结合的方法,测定养虾塘由进水、降雨、虾苗投放、饲料投放等途径输入养虾塘N总量,由放水、对虾收获、水-大气界面N2O排放和其他途径支出N,以及由沉积物滞留N,得到各收支途径所占比例。结果显示:闽江河口养虾塘N总输入量为262.01-331.65 kg/hm2,N输入的主要途径是饲料投放,占总输入的90.92-92.82%,通过进水、降雨、虾苗投放等途径输入较少,分别占4.15-5.24%、3.02-3.83%和<0.01%;对虾收获是养虾塘N输出的最主要方式,占42.54-49.12%,其次是放水,占7.82-13.27%,通过水-大气界面N2O排放输出0.21‰,通过其他途径如渗漏、氨挥发和反硝化作用输出4.51-9.40%;沉积物中滞留N占总输入的28.22-44.00%。通过计算养虾塘N元素利用率和养殖对水体的环境负荷,得出对虾对N元素的利用率为42.54-49.12%,每生产1吨对虾会对水体产生1.67-3.88 kg环境负荷。(4)养虾塘养殖期P元素收支通过野外样品采集、数据现场调查以及室内实验分析结合的方法,测定养虾塘由进水、降雨、虾苗投放、饲料投放等途径输入养虾塘P总量,由放水、对虾收获,以及由沉积物滞留P,得到各收支途径所占比例。结果显示:闽江河口养虾塘P总输入量为59.17-75.66 kg/hm2,P输入的主要途径是饲料投放,占总输入的95.37-96.38%,通过进水、降雨、虾苗投放等途径输入较少,分别占3.06-3.91%、0.55-0.70%和<0.01%;对虾收获是养虾塘P输出的最主要方式,占26.77-30.75%,其次是放水,占4.93-5.65%;沉积物对P有很强的吸附能力,滞留在沉积物中的P占总输入的54.84-68.40%。通过计算养虾塘P元素利用率和养殖对水体的环境负荷,得出对虾对P元素的利用率为26.77-30.76%,每生产1吨对虾会对水体产生0.15-0.27 kg环境负荷。

陈丽娇[5](2019)在《我国北方南美白对虾养殖环境影响评价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文中研究指明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营养物质含量丰富,口感佳,自1988年从美国引进该品种培育成功后,便开始在我国大规模养殖,是我国重要的经济类对虾养殖品种之一。随着我国海水养殖技术的日渐成熟,养殖模式也开始多样化,其中集约化养殖模式具有产量高、占地少、抗风险能力强,经济效益高等优势,养殖从业者广泛采用。水产养殖的快速增长同时也带来了环境问题,如赤潮、富营养化、野生物种减少等。如何协调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因此成为相关政府部门、公众、养殖从业者关注的重点。南美白对虾作为我国主要的经济类对虾品种,对其进行系统、客观的环境影响评价对我国对虾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作为环境影响评价领域主要方法,其不仅可定量分析,而且其在系统的查看各个环节的环境影响大小方面具有显着优势。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在工业领域应用广泛,而在农业、渔业领域较少运用,究其主要原因,主要在于动植物生长周期较长,且农业、渔业第一手生产数据较难获得。本文依托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跟踪记录定点观测点,可获得详实、准确数据,继而对水产养殖领域环境影响评价进行研究尝试。本文以山东省日照市为调研区域,选取10户定点调查养殖户,采用实地访谈调研、发放调查问卷和查阅相关文献的方式,调查定点养殖户整个养殖周期内所有的投入产出,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评估南美白对虾养殖模式的环境友好度,为政府及相关环境管理部门提供有理有据的政策建议。本文分成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回顾了国内外水产养殖环境影响评价发展现状,发现国外水产养殖环境影响评价方面的研究较多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且主要集中在水产养殖环境影响生命周期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水产养殖模式、水产养殖生物类型、环境影响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三个方面,国内则总结了国内水产养殖领域专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关注的方法,以及研究水产品时关注的热点。综合国内外发展的差异,本文试图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来研究我国北方水产养殖环境影响评价。第二部分,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理论、产业生态学理论、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并且理清了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概念,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构建我国北方南美白对虾养殖环境生命周期评价模型,首先,概括了我国南美白对虾养殖现状,包括养殖规模、养殖模式以及样本点的选择;其次,依据实际情况,构建理论模型框架并选取研究指标;最后,整理样本点调研数据,包括定点跟踪数据、入户访谈数据和发放问卷收集到的数据,统计10个样本点整个养殖周期所有投入-产出数据,并进行初步分析。第五部分,分析南美白对虾生命周期评价模型结果,运用生命周期评价软件eFootprint对两种养殖模式(工厂化养殖模式和池塘养殖模式)的环境影响进行生命周期评价,从纵向分析每个养殖模式3个养殖阶段环境影响类型的大小,确定各个养殖阶段的环境影响,从横向对两种养殖模式的同一阶段进行对比。第六部分,针对研究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其中,针对南美白对虾养殖模式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本文的功能单位为一吨南美白对虾,系统边界为养殖场基础设施建设、成虾养殖、运输过程和废水,将两种养殖模式的养殖阶段分为基础设施建设、饲料生产和成虾养殖阶段,环境影响类型指标有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GWP),初级能源消耗(Primary energy demand,PED),水资源消耗(Resource Depletion water,WU),酸化(Acidification,AP),富营养化潜值(Eutrophication,EP)5种,影响评估结果工厂化养殖为1.33E+07,池塘养殖为3.38E+06,且为更方便与同类型文章比较,本文对研究结果采用标准化之后的加权值进行分析。最终结果显示:在两种养殖模式中,工厂化养殖模式总环境影响指标6.12>池塘养殖模式总环境影响指标2.24;两种养殖模式的环境影响指标大小顺序为:水资源消耗>富营养化潜值>气候变化>酸化>初级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的环境影响分别为17.72、4.63,富营养化潜值分别为6.12、2.24,气候变化环境影响指数分别为3.46、0.91,酸化环境影响指数分别为2.63、0.77,初级能源消耗环境影响指数分别为0.69、0.17。可以看出:(1)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在整个养殖产业链中影响最大;(2)池塘养殖模式环境影响总量小于工厂化养殖;(3)富营养化在成虾养殖活动产生的环境影响占比最大;(4)水资源消耗在整个养殖活动产生的的环境影响最大。由此得出以下政策建议,(1)加强水产养殖上游行业的环境治理;(2)权衡考虑池塘养殖和工厂化养殖的生产规划;(3)改进养殖饲料成分,精细投饵;(4)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5)建立对虾生态标签,引导市场绿色消费。

范鹏程[6](2019)在《对虾工程化养殖池优化构建与零换水养殖试验》文中研究表明为探寻对虾绿色健康养殖模式的发展方向,本研究选择汕尾市施公寮村对虾养殖场、陆丰市德泰丰水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养殖场,分别开展了对虾工程化养殖池的优化构建,并利用改进的养殖系统进行了基于生物絮团调控的凡纳滨对虾高密度零换水养殖试验。(1)小型水泥池系统的工程化优化。对小型水泥池池体进行改造,优化构建增氧系统、水循环系统和原位水处理系统。将3个小型水泥池串联组成封闭式串联养殖池系统,共设立4组简易型内循环水养殖系统,每组配置1台循环水泵(1.5 kw),1个生物絮团沉淀桶(120 L),每个水泥池的四角处各设置1个文丘里射流器,射流器与循环水管及循环水泵联通。(2)铺膜高位池系统的工程化优化。对铺膜高位池池体进行改造,优化构建增氧系统、水循环系统和原位水处理系统。将一个原面积约为1 500 m2的铺膜高位池改建为两套跑道式养殖池系统,每套跑道池系统分别配置2台循环水泵(7.5 kw),1个生物絮团沉淀桶(120 L),每个跑道池均匀布置71个文丘里射流器,射流器与循环水管及循环水泵联通。(3)利用优化的小型水泥池系统进行凡纳滨对虾零换水养殖试验。虾苗放养密度690尾/m3,以生物絮团技术原位调控池水水质,养殖全程不换水。养殖91天的结果如下,成虾均重14.50 g/尾,平均存活率83.9%,单产平均8.39 kg/m3,饲料系数1.25;养殖7周后水体中生物絮团量为18.230.4 mL/L,氨氮和亚硝酸盐氮浓度均保持低于0.70 mg/L;经计算养殖1 kg对虾的平均耗水量为120 L。(4)利用优化的铺膜高位池系统进行凡纳滨对虾零换水养殖试验。虾苗放养密度1 251尾/m3,养殖49天后因水体爆发蓝藻,使得养殖试验提前结束。但在养殖试验运行期间,改造的铺膜高位池系统基本达到了良好的水质调控目标,实现了全程零换水和目标增氧的效果。

刘文礼[7](2017)在《典型水产养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足迹估算及生态补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迅速,养殖种类和产量逐年增加,面积和区域扩张,引发了一系列自然环境问题,同时水产养殖环境也在面临着工农业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等造成的胁迫,因此急需开展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水产养殖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为目的的生态补偿工作,这也是解决渔业经济发展失衡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路径。本文对近海紫菜养殖、泥鳅半精养、对虾精养和半精养四种不同养殖模式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EF)进行了核算评估,结果表明:对虾精养EF为44.596 ha(初级工厂化)作为一种新型的集约化养殖模式,其主要集中在饲料、能源、基建等项目的损耗,所占比例分别为57.28%、20.10%、9.88%。对虾、泥鳅半精养(池塘养殖)EF分别为28.278ha和384.865 ha,作为一种传统的集约化养殖模式,其主要集中在饲料、占地、废水排放等项目的损耗,对虾半精养中所占比例分别为77.43%、6.24%、6.14%;泥鳅半精养所占比例分别为94.26%、2.93%、1.02%。近海紫菜养殖EF为197.313 ha,主要集中在人工、基建、能源等项目的损耗,所占比例分别为40.04%、28.83%、6.53%。本文对上述不同养殖模式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ESV)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在食物供给、释氧、固碳、水质调节、娱乐文化、土壤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持几种生态系统服务之中,食物供给是水产养殖最主要的服务类型。池塘精养、半精养模式将废水直接排放到环境中会造成水质污染和富营养化等,产生负的生态环境效益。精养模式较大地改变了原本的生态环境面貌,这是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其土壤保持和生态多样性保持功能为负效益。总之,池塘精养和半精养模式强化了食物供给功能,弱化或牺牲了其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相比之下,近海紫菜养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整体表现良好,可以为当地生态环境和经济带来良好的效益。本文对上述四种不同养殖模式的生态足迹指数(Ecological Footprint Index,EFI)、单位生态足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 of unit Ecological Footprint,ESVF)和成本费用利润率(Ratio of profits to cost and expense,RPCE)进行了评估和分析,结果表明:对虾精养EFI为16.93%,ESVF为1.213万元/ha,RPCE为44.04%,属于弱可持续发展(B级)渔业。对虾半精养EFI为-0.24%,ESVF为1.145万元/ha,RPCE为25.24%,属于不可持续发展(C级)渔业。泥鳅半精养模式EFI为8.59%,ESVF为1.261万元/ha,RPCE为141.75%,属于弱可持续发展(B级)渔业。近海紫菜养殖EFI为76.76%,ESVF为24.946万元/ha,RPCE为195.38%,属于强可持续发展(A级)渔业。基于对四种养殖模式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综合分析,四种养殖模式由好到差为:近海紫菜养殖模式>泥鳅半精养>对虾精养>对虾半精养。最后,本文分别按照水产养殖不同级别和受损、未受损两种情况对生态补偿框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耦合生态足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经济效益研究可以有效解决渔业生态补偿政策权衡中缺乏科学依据、标准单一、决策片面等问题;依据量化的可持续发展状态等级划分,并进行生态补偿政策和框架的设计可以提高其适用性;依据受损和未受损不同方向的生态补偿设计可以有效提高生态补偿框架的实用性;通过人均水产消费生态足迹和单位生态足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转化可以实现不同尺度和不同养殖模式渔业的可比性。

李大海[8](2007)在《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海水养殖发展研究 ——实证研究与模型分析》文中提出论文在对我国海水养殖发展历史与现状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工具与方法,从生产、市场、技术、政策等多个层面,揭示了海水养殖生产的特殊性,分析了其生产特性与产业发展规律之间的联系。通过构建海水养殖生产模型、共有海域的集体选择模型等数理模型,对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波动性明显、发展效率低下、环境病害问题突出等现象提供了经济学解释,并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和相关政策建议。论文首先综述了我国海水养殖发展历史与现状,对“四次浪潮”中代表品种的发展历程做了详细分析,发现在海水养殖发展中,除了具有因生产周期较长、市场均衡存在时滞(与农业生产类似)因素引起的周期外,还存在另一种更剧烈的周期性波动,这种波动主要地由容量的限制所引发,与养殖规模、密度和持续时间密切相关。在借鉴养殖容量有关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海水养殖生态系统的特点,论文构建了海水养殖生产模型,提出了海水养殖最优生产理论。将养殖容量进一步细化为短期容量、可持续容量和经济最优容量。经比较发现短期容量大于可持续容量和经济最优容量,而可持续容量和经济最优容量有可能重合。为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应根据可持续容量确定最大养殖规模;但海水养殖经营者会按照经济最优容量确定养殖规模,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如果经济最优容量大于可持续容量,将引发过度养殖。模拟显示,如不对海水养殖业进行任何干预,自发产生的过度养殖将使行业发展出现周期性波动,并引起生产效率下降。针对我国“小农式”的海水养殖经营模式,应用博弈论的基本理论,论文建立了共有海域的集体选择模型。由于海水具有流动性,海水养殖产生的污染物可扩散到周边养殖单元,使相同海域不同养殖者的生产决策相互影响。模型证明:在任何情况下,对于任何一个养殖者来说,其最优对策都是扩大养殖规模。海水流动性带来外部性,外部性将导致过度养殖。论文根据海水养殖生产函数推导了海水养殖市场供给函数,并对供给、需求进行了动态分析。发现供给和需求可能出现非均衡波动的情况,即当供、需曲线交点对应的产量大于可持续容量时,在容量限制与外部性的共同作用下,可能出现价格持续上升与产量持续下降互相强化、最终导致市场供需完全失衡的现象。论文认为,外部性引起的“市场失灵”有可能加剧过度养殖和行业发展波动。在总结我国海水养殖技术演化历程的基础上,论文着重分析了容量限制对海水养殖技术演化的影响。发现除一般意义上的技术进步(r型)外,海水养殖业还存在着容量集约型的技术进步(k型)。通过k型技术进步,单位面积海域能够容纳更多的要素投入,增大可持续养殖容量,提高养殖效益。在对对虾、扇贝等品种养殖的实证分析中发现,其发展初期的技术进步以r型技术进步为主;而当养殖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后,k型技术进步开始成为技术演化的主要方面。技术进步的边际收益分析显示,当养殖规模未达到可持续容量时,r型技术进步边际收益较高,而k型技术进步的边际收益为零;当出现过度养殖时,r型技术进步边际收益迅速下降,而k型技术进步的边际收益开始增加。论文认为,技术进步是海水养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由于海水养殖业既无法通过自身调节、也不能单纯依靠市场调节实现可持续、有效率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实施适当的行政管理。但是,近30年来我国政府一直对海水养殖业发展采取以数量为中心的行政管理,即把产量、收入等指标的持续增长作为政府管理的主要目标。论文综述了近20多年来我国政府对海水养殖业管理政策的演变历程,根据海水养殖生产经营的特点提出了以环境为中心的行政管理思路,认为应把控制养殖规模、防止过度养殖作为行政管理的中心环节,并结合发达国家的行政管理经验提出了具体措施。

王光宇[9](2004)在《南美白对虾海水池塘精养试验》文中认为2003年411月在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长白乡实施了《南美白对虾海水池塘精养技术》项目,池塘总面积9.36 hm2,经过150 d的饲养.收获成虾155610 kg,平均产量1662.5 kg/1000 m2。试验结果表明:选用锅底形池塘,不建进、排水闸,进、排水采用大口径PVC管,配足增氧机,定期消毒养虾水体,并投放有益细菌制剂,及时使用必要药物防治虾病。是南美白对虾海水池塘精养获得成功的关键。

张井增,刘国祥,白树岭,李培若,马建军,高哲颖,郭玉敏[10](2014)在《汉沽对虾养殖现状及发展对策》文中研究表明对虾养殖是汉沽水产养殖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其中杨家泊镇对虾养殖面积近667hm2,年产值达2亿元,年利润8 000万元,占汉沽的90%多。但近3年,汉沽对虾养殖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出现了大面积亏损。为保持对虾养殖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汉沽水产局与杨家泊镇等联合开展了"对虾养殖现状及发展对策"调研

二、南美白对虾海水池塘精养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美白对虾海水池塘精养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面积池塘精养凡纳滨对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天津地区凡纳滨对虾养殖概况
    1.2 天津地区凡纳滨对虾养殖发展历程
    1.3 天津地区凡纳滨对虾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1.3.1 种质退化
        1.3.2 土地资源浪费
        1.3.3 管理不当
    1.4 本论文开展的目的和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面积池塘对凡纳滨对虾养殖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指标测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面积池塘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存活及饲料系数的影响
        2.2.2 不同面积池塘水质变化情况
        2.2.3 凡纳滨对虾病害发生情况
        2.2.4 不同养殖面积下凡纳滨对虾养殖成本收益比较
    2.3 讨论
        2.3.1 不同面积池塘对凡纳滨对虾生长的影响
        2.3.2 不同面积池塘水质变化情况
        2.3.3 不同面积池塘对凡纳滨对虾病害的影响
        2.3.4 不同面积池塘对凡纳滨对虾养殖效益的影响
第三章 天津地区凡纳滨对虾池塘精养技术要点
    3.1 技术要点
        3.1.1 虾苗标粗
        3.1.2 外塘养殖细节把控
    3.2 天津地区凡纳滨对虾发展展望
        3.2.1 分批放苗,多次起捕模式
        3.2.2 小棚标粗,棚塘养殖模式
        3.2.3 两批养殖,主养殖扣棚模式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我国养殖中华绒鳌蟹中农药残留的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论文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中英文对照及缩写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水产品质量安全研究
        1.1.2 中国水产养殖和中华绒鳌蟹养殖的现状
        1.1.3 农药使用及在水产品中的残留
    1.2 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
    1.3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有机氯农药在中华绒鳌蟹中的残留状况及风险评估
    2.1 引言
    2.2 研究方法
        2.2.1 化学品
        2.2.2 采样点位布置和样本
        2.2.3 提取、净化和仪器分析
        2.2.4 膳食风险的表征
        2.2.5 统计分析
    2.3 结果
        2.3.1 中华绒螯蟹可食组织中的OCPs残留状况的描述
        2.3.2 残留的DDTs和 HCHs的组分与分布
        2.3.3 中华绒螯蟹膳食消费的风险评估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华绒鳌蟹中农药残留的非靶向筛查
    3.1 引言
    3.2 研究方法
        3.2.1 试剂与标准品
        3.2.2 标准品储备
        3.2.3 样品信息
        3.2.4 样品前处理
        3.2.5 液相色谱和质谱条件参数
        3.2.6 数据库的建立、筛查与定量分析
        3.2.7 数据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通过非靶向分析筛查出的农药种类
        3.3.2 筛查出的农药与其性质、养殖方式和地区之间的关联
        3.3.3 农药残留对中华绒鳌蟹膳食风险的影响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华绒鳌蟹中农药残留的膳食健康风险排序
    4.1 引言
    4.2 研究方法
        4.2.1 残留农药基础数据库构建
        4.2.2 膳食风险排序模型构建
        4.2.3 数据获得与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各因子的赋分结果
        4.3.2 各农药残留的膳食风险总得分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长江下游流域稻蟹综合种养生态系统中典型农药氯虫苯甲酰胺使用的风险评估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
        5.2.1 现场模拟和取样实验
        5.2.2 不同基质中CAP残留物的预处理和仪器分析
        5.2.3 生存风险特征描述
        5.2.4 螃蟹消费的可食性风险评估
        5.2.5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田间模拟实验中CAP的用法和归趋
        5.3.2 长江下游流域稻蟹综合种养生态系统和中华绒鳌蟹精养池塘CAP的暴露水平和生存风险特征
        5.3.3 中华绒鳌蟹消费的膳食风险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3)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水质及养殖环境和虾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凡纳滨对虾养殖现状
    1.2 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水质研究现状
    1.3 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
    1.4 养殖环境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现状
        1.4.1 微生物在养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1.4.2 养殖水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进展
        1.4.3 养殖塘底泥中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1.5 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现状
    1.6 本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水质因子变化规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凡纳滨对虾养殖塘情况
        2.1.2 采样频率及采样点设置
        2.1.3 实验方法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凡纳滨对虾的体长和体重
        2.2.2 养殖塘水质因子变化
    2.3 小结
第三章 凡纳滨对虾养殖环境及肠道微生物群落特征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养殖场情况
        3.1.2 样品采集
        3.1.3 水质测定方法
        3.1.4 DNA提取和PCR扩增
        3.1.5 高通量测序和数据分析
    3.2 结果
        3.2.1 水质因子
        3.2.2 高通量测序数据及多样性指数
        3.2.3 凡纳滨对虾养殖环境和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及结构
    3.3 讨论
第四章 健康和患病凡纳滨对虾肠道与养殖塘底泥微生物群落特征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养殖场情况
        4.1.2 样品采集
        4.1.3 DNA提取和PCR扩增
        4.1.4 高通量测序和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高通量测序数据
        4.2.2 Alpha多样性指数数据
        4.2.3 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底泥和虾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
    4.3 讨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闽江河口围垦养虾塘养殖期碳、氮、磷元素的收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养殖塘C、N、P元素收支研究
        1.2.2 沉积物中营养元素的滞留研究
        1.2.3 养殖塘温室气体通量研究
    1.3 科学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闽江河口概况
        2.1.2 养虾塘概况
    2.2 实验设计
    2.3 样品采集与测定
        2.3.1 水样采集与测定
        2.3.2 沉积物样品采集与测定
        2.3.3 生物、饲料样品采集和测定
        2.3.4 气体样品采集与测定
        2.3.5 沉积物呼吸作用的室内培养实验
        2.3.6 数据现场咨询与调查
        2.3.7 数据计算方法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第三章 养虾塘养殖期水体理化因子动态特征
    3.1 养虾塘养殖水水温和DO
    3.2 养虾塘养殖水体p H、盐度和Chl-a浓度
    3.3 养虾塘养殖水体C动态
    3.4 养虾塘养殖水体N、P营养盐动态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养虾塘C收支
    4.1 养虾塘C输入
        4.1.1 进水及大气降水输入C
        4.1.2 初级生产合成C
        4.1.3 养殖生物及投喂饲料输入C
    4.2 养虾塘C支出
        4.2.1 水-大气界面C排放
        4.2.2 浮游植物呼吸输出C
        4.2.3 沉积物呼吸输出C
        4.2.4 收获养殖生物输出C
        4.2.5 放水输出C
    4.3 养殖期C在沉积物中的滞留特征
    4.4 养虾塘C元素收支核算
    4.5 饲料转化率、养分利用率及C负荷
    4.6 讨论
        4.6.1 养虾塘C输入
        4.6.2 养虾塘C输出
        4.6.3 养虾塘C滞留
        4.6.4 养虾塘C元素的利用效率及养殖水体环境负荷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养虾塘N收支
    5.1 养虾塘N输入
        5.1.1 养殖生物及投喂饲料输入N
        5.1.2 进水及大气降水输入N
    5.2 养虾塘N输出
        5.2.1 水-大气界面N排放
        5.2.2 收获养殖生物输出N
        5.2.3 放水输出N
    5.3 养殖期N在沉积物中的滞留特征
    5.4 养殖期养虾塘N收支核算
    5.5 饲料转化率、养分利用率及N负荷
    5.6 讨论
        5.6.1 养虾塘N输入
        5.6.2 养虾塘N输出
        5.6.3 养虾塘N滞留
        5.6.4 养殖塘N元素的利用效率及养殖水体环境负荷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养虾塘P收支
    6.1 养虾塘P输入
        6.1.1 养殖生物及投喂饲料输入P
        6.1.2 进水及大气降水输入P
    6.2 养虾塘P输出
        6.2.1 收获养殖生物输出P
        6.2.2 放水输出P
    6.3 养殖期P在沉积物中的滞留特征
    6.4 养殖期养虾塘P收支核算
    6.5 饲料转化率、养分利用率及P负荷
    6.6 讨论
        6.6.1 养虾塘P输入
        6.6.2 养虾塘P输出
        6.6.3 养虾塘P滞留
        6.6.4 养殖塘P元素的利用效率及养殖水体环境负荷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我国北方南美白对虾养殖环境影响评价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图
        1.4.3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产业生态学理论
    2.3 生命周期评价理论
        2.3.1 生命周期评价定义
        2.3.2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步骤
        2.3.3 生命周期评价软件
第三章 模型构建及样本点数据描述
    3.1 南美白对虾养殖现状
        3.1.1 研究区域概况
        3.1.2 研究区域养殖情况
    3.2 理论模型框架构建及指标选取
        3.2.1 理论模型框架构建
        3.2.2 环境影响类型指标选取
    3.3 生命周期评价模型
        3.3.1 分类及特征化
        3.3.2 标准化及加权
    3.4 工厂化养殖模式样本点情况
        3.4.1 养殖池的选址及构建
        3.4.2 虾苗放养
        3.4.3 养殖管理
        3.4.4 饲养模式
    3.5 池塘养殖模式样本点情况
        3.5.1 池塘选址及构建
        3.5.2 虾苗放养
        3.5.3 养殖管理
        3.5.4 饲养模式
    3.6 样本点两种养殖模式比较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命周期评价模型分析
    4.1 系统边界与功能单位
    4.2 清单分析
    4.3 影响评估
    4.4 环境影响潜值标准化和加权评估结果
    4.5 解释分析与讨论
        4.5.1 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在整个养殖产业链中影响最大
        4.5.2 池塘养殖模式环境影响总量小于工厂化养殖
        4.5.3 富营养化在成虾养殖活动产生的环境影响占比最大
        4.5.4 水资源消耗在整个养殖活动产生的的环境影响最大
第五章 政策建议
    5.1 加强水产养殖上游行业的环境治理
    5.2 权衡考虑池塘养殖和工厂化养殖的生产规划
    5.3 改进养殖饲料成分,精细投饵
    5.4 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5.5 建立对虾生态标签,引导市场绿色消费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对虾工程化养殖池优化构建与零换水养殖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对虾工程化养殖发展现状
        1.1.1 高位池养殖
        1.1.2 如东小棚养殖
        1.1.3 工厂化养殖
    1.2 对虾工程化养殖发展方向
        1.2.1 面临问题及发展需求
        1.2.2 关于发展对策及方向的思考
    1.3 原位水处理技术的应用
        1.3.1 藻类和微生物对养殖水质的净化
        1.3.2 生物絮团技术的研究
    1.4 本研究的内容与目的
第二章 对虾养殖池系统的优化构建
    2.1 小型水泥池的优化
        2.1.1 小型水泥池的池体优化
        2.1.2 增氧及水循环系统的优化
        2.1.3 封闭式串联养殖池系统的集成
    2.2 铺膜高位池的优化
        2.2.1 铺膜高位池的池体优化
        2.2.2 增氧及水循环系统的优化
        2.2.3 跑道式养殖池系统的集成
    2.3 讨论
        2.3.1 养殖池结构优化
        2.3.2 增氧设备等配套设施优化
    2.4 总结
第三章 对虾零换水养殖试验
    3.1 基于优化的小型水泥池开展凡纳滨对虾零换水养殖试验
        3.1.1 前言
        3.1.2 材料和方法
        3.1.3 结果
        3.1.4 讨论
        3.1.5 小结
    3.2 基于优化的铺膜高位池开展凡纳滨对虾零换水养殖试验
        3.2.1 前言
        3.2.2 材料和方法
        3.2.3 结果
        3.2.4 讨论
        3.2.5 小结
    3.3 总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创新点
    4.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7)典型水产养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足迹估算及生态补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渔业结构
        1.1.2 水产养殖模式
        1.1.3 水产养殖面临的环境问题
    1.2 研究意义和科学问题
        1.2.1 科学问题的提出
        1.2.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生态足迹研究进展
        1.3.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进展
        1.3.3 生态补偿研究进展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对象
        1.4.4 研究路线
第2章 对虾养殖生态足迹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2.1 引言
    2.2 养殖状况概述
        2.2.1 对虾半精细化养殖
        2.2.2 对虾精细化养殖
    2.3 评估方法
        2.3.1 数据采集
        2.3.2 生态足迹核算
        2.3.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
    2.4 结果与分析
        2.4.1 生态足迹
        2.4.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2.5 总结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泥鳅养殖生态足迹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3.1 引言
    3.2 养殖状况概述
    3.3 评估方法
        3.3.1 数据采集
        3.3.2 生态足迹核算
        3.3.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
    3.4 结果与分析
        3.4.1 生态足迹
        3.4.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近海紫菜养殖生态足迹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4.1 引言
    4.2 养殖状况概述
    4.3 评估方法
        4.3.1 数据采集
        4.3.2 生态足迹核算
        4.3.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
    4.4 结果与分析
        4.4.1 生态足迹
        4.4.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4.5 总结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补偿框架研究
    5.1 引言
    5.2 生态补偿经济理论基础
        5.2.1 基于科斯定理的生态补偿理论
        5.2.2 基于“庇古税”概念的生态补偿理论
    5.3 生态补偿的关键问题
        5.3.1 利益相关方界定
        5.3.2 补偿方式和手段
        5.3.3 补偿类型和强度
    5.4 评估方法
        5.4.1 渔业生态足迹
        5.4.2 生态足迹指数
        5.4.3 单位生态足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5.4.4 经济效益分析
        5.4.5 渔业生态补偿权衡模型
        5.4.6 渔业生态补偿框架分析
    5.5 分析与讨论
        5.5.1 可持续发展和生态补偿政策分析
        5.5.2 补偿框架初步研究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不足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海水养殖发展研究 ——实证研究与模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动态
        0.2.1 可持续发展的有关研究
        0.2.2 渔业资源经济学的有关研究
        0.2.3 制度和技术经济学的有关研究
    0.3 本文内容和研究方法
    0.4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 中国海水养殖业发展概述
    1.1 中国海水养殖业发展现状
        1.1.1 产量和产值
        1.1.2 养殖面积
        1.1.3 养殖单产
        1.1.4 主要品种
    1.2 中国海水养殖发展历史
        1.2.1 中国海水养殖的发展阶段
        1.2.2 各海水养殖品种的发展历程
    1.3 中国海水养殖发展特点
        1.3.1 产量高,品种全
        1.3.2 发展速度快,开发强度大
        1.3.3 环境、病害问题突出
2 中国海水养殖“四次浪潮”及发展规律
    2.1 对虾养殖
        2.1.1 对虾生物学概述
        2.1.2 我国对虾养殖发展简史
    2.2 扇贝养殖
        2.2.1 扇贝生物学概述
        2.2.2 我国扇贝养殖发展简史
    2.3 海带养殖
        2.3.1 海带生物学概述
        2.3.2 我国海带养殖发展简史
    2.4 海水鱼类养殖
        2.4.1 养殖海水鱼类概述
        2.4.2 我国海水鱼类养殖发展简史
    2.5 我国海水养殖发展规律
        2.5.1 发展的波动性
        2.5.2 波动的周期性
        2.5.3 一个发展周期的四个阶段
        2.5.4 海水养殖的周期性发展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3 基于养殖容量理论的海水养殖生产模型
    3.1 海水养殖生态系统的特点
    3.2 养殖容量
    3.3 基于养殖容量理论的海水养殖生产模型
        3.3.1 海水养殖生产要素投入的特点
        3.3.2 封闭式海域的海水养殖的生产函数
        3.3.3 开放式海域的海水养殖生产函数
        3.3.4 短期最大产量和可持续最大产量
        3.3.5 海水养殖的成本曲线、收益曲线及经济最大产量的确定
        3.3.6 过度养殖与海水养殖发展周期
        3.3.7 海水养殖的休作轮养及其意义
    3.4 小农经营模式与过度养殖(共有海域的集体选择模型)
4 海水养殖业发展中的市场机制
    4.1 多年来主要品种养殖效益的变化情况
        4.1.1 对虾
        4.1.2 扇贝
        4.1.3 海带
    4.2 海水养殖周期性发展中行业利润的变化规律
    4.3 海水养殖产品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分析
        4.3.1 海水养殖产品的需求和供给函数
        4.3.2 海水养殖产品需求和供给的变化
        4.3.3 容量限制下的蛛网模型(动态均衡分析)
    4.4 海水养殖经营效益与规模增长速度相关性假说及实证分析
        4.4.1 海水养殖经营效益与规模增长速度的相关性假说
        4.4.2 关于对虾养殖的实证分析
        4.4.3 关于扇贝和海带养殖的实证分析
5 海水养殖技术演化的特点与机制
    5.1 四次浪潮中的技术演化
        5.1.1 对虾养殖发展中的技术演化
        5.1.2 扇贝养殖发展中的技术演化
        5.1.3 海带养殖发展中的技术演化
        5.1.4 海水鱼类养殖发展中的技术演化
    5.2 我国海水养殖技术演化的特点
        5.2.1 技术外生性
        5.2.2 时间分布的非均匀性
        5.2.3 技术演化的路径依赖(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5.2.4 多方向性和可逆性
    5.3 有关我国海水养殖技术演化的几个问题
        5.3.1 要素可获得性对技术演化的影响
        5.3.2 容量限制对技术演化的影响(技术演化的两个方向)
        5.3.3 要素相对价格对技术变迁的影响
        5.3.4 养殖风险对技术变迁的影响
6 容量限制、外部性与政府管理
    6.1 我国海水养殖政府管理综述
        6.1.1 政策的演变
        6.1.2 主要管理手段
    6.2 我国部分海水养殖政策效果评价
        6.2.1 以产量为中心的系列政策
        6.2.2 养殖品种结构调整政策
        6.2.3 产业化政策
    6.3 以环境为中心的海水养殖行政管理及效果评价
        6.3.1 以环境为中心的行政管理概述
        6.3.2 以环境为中心的行政管理效果评析
        6.3.3 两种管理手段:完善产权与政府直接管理
    6.4 对我国海水养殖行政管理的建议
        6.4.1 转变行政管理思路
        6.4.2 明确行政管理目标
        6.4.3 确定行政管理手段
参考文献
论文附表
附表参考文献
致谢

(10)汉沽对虾养殖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基本情况
    1.1产量与效益
    1.2水源与模式
    1.3苗源与病害
2现状分析
    2.1水质
    2.2苗种
        2.2.1对虾苗种生产能力
        2.2.2对虾苗种的质量
        2.2.3对虾优质苗种推广
    2.3病害
        2.3.1近三年的主要病害还是对虾偷死症
        2.3.2病因分析
        2.3.3防治措施
        2.3.3.1生物防病
        2.3.3.2严格消毒
    2.4管理
    2.5模式
    2.6经验与问题
        2.6.1生物防病
        2.6.2 SPF1苗种与土杂苗对比试验
        2.6.3水质处理
        2.6.4问题汇总
3发展对策
    3.1科学规划、完善配套
        3.1.1恢复盐田汪子的对虾储水、病毒隔离功能
        3.1.2重新规划, 建立对虾养殖小区
        3.1.3统一管理
    3.2强化苗种体质, 推广SPF1苗种
        3.2.1推广对虾苗种生产标准化
        3.2.2提倡对虾苗进行免疫增强
        3.2.3加强对虾苗种检疫
        3.2.4推广SPF1苗种
    3.3试验推广生物防病技术
    3.4严格消毒、控制病原数量
    3.5监测水质变化, 防止应激反应的发生
        3.5.1养殖过程中, 随时监测水质变化, 时刻保持水质清爽
        3.5.2养殖过程中及时养底
        3.5.3养殖过程中, 随时解毒抗应激
    3.6提高承包年限, 鼓励池塘土地流转
    3.7成立对虾养殖协会, 提高虾农技术水平

四、南美白对虾海水池塘精养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面积池塘精养凡纳滨对虾的研究[D]. 暴丽梅. 天津农学院, 2020(07)
  • [2]我国养殖中华绒鳌蟹中农药残留的风险评估研究[D]. 宋超. 南京大学, 2020(04)
  • [3]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水质及养殖环境和虾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D]. 金若晨.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4]闽江河口围垦养虾塘养殖期碳、氮、磷元素的收支研究[D]. 赵光辉.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5]我国北方南美白对虾养殖环境影响评价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方法[D]. 陈丽娇.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6]对虾工程化养殖池优化构建与零换水养殖试验[D]. 范鹏程. 浙江海洋大学, 2019
  • [7]典型水产养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足迹估算及生态补偿研究[D]. 刘文礼. 集美大学, 2017
  • [8]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海水养殖发展研究 ——实证研究与模型分析[D]. 李大海. 中国海洋大学, 2007(04)
  • [9]南美白对虾海水池塘精养试验[J]. 王光宇. 水产科技情报, 2004(06)
  • [10]汉沽对虾养殖现状及发展对策[J]. 张井增,刘国祥,白树岭,李培若,马建军,高哲颖,郭玉敏. 河北渔业, 2014(01)

标签:;  ;  ;  ;  ;  

咸水池南美白对虾精养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