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陈关系、礼法与辰地风耀能力研究——以《万秋》和《东门志扬》为例

周陈关系、礼法与辰地风耀能力研究——以《万秋》和《东门志扬》为例

一、周陈关系、祭礼与陈地风谣本事考——以《宛丘》、《东门之枌》为例(论文文献综述)

尹思琦[1](2019)在《地域文化视域下的南土《诗经·国风》研究》文中提出《诗经·国风》作为采自先秦各地的民间歌谣,以其民俗风习之别呈现出各地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吕氏春秋·音初》将上古歌谣分为四方之音,本文拟在地域文化视域下对以二《南》和《陈风》为代表的南土《国风》整体观照,以地理与文化的双重视角探讨南方之音的地域文化特色。本文共分四部分尝试对南土《国风》进行文化还原式的探索。第一部分总论了周代南土地域文化生态。在阐释西周四土政治地理格局的基础上,结合西周以成周居天下之中的地缘政治思维,考证史料所见周代南土疆域,论证了《陈风》与二《南》的文化相似性,将《陈风》归入历来学界所持仅限二《南》的南音,勾稽了南土《国风》的文化面貌。第二部分探析了二《南》的地域文化。通过爬梳二《南》释名与释地的考证文献,辩证其居于北抵黄河、南及江汉的地域指涉。受周礼南化的影响,二《南》在宗法制社会下呈现出婚恋诗以庙见成妇礼为核心的特色,祀事诗中宗庙祭祖也彰显德性清穆。同时,孕育二《南》的南方文化,也使其在巴蜀、荆楚复合文化特质的影响下,表现出婚恋诗中对偶婚制的遗留,祀事诗中以情为介质的楚族群祭祀特色,咒誓诗中原始巫术遗存,以及氏族社会多图腾崇拜的特征。第三部分探析了《陈风》的地域文化。陈国因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而深受多元文化共融的影响。先陈肇始之初,陈地因本土东夷部族日与鸟图腾崇拜遗俗的影响,形成了东门诗与羽舞祀高楳诗。其后随妫满建国而受到周礼乐文化的浸润,使得婚恋诗蕴蓄了对周贵族等级内婚制的认同,体现了慕悦以礼节情的情感特质。继而楚文化的北渐又与陈国本土风俗互渗,更促使《陈风》体现巫风浸润下的苦恋情结。第四部分综述南土《国风》的地域文化风格。总体上关照南土地域文化对风诗审美特征和艺术风格的影响,从情感、语言及艺术等方面展现南方之音的地域文化特色。本文拟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南土地域文化研究,以期揭示文学与文化之间互动的生成机制。

程建[2](2018)在《论《诗经·陈风》创作及编选意图》文中认为《诗经·陈风》为何只收十首诗,是个值得考究的问题。诗人希望通过它们反映陈国社会变迁,编选者则希望通过它们"微言大义":《宛丘》《东门之枌》两首诗,讲陈国巫觋歌舞盛行,说到底是"乱自上作";《东门之杨》《东门之池》两首诗,讲巫觋歌舞对陈国民众婚姻及婚恋观的冲击;《月出》《株林》《泽陂》三首诗,讲陈灵公君臣为纵欲之风推波助澜,于是陈地"淫声放荡,无所畏忌",国运萎靡不振;《衡门》《墓门》《防有鹊巢》三首诗,讲陈国因狷介者的有所不为,忠臣志士的忧国忧民,得以在大国夹缝中苟延残喘。

闫莉[3](2018)在《《诗经》婚恋之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婚恋之歌在《诗经》中所占比重大、内涵丰富,它们集中而生动地反映了先秦时人的婚恋习俗和婚恋状况。周代婚恋习俗是《诗经》婚恋之歌产生的土壤,全面了解其时的婚恋习俗,对理解《诗经》婚恋诗有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图通过以诗观俗和以俗解诗的双重视角,对《诗经》婚恋诗及先秦婚恋习俗加以考察。一方面,通过全面分析婚恋诗创作的习俗背景,尽可能准确地还原诗旨;另一方面,通过对《诗经》婚恋之歌文本的解读,展现周代婚恋习俗的基本面貌。本文正文部分分为三章进行论述:第一章结合周代仲春之月“令会男女”的习俗背景,对《诗经》中的恋歌进行研究。周代仲春时节,掌管万民婚配的媒氏之官令男女自由约会,自主择偶。与此同时,此月于山林泽地还会举行命民社、祭祀高禖的仪式活动,这些仪式活动既为男女约会提供了机会和场所,也进一步刺激了《诗经》恋歌的产生。而官方“奔者不禁”之令与祀典本身娱乐性特点的结合,则使得仲春男女约会的方式也表现出异于平常的特点。第二章结合周代婚嫁仪程,对《诗经》中的婚嫁之歌进行研究。《诗经》时代,男女婚姻的缔结事关家族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为保证婚姻的有序进行,统治者制定了一套完备的礼仪程序。从《诗经》婚嫁诗描写的内容来看,这些礼仪已为当时各阶层所普遍遵循,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婚嫁观念和婚姻行为。第三章从周代礼制对女子婚后各方面的规定出发,对《诗经》中反映夫妻婚后生活的诗作进行研究。《诗经》中的思归诗、婚怨诗、弃妇诗,不仅是婚后女子抒发心臆的产物,其形成更是源自周代的“归宁”“大归”等礼俗,是当时媵婚制度、婚姻形态和婚姻观念的鲜明体现。

韩高年,郭香[4](2014)在《原始婚俗对礼的颠覆与春秋恋歌的狂欢化倾向》文中提出在周代宗法制社会里,婚恋行为虽被主流社会以婚礼的形式加以规范,但这并不意味着各种原始婚恋习俗的彻底灭绝,相反,它们仍存在于周代社会。春秋时期,随着理性精神的觉醒,这些风俗对上层的礼产生强大的反作用。由蒙昧时代的原始婚俗发展到文明社会的婚礼,标志着社会理性对人类原欲的约束,而春秋时代原始婚俗对礼的反作用,则意味着被礼压抑的人性本然状态及原欲的适当表露和渲泻。从人类社会进化的角度观察,二者同样具有合理性。后者带有浓重的颠覆性、全民性、狂欢化特征,是春秋节日歌会和歌俗的基础,而节日歌会、歌俗又是催生《诗经》恋歌的温床。

赵璐[5](2012)在《秦、豳风诗与近楚风诗的比较研究 ——论《诗经》中二《南》、《陈风》与《秦风》、《豳风》的文化背景与诗风》文中研究指明《诗经》之中没有设“楚风”,但江汉一带的一些姬姓小国和陈国因地理位置与楚相邻,又屡次为楚侵伐,并先后被并入楚国,受到楚地文化的影响。产生于这一地域的二《南》及《陈风》反映了楚地的自然风貌与民风民俗,具有楚歌独特的风情和韵味,因此可以将这些作品称为“近楚风诗”。江汉一带的姬姓小国,民风民俗与楚相似,但他们是周王室分封的诸侯国,因此在二《南》中也反映出周礼文化的特征。陈本是东夷后裔,东夷民族有崇巫信鬼的民族特色,陈国又与同样好祭祀的楚相邻,其开国夫人大姬亦“好巫觋祷祈鬼神歌舞之乐”。春秋时期陈国统治者荒淫无道,上行下效,陈国巫鬼之风盛行,《陈风》中就多表现苦恋情结的爱情诗,体现出自由浪漫的诗歌风格。《豳风》是周人早期居地岐豳一带的作品,产生时代较早,表现了周人早期的农业生产生活以及周初的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周人的农本思想。西周末年,秦襄公“将兵救周”,并护送平王东迁。周平王封其为诸侯,与诸侯通聘享之礼。秦文公收复岐豳之地,“收周余民而有之”,融合了周人文化。秦人是东夷族的一支,早期从东方迁往陇右,与戎狄杂居,好射猎游牧,时常与西戎之间发生战争。西周末年秦人势力逐渐强盛,向东发展,周礼西渐,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周文化。因此秦文化的构成显得比较复杂,既包括本民族的文化因素,又融合了戎狄文化与周文化的因子。《秦风》中反映了秦文化的多元性,其中既有反映周礼乐制度的诗歌,又带有尚武的民族特性。《秦风》与《豳风》这两组诗歌因产生地域上有部分重合,自然地理风貌亦相差无几,因此在诗歌主题上具有相似性。但又因产生时代及所依托的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体现出不同的诗歌风格。《豳风》产生较早,时值周人一边经营农耕产业,一边谋求发展,因此《豳风》敦朴务本;《秦风》产生于西周末、春秋初,时局动荡,秦人又好武,因此《秦风》体现出悲慨豪迈的特征。二《南》、《陈风》与《秦风》、《豳风》因地理环境的差异、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各自呈现出不同的特色。但在诗歌产生过程中均受到周礼文化的影响,反映了先秦时代“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全文共四部分。绪论主要介绍秦、楚关系与“楚风阙如”的原因,并提出“近楚风诗”的概念。第一章从文化特征与诗歌主题两方面论述二《南》与《陈风》,着重以二《南》中的婚恋诗与《陈风》爱情诗为研究对象,并结合楚地佚诗加以比较。第二章主要介绍《秦风》与《豳风》的主题及其产生的文化背景。第三章从文化特征与主题两方面对近楚风诗和秦、豳风诗进行比较。本文是在《国风》地域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因此侧重于探讨各风诗产生的文化背景,并结合作品进行诗歌主题的分析。

任百平[6](2012)在《《诗经》中的巫文化研究》文中认为《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中国文学,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起源之一,蕴藏着丰厚的中华民族的文明记忆和文化沉淀,是古人留下的宝贵的文学遗产和精神财富。《诗经》时代正处于由夏商的原始宗教鬼神文化向周代礼乐文明过渡的重要时期,巫鬼思想依然十分浓厚,就使得《诗经》的作品不可避免地带有巫文化的特色。从古到今,对于《诗经》的阐释和研究始终处于显学的地位,成果非常可观。但目前就《诗经》巫文化的研究尚未形成比较系统的深入研究。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与《诗经》巫文化相关的文献资料、考古资料进行综合梳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诗经》时代的巫文化进行了有意义地探讨。其次,随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在全球的蓬勃兴起,“汉语热”不断升温,使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学习和交流的需求日益扩大。《诗经》的影响早已超越中国的国界走向全世界,诗经学成为世界汉学的热点。再有,巫文化作为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日渐消逝,急需抢救并传承。本研究以此为契机,以传统的文献文本分析法、举例论证法、对比分析法为基础,综合运用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分析方法,从巫术思维、巫术仪式入手,对《诗经》文本中所蕴含的巫文化进行剖析,由表及里深入探讨巫文化对《诗经》的影响和渗透,对《诗经》中所见的巫文化进行全面系统地梳理归纳。以期把《诗经》中的巫文化全貌凸现出来,更好地发掘《诗经》的巨大价值,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发掘巫文化的现代价值,促进《诗经》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本文主要分五个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分,就研究的缘起、意义、内容、创新点及相关概念做一明晰的介绍,结合《诗经》的时代背景,为《诗经》的巫文化研究奠定基础。第二、三部分,为文章的主体。第二部分,依照万物有灵论、“互渗律”和交感巫术的“相似律”、“接触律”的理论对《诗经》文本中蕴含的巫术思维进行分析解读,发掘《诗经》中蕴含的巫文化因素。第三部分,主要是从巫术乐舞仪式、占卜巫术和巫术语言三个方面的显着特征,对《诗经》中的巫术仪式进行详细地考证。第四部分主要是对《诗经》在巫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进行综合论述。第五部分对全文进行全面总结。

杨延[7](2010)在《《诗经·陈风》中“东门”意象与陈国地域风格考论》文中指出《诗经·陈风》中的"东门",实际是指陈国都城的城门,为祭祀、游观、娱乐、从事商业活动的重要场所。诗人吟诵的"东门",不应仅仅被视为地名,其中还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蕴。"东门"之"象"所包含之"意",是陈国地域文化特质所孕育的产物,也是陈国地域风格形象化的反映和艺术再现。

邵炳军[8](2009)在《《国风》地域风格与周代文化生态地域性研究述评——关于《诗》“国风”地域风格与周代文化生态地域性研究的回顾与思考之一》文中认为所谓地域,既属于地理学范畴,又属于社会学、文化学范畴,是指在特定地理空间内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综合体。所谓风格,实质上是一种审美属性,指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有机统一的整体中浸透作家独特创作个性所显现出来的独特艺术风貌和艺术格

邵炳军[9](2008)在《《国风》地域风格与周代文化生态地域性研究述评——关于《诗》“国风”地域风格与周代文化生态地域性研究的回顾与思考之一》文中提出所谓地域,既属于地理学范畴,又属于社会学、文化学范畴,是指在特定地理空间内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综合体。所谓风格,实质上是一种审美属性,指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有机统一的整体中浸透作家独特创作个性所显现出来的独特艺术风貌和艺术格

李永远[10](2008)在《《诗经》中的巫文化考证》文中认为《诗经》作品中包含大量咒誓、巫舞、占卜、祭祀等活动,以及祖先神话、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等内容,沾染着浓厚的传统巫文化色彩。其中的某些词语和物象,可能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具有原始的、宗教的、民俗的内涵。古人对于《诗经》宗教文化研究都主要集中在“三颂”的祭祀诗上。从现当代开始,许多学者借鉴文化人类学、民俗学、宗教学的观念和方法,对《诗经》中所隐藏的深厚的宗教文化意蕴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较少学者从巫文化这个角度进行整体的、系统的研究。本文试图从人类学、文化学和宗教学等相关理论出发,对《诗经》作品中所渗透的原始巫文化现象进行解读,分析原始巫文化现象产生的历史根源,并进一步探究这种文化现象对《诗经》意象生成和作品风格的深远影响。

二、周陈关系、祭礼与陈地风谣本事考——以《宛丘》、《东门之枌》为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周陈关系、祭礼与陈地风谣本事考——以《宛丘》、《东门之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地域文化视域下的南土《诗经·国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依据与意义
    (二) 研究史回顾
    (三) 研究重、难点
    (四) 研究方法
一、周代南土地域文化生态
    (一) 周代四土政治地理格局
    (二) 周代南土范围厘定
    (三) 南土《国风》勾稽
二、二《南》地域文化要素探析
    (一) 二《南》释名与地域考论
        1. 二《南》释义诸说考论
        2. 二《南》地域诸说考论
    (二) 二《南》周代礼乐南化
        1. 周礼南化与诗教功能
        2. 庙见成妇礼与婚恋诗
        3. 宗庙祭祖与祀事诗
    (三) 二《南》南方文化溯源
        1. 对偶婚制在婚恋诗中的遗留
        2. 以情为介质的楚族群祭祀诗
        3. 原始宗教巫祭遗存与咒誓诗
        4. 复合文化下的图腾崇拜意识
三、《陈风》地域文化要素探析
    (一) 陈国历史沿革与地域文化源流
    (二) 东夷部族文化在《陈风》的遗留
        1. 日神崇拜影响下的东门诗
        2. 鸟崇拜影响下的羽舞祀高禖诗
    (三) 周代礼乐文化对《陈风》的浸润
        1. 贵族等级内婚制的礼制认同
        2. 慕悦以礼节情的抒情克制
    (四) 楚地巫祭文化对《陈风》的影响
        1. 恋歌的巫化色彩
        2. 祭祀诗的人神苦恋模式
四、南土《国风》地域文化风格
    (一) 率性任情、敦厚克制的情感特征
    (二) 清越婉转、舒徐有致的语言特征
    (三) 情境相谐、南国兴象的艺术特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论《诗经·陈风》创作及编选意图(论文提纲范文)

一、巫舞成风
二、婚恋自主
三、情思跌宕
四、中流砥柱
结语

(3)《诗经》婚恋之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第一章 仲春之会与《诗经》中的恋歌
    第一节 仲春之会的习俗
        (一) 仲春之会的制度安排
        (二) 仲春之会的具体习俗
    第二节 约会场所
        (一) 桑林之中
        (二) 水泽之泮
        (三) 东门之外
    第三节 约会方式
        (一) 歌舞唱和
        (二) 赠物定情
        (三) 暮合晨离
第二章 周代婚嫁习俗与《诗经》中的婚嫁之歌
    第一节 命婚之辞
        (一) 父母之命
        (二) 媒妁之言
    第二节 亲迎之歌
        (一) 亲迎之礼的内容
        (二) 亲迎之歌
    第三节 贺婚与婚赞之歌
        (一) 赞颂新娘
        (二) 祝福新郎
        (三) 祝福子嗣
第三章 周代婚后习俗与《诗经》中的相关描写
    第一节 归宁之礼与女子思归诗
        (一) 归宁礼俗的内容
        (二) 归宁省亲
        (三) 思归不得
    第二节 婚怨诗的形成
        (一) 嫡妻失位
        (二) 言行相诡
        (三) 奔波操劳
    第三节 大归之俗与相关诗作
        (一) 大归的含义
        (二) 女子被弃
        (三) 夫亡子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5)秦、豳风诗与近楚风诗的比较研究 ——论《诗经》中二《南》、《陈风》与《秦风》、《豳风》的文化背景与诗风(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楚风阙如”与近楚风诗
    二、 《国风》地域文学研究中的秦、楚诗歌研究
第一章 近楚风诗文化源流与诗风
    第一节 中正平和的南国之音
        一、 二《南》地域及文化特质
        二、 二《南》中的婚恋主题
    第二节 自由浪漫的陈国巫风
        一、 陈国文化的演变与特征
        二、 《陈风》爱情诗中的苦恋情结
    第三节 二《南》、《陈风》与楚地歌谣
        一、 先秦时期楚地佚诗
        二、 二《南》、《陈风》与楚歌
第二章 秦、豳之文化源流与诗风
    第一节 诚挚务本的先周古风
        一、 豳地地望
        二、 周人农本思想的形成与《豳风·七月》中所反映的先周农业生活
        三、 《豳风》与周公东征
    第二节 刚柔兼济的秦人歌唱
        一、 嬴秦族迁徙发展的历史
        二、 秦文化构成的多元性
        三、 《秦风》诗风的二重特征
第三章 秦豳风诗与近楚风诗之比较
    一、 南北风气之异
    二、 文化背景之异同
    三、 诗歌主题之异同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6)《诗经》中的巫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现状及背景分析
        1.1.1 研究现状分析
        1.1.2 巫和巫文化概述
        1.1.3 《诗经》时代巫风初探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4.1 学术意义
        1.4.2 实用意义
    1.5 本文创新点
2 《诗经》中的巫术思维研究
    2.1 巫术思维概述
    2.2 《诗经》与交感巫术
        2.2.1 鱼兴象与交感巫术
        2.2.2 采摘诗与交感巫术
        2.2.3 感生神话与交感巫术
3 《诗经》中的巫术仪式研究
    3.1 《诗经》中的巫术乐舞仪式
        3.1.1 巫术乐舞仪式
        3.1.2 《诗经·陈风》中的巫术乐舞仪式
    3.2 《诗经》中的巫术语言仪式
        3.2.1 祝、咒
        3.2.2 重章复沓的表现手法
    3.3 《诗经》中的占卜巫术
        3.3.1 卜筮
        3.3.2 鸟占
        3.3.3 占梦
    3.4 《诗经》中其他巫术活动研究
        3.4.1 祭祀活动研究
        3.4.2 医疗巫术研究
4 《诗经》在巫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
5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7)《诗经·陈风》中“东门”意象与陈国地域风格考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东门”物象诸说辨正
二、“东门”意象的文化意蕴与“东门”组诗
三、“东门”意象与陈国地域文化特质

(10)《诗经》中的巫文化考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课题意义和研究方法
    1.3 巫和巫文化概述
第2章 《诗经·大雅·生民》的巫文化解读
第3章 《诗经》语言艺术的巫文化解读
    3.1 巫—诗、乐、舞的传承者
    3.2 祝、咒—通往神界的语言媒介
    3.3 《诗经》语言修辞艺术的巫文化解读
第4章 诗经鸟兴象的巫文化解读
    4.1 《诗经》中的“兴”和“兴象”
    4.2 鸟兴象与原始爱情巫占
    4.3 鸟兴象与原始祖先崇拜
第5章 交感巫术与《诗经》的采摘诗
    5.1 采摘诗与爱情相思
    5.2 采摘诗与生殖崇拜
第6章 从《诗经·商颂》看商代巫文化的特点
第7章 周代:巫文化的转化
    7.1 神本向人本的转化
    7.2 巫文化向礼俗的转化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周陈关系、祭礼与陈地风谣本事考——以《宛丘》、《东门之枌》为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地域文化视域下的南土《诗经·国风》研究[D]. 尹思琦. 山东大学, 2019(09)
  • [2]论《诗经·陈风》创作及编选意图[J]. 程建.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7)
  • [3]《诗经》婚恋之歌研究[D]. 闫莉. 陕西师范大学, 2018(01)
  • [4]原始婚俗对礼的颠覆与春秋恋歌的狂欢化倾向[J]. 韩高年,郭香. 西北民族研究, 2014(04)
  • [5]秦、豳风诗与近楚风诗的比较研究 ——论《诗经》中二《南》、《陈风》与《秦风》、《豳风》的文化背景与诗风[D]. 赵璐. 西北师范大学, 2012(03)
  • [6]《诗经》中的巫文化研究[D]. 任百平. 重庆大学, 2012(03)
  • [7]《诗经·陈风》中“东门”意象与陈国地域风格考论[J]. 杨延. 美与时代(下), 2010(12)
  • [8]《国风》地域风格与周代文化生态地域性研究述评——关于《诗》“国风”地域风格与周代文化生态地域性研究的回顾与思考之一[J]. 邵炳军. 诗经研究丛刊, 2009(01)
  • [9]《国风》地域风格与周代文化生态地域性研究述评——关于《诗》“国风”地域风格与周代文化生态地域性研究的回顾与思考之一[A]. 邵炳军. 诗经研究丛刊(第十六辑)——第八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刊之一, 2008
  • [10]《诗经》中的巫文化考证[D]. 李永远. 福建师范大学, 2008(01)

标签:;  ;  ;  ;  ;  

周陈关系、礼法与辰地风耀能力研究——以《万秋》和《东门志扬》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