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闭式基金的投资者风险与治理结构

封闭式基金的投资者风险与治理结构

一、封闭式基金的投资者风险和治理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李佳峰[1](2013)在《QDII海外投资风险管理问题研究》文中认为QDⅡ (Qualified Domestic Institutional Investor,合格境内机构投资人)制度最早是由香港的财政部门所提出,和QFⅡ (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合格境外机构投资人)及CDR (China Depository Share,中国存托凭证)类似,是在目前大陆实行的外汇兑换管制政策下,方便大陆资本市场对外投资的政策。即本国投资人在资本账户项目尚未完全开放的情况之下,对海外的资本市场实行投资。虽然这两年为了经济结构调整,我国政府主动放缓了经济增速,但总体上近十年我国对外贸易在国际收支上不断出现的顺差,产生外汇存底累计额度逐年增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QDII制度的正式推出,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对开放资本账户更跨出一大步,进而创造出更多的外汇需求,使人民币与国际汇率相较之下更加稳定、更加市场化与平衡,同时鼓励国内更多公司能够跨出国门,以进-步减少贸易顺差以及资本项目的盈余。其中最直接的优点便是让国内投资人方便透过这样的机制直接或间接参与国外的资本市场,进而可以获得到全球资本市场的投资回报率。这几年来,大量的外汇存底加上人民币升值的期待持续性地增大,造成对中国资本流出带来巨大的压力。政府有必要建立一种主动管理的投资管道的制度来引导这部分的资金对外流出。随着国内人民收入的不断增加投资外汇市场的需求上扬,资本账户的开放也自然成为必要的趋势,QDI工制度从这些角度都有一定的正面意义。本文以资本市场开放的理论以及实践为出发点,深入地阐述了QDII制度的内涵、运作原理、背景和意义,运用理论分析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总结了QDII投资境外市场的各种面临风险及相应的风险衡量与评估方法,从市场关联度、资产配置、风险监测、避险策略等角度深入系统地研究了QDII投资中的风险管理方法,进而通过资产的国际配置以及衍生品投资,在平稳投资风险的同时,获得相对优良的投资业绩,同时对风险内部机制、外部监管和法律防范模式进行了探讨。本文按照理论、案例和对策研究的逻辑,分为八大部分,研究架构如下:第一章主要包括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QDII制度的基本概念和其风险机制及管理的界定,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和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QDII制度的理论基础、背景及实践的国际比较,包括QDII制度的运作原理及其影响、实施QDII制度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主要包括QDII政策发展历史、QDII制度发展历程、QDII发展的现状、中国QDII投资风格分析、QDII基金失败的原因分析、QDII基金的治理措施以及不同国家及地区实施QDII制度的比较等。第四章主要通过分析银行和基金公司的实际案例来说明目前QDII业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对策研究。第五章主要结合风险管理中的理论研究,分别从市场风险、汇率风险、国家风险和信用风险等角度全面阐明在国际投资中如何识别不同的风险暴露,以及运用风险模型控制不同类别的风险。第六章介绍了在国际资产配置下,运用改进的资产组合构建方式详细说明了分散化投资能够显着地起到分散风险,提高组合收益的结果,同时基于人民币汇率升值对QDII持有人投资者收益的影响,针对国内基金公司在QDII海外投资中所面临的外汇风险,提出了利用衍生品来进行风险对冲的方法。第七章主要对QDII风险内控机制和外控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一些思路,为国内QDII管理人进行海外投资管理以及后续的产品开发提供借鉴。第八章主要是总结和展望,QDI工作为我国金融领域的一大创新,由于其一系列优点,必将成为我国投资海外的未来趋势。为了更好地提高QDII在海外市场的风险管理和投资收益能力,本文认为在其市场风险管理和内控机制方面需要准确识别各类市场风险,并建立风险监控和预测系统,合理进行汇率风险管理,并择时进行国际资产配置,分散风险并获得全球收益,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

王晓晖[2](2012)在《基于基金治理视角的基金家族造星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证券市场的深入发展过程中,证券投资基金作为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专业化集合投资的产物,其不仅能更好满足个人的投资需求,而且也有利于促进证券市场的持续发展。证券投资基金体现了典型的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代理问题表明,如果没有健全的基金治理约束,基金管理人将会通过损害基金投资者权益为自己谋取私利,这将严重地阻碍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市场乃至整个证券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基金家族是在同一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一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共同存在的一组在类型、规模、绩效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和相关性的单只基金的集合;基金家族的普遍存在已成国内外基金行业的显着特征。在我国基金市场中,随着基金管理公司间竞争的日趋激烈,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基金评级或排名,评级或排名靠前的基金被行业捧为明星。研究表明,基金家族旗下明星基金对家族资金流入会产生溢出效应,这会使家族资产管理规模扩张,从而可能诱使基金管理公司采用集中力量做强家族旗下一只或几只基金使其成为市场中的明星的造星策略,此种造星策略可使基金家族在基金发行、服务和促销推广等方面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同时,家族整体信誉在投资者决策方面亦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基金家族造星策略对证券投资基金市场影响的重要性以及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市场存在着造星现象的事实,如何以系统的考察和科学的方法研究基金家族造星策略就显得非常迫切与必要。为此,本文试图在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上进行有益尝试,力争实现如下研究目标:通过研究,深刻揭示国内基金管理公司造星策略的基本动因;探求基金公司造星策略的基本路径与规律;实证判别基金家族追星策略的主体;最后,通过总结和改善我国基金治理的缺陷以约束基金管理公司造星策略对基金投资者权益的侵害。依此研究目标,本文提出如下研究思路:如果明星基金对基金家族及其旗下各基金能同时产生资金流入的溢出效应,在家族内就很可能出现家族偏好性策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下,投资管理能力弱的基金家族则会更加主动地追逐造星策略;这样,明星家族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基金家族的投资管理能力,从而有必要对家族造星策略的主体进行有效识别;鉴于出现基金家族造星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基金治理的缺陷,为此,本文以投资者在基金家族造星现象背景下合法权益的保护为主线,研究和总结了我国基金治理的不足,并从基金内部和外部治理两个层面搭建了一个理论平台,为我国基金治理研究拓展出一个富有现实意义的探索路径与框架。概括全文,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明星基金会对家族资金流入产生显着的非对称性影响。在家族层面,明星基金将为家族整体吸引新资金流入;同时,在各单只基金层面,明星基金不仅可为自身引入新资金流入而且还可为同家族其它非明星成员基金吸引新的资金流入;家族结构下明星基金的溢出效应揭示了基金家族造星策略的基本动因。2)基金家族存在家族偏爱现象,即家族会采取通过转移旗下部分受托资产的绩效使家族中高家族价值基金获取超额绩效的造星策略为家族吸引更多的净资金流入,从而实现提升基金家族竞争力和整体绩效的目标,此基金家族偏爱性策略是基金家族造星策略的路径选择。3)通过对基金家族出现明星绩效概率与相关家族特征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旗下基金绩效标准差越高、基金数量越多和上年越没有明星基金的基金家族将越有可能产生明星基金;同时,结合投资组合绩效的对比结果发现,投资管理能力弱的基金家族会为了利用明星基金的溢出效应而主动追逐造星策略;在基金家族中,高标准差明星家族的绩效显着差于其它基金家族,简单追逐明星家族的投资策略无法为投资者带来超额投资回报,而造星事前概率低的基金家族即低标准差、小规模的明星家族的绩效要显着高于其它基金家族。该研究结论有助于实现真假明星基金家族的有效识别,进而使得基金监管当事人约束家族造星策略成为可能。4)基金家族造星现象在本质上是我国基金治理存在缺失的结果,其不仅损害了部分基金持有人的利益,也会对证券市场正常秩序产生负面影响。研究发现,完善基金治理激励机制、优化和丰富现有基金治理组织形态、构建对基金管理人具有约束效力的治理结构和改善基金外部治理环境是改善我国基金治理的基本路径;通过基金治理效能的全面提升最终实现对基金管理公司造星策略的有效监控。目前,有关我国基金家族造星策略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综观既有研究,本文创新之处和贡献主要有:1)在研究内容上,与国内大量孤立地研究个体基金的既有研究不同,本文在基金家族结构下从家族整体层面和单只基金两个层面研究了明星绩效对家族资金流动的影响,同时,本文探索性地考察了明星基金对家族竞争策略的影响;初步揭示了国内基金管理公司造星策略的主要动因和基本规律,并对投资者的追星投资策略提出了实证评价和理论指导。2)在研究逻辑上,本文认为在家族造星的基本动因、家族造星的途径选择、真假明星家族的主体识别、家族造星的要源和家族造星行为的约束等几项研究主题内容之间存在着紧密的逻辑关系,此研究逻辑对深入、系统地研究基金家族造星策略具有开拓性的理论贡献和重要的实践意义。3)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依据国内基金市场特点优化了相关解释变量,提升了模型的有效性;在运用Logit模型研究基金家族制造明星基金概率与相关家族特征之间关系的基础上采用基于家族特征构建的投资组合的绩效对比分析方法,这种扩展性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使得模型分析结果更具可视性;同时,本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我国基金治理模式进行分析研究,相关结论对我国基金市场中的造星现象现象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和实际效用。4)在理论与现实意义上,本文在基金家族造星现象背景下,以基金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护为主线,搭建了一个基金治理研究的理论平台,为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治理研究拓展了一种富有现实意义的探索路径与框架。

王众[3](2011)在《信托受益人保护研究 ——基于商事领域的比较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论是信托的起源或是信托的现代发展,信托设立的目的均是为了实现信托受益人的权益。当下,在商事领域的信托法律关系中,由于信托合约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分离,相比信托受托人,受益人在信息获取方面明显落于下风,偏偏受益人利益的实现又有赖于受托人义务的履行,决定了信托受益人在信托关系中“明强实弱”的地位。由于我国坚持的“一物一权”原则和英美信托法所固有的“双重所有权”之间的冲突,从英美法系引入的信托制度在我国难免出现“水土不服”的特点。无法否认的是,受信托受托人信义义务传统阙如、受益人投资风险意识欠缺、事后救济机制落空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我国实践中损害信托受益人合法权益的案件时有发生,极大地打击了信托投资人的信心,阻碍了信托业的发展。为此,本论文拓开以往通过对受托人的规制来实现受益人保护的间接研究模式,直接以受益人保护为视角,从信托基本原理出发,明晰商事领域信托受益人“投资人身份”的特点,将信托受益人保护方式分为事前预防机制和事后救济机制、直接保护途径和间接保护途径,综合受托人责任、信息披露、风险控制等各项法律机制,最终提出构建我国商事领域信托受益人保护制度的设想。本论文除导论和结语外,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信托受益人的核心地位”。该部分首先对信托的基本概念及其独特法律构造进行了梳理;其次对信托的衡平法起源进行追溯,论证了衡平法对信托制度的特别贡献,明晰了信托受益人的确定性原则及其发展,最终得出信托受益人在信托关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结论。第二章“商事领域信托受益人的特殊地位”。该部分首先通过信托制度从民事领域拓展至商事领域的发展历程,探究了信托制度功能嬗变的根源,并对商事领域中信托运作的具体类型进行探讨;其次基于我国学界对营业信托、商事信托、商业信托等相关概念的认识含混不清的状况,厘清了我国商事领域中的信托相关概念;再次对商事领域中委托人“投资人”身份让渡的事实进行探讨,论证了受益人在信托关系中的“弱势”地位;最后,阐述了信托受益人一般权利义务的具体内容,对商事领域受益人权利义务的特殊性进行论证,指出我国信托业投资者保护缺乏的特点,并最终得出受益人权益实现被动性的结论。第三章“商事领域信托受益人保护的基本理论”。该部分首先考量了现代信托利益衡平机制的法学本质,将商事领域中信托受益人保护的途径分为直接途径和间接途径;其次,遵循“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原理,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对信托受益人保护的规范进行了探讨;最后,指出信托关系中的“信任”因素,并将信托受托人的信赖义务分为注意义务和忠诚义务进行阐述。第四章“信托受益人保护在商事实践中的具体化”。本章选取受托人为信托公司和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为视角探讨信托受益人保护在商事实践中的具体化问题。首先,具体探讨了受托人为信托公司时受益人保护所遭遇的问题,指出实践中信托合同是受益人保护的基础性文件,并对信托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进行探讨;其次,对受托人为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时受益人保护所遭遇的问题进行分析,明确证券投资基金的信托本质,从基金管理费的收取、“老鼠仓”问题、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内部监督问题等不同的角度对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运作中的受益人保护问题进行研究。第五章“商事运作中信托受益人的风险控制机制”。该部分首先分析了信托受益人所面临的商事风险,指出受益人是信托风险的最终承受主体;其次阐述了信托商事运作中信息披露制度的法理基础,探讨了以保障投资者知情权为中心的信托信息披露制度规范;最后,从“破产隔离”角度对受益人风险的控制进行了分析,指出信托财产的独立性实现破产隔离的基础,分析了破产隔离制度对受益人保护的效果,并对SPT破产隔离法律机制的运用进行了阐述。第六章“我国商事领域信托受益人保护制度的构建”。该部分首先探讨了我国信托业监管制度的构建,指出我国监督制度的多元结构,分析了我国信托业动态监管制度的现状及困境,并从对国外信托业监管制度考察中提出对我国信托业监管的借鉴意义;其次对商事领域信托受益人的权利救济机制进行探讨,考察了我国实践中的受益权救济模式;最后,提出了完善我国商事领域信托受益人保护制度的设想,提出建立完备的信托登记公示制度和信托受益权流通平台的对策措施。

杨紫涵[4](2010)在《基金管理公司核心竞争力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而后国际油价金价持续飙涨,各国汇率与利率波动幅度加大,影响股票市场涨跌及汇率、利率升贬的因素日益复杂,国际经济、金融环境更加动荡不安。这给全球实体经济运行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中国作为世界经济体中的一员,也难以独善其身,中国大陆的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发展均受到影响。资产管理行业是不同于传统的实体经济的行业,其产品的虚拟性、与实体经济的高度关联性及面对经营风险的复杂性、多重性,决定了加强资产管理公司核心竞争力建设的重要性。经营了233年的苏格兰皇家银行——霸菱银行的倒闭、2008的美国华尔街三大投资银行的破产倒闭均给资产管理公司的长远发展、经营风险的控制敲响了警钟,因此,本论文将集中研究虚拟经济的主体——资产管理公司在此诡谲多变的市场中,如何持续拥有竞争优势,如何塑造与强化资产管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以快速适应这动态的竞争环境。西方正式的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仅有20年左右的历史,但关于核心竞争力的思想却有上百年的历史溯源。本论文在对西方不同学派关于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进行梳理比较以及从经济学、管理学角度对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进行回顾后,结合资产管理行业的特殊性,提出了资产管理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构成与特征。基金管理公司从事的是一种资金信托业务,并没有有形的产出,因此,其核心竞争力也就体现为一种知识、技能以特定方式的组合,是基金管理公司在长期的经营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不能在短期内投资提高的能力。它不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它能够显着实现顾客的价值需求,领先竞争对手,同时能为其自身带来超额收益及市场竞争优势。基金管理公司核心竞争力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价值性、整体性、独特性和难以模仿性。同时,它还具备延展性、知识性、辐射性、动态性、不可交易性、难以替代性等连带特征。按照论文的研究逻辑,本文在文献回顾与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背景下资产管理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构成纬度,构建基金管理公司核心竞争力的评测体系。应用资源基础观点的VRIO分析框架与价值链分析来分辨基金管理公司的有价资源与能力,结合基金管理公司的行业属性和公司经营风险分布特征,依此本文将基金管理公司所占有的资源类型为8个方面和2个层面:(1)基金经理的才能;(2)基金管理公司的制度、文化;(3)战略管理能力;(4)基金产品开发能力;(5)基金营销能力;(6)基金运作的风险控制能力;(7)基金公司的组织优化能力;(8)基金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其中,基金经理的才能、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基金管理公司制度文化属第一层次,属于人力资本资源;基金公司的战略管理能力、基金产品的创新能力、基金市场的营销能力、基金运作风险控制能力、基金公司的组织优化能力属于第二层次组织资本资源。在作者提出的基金管理公司核心竞争力构成模型的基础上,本论文分别从产品创新力、风险控制力、组织优化力、市场营销力四个角度研究基金管理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机制与提升路径。并且结合台湾基金管理公司的成长历程,来检验本论文提出的基金管理公司核心竞争力构成纬度的有效性。本论文的创新点在于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结合资产管理行业特殊性,提出了基金管理公司核心竞争力构建的研究论题,并从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的视角来跨学科研究基金管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构建论题,提出了基金管理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将基金管理公司核心竞争力的评测体系系统化、模型化。不足之处在于限于数据获取的原因,未能开展大陆基金管理公司的案例研究,将本论文提出的基金管理公司核心竞争力评测模型应用于中国基金管理公司的管理实践中,这一点期望在今后的工作和研究生涯中得以补充完善。

张军松[5](2010)在《我国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绩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证券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市场机制不断完善,为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证券投资基金的健康发展可以稳定证券市场,传播理性投资的理念,促进证券市场健康发展。我国规范的证券投资基金是从封闭式基金开始发展的,在证券投资基金发展的初期,封闭式基金在资产规模上占有绝对的优势。但是2000年、2001年证券投资基金业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改变了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轨迹,从2001年开始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重心从封闭式基金转移到开放式基金。封闭式基金的数量、净资产总额、市场份额呈现下降趋势,封闭式基金不断被“边缘化”,甚至有消失的危险。同时,在很多的投资者以及部分研究人员的观念中,封闭式基金的内部治理结构中存在缺陷,运作绩效相对较低。本文希望通过实证研究,对封闭式基金绩效进行客观地、全面地、科学地评价,从而对封闭式基金这种证券投资基金的运作方式形成准确的认识,并且从封闭式基金的外部发展环境和内部治理结构的角度对我国封闭式基金的绩效表现进行分析和研究。本文从绝对收益率和风险调整收益、证券选择能力和市场时机选择能力、业绩的持续性对封闭式基金绩效进行分阶段对比研究。在绝对收益率方面,封闭式基金表现出显着的阶段性的特点,封闭式基金的绝对收益率和证券市场状况有很高的相关性。在各个考察期内,封闭式基金之间的绝对收益率存在较大大的差异。封闭式基金的绝对收益率明显高于市场基准,而且投资组合所承担的风险低于市场基准。同时,封闭式基金、开放式基金的绝对收益率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别。在用夏普指数、特雷诺指数和下跌风险超额收益比、詹森阿尔法表示的风险调整收益方面,封闭式基金内部也出现了很大的分化,封闭式基金的表现大相径庭。封闭式基金的风险调整收益和开放式基金没有明显的区别,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的风险调整收益高于市场基准。从封闭式基金的绝对收益率和风险调整收益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封闭式基金表现出专家理财的特点,证券投资基金采取封闭式或者开放式对其绝对收益率和风险调整收益的影响不大,而基金管理人的资产管理能力对封闭式基金的绝对收益率和风险调整收益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封闭式基金表现出一定的证券选择能力,但是并不显着。封闭式基金的证券选择能力也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在证券市场处于上升阶段时表现较好,而在证券市场处于下跌阶段时表现较差。各只封闭式基金表现出的证券选择能力出现了分化,但是封闭式基金的证券选择能力和开放式基金没有表现出差别。封闭式基金的市场时机选择能力也表现出阶段性特点,总体上表现出一定的市场时机选择能力,封闭式基金表现出的市场时机选择能力优于开放式基金。在业绩的持续性方面,封闭式基金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都没有表现出显着的业绩持续性。同样,开放式基金在短期和长期也都没有表现出业绩的持续性。封闭式基金的本质是一种投资组织,基金绩效是这种投资组织运作的结果。封闭式基金作为证券投资组织,它的投资行为必然会受到一系列的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治理结构的影响,这些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也必然对封闭式基金的绩效产生影响,因此本文还从封闭式基金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治理结构角度对封闭式基金绩效的形成进行了剖析。本文从证券市场的发展、政府行为、其他投资者行为、基金评级机构的发展这四个方面对影响封闭式基金绩效的外部因素进行了研究。在发展早期,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着上市公司质量低、规模小、流通股所占的比例低、市场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都对封闭式基金的绩效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上述问题得到了部分解决。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政府推动的特点,政府对证券市场和封闭式基金的扶持,对证券市场和封闭式基金的发展起到过重要的作用。但是,政府对证券市场和封闭式基金功能定位的偏差,以及政府在监管过程中的“越位”和“缺位”并存,对封闭式基金的绩效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在发展早期,我国证券市场是以个人投资者为主体,个人投资者由于缺乏必要的投资知识和技能,投资心理也不稳定,常常表现为“追涨杀跌”。这种以噪声交易者为主体的证券市场,对封闭式基金这种理性投资者的绩效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随着监管当局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机构投资者的市场力量已经超过了个人投资者,这为封闭式基金绩效的提高创造了条件。基金评级机构拥有专业的基金评级人才、专门的信息收集与发布渠道,提高了基金评级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同时基金评级机构的独立第三方地位,也提高基金评级报告的可信度,所以基金评级机构是封闭式基金声誉机制形成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我国基金评级机构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规模较小、实力不强、市场影响力弱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我国的封闭式基金是建立在信托原则之上,基金持有人和基金管理人之间是委托——代理关系。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以及效用函数不完全一致,代理人在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过程中,可能利用信息优势损害委托人的利益,这就需要在机制上进行设计和安排,提高基金持有人的效用。根据时间发生在签约之前还是以后,信息不对称可以分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逆向选择是由于在签约之前,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解决逆向选择问题主要通过信号机制、筛选机制、声誉机制、保证机制来增加额外的信息供给,减少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提高基金契约效率。道德风险是在签约以后,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信息不对称和效用函数不一致,代理人利用信息优势损害委托人利益。我国封闭式基金的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使基金管理人不愿意实现基金持有人的利益最大化,这也对基金绩效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解决道德风险关键是从监督机制、威慑机制和激励机制等方面来完善封闭式基金内部治理结构。在监督机制创新方面,可以通过成立公司型封闭式基金、成立受托委员会对基金管理人进行监督。在威慑机制创新方面,可以赋予基金持有人“封转开”的权力,以及由基金托管人召集进行集体诉讼。在激励机制创新方面,可以采取根据业绩逐年确定管理费费率以及固定费率加业绩提成的管理费提取方法,实现基金持有人和基金管理人激励相容。

刘超[6](2009)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系统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国引入证券投资基金制度并获得快速发展,成为中国金融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为拓宽中小投资者投资渠道、优化金融结构、促进证券市场的稳定与健康发展、完善金融与社会保障体系起到了重要积极作用。但是,在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发展中也存在着监管不力、利益输送、功能异化等消极因素。这些积极与消极因素产生的根本原因来自于中国证券投资基金这一非线性系统的制度,通过文献梳理可以发现,这方面的研究还是空白,因此,本文研究中国证券投资基金这一非线性系统的制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本文采用数理分析、制度分析、实证分析和比较分析的方法,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市场制度非线性模型为切入点,从定性与定量两个方面求证中国证券投资基金是一个非线性复杂动力系统,然后从制度变迁和政策设计角度循着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系统的制度结构、制度变迁与效率这条主线结合证券投资基金的国际比较分析,研究证券投资基金的本质;在此基础上,讨论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系统的制度环境、宏观管理制度、微观制度安排和制度建设。深入研究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市场这一非线性系统的演进机制及其缺陷,从而揭示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系统提出证券投资基金的制度创新的理论依据和政策。文章的创新和探索主要表现在:运用非线性理论和制度经济学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分析中国证券投资基金这一非线性系统的制度与发展问题。由于非线性动力学理论相对于传统的建立在有效市场假说、理性人假设前提下的线性金融理论来说,更能准确真实的探知金融市场的演化和运作机制;提出了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市场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采用分形检验、R/S检验、关联维检验、相空间重构与李雅普诺夫指数等方法检测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市场的非线性关系;构建了证券投资基金系统的制度变迁模型,并对中国证券证券投资基金系统的制度变迁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中国证券投资基金是一个非线性系统,其本质是一种集合投资信托制度,并对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系统制度建设提出若干建议。

明皓[7](2008)在《我国封闭式基金治理结构与折价率相关性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证券投资基金己逐渐成为各国证券市场中最重要的间接金融工具和机构投资者,在促进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稳定证券市场和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封闭式基金拥有份额固定、流动性风险低、适于长期投资的优势,对我国“新兴加转轨”的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完善合理的治理结构是基金业赖以生存和长期发展的关键所在。我国基金业整体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缺乏能够有效保护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的治理结构制度安排,直接导致基金管理人缺乏有效约束,损害份额持有人利益的行为屡禁不止。在份额持有人利益代表缺位、到期前无法按净值赎回基金份额等制度设计背景下,契约型封闭式基金治理结构缺陷的存在是迫使基金份额持有人以折价交易基金份额的形式寻求利益补偿的原因之一。本文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明确指出基金治理结构存在的具体问题,创新性地从基金治理结构这一角度出发来解释不同封闭式基金折价率之间的差异。文章在委托代理模型、兴趣趋同效应理论等成熟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基金业现状,对封闭式基金治理结构进行科学的量化,提出一系列理论假说并据以建立相应的计量模型,通过实证的方法对封闭式基金折价率和治理结构指标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得出各指标因素对封闭式基金折价率的具体作用机制和相对重要性,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在基金管理公司层面上对其治理结构和旗下封闭式基金加权平均折价率之间的关系进行测度,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显着的负相关。最后,文章在结论部分对本文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旨在完善基金治理结构的政策性建议。

徐静[8](2007)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的治理研究》文中提出证券投资基金(以下简称基金)是中国资本市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基金是通过基金管理公司或者其他发起人向投资者发行受益凭证,将大众手中的零散资金集中起来,委托具有专业知识和投资经验的专家进行管理和运作,并由信誉良好的金融机构充当所募集资金保管人的专业化投资方式。经过近十年的快速发展,截至2006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322只基金,其中53只封闭式基金(基金兴业已从封闭式基金转为开放式基金),269只开放式基金,基金总份额达到6230个亿,基金净值总额达到8500多个亿,基金管理公司由1998年最初成立的5家扩充到53家,特别是2006年股权分置政策的任务完成后,中国投资者对证券投资基金的追捧超过了市场所设定的想象效果。如同新生事物所必须遵循的发展规律一样,任何创新产品都具有两面性,证券投资基金也不例外。一方面,它先进的投资理念、投资组合工具和高级金融人才让众多并不精通理财的投资者享受了专业化分工的好处,随着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的产生,众多投资者得到了比自身理财更高的投资回报率、更低的风险阈值、更小的机会成本和更短的时间选择,他们只需要选择几家业绩和工作态度良好的基金管理公司就可以完成自身理财计划;可是另一方面,证券投资基金自身组织形式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内生的委托代理问题更为严重,这表现为更长的委托代理链条、内部治理机制和结构的不完善、众多投资者搭便车的心理和委托方与代理方目标选择难以实现一致性等等。应该说,在大盘表现稳定和大势金融环境趋同的情况下,证券投资基金的业绩较大程度表现了基金管理公司工作团队的专业知识能力和工作态度。虽然二者对基金业绩情况的好坏都具有关键性作用,但是站到企业价值观和投资者权益的角度来看,专业知识能力解决的只是“怎么做”的问题,而工作态度解决的则是“为什么做”的问题,这也表明,团队的工作态度是团队如何运用专业知识能力的思想深层次动机所在。纵观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发展的近十年中时不时暴露出损害持有人和投资者利益行为的问题可以发现,绝大多数问题的根源都是基金管理人的工作态度出现了问题。在市场系统反思和平衡的过程中,投资者和学者们也发现:在中国经济转轨、金融一体化和国际化的背景下,对工作团队道德约束的力量正在逐渐减弱,市场约束和制度约束的力量正在慢慢增强,证券投资基金的治理问题也成为了投资者关心和学者们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以中国宏观金融生态环境为背景、基金持有人利益维权为基础、基金股权结构、基金管理人董事会特征和显性激励机制为研究重点系统研究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的治理问题。文章首先对基金的治理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从基金组织形式划分,基金分为公司型基金和契约型基金。因为组织结构的差异性导致了基金治理模式也存在一定差异,所以本文以不同的组织结构为基础,通过对两种不同基金治理模式下的治理节点、治理重点、治理的法律环境、市场发育程度、行业自律组织的治理及其主管管理机构的治理等等问题的探讨和分析,通过对公司型基金治理和契约型基金治理模式的差异比较、公司型基金治理和一般公司治理的差异比较等等来更加深刻而清晰的认识这两种治理模式的运作机理以及基金治理中可供改善的方面。其次,文章就中美基金的治理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纵观全世界基金业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基金行业存续时间较长,发展较快,基金的治理也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脱胎换骨的过程,本文主要通过对中美两国基金治理模式的比较研究得出对中国基金治理有所帮助的结论。文章一定程度上强调以基金的不同组织形式并将美国的公司型基金视为研究一个对象,将中国的契约型基金视为另一个研究对象,通过对研究对象之间和研究对象内部治理因素的分析和比较,得到中美发展不同组织形式基金的经验和缺陷。随后,文章清楚界定了基金主要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基金既是一种投资工具也是一个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组织群体,基金持有人、发起人、管理人和托管人作为基金主要当事人在基金治理和经营管理过程中扮演了不同而又都很重要的角色。本文以中国基金市场扩容和法律制度逐渐补充、完善为前提,重点梳理了规范式基金自成立后近十年来基金当事人法律地位的变化、自身职责的明确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其中,特别指出了少数基金发起人与多数基金持有人之间的关系、重要发起人与基金管理人之间的关系、强势基金管理人与弱势基金托管人之间的关系。在此研究基础上,文章从证券投资基金股权结构、基金董事会特征和显性激励机制三个方面实证了基金治理因素与业绩、费用、风险变量之间的关系。其中:实证一论述了基金股权结构的内涵和实质、度量方法以及与基金绩效的关系。本章运用大量数据分析方法总结了中国证券投资基金股权结构的七大特征:中国证券投资基金持有人结构特征、机构投资者持有基金份额特征、发起人持有基金份额特征、基金管理公司及其股东持有基金份额特征、中国基金管理公司基本特征、证券公司占基金管理公司股份比例特征、基金管理公司股权集中度与制衡度特征。实证一以2004年和2005年54只封闭式基金为样本实证了基金股权结构与基金绩效的相关关系,实证表明,证券投资公司所持基金管理公司股份比例、基金管理公司第一大股东占股比例对基金业绩有显着负面影响,通过改善基金股权结构中的某些变量能够对基金绩效产生正向提升。实证二以2004年和2005年110只基金为样本对基金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制度和总经理更换与基金绩效、费用之间的关系分别用多元线性回归、二次曲线回归和Logit回归作了三个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显示:董事会规模与基金平均收益率、超额收益率、夏普指数和特雷诺指数之间呈现显着倒U型曲线关系,与基金净资产费用率之间呈现显着U型曲线关系。独立董事变量与平均收益率、超额收益率、夏普指数和特雷诺指数之间没有任何显着相关关系,但是与净资产费用率之间存在显着相关关系;董事会变量对于不称职基金经理的更换也存在显着影响。实证三以2004年和2005年110只基金为样本对基金管理费用与基金绩效、基金风险之间的关系作出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管理费用与业绩变量不相关,管理费用与风险变量显着正相关。中国目前单一、固定并带有较强行政干预色彩的管理费用提取方式亟待改革,在管理费用中应该加入体现风险报酬的元素,通过完善基金绩效的评价体系和风险评级,防止基金管理人为了盲目提取管理费而主动增加投资基金的风险,真正实现基金管理人的努力程度与经过风险调整后的业绩相关,真正体现管理费用的显性激励作用。最后,文章就操作风险对基金治理的影响和防范方法作出了详细论述;就托管行对基金治理所应起到的外部作用、现有治理缺陷和改进方法也作了一定的建议。尽管本文就证券投资基金的主要治理问题进行了研究,但由于本文研究是基于一系列假设条件进行的,相关的治理因素指标和业绩指标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和系统化,因此,本文将会在此基础上继续研究。

李干斌[9](2006)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治理研究 ——委托代理理论视角下的再认识》文中研究表明基金治理被视为基金行业发展的基本保障,基金公司高效、合规的管理与操作能够大大提高市场的稳定和公平,增强投资者信心、促进行业健康、稳定、快速的发展。我国基金行业规范发展的历史虽然很短,但是在基金治理方面的建设发展很快,建立了一套相对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不过随着基金行业的快速发展,基金治理中不断产生的新问题,有时候甚至是一些丑闻不是见诸于报端,给行业的健康、持续的发展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因此,现实中需要对我国的基金治理进行系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为建立科学、合理的基金治理结构提供支持就变得非常有意义。本文研究就是以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委托代理理论为主线,系统地研究分析证券投资基金中委托代理链条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和内部人控制等若问题,在分析这些问题在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治理结构中具体表现后,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也就是说,针对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和内部人控制的问题,我们采用建立基金管理人激励约束机制的角度,提出基金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的机制与结构。继而形成我国目前证券投资基金治理结构完善的建议。本文结构共包括七个章节,除第一章导论之外,其余六个章节的内容安排如下:第二章是综述部分,从理论文献和发达国家基金治理的实践两个角度来总结和归纳目前证券投资基金治理的成果。对于我国目前的基金治理而言,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基金治理实践具有很强的参考和借鉴意义。如何结合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和建立适合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的治理结构是所有相关人士关注的问题。第三章主要介绍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治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中国证券投资基金行业的规范发展虽然历史很短,但是发展的速度很快,无论在基金管理公司、基金只数、基金管理资产的规模等都获得了高速的扩张。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初步建立起一套相对比较完善的证券投资基金治理的体制,有效的促进了基金投资者对基金行业的信任和基金行业的快速发展。然而,正是由于历史较短,基金行业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还不完善,造成了基金治理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本章在简要回顾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发展历史的基础上,通过描述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治理的现状,在比较国际发达国家基金治理的基础上,发现我国基金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章指出证券投资基金的管理人和投资人之间通常被认为存在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对投资基金的治理结构问题的理论研究也应该采用经济学的委托—代理理论来进行。由于委托代理关系中信息不对,导致基金治理中基金经理人与基金持有人、基金托管人等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目标不同,进而产生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内部人控制等问题。论文在结合我国特殊因素基础上,具体分析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治理的根本问题,即基金治理中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内部人控制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中国的具体表现等。第五章和第六章从基金管理人约束激励机制的角度建立基金内外部治理结构,其中第五章主要论述基金内部治理结构,第六章是外部治理结构。论文针对第四章中提出的我国基金治理结构与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基金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一是以基金管理人为核心,从激励相容的角度出发,完善内部治理机制。二是做为配套改革,从改进基金市场结构、准确定位政府角色和推进行业自律三个方面完善外部治理机制。第七章研究基金管理人内部人控制问题的防范与治理。针对第四章中分析内部人控制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治理中产生的原因和表现出的各种形式,本章从内部治理、外部治理、管理费分成和引入公司型基金的角度探讨解决内部人控制的问题。对于建立科学、合理的基金治理结构提出政策建议。

蔡庆丰[10](2006)在《代理投资、道德风险与市场效率》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越来越多的个人投资者通过共同基金、养老基金和保险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代理投资间接参与金融市场,机构投资者已取代个人投资者成为金融市场的投资主体。代理投资的盛行意味着影响资产定价和市场效率的主要是代理人(机构投资者或投资经理)的目标函数,而非委托人(投资者)的效用函数。代理投资模式下,投资经理的投资决策不仅受行为金融学所揭示的各种“有限理性”的约束,还可能受委托代理结构下投资经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道德风险行为的影响。代理投资的道德风险不仅直接损害委托人的利益,也会对市场效率产生深刻且复杂的影响,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与个人投资者相比,机构投资者更接近有效市场假说中的“理性经济人”假设,但这是否就意味着随着机构投资者的代理投资成为市场的主导,市场将实现有效?论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笔者通过模型构建系统分析投资者和投资经理之间的委托代理结构以及由此引发的道德风险、羊群行为和有限套利对提高市场信息效率的制约机制和消极影响。在此基础上,论文对机构投资者实现市场有效性的三个减弱的假设提出了质疑。在探讨了代理投资对市场信息效率和定价效率影响的基础上,笔者将研究视角转回国内,探讨随着以证券投资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的迅速发展,中国资本市场的运行特点和功能效率有了怎样的变化?在考察我国证券投资基金道德风险行为的具体表现及其市场影响的基础上,笔者通过模型构建,分析我国基金投资者的短期行为和基金经理的短期行为之间的相互制约机制及其对市场稳定的影响。而股改过程中所出现的“投票门”事件也让笔者对机构投资者监控并减少控股股东和公司经理的控制权私人收益,改进公司治理以提高市场企业监控效率的命题产生质疑。论文通过模型分析,探讨投资经理和公司经理的非合谋与合谋的策略选择及其对公司内部人控制权私人收益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代理投资的道德风险无疑会对市场的信息效率和功能效率带来负面影响,为了维护金融市场的有效运行,可以通过契约设计和基金治理来降低机构投资者的委托代理问题,论文最后笔者探讨如何改进我国基金治理机制和完善基金管理费设计,以减弱投资基金这一代理投资模式的道德风险对我国市场效率的消极影响。

二、封闭式基金的投资者风险和治理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封闭式基金的投资者风险和治理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1)QDII海外投资风险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图表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 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 选题的背景
    (二) 研究的意义及价值
二、 基本概念和范畴
    (一) QDⅡ制度的界定
    (二) QDⅡ制度风险机制及其管理的界定
三、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一) 国外QDⅡ制度相关文献综述
    (二) 国内QDⅡ制度相关文献综述
    (三) 国际资产配置文献回顾
四、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一) 本文的研究方法
    (二) 本文的研究思路
五、 主要贡献及创新
六、 本章小结 第二章 QDⅡ制度的理论基础
一、 QDⅡ制度的运作原理及影响
二、 QDⅡ制度的风险管理理论
    (一) 国际资本流动理论
    (二) 金融深化理论
    (三) 克鲁格曼的“三元悖论”
    (四) 资产组合理论
三、 本章小结 第三章 QDⅡ发展历程及国际比较
一、 QDⅡ的发展历程
    (一) 筹划阶段
    (二) 试点扩大阶段
    (三) 加速发展阶段
二、 QDⅡ的发展状况
    (一) 发行量呈倒“V”形
    (二) 多数产品跌破净值
    (三) 海内外夹缝中难发展
    (四) 销售海外基金成主流
    (五) QDⅡ产品发行规模与现存规模情况
三、 QDⅡ投资风格分析
    (一) 分类以股票型基金为主
    (二) 基金系QDⅡ重仓港股且偏好金融
    (三) 银行系QDⅡ投向以感熟市场为主
四、 QDⅡ基金失败的原因分析
    (一) 海内外投资文化和体制的相互包容性差
    (二) 投资过于集中,不能有效的分散风险
    (三) “次贷”危机引致全球性的经济疲软
五、 QDⅡ制度实践的国际比较
    (一) 韩国QDⅡ制度的实践
    (二) 中国台湾QDⅡ制度的实践
    (三) 智利QDⅡ制度的实践
六、 本章小结 第四章 QDⅡ海外投资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民生银行QDⅡ产品的突然清盘引起重大社会影响
    (一) 民生银行QDⅡ产品的成立背景和基本情况
    (二) 民生银仃QDⅡ严品冲击汲的严生及存在问题
二、 东亚银行“利财通”投资产品系列1浮亏过半引起强烈反响
    (一) 东亚银行QDⅡ产品的成立背景和基本情况
    (二) 东亚银行QDⅡ产品投资运作情况及存在问题
三、 华安国际配置基金的业务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 华安国际配置基金的成立背景和基本情况
    (二) 华安国际配置基金的运作情况及面临问题
四、 南方全球精选配置基金的业务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 南方全球精选配置基金的成立背景和基本情况
    (二) 南方全球精选配置基金的运作情况及投资绩效分析
    (三) 南方全球精选配置基金存在的问题
五、 本草小结 第五章 QDⅡ海外投资风险的识别与评估
一、 QDⅡ制度的一般风险
    (一) 市场风险
    (二) 汇率风险
    (三) 主权风险
    (四) 信用风险
    (五) 跨国监管风险
二、 QDⅡ制度的特殊风险
    (一) 外汇管理风险
    (二) 机构投资者风险
    (三) 有效监管风险
三、 QDⅡ制度风险的衡量
    (一) 波动率方法
    (二) VaR方法
四、 QDⅡ制度风险管理的手段
    (一) 规避与预防风险
    (二) 分散风险
    (三) 对冲风险
五、 本章小结 第六章 QDⅡ海外资严配置的有效分散风险策略
一、 资产配置是一种风险管理手段
二、 资产配置理论简介—资产组合理论
    (一) Markowitz方法
    (二) 对Markowitz方法的改进
    (三) 重复抽样
三、 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的最新进展
    (一) 考虑市场摩擦的投资组合选择理论
    (二) 考虑流动性的投资组合选择理论
    (三) 贝叶斯投资组合理论
    (四) 行为投资组合理论
四、 QDⅡ海外资产配置的意义
    (一) 通过国际化投资对冲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风险
    (二) 国际化投资体系是经济可持续发展重要推动力
    (三) 金融资产全球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五、 QDⅡ海外资产配置中的市场分散化与行业分散化策略
    (一) 资严配置的分类和基本框架
    (二) 国别效应和行业效应及其对资产配置策略的影响
    (三) 中国证券市场主要行业的国际相关性
六、 本章小结 第七章 QDⅡ海外投资风险的管理控制机制
一、 QDⅡ风险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
    (一) 前台交易与后台管理分离原则
    (二) 建立严格的风险控制和策略体系
    (三) 内部审计与独立风险管理原则
    (四) 互动原则
二、 QDⅡ风险内部控制的基本框架
    (一) 内部控制的法律法规指引
    (二) 投资风险检测制度
    (三) 内部估值体系
    (四) 内部管理控制
    (五) 内部控制的组织结构
三、 ODⅡ风险外部监管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 国际监管合作机制的缺陷
    (二) 信息披露制度的缺陷
    (三) 我国QDⅡ监管制度的缺陷
    (四) 我国QDⅡ制度法律体系存在缺陷
四、 加强QDⅡ风险外部监管的政策建议
    (一) 加强QDⅡ监管的国际合作
    (二)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三) 改变监管理念,完善我国监管模式
五、 完善ODⅡ制度风险的法律防范制度
    (一) 严格挑选QDII主体
    (二) 完善QDⅡ运营规则
    (三) 推进QDⅡ制度下的监管合作
六、 本草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基于基金治理视角的基金家族造星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清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问题与意义
        1.2.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基本概念的界定
        1.3.1 研究对象
        1.3.2 基本概念的界定
    1.4 研究方法、研究路线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路线
        1.4.3 研究内容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基金绩效与资金流动关系(PFR)的研究
        2.1.1 国外研究
        2.1.2 国内研究
    2.2 基金家族竞争策略与资金流动关系的研究
        2.2.1 国外基金家族竞争策略研究
        2.2.2 国内基金家族竞争策略研究现状与展望
    2.3 基金治理研究
        2.3.1 国外基金治理研究
        2.3.2 国内基金治理研究
    2.4 基金管理公司治理研究
        2.4.1 公司治理研究概论
        2.4.2 我国基金管理公司治理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证券投资基金绩效测量与基金评级
    3.1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内涵与运作关系
        3.1.1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内涵
        3.1.2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运作关系
    3.2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概况
        3.2.1 证券投资基金起源与演进
        3.2.2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概况
        3.2.3 我国基金家族发展概况
    3.3 证券投资基金绩效的测量与评价
        3.3.1 证券投资基金绩效评价的目的与意义
        3.3.2 证券投资基金评价理论的演进
        3.3.3 证券投资基金绩效测量与评价的主要指标
    3.4 国内外评级机构的基金评级
        3.4.1 晨星(Morningstar)的基金评级
        3.4.2 银河证券基金业绩评级
        3.4.3 其它基金业绩评级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家族造星策略的基本动因
    4.1 数据与变量设定
        4.1.1 数据的来源
        4.1.2 变量设定
        4.1.3 描述性统计
    4.2 建模方法与实证结果
        4.2.1 明星基金对家族整体资金流动的影响
        4.2.2 明星基金对家族旗下基金资金流动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家族造星策略的路径选择
    5.1 研究假设
    5.2 样本数据
        5.2.1 样本选取
        5.2.2 变量说明
        5.2.3 数据处理
    5.3 实证检验
        5.3.1 检验方法
        5.3.2 检验结果
        5.3.3 拓展性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家族造星策略的主体识别
    6.1 明星绩效的事先概率
        6.1.1 明星基金中影响明星绩效事先概率的家族特征
        6.1.2 MS 基金中影响明星绩效事先概率的家族特征
    6.2 家族投资能力与造星概率
    6.3 基金家族投资能力比较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家族造星现象的要源:基金治理约束机制的缺失
    7.1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治理的法律体系与主要利益主体
        7.1.1 我国基金治理的法律体系
        7.1.2 我国基金治理的主要利益主体
        7.1.3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治理主要利益主体间关系
    7.2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关系的治理缺陷
        7.2.1 证券投资基金关系的内部治理缺陷
        7.2.2 证券投资基金关系的外部治理缺陷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家族造星策略的约束:基金治理效能的提升
    8.1 证券投资基金治理模式的构建原则
    8.2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治理的优化选择
        8.2.1 证券投资基金内部治理的优化
        8.2.2 证券投资基金外部治理的提升
    8.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与贡献
        研究结论
        创新与贡献
    本文不足之处与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信托受益人保护研究 ——基于商事领域的比较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现有研究述评
    四、本文的研究框架
    五、本文的创新点
第一章 信托受益人的核心地位——基于信托基本原理的考察
    第一节 信托概述及信托法律构造
        一、纷繁的信托概念:义务、关系、合同抑或是行为?
        二、信托独特的法律构造
    第二节 信托肇始:从USE制度到TRUST制度
        一、财产私有制前提下的四种信托起源说
        二、规避法律的目的——Use制度的流行
        三、衡平法院的努力——Trust制度的确立
    第三节 衡平法的特别贡献:信托的特性
        一、信托的特性
        二、信托的分类
    第四节 信托受益人核心地位的确立
        一、受益人的概念及其资格
        二、信托受益人的确定性原则及其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商事领域信托受益人的特殊地位
    第一节 信托制度功能的嬗变:从民事信托到商事信托
        一、信托制度功能的嬗变:从“转移财产”至“管理财产”
        二、现代信托在商事领域的运用——信托制度功能的扩展与延伸
        三、商事化运作的信托类型
    第二节 商事领域信托相关概念的厘清
        一、与民事信托相对应的商事信托
        二、与“business trust”和“commercial trust”相对应的商事信托
        三、营业信托的判断依据
        四、我国通常语境下的商事信托
    第三节 商事领域信托受益人权益实现的被动性
        一、商事领域中信托受益人的特点
        二、商事领域信托委托人“投资人”身份的让渡
        三、商事领域信托受益人的“弱势”地位
    第四节 商事领域信托受益人权利义务的扩张和限制
        一、信托受益人权利义务的内容
        二、受益权的性质—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不同的争议
        三、商事领域中信托受益人权利的扩张
        四、投资者保护的缺乏与信托受益人权利的限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商事领域信托受益人保护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现代信托的利益衡平机制
        一、信托关系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及其衡平
        二、商事领域信托受益人和受托人利益冲突的价值取向
        三、商事领域信托受益人保护的直接途径和间接途径
    第二节 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对信托受益人保护的相关规范——各国制度比较研究
        一、英国受托人的投资责任
        二、美国的谨慎投资者规则
        三、日本对营业信托的规范
    第三节 信托受托人的信赖义务
        一、信托法律关系中的“信任”解读
        二、受托人的基本义务——信赖义务
        三、信赖义务的内容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信托受益人保护在商事实践中的具体化
    第一节 信托公司受益人保护研究
        一、信托投资机构与信托公司
        二、关于信托公司侵害信托受益人合法权益的实例分析
        三、信托合同和受益人保护
        四、信托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与受益人保护
        五、信托公司受益人优先的最终取向
    第二节 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受益人保护研究
        一、证券投资基金与信托
        二、契约型证券投资基金法律关系的模式比较及选择
        三、证券投资基金的运作与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保护
        四、证券投资基金的内部监督与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保护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商事领域信托受益人的风险控制机制
    第一节 信托受益人面临的商事风险
        一、受益人是信托风险的最终承受主体
        二、信托受益人面临的风险种类
        三、信托受益人风险控制机制的构成
    第二节 信息披露对受益人保护的制度分析
        一、信托商事运作中信息披露的法理基础
        二、商事信托信息披露的制度规范:以投资者知情权保障为中心
        三、针对信托产品运作的信息披露程序
        四、我国信托信息披露问题及其对策
    第三节 破产隔离对受益人保护的制度分析
        一、信托财产的独立性是实现破产隔离的基础
        二、破产隔离对受益人的保护及其效果
        三、SPT破产隔离法律机制的运用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商事领域信托受益人保护制度的构建
    第一节 我国信托受托人专业理财机构的最终定位
        一、我国信托功能从“背离”至“回归”的发展轨迹
        二、我国信托受托人专业理财机构“身份”的确立
    第二节 以受益人保护为中心的我国信托业监管制度构建
        一、对信托受托人进行监督的多元结构
        二、我国信托业动态监管制度的现状及困境
        三、国外信托业监管制度对我国的启示:混业经营模式下的信托监管
    第三节 商事领域信托受益人的权利救济机制
        一、受托人义务的违反是受益人权利救济的前提
        二、信托责任与受益人权利救济
        三、我国实践中的受益权救济模式及其思考
    第四节 完善我国商事领域信托受益人保护制度的设想
        一、建立完备的信托登记公示制度
        二、建立信托受益权转让的流通平台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金管理公司核心竞争力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论文研究背景与研究动机
    1.1.1 研究背景
    1.1.2 论文研究动机
    1.1.3 论文的核心研究问题
第二节 论文研究目标与路线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路线
    1.2.3 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流程与框架体系
    1.3.1 论文的研究流程图
    1.3.2 论文的章节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资源基础论的演进与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提出
    2.1.1 资源基础论
    2.1.2 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提出
    2.1.3 竞争优势理论
第二节 核心竞争力与竞争优势的研究趋势与动向
    2.2.1 资源基础理论的发展脉络
    2.2.2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概念 第三章 中国大陆基金管理公司产业发展分析
第一节 基金管理产业概述
    3.1.1 资产管理概念与基金管理产业属性
    3.1.2 基金公司业务的特点
    3.1.3 基金公司业务形成基础分析
第二节 中国大陆基金管理公司的发展与战略分析
    3.2.1 发展战略分析
    3.2.3 中国大陆基金管理公司分析结论 第四章 基金管理公司核心竞争力模型与资源构建分析
第一节 基金管理公司核心竞争力的VRIO分析
    4.1.1 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的VRIO分析框架
    4.1.2 基金管理公司资源类型
第二节 基金管理公司资源的分析
    4.2.1 人力资本资源的价值性与稀缺性
    4.2.2 组织资源的价值性与稀缺性 第五章 台湾地区基金管理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台湾地区基金管理业概况与选择案例说明
第二节 三家台湾地区基金管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探讨
    5.2.1 价值链与基金管理公司潜在有价值的资源和能力
    5.2.2 宝来投信VRIO检视——产品创新
    5.2.3 摩根富林明投信VRIO检视——品牌与通路
    5.2.4 德盛安联投信VRIO检视——掌握趋势发行的前瞻型基金商品见长
第三节 台湾地区基金管理公司其竞争策略实践与效应探讨
    5.3.1 宝来投信的竞争策略分析
    5.3.2 摩根富林明投信的竞争策略分析
    5.3.3 德盛安联投信的竞争策略分析
    5.3.4 顾客满意度、风险管理与公司治理
    5.3.5 台湾地区基金管理公司案例研究实证检验的小结 第六章 中国基金管理公司竞争策略与优势塑造
第一节 基金管理公司产品创新
    6.1.1 基金管理公司产品创新力的关键点
    6.1.2 中国大陆基金管理产品创新的发展历程
    6.1.3 大陆基金公司管理产品创新力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6.1.4 基金管理公司产品创新理念与产品竞争策略
第二节 基金管理公司人才培育与组织优化
    6.2.1 基金管理公司组织优化能力
    6.2.2 基金管理公司组织优化程度的判定标准
    6.2.3 基金公司组织优化能力的影响因素
    6.2.4 组织优化提升途径
第三节 基金管理公司品牌优势与营销策略
    6.3.1 基金管理公司营销能力
    6.3.2 基金管理公司品牌优势之打造
第四节 基金管理公司风险控制能力与公司治理优化
    6.4.1 基金管理公司风险细分
    6.4.2 基金公司风险控制能力的构成要素
    6.4.3 基金管理公司风险控制能力的影响因素
    6.4.4 基金管理公司风险控制能力建设与公司治理优化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启示
第一节 主要结论与讨论
    7.1.1 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对基金管理公司核心竞争力建设影响
    7.1.2 基于VRIO分析框架对基金管理公司核心竞争力进行分析
    7.1.3 基金管理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机制及逻辑展开
第二节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7.2.1 透过多视角从资产管理行业的特殊性来研究基金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7.2.2 提出基金管理公司核心竞争力的评测体系及验证
    7.2.3 从多层面提出构建基金管理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机制与途径
第三节 实践启发及未来参考
第四节 论文不足与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中文参考文献
英文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我国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和意义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框架
    1.4 本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2. 文献回顾和评价
    2.1 投资理论的发展
        2.1.1 技术分析理论
        2.1.2 价值投资理论
        2.1.3 现代经典投资理论
        2.1.4 行为金融理论
        2.1.5 投资理论发展分析
    2.2 券投资基金整体绩效评价
        2.2.1 基金收益的衡量
        2.2.2 三大经典风险调整收益衡量方法
        2.2.3 多因素绩效评价理论模型
        2.2.4 基金的业绩分解
        2.2.5 基金整体业绩的实证研究
    2.3 基金的证券选择能力和市场选择能力评估
        2.3.1 基金的证券选择能力和市场时机选择能力的评估理论
        2.3.2 基金的市场时机选择能力和证券选择能力的实证研究评述
    2.4 证券投资基金的业绩持续性研究
        2.4.1 证券投资基金的业绩持续性评估模型
        2.4.2 证券投资基金业绩持续性实证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证券投资基金概述
    3.1 证券投资基金的概念和分类
        3.1.1 证券投资基金的概念的理解
        3.1.2 证券投资基金的分类
    3.2 发展证券投资基金的意义
        3.2.1 发展证券投资基金的宏观意义
        3.2.2 发展证券投资基金的微观意义
    3.3 海外证券投资基金发展概况
        3.3.1 海外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概况
        3.3.2 海外封闭式基金发展概况
    3.4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发展概况
        3.4.1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发展轨迹
        3.4.2 我国封闭式基金发展概况
    3.5 本章小结
4. 实证研究对象、数据来源与市场基准的选取
    4.1 研究对象的选取
        4.1.1 封闭式基金样本的选取
        4.1.2 开放式基金的样本选择
        4.1.3 基金计算期间的选择
    4.2 数据的来源
    4.3 市场基准的选取
    4.4 本章小结
5. 封闭式基金经营业绩研究
    5.1 封闭式基金绝对收益率研究
        5.1.1 基金绝对收益率的计算模型
        5.1.2 封闭式基金各时期的绝对收益率对比
        5.1.3 封闭式基金、开放式基金绝对收益率对比
    5.2 封闭式基金风险调整收益研究
        5.2.1 风险调整收益评价模型
        5.2.2 封闭式基金各时期风险调整收益研究
        5.2.3 封闭式基金、开放式基金风险调整收益对比
    5.3 封闭式基金基于詹森阿尔法的业绩
        5.3.1 模型的选择
        5.3.2 封闭式基金各时期詹森阿尔法对比
        5.3.3 封闭式基金、开放式基金詹森阿尔法对比
    5.4 基金收益与基金管理人相关性研究
    5.5 本章小结
6. 封闭式基金证券选择能力和市场时机选择能力研究
    6.1 证券投资基金证券选择能力和市场时机选择检验模型
        6.1.1 T-M模型
        6.1.2 H-M模型
    6.2 封闭式基金证券选择能力实证检验结果
        6.2.1 各市场阶段封闭式基金证券选择能力
        6.2.2 封闭式基金、开放式基金证券选择能力对比
    6.3 封闭式基金市场时机选择能力研究
        6.3.1 各市场阶段封闭式基金市场时机选择能力
        6.3.2 封闭式基金、开放式基金市场时机选择能力对比
    6.4 本章小结
7. 封闭式基金业绩持续性研究
    7.1 基金业绩持续性检验方法
        7.1.1 双向列表法
        7.1.2 回归检验法
    7.2 检验样本和检验期的确定
    7.3 封闭式基金业绩持续性检验双向列表法检验
        7.3.1 基于绝对收益率进行双向列表检验
        7.3.2 基于詹森阿尔法进行双向列表检验
    7.4 封闭式基金业绩持续性回归检验
        7.4.1 以半年为间隔时间,封闭式基金业绩持续性回归检验
        7.4.2 以一年为间隔时间,封闭式基金业绩持续性回归检验
    7.5 封闭式基金绩效总结
    7.6 本章小结
8. 影响我国封闭式基金绩效的外部因素研究
    8.1 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对封闭式基金绩效的影响
        8.1.1 我国封闭式基金收益率与证券市场收益率相关性研究
        8.1.2 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对封闭式基金绩效的影响
        8.1.3 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对封闭式基金绩效的影响
    8.2 政府行为对封闭式基金绩效的影响
        8.2.1 政府行为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8.2.2 政府行为对封闭式基金的直接影响
    8.3 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行为对封闭式基金绩效的影响
        8.3.1 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结构和行为特点
        8.3.2 其他投资者行为对封闭式基金绩效的影响
    8.4 我国基金评级机构的发展对封闭式基金绩效的影响
        8.4.1 我国基金评级机构的发展
        8.4.2 基金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对封闭式基金的影响
    8.5 我国封闭式基金发展的外部环境优化
        8.5.1 政府在封闭式基金发展中功能的优化
        8.5.2 大力发展基金评级机构,培育证券投资基金声誉机制
        8.5.3 大力发展我国基金发起人市场、基金管理人市场、基金经理市场
    8.6 本章小结
9. 影响我国封闭式基金绩效的内部治理因素研究
    9.1 封闭式基金、开放式基金理论上的优点和缺点
        9.1.1 开放式基金的优点和缺点分析
        9.1.2 封闭式基金的优点和缺点
        9.1.3 我国适度发展封闭式基金必要性分析
    9.2 契约型基金的经济学基础
        9.2.1 契约型基金的信托原理
        9.2.2 契约型基金中的委托——代理问题
    9.3 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机制设计
        9.3.1 逆向选择问题的解决机制设计
        9.3.2 道德风险问题解决的机制设计
    9.4 我国封闭式基金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现状分析
        9.4.1 我国封闭式基金监督机制现状
        9.4.2 我国封闭式基金威慑机制的现状
        9.4.3 我国封闭式基金激励机制现状
        9.4.4 约束和激励机制失效对封闭式基金绩效的影响
    9.5 创新封闭式基金监督机制
        9.5.1 成立公司型封闭式基金
        9.5.2 成立受托委员会
    9.6 创新封闭式基金威慑机制
        9.6.1 赋予基金持有人决定是否提前"封转开"的权力
        9.6.2 基金持有人集体诉讼
    9.7 创新封闭式基金的激励机制
        9.7.1 逐年确定管理费费率的固定费率
        9.7.2 固定费率加一定比例的业绩提成
    9.8 本章小结
10. 结论和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震荡阶段封闭式基金收益状况列表
    附录2 上升阶段封闭式基金收益状况列表
    附录3 下跌阶段封闭式基金收益列表
    附录4 整个考察期内封闭式基金收益列表
    附录5 整个考察期内封闭式基金证券选择能力、市场时机选择能力实证结果
    附录6 震荡阶段封闭式基金证券选择能力、市场时机选择能力实证结果
    附录7 上升阶段封闭式基金证券选择能力、市场时机选择能力实证结果
    附录8 下跌阶段封闭式基金证券选择能力、市场时机选择能力实证结果
    附录9 震荡阶段开放式基金收益状况列表
    附录10 上升阶段开放式基金收益状况列表
    附录11 下跌阶段开放式基金收益状况列表
    附录12 整个考察期内开放式基金收益状况列表
    附录13 整个考察期内开放式基金证券选择能力、市场时机选择能力实证结果
    附录14 震荡阶段开放式基金证券选择能力、市场时机选择能力实证结果
    附录15 上升阶段开放式基金证券选择能力、市场时机选择能力实证结果
    附录16 下跌阶段开放式基金证券选择能力、市场时机选择能力实证结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着作、论文
后记

(6)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系统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言
    1.1 选题背景、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对象
    1.2 写作思路与结构安排
        1.2.1 写作思路
        1.2.2 结构安排
    1.3 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证券投资基金研究的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1.1 国外有关资产组合风险管理的研究
        2.1.2 国外有关证券投资基金绩效评估的研究
        2.1.3 国外有关证券投资基金经理的研究
        2.1.4 国外有关证券投资基金策略的研究
        2.1.5 国外有关证券投资基金成本的研究
        2.1.6 国外有关证券投资基金业绩持续性研究
        2.1.7 国外有关对冲基金的研究
    2.2 国内文献概览
        2.2.1 国内有关证券投资基金内涵的研究
        2.2.2 国内有关证券投资基金能否稳定股市的研究
        2.2.3 国内有关开放式基金发展问题的研究
        2.2.4 国内证券投资基金市场发展问题研究
        2.2.5 国内有关证券投资基金立法问题的研究
        2.2.6 国内有关证券投资基金的评价研究
        2.2.7 国内有关证券投资基金的风险管理研究
        2.2.8 国内有关证券投资基金的行为研究
    2.3 国内外文献评述
        2.3.1 现代金融理论的内涵与缺陷
        2.3.2 关于行为金融理论
        2.3.3 金融理论的新范式:非线性复杂金融理论
        2.3.4 本文研究范式的确立
第三章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系统制度的理论研究
    3.1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系统制度研究的非线性系统理论基础
        3.1.1 系统的结构、层次与特性
        3.1.2 非线性复杂动力学系统的内涵
        3.1.3 系统的耗散结构理论
        3.1.4 系统的协同学与突变论
        3.1.5 系统的混沌与分形理论
        3.1.6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系统制度研究的非线性理论架构
    3.2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系统制度研究的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基础
        3.2.1 制度的内涵
        3.2.2 制度的构成
        3.2.3 制度安排
        3.2.4 制度变迁
        3.2.5 制度创新
        3.2.6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系统制度研究的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架构
    3.3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系统制度研究的理论构建
        3.3.1 非线性系统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相结合的必要性分析
        3.3.2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系统制度研究的理论构架
第四章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系统的非线性研究
    4.1 基于非线性系统理论角度认知证券投资基金
        4.1.1 证券投资基金系统的定义
        4.1.2 证券投资基金系统的多层次性与整体性
        4.1.3 证券投资基金系统的高度开放性与远离平衡性
        4.1.4 证券投资基金系统的不确定性和非线性
        4.1.5 证券投资基金系统的耗散结构
        4.1.6 证券投资基金系统的协同、自组织与突变
    4.2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诊断(定量分析)
        4.2.1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系统的分形
        4.2.2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系统收益率序列分布的R
        4.2.3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系统混沌性的关联维检验
        4.2.4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系统混沌性的李雅普诺夫指数检验
    4.3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系统的非线性与新制度经济学的融合
        4.3.1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系统的非线性与制度变迁
        4.3.2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系统的非线性与制度环境
        4.3.3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系统的非线性与制度管理
        4.3.4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系统的非线性与制度建设
第五章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系统的制度变迁研究
    5.1 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证券投资基金本质
        5.1.1 证券投资基金的内涵分析
        5.1.2 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认知证券投资基金的本质
    5.2 证券投资基金系统的制度环境与制度安排
        5.2.1 证券投资基金系统的制度环境
        5.2.1.1 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制度结构是证券投资基金产生的经济基础
        5.2.1.2 信托观念与信托制度是证券投资基金产生的文化基础
        5.2.1.3 股份公司与股份制经济是证券投资基金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5.2.1.4 证券市场与证券制度是证券投资基金发展的物资条件
        5.2.1.5 市场规范与法律制度是证券投资基金发展的根本保证
        5.2.1.6 基金制度与基金创新是证券投资基金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5.2.1.7 金融自由化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5.2.2 证券投资基金系统的制度安排
    5.3 证券投资基金系统的制度变迁模型
        5.3.1 证券投资基金系统的制度变迁模型
        5.3.2 证券投资基金系统的制度环境变迁模型
        5.3.3 证券投资基金系统的管理制度变迁模型
    5.4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系统的制度变迁及其动力学分析
        5.4.1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系统的制度变迁过程
        5.4.2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系统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5.4.3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系统制度变迁的动力学分析
    5.5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问题的实质
        5.5.1 近10 年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出现的相关问题分析
        5.5.2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问题的实质
第六章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系统的制度环境研究
    6.1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系统的制度环境变迁与基金发展
        6.1.1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系统的人文环境变迁与基金发展
        6.1.2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系统的法律环境变迁与基金发展
        6.1.3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系统的证券市场环境变迁与基金发展
        6.1.4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系统的经济环境变迁与基金发展
        6.1.5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系统的国际环境变迁与基金发展
        6.1.6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系统的政策环境变迁与基金发展
        6.1.6.1 中国政策导向与基金发展
        6.1.6.2 中国投资者教育与基金发展
        6.1.6.3 中国税收政策与基金发展
        6.1.6.4 QFII、QDII 与基金发展
    6.2 制约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系统发展的制度环境因素
        6.2.1 制约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的证券市场环境分析
        6.2.2 制约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的法律环境分析
        6.2.3 制约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国际环境分析
第七章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系统的管理制度研究
    7.1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系统的宏观管理制度
        7.1.1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市场准入制度
        7.1.2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的运作管理制度安排
    7.2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系统的微观管理制度
        7.2.1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系统的组织形式安排
        7.2.2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系统的交易方式安排
        7.2.3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系统的募集方式安排
第八章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系统的制度建设研究
    8.1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系统的制度建设重要性
        8.1.1 基金系统的制度建设与投资者投资渠道的拓宽
        8.1.2 基金系统的制度建设与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
        8.1.3 基金系统的制度建设与证券市场的稳定和发展
        8.1.4 基金系统的制度建设与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
        8.1.5 基金系统的制度建设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8.2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系统的制度创新
        8.2.1 “好人举手”制度是对基金管理公司准入制度安排的创新
        8.2.2 开放式基金是对基金交易制度安排的创新
        8.2.3 私募基金是对基金募集制度安排的创新
        8.2.4 QDII 是证券投资基金对投资策略的创新
        8.2.5 “封转开”是对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到期处置方式的创新
        8.2.6 ETF、LOF 是对开放式基金交易方式的创新
    8.3 对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系统制度建设的政策建议
        8.3.1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系统的证券市场环境制度建设
        8.3.2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系统的法律制度建设
        8.3.3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系统的宏观管理制度建设
        8.3.4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系统的微观管理制度建设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9.1 主要研究成果
    9.2 主要创新点
    9.3 研究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致谢

(7)我国封闭式基金治理结构与折价率相关性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论文的研究方法及分析框架
        1.2.1 论文研究方法
        1.2.2 论文分析框架
    1.3 研究创新点及难点
        1.3.1 研究的创新点
        1.3.2 研究的难点
2 文献综述
    2.1 封闭式基金折价交易研究综述
        2.1.1 折价率差异与代理成本
        2.1.2 折价率差异与流动性
        2.1.3 折价率差异与资本利得税
        2.1.4 折价率差异与业绩预期
        2.1.5 折价率差异与纳税时机
        2.1.6 折价率差异与换手率
        2.1.7 折价率差异与投资者情绪
        2.1.8 折价率差异与综合因素作用
    2.2 基金治理结构研究综述
        2.2.1 基金治理结构与董事会特征
        2.2.2 基金治理结构与股权结构
        2.2.3 基金治理结构与管理层激励
        2.2.4 基金治理结构与基金业绩
        2.2.5 基金治理结构与基金经理离职现象
        2 2.6 我国基金治理结构体制研究
    2.3 基金治理结构与折价率相关性研究综述
    2.4 文献综述小结
3 证券投资基金治理结构理论研究
    3.1 研究范畴的界定
        3.1.1 基金研究范畴的界定
        3.1.2 基金治理结构研究范畴的界定
    3.2 国际契约型基金治理结构比较分析
        3.2.1 德国模式
        3.2.2 英国模式
        3.2.3 日本模式
        3.2.4 香港模式
        3.2.5 国际契约型基金治理结构综合评析
    3.3 我国契约型基金治理结构现状
        3.3.1 我国契约型基金治理结构制度安排
        3.3.2 我国契约型基金治理结构缺陷分析
        3.3.3 折价率差异与基金治理结构缺陷
    3.4 折价交易与治理结构研究理论基础
        3.4.1 基金的契约分析
        3.4.2 委托-代理理论
        3.4.3 份额持有人结构研究
4 实证计量模型的构建
    4.1 指标体系设计
        4.1.1 被解释变量
        4.1.2 解释变量
        4.1.3 控制变量
    4.2 样本的确定
    4.3 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4.4 研究假说的提出和模型的构建
        4.4.1 高层治理相关假说及模型
        4.4.2 份额持有人结构相关假说及模型
5 统计分析结论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1.1 折价率数据方差分析
        5.1.2 高层治理相关指标的描述
        5.1.3 份额持有人结构相关指标的描述
    5.2 基金治理结构因素回归分析结论
        5.2.1 董事会规模
        5.2.2 监事会规模
        5.2.3 董事人均管理资产规模
        5.2.4 独立董事比例
        5.2.5 具备金融、证券投资知识和从业经验的独立董事占董事会人数的比例
        5.2.6 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地位
        5.2.7 基金大份额持有人数量
        5.2.8 Z指数
        5.2.9 QFII持有基金份额比例
        5.2.10 基金管理公司及其股东持有基金份额的比例
        5.2.11 基金前十大份额持有人中机构投资者所持有的基金比例
        5.2.12 因素综合分析
        5.2.13 回归分析小结
    5.3 基金管理人治理结构优度与折价率相关性检验
        5.3.1 因子分析过程及结果
        5.3.2 各基金公司治理结构评分及分析
6 研究结论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8)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的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中国基金发展的基本情况
        1.1.2 中国基金管理公司的基本情况
        1.1.3 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主要框架
    1.5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基金治理的文献综述
    2.1 独立董事制度与基金治理关系的研究
    2.2 国外基金治理模式和方法的理论比较研究
    2.3 基金费用提取与基金治理关系的研究
    2.4 对中国基金治理现状的分析研究
    2.5 基金经理特征和基金治理关系的研究
第三章 证券投资基金基本若干问题、基本理论及发展历程
    3.1 证券投资基金若干基本问题
        3.1.1 证券投资基金概述
        3.1.2 证券投资基金治理概述
    3.2 证券投资基金治理基本理论
        3.2.1 委托代理理论及其博弈分析
        3.2.2 两权分离理论和内部人控制问题
        3.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3.3 证券投资基金发展回顾
        3.3.1 证券投资基金的国际发展历程回顾
        3.3.2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发展历程回顾
        3.3.3 中美证券投资基金治理发展比较和借鉴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证券投资基金股权结构与治理效应——实证1
    4.1 基金股权结构的内涵和实质
    4.2 基金股权结构的度量
    4.3 基金股权结构与基金绩效的关系
    4.4 证券投资基金持有人结构特征
        4.4.1 机构投资者持有基金份额特征
        4.4.2 发起人持有基金份额特征
        4.4.3 基金管理公司及其股东持有基金份额特征
    4.5 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股权结构特征
        4.5.1 中国基金管理公司基本情况描述
        4.5.2 证券公司占基金管理公司股份比例特征
        4.5.3 基金管理公司股权集中度与制衡度特征
    4.6 基金股权结构与基金绩效的实证分析
        4.6.1 研究假设
        4.6.2 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4.6.3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
        4.6.4 模型设计和实证结果
        4.6.5 政策建议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金管理公司董事会特征与治理效应——实证二
    5.1 文献回顾
    5.2 中国基金董事会特征的内涵及其实质
    5.3 董事会特征的度量
    5.4 基金管理公司董事会结构的特征描述
        5.4.1 基金管理公司董事会规模特征
        5.4.2 基金管理公司独立董事基本特征
        5.4.3 基金管理公司独立董事学历特征
        5.4.4 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在董事会的地位特征
    5.5 基金管理公司董事会治理作用的实证分析
        5.5.1 研究假设
        5.5.2 研究方法
        5.5.3 变量选择与数据处理
        5.5.4 描述性统计
        5.5.5 模型及其估计
        5.5.6 实证结果
        5.5.7 政策建议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金的显性激励机制与治理效应——实证三
    6.1 影响资本增值能力的因素分析
        6.1.1 基金经理的专业投资综合能力
        6.1.2 基金管理人的工作努力程度
    6.2 证券投资基金显性激励和隐性激励
        6.2.1 显性激励
        6.2.2 隐性激励
    6.3 文献回顾
    6.4 证券投资基金显性激励机制的内涵和实质
        6.4.1 基金持有人的收益
        6.4.2 基金管理人收益
    6.5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管理费特征
        6.5.1 证券投资基金管理费用总体特征
        6.5.2 基金管理费用率情况
        6.5.3 基金管理费提取与基金业绩情况
        6.5.4 基金管理公司提取的管理费情况
    6.6 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费用激励效果的实证分析
        6.6.1 研究假设
        6.6.2 研究方法
        6.6.3 变量选择与数据处理
        6.6.4 描述性统计
        6.6.5 模型及其估计
        6.6.6 实证结果
        6.6.7 政策建议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证券投资基金操作风险与托管行对基金治理的影响
    7.1 证券投资基金操作风险与基金治理
        7.1.1 证券投资基金操作风险概述
        7.1.2 基金操作风险对基金治理的影响
        7.1.3 从治理角度对控制基金操作风险的建议
    7.2 证券投资基金托管银行与基金治理
        7.2.1 中国商业银行的现状分析
        7.2.2 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现状分析
        7.2.3 证券投资基金托管银行监管失效的原因分析
        7.2.4 对策和建议
第八章 结论
    8.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8.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9)中国证券投资基金治理研究 ——委托代理理论视角下的再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对象
    第三节 研究的逻辑及主要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贡献和不足
第二章 证券投资基金治理理论文献与实践综述
    第一节 相关理论文献综述
    第二节 发达国家基金治理实践综述
第三章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治理现状及问题
    第一节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发展历程
    第二节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治理现状分析
    第三节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治理问题的本质——委托代理理论视角下的再认识
    第一节 证券投资基金本质的再认识: 委托——代理关系的金融制度安排
    第二节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治理的委托——代理风险来源分析
    第三节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
    第四节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内部人控制问题
第五章 委托代理问题的控制——基金管理人的激励约束措施(上)
    第一节 基金持有人大会的改进——实现对基金管理人有效约束
    第二节 基金管理人的激励机制设计
    第三节 基金托管人选择机制的改进
第六章 委托代理问题的控制——基金管理人的激励约束措施(下)
    第一节 竞争性的基金市场对基金管理人的外部约束
    第二节 政府角色:强制信息披露的理论与政策建议
    第三节 基金管理人的行业自律
第七章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内部人控制问题的治理
    第一节 基金内部治理与内部人控制问题的防范
    第二节 基金外部治理与内部人控制问题的防范
    第三节 内部人控制问题的防范:尝试建立公司型基金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代理投资、道德风险与市场效率(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
    第三节 论文的理论基础、主要贡献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第一章 代理投资对金融市场效率的影响:理论综述
    第一节 代理投资对资产定价的影响
    第二节 代理投资对市场微观结构的影响
    第三节 代理投资对市场信息有效性的影响
第二章 代理投资的兴起与代理投资的道德风险
    第一节 代理投资的兴起与机构投资者的优势
    第二节 代理投资的委托代理问题:从基金投资业绩说起
第三章 代理投资对市场信息效率和定价效率的影响
    第一节 代理投资对市场信息搜集的影响
    第二节 代理投资对市场信息反映的影响
    第三节 代理投资对资产定价的影响
第四章 代理投资对市场有效性的影响:羊群行为和有限套利
    第一节 代理投资与羊群行为
    第二节 代理投资与有限套利
    第三节 代理投资提高市场信息效率的局限性
第五章 代理投资及其潜在的道德风险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
    第一节 我国机构投资者的道德风险行为及其市场影响
    第二节 基金投资者和基金经理的短期行为及其市场影响
    第三节 代理人的合谋与市场的企业监控效率损失:由股改“投票门”想起
    第四节 代理人主导的资本市场:如何从信息有效到经济效率
第六章 代理投资的契约设计和治理机制
    第一节 代理投资最优契约设计:基本分析框架及理论研究进展
    第二节 基金管理费设计:美国经验与中国实践
    第三节 加强我国投资基金业的治理机制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四、封闭式基金的投资者风险和治理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 [1]QDII海外投资风险管理问题研究[D]. 李佳峰. 武汉大学, 2013(12)
  • [2]基于基金治理视角的基金家族造星策略研究[D]. 王晓晖. 华南理工大学, 2012(11)
  • [3]信托受益人保护研究 ——基于商事领域的比较考察[D]. 王众. 南京大学, 2011(01)
  • [4]基金管理公司核心竞争力构建研究[D]. 杨紫涵. 南开大学, 2010(07)
  • [5]我国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绩效研究[D]. 张军松. 苏州大学, 2010(10)
  • [6]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系统制度研究[D]. 刘超. 天津大学, 2009(12)
  • [7]我国封闭式基金治理结构与折价率相关性实证研究[D]. 明皓. 浙江大学, 2008(08)
  • [8]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的治理研究[D]. 徐静. 四川大学, 2007(05)
  • [9]中国证券投资基金治理研究 ——委托代理理论视角下的再认识[D]. 李干斌. 复旦大学, 2006(02)
  • [10]代理投资、道德风险与市场效率[D]. 蔡庆丰. 厦门大学, 2006(01)

标签:;  ;  ;  ;  ;  

封闭式基金的投资者风险与治理结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