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市场概览》

《非洲市场概览》

一、《非洲市场纵览》(论文文献综述)

韩美琳[1](2021)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文中研究表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是我国备受关注、持续多年、任重道远的经济话题。近些年,关于“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文章虽然很多,大多都是从产业经济学视角,应用西方经济学理论,阐释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和规律。也有部分学者应用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和列宁的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理论,解析产业结构变迁,但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对其进行全面而系统分析并不多见。本文则以“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题,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进行系统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对“高质量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相关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更是对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理论的应用和补充。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一话题,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引出的。此前的通常提法都是“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或“产业结构调整”。几种不同的提法虽然在含义上彼此相似,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被提上日程却意味着结构性矛盾已经相当突出,解决问题的期盼也十分紧迫。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使中国经济的短板暴露无遗。资源的掠夺式开发、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大量的过剩产能,说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因此,中共十九大报告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基础上,又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目前,我国的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一要经济增长稳定、区域城乡发展均衡、以创新为动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二要产业布局优化、结构合理,不断实现转型升级,并显着提升产业发展的效益;三要具有一流竞争力、质量的可靠性与品牌影响力,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高质量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系是统一的。一方面,“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是“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至关重要一环,能够加速“高质量发展”进程;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具有促进作用,“高质量发展”势必会倒逼产业结构进行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强做优”。(1)可见,“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是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是理解和指导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依据。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阐释的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部类内部不同生产部门(行业)之间,必须保持相互协调的比例关系。这种相互协调的比例关系一旦遭到破坏,产业结构就会出现失衡,供需关系扭曲,我国经济出现的大量过剩产能,就是违背社会资本再生产原理的结果。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学说,是诠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钥匙。科技进步条件下,资本积累不断追加,必然导致资本有机构成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过程,就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总是以技术的进步、创新为前提;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产业资本的配置方式必然会由原来的劳动密集型,逐步向更高层次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这既是资本构成向高度化演变的必然趋势,也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一个固有特征。马克思的产业竞争理论,阐释了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机制,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竞争结果优胜劣汰,不仅不是资源的浪费,而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途径。产业竞争理论启示我们,转变政府职能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2)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条件。习近平总书记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理和“高质量发展”学说,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实现途径和原则。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全面分析国内经济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治本良方;是培育增长新动力、形成先发新优势、实现创新引领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高质量发展”是统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目标和原则。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质的飞跃。纵观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历程,经过几个阶段的调整、优化,转型升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应“高质量发展”要求而言任重道远。现存的结构性问题是:比例关系失调,结构层次不高;供需结构扭曲,产销矛盾突出;技术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偏低,资源能源消耗过高;受区域屏障制约,产业联动效应太小。究其问题成因可从七个方面概括:一是经济发展政策存在导向偏误;二是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三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不佳;四是企业获利能力偏低,生产方式过于粗放;五是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尚不健全;六是要素价格上涨,比较优势丧失;七是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上不够到位。存在的问题成因说明,以往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忽视效率和效益的发展方式和理念,有悖于马克思主义协调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原理和要求。因此,痛定思痛,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开阔视野,本文在借鉴美、日、德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验基础上,针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及成因,遵循“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理念,从五个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一是从宏观制度层面营造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二是从中观产业技术层面强调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三是从微观企业层面呼吁提升自主创新和科技研发能力;四是从企业运营机制角度要求转变经营管理模式;五是从市场供给端发力,强调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文认为,决定和影响产业结构如何变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而思考“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对策也是综合性的。它不仅涉及到政府、企业、个人不同的市场主体,而且还涉及到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仅能够收获提高产业竞争力的积极效应,而且还要承受企业破产员工下岗的负面效应。因此,我们必须要求深化财税、金融、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项制度改革配套跟进,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扫清障碍。总之,只要我们坚定改革信心,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将会迈出更快步伐。

姚峰[2](2021)在《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如何评价和考量国际战略的成败是战略研究的一大重点问题,也是研究难点所在。一般来说,判断国际战略的成败有很多标准。本文认为,战略成功与否是以能否实现战略目标为标准。那么,如何评估和考量战略目标的实现程度和进展情况是战略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战略管理过程中众多环节里的重要一环。本文综合国际战略学和管理学有关理论和研究方法,从战略管理角度切入,建立国际战略评估的基本分析框架,并围绕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评估实践进行深入剖析。本文以战略管理为核心,把战略规划、战略实施、战略评估有机结合起来,并对战略目标、战略资源、战略手段、战略绩效等元素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具体实用并可操作衡量的战略评估工具,对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成效开展评估。第一章是本文理论部分,明确把国际战略评估作为战略执行层面,提出基于战略的绩效评估方法,并构建了“战略——绩效”评估模式。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评估主要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部门整体战略层面的评估,第二层次是围绕国际战略开展所实施的具体项目评估。第二章介绍第一层次国务院整体战略评估,按照“战略——绩效”评估模式,从美国国务院战略规划入手,确定国务院国际战略各层级战略目标,并将战略目标转为绩效目标,对绩效目标开展绩效评估以确定战略目标实现情况。第三章是介绍第二层次具体项目评估,项目评估是部门整体战略评估的基础和关键,从项目设计和绩效管理两个方面来规划和实施项目管理基本流程,并对项目评估主要类型和有关做法进行全面分析。在前两章分析国际战略评估具体做法基础上,第四章重点分析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评估的法律体系、制度保障、机制运行等内容,并充分运用评估产生的结果。第五章以美国对外援助作为案例研究对象,进行全面梳理分析,并检验“战略——绩效”评估模式实际效用,认为开展战略评估对美国对外援助战略具有积极作用和深刻影响。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评估已形成一整套成熟完善且行之有效的基于战略的评估机制、制度和做法,取得了良好成效。当然,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评估也存在不足和面临挑战,在学习借鉴其评估做法基础上,不断推进我国国际战略评估研究和实践,进而为中国国际战略发展作出贡献。

李媛[3](2021)在《CJIC公司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开发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纵深推进,我国国际工程承包行业发展历经了初创起步、稳步积累、高速发展,正逐步迈向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当前,我国已成为国际工程承包第一大国,国际工程业务总量占全球的25.4%。然而,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工程承包行业陷入了资金短缺的困境。据美国《新闻工程记录》(简称“ENR”)2020年度就上年“全球最大250强国际承包商”榜单分析:2019年250家上榜企业海外营业收入总额较2018年下滑了2.9%。“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建项目日趋呈现资金密集、技术复杂的“投建营一体化”趋势,伴随着发达国家承包商凭借资金和技术实力的强势竞争,我国国际工程承包行业发展外部环境空前严峻。近年来,中国承包商企业云集的非洲市场主权违约、债务高筑等问题日益显现,传统项目运作及市场开拓进程举步维艰。据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调查显示:2019年,非洲市场国际工程承包业务下滑趋势明显加快,中国企业在非洲市场新签合同额为559.3亿美元,同比下降了28.7%。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各国持续蔓延。了望全球,受疫情和中美政治摩擦持续跌宕起伏的影响,部分国家及地区政治经济紧张局势频现。全球经济走向深度衰退,国际多边金融机构资本避险情绪升温,全球基建资金缺口进一步扩大。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相继脱钩,中国承包商企业的境外项目大面积停工,全球基建市场需求严重萎缩,国际工程承包行业发展遭遇了严重的冲击,形势不容乐观。世纪疫情与百年变局共振激荡,国际经营环境愈发复杂、多变,如何在市场不确定性中识别风险与机遇、做出正确的经营选择是企业需要重视的课题。CJIC公司是一家综合外向型省属国有企业,是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副会长单位,主营业务涵括国际工程承包、对外投资和贸易、境内外房地产开发、矿产资源开发等。CJIC公司在亚非拉地区共实施过600多个项目,在近30个国家设立了办事处和代表处。本文以“CJIC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管理学相关理论和分析工具,研究“CJIC公司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开发战略”的制定及实施措施。本文就CJIC公司简介及发展沿革、CJIC公司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开发中面临的瓶颈进行了概述,并从人力资源、技术资质及财务状况、市场开发能力维度对CJIC公司内部环境进行了分析。在本文第四章,笔者利用战略管理学PESTEL分析工具,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环境、法律因素来分析行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得出CJIC公司在境外市场开发时应重点关注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和全球疫情带来的风险,主动挖掘国外基建市场需求,创新项目运作模式,提升企业的风险管控能力。随后,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分析工具,从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行业内潜在竞争者带来的威胁、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购买者的议价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的多重角度分析国际工程承包行业的竞争态势,研究得出行业内竞争异常激烈。随着国际基建项目向“投建营一体化”转型,项目利益相关方的议价能力越来越强。在第五章中,笔者以SWOT分析工具内观CJIC公司的优势及劣势、外部环境下衍生的机会与威胁,构建SWOT分析矩阵,得出SO、WO、ST、WT策略,为后续提出匹配CJIC公司国际工程承包业务的战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分析得出未来CJIC公司需要突破自身局限,提升学习力、采用竞合战略、以连接共生观拓宽企业发展边界。本文第六章提出了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路径、实施步骤等,并从统筹疫情防控与有序开展业务、形成战略联盟、加强管理沟通和绩效辅导等角度提出实施战略的措施。在第七章,笔者从优化组织管理体系、强化合规经营意识、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培育创新思维、树立优质品牌形象等多个方面提出战略实施保障措施。通过本文研究为外向型企业制定有效的市场开发战略和推动企业自身转型升级提供了参考建议。

本刊编辑部[4](2020)在《2020年《农业信息化》1-12期总目录》文中提出

徐立特[5](2020)在《美国海军的崛起:思想、战略与行动(1882-1945)》文中提出从开启“新海军”时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海军经历了从籍籍无名到世界第一的巨大转变。这一发展历程固然会受到美国优越的自然禀赋、经济实力尤其是工业生产能力、国内相对稳定的政治体制、人才优势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也离不开海军思想、海军战略、海军建设与海军行动四位一体的相互配合与推动。海军思想是美国海上力量发展的智力资源与潜在动力;海军战略是海军思想在实践中的反映,作为美国海权推进的总体规划,是美国海军发展运筹帷幄的关键因素;海军建设和海军行动检验、强化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海军思想与海军战略,体现了美国海军独霸全球的实践路径。第1章海军思想:从华盛顿到马汉海军思想是美国海上力量发展的智力资源与潜在动力。尤其是马汉的海军思想,甫一出世便风靡全球,成为各大资本主义国家争夺世界霸权的强心剂。马汉海权思想的横空出世并不是偶然的,从华盛顿、亚当斯与杰斐逊,到西奥多·罗斯福时期,海军建设随着国家发展目标的转型而强化升级,海军思想也围绕着美国的军事扩张与海外商业发展战略演进而不断更新。到马汉时代,他成功地整合了海军历史与海上战争经验的特有规律——尽管这些规律有不少是片面的和不充分的,但依旧比较成功地在海权与大国实力增长之间建立起正向联系。在资本主义国家争夺与瓜分世界的进程中,体现了殖民扩张与工业革命时期国际社会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马汉的海权思想在空间-制海权-商业扩张-海外基地之间构建了话语体系,就海权思想而言,是比较完整的,并且存在着不断自我修补的余地,其影响力直至今日依然发挥着效力。第2章海军战略:从西奥多·罗斯福到富兰克林·罗斯福海军战略是海军思想在实践中的反映,作为美国海权推进的总体规划,是美国海军发展运筹帷幄的关键因素。在不同历史时期,美国海军战略随着时代背景的变迁而不断演进。西奥多·罗斯福在其整个总统任期内,都以将美国海军建设成仅次于英国的世界第二强大海军作为重要战略目标。伍德罗·威尔逊的海军战略不似罗斯福那样明显和激进,他反复强调的是公海航行自由,为全球性自由贸易的推进提供必要条件。以海洋自由为口号,以商船和护航舰队为手段,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向交战双方供应战争物资,提升美国经济实力。同时,受战争双方不断扩张海军的影响,威尔逊政府提出了建立“最强大海军”的目标。作为协约国一方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迅速将海军战略由攻势制海战略转变为防御制海战略。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在岌岌可危的战争威胁面前,富兰克林·罗斯福政府实行中立战略,保存了美国海军实力。罗斯福认为美国将不可避免地卷入战争,而要想取得胜利,必须采取“控制海洋”战略。参战后,在大西洋与太平洋的军事压力面前,出于对国家利益与战场态势的考虑,罗斯福采取了“大西洋优先”战略,把重心放在欧洲,进行跨大西洋航道护航,在太平洋战场采取灵活太平洋战略,对日本实行石油禁运政策。同时,罗斯福继续坚持海权战略,拒绝了派遣远征军参加大陆作战的主张。这些战略的实施,对调配战争资源、保障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第3章海军建设:从新海军到《两洋海军法案》在1882-1945年的这段时期内,美国历届政府的决策者们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对海军发展寄予厚望。19世纪80-90年代,新海军建设成为美国海军发展的显要标志,美国海军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造舰高峰。西奥多·罗斯福是热忱的大海军主义者,他不仅为海军建设提出计划、建议并为之游说国会,还亲自在海军战争学院召开舰船设计会议,就建造新舰的设计方案出谋划策。在海军建设上,威尔逊不仅关注到美国可以从海军扩建计划中获取大量利益,还观察到包括日本、英国在内的列强正掀起不可抑制的海军扩建热潮,于是迅速确立起两洋战略,两洋战略配合巴拿马运河的开通,美国海军战略又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进一步推动了美国海军建设。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并没有阻止任何海军强国的扩军步伐。处于大萧条时期的美国,更是把壮大海军作为增加就业、刺激经济的有效手段,这就是富兰克林·罗斯福提出的工业复兴海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海军顺应海上作战形式的变化,大力推进航空母舰建设,成为美国海军夺取制海权的重要保障。第4章海军行动:从美西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19世纪末以来,美国海军从一支孤立主义海军发展为全球性海军,并确立起在全球海域的支配地位,这一过程是伴随着美国海军行动展开的。美西战争是美国海军对外扩张的开端,战争为美国带来了巨大的战略利益与殖民权益,激发了美国的扩张野心。此后,即便有时会变换形式,但美国本土之外的对外扩张之路就此开启。美国迟至1917年才决定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协约国一方,在战争中,检验了美国海军的建设成果,验证了美国海军战略,也推动了美国海军的军事变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马汉所倡导的美国海权优势得以尽显,美国彻底冲破了孤立主义的束缚,在大西洋战场与太平洋战场两线作战,在大西洋实行反潜战,在太平洋实行潜艇战,并顺应海军军事变革需要,建立快速航母战斗群。第二次世界大战充分体现了美国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对海军力量的支撑作用。美国的海军行动,实践并超越了马汉的海权理论,推动了海军作战战术的革新,通过对战争的参与,美国海军深刻体会到并践行了以航空母舰为作战核心取代以战列舰为作战核心的海军军事变革。这些海军行动为二战后美国海军独霸全球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思想基础。第5章海洋、海军与海权:历史与启示海洋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它既是地理意义上的,也是经济意义上的,还是地缘政治意义上的,尤其是在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发展与大国竞争中,海洋的战略意义日渐凸显。在大国竞争过程中,海军的意义不言而喻,在影响海军建设的诸因素中,自然条件与经济禀赋、新兴技术与军事变革、国家战略与外部环境相对突出,大国海军的崛起通常离不开这些因素的支撑。自马汉创立现代海权理论以来,海权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瞩目的焦点问题,也上升为很多国家的国家战略。海权论固然符合其提出时期的时代需求,在西方强国崛起过程中,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海权论也有其时代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其理论的自身局限性及其霸权本质上。

杨薇[6](2020)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研究(1978-2018)》文中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在新时期提出的重要发展理念与愿景,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中国贡献。“一带一路”倡议是2013年提出的,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留学生教育,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存在并不断发展,经历了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发展过程。本研究选取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泰国和马来西亚等五国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典型代表,主要通过历史研究、口述历史等研究方法,在国内外政治环境、经济状况、外交关系、教育政策等宏观背景下,呈现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个国家之间留学生教育发展过程的立体影像。留学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一个比较特殊的领域。根据国内和国外两个立足点,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的留学生教育,可以分为向国外派出留学生和接收来华留学生两大分支领域,既有在教育政策指导下发展的共通性,也有遵循各自轨迹发展的独立性。依据我国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重大教育政策的颁布实施以及留学生教育发展的规模等具有标志意义的史实,本文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之间的留学生教育划分为“重新起步时期”、“深化改革时期”和“加速发展时期”三个主要的历史发展阶段,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我国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和留学生教育政策的实施以及留学生个体在时代大潮中的经历等不同角度,客观呈现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演进过程。通过对40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历史回溯,本研究得出以下认识:40年来,服务国家建设需要、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始终贯穿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发展进程;国际政治局势和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是发展留学生教育的前提条件;“一带一路”沿线五国自身的教育水平是与我国开展留学生教育合作的基础;中国经济实力的变化和教育政策的导向决定了留学生教育发展的方向、速度和规模。40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整体统筹规划、到各自相对独立发展、再回归统筹兼顾趋势的演进过程,充分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与政策取向。40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之间的留学生教育取得了丰富的历史经验,有力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促进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人文交流;通过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加快了留学生教育乃至高等教育整体的法制化进程;认识到来华留学生教育具有一定的市场属性、是教育服务贸易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直接服务国家公共外交的作用日益突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留学生教育可在以下几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把留学生教育置于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发展之中,置于世界高等教育的竞争之中,高度重视留学生教育的地位与作用;大力发展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派出留学生教育;进一步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加快提升风险防范意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留学生教育,需要统筹派出和接收两个不同的方向,平衡规模与质量、速度与效益之间的关系;通过发展留学生教育,契合“一带一路”倡议,发挥教育的多重功能,不断推动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构筑“民心相通”的教育之路。

杨俊昭[7](2020)在《英德在东新几内亚的殖民冲突(1874-1885)》文中研究说明1828年,荷兰宣布在新几内亚岛的西半部建立殖民地以后,英国和德国的殖民势力先后向尚无国家提出领土主权要求的东新几内亚进行渗透。19世纪70年代,随着西方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欧洲列强纷纷向海外争夺市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东新几内亚位于西南太平洋,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因而成为英国和德国争夺的对象。1874年以后,在德国与英国在南太平洋的殖民竞争的推动下,以及英属澳大利亚对外国殖民东新几内亚的恐惧,英德两国在殖民东新几内亚的矛盾日益尖锐化。1883年昆士兰率先宣布兼并东新几内亚,但遭到英国的否决。为改变英国的殖民政策,澳大利亚随后提出了所谓的“门罗主义”。受澳大利亚行动的刺激以及在国内外有利形势的影响下,德国在东新几内亚的殖民政策发生转变。英国在外交上处于劣势,面对德国的压力,最终同意与德国瓜分东新几内亚。东新几内亚争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英德两个旧新殖民国家力量的此消彼长,还反映了19世纪70-80年代英国和德国在殖民政策上的重要变化,也体现出英德两国在南太平洋区域的殖民斗争。东新几内亚争端发生在欧洲列强由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的发展时期,英国和德国都在调整自身的政策:一方面,为了维护自身的旧殖民霸权地位,英国被迫与其他欧洲列强展开更激烈的殖民竞赛。另一方面,在经济和军事上均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的德国对海外殖民扩张的需求也愈发强烈。欧洲列强间的关系也在19世纪80年代初发生重组:英法两国因埃及问题而交恶,德法两国在非洲的殖民问题达成谅解后结成短暂的“反英阵线”,结果导致英国在欧洲的外交陷入孤立。最后,东新几内亚争端表明,英国在南太平洋岛屿的扩张势必会与德国的海外殖民产生更多的矛盾与冲突,随着时间的推移,为维护帝国整体利益的英国与德国之间的殖民矛盾只能进一步加深。纵览国内外学者目前的研究状况,可以发现东新几内亚争端仍存在一些可供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方面。首先,学界相对缺乏对1874-1885年东新几内亚争端问题的演变过程的集中研究;其次,国内学者对有关该问题的研究的文献史料运用还不够充分;再次,受当时的研究条件和阶级立场的局限,不少国外学者对英国(澳大利亚)或德国的殖民政策持默许或认可的态度甚至为其辩护,其观点明显偏颇甚至是错误的,应该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分析和评价。笔者将以文献史料为基础,综合前人学者的研究成果,论述1874-1885年间英德两国在东新几内亚争端的殖民政策的演变过程。纵览国内外学者目前的研究状况,可以发现东新几内亚争端仍存在一些可供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方面。首先,学界相对缺乏对1874-1885年东新几内亚争端问题的演变过程的集中研究;其次,国内学者对有关该问题的研究的文献史料运用还不够充分;再次,受当时的研究条件和阶级立场的局限,不少国外学者对英国(澳大利亚)或德国的殖民政策持默许或认可的态度甚至为其辩护,其观点明显偏颇甚至是错误的,应该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分析和评价。笔者的论文写作主要运用了文献分析法,主要通过梳理英国和澳大利亚的官方文件与档案,以涉及东新几内亚争端问题的文献史料集为主要史料,辅以国外学者的丰富研究成果,相互印证。本文研究中可能的创新点有以下两点。一是史料创新,除英国和澳大利亚方面的官方文件与档案外,笔者还借鉴了目前国内很少运用的涉及东新几内亚历史的一些文献史料集,力求做到史料出处的多样化;二是视角创新,国内学界对东新几内亚争端的关注散见于通史着作和数篇论文,其着力点限于其与澳大利亚联邦运动的关系以及俾斯麦的殖民政策转向两方面,但对1874年以后英国和德国在东新几内亚争端的殖民政策转变过程,以及其中的具体原因的分析涉及较少。笔者在论述中将力求厘清1874-1885年间英国(澳大利亚)和德国的殖民政策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其转变的原因。全文包括绪论等共五部分。绪论说明了研究缘由和选题意义,介绍了国内外学术界对该争端的研究状况,并阐述了研究方法。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东新几内亚争端的缘起。第二部分探讨了英德两国之间在殖民东新几内亚的矛盾被激化的过程。第三部分论述了英德两国确认对东新几内亚的瓜分过程。余论部分则是对东新几内亚争端的认识。

卢以冰[8](2020)在《CA饮料公司非洲市场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与非洲经贸合作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中国民营企业进入非洲,在非洲市场投资经营。非洲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条件和巨大的人口总量,并且正以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发展,中国民营制造企业生产的服装、鞋类、家电、食品等产品在非洲拥有广阔的市场,发展潜力较大。CA饮料公司是一家很早就进入非洲市场投资的中国民营食品企业,经过十多年的精心培育不但在非洲站稳了脚跟,在多个国家建立了分公司,而且在占领一定的市场份额的同时树立了较好的品牌形象。但是,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与日渐增多的同行竞争对手进入市场,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与制约因素在发生改变,CA饮料公司要进一步发展,并在接下来的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保障持续性发展,因此有必要对企业制定和实施相对应的发展战略。本文首先对战略管理相关理论进行了综述。在分析国内外饮料行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之上,利用PEST分析方法、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法和SWOT矩阵分析法,来分析CA饮料公司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明确了企业的优势与劣势以及所面临的机遇与威胁。认为CA饮料公司应抓住机遇,采取密集型增长战略,对现有市场进行有效渗透、对新的市场进行大力开发、对公司产品进行差异化开发,以取得业绩的增长,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对亏损的业务实施紧缩型战略,果断进行清算来优化企业资源;采用产品差异化战略来取得竞争优势。最后,为了保障战略的顺利实施分别从六个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保障措施,包括组织结构、人力资源、企业文化、财务管理、设备技术管理、公关能力,并指出了战略实施可能面临的风险及防范。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对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也可以给有意向进军非洲市场的一些中国民营企业提供借鉴。

张津津[9](2020)在《格雷厄姆·格林独特的荒诞性体验与小说创作》文中研究表明格雷厄姆·格林(1904-1991)是20世纪英国最重要、最受读者欢迎的文学家之一,创作了体裁众多、数量丰富的文学作品,尤其以长篇小说闻名于世。格林是诸多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和见证人,在小说中以编年史家的姿态书写,留下了关于人类罪恶与苦难的深刻印记,启示了在荒诞的世界中获得救赎的可能,他富于严肃哲理性和通俗趣味性、带有生动想象力和深厚历史感的小说对英国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荒诞是20世纪西方文学总的特征之一,但以往的研究多聚焦于法、德存在主义理论及其衍生的文学作品,对于英国文学中的荒诞谈论不多。荒诞作为格林小说的重要主题在他的小说中反复重现,是解读格林小说的重要路径,通过对格林小说的研究也可以深化对荒诞的认知和理解。本论文即试图从“荒诞”这一角度透视格林及其作品,对格林的生平和作品的意义作出恰当的阐释。全文共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绪论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国内外格林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并对其中的代表性成果进行分类综述,继而阐述研究的意义和应用的方法。研究意义在于既可以丰富国内格林研究的维度,又能加深对西方现代文学,特别是荒诞文学的认识。研究方法以文本细读法为主,以荒诞的哲学理论、文学理论以及发生学、阐释学等方法为辅。在第一章中,厘清了荒诞的概念,从历史文化背景和荒诞性生命体验两方面阐述格林小说荒诞意识的基础。首先,通过追溯起源和用法,梳理内涵流变,分析荒诞所包含的深刻意蕴,界定本文所要论述的是生存意义层面上的荒诞。其次,说明格林所处时代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两次世界大战,殖民帝国的瓦解,第三世界的混乱,让人类陷入前所未有的荒诞境遇,作家们如何对这个荒诞世界作出回应。再次,格林早年经历导致自我心灵分裂,造成成年后不忠的信仰和辩证的思想,在多维的身份间逃避,格林无法跳脱时代共性,成为书写荒诞的作家,这些经历深刻影响了他笔下的人物。第二章围绕格林小说创作的荒诞性主题阐述其形成原因和具体呈现。首先,分析主题的成因。一是植根于文学传统,通过改写和重述与经典形成互文关系。二是受到国际政局影响,紧密结合政治事件,用宗教视角反观人类行为。三是源于私人阅读兴趣,继承通俗文学和严肃文学遗产,双方参与了主题的塑造。其次,论述主题的呈现。一是潜意识层面,描绘人物的童年和梦境,以折射西方文明的致病情境,从中寻找荒诞的根源和解决之道。二是信仰层面,有罪的圣徒试图用信仰克服荒诞,使存在变得有意义,但又不可能得出确定的意义。三是文明层面,借助非西方的“他者”来审视西方的“自我”,发现“自我”是失落的,“他者”是凋敝的。第三章以荒诞为中心,从人物、环境、主题三个方面阐述格林小说的艺术特色。一是人物方面,格林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处于悖谬状态的边缘人,表现为孤独无助的失父者,由于对某种信念的信仰,在极限境遇中会转变为主动承担责任的反英雄。二是环境方面,“格林之原”是一个堕落而绝望的空间,具体表现为艾略特式的“荒原城市”和康拉德式的“边缘世界”,身处其中的人孤独而矛盾。三是主题方面,格林式荒诞的主要形式表现为悖谬,寓于以现实主义为主体的小说中,呈现出矛盾对立统一的样态,同时思想上宗教与荒诞之间相互消解,形式上严肃与通俗之间完美平衡,也有助于这一主题的呈现。第四章从严肃与通俗、政治与审美、现实与梦境三个维度阐述格林小说创作中荒诞的独特性,并从文学史叙事的角度指出格林小说创作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格林的小说创作兼顾严肃主题和通俗结构,坚持政治书写,也不放弃对审美意蕴的追求,通过展现现实和梦境、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交汇融通,深层次挖掘人物心理,并预示了人物的悲剧命运。格林从荒诞文学的脉络中,积极汲取不同风格和流派的长处,既有参考和借鉴,也有突破和创新,这种融入了自己生命体验的文学创作,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和深度。因而决定了格林小说在具有文学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同时,也拥有广泛的读者群体。格林的荒诞文学书写的特殊性在于,格林本人就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他的小说是他生平经历的映射,由多种复杂元素形成的有机融合。格林提出的超克荒诞的办法带有空想色彩,但是他的小说在文学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苑永康[10](2020)在《文化遗产廊道视野下川陕三国文化旅游开发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的四川北部和陕西南部地区绵延着一条千年古蜀道,以陕西汉中为中心分为南北两段。古蜀道翻越秦岭、大巴山,不少路段采用栈道通行,所以《史记》有“栈道千里,通于蜀汉”的记载。古蜀道正式开通于战国秦惠文王时期(公元前316年前后),直至上世纪三十年代才被新修的川陕公路所取代,在历史上繁盛了两千多年,因此目前川陕两省正在开展蜀道申遗工作。在古蜀道两千年历史长河中,以三国时期的遗迹最显辉煌。可以说三国文化是古蜀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蜀道最核心的旅游资源。正是基于此,本文将研究的重心放在古蜀道三国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上,试图在文旅融合、全域旅游的时代大背景下,唤醒这条当前略显沉寂的旅游线路,更好的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从目前川陕三国文化旅游的开发情况来看,最主要的问题是个体化发展,未能形成系统的区域合作模式,同时对沿线遗迹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度不够高。本文通过运用文化遗产廊道的理论,从宏观角度对川陕三国文化旅游开发进行研究。探讨了文化遗产廊道理论的核心内容及特征,对比了国内遗产廊道案例及三国文化旅游开发案例的经验,根据目前川陕三国文化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在文化遗产廊道视野下川陕三国文化旅游开发的相关对策建议。随着旅游发展理念的不断更新,个体化的旅游发展思路已经逐渐显现其顺应旅游市场的滞后性,对于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的旅游区域,更应该注重在遗产资源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突出文化特色,建立政府间的合作及一套完善的监督机制,使其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从而对区域经济社会和旅游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带动脱贫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非洲市场纵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非洲市场纵览》(论文提纲范文)

(1)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
第2章 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内涵界定
        2.1.1 高质量发展
        2.1.2 产业结构调整
        2.1.3 产业结构转型
        2.1.4 产业结构升级
    2.2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涉及的主要内容
        2.2.1 方向动力
        2.2.2 政策导向
        2.2.3 模式选择
        2.2.4 可行路径
        2.2.5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2.3 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应用
        2.3.1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2.3.2 资本有机构成学说
        2.3.3 产业竞争原理
        2.3.4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2.3.5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理
        2.3.6 高质量发展学说
第3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纵览
    3.1 产业结构构成状况
        3.1.1 产业部门分布
        3.1.2 主导产业选择
        3.1.3 规模水平测度
    3.2 产业结构的演进历程
        3.2.1 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初步工业化阶段(1952-1977)
        3.2.2 产业结构重型化的纠偏阶段(1978-1991)
        3.2.3 产业结构趋向合理的深入改革阶段(1992-2008)
        3.2.4 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全面转型升级阶段(2009-至今)
    3.3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取得的初步成效
        3.3.1 三次产业比例关系有所改善
        3.3.2 产业层次在缓慢提升
        3.3.3 产业核心竞争力有所提高
        3.3.4 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新格局正在形成
第4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4.1 问题表现
        4.1.1 比例关系失调,结构层级不高
        4.1.2 供需结构扭曲,产销矛盾突出
        4.1.3 技术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不强
        4.1.4 产品附加值偏低,资源能源消耗过高
        4.1.5 受区域屏障制约,产业联动效应太小
    4.2 症因探析
        4.2.1 经济发展政策存在导向偏误
        4.2.2 国际市场需求萎缩
        4.2.3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欠佳
        4.2.4 企业获利能力偏低,生产方式过于粗放
        4.2.5 经济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尚不健全
        4.2.6 要素价格上涨,比较优势丧失
        4.2.7 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不够到位
第5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国际经验借鉴
    5.1 美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5.1.1 制定、调整与完善产业政策
        5.1.2 致力于不断推进科学技术创新
        5.1.3 积极推动产业国际转移
        5.1.4 提出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
    5.2 日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5.2.1 适时制定产业政策与产业发展战略
        5.2.2 重点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5.2.3 对外直接投资生产兼扩大内需
        5.2.4 提升产业结构的信息化和服务化水平
    5.3 德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5.3.1 推行积极的产业政策
        5.3.2 鼓励支持产业技术创新
        5.3.3 培养产业发展所需人才
        5.3.4 稳步推进工业4.0 战略
    5.4 国外经验对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启示
        5.4.1 完善产业政策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保驾护航
        5.4.2 加快技术创新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动力
        5.4.3 培养人才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
        5.4.4 实施中国制造2025 战略,助力制造强国建设
第6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促进对策
    6.1 营造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
        6.1.1 建立健全现代化产业发展体系
        6.1.2 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1.3 提升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公共服务管理能力
        6.1.4 创新产业发展思路
    6.2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6.2.1 提升三次产业层级质量
        6.2.2 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转变
        6.2.3 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6.2.4 促进各产业间的融合发展
    6.3 提升自主创新与科技研发能力
        6.3.1 积极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6.3.2 培育健康的创新环境
        6.3.3 实现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的有机结合
        6.3.4 重视人才的战略作用
    6.4 转变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6.4.1 提升品牌建设能力
        6.4.2 以内涵型扩大再生产为主要方式
        6.4.3 实行现代化企业管理机制
        6.4.4 改变经营发展理念
    6.5 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6.5.1 继续推进结构性改革
        6.5.2 进一步优化供给结构
        6.5.3 完善要素市场配置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既有研究现状及不足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四节 研究框架结构及存在不足
第一章 国际战略评估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国际战略评估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国际战略的层次分析
    第三节 战略评估方法和模式
第二章 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评估总体框架
    第一节 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概括
    第二节 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目标规划
    第三节 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绩效评估
第三章 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项目管理与评估
    第一节 国际战略项目管理流程
    第二节 国际战略的项目设计
    第三节 国际战略的项目绩效管理
第四章 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评估制度、机制和结果运用
    第一节 国际战略评估法律依据
    第二节 国际战略评估运行机制和流程
    第三节 国际战略评估的结果运用
第五章 案例分析:美国对外援助战略评估实践
    第一节 美国对外援助总体情况和评估发展历程
    第二节 美国对外援助战略规划和评估政策
    第三节 美国国际开发署对外援助评估机制分析
    第四节 美国国际开发署对外援助绩效评估做法
    第五节 评估对美国对外援助战略的影响分析
结论与启示
    一、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评估成效及不足
    二、对中国国际战略评估的几点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外交学院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3)CJIC公司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开发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企业战略管理的内涵
        2.1.1 企业战略管理的概念
        2.1.2 企业战略的制定原则
    2.2 国际工程承包的概述
    2.3 市场开发的概述
    2.4 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
    2.5 相关分析工具概述
        2.5.1 PESTEL概述
        2.5.2 SWOT概述
3.CJIC公司介绍及内部环境分析
    3.1 CJIC公司介绍
    3.2 CJIC公司发展沿革
    3.3 CJIC公司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开发面临的瓶颈
    3.4 CJIC公司发展愿景
    3.5 CJIC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3.5.1 CJIC公司人力资源概况
        3.5.2 CJIC公司技术资质概况
        3.5.3 CJIC公司财务能力概况
        3.5.4 CJIC公司市场开发能力概况
4.CJIC公司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开发外部环境分析
    4.1 宏观环境PESTEL分析
        4.1.1 政治因素分析
        4.1.2 经济因素分析
        4.1.3 社会因素分析
        4.1.4 技术因素分析
        4.1.5 环境因素分析
        4.1.6 法律因素分析
    4.2 行业竞争环境的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4.2.1 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
        4.2.2 行业内潜在竞争者的进入能力
        4.2.3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4.2.4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4.2.5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4.3 本章小结
5.CJIC公司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开发SWOT分析及战略选择
    5.1 新冠疫情对CJIC公司业务的影响
    5.2 CJIC公司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开发SWOT分析
        5.2.1 优势
        5.2.2 劣势
        5.2.3 机会
        5.2.4 威胁
        5.2.5 SWOT矩阵分析
    5.3 SWOT分析结果及战略选择
6.CJIC公司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开发战略
    6.1 战略指导思想
    6.2 战略制定原则
    6.3 战略定位
    6.4 战略目标
    6.5 战略重点
    6.6 战略路径
    6.7 战略实施步骤
    6.8 战略实施措施
        6.8.1 细化市场开发工作
        6.8.2 深挖境外市场需求
        6.8.3 重视资本运作与投融资
        6.8.4 广泛形成战略联盟
        6.8.5 强化管理沟通
        6.8.6 实施战略循环管理
7.CJIC公司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开发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7.1 强化疫情防控和安全风险管理
    7.2 优化组织管理体系
    7.3 筑巢引凤聚英才
    7.4 合规经营严防法律风险
    7.5 善用金融工具严防财务风险
    7.6 培育科技创新性思维
    7.7 主动研究技术标准
    7.8 树立优质品牌形象
    7.9 营造共生的企业文化
8.本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美国海军的崛起:思想、战略与行动(1882-194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的意义
    2.国内外研究状况
        2.1 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
        2.2 国外学者的研究状况
    3.研究思路与方法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方法
    4.论文结构与创新之处
        4.1 论文结构
        4.2 创新之处
第1章 海军思想:从华盛顿到马汉
    1.1 18世纪晚期-19世纪中期的美国海军思想
        1.1.1 乔治·华盛顿与汉密尔顿的大陆海军
        1.1.2 约翰·亚当斯与本杰明·斯托德特的国防海军
        1.1.3 杰斐逊的炮艇海军
        1.1.4 19世纪前期的“海军第一”思想与新技术海军
        1.1.5 19世纪中期的商业扩张海军
    1.2 马汉的海权论思想
        1.2.1 海权论的提出
        1.2.2 海权论的核心内容
        1.2.3 马汉海权思想的影响
    1.3 后马汉时代的美国海权思想
第2章 海军战略:从西奥多·罗斯福到富兰克林·罗斯福
    2.1 西奥多·罗斯福前后的海军战略(1865-1913)
        2.1.1 南北战争结束后的贸易劫掠海军战略
        2.1.2 西奥多·罗斯福的“第二强大海军”战略
    2.2 伍德罗·威尔逊时期的海军战略(1913-1921)
        2.2.1 “海洋自由”的主张
        2.2.2 “最强大海军”的目标
        2.2.3 一战期间的美国海军战略
    2.3 后威尔逊时期海军战略的延续与调整(1921-1933)
    2.4 富兰克林·罗斯福的海军战略(1933-1945)
        2.4.1 “工业复兴”海军与中立战略
        2.4.2 “大西洋优先”“欧洲第一”战略
        2.4.3 不宣而战的大西洋战略与防御为主的灵活太平洋战略
第3章 海军建设:从新海军到《两洋海军法案》
    3.1 蒸汽铁甲舰船时代与远洋攻击能力的起步
        3.1.1 旧海军”的遗产
        3.1.2 新海军建设的准备阶段
        3.1.3 “海权”战略与新海军建设
    3.2 西奥多·罗斯福的海军改革计划
        3.2.1 建造全重型火炮战列舰
        3.2.2 新兴海军舰船技术与新式武器的应用
        3.2.3 转向太平洋:“大白舰队”的远航与太平洋防御
        3.2.4 巴拿马运河的地缘优势
    3.3 塔夫脱时期的海军建设
    3.4 威尔逊的海军扩军计划与最强海军目标
        3.4.1 威尔逊的海军扩军计划
        3.4.2 战略转移与“橙色”计划的修订
        3.4.3 海军航空兵与航空母舰建设
    3.5 紧急战备状态与《两洋海军法案》
第4章 海军行动:从美西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4.1 美西战争的里程碑意义
        4.1.1 战争的缘起
        4.1.2 马尼拉湾海战
        4.1.3 圣地亚哥海战
        4.1.4 扩张野心的激发
    4.2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海军行动
        4.2.1 潜艇破交战
        4.2.2 全面护航行动
        4.2.3 对德反潜战
        4.2.4 美国海军的胜利:原因及影响
    4.3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全方位海战
        4.3.1 太平洋战场
        4.3.2 大西洋战场
        4.3.3 马汉海权思想在二战中的实践与超越
第5章 海洋、海军与海权:历史与启示
    5.1 海洋的属性:地理、贸易与权势
        5.1.1 地理意义上的海洋
        5.1.2 海洋性生产方式
        5.1.3 国家权势延伸与辐射的通道:地缘政治中的海洋
    5.2 影响海军崛起的因素
        5.2.1 自然条件与经济禀赋
        5.2.2 新兴技术与军事变革
        5.2.3 国家战略与外部环境
    5.3 海权的多层次性与统一性
        5.3.1 马汉海权论的灼见与局限
        5.3.2 海权的结构:多层次性与统一性
    5.4 美国海上霸权兴起的决胜之道:历史与启示
        5.4.1 传统海权的目标与症结
        5.4.2 规律与特例:英、美海权崛起的比较
        5.4.3 美国海权兴起之路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后记

(6)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研究(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一)开展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研究具有紧迫性
        (二)目前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研究仍不足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留学、留学生、国际学生
        (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三)“一带一路”沿线五国
    四、文献综述
        (一)中国留学生教育史的研究成果与进展
        (二)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教育研究现状
        (三)文献研究述评
    五、分析的理论基础
        (一)世界体系理论
        (二)推拉因素理论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论
        (三)公共外交和“软实力”理论
    六、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的重新起步(1978-1992)
    第一节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的基础
        一、新中国成立之初“以俄为师”的留学生教育
        二、重视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留学生教育
        三、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初步建立
        四、留学生教育的暂时停滞与缓慢恢复
    第二节 向“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留学生教育的重新开启
        一、大规模派出留学生的教育对外开放政策
        二、重新开始向“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遣留学生
        三、建立派出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
        四、派出留学生教育取得丰硕成果
    第三节 接收“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重新起步
        一、扩大接收来华留学生的教育政策
        二、重新开始接收“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
        三、逐步创建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体系
    第四节 重新起步阶段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主要特点
        一、国际关系是发展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的基础
        二、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开展留学生教育具有显着国别差异
        三、探索建立系统的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
第二章 深化改革时期的繁荣发展与局部失衡(1993-2009)
    第一节 向“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留学生教育的逐步发展
        一、确立“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生教育政策
        二、政府间协议推动派出留学生教育
        三、通过校际交流项目派遣留学生
        四、管理体系的完善促进派出留学生教育
        五、派出留学生教育取得新成果
        六、派出留学生安全问题开始集中显现
    第二节 接收“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快速发展
        一、从“积极稳妥发展”到“扩大规模”政策的转变
        二、“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因
        三、孔子学院建设促进来华留学生教育
        四、“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的结构分布特点
        五、进一步规范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
        六、来华留学生教育成果逐步显现
    第三节 深化改革时期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主要特点
        一、国际政治环境为留学生教育提供发展机遇
        二、市场因素在来华留学生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存在局部结构失衡
        四、派出和接收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制度逐步完善
第三章 留学生教育契合国家战略的功能日益突出(2010-2018)
    第一节 向“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留学生教育的新进展
        一、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基本政策
        二、中俄人文交流机制推动赴俄留学生教育发展
        三、中国与东盟人文交流机制促进向泰国和马来西亚派遣留学生
        四、非通用语种建设加快向印度和巴基斯坦派遣留学生
        五、派出留学生教育的管理日趋完善
        六、留学生教育深化对“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综合情况的了解
    第二节 “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提质增效的新格局
        一、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并重的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
        二、“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加速发展
        三、对“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教育援助的持续增长
        四、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以临床医学专业为例
        五、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变迁
        六、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安全问题及应对措施
    第三节 加速发展阶段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主要特点
        一、“一带一路”倡议全面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
        二、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呈现双向增长趋势
        三、来华留学生教育从强调规模向规模与质量并重的观念转变
        四、“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安全面临新挑战
第四章 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演进过程、历史经验及深层次问题
    第一节 影响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国际政治、世界经济对留学生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二、“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的教育水平是与中国教育合作的基础
        三、中国经济实力和教育政策决定留学生教育的发展走向
    第二节 派出与接收留学生教育的演进过程、内在联系与特征
        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发展的演进过程
        二、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内在联系及特征
    第三节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的历史经验
        一、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并举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
        二、法制化建设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发展的保障
        三、国际化和市场化是“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重要内驱力
        四、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促进中外人文交流
    第四节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一、向“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留学生教育仍缺乏系统规划
        二、“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应加速转变观念
        三、“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的安全问题亟待多方联动
第五章 新时期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留学生教育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充分认识留学生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留学生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独特地位
        二、留学生教育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融入全球教育体系
        三、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优秀的开拓者与践行者
    第二节 大力发展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派出留学生教育
        一、建立科学严谨的出国留学信息统计机制
        二、加大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选派留学生的资助力度
        三、加强“一带一路”区域研究,提供就业政策支持
    第三节 全面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
        一、尊重教育发展规律,服务国家整体发展
        二、加快推进法治化进程,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三、适当控制规模,发展“一带一路”精英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7)英德在东新几内亚的殖民冲突(1874-188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和选题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史料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中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一、英德在东新几内亚殖民争端的缘起
    (一)欧洲人“发现”新几内亚
    (二)英国吞并东新几内亚图谋
    (三)德国商业势力侵入东新几内亚
二、英德围绕殖民东新几内亚的矛盾激化(1874-1883年)
    (一)德国与英国在南太平洋的殖民竞争加剧
    (二)英属澳大利亚和英国对东新几内亚的态度的转变
三、英德瓜分东新几内亚(1883-1885年)
    (一)澳大利亚提出“门罗主义”
    (二)德国的殖民政策发生转变
    (三)英德谈判瓜分东新几内亚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8)CA饮料公司非洲市场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企业战略管理的相关研究
        1.2.2 中国企业非洲发展的相关研究
        1.2.3 研究综述总结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技术路线
    1.4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
第二章 CA饮料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2.1 宏观环境分析
        2.1.1 政治环境分析
        2.1.2 经济环境分析
        2.1.3 社会环境分析
        2.1.4 技术环境分析
    2.2 非洲饮料行业竞争分析
        2.2.1 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
        2.2.2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2.2.3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2.2.4 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2.2.5 潜在竞争者进入的威胁
第三章 CA饮料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3.1 CA饮料公司发展现状概述
    3.2 CA饮料公司资源分析
        3.2.1 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
        3.2.2 人力资源
        3.2.3 财务资源
        3.2.4 营销能力
        3.2.5 技术资源
        3.2.6 企业文化
    3.3 CA饮料公司核心竞争力分析
        3.3.1 成本控制能力
        3.3.2 经销商培育能力
第四章 CA饮料公司发展战略选择
    4.1 CA饮料公司战略选择依据
        4.1.1 SWOT因素分析
        4.1.2 SWOT矩阵分析
    4.2 CA饮料公司的使命与目标
        4.2.1 企业使命
        4.2.2 企业战略目标
    4.3 发展战略选择与制定
        4.3.1 企业总体战略
        4.3.2 企业竞争战略
第五章 CA饮料公司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5.1 优化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
        5.1.1 构建适应发展战略的组织结构
        5.1.2 优化人力资源
    5.2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5.2.1 企业文化培训
        5.2.2 张贴宣传文化标语
        5.2.3 学习优秀企业
        5.2.4 举办文体活动
        5.2.5 创办企业报刊
        5.2.6 建立形象工厂
    5.3 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5.4 强化设备技术管理
    5.5 增加企业公关能力投入
    5.6 风险防范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9)格雷厄姆·格林独特的荒诞性体验与小说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格林独特的荒诞性体验
    第一节 “荒诞”概念的界定及其意义
    第二节 格林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人类“荒诞”的境遇
        二、文学的呈现与回应
    第三节 格林生命体验的独特之处
        一、失落的童年
        二、不忠的信仰
        三、身份的多维
第二章 格林小说创作的荒诞主题
    第一节 格林小说荒诞性主题的形成原因
        一、传统资源的借鉴
        二、生命内外的探求
        三、阅读接受的独特
    第二节 荒诞主题的具体呈现
        一、梦境:在逃离努力中的“荒诞”境遇
        二、信仰:寻找自我拯救中的“荒诞”再次构成
        三、旅行:关照“荒诞”命运过程中的“荒诞”强化
第三章 格林小说创作的荒诞艺术
    第一节 格林笔下不同人物的荒诞性
        一、格林创作中的人物群像
        二、格林人物书写的典型类别
    第二节 格林之原:格林小说荒诞的环境
        一、何为“格林之原”
        二、“荒原城市”:荒诞性的城市书写
        三、“边缘世界”:荒诞性的他者想象
    第三节 荒诞——格林小说创作的底色
        一、悖谬:格林式荒诞的主要形式
        二、通俗与严肃交融——格林式荒诞的栖息之所
第四章 格林小说创作的荒诞意义
    第一节 格林小说创作荒诞的独特性
        一、行走在严肃与通俗之间
        二、挣扎在政治和审美之间
        三、徘徊在现实与梦境之间
    第二节 格林小说荒诞的文学史意义
        一、荒诞流变中的继承
        二、生命与创作融为一体的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10)文化遗产廊道视野下川陕三国文化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文化遗产廊道研究
        (二)三国文化旅游研究
        (三)现有研究中的贡献与不足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二)论文框架图
第一章 相关理论及廊道开发案例研究
    一、相关理论及概念
    二、文化遗产廊道概念界定
        (一)国内外廊道理论的发展分析
        (二)文化遗产廊道的概念及特征
    三、文化遗产廊道与旅游线路开发的关系
    四、我国遗产廊道开发现状
        (一)丝绸之路遗产廊道开发现状
        (二)大运河遗产廊道开发现状
        (三)我国文化遗产廊道开发中的问题与不足
第二章 川陕三国历史文化资源概述
    一、古蜀道的形成及其发展
        (一)古蜀道形成的历程
        (二)古蜀道的现状及发展
    二、川陕三国历史文化在古蜀道中的价值与地位
        (一)遗址及资源价值
        (二)历史文化价值
        (三)军事战略价值
        (四)川陕三国历史文化在古蜀道中的地位
第三章 川陕三国文化旅游开发现状分析
    一、川陕三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一)景区考察情况分析
        (二)景区访谈内容分析
    二、川陕三国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现状
        (一)旅行社门店访谈内容分析
        (二)互联网旅游市场数据分析
    三、旅游基础交通建设现状
        (一)公路交通现状
        (二)铁路交通现状
        (三)航空交通现状
    四、川陕两省政府对三国文化旅游政策的支持现状
    五、川陕三国文化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文化遗产廊道视野下的川陕三国文化旅游开发对策
    一、文化遗产廊道理论对川陕三国文化旅游开发的借鉴作用
    二、国内三国文化旅游开发模式
        (一)主题公园型开发模式——无锡三国城
        (二)区域型开发模式——湖北省“三国”文化旅游区
        (三)国内三国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的借鉴经验
    三、加强廊道区域内的资源整合
        (一)突出三国文化,明确旅游主题
        (二)区域协同发展,完善空间格局
        (三)蜀道申遗,提升区域形象与品牌
    四、注重政府间的合作与交流
        (一)成立川陕三国文化旅游管理委员会
        (二)联合制定颁行相关法律法规
        (三)建立监督机制
    五、创新三国文化旅游开发
        (一)优化宣传,提升社会整体认知度
        (二)引导投资,开发重点项目
        (三)激发市场活力,鼓励旅行社产品开发
        (四)新型区域旅游模式的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非洲市场纵览》(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D]. 韩美琳. 吉林大学, 2021(01)
  • [2]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评估研究[D]. 姚峰. 外交学院, 2021(11)
  • [3]CJIC公司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开发战略研究[D]. 李媛.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4]2020年《农业信息化》1-12期总目录[J]. 本刊编辑部. 农业工程技术, 2020(36)
  • [5]美国海军的崛起:思想、战略与行动(1882-1945)[D]. 徐立特. 吉林大学, 2020(03)
  • [6]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研究(1978-2018)[D]. 杨薇.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6)
  • [7]英德在东新几内亚的殖民冲突(1874-1885)[D]. 杨俊昭.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8]CA饮料公司非洲市场发展战略研究[D]. 卢以冰. 广西大学, 2020(07)
  • [9]格雷厄姆·格林独特的荒诞性体验与小说创作[D]. 张津津.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10]文化遗产廊道视野下川陕三国文化旅游开发研究[D]. 苑永康.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非洲市场概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