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城市文化特色研究

南通城市文化特色研究

一、南通城市文化特色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范广秀[1](2020)在《构建与南通大发展相适应的大城市文化管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通大发展恰逢新的历史机遇。南通城市大发展需要大城市精气神的再激励,南通大转型需要打造具有共同理想的大城市灵魂,满足市民需求需要扩大大城市文化产品供给。构建与南通大发展相适应、相匹配的大城市文化,既要进行上上下下的思想"大解放",寻找、紧盯、抓牢文化建设"大项目",还要精准进行文化建设"大布局",放宽文化建设"大视野"。

赵昕宇[2](2020)在《博物馆集群策略研究 ——以齐都文化城博物馆集群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博物馆集群,指的是各博物馆及相关企业集中分布,并共同从事博物馆相关的工作和活动,是博物馆事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发展模式,我国数量众多的博物馆中也有很多进行集群发展的典型案例。齐都文化城,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东部,太公湖北岸,由淄博市、临淄区人民政府规划建设,集国有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民间艺术馆、古玩市场于一体,是齐文化、蹴鞠文化的研究、保护、展示主阵地,是淄博市临淄区文化旅游重要目的地,是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的龙头项目。在我国博物馆事业高速发展的同时,由于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博物馆之间运营能力差距较大等问题,整个文化城发展受限。因此,齐都文化城需要进行集群发展,构建博物馆合作网络,实现博物馆集群整体进步。本文是典型的案例研究,以齐都文化城博物馆集群为主要研究对象,期望构建一套适宜的集群发展策略,构建博物馆合作网络,给予集群中非国有博物馆明确的定位和发展目标,同时为我国逐渐增多的地市级博物馆集群提供借鉴与参考。本文采用前人较为成熟的理论框架,以南通环濠河文博馆群、建川博物馆聚落、杭州工艺美术馆群、齐都文化城博物馆集群为例进行分析,划分集群发展模式和博物馆合作网络模型,归纳我国现有博物馆集群的发展优势和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于主要案例——齐都文化城博物馆集群,本文采取文献研究、参与式观察、实地参观、半结构式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深入了解其现状,并提出其集群发展策略:以齐文化博物馆为核心,以构建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为最终目标,各博物馆间、博物馆集群与社会机构间展开全方位合作,以观众为中心,突出自身发展优势,明确各项业务合作内容,充分发挥集群作用。本文最终认为,齐都文化城博物馆集群通过构建博物馆合作网络,实现集群发展,对于集群成员和整体、城市经济和文化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其发展经验也可为其他地市的博物馆集群所效仿,对于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尤其是规模较小的非国有博物馆的进步有重要意义。

张景璇[3](2020)在《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高校“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伴随“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方针的提出,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发展方向转向提高物质环境品质,使得大学校园不仅可以展现高校办学水平和文化特色,还可以同时完成环境育人的实践。在经历世纪之交的大学校园建设热潮后,千校一面、文化底蕴缺失、文化氛围淡薄等校园物质环境问题逐渐浮现,形成了校园规划设计的文化困境,因此,如何进行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是当下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本文基于实地和文献调研,梳理了大学校园物质环境文化建设经验及现存问题,并在建立针对性的理论模型后,提出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策略。论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4个部分:首先,本文明晰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回溯其变迁的历史以及在此背景下的大学校园规划建设方式和规划形态的历史发展过程,梳理各时期中西方大学校园空间形态模式。其次,本文选取8所大学12个校园作为实地调研对象,通过资料搜集、实地考察和随机访谈等方法,对校园规划格局、校园建筑,景观标识、校园文化氛围等进行深入考察,再结合对相关文献的研读,对当下大学校园物质环境文化建设的经验和现存问题进行整合与归纳。接着,本文针对“文化”用于设计的相关理论进行研究,确定探讨的校园文化要素,明确校园文化建设与校园物质环境间的联系方式,从而建构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策略研究理论模型。最后,在前期调研和理论模型的基础上,从文化传承、文化实践和文化发展三个方面提出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策略:基于文化传承,提出传承地域文化景观和校园历史文化景观的策略;基于文化实践,提出契合学生活动模式场景、契合教学活动场景、策划交往活动场景、契合及策划文娱活动场景的策略;基于文化发展,提出预留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固定要素、适时维护和更新校园内半固定要素的策略。通过这些策略的综合运用,提升校园空间文化品质、彰显校园文化特色。全文约78000字,图184幅,表格29个。

王杨[4](2020)在《基于大型国际活动的南通城市形象传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型国际活动对于城市形象的塑造和宣传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大型国际活动开展中,城市需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文化等方面综合协调,确保大型国际活动能够顺利开展,满足目标,发挥品牌效应和辐射效应,带动城市实现发展。本文基于大型国际活动对南通城市形象的传播分析,指出南通大型国际活动具有突出城市形象塑造特色化等功效,进而对重活动轻前期宣传、媒介宣传内容侧重点不足、忽略国际受众反馈等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建立全面系统的媒介传播机制、创新系列活动内容,增强国际受众参与度以及打造重大国际活动的品牌等创新性建议。

柳赏[5](2020)在《南通近代工业城市构建与遗产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南通是以近代文化为特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又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城”。这一切源于清末状元张謇从1895年开始的30多年间,以实业救国的思想在家乡南通所领导的一场近代化城市建设。南通近代的城市建设是在张謇规划思想指导下的一种全面的综合规划,涉及城市的实业、教育、文化、慈善等多方面,注重城市与村镇相协调的整体区域发展。至今,他为我们留下了一个优秀的文化遗产:南通近代工业城市。它由张謇城市规划思想为指导,并拥有大批近代工业遗产,并以一城三镇为核心,范围可广至整个通海地区。目前,保存基本完好的一系列近代历史遗存真实并完整地记录了那个激烈变革的时代,它们是中国近代史上实业救国的缩影,也是中西方文化深入交流的重要物证,见证了近代时期中国人自主进行工业化的重要发展进程。本文的研究内容是南通近代工业城市构建与遗产价值分析。首先,本文提出了张謇规划思想指导下的“南通近代工业城市”这个文化遗产概念,以此对应未来可能的申遗活动。其次,通过对南通保留至今的近代文化遗产要素进行了初步调查。以城市文化遗产方向入手,从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物化遗产两个方面,分析并梳理南通近代工业城市的文化遗存,探讨了南通近代工业城市的遗产体系构成。最后,针对世界文化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标准,阐述分析了“南通近代工业城市”符合世界文化遗产(II)、(IV)这两点标准,希望通过深入分析南通近代工业城市的遗产价值,对南通未来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提供一种整体的思路,也为以后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提供坚实的基础。

张悦[6](2020)在《南通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硬核”探析》文中研究指明南通城市文化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引领性等强大的"硬核"价值,也凸显巨与微的有机构成、雅与俗的巧妙结合、旧与新的华丽出场、名与凡的相映成趣等"硬核"品质。新时代,南通应当挥出"大手笔",打出"求实拳",打造"金招牌",升高"获得感",按下"快进键",进一步形成文化软实力的"硬核"。

曹银虎[7](2020)在《张謇美育思想对南通道德风尚高地建设的启示》文中指出张謇是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他通过兴实业、兴教育、倡导政治体制改革,通过不懈的追求和实践来实现他的爱国志向。张謇在继承孔子思想的"仁""礼"观念基础上,形成了以情感陶冶为核心、美育独立为原则、塑造"理想的人"为目的的生命美育观,形成了以"情智合一"为原则、以艺术教育为主要手段的美育方法论。张謇的美育思想对当前南通市道德风尚高地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施雅慧[8](2019)在《历史文化街区民俗元素挖掘与呈现研究 ——以南通寺街街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传统居住街区的形态由居民的共同生产生活实践与社会交往产生,其空间肌理、建筑风格、环境氛围都蕴含着原住民的实践智慧,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见证者与承载地,也是传统文化传承的最基层单位。传统的居住街区是城市传统文化最原生态的记忆发生之地,具有社会意识属性的、在民众日常的生产活动与生活实践中被创造、共享、传承的民俗文化依附在这样的文化空间中。因此,除了在建筑中传承城市历史文化的脉络外,街区本身也是民俗文化活态传承的空间场所。江苏省南通市区老城西北片的寺街街区是一个典型的城市传统居住街区,来源于南通人日常生活的民俗文化在这个空间中被生产、传播与承袭。根据相关部门的规划定位,寺街街区将实现功能转型,完成从传统居住街区向具有居住、文化、旅游、消费等多功能的复合型历史文化街区的过渡。由于规划中提及的“民俗文化展示与体验”定位,寺街将成为一个集中展示南通历史脉络与区域民俗的历史文化街区,因此街区内的民俗元素亟待被挖掘与系统化的呈现。本文以寺街街区为例,通过文献分析与田野调查等方法对历史文化街区中民俗元素的挖掘与呈现作出研究。首先,本文分析了我国当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开发的现状,从“传统的发明”“民俗主义”“空间文化生产”等理论角度对街区民俗元素的挖掘与呈现进行了梳理,并通过对不同街区的田野总结出当前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中民俗元素挖掘与呈现的经验与反思。其次,本文简要分析了南通民俗发展历史,重点对“中国近代第一城”中“开风气之先”的南通近代民俗进行概括,从而提炼出包容会通、崇文重教、济世厚众等南通地域民俗特色,并对市内现己开发的陆洪小镇、1895文化创意街区、南通一城三个历史文化街区及其呈现的民俗元素进行评析。再次,本文梳理了寺街街区的历史文化背景,对街区内的典型建筑及其文化特征进行了检索与归纳,并从对原住民的访谈中提炼出来源于日常生活实践的民俗文化,从物质与非物质两个层面对街区民俗元素进行挖掘。最后,本文从民俗学的视角出发并结合寺街街区的实际情况与规划内容,提出了针对于寺街街区内民俗元素的原真性、动态性、可持续性的呈现原则;传统建筑溯源地、历史名人活动平台、市井生活文化空间、多元宗教信仰场所、近代化记录者的呈现思路、物质与非物质两个层面的呈现内容;陈列展览、舞台表演、人际互动的呈现方式等,并从空间维护、物态风貌、社会生活三个层面提出基于民俗元素呈现的保护与规划建议:维护空间格局与肌理、明确街区功能划分、塑造生活文化展示空间;保留修复民居建筑、创建民俗博物馆、集中规划商铺业态;保护原住民市井生活风貌、强化文化记忆连续性、发展现代创意产业等。

徐永生[9](2019)在《武威城市文化建设与对外交流传播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市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共同创造的、具有该城市特点的文化模式,是城市经济文化、社会文化、精神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综合体现,在城市发展和对外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作用。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动实施,挖掘城市文化内涵、创新对外文化交流方式、推动武威城市文化对外交流,既是推广武威城市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武威对外影响力、提升武威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方式。文章着重梳理武威城市文化的历史形成及当代建设,并提示对外传播策略,以期为武威城市文化对外交流提供借鉴。

许艺[10](2019)在《南通市石港镇历史街区文化景观再生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历史街区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兼顾好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同时对其内部的文化景观进行保护与更新对推进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而“文化景观”作为大众足下的“文化遗产”之一,在塑造城镇风貌、营造宜居环境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放眼当前,我国城市景观建设的快速推进需要在复苏经济、改善物质环境、传承历史文化、激发街区活力等诸多方面取得平衡,同时要对旧城中文化环境遭到破坏的地方赋予其新的活力。本文以石港镇为研究对象,第一章通过实地考察,分析了石港镇目前的区域现状、研究范围;第二章着重对石港镇历史街区中的文化景观进行分析、梳理;第三章侧重对文化景观再生设计的相关设计手法进行罗列、对一些景观要素进行整合;第四章是对石港镇历史街区文化景观设计意向的展示,包括再生途径的表达和局部分析图表。总的来说,结合石港镇特色文化景观的创新性再生设计,形成具有人文价值的街区改造是具有深远意义的课题,这里面包括考虑如何在对历史街区中的物质环境及功能结构进行塑造,同时实现街区人文与自然系统的共生;采取何种再生策略,一方面实现经济复苏,一方面使街区的文化内涵及场所精神得以延续;如何在对历史街区文化景观进行开发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街区内部原有的社会意识形态、结构形态和生活方式。本文期望通过这样初步的分析、研究、实践,探寻出符合石港镇历史街区文化形态发展的途径,以延续石港镇历史街区的景观特质,提升街区文化品质,塑造更宜居的家园环境。

二、南通城市文化特色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通城市文化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构建与南通大发展相适应的大城市文化管窥(论文提纲范文)

1 南通大发展新的历史机遇
2 南通大发展需要大城市文化赋能
3 南通大城市文化构建的策略与路径

(2)博物馆集群策略研究 ——以齐都文化城博物馆集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上升:文旅融合时代的博物馆与观众
        二、形成:遍布全球的博物馆集群
        三、困境:寻求突破的地市级博物馆
    第二节 研究回顾
        一、集群理论的提出
        二、关于文化集群的探讨
        三、国内关于博物馆集群的探讨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博物馆集群和集群模式
        二、博物馆集群的类型和架构
        三、博物馆集群内合作网络模型
第二章 中国现有博物馆集群发展概览
    第一节 中国现有博物馆集群概况
        一、南通环濠河文博馆群
        二、建川博物馆聚落
        三、杭州工艺美术馆群
        四、淄博市的博物馆群
    第二节 中国现有博物馆集群的类型与架构
        一、中国现有博物馆集群类型
        二、中国现有博物馆集群架构
    第三节 中国现有博物馆集群的发展优势和存在问题
        一、发展优势
        二、存在问题
第三章 齐都文化城博物馆集群发展概况
    第一节 集群发展现状
        一、集群基本情况
        二、集群国有博物馆观众研究
        三、集群社会影响力研究
    第二节 集群发展优势
        一、齐都底蕴:区域文化历史特色
        二、齐地相助:政府规划与支持
        三、齐人同心:民众身份认同
    第三节 集群发展必要性分析
        一、质量并举:集群的整体性
        二、路径转向:以观众为中心
        三、服务城市:经济与文化发展
第四章 齐都文化城博物馆集群发展策略研究
    第一节 集群发展设想
        一、产业集群发展思路
        二、博物馆群发展思路
        三、齐都文化城博物馆集群发展设想
    第二节 集群发展策略
        一、确立核心馆
        二、明确集群目标
        三、集群合作网络构建
        四、明确集群合作内容
第五章 齐都文化城博物馆集群发展意义研究
    第一节 集群自身:博物馆的福音
        一、国有博物馆
        二、非国有博物馆和类博物馆
        三、齐都文化城博物馆集群整体
    第二节 城市经济:博物馆与第三产业
        一、旅游业
        二、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
    第三节 城市文化:博物馆的形而上之“道”
        一、城市教育水平
        二、文化中枢作用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1.3 相关研究综述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第二章 大学校园文化的变迁与校园规划设计的发展
    2.1 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变迁
        2.1.1 大学校园文化的含义
        2.1.2 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
        2.1.3 大学校园文化的变迁
    2.2 西方大学校园文化的变迁与校园规划设计的发展
        2.2.1 早期的大学校园——封闭式方院模式
        2.2.2 近代大学校园——对称开放模式
        2.2.3 现代大学校园——现代功能化模式
        2.2.4 20 世纪60 年代后大学校园——综合交流模式
        2.2.5 当代大学校园——特色高质模式
    2.3 我国大学校园文化的变迁与校园规划设计的发展
        2.3.1 古代大学校园——书院模式
        2.3.2 近代大学校园——中西融合模式
        2.3.3 建国至文革前大学校园——苏联模式
        2.3.4 大跃进和文革时期的大学校园——无序模式
        2.3.5 文革后至90 年代初的大学校园——兼容并蓄模式
        2.3.6 90年代初至新世纪大学校园——巨型化多元化模式
    2.4 大学校园规划建设方式的发展
        2.4.1 无规划建设
        2.4.2 静态规划建设
        2.4.3 动态规划建设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现状调研
    3.1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现状调研概述
        3.1.1 调研目的
        3.1.2 调研方法
        3.1.3 调研内容
        3.1.4 调研对象选取
    3.2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实地调研(详见附录A)
        3.2.1 清华大学调研
        3.2.2 武汉大学调研
        3.2.3 上海交通大学调研
        3.2.4 沈阳建筑大学调研
        3.2.5 烟台大学调研
        3.2.6 厦门大学调研
        3.2.7 北京大学调研
        3.2.8 四川大学调研
        3.2.9 实地调研小结
    3.3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文献调研
        3.3.1 文献调研内容
        3.3.2 文献调研总结
    3.4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现状调研总结分析
        3.4.1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经验总结
        3.4.2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现状问题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理论模型
    4.1 阿摩斯·拉普卜特的“文化”用于设计的理论模型
        4.1.1 阿摩斯·拉普卜特解决研究难点的方法
        4.1.2 “文化”的分解
        4.1.3 文化与环境的联系
        4.1.4 “文化”用于设计的理论模型
    4.2 校园文化建设与校园物质环境的联系
        4.2.1 校园文化的分解
        4.2.2 校园文化建设与校园物质环境的联系
    4.3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理论模型
        4.3.1 基于校园文化传承的文化景观理论
        4.3.2 基于校园文化实践的场景构成理论
        4.3.3 基于校园文化发展的固定与半固定要素理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策略
    5.1 基于校园文化传承的规划设计策略
        5.1.1 传承地域文化景观
        5.1.2 传承校园历史文化景观
    5.2 基于校园文化实践的规划设计策略
        5.2.1 契合校园内学生生活模式场景
        5.2.2 契合校园内教学活动场景
        5.2.3 契合校园内交往活动场景
        5.2.4 契合及策划校园内文娱活动场景
    5.3 基于校园文化发展的规划设计策略
        5.3.1 预留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固定要素
        5.3.2 适时维护和更新校园内半固定要素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实践
    6.1 项目概述
    6.2 学校简介
        6.2.1 学校概况
        6.2.2 校园概况
    6.3 校园文化
        6.3.1 学校理念
        6.3.2 校园历史文化
        6.3.3 校园标识文化
        6.3.4 校园文娱活动
        6.3.5 地域文化
    6.4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校园规划设计策略应用
        6.4.1 基于校园文化传承的规划设计策略应用
        6.4.2 基于校园文化实践的规划设计策略应用
        6.4.3 基于校园文化发展的规划设计策略应用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综述
    7.2 研究成果
    7.3 研究存在的问题
    7.4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与内容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附录A: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现状实地调研
    1.清华大学调研
    2.武汉大学调研
    3.上海交通大学调研
    4.沈阳建筑大学调研
    5.烟台大学调研
    6.厦门大学调研
    7.北京大学调研
    8.四川大学调研
附录B:大学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问题提纲
    大学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提纲(1)
    大学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提纲(2)
附录C:大学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记录
    清华大学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记录(1)
    清华大学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记录(2)
    清华大学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提纲(3)
    武汉大学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记录(1)
    武汉大学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提纲(2)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记录(1)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记录(2)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提纲(3)
    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记录
    沈阳建筑大学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记录
    厦门大学思明校区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记录(1)
    厦门大学思明校区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提纲(2)
    北京大学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提纲
    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记录
附录 图片来源
作者简介

(4)基于大型国际活动的南通城市形象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1.本文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2.本文研究思路
二、我国城市形象传播模式现状分析
    1.城市建设模式
    2.媒介传播模式
    3.品牌建设模式
三、南通城市形象传播现状分析
    1.南通在城市形象传播方面既有成就概述
        (1)近代南通城市国际营销体系的构建
        (2)当代南通城市国际形象传播实践简述
    2.南通城市形象传播存在的问题
四、南通大型国际活动塑造和传播城市形象问题分析
    1.南通大型国际活动对城市形象传播的功效和意义
        (1)突出城市形象塑造的特色化,提升传播和塑造效率
        (2)提升城市竞争力,打造品牌城市
    2.南通大型国际活动在城市形象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1)重活动,轻宣传
        (2)媒介宣传内容侧重点不足
        (3)忽略国际受众反馈
    3.国外经验比较分析
        (1)大型娱乐文化活动对城市形象的塑造和传播分析
        (2)美国大型达拉斯车展对城市形象的传播和塑造
        (3)欧洲和美国大型国际活动举办异同点分析
五、大型国际活动对南通城市形象传播路径改进分析
    1.严格形象塑造和传播原则、理念的掌握
    2.创新传播内容,突出地方特色
    3.建立全面、系统的媒介传播机制
    4.将南通地域文化特色与国际受众角色进行结合
    5.打造重大国际活动的品牌,提高活动的国际影响力
六、结论与展望

(5)南通近代工业城市构建与遗产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
        1.1.2 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契机
    1.2 相关概念
        1.2.1 文化遗产
        1.2.2 工业遗产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内外城市文化遗产研究概述
        1.3.2 国内外工业遗产研究概述
        1.3.3 国内南通近代城市文化遗产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论文框架及内容
    1.6 有关研究对象的界定
    1.7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南通近代工业城市的构建
    2.1 南通近代工业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2.1.1 南通的地理环境
        2.1.2 南通近代工业城市的文化特征
        2.1.3 南通近代工业城市的发展沿革
    2.2 张謇的城市规划思想来源与形成
        2.2.1 张謇城市规划思想的来源
        2.2.2 张謇城市规划思想形成过程
    2.3 南通近代工业城市的构建
        2.3.1 通海地区区域规划
        2.3.2 “一城三镇”的空间格局
        2.3.3 全面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南通近代工业城市遗产体系构成
    3.1 南通近代工业城市遗产体系构成框架
        3.1.1 遗产要素分析
        3.1.2 基于物质与非物质的南通近代工业城市遗产体系构成
        3.1.3 南通近代工业城市遗产体系构成框架
    3.2 张謇规划思想及城市空间格局
        3.2.1 张謇的城市规划思想
        3.2.2 “一城三镇”城市空间格局
    3.3 近代工业为核心的遗产片区
        3.3.1 唐闸片区的物质遗产构成
        3.3.2 海门片区的物质遗产构成
    3.4 近代其他类型的遗产片区
        3.4.1 老城片区的物质遗产构成
        3.4.2 狼山片区的物质遗产构成
        3.4.3 农垦片区的物质遗产构成
    3.5 历史交通体系和自然文化景观
        3.5.1 历史交通体系
        3.5.2 自然文化景观
    3.6 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
        3.6.1 南通近代纺织业生产工艺
        3.6.2 相关创新性产业
        3.6.3 张謇和南通的资料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南通近代工业城市的遗产价值分析
    4.1 南通近代工业城市遗产价值解析
        4.1.1 基于历史建筑单体的南通近代工业城市遗产价值分析
        4.1.2 基于重点片区完整性的南通近代工业城市遗产价值分析
        4.1.3 基于城市整体的南通近代工业城市遗产价值评价
    4.2 南通近代工业城市的申遗策略
        4.2.1 以城市整体为申报主体
        4.2.2 历史城镇型世界文化遗产比较
        4.2.3 南通近代工业城市与我国历史城镇型世界文化遗产比较
        4.2.4 南通近代工业城市与其它工业遗产比较
        4.2.5 南通近代工业城市的保护区范围建议
    4.3 关于南通近代工业城市突出普遍价值的概述
        4.3.1 标准(ii)
        4.3.2 标准(iv)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南通近代现存建筑基本信息一览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南通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硬核”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南通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硬核”价值
2 南通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硬核”品质
3 南通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硬核”策略
4 结语

(7)张謇美育思想对南通道德风尚高地建设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张謇美育思想体系
    (一)张謇教育思想中的美育思想
    (二)张謇社会公共文化观中的美育思想
二、张謇美育思想对南通道德风尚高地建设的启示
    (一)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二)育人为先,重视教育建设
    (三)基于区域特色文化,重视博物馆文化建设
    (四)利用新媒体技术,打造多元化城市文化传播结构
三、结语

(8)历史文化街区民俗元素挖掘与呈现研究 ——以南通寺街街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提出
    1.2 相关概念解析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我国历史文化街区内民俗元素挖掘与呈现的相关理论与实践
    2.1 历史文化街区内的民俗元素组成
    2.2 历史文化街区民俗元素挖掘呈现的相关理论
    2.3 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现状
    2.4 我国历史文化街区民俗元素挖掘呈现的经验与反思
第3章 南通历史文化街区与民俗文化概述
    3.1 南通民俗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
    3.2 开一代风气之先:中国近代史中的南通民俗
    3.3 南通民俗文化特征
    3.4 南通部分历史文化街区中民俗元素挖掘呈现评述
第4章 寺街历史文化街区民俗元素挖掘
    4.1 寺街街区历史沿革
    4.2 寺街街区建筑民俗形态
    4.3 寺街街区的街巷生活与民俗
    4.4 寺街街区民俗文化空间保护现状
第5章 寺街历史文化街区中的民俗元素呈现
    5.1 寺街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定位
    5.2 民俗元素的选择
    5.3 民俗元素呈现的原则
    5.4 民俗元素呈现的思路与内容
    5.5 民俗元素呈现的方式
    5.5 基于民俗元素挖掘与呈现的寺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发展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1. 着作
    2. 论文
致谢
附录一 寺街街区典型建筑与历史见证物统计表
附录二 寺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相关图纸

(9)武威城市文化建设与对外交流传播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武威城市文化的历史形成
二、武威城市文化的当代建设
三、武威城市文化对外传播的策略

(10)南通市石港镇历史街区文化景观再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历史沿革
        1.1.1 石港镇区位背景
        1.1.2 石港镇区域分析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范围与内容
    1.4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石港镇历史街区文化景观分析
    2.1 石港镇文化景观综合分析
        2.1.1 “两轴两片”式古镇格局
        2.1.2 “块状+沿河”式空间层次
        2.1.3 类型丰富的乡土界面
    2.2 石港镇文化景观再生相关论述
        2.2.1 文化景观再生意识的觉醒
        2.2.2 寻找文化缺失的记忆
    2.3 传统文化景观再生设计在街区的应用
        2.3.1 营造石港文化记忆,创新景观新体系
        2.3.2 感知街区建筑和周边环境,实现可持续绿色发展
        2.3.3 依托风水美学,实现人与街区的和谐统一
第三章 石港镇历史街区文化景观再生设计手法
    3.1 街区空间环境的营造
        3.1.1 界面的二次营造
        3.1.2 尺度的二次把握
        3.1.3 肌理的二次梳理
    3.2 人文特色的体现
        3.2.1 空间活化
        3.2.2 符号延续
        3.2.3 文化重塑
        3.2.4 复活记忆
    3.3 景观要素的整合
        3.3.1 与建筑街道的整合
        3.3.2 与滨河水系的整合
        3.3.3 与环境小品的整合
第四章 石港镇历史街区文化景观再生设计表达
    4.1 文化景观再生途径
        4.1.1 合理利用历史素材
        4.1.2 适当增设人工素材
        4.1.3 重组自然素材
        4.1.4 挖掘事件素材
    4.2 设计意向与节点详细设计
        4.2.1 分析图展示
        4.2.2 效果图展示
    4.3 面临的矛盾与问题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1 (规划依据)
附录2 (作品展示)

四、南通城市文化特色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构建与南通大发展相适应的大城市文化管窥[J]. 范广秀.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02)
  • [2]博物馆集群策略研究 ——以齐都文化城博物馆集群为例[D]. 赵昕宇. 山东大学, 2020(09)
  • [3]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策略研究[D]. 张景璇. 东南大学, 2020(01)
  • [4]基于大型国际活动的南通城市形象传播研究[J]. 王杨.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20(10)
  • [5]南通近代工业城市构建与遗产价值研究[D]. 柳赏. 北方工业大学, 2020(02)
  • [6]南通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硬核”探析[J]. 张悦.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01)
  • [7]张謇美育思想对南通道德风尚高地建设的启示[J]. 曹银虎. 现代职业教育, 2020(09)
  • [8]历史文化街区民俗元素挖掘与呈现研究 ——以南通寺街街区为例[D]. 施雅慧. 重庆工商大学, 2019(01)
  • [9]武威城市文化建设与对外交流传播策略研究[J]. 徐永生. 青年与社会, 2019(14)
  • [10]南通市石港镇历史街区文化景观再生设计研究[D]. 许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南通城市文化特色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