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遗传算法的工程项目时间成本均衡理论实证研究

基于遗传算法的工程项目时间成本均衡理论实证研究

一、基于GA的工程项目时间-成本均衡理论实证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于云[1](2021)在《出行前信息对出行决策和出行成本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交通供需失衡导致的交通拥堵已经成为阻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桎梏。交通拥堵主要是由于构成复杂交通系统的各组分以及各组分之间关联机制不合理造成的,比如社会车辆数过多,交通系统的不完善,以及区域间的资源分配不合理等。同时,交通系统中的不确定性又使拥堵问题进一步恶化。造成交通系统中不确定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可预测事件,例如恶劣天气,临时道路施工,以及交通事故等。这些不可预测事件造成了道路通行能力的下降,从而减少了交通供给量,进而影响出行者的出行选择。通过单方面的增加交通供给,例如拓宽道路,并不能很好的解决交通不确定性所带来的的负面影响。因此,通过交通管理的方式来引导交通出行变得尤为重要。向出行者提供信息是可能解决交通不确定性带来的负面影响的一个重要方式。随着智能交通信息系统的发展,在出行者出发之前向他们提供交通状况相关的信息,即出行前信息,已经成为可能。出行者可以根据出行前信息来调整他们的出行路径、出发时刻以及出行方式等,从而有可能缓解交通拥堵,减少出行成本。但是,出行前信息的作用跟哪些因素相关,以及出行前信息如何影响出行者的出行选择尚未得到充分的研究。本文通过交通均衡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出行前信息对出行选择和出行成本的影响,并探究了影响出行前信息价值的多个因素。由于不确定事件的影响,模型中假设路径通行能力是逐日随机变化的。当不提供出行前信息时,出行者只知道路径通行能力变化的概率分布;当提供出行前信息时,出行者可以在出发之前获得路径的预测通行能力信息。我们将出行前信息的价值定义为提供信息之后相比于提供信息之前,用户均衡下期望出行成本的变化。如果提供信息之后,出行者的期望出行成本降低了,那么称出行前信息是有益的;否则,出行前信息不会改变甚至增加出行成本。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零信息条件下出行选择均衡分析。在空间维度上,基于经典双路径交通网络,给出了出行路径选择均衡模型的概述。在时间维度上,阐述了经典瓶颈模型中出发时刻选择的均衡机制。在此基础上,假设瓶颈通行能力逐日随机变化且服从伯努利分布,建立随机通行能力下出发时刻选择均衡模型。推导了用户均衡下模型所有临界时间点和期望出行成本的解析解。结果表明:随着出发时间的增加,用户均衡下出行者出发率逐渐减小;最后一个出发时刻不会早于上班时刻。(2)不准确信息对出发时刻选择的影响研究。为研究出行前信息质量对出行者出发时刻选择以及交通系统效率的影响,假设瓶颈通行能力逐日随机变化且服从伯努利分布,建立随机通行能力下出发时刻选择均衡模型。定义了信息遵从和信息不遵从两种出行者信息反应行为,推导了信息遵从和不遵从场景下模型的均衡解析解,并设计了求解共存场景下出行成本的迭代算法。分析了用户均衡下信息质量,瓶颈通行能力下降幅度和频率,以及出行者信息反应异质性等因素对不准确信息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信息不遵从场景下,提供准确信息总是比提供不准确信息对减少出行成本的效果更好;但是,在信息遵从场景和共存场景中,提供不准确信息可能比提供准确信息对减少出行成本的效果更好。(3)准确信息下出行者风险态度对出行路径选择的影响研究。为刻画出行者的选择偏好,考虑出行者风险态度对出行路径选择的影响,假设路径通行能力逐日随机变化且服从伯努利分布,提出基于双路径交通网络的出行路径选择均衡模型。在特殊情况下,即假设出行时间函数是线性的,推导了零信息和完全信息两种场景下模型的均衡解析解,同时给出了一般情况下的定性研究结果。分析了用户均衡下自由流出行时间,出行者的风险态度,以及路径出行时间函数结构等因素对准确信息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假设出行者是风险中立的,可能会低估或高估信息对减少出行成本的效果;当信息使得整个网络性能提高时,其中一条路径的性能可能降低。(4)出行前信息对出行路径和出发时刻同时选择的影响研究。为研究不确定性条件下信息质量对多维度出行选择的影响,假设瓶颈通行能力和自由流出行时间都是逐日随机变化且服从一般概率分布,提出了一般分布下出行路径和出发时刻同时选择的均衡模型。推导了零信息和完全信息两种场景下模型的均衡解析解。分析了用户均衡下两条路径通行能力的关联度,瓶颈通行能力下降幅度和频率,以及自由流出行时间与瓶颈通行能力关系等因素对出行前信息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瓶颈通行能力随机和自由流出行时间确定的条件下,完全准确信息总能减少出行成本;当瓶颈通行能力和自由流出行时间都是随机变化的,完全准确信息可能增加出行成本;而当瓶颈通行能力严重下降时,即使提供的信息不准确,也有可能减少出行成本。

郭戎格[2](2021)在《预约公交系统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进步,极大促进了新一代需求响应型公交服务的发展。预约公交作为一种线路灵活、直达便捷、舒适度高的需求响应服务,可以满足多层次公交出行需求。本文通过对预约公交潜在需求、线路、路径以及考虑多服务水平和无人驾驶技术的预约公交服务等方面的优化研究,旨在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论文主要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针对预约公交潜在需求分析问题,提出基于公交智能卡数据(Smart Card Data,SCD)的预约公交潜在需求提取方法。该方法包含三个部分:构建乘客出行链、识别出行起讫点和出行模式对比。基于实例研究,对北京SCD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北京市公交乘客出行时空动态特征,并探索预约公交潜在用户。分析结果表明对于10 km及以上的长距离出行,采用预约公交的出行效用较高,效用优势随出行距离增加而更为显着。(2)基于乘客出行需求,构建了预约公交线路优化模型。该模型以乘客出行成本和运营商运营成本最小化为目标,同时确定站点位置、线路以及乘客分配,并满足预约公交系统的诸多约束条件,包括预约公交运营条件、车容量和访问站点约束等。在求解模型时,基于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设计求解方法,通过算例验证GA的优化性能和运行效率。依据预约公交潜在需求进行了实证研究,深入分析了车速、车辆数和线路长度上限对相关参数的影响,并从线网层面对优化结果进行了评价。(3)考虑乘客期望出行时间窗,建立了具有出行时空约束的预约公交线路优化模型,并且在目标函数中考虑了部分未满足预约服务(存在未分配乘客)引起的惩罚费用。在算法设计方面,先后设计了基于GA和禁忌搜索算法(Tabu Search,TS)的求解方法,通过对小规模算例求解以确定算法参数值,并依据数值结果比较发现TS在求解该问题上具备高效性。以北京市出行需求进行实例研究,分析了预约公交在部分服务与完全服务场景下,相关成本、行驶时间和行驶距离随速度和车容量的变化情况。(4)针对预约公交线路优化问题,分析了交通拥堵对服务准时性的影响,提出一种考虑时间依赖和路径灵活性的预约公交线路优化模型。该模型在规划线路、确定时刻表和乘客分配的同时,进行子路径选择,实现了线路的进一步优化;同时,目标函数考虑了由于实际路况所引发的服务延迟惩罚费用。在求解时,基于TS框架,融入变邻域搜索(Variable Neighborhood Search,VNS)算法,设计了一个混合启发式算法(TS-VNS),运用动态规划方法求解固定序列弧段选择问题(Fixed Sequence Arc Selection Problem,FSASP),并采用数值算例实验,验证TS-VNS的有效性。最后,依据潜在出行需求和北京市实际路网实例,考虑多种路径类型和乘客分布类型等因素,分析了软硬时间窗、交通拥堵情况和路径灵活性对结果的影响。(5)探讨了一种采用无人驾驶技术的多服务水平预约公交模式。在建模过程中,以运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建立模型,并同时考虑两类约束条件,即不同水平服务约束和无人驾驶电动车辆运营特性约束,实现线路、时刻表、乘客分配和车辆充电计划的协同决策。针对每个周期内的出行需求,基于自适应大邻域搜索(Adaptive Large Neighborhood Search,ALSN)框架设计模型求解方法,其中运用贪婪算法(Greedy Algorithm)获取初始运行方案,针对需求点和充电站分别设计破坏和修复算子。为验证模型与算法,设计了小规模算例和基于实际路网的仿真实验,分析了在整车快充和换电模式场景下,不同乘客分布类型组合的算法求解效果、服务水平、收益和成本情况,以及满电电量和充电速率对相关结果的影响。本文图65幅,表35个,参考文献200篇。

葛颖[3](2021)在《电子商务对农户行为、县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 ——以内蒙古为例》文中认为电子商务作为解决消费品下乡和农产品流通销售问题的有效途径,一直是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关注的重点。近年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例如,农村电子商务连续八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农业电子商务试点方案”、“互联网+现代农业”、“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数字乡村”等工作相继启动。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农村电子商务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表现为交易规模迅速扩大,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从2014年的1800亿元快速增长到2019年的1.7万亿元;从业主体迅速增加,截止到2019年农村网店达到1384万家,带动就业人数超过3000万人;农产品上行规模高速增长,2019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约3975亿元。我国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目的是利用电子商务这种新型商务技术挖掘农村居民的消费潜力、拉动农产品上行、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然而,电子商务是否实现了带动农产品上行、扩大农户的消费需求、壮大县域经济的初衷?对以上问题的回答,不仅有助于中国农业、农村、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健康有序发展,而且为农村居民的消费升级提档及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合理的建议。基于以上背景,本文运用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等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以内蒙古自治区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与全国县域社会经济指标为例,识别了电子商务对农户行为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以期回答以下问题:电子商务影响农户行为的机理是怎样的?电子商务对农户行为产生了哪些影响?以及电子商如何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陈述如下:(1)农户电商采纳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内蒙古的微观实证。电子商务对县域经济发展以及对农户行为产生影响的前提条件是农户采纳电子商务,因此识别农户电子商务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有利于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理论上,无论农户作为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倾向于采纳电子商务,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是促使其采纳电子商务的主要因素。然而,基于微观农户数据,运用double-hurdle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仅人力资本中的受教育年限、社会资本中的通讯支出对农户电商采纳行为具有显着的影响。进一步的主观解释表明,农户电子商务的认知和操作能力限制了其电商采纳行为。(2)电子商务对农户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中介效应的分析。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严重制约了全国整体消费水平的提升和中国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电子商务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从理论上看,电子商务促进了农户的消费,基于微观农户数据,应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对电子商务促农户消费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电子商务不仅可以促进农户的家庭非生产性消费又可以提高农户的家庭生活性消费;通过增加农户的家庭总收入来提升农户的家庭消费,农户的家庭总收入具有完全的中介效应。(3)电子商务对农户农产品销售行为的影响:基于内蒙古五原县的案例。基于交易成本理论与市场边界理论分析发现,电子商务节省了农户销售农产品的交易成本、扩大了农产品的市场边界。在此基础上,以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成功利用电子商务销售农产品的农户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五原县农户在原有产业优势的前提下,多方式规避了农产品鲜活易腐的特性,抓住政策机会,利用农户熟知的社群电商成功销售农产品;此外,电子商务通过扩大市场、提高农产品单位价格、减少交易成本、优化种植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以及羊群效应推动农产品上行。(4)电子商务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实证分析。从理论上看,“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通过政策效应、就业效应、产业集聚效应以及人力资本提升效应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为准确评估电子商务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文进一步运用多期倍差法实证检验电子商务是否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产生了影响,结果显示,示范项目对县域经济增长具有显着的推动作用,并且这一结论在安慰剂检验、匹配倍差法检验后依然成立;示范项目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带动效果显着,但对第三产业的带动效果最为显着,县域经济由第一第二产业为主导转向第三产业为主导,优化了县域产业结构;示范项目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效应存在地区异质性,对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效应大于东部沿海地区。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第一,基于市场与不确定条件下的跨期消费理论分析电子商务对农户消费行为影响机理,同时运用内蒙古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实证检验电子商务对农户消费行为的影响,既丰富了不确定条件下跨期消费理论在电子商务促消费方面的应用,又拓展了电子商务促消费领域农户微观视角的定量研究。第二,基于市场交易成本理论与市场边界理论解释电子商务对农户销售农产品行为的影响,以内蒙古五原县的案例进行分析,发掘电子商务促进农户销售农产品的内在逻辑,全面揭示农户成功利用电子商务销售农产品的特点。第三,提出示范项目通过政策效应、就业效应、产业集聚效应以及人力资本效应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以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为例实证检验了电子商务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上述研究发现,可以为政策制定者制定农村电子商务相关政策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管田超[4](2021)在《公交补贴政策下城市交通出行建模及一般均衡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及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城市交通资源短缺和交通拥堵现象日益突出。同时,城市居民交通出行也逐渐向方便、快捷、经济转变,交通服务企业的出行供应面临巨大的挑战;然而,交通服务企业在自身资源约束下的出行供应也会影响居民交通出行选择。交通出行是一个包含居民出行、交通服务企业和交通管理者的多参与主体的复杂关系。为实现资源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交通管理者不能单靠投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还需制定交通政策来引导居民交通出行和改善交通服务企业运营。目前,合理的公交补贴政策引导城市居民选择公交出行和改善公共交通企业运营是最直接的解决方法。因此,基于交通出行各参与主体间的复杂关系,本文从系统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居民交通出行行为规律,揭示了公交补贴政策下交通出行选择中各参与主体的行为规律及其相互之间的协调发展规律,为充分发挥各参与主体职能和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公交票价政策对居民出行方式的影响分析,建立了整合居民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的优化票价政策的双层规划模型。面对不同公交票价政策,出行者的出行心理会发生变化进而引起出行选择的不确定性,基于参考点依赖理论构建了公交票价政策下选择均衡模型获取交通出行需求。同时,城市交通管理者期望公交票价政策能够满足交通出行需求和总成本最小化,为此本文构建了双层规划模型,并利用数值算例对比了不同票价政策对选择公交出行的影响。以期该模型对日后城市交通管理者制定合理的公交票价政策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2)建立了公交补贴政策下异质居民通勤出行选择行为的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该模型中包含两种出行方式、两类居民类型、公交企业和停车场,详细刻画了公交补贴政策下交通出行选择行为对异质居民土地竞租行为和城市区域划分形态的影响。由于居民出行方式选择和交通服务部门供给之间存在制约关系,进而讨论了公交补贴政策下交通服务部门的行为规律。根据交通出行的供需关系,搭建了交通出行选择中各参与主体之间的联系,剖析了各参与主体间的内生关系,解析了公交补贴政策下三种城市区域划分形态中各参与主体的行为。各参与主体在自身决策中实现利益最大化,同时在相互决策行为约束下达到一般均衡。(3)建立了公交补贴政策下异质居民非通勤出行选择行为的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该模型中包含两种出行方式、两类居民类型、两个非通勤地点、两个停车场和一个公交企业,挖掘了公交补贴政策下非通勤出行行为对出行方式选择、异质居民效用、企业利润和社会福利之间的内生交互关系。利用比较静态分析揭示了公交补贴政策下非通勤出行行为与出行方式选择、异质居民效用、企业利润和社会福利之间的经济学特征。在非通勤出行需求下,公交补贴政策有利于增加异质居民效用。但企业利润增加需要满足企业自身约束和居民消费行为同时受益于公交补贴政策的条件。(4)建立了公交企业运营效益优化模型和公交补贴策略。公交企业具有经营性和公益性,若仅凭公交企业自身财政预算较难实现收支平衡,更无法实现社会福利最优。政府财政补贴是维持公交企业运营最直接的方法,但不合理的公交补贴却增加了政府财政压力。因此,为了均衡公交企业运营和政府财政补贴支出,综合考虑公交出行的消费者剩余,构建了公交企业运营效益优化模型,该模型同时兼顾公交企业二重性和政府财政补贴。同时,本文提出了三种公交补贴策略,并对比三种公交补贴策略下公交企业运营效益的变化规律。

潘越[5](2021)在《区域旅游吸引力与游客流动倾向响应研究》文中提出旅游目的地建设的“各自为政”和游客出行的“两极化”已成为制约区域旅游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结合理论研究的网络化转化和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实践需求,提出区域旅游吸引力空间网络结构及其与游客流动倾向响应关系研究的构建思路和方法,以期为区域性旅游空间规划的编制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在界定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应用流动空间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旅游空间结构理论、旅游供求均衡理论以及机器学习理论等理论,对区域旅游吸引力与游客流动倾向响应关系进行探究。遵循“研究框架-实证研究-优化提升”的逻辑思路,其中研究框架部分以“网络结构构建→结构特征提取→响应效果检验→响应系统模拟”的递进式思路成文,主要的研究内容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构建区域旅游吸引力网络结构。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以特定区域为研究范围,以区域内城市为节点,融合网络、交通、气象以及统计年鉴等多源异构数据,对区域O-D旅游吸引力作用强度进行测算,进而构建区域旅游吸引力网络结构,为下文网络结构特征分析奠定基础。第二,剖析区域旅游吸引力网络结构特征。围绕“空间差异-空间关联-空间集聚”构建区域旅游吸引力网络结构的特征提取框架,分别构造原值、二值、Top三种网络形式,综合运用GIS数据分析方法、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复杂网络分析方法等,互补揭示区域旅游吸引力网络演化特征及结构特征。第三,检验区域旅游吸引力与游客流动倾向响应关系。基于游客流动倾向视角,探讨旅游吸引力网络的空间效率。以“百度指数-网络关注度”为O-D游客流动倾向对流数据来源,构建区域游客流动倾向网络,在明晰旅游吸引力与游客流动倾向体系的交互响应机理的基础上,多维尺度探讨二者响应效果。第四,建立区域旅游吸引力与游客流动倾向响应系统预测模型。基于地理探测器模型,筛选区域旅游吸引力影响核心指标;借助BP神经网络模型,模拟旅游吸引力与游客流动倾向响应系统运行机理。进而未来可通过设定不同情境,预测区域旅游吸引力与游客流动倾向响应关系,为对策建议的制定奠定理论基础。第五,开展实证研究。以京津冀地区为典型案例区,以“五一”小长假为研究时段,构建京津冀区域旅游吸引力网络结构,多角度、全方位剖析区域网络结构特征,探究京津冀区域旅游吸引力与游客流动倾向响应效果,并根据测算结果,训练BP神经网络,为京津冀地区旅游一体化的理论构建与战略设计提供理论支撑。第六,提出区域旅游吸引力与游客流动倾向响应水平提升对策。根据理论研究与实证结果,结合现实政策确立,从统筹制定区域旅游业发展整体规划、合理优化区域旅游吸引力网络结构、科学引导区域旅游者行为、加快推进区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开展对策解析,力求区域旅游吸引力与游客流动倾向的最佳匹配。

侯博文[6](2021)在《城镇化背景下多层次停车换乘设施选址优化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与城镇的空间不断扩展,区域协同发展需求日渐突出,居民出行逐渐向组合出行模式过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逐渐朝着集约高效的方向发展。作为交通需求管理的重要措施,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停车换乘(Park and Ride,P+R)设施能够通过引导个体出行向公共交通方式转换、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以及缓解城市道路拥堵以及改善城市环境。在城镇化背景下,考虑出行需求特性和P+R设施层次差异,开展P+R设施选址规划研究,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以城镇化为研究背景,将P+R设施划分为远郊及市内两个层次,在深入分析不同情景下P+R设施覆盖需求特性、多模式交通网络结构、出行选择行为特性以及P+R设施功能特性的基础上,根据交通网络路段属性和出行需求特征数据获取信息的完整程度,通过简化交通网络和多模式交通超级网络,提出了 P+R设施选址优化方法。主要工作内容和研究成果包括:(1)覆盖需求特性下远郊及市内P+R设施选址优化针对交通网络属性和出行需求特征数据信息未能完全获取的情景,考虑轨道交通站点空间布局对P+R设施覆盖需求范围的影响,对既有研究中的就近选择和需求覆盖原则进行改进。考虑出行距离对P+R设施覆盖需求的影响,引入出行选择行为模型和渐进合作覆盖函数对P+R设施覆盖需求强度进行分析;根据P+R设施覆盖需求特性,以截断私家车行驶里程最大为目标构建了基于出行选择行为模型的远郊P+R设施选址模型,并以P+R设施覆盖需求最大为目标,构建了考虑渐进合作覆盖特性的市内P+R设施选址模型;采用遗传算法进行求解,并将本文所建模型与未考虑P+R设施覆盖需求特性模型进行对比,验证了其有效性。本部分提出的选址优化模型适用于交通网络属性和出行需求特征数据信息未能完全获取的情景,是远郊及市内P+R设施分层选址的实用方法,同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基础。(2)多模式交通超级网络下远郊P+R设施选址优化针对交通网络属性和出行需求特征数据信息完全获取情景,将远郊出行分为远郊区域内出行和城际间出行。考虑远郊出行过程和多方式交通网络结构,构建了多模式交通超级网络,并确定了各路段广义出行费用函数;考虑远郊长距离出行下出行选择行为的相似性,构建了远郊P+R设施选址的双层规划模型。其中,上层模型为以机动车尾气排放量最小为目标的优化模型,下层模型为基于NL-CNL模型的随机用户均衡模型;采用遗传算法和MSA算法进行求解,并采用Sixfall网络将本文所建模型与未考虑出行决策行为特性的P+R设施选址模型进行对比,验证了其有效性。本部分提出的多模式交通超级网络及选址优化模型能够更好地反映远郊P+R设施供需特性,可丰富在多模式交通超级网络下的远郊P+R设施选址方法体系。(3)多用户不确定需求下市内P+R设施选址优化针对出行需求具有异构性和不确定性的市内出行情景,将市内出行需求分为确定性通勤出行需求和不确定性非通勤出行需求。在分析不确定性非通勤出行需求的基础上,确定了各路段广义出行费用函数;根据通勤者和非通勤者对路径广义出行费用估计误差和出行模式服务水平敏感程度的差异性,构建了市内P+R设施选址的双层规划模型。其中,上层模型为非通勤出行需求扰动下最小化最坏情况下交通网络系统总阻抗的优化模型,下层模型为多用户出行需求下的随机用户均衡模型;采用遗传算法和MSA算法进行求解,并采用Sixfall网络将本文所建模型鲁棒解与名义解下的选址方案进行对比,验证了本文所建模型的有效性。本部分提出的多用户不确定性需求特性及选址优化模型能够更好地反映市内P+R设施供需特性,可丰富在不确定出行需求扰动下的市内P+R设施选址方法体系。(4)停车容量限制下市内联合使用P+R设施选址优化针对土地资源和停车资源紧张的市内出行情景,考虑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的建筑配建停车设施和公共停车设施,提出了市内联合使用P+R设施服务模式,即将部分停车位改建为联合使用P+R停车位。考虑联合使用P+R设施与常规停车设施的差异性以及P+R出行模式下停车设施选择行为,构建了联合P+R设施服务模式下的多模式交通超级网络,并根据P+R设施内差异化停车收费确定了路段广义出行费用函数;根据停车容量限制及出行选择行为特性,构建了市内联合使用P+R设施选址的双层规划模型。其中,上层模型为以交通网络系统总阻抗最小为目标的优化模型,下层模型为停车容量限制下混合用户均衡模型;采用遗传算法和基于增广拉格朗日算法的MSWA混合算法进行求解,并采用Sixfall网络将本文所建选址模型与无停车容量约束下的选址模型进行对比,验证了本文所建模型的有效性。本部分提出的P+R服务模式及选址优化模型能够更好地反映市内停车设施供需特性,可丰富在土地资源和停车资源紧张情景下的市内联合使用P+R设施选址方法体系。本研究考虑不同情景下P+R设施选址的差异性和侧重点,提出了城镇化背景下多层次P+R设施选址优化方法。本论文的研究思想、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成果可为P+R设施规划建设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对于推进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钟明华[7](2021)在《中国的移动支付经济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移动支付产业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金融业深度融合的产物,也是社会消费需求升级作用的结果。作为基础性商业设施,移动支付可以极大提升整个经济社会的商业交易效率;作为重要的技术赋能手段,移动支付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可以极大地助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当前,能否对移动支付发展实践进行系统理论地归纳总结,放大有利于移动支付发展的因子,疏通不利于移动支付发展的堵点,对维持移动支付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培育壮大经济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论文理论联系实际,以移动支付产业的理论分析为基础,围绕移动支付快速发展所产生的问题展开分析,主要着力回答三个方面的问题:移动支付领域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商业模式?移动支付快速发展对于货币、消费需求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移动支付产业自身发展的宏微观因素有哪些?以这些具体问题为导向展开定性与定量分析,并围绕如何抓住移动支付技术新趋势,加快推动我国移动支付产业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构建了三方博弈模型分析了移动支付领域商业模式。移动支付是一种创新型商业模式,而当前关于这种模式的定性分析较多,而具体分析移动支付市场主体间博弈发展的研究不多,尤其是前沿研究较少。虽然也有学者基于博弈理论对移动支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但是其假设多局限于移动运营商与银行卡公司两类参与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如今随着以支付宝、腾讯金融等为代表的第三方移动支付公司崛起为移动支付市场的头部平台,这就迫切需要与时俱进,综合研究金融机构、移动通信运营商和第三方移动支付公司三类参与主体之间的博弈逻辑。基于此,论文将数理模型引入移动支付三方参与主体的博弈分析之中,并将共享资源、超额收益、超额收益分配系数、资源吸收利用能力系数、背离收益、单独研发收益、罚金等系数纳入博弈模型之中,求解三方博弈最优解。第二,构建计量模型分别分析了移动支付与货币及消费之间的关系。当前关于移动支付的实证论文相对较少,而分析移动支付与货币、消费关系的论文就更加稀缺。论文从国家宏观层面和家庭微观层面两个维度分析移动支付的发展对现金支付、消费偏好产生的影响,一方面研究移动支付与货币之间的关系,基于宏观时间序列数据,检验了移动支付与货币乘数之间的因果关系,发现移动支付可以使得广义货币乘数变大;并基于宏观时间序列数据分析移动支付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发现移动支付与居民消费存在协整关系,能够促进居民消费的增长;另一方面,基于微观家庭数据,通过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分析了移动支付对家庭货币需求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年龄、教育、城乡、区域、城市等因素在两者关系中产生的不同影响;并分析了移动支付与家庭消费水平和家庭消费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金融素质对移动支付影响家庭消费行为的调节作用。第三,构建量化分析模型研究移动支付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通过文献资料梳理发现,当前关于移动支付影响因素的分析多为定性研究,且现有文献还没有关于移动支付产业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有鉴于此,一方面,从宏观视角出发,综合采用知名咨询机构关于移动支付的统计数据作为论文被解释变量,并通过误差修正模型(ECM)定量研究了经济发展水平、线上支付场景、线下支付场景、硬件基础设施、网络安全保护水平、市场化发展水平、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等宏观变量对我国移动支付产业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从微观视角出发,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双向固定效应模型(TWFE)定量研究了户主特征、家庭特征、地区特征等三类变量对我国家庭移动支付使用情况的影响。第四,提出了移动支付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对策建议。移动支付本身兼具商业属性和技术属性,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支付方式,可以很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体验升级,对提升整个经济社会的组织运行效率作用极大;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赋能手段,需要高度重视技术的优化升级,要始终在技术上引领潮流,并深度融入于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中,实现裂变式发展,这也符合金融“脱虚向实”、服务实体经济的要求。基于此,论文依据对移动支付产业的理论分析、实证检验以及技术分析,并充分结合移动支付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从“细分市场优化移动支付产业结构、增强移动支付技术创新水平、推动移动支付应用与实体经济融合”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臧广智[8](2021)在《高乘载车道的交通均衡分析与需求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一种管理途径,私人小客车合乘由于可有效利用道路资源并便利居民出行,受到了交通管理部门的重视。为落实这一政策,各地方政府相继通过在城市通勤走廊设立高乘载车道的方式,拟为合乘小客车的出行创造优质的道路交通环境。为引导城市居民选择合理的出行方式,提高城市通勤走廊的通行效率,本文采用交通均衡理论研究高乘载车道,建立基于城市通勤走廊的交通均衡模型,并探讨典型需求管理方案的执行特征和运行效果。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势博弈理论的个体异质交通网络均衡问题研究。为刻画出行者的选择偏好,考虑个体用户异质性对出行者选择和均衡状态的影响,本文提出基于交通网络的个体异质交通均衡问题,假设出行者服从关于时间价值、距离价值和路段附加成本的个体用户异质性,证明该问题等价于势博弈问题。提出针对个体异质交通网络均衡问题的最佳反应算法。结果显示,个体异质交通均衡问题的建模方法和求解算法可以有效计算均衡策略组合,并揭示均衡状态下的出行者选择特征和系统运行特征。(2)基于个体用户异质性的高乘载车道均衡分析研究。为研究通勤者个体属性差异对其出行选择的影响,本文建立基于通勤走廊的个体异质交通均衡模型,假设通勤者服从关于时间价值和附加合乘成本的个体用户异质性,提出均衡策略组合全集的概念,给出合乘单选、独驾单选和双选三类通勤者的定义,并分析通勤者类型与两类异质属性的关系。基于最佳反应算法,提出均衡策略组合全集的求解算法。结果显示,合乘单选通勤者的附加合乘成本较小,独驾单选通勤者的附加合乘成本较大,双选通勤者的附加成本介于两者之间。而通勤者类型与时间价值的关系需要根据两类车道的出行时间进一步判断。(3)考虑多类型用户的高乘载车道收费方案研究。为研究通勤者附加合乘成本差异对典型系统状态和拥堵收费方案的影响,本文建立基于通勤走廊的多类型交通均衡模型。假设通勤走廊中额外包含一条城市轨道线路,且通勤者服从关于附加合乘成本的多类型用户异质性。分析均衡状态下的通勤者选择特征和系统运行特征,提出最优状态和省时状态两种需求管理目标,并分析上述目标与均衡状态之间的关系。建立拥堵收费方案影响下的多类型交通均衡模型,提出并分析基于两类管理目标的收费方案。结果显示,在均衡状态和最优状态下,附加合乘成本较高的通勤者均选择城轨方式,附加合乘成本较低的通勤者均选择高乘载方式出行。而在省时状态下,通勤者的选择特性不受附加合乘成本影响。此外,最优状态下选择城轨方式出行的通勤者多于均衡状态。(4)典型场景下的高乘载车道出行票方案研究。为研究高乘载车辆饱和场景对典型系统状态和可交易出行票方案的影响,本文建立两类典型场景下基于通勤走廊的经典交通均衡模型。在常规场景下,分析均衡状态和最优状态之间的关系。建立可交易出行票方案下的交通均衡模型,给出常规场景下可行方案、有效方案和最优方案的定义,并分析上述方案的执行特征和运行效果。在饱和场景下,引入固定合乘者,允许通勤者选择合乘方式并使用通用车道。建立考虑混合交通流的经典交通均衡模型,分析均衡状态下通勤者的选择特征。建立可交易出行票方案下的交通均衡模型,给出最优状态和次优状态的定义,并分析两类状态的关系。给出饱和场景下出可行方案、有效方案、次优方案和最优方案的定义,并分析上述方案的执行特征和运行效果。结果显示,在常规场景下的最优方案中,交通管理部门对选择通用车道的通勤者收取了更高额度的出行票。而在饱和场景下,最优方案可能不存在。

贾晓燕[9](2020)在《基于动态时空服务网络的危险货物运输配送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危险货物运输关系国计民生,随着我国工业化程度的增长,近年来危险货物运输需求稳步升高,然而一旦发生运输事故,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可能导致空气、土壤、水源、环境等污染,社会负面影响极大。因此,在确定危险货物运输配送方案时,减少对运输网络内车辆、人员、设施等造成的威胁并降低运输风险至关重要。按照距离及运输覆盖区域划分,危险货物运输可分为长距离跨区域产销地间的城际运输和城市路网短距离配送两种。由于运输网络车流量和状况随时间波动,所以不同时间运输危险货物的风险、成本等指标差别巨大,使得危险货物运输配送方案具有明显的时间和空间二维属性,在确定合理的运输路径时,必须兼顾路径周围各项指标的时变性特点,通过优化配送方案回避高风险的时段路段,降低危险货物配送方案的总风险值。本文针对危险货物城际间公铁联运和城市道路网络配送两类时空路径及配送方案分别展开研究,主要完成了下列工作:(1)根据危险货物运输特点和运输网络的时变性,设计了增加时间维度的长距离公铁联运时空服务网络,并设计时空服务网络时变权值;对于危险货物城市路网短距离配送,分别考虑同一时段内完成配送的时空服务网络和跨时段配送的虚拟时空服务网络,精确刻画出危险货物运输时变性配送方案的选择差异。(2)在公铁联运时空网络中,根据运输弧的时变权值,建立单车运输危险货物的时空路径多目标优化模型,并利用ε-约束法转化为以风险值最小为目标的单目标0-1整数规划模型,设计了时空网络中基于Dijkstra标号法的改进最短路算法。(3)对于危险货物车队在公铁联运网络中连续出发的情况,通过约束起点车辆的出发时间窗、相邻车辆间的最小发车间隔及车队从出发至全部到达终点的最长持续时长等指标,建立危险货物公铁联运多车组合时空路径的总风险值最小、总运输费用最低和总运输时长最短的多目标优化模型,转化为单目标优化模型并设计嵌套Dijkstra法的改进遗传算法求解。(4)在城市道路网络中增加配送站节点和时变性网络弧权值,构建时段运输弧的阻抗(安全防护成本)函数,建立基于用户均衡理论的双层规划模型,研究为多用户分散配送危险货物的最优方案问题,上层规划满足配送方案总运输成本最小、下层规划确保时段路径的流量阻抗均衡且最低,并设计了嵌套Frank-Wolfe法的改进遗传算法。(5)在城市危险货物时空服务网络中增加具有危险货物车辆临时停放功能的转运节点,建立虚拟时空服务网络,并以虚拟等待弧代表转运节点产生的阻抗(安全防护成本)和停留成本,建立双层规划模型求解危险货物均衡配流背景下运输成本最小的配送方案,并设计嵌套Frank-Wolfe法的改进遗传算法。本文引入时间维度反应危险货物运输路径及配送方案选择的时变性特征,设计了危险货物公铁联运时空服务网络和城市时空服务网络,能够兼顾运输配送方案多权值时间波动性,所制定的公铁联运时空最短路方案和城市优化配送方案能够有效降低危险货物运输的总体风险程度,研究成果在保障危险货物运输安全、降低对运输网络安全威胁方面可以为管理者提供理论支持。

刘菲[10](2020)在《森林资源配置对木材供给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木材需求的不断扩张,森林生态建设的持续推进,加上国际木材市场保护性贸易的日益加强,使得我国的木材供求矛盾凸显。在林业“供给侧”改革和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战略背景下,调整森林资源配置,提升其供给服务能力,将是促进木材可持续供给的有效途径之一,也符合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和新任务。那么,森林资源配置是如何影响木材供给(能力),以及如何调整我国森林资源配置提升木材供给,缩小木材供需缺口是值得进一步探究的。因此,本文依据木材供给理论、均衡理论和资源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运用计量模型、最优化模型等方法,在分析我国木材供给和森林资源现状的基础上,从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营林和采伐视角量化分析了“森林转型”、林种替代和树种选择对木材供给的影响机理,然后通过木材市场模型模拟预判森林资源配置调整对木材市场的影响,据此提出优化配置森林资源和促进木材持续供给的对策建议。主要结论如下:第一,我国国内木材供求缺口扩大,木材供给受国际市场影响风险增高。2019-2025年中国木材供给量年均增长1%,中国木材需求量年均增长1.3%,木材供给的增长速度低于需求的增长速度,供需缺口逐年增加。我国木材供给的进口依存度将逐年提高,2025年将达到55%,中国木材供给受国际市场影响的风险在不断提高。第二,不同目标导向下,地区间森林资源配置水平差异明显,具有较大的优化潜力。从经济效益导向看,高森林资源配置水平地区集中在东北和西南部分省份;从生态效益导向看,虽然大部分地区森林资源配置水平明显上升,但是仅有1/5的地区处于高水平;从经济生态效益导向的森林资源配置水平看,超过3/4地区的森林资源配置具有较大优化潜力。第三,从森林转型对木材供给影响看,我国的森林转型基本完成,但不同地区森林转型对木材供给的影响程度不同。我国森林数量和质量的恢复和提升是通过经济发展和林业保护政策作用的结果。森林转型促进木材长期供给,其中森林资源质量转型对木材供给的影响最大,完成森林转型效果较好地区对木材供给的影响明显。第四,从林种配置对木材供给影响看,林种之间在土地利用上的竞争效应会趋于显化。公益林面积占比提高1个单位,商品林覆盖率将下降0.028个单位;经济林面积占比提高1个单位,用材林覆盖率将下降0.023个单位。经济林经营仅能保障经营者生计,不具备投资效应,因此抑制木材产量的增加。在公益林替代商品林的情景下,林种配置变动对针叶原木供给的影响幅度是(-4.31%,-0.26%),阔叶原木供给的影响幅度是(-1.06%,-0.64%),对净进口量的影响范围分别为(-0.62%,2.54%)和(3.44%,5.38%),原木市场的响应滞后期有5年左右;在经济林替代用材林的情景中,林种配置变动对中国木材市场影响与公益林替代商品林情景中的影响相似,但是影响幅度相对较小。第五,从树种结构对木材供给影响看,在权衡森林经济和固碳收益的树种采伐结构优化方案中,针叶木材供给量比重增加,市场影响幅度明显。优化方案中,采伐的主要树种是桉树、杨树、杉木、马尾松和其他主要针叶树种,其中阔叶木材供给量平均占比为76%,针叶木材供给量平均占24%。在木材市场中,树种采伐结构调整对针叶原木供给的影响幅度是(0.97%,1.34%),对阔叶原木的影响幅度是(-0.34%,-0.04%)。针叶原木净进口量变化(-1.37%,-0.50%),而阔叶原木净进口量变化(0.59%,3.37%)。树种结构调整对针叶锯材市场的影响最大,但对阔叶锯材市场仅有小幅度波动,在0.6%左右;对胶合板的影响微乎其微。第六,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合理森林资源配置和促进木材可持续供给的对策建议。在森林资源配置合理化对策方面,应通过强化林业部门调节等方式精准提高地区森林数量和质量,权衡低配置地区森林调节和供给服务,凸显高配置地区森林供给服务优势。在促进木材可持续供给方面,应提高木材有效和循环利用,加强国际贸易合作和交流,规避木材进口风险,进一步缓解木材市场供需矛盾。

二、基于GA的工程项目时间-成本均衡理论实证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GA的工程项目时间-成本均衡理论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出行前信息对出行决策和出行成本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零信息条件下出行选择均衡分析
        1.2.2 信息条件下出行选择均衡分析
        1.2.3 当前研究面临的问题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
2 零信息条件下出行选择均衡分析
    2.1 出行路径选择均衡模型
        2.1.1 确定条件下用户均衡模型
        2.1.2 随机条件下用户均衡模型
    2.2 出发时刻选择均衡模型
        2.2.1 确定条件下用户均衡模型
        2.2.2 随机条件下用户均衡模型
    2.3 本章小结
3 不准确信息对出发时刻选择的影响研究
    3.1 基于出行者对不准确信息反应行为的出发时刻选择随机均衡模型
        3.1.1 信息误差率分析与理论建模
        3.1.2 信息遵从场景
        3.1.3 信息不遵从场景
        3.1.4 共存场景
    3.2 出行前信息价值评价
        3.2.1 信息价值评价指标定义
        3.2.2 信息对遵从行为出行者的价值
        3.2.3 信息对不遵从行为出行者的价值
    3.3 数值算例
        3.3.1 参数设置
        3.3.2 灵敏度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准确信息下出行者风险态度对出行路径选择的影响研究
    4.1 零信息下考虑风险态度的出行路径选择随机均衡模型
        4.1.1 问题描述
        4.1.2 模型建立
        4.1.3 性质分析
    4.2 完全准确信息下出行路径选择随机均衡模型
        4.2.1 问题描述
        4.2.2 模型建立
        4.2.3 性质分析
    4.3 出行前信息价值评价
        4.3.1 信息价值评价指标定义
        4.3.2 信息对出行者路径选择的价值
    4.4 数值算例
        4.4.1 参数设置
        4.4.2 灵敏度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出行前信息对出行路径和出发时刻同时选择的影响研究
    5.1 一般分布下出行路径和出发时刻同时选择的随机均衡模型
        5.1.1 问题描述
        5.1.2 模型建立
    5.2 信息价值评价
        5.2.1 信息价值评价指标定义
        5.2.2 信息对出行者出发时刻选择的价值
        5.2.3 信息对出行者路径和出发时刻同时选择的价值
    5.3 数值算例
        5.3.1 参数设置
        5.3.2 灵敏度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预约公交系统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列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常规公交线路/线网优化问题
        1.2.2 基于灵活线路的公交服务优化问题
        1.2.3 无人驾驶汽车共享服务优化问题
        1.2.4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论文组织框架
2 基于公交智能卡数据的预约公交潜在需求分析
    2.1 常规公交智能卡数据
        2.1.1 数据基本结构
        2.1.2 数据预处理
    2.2 基于公交智能卡数据的预约公交潜在用户提取方法
        2.2.1 乘客出行链生成
        2.2.2 基于乘客出行链的起讫点确定
        2.2.3 出行模式对比
    2.3 基于北京市公交智能卡数据的结果分析
        2.3.1 乘客出行时空特征分析
        2.3.2 预约公交潜在用户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乘客出行需求的预约公交线路优化
    3.1 RBRP问题描述
    3.2 基于乘客出行需求的预约公交线路优化模型
        3.2.1 符号说明
        3.2.2 目标函数
        3.2.3 约束条件
    3.3 基于GA的启发式算法设计
        3.3.1 初始解生成
        3.3.2 选择
        3.3.3 交叉
        3.3.4 变异
        3.3.5 数值算例结果
    3.4 实例分析
        3.4.1 路网描述与参数设置
        3.4.2 重要参数灵敏度分析
        3.4.3 线网评价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乘客出行时间窗的预约公交线路优化
    4.1 RBRP-TW问题描述
    4.2 基于乘客出行时间窗的预约公交线路优化模型
        4.2.1 符号说明
        4.2.2 目标函数
        4.2.3 约束条件
    4.3 算法设计
        4.3.1 遗传算法
        4.3.2 禁忌搜索算法
        4.3.3 数值算例结果
    4.4 实例分析
        4.4.1 网络描述与参数设置
        4.4.2 部分服务和完全服务
        4.4.3 灵敏度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考虑时间依赖和路径选择的预约公交线路优化
    5.1 TDRBRP-PF问题描述
    5.2 考虑时间依赖和路径选择的预约公交线路优化模型
        5.2.1 符号说明
        5.2.2 目标函数
        5.2.3 约束条件
    5.3 基于TS-VNS的启发式算法设计
        5.3.1 初始解生成
        5.3.2 邻域搜索过程
        5.3.3 固定序列弧段选择过程
        5.3.4 数值算例结果
    5.4 实例分析
        5.4.1 路网描述和参数设置
        5.4.2 案例设计
        5.4.3 软、硬时间窗影响分析
        5.4.4 交通拥堵影响分析
        5.4.5 路径选择效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考虑多服务水平的无人驾驶预约电动公交线路优化
    6.1 无人驾驶预约电动公交系统
    6.2 RAEBRP-MS问题描述
    6.3 考虑多服务水平的无人驾驶预约电动公交线路优化建模
        6.3.1 符号说明
        6.3.2 目标函数
        6.3.3 约束条件
    6.4 基于ALSN的启发式算法设计
        6.4.1 初始解生成
        6.4.2 破坏规则
        6.4.3 修复规则
        6.4.4 自适应权重调整策略
        6.4.5 接受和停止准则
        6.4.6 数值算例结果
    6.5 案例分析
        6.5.1 仿真参数与场景
        6.5.2 算法对比分析
        6.5.3 服务水平分析
        6.5.4 收益和成本分析
        6.5.5 灵敏度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潜在出行需求信息
附录B 仿真出行需求信息1
附录C 仿真出行需求信息2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电子商务对农户行为、县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 ——以内蒙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子商务对农户行为的影响
        1.2.2 电子商务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数据及资料来源
        1.5.1 二手数据资料
        1.5.2 实地考察与访谈资料
        1.5.3 问卷调查数据
    1.6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6.1 创新点
        1.6.2 不足之处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基本概念
        2.1.2 其他相关概念
        2.1.3 相近概念之间的辨析
    2.2 理论基础
        2.2.1 农户行为理论
        2.2.2 消费者行为理论
        2.2.3 人力资本理论
        2.2.4 社会资本理论
        2.2.5 市场均衡理论
        2.2.6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2.3 理论框架
    2.4 本章小结
3 内蒙古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内蒙古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3.1.1 内蒙古农村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规模变化
        3.1.2 内蒙古农村电商规模与其他省市的比较
    3.2 内蒙古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特点
        3.2.1 政策支持
        3.2.2 农村电子商务支撑服务体系建设
        3.2.3 示范县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3.3 农民电子商务应用情况
        3.3.1 数据来源
        3.3.2 农户网购程度
        3.3.3 农户网购技能熟练度
        3.3.4 农户网购平台
        3.3.5 农户网购原因
    3.4 内蒙古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3.4.1 农村电商的推动政策与实际需求存在偏差
        3.4.2 配套资金的下放与使用不合理
        3.4.3 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作用未充分发挥
        3.4.4 冷链物流的高成本限制了农产品上行
        3.4.5 农产品产业链各环节均存在不利于农产品上行的因素
    3.5 本章小结
4 农户电商采纳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内蒙古的微观实证
    4.1 农户电商采纳行为理论模型
        4.1.1 农户电商采纳理论模型:消费者电商采纳分析
        4.1.2 农户电商采纳理论模型:生产者电商采纳分析
    4.2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说
        4.2.1 人力资本与农户电商采纳行为
        4.2.2 社会资本与农户电商采纳行为
    4.3 数据来源、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4.3.1 数据来源
        4.3.2 模型构建
        4.3.3 变量选取
    4.4 实证结果分析
        4.4.1 农户采纳电子商务行为描述性分析
        4.4.2 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4.4.3 模型稳健性检验
        4.4.4 农户不愿意采纳电子商务的原因分析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5 电子商务对农户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中介效应的分析
    5.1 理论分析框架
        5.1.1 电子商务影响农户消费行为的机理
        5.1.2 电子商务影响农户消费行为的中介效应机理
    5.2 模型与数据
        5.2.1 模型设置
        5.2.2 变量构建
        5.2.3 数据说明
    5.3 描述性统计与实证结果
        5.3.1 描述性统计
        5.3.2 基本模型的回归分析
        5.3.3 中介效应的检验结果
    5.4 结论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电子商务对农户农产品销售行为的影响:基于内蒙古五原县的案例
    6.1 相关文献综述
        6.1.1 有关的经济学解释
        6.1.2 有关的文献综述
    6.2 研究方法与案例来源
        6.2.1 研究方法
        6.2.2 案例来源
    6.3 案例分析
        6.3.1 电子商务改变农户农产品销售行为的机理
        6.3.2 农户通过电子商务销售农产品的特点
        6.3.3 农户通过电子商务销售农产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6.4 理论分析
        6.4.1 电子商务促进农户销售农产品的模式
        6.4.2 电子商务对农户农产品销售行为的影响
    6.5 讨论
    6.6 本章小结
7 电子商务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为例
    7.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7.2 模型构建与变量描述
        7.2.1 模型选择
        7.2.2 数据来源
        7.2.3 变量设置与描述性统计
    7.3 实证分析
        7.3.1 倍差法的前提假设条件
        7.3.2 示范项目对县域经济增长影响的结果分析
        7.3.3 稳健性检验
        7.3.4 示范项目对县域产业结构优化的结果分析
        7.3.5 地区异质性检验
    7.4 讨论
    7.5 本章小结
8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1.1 内蒙古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成就与问题并存
        8.1.2 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促进了农户的电子商务采纳行为
        8.1.3 电子商务提升了农户的家庭消费
        8.1.4 电子商务成为农户销售农产品的新载体
        8.1.5 电子商务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效果显着
    8.2 政策建议
        8.2.1 优化农村电子商务相关政策
        8.2.2 积极完善推动农产品上行的基础体系
        8.2.3 加大对普通农民电商知识的宣讲
        8.2.4 基于已有产业优势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8.2.5 “引进+培育+合作”吸引电子商务人才
        8.2.6 依托电子商务优化县域产业结构
    8.3 进一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4)公交补贴政策下城市交通出行建模及一般均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的相关研究
        1.2.2 基于公交补贴政策的相关研究
        1.2.3 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理论的相关研究
    1.3 主要研究工作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2 基于出行方式选择均衡的公交票价政策优化模型
    2.1 引言
    2.2 基本模型构建
        2.2.1 符号说明和基本假设
        2.2.2 出行方式分担率计算
    2.3 基于用户选择均衡的公交票价政策优化模型
        2.3.1 双层规划模型
        2.3.2 求解方法
    2.4 数值算例及分析
        2.4.1 公交票价政策下公交出行需求分析
        2.4.2 公交票价政策下公交出行效用分析
        2.4.3 公交票价政策下公交系统总成本分析
        2.4.4 公交票价政策下最优优惠比例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通勤出行选择行为建模及一般均衡分析
    3.1 引言
    3.2 基本模型构建
        3.2.1 符号说明和基本假设
        3.2.2 一般均衡模型构建
    3.3 不同城市区域划分形态下一般均衡分析
        3.3.1 城市区域划分形态U1 下一般均衡分析
        3.3.2 城市区域划分形态U2 下一般均衡分析
        3.3.3 城市区域划分形态U3 下一般均衡分析
    3.4 数值算例及分析
        3.4.1 居民选择行为分析
        3.4.2 企业利润分析
        3.4.3 社会福利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非通勤出行选择行为建模及其经济分析
    4.1 引言
    4.2 基本模型构建
        4.2.1 符号说明和基本假设
        4.2.2 一般均衡模型构建
    4.3 非通勤出行选择行为的经济分析
        4.3.1 各参与主体选择行为的经济分析
        4.3.2 比较静态分析
    4.4 数值算例及分析
        4.4.1 出行方式分界线分析
        4.4.2 居民非通勤出行效用分析
        4.4.3 企业利润分析
        4.4.4 社会福利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公交企业运营效益优化及公交补贴策略
    5.1 引言
    5.2 公交企业运营效益分析
        5.2.1 符号说明
        5.2.2 考虑居民行为的公交企业运营效益分析
    5.3 公交企业运营效益优化模型
        5.3.1 基本模型构建
        5.3.2 求解方法
    5.4 公交补贴策略
        5.4.1 成本补贴策略
        5.4.2 收入补贴策略
        5.4.3 成本-收入混合补贴策略
    5.5 数值算例及分析
        5.5.1 公交补贴策略下公交企业运营效益分析
        5.5.2 潜在出行需求对公交企业运营效益的影响
        5.5.3 公交补贴资金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第二章多模式出行成本的方差和均值的计算
附录B 第三章土地竞租价格的计算
附录C 第三章城市区域划分形态U3下土地竞租价格的计算
附录D 第三章相关符号替代说明
附录E 第五章关于bP , f , K 一阶导数的求解结果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区域旅游吸引力与游客流动倾向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旅游吸引力
        2.1.2 区域旅游吸引力网络结构
        2.1.3 游客流动倾向
    2.2 相关理论
        2.2.1 流动空间理论
        2.2.2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2.2.3 旅游空间结构理论
        2.2.4 旅游供求均衡理论
        2.2.5 机器学习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区域旅游吸引力网络结构构建
    3.1 总体思路
    3.2 网络范围界定
    3.3 网络节点提取
    3.4 网络连线赋权
        3.4.1 测度模型选取
        3.4.2 目的地影响力测评
        3.4.3 客源地出游力测评
        3.4.4 目的地-客源地时间距离测评
    3.5 网络拓扑结构绘制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区域旅游吸引力网络结构特征分析
    4.1 区域旅游吸引力网络结构特征评价体系综合识别
    4.2 基于原值网络的区域旅游吸引力空间差异特征认知
        4.2.1 空间总体差异特征
        4.2.2 空间相对差异特征
    4.3 基于二值网络的区域旅游吸引力空间关联特征识别
        4.3.1 数据处理
        4.3.2 网络节点位置评价
        4.3.3 整体网络结构评价
    4.4 基于Top网络的区域旅游吸引力空间集聚特征判定
        4.4.1 数据处理
        4.4.2 网络集聚特征测度指标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区域旅游吸引力与游客流动倾向响应关系检验
    5.1 旅游吸引力与游客流动倾向交互响应机理
        5.1.1 旅游吸引力驱动下游客流动倾向响应机理
        5.1.2 游客流动倾向驱动下旅游吸引力响应机理
    5.2 区域游客流动倾向测评
        5.2.1 游客流动倾向数据来源
        5.2.2 游客流动倾向衡量方式
        5.2.3 游客流动倾向特征分析
    5.3 区域旅游吸引力与游客流动倾向响应效果检验
        5.3.1 区域总体响应效果
        5.3.2 城市局部响应效果
        5.3.3 城市间路径响应效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区域旅游吸引力与游客流动倾向响应系统预测模型建立
    6.1 指标来源与处理
        6.1.1 旅游吸引力相关指标
        6.1.2 游客流动倾向相关指标
        6.1.3 旅游吸引力与游客流动倾向响应关系衡量指标
    6.2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影响因素遴选
        6.2.1 地理探测器作用原理
        6.2.2 地理探测器适用条件
        6.2.3 地理探测器模块划分
        6.2.4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影响因素遴选的基本步骤
    6.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预测模型构建
        6.3.1 BP神经网络模型概述
        6.3.2 BP神经网络学习算法
        6.3.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响应系统建模的基本步骤
        6.3.4 对比模型构建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实证研究——以京津冀地区为例
    7.1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7.1.1 研究区域概况
        7.1.2 研究时段截取
        7.1.3 研究数据来源与处理
    7.2 京津冀区域旅游吸引力网络结构构建
        7.2.1 京津冀区域旅游吸引力各要素分析
        7.2.2 京津冀区域旅游吸引力关系矩阵构建
    7.3 京津冀区域旅游吸引力网络结构的空间维度特征分析
        7.3.1 基于原值网络的京津冀区域旅游吸引力空间差异特征分析
        7.3.2 基于二值网络的京津冀区域旅游吸引力空间关联特征分析
        7.3.3 基于Top网络的京津冀区域旅游吸引力空间集聚特征分析
    7.4 京津冀区域旅游吸引力与游客流动倾向响应关系检验
        7.4.1 京津冀区域游客流动倾向测评
        7.4.2 京津冀区域旅游吸引力与游客流动倾向响应效果
    7.5 京津冀区域旅游吸引力与游客流动倾向响应系统模拟预测
        7.5.1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指标遴选
        7.5.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响应系统模拟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区域旅游吸引力与游客流动倾向响应水平提升对策
    8.1 统筹制定区域旅游业发展整体规划
        8.1.1 强化多中心一盘棋思想
        8.1.2 培育层次合理等级体系
        8.1.3 推进跨区域旅游合作网络
    8.2 合理优化区域旅游吸引力网络结构
        8.2.1 打造高效交通网络体系
        8.2.2 注重跨城市旅游线路整合
        8.2.3 健全全方位旅游服务
    8.3 科学引导区域旅游者行为
        8.3.1 创新区域旅游营销模式
        8.3.2 调节区域旅游流流向
        8.3.3 管控区域旅游流流量
    8.4 加快推进区域旅游高质量发展
        8.4.1 积极推进智慧旅游建设
        8.4.2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
        8.4.3 创新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8.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6)城镇化背景下多层次停车换乘设施选址优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P+R设施层次结构
        1.4.2 P+R设施选址方法
        1.4.3 研究现状综述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覆盖需求特性下远郊及市内P+R设施选址优化
    2.1. 问题描述
    2.2. P+R设施覆盖需求特性分析
    2.3. 模型构建
        2.3.1. 基于出行选择行为的远郊P+R设施选址模型
        2.3.2. 基于渐进合作覆盖的市内P+R设施选址模型
    2.4. 模型求解
    2.5. 算例分析
        2.5.1. 远郊P+R设施选址
        2.5.2. 市内P+R设施选址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模式交通超级网络下远郊P+R设施选址优化
    3.1. 问题描述
    3.2. 远郊情景下多模式交通超级网络模型
        3.2.1. 多模式交通超级网络建模
        3.2.2. 广义出行费用函数
    3.3. 模型构建
        3.3.1. 基于NL-CNL组合模型的随机用户均衡模型
        3.3.2. 基于双层规划的远郊P+R设施选址模型
    3.4. 模型求解
    3.5. 算例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用户不确定需求下市内P+R设施选址优化
    4.1. 问题描述
    4.2. 多用户不确定需求下广义出行费用函数
        4.2.1. 多用户不确定需求分析
        4.2.2. 广义出行费用函数
    4.3. 模型构建
        4.3.1. 多用户出行需求下随机用户均衡模型
        4.3.2. 基于双层规划的市内P+R设施选址模型
    4.4. 模型求解
    4.5. 算例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停车容量限制下市内联合使用P+R设施选址优化
    5.1. 问题描述
    5.2. 联合P+R设施服务模式下交通超级网络模型
        5.2.1. 多模式交通超级网络建模
        5.2.2. 广义出行费用函数
    5.3. 模型构建
        5.3.1. 停车容量限制下混合用户均衡模型
        5.3.2. 基于双层规划的市内联合使用P+R设施选址模型
    5.4. 模型求解
    5.5. 算例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创新成果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7)中国的移动支付经济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技术路线
    1.3 创新点与不足
        1.3.1 创新点
        1.3.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重要概念界定
        2.1.1 移动支付
        2.1.2 商业模式
    2.2 移动支付研究综述
        2.2.1 移动支付影响因素
        2.2.2 移动支付业务模式
        2.2.3 移动支付安全性
    2.3 商业模式研究综述
        2.3.1 商业模式组成要素
        2.3.2 商业模式创新
        2.3.3 商业模式类型
    2.4 理论基础
        2.4.1 博弈理论
        2.4.2 价值网络理论
        2.4.3 市场均衡理论
        2.4.4 系统动力学
    2.5 简要评述
第三章 移动支付产业的经济学分析
    3.1 移动支付系统的复杂性
        3.1.1 有关复杂系统理论的研究
        3.1.2 移动支付系统结构解析
        3.1.3 移动支付的系统复杂性分析
    3.2 移动支付的双边市场特性
        3.2.1 双边市场理论研究
        3.2.2 移动支付产业的双边市场判定
        3.2.3 双边市场特性对移动支付产业发展的影响
    3.3 移动支付的价值网络特性
        3.3.1 移动支付价值网络的构建
        3.3.2 移动支付价值网络的特征
        3.3.3 价值网络特性对移动支付产业的作用
    3.4 小结
第四章 移动支付产业商业模式研究
    4.1 移动支付产业链的构成
    4.2 移动支付的运营主体
        4.2.1 以移动通信运营商为运营主体
        4.2.2 以金融机构为运营主体
        4.2.3 以第三方移动支付公司为运营主体
        4.2.4 三个运营主体之间的特殊关系
    4.3 博弈论视角下的移动支付商业模式分析
        4.3.1 三方博弈模型
        4.3.2 博弈模型的求解
        4.3.3 其他影响因素分析
        4.3.4 博弈案例分析
    4.4 价值网络视角下的移动支付商业模式分析
        4.4.1 价值网络各参与方价值
        4.4.2 价值网络的价值来源
        4.4.3 价值网络的价值形成过程
        4.4.4 移动支付价值网络风险研究
    4.5 小结
第五章 移动支付的经济效应实证研究
    5.1 相关文献回顾
        5.1.1 移动支付与货币相关的文献综述
        5.1.2 移动支付与消费相关的文献综述
    5.2 实证研究思路和方法选择
    5.3 移动支付对国家层面的经济效应研究
        5.3.1 移动支付对货币乘数影响的研究
        5.3.2 移动支付对居民消费影响的研究
    5.4 移动支付对家庭层面的经济效应研究
        5.4.1 移动支付对家庭货币需求影响的研究
        5.4.2 移动支付对家庭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
    5.5 小结
第六章 移动支付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6.1 相关文献回顾
    6.2 实证研究思路和方法选择
    6.3 基于宏观层面的实证研究
        6.3.1 实证相关的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
        6.3.2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6.3.3 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6.4 基于微观层面的研究
        6.4.1 模型构建与实证方法及数据来源
        6.4.2 实证相关的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
        6.4.3 实证结果及分析
    6.5 移动支付技术研究
        6.5.1 关键推动技术影响因素研究
        6.5.2 技术决定论探究
        6.5.3 技术风险研究
    6.6 小结
第七章 移动支付发展趋势与对策建议
    7.1 移动支付技术发展趋势
        7.1.1 区块链移动支付
        7.1.2 AI刷脸移动支付
        7.1.3 指纹移动支付
        7.1.4 可穿戴无线电移动支付
    7.2 移动支付发展对策和建议
        7.2.1 细分市场优化移动支付产业结构
        7.2.2 增强创新水平紧密跟踪新技术
        7.2.3 推动移动支付应用于实体经济
        7.2.4 促进移动支付与实体经济融合
        7.2.5 加强监管预防风险
    7.3 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论文工作总结
    8.2 下一步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高乘载车道的交通均衡分析与需求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交通需求管理
        1.1.2 合乘出行方式
        1.1.3 高乘载车道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乘载车道
        1.2.2 交通均衡问题
        1.2.3 可交易出行票方案
        1.2.4 当前研究面临的问题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1.3.2 本文的结构
2 基于个体用户异质性的高乘载车道均衡分析研究
    2.1 整数交通网络均衡问题简介
    2.2 个体异质交通网络均衡问题
        2.2.1 问题描述
        2.2.2 模型建立
        2.2.3 性质分析
    2.3 针对高乘载车道的个体异质交通均衡模型
        2.3.1 问题描述
        2.3.2 模型建立
        2.3.3 性质分析
    2.4 算法
        2.4.1 均衡策略组合求解算法
        2.4.2 均衡策略组合全集求解算法
    2.5 数值算例
        2.5.1 交通网络中均衡策略组合的集中性
        2.5.2 交通网络中异质属性对出行选择的影响
        2.5.3 交通网络中基于多起讫点对网络的算例
        2.5.4 通勤走廊中通勤者选择特征分析
        2.5.5 通勤走廊中拥堵收费方案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3 考虑多类型用户的高乘载车道收费方案研究
    3.1 多类型交通均衡模型
        3.1.1 问题描述
        3.1.2 模型建立
        3.1.3 系统状态定义
        3.1.4 基本性质分析
        3.1.5 特殊性质分析
    3.2 拥堵收费方案
        3.2.1 收费均衡状态
        3.2.2 最优收费方案
        3.2.3 省时收费方案
    3.3 数值算例
        3.3.1 基准算例参数设置
        3.3.2 基准算例数值分析
        3.3.3 灵敏度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典型场景下的高乘载车道出行票方案研究
    4.1 常规场景下的基础模型
        4.1.1 问题描述
        4.1.2 模型建立
        4.1.3 出行票方案分析
    4.2 饱和场景下考虑固定合乘者的扩展模型
        4.2.1 问题描述
        4.2.2 模型建立
        4.2.3 出行票方案分析
    4.3 数值算例
        4.3.1 常规场景下的算例分析
        4.3.2 常规场景下出行票方案的效果分析
        4.3.3 常规场景下系统的灵敏度分析
        4.3.4 饱和场景下的算例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创新点
    5.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基于动态时空服务网络的危险货物运输配送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危险货物运输风险分析
        1.2.2 危险货物运输路径问题
        1.2.3 危险货物运输调度
        1.2.4 危险货物运输网络
        1.2.5 危险货物运输优化理论
    1.3 技术路线
2 危险货物运输配送方案相关理论基础
    2.1 危险货物运输的内涵
        2.1.1 危险货物运输过程
        2.1.2 危险货物运输风险
        2.1.3 危险货物运输费用
        2.1.4 危险货物运输时长
    2.2 危险货物运输服务网络分析
        2.2.1 危险货物公铁联运网络
        2.2.2 危险货物城市配送网络
        2.2.3 危险货物时空路径及配送方案
    2.3 相关基础理论和方法
        2.3.1 双层规划理论
        2.3.2 用户均衡配流理论
        2.3.3 Dijkstra算法
        2.3.4 遗传算法
        2.3.5 Frank-Wolfe法
3 基于公铁联运时空服务网络的危险货物单车路径优化
    3.1 问题分析
    3.2 危险货物公铁联运网络
        3.2.1 符号说明
        3.2.2 危险货物公铁联运物理网络
        3.2.3 危险货物公铁联运时空服务网络
    3.3 危险货物公铁联运时空服务网络时空弧
        3.3.1 时空弧类型
        3.3.2 时空弧权值
    3.4 危险货物时空路径多目标优化模型
        3.4.1 目标函数
        3.4.2 约束条件
    3.5 基于ε约束法的单目标模型转化
    3.6 基于Dijkstra标号法的动态时空最短路算法设计
        3.6.1 算法思路
        3.6.2 算法参数
        3.6.3 算法步骤
    3.7 算例分析
        3.7.1 参数设置
        3.7.2 Ⅰ类危险货物时空路径计算结果
        3.7.3 Ⅱ类危险货物时空路径计算结果
    3.8 本章小结
4 基于公铁联运时空服务网络的危险货物多车组合路径优化
    4.1 问题分析
    4.2 危险货物公铁联运网络
        4.2.1 符号说明
        4.2.2 危险货物多车组合时空路径
    4.3 危险货物公铁联运时空弧权值
        4.3.1 时空弧风险值
        4.3.2 时空弧运输费用
        4.3.3 时空弧运行时长
    4.4 危险货物多车组合时空路径多目标优化模型
        4.4.1 目标函数
        4.4.2 约束条件
    4.5 基于ε-约束法的单目标模型转化
    4.6 多车组合时空路径最短路算法
        4.6.1 染色体操作
        4.6.2 算法步骤
    4.7 算例分析
        4.7.1 参数设置
        4.7.2 OD对1-27 间组合时空路径计算结果
        4.7.3 OD对1-24 间组合时空路径计算结果
    4.8 本章小结
5 基于城市道路时空服务网络的危险货物配送方案优化
    5.1 问题分析
        5.1.1 符号说明
        5.1.2 城市时空服务网络的时空路径
        5.1.3 城市时空服务网络的时段
    5.2 城市危险货物运输时段拥堵及UE平衡
        5.2.1 时段拥堵
        5.2.2 阻抗函数
        5.2.3 UE平衡
    5.3 城市时空服务网络危险货物配送双层规划模型
        5.3.1 问题假设
        5.3.2 数学模型
    5.4 算法设计
        5.4.1 染色体操作
        5.4.2 算法步骤
    5.5 算例分析
        5.5.1 参数设置
        5.5.2 计算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基于城市道路虚拟时空服务网络的危险货物配送方案优化
    6.1 城市虚拟时空服务网络
        6.1.1 符号说明
        6.1.2 虚拟时空服务网络分析
    6.2 阻抗函数
        6.2.1 时空弧阻抗函数
        6.2.2 综合阻抗函数
    6.3 城市虚拟时空服务网络危险货物配送双层规划模型
        6.3.1 问题假设
        6.3.2 上层规划模型
        6.3.3 下层规划模型
    6.4 算法设计
        6.4.1 染色体编码
        6.4.2 算法步骤
    6.5 算例分析
        6.5.1 参数设置
        6.5.2 计算结果分析
    6.6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森林资源配置对木材供给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分析框架与研究内容
        1.3.1 分析框架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点
2 相关研究基础
    2.1 相关理论
        2.1.1 木材供给理论
        2.1.2 均衡理论
        2.1.3 资源经济学理论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 森林资源配置的内涵
        2.2.2 森林资源配置与经济、生态和社会相互作用关系研究
        2.2.3 森林资源配置优化研究
        2.2.4 木材供给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2.2.5 木材供需预测相关研究
        2.2.6 木材国际贸易相关研究
        2.2.7 文献评述
    2.3 小结
3 中国木材供需现状分析
    3.1 中国木材供给现状及趋势
        3.1.1 木材供给现状及趋势
        3.1.2 木材进出口贸易结构
        3.1.3 木材进口市场分布
    3.2 木材进口依存度分析
        3.2.1 依存度测算方法
        3.2.2 测算结果及分析
    3.3 木材供需平衡分析
        3.3.1 木材需求量和供给量测算
        3.3.2 供需预测方法
        3.3.3 供需预测结果及分析
        3.3.4 木材价格预测结果
    3.4 小结
4 森林资源现状及其配置水平
    4.1 中国森林资源现状分析
        4.1.1 中国森林资源分布现状
        4.1.2 中国森林资源演变过程
        4.1.3 中国森林资源管理有关政策、规划和法规
    4.2 森林资源配置水平
        4.2.1 指标选取和数据
        4.2.2 研究方法
        4.2.3 结果与分析
    4.3 森林资源配置水平和木材供给的初步分析
        4.3.1 森林资源配置水平和木材供给的相关分析
        4.3.2 基于森林资源配置水平和木材供给的区划
    4.4 小结
5 “森林转型”与木材供给: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视角
    5.1 理论分析
    5.2 基于环境库滋涅茨曲线的“森林转型”实证分析
        5.2.1 计量模型与方法
        5.2.2 数据及变量说明
        5.2.3 估计结果与分析
    5.3 “森林转型”对木材供给的影响
        5.3.1 计量模型与方法
        5.3.2 数据及变量说明
        5.3.3 估计结果与分析
    5.4 小结
6 林种替代与木材供给:营林视角
    6.1 理论分析
    6.2 研究设计
        6.2.1 计量模型与方法
        6.2.2 数据及变量说明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公益林营林对商品林木材供给能力的影响
        6.3.2 经济林营林对用材林木材供给能力的影响
        6.3.3 经济林-用材林替代与木材供给的作用机理检验
    6.4 小结
7 树种结构与木材供给:采伐视角
    7.1 理论分析
        7.1.1 研究理论
        7.1.2 分析框架
    7.2 模型构建和参数估计
        7.2.1 基础数据收集
        7.2.2 模型假设和模型构建
        7.2.3 模型参数估计
    7.3 结果与分析
        7.3.1 木材供给量和树种采伐求解结果
        7.3.2 灵敏度分析
    7.4 小结
8 森林资源配置变动对木材市场影响的模拟分析
    8.1 模型的基本框架
        8.1.1 模型中的木材产品
        8.1.2 模型的核心理论
        8.1.3 模型研究区域的划分
    8.2 模型相关参数和模拟情景的设定
        8.2.1 模型相关参数设定
        8.2.2 模拟情景方案设计
    8.3 木材市场情景模拟结果
        8.3.1 基准情景预测结果
        8.3.2 情景1模拟结果
        8.3.3 情景2模拟结果
        8.3.4 情景3模拟结果
    8.4 小结
9 合理森林资源配置和促进木材可持续供给的对策建议
    9.1 合理森林资源配置的对策建议
        9.1.1 关于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配置的对策建议
        9.1.2 关于森林资源结构配置的对策建议
    9.2 促进木材可持续供给对策建议
        9.2.1 关于提高国内木材有效利用的对策建议
        9.2.2 关于规避木材进口风险的对策建议
    9.3 小结
10 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森林资源管制相关政策、规划和法规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四、基于GA的工程项目时间-成本均衡理论实证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出行前信息对出行决策和出行成本的影响研究[D]. 于云.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2]预约公交系统优化研究[D]. 郭戎格.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3]电子商务对农户行为、县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 ——以内蒙古为例[D]. 葛颖.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4]公交补贴政策下城市交通出行建模及一般均衡分析[D]. 管田超.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5]区域旅游吸引力与游客流动倾向响应研究[D]. 潘越. 燕山大学, 2021(01)
  • [6]城镇化背景下多层次停车换乘设施选址优化方法研究[D]. 侯博文. 吉林大学, 2021
  • [7]中国的移动支付经济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D]. 钟明华.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8]高乘载车道的交通均衡分析与需求管理研究[D]. 臧广智.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9]基于动态时空服务网络的危险货物运输配送方案研究[D]. 贾晓燕.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10]森林资源配置对木材供给的影响研究[D]. 刘菲.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基于遗传算法的工程项目时间成本均衡理论实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