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形态发育与运动能力关系的调查分析

儿童形态发育与运动能力关系的调查分析

一、儿童形态发育与运动能力关系的调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怡文[1](2021)在《4岁儿童运动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张薇[2](2021)在《内蒙古自治区青少年体质健康影响因素的SEM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以内蒙古自治区13-15岁汉族和蒙古族青少年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结构方程理论,建立影响内蒙古自治区13-15岁青少年体质健康因素的因果关系结构方程模型,明确影响体质健康的因素,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及定性分析。方法: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原始数据,采集相关信息的问卷为“2019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调查问卷”。统计分析采用SPSS软件,首先分析内蒙古自治区13-15岁汉族和蒙古族青少年体质健康现状和差异性。其次,采用AMOS软件,建立内蒙古自治区青少年体质健康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预测模型,验证模型的拟合度。最后对影响内蒙古自治区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因素进行定量及定性分析描述。结果:1.身体形态:汉族男生身高和体重均高于蒙古族男生;汉族女生身高高于蒙古族女生,体重则低于蒙古族女生(P<0.05)。2.身体素质:蒙古族男生引体向上和耐力跑成绩优于汉族男生;汉族女生50m跑、立定跳远、仰卧起坐和耐力跑成绩优于蒙古族女生,蒙古族女生坐位体前屈成绩好于汉族女生(P<0.05)。3.身体机能:汉族男女生的肺活量和握力成绩均好于蒙古族学生(P<0.05)。4.心理健康:汉族男女生的心理积极体验平均分数高于蒙古族男女生;大多数男女生患心理疾病危险性低(P<0.05)。5.影响因素基本情况:(1)家庭因素:汉族男女生、蒙古族男女生的父母教育程度为本科以上的比例分别为29.7%、24.3%、31.1%和29.0%;汉族男女生、蒙古族男女生父母都喜欢参加体育锻炼比例为39.7%、42.1%、51.7%和54.5%。(2)学校因素:大部分青少年学生所在学校每周进行2-3节体育与健康课、每天进行1-2次课间操,每学年开展1次运动会,每天在教室上8节以上的课程;反映其所在学校偶尔存在挤占体育课现象的比例为汉族男生37.7%、汉族女生32.1%、蒙古族男生40.9%、蒙古族女生37.4%。(3)个人因素:50%以上的青少年学生具有积极的运动动机,90%以上的学生有吃早餐和喝牛奶的习惯。每天睡眠时间不足6h的比例为汉族男生76.5%、汉族女生67.2%、蒙古族男生50.1%、蒙古族女生47.5%。每天体育锻炼时间为0.5-1h的比例为汉族男生50.8%、汉族女生53.8%、蒙古族男生44.5%和蒙古族女生49.0%。6.影响因素的模型:(1)在男生模型中,经过修正后,代表体质健康的潜在变量为身体机能、运动能力和心理健康三项;代表影响因素的潜在变量为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个人因素三项。模型的拟合绝对效果指标卡方值=756.23(P<0.01)、GFI=0.968、AGFI=0.955、NFI=0.920、TLI=0.918、CFI=0.935、RMSEA=0.041,模型拟合度良好。模型中,体质健康三个潜在变量之间的关系表现为:运动能力对身体机能的路径系数为0.46,身体机能对心理健康路径系数为0.40。影响因素三个潜在变量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家庭因素对学校因素的路径系数为0.25,学校因素对个人因素的路径系数为-0.67。体质健康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显示为:学校因素对运动能力和身体机能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48、-0.19;家庭因素对心理健康路径系数为0.37,个人因素对运动能力和心理健康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33、0.53。(2)在女生模型中,经过修正后,代表体质健康的潜在变量为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能力和心理健康四项;代表影响因素的潜在变量为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个人因素三项。模型拟合绝对效果指标卡方值=697.51(P<0.01)、GFI=0.967、AGFI=0.954、NFI=0.909、TLI=0.903、CFI=0.923、RMSEA=0.046,模型拟合度良好。模型中,体质健康的四个潜在变量之间的关系表现为:运动能力对身体机能和身体形态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79和-0.23。影响因素的三个潜在变量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对个人因素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28和0.33;体质健康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表现为:家庭因素对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心理健康路径系数分别为0.35、-0.20和-0.12,个人因素对心理健康的路径系数为-0.35。结论:1.内蒙古自治区13-15岁汉族和蒙古族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存在性别差异。2.在男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SEM模型中,体质健康受到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个人因素的影响。其中,个人因素影响最大,个人因素和家庭因素对体质健康有促进作用;学校因素对体质健康有消极作用。3.在女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SEM模型中,体质健康受到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个人因素的影响。其中,个人因素和家庭因素对体质健康影响较大,家庭因素对心理健康和身体形态具有促进作用,而对身体机能有消极作用。学校因素对学生的运动能力、身体机能有消极作用;个人因素对学生的运动能力、心理健康有消极作用。

白蓉[3](2021)在《蒙古族女生月经初潮与体质健康水平的关联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分析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女生月经初潮年龄及范围,明确各年龄段已初潮组与未初潮组女生各项体质健康指标的差异性,并探讨体育锻炼、心理健康状况等因素与蒙古族女生月经初潮的关联性。为丰富蒙古族体质人类学研究数据库,完善中小学体育课程及促进青春期卫生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研究资料来源于“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研究”数据,以此次调研中进行月经初潮筛查的蒙古族女生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城乡、年龄、父母受教育程度等家庭情况因素;身体形态、运动能力、生理机能等各项指标;及体育锻炼、饮食、睡眠及久坐情况等问卷调查资料作为本研究变量。采用概率单位回归法,计算蒙古族女生的月经初潮半数年龄及其范围,运用SPSS26.0软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比较各年龄段已初潮组与未初潮组女生各项指标的差异,并通过卡方检验与二元logistic回归等方法,对蒙古族女生月经初潮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基本情况:本研究调查的2455名蒙古族女生中,1885名已发生月经初潮,初潮率为77.10%;其中,最小来潮年龄为9岁,最大为16岁;初潮率在12岁年龄段时已达到76.50%。通过最小二乘法计算,月经初潮的半数年龄为11.93岁,其95%的参考值范围为9.77-14.50岁,95%可信区间为11.77-12.09岁。(2)(1)身体形态指标:10-14岁已初潮组女生腰围、BMI指标较未初潮组高;10-13岁已初潮组女生身高、体重、坐高、胸围、臀围指标较未初潮组高;14岁年龄段已初潮组女生腰臀比指标较未初潮组高;11、13、14岁已初潮组女生腰身比指标较未初潮组高。(2)运动能力指标:10-13岁已初潮组女生握力指标大于未初潮组;9岁年龄段已初潮组女生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指标比未初潮组高。(3)生理机能指标:12、14岁年龄段已初潮组女生收缩压指标比未初潮组高;12岁年龄段已初潮组女生舒张压指标较未初潮组女生高。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BMI指数分组:10-13岁各年龄段不同BMI组蒙古族女生月经初潮的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10岁超重与肥胖组女生月经初潮发生率>正常组>消瘦组(P<0.05);13岁正常、超重与肥胖组女生月经初潮发生率>消瘦组(P<0.05)。(4)影响因素:蒙古族女生月经初潮与家庭子女人数、父母文化程度以及居住地等因素均未显示统计学差异(P>0.05)。蒙古族女生上学日白天户外活动时间、每周上几节体育与健康课、父母是否支持在业余时间参加体育活动、上学日平均每天在教室上几节课、上学日放学后静坐学习时间等5项变量各组间的月经初潮发生率均有差异(P<0.05)。午睡时长30-60分钟的女生发生月经初潮的概率是午睡时长30分钟以内女生的1.747倍(P<0.05);每周上5节及以上体育与健康课的女生发生月经初潮的概率是每周上0-2节体育与健康课女生的2.928倍(P<0.05);过去7天吃早餐天数为6-7天的女生发生月经初潮的概率是过去7天吃早餐天数为0-2天女生的0.414倍(P<0.05);父母不支持在业余时间参加体育活动的女生发生月经初潮的概率是父母支持在业余时间参加体育活动女生的1.734倍(P<0.05)。(5)心理健康状况:蒙古族不同心理健康状况的女生月经初潮发生率存在差异,其中,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组的月经初潮发生率>心理健康状况差组>心理健康状况一般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组(P<0.05)。蒙古族已初潮组女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和差的检出率<心理健康状况一般的检出率<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的检出率(P<0.05)。结论:(1)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女生月经初潮半数年龄为11.93岁,其95%CI为11.77-12.09岁。(2)蒙古族已初潮女生的身高、体重、坐高、BMI、腰围、胸围、臀围、握力指标均高于同年龄未初潮女生。(3)蒙古族女生BMI指数与月经初潮发生率相关。(4)蒙古族女生月经初潮的发生与家庭子女人数、父母文化程度无关,但与午睡时长、每周上体育与健康课频率、父母不支持在业余时间参加体育活动呈正相关,与过去7天吃早餐频率呈负相关。(5)蒙古族女生月经初潮的发生与其心理健康状况有关联。

刘子达[4](2021)在《体能培训课程对改善6-8岁儿童运动能力的效果研究 ——以房山区某体能馆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通过构建6-8岁少儿体能训练内容体系,实践探究该体系对儿童体能的积极干预效果,以此丰富和完善儿童体能训练活动,促进我国少儿体能水平提高。本研究不仅为该领域提供内容设计思路,也为一线教练和体育教师等提供方法学等方面支持。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为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构建出6-8岁少儿体能训练内容体系,设计实验并对前后数据进行分析。本文主要针对6到8岁的少年儿童体能训练课程及训练内容进行研究,分析体能训练课程对儿童运动能力的影响。选择房山区6-8岁学生共24人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进行为期10周体能训练课程,将所构建的6-8岁少儿体能训练内容付诸实施,得出多项实验结果较训练前有显着提高,进而验证6-8岁体能训练内容的有效性,总体结论如下:(1)对于平衡、灵敏、速度、协调素质而言,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平衡失误得分系统BESS实验后的成绩对比没有表现出显着性差异,二者平均成绩均高于实验前,且前后对比具有相似的显着性差异,但平均成绩的涨幅实验组要优于对照组,说明在相同训练主题中无论将游戏或竞赛环节设置在课堂后半段还是穿插在课堂中都会提高该素质水平且放在课堂后半段效果更好。(2)对于力量素质而言,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屈臂悬垂的成绩差别明显,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实验后平均成绩均高于实验前,实验组的前测和后测平均成绩均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前后对比的显着性要略高于对照组,说明在该项测试内容中实验组进步速度要大于对照组,说明在相同训练主题中无论将游戏或竞赛环节设置在课堂后半段还是穿插在课堂中都会提高该素质水平且放在课堂后半段效果更好。(3)对于耐力素质而言,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一分钟跳绳测试实验后的成绩对比存爱显着性差异,二者平均成绩均高于实验前,但前后对比不具有显着性差异,且平均成绩的涨幅相似,说明在相同训练主题中无论将游戏或竞赛环节设置在课堂后半段还是穿插在课堂中都会提高该素质水平且效果相似。(4)对于身体形态而言,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BMI实验后的成绩对比没有表现出显着性差异,二者平均成绩均高于实验前,且前后对比不具有显着性差异,但平均成绩的涨幅实验组要优于对照组,说明在相同训练主题中无论将游戏或竞赛环节设置在课堂后半段还是穿插在课堂中都没有影响身体形态发育。建议如下:6-8岁儿童体能训练课若以灵敏、平衡、速度、协调素质作为主题,将体育游戏与竞赛的环节设置在课堂后半段效果优于将其穿插在整堂课当中。(2)6-8岁儿童体能训练课中将体育游戏与竞赛的环节设置在课堂后半段有利于提高力量素质,但考虑到该年龄段力量不属于敏感期身体素质,故不建议将其作为训练主题。(3)6-8岁儿童体能训练课中将体育游戏与竞赛的环节设置在课堂后半段或穿插在课堂中对于提高耐力素质的效果相似,但考虑到该年龄段耐力不属于敏感期身体素质,故不建议将其作为训练主题。(4)6-8岁儿童体能训练课中将体育游戏与竞赛的环节设置在课堂后半段或穿插在课堂中对于提高身体形态的效果相似,但考虑到本研究所用时长的局限性,建议可以长期研究从而得出进一步的结论。

牛竞辉[5](2021)在《髌骨脱位对下肢扭转和股骨滑车发育影响的动物实验研究及其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 幼兔髌骨脱位对下肢扭转发育的影响目的:股骨滑车及髌骨发育不良被认为是髌骨脱位的危险因素,而动物实验证实早期髌骨脱位可导致股骨滑车及髌骨发育异常。下肢扭转力线异常同样被认为是髌骨脱位的危险因素。但是早期髌骨脱位对下肢扭转发育是否有影响,目前仍未见研究报道。下肢扭转包括有股骨扭转和胫骨扭转,而股骨前倾角(或后倾角)和胫骨扭转角分别为衡量上述二者的常用指标。因此,本研究通过观察幼兔髌骨脱位后,股骨前倾角或后倾角及胫骨扭转角的改变,旨在探讨早期髌骨脱位对下肢扭转发育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纳入30只一月龄新西兰大白兔。实验组包括30只新西兰大白兔左侧后肢(30膝),行髌骨外侧脱位手术。对照组包括30只新西兰大白兔右侧后肢(30膝),未施行任何手术操作。于脱位手术结束即刻及兔子成熟时(手术后5个月时)对兔子后肢行CT扫描。应用三维重建技术,测量股骨前倾角或后倾角及胫骨扭转角。测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应用SPSS 21.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当P<0.05时,定义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于髌骨外侧脱位手术结束即刻,实验组和对照组股骨前倾角及胫骨扭转角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大白兔成熟后,股骨颈一般在股骨后髁冠状面之后,呈股骨后倾。于手术后5个月,实验组的股骨后倾程度(股骨后倾角:-5.50±6.13°)较对照组股骨后倾程度(股骨后倾角:-10.90±4.74°)明显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实验组胫骨扭转角(7.17±7.25°)和对照组胫骨扭转角(4.47±6.34°)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P=0.144)。小结:幼年新西兰大白兔髌骨脱位后可以导致股骨后倾的改变。所以早期髌骨脱位可能导致下肢扭转发育异常。此发现丰富了髌骨脱位的病理学,为髌骨脱位和下肢扭转力线异常带来了新的思考。第二部分 幼兔髌骨脱位对股骨滑车发育及其成骨水平的影响目的:髌骨脱位为儿童及青少年的常见疾病。髌骨脱位的病人时常伴随着髌股关节发育不良,同时动物实验证实了早期髌骨脱位可以引起髌股关节的股骨滑车发育不良,但其分子机制目前尚不明了。骨形成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BMP-2)通过增加成骨特异性转录因子RunX-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的表达,促进成骨基因的表达及细胞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的分泌,从而使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方向分化。因此,BMP-2、RunX-2及ALP的表达与成骨水平密切相关。然而,早期髌骨脱位后,股骨滑车软骨下骨组织中是否存在成骨水平改变,而此改变是否与滑车发育有关,目前尚未见研究报道。因此,本研究通过应用幼年新西兰大白兔制做髌骨脱位模型,观察早期髌骨脱位后,股骨滑车形态及其软骨下骨组织中BMP-2、RunX-2及ALP表达的变化,以探讨髌骨脱位后股骨滑车发育不良的分子机制。方法:本项研究选用30只2月龄新西兰大白兔。实验组为左后膝(30膝)行髌骨外侧脱位手术,对照组为右后膝(30膝)未行任何手术。于手术后2周、6周和10周各处死新西兰大白兔10只。取双侧股骨远端行Micro-CT(Micro-computed tomography scanning,Micro-CT),观察并测量滑车沟角度和滑车沟深度,及选定区域内的骨体积分数(Bone Volume Fraction,BV/TV)、骨小梁数目(Trabecular number,Tb.N)、骨小梁厚度(Trabecular thickness,Tb.Th)和骨小梁分离度(Trabecular Separation,Tb.Sp),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滑车软骨下骨组织中的ALP、BMP-2、RunX-2的表达水平。取股骨滑车软骨下骨组织,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as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检测BMP-2及RunX-2的表达水平。采用GraphPad PRISM 8.0软件行绘图及数据处理,测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①Micro-CT下观察及测量:髌骨外侧脱位手术后6和10周,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股骨滑车深度明显较小、而股骨滑车沟角明显较大(P<0.05),同时实验组目标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中BV/TV、Tb.N和Tb.Th明显减低,而Tb.Sp则显着增高(P<0.05)。髌骨外脱位手术后2周,上述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免疫组化、qRT-PCR检测:髌骨外侧脱位术后2和6周,实验组股骨滑车软骨下骨组织中BMP-2、ALP及RunX-2的光密度值(MOD值)均显着较其对照组低(P<0.05),BMP-2、RunX-2 mRNA转录水平均明显低于其对照组(P<0.05)。但在脱位术后10周时,BMP-2、ALP和RunX-2的MOD值,BMP-2和RunX-2 mRNA转录水平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结:幼兔髌骨脱位后股骨滑车软骨下骨组织中成骨水平较低,与成骨相关的BMP-2、RunX-2及ALP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有关。这些可能与早期髌骨脱位后股骨滑车发育不良相关。第三部分髌骨脱位的儿童术后髌骨形态发育变化的临床研究目的:动物实验证实早期髌骨脱位可以导致股骨滑车及髌骨发育异常,且早期复位脱位的髌骨可改善股骨滑车发育。而临床上已验证早期髌骨复位治疗可有效改善发育不良的股骨滑车形态。但髌骨形态发育是否同样获得改善尚未见临床研究报道。本研究纳入行软组织手术矫正治疗的单侧复发性髌骨脱位的儿童患者,术前及随访时测量其髌骨形态指标,并与无髌骨不稳的对侧膝关节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探讨复发性髌骨脱位的儿童患者行软组织手术矫正治疗后髌骨形态发育的改变。方法:本研究纳入了 2014年10月至2018年8月在我院因单侧复发性髌骨脱位行髌内侧支持带成型术或髌内侧支持带成型术联合外侧支持带松解术的儿童患者22例,平均年龄为9.9岁(7岁~12岁)。观察组为手术侧膝关节(22膝)、对照组为对侧无髌骨不稳症状的膝关节(22膝)。应用Kujala评分对手术前及手术后随访时的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应用髌骨外推恐惧实验对患者髌骨的稳定性进行评估。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行双侧膝关节CT检查,对双侧膝关节术前及术后的髌骨横径、髌骨厚度、髌骨Wiberg角、髌骨倾斜角、髌股适合角、股骨滑车沟角和股骨滑车沟-胫骨结节间距进行测量,并计算髌骨Wiberg指数。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21.0软件,将观察指标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观察组及对照组指标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28.0±3.3个月。在手术后的随访过程中,所有病人在体格检查中髌骨外推恐惧实验均为阴性,而手术前观察组髌骨外推恐惧实验均为阳性、对照组则均为阴性。在观察组,手术后的末次随访时髌骨倾斜角、髌股适合角及滑车沟角较其手术前明显减小(P<0.05)。观察组对比对照组,髌骨横径、髌骨厚度和髌骨Wiberg角在手术前及手术后的末次随访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手术前,观察组髌骨Wiberg指数(0.74±0.06)较其对照组手术前髌骨Wiberg指数(0.64±0.04)明显增高(P<0.05);但是末次随访时,观察组髌骨Wiberg指数(0.67±0.05)与其对照组髌骨Wiberg指数(0.65±0.04)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观察组中,手术后的末次随访时髌骨Wiberg指数比其手术前髌骨Wiberg指数明显减小(P<0.05);而在对照组,手术后的末次随访时髌骨Wiberg指数与其手术前髌骨Wiberg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结:在骨骺未闭合且患有复发性髌骨脱位的儿童中,行软组织手术矫正有效治疗后,其髌骨形态发育可获得明显的改善。并且其股骨滑车沟角明显减小,有益于维持其髌股关节正常对合关系的稳定性。第四部分发育性髌骨脱位患者髌骨半隧道固定技术双束v.s.四束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的临床研究目的:内侧髌股韧带重建为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主要方法,重建韧带固定方法很多,但依然具有并发症多、复发率高和花费大的缺点。我们发明了一种髌骨内侧钻取半隧道,外侧打结的固定方法。此法保证了一定腱骨接触面积,髌骨骨量丢失不大,且髌骨侧没有内置物。本研究描述了髌骨侧两条半隧道的固定方式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的方法。对应用此种方法行单根自体肌腱双束重建和双根自体肌腱四束重建的患者进行临床随访,并对随访结果进行对比研究,以评价两种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手术方法治疗发育性髌骨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从2010年1月到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发育性髌骨脱位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纳入本项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即双束内侧髌股韧带重建组(T组)和四束内侧髌股韧带重建组(F组)。两组患者均采用髌骨侧两条半隧道的固定方式,T组患者取自体半腱肌行单根肌腱双束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F组患者取自体半腱肌和股薄肌行两根肌腱四束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于术后1个月、12个月、24个月、36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术前及术后均采用髌骨外推恐惧实验对髌骨稳定性进行评价。于手术前及术后采用膝关节Kujala评分、Lysholm评分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并于术后36个月,行Crosby-Insall评级,并对患者主观感受以问卷的形式进行评价。在术前及术后1个月和36个月行膝关节CT检查,并测量髌骨倾斜角和髌股适合角以评估髌骨和股骨滑车的位置关系。除此之外,记录手术后随访过程中,髌骨再次脱位、髌骨骨折、膝关节感染和关节僵硬等病例。应用SPSS 21.0行统计分析,观察指标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内术后观察指标与其术前比较应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值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最终纳入统计学处理的T组38位患者(38膝)和F组38位患者(38膝),手术后随访时间至少36个月。手术前患者的性别比例、手术时的年龄、患膝的左右侧比例等一般资料,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患侧膝关节髌股适合角、髌骨倾斜角、Kujala评分和Lysholm评分两组比较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患侧髌骨外推恐惧试验均为阳性,但在术后随访过程中均为阴性。组内比较:T组和F组于术后1个月及术后36个月患侧膝关节髌股适合角及髌骨倾斜角较其术前均明显变小(P<0.05),并且术后36个月Kujala评分、Lysholm评分均较手术前显着提高(P<0.05)。患者主观感受调查问卷显示T组92%患者和F组97%患者均对手术效果满意。组间比较:手术后36个月时,F组患侧膝关节髌股适合角和髌骨倾斜角均较T组明显减小(P<0.05),并且F组Kujala评分及Crosby-Insall评级优秀率均较T组显着提高(P<0.05)。同时,T组有30位(79%)患者和F组有37(97%)位患者认为症状有了明显的改善,T组中的28(74%)位患者及F组中36(95%)位患者认为自己可以恢复到术前运动水平,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所有患者均无髌骨脱位或半脱位发生,也未发现髌骨骨折或膝关节感染等并发症。小结:采用髌骨半隧道的固定方式,应用单根自体肌腱双束重建及双根自体肌腱四束重建内侧髌股韧带对于治疗发育性髌骨脱位都是安全的手术技术,同时获得了满意的临床随访结果。采用双根自体肌腱四束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的方式,获得了比单根自体肌腱双束重建方式更好的临床结果和影像学结果,或许是髌股韧带重建更好的手术方式。结论:幼兔早期髌骨脱位后可导致下肢扭转发育异常及股骨滑车发育不良,并且股骨滑车发育不良与其软骨下骨组织成骨水平降低有关。临床上,对复发性髌骨脱位儿童早期行软组织矫正手术治疗可明显改善其髌骨乃至股骨滑车的形态发育;这些研究显示早期髌骨脱位及治疗对下肢生长发育的影响,提示我们髌骨脱位是一种发育性疾病。目前针对髌骨脱位最常用的手术方式为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手术。通过对行该术式的发育性髌骨脱位病人临床随访,采用双根自体肌腱四束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较单根肌腱双束解剖重建可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或许是更好的手术方式。

张冰超[6](2021)在《富平县初中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体育对于改善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推进素质教育进程具有重要的作用。体质健康测试与数据上报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数据是反映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的重要依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体质健康现状。本研究为了解《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背景下,富平县初中生的体质健康发展现状,掌握初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变化规律,以富平县初中生2017~2019年体质健康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比较法、数理统计法对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方面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富平县中学生身体形态发育水平显着提高。富平县初中男、女生身高、体重均呈随年龄增长而增长趋势。对比三年来初中各年级学生身高、体重数据发现,男生、女生身高、体重平均值较前一年均有提高。富平县初中男、女生体重指数大部分都处于标准体重等级。但是学生的超重、肥胖占比正逐年上升,肥胖率增长尤为明显。(2)富平县中学生身体机能水平提高。富平县男、女生的肺活量均值呈随年龄增长而增长趋势,初三年级男生、女生肺活量均值均处于最高水平。男生各年龄段肺活量值变化趋趋势存在差异性:初一、初二男生肺活量值呈逐年上升,初一男生高于全国均值,并逐渐拉大与全国的差距,初二男生低于全国水准,逐渐减小与全国的差距;初三男生肺活量呈下降趋势,与全国均值差距越来越大。女生身体机能水平优于全国水平,并保持稳定上升态势。(3)富平县初中学生身体素质发展不平衡。富平县初中学生各项身体素质呈现上升趋势,但是柔韧素质、速度素质、力量素质等方面,男、女发展不均衡。男生柔韧素质水平高于全国水平,女生柔韧素质水平低于全国值;男生速度素质水平低于全国水平,女生高于全国水平;男生立定跳远成绩低于全国均值,女生立定跳远成绩高于全国均值;男生引体向上优于全国均值,女生仰卧起坐成绩均低于全国均值。(4)富平县初中学生体质测试评定等级水平逐年提升。2017~2019年三年来,富平县初中男、女生在《标准》测试评定等级主要分布在“合格”等级,学生总体及格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男生及格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女生及格率呈现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较小;男、女生在及格和良好占比相近,“不及格”等级人数越来越少,“良好率”、“及格率”等级人数越来越多,说明富平县初中学生整体体质健康状况呈良好上升趋势,及格率和优良率稳步增长,良好率增幅较大,但是有优秀率占比较低。(5)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学生个人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学生的饮食习惯、课业负担以及参与体育锻炼情况,家庭方面的影响因素主要是父母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支持程度;学校主要影响因素主要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情况和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开展情况,这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发展。“课业负担重,没有时间”、“学生怕苦、怕累”、“缺乏场地与设施”是制约富平县初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进一步提升的主要因素。

德力格尔,乌云格日勒[7](2020)在《青少年身高体重最大发育年龄的民族差异》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城乡7~18岁汉族、蒙古族和日本学生身高、体重发育现状与差异,为民族体质人类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内蒙古自治区汉族和蒙古族学生身高、体重数据来自《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研究》,日本学生数据来源于日本文部科学省"平成26年度体育与运动调查统计情报",计算身高和体重总增长量、平均增长量及最大发育年龄,检验各项指标的民族差异。结果身高方面,汉族城市男生身高平均高出蒙古族和日本3.02和4.09 cm,汉族城市女生分别高出2.34和3.99 cm;汉族乡村男女生身高平均高出日本1.26和1.69 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体重方面,城市汉族男生体重平均高出蒙古族和日本2.36和5.92 kg,蒙古族比日本高出3.55 kg,汉族和蒙古族城市女生平均高出日本4.12和3.99 kg;汉族和蒙古族乡村男生平均高出日本2.48和1.55 kg,汉族和蒙古族乡村女生分别比日本高出1.53和2.24 k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身高最大发育年龄为汉族城市男生10.52岁、日本城市女生9.69岁、日本乡村男生11.51岁和日本乡村女生9.71岁;体重最大发育年龄为汉族城市男生10.33岁、日本城市女生9.62岁、日本乡村男生11.44岁,3个民族乡村女生体重最大发育年龄(10.31~10.80岁)基本一致。结论内蒙古自治区7~18岁城乡汉族和蒙古族学生身高和体重生长发育水平明显高于日本学生。城市汉族男生身高和体重最大发育年龄分别比日本提前1.07和1.16年,乡村汉族男生则晚0.90和0.96年;城乡汉族女生身高和体重最大发育年龄比日本晚0.49~0.80年。

邵帅[8](2020)在《北京市部分地区超重和肥胖儿童运动能力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调查北京市部分超重肥胖学龄儿童的身体形态分布情况和运动能力特点,探究影响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因素。研究方法:研究北京市某区学龄儿童,总计324人。填写调查问卷和收集了体质测试:肺活量/体重指数、坐位体前屈、1分钟跳绳、1分钟仰卧起坐、50米跑和50米×8折返跑等指标。将研究对象分为三组,分别为:超重组、肥胖组和正常组,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肺活量/体重指数,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且组间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01)。2.坐位体前屈,正常组>肥胖组,且组间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3.1分钟跳绳成绩,正常组>超重组,且组间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正常组>肥胖组,且组间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4.1分钟仰卧起坐成绩,正常组>超重组,且组间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超重组>肥胖组,且组间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5.50米跑成绩,正常组>超重组,且组间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正常组>肥胖组,且组间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01);超重组>肥胖组,且组间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6.50米×8折返跑成绩:正常组>超重组,且组间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01);超重组>肥胖组,且组间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7.主动参与各类体育活动与肥胖呈负相关,且组间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01);因主动运动奖励自己与儿童超重肥胖呈负相关,且组间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校内体育课外活动越少学龄儿童的超重肥胖风险越高,且组间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教师对待超重肥胖儿童的行为态度会降低超重肥胖的风险,且组间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同学对待其他同学超重肥胖的行为态度会提高患超重肥胖的风险,且组间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研究表明,除坐位体前屈、肺活量以外,超重肥胖儿童的肺活量/体重指数、1分钟跳绳、1分钟仰卧起坐、50米跑和50米×8折返跑等运动能力指标显着性低于正常体重儿童的学龄儿童。超重肥胖儿童的运动能力同样低于正常体重的学龄儿童。2.研究发现,与正常体重儿童相比,超重肥胖儿童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观能力不足、校内课外体育活动次数较少、日常饮食不合理。超重肥胖儿童在体育活动的时长、次数、强度以及参与次数上均与正常组儿童存在差异。3.研究发现,肥胖儿童能自我感知因身体形态肥胖而带来的异常感受,超重肥胖儿童更在意教师和同学对待其身体形态的看法。教师和同学的行为态度对肥胖儿童心理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黄雅卓[9](2020)在《羽毛球与体适能相结合的训练对少儿身体素质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国家大力促进青少年儿童积极参与体育健身,提高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水平,开展全民健身的大环境下,参与羽毛球培训的青少年儿童越来越多。本研究为了解少儿体质健康水平及羽毛球教学训练对少儿各项身体素质的影响,探究传统羽毛球教学训练模式与羽毛球和体适能相结合的羽毛球教学训练练模式对少儿各项身体素质影响的差异性。运用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文献,进而了解本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前沿动态,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同时还运用实验法对株洲市“HHH”羽毛球俱乐部60名(7-12岁)学员进行分组实验,将60名学员随机平均分为两组,每组30人。一组进行为期16周的传统羽毛球教学训练,另一组进行为期16周羽毛球与体适能相结合的羽毛球教学训练,实验前后对两组学员的身体素质相关指标进行测试并记录保存。并运用数理统计法将实验前后少儿身体素质部分指标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转化为等级和分数,通过spss.18.0对两组实验前后的样本数据分别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以探究羽毛球与体适能相结合的羽毛球教学训练模式与传统羽毛球教学训练模式对少儿身体素质各项指标影响的显着性和差异性。研究结果显示:(1)实验前男生50米跑和肺活量成绩不容乐观,女生坐位体前屈、50米跑和肺活量成绩亟待得到提升。(2)实验后,实验组男生、实验组女生以及对照组女生体质健康各项指标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但对照组男生仅有1分钟跳绳、坐位体前屈、50米跑得到了提高,且1分钟跳绳和坐位体前屈提高的幅度非常小。(3)实验前后两组少儿肺活量、50米跑、坐位体前屈均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但实验后两组间男生和女生均不具有显着性差异。(4)实验前后两组少儿上肢力量均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实验后两组间男生左手投掷羽毛球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女生左手投掷羽毛球以及男生和女生右手投掷羽毛球具有显着性差异。(5)实验前后两组少儿1分钟仰卧起坐和立定跳远均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实验后两组间女生立定跳远和男生1分钟仰卧起坐具有显着性差异,女生1分钟仰卧起坐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6)实验前后实验组男生、实验组女生以及对照组女生1分钟跳绳均具有显着性差异,实验后两组间少儿均不具有显着性差异。通过对实验结果的综合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对少儿进行为期16周的羽毛球教学训练干预,对照组和实验组少儿体质健康水平均有所提升,但肺活量和坐位体前屈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羽毛球与体适能相结合的羽毛球教学训练模式对少儿体质健康水平的改善要优于传统的羽毛球教学训练模式。(2)对少儿进行分组实验后,对照组和实验组少儿肺通气功能均得到了提高,但羽毛球与体适能相结合的羽毛球教学训练模式对少儿肺通气功能的改善要优于传统的羽毛球教学训练模式。(3)对少儿进行分组实验后,对照组和实验组少儿身体素质均得到了显着性的改善。羽毛球与体适能相结合的羽毛球教学训练模式在少儿速度素质、四肢力量、腰腹力量、运动能力的改善上,要明显优于传统的羽毛球教学训练模式。(4)对少儿进行分组实验后,对照组和实验组少儿上肢臂力均得到了显着性的提升,但两组少儿在左、右手力量上均存在一定的差异。

沈婷[10](2020)在《促进5~6岁幼儿体能发展体育游戏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幼儿强则国强,幼儿智则国智”,幼儿时期是人身心发展的奠基阶段,也是幼儿被动接受环境影响最深刻的时期,更是影响身体形态、素质、机能发展、智力和情感以及创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幼儿体质健康一直受到社会各届的广泛关注,要提高全民体质水平和促进身体素质发展应从幼儿时期抓起。体育游戏因其特殊的教育属性、作用与价值,在当前幼儿教学实践中被广泛使用,采用体育游戏这一方式来发展幼儿体能会产生积极的效果,对于幼儿成长及未来的体质健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的研究方法,以湖北省荆州市实验幼儿园60名大班幼儿为实验对象<实验组(大四班)30人、对照组(大三班)30人>,经前期对56岁幼儿体能发展状况和运动技能习得能力初步了解基础上,针对幼儿体能发展及发展薄弱方面对体育游戏进行开发,并得到了较高的专家效度检验评价。以体育游戏的方式对实验班幼儿进行为期10周的教学实验研究,持续追踪及观察,对实验前后两组幼儿各项指标数据进行记录及统计学分析,并在实验后对实验班教师及家长发放问卷,从主观评价方面进一步探讨所开发的体育游戏对56岁幼儿体能发展的有效性,为当前幼儿园创编游戏活动和改善幼儿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有效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汪汪警队探险记》主题体育游戏是集游戏、探究、合作和体能发展三位一体协同发展的体育游戏课程,对实验组56岁幼儿身心发展产生了多位一体的效果。(2)两组幼儿身体形态发育及身体素质发展的变化均符合儿童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所开发的体育游戏在短期内对直接增进56岁幼儿身体形态指标的身高、体重作用不明显,对身体素质指标(具体表现为灵敏、力量、协调、柔韧、平衡能力)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对增进其探究、合作能力、社会交往水平及克服胆怯心理方面也产生了积极作用。(3)两组幼儿各项身体素质发展水平不平衡,整体上看幼儿上肢力量、灵敏素质发展较为薄弱。实验后对照组除身高标准体重外,各项指标数据均不存在显着性变化,运动负荷偏低及活动量偏小是影响对照组幼儿体能发展较实验组慢的重要原因之一。(4)两组幼儿身体形态指标得分均高于身体素质指标得分,实验后两组幼儿身体素质指标得分上存在明显差异。实验后实验组幼儿体质综合评级均为合格(达标率为100%),实验组幼儿合格及以上比例高于对照组,实验前后两组女性幼儿体质合格等级人数多于男性幼儿。整体上看,进行体育游戏教学后幼儿体质综合评级比进行体育游戏教学之前出现了明显提高。

二、儿童形态发育与运动能力关系的调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儿童形态发育与运动能力关系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内蒙古自治区青少年体质健康影响因素的SEM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1.1.2 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呈下滑趋势
        1.1.3 国家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体质健康概述
        2.1.1 体质
        2.1.2 健康
        2.1.3 体质健康
        2.1.4 国内外有关体质健康的研究
    2.2 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
        2.2.1 家庭因素
        2.2.2 学校因素
        2.2.3 个人因素
    2.3 结构方程理论
        2.3.1 结构方程模型概念
        2.3.2 结构方程模型原理
        2.3.3 结构方程理论的相关研究
        2.3.4 结构方程模型应用的基本条件
        2.3.5 结构方程模型的因子分析
        2.3.6 结构方程模型的变量
        2.3.7 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构
        2.3.8 结构方程模型评价标准
        2.3.9 结构方程模型建模过程
        2.3.10 结构方程模型在体育科学中的应用及优点
3 研究对象及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资料来源
        3.2.3 数理统计法
    3.3 研究假设
    3.4 技术路线图
4 结果
    4.1 样本基本情况
    4.2 体质健康基本情况
        4.2.1 身体形态
        4.2.2 运动能力
        4.2.3 身体机能
        4.2.4 心理健康
    4.3 影响因素基本情况
        4.3.1 家庭因素
        4.3.2 学校因素
        4.3.3 个人因素
    4.4 青少年体质健康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
        4.4.1 测量模型
        4.4.2 结构模型
        4.4.3 结构方程模型
        4.4.4 模型识别及修正
5 分析与讨论
    5.1 青少年体质健康现状及模型分析
        5.1.1 身体形态
        5.1.2 运动能力
        5.1.3 身体机能
        5.1.4 心理健康
    5.2 青少年体质健康影响因素及模型分析
        5.2.1 家庭因素
        5.2.2 学校因素
        5.2.3 个人因素
    5.3 青少年体质健康影响因素模型性别差异分析
        5.3.1 男生模型
        5.3.2 女生模型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8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蒙古族女生月经初潮与体质健康水平的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文献综述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月经初潮概述
        3.1.2 体质健康概述
        3.1.3 青春期女生身体形态、身体素质和生理机能发展特征
    3.2 青少年女生月经初潮的相关研究进展
        3.2.1 月经初潮年龄的现状及趋势
        3.2.2 青春期性发育的影响因素
    3.3 小结
4 资料来源和方法
    4.1 资料来源
        4.1.1 研究对象
        4.1.2 相关筛查标准
    4.2 研究方法
        4.2.1 体质指标的选取
        4.2.2 问卷调查内容
        4.2.3 测试方法
        4.2.4 技术路线图
        4.2.5 资料整理与统计分析方法
5 结果
    5.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5.2 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女生月经初潮半数年龄及其范围
        5.2.1 蒙古族女生月经初潮年龄及分布情况
        5.2.2 月经初潮半数年龄的计算
        5.2.3 月经初潮半数年龄的95%参考值范围
        5.2.4 月经初潮半数年龄的95%可信区间
    5.3 蒙古族已/未来潮两组女生体质指标比较
        5.3.1 已初潮组与未初潮组女生身体形态各项指标的组间差异
        5.3.2 已初潮组与未初潮组女生运动能力各项指标的组间差异
        5.3.3 已初潮组与未初潮组女生生理机能各项指标的组间差异
    5.4 蒙古族不同身体质量指数(BMI)女生月经初潮的差异
        5.4.1 蒙古族10 岁年龄段消瘦、正常、超重、肥胖组女生月经初潮情况
        5.4.2 蒙古族11 岁年龄段消瘦、正常、超重、肥胖组女生月经初潮情况
        5.4.3 蒙古族12 岁年龄段消瘦、正常、超重、肥胖组女生月经初潮情况
        5.4.4 蒙古族13 岁年龄段消瘦、正常、超重、肥胖组女生月经初潮情况
    5.5 蒙古族女生月经初潮影响因素的分析
        5.5.1 蒙古族女生家庭情况与月经初潮的关联
        5.5.2 体育锻炼、饮食、睡眠等因素对蒙古族女生月经初潮的影响
        5.5.3 蒙古族女生月经初潮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5.6 蒙古族女生心理健康状况与月经初潮的关联
6 分析与讨论
    6.1 蒙古族女生月经初潮年龄
    6.2 蒙古族女生月经初潮对体质因素的影响
    6.3 BMI指数与月经初潮的关联
    6.4 蒙古族女生月经初潮的影响因素
        6.4.1 家庭情况与蒙古族女生月经初潮的关联
        6.4.2 体育锻炼、饮食习惯等情况对蒙古族女生月经初潮的影响
    6.5 心理健康状况与月经初潮的关联
7 结论
8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体能培训课程对改善6-8岁儿童运动能力的效果研究 ——以房山区某体能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 实验设计
    3.1 课程设计
    3.2 实验设计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各项指标前测状态的对比
    4.2 对照组实验干预前后的各项指标对比
    4.3 实验组实验干预前后各项指标对比
    4.4 对照组与实验组实验干预后各项指标对比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附件一:心率对应生理学与自我感觉运动负荷等级指标模式表
    附件二:幼儿体育活动强度评价表
    附件三:6-8 岁少儿体能训练课堂内容示例

(5)髌骨脱位对下肢扭转和股骨滑车发育影响的动物实验研究及其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幼兔髌骨脱位对下肢扭转发育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幼兔髌骨脱位对股骨滑车发育及其成骨水平的改变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髌骨脱位儿童术后髌骨形态发育变化的临床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发育性髌骨脱位患者髌骨半隧道固定技术双束 V.S.四束 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的临床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髌股关节的生长发育及髌骨脱位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6)富平县初中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概念的阐述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比较分析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富平县初中学生身体形态情况分析
        3.1.1 富平县初中学生身高情况分析
        3.1.2 富平县初中学生体重情况分析
        3.1.3 富平县初中学生体重等级分析
    3.2 富平县初中学生身体机能情况分析
    3.3 富平县初中学生身体素质情况分析
        3.3.1 柔韧素质类
        3.3.2 力量素质类
        3.3.3 速度素质分析
        3.3.4 耐力素质分析
    3.4 富平县初中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评定等级分析
    3.5 富平县初中生与全国初中生各项指标的对比分析
        3.5.1 富平县初中男生与全国初中男生各项体质指标均值对比分析
        3.5.2 富平县初中女生与全国女生各项体质指标均值对比分析
    3.6 影响富平县初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因素分析
        3.6.1 学生自身及家庭因素
        3.6.2 学校及教师因素
        3.6.3 限制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进一步提升的原因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富平县中学生身体形态发育水平显着提高
        4.1.2 富平县中学生身体机能水平提高
        4.1.3 富平县初中学生身体素质发展不平衡
        4.1.4 富平县初中学生体质测试评定等级水平逐年提升
        4.1.5 学生体质健康主要影响因素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青少年身高体重最大发育年龄的民族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最大发育年龄的计算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学生身高和体重发育现状
    2.2 身高、体重发育的民族差异
        2.2.1 身高
        2.2.2 体重
    2.3 身高、体重发育的城乡差异
        2.3.1 身高
        2.3.2 体重
    2.4 身高、体重最大发育年龄比较
        2.4.1 身高
        2.4.2 体重
3 讨论

(8)北京市部分地区超重和肥胖儿童运动能力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创新与难点
2 文献综述
    2.1 学龄儿童发育特点
        2.1.1 学龄儿童的身体形态特点
        2.1.2 学龄儿童的运动能力特点
    2.2 超重和肥胖的学龄儿童的现状研究
        2.2.1 国外学龄儿童的相关研究
        2.2.2 我国学龄儿童的身体形态变化特征
        2.2.3 我国学龄儿童运动能力变化特征
    2.3 学龄儿童肥胖和超重的相关研究
        2.3.1 超重和肥胖定义和分类标准
        2.3.2 学龄儿童超重和肥胖的危害
        2.3.3 学龄儿童超重和肥胖的因素分析
    2.4 儿童青少年运动能力指标
        2.4.1 身体质量指数
        2.4.2 运动能力指标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研究对象
        3.1.2 测试指标
        3.1.3 筛选标准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测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学龄儿童身体形态分析
    4.2 学龄儿童的运动能力结果分析
        4.2.1 肺活量与肺活量/体重指数
        4.2.2 坐位体前屈
        4.2.3 1分钟跳绳
        4.2.4 1分钟仰卧起坐
        4.2.5 50米跑
        4.2.6 50米×8折返跑
    4.3 学龄儿童超重肥胖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4.4 学龄儿童超重肥胖影响因素调查
        4.4.1 体育活动意识因素调查
        4.4.2 校内、校外体育活动情况调查
        4.4.3 体育活动规律情况调查
        4.4.4 日常生活情况调查
        4.4.5 饮食偏好特点调查
        4.4.6 社会行为心理因素及其他因素情况调查
        4.4.7 日常饮食习惯情况调查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测试方法
    附录 B 调查问卷
致谢
个人简历

(9)羽毛球与体适能相结合的训练对少儿身体素质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体适能训练的概述
    2.2 相关概念的界定
        2.2.1 少儿
        2.2.2 体质、健康、体适能的相关界定
        2.2.3 体适能、体能的相关界定
    2.3 体适能训练对人体身体素质作用的相关研究
    2.4 羽毛球运动对人体身体素质作用的相关研究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验法
        3.2.3 数理统计法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前后两组少儿部分体质健康指标比较分析
        4.1.1 实验前后男生和女生体质健康情况
        4.1.2 实验前后男生和女生体质健康指标等级变化分析
    4.2 实验前后两组少儿肺通气功能变化分析
        4.2.1 实验前后男生肺通气功能变化分析
        4.2.2 实验前后女生肺通气功能变化分析
        4.2.3 小结
    4.3 实验前后两组少儿身体素质变化分析
        4.3.1 实验前后两组少儿速度素质变化分析
        4.3.2 实验前后两组少儿力量素质变化分析
        4.3.3 实验前后两组少儿柔韧素质变化分析
        4.3.4 实验前后两组少儿运动能力变化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促进5~6岁幼儿体能发展体育游戏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增进幼儿体质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目标
        1.1.2 当前我国幼儿体质下降趋势明显
        1.1.3 幼儿园对幼儿体育游戏开发缺乏有效指导
        1.1.4 体育游戏是促进幼儿体能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核心概念界定及类型
        1.4.2 体育游戏对促进幼儿体能发展的文献计量研究
        1.4.3 体育游戏对促进幼儿体能发展的内容选题研究
        1.4.4 小结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实验法
        2.2.4 观察法
        2.2.5 数理统计法
        2.2.6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促进5~6 岁幼儿体能发展体育游戏开发的总体要求
        3.1.1 促进5~6 岁幼儿体能发展体育游戏开发的指导思想
        3.1.2 促进5~6 岁幼儿体能发展体育游戏开发的基本原则
        3.1.3 促进5~6 岁幼儿体能发展体育游戏开发的主要依据
    3.2 促进5~6 岁幼儿体能发展体育游戏开发的内容体系
        3.2.1 促进5~6 岁幼儿体能发展体育游戏的理念
        3.2.2 促进5~6 岁幼儿体能发展体育游戏的开发过程
        3.2.3 促进5~6 岁幼儿体能发展体育游戏的主题情景
        3.2.4 促进5~6 岁幼儿体能发展体育游戏的发展目标
        3.2.5 促进5~6 岁幼儿体能发展体育游戏的主要规则
        3.2.6 促进5~6 岁幼儿体能发展体育游戏的组织方法
    3.3 促进5~6 岁幼儿体能发展体育游戏开发的效果
        3.3.1 体育游戏对5~6 岁幼儿身体形态发育的影响
        3.3.2 体育游戏对5~6 岁幼儿身体机能状况的影响
        3.3.3 体育游戏对5~6 岁幼儿身体素质发展的影响
        3.3.4 体育游戏对5~6 岁幼儿单项得分情况的对比
        3.3.5 体育游戏对5~6 岁幼儿综合得分情况的对比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附件5
    附件6
    附件7
    附件8
    附件9

四、儿童形态发育与运动能力关系的调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4岁儿童运动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 张怡文. 山东体育学院, 2021
  • [2]内蒙古自治区青少年体质健康影响因素的SEM研究[D]. 张薇.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3]蒙古族女生月经初潮与体质健康水平的关联性研究[D]. 白蓉.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4]体能培训课程对改善6-8岁儿童运动能力的效果研究 ——以房山区某体能馆为例[D]. 刘子达. 首都体育学院, 2021(12)
  • [5]髌骨脱位对下肢扭转和股骨滑车发育影响的动物实验研究及其治疗的临床研究[D]. 牛竞辉.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6]富平县初中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分析[D]. 张冰超. 延安大学, 2021(12)
  • [7]青少年身高体重最大发育年龄的民族差异[J]. 德力格尔,乌云格日勒. 中国学校卫生, 2020(08)
  • [8]北京市部分地区超重和肥胖儿童运动能力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D]. 邵帅. 北京体育大学, 2020(07)
  • [9]羽毛球与体适能相结合的训练对少儿身体素质影响的研究[D]. 黄雅卓.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6)
  • [10]促进5~6岁幼儿体能发展体育游戏开发研究[D]. 沈婷. 首都体育学院, 2020(07)

标签:;  ;  ;  ;  ;  

儿童形态发育与运动能力关系的调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