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24名机动车驾驶人健康状况初步调查

14124名机动车驾驶人健康状况初步调查

一、14124例机动车驾驶员健康状况初步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邹晟誉[1](2021)在《城市快速路交通安全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快速路在满足市民出行需求的同时,其交通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为提高城市快速路交通安全管理水平,有必要围绕城市快速路的交通安全评价展开研究。首先,基于城市快速路的构造及布局、交通运行状态和交通安全状况,明确从微观层面对快速路进行交通安全评价;将城市快速路分解为基本路段和节点(分流区、合流区和交织区),将这些基本路段和节点定义为快速路“单元”,两个路段单元和一个节点单元组成的最小区段,称为快速路“子区段”,从微观层面建立单元、子区段和快速路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子区段作为城市快速路交通安全评价的对象,并基于此建立城市快速路交通安全评价三级架构,再进一步确定评价周期和方法,建立交通安全评价框架。其次,通过分析交通事故与交通冲突的内在联系,将严重冲突率作为评价指标;初步选取交通安全影响因素,并进行相关数据的调查和整理;利用严重冲突率客观表征道路交通安全状况这一特性,基于描述性统计方法和相关性分析对交通安全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筛选出交通安全影响因素,为后文交通安全评价模型的构建和管控对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再次,快速路子区段由两个路段单元和一个节点单元组成,要实现对子区段的交通安全评价,首先需要对单元进行交通安全评价,再将各单元评价结果进行融合。依据严重冲突率划分交通安全等级,基于严重冲突率及筛选出的交通安全影响因素,借助贝叶斯网络作为建模工具,分别构建快速路不同类型单元的交通安全评价模型,并基于训练数据集和测试数据集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利用证据关联系数的冲突度量方法,结合D-S证据理论这一信息融合技术,将各单元的评价结果融合实现对子区段的交通安全评价,从而建立快速路子区段交通安全评价模型。最后,以长沙市南二环部分区域为例进行实例应用研究。验证评价模型在连续6个时段的评价效果,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多因素推理分析,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提出管控措施建议,结果显示:建立的交通安全评价模型能判断不同类型子区段的交通安全状况;以子区段作为评价对象,并将评价结果生成热力图来综合反映快速路的交通安全状况是可行的且具有实际意义;建立的交通安全评价模型能根据评价结果进行致因分析,为制定交通安全管控措施提供依据。

延月宏[2](2021)在《考虑幸福感的历史街区出行方式选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机动化的迅速发展,以慢行交通为主的历史街区难以负荷大量的交通需求,快慢行交通系统的服务水平普遍较低,且受风貌保护影响街区不易通过增加交通供给解决交通问题,导致居民日常出行感受及品质不佳。因此本文为重视人们精神需求,将历史街区出行者的幸福感引入交通方式选择模型中,分析出行行为选择机理并为优化历史街区交通空间及交通组织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首先以出行特性、个人社会经济属性、出行幸福感包括认知评判和情绪感受两个维度及出行偏好设计调查问卷,利用RP和SP相结合的方法获取了历史街区出行群体单次出行特征的有效样本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基础统计分析。其次,在结构方程模型和非集计模型的理论基础上,提出构建考虑幸福感的历史街区出行方式选择SEM-Logit整合模型。最后,结合实际调查数据建立SEM-Logit整合模型,对历史街区出行群体交通方式选择过程、出行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量化不同出行方式的出行幸福感,并预测不同选择结果,同时提出了历史街区出行方式选择的引导政策及交通管理措施。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与传统的Logit模型相比,考虑幸福感的历史街区出行方式选择SEM-Logit模型更贴合实际历史街区出行者交通方式选择,验证了包括认知评判和情绪感受的出行幸福感潜变量对出行者的出行行为确实具有不可小觑的影响,并得出不同交通方式在出行幸福感上的具体差异性。综上,研究有助于相关部门了解历史街区不同出行群体的出行行为及出行幸福感,为进一步推动城市与历史街区的交通系统一体化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谢思红[3](2021)在《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电动自行车风险骑行行为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城镇化进程迅速推进,居民的出行交通工具也呈现多样化。电动自行车因经济、节能、便捷的优点,逐渐成为我国居民出行重要的交通工具。电动自行车的发展有效弥补了我国短程出行的短板,但由于骑行者交通安全意识淡薄,缺乏专业的技能培训,诱发了系列安全问题,给城市交通管理和安全保障工作带来巨大压力。因此,需深入探究电动自行车风险骑行行为形成机理,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改善对策。论文首先对影响风险骑行行为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初始研究模型,包括大五人格、交通安全氛围、交通安全知识、风险骑行行为四个构面。在此基础上编制电动自行车风险骑行行为量表,重点为改编具有电动自行车特性的交通安全氛围量表。对桂林市电动自行车骑行者实施随机抽样调查,获取实证分析数据。结合统计学分析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信效度分析以及因子分析。根据潜变量的因子得分进行因子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各潜变量均可在某个或多个基本信息变量中具有显着差异。其次,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大五人格-交通安全氛围-风险骑行行为研究模型进行验证,经过适配度检验和模型修正,得到变量间的影响路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以交通安全氛围的各因子为中介,大五人格可对风险骑行行为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5种人格特质中,宜人性对外部情感需求和内部需求的影响最大,神经质对功能性的影响最大。当拥有友善性格特征(高宜人性、高开放性、高尽责性)的骑行者,认为外部交通环境充满压力(外部情感需求得分高),自身技能要求高(内部需求得分高),交通系统功能失调(功能性得分低)时,发生风险骑行行为几率更低。对性别、年龄、是否育有子女的人口统计变量做分群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群组在潜变量路径上具有显着差异。由于功能性的影响,高宜人性的男性和高尽责性的女性反而正向影响风险骑行行为;在中老年组和有子女组,交通安全氛围在大五人格与风险骑行行为的中介效果较弱。对交通安全知识进行调节效应检验,结果表明交通安全知识在内部需求和风险骑行行为中具有显着的正向调节作用。最后,结合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了改善电动自行车骑行行为的对策,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提供参考。

段腾龙[4](2021)在《基于PC-Crash的昆明地区道路交通死亡事故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应用Google、CNKI等学术搜索引擎,检索全国道路交通死亡事故文献资料,获取道路交通死亡事故案例41632例;在“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http://data.stats.gov.cn)收集全国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情况和各车型的发生情况,共计998882例。应用SPSS23.0软件统计全国道路交通死亡事故死亡案例,对死者的一般情况、事故发生时间、损伤类型、死亡原因及死亡原因与车型的关系、车辆类型、路面类型及事故类型等参数指标进行分析。通过现场调查,对昆明地区1000例道路交通死亡事故案件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建立了昆明地区真实的道路交通死亡事故数据库,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研究事故的碰撞形态及碰撞位置、人-车碰撞事故中的驾驶员、车辆、行人等的特点及行人致伤机理和行人损伤评价指标。最后,应用PC-Crash对15例人-车碰撞道路交通事故案例进行再现,建立行人与车辆的碰撞模型,仿真事故发生的真实过程。研究表明,通过大量道路交通死亡事故案例分析,发现事故发生时间、损伤类型、死亡原因及死亡原因与车型的关系、车辆类型、路面类型及事故类型等分布具有一定的特点,进一步阐明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规律,对提升法医学交通事故预防和鉴定效率以及减少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同时也为道路交通事故的预防及法医学研究提供了方向。基于PC-Crash软件的道路交通事故虚拟再现技术具有建模简单、模拟时间短、再现精度高、模拟界面形象逼真及分析结果易提取等特点,应用PC-Crash软件能够对人-车碰撞道路交通事故进行重建,可以再现道路交通事故现场,确定事故车速,能够对人体损伤的部位、程度、成伤方式得到进一步阐明,为法医学司法鉴定中车速鉴定、成伤机制、交通方式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法。

冯思鹤[5](2021)在《机动车驾驶人事故倾向性成因分析及安全教育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现行的驾驶人安全教育缺少针对驾驶人事故倾向性成因的教育内容,并忽略了驾驶人在学习驾驶技能时的心理特性,实践性训练不足,导致现有的驾驶人安全教育效果较差。为了提高驾驶人安全教育效果,本文参考教育心理学的人格气质类型和DISC个性测评,设计适用于城市中非职业驾驶人的事故倾向性调查问卷及驾驶学习人格倾向测评量表,建立用于划分驾驶人的驾驶学习人格的模型,分析事故倾向性的驾驶人的成因,设计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内容,最终依据沉锚效应、遗忘规律和教育刺激方式倾向提出了针对不同驾驶学习人格驾驶人的锚定式安全教育方法,设计了可实施的驾驶人安全教育方案。首先,定义驾驶人的驾驶学习人格,结合教育心理学的人格气质类型,通过K-means聚类算法得到影响驾驶人格的三种驾驶人格气质因素,即灵活性、情绪性和均衡性气质因素。再基于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建立了驾驶学习人格划分模型,提出了三种驾驶学习人格,即教条型驾驶学习人格、情绪型驾驶学习人格和冷静型驾驶学习人格。其次,定义成长期和成熟期的驾驶人,通过SPSS的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分析了成长期和成熟期非职业驾驶人的事故倾向性成因。得到对成长期的事故倾向性驾驶人有显着影响的因素为驾驶熟练度和风险预判能力,而对成熟期事故倾向性驾驶人有显着影响的因素为注意力集中程度与驾驶学习人格中的冷静型驾驶学习人格和情绪型驾驶学习人格。之后,在此成因分析的基础上,设计针对性的教育内容,与心理学“沉锚效应”结合,提出适用于成长期事故倾向性驾驶人的锚定式安全教育方法。该方法利用模拟驾驶技术和多方面的教育刺激方式,对驾驶人进行思维和动作训练,从第一视角的角度对驾驶技能进行学习和训练,帮助其提高驾驶熟练度。并建立第一视角事故感受训练库,让驾驶人从第一视角体验事故发生过程,提高其风险预判能力。最后,考虑不同驾驶学习人格的教育刺激方式倾向与特点,根据思维记忆遗忘曲线与动作记忆遗忘曲线设置合理的记忆周期,最终设计分别适用于成长期教条型、情绪型和冷静型驾驶学习人格的三种安全教育方案,并进行有效性验证。最终验证事故倾向性驾驶人的锚定式安全教育方法可以补充现行的驾驶人安全教育体系,提供考虑驾驶人在驾驶学习中的人格倾向特性的驾驶人安全教育方案,以提高驾驶人安全教育效果,增强驾驶人的防御性安全驾驶意识,降低驾驶人的事故倾向性。

韩万里[6](2021)在《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特征及安全风险研究》文中指出在人-车-路环境组成的交通系统中,驾驶员是系统主体,是保证道路交通安全的核心。近年来针对主动交通安全管理系统的研究逐渐成为主流,尤其对于重型货车等大型营运性驾驶员驾驶行为特征的研究倍受研究者的关注。因此,本文以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及其安全风险为研究对象,设计出适用于我国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体系量表,分析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安全水平评价方法,构建重型货车驾驶员交通事故风险预测模型。把对重型货车驾驶员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控制转换为对其主要影响因素的控制,以提高和改善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丰富了驾驶员驾驶行为相关理论,为重型货车驾驶员安全驾驶行为分析与安全风险研究提供思路和实验方法。首先,在总结分析重型货车运行安全、驾驶行为特征、驾驶行为安全评价方法及交通事故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明确研究目的、方法及创新思路。修正拓展了驾驶行为定义,对驾驶行为进行分类,梳理了各类相关概念之间定义关系;基于交通心理学及海因里希“多米诺骨牌”因果连锁理论等,结合重型货车交通事故统计数据,对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特征及其交通事故成因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构建了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表征框架。其次,基于统计学与心理学理论,运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交流访谈、观察法及探索性因子分析等方法,设计出了适合我国重型货车驾驶员特征的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体系量表,分析了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的表现特征,并对验证了量表的合理与有效性。然后,将相关性分析、多重对应分析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相结合,分析不同属性的重型货车驾驶员的各种驾驶行为特征。基于计划行为理论,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路径预测方法,构建了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影响因素路径整合模型,全面分析影响重型货车驾驶行为发生动机因素,找出影响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的关键因子及其影响度。再者,基于驾驶行为量表,从重型货车驾驶员的积极行为、一般违规行为、错误驾驶行为、疏忽大意驾驶行为及风险/攻击性驾驶行为5个方面构建了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安全指标体系。提出了将主成分分析与熵值法相融合的方法对驾驶行为安全评价指标融合赋权,将灰色关联度与TOPSIS综合评价法相融合的方法构建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安全水平评价模型,实现对不同群体的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安全水平综合评价。最后,基于重型货车驾驶行为量表及其数据统计学特征,以重型货车驾驶员属性及其驾驶行为为自变量,以重型货车是否发生交通事故为因变量。应用相关性分析、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及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用于重型货车驾驶员交通事故风险建模的自变量。并提出基于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的重型货车驾驶员交通事故风险预测方法,构建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来说明驾驶员及其驾驶行为特征参数之间的关联特征对重型货车驾驶员交通事故风险预测结果的影响。并对影响重型货车驾驶员发生交通事故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改善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及其预防事故的措施与建议。研究成果丰富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相关理论,有助于提高对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研究的重视程度,为重型货车驾驶员不当驾驶行为的矫正与积极驾驶行为的培养等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制定相关安全措施政策或规章、开发重型货车碰撞预警系统等提供指导。可改善重型货车驾驶员的驾驶行为,提高驾驶安全性,预防或减少重型货车交通事故发生。

广州市人民政府[7](2021)在《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取消和重心下移一批市级行政权力事项的决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州市人民政府文件穗府[2021]1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深化"放管服" 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市政府决定取消和重心下移2597项市级行政权力事项,其中取消269项,实行重心下移、改由区(含功能区,下同)就近实施2328项。各区、市有关部门要做好落实和衔接工作,细化监管措施,提高监管效能,推进政府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

孟雪[8](2020)在《儿童友好导向的城市住区空间环境评价与优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少年儿童群体,其中近1.8亿儿童居住在城市中。关注儿童权益,创造适宜他们生活的城市环境,是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也是我国人口结构转型关键时期值得全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2016年,我国为应对人口老龄化与少子化现状全面放开二孩政策,鼓励新生人口的生育与抚养。生育政策的调整使得儿童福利相关基本需求获得不断释放,并对儿童居住生活的物质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此同时,当前我国城市儿童面临着健康水平下降、伤害事故频发、自然观缺失与心理问题等多重危机。如何调整资源配置与改善环境质量,营建儿童支持性环境,成为当前城市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从儿童友好视角出发,以承载儿童日常生活的住区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对于住区空间环境进行系统研究,探索其优化思路与改善对策,以期为城市住区层面的儿童友好环境设计提供实践指导。本文通过理论研究与系统调查,从多个层面剖析儿童友好理念与住区空间环境之间的内在关联。在理论研究方面,通过解析相关理论基础,明确物质空间为切入点的儿童友好环境研究理论认知原型;通过回顾与总结国外儿童友好环境建设经验,明晰实践中的实施要点与物质空间所起的关键作用。在此基础上,对研究视角进一步限定,从环境行为视角出发探究住区空间与儿童行为的内在关联,并结合住区功能维度与儿童发展需求,提出优化目标。在系统调查方面,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观察、半结构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明确儿童与家长环境感知偏好、儿童活动时空特征以及现存空间环境关键问题,并综合调查结果,建立城市住区儿童相关空间环境要素集。建构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是提出优化思路的重要前置条件,有助于明确现存关键问题,并为后续改进提供可靠依据。研究基于前文理论研究与系统调查,遵循量表开发流程对儿童友好度评价量表进行开发,以我国4座大型城市为主要调研区域,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建立评价体系基本框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的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验证模型的可靠性,并运用测量恒等性分析证实其对于跨年龄儿童群组的稳定性。在此基础上,依据路径系数计算指标权重,建立包含6项一级指标、23项二级指标的儿童友好度评价体系,并结合具体实例进行评价体系的应用研究。在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究环境儿童友好度对于居住满意度的影响。量化分析环境儿童友好水平的影响效用,有助于明晰如何通过环境改善提升居住满意度,并为优化设计提供适时反馈。研究以生活满意度模型为原型,提出改进后的理论模型,明确环境儿童友好度在其中的作用方式。在此基础上,基于调研问卷样本数据,采用多重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对环境儿童友好度的影响路径与作用效果进行检验。围绕儿童友好度评价体系的6项核心指标,结合影响检验结果,本文对优化设计要点进行系统凝练,提出符合城市住区共性需求、具有普适性的优化设计对策。具体来说,分别从游憩资源补充、步行环境改善、街区交通组织、服务设施完善、邻里氛围塑造与环境风险防控6个方面提出儿童友好导向的城市住区空间环境优化设计对策。本文从儿童友好视角出发,重新审视城市住区空间环境系统构成,探究其科学评价方式与优化设计思路。研究成果可为住区空间环境量化分析与客观评估提供可靠支撑,为住区空间环境设计与既有环境更新提供实践指导,并为相关设计导则研发与规范制定提供参考,对于推进儿童友好住区与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董辰昊[9](2020)在《城市道路典型交通失范行为特征及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城市居民的交通文明素养与城市交通建设发展水平之间依然存在一定差距,交通违规、违法行为和交通陋习等交通失范行为仍屡见不鲜。本论文依托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驾驶仿真实验的非故意闯红灯行为规律及其事故智能预警方法研究》(71901036)和西安市科技计划项目《西安市典型道路交通失范行为对交通运行的影响与对策研究》(2019111913RKX003SF007-9),以分析典型交通失范行为特征和影响因素为基础,研究典型交通失范行为的发生机理和管理对策。本文主体可概括为典型交通失范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机动车交叉口控制区强行换道的影响研究、非机动车侵入对无物理隔离路段的影响研究、交通管理改善对策及应用效果研究四个部分。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基于随机效用理论的典型交通失范行为影响因素程度排序MNL模型。通过无人机现场采集和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典型交通失范行为的相关数据,对所获取视频数据进行去抖、定义感兴趣区域和形态学优化处理,在统计分析交叉口控制区、无物理隔离路段和调查问卷数据的基础上,研究交叉口控制区机动车行驶特征和无物理隔离路段非机动车行驶特征。基于随机效用理论,构建典型交通失范行为影响因素的MNL模型,利用调查数据得出三类典型交通失范行为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排序。(2)提出交叉口控制区机动车强行换道的交通安全和效率的分析方法。基于强行换道行为对于交叉口控制区车流运行效率及安全的影响,将车辆的运行过程划分为稳定通过期、减速停驶期及排队期三个阶段,分别对强行换道行为发生的初始车道和目标车道进行研究。以交通流理论为基础,建立了强行换道影响下的交叉口通行能力分析方法和交叉口运行延误分析方法,并提出了以换道速度、换道角度和减速度为评价标准的强行换道车辆的交通安全分析方法。通过本文提出的效率评价方法针对不同交通流运行状态,进行强行换道下的交叉口控制区效率分析,定量评价强行换道率、换道时间及换道距离对交叉口控制区交通通行效率的影响。(3)提出非机动车侵入无物理隔离路段交通安全和效率评价方法。基于无物理隔离路段中非机动车侵入行为对机动车正常通行造成的干扰现象分类,针对摩擦干扰和阻滞干扰现象,细化非机动车侵入过程中受到干扰的机动车微观加减速过程,对应制定相关安全与效率评价方法。将机动车速度变化量、最小减速度以及非机动车混入角度作为安全评价指标,将机动车行驶速度和延误作为效率评价指标,进行非机动车侵入下的路段交通效率分析,定量评价无物理隔离路段非机动车比例及道路服务水平对道路交通通行安全及效率的影响。(4)提出交通管理改善对策集评标体系。从行为引导和交通安全设施两个方面,根据行为心理学及规范条文提出交通管理改善对策集,将前景理论与演化博弈模型结合,构建驾驶人和交通管理部门之间的演化博弈模型,利用价值函数对动态复制方程进行仿真分析,以及基于KPI理论建立交通安全设施优化有效性评价体系,结合车辆运行特征,对改善对策进行应用效果分析,为有效制止典型交通失范行为提供依据。

王琦[10](2020)在《醉驾案件侦查中人体酒精含量之采样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为了确定犯罪嫌疑人的生理状态,可以对人身进行检查,可以采集血液、尿液等生物样本。在醉驾案件侦查中,为了确认犯罪嫌疑人体内的酒精含量,采样是必不可少的取证行为,是保证侦查等诉讼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与其他侦查取证行为相比,人体酒精含量生物样本采集具有其特殊性:一是对采样即时性的要求极高,具有时效紧急性;二是作为刑事立案前的行为,采样具有行为前置性;三是采样一般由行政执法程序转入刑事侦查程序,所收集的样本证据具有行政转化性。由于我国“醉驾入刑”至今仅有九年时间,与醉驾案件侦查相关的立法、司法解释仍有空白,人体酒精含量之采样程序亟需规制,采样制度亟待完善。本文结合在北方某省的实证调研情况,从采样主体资格、程序适用、采样对象人权保障、仪器设备标准四个方面,分析了当前我国人体酒精含量之采样制度在立法规定和程序设计上的问题,为完善采样制度提出了建议。本文在引文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提出鉴于我国醉驾案件办理出现的新形势和新变化,急需建立适应实践部门现实需要的人体酒精含量之采样制度。随后,本文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按照采集部位的不同,将人体酒精含量生物样本分为血液生物样本、呼出气体生物样本和唾液生物样本三类,提出不同生物样本对人体酒精含量的反映能力不尽相同,因此各种生物样本在醉驾案件侦查中的法律地位也是不同的,并据此归纳生物样本采集的特殊性。同时,提出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从惩罚犯罪的角度出发研究采样制度,有利于统一醉驾认定标准,精准打击醉酒犯罪;依据人权保障理论,应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对采样对象的身体和人格之侵犯,规范采样行为;程序正义理论则要求明确采样主体资格,严格采样程序,提高生物样本证据的可靠性。第二,通过实证研究法,指出当前采样制度在主体、程序、对象和仪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实践中的分歧和期待解决的方向。第三,通过比较研究法,指出在一些醉驾惩治经验丰富的国家,形成了系统的关于醉驾案件侦查采样的法律规定、程序设计及生物样本证据的适用规则,值得我国借鉴。最后,在前述分析和借鉴的基础上提出完善建议。在立法层面,要统一采样仪器的行业标准,并厘清呼出气体生物样本及其检测结果的法律地位;在具体制度层面,尝试建立采样主体资格认证制度、递进式呼气样本采集制度、驾驶能力受损评估制度、血液酒精含量回溯推算制度以及采样前问询制度,同时要对现有的见证人制度和样本登记制度进行规范。

二、14124例机动车驾驶员健康状况初步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4124例机动车驾驶员健康状况初步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快速路交通安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评价研究现状
        1.2.2 贝叶斯网络在安全领域中的研究现状
        1.2.3 D-S证据理论在交通领域中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城市快速路及其交通安全评价
    2.1 城市快速路概述
        2.1.1 城市快速路定义
        2.1.2 城市快速路的构造及布局
        2.1.3 城市快速路交通运行状态
    2.2 城市快速路交通安全状况
        2.2.1 城市快速路交通安全管理状况
        2.2.2 城市快速路交通事故状况
    2.3 城市快速路交通安全评价概述
        2.3.1 城市快速路交通安全评价定义及其范围
        2.3.2 城市快速路交通安全评价对象
        2.3.3 城市快速路交通安全评价周期
        2.3.4 城市快速路交通安全评价方法
    2.4 本章小结
3 城市快速路交通安全评价指标及交通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3.1 城市快速路交通安全评价指标的确定
        3.1.1 城市快速路交通安全评价指标
        3.1.2 选取的评价指标在本文研究中的优势
    3.2 城市快速路交通安全影响因素的选取
        3.2.1 选取交通安全影响因素的目的
        3.2.2 交通安全影响因素的选取
    3.3 数据调查与整理
        3.3.1 调查准备
        3.3.2 调查内容及数据采集
        3.3.3 基础数据处理
        3.3.4 严重冲突判别
    3.4 城市快速路交通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3.4.1 交通量
        3.4.2 交通组成
        3.4.3 照明条件
        3.4.4 偶发性影响因素
        3.4.5 其它影响因素
    3.5 本章小结
4 城市快速路交通安全评价模型构建
    4.1 城市快速路交通安全评价模型构建方法概述
        4.1.1 贝叶斯网络相关理论
        4.1.2 D-S证据理论概述
        4.1.3 基于证据关联系数的冲突度量方法
        4.1.4 选取的方法在本文研究中的优势
    4.2 城市快速路单元交通安全评价模型
        4.2.1 变量设置
        4.2.2 路段单元交通安全评价模型构建
        4.2.3 出口节点单元交通安全评价模型构建
        4.2.4 入口节点单元交通安全评价模型构建
        4.2.5 交织节点单元交通安全评价模型构建
        4.2.6 城市快速路单元交通安全评价模型有效性验证
    4.3 城市快速路子区段交通安全评价模型
        4.3.1 安全等级划分
        4.3.2 城市快速路子区段类型的划分
        4.3.3 城市快速路子区段交通安全评价模型构建
    4.4 本章小结
5 城市快速路交通安全评价模型应用研究
    5.1 实例应用对象简介
    5.2 城市快速路交通安全评价模型实例应用
        5.2.1 城市快速路单元交通安全评价
        5.2.2 城市快速路子区段交通安全评价
        5.2.3 实例应用评价结果
        5.2.4 评价结果分析
    5.3 城市快速路交通安全管控对策
        5.3.1 城市快速路交通安全管控措施
        5.3.2 管控措施预期实施效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城市快速路交通事故接处警记录
附录B 路段道路条件评判表
附录C 视频识别程序源代码
附录D 样本数据调查统计结果
附录E 严重冲突数据调查统计结果
附录F 交通安全影响因素分析计算过程演示
附录G 各类型单元贝叶斯网络数据集
附录H 贝叶斯网络模型预测结果
附录I 实例应用数据统计结果
附录J 实例应用计算过程演示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2)考虑幸福感的历史街区出行方式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诸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3.3 研究方法
        1.3.4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及概念综述
    2.1 历史街区概述
        2.1.1 历史街区的定义
        2.1.2 历史街区交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3 历史街区的交通形态与城市其他区域的差异性
    2.2 交通出行与幸福感的理论分析
        2.2.1 效用与主观幸福感
        2.2.2 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
        2.2.3 出行与主观幸福感
    2.3 考虑幸福感的历史街区出行选择研究框架
    2.4 本章小结
3 历史街区出行幸福感问卷调查及特征分析
    3.1 调查设计与实施
        3.1.1 调查方法
        3.1.2 调查问卷的内容设计
        3.1.3 调查问卷设计内容及说明
        3.1.4 调查样本量确定
        3.1.5 调查区域概况
        3.1.6 调查实施
    3.2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3.2.1 出行基本信息的统计分析
        3.2.2 出行方式选择影响因素交叉统计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历史街区交通出行方式选择SEM-Logit模型
    4.1 构建模型的背景
    4.2 出行幸福感结构方程模型
        4.2.1 模型的结构
        4.2.2 模型的实施步骤
        4.2.3 模型的应用软件及路径图
    4.3 考虑幸福感的历史街区出行方式选择模型
        4.3.1 SEM-Logit整合模型的构建
        4.3.2 SEM-Logit的模型检验
    4.4 本章小结
5 湘子庙历史街区出行方式选择应用研究
    5.1 出行幸福感的SEM模型参数估计
        5.1.1 模型构建
        5.1.2 模型信度分析
        5.1.3 模型收敛效度的验证
        5.1.4 模型整体适配度检验
    5.2 建立考虑幸福感的历史街区出行方式选择SEM-Logit模型
        5.2.1 特征变量的选取以及选择肢的赋值
        5.2.2 多项Logit模型参数估计
        5.2.3 标定结果检验及分担率预测
    5.3 结果分析
    5.4 对策与建议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附录 前往粉巷、德福巷、顺城巷等街区时不同交通方式的出行幸福感调查问卷

(3)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电动自行车风险骑行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理论概述
        §1.2.1 人格特质理论
        §1.2.2 安全氛围理论
        §1.2.3 驾驶行为理论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人格特质与驾驶行为关系研究现状
        §1.3.2 人格特质与安全氛围关系研究现状
        §1.3.3 安全氛围与驾驶行为关系研究现状
        §1.3.4 安全知识的调节作用研究现状
        §1.3.5 研究现状小结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问卷设计与调查实施
    §2.1 风险骑行行为理论研究模型
    §2.2 量表设计
        §2.2.1 大五人格量表
        §2.2.2 交通安全氛围量表
        §2.2.3 风险骑行行为量表
        §2.2.4 交通安全知识量表
    §2.3 调查实施过程
        §2.3.1 问卷发放过程
        §2.3.2 样本量
        §2.3.3 样本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据检验与分析
    §3.1 调查问卷的检验
        §3.1.1 探索性因子分析
        §3.1.2 信度检验
    §3.2 因子差异性分析
        §3.2.1 因子得分计算
        §3.2.2 人口统计变量的显着性差异分析
        §3.2.3 骑行信息变量的显着性差异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风险骑行行为分析
    §4.1 结构方程模型
    §4.2 模型检验与修正
        §4.2.1 测量模型适配度的检验与修正
        §4.2.2 结构模型适配度的检验与修正
    §4.3 模型结果分析
        §4.3.1 潜变量路径分析
        §4.3.2 人口统计特征下的多群组路径分析
        §4.3.3 交通安全知识的调节作用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改善电动自行车骑行行为的对策
    §5.1 人格特质相关对策
    §5.2 交通安全氛围相关对策
        §5.2.1 提高内部需求认知水平
        §5.2.2 提高交通系统功能性水平
        §5.2.3 提高交通安全知识水平
    §5.3 交通管制和惩罚机制对策
        §5.3.1 电动自行车处罚程序APP
        §5.3.2 电动自行车违章特征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局限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电动自行车用户风险骑行行为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4)基于PC-Crash的昆明地区道路交通死亡事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基于PC-Crash的昆明地区道路交通死亡事故研究概述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前期研究基础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全国道路交通死亡事故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一般资料
        2.2.2 研究方法
    2.3 结果
        2.3.1 2013年~2017年全国道路交通事故发生情况
        2.3.2 死者性别
        2.3.3 死者年龄
        2.3.4 道路交通事故发生时间
        2.3.5 道路交通事故损伤类型
        2.3.6 道路交通事故死亡原因
        2.3.7 道路交通事故死亡原因与车辆类型的关系
        2.3.8 道路交通事故肇事车辆类型
        2.3.9 道路交通事故发生路面类型
        2.3.10 道路交通事故的事故类型
    2.4 讨论
    2.5 结论
第3章 昆明地区1000例道路交通死亡事故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资料
        3.2.2 研究方法
        3.2.2.1 一般描述性统计
        3.2.2.2 圆分布方法
        3.2.2.3 单因素分析
    3.3 结果
        3.3.1 死者性别
        3.3.2 死者年龄
        3.3.3 道路交通事故发生时间
        3.3.3.1 一般描述统计
        3.3.3.2 基于圆分布法的时间分布
        3.3.3.4 天气类型
        3.3.5 路面状况
        3.3.6 路面类型
        3.3.7 道路交通事故损伤类型
        3.3.8 道路交通事故死亡原因
        3.3.9 道路交通事故的交通方式
        3.3.10 道路交通事故发生道路类型
        3.3.11 道路交通事故的事故类型
        3.3.12 道路交通事故的事故位置
        3.3.13 道路交通事故的道路线型
        3.3.14 道路交通事故的交通控制
        3.3.15 道路交通事故的事故形态
        3.3.16 道路交通事故的车辆类型
        3.3.17 道路交通事故的驾驶员类别
        3.3.18 道路交通事故的驾驶员驾驶证状态
        3.3.19 道路交通事故的酒驾情况
        3.3.20 道路交通事故的驾驶员避让措施
    3.4 讨论
    3.5 结论
第4章 基于PC-Crash软件的人-车碰撞道路交通事故重建研究
    4.1 引言
    4.2 研究材料
    4.3 方法
        4.3.1 事故现场重建
        4.3.2 人车模型建立
        4.3.3 事故再现方法
        4.3.4 车速验证及行人损伤评价方法
        4.3.5 PC-Crash软件仿真重建数据输出
    4.4 结果
    4.5 讨论
    4.6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基于PC-Crash软件的人-车道路交通事故再现技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机动车驾驶人事故倾向性成因分析及安全教育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综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驾驶人事故倾向性与驾驶学习人格问卷设计与调查
    2.1 问卷设计原则与研究对象
        2.1.1 问卷设计原则
        2.1.2 研究对象
    2.2 问卷题目设计
        2.2.1 调查问卷指标初筛
        2.2.2 事故倾向性成因题目设计
        2.2.3 驾驶学习人格倾向题目设计
    2.3 调查问卷信效度检验
        2.3.1 信度检验
        2.3.2 效度检验
    2.4 调查问卷统计结果
    2.5 本章小结
3 驾驶学习人格划分与事故倾向性成因分析
    3.1 驾驶学习人格划分
        3.1.1 驾驶学习人格的定义及特点
        3.1.2 驾驶学习人格的三因素
        3.1.3 驾驶学习人格划分模型
        3.1.4 模型的有效性验证
    3.2 驾驶人事故倾向性成因分析
        3.2.1 成长期驾驶人与成熟期驾驶人定义
        3.2.2 成长期驾驶人事故倾向性成因分析
        3.2.3 成熟期驾驶人事故倾向性成因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事故倾向性驾驶人安全教育方法
    4.1 驾驶人安全教育方法理论基础
        4.1.1 锚定式记忆理论
        4.1.2 遗忘规律
        4.1.3 教育刺激方式
    4.2 驾驶人安全教育方法教育内容
        4.2.1 总体设计
        4.2.2 思维操作训练
        4.2.3 动作操作训练
    4.3 驾驶人安全教育方案
        4.3.1 教条型驾驶人安全教育方案
        4.3.2 情绪型驾驶人安全教育方案
        4.3.3 冷静型驾驶人安全教育方案
    4.4 本章小结
5 驾驶人安全教育方法的实例验证
    5.1 驾驶人安全教育方法验证思路
    5.2 教条型驾驶人安全教育方法验证
    5.3 情绪型驾驶人安全教育方法验证
    5.4 冷静型驾驶人安全教育方法验证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6)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特征及安全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重型货车数量
        1.1.2 交通安全形势
        1.1.3 研究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的必要性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重型货车安全研究
        1.3.2 驾驶行为研究
        1.3.3 驾驶行为安全评价指标及建模方法
        1.3.4 交通事故风险分析模型
        1.3.5 既有研究评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重型货车驾驶行为定义及其表征结构研究
    2.1 驾驶行为定义及研究范围界定
        2.1.1 驾驶行为概念界定
        2.1.2 驾驶行为分类及研究范围
    2.2 驾驶行为的形成分析
    2.3 重型货车交通事故特征及其事故原因分布
        2.3.1 交通事故特征与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2.3.2 事故原因分布
    2.4 重型货车驾驶员交通心理分析
        2.4.1 社会责任感
        2.4.2 冒险心理
        2.4.3 交通安全感
        2.4.4 期望心理
    2.5 重型货车交通事故成因及驾驶行为特征表征结构
        2.5.1 事故成因分析
        2.5.2 驾驶行为特征分析
        2.5.3 重型货车驾驶行为表征结构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体系量表构建研究
    3.1 研究思路
        3.1.1 问题描述
        3.1.2 研究思路
    3.2 研究方法
        3.2.1 驾驶行为调查方法
        3.2.2 因子分析法
    3.3 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量表初始体系构建
    3.4 问卷调查实施
        3.4.1 调查目的与对象
        3.4.2 调查样本量
        3.4.3 调查过程
    3.5 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体系构建
        3.5.1 探索性因子分析
        3.5.2 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量表结构
    3.6 重型货车驾驶行为量表信度与效度检验
        3.6.1 信效度及构建效度检验
        3.6.2 关联效度分析
        3.6.3 区分效度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路径整合模型研究
    4.1 问题描述与研究思路
        4.1.1 问题描述
        4.1.2 研究思路
    4.2 研究方法
        4.2.1 多重对应分析
        4.2.2 计划行为理论
        4.2.3 结构方程模型
    4.3 重型货车驾驶员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4.4 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特性分析
        4.4.1 不同驾驶行为与其态度、自我期望关系分析
        4.4.2 不同驾驶行为与其人口学因素关系分析
        4.4.3 不同驾驶行为与其驾驶经验关系分析
        4.4.4 不同驾驶行为与驾驶休息时间关系分析
        4.4.5 不同驾驶行为与经济压力关系分析
        4.4.6 不同驾驶行为与交通事故关系分析
    4.5 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影响因素路径整合模型
        4.5.1 模型构建
        4.5.2 影响因素路径构建
        4.5.3 适配度分析
    4.6 影响因素路径关系分析
        4.6.1 各变量间的相互关系分析
        4.6.2 各变量间的影响程度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驾驶行为量表的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安全评价模型研究
    5.1 研究问题与思路
        5.1.1 研究问题
        5.1.2 研究思路
    5.2 研究方法
        5.2.1 TOPSIS评价法
        5.2.2 灰色综合评价法
    5.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4 指标权重确定分析
        5.4.1 主成分分析法在指标层应用
        5.4.2 熵值法在要素层应用
    5.5 基于灰色关联度-TOPSIS评价方法
    5.6 不同群体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安全水平评价
        5.6.1 是否发生过交通事故的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安全水平评价
        5.6.2 不同年龄段的驾驶员驾驶行为安全水平评价
        5.6.3 不同平均每天睡眠时间的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安全水平评价
        5.6.4 不同车辆所有权的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安全水平评价
        5.6.5 不同月收入的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安全水平评价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重型货车驾驶员交通事故风险预测模型研究
    6.1 研究问题与思路
        6.1.1 研究问题
        6.1.2 研究思路
    6.2 研究方法
        6.2.1 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6.2.2 二元logisitic回归模型
        6.2.3 模型检验
    6.3 数据特征及变量选取分析
        6.3.1 数据特征分析
        6.3.2 构建预测模型的数据预分析
    6.4 重型货车交通事故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6.4.1 模型构建
        6.4.2 实现过程
        6.4.3 预测模型检验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重型货车交通事故影响因素分析及其预防措施建议
    7.1 重型货车驾驶员疲劳因素
        7.1.1 平均每天睡眠时间
        7.1.2 行车时间段
    7.2 经营模式因素
    7.3 不同驾驶行为因素分析
        7.3.1 积极驾驶行为
        7.3.2 一般违规驾驶行为
    7.4 个体属性因素
        7.4.1 年龄因素
        7.4.2 月收入因素
    7.5 其他驾驶行为及交叉因素
    7.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主要创新点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致谢
附录 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调查表

(8)儿童友好导向的城市住区空间环境评价与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城市高密度环境中儿童成长现状
        1.1.2 国际社会对儿童权利与友好环境的关注
        1.1.3 我国城市环境建设对儿童的忽视现象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范围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研究框架
第2章 基本研究与基础解析
    2.1 儿童友好环境的理论基础
        2.1.1 儿童权利观念变革
        2.1.2 可持续发展思想导向
        2.1.3 人居环境理论与实践支撑
    2.2 儿童友好环境的实践探索
        2.2.1 儿童友好环境典型行动回顾
        2.2.2 儿童友好环境实践经验总结
    2.3 环境行为视角下的儿童特征深层解析
        2.3.1 儿童行为与环境研究的理论支持
        2.3.2 儿童行为活动的影响因素与特征分析
    2.4 儿童友好导向的城市住区空间环境优化目标
        2.4.1 促进儿童身心健康与发展
        2.4.2 增进儿童环境探索与认知
        2.4.3 提升儿童社会交往与参与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市住区儿童相关空间环境要素的调研与筛查
    3.1 调研方案设计与实施
        3.1.1 调研目的
        3.1.2 调研内容与方法
        3.1.3 调研过程
    3.2 调研结果分析
        3.2.1 儿童及其照护者的环境感知与偏好分析
        3.2.2 儿童活动时空特征分析
        3.2.3 儿童相关空间环境问题汇总
    3.3 城市住区儿童相关空间环境要素确定
        3.3.1 要素筛选
        3.3.2 要素归纳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市住区空间环境儿童友好度评价体系构建
    4.1 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
        4.1.1 研究思路与基本逻辑
        4.1.2 评价体系建立流程
    4.2 儿童友好度评价的量表初步设计
        4.2.1 量表基础研究
        4.2.2 量表项目设计
        4.2.3 量表预测试与信度效度检验
    4.3 儿童友好度评价的初始模型构建
        4.3.1 正式调研与样本概况
        4.3.2 评价体系的初始模型构建
    4.4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儿童友好度评价体系构建
        4.4.1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评价模型建立
        4.4.2 模型的识别、拟合与修正
        4.4.3 模型的测量恒等性检验
        4.4.4 指标权重计算与评价体系建立
    4.5 儿童友好度评价体系的应用研究
        4.5.1 实例选取与评价结果分析
        4.5.2 优化建议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城市住区空间环境儿童友好度影响的实证检验
    5.1 儿童友好度影响研究的基本思路
        5.1.1 理论模型选取
        5.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5.2 儿童友好度影响研究的数据来源与分析框架
        5.2.1 数据类型与来源
        5.2.2 数据预处理与变量解释
        5.2.3 多重中介模型基本设定
    5.3 儿童友好度影响的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5.3.1 基于个体差异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3.2 儿童友好度影响的结果初步分析
        5.3.3 儿童友好度影响的作用路径与效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儿童友好导向的城市住区空间环境优化设计对策
    6.1 游憩资源补充增进儿童活动机会
        6.1.1 游憩目的地增补构建系统性网络
        6.1.2 游憩要素完善迎合儿童环境探索需求
        6.1.3 辅助设施配置增进游憩舒适性与保障性
    6.2 步行环境改善强化儿童出行体验
        6.2.1 步行基础设施完善契合儿童行为模式
        6.2.2 街道环境吸引力提升激发儿童出行兴趣
    6.3 街区交通组织提升儿童出行几率
        6.3.1 细密路网控制引导儿童主动出行
        6.3.2 步行网络营建保障儿童出行连续
        6.3.3 交通流速限制降低儿童出行风险
    6.4 服务设施完善满足儿童生活需求
        6.4.1 儿童服务设施社区支持体系构建
        6.4.2 儿童服务设施供给优化与品质提升
    6.5 邻里氛围塑造促进儿童社会交往
        6.5.1 设施功能整合实现代际共享
        6.5.2 邻里空间营造促发居民交往
        6.5.3 邻里活动引入增进代际互动
    6.6 环境风险防控增强儿童安全保障
        6.6.1 犯罪安全控制提升感知水平
        6.6.2 交通安全措施强化出行防护
    6.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研住区实地观察结果
附录2 正式调研问卷
附录3 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适配度
附录4 测量恒等性检验模型适配度
附录5 中介分析结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城市道路典型交通失范行为特征及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典型交通失范行为特征研究
        1.2.2 回归分析理论与方法研究
        1.2.3 机动车换道行为分析方法研究
        1.2.4 机非混行评价分析方法研究
        1.2.5 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础数据采集与统计分析
    2.1 视频数据采集方法
        2.1.1 采集方案设计
        2.1.2 视频数据处理
    2.2 问卷数据采集方法
        2.2.1 问卷调查设计
        2.2.2 问卷数据调查
        2.2.3 问卷数据统计
    2.3 数据统计分析
        2.3.1 交叉口控制区数据
        2.3.2 无物理隔离路段数据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典型失范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3.1 交叉口控制区交通运行特征
        3.1.1 机动车行驶特征
        3.1.2 机动车强行换道特征
    3.2 无物理隔离路段的交通运行特征
        3.2.1 非机动车交通流特性
        3.2.2 非机动车混入机动车道行为特征
    3.3 典型失范行为的影响因素
        3.3.1 影响因素分析模型构建
        3.3.2 机动车强行换道的影响因素
        3.3.3 非机动车混入机动车道的影响因素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机动车交叉口控制区强行换道的影响研究
    4.1 交叉口通行能力分析方法
        4.1.1 强行换道下的交叉口通过量模型
        4.1.2 无强行换道下的交叉口通过量模型
    4.2 交叉口运行延误分析方法
        4.2.1 一次通过交叉口的强行换道车辆
        4.2.2 停驶后通过交叉口的强行换道车辆
        4.2.3 其他受影响车辆
    4.3 强行换道车辆的交通安全分析方法
        4.3.1 换道速度
        4.3.2 换道角度
        4.3.3 减速度
    4.4 强行换道下的交叉口控制区效率分析
        4.4.1 强行换道通过流量分析
        4.4.2 强行换道延误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非机动车侵入对无物理隔离路段的影响研究
    5.1 非机动车侵入机动车道类型
    5.2 非机动车侵入路段交通安全评价方法
        5.2.1 速度变化量
        5.2.2 混入角度
        5.2.3 最小减速度
    5.3 非机动车侵入路段交通效率评价方法
        5.3.1 基于摩擦干扰的路段效率评价模型
        5.3.2 基于阻滞干扰的路段效率评价模型
    5.4 非机动车侵入下的路段交通效率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交通管理改善对策及应用效果研究
    6.1 交通管理改善对策
        6.1.1 交通行为引导措施
        6.1.2 交通安全设施改善措施
    6.2 基于驾驶人视角的交通管理优化效果分析
        6.2.1 基于演化博弈模型的行为引导措施效果评价
        6.2.2 基于KPI理论的交通安全设施改善评价
    6.3 基于车辆运行特征的交通管理优化效果分析
        6.3.1 针对强行换道交通安全设施优化效果
        6.3.2 针对机非混行交通安全设施优化效果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成果与总结
    7.2 主要创新点
    7.3 进一步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交通失范行为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代码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醉驾案件侦查中人体酒精含量之采样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人体酒精含量之采样制度概述
    1.1 人体酒精含量生物样本的种类及法律地位
        1.1.1 血液生物样本
        1.1.2 呼出气体生物样本
        1.1.3 唾液生物样本
    1.2 人体酒精含量生物样本采集的特殊性
        1.2.1 时效紧急性
        1.2.2 行为前置性
        1.2.3 行政转化性
    1.3 人体酒精含量之采样制度研究的理论基础
        1.3.1 惩罚犯罪
        1.3.2 人权保障
        1.3.3 程序正义
2 人体酒精含量之采样制度存在的问题
    2.1 实证调研情况
        2.1.1 问卷调查情况
        2.1.2 访谈情况
    2.2 采样主体方面
        2.2.1 采样主体资格的规定不明确
        2.2.2 呼气生物样本检测结果作为定罪证据时的采样主体适格问题
    2.3 采样程序方面
        2.3.1 对交管部门主持采样存在争议
        2.3.2 缺乏程序适用的统一规定
        2.3.3 缺乏对采样时效的规制
        2.3.4 未邀请见证人到场或选取的见证人不适格
    2.4 采样对象方面
        2.4.1 采样对象的犯罪嫌疑人地位形成时间模糊
        2.4.2 缺乏特殊情形的问询制度
    2.5 采样仪器方面
        2.5.1 缺乏仪器标准的统一规定
        2.5.2 仪器检定与校准不及时
3 人体酒精含量之采样制度的域外考察
    3.1 美国
    3.2 英国
    3.3 加拿大
    3.4 日本
    3.5 域外考察的启示
4 完善人体酒精含量之采样制度的建议
    4.1 完善法律法规与司法解释
        4.1.1 统一采样仪器的行业规范
        4.1.2 厘清呼气样本检测结果的法律地位
    4.2 完善采样制度设计
        4.2.1 建立采样主体资格认证制度
        4.2.2 建立递进式呼气样本采集制度
        4.2.3 建立驾驶能力受损评估制度
        4.2.4 建立血液酒精含量回溯推算制度
        4.2.5 建立采样前问询制度
        4.2.6 规范采样过程中的见证人制度
        4.2.7 规范样本的采集、储存与送检登记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14124例机动车驾驶员健康状况初步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快速路交通安全评价研究[D]. 邹晟誉.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1(12)
  • [2]考虑幸福感的历史街区出行方式选择研究[D]. 延月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电动自行车风险骑行行为研究[D]. 谢思红.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1(02)
  • [4]基于PC-Crash的昆明地区道路交通死亡事故研究[D]. 段腾龙.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5]机动车驾驶人事故倾向性成因分析及安全教育方法研究[D]. 冯思鹤.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 [6]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特征及安全风险研究[D]. 韩万里. 长安大学, 2021(02)
  • [7]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取消和重心下移一批市级行政权力事项的决定[J]. 广州市人民政府. 广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S1)
  • [8]儿童友好导向的城市住区空间环境评价与优化设计研究[D]. 孟雪.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9]城市道路典型交通失范行为特征及影响研究[D]. 董辰昊. 长安大学, 2020
  • [10]醉驾案件侦查中人体酒精含量之采样制度研究[D]. 王琦.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1)

标签:;  ;  ;  ;  ;  

14124名机动车驾驶人健康状况初步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