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培养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

注意培养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

一、注重培养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论文文献综述)

夏冬冬[1](2021)在《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锻炼动机与锻炼行为相关性研究 ——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高等职业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各行各业输送源源不断的技术性人才。在国家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质健康和新冠疫情的大环境下,研究高职院校大学生锻炼行为与锻炼动机关系,对经历了居家隔离、学校封闭管理并正处于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的高职院校大学生恢复和促进体质健康拥有现实意义,同时对政府有关部门制定促进新冠肺炎疫情后高职院校大学生锻炼行为相关文件和材料提供可参考的资料。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Excel、SPSS23.0)进行研究。其中在问卷调查法中分别采用陈善平修订的《锻炼动机量表》和梁德清修订的《体育活动等级量表》对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17-2019级在校大学生的锻炼动机和锻炼行为进行调查。研究结论为:锻炼动机存在性别、年级差异;锻炼行为存在性别、年级差异;能力动机水平与能力动机和锻炼行为相关性不匹配;锻炼动机与锻炼频率相关性普遍较低。根据研究结论提供的对策为:重视高职院校女大学生锻炼行为;促进高职院校高年级大学生锻炼行为;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能力动机的养成进行干预;疫情防控需与高职大学生锻炼行为相协调。

董宝林[2](2021)在《个体、家庭及学校因素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交互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体育锻炼是身体活动的一个子集,具有鲜明的社会性、群体性、文化性、教育性等。尽管学术界曾广泛探讨了青少年身体活动相关问题,但采用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相结合的形式,探讨个体、家庭及学校因素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交互影响的研究相对薄弱。本文以锻炼心理学为视角,探究个体、家庭及学校因素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交互影响,构建影响机制模型,对于改善青少年体育锻炼状况、提高社会适应性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方法:本文综合运用了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首先,在理论与文献梳理的基础上确定研究变量,包括:个体因素的锻炼认同、内部动机、锻炼承诺、主观锻炼体验;家庭因素的父母自主支持、父母锻炼习惯;学校因素的学校自然环境支持、学校人际环境支持等。其次,通过对4632名青少年的横断面调查,运用Mann-Whitney U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探讨个体、家庭及学校因素与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特征(群体差异)和内在关联,然后,通过对1091名青少年进行为期12周、两阶段的纵向调查,开展交叉滞后分析,利用极大似然法探讨个体、家庭及学校因素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交互影响,构建影响机制模型,最后,利用Bootstrap法考察性别和学段在影响机制模型中的调节效应。结果:1.青少年的个体因素与其体育锻炼行为存在性别差异,个体、家庭及学校因素和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存在学段差异。2.学校因素的学校自然环境支持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正向影响显着,并且,体育锻炼行为能够中介学校自然环境支持对学校人际环境的影响,该中介效应量为7.7%;家庭因素的父母自主支持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正向影响显着,并且,父母锻炼习惯能够中介父母自主支持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该中介效应量为6.1%;个体因素的锻炼认同、内部动机、锻炼承诺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正向影响显着,内部动机、锻炼承诺能够中介锻炼认同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该链式中介效应量为24.1%,并且,内部动机、锻炼承诺、体育锻炼行为能够中介锻炼认同对青少年主观锻炼体验的影响,该链式中介效应量为46.7%;在个体、家庭及学校因素对青少年体育锻炼的交互影响效应中,父母自主支持、锻炼认同、内部动机、锻炼承诺能够中介学校自然环境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时,该链式中介效应量为36.8%。此外,性别调节了学校自然环境支持对锻炼承诺、父母自主支持对锻炼认同的影响,学段调节了学校自然环境支持对锻炼认同的影响。结论:1.男性青少年的个体因素及其体育锻炼行为上皆优于女性青少年。初中生的个体、家庭、学校因素及其体育锻炼行为皆优于高中生。2.个体、家庭及学校因素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具有复杂的交互影响。具体而言,学校自然环境支持能在提升父母自主支持水平的基础上,激发青少年锻炼认同、内部动机、锻炼承诺,进而促进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改善学校人际环境支持。在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机制模型中,相较而言,学校自然环境支持更易激发女性青少年的锻炼承诺,父母自主支持更易提升女性青少年的锻炼认同水平,并且,学校自然环境支持更易提升初中生的锻炼认同水平。从某种程度上讲,影响机制模型的构建揭示了个体、家庭及学校因素在促进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定位及交互作用。

韩爽[3](2021)在《目标设置对女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拖延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拖延是指尽管人们能够意识到推迟或延后带来的危害,依旧主动自愿拖沓该行为。拖延是由于失败的自我管理、低效的执行力以及较差的坚毅力所引起,常常会带来一系列的负性影响。一方面作用于行为结果,如学习效率低下,人生理想无法实现等;另一方面作用于个体身心发展,如在拖延的同时常常会出现焦虑不安、心理惭愧,内心焦灼等负面情绪,进而影响到身心健康。鉴于拖延问题所带的种种负面影响,增加研究角度,探索简便易学的干预方法来减少或克服拖延行为尤为重要。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实验等方法,探究目标设置对女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拖延的影响。研究结果:(1)女大学生群体中有课余体育锻炼拖延倾向者多达81.65%,且中度以上占53.99%。(2)经12周实验后,实验组在课余体育锻炼拖延倾向得分上显着低于对照组(t=-17.821,P﹤0.001),且实验后的课余体育锻炼拖延倾向得分显着性低于实验前得分(t=18.219,P﹤0.001)。(3)实验组课余体育锻炼拖延行为发生的平均次数显着少于对照组(t=-6.485,P﹤0.01)。结合研究结果得出结论:(1)课余体育锻炼拖延倾向在女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且拖延程度较为严重。(2)借助于目标设置理论将课余体育锻炼总目标划分为阶段目标可以显着降低女大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拖延倾向水平。(3)借助于目标设置理论将课余体育锻炼总目标划分为阶段目标可以显着改善女大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拖延行为。运用目标设置干预女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拖延行为具有可行性。对运用目标设置干预课余体育锻炼拖延行为问题提出3点建议。

刘宝达[4](2021)在《核心力量训练对健美操选项班女大学生动态平衡及自我控制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动态平衡能力是人体维持并调整身体稳定的一项基本能力,良好的动态平衡可以提升运动表现力,预防运动损伤。自我控制是个体为获得长远利益,根据限定目标和社会标准,克制冲动和欲望,转变思维和行为方式的能力。健美操项目集健、力、美于一体,对身体平衡及心理控制具有较高要求,健美操选项班部分学生运动基础较差,身体平衡能力偏低,影响着动作完成的质量。大学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作为青年精英女性群体的女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高低影响着未来发展,部分女大学生受家庭的溺爱保护、校园的自主管理、社会的诱惑及压力等多元因素的影响,自我控制能力偏低,遇到困难易产生放弃、懈怠的心理,长期以往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核心力量训练对提升身体平衡能力、运动表现力及增强意志品质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探讨核心力量训练对健美操选项班女大学生动态平衡及自我控制的影响,对提高健美操教学效果,提升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以核心力量训练对健美操选项班女大学生动态平衡及自我控制的影响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实验、测试、心理测量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扬州大学健美操选项班75名女生进行12周核心力量训练和健美操常规教学的实验,研究结论如下:(1)核心力量训练对健美操选项班女大学生动态平衡能力具有积极影响。通过核心力量训练健美操选项班女大学生左右支撑腿动态平衡的综合值与常规教学相比提升幅度显着。(2)核心力量训练对健美操选项班女大学生自我控制总体水平具有积极的影响。通过核心力量训练健美操选项班女大学生自我控制总体水平与常规教学相比有显着提高。(3)核心力量训练对健美操选项班女大学生自我控制各维度的影响效果不一。通过核心力量训练健美操选项班女大学生自我控制的冲动控制、健康习惯、专注工作维度的值与常规教学相比提升幅度显着,抵制诱惑、节制娱乐维度的值提升幅度与常规教学相比无显着性差异。(4)自我控制总分与左右支撑腿动态平衡总体水平之间存在显着性正相关。自我控制在核心力量训练对健美操选项班女大学生动态平衡的影响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针对研究得出的结论,提出以下建议:(1)核心力量训练与健美操项目相结合。有针对性的增加核心力量练习,改善大学生身体素质,提升身体平衡能力,促进健美操技术动作的完美完成。(2)在健美操常规教学中,可通过增加核心力量训练,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改善学生的自我控制,并用激励性、感染性的语言积极引导,提高运动表现力,锻炼动态平衡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3)在健美操教学中因人而异设置难度适中的核心力量训练,调动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的情绪、行为自我控制力,培养健康行为习惯,内外做到知行合一,提升综合素质能力。

崔媛梓[5](2021)在《女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身体自尊与特质焦虑的链式中介作用》文中认为研究目的:体育锻炼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运动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稳定的身体运动行为。女大学生运动的时间较少,运动频率低、可选择的活动内容不足、整体运动状态不佳。一些学者发现,虽然体育锻炼习惯对生活满意度存在影响,但都是通过其他变量间接影响生活满意度。本文调查女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情况,以及链式中介变量(身体自尊与特质焦虑)在体育锻炼习惯与生活满意度关系之间的作用。研究方法:本研究使用《身体自尊量表(PSPP)》、《大学生生活满意度评定量表(CSLSS)》、《状态—特质焦虑量表》特质焦虑分量表、《大学生锻炼习惯情况问卷》四个量表编制的问卷,对沈阳师范大学582名女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1.女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与生活满意度相关系数为0.303,呈正相关;体育锻炼习惯与身体自尊的相关系数为0.663,呈正相关;体育锻炼习惯与特质焦虑的相关系数为-0.374,呈负相关;生活满意度与身体自尊的相关系数为0.489,呈正相关;生活满意度与特质焦虑的相关系数为-0.624,呈负相关;链式中介变量(身体自尊、特质焦虑)的相关系数为-0.556,呈负相关。2.链式中介效应整体成立,共三条路径:(1)体育锻炼习惯→身体自尊→生活满意度;(2)体育锻炼习惯→身体自尊→特质焦虑→生活满意度;(3)体育锻炼习惯→特质焦虑→生活满意度。路径2的系数为0.0147是三条路径中系数最大的,说明通过体育锻炼习惯影响身体自尊进而影响特质焦虑然后影响生活满意度这条路径解释力度最强。研究结论:1、女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处于中等水平,生活满意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身体自尊水平处于中等偏低状态,特质焦虑水平处于中等偏低状态。2、女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与生活满意度具有相关性,且体育锻炼习惯对生活满意度有影响。3、整体中介效应成立。身体自尊单独作为中介变量在体育锻炼习惯与生活满意度之间起中介作用,特质焦虑单独作为中介变量不成立,身体自尊与特质焦虑作为链式中介在体育锻炼习惯与生活满意度之间起中介作用。

张君[6](2021)在《Keep APP对牡丹江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的推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广泛普及,推动了移动互联网服务(APP)与应用的迅速发展。运动类APP受到大众广泛关注,并以其便捷、直观、灵活等特点成为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主流手段。Keep APP作为运动类APP的一款,受到广大用户喜爱,成为运动类APP行业的领头羊。近年来大学生使用Keep APP进行体育锻炼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大多学生使用Keep APP依然很盲目,如何科学使用Keep APP指导实践,依然值得深思,因此,以Keep APP进行个案分析,探究其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牡丹江市7所普通高校的700名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以及逻辑分析法进行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对Keep APP的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包括Keep APP的发展历程、特点及功能。通过问卷调查法对牡丹江市7所普通高校大学生使用Keep APP现状进行调查,包括大学生了解Keep APP的途径,使用Keep APP的比例、时长、目的及功能;同时对牡丹江市大学生使用Keep APP的信息反馈进行了解,对大学生反馈Keep APP的优点与缺点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并结合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研究和分析Keep APP对牡丹江市大学生体育锻炼项目、锻炼时间、锻炼频率以及锻炼场所产生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1)在国内上千个运动类APP中,Keep APP用户数率先破亿,成为国内最大的运动社交平台;Keep APP的特点是个性化、便捷化和大众化;现已成长为集体育锻炼教学视频、社交娱乐、跑步、骑行、健康饮食指导、运动装备购买为一体的运动服务软件。(2)牡丹江市7所高校中有67.6%的大学生都使用Keep APP,其中女生的使用人数略多于男生,大一、大二学生略多于其他两个年级,课余时间的多少对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他们了解Keep APP的主要途径是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持续使用Keep APP的时长主要集中在半年至一年半之。使用Keep APP的主要目的有塑造身体形态、监测运动数据及学习体育运动技能。使用Keep APP的主要功能有视频教学、数据记录、定制训练计划及社交功能。(3)大学生反馈Keep APP的优点主要有实用功能免费、动作指导科学、训练计划合理、内容丰富等;大学生反馈Keep APP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有广告推送频繁、内容更新缓慢、GPS定位不准等。(4)通过Keep APP对牡丹江市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调查,得知使用Keep APP对大学生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没有呈现显着性差异,但对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时间、频率及场所呈现显着性差异。这体现在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时间更长、体育锻炼频率更高、体育锻炼场所的选择局限性减弱,进而使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表现的更加积极,因此,使用Keep APP对牡丹江市普通高校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具有促进作用。大学生通过使用Keep APP,为他们提供了方便、快捷、直观、互动、社交、指导等功能,满足了大学生对体育活动和科学健身的整体需求,也为大学生在个性化健身、技能形成、锻炼习惯培养等方面提供很好的帮助。

李娟,李牧遥,刘紫薇[7](2021)在《“她经济”视域下女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以及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她经济"视域下女大学生体育消费特征、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与分析。主要结论:女大学生体育消费存在的问题包括女大学生体育消费观不够理性、女大学生体育消费不够便利以及女大学生体育消费市场供求不够平衡;影响女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因素有外在的商家因素和体育发展环境因素以及内在的个人经济因素和个人身体健康情况因素。建议:创造良好的体育消费环境,培养理性的体育消费观念;提高体育消费的便利性,增强体育消费的热情;形成多元的体育消费市场,解决体育消费市场的供求不平衡。

杨蓬勃[8](2021)在《家庭体育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和体质健康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大学生肩负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和体质健康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家庭作为一个个体学习和生活的起源,对个体的身心发展起着突出作用。将家庭体育作为大背景,分析家庭体育与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和体质健康之间的关系,深入探究其内在联系,为改善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和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供帮助和建议。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体质健康测试指标与评价及数理统计法,以中北大学19、20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试图从家庭层面探索家庭体育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和体质健康的影响。研究结果:(1)受试大学生的生源地城乡结构分布不均衡,城乡家庭收入、城乡家庭每月平均体育消费均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2)城乡受试大学生家庭均以“强身健体”为主要目的,但在人际交往上差异显着,城市比乡村高9.7%;城乡家庭对体育的看法和兴趣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城乡大学生家庭主要成员体育锻炼的形式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城乡大学生家庭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差异不大,闲暇时间是城乡家庭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分别占比54.56%和46.53%。城乡大学生家庭在体育锻炼项目上没有显着差异,均以走跑类为主。(3)城乡受试大学生均以“强身健体”和“休闲娱乐”为参与体育锻炼主要目的,城市大学生在减肥健美方面高出农村大学生9.6%,但在培养体育兴趣上比农村低17.4%;城乡大学生在对体育看法、对周围体育设施满意程度、情绪状态、投入时间和花费上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城乡大学生在体育锻炼的兴趣、参与体育锻炼形式、体育锻炼场地设施和体育锻炼的决心上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4)受试大学生中大部分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能达到及格水平,体质健康测试成绩不及格的大学生约占10%。大学生身体的各项身体素质指标与性别呈现出显着差异(P<0.01)。(5)家庭户籍所在地、家庭收入情况、家庭对体育的看法和兴趣、家庭主要成员参与体育锻炼的项目和形式、家庭体育习惯和父母小时候带子女一起运动与大学生对体育的态度、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项目和形式、付出的时间和花费之间存在正相关。家庭户籍所在地与大学生对体育的看法(r=0.157,p<0.05);家庭收入情况与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花费情况(r=0.081,p<0.05)均存在显着的相关性。家庭成员对体育的看法和兴趣与大学生锻炼的频次、强度、时长等均有非常显着的相关性(P<0.01)。(6)家庭体育与受试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呈现正相关关系,家庭参与体育锻炼的项目与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总分之间呈现出显着的相关性(r=0.209,p<0.01)。家庭对体育的看法与大学生肺活量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r=0.618,p<0.05);家庭主要成员体育锻炼的形式和项目与大学生坐位体前屈呈现显着相关性(r=0.339,r=0.158,p<0.01);父母从小带子女参与体育锻炼活动形式立定跳远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r=0.951,p<0.01)。研究结论:(1)城乡受试大学生家庭在体育锻炼目的上都是以“强身健体”为主,城市大学生家庭比农村大学生家庭更加重视通过体育锻炼达到人际交往的目的。城乡大学生家庭在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项目和形式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2)城乡受试大学生在体育锻炼目的的选择上都注重“强身健体”,减肥健美是城市大学生更注重;农村大学生更注重培养体育兴趣。城乡大学生在对体育看法、对周围体育设施满意程度、情绪状态、投入时间和花费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城乡大学生在体育锻炼的兴趣、参与体育锻炼形式、体育锻炼场地设施和体育锻炼的决心上没有显着性差异。(3)大部分受试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能达到及格水平,体质健康在性别上存在显着性差异。(4)家庭户籍所在地与大学生对体育的看法之间和家庭收入情况与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花费情况之间均存在显着相关性。家庭成员对体育的看法和兴趣与大学生锻炼的频次、强度、时长等均有非常显着的相关性;家庭主要成员参与体育锻炼的形式和项目与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形式与项目之间的相关性几乎为一一对应的相关性;家庭锻炼习惯与大学生一次体育锻炼时长存在显着相关性;父母从小带子女进行体育锻炼与大学生锻炼的频次、强度、时长之间均有显着相关性。(5)家庭体育与受试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呈现正相关关系,家庭参与体育锻炼的项目与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总分之间呈现出显着的相关性。家庭对体育的看法与大学生肺活量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家庭主要成员体育锻炼的形式和项目与大学生坐位体前屈呈现显着相关性,父母从小带子女参与体育锻炼活动形式立定跳远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

闫晓萌[9](2021)在《女大学生体育锻炼与锻炼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关系研究 ——以哈尔滨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孔祥久[10](2020)在《女大学生性别角色与体育参与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纵观国内外体育史,女性的体育参与一直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甚至一度停滞不前。尽管在当今社会女性的地位有了提升,也扮演了更多社会角色,但与男性相比,女性的体育参与情况仍然不甚理想。同时,随着性别观念的束缚逐渐减弱,女性不再将自己拘泥于传统的女性化气质中,性别角色特质也逐渐多元化发展。女大学生作为即将踏入社会的特殊女性群体,性别角色类型在大学阶段逐渐分化成熟并趋于稳定,对其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均产生深远影响。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为了探讨女大学生体育参与和性别角色的关系,了解了女大学生体育参与情况和性别角色情况,分析了不同性别角色的女生的体育参与情况的差异,为提高女大学生的体育参与、正向培养女大学生的性别特质提供了参考。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以高校本科在校女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在全国五个城市发放问卷,回收有效样本678份,通过spss24.0软件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数理统计分析。通过对数据使用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等方法分析了女大学生性别角色和体育参与的相关关系,运用回归分析探究了二者的影响关系。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结论为:(1)女大学生的体育参与的运动量较小。半数以上女大学生处于小锻炼量水平。参与最多的项目为跑步,锻炼强度多集中在中等强度及以下,三分之二的女大学生锻炼频率平均每周不足3次,半数以上女大学生单次锻炼时间不足半小时。(2)女大学生的锻炼态度总体情况较好。整体对体育锻炼的认知程度较高,能认识到体育锻炼的益处,但是容易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不能较好地约束自己进行锻炼。(3)女大学生的性别角色类型分布均匀。人数由多到少依次为双性化、未分化、女性化、男性化类型。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女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频率、强度、等级存在显着差异。(4)不同性别角色类型的女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情况存在显着差异。双性化女大学生锻炼态度总体最好,其次为男性化类型,未分化类型的锻炼态度最差。(5)体育参与行为整体正向影响男性化得分和女性化得分,使性别角色类型趋向双性化。女大学生参与适量的体育锻炼,提高对待体育锻炼的态度,对性别角色的良性转变有着积极正向的意义。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议:(1)高校应大力开展体育活动,活跃体育氛围,开展适合女性参与的体育运动项目。(2)家庭应提高对子女体育发展的重视程度。重视女孩的运动技能培养,秉持体育育人的思想,营造快乐的体育氛围。(3)女大学生应主动学习体育知识,端正体育锻炼态度。体育课上认真学习,掌握更多的体育知识;正视问题,克服懒惰心理和畏难情绪。(4)女大学生应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促进性别角色双性化发展。释放内心的性别角色刻板束缚,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提高锻炼中的自律性,提高男性化和女性化正性特质。

二、注重培养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注重培养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论文提纲范文)

(1)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锻炼动机与锻炼行为相关性研究 ——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
        2.1.2 锻炼动机
        2.1.3 锻炼行为
    2.2 关于锻炼动机的研究
    2.3 关于锻炼行为的研究
    2.4 关于锻炼动机与锻炼行为关系的研究
    2.5 新冠疫情对大学生的影响
    2.6 述评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期大学生锻炼动机特征分析
        4.1.1 大学生锻炼动机整体情况
        4.1.2 不同性别大学生锻炼动机特征分析
        4.1.3 不同年级大学生锻炼动机特征分析
    4.2 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期大学生锻炼行为特征分析
        4.2.1 大学生锻炼行为整体情况
        4.2.2 不同性别大学生锻炼行为特征分析
        4.2.3 不同年级大学生锻炼行为特征分析
    4.3 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期大学生锻炼动机与锻炼行为相关性
        4.3.1 大学生整体锻炼动机与锻炼行为相关性分析
        4.3.2 男大学生锻炼动机与锻炼行为相关性分析
        4.3.3 女大学生锻炼动机与锻炼行为相关性分析
        4.3.4 大一学生锻炼动机与锻炼行为相关性分析
        4.3.5 大二年级锻炼动机与锻炼行为相关性分析
        4.3.6 大三年级锻炼动机与锻炼行为相关性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锻炼动机存在性别、年级差异
        5.1.2 锻炼行为存在性别、年级差异
        5.1.3 能力动机水平与能力动机和锻炼行为相关性不匹配
        5.1.4 锻炼动机与锻炼频率相关性普遍较低
    5.2 建议
        5.2.1 重视高职院校女大学生锻炼行为
        5.2.2 促进高职院校高年级大学生锻炼行为
        5.2.3 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能力动机的养成进行干预
        5.2.4 疫情防控需与高职院校大学生锻炼行为相协调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附录二

(2)个体、家庭及学校因素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交互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意义与价值
        1.3.1 学术意义
        1.3.2 应用价值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研究理论基础
        2.1.1 锻炼心理学
        2.1.2 社会认知理论
        2.1.3 社会生态学理论
        2.1.4 社会支持理论
        2.1.5 社会认同理论
        2.1.6 动机理论
    2.2 操作性概念界定
        2.2.1 身体活动、体育活动、体育健身与体育锻炼行为
        2.2.2 习惯与体育锻炼习惯
        2.2.3 自然环境支持与人际环境支持
        2.2.4 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个体因素界定
        2.2.5 准实验设计与交叉滞后研究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与研究假设
        2.3.1 个体因素与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
        2.3.2 家庭因素与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
        2.3.3 学校因素与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
        2.3.4 个体、家庭及学校因素的内在因果关系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横断面研究调查对象
        3.1.2 纵向研究调查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半结构式访谈法
        3.2.4 问卷调查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
    4.1 个体、家庭及学校因素与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群体差异与相关性
        4.1.1 个体、家庭及学校因素与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群体差异
        4.1.2 个体、家庭及学校因素与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相关性
    4.2 个体、家庭及学校因素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交互影响
        4.2.1 个体因素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
        4.2.2 家庭因素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
        4.2.3 学校因素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
        4.2.4 个体、家庭及学校因素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交互影响
5 研究讨论
    5.1 个体、家庭及学校因素与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群体差异讨论
        5.1.1 性别差异讨论
        5.1.2 学段差异讨论
    5.2 个体、家庭及学校因素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交互影响讨论
        5.2.1 个体因素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讨论
        5.2.2 家庭因素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讨论
        5.2.3 学校因素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讨论
        5.2.4 个体、家庭及学校因素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交互影响讨论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7 可能的创新点
8 研究局限与展望
    8.1 核心变量选择的局限性
    8.2 研究时空构思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附录
    12 -18 周岁被试知情同意书
    体育锻炼及其相关情况调查问卷

(3)目标设置对女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拖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拖延综述
        2.1.1 拖延的定义
        2.1.2 国外研究综述
        2.1.3 国内研究综述
    2.2 国内外目标设置理论综述
        2.2.1 目标设置理论的定义
        2.2.2 国外目标设置理论综述
        2.2.3 国内目标设置理论综述
    2.3 相关概念界定
    2.4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综述法
        3.2.2 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实验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
    4.1 女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拖延倾向的基本情况
    4.2 目标设置对女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拖延倾向的影响
    4.3 目标设置对女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拖延行为的影响
    4.4 目标设置对女大学生主观锻炼体验的影响
5 讨论与分析
    5.1 女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拖延倾向的基本情况
    5.2 目标设置对女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拖延倾向的影响
    5.3 目标设置对女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拖延行为的影响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 B 大学生锻炼拖延量表
附录 C 主观锻炼体验量表
附录 D 实验组目标绩效和阶段目标完成情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核心力量训练对健美操选项班女大学生动态平衡及自我控制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核心力量训练的概念
        2.1.2 动态平衡能力的概念
        2.1.3 自我控制的概念
    2.2 有关动态平衡能力的研究
        2.2.1 动态平衡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2.2.2 动态平衡能力测量方法的研究
        2.2.3 体育运动与动态平衡能力的相关研究
    2.3 有关自我控制的研究
        2.3.1 自我控制影响因素的研究
        2.3.2 自我控制的结构研究
        2.3.3 自我控制测量的研究
        2.3.4 体育锻炼与自我控制的相关研究
    2.4 有关核心力量训练的研究
        2.4.1 核心力量训练生理机制的研究
        2.4.2 核心力量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的比较研究
        2.4.3 核心力量训练在体育项目中的应用研究
    2.5 有关力量训练与心理的研究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验法
        3.2.3 心理测量法
        3.2.4 测试法
        3.2.5 数理统计法
第4章 实验结果
    4.1 实验前实验对象动态平衡、自我控制水平情况
        4.1.1 实验前实验对象动态平衡测试情况
        4.1.2 实验前实验对象自我控制水平情况
    4.2 核心力量训练对健美操选项班女大学生动态平衡的影响
        4.2.1 核心力量训练对健美操选项班女大学生左支撑腿动态平衡的影响
        4.2.2 核心力量训练对健美操选项班女大学生右腿支撑动态平衡的影响
    4.3 核心力量训练对健美操选项班女大学生自我控制的影响
        4.3.1 核心力量训练对健美操选项班女大学生自我控制总体的影响
        4.3.2 核心力量训练对健美操选项班女大学生冲动控制维度的影响
        4.3.3 核心力量训练对健美操选项班女大学生健康习惯维度的影响
        4.3.4 核心力量训练对健美操选项班女大学生抵制诱惑维度的影响
        4.3.5 核心力量训练对健美操选项班女大学生专注工作维度的影响
        4.3.6 核心力量训练对健美操选项班女大学生节制娱乐维度的影响
    4.4 实验组自我控制和动态平衡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4.5 核心力量训练影响健美操选项班女大学生动态平衡的中介作用模型检验
        4.5.1 核心力量训练与左右腿支撑动态平衡的回归分析
        4.5.2 核心力量训练与自我控制的回归分析
        4.5.3 核心力量训练、自我控制与左右支撑腿动态平衡的回归分析
第5章 分析与讨论
    5.1 核心力量训练对健美操选项班女大学生动态平衡的影响分析
    5.2 核心力量训练对健美操选项班女大学生自我控制总体情况的影响分析
    5.3 核心力量训练对健美操选项班女大学生自我控制各维度的影响分析
        5.3.1 核心力量训练对健美操选项班女大学生冲动控制维度的影响分析
        5.3.2 核心力量训练对健美操选项班女大学生健康习惯维度的影响分析
        5.3.3 核心力量训练对健美操选项班女大学生抵制诱惑维度的影响分析
        5.3.4 核心力量训练对健美操选项班女大学生专注工作维度的影响分析
        5.3.5 核心力量训练对健美操选项班女大学生节制娱乐维度的影响分析
    5.4 实验组自我控制和动态平衡的相关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女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身体自尊与特质焦虑的链式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际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一)体育锻炼习惯
        (二)生活满意度
        (三)身体自尊
        (四)特质焦虑
    二、主要变量间关系的研究现状
        (一)体育锻炼习惯与生活满意度相关研究
        (二)体育锻炼习惯与身体自尊、特质焦虑的相关研究
        (三)生活满意度与身体自尊、特质焦虑的相关研究
        (四)身体自尊与特质焦虑的相关研究
        (五)小结
第三章 研究假设、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假设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数理统计法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女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生活满意度、身体自尊与特质焦虑的情况
        (一)女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情况
        (二)女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情况
        (三)女大学生身体自尊的情况
        (四)女大学生特质焦虑的情况
    二、体育锻炼习惯、生活满意度、身体自尊与特质焦虑的关系研究
        (一)体育锻炼习惯、生活满意度、身体自尊与特质焦虑的相关分析
        (二)体育锻炼习惯、生活满意度、身体自尊与特质焦虑的回归分析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本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不足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6)Keep APP对牡丹江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紧迫性
        1.1.2 推动全民健身发展的重要性
        1.1.3 Keep APP与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契合性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现状
        2.1.1 关于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的研究
        2.1.2 关于运动类APP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研究
        2.1.3 关于Keep APP的相关研究
    2.2 国外研究现状
        2.2.1 关于学生体育锻炼现状的研究
        2.2.2 关于互联网干预对体育锻炼的影响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Keep APP的发展现状
        4.1.1 Keep APP的发展历程
        4.1.2 Keep APP的特点
        4.1.3 Keep APP的功能
    4.2 牡丹江市大学生使用Keep APP的现状
        4.2.1 大学生中使用Keep APP的比例
        4.2.2 大学生了解Keep APP的途径
        4.2.3 大学生持续使用Keep APP的时长
        4.2.4 大学生使用Keep APP的目的
        4.2.5 大学生使用Keep APP的功能
    4.3 大学生使用Keep APP的信息反馈
        4.3.1 大学生反馈Keep APP的优点
        4.3.2 大学生反馈Keep APP的缺点
    4.4 Keep APP对牡丹江市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
        4.4.1 Keep APP对大学生体育锻炼项目的影响
        4.4.2 Keep APP对大学生体育锻炼时间的影响
        4.4.3 Keep APP对大学生体育锻炼频率的影响
        4.4.4 Keep APP对大学生体育锻炼场所的影响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牡丹江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使用Keep APP的现状调查》调查问卷
附录二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三 问卷效度专家评定表
个人简介

(7)“她经济”视域下女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她经济”视域下女性体育消费的特征
    1.1、女性体育消费更侧重于产品精美的外观
    1.2、女性体育消费更侧重于浓厚的情感氛围
    1.3、女性体育消费更侧重于多元化的产品价值
    1.4、女性体育消费更侧重于个性化的体验
2、“她经济”视域下女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现状
    2.1、女大学生的体育消费观不够理性
    2.2、女大学生体育消费不够便利
    2.3、女大学生体育消费市场供求不够平衡
3、“她经济”视域下影响女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因素
    3.1、外在因素
    3.2、内在因素
4、“她经济”视域下推动女性体育消费的策略
    4.1、创造良好的体育消费环境,培养理性的体育消费观念
    4.2、提高体育消费的便利性,增强体育消费的热情
    4.3、形成多元的体育消费市场,解决体育消费市场的供求不平衡
5、结束语

(8)家庭体育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和体质健康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体育锻炼
        2.1.2 体育锻炼行为
        2.1.3 体质健康
        2.1.4 家庭体育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研究现状
        2.2.2 大学生体质状况的研究现状
        2.2.3 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因素的研究现状
        2.2.4 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研究现状
        2.2.5 目前有关家庭体育环境对体育锻炼行为和体质健康影响的研究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体质测试指标与评价
        3.2.4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受试大学生家庭基本情况
        4.1.1 家庭城乡结构分析
        4.1.2 家庭收入情况
        4.1.3 家庭平均月体育消费现象的分析
    4.2 家庭体育基本情况
        4.2.1 家庭参与体育的基本目的
        4.2.2 家庭对体育的看法
        4.2.3 家庭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
        4.2.4 家庭成员的体育锻炼参与形式
        4.2.5 影响家庭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
        4.2.6 家庭主要成员参与体育的项目
    4.3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
        4.3.1 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目的分析
        4.3.2 大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看法的分析
        4.3.3 大学生对于体育锻炼兴趣的分析
        4.3.4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4.3.5 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形式的分析
        4.3.6 大学生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项目分析
        4.3.7 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场所的分析
        4.3.8 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场地设施和家庭周围的体育环境满意程度分析
        4.3.9 大学生对进行体育锻炼决心和情绪分析
        4.3.10 大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投入与花费情况下的分析
        4.3.11 其他能够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表现形式因素的分析
        4.3.12 大学生锻炼频次情况的分析
        4.3.13 大学生一次锻炼时间长短的分析
        4.3.14 大学生体育锻炼强度分析
    4.4 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分析
        4.4.1 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综合评分
        4.4.2 大学生身体形态指标分析
        4.4.3 大学生身体机能指标分析
        4.4.4 大学生身体素质状况分析
    4.5 家庭体育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分析
        4.5.1 家庭户籍所在地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
        4.5.2 家庭收入情况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
        4.5.3 家庭对体育的看法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
        4.5.4 家庭对体育的兴趣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
        4.5.5 家庭主要成员参与体育的形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
        4.5.6 家庭主要成员体育锻炼项目的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
        4.5.7 家庭锻炼习惯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
        4.5.8 大学生父母和大学生一起锻炼对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
    4.6 家庭体育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分析
        4.6.1 家庭体育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总分的影响
        4.6.2 家庭体育对大学生肺活量影响
        4.6.3 家庭体育对大学生坐位体前屈的影响
        4.6.4 家庭体育对大学生立定跳远的影响
        4.6.5 家庭体育对大学生50 米跑的影响
        4.6.6 家庭体育对大学生身体形态(BMI)的影响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参考文献
附录 1:基本情况问卷
附录 2:评价表
致谢

(10)女大学生性别角色与体育参与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增强女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需要
        1.1.2 消除女大学生体育参与偏见的需要
        1.1.3 促进女大学生性别角色健康发展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框架及创新点
        1.3.1 研究的创新点
        1.3.2 研究内容框架
2 文献综述
    2.1 体育参与
        2.1.1 体育参与的概念
        2.1.2 关于体育参与的研究
    2.2 性别角色
        2.2.1 性别角色的概念
        2.2.2 性别角色的研究
    2.3 性别角色与体育参与的关系
        2.3.1 不同人群性别角色和体育参与关系的研究
        2.3.2 女大学生性别角色与体育参与关系的研究
    2.4 文献述评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调查对象的基本资料统计
        4.1.1 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统计情况
        4.1.2 调查对象的体育参与项目情况
    4.2 女大学生体育参与和性别角色现状
        4.2.1 女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现状
        4.2.2 女大学生锻炼态度现状
        4.2.3 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现状
    4.3 女大学生性别角色与体育参与的相关分析
        4.3.1 女大学生性别角色与体育锻炼行为的相关分析
        4.3.2 女大学生性别角色与体育锻炼态度的相关分析
    4.4 女大学生体育参与对性别角色影响的回归分析
        4.4.1 不同体育参与对女性化分量表得分的回归分析
        4.4.2 不同体育参与对男性化分量表得分的回归分析
5 讨论
    5.1 女大学生体育参与情况及差异探讨
        5.1.1 女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情况及差异探讨
        5.1.2 女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情况及差异探讨
    5.2 女大学生性别角色情况及差异探讨
        5.2.1 女大学生性别角色情况及差异探讨
        5.2.2 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的测量方式及差异探讨
    5.3 女大学生性别角色与体育参与相关分析差异探讨
        5.3.1 女大学生性别角色与体育锻炼参与相关分析及差异探讨
        5.3.2 女大学生性别角色与体育锻炼态度相关分析及差异探讨
    5.4 女大学生性别角色与体育参与的回归分析及差异探讨
        5.4.1 女大学生性别角色与体育参与的回归分析及差异探讨
        5.4.2 女大学生体育参与对性别角色影响作用的探讨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3 研究的局限性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注重培养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锻炼动机与锻炼行为相关性研究 ——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 夏冬冬. 南京体育学院, 2021(02)
  • [2]个体、家庭及学校因素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交互影响研究[D]. 董宝林.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3]目标设置对女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拖延的影响[D]. 韩爽.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4]核心力量训练对健美操选项班女大学生动态平衡及自我控制影响的研究[D]. 刘宝达. 扬州大学, 2021(09)
  • [5]女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身体自尊与特质焦虑的链式中介作用[D]. 崔媛梓.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1)
  • [6]Keep APP对牡丹江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研究[D]. 张君.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1(09)
  • [7]“她经济”视域下女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 李娟,李牧遥,刘紫薇.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1(10)
  • [8]家庭体育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和体质健康影响的研究[D]. 杨蓬勃. 中北大学, 2021(09)
  • [9]女大学生体育锻炼与锻炼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关系研究 ——以哈尔滨市为例[D]. 闫晓萌.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1
  • [10]女大学生性别角色与体育参与的关系研究[D]. 孔祥久. 山东大学, 2020(02)

标签:;  ;  ;  

注意培养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