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热电厂实施废水“零”排放措施

湘潭热电厂实施废水“零”排放措施

一、湘潭火电厂实施废水“零”排放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袁一仁[1](2019)在《环境规制对城市群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基于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带来了城市经济的大发展与大繁荣。然而长期较为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也使得我国面临的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累积和加深。随着公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取得经济增长的同时通过推行合理的环境规制来实现区域的绿色发展已成为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诉求。本文基于“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和全面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背景,把资源环境因素纳入到传统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框架中,在资源环境约束视角下,系统研究了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环境规制的绿色发展效应。梳理了我国环境规制政策演变的历史脉络,评估了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的环境规制政策实施成效,建立了环境规制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机制分析框架,测算和分析了长江经济带不同城市群地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环境规制水平及其区域差异,对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异质性和门槛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同时,基于不同类型环境规制工具做了进一步探讨,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促进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和创新点如下: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环境规制政策的发展经历了“起步发展——加速完善——全面深化改革”三个阶段。环境规制是政府规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控制环境污染、保护环境、改变环境资源利用的低效率为目的,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的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环境污染负荷存在差异,样本期内,城市群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三大城市群之间差距不断缩小并趋于相对稳定;城市群污染负荷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污染物排放治理水平明显提升。第二,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最高,成渝城市群次之,长江中游城市群位于整体平均水平以下。从分解结果来看,绿色技术进步是三大城市群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来源,而绿色技术效率对三大城市群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弱,提高城市群技术进步水平是提升区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城市群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组内差异始终大于其组间差异,组内差异是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区域差异性的主要来源。第三,现行的环境规制政策整体上虽有利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但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阶段性特征和工具差异性。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弹性系数在各分位数均显着为正,这说明环境规制促进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然而,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区异质性,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地区的环境规制只有在中低分位数才能发挥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效应;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区的环境规制在高分位数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表现出显着正向效应,而在低分位数的作用为负向,但在统计意义上不显着;成渝城市群地区环境规制抑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并在高分位数得到充分体现。在环境规制工具层面,命令控制型规制工具与城市群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呈现倒“U”形结构,且只在低分位数显着;市场激励型、公众参与型规制工具与城市群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均符合“U”型结构,且市场激励型规制工具在中高分位数显着,而公众参与型规制工具只在中分位数显着。除了环境规制及其规制工具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影响外,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较多、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较高以及环境技术创新投入较多的地区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助力作用也增强,而政府干预程度过高则不利于城市群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第四,环境规制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非线性关系。根据双重门槛(0.362和0.643)将规制强度划分为低、中和高等三个区间,在较低环境规制区间,环境规制有助于促进城市群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但未达最优。伴随环境规制强度进入中规制区间,环境规制通过激励企业通过创新补偿效应倒逼绿色技术创新,从而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然而,当环境规制强度跨入高规制区间,环境规制则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转变为抑制作用。分阶段来看,在20052010年,环境规制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U”型结构,而在20112016年,环境规制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符合倒“U”型关系。分区域来看,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地区存在单门槛效应,不管是在较低的环境规制区间还是较高的环境规制区间,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表现为促进作用,但只在高的环境规制区间满足统计意义上的显着。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地区均存在双重门槛效应,且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均呈现倒“U”型结构。分规制工具来看,命令控制型和市场激励型规制工具存在双重门槛效应,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工具的最优规制区间为0.6550.830,当前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大部分城市的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强度处于能够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合理区间,但是依旧偏低,仍然可以通过适当的提高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规模获取地区经济绿色增长。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工具的最优规制区间为0.0070.012,企业排污费的征收在合理的区间范围内能够对改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起到促进作用。当前长江经济带城市群排污费征收规模仍然相对偏低,仍处于较低水平,可以适当提高征收标准。公众参与型规制工具存在单一门槛效应,其单一门槛值为19.000,在低规制强度的环境规制阻碍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而在高规制强度的环境规制才能倒逼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第一,改进了前人关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度与评价的指标,拓展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投入指标。构建了包含土地资源与水资源在内的城市群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指标体系,并运用构建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基于松弛测度的SBM模型和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对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进行了测度,进一步采用Theil指数对城市群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差异性及其来源进行了分析。第二,改进了前人关于环境规制的衡量标准和评价方法。本文从两个层面对城市群环境规制加以衡量,第一个层面是从环境规制的结果和成效出发,选取工业废水处理率(废水)、工业二氧化硫去除率(废气)、工业烟(粉)尘去除率(废气)、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废渣)等四个指标,并采用熵值法构建城市群环境规制强度综合指数,以期对城市群环境规制做出综合解释,避免了只考虑单一变量的局限性,使数据具有平稳性。第二个层面是基于不同类型环境规制工具,分别选取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排污费征收总额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和群众环境案件举报数分别代表城市群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和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指标数据,采用生态环境部自2009年6月开始公布的12369群众环境举报案件情况表,并以投诉涉及企业位置赋予环境投诉案件空间属性,整理得到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强度。第三,在考虑个体异质性和参数异质性的基础上,利用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考察了环境规制在不同区域、不同时段和不同经济主体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异质性影响效应;通过建立面板门槛效应模型,内生地测算出城市群绿色发展效应最大化的最优规制强度区间;并基于命令控制型、市场激励型和公众参与型等三类不同环境规制工具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异质性效应和门槛效应进行了对比考察,以期发现不同情景下城市群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对环境规制敏感性的差异。第四,基于本文研究结论,按照不同政策工具形式优势互补、扬长避短、融合使用的思路,提出了政策工具的优化组合及创新举措,形成了促进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余锐靖[2](2020)在《湘潭市规模工业企业节能减排存在问题及政策调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能源是人类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是人们日常生活离不开,社会发展所必须,经济要上去离不开能源,必定消耗能源。“克强指数”首先关注的是用电量。改革开放40多年来经济水平得以大跨越发展,全社会对煤、电、油、气等能源的消费需求也随之呈阶梯性上涨,高强度的能源进口、能源消费给工业生产、居民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特别就是环境污染问题、大气变暖问题。一直以来湘潭市将能源清洁化利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能源使用强度的列入政府工作的重点。特别是以工业领域为抓手,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采取了很多措施,从而达到较为理想的节能减排效果。本文根据湘潭市各区域,各行业,通过横行,纵向,历史的对比分析;通过引用10年的数据对湘潭市2009年-2019年的各年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能源消费情况进行分析。并以2018年第四次经济普查年数据为重点,全面分析湘潭市以规模工业企业为代表的能源生产、购进、流通、消费的现状。从节能减、环节保护的角度对湘潭市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和生产进行针对性探索;进而对优化湘潭市产业结构调整方案、产业结构理论、能源发展战略、技术节能等提出问题、建议、对策意见。通过研究:到2020年,预计湘潭市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万元)能耗比2015年减少17%,全市能源消费量(含生产投入)控制在1407万吨标准煤以内,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权重占GDP三成以上,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含生产投入)比重由七成多下降至68.5%,其中发电用煤占原炭消费量比重提高至13.6%,风电、水电、光电等非化石能源从现在的比重要占到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17.4%以上,绿色环保低碳的天然气消费占比要提高到全市的6.3%以上。全文,分能源品种分地理区域分行业对湘潭市能源消费现状、经济现状进行分析。从能源清洁化利用、技术进步、设备改造和人员培训等方面研究节能减排对策,对源头统计调查数据深度分析,从而为下一步政府节能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研究依据。

吕玉濮[3](2019)在《大气环境质量约束下京津冀城市群高耗能产业空间调控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京津冀城市群是中国三大国家级城市群之一。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各类环境质量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引发了诸多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中国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城市群。作为首都所在地,党和中央政府高度重视京津冀城市群的环境污染问题,目前已经出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制定强有力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推动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协同发展。本文以钢铁、火电产业为例,对京津冀城市群高耗能产业与大气污染的影响机理文献进行了梳理,剖析了城市经济基础理论、区位论、库兹涅茨曲线以及集聚与扩散等理论,采用GIS空间可视化技术揭示了2015年京津冀城市群高耗能(钢铁、火电)产业和大气污染的时空演化格局,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了2015年京津冀城市群高耗能产业和大气污染相关性指数的时段差异和空间分布格局,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京津冀城市群空间高耗能产业空间调控对策研究。

冀肖雪[4](2017)在《电厂废水水质水量测试及废水“零排放”试验》文中提出伴随水资源越来越缺乏和对环保的重视,为确保电力工业健康和稳定发展,废水零排放势在必行。电厂作为工业行业的用水大户,一定要提升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才能高效地实施电厂废水"零排放"。文中通过对用电厂生活废水、工业废水成分的分析,提出了实现"零排放"的建议,具有较大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聂莹莹[5](2016)在《电厂浓盐水的回用和减量化的工艺研究》文中提出水是火力发电厂运行和电能生产的必备要素之一,是火力发电厂生产运行系统能量传输和转换的载体。由于生产工艺的特点,火电厂对生产用水水质的要求非常高,而自然界中的水质很难达到其要求。因此,需要采用特殊的水处理方法,对原水进行处理,以满足电厂用水要求。目前,反渗透技术是电厂水处理中最常用的一种处理方法,具有处理效率高、环境污染小、处理成本低等诸多优点,已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钢铁、电厂等诸多行业,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由于工艺性能的限制,在采用反渗透膜进行水处理时,会产生浓度很高的反渗透浓水,若不妥善处理,将会严重影响水源、土壤,破坏环境。因此,反渗透浓水的处理是反渗透工艺设计和评估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本文以某热电厂升级改造项目为依托,对该电厂电能生产过程中的排水水质和水量进行了仔细分析和研究,并针对其排水水质的特点,设计了浓盐水回用系统和高浓盐水减量及零排放系统。同时,针对本项目高浓盐水的水质特点,以及以往工程经验,综合考虑运行可靠、投资、运行成本等因素,设计了一套运行稳定、可靠的浓盐水回用系统和高浓盐水浓缩、减量和零排放生产工艺。有效降低电厂系统运行风险,减少运行费用和投资,并为后续的分盐处理、节能降耗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本工程中,浓盐水回用系统是采用高效沉淀池、超滤和反渗透等处理工艺,对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浓盐水进行过滤和浓缩处理,并将产水进行循环利用,大大提高系统产水效率和水利用率。高浓盐水减量及零排放系统是采用高效沉淀池、超滤、高压反渗透、超高压反渗透等处理工艺,对生产过程和浓盐水回用系统所产生的高浓盐水进行进一步的过滤和浓缩减量化处理。然后,结合蒸发结晶和高级氧化处理技术,将浓盐水全部转化为回用水和污泥,最终实现高浓盐水的回用和零排放目标。

舒国铭[6](2014)在《环境保护政策执行中的发电企业责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中国发电机组装机容量世界第一的发展优势和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形成了让人一喜一忧的局面。本文介绍了我国环境法规政策、电力行业发展的现状和环保责任现状,分析了火力发电企业环境影响因素,包括粉尘、酸性气体、废水、汞污染、噪声污染、管理因素,以及国家、行业和企业已采取的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标准和技术水平,分析了发电企业对大气复合污染的贡献和治理中的责任和路线,并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出发,提出发电企业在生态文明建设当中的绿色发电行动的意义,和集成当今先进环保技术、污染物控制技术协同控制、实时“近零排放”发电的技术路线的思路,并对现在和未来发电企业在环保责任承担上的能力和压力进行了评估,提出发电企业采用新能源来替代传统燃煤、燃气发电的经济价值和环境意义。在此基础上,倡议建立一种企业自愿性信息披露,结合政府法规约束和社会监督的社会共同环保监督机制,以督导发电企业更好地执行环保法规、履行社会责任。

张琪琛[7](2014)在《火电厂系统节水及褐煤干燥研究》文中提出我国虽然水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是人均占有量比较低,且地域分配极其不均。随着我国电力工业的急速发展,处于缺水地区的电厂越来越多,容量越来越大,对水资源的消耗也越来越大,如何有效地利用当地紧缺的水资源成为摆在这些电厂面前的难题。本文以西北缺水地区某表凝式间接空冷火电厂为例,通过对该厂用、排水情况以及水平衡图的研究分析,计算出该电厂的实际水耗指标,并与直接空冷、湿冷、燃机机组的水耗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各种类型的电厂的节水特点。同时,针对该电厂在实际运行中出现的用、排水方面的问题,挖掘其节水潜力,提出了相应的节水方案。该方案涉及工业废水处理系统、脱硫系统、生活用水系统及辅机冷却水系统。另外,利用Visual Basic6.0编写了水耗指标计算软件,为以后的水耗指标计算提供了便利。考虑到褐煤高水分的特点,提出了一种褐煤提质掺烧系统,该系统创造性地采用省煤器出口水作为干燥介质,相比现在常见的热烟气与汽轮机排汽干燥褐煤,在安全性及对锅炉性能影响方面具有优势。更重要的是,系统末端的冷凝器可以收集褐煤析出的水分,有相当可观的水量,可以直接为电厂所使用。对该系统的核心设备——干燥器进行了设计计算,确定了其尺寸、载荷、电机功率并进行了应力校核。对干燥器内的传热进行了分析,建立了褐煤干燥的一维轴向综合传热数学模型,并应用Matlab对该模型进行了数值计算求解,预测了干燥器内煤粒、气体及干燥管内饱和水的轴向温度分布。以广东某电厂1000MW机组为例,假设采用此褐煤提质掺烧系统,对该系统的投资经济性进行了分析。

张翼舟[8](2011)在《略阳火电厂建设项目影响后评价研究》文中认为中国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占比94%,这种能源资源结构决定了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格局将长期存在。虽然近几年新增装机火电比重缩小、小火电关停,使火电装机容量占全国装机总容量的比例逐渐降低,但火电在电力结构中的主导地位短期内不会改变。火电行业普遍存在高耗能、重污染问题,影响环境质量及居民生活。对于投资巨大、产污量多的燃煤电厂建设项目,从全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项目投产运行对社会、区域经济以及生态环境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本文针对此问题,对火电厂建设项目影响后评价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具体包括:根据火电厂建设项目的特点,研究火电厂建设项目影响后评价的基本内容,即火电厂环境影响评价、社会影响评价及经济影响评价;构建了火电厂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熵权可拓的火电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模型;建立了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构造了基于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度的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模型;分别应用这两个模型对略阳火电厂6号机组建设项目投运后带来的各类影响进行综合评价,最后根据模型计算数据,得出影响后评价的结论,提出了减轻、改善略阳火电厂建设项目对环境、社会、经济造成的不良影响的建议和措施。

华佩[9](2010)在《火电厂净水站排泥水回用及污泥处置研究》文中认为本课题来源于“火力发电厂水系统零排放项目”之子项“火电厂净水站零排放项目”,以重庆某火电厂净水站排泥水处理系统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为排泥水回用与污泥处置。电厂净水站排泥水主要来自于沉淀池或澄清池的排泥废水和滤池的反冲洗废水,这部分水量若不经处理直接排放不但污染环境而且造成水资源浪费。因此,排泥水的回用及污泥的资源化处置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电厂净水站排泥水处理系统的设计一般借鉴给水厂排泥水处理及污泥处置的研究结果和实践经验。然而火电厂净水站存在分质、分量供水的问题,其净水工艺与传统给水厂净水工艺存在差异,排泥水处理流程也有所不同。论文在对现有给水厂排泥水及污泥处置工艺流程研究和工程运用分析的基础上,从生产性和实用性的角度出发,结合该火电厂的实际情况,优选和确定符合电厂“零排放”要求的排泥水及污泥处理工艺,并对污泥最终的资源化处置进行分析。排泥水回用及污泥处置研究首先应确定排泥水和污泥的性质以及所产生的排泥废水和污泥量。试验研究表明,该净水站水源水悬浮固体含量与源水浊度存在函数关系,经计算其比例关系为1:1.6。通过对源水浊度区间的正态分布计算,确定在95%的保证率下,源水设计浊度值为85NTU。根据悬浮物与浊度比例关系以及源水设计值可以计算出脱水干污泥量,当净水站取水量为3万m3/d时,日产干泥量约为4.6吨/天。排泥水量则由现场测定得出,约为526m3/d,约占日产水量的3%,通过排泥水自然沉淀和混凝沉淀试验,确定浓缩池上清液回流比为约5%。在该回流比下运行,浓缩池上清液的回流不会过度增加净水流程负担,对澄清池及过滤器出水水质影响较小,可以实现排泥废水的回用。同时采用聚丙烯酰胺提高排泥水浓缩性能及底泥含固率,以达到离心脱水机的进泥要求。当排泥废水含固率为2.1%时,最佳投药率约为1.7‰2‰。最后,对排泥水系统进行经济分析。虽然排泥水处理系统投资较大,但年收益与年成本费基本持平。因此排泥水处理及污泥处置系统的运行不会给企业造成负担,同时还带来了一定的环境和社会效益。

段利东[10](2010)在《火电厂建设项目运营初期风险评价管理研究》文中提出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国有资产监管工作,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强风险管理,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该指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有了全面风险管理指导性文件,也表明我国企业向全面风险管理迈进。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电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将面对各种各样的风险,尤其是火电厂建设项目运营初期的风险,如何识别、测量、评估和控制火电厂建设项目运营初期风险,已成为当前的热门话题,但目前针对火电厂建设项目运营初期风险的研究十分薄弱。首次建立了火电厂建设项目运营初期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根据风险管理的理论,结合火电厂建设项目运营初期的实际情况,依据指标构建原则和风险识别方法,筛选指标,并对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分析外部风险指标因素,然后从建设期风险、政策性风险、运营过程风险、财务风险、环保风险、财务风险和可持续发展风险等方面进行分析,筛选指标,建立了火电厂建设项目运营初期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模糊层次分析法、BP神经网络、范例推理、支持向量机和蒙特卡洛法等评价方法在火电厂建设项目运营初期风险评价中的应用。考虑到风险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利用三角模糊数改进了层次分析法,对缺乏相关数据的单个项目进行运营初期风险评价时,将模糊层次分析法应用到单个火电厂建设项目运营初期风险评价。在对多个项目进行运营初期风险分类评价时,采用支持向量机进行多级分类。风险评价本身包涵对指标未来发展状况存在风险的分析,为了评价更具有客观性,需要对其提供理论依据,需要对指标体系中的有关指标进行预测分析,从而得出各指标未来几年的中长期预测值。在考虑外部数据变量时,应用多重递阶回归分析模型进行中长期预测,依据实例取得了较好的预测结果。并建立了基于贝叶斯框架下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中长期组合预测方法,该方法解决了支持向量机关键参数的选取缺陷,利用贝叶斯准则进行优化参数,提高了预测的精度。该方法为后文中电力市场风险评价,运营过程风险中的负荷预测风险评价,财务风险评价等风险指标评价提供预测理论支持,可作为专家判断的理论依据。结合韩城电厂项目的实际情况作出实证分析,依据建立的火电厂建设项目运营初期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改进的模糊层次分析法结合韩城电厂的基本情况进行评价,综合专家的风险判断,得出该火电厂建设项目运营初期风险状态。利用支持向量机对一定样本容量的多个火电建设项目进行了运营初期风险评价研究,并且与BP神经网络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提出火电厂建设项目风险控制和规避的方法,并针对燃料管理、电力市场风险等需要重点关注的风险,提出风险管理措施和建议。

二、湘潭火电厂实施废水“零”排放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湘潭火电厂实施废水“零”排放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环境规制对城市群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基于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环境规制的研究综述
        1.2.2 关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综述
        1.2.3 关于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研究综述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环境规制政策演变与效果评价
    2.1 环境规制政策演变的历史脉络
        2.1.1 环境规制的起步发展阶段(1978-1991)
        2.1.2 环境规制的加速完善阶段(1992-2011)
        2.1.3 环境规制的深化改革阶段(2012 年至今)
    2.2 长江经济带环境规制效果评价
        2.2.1 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变化趋势
        2.2.2 环境污染负荷变化趋势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环境规制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理论机制分析
    3.1 环境资源及其污染的经济成因
        3.1.1 环境资源的基本属性
        3.1.2 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分析
    3.2 环境规制产生的一般逻辑及构成
        3.2.1 环境规制产生的一般逻辑
        3.2.2 环境规制的分类及其特点
    3.3 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
        3.3.1 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直接影响机制
        3.3.2 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间接影响机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群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算与分析
    4.1 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方法比较
    4.2 城市群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模型与方法
        4.2.1 绿色生产函数的构建
        4.2.2 SBM方向性距离函数
        4.2.3 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
    4.3 变量选取及数据处理
        4.3.1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4.3.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4 测算结果分析
        4.4.1 城市群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趋势
        4.4.2 城市群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分解
        4.4.3 城市群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区域比较
        4.4.4 城市群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差异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异质性效应分析
    5.1 城市群环境规制强度的测算
        5.1.1 环境规制强度指标体系构建
        5.1.2 环境规制强度综合指数测度
        5.1.3 环境规制强度测算结果分析
    5.2 环境规制对城市群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计量分析
        5.2.1 计量模型与方法
        5.2.2 数据来源及变量说明
        5.2.3 回归结果分析
        5.2.4 稳健性检验
    5.3 基于不同类型环境规制工具的进一步讨论
        5.3.1 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影响效应的检验结果
        5.3.2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影响效应的检验结果
        5.3.3 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影响效应的检验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门槛效应分析
    6.1 模型方法与数据说明
        6.1.1 门槛面板模型与方法
        6.1.2 数据来源及变量说明
    6.2 实证结果与分析
        6.2.1 总体样本环境规制门槛效应检验结果
        6.2.2 分地区样本环境规制门槛效应检验结果
        6.2.3 分时段样本环境规制门槛效应检验结果
        6.2.4 稳健性检验
    6.3 基于不同类型环境规制工具的进一步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促进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7.1 完善差异化的环境规制政策
        7.1.1 明确环境规制政策的地位和作用
        7.1.2 合理确定环境规制类型及其规制强度
        7.1.3 注重环境规制政策的动态调整与优化
    7.2 优化不同环境规制工具组合
        7.2.1 合理使用命令控制型规制工具
        7.2.2 加强市场激励型规制工具的使用
        7.2.3 加快拓展公众参与型规制工具
    7.3 提高地方环境规制的执行效力
        7.3.1 建立环境规制的监督反馈机制
        7.3.2 建立环境规制的成效评价制度
        7.3.3 建立环境规制的区际协调机制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2)湘潭市规模工业企业节能减排存在问题及政策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用研究影响政府节能减排政策制定
        1.2.2 用管理和技术创新促进企业节能减排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
        1.3.4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2.3 规模工业节能减排重要性
第3章 湘潭市规模工业节能减排现状
    3.1 湘潭市能源消费结构的现状
    3.2 湘潭市规模工业节能减排采取的措施
        3.2.1 推动企业技术改造
        3.2.2 对能源消耗结构进行调整
    3.3 湘潭市规模工业企业节能减排成效
第4章 湘潭市规模工业节能减排存在问题及原因
    4.1 企业方面存在问题及原因
        4.1.1 企业技改节能不积极
        4.1.2 高耗能企业占比大
    4.2 政府方面存在问题及原因
        4.2.1 政府监管难到位政策难落地
        4.2.2 产业布局不合理
第5章 推进湘潭市规模工业企业节能减排政策调整建议
    5.1 加大行业和产业调整力度
        5.1.1 限制高耗能行业发展
        5.1.2 鼓励新兴产业发展
    5.2 强化政府监督职能
        5.2.1 明确监管机构
        5.2.2 明确部门职责
        5.2.3 创新监管方式
    5.3 加强对重点能耗企业监管
    5.4 抓好具体工作落实
参考文献
致谢

(3)大气环境质量约束下京津冀城市群高耗能产业空间调控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京津冀城市群是全国资源环境压力最突出的区域
        1.1.2 京津冀城市群是全国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地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2 国内外相关研究发展趋势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指标
        1.4.3 研究方法
        1.4.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城市经济基础理论
    2.2 区位论
    2.3 库兹涅茨曲线
    2.4 集聚与扩散理论
    2.5 “田园城市”理论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3.1 京津冀城市群自然概况
        3.1.1 地形条件
        3.1.2 气象条件
    3.2 京津冀城市群社会经济状况
        3.2.1 经济发展现状
        3.2.2 创新、教育及医疗发展情况
    3.3 京津冀城市群高耗能产业状况
    3.4 京津冀城市群生态环境现状
        3.4.1 水资源
        3.4.2 土地资源
        3.4.3 空气污染现状
第四章 京津冀城市群高耗能产业及大气污染时空演化特征
    4.1 京津冀城市群高耗能产业时空分布特征
        4.1.1 高耗能产业空间布局分布特征
        4.1.2 钢铁产业生产要素时空特征
        4.1.3 火电产业生产要素时空特征
    4.2 京津冀城市群大气污染时空演化格局
        4.2.1 大气污染时序差异分析
        4.2.2 大气污染空间差异分析
    4.3 本章小结
        4.3.1 京津冀城市群大气污染时序特征
        4.3.2 京津冀城市群大气污染空间特征
        4.3.3 京津冀城市群大气污染与高耗能产业相关性特征
第五章 京津冀城市群高耗能生产要素与大气污染物耦合分析
    5.1 钢铁产业生产要素与大气污染物耦合分析
        5.1.1 钢铁产业生产要素与SO_2耦合分析
        5.1.2 钢铁产业与CO耦合分析
        5.1.3 钢铁产业生产要素与NO_2耦合分析
    5.2 火电产业生产要素与大气污染耦合分析
        5.2.1 火电产业生产要素与SO_2耦合分析
        5.2.2 火电产业生产要素与CO耦合分析
        5.2.3 火电产业生产要素与NO_2耦合分析
    5.3 京津冀城市群高耗能产业生产要素与大气污染物耦合分析结果
        5.3.1 钢铁产业生产要素与大气污染物耦合分析结果
        5.3.2 火电产业生产要素与大气污染物耦合分析结果
    5.4 小结
第六章 京津冀城市群高耗能产业空间调控对策
    6.1 高耗能产业空间调控原则
        6.1.1 空间布局优化原则
        6.1.2 污染排放调控原则
        6.1.3 生态红线保护原则
        6.1.4 科技创新原则
    6.2 高耗能产业空间调控措施
        6.2.1 设立空间调控分区
        6.2.2 优化高耗能产业布局
        6.2.3 高耗能产业生产时空调控
    6.3 高耗能产业空间调控对策
        6.3.1 调整京津冀城市群高耗能产业结构
        6.3.2 明确京津冀城市群各城市功能定位
        6.3.3 优化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设计
        6.3.4 强化京津冀城市群协调管理
    6.4 高耗能产业可持续发展建议
        6.4.1 协作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高水平保护环境
        6.4.2 建立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
        6.4.3 去除过剩产能
        6.4.4 建立健全严格监管体系
        6.4.5 推动传统产业改造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7.3 讨论
    7.4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4)电厂废水水质水量测试及废水“零排放”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电厂废水水质水量测试
    2.1 水质
    2.2 电厂取用水设计值及实测值
3 各个水系统的水质特征
4 电厂废水“零排放”措施
    4.1 水系统水量平衡分析
    4.2 水的循序利用
    4.3 水的闭路循环利用
    4.4 废水再利用
5 保证电厂废水“零排放”的措施
    5.1 水务管理任务和目标
    5.2 降低用水量和减少废水外排量
6 结语

(5)电厂浓盐水的回用和减量化的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反渗透水处理技术
    1.3 反渗透浓水概述
        1.3.1 反渗透浓水的来源
        1.3.2 反渗透浓水的特点
        1.3.3 反渗透浓水处理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难点
第2章 发电厂用水概况
    2.1 水在发电厂的作用
    2.2 发电厂用水和排水系统
        2.2.1 电厂用水
        2.2.2 电厂排水
    2.3 发电厂用水水源及性质
        2.3.1 电厂用水水源及其特点
        2.3.2 天然水中杂质及特点
    2.4 电厂用水水质指标
第3章 电厂水处理技术的研究
    3.1 电厂用水水质要求
    3.2 水的预处理技术
        3.1.1 混凝
        3.1.2 沉淀与澄清
        3.1.3 过滤
    3.3 膜脱盐处理技术
        3.3.1 膜分离技术概述
        3.3.2 常规过滤处理
        3.3.3 膜脱盐处理技术
    3.4 小结
第4章 火电厂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
    4.1 火电厂废水处理技术
    4.2 火电厂浓盐水产生工艺流程
    4.3 火电厂浓盐水处理及回用
    4.4 火电厂高浓盐水减量化处理
    4.5 小结
第5章 浓盐水回用及减量化的工程应用
    5.1 工程概况
    5.2 设计原则
    5.3 排水现状分析
        5.3.1 排水量分析
        5.3.2 排水水质
        5.3.3 产水水质要求
    5.4 浓盐水回用系统设计
        5.4.1 设计原则
        5.4.2 方案设计
        5.4.2.1 污染物分析及去除对象
        5.4.2.2 工艺路线的选择
        5.4.2.3 核心工艺
        5.4.2.4 工艺组成
        5.4.3 系统水量平衡图
        5.4.4 反渗透单元设计
        5.4.5 运行及成本分析
    5.5 高浓盐水减量及零排放系统设计
        5.5.1 高浓盐水水质
        5.5.2 方案设计
        5.5.2.1 污染物分析及去除对象
        5.5.2.2 工艺路线的选择
        5.5.2.3 核心工艺
        5.5.2.4 工艺组成
        5.5.3 系统水量平衡图
        5.5.4 反渗透单元设计
        5.5.5 运行及成本分析
    5.6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环境保护政策执行中的发电企业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2章 环保政策及发电企业的环保现状
    2.1 电力工业发展概况
    2.2 发电企业的环保责任范围
    2.3 电力生产的环保政策与法制保障体系
        2.3.1 电力生产环境管理和执法机构设置
        2.3.2 法律、法规保障
        2.3.3 政策制度和标准体系保障
        2.3.4 战略与规划保障
    2.4 发电行业环保政策评价
    2.5 火力发电企业环境影响因素
        2.5.1 粉尘
        2.5.2 酸性气体
        2.5.3 废水
        2.5.4 汞污染
        2.5.5 噪声污染
        2.5.6 管理因素
    2.6 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和计划
        2.6.1 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2.6.2 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第3章 发电企业在大气复合污染治理中履行的责任及行动
    3.1 大气复合污染
        3.1.1 PM2.5
        3.1.2 臭氧
        3.1.3 区域性、复合型的大气污染的难点
        3.1.4 煤炭资源高效发电利用的意义
    3.2 火力发电厂 PM2.5 排放的测试分析
    3.3 火力发电厂 PM2.5 控制的理论模拟预测
    3.4 燃煤发电的环境影响初步结论
    3.5 发电企业在生态文明建设当中的行动和履责
        3.5.1 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电
        3.5.2 “近零排放”发电的技术路线
        3.5.3 发电企业在现有环保政策下的经营生存压力
第4章 发电企业新能源建设的责任和意义
    4.1 新能源建设是发电企业进一步履行生态文明责任的途径
    4.2 新能源开发潜力及政策环境
        4.2.1 新能源开发潜力
        4.2.2 支持新能源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4.3 目前在研发的新能源发电
        4.3.1 风能
        4.3.2 太阳能
        4.3.3 核电
        4.3.4 生物质发电
        4.3.5 海洋资源发电
    4.4 发电集团新能源战略方向
第5章 发电企业环保履责的监督透明化倡议
    5.1 形成社会共同监督机制
        5.1.1 政府监督
        5.1.2 社会监督
    5.2 以开放的姿态运营企业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火电厂系统节水及褐煤干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国内外电力工业用水及节水情况
    1.2 褐煤利用现状及国内外干燥技术
    1.3 干燥器传热数学模型研究概况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内容
第2章 火电厂节水潜力及案例分析
    2.1 火电厂用水简介
    2.2 某火电厂用水情况及节水措施
    2.3 节水指标计算及对比
    2.4 某火电厂节水改造案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干燥器设计及计算
    3.1 褐煤干燥提质掺烧系统
    3.2 干燥器设计计算
        3.2.1 干燥器干燥原理及设计
        3.2.2 计算结果及应力校核
        3.2.3 干燥褐煤所需热量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干燥器传热数学模型研究
    4.1 干燥器传热过程分析
    4.2 干燥器传热数学模型的建立及计算
        4.2.1 建立模型
        4.2.2 模型的计算方法
        4.2.3 模型计算结果及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经济性分析
    5.1 褐煤提质掺烧系统经济性分析
    5.2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结论
    6.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8)略阳火电厂建设项目影响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项目影响评价内容的研究
        1.2.2 项目影响评价方法的研究
        1.2.3 火电厂建设项目后评价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第2章 火电厂建设项目影响后评价理论
    2.1 火电厂建设项目的特点
    2.2 火电厂建设项目影响后评价的特点
    2.3 火电厂建设项目影响后评价的基本内容
        2.3.1 环境影响评价
        2.3.2 经济影响评价
        2.3.3 社会影响评价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略阳火电厂相关情况
    3.1 略阳县经济与社会概况
    3.2 略阳火电厂概况
    3.3 略阳火电厂在陕西电网中的作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环境影响评价
    4.1 略阳火电厂建设项目前评价与运行后影响指标变化分析
        4.1.1 对大气环境影响分析及评价
        4.1.2 对水环境影响分析及评价
        4.1.3 对噪声的分析及评价
        4.1.4 固体废物处置及综合利用
        4.1.5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及评价
        4.1.6 对地区环境质量的影响分析及评价
        4.1.7 环境管理状况及分析
    4.2 略阳火电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定量评价
        4.2.1 基于熵权可拓的火电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模型
        4.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3 实证研究
    4.3 减轻负面环境影响的建议措施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社会经济影响评价
    5.1 略阳火电厂建设项目社会影响定性评价
        5.1.1 对促进劳动就业的影响
        5.1.2 征地及拆迁安置
        5.1.3 对居民生活水平的影响
        5.1.4 对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做出的贡献
    5.2 略阳火电厂建设项目经济影响定性评价
        5.2.1 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5.2.2 对地区利税的影响
        5.2.3 对煤炭产业的影响
        5.2.4 自然资源的利用
    5.3 略阳火电厂建设项目社会经济影响定量评价
        5.3.1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度的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模型
        5.3.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3.3 实证研究
    5.4 改善社会经济影响的建议措施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详细摘要

(9)火电厂净水站排泥水回用及污泥处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我国水资源现状
    1.2 我国工业用水情况
    1.3 我国电力工业用水及节水情况
    1.4 国内外电力工业的节水状况
    1.5 电厂净水站排泥水处理现状
    1.6 课题研究的来源及意义
    1.7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1.8 课题研究的内容
2 排泥水量及污泥量的确定
    2.1 基础资料的收集及分析
        2.1.1 电厂用水分析
        2.1.2 电厂净水站净水工艺及主要设备
        2.1.3 电厂净水站水源水质
    2.2 净水站排泥水及污泥性质分析
        2.2.1 源水水质对污泥性质的影响
        2.2.2 净水工艺对污泥性质的影响
    2.3 排泥水量及干污泥量的确定
        2.3.1 排泥水量的确定
        2.3.2 干污泥量计算公式概述
        2.3.3 源水浊度与悬浮物浓度的函数关系
        2.3.4 源水浊度取值模型
        2.3.5 电厂净水站干泥量计算
3 排泥水处理及污泥处置工艺分析
    3.1 排泥水及污泥的处理
        3.1.1 排泥水调节
        3.1.2 污泥浓缩
        3.1.3 污泥预处理
    3.2 污泥处置典型工艺
        3.2.1 污泥中水分的主要存在形式
        3.2.2 污泥脱水
        3.2.3 污泥处置
4 基于改进 AHP-灰色关联分析的排泥水处理工艺优选模型
    4.1 改进层次分析法
        4.1.1 传统层次分析法
        4.1.2 改进层次分析法
        4.1.3 改进层次分析法的建立
    4.2 灰色关联分析
        4.2.1 灰色系统理论的提出与应用
        4.2.2 灰色关联分析法
        4.2.3 灰色关联分析法的建立
    4.3 基于改进AHP-灰色关联分析的排泥水处理工艺优选模型
        4.3.1 确定比较数列
        4.3.2 优选步骤及计算过程
5 排泥水处理及污泥处置系统的试验研究
    5.1 排泥水自然沉降
        5.1.1 排泥水自然沉降性能
        5.1.2 排泥水自然沉降上清液浊度
        5.1.3 排泥水自然沉降底泥浓度
        5.1.4 浓缩池参数的确定
    5.2 排泥水混凝沉降
        5.2.1 PAM 对排泥水沉降性能的影响
        5.2.2 PAM 对浓缩池上清液浊度的影响
        5.2.3 PAM 对浓缩池底泥浓度的影响
        5.2.4 排泥水系统构筑物参数的确定
    5.3 浓缩池上清液回用的可行性分析
        5.3.1 浓缩池上清液回流比的确定
        5.3.2 浓缩池上清液回流的可行性分析
    5.4 污泥处置
        5.4.1 污泥脱水分离液处置
        5.4.2 干污泥用于草坪基质的可行性分析
6 排泥水及污泥处理系统的效益分析
    6.1 环境效益
    6.2 社会效益
    6.3 经济效益
        6.3.1 排泥水处理工艺的构筑物及设备
        6.3.2 运行成本估算
    6.4 效益分析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0)火电厂建设项目运营初期风险评价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
        1.2.2 电力负荷预测研究现状
        1.2.3 运营初期风险评价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和创新
第二章 初期风险与风险评价
    2.1 火电厂建设项目运营初期的界定
    2.2 风险的概念
        2.2.1 风险分类
        2.2.2 风险的性质
    2.3 火电厂建设项目运营初期风险的概念
    2.4 风险评价的概念
        2.4.1 风险识别
        2.4.2 风险估计
        2.4.3 风险评价
第三章 火电建设项目运营初期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3.1 指标构建原则
    3.2 指标筛选原则
        3.2.1 风险识别方法
        3.2.2 指标体系建立的程序
    3.3 指标预处理
    3.4 外部风险
    3.5 火电厂建设项目运营初期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3.5.1 建设期风险
        3.5.2 政策性风险
        3.5.3 运营过程风险
        3.5.4 财务风险
        3.5.5 环保风险
        3.5.6 可持续发展风险
    3.6 风险描述
        3.6.1 区间数风险描述
        3.6.2 概率型风险描述
第四章 火电建设项目运营初期风险评价方法研究
    4.1 基于模糊三角数的层次分析法
        4.1.1 三角模糊数
        4.1.2 基于模糊三角数判断矩阵标度表
        4.1.3 模糊层次分析法
    4.2 模糊综合评价
    4.3 蒙特卡罗法
        4.3.1 蒙特卡罗法的原理
        4.3.2 蒙特卡罗法的模拟步骤
    4.4 人工神经网络风险评价模型
        4.4.1 BP 神经网络
        4.4.2 BP 神经网络模型的参数设计
        4.4.3 基于BP 神经网络的评价过程
    4.5 范例推理评价方法
        4.5.1 基于欧式距离的范例检索模型
        4.5.2 基于模糊相似优先的范例推理方法
        4.5.3 范例推理的评价过程
    4.6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评价理论
        4.6.1 SVM 基本理论研究
        4.6.2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评价程序
第五章 基于运营初期风险分析的中长期预测方法研究
    5.1 风险分析中预测技术的作用
    5.2 基于多层递阶回归分析的中长期预测模型
        5.2.1 回归分析
        5.2.2 建立预测模型
        5.2.3 确定模型参数的方法
        5.2.4 模型算例
    5.3 贝叶斯框架下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中长期组合预测模型
        5.3.1 结构风险最小化原则
        5.3.2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5.3.3 贝叶斯置信框架下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5.3.4 基于贝叶斯框架下LS-SVM 负荷组合预测模型预测流程
        5.3.5 负荷预测算例
        5.3.6 结论
第六章 火电建设项目运营初期风险评价实证分析
    6.1 项目建设期遗留风险
        6.1.1 工期控制风险
        6.1.2 成本控制风险
        6.1.3 设备采购风险
        6.1.4 施工安全风险
        6.1.5 施工质量风险
        6.1.6 技术风险
        6.1.7 设计风险
    6.2 政策性风险
        6.2.1 上网电价风险
        6.2.2 调度方式风险
        6.2.3 电力市场风险
    6.3 运营风险
        6.3.1 燃料管理风险
        6.3.2 维修安排风险
        6.3.3 安全运营风险
        6.3.4 负荷预测风险
    6.4 财务风险
        6.4.1 盈亏平衡分析
        6.4.2 敏感性分析
    6.5 环保风险
        6.5.1 废气排放风险
        6.5.2 废水排放风险
        6.5.3 固体废弃物排放风险
    6.6 可持续发展风险
        6.6.1 竞争力风险
        6.6.2 内部因素持续风险
        6.6.3 外部因素持续风险
    6.7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火电项目风险评价案例
        6.7.1 专家判断矩阵
        6.7.2 评价指标风险概率
    6.8 基于层次支持向量机的风险评价案例
        6.8.1 数据分析和风险等级界定
        6.8.2 实证研究
第七章 火电建设项目运营初期的风险规避建议方案
    7.1 传统风险控制思路
        7.1.1 风险规避
        7.1.2 风险转移
        7.1.3 风险缓解
        7.1.4 风险应对策略组合
        7.1.5 自我保险
    7.2 燃料管理风险控制方案
    7.3 电力市场风险控制
        7.3.1 煤电联动机制
        7.3.2 电力市场下发电商报价策略
    7.4 其他风险防控措施
        7.4.1 行业风险管理策略
        7.4.2 合同风险
        7.4.3 投资风险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着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四、湘潭火电厂实施废水“零”排放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环境规制对城市群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基于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的实证研究[D]. 袁一仁.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5)
  • [2]湘潭市规模工业企业节能减排存在问题及政策调整研究[D]. 余锐靖. 湘潭大学, 2020(02)
  • [3]大气环境质量约束下京津冀城市群高耗能产业空间调控对策研究[D]. 吕玉濮. 广西大学, 2019(01)
  • [4]电厂废水水质水量测试及废水“零排放”试验[J]. 冀肖雪. 低碳世界, 2017(19)
  • [5]电厂浓盐水的回用和减量化的工艺研究[D]. 聂莹莹. 山东大学, 2016(03)
  • [6]环境保护政策执行中的发电企业责任研究[D]. 舒国铭. 湘潭大学, 2014(02)
  • [7]火电厂系统节水及褐煤干燥研究[D]. 张琪琛. 华北电力大学, 2014(02)
  • [8]略阳火电厂建设项目影响后评价研究[D]. 张翼舟. 华北电力大学, 2011(04)
  • [9]火电厂净水站排泥水回用及污泥处置研究[D]. 华佩. 重庆大学, 2010(04)
  • [10]火电厂建设项目运营初期风险评价管理研究[D]. 段利东.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10(01)

标签:;  ;  ;  ;  ;  

湘潭热电厂实施废水“零”排放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