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细金属镍粉制备工艺研究

超细金属镍粉制备工艺研究

一、超细金属镍粉制备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曹丽红[1](2021)在《镍导电油墨的制备及其印刷效果研究》文中指出金属镍由于成本低、储量丰富、物化性能优异等特性,正逐步取代贵金属在电子元器件中的主导地位。纳米镍粉由于具有巨大的表面效应和体积效应,在油墨应用中容易发生团聚,其在油墨中的分散性能也直接影响着镍导电油墨的导电性能及印刷适性,因此研究制约油墨分散性能的因素是改善镍导电油墨性能的关键。以纳米镍粉为原料,以最终应用于多层陶瓷电容器(MLCC)为目的,通过机械高速搅拌的方式,在溶剂松油醇中改变分散剂、分散时间、pH值以及镍粉固含量进行分散实验。基于斯托克斯(Stokes)沉降公式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镍粉的分散性能进行表征和分析对比。同时,将所得最佳分散条件下的镍导电油墨在18种柔性基材上凹版打样进行印刷效果研究,对印刷样品进行一系列表征以探求适合于镍导电油墨印刷的基材。研究发现:(1)当使用分散剂PVP、T-154和7605分散剂时,镍粉的最佳分散时间均为5小时,使用PEG、柠檬酸CA和不加分散剂的条件下最佳分散时间为6小时。其中PVP由于其同时具有锚式基团和溶剂化链展现出最优的镍粉分散性能,并且应控制PVP与镍粉的质量比在1%-3%之间。(2)以PVP作分散剂,改变分散体系的pH值和镍粉的固含量。当pH值等于6时,镍粉颗粒表面形成亲油性较好的Ni-OH基团,而在酸性更强时形成亲油性差的Ni-OH2+基团和碱性条件下形成亲油性更差的Ni-O-基团,所以镍粉在pH值等于6时分散性能最佳。同时当pH为6时,不论镍粉在分散体系中的固含量大小,镍粉在体系中基本达到单分散的最佳状态,而当pH值为2,4,8时,镍粉的固含量为50%时的分散效果优于其它固含量。(3)通过对比印刷样品的线条宽度、印刷面积覆盖率、色密度和墨层厚度,得到更适合于镍导电油墨的柔性基材,它们分别是:陶瓷片、瓷白片、PP高光纸、PP哑光纸、水晶照片纸、PET薄膜和消光弱溶剂纸。以上基材之所以呈现良好的印刷效果是因为基材表面的亲油性优异或者微孔结构的吸附渗透作用。

卞仙[2](2019)在《水溶性盐隔离法制备高结晶纳米镍粉》文中研究指明纳米金属镍粉具有优良的电学和磁学性能,在电极材料、催化剂、磁流体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贱金属内电极多层陶瓷电容器(BME-MLCC)的快速发展,对纳米镍粉的需求不断增长,对其制备技术的研究也愈加广泛。现有方法制备的纳米镍粉普遍存在着颗粒尺寸偏大、粒径分布不均匀、抗氧化温度低等问题亟待解决。纳米镍粉的抗氧化性能取决于其结晶性,而结晶性又严重依赖于制备温度。但高温制备纳米镍粉时难以避免颗粒的团聚和烧结长大,正因为此,制备兼具高分散性和高结晶性的纳米镍颗粒一直是本领域的技术瓶颈和研究重点。本文探索了以高熔点水溶性无机盐作为隔离相制备纳米镍粉的新技术,并成功在高温下制备出了结晶性良好、抗氧化温度高的高分散纳米镍粉。本文首先研究了水溶性无机盐颗粒的制备和颗粒形态控制技术,采用反溶剂法成功制备出了K2SO4、NaCl盐颗粒,并研究了溶剂/反溶剂比、无机盐初始浓度、沉淀方式和滴加速度等因素对无机盐颗粒的颗粒尺寸和形貌的影响。研究发现,引入聚丙烯酸(PAA)添加剂并调节其加入量,可制备出颗粒尺寸从10 nm至400 nm的K2SO4盐。在控制水溶性无机盐颗粒尺寸及形貌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研究了水溶性无机盐隔离法制备纳米镍粉技术。本文主要研究了两种制备方法:一种是纳米硫酸钾盐混合隔离法,本文分别制备出硫酸钾盐纳米颗粒和镍前驱体纳米颗粒,将两者在有机溶剂中进行分散混合,干燥后进行空气中700℃预烧和H2气氛下550℃还原,成功制备出颗粒分散、尺寸均匀、结晶性较好、粒径在100 nm以下的纳米镍粉,抗氧化温度可达508℃。研究发现:硫酸钾盐用量达到前驱体摩尔量的5倍以上时,隔离效果较好;调节前驱体原料浓度、盐/前驱体比例等参数可获得30 nm至300 nm不同粒径的纳米镍粉。另一种是镍盐溶液浸渍氯化钠法,即将微米氯化钠盐浸渍在含镍的有机溶剂中,使镍离子吸附至氯化钠盐颗粒的表面,去除多余浸渍液后干燥,在H2气氛下550℃高温还原,成功制备出高结晶性、均匀、分散,且平均粒径最小仅为6 nm的纳米镍粉,其抗氧化温度均在300℃以上。本文探究了浸渍液原料、浸渍液浓度及干燥方式等因素对镍粉的粒径和形貌的影响。研究表明:三氯甲烷、丙酮和乙醇均可作为浸渍液溶剂;浸渍液浓度越高,制备的镍颗粒越大,粒径分布也越宽;80℃干燥和冷冻干燥的方式优于真空干燥,镍颗粒尺寸均匀性更佳。

张毅[3](2016)在《液相还原法制备超细镍粉及其形貌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超细镍粉材料具有表面活性高、比表面积大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粉末冶金添加剂、电磁屏蔽材料、磁性材料、有机催化材料、高能燃料和导电浆料中。关于超细镍粉的制备技术、性能研究以及应用方面的探索越来越受到广大研究人员的关注。液相化学还原法是制备超细镍粉材料的重要方法,容易对超细镍粉的粒径、形貌进行控制。结合模板法,精确控制粒子形貌、粒径和生长方向等。本研究采用液相化学还原法制备超细镍粉,对技术参数、无机离子清除、以及形貌控制等开展研究。应用正交试验对实验条件进行优化,分别采用加入成核剂控制镍粉的粒径分布、模板剂控制形貌等方法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常规水合联氨还原硫酸镍溶液制备超细镍粉。以平均粒径为评价指标,对镍粉的制备条件进行正交优化设计。极差分析显示制备条件对其平均粒径影响作用的大小依次为:N2H4/Ni2+摩尔比→NaOH/Ni2+摩尔比→Ni2+浓度和温度,得出的最优条件为:Ni2+浓度为0.5 mol/L、Ni2+:NaOH:N2H4摩尔比为1:7:12、温度为60℃。在最优条件下制备的镍粉纯度高,分散性良好,结晶程度高,粒径分布在210-250 nm。(2)采用贵金属成核剂控制粒径分布是常规方法。本课题以镍为成核剂,采用两步还原法,在乙醇体系中对制备超细镍粉进行了研究。第一步为晶核形成,第二步为晶核生长。研究结果表明,加入成核剂能有效控制镍的成核速率,使成核速率更均匀稳定,可获得粒径分布窄、分散性好的超细镍粉。另外,在乙醇体系中获得了比水体系中粒径也更小、表面更光滑的超细镍粉。这说明溶剂的极性对超细镍粒子的生长具有影响,但相关机理需要进一步研究。(3)应用于电子功能材料领域的超细镍粉一般要求具有较高的纯度。超细镍粉由具有大的吸附能力,能吸附Cl-、SO42-等无机阴离子,且为物理吸附。丁硫醇可与超细镍粉反应,在镍表面形成化学吸附。研究结果表明在镍粉的清洗过程中加入丁硫醇可使超细镍粉中吸附的Cl-、SO42-等阴离子含量显着下降。(4)表面活性剂为模板剂实现粒子形貌控制是目前特殊形貌的粉体材料制备中简单易行的方法,其核心在于模板剂种类及浓度选择、粒子生长环境控制。研究结果表明,模板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6 mmol/L制备的镍粉有较多的八面体,模板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在7 mmol/L制备的镍粉有较多纤维状,当模板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在160 mg/L时,镍粉为刺球状。

孙磊,李军义,郭顺,罗文,杨国启[4](2014)在《超细镍粉工艺现状与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表明超细镍粉是一种重要的功能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已成为我国功能材料开发的热点。文章介绍了国内外超细镍粉的制备工艺和方法,简要阐述各种方法研究现状及其优缺点,提出我国超细镍粉研究重点。

李蕾[5](2014)在《超声与分散剂在液相还原法制备超细镍粉的分散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超细镍粉因具有极大的体积效应、表面效应和良好的导电性,因此其被广泛应用于化学能源材料、硬质合金、高温合金、催化剂、电磁屏蔽、航空航天等应用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液相还原法具备原料易获取、操作简便、产率高、产品形貌好等优点。而超细粉体团聚严重的特性往往给制备和工业生产带来了很多难题,本文主要研究在液相还原法制备超细镍粉中,采用超声以及超声与分散剂相结合的分散方式制备超细镍粉,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RD衍射、激光粒度分析等测试手段表征粉体的性质,并研究其分散作用。(1)在不同的超声功率下制备超细镍粉,随着超声功率的加大,反应体系能量增大,加快了反应速率,但较大超声功率下制备的镍粉由于超声过程中产生的高温高压而使得颗粒团聚较严重,功率较小反应中的颗粒扩散不充分而导致反应不完全,本文在超声功率为240W时反应35min制备出平均粒度为1.19μm的较纯的镍粉。(2)采用间隔超声制备超细镍粉,随着超声时间的增加,粉体粒径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与一直超声相比较,反应时间相对增加,平均粒度相对减小,在间隔超声3min制备的镍粉平均粒度为0.82μm,分散性较好。(3)在间隔超声的同时添加不同添加量的分散剂PVP,随着PVP添加量的增加,反应时间不断加长,还原率及粉体平均粒度都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在PVP添加量在1wt.%制备镍粉平均粒度为0.75μm,分散性好,反应时间适中。(4)在间隔超声的同时添加不同分子量的分散剂PEG,随着PEG分子量的增加,反应时间缩短,还原率增大,且粉体平均粒度呈逐渐减小的趋势,PEG(10000)制备的镍粉平均粒度在0.26μm,分散性较好,从反应时间、粉体平均粒度及分散性上看,分散剂PEG要优于分散剂PVP,但分散剂PVP制备的粉体形貌较好。

谷晴晴[6](2014)在《阴极旋转电解法制备微细镍粉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论文自行设计了一种阴极旋转式电解设备,该电解设备的阴极板可以自动旋转并可调节转速,在转动的过程中可自动刷粉,在此电解设备上研究不同电解条件对镍粉粒度的影响。论文首先研究了镍离子浓度、pH值和电流密度、取粉时间、温度、电极间距、阴极材料、添加剂等八个因素对电解镍粉粒度的影响,并对单个因素的影响做了分析。选出了对镍粉粒度影响最大的三个因素镍离子浓度、pH值和电流密度,对其做了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得出最佳电解条件,并对其进行了验证。最佳电解条件为:在常温下,用铜板做阴极,溶液pH值为34,添加NH4Cl浓度为10g/L,金属离子浓度为0.04mol/L,电流密度为35A/dm2,取粉时间2min,在此条件下电解出的镍粉粒度Dv50为2.5μm。其次在最佳电解条件下研究了分散剂对镍粉粒度的影响。考察了PVP(聚乙烯吡咯烷酮)、六偏磷酸钠、硅酸钠三种分散剂对镍粉粒度的影响。得出的结论为:PVP,六偏磷酸钠,硅酸钠三种分散剂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都可以减小镍粉的粒度。当PVP加入量过大时会有刺激性气味。在PVP加入量为0.05%时镍粉的粒度最小,Dv50从2.47μm降到0.89μm,比不加时镍粉粒度减少了1.76个μm.当六偏离酸钠的质量分数为0.01%时,Dv50为1.42μm,比不加分散剂时镍粉的粒度减小了1.05个μm。当硅酸钠的质量分数为0.005%时镍粉的粒度最小,Dv50为1.19μm,比不加分散剂时的镍粉粒度减小了1.28个μm。三种分散剂中PVP减小镍粉粒度效果显着。最后研究了阴极板转速对镍粉粒度的影响。在阴极旋转设备中配制溶液条件为:镍离子浓度为0.04mol/L,溶液pH值为34,添加NH4Cl浓度为10g/L,电流密度为35A/dm2,PVP为0.05%,在常温下研究阴极板转速对镍粉粒度的影响。得出的结论为:阴极板不转动时,得到的镍粉呈树枝状,平均粒径在2.5μm左右,相对比较粗。在阴极板转速为310r/min时,得到的镍粉近似球形,粒径在2050nm范围内,分布较窄,且粉末粒径相对较小。得到的镍粉很纯,被氧化的部分极少。阴极板转速大于10r/min时,得到的是致密的金属镍。用镍板作阳极,不锈钢板作阴极,进行电解镍粉切实可行,具有设备和工艺简单、粉末粒度可控制、耗能低、无污染等优点。此电解装置有利于实现制备粉末的自动化、连续性生产,可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此电解装置也适用于钴、铜等金属粉末的制备。

王晓新[7](2013)在《液相还原法制备超细球形镍粉的研究》文中提出超细粉体一般泛指1μm以下的颗粒。由于超细镍粉具有极大的体积效应、表面效应和良好的导电性,因此其被广泛应用于化学能源材料、硬质合金、高温合金、催化剂、电磁屏蔽、航空航天等应用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超细镍粉具有多种制备方法,按反应介质大致可分为气相法、固相法和液相法。液相还原法具备原料易获取、操作简便、产率高、产品形貌好等优点。本文在液相条件下,以水合肼(N2H4·H2O)为还原剂,NiSO4·6H2O或NiCl2·6H2O为镍原料,加入适量NaOH,采用机械搅拌、超声+机械搅拌、磁力搅拌等搅拌方式,不添加任何分散的情况下制取超细镍粉;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分析、XRD衍射、激光粒度分析等测试手段表征粉体的性质。本文探讨了体系反应温度、pH值、Ni2+离子浓度、N2H4·H2O/Ni2+摩尔比等工艺参数对制备镍粉的平均粒径、形貌及分散性、物相成分、还原率及还原时间的影响。为了在较快的反应速率和还原率下制得表面形貌好、平均粒径小、分散佳的高纯超细球形镍粉,得出了实验的较佳工艺参数:反应温度80℃、pH值为11、Ni2+离子浓度为0.5mol/L,[N2H4·H2O]:[Ni2+]适宜范围为2-4。随着温度的升高,反应所需时间缩短,还原率上升,平均粒径先减小后增大;反应需在碱性条件下(pH>9)进行,随着pH值的升高,反应所需时间缩短,还原率先上升后下降,平均粒径先减小后增大,过高的pH值造成镍粉的团聚;随着镍离子浓度的增大,反应所需时间先减少后增加,还原率先增大后下降,平均粒径增大,过高的镍离子浓度造成制得的镍粉团聚;还原剂用量必须在镍离子浓度的两倍以上,反应才可较顺利进行,随着还原剂用量的增加,反应所需时间减少,还原率升高,平均粒径减小,但过高的还原剂用量造成团聚。讨论了搅拌方式对反应的影响,发现在磁力搅拌作用下,生成的镍粉按方向排列并出现团聚;在机械搅拌下,颗粒形貌较规整,球形度高;在超声作用下,反应速率明显加快镍粉粒径更小,且分散性好,但由于超声波的作用,形貌不规整。此外还讨论了加料方式对反应的影响,发现在不同加料方式下反应的机理及现象都不同,不同加料方式对实验具有一定影响,采取将NiSO4溶液加入NaOH溶液与水合肼溶液混合物的方式能获得最快的反应速率。

郭顺,王东新,李军义[8](2012)在《MLCC用超细镍粉的制备方法及发展趋势》文中研究指明用超细镍粉代替多层陶瓷电容器内电极用贵金属是一种发展趋势。主要介绍了镍粉用作多层陶瓷电容器(MLCC)内电极的主要特点,详细介绍了生产超细镍粉的方法和工艺,并讨论了每种方法的优缺点。最后展望了MLCC内电极用超细镍粉的发展趋势。

陈欢欢[9](2012)在《CVD镍粉后处理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NiCl2为原料的化学气相沉积法(CVD)镍粉具有球形度好、结晶度高、抗氧化性强、烧结收缩性小等优点,主要用于贱金属电极多层陶瓷电容器(BME-MLCC)内电极制造,目前,这一产品的生产在我国尚属空白。在CVD法镍粉制备中,粉末颗粒表面会附着有未反应完全的NiCl2和反应产物HCl,必须水洗将其脱除。水洗过程中,由于超细镍粉高的活性,会发生镍的氧化水解,导致镍粉氧含量偏高。此外,随着BME-MLCC技术的进步,要求镍粉达到亚微米乃至纳米级,且单分散性好,如日本某公司已拥有技术,可生产平均粒径100-200nm、颗粒尺度全部小于0.6μm的产品。因此,要攻克BME-MLCC镍粉生产技术,除掌握CVD制粉技术外,还应解决洗涤中镍粉的氧化以及液相中镍粉的分散、精密分级等难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在以NiCl2为原料,实验制备CVD法镍粉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表面包覆对CVD镍粉在洗涤中抗氧化性以及在液相中分散性的影响,并初步探索了采用重力及离心沉降方法对其进行湿法分级,取得了如下主要研究结果。(1)水洗液中添加苯并三氮唑(BTA)可以抑制洗涤中镍的氧化水解,有效降低洗涤后CVD法镍粉的氧含量。FTIR分析表明,镍粉与BTA唑环上不饱和氮原子发生了配位作用,形成配合物附着在镍粉表面,从而抑制了镍的氧化水解。考察了BTA用量,温度,pH值等工艺参数对镍粉氧含量的影响,确定的最佳实验条件为:BTA0.5wt%,温度30℃、pH3;在此条件下,洗涤后镍粉氧含量由未添加BTA时的0.62wt%降至0.25wt%。(2)利用SEM、吸光度、粒度分析等方法对镍粉的分散性进行表征,研究发现阴离子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可显着提高CVD镍粉的分散性。确定的CVD镍粉分散的最佳方案为:在水洗液中添加BTA+聚乙烯比咯烷酮(PVP20000),将洗涤包覆后的镍粉在无水乙醇中分散。最佳实验条件为:BTA0.5wt%,PVP200000.01wt%,液固质量比30,温度10℃,pH3;在此条件下,分散处理后的镍粉平均粒度(D50)由包覆前的2.28μm下降到1.03μm,分散效果较好。(3)离心分级对超细镍粉能起到一定的分级效果,在转速1000r/min,离心时间5min的条件下,细颗粒(粒度<1μm)的回收率为12.03%,但离心分级精度不高,不能满足高精度分级的需要;重力场中的沉降分级能达到较好的分级效果,在颗粒最佳分散状态下,以水为分散介质,控制料浓度6wt%,沉降时间为5h,细颗粒的回收率10.8%,悬浮层颗粒粒径完全小于1μm,满足应用要求。

徐锐[10](2009)在《铜—银、镍—银核—壳型双金属粉及锆酸钙包覆镍粉的研制》文中认为近年来,多层陶瓷电容器(MLCC)内电极贱金属化的飞速发展拓展了铜、镍粉的应用领域;在电子、电器、通信、现代电子战争、军舰、核潜艇等领域,为了防止外来的电磁干扰和防止本身的电磁波向外辐射,镍粉由于具有良好的电磁屏蔽性能成为电磁屏蔽导电涂料的主要原料。镍、铜在高温下易氧化,形成绝缘性氧化膜,故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解决铜、镍粉的氧化问题。本论文旨在探索和研究贱金属铜、镍粉高温抗氧化问题。在调研有关金属粉体表面改性文献及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银盐滴加镀银新工艺,开展了化学镀法制备银包铜粉与银包镍粉的研究;开展了化学沉淀法在镍粉表面包覆一层锆酸钙进行表面改性的研究,具体内容如下:铜、镍活性比金属银强,与Ag的置换反应不利于光洁的Ag镀层的形成。通过热力学分析,选择了水合肼作为还原剂,分析了其抑制体系中银铜置换反应的可行性。通过Zeta电位及浊度的测量,表征了铜粉与镍粉在不同分散体系的稳定性。首先研究了铜粉在PVP和酒石酸钠溶液体系中的分散,结果表明两者皆具有良好的分散效果;静电斥力是酒石酸钠改善分散体系稳定状态的基础,而静电斥力稳定作用和空间位阻效应是PVP改善分散体系稳定状态的基础。其次研究了镍粉在PVP-水-乙醇及酒石酸钠-水体系中的分散,结果表明两者皆具有良好的分散效果。化学镀法制备铜-银双金属粉过程中,采用了低成本的AgNO3取代传统的PdCl2,研究了惰性基体铜粉表面的敏化、活化工艺及活化机理。研究了镀液pH、反应温度、PVP添加量、水合肼浓度等因素对双金属粉高温抗氧化性能及残留银离子浓度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最佳工艺条件为:铜粉分散液组成:乙醇浓度333mL/L,活化铜粉33.3g/L、PVP用量为10.0g/L、起始pH为10.0、水合肼浓度2.5mol/L;铜粉分散液用量150mL;反应温度50~55℃;银氨溶液浓度0.5mol/L,用量78.1mL。银盐滴加镀银新工艺,有效解决了镀银过程中银粉单独沉积的问题,制备的银包铜粉仍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常温和高温抗氧化性能;二次包覆双金属粉表面形成了连续的银膜,其氧化增重从原样铜粉的23.78%降低到了1.20%;双金属粉在氧化气氛下仍保持良好的导电性能。化学镀法制备镍-银双金属粉过程中,探讨了镀液pH、反应温度、PVP添加量及加入方式、水合肼浓度、分散体系等因素对双金属粉高温抗氧化性及残留银离子浓度的影响。结果显示最佳工艺条件为:镍粉分散体系组成:乙醇浓度417mL/L,镍粉25.0g/L、PVP添加量为8.33g/L、起始pH为11.0、水合肼浓度2.5mol/L;镍粉分散液用量120mL;反应温度60℃;银氨溶液浓度0.5mol/L,用量51mL,加入方式为缓慢滴加。通过化学镀获得的镍-银双金属粉体具有良好的分散性能;二次包覆镍-银双金属粉高温抗氧化性与原样镍粉相比,起始氧化温度由最初的290.45℃上升到389.36℃。采用化学沉淀法在甲醇-水体系中成功制备了锆酸钙包覆复合镍粉,考察了包覆试剂用量、搅拌速度、包覆试剂加入方式、复合镍粉前驱体热处理温度、搅拌时间、反应温度、分散剂用量、包覆试剂加入速度以及镍粉表面处理对复合镍粉性能、形貌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获得最佳工艺条件为:包覆试剂以锆酸钙计与镍粉的重量比5.9:100;采用将锆-钙溶液与沉淀剂溶液同时滴加到镍粉的醇水包覆体系中的试剂加入方式;加入流量0.65 mL·min-1;镍粉分散体系总量186 mL,其中H2O 60mL,甲醇126mL;反应温度55℃;反应时间90min;搅拌速度350r/min;前驱体热处理温度690℃。此条件下制得的复合镍粉,通过TG-DTA、SEM、导电性等来表征其性质,结果表明所得复合镍粉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及高温抗氧化,粉体分散性好,适于用作MLCC内电极材料。

二、超细金属镍粉制备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细金属镍粉制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镍导电油墨的制备及其印刷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导电油墨
    1.2 镍导电油墨
        1.2.1 金属镍粉的制备方法
        1.2.2 镍导电油墨的应用
        1.2.3 镍导电油墨的组成
    1.3 镍导电油墨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3.1 镍导电油墨的国内发展现状
        1.3.2 镍导电油墨的国外发展现状
        1.3.3 镍导电油墨的发展趋势
    1.4 用于MLCC内电极镍浆的研究现状
    1.5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1.5.1 论文的提出
        1.5.2 选题意义
        1.5.3 研究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粘度调配
    2.3 不同分散剂分散效果实验
        2.3.1 使用不同分散剂镍导电油墨的制备
        2.3.2 不同分散剂含量镍导电油墨的制备
    2.4 不同PH值下不同固含量镍粉分散效果实验
    2.5 镍导电油墨的打样印刷实验
    2.6 镍导电油墨的实际应用实验
    2.7 性能测试与表征
        2.7.1 镍粉分散性能表征
        2.7.2 镍导电油墨的印刷效果表征
3 结果与讨论
    3.1 分散液粘度以及影响因素
    3.2 分散剂对镍粉分散的影响
        3.2.1 镍粉在不同分散剂中最佳分散时间的确定
        3.2.2 不同分散剂对镍粉分散性能的影响
        3.2.3 PVP剂量对镍粉分散性能的影响
    3.3 PH值对镍粉分散性能的影响
        3.3.1 不同pH值对镍粉分散性能的影响
        3.3.2 不同固含量对镍粉分散性能的影响
    3.4 镍导电油墨的印刷效果研究
        3.4.1 印刷效果较差基材的分析与讨论
        3.4.2 印刷效果良好基材的分析与讨论
    3.5 镍导电油墨在MLCC中的应用效果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创新点
    4.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水溶性盐隔离法制备高结晶纳米镍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纳米镍粉的性能及用途
        1.2.1 纳米镍的性能
        1.2.2 纳米镍的应用
    1.3 MLCC内电极用纳米镍粉简介
        1.3.1 MLCC简介
        1.3.2 MLCC内电极材料的发展
    1.4 纳米金属镍的制备方法及研究现状
        1.4.1 固相法
        1.4.2 液相法
        1.4.3 气相法
        1.4.4 纳米金属镍的研究现状
    1.5 水溶性盐隔离法简介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内容
        1.6.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6.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内容及方法
    2.1 实验内容与路线
        2.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2 研究路线与实验方法
    2.2 表征和测试方法
        2.2.1 SEM形貌分析
        2.2.2 TEM形貌及衍射分析
        2.2.3 XRD物相分析
        2.2.4 FTIR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2.2.5 DSC/TG热分析
        2.2.6 VSM磁学性能分析
第三章 水溶性无机盐的制备及颗粒形态控制
    3.1 反溶剂法制备水溶性无机盐简介
    3.2 反溶剂法制备小粒径硫酸钾的影响因素
        3.2.1 溶剂/反溶剂比对硫酸钾盐颗粒尺寸的影响
        3.2.2 初始浓度对硫酸钾盐颗粒尺寸的影响
        3.2.3 沉淀方式对硫酸钾盐颗粒尺寸的影响
    3.3 聚丙烯酸添加剂对纳米硫酸钾颗粒尺寸的影响
    3.4 反溶剂法制备小粒径氯化钠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纳米硫酸钾盐混合隔离法制备纳米镍粉
    4.1 盐混合隔离法合成过程
    4.2 前驱体制备工艺
        4.2.1 化学沉淀法制备前驱体
        4.2.2 不同原料浓度的前驱体
    4.3 硫酸钾盐混合隔离法制备纳米金属镍影响因素研究
        4.3.1 不同原料浓度制备前驱体对颗粒尺寸形貌的影响
        4.3.2 盐/前驱体比例对颗粒尺寸形貌的影响
    4.4 物相变化过程研究
    4.5 性能测试
        4.5.1 抗氧化性能测试
        4.5.2 磁学性能测试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镍盐溶液浸渍氯化钠盐法制备纳米镍粉
    5.1 镍盐溶液浸渍氯化钠盐法的合成过程
    5.2 镍盐溶液浸渍氯化钠盐法制备纳米金属镍影响因素研究
        5.2.1 浸渍液原料对颗粒尺寸形貌的影响
        5.2.2 浸渍液溶剂对颗粒尺寸形貌的影响
        5.2.3 浸渍液浓度对颗粒尺寸形貌的影响
        5.2.4 干燥方式对颗粒尺寸形貌的影响
    5.3 性能测试
        5.3.1 抗氧化性能测试
        5.3.2 磁学性能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与专利

(3)液相还原法制备超细镍粉及其形貌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液相法制备超细镍粉基本原理
    1.2 超细镍粉的制备方法
        1.2.1 电爆炸丝法
        1.2.2 机械球磨法
        1.2.3 蒸发-冷凝法
        1.2.4 液相化学还原法
        1.2.5 电化学法
        1.2.6 微乳液法
        1.2.7 高能射线辐射法
        1.2.8 化学气相沉积法
        1.2.9 羰基镍热分解法
    1.3 超细镍粉材料的应用领域
        1.3.1 粉末冶金领域的应用
        1.3.2 磁性材料领域的应用
        1.3.3 电磁屏蔽领域的应用
        1.3.4 电子工业领域的应用
        1.3.5 有机催化领域的应用
    1.4 液相还原法制备超细镍粉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连续式液相还原法制备超细镍粉研究
        1.4.2 特殊形貌超细镍颗粒制备研究
        1.4.3 超细镍粉表面改性研究
    1.5 课题实施背景、意义及研究内容
        1.5.1 课题实施背景、意义
        1.5.2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联氨液相还原法制备超细镍粉及其优化实验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及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设计
        2.3.1 主要试验试剂的选择
        2.3.2 制备镍颗粒过程
        2.3.3 性能表征
    2.4 结果与讨论
        2.4.1 镍颗粒制备过程与结果
        2.4.2 Ni~(2+)浓度对超细镍粉的影响
        2.4.3 NaOH浓度对超细镍粉的影响
        2.4.4 还原剂对超细镍粉的影响
        2.4.5 温度对超细镍粉影响
        2.4.6 超细镍粉的正交优化实验
        2.4.7 超细镍粉形成机理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成核剂乙醇体系制备超细镍粉及其纯化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所用试剂及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过程
        3.3.1 实验试剂的选择
        3.3.2 超细镍粉的制备过程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成核剂加入量的影响
        3.4.2 滴加间隔时间对超细镍粉的影响
        3.4.3 Ni~(2+)浓度对超细镍粉的影响
        3.4.4 N_2H_4/Ni~(2+)摩尔比对超细镍粉的影响结果
        3.4.5 搅拌方式及搅拌速率的影响
        3.4.6 温度对超细镍粉的影响
        3.4.7 滴加速率的影响
        3.4.8 镍粉纯化过程的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软模板法控制超细镍粉形貌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所用仪器及性能表征
    4.3 实验过程
        4.3.1 前驱体与模板剂的选择
        4.3.2 实验过程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前驱体浓度的影响
        4.4.2 温度的影响
        4.4.3 CTAB浓度的影响
        4.4.4 SDS浓度的影响
        4.4.5 PVP(K40)浓度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后续工作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4)超细镍粉工艺现状与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制备方法
    1.1 物理方法
        1.1.1 电爆炸丝法
        1.1.2 蒸发-冷凝法
        1.1.3 机械粉碎法
    1.2 还原方法
        1.2.1 气相还原法
        1.2.2 液相还原法
        1.2.2. 1 多元醇法
        1.2.2. 2 水合肼还原法
        1.2.2. 3 水溶性镍盐加压氢还原
        1.2.3 电解法
    1.3 热分解法
        1.3.1 羟基镍热分解法
        1.3.2 草酸镍热分解法
        1.3.3 雾化-热分解法
2 展望

(5)超声与分散剂在液相还原法制备超细镍粉的分散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镍的简介
    1.2 超细粉体的简介
        1.2.1 超细粉体的发展
        1.2.2 超细粉体的基本物理效应
        1.2.3 超细粉体的特殊性质
    1.3 超细镍粉的制备方法
        1.3.1 固相法
        1.3.2 气相法
        1.3.3 液相法
    1.4 超细粉体的分散方法
        1.4.1 粉体在气体中的分散
        1.4.2 粉体在液体中的分散
    1.5 超细镍粉的应用
        1.5.1 在催化工业中的应用
        1.5.2 在电磁防护功能材料中的应用
        1.5.3 在化学能源材料中的应用
        1.5.4 在高熔点高硬度材料中的应用
    1.6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液相还原反应热力学分析及超声机理分析
    2.1 液相还原法的热力学分析
    2.2 形核长大原理
    2.3 超细粉体团聚机理分析
    2.4 超声波的基本作用和原理
        2.4.1 超声波的类型
        2.4.2 超声波的基本作用
        2.4.3 超声波空化的基本效应
        2.4.4 影响超声波作用效率的因素
第三章 实验方法
    3.1 实验原料和设备
    3.2 实验装置
    3.3 工艺流程
    3.4 反应过程及现象
    3.5 粉体的表征
        3.5.1 X射线衍射仪(XRD)
        3.5.2 扫描电镜(SEM)
        3.5.3 激光粒度分析
        3.5.4 反应液镍离子还原率测定
第四章 超声波对液相还原反应的影响
    4.1 超声功率的影响
        4.1.1 超声功率对反应所需时间的影响
        4.1.2 超声功率对还原率的影响
        4.1.3 超声功率对粉体粒径的影响
        4.1.4 超声功率对粉体形貌的影响
        4.1.5 机械搅拌及不同超声功率制备镍粉的XRD图谱
    4.2 间隔超声的影响
        4.2.1 间隔超声对反应时间的影响
        4.2.2 间隔时间对反应还原率的影响
        4.2.3 不同间隔时间制备的镍粉的粒径影响
        4.2.4 不同间隔时间制备的镍粉的形貌影响
        4.2.5 不同间隔时间制备的镍粉的XRD图谱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分散剂对液相还原法制备超细镍粉的影响
    5.1 分散剂的选择
    5.2 PVP对反应的影响
        5.2.1 PVP的用量对反应时间的影响
        5.2.2 PVP的添加量对还原率的影响
        5.2.3 PVP的添加量对镍粉粒径的影响
        5.2.4 PVP的添加量对镍粉形貌的影响
        5.2.5 不同PVP添加量制备镍粉的XRD图谱
    5.3 PEG对反应的影响
        5.3.1 不同分子量的PEG对反应时间及还原率的影响
        5.3.2 不同分子量的PEG对还原率的影响
        5.3.3 不同分子量的PEG对镍粉粒径及形貌的影响
        5.3.4 不同分子量的PEG对镍粉形貌的影响
        5.3.5 不同分子量的PEG制备镍粉的XRD图谱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结论
    6.2 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6)阴极旋转电解法制备微细镍粉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镍资源
    1.2 镍性质
    1.3 镍应用
        1.3.1 在不锈钢中的作用
        1.3.2 在合金中的应用
        1.3.3 在高温材料中的应用
        1.3.4 在电池中的应用
        1.3.5 在吸波材料中的应用
        1.3.6 在催化剂中的应用
        1.3.7 在 MLCC 中的应用
        1.3.8 在军用特种材料中的应用
    1.4 超细镍粉制备工艺
        1.4.1 气相法
        1.4.2 液相法
        1.4.3 固相法
    1.5 选题依据和目的
    1.6 研究意义
2. 电解镍粉的电解原理与实验方法
    2.1 水溶液电解原理
        2.1.1 实验原理
        2.1.2 电解的定量定律
        2.1.3 成粉条件
        2.1.4 成粉机理
    2.2 电解工艺
        2.2.1 阴极旋转电解机的设计
        2.2.2 实验药品及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2.4 实验因素参数的确定
3. 不同因素对电解镍粉的影响
    3.1 实验步骤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1 镍离子浓度对镍粉粒径的影响
        3.2.2 电流密度对镍粉粒径的影响
        3.2.3 电解液 pH 值对镍粉粒径的影响
        3.2.4 电极间距对镍粉粒径的影响
        3.2.5 取粉时间对镍粉粒径的影响
        3.2.6 电解温度对镍粉粒径的影响
        3.2.7 阴极材料对镍粉粒径的影响
        3.2.8 NH4Cl 浓度对镍粉粒径的影响
        3.2.9 正交试验
    3.3 本章小结
4. 分散剂对电解镍粉的影响
    4.1 PVP 对电解镍粉的影响研究
        4.1.1 初步研究 PVP 浓度对镍粉粒度的影响
        4.1.2 进一步研究 PVP 浓度对镍粉粒度的影响
        4.1.3 小结
    4.2 六偏磷酸钠对镍粉粒度的影响
        4.2.1 实验条件
        4.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2.3 小结
    4.3 硅酸钠对镍粉粒度的影响
        4.3.1 实验条件
        4.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3 小结
    4.4 三种分散剂对镍粉粒度影响的比较
    4.5 镍粉的表征
    4.6 本章小结
5. 阴极旋转对电解镍粉的影响
    5.1 试验方法
    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 小结
    5.4 实验机理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7)液相还原法制备超细球形镍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镍的性质
    1.2 超细粉体的简介
        1.2.1 超细粉体的发展
        1.2.2 超细粉体的特殊效应
        1.2.3 超细粉体的特殊性质
    1.3 超细镍粉的制备方法
        1.3.1 气相法
        1.3.2 固相法
        1.3.3 液相法
    1.4 超细镍粉的应用
        1.4.1 在化学能源材料中的应用
        1.4.2 在高熔点高硬度材料中的应用
        1.4.3 在催化工业中的应用
        1.4.4 在电磁防护功能材料中的应用
    1.5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反应及形核分析
    2.1 水合肼还原法的热力学分析
    2.2 形核长大原理
第三章 实验方法
    3.1 实验原料和设备
    3.2 实验装置
    3.3 工艺流程
    3.4 反应过程及现象
    3.5 粉体的表征
        3.5.1 X射线衍射仪(XRD)
        3.5.2 扫描电镜(SEM)
        3.5.3 色散能谱分析(EDS)
        3.5.4 激光粒度分析
        3.5.5 反应液镍离子还原率测定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制备条件对反应的影响
    4.1 反应温度的影响
        4.1.1 反应温度对反应所需时间的影响
        4.1.2 反应温度对反应还原率的影响
        4.1.3 反应温度对粒径形貌的影响
        4.1.4 不同反应温度下产物XRD图谱
    4.2 反应体系pH值的影响
        4.2.1 体系pH值对反应所需时间的影响
        4.2.2 体系pH值对反应还原率的影响
        4.2.3 体系pH值对粒径形貌的影响
    4.3 体系中主盐初始浓度的影响
        4.3.1 镍浓度对反应所需时间的影响
        4.3.2 镍浓度对反应还原率的影响
        4.3.3 镍浓度对平均粒径及形貌的影响
        4.3.4 不同镍浓度下产物XRD图谱
    4.4 还原剂用量的影响
        4.4.1 还原剂用量对反应所需时间的影响
        4.4.2 还原剂用量对还原率的影响
        4.4.3 还原剂用量对粒径及形貌的影响
        4.4.4 还原剂用量对元素成分的影响
    4.5 搅拌方式及加料方式的影响
        4.5.1 搅拌方式的影响
        4.5.2 加料方式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结论
    5.2 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发明专利

(8)MLCC用超细镍粉的制备方法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MLCC用超细镍粉的制备方法
    1.1 气相法
        1.1.1 蒸发-冷凝法
        1.1.2 羰基镍热分解法
        1.1.3 化学气相沉淀法
        1.1.4 电爆炸丝法
    1.2 液相法
        1.2.1 高压氢还原法
        1.2.2 液相还原法
        1.2.3 微乳液法
        1.2.4 超声雾化-热分解法
        1.2.5 电解法
        1.2.6 γ射线辐射合成法
    1.3 固相法
        1.3.1 机械破碎法
        1.3.2 固相分解法
2 MLCC内电极用超细镍粉的发展趋势

(9)CVD镍粉后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金属镍粉的制备方法
    2.2 金属镍粉的应用
    2.3 BME-MLCC内电极镍粉性能要求
    2.4 CVD法制备金属粉末
    2.5 超细粉体的表面改性研究
    2.6 超细粉体的分散研究进展
        2.6.1 超细粉体的干法分散
        2.6.2 超细粉体的湿法分散
        2.6.3 分散剂
    2.7 超细粉体的分级研究进展
        2.7.1 干法分级
        2.7.2 湿法分级
第三章 实验原料、设备与方法
    3.1 CVD镍粉制备
        3.1.1 实验原料
        3.1.2 设备与方法
    3.2 CVD镍粉的表面包覆实验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方法
    3.3 超细镍粉分级实验
        3.3.1 实验原料
        3.3.2 实验方法
    3.4 分析与测试
第四章 CVD镍粉表面包覆实验研究
    4.1 BTA包覆对CVD镍粉氧含量的影响
        4.1.1 BTA与镍粉作用机理
        4.1.2 添加量
        4.1.3 温度
        4.1.4 pH值
    4.2 表面包覆对CVD镍粉的分散性的影响
        4.2.1 分散剂的选择
        4.2.2 BTA+PVP20000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VD镍粉分级实验研究
    5.1 重力沉降分级
        5.1.1 沉降时间
        5.1.2 料浓度
    5.2 离心分级
        5.2.1 转速
        5.2.2 离心时间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10)铜—银、镍—银核—壳型双金属粉及锆酸钙包覆镍粉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铜、镍性质及其粉体的应用
        1.1.1 铜、镍的性质
        1.1.2 铜粉、镍粉的应用
    1.2 核-壳结构复合材料
        1.2.1 概述
        1.2.2 粉体表面包覆技术
    1.3 沉淀法
    1.4 化学镀
        1.4.1 概述
        1.4.2 化学镀最近研究进展
        1.4.3 粉体化学镀的特点
        1.4.4 化学镀银
        1.4.5 化学镀银存在的不足
    1.5 基体的敏化、活化
        1.5.1 金属的催化活性
        1.5.2 基体活化
    1.6 超微粉体的液相分散
        1.6.1 超细粉体团聚的种类
        1.6.2 粉体的分散过程
        1.6.3 粉体分散稳定理论
        1.6.4 超微粉体的分散方法
        1.6.5 体系分散性能的表征与评价
    1.7 双金属粉体的表征
        1.7.1 扫描电子显微镜
        1.7.2 X-射线光谱法
        1.7.3 热分析
    1.8 本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化学镀银的热力学分析
    2.1 引言
    2.2 化学镀银原理
        2.2.1 镀液组成
    2.3 液相还原反应制备银包覆铜、镍粉热力学可行性
        2.3.1 粉体化学镀银热力学分析
        2.3.2 氧化还原反应取代置换反应的可行性
        2.3.3 络合物-水系电位-pH图
    2.4 异相核化机理
    2.5 银胶体颗粒的扩散模型
    2.6 氧化还原反应的包覆模型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铜粉与镍粉的分散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方案
        3.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3.2.2 铜粉在PVP-水-乙醇溶液体系中的分散
        3.2.3 铜粉在酒石酸钠-水溶液体系中的分散
        3.2.4 镍粉在PVP-水-乙醇溶液体系中的分散
        3.2.5 镍粉在酒石酸钠-水溶液体系中的分散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VP-水-乙醇溶液体系中铜粉分散性研究
        3.3.2 酒石酸钠-水溶液体系中铜粉分散性研究
        3.3.3 PVP-水-乙醇溶液体系中铜粉分散性研究
        3.3.4 酒石酸钠-水溶液体系中镍粉分散性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化学镀法制备银包覆微米铜粉的工艺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方案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与装置
        4.2.3 实验内容与步骤
    4.3 分析方法与检测
        4.3.1 常温抗氧化性能
        4.3.2 高温抗氧化性能的测定
        4.3.3 Ag~+浓度的测定: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4.3.4 导电性能的测定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微米铜粉表面氧化膜去除
        4.4.2 基体表面的敏化、活化
        4.4.3 银氨溶液配制过程
        4.4.4 pH的影响
        4.4.5 反应温度的影响
        4.4.6 PVP添加量的影响
        4.4.7 水合肼浓度的影响
        4.4.8 不同Cu/Ag摩尔比
    4.5 二次包覆过程
    4.6 核-壳结构形成机理及模型
    4.7 双金属粉成分及性能检测
        4.7.1 XRD分析
        4.7.2 双金属粉常温及高温抗氧化性能
        4.7.3 铜-银双金属粉的导电性能
        4.7.4 SEM分析
        4.7.5 改性铜粉颗粒表面的微观分析
    4.8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化学镀法制备银包覆微米镍粉的工艺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方案
        5.2.1 实验原料
        5.2.2 实验仪器与装置
        5.2.3 实验内容与步骤
    5.3 分析方法与检测
        5.3.1 高温抗氧化性能的测定
        5.3.2 Ag~+浓度的测定: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5.3.3 导电性能的测定
    5.4 结果与讨论
        5.4.1 pH的影响
        5.4.2 反应温度的影响
        5.4.3 水合肼浓度的影响
        5.4.4 PVP添加量的影响
        5.4.5 PVP添加方式的影响
        5.4.6 不同Ni/Ag摩尔比
        5.4.7 不同分散体系
        5.4.8 不同络合剂
        5.4.9 酒石酸钠-水分散体系
        5.4.10 酒石酸钠-水分散体系中不同Ni/Ag摩尔比的影响
    5.5 二次包覆过程
    5.6 双金属粉的成分及性能检测
        5.6.1 XRD分析
        5.6.2 镍-银双金属粉高温抗氧化性
        5.6.3 镍-银双金属粉的导电性能
        5.6.4 SEM分析
        5.6.5 镍-银双金属粉表面的微观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锆酸钙包覆超细镍粉工艺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方案
        6.2.1 实验原料
        6.2.2 复合镍粉制备的基本过程及原理
        6.2.3 实验内容与步骤
    6.3 分析方法与检测
        6.3.1 高温抗氧化性能的测定
        6.3.2 导电性能的测定
        6.3.3 振实密度
    6.4 结果与讨论
        6.4.1 包覆试剂用量对复合镍粉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6.4.2 搅拌速度对复合镍粉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6.4.3 包覆试剂加入方式对复合镍粉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6.4.4 前驱体热处理温度对复合镍粉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6.4.5 反应时间对复合镍粉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6.4.6 反应温度对复合镍粉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6.4.7 分散剂中醇水比例对复合镍粉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6.4.8 原始镍粉表面处理对复合镍粉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6.5 复合镍粉性能检测
        6.5.1 导电性能
        6.5.2 SEM分析
        6.5.3 高温抗氧化性
        6.5.4 振实密度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化学镀法制备双金属粉的热力学可行性
    7.2 铜粉与镍粉的分散性研究
    7.3 化学镀法制备银包覆微米铜粉的工艺研究
    7.4 化学镀法制备银包覆微米镍粉的工艺研究
    7.5 锆酸钙包覆超细镍粉工艺研究
    7.6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四、超细金属镍粉制备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镍导电油墨的制备及其印刷效果研究[D]. 曹丽红. 北京印刷学院, 2021(09)
  • [2]水溶性盐隔离法制备高结晶纳米镍粉[D]. 卞仙. 东南大学, 2019(05)
  • [3]液相还原法制备超细镍粉及其形貌控制研究[D]. 张毅. 电子科技大学, 2016(02)
  • [4]超细镍粉工艺现状与发展趋势[J]. 孙磊,李军义,郭顺,罗文,杨国启. 湖南有色金属, 2014(05)
  • [5]超声与分散剂在液相还原法制备超细镍粉的分散作用研究[D]. 李蕾. 昆明理工大学, 2014(01)
  • [6]阴极旋转电解法制备微细镍粉的实验研究[D]. 谷晴晴. 辽宁科技大学, 2014(02)
  • [7]液相还原法制备超细球形镍粉的研究[D]. 王晓新. 昆明理工大学, 2013(02)
  • [8]MLCC用超细镍粉的制备方法及发展趋势[J]. 郭顺,王东新,李军义. 材料导报, 2012(S2)
  • [9]CVD镍粉后处理技术研究[D]. 陈欢欢. 中南大学, 2012(02)
  • [10]铜—银、镍—银核—壳型双金属粉及锆酸钙包覆镍粉的研制[D]. 徐锐. 中南大学, 2009(03)

标签:;  ;  ;  ;  ;  

超细金属镍粉制备工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