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酒的药用价值

论酒的药用价值

一、酒的药用价值浅说(论文文献综述)

杨舒佳[1](2021)在《《神农本草经》训诂史研究》文中指出《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着,训诂学则是沟通古今的桥梁,是解读古籍文献的重要工具。本课题以历代《本经》训诂类着作中《本经》的365味药物作为研究对象,从历史学的角度,对《本经》训诂的产生、发展等全过程进行梳理,揭示《本经》历代训诂之间的传承与发展关系;同时在对每个时代《本经》注释以训诂学视角进行剖析的基础上,论述《本经》训诂与普通训诂学的区别与联系,进而归纳《本经》训诂中所体现的本草训释特点,以期为当今本草学、中医古籍训诂研究提供借鉴。本文主要运用文献学、历史学、训诂学的方法,并在研究过程中采取综合研究与典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另外结合比较法,横向比较《本经》训诂与普通训诂及当时学术关系,纵向比较各时代《本经》训诂的继承与发展。论文主体按照《本经》训诂的历史分期进行研究,先秦两汉是本草训诂的萌芽时期;魏晋南北朝是《本经》训诂的奠基时期,《本草经集注》的着成标志着“集注”训诂体式的确立;隋唐五代是《本经》训诂的发展时期,表现为《新修本草》在训诂内容、方法上的突破;宋金是繁荣时期,主要是《证类本草》内部《本草图经》等对《尔雅》等训诂学成果的关注和应用,集解之训诂材料、为难字注音、本草名物训诂的极大丰富,以及在训诂内容、方式方法上的创新;元明是转折时期,李时珍《本草纲目》和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共同形成了《本经》训诂的转折,前者是在训诂内容上取得名物训诂巨大成就的同时,完成了由本草名物训诂、名实考订向阐释药理的转变,后者则是完成了训诂着作类型的转型,即由以《本经》为核心的层层补注转向了专于《本经》经文药性药理探讨的训诂;清代为《本经》训诂的鼎盛时期,训诂着作的大量增加,训诂内容的极大丰富,乾嘉考据学主要方法的正确使用等,使得《本经》训诂取得显着成就。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历代《本经》训诂对前代皆有所继承与发展,既有各自的特点,又有共性特点。第二,宋金时期的《本经》训诂具有区别于普通训诂学的显着特点:递相补训,图文互释及以方释药;《本经》训诂在元明时期形成由本草名物训诂到本草药性药理解说的转折;清代乾嘉时期训诂学的兴盛对《本经》训诂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三,《本经》训诂因本草具有药物属性,故可以通过临床实践的方式进行验证,这一点是与普通训诂学的名物训诂之间最大的不同之处。图文互释及以方释药是《本经》训诂的有效途径和特殊之处。第四,《本经》训诂的起源与发展,同时也体现出对本草药物的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从名物训诂发展到药性药理阐释。本文首次对《神农本草经》的训诂史作出系统的梳理、归纳总结,有利于对古代《本经》训诂形成整体的观照。首先,本文提出了《本经》训诂着作具有两种类型:一是以陶弘景整理的《本经》为传承系统的主流本草着作,即《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二是明清时期出现的以注疏《本经》为撰述思想的本草着作。进而通过对《本经》训诂的产生、发展等过程进行梳理,探讨了各个时期《本经》的训诂体例、训诂内容、训诂方法、训诂特点、训诂成就及不足,对于部分有争议的本草问题进行考证,有助于全面了解《本经》的训诂情况及本草训诂的独特之处,对于深入理解《本经》经文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其次,本文对于宋金时期及清代的《本经》训诂研究具有独到之处,前者提出了该时期《本经》训诂有“整体训诂”与“内部训诂”之分,药图、药方是《本经》训诂的独特内容,图文互释、以方释药是《本经》训诂的独特方式,并指出为《本经》难字注音是在宋代时大量出现,是区别于其他历史时期的重要特点;后者则对《本经》训诂内容详细探讨,总结其规律,归纳其方法,指出《本经》训诂的特有句式,对于理解《本经》经文,读懂经文注释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最后,本文从普通训诂学视角审视《本经》训诂,考察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反思二者存在的共性问题,揭示本草训释的独有内容(药图及药方)及特点(图文互释、以方释药、句式应用等),总结历代《本经》(药物)训诂的共性特点,并从历史学角度总结历代《本经》训诂的继承与创新,分析本草训诂中的历时性与共时性特征,可以为当今本草学、中医训诂学研究提供借鉴。

许佳[2](2021)在《茶与中国医药文化 ——以宋代为中心的考察》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茶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医药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药食同源的突出代表,茶的医药属性犹如人之骨骼,是茶存在的基础与根本。而自唐代之后逐渐发展兴盛的茶文化则犹如人之皮肉精血,承载推动茶医药的不断向前发展。正是源自于茶本身所具有的医药与文化双重属性,本文拟将研究的主题设定为茶与中国医药文化。为了能够充分厘清茶与中国医药文化之间的关联性,明晰茶的医药文化体现,本文选择以宋代为立足点,展开回溯。紧紧围绕茶的医药与文化双重属性及其关系开展研究,主要探究了四个方面内容。一是从起源与传播的角度,探究茶与医药文化的关联性。以茶发乎神农作为问题的起点,考察神农是否发现茶这一论断的同时,也是对茶是否因药用而起源的另一种思考。从文字训诂学的角度梳理了茶的称谓,在讨论茶为何用、归纳总结茶的品种沿革与发展传播等内容时,发现茶的医药属性始终伴随其中,使其不断的被接受并得以推广。二是重点研析茶在宋代医药文献中所体现的双重属性。将医药文献分为本草、方书、养生三大类,通过对于不同文献中关于茶的医药记载,梳理出宋茶的性味、功效主治、组方配伍规律以及养生疗效等内容,从而较为全面的了解在茶文化发展高峰的宋代,茶在医药领域被界定、运用的基本情况。在与前朝后世的比对中,明确宋代茶医药所处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将以医药的视角审视宋代茶文化发展带给茶医药的影响。三是以宋代茶书、茶诗词、儒道佛传统思想和民俗文化为落脚点探寻茶文化中的医药体现。从文化视角看医药,一方面弥补了医药文献中茶的药性层面关于炮制色味等内容记载的不足,延展了茶医药涵盖的内容;另一方面重点分析茶借助不同文化载体推动促进茶医药发展状况。进而深入思考宋代茶医药在茶文化蓬勃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助力作用。四是对宋茶的医药与文化关联性进行深入讨论。从医疗角度的疗身与疗神层面总结花开并蒂的茶医药与茶文化在宋代时期发展的关联性。从文化层面探讨“以物载文”中以茶为媒介的文化热现象与“以文传物”中文化载体下的医药冷思考。兼顾讨论在宋代以茶道形象出现的点茶之技中所体现的文化与医药双重属性。通过研究发现茶作为药食同源的突出代表,在漫长的历史更迭中却走出了一条特殊的发展轨迹。伴随着茶饮在中国的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食用、祭祀、饮用的逐渐推广,在医药领域,茶的身份也从晋·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中“苦菜是否为茶”的模糊不确定的讨论正式发展成为唐·苏敬《新修本草》中植物本草的一份子,分别从药和食的双重角度,记载了茶的功效以及为饮的方法,总体突出治,强调茶的药性,进而延伸至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对茶方的记载以及唐·孟诜《食疗本草》中饮与食的禁忌等内容。与之相比茶在文化领域出现较早,身份界定也更为明确,三国·张揖辞书《广雅》不仅介绍了荆巴两地品饮茶的方法,还明确指出了其药效。随后自唐·陆羽《茶书》问世,不仅茶文化上升到新高度,茶医药也找到了施展拳脚的独一无二的新平台。以茶医药为基础的茶文化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态势。宋代是将这一态势发展到更高程度的一个重要时期。以宋代为分界点,打破了茶医药兼书茶文化的局面,形式各异的茶文化载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既说明宋代及以后民众对于茶文化的接受与认可度,也体现了茶文化的飞速发展之势。但也不能否定这一时期在本草、医方着作中有关茶医药记载出现了继承中创新的局面,比如组方用药中,茶方种类增多,更突出腊茶入药,丰富了主治剂型,拓展了应用范围等。茶医药虽然失去了主导地位,但作为保证茶文化不断发展的物质属性,茶医药是茶本根的身份没有变。自宋代以后茶文化与茶医药在相扶相携中,虽彼此支撑,互为促进,但茶文化的熠熠生辉似乎更具有吸引力,在形式发展上出现了百花齐放。茶医药则伴随着茶学理论的逐渐丰富,与其相结合,在医药养生领域形成了新兴学科——茶疗学,即以茶学为基础,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养生为目标,可视为是茶医药文化体现的新载体。

宋宁[3](2021)在《藏、壮、回医典籍文献中糖尿病理论与方药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一种代谢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尤其是由糖尿病引起的多种并发症,已成为患者致盲、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给社会带来巨大经济负担,寻求根治有效的防治方法一直是医学研究的热点。藏、壮、回等少数民族医学对糖尿病的防治历史悠久、认识独特、诊疗方法神奇、验秘单方众多,具有简、便、验、廉等特色与优势。藏医的《四部医典》、壮医的《中国壮医学》、回医的《回回药方》等经典文献均对糖尿病有丰富而精辟的记载,并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经验。但这些记载较为零散,缺乏对病因、病机等理论认识的系统总结和阐述,大量的方药也未得到深入的挖掘整理,甚则部分古文献已损毁或佚失,而现有研究偏重民族医部分方剂的临床疗效、治疗机制,以及民族降糖药物的成分、药理等现代研究,鲜有对少数民族糖尿病经典文献的研究,未见有对少数民族医药典籍的糖尿病理论认识、常用方剂和治疗药物及其特点和临床应用规律的系统整理和探讨。因此,系统挖掘整理藏、壮、回等少数民族医学典籍中的糖尿病内容,总结理论认识,凝炼前人防治经验,搜集整理其记载的防治糖尿病的方剂、药物,建立藏、壮、回医典籍文献防治糖尿病方剂数据库和药物数据库,形成体系,对于糖尿病理论的总结提升以及临床实践指导意义重大,为学者查阅及深入研究提供文献数据,以便从典籍中找到启发,丰富和提升藏、壮、回医有关糖尿病的认识,为临床和科研提供借鉴和指导,为进一步筛选糖尿病有效单复方及开发糖尿病民族药新药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从医史文献角度,采用文献研究方法,结合内容分析法、访谈法和实地调研开展研究。以糖尿病作为切入点,从藏、壮、回少数民族医学的糖尿病典籍文献入手,全面搜集整理藏医、壮医、回医有关糖尿病的典籍文献,建立理论及方药数据库,梳理和总结典籍文献中糖尿病的理论认识及辨治思路,发掘经典文献中防治糖尿病的诊疗技法、常用方剂和药物、防治经验及其规律,包括病名、病因、病机、诊断、治则、治法、方药及其应用规律,着重原文的搜集整理,从历史源头研究少数民族医药对糖尿病的认识和防治经验。具体方法为:1.查阅国家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西藏藏医药大学图书馆、广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北京回民医院图书资料室等各地实体图书馆;查阅超星数字图书馆、读秀、中国基本古籍库、中国数字方志库等电子图书馆,全面搜集藏医、壮医、回医典籍文献,通读全文,查找其中有关糖尿病的记载、相关方剂、药物,建立数据库。纳入搜查的文献类型主要包括古代经典着作、近代现代专着、论着、综合性医书、方书、专书、本草、教科书、医案、医论、医话等。尤其是重点研读藏、壮、回医古代经典着作,从历史源头研究少数民族医药典籍对糖尿病的认识和经验。2.提取相关记载内容,按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诊断、治则、治法、疗法、应用、预防调摄等字段进行系统整理、归档,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Word2016分别建立藏、壮、回医防治糖尿病文献数据库。3.系统学习藏医、壮医、回医的发展历史、理-法-方-药体系,精读《四部医典》、《中国壮医学》、《回回药方》等经典文献,熟悉藏、壮、回医学体系,为进一步分析研究奠定基础。4.基于藏、壮、回医糖尿病文献数据库,归纳、总结、挖掘、提炼各少数民族医学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等理论认识、诊断治疗思路及特点。对于《四部医典》、《回回药方》、《饮膳正要》等典籍,通过反复研读、多版本比对分析、比对期刊文献、专家咨询等方法,尽可能使研究结果忠于原意。5.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防治糖尿病方剂,按方名、出处、组成、功效主治、制作用法、用量等字段进行整理、归类,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 2016建立藏、壮、回医药防治糖尿病方剂数据库;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2016对藏、壮、回医方剂的药物频数、组方规律和用药特点等进行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6.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具有防治糖尿病作用的药物,按出处、学名、中文译名、所属科名、所属属名、糖尿病药用部位、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等字段进行整理、归类,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 2016建立藏、壮、回医防治糖尿病药物数据库;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 2016对藏、壮、回医防治糖尿病药物的科属、来源、糖尿病药用部位、性味、功效等进行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总结其特点和规律。7.形成清晰的藏医、壮医、回医典籍文献对糖尿病的认识和诊疗体系。[结果]1.搜集到藏医、壮医、回医典籍文献近200种,通读全文,将记载有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典籍共计140种(藏医30种、壮医77种、回医33种)纳入研究对象。2.从糖尿病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诊断、诊法、治则、治法、疗法、应用、预防调摄等方面,系统梳理了藏、壮、回医典籍文献,形成了清晰的藏医、壮医、回医典籍对糖尿病的理论认识及诊疗体系。3.归纳、总结、挖掘、凝炼藏医、壮医、回医典籍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等理论认识、诊断治疗思路及特点。4.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防治糖尿病方剂共计215首(藏医36首、壮医121首、回医58首);按方名、出处、组成、功效主治、制作用法、用量字段进行整理,建立3个方剂数据库;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 2016统计分析了藏医、壮医、回医方剂的组方规律和用药特点。5.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具有防治糖尿病作用的药物共计123种(藏药22种、壮药61种、回药40种);按出处、学名、中文译名、所属科名、所属属名、糖尿病药用部位、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字段进行整理,建立3个药物数据库;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 2016统计分析了藏医、壮医、回医药物的科属、来源、药用部位、性味、功效等方面的特点和规律。[结论]藏、壮、回民族医药典籍是祖国医药宝库的珍宝,记载着历代先民在与糖尿病作顽强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有效方药,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均有精辟论述,为民族地区群众的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文献浩瀚,相关记载较零散,缺乏对病因、病机等理论认识的系统总结和阐述,大量的方药也未得到深入的挖掘整理,理论记载较少,方药记载较多,部分古文献已损毁或佚失,未能得到及时系统的挖掘整理。本研究搜集到藏医、壮医、回医有关糖尿病的典籍共140种;提取相关记载内容,建立藏、壮、回医防治糖尿病文献数据库;归纳提炼藏、壮、回医典籍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等理论认识、诊断治疗思路及特点;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糖尿病方剂215首,建立3个方剂数据库,统计分析组方规律和用药特点;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具有防治糖尿病作用的药物123种,建立3个药物数据库,统计分析药物的科属、来源、药用部位、性味、功效等方面的特点和规律;形成了清晰的藏医、壮医、回医典籍对糖尿病的理论认识及诊疗体系。研究成果为学者查阅及深入研究提供大量的文献数据。但本研究在浩瀚的藏医、壮医、回医历代典籍文献中搜集零散的糖尿病记载,涉及民族较多,文献量很大,后期研究分析又基于对藏医、壮医、回医三大医学体系的总体把握和理解,从调研、文献搜集,到整理、考证、提炼、统计分析等,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加之水平有限,因此研究过程困难重重,错漏在所难免,期待后继更深入的研究。

熊敏[4](2021)在《泸沽湖摩梭民俗文化中初中生物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学案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泸沽湖作为世界上唯一的母系文化承载之地,以“和谐、包容、开放”的文化特色吸引着世人的关注。随着外来主流文化的传入和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摩梭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如今,新一代的摩梭青少年对传统文化逐渐陌生,传统文化技艺的维护与延续已经岌岌可危。本研究基于对摩梭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关注,挖掘摩梭民俗文化中与生物科学知识相关的内容作为课程资源。通过田野调查法、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课堂教学实践法,挖掘整理出摩梭民俗文化中与初中生物学科相关的内容作为生物课程资源,并将其运用于初中生物教学中。调查结果显示,摩梭和非摩梭学生对于摩梭民俗文化的认同和民族文化素养方面都存在显着差异;对于将摩梭民俗文化与生物课程相结合方面,摩梭学生和非摩梭学生都表示希望能将民俗文化带进生物课堂。通过挖掘摩梭民俗文化,一共整理出可运用于生物课程资源的民俗文化共7类16项,包括摩梭宗教礼俗、传统技艺、民间医药以及与其生活环境相关的泸沽湖本地的特色动植物等,将这些民俗文化与初中生物教学内容相结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生物课程资源。将形成的课程资源融入生物课堂教学中,以“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和“种子的萌发”三节内容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结果显示,将民俗课程资源与生物学知识相结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增加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够促进对于摩梭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增加民族文化认同感,树立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

魏佳钰[5](2021)在《《群芳谱·木谱》内容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群芳谱·木谱》是明代文人王象晋所编写的关于栽种植物、农作物的一部农业百科全书,书中总结了以往的农业种植技术和生产知识,体现了中国传统农业思想,丰富了农业生产技术,《群芳谱·木谱》并非古代文人消遣岁月、修身养性的玩雅之作,书中蕴藏了大量的农学思想和农技知识,具有丰富的农学价值。王象晋在《群芳谱》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自己农业思想体系的核心—“三才”理论,强调农业生产中“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物制宜”的原则,并明确提出了“人力夺天工”的农学思想,强调人在农业生产中的主导作用。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批判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唯风土论”思想,成为我国历史上较早提出反“唯风土论”的人士之一。《群芳谱·木谱》在树木种植技术上取得了丰富的成就,如扦插、嫁接、移植等。所以说它是我国17世纪一部重要的农学着作,书中博物学思想丰富,植物学科学技术成就突出,在理论上推动了传统植物学的发展,在实践上促进了植物学的进步,所以在中国农学史上应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论文首先将《群芳谱·木谱》竖版、无断句、文言文译成白话文,全文共四万余字,以准确理解文本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介绍《群芳谱·木谱》的成书背景及内容结构。第三部分介绍书中核心——《群芳谱·木谱》内容类研究。第四部分阐述了《群芳谱·木谱》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群芳谱》一书在农业生产技术上取得了相当丰富的成就,故而它是中国十七世纪一部重要农书,书中农学思想丰富,农业科学技术成就突出,在理论上推动了传统农学的发展,在实践上促进了农业的进步,所以在中国农学史上应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连雅君[6](2021)在《狗骨胶、双膝骨胶宝抗骨质疏松症大鼠的疗效观察及RANKL/OPG/TRAF6信号通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为开发抗骨质疏松症新型药物奠定基础,探索狗骨胶、双膝骨胶宝在治疗骨质疏松症疾病上的作用及相关信号通路,拓宽中医药在动物药材应用上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向。研究方法①理论探究:梳理历代中医着作、中医家对骨质疏松症的病机、病因及治疗等方面的文字记载,对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认知及治疗思路做出归纳总结;通过“以形补形、五行生克”及“温肾助阳,活血通经”理论分别探究狗骨胶及双膝骨胶宝二者治疗骨质疏松症中医理论基础,为后续研究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②实验研究:通过超高效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非靶点代谢组学分析方法对狗骨胶、炒制的狗骨粉进行成分分析及鉴定,比较不同的炮制方法下二者在成分上的差异,对比总结狗骨胶炮制方式的优点及在促吸收和抗骨质疏松症治疗方面的优势;通过比较戊酸雌二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治疗维甲酸骨质疏松症模型雌性大鼠的基础体重,肛温,耳廓局部温度,内脏指数,骨密度,骨矿量,HE染色,MASSON染色的差异进行组间观察,分析狗骨胶、双膝骨胶宝抗骨质疏松症药效研究;通过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磷、钙、碱性磷酸酶,尿磷、钙,ELISA法检测血清OC、PN1P、CTX-1,分析狗骨胶、双膝骨胶宝对骨代谢的影响;通过ELISA法检测血清OPG,用WB、PCR法检测RANK、RA NKL、OPG、TRAF6、NF-κB指标在蛋白、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法观察RANKL、OPG的阳性表达,探究狗骨胶、双膝骨胶宝抗骨质疏松症在经典机制RANKL/OPG/TR AF6的效果,分析其在经典通路RANK/RANKL/OPG及TRAF6/NF-κB信号通路上的治疗作用,研究狗骨胶、双膝骨胶宝抗骨质疏松症内在机制。研究结果①理论研究结果:骨质疏松症疾病是一种符合中医概念骨痿的疾病,病位于肾,牵连肝脾,以阴阳失调为根,古代文献中记载的病机多与肾脏亏损,筋骨萎弱有关,可将肾精亏虚,瘀血阻滞,筋骨萎弱总结为本病的根本病机;骨痿的病因则与外邪风寒湿邪所感、情志失调、先天后天失调等有关。治疗的方法有温补肾阳法、滋补肾阴法、阴阳双补法、脾肾并治滋肾阴化湿痰法,肝肾并治补益肝肾法等。“以骨补骨,五行生克”理论为狗骨胶治疗骨质疏松症疾病的理论基础,双膝骨胶宝的理论基础基于仲景肾气丸加减变化而成,该方应用温肾健脾,活血通经法治疗肾阳虚血瘀类骨质疏松症。②实验研究结果正离子模式下,通过匹配分析筛选差异性成分212种,负离子模式下,筛选并匹配分析出差异性成分125种。正离子模式下,狗骨胶相对表达量偏高的成分有阿普比妥、胆碱、甜菜碱、脯氨酸、L-苯丙氨酸、荆芥内酰胺、新海藻糖、苦参碱、羟脯氨酸等,其中氨基酸6种;负离子模式下,狗骨胶相对表达量偏高的成分有:琥珀酸盐、脯氨酸、腺嘌呤、黄嘌呤、柠檬酸、异丁酮、L-正亮氨酸、肉豆蔻酸、白氨酸、肾上腺酸、次黄嘌呤、硬皮酸、色氨酸等,其中氨基酸4种。经维甲酸造模的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BMD、BMC含量明显下降(P<0.001),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药物治疗后的BMD、BMC含量明显上升(P<0.01,P<0.001);HE染色结果表明,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骨小梁间隙增大(P<0.01),经双膝骨胶宝药物治疗后骨小梁的数量有所增加(P<0.01),骨小梁间隙距离呈现明显减少(P<0.05)。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血清ALP含量显着地升高(P<0.001),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ALP含量均出现了明显下降(P<0.01,P<0.001);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血清钙含量降低(P<0.05),经双膝骨胶宝药物治疗后血清钙含量升高(P<0.05);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血清磷含量明显升高(P<0.05),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的药物治疗后血清磷含量明显降低(P<0.05);经双膝骨胶宝药物治疗后的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尿钙含量明显有所下降(P<0.01),模型大鼠的尿磷含量明显有所上升(P<0.05),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尿磷含量明显有所下降(P<0.05,P<0.01);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血清的PN1P含量有所下降(P<0.001),经过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的PN1P含量有所上升(P<0.05);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CTX-1含量有所上升(P<0.05),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CTX-1含量明显有所下降(P<0.05,P<0.01);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骨钙素含量明显下降(P<0.01),经戊酸雌二醇片、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骨钙素含量显着升高(P<0.05,P<0.01)。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血清OPG含量明显降低(P<0.05);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血清OPG含量均有明显上升(P<0.01,P<0.001);经维甲酸造模的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胫骨RANKL、TRAF6、NF-κB1蛋白质含量明显上升(P<0.01,P<0.05),OPG蛋白质含量明显下降(P<0.001);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大鼠胫骨RANKL蛋白质浓度含量有明显减少(P<0.05);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大鼠胫骨TRAF6蛋白质的含量明显减少(P<0.001),大鼠胫骨OPG蛋白质总含量明显升高(P<0.05);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大鼠胫骨NF-κB1蛋白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P<0.001);经维甲酸造模的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RANK、RANKL、TRAF6的基因相对表达量含量明显升高(P<0.01),OPG的基因相对表达量含量明显降低(P<0.05);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大鼠RANK的基因相对表达量含量显着降低(P<0.01,P<0.05);经戊酸雌二醇片、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大鼠RANKL的基因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OPG的基因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P<0.05);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TRAF6的基因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股骨颈中OPG阳性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大鼠OPG阳性表达量明显增高(P<0.01,P<0.05);经维甲酸造模的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股骨颈中RANKL阳性表达量明显增高(P<0.001),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大鼠RANKL阳性表达量明显降低(P<0.001)。结论狗骨胶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海藻糖、苦参碱、柠檬酸、氨基酸等成分与骨质疏松症相关联,相对含量较高的氨基酸以羟脯氨酸、脯氨酸为主,与骨质疏松症治疗关系密切;狗骨胶中含有的胶束化成分琥珀酸盐、硬脂酸具有增溶效果可促吸收,B族维生素有利于维持维生素的稳定性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狗骨胶、双膝骨胶宝均可通过调节骨密度水平、骨新陈代谢水平等方式抵抗骨质的流失,可调节RANKL/RANK/OPG信号通路,降低TRAF6含量抑制NF-κB1的炎症反应,通过调控RANKL/OPG/TRAF6信号通路达到抗骨质疏松症疗效。

陈雨露[7](2021)在《药用墨的古代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药用墨不仅具有书画的功能,更具有珍贵的药用价值,其入药的历史悠久,是独具东方特色的一味中药材。药用墨止血的作用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它还有许多其他的功效被人们忽略。基于此,本课题选择研究药用墨的古代文献,系统整理历代本草、方书以及其他相关文献中有关药用墨的论述,进行分析讨论,从墨的形成探讨其药用的发展历程,明确药用墨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为临床应用药用墨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中医文献学与现代统计学方法,以“墨”为关键词,以《中华医典》和《中医方剂大辞典》为文献主要来源,检索历代本草文献中有关药用墨的名称、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等相关内容,历代方书文献中含墨药方的相关记载,并参考制墨学文献的有关论述,其中天然墨或非制墨工艺制成的墨类不纳入检索范围,建立含墨药方的数据库,并总结药用墨的发展史,分析墨的药性及临床应用特点。结果(1)药用墨的名称及种类:历代文献中有289条关于药用墨的墨名的记载,其中京墨(123条)、香墨(108条)、松烟墨(25条)、金墨(12条)、松墨(5条)、川墨(4条)、徽墨(4条)、光墨(3条)、油烟墨(2条)、易墨(1条)、歙墨(1条)、松烟细墨(1条),共计11种药用墨的名称,而药用墨的种类可分为松烟墨和油烟墨2类。(2)药用墨的性味归经:历代有22条“墨性”的相关记载,其中认为药用墨“性温”者19条(86.4%),药用墨“性凉”者2条(9.1%),药用墨“性平”者1条(4.5%)。历代29条“墨味”的记载,均以“辛”味为主。清代黄宫绣《本草求真》最早提出药用墨的归经,清代共有3条关于药用墨归经的记载,归肝经3条、心经1条、肾经1条、肺经1条。(3)药用墨的功效和应用:现存最早记载药用墨功效的本草类文献是宋刘翰、马志等编着的《开宝本草》。从宋到清代共有32部本草类文献记载了药用墨的功效,按出现的频次以止诸血(31)、点物芒入目(23)、敛疮生肌(19)、行瘀(16)、解毒消肿(14)、镇惊定心(10)、利小便(3)等最为常见。最早应用药用墨在临床治疗的是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从魏晋至清代129部方书类文献中共收录450首含墨药方,包括27首用墨单方和423首含墨复方,这些含墨药方的主治病证范围涉及54种,最常见于血证(66首,14.6%)、风疾(56首,12.4%)、积聚(48首,10.6%)、产后病(45首,10.0%)、小儿惊风(40首,8.9%)、疮疡(33首7.3%)等。结论(1)我国人工制墨出现在西周至先秦时期,东晋才有关于以墨治病的记载,直到宋代,药用墨方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再经历金元的发展低谷后,明清时期药用墨又逐渐兴起。历代临床药用墨的种类有松烟墨、油烟墨两种,以松烟墨为主,所用药用墨以京墨和香墨居多。(2)药用墨“性温”是历代医家的普遍认识,本草类文献中还有关于药用墨“性凉”“性平”的记载,其立论可能与应用的疾病、所用的制墨原料和炮制方法有关。古代文献中关于药用墨的归经记载为心、肝、肺、肾经,药用墨在治疗心、肝、肺、肾的相关疾病中有一定作用。(3)药用墨的功效主要缘于制墨中所用的烟料、胶和添加的配料,其作用原理主要与墨中炭素和胶类的促凝血作用以及配料本身的功效有关。药用墨应用于临床主要缘于其“止血”的作用。除此之外,药用墨还具有行瘀、敛疮生肌、解毒消肿、清热镇惊的功效。古代临床中药用墨常用于血证、风疾、积聚、产后病、小儿惊风、疮疡等疾的治疗,根据药方中墨的用量情况来看,药用墨在治疗血证和疮疡类疾病中有突出作用。(4)以年远烟细的松烟墨入药是多数古代医家对药用墨的认识,但也有少量文献记载表明古人在临床治疗中使用过油烟墨,而现代有些中药材标准、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中规定有用油烟制墨的情况,临床药用墨中也不乏桐油烟的使用。仅从油烟墨的结构来看,其已经达到入药的标准,但还需要更多药理研究加以佐证。

陈加蓓,王璐,刘锦源,邓珊珊,胡叠,陈功锡[8](2021)在《湘西地区药食两用植物资源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为了解湘西地区药食两用野生植物资源情况和开发利用现状,通过实地调查与查阅文献对该区药食两用野生植物的科属组成、生活习性、生境与分布格局、药食功能与利用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湘西地区共有药食两用野生植物57种,隶属30科52属,其中百合科、菊科、禾本科、蔷薇科、唇形科为优势数量科,黄精属、百合属、桃属、枣属为优势数量属.生活习性中,草本植物有35种,木本植物有23种,以草本植物占优势.在14种生境中,山坡、栽培地、林中、路旁是湘西地区药食两用植物的重要生境;分布格局中,南北部区域水平分布格局基本均匀,垂直分布差异显着,低山药食两用植物分布最多.在功能与利用上,药用与食用功能、部位、方法较多,其中以清热药用和保健食用功效、茎药用和茎食用、采用煎服药用和煮汤/粥的植物最多.湘西地区药食两用野生植物资源较为丰富,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应进行保护和综合研究开发利用,并采取相应措施带动湘西地区药食两用野生植物资源开发.

贺建武[9](2020)在《黔东南农业文化遗产地“稻花鱼”资源利用的传统知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与利用不仅有利于弘扬中华农业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和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时还能为增强广大农村地区产业发展后劲,带动遗产地农民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做出积极贡献。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侗乡的“稻鱼鸭复合农业系统”作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维护当地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当地人的生计福祉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具有显着的社会、经济和生态价值。但目前对于稻花鱼(在稻田里养殖的鱼类统称,本研究特指当地稻鱼鸭复合系统中最常见的鲤鱼)资源利用的相关传统知识仍缺乏系统的梳理,这些相关传统知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协同演化关系仍不够清晰。因此,在我国不断提高城镇化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系统地探究稻花鱼资源持续利用的背景、相关传统知识、相关的生物遗传资源多样性和当地人对稻花鱼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认知和行为等,有助于挖掘黔东南农业文化遗产地孕育的生态智慧,保护和传承稻花鱼资源相关传统知识,对于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从江稻鱼鸭复合系统”所在地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研究区域,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民族生态学研究视角,以民族学、生态学、民族植物学、微生物学、食品化学等学科理论为指导,以黔东南地区稻花鱼资源利用的民族生态学实地田野调查为起点,通过分析传统烤鱼(在稻田和附近的山坡上烤食稻花鱼)及相关传统知识,探明在烤鱼过程中当地人对野生食用植物的传统利用方式和对生物资源的选择偏好等;继而分析制作传统腌鱼“草曲”的原料植物及相关传统知识,阐明当地人拥有的腌鱼“草曲”原料植物多样性及相关传统知识;再从腌鱼的文化属性角度分析日常食用和药用祭祀两种腌鱼的微生物多样性组成及品质特征,发掘该地区侗族人民的生态-文化适应能力;最后分析稻花鱼传统养殖保存完好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从江县辖区的8个乡镇当地人对稻花鱼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认知和行为,揭示出决定当地人维持稻花鱼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在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符合当地情况的政策建议。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黔东南地区稻花鱼利用的民族生态学调查。该地区在稻花鱼养殖的场地整理、水源管理、鱼花孵化、田间管理、收获成鱼、传统烤鱼、加工技艺、社会关系、民俗文化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的经验与做法;稻花鱼为当地人习得各具特色的地方性知识、传统生态知识、维持生计、朴素的价值观以及民间信仰等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其相关传统知识在当地人的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维护他们生计和福祉的基本权利。2.黔东南地区传统烤鱼原料植物及相关传统知识。在该区进行传统烤鱼传统知识的田野调查,访谈了 279名信息报告人,整理编目了 52种烤鱼原料植物,隶属于21科43属,整理分析了包括植物类型、使用部位、野生和栽培情况、仪式象征等方面的传统知识;初步探明了该区域侗族和苗族在烤鱼习俗方面的文化交融程度较高,大部分野生食用植物都有相同的使用和加工方法,但两个民族仍然保持着少量的本民族食物的选择偏好;同时,外来植物很好地融入了当地的传统饮食文化中。3.黔东南地区传统腌鱼“草曲”及相关传统知识。通过该区从江县小黄村、黎平县黄岗村和弄吾村3个传统侗族村寨217名关键信息报告人的访谈和实地调查发现:掌握传统腌鱼“草曲”及相关传统知识的信息报告人中男性占58.06%,女性占41.94%,以40岁至60岁的中老年人为主,70.05%的受访者是文盲,以农民、小商贩或农民工居多;这些相关知识拥有情况与性别和职业无显着相关性,而与年龄和受教育程度显着相关;整理了腌鱼“草曲”原料植物60种,隶属于36科58属,常见的植物科是菊科、蔷薇科、天冬科和防己科等,以草本、灌木、藤本为主,乔木较少;根是最常用的植物部分,其次是叶、全株、果实、地上部分、枝、茎、树皮和花等;原料植物的使用价值(UV)指数在0.27到1.74之间,其中UV值大于1的有23种,豆科植物葛藤[Pueraria montana var.lobata(Willd.)Sanjappa&Pradeep]是制作“草曲”最重要的植物(UV值为1.74),其次是毛花猕猴桃(Actinidia eriantha Benth.)(UV=1.51)和香糯禾(UV=1.5),这三种植物在调查地区都很常见。4.不同文化属性腌鱼的微生物生态及资源品质异质性研究。利用“草曲”和低盐发酵腌鱼可能是贵州黔东南地区的真实传统;低盐浓度的食用型腌鱼组的细菌和真菌多样性都高于高盐浓度的药用(祭祀)型腌鱼组;两组不同文化属性腌鱼样品中有42个细菌OTU和6个真菌OTU在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01),说明农户非标准化的处理方式对腌鱼微生物群落结构有一定的影响;低盐腌鱼主要以蛋白质转化成风味物质提高适口性以满足食用功能需要,高盐腌鱼除蛋白质代谢外,需要通过碳水化合物代谢产生其他功能物质满足药用功能需求有关,腌鱼的传统利用是黔东南侗族对其生存环境和社会文化上的适应。5.稻花鱼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认知和行为分析。当地农户对稻花鱼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态度直接决定了参与意愿,而参与意愿又直接决定了农户实际参与稻花鱼可持续利用的行为,此外家庭成员、邻居意见、农业、食品等部门和政府意见等主观规范对农户从事稻花鱼生态养殖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农户(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结构)、基层组织(干部家庭)、政策(对相关部门、政策的认知)以及市场等不同主体对稻花鱼资源及传统知识都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差异;主观规范对当地农户在稻花鱼资源可持续利用认知和行为的影响程度远低于农户态度。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本文认为黔东南地区未来稻花鱼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应从剖析当地主要少数民族利用该资源的行为特征、生物资源利用方式、文化传统、当地人的认知及行为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角度入手。强化稻花鱼资源是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中的重要组成要素的突出地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建议站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文化发展的高度,通过采用现代工艺技术,提高稻花鱼资源及衍生品的质量,将产品对接到主流消费市场,延伸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提高农户参与积极性,稳定新生代和外出务工农户对稻花鱼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参与意愿,创造条件引导他们保护和传承稻花鱼资源与其相关的文化遗产。从国家层面将黔东南地区的稻花鱼及其相关生物资源作为文化资源纳入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从而实现我国南方以稻作为主的农业向无害化、无残留的生态农业转型,同时保护好当地的生物和文化多样性。

夏静静[10](2020)在《昆明长水航城居住区景观设计》文中指出居住区是人类生活的场所,居住区景观作为居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在满足居民日常活动、美观的需求外,开始探索更广阔的作用。可食性景观是可食性植物与景观设计相结合的复合型景观,这种景观形式具有美化空间、装饰功能区、经济效益的功能,在某种层度上还具有促进日渐冷淡的邻里关系和科普教育的作用,能够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通过对居住区、可食性景观及其相关概念界定,明确了居住区可食性景观设计的相关理论内容,指出了可食性景观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对相关案例进行调研,总结对比它们在设计场地、植物元素、种植技术、管理方式、景观效果等的情况,分析每个案例的优缺点,总结借鉴其优点。对长水航城项目场地情况进行现场调研并使用相关软件对日照情况、风向、高程等进行数据分析,通过数据分析结果明确该地块可食性景观和屋顶绿化应用的可行性。对长水航城居住区景观进行方案设计,寻找设计—文化—可食性三者的关系和连接点,探索文化、食用、观赏的居住区景观设计。对可食性景观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探讨进行总结,分析了饮食文化与居住区景观设计、可食性植物与居住区景观设计在项目中的应用模式。在长水航城项目的可食性景观方案设计中,具体涉及到饮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体现及可食性植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其中,对居住区绿化空间和可食性植物的分析是为了可食性景观能够更好地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得以体现,更加充分的体现可食性景观的价值。与传统景观形式不同,可食用景观的观赏性和实用性都存在着巨大的吸引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可食性景观在居住区的应用也是在景观方面的探索和创新,希望未来有更多学者进行相关的设计。

二、酒的药用价值浅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酒的药用价值浅说(论文提纲范文)

(1)《神农本草经》训诂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绪论
第一章 本草及其训诂发端时期:先秦两汉
    第一节 《神农本草经》时代及以前的药物知识
    第二节 《神农本草经》以前的本草训诂
        一、《尔雅》
        二、《方言》
        三、《说文解字》
        四、《释名》
    第三节 《神农本草经》的成书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神农本草经》训诂奠基时期:魏晋南北朝——“集注”训诂体式的确立及名物训诂的发端
    第一节 《神农本草经》训诂兴起的学术文化背景
        一、《神农本草经》的传本及《本草经集注》的形成
        二、《本草经集注》以前的《神农本草经》注训
    第二节 陶弘景及其《本草经集注》
    第三节 《本草经集注》的训诂方法
        一、广征博引
        二、以今释古
        三、辨物释名
        四、善用譬喻修辞
    第四节 《本草经集注》的训诂特点
        一、以研访目验为据
        二、以传闻见识佐证
        三、求实指误存疑
    第五节《本草经集注》的训诂成就与不足
        一、“集注”训诂体式的确立
        二、“朱墨分书”标识法
        三、不足之处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神农本草经》训诂发展时期:隋唐五代——“音训”训诂方法及名物训诂的充实发展
    第一节 《新修本草》的学术文化背景
    第二节 《新修本草》概要
    第三节 《新修本草》对《集注》训诂的继承
    第四节 《新修本草》对《集注》训诂的发展
        一、训诂体式
        二、训诂方法
        三、训诂内容
    第五节 《新修本草》形音义兼顾的训诂特点
    第六节 《新修本草》的训诂成就与不足
        一、纠误正用的训诂成就
        二、不足之处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神农本草经》训诂繁荣时期:宋金——“集注”训诂材料的极大丰富及名物训诂的深入发展
    第一节 《证类本草》的学术文化背景
    第二节 从《新修本草》至《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一、本草要籍简介
        二、本草要籍传承关系
    第三节 《证类本草》对前代训诂的继承与发展
        一、集注的训诂体式
        二、由“朱墨分书”到“阴阳别文”
    第四节 《证类本草》的整体训诂特点
    第五节 《证类本草》的内部训诂特点
        一、征引诂训,广及注疏
        二、递相补训,考辨名实
        三、图文互释,相辅而行
        四、难字注音,因音辨名
        五、以方释药,功用有征
    第六节 《证类本草》的训诂成就与不足
        一、集解训诂之丰
        二、名物训诂之盛
        三、不足之处
    第七节 《本草衍义》对《本经》训诂的意义
    第八节 南宋(金)本草训诂概况
        一、《绍兴本草》
        二、《纂类本草》
        三、《宝庆本草折衷》
        四、《本草成书》
    第九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神农本草经》训诂转折时期:元明——训诂着作体例之变及名物训诂集大成后训诂重点向药性理论转移
    第一节 元明时期的学术文化背景
    第二节 《本草纲目》对前代训诂的继承与发展
        一、训诂着作的编撰体例
        二、训诂体例
        三、训诂内容
        四、训诂方法
    第三节 《本草纲目》的训诂特点
        一、引字辞之书,谨训名物
        二、重音声之系,详解异名
        三、秉格物之学,考释性理
    第四节 《本草纲目》的训诂成就与不足
        一、详尽释名,堪为名物训诂之峰
        二、综释本草,诚《本经》训诂之集成
        三、不足之处
    第五节 《神农本草经疏》对《本经》药物的训诂
        一、《神农本草经疏》概述
        二、《神农本草经疏》对前代训诂的继承与发展
        三、《神农本草经疏》的训诂特点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神农本草经》训诂鼎盛时期:清代
    第一节 清代学术文化背景
    第二节 清代《本经》训诂概况
    第三节 清代《本经》训诂对前代的继承与发展
        一、训诂着作的编撰体例
        二、训诂体例和形式
        三、训诂内容
        四、训诂术语
    第四节 清代《本经》训诂内容
        一、训释实词
        二、分析语法
        三、呈现修辞
        四、标彰句读
        五、注音校勘
        六、揭示题旨
    第五节 清代《本经》训诂的方法与特点
        一、悉遵经旨,透发《本经》奥义
        二、切合实用,抉发《本经》精蕴
    第六节 清代《本经》训诂的成就与不足
        一、训诂有法,理有所宗,成果显着
        二、过于尊古,穷圆其说,反失于真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本经》训诂研究综论
    第一节 历代《本经》(药物)训诂的共性特点
        一、实事求是、尊古不泥的训诂原则
        二、以目验亲证为训诂依据
        三、纠正前代之误的训诂传统
        四、善用譬喻修辞
    第二节 本草训诂与普通训诂学的区别与联系
        一、本草药物属性决定其区别
        二、名物之学的关联与融通
    第三节 本草训诂与普通训诂学的共性问题
    第四节 本草训诂中的历时性与共时性探讨
    第五节 《本经》训诂对本草学及训诂学的借鉴意义
    第六节 《本经》训诂疑点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茶与中国医药文化 ——以宋代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绪论
    一、研究范围与相关术语释义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相关学术史回顾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第一章 茶的源起与发展传播评述
    一、茶的源起
        (一)谁发现了茶
        (二)茶为何用
        (三)茶之称谓、关系及药用记载
    二、茶的发展与区域传播缘起
        (一)茶的种类沿革与品种药效
        (二)茶的区域传播缘起
第二章 宋代茶的医药文献研究
    一、本草着作中的茶
        (一)植物属性与特征
        (二)宋代本草着作之茶考
    二、方书着作中的茶
        (一)宋代茶方概况
        (二)茶的组方用药
    三、养生专着中的茶
        (一)养生思想与茶的发展
        (二)宋代养生专着中的茶
第三章 宋代文化中的茶医药
    一、茶书中的茶
        (一)独具特色的宋代茶书
        (二)茶书中的医药体现
        (三)茶书与茶医药的关系
    二、诗词中的茶
        (一)量多面广的茶诗词
        (二)诗词中茶效的梳爬整理
        (三)医药类茶诗词的特点
    三、传统思想与茶医药文化
        (一)儒家思想——因儒识茶
        (二)道家思想——以茶修心
        (三)佛家思想——茶禅一味
    四、民俗中的茶医药
        (一)品饮习俗中的医药观
        (二)敬茶赐茶的医药体现
        (三)时令饮茶的医药体现
第四章 宋代茶医药与文化的内在关联
    一、疗身与疗神——茶医药体现
        (一)疗身功效的发展轨迹
        (二)疗神功效的崭露头角
        (三)疗身与疗神花开并蒂
    二、茶的医药文化载体——宋代茶道
        (一)宋代的点茶与斗茶
        (二)点茶中的茶医药文化体现
    三、以物载文与以文传物——茶文化思辨
        (一)以物载文——以茶为媒介的文化热现象
        (二)以文传物——茶文化载体中茶的冷思考
结论
参考文献
查阅文献选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3)藏、壮、回医典籍文献中糖尿病理论与方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导论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藏医论治糖尿病
        一、藏医糖尿病源流考证
        二、藏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三、藏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四、藏医对糖尿病诊断的认识
        五、藏医防治糖尿病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壮医论治糖尿病
        一、壮医糖尿病源流考证
        二、壮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三、壮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四、壮医对糖尿病诊断的认识
        五、壮医对糖尿病治则的认识
        六、壮医辨治糖尿病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回医论治糖尿病
        一、回医糖尿病探源溯流
        二、回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三、回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四、回医防治糖尿病
        参考文献
    综述部分小结
第二部分 藏医、壮医和回医典籍中糖尿病理论的梳理与方药挖掘
    第一章 藏医糖尿病理论的梳理与方药挖掘
        第一节 目的
        第二节 材料
        一、藏医经典着作
        二、藏医其他着作
        第三节 方法
        一、研究方法
        二、典籍文献入选标准
        三、统计分析
        第四节 结果
        一、藏族医学分布
        二、藏族糖尿病患病率
        三、藏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四、藏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五、藏医对糖尿病诊断的认识
        六、藏医对糖尿病的特色诊断技法
        七、藏医对糖尿病治则的认识
        八、藏医对糖尿病的防治思路及用药特点
        九、藏医糖尿病特色治疗方法
        十、藏医对糖尿病组方原则的认识
        十一、藏医防治糖尿病常用方剂
        十二、藏医防治糖尿病常用药物
        十三、藏医对糖尿病的预防调摄
        第五节 讨论
        第六节 结论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二章 壮医糖尿病理论的梳理与方药挖掘
        第一节 目的
        第二节 材料
        一、壮医经典着作
        二、壮医其他着作
        第三节 方法
        一、研究方法
        二、典籍文献入选标准
        三、统计分析
        第四节 结果
        一、壮族医学分布
        二、壮族地区地理气候特点
        三、壮族糖尿病患病率
        四、壮族地区糖尿病历史发展脉络
        五、壮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六、壮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七、壮医对糖尿病诊断的认识
        八、壮医对糖尿病的特色诊断技法
        九、壮医对糖尿病治则的认识
        十、壮医对糖尿病的防治思路及用药特点
        十一、壮医糖尿病的特色治疗方法
        十二、壮医对糖尿病组方原则的认识
        十三、壮医防治糖尿病常用方剂
        十四、壮医防治糖尿病常用药物
        十五、壮医对糖尿病的预防调摄
        第五节 讨论
        第六节 结论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三章 回医糖尿病理论的梳理与方药挖掘
        第一节 目的
        第二节 材料
        一、回医经典着作
        二、回医其他着作
        第三节 方法
        一、研究方法
        二、典籍文献入选标准
        三、统计分析
        第四节 结果
        一、回族医学分布
        二、回族糖尿病患病率
        三、回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四、回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五、回医对糖尿病诊断的认识
        六、回医对糖尿病治则的认识
        七、回医对糖尿病的防治思路及用药特点
        八、回医糖尿病特色治疗方法
        九、回医对糖尿病组方原则的认识
        十、回医防治糖尿病常用方剂
        十一、回医防治糖尿病常用药物
        十二、回医对糖尿病的预防调摄
        第五节 讨论
        第六节 结论
        本章参考文献
结语与展望
附录
    附录1 藏医部分糖尿病经典文献原文
    附录2 壮医部分糖尿病经典文献原文
    附录3 回医部分糖尿病经典文献原文
    附录4 藏医防治糖尿病方剂
    附录5 壮医防治糖尿病方剂
    附录6 回医防治糖尿病方剂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泸沽湖摩梭民俗文化中初中生物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学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民族教育的国家政策导向
        二、民族教育的发展
        三、民族教育与生物学课程的改革
    第二节 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一、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二、传承摩梭优秀民俗文化
        三、保护特色生物资源
        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五、增进教育公平的实施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内容
    第五节 研究方法
        一、田野工作法和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
        三、课堂实践法和对照实验法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课程资源
        二、民俗与民俗文化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认知学习理论
        二、多元文化教育理论
        三、多元智能理论
第三章 泸沽湖地区摩梭民俗中生物学知识的挖掘整理
    第一节 地域环境类
    第二节 植物类
        一、珍稀植物与生物学知识
        二、药用植物与生物学知识
    第三节 动物类
        一、鱼类与生物学知识
        二、鸟类与生物学知识
        三、哺乳动物类与生物学知识
    第四节 宗教礼俗类
        一、宗教信仰与生物学知识
        二、转湖节与生物学知识
        三、人生礼仪与生物学知识
    第五节 传统技艺类
        一、摩梭服饰技艺与生物学知识
        二、花花糖制作技艺与生物学知识
        三、苏里玛酒酿造技艺与生物学知识
        四、青娜油加工技艺与生物学知识
        五、猪膘肉制作技艺与生物学知识
    第六节 民间医药类
    第七节 传统农作物类
第四章 泸沽湖地区摩梭民俗资源及当地特色生物资源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初中学生摩梭民俗文化及当地特色生物资源了解程度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内容
        三、调查结果分析
    第二节 摩梭民俗在学校教育中的运用情况访谈
        一、访谈对象
        二、访谈内容
        三、访谈结果分析
    第三节 摩梭民俗资源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教学内容
        四、教学效果评价
        五、实验结果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增加了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三、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更加广泛、深入
    第二节 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学校教育与摩梭民俗文化的传承
        二、开发摩梭民俗中的生物学课程资源方面
    第三节 对策建议
        一、政府和学校教育发挥主导作用保护和延续摩梭民俗文化
        二、多方联合开发摩梭民俗中的生物学课程资源
    第四节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附录 E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5)《群芳谱·木谱》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与评论
        (一)《群芳谱·木谱》成书背景研究文献
        (二)《群芳谱·木谱》内容研究文献
        (三)《群芳谱·木谱》版本及农学价值研究文献
    三、研究内容与框架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框架
    四、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视角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六、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特色
        (二)创新之处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二章 《群芳谱·木谱》成书背景及内容简介
    一、《群芳谱·木谱》成书背景
        (一)明末时期农业状况
        (二)明末时期社会状况
    二、《群芳谱·木谱》内容简介
        (一)《群芳谱·木谱》卷首简介
        (二)《群芳谱·木谱》种类简介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三章 《群芳谱·木谱》内容研究
    一、《群芳谱·木谱》“栽培”类内容研究
        (一)柳
        (二)松
        (三)榆
        (四)其他树种的“栽培”
    二、《群芳谱·木谱》“疗治”类内容研究
        (一)柏
        (二)杉
        (三)槐
        (四)其他树种的“疗治”
    本章小结
    注释
第四章 《群芳谱·木谱》的历史地位与价值
    一、《群芳谱·木谱》的历史地位
        (一)《群芳谱·木谱》与明末时期的农业发展
        (二)《群芳谱·木谱》对其他农史着作的整合与继承
    二、《群芳谱·木谱》的当代价值
        (一)《群芳谱·木谱》的理论价值
        (二)《群芳谱·木谱》的实用价值
    本章小结
    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狗骨胶、双膝骨胶宝抗骨质疏松症大鼠的疗效观察及RANKL/OPG/TRAF6信号通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动物药狗骨在中医领域的历史沿革与应用
        1. 从狗的历史文化到药用价值
        2. 狗骨的药用历史沿革进展
        3. 讨论
        4.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狗骨胶及其相关复方治疗骨质疏松症现代研究及进展
        1. 狗骨(胶)成分、药理基础研究
        2. 狗骨不同剂型的现代研究及应用
        3. 狗骨胶不同剂型的现代研究及应用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含胶类复方治疗骨科类疾病常用药物的配伍规律研究
        1. 资料来源及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参考文献
    综述四: 骨质疏松症发病机理及RANKL/OPG/TRAF6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1. 骨质疏松症疾病的患病率
        2. 骨质疏松症发病与骨代谢关联性
        3. 骨质疏松症RANK/RANKL/OPG通路研究进展
        4. 骨质疏松症与RANKL/OPG/TRAF6信号通路的相关研究进展
        5.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一: 中医古籍文献对骨质疏松症的理论认知
        1. 骨痿的病机:虚实夹杂,骨枯髓减
        2. 骨痿的病因:年老体衰,诸多病因
        3. 骨痿的治疗:补益肾气,滋补阴阳
        4. 小结
    理论研究二: 基于“以形补形、五行生克”理论探究狗骨胶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理论基础
        1. 对“以形补形”理论应“不拘于泥,师于古,异中求同”
        2. 从“五行生克”探虎骨、狗骨抗骨质疏松症之理
        3. 骨胶常见用于治疗骨痿
        4. 讨论
        5. 小结
    理论研究三: 双膝骨胶宝基于“温肾助阳,活血通经”法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理论探讨
        1. 双膝骨胶宝组成药物抗骨质疏松症理论探究
        2. 双膝骨胶宝整体方剂配伍特点
        3. 小结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基于UHPLC-QE-MS技术的非靶标代谢组学探究狗骨胶、狗骨粉成分差异分析
        1. 试剂及仪器
        2. 实验流程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二: 狗骨胶、双膝骨胶宝治疗维甲酸骨质疏松大鼠抗骨质疏松症疗效观察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三: 狗骨胶、双膝骨胶宝抗骨质疏松症之骨代谢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四: 狗骨胶、双膝骨胶宝抗骨质疏松症RANKL/OPG/TRAF6信号通路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语与展望
    一、中医理论研究结果显示
    二、实验研究结果显示
    三、创新性
    四、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药用墨的古代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部分:药用墨的本草文献记载与含墨方剂应用概况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1.2 关键词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1.4 文献整理与分析
    2 药用墨的本草类文献研究结果统计与分析
        2.1 本草文献中药用墨的性味分析
        2.2 本草文献中药用墨的归经分析
        2.3 本草文献中药用墨的功效分析
        2.4 本草文献中药用墨的烟料分析
        2.5 本草文献中药用墨的毒性分析
    3 含墨药方的研究结果统计与分析
        3.1 魏晋时期(220-420 年)
        3.2 唐代(618-907 年)
        3.3 两宋时期(960-1279 年)
        3.4 金元时期(1115-1368 年)
        3.5 明代(1368-1644 年)
        3.6 清代(1644-1912 年)
第2部分:讨论与分析
    1 墨的起源与发展
        1.1 墨的发展历程
        1.2 制墨原料
        1.3 制墨工艺
        1.4 小结
    2 本草与方书文献中药用墨名归类
        2.1 京墨
        2.2 香墨
        2.3 松墨、松烟墨、松烟细墨
        2.4 金墨
        2.5 川墨
        2.6 徽墨、歙墨
        2.7 光墨
        2.8 油烟墨
        2.9 易墨
        2.10 小结
    3 药用墨性温凉之辨
        3.1 药用墨“性温”考
        3.2 药用墨“性凉”的立论与争议
        3.3 小结
    4 药用墨的归经之辨
        4.1 入心经
        4.2 入肝经
        4.3 入肾经
        4.4 入肺经
        4.5 小结
    5 药用墨的古今功效对比分析
        5.1 止诸血
        5.2 敛疮生肌
        5.3 行瘀
        5.4 解毒消肿
        5.5 镇惊定心
        5.6 清热
        5.7 其他功效
        5.8 小结
    6 药用墨的主治病证分析
        6.1 药用墨治血证的分析
        6.2 药用墨治风疾的分析
        6.3 药用墨治积聚的分析
        6.4 药用墨治产后病的分析
        6.5 药用墨治小儿惊风的分析
        6.6 药用墨治疮疡的分析
        6.7 小结
    7 药用墨的作用原理分析
        7.1 古人“红见黑则止”之说
        7.2 现代中医学解释
        7.3 小结
    8 油烟墨入药考辨
        8.1 油烟不可入药说
        8.2 油烟墨入药之说
        8.3 小结
    9 药用墨的现代应用前景分析
结语
    1 对药用墨种类和名称的认识
    2 对药用墨性味归经的整体认识
    3 对药用墨功效和主治病证的认识
    4 对药用墨发展的整体认识
    5 本研究的价值
        5.1 对药用墨发展历程的分析
        5.2 对制墨原料和工艺的分析
        5.3 对药用墨性温凉问题进行分析
        5.4 对药用墨归经问题的分析
        5.5 对药用墨功效和主治病证进行分析
        5.6 对油烟墨入药的考辨
    6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综述 墨的药理作用及应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攻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加课题研究情况

(8)湘西地区药食两用植物资源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研究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 药食两用植物的多样性
        2.1.1 科属构成
        2.1.2 习性构成
        2.1.3 生境与分布格局
    2.2 药食两用植物的功能与利用
        2.2.1 药用功能与利用
        2.2.2 食用功能与利用
    2.3 其他开发利用途径
3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2 建议

(9)黔东南农业文化遗产地“稻花鱼”资源利用的传统知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一览表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目标
    第三节 研究进展
    第四节 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五节 本论文的研究假设
    第六节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黔东南地区稻花鱼利用的民族生态学调查
    第一节 研究区域概述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节 结果与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黔东南地区传统烤鱼植物及相关传统知识
    第一节 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第三节 分析与讨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黔东南地区传统腌鱼“草曲”及相关传统知识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第三节 分析与讨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文化属性腌鱼的微生物生态及资源品质异质性研究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第三节 分析与讨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稻花鱼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认知和行为分析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第三节 分析与讨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全文主要结论
    第二节 主要创新点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已完成的学术论文目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和科研项目

(10)昆明长水航城居住区景观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相关概念解析
        1.3.1 可食性景观
        1.3.2 屋顶绿化
        1.3.3 垂直绿化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案例分析
    2.1 路馨小区
    2.2 EATHOUSE
    2.3 纽约布朗克斯区“绿途”社区
    2.4 Pentana Solutions屋顶花园
    2.5 上海创智农园
    2.6 案例调研总结
第三章 长水航城40号地块项目分析
    3.1 场地的建设条件分析
        3.1.1 区域位置分析
        3.1.2 周围场地分析
        3.1.3 建筑风格及内部建设分析
    3.2 场地的公共限制分析
        3.2.1 用地限制
        3.2.2 航空高度分析
        3.2.3 经济指标分析
    3.3 场地的自然条件分析
        3.3.1 地形分析
        3.3.2 气候类型分析
    3.4 可食性景观可行性分析
    3.5 屋顶绿化可行性分析
第四章 长水航城居住区景观设计
    4.1 方案构思
        4.1.1 设计定位
        4.1.2 饮食文化要素分析
        4.1.3 文化在空间布局的划分
        4.1.4 方案草图
    4.2 总体设计
        4.2.1 功能分析图
        4.2.2 道路分析图
        4.2.3 平面布置图
        4.2.4 基础设施配置
    4.3 分区设计
        4.3.1 入口景观设计
        4.3.2 酒文化区景观设计
        4.3.3 药文化区景观设计
        4.3.4 食文化区景观设计
        4.3.5 茶文化区景观设计
    4.4 专项设计
        4.4.1 植物设计
        4.4.2 景观小品设计
        4.4.3 铺装设计
        4.4.4 其他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酒的药用价值浅说(论文参考文献)

  • [1]《神农本草经》训诂史研究[D]. 杨舒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茶与中国医药文化 ——以宋代为中心的考察[D]. 许佳.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藏、壮、回医典籍文献中糖尿病理论与方药研究[D]. 宋宁.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1)
  • [4]泸沽湖摩梭民俗文化中初中生物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学案设计[D]. 熊敏.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5]《群芳谱·木谱》内容研究[D]. 魏佳钰.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
  • [6]狗骨胶、双膝骨胶宝抗骨质疏松症大鼠的疗效观察及RANKL/OPG/TRAF6信号通路研究[D]. 连雅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7]药用墨的古代文献研究[D]. 陈雨露.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湘西地区药食两用植物资源调查与分析[J]. 陈加蓓,王璐,刘锦源,邓珊珊,胡叠,陈功锡. 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1)
  • [9]黔东南农业文化遗产地“稻花鱼”资源利用的传统知识研究[D]. 贺建武.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2)
  • [10]昆明长水航城居住区景观设计[D]. 夏静静.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论酒的药用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