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被时代刷新的历史剧

一部被时代刷新的历史剧

一、被时代刷新的历史剧(论文文献综述)

杨杰[1](2011)在《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大众传播学解读》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呈现出如火如荼的繁荣局面。随着《汉武大帝》、《雍正王朝》、《康熙王朝》、《大明王朝》、《康熙微服私访》、《大明宫词》等电视剧的一度热播,掀起了一阵历史剧潮流,历史题材与电视这一大众媒介结合产生出强大的感召力,言说历史就成为了大众传播中的一种特殊的传播现象。历史正剧构建着民族的集体记忆也迎合了大众的政治欲望与盛世的梦想,而戏说剧则一面解构着崇高叙事模式,一面对历史进行无深度的消解,让受众在其中享受狂欢的快感。历史题材电视剧潮流产生于自身特殊语境,而它的存在也给可观的现实世界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这些对于传播实践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大众传播语境为基点解读历史题材电视剧传播热潮,看清历史题材电视剧流行的本质,可以更好的指导我们的传播实践。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历史剧进行分析:首先是从国家制度改革、市场经济力量和大众文化兴起三方面出发分析大众传播语境中历史题材电视剧兴起现象。第二部分对历史题材电视剧的传播者加以分析,从传播者方面来说,传者一方面受到来自意识形态和商业利益的控制,另一方面又在历史符号编码中对历史题材电视剧施控,从而实现传播者的权力。第三部分对历史题材的传播内容进行分析,不同历史题材电视剧会采用不同的叙事方式,造就了历史题材电视剧相对自由的影视叙事策略。第四部分是对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受众进行分析,首先把受众作为解码者,分析他们解读历史题材电视剧的三种立场,然后把受众作为使用者探析他们的各种心理需求。第五部分是历史题材电视剧所产生的传播效果解析,首先历史题材电视剧会营造一个“虚拟历史环境”,同时它还有建构集体记忆和涵化效果。本文力求从大众传播语境中上述几个方面进行阐释,从而剖析历史题材电视剧流行现象。

刘丽红[2](2009)在《当代大众文化中的历史情结现象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历史类的作品一直很火,形成一股不小的历史文化热潮,从二月河的“落霞三部曲”到易中天《品三国》再到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历史一直是大众文化领域的热门话题。在商品经济大行其道的当今时代,随着以消遣、娱乐、休闲为时尚的大众文化的全面飙升,历史也成为一种抢手的文化商品,进行着赤裸裸地拍卖与消费,具有娱乐趣味的历史叙事受到大众的热烈追捧,人们津津乐道于汉唐明清的盛世辉煌,帝王将相的文治武功,宫闱斗争的残酷无情……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历史大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历史情结使得人们在迈向现代化的今天对历史文化依然无法轻易释怀,文史不分的文化心理使大众习惯并且乐于从各种文学作品中去了解历史知识。急功近利的时代特征使生活在现实中的大众希望能通过前代成功者与失败者的经验与教训找到“前车之鉴”,得到新的人生启迪;转型时期社会的失序、文化的失范促使人们试图从传统文化里找到心灵慰藉,回避现实。日益兴盛的电子传播媒介对历史文化热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文学作品与电子媒介的联姻提高了作品的知名度,吸引了更多的受众。虽然大众历史文化热有助于大众文化的普及和历史知识的启蒙,但其对历史随意的文化消费破坏了历史的厚重感,使历史变得面目全非,而且对历史美化误导了大众对历史的理解,也放弃了文学应有的批判功能。同时因为热衷于对历史内容的借鉴、复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文化领域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匮乏,使文化的发展失去了活力。历史文化是共生矿,精华与糟粕同在,必须以时代发展的要求为内在依据批判地予以继承,表现历史文化需要创作者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挖掘提炼出具有未来价值和普遍意义的精神之“魂”。

杜莹杰[3](2008)在《论中国历史电视剧的基本美学特征》文中认为本文以中国历史电视剧为研究对象,从它的基本审美特征作为切入点进行论证。所谓中国历史电视剧是指:在真实的历史人物和真实的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造的电视剧,而不是以神话、民间故事和现代生活、未来生活为表现内容的电视剧。剧中的重要人物在历史上是实有其人,重大事件必须是历史上曾经发生的,有史料记载的史实,即史有其人和史有其事。其主要的历史事件、历史精神、历史氛围等方面符合历史,其艺术虚构不得有损于历史的真实性,即艺术想象必须植根于史实。本文总体研究思路是在历史的和美学的方法论指导下,从历史学、文化学、叙事学、接受美学、艺术哲学、文艺鉴赏学、文艺心理学、影视文化学、大众文化传播学等不同学科视角探讨中国历史电视剧的基本审美特征。论文紧紧围绕“中国历史电视剧的基本审美特征”展开研究,分别从中国历史电视剧的真实性、悲剧意识、悲剧超越、史诗性、陌生化、现代性、接受性七个方面进行系统而深入的挖掘。既深入研究历史电视剧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又注重对其艺术审美特征进进行概括总结,力求概括出历史电视剧创作中的史学因素和审美因素的互动关系。论文首先从历史电视剧最为本质的审美品格即其真实性入手,从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历史电视剧中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是历史上已经存在或发生过的,其性质大都已有历史的定论。通过真人真事,用直接的形式表明历史发展的某种方式和一定进程,蕴含在史料中的历史真实便成为艺术家据此进行历史剧创作的核心。由于不可能重现和修复原生态的“历史”,历史电视剧中的真实性,只能是依据历史生活的可能性、遵循艺术创造的假定性原则而表现出来的“第二自然”的真实性。历史电视剧的创作要表现历史的真实,就需要剧作家按照艺术要求和艺术规律对史料进行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鉴别分析,沙里淘金,提炼出丰富的历史生活素材,描绘当时历史生活的典型画面,艺术真实寓于历史真实之中,艺术虚构为实现艺术真实的目的服务,真正达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高度统一,进而完成历史电视剧戏剧本体的回归。第二章主要探讨历史电视剧的悲剧意识的审美内涵。这类电视剧继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悲剧意识的叙事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勇于抗争的悲剧精神,凝聚着强烈的悲剧意识。通过再现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表现中国脊梁式的英雄们刚烈悲壮、九死不悔的斗争精神,形成一种以崇高悲壮为主格调的悲剧美学风格,展现出历史镜像独具魅力的审美价值。历史电视剧让观众在厚重的历史感中走近崇高,是重新审视历史和民族精神的必然。其将悲剧意识提升到与某种社会的、政治的、伦理的和功利的目的联系在一起,并作为改造国民精神、增强民族活力、促进中国进步的一种动力的高度。让更多的观众在把历史作为审美对象的同时,引导他们发现和理解人类生存的本质和现实境遇,对人、人生和世界作出理性的思考,追问人类生存的终极价值和意义。第三章论述了悲剧英雄力图完成自身存在的限制、现状、现实的超越性。悲剧意识的终极指向是对悲剧性困境的积极超越,是生命本质昂扬、以否定的形式表现肯定的内容特质,它在经历过突变之后,真正上升到了更高层次的审美维度,产生了一种自觉的超越意识——悲剧精神。悲剧英雄在巨大的磨难和强烈的痛苦中,为了民族的大义、生命的尊严而义无反顾地抗争着,把慷慨牺牲视为一种光荣。尽管他们倒下了,但他们未竟的高尚事业仍在前仆后继,他们虽败犹荣,虽死犹生,其生命价值和人格力量却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显示出超常性和崇高性,完成了悲剧英雄生命历程的涅盘。这种悲剧性积极超越以其深刻的真理、壮丽的诗情和英雄的格调,使观众的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升华,理智得到沉思,并深切感受到它的无比崇高,从中获得一种智慧的提升和超脱,以一种更加高瞻远瞩的认识克服悲伤的痛感,导向悲剧性的超越,从中得到救赎和解放,实现悲剧的超越,这就是悲剧的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总之,悲剧激情的高峰体验成功地以电视剧艺术审美的方式,在荧屏上再现出一幅幅真实而严酷的历史画卷,再度唤起人们渐已淡忘的历史意识和民族感情,成为具有时代特点和民族秉性的感性表达,挖掘和闪现人的理性与智慧的灵光,揭示出人性和民族性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真实状态,进而唤醒良知,引起多维的理性的反思。第四章涉及到历史电视剧史诗性的审美特征,它反映中华民族在特定历史时期特有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变革途径,是民族和时代的艺术纪念碑。历史叙事模式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在表现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电视剧中得以继承。中国历史电视剧多以“编年体”和“纪传体”的形式反映中国社会历史生活的特征,决定了它几乎全部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为叙事的主导视角,基本按照历史生活发生发展的顺序纵向叙述故事。这样不仅能够提供一种总体意义上的知识背景与历史视野,还具有概括性叙述与评价功能。其中也经常短暂地换用人物的有限视角,这样就使某些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的发展链条中出现了表现和隐藏。并在史料的框架中,运用审美对比来凸显史诗宏大叙事,塑造史诗英雄形象,张扬民族主义精神,重塑民族精神长城,在崇高和英雄主义的美学生成中追求凸现史诗格调。第五章论述了中国历史电视剧“陌生化”的审美特征。历史电视剧的艺术魅力来自于它常制造有别于日常生活状态的疏离感,不断打破观众的期待视野,更新他们的阅读经验,带去艺术的审美惊奇。历史与现实间的时空距离,创造了观众对历史电视剧审美观照的心理距离;叙事视角的多元化使历史题材电视剧充满陌生化的艺术张力;历史文本的陌生化实现了历史现实化,现实历史化的辩证的统一,也激发了观众干预现实的极大热情,进而实现了历史电视剧陌生化审美追求的艺术价值。第六章探讨了中国历史电视剧的审美现代性。中国历史电视剧的创作是渗透了创作主体现代意识而展开的历史与现实间的对话,从历史的智库中汲取了我们所需的文化智慧和艺术灵感。它常把历史叙事与现实关怀编码成互文性的开放结构,用艺术的形式链接断裂了的历史精神,以修复民族记忆为己任,探寻历史曲笔中的现实深意,实现历史对现实的镜鉴,并在历史与现实异代同构层面上挖掘人性的共鸣,从而引发观众对历史的现代性思考和对现代的历史性思考。最后,论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诠释了历史电视剧的生命体现在不同时代、不同层面的受众对其意义的重新阐释和对话上。历史电视剧作品要不断适应和满足观众的期待视野,同时也要超越观众,创造观众,以最大限度达到观众的期待视野与历史电视剧文本的视界融合,把他们纳入到创作与接受同构的审美活动中。让他们带着不同的历史前见,在多义的审美感知中提升欣赏水平和文化感知力。研究中国历史电视剧的主要审美特征需要把中国历史电视剧放在新时期以来尤其是社会转型期的历史语境之中,主要从历史学、文化学、叙事学、接受美学上进行探论述,并运用唯物史观评价判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中国历史电视剧必须承载重建中国文化的价值体系,重塑现代民族魂的重任,从而使中国文化在走向世界、与世界文化的对话和交流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和魅力,并为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实践注入持久的文化支撑力,加强溶铸现代人文精神与科学理性的力度,勇于承担呼唤社会良知的角色,为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教养和精神境界做出不懈努力,为中国文化现代化和民族理性精神的生成做出贡献。

张慧敏[4](2007)在《新历史主义视阈中的当代历史剧》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对于历史剧的研究已经有不少研究成果,但大多都局限在旧历史主义的观点之内,本文力图从一个新的角度即新历史主义的立场来重新审视关于历史剧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从而打开历史剧研究的另一个侧面,沿着历史的文本性的思路观照历史剧的创作。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大致考察了中国当代历史剧研究的现状,对本文历史剧的范畴做了界定,即所有取材于历史文本中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剧,包括戏剧、话剧、电视剧以及电影等形式。第二部分研究历史剧与叙事的关系,从新历史主义的史剧观分析了历史剧与历史的关系以及历史剧的类型,认为历史剧与历史是一种文述与演述、本事与新编的关系,所谓的“历史真实”只是一个乌托邦的存在;而对于历史剧的类型,吸收借鉴了海登·怀特的后现代历史叙事学理论,将历史剧分为传奇、悲剧、喜剧和闹剧四种类型。第三部分从三个方面对当代历史剧的一些个案进行了新历史主义的分析。首先讨论了当代历史剧中大量存在的戏说历史、消费野史的倾向;其次对历史剧中化“大历史"为“小历史”的叙事策略进行了阐释;最后还分析了历史剧创作中存在的古今对话、时空穿梭等现象。第四部分重新探讨了历史剧与现实的关系。新历史主义一个典型的特点就是它的“文化的政治学”属性,所以对“历史”或“历史剧”的研究就体现出了一种鲜明的文化政治批判意向。最后的结语部分引入“影视史学”概念,影视史学是以视觉影像和影片语言来传达历史以及我们对于历史的见解,它从某种程度上拓宽了文学和史学的研究范围,并成为一种历史大众化的最佳方式。

李兴亮[5](2005)在《世纪之交的清朝题材电视剧现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90年代中期以后,历史题材电视剧,尤其是清朝题材电视剧的盛行是不争的事实。本文遵从人们的习惯说法,将以清朝为背景的电视剧简称为“清朝剧”。清朝剧与历史电视剧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本文利用相关资料,多角度、多侧面分析了清朝剧的盛行这一重要的文化现象。本文要解答的问题是:作为一种重要的传媒文化现象,清朝题材电视剧为何盛行、如何盛行以及发展前景。笔者认为,清代题材的历史消费价值、人们对电视剧的意识形态解读、清朝题材电视剧的自觉顺应大众文化的叙事策略和电视剧市场相对良好的市场环境构成了清朝剧盛行的主要原因。清朝剧在各级电视台播出量大,播出时间长,影响范围大。从发展前景来看,清朝剧(也可能转换成明代剧或其它朝代),作为历史题材电视剧的一个亚类型,坚持走类型片的道路,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仍有巨大的市场。 全文共分为6个章节。第一章:绪言;第二章:清朝剧与历史消费;第三章:清朝剧的社会意识形态关联;第四章:清朝剧的叙事策略;第五章:清朝剧与电视剧市场;结束语。 第一章主要内容是对文献的综述以及本论文研究方法和研究特色的介绍。本章首先梳理了既有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大致可以概括为:从文化消费出发,认识到清朝剧的娱乐性和消费性;从清朝剧的意识形态出发,论述清朝剧与权谋文化的关系,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从知识传授出发,论述清朝剧(一般泛及历史题材电视剧)对历史学习的促进和误导作用;也有不少电视界从业人员从电视剧的生产和管理出发,论述清朝剧的选题设想、编剧要略以及

张凤铸,张文娟[6](2002)在《被时代刷新的历史剧》文中研究表明 近年来,古装剧一直受到电视人的青睐,回顾2000年的电视荧屏,古装剧占绝对优势,其中打着“戏说”旗号的古装剧尤其繁盛,由此,在影视界引发了很多有关历史题材的电视剧究竟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忠实于历史原貌、以及戏说“度”问题的讨论。在2001年5月份的北京国际电视周上,参展的古装戏仍然占总剧目的50%以上,可见势头未减。笔者想从历史的回顾、时代的需要以及古装剧的分类等方面对如何正确看待历史剧作些探讨。

二、被时代刷新的历史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被时代刷新的历史剧(论文提纲范文)

(1)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大众传播学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大众传播语境中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兴起
    第一节 国家制度改革
    第二节 市场经济力量
    第三节 大众文化勃兴
第二章 历史题材电视剧的传播者分析
    第一节 受控:国家意识形态与消费主义的规训
    第二节 施控:历史影像符号编码
第三章 历史题材电视剧的传播内容分析
    第一节 再现型历史剧:《汉武大帝》的共鸣历史叙事
    第二节 戏仿型历史剧:《康熙微服私访记》的惊奇历史叙事
    第三节 表现型历史剧:《大明宫词》模糊历史叙事
第四章 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受众分析
    第一节 受众阅读:三种解读立场
        一、倾向式解读
        二、协商式解读
        三、对抗式解读
    第二节 使用与满足:受众心理需求
        一、重古怀旧心理
        二、英雄崇拜心理
        三、盛世圆满心理
        四、娱乐宣泄心理
第五章 历史题材电视剧的传播效果分析
    第一节 营造"虚拟历史环境"
    第二节 集体记忆的建构
    第三节 令人担忧的涵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2)当代大众文化中的历史情结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研究意义
    研究现状
    研究思路
第一章 当代大众文化中的历史情结现象
    1.1 大众文化与历史情结
    1.2 当代大众文化中历史情结现象的表征
        1.2.1 历史内容成为文化的持续热点
        1.2.2 方兴未艾的复古、仿古热潮
        1.2.3 历史常识成为文化的代名词
    1.3 当代大众文化中历史情结现象的意义指向
        1.3.1 历史文化被宣称为国家崛起的根基
        1.3.2 历史上的辉煌被指称为当代民族复兴的样板
        1.3.3 明君贤臣、清官侠客被宣扬为拯救社会的救星
第二章 当代大众文化中历史情结的原因剖析
    2.1 文化传统
        2.1.1 重史的文化传统
        2.1.2 文史不分的文化心理
    2.2 社会因素
        2.2.1 满足大众对历史了解的需要
        2.2.2 回避现实的一种选择
        2.2.3 快节奏生活的调味方式
    2.3 传播因素
        2.3.1 大众传播的不二法门
        2.3.2 电子化传播的必然选择
第三章 当代大众文化中历史情结现象的效果分析
    3.1 当代大众文化中历史情结之利
        3.1.1 大众文化的普及
        3.1.2 历史知识的启蒙
    3.2 当代大众文化中历史情结之弊
        3.2.1 戏弄与消费历史
        3.2.2 文学想象和批判功能的弱化
        3.2.3 误导大众对历史的理解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3)论中国历史电视剧的基本美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导论
    一、中国历史电视剧的界定及其分类
    二、中国历史电视剧的审美理想
第一章 中国历史电视剧真实性的审美特征
    第一节、中国历史电视剧的历史真实性
        一、中国历史电视剧主要人物和重大事件的历史真实性
        二、中国历史电视剧文学语言的真实性
    第二节、中国历史电视剧的艺术真实性
        一、中国历史电视剧“失事求似”的艺术化合
        二、中国历史电视剧艺术真实的审美建构
    第三节、中国历史电视剧艺术虚构的适度性
        一、中国历史电视剧艺术虚构的理论根据
        二、中国历史电视剧艺术虚构的多元限定
        三、中国历史电视剧艺术虚构的审美指向
第二章 中国历史电视剧悲剧意识的审美特征
    第一节、中国历史电视剧悲剧意识的历史传承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悲剧意识
        二、历史镜像对悲剧意识的传承
    第二节、中国历史电视剧悲剧意识的民族文化特性
        一、伦理—政治型文化范式与悲剧意识集体的主体性
        二、民族精神的文化艺术载体
    第三节、中国历史电视剧悲剧意识的审美价值
        一、悲剧意识的社会作用和美学意义
        二、提升民族精神的文化动力
第三章 中国历史电视剧悲剧超越的审美特征
    第一节、悲剧英雄价值之提升
        一、悲剧英雄对悲剧性困境的积极超越
        二、悲剧英雄生命的涅盘
    第二节、悲剧激情之超越
        一、超越生命价值的真实存在
        二、悲剧激情的高峰体验
    第三节、理性之反思
        一、历史之于现在的反省
        二、为了不能忘却的记忆
第四章 中国历史电视剧史诗性的审美特征
    第一节、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历史叙事
        一、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对历史叙事整体性的促成
        二、第三人称全知模式的视角越界
    第二节、于宏大叙事中重塑史诗英雄形象
        一、在战争情景中重塑民族英雄群像
        二、重塑民族史诗英雄,建构史诗宏大叙事
    第三节、于崇高美和英雄主义美学追求中凸显史诗格调
        一、现实与艺术的崇高审美生成
        二、悲壮美与崇高感共生
第五章 中国历史电视剧“陌生化”的审美特征
    第一节、历史时空距离的陌生化
        一、审美时空距离的内在艺术张力
        二、时空交叠、远近感知的双重性
    第二节、历史叙事视角的陌生化
        一、女性主义视角
        二、“传奇”英雄视角
        三、平民化视角
    第三节、历史文本现实张扬的陌生化
        一、历史与现实陌生化的辩证统一
        二、审美惊奇对干预现实的理性激发
第六章 中国历史电视剧镜像中的现代性审美特征
    第一节、精神缺失中的历史追寻
        一、历史精神在历史电视剧文本中的相承
        二、历史电视剧对民族历史精神的重建
    第二节、历史曲笔中的现实真意
        一、历史对现实的镜鉴
        二、现实与历史的互文
    第三节、历史与现实在人性方面的异代同构
        一、人性共鸣是审美现代性的根基
        二、人性、人情、人道之美
        三、人性深度的复杂性与政治权力对人性的异化
第七章 中国历史电视剧接受性的审美特征
    第一节、中国历史电视剧文本的召唤结构与具体化
        一、历史电视剧文本的召唤结构与视界融合
        二、历史电视剧文本的具体化与对话性
    第二节、中国历史电视剧受众对电视剧文本的再创造性
        一、受众对历史电视剧文本创作、接受的同构性
        二、历史电视剧文本在受众间的未完成性
    第三节、中国历史电视剧受众审美感知的多义性
        一、受众对历史电视剧艺术价值审美的多义性
        二、去定型化成为多义审美的必由之路
余论: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历史电视剧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中国历史电视剧的主要审美特征”主要参考作品
附录二:本文作者科研成果
后记(代致谢词)

(4)新历史主义视阈中的当代历史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 历史剧研究的现状与范畴
    (一) 中国当代历史剧研究的现状
    (二) 历史剧研究的范畴
二 历史剧与叙事
    (一) 新历史主义的史剧观
    (二) 历史剧与历史的关系
    (三) 历史剧的类型
三 当代历史剧的新历史主义阐释
    (一) 戏说历史,消费野史
    (二) 化“大历史”为“小历史”的叙事策略
    (三) 古今对话,时空穿梭
四 历史剧与现实
结语 通向一种影视史学
参考文献
后记

(5)世纪之交的清朝题材电视剧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对象的界定及论文基本结构
        1.1 研究对象的概念界定
        1.2 本论文的基本结构
    2 清朝剧现象描述
    3 本选题的研究现状
    4 研究思路及方法
        4.1 研究视角的多重性
        4.2 关于引入类型片的分析角度的重点说明
    5 特色与创新
        5.1 以媒体文化为突破口实现历史剧研究的范式转换
        5.2 提出“清朝剧文化”的概念
第二章 清朝剧与历史消费
    1 历史消费概念的含义及提出背景
        1.1 清朝剧作为基本话题的理解
        1.2 传媒文化语境与清朝剧文化的生成(以“慈禧”形象为例)
        1.3 历史消费概念提出及其时代内涵
    2 清朝剧与历史学习
        2.1 有关清朝剧搬演“历史”的几种代表性观点
        2.2“时代的精神状况”与历史学习
    3 商业美学中的历史真实
    4 媒介教育对影视历史消费的引导作用
第三章 清朝剧的社会意识形态关联
    1 清朝剧与权谋文化观念
        1.1 舆论领域对清朝剧权谋文化的批评
        1.2 对“权谋文化批判”的反批评
        1.3 清朝剧权谋文化的历史积淀和现实基础
    2 荧屏镜像中的改革与反腐
        2.1 清朝剧自觉配合主流意识形态
        2.2 改革与反腐意识的影像投射
    3 现实投影的社会心理基础
        3.1 电视剧收视人群的基本结构及心理特征
        3.2 主流意识形态积极地利用清朝剧的“安抚功能”
    4 清朝剧与电视剧的批评导向
第四章 清朝剧的叙事策略
    1 强调故事性
    2 故事模式化
        2.1 结构合理,主线清晰
        2.2 人物性格的二元对立和结局的可预见性
        2.3 结构模式化
    3 叙事民间化
        3.1 民间叙事与大众欣赏心理积淀
        3.2 民间叙事与戏说的内在关联
    4 权力的权威化与游戏化
        4.1 清朝剧的两种权力叙事
        4.2 权力戏说的消费意义
第五章 清朝剧与电视剧市场
    1 清朝剧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1.1 传媒的市场化变革
        1.2 民营资本是清朝剧的重要投资来源之一
    2 清朝剧拥有广大海外市场
        2.1 面向海外的国内电视台的状况
        2.2 清朝剧的海外市场
    3 清朝剧的跟风现象分析
        3.1 跟风是媒体文化的基本特征
        3.2 清朝剧跟风的两种表现
    4 清朝剧的质量意识解析
        4.1 清朝剧数量巨大优质片少
        4.2 《雍正王朝》质量意识的个案剖析
    5 清朝剧的类型学审视
结语
    1 清朝剧盛行是转型期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2 清朝剧盛行的根本外部因素是媒体的市场化改革
    3 清朝剧的阐释和研究必须放在媒体文化语境下进行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声明
后记

四、被时代刷新的历史剧(论文参考文献)

  • [1]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大众传播学解读[D]. 杨杰. 湖南师范大学, 2011(12)
  • [2]当代大众文化中的历史情结现象研究[D]. 刘丽红. 中南大学, 2009(04)
  • [3]论中国历史电视剧的基本美学特征[D]. 杜莹杰. 中国传媒大学, 2008(11)
  • [4]新历史主义视阈中的当代历史剧[D]. 张慧敏. 兰州大学, 2007(04)
  • [5]世纪之交的清朝题材电视剧现象研究[D]. 李兴亮. 四川大学, 2005(06)
  • [6]被时代刷新的历史剧[J]. 张凤铸,张文娟. 当代电视, 2002(01)

标签:;  ;  ;  ;  ;  

一部被时代刷新的历史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