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储运与维修》2003年1至6年总目录

《商品储运与维修》2003年1至6年总目录

一、《商品储运与养护》2003年度第1~6期总目次(论文文献综述)

潘璐艳[1](2018)在《常州市药品零售连锁企业监管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我国药品零售行业的连锁化程度不断扩大,连锁药店在药品零售业中的主导地位日趋明显。一方面药品零售连锁企业快速扩张、药品零售连锁率不断提升但规范化程度不高,另一方面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对药品的专业性监管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常州市在药品零售连锁企业的监管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缺乏引导企业规范化发展的机制,缺乏有序高效的监管措施,处罚力度不够震慑力不足等。这些监管问题,不仅显着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政府的监管风险,也显着增大了老百姓的用药安全风险。深入研究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许可准入标准不完善导致准入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监管体制不顺畅导致对药品零售连锁企业的监督弱化,药品零售连锁企业监管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导致处罚震慑力不足。本论文采取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国内外与药品零售连锁企业监管相关的文献资料,从中寻找出有参考价值的经验作为常州市药品零售连锁企业监管的借鉴。同时,采取统计分析法、访谈法等对常州市药品零售连锁企业监管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获得国家政策调整、监管体制改革后,常州市药品零售连锁企业监管状况的第一手资料。论文以政府监管理论中的社会性监管理论和经济性监管理论为理论基础,从经济性监管理论中的准入和投资监管、质量监管、信息监管和社会性监管理论中的公共物品理论、外部性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入手,结合常州地区的实际,得出了针对性的监管对策:即建立完善药品零售连锁企业的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引导企业创新发展模式,采取建立分类分级监管机制、推进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充分发挥社会共治作用等方式来优化药品零售连锁企业监督管理的措施,从明确药品零售连锁企业的法律地位和法律责任、完善跨区域连锁监管的依据、规范药品委托储存配送行为、提升监管和处罚的震慑力等方面着手完善药品零售连锁企业监管的法律法规。

周新年[2](2018)在《顺德地方社会与集体空间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的地方社会不同于西方的公民社会。公民社会概念18世纪才产生,来自于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国家形成的历史经验,强调下层社会积极限制上层的国家权力的过程,社会精英、市场原则、公共舆论起关键的作用[1]。黑格尔认为中国由“一种终古如此的固定的东西代替了一种真正的历史的东西”,中国的历史是静止的,中国的社会“客观存在与主观运动缺乏一种对峙”[2],乃至于认为中国是一个没有社会的国家[3]。这其实都是基于公民社会的视角。但孔飞力(Philip Alden Kuhn)认为公民社会只是一个理论“模式”,并非在西方真正出现过[4]。中国传统的王朝国家及近现代的国家,其社会不同于西方公民社会基于法的关系的普遍一致性,而在于自然和传统关系的地方性。本论文地方社会强调的是在国家的权力下,通过横向联系而自发形成的社会组织过程。顺德作为一个地处珠江三角洲中心(新老三角洲的结合部)、因境内发生惊动明王朝的“黄萧养起义”而在明中期设立的县级地域,经历了近600年的历史。在此过程中,顺德的地域社会先后创造了历史性的变革:在明清时期,同西、北江三角洲自然环境变迁(主要是洪水与沙田的淤涨)的适应、改造和利用过程中,形成了地域性的农业生产模式——桑基鱼塘等基塘农业;在晚清,因中法战争而组织的顺德地方团练发展成为领导广东省团练的领导机构;在清末,又成为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先发地域;1970年代末开始,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率先成为乡村工业化和“自下而上”城镇化的典型地域。顺德的地方社会中是否存在一种内生的地域社会力量在起作用?本论文对顺德地方社会的历史考察,通过顺德地方社会集体空间的形成来尝试作出回答。论文分析了顺德自然和社会环境变迁中的几类关键性的要素:堤围等水利设施、宗族、乡村墟市、社与村庙的民间信仰等地方社会要素;以及明清的里甲与保甲、清末与民国的地方自治、建国后的乡村集体化、改革开放后推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帝制时期和近现代国家的制度要素;明清时期的基塘农业、乡村手工业、原工业化、近代工业化、全球化时代的工业化等经济要素。通过这些地方社会及国家层面关键制度要素的互动,总结出顺德乡村社会水利、墟市、信仰、产业等集体空间及其内部的权力(支配)、资源(资本)的积累和集中机制,以及地方习惯、地方文化的地域特征和乡村公共品的供应机制,并进一步尝试构建社会空间的分析框架——以集体空间为核心的地方社会空间与国家政治空间的尺度互动。通过此分析框架,来检讨在资本全球化的背景下顺德(政府的和乡村的)空间行为的得失。论文的结构共分九章:第一章,分析研究的背景,提出研究的问题,确定研究的对象、范围,界定关键概念,运用的研究方法,简述论文的结构。第二章,通过梳理社会空间基础理论、中国乡村社会研究的主要范式及相关研究成果,提出地方社会集体空间的理论分析框架,及集体空间权力、资源积累和集中机制与城市化和全球化研究领域的理论衔接。第三章,重点对顺德地域自然环境变化进行历史分析,围绕以堤围、闸窦、沙田围筑等水利公共产品供给的集体行动机制,总结自明至建国以来水利建设的历史谱系:村庄的简易村围——防护田土的挡水堤——合围的堤围——跨村的联围、闸窦、排涝等综合水利系统——地域性大联围,并分析在乡村地域社会内部的水利组织形成过程中,集体空间中不同主体的利益冲突与协作对乡村聚落空间产生的深刻影响。人与自然的互动推进了水利社区的形成,并对顺德社会空间的演变形成空间的反作用机制(由非精确的自然领地边界向清晰的产权边界转化)。水利集体空间中权力、资源积累和集中机制的形成过程表征了水利公共产品与水利地域社会规则形成的过程。第四、五章,通过分析珠江三角洲区域及顺德民间信仰的发展过程,分析地方社会民间信仰的历史特征。重点分析:不同神灵的地域分布反映了乡村社会内部和外部自然环境特征;通过里社制度、宗族制度对村庙的影响,考察国家礼制、宗族组织对民间信仰的双向互动关系;对乡村聚落社、村庙、不同类型祭祀圈和信仰活动圈的考察,得出顺德的社会空间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民间信仰通过神灵的设立和祭祀仪式等实现乡村社会权力、资源的积累和集中机制,在整合地域内的不同社群、应对水灾和匪患、促进聚落共同体及跨村联盟的形成、影响墟市的演化及地域精神的形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传统乡村社会里,神的存在就是树立了韦伯所说的卡里斯马(charisma),是建构乡村社会秩序及社会空间的权威之隐喻。民间信仰是顺德地方社会最为突出的特征,是所有社会活动的纽带。第六章,重点考察乡村“市”和周期性“墟”形成的历史过程,分析影响“墟”与“市”的转化因素。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段墟市的管理机制,墟市与水网、宗族、村庙的关系,以及原工业化和近代工业化对促进墟市性质改变的综合分析,总结乡村墟市所构成的市场交易空间的历史演变。顺德乡村墟市市场圈的形成,推动乡村以人际社会交往为主向跨村落的地域经济交往活动的转化。墟市集体空间的出现,从满足日常生活的服务演变到促进乡村地域经济的分工。明清顺德乡村“墟”与“市”角色的转化,先后经历了“早晚市和日墟——周期性旬墟和固定市——专业性墟和专业性市——商业性市和周期性墟”的历史谱系,实际代表了乡村地方社会经济交往活动中消费和生产的主导地位的变化。论文通过对顺德乡村墟市进行分类、发展演变及墟市竞争与冲突的历史考察,分析乡村墟市演化过程中权力、资源积累与集中机制的变化,认为乡村墟市的不断升级与墟市封建性不断减弱是一个相互关联的过程。专业性墟市向近代市镇的演化,权力集中机制是必要条件,由此产生墟市资源的集中机制共同主导了顺德墟市的市镇化过程。第七章,重点考察不同历史时段关键性制度对乡村地方社会的影响,及乡村地方社会如何主动适应和建构集体空间的机制。即从国家在场的视角,考察乡村社会集体空间的权力、资源的积累和集中机制,得出:(1)明朝里甲制重点以黄册的人户为管理对象,促进了乡村聚落认同的形成;清朝图甲制以土地管理为主,促进了乡村社会内部自我管理机制的形成和走向成熟。(2)通过对明清的卫所、巡检司、保甲、乡约、公约等国家在地方的军事或安全控制体系、村落自我防卫体系的考察,探求跨自然村地域社会的形成路径。(3)清末至民国的地方自治,第一次将乡村社会从韦伯所说的实质理性(Substantive Rationality)或价值理性(Value Rationality)引向形式理性(Formal Rationality)或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ationality),乡村社会由地方习俗推动的自组织向被制度所建构转化。(4)建国后,经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等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制度、改革开放后政策的不断调整,顺德的社会空间经历了制度性的变革:土地改革时期,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乡村社会通过农会和区代表大会确立了县下的区和乡准行政机构,乡村第一次被行政化;农业合作化时期,高级社使乡村第一次进行集体大生产和实施社会主义公有化体制;人民公社时期,先后经历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为核算单位的转变,乡村地域社会的内部组织单元,最终被生产队生产组织所重组;改革开放后,乡村经过短暂的自治后,通过“再集体化”再次被纳入行政的管控之下,农村股份合作社及村委会最终在管理区层次上的成立使乡村通过“再集体化”转化为经济性为主的自治组织,乡村社会再次面临整合。制度化的空间区划对乡村社会空间是刚性的规束和重组,但乡村社会内部在政社分离后,其地域的自组织性再度起到关键作用。如改革开放后的1990年代村庙重建高潮、乡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设立、宗族活动的重新加强等等,社会空间再次逐步获得自主性。第八章,重点考察了顺德基塘农业促进的农业商品化、手工业与原工业化、社队企业与乡镇企业、乡村工业化的过程,认为顺德地方社会的集体空间促进了农业商品化、原工业化及工业化过程中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实现,最终经历漫长的时段完成了工业化进程。主要内容包括:1、顺德基塘农业的出现与自然环境的变化(洪水危害增加)、应对洪水威胁而采取的水利设施建设之间的关系,在明中期开始蚕丝国际贸易的拉动下,最终促使顺德乡村手工业进入原工业化过程;2、清末引进机器缫丝业,引起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和乡村社会的冲突,改变了地域社会的诸多因素,引起农业工业化的进程加快、乡村墟市的专业化、工商业资本的出现等,从原工业化走上近代工业化;3、建国后,进入社会主义公有制,原有的民族工业和手工业分别纳入到国家工业体系和人民公社的农业生产体系。顺德的基塘经济作物体系为人民公社的社队企业的发展准备了与以粮食作物为主地域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社队企业得到较好发展,进而为顺德在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得到快速发展准备了坚实基础;3、1992年顺德推进产权改革和城乡一体化策略,使得乡镇企业的发展获得新的机遇,但也同时留下了产业层次不高和土地粗放利用的后果。顺德乡村集体组织在改革的初期积极投资乡镇企业,为农村工业化打下了基础;产权体制改革后,逐步演变成为集体资产的管理平台,乡村集体失去经济的活力。改革开放后,乡村社会在参与工业化的进程中,出现分化——一部分在工业化过程中成为改革的“赢家”,而一部分成为“输家”,其实质就是集体组织“再集体化”过程的差异。总结改革开放后,顺德不同乡村工业化的差异,得出集体组织在工业化过程中的巨大作用:集体组织强的,工业化的进程更为顺利;而弱的乡村,基本维持农业生产的局面。从一个层面来看,就是集体空间的权力、资源积累和集中的差异,决定了乡村工业化的成功与否,也决定了其发展的路径。第九章,通过对前几章的内容进行总结,进一步阐释地方社会集体空间的分析框架,并由此总结顺德改革开放后空间政策的得失,提出乡村社会空间发展的建议。

廖若伶[3](2016)在《双渠道零售商的分布式库存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线上线下销售渠道的竞争和融合,我国零售业涌现了一批新兴的双渠道零售商。对于规模逐年增大、产品品类繁多的双渠道零售商来说,为了满足客户日益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分布式库存系统越来越必要。但双渠道零售商库存系统的结构复杂,其库存控制模式的选择困难。而本文的研究为其选择线上线下联合库存模式提供了依据。本文在综述国内外零售商库存控制和分布式库存控制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双渠道零售商和库存控制理论,并结合实例进行双渠道零售商库存控制模式研究。通过对分布式库存系统和库存控制的研究,以总费用最小为目标构建了双渠道零售商的分布式库存订货和调拨模型。在归纳总结分布式库存控制算法的基础上,基于遗传算法对求解分布式库存问题的的适用性,引入模拟退火算法对其优化,提出模拟退火遗传算法。通过对双渠道零售商分布式库存系统的线上线下联合库存模式和线上线下分散库存模式进行求解,分别比较其订货点、订货量及调拨量和总费用,最终验证了线上线下联合库存模式的有效性。本文的研究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但是随着双渠道零售商的库存控制管理进一步深入,会产生更多的库存控制管理模式,增加重要的广义库存控制成本优化因素,这些问题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和扩展。

易文[4](2013)在《NC烟草公司物流标准体系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企业如何进一步提高生产、管理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增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成为许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特别是企业怎样才能实现从传统的经验式、粗放式管理向科学化管理、精益化管理的方向转变,成为了这些企业寻求长足发展与进步的瓶颈。本文以NC烟草物流中心(NC烟草公司下属物流企业)标准体系的构建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资源浪费、效率不高、管理工具杂乱等问题,同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提出了通过构建标准体系来解决这些问题思想,希望通过构建标准体系推动该企业实现从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流通企业转变。由于该企业的特殊性,在标准体系构建的具体过程中,作者首先考虑烟草和物流两个行业的实际情况,对该企业原有作业指导书中的规章制度、工作要求进行梳理,并根据梳理情况汇总形成各部门、各岗位的工作流程。在此基础上,按照国家政策法规和行业标准,在各个流程上加入时间性、效果性、责任人等具体要求,形成初步的标准文本,根据初步的标准文本来绘制流程图,并将所有模块汇集构建成标准体系。同时,对该企业所构建并投入使用的标准体系进行了评价和总结。本文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章:对本文研究对象的背景、目的、意义与方法等进行了阐述,论证了开展标准体系建设对NC烟草物流中心的重要性。第二章:对本文研究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整体概述。第三章:介绍了NC烟草物流中心的基本情况和管理现状,对该企业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找到了制约该企业发展的管理瓶颈和解决方法,表明了NC烟草物流中心开展标准体系建设的实用性和必要性。第四章:根据NC烟草物流中心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构建标准体系的整体思路,按照这一思路,设定该企业标准体系结构由工作标准、管理标准、技术标准三个模块组成。通过对上述三个模块的构建、制定、汇编,最终形成NC烟草物流中心标准体系。第五章:对NC烟草物流中心标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了评价,指明其创新之处和取得的成效。第六章:对NC烟草物流中心标准体系运行进行了总结,阐明了本研究的不足,并对今后的工作进行了展望。

王启东[5](2010)在《后《京都议定书》时代中国减排国际义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全球气候异常天灾频传,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于是联合国在1992年签署《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又在1997年于日本签署《京都议定书》,订立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规范发达国家,必须在2008-2012年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低于1990年的5.2%。该议定书为具有温室气体约束力的国际公约,并于2005年2月6日正式生效,开启进入全球合作抗暖化的实践阶段。随着中国的“增长”、“崛起”和“发展”作为全球化最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是国际焦点,不仅受到世界各国和国际性非政府组织的关注,而且受到各方的重视和讨论。全球问题必须以宏观面来检视,本文从全球治理出发,以国际关系及国际法的视角考察,从历次主要国际环境会议和多方立场。中国为发展中国家,依议定书的规定有共同的责任,但不承当减量的义务。美国曾以中国没有承当义务为由退出公约,后虽然签下巴里岛路径图,但在哥本哈根会议依然掣肘中国。欧盟也软硬兼施,加上原本和中国同盟的小岛国联盟,因国土即将淹没,面临生存问题,与中国也渐生芥蒂。且中国的环境生态脆弱,近年来天灾不断,面临国内外的压力,必须严肃正视。中国高经济成长带来高污染,污染排放量跃登世界第一。然而国内还有很多人的生活落后,脱离贫穷必须经济发展。在环保与经济成长冲突下,本文检视国际合作及法律规范,国内对环境治理全面检视实践面,以及未来的走向。考察中国目前成就,展望未来以达成可持续发展成为目的。这是工业革命后,人类生活的大革命,势必无可回避。

黄云[6](2010)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跨国运输通道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跨国运输通道是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关键因素。因为中国石油海上运输存在的“马六甲困局”,使得从中国的陆地边境地区进口能源成为一种必要选择。在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50%的今天,我国东北、西北及西南民族地区的跨国运输通道日益彰显其重要性。民族经济学更注重从民族劳动者这一主体出发来研究跨国运输通道,而不单纯着眼于区域经济。有时区域经济繁荣和当地民族经济落后可以同时存在,因此,从民族经济的视角来探究跨国运输通道的地位和作用,找出民族经济落后的原因,是十分必要的。中国的现代化不应是消除民族地区差异的简单拉平。中国经济的现代化要摸清后进民族的现实困难,要弥补落后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要实现中国东、中、西部区域的协调、均衡发展,就必须认真研究经济的民族性,关注民族地区劳动者的素质技能和社会地位,大力发展包括交通运输业在内的民族地区的经济。因此,本文从研究民族地区的运输通道入手,目的是为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探索发展之道。跨国运输通道的本质是交通运输业,马克思认为,交通运输业是物质生产部门。交通运输业也创造价值,这个价值追加到运输对象(货物)的价值当中去。跨国运输通道的物质生产性质,要求我们在发展民族经济时优先发展交通运输,并协调好各产业比例、强化管理以确保运输时空的准确性。跨国运输通道具有运输的国际性与复杂性、运输线路的不可分割性、规模效益和投资乘数效应和社会公益性等四个特征。从民族地区的角度和历史的角度,探究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和云南与东南亚的通道这三条着名的跨国运输通道及其历史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研究当代的跨国运输通道及其作用。边境地区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边境口岸与腹地联系的紧密度、地缘经济趋势增强和通道的安全性是跨国运输通道形成的一般条件。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二十一世纪初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同时期国家民委的兴边富民行动以及边境地区众多跨界民族的存在是我国民族地区跨国运输通道形成的特殊条件。通过对我国东北、西北和西南跨国运输通道的现状分析,我们对民族地区利用跨国运输通道发展经济有了总体的认识。并按运输对象、交通方式和物流形态给跨国运输通道作了类型的分别。封闭半封闭发展模式是导致民族经济发展落后的重要原因,要改变民族经济的落后局面必须主动向外拓展。而大多地处我国边境的民族地区有着外向拓展的区位优势。因此,发展跨国运输通道是民族经济外向拓展的必然要求。跨国运输通道对民族经济的外向拓展具有桥梁的作用。因为它不仅是民族经济的产业导向,利于民族经济利用外资开拓国际市场、开发利用邻国资源,而且利于引进外国人才与先进技术。从经济发展和自然条件的角度分析发展跨国运输通道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阐述十四个邻国的交通运输现状及其与我国发展跨国运输通道的关联度,使我们能够发现影响跨国运输通道发展的四个问题:过境运输的局限性,跨国运输通道对区域经济的促进大于对民族经济的促进,部分跨国运输通道存在安全隐患,口岸功能的弱化影响跨国运输通道的发展等。只有理解内生与外拓的辩证关系,才能明确少数民族劳动者是民族经济的主体,从而得出要发展民族经济必须提高少数民族劳动者的素质技能和社会地位的结论。本文提出以强化民族经济内生力量,加大外向拓展力度为指导思想;制定了以提升口岸功能和以发展成经济带为目标的全面发展跨国经济通道的策略。强调了少数民族劳动者参与跨国运输通道建设的重要性以及跨国经济通道对发展民族经济的意义。本文还以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为例阐述了民族地区跨国运输通道向跨国经济通道发展的方向,并指出跨国经济通道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赵慧峰[7](2007)在《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育规律及运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过28年的改革实践,我国农村经济进入了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经济阶段、工业反哺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的历史阶段,时代的发展昭示着我们要进行新的农村改革。为此,中共中央2006年“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实现农村生产关系调整和完善的重要形式,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举措。实践中,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迫切需要合作经济理论的指导和规范,本选题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学为主要分析工具,以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产权理论和农民合作经济理论为理论依据,在对我国特别是河北省的合作社进行广泛调研和典型调查的基础上,围绕主题进行了以下三方面的研究: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育规律(第4~6章)、运行机制(第7~9章)和成长规律(第10~11章)。 本论文由12章组成。 第1章导论,着重介绍研究背景、目的意义、研究的基本内容、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与评价、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论文的创新点等。 第2章概念界定与基本理论,对本文的概念作了基本界定,介绍了西方有关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合作经济理论与实践,并从中找到以资借鉴的理论依据和启示。 第3章国内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历程及现状,回顾了发达国家农业合作社和新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历史,并总结了若干启示。对发达国家和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作了整体描述。 第4章则分析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育条件,从实地调查数据和发起方式的角度,分析了改革开放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变迁的特征为由外界力量推动为主的“外生诱致性变迁”。 第5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的选择,对这一选择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展开了讨论,提出了“演进式、多样化、外生诱导型”原则和模式类型。 第6章从对保定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历程的实证分析入手,总结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阶段分为起步、成长和企业化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特征进行了分析。 第7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权运行机制,对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权运行机制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讨论了在多元所有的复合产权结构特征下,成员资格、资本结构和债务承担等产权运行中的关键问题。 第8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利益分配机制,根据分配方式的类型的现状提出

王艳霞[8](2007)在《网络环境下中国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信息服务是农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94年12月国家提出旨在建设农业综合管理与信息服务系统的“金农工程”以来,各地投资几十亿元,建成了县级以上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但是网络信息的“进村入户”——向农业生产领域的延伸受到阻滞,严重影响了经济效益的发挥。在国家投资有限、农民收入较低的现实情况下,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必须通过科学管理和制度创新,走一条与我国国情相符合的道路。因此,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索如何构建一个结构完整、动力充足、产出高效的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以经济学基本原理为基础,以系统工程的科学方法为分析工具,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从信息系统运行的“源”-“流”-“用”出发,构造出生产子系统、传播子系统和施效子系统,并对三个子系统的内部结构、要素状态、作用机理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论证;接着探讨了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的动力机制和运行模式,通过比较分析得出:“政府主导、联合推动”的模式是适合我国现实的基本模式,并设计出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和多级模糊评价法构造了系统综合评价模型,结合对河北省农业信息服务系统进行的实际测评,验证了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的有效性;最后是研究结论,总结了本研究的主要观点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本研究对于填补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第一部分:背景分析,包括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探讨了理论和实践发展。第一章“导论”,主要对选题依据、研究意义、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思路、基本框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点进行了简要概述。第二章“基本概念与本研究的理论基础”,首先辨析了与本研究相关的几个基本概念,然后重点介绍了新经济增长理论、信息经济学理论和信息管理理论,它们是支持本研究的三大理论基础并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来源和方法支持。第三章“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首先综述了我国学术界对农业信息化和农业信息服务研究的理论贡献,然后简述了国际上主要国家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发展现状和经验,最后分析了我国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找准研究的切入点提供了现实依据。第二部分:系统结构分析,包括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构成了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研究的核心部分。第四章“农业信息生产子系统研究”,区分了农业信息资源与信息产品的不同涵义,设计了农业信息产品生产过程模型,结合河北省农业信息资源规划实际,重点考察了农业信息资源规划、信息源、采集与加工、数据标准化和数据库共享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管理措施。第五章“农业信息传播子系统研究”,结合我国农业信息传播的特点,对信息传播的不同形式进行了比较评价,应用传播理论的“五W模型”构造了农业信息传播子系统的基本结构,分析了传播子系统中要素的存在状态和传播机制,总结了突破“最后一公里”的几种经验模式,并对几种模式内部包含的利益机制和适用环境进行了比较和总结。第六章“农业信息施效子系统研究”,定义了农业信息施效的涵义,构造了农业信息施效子系统,分析了农业信息施效的主要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以“四个效率”为中心,提出了促进信息施效的五组控制要素,接着分析了“网络入户”信息施效的条件、因素和作用机制,提出了促进网络信息施效的措施。第三部分:系统控制与管理,即第七章“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的动力机制与运行模式”,农业信息的公共品特性是国家主导系统建设与管理的理论依据,政府主导、联合多主体共同推进的模式对于加快系统建设的步伐,提高系统运行效率是十分必要的。实践中各地方已经出现“政府、企业、社会形成合力共同建设与管理”的成功模式。第四部分:系统评价,即第八章“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综合评价”。在本章设计出一套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首先应用层次分析法得出各层指标的单层次排序权重向量,以此作为下一步多级模糊评价中所需要的指标权重:然后计算出各层指标相对总目标的组合权重,根据组合权重值排序就十分清楚不同指标对总目标的重要程度,从而可以确定对系统重点管理和监控的对象;多级模糊评价结果与评价值相结合不仅能测定评价系统的水平,还可用于对不同区域的比较,有利于区域之间相互促进;运用专家调查资料对河北省农业信息服务系统进行了实际评价,分析验证了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的有效性。第五部分即第九章“研究结论”,在综合考虑全文所作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研究论点,并对加强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管理提出了政策建议。

潘如龙[9](2006)在《当代中国石油供应史研究 ——以浙江为个案》文中提出石油是工业的血液,是用途广泛的特殊商品,更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战略物资。石油供应是经济、社会前进不可或缺的一个经营环节。当前我国的石油需求出现历史性的高速增长势头,国产石油供不应求,缺口达40%以上,石油供应短缺正成为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开展当代中国石油供应史的研究,并提出供应体制存在问题的对策思路,将对改革和完善石油供应体制,保障石油供应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由绪论、六章正文和结语组成,共八个部分。 绪论部分阐述了本文选题的缘起、目的意义、研究现状,简单介绍了基本文献资料资料,交代了文章涉及的相关概念、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和研究创新。 第一章介绍了1949年以前的中国石油供应。包括我国古代石油的初步应用、近代“洋油”的输入、“洋油”在浙江的销售、外商对石油市场的垄断、抗战开始后我国的石油供应以及中国近代石油工业。 第二至第四章:以浙江为个案,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中国当代石油供应的历史,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第二章论述了当代中国石油供应的管理体制沿革,从机构的建立与沿革、石油商品的计划管理、石油商品的价格管理等三个角度进行讲述;石油管理机构,从商业系统管理到商业和石化总公司双重管理,再到石油集团和石化集团一体化管理,清晰地反映了管理机构的沿革;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时期内,石油产品实行严格的“两统一定”(统一收购、统一分配、定量供应)的计划管理,直到现在,石油的零售价格仍然由国家发改委管理。第三章论述了当代中国石油的流通体系与仓储建设,从石油的流通(购、销、调、存)、油库建设与管理、加油站建设和管理等三个方面,对石油商品的收购和销售两大业务体系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第四章论述了当代中国石油市场的演进,分为国营石油公司统购、允许私商销售阶段(1950—1956年)、国营石油公司独家经销阶段(1957—1982年)、“双轨制”阶段(1983—1993年)、初步竞争阶段(1994—1998年)、寡头垄断阶段(1999—2004年)等五个阶段进行讲述。 第五章:以世界石油市场为背景,对中美两个石油市场进行比较。把中国的石油市场放在世界石油市场的大背景下考量,并通过同美国石油市场体制的比较,可以更加清楚全面地认识我国石油供应体制。 第六章:阐述中国石油供应安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根据我国石油产量和市场需求的实际情况,以保障石油安全为目标,论述了当前供应体制中的问题,提出打破垄断,建立现代石油市场等对策。 结语部分:主要阐述了如何确保石油供应,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血液”的思考,介绍了除体制以外的与石油供应相关的一些问题,如能源政策、石油外交以及处理好与欧佩克(OPEC)、国际能源机构(IEA)等国际关系诸方面。

王家祥[10](2005)在《现代企业物流信息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研究了现代企业物流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和开发的方法,对物流信息系统所要解决的库存控制问题、物流配送车辆调度问题和物流中心选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给出了系统分析的过程,明确了物流信息系统详细调查的内容,具体的分析了生产企业物流信息系统中物流管理信息子系统、生产管理信息子系统以及财务管理信息子系统的流程。详细的讨论了实体联系模型和其相互间的转换,给出网络设计的步骤,分析了中国铁路物流信息系统硬件及网络环境。对制造企业物流信息系统的设计进行了详细的实例研究。对系统开发方法和形式进行了简单介绍,分析了宝供物流信息系统的结构、模块以及系统应用所带来的优势。2、讨论并扩展了关于变质物品的库存模型,且该模型允许短缺的情形发生。在早期的几个临时价格折扣库存模型中的基础上,考虑变质对订货策略影响,提供一种在临时价格折扣期内寻求变质性物品最优临时订货策略的简单决策方法。将EOQ公式扩展到了考虑有限服务率的情形(即每一个顾客都有一个被服务的过程),给出了模型相应的实例验证;利用一个特别的多项式来逼近“季节”期内的商品需求,根据动态规划原理,提供了一种寻求“季节性”商品最优订货策略的简单决策方法,最后给出了该模型的验证实例。3、建立了基于无时限单向物流配送车辆调度问题的直观描述数学模型,设计并实现了无时限单向物流配送车辆调度问题的爬山算法;在模拟退火算法的原理和实现步骤的基础上,设计和实现无时限单向物流配送车辆调度问题的模拟退火算法,通过实例验证了模拟退火算法的寻优性能和强的稳健性。将聚类分析和遗传算法进行了有效的结合提出了混合算法,为进一步研究物流配送优化调度问题提供了参考。4、讨论了典型的库存问题中总费用与配送中心数目的关系,得出一个具有较大适应面的关系式,构造了一个综合考虑最优解库存成本的选址模型,使物流选址决策建立在更加切合实际的基础上。对于物流网络中多设施选址问题,通过对物流设施选址的影响因素的具体分析,结合某化工集团的选址,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建立物流选址规划方案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应用模糊理论将各指标模糊量化,对经过筛选的方案进行模糊综合评判、排序,得到了一个可行方案。

二、《商品储运与养护》2003年度第1~6期总目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商品储运与养护》2003年度第1~6期总目次(论文提纲范文)

(1)常州市药品零售连锁企业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对药品零售连锁企业监管的研究综述
        1.2.2 我国药品零售连锁企业监管的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及难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创新点
        1.3.3 难点与不足
2 药品零售连锁企业政府监管的概念和理论分析
    2.1 药品零售连锁企业政府监管的概念
    2.2 政府监管的理论分析
        2.2.1 经济性监管理论
        2.2.2 社会性监管理论
        2.2.3 理论分析框架
3 常州市药品零售连锁企业监管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常州市药品零售连锁企业监管现状分析
        3.1.1 常州市药品零售连锁企业发展状况分析
        3.1.2 常州市食品药品监管机构现状分析
    3.2 常州市药品零售连锁企业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3.2.1 缺乏引导企业规范化发展的机制
        3.2.2 缺乏有序高效的监管措施
        3.2.3 处罚力度不够震慑力不足
    3.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许可准入标准不完善
        3.3.2 监管体制不顺畅
        3.3.3 药品零售连锁企业监管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4 药品零售连锁企业监管经验的借鉴
    4.1 美日英等发达国家监管经验
    4.2 北京上海广东等先进地区监管经验
    4.3 上述国家和地区监管经验的借鉴
        4.3.1 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
        4.3.2 严格的监督管理体系支撑
        4.3.3 科学的日常监管措施保证
5 常州市药品零售连锁企业监管对策
    5.1 建立完善药品零售连锁企业的准入和退出机制
        5.1.1 制定和完善许可准入政策
        5.1.2 建立退出机制
        5.1.3 鼓励引导企业创新发展模式
    5.2 制定优化药品零售连锁企业的监督管理举措
        5.2.1 建立分类分级监管机制
        5.2.2 推动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5.2.3 充分发挥社会共治作用
    5.3 完善药品零售连锁企业监管的法律法规
        5.3.1 明确药品零售连锁企业的法律地位
        5.3.2 明确药品零售连锁企业的法律责任
        5.3.3 完善跨区域连锁监管的依据
        5.3.4 规范药品委托储存配送行为
        5.3.5 提升监管和处罚的震慑力
6 研究结论及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顺德地方社会与集体空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域的设问及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对象和范畴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的范畴
    1.3 概念的界定
        1.3.1 空间、场所与社会空间
        1.3.2 公共空间、公共领域与集体空间
        1.3.3 公有、共有与公共池塘资源
        1.3.4 共同体与社区、社会与地方社会
        1.3.5 权力
    1.4 研究学术意义与现实意义
        1.4.1 学术价值与理论价值
        1.4.2 应用价值和实践价值
    1.5 研究思路、方法
        1.5.1 历史文献与田野调查相结合
        1.5.2 借鉴多学科理论研究地方社会
        1.5.3 历时与共时、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1.6 论文的框架
第二章 地方社会集体空间的理论分析框架
    2.1 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回顾
        2.1.1 新马克思主义的空间理论
        2.1.2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与时空思想
        2.1.3 布尔迪厄实践理论的场域
        2.1.4 福柯的空间理论
        2.1.5 小结
    2.2 关于中国地方社会研究的相关理论范式
        2.2.1 施坚雅的市场关系模式
        2.2.2 弗里德曼的宗族关系模式
        2.2.3 黄宗智的内卷化经济模式
        2.2.4 杜赞奇的权力文化网络模式
        2.2.5 小结
    2.3 国内外关于中国地方社会研究综述
        2.3.1 历史人类学视角
        2.3.2 水利视角的地域社会学、地域社会史、历史地理的相关研究
        2.3.3 小结
    2.4 尺度与集体空间分析框架
        2.4.1 尺度及相关的概念
        2.4.2 尺度的相关理论
        2.4.3 地方社会集体空间的分析框架
第三章 自然环境变迁、水利集体空间与地方社会
    3.1 珠江三角洲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
        3.1.1 珠江三角洲自然地理环境变迁
        3.1.2 珠江三角洲社会经济发展简史
        3.1.3 小结
    3.2 顺德水利设施建设简史
        3.2.1 宋朝及之前以局部挡水堤建设为主阶段
        3.2.2 明朝、清朝的堤围闸窦系统的建设阶段
        3.2.3 民国时期的堤围小范围并围建设阶段
        3.2.4 建国后跨区大联围综合水利建设阶段
        3.2.5 小结
    3.3 顺德沙田垦殖与聚落格局的形成
        3.3.1 珠江河道口门发育与沙洲沉积
        3.3.2 顺德河涌淤积成沙的地域分布
        3.3.3 顺德沙田的围垦
        3.3.4 顺德乡村聚落分布格局的演化
    3.4 沙洲的自然特征与聚落的空间组合类型
        3.4.1 岛洲型聚落
        3.4.2 沙洲型聚落
        3.4.3 新沙洲型聚落
        3.4.4 小结
    3.5 水利集体空间的冲突、协作机制与聚落社区的融合
        3.5.1 水利集体空间冲突与协作过程中的国家与地方社会
        3.5.2 水利集体空间重构过程中的政府、士绅与宗族
        3.5.3 小结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民间信仰空间分布特征与乡村集体空间基础单元
    4.1 民间信仰的概念
    4.2 珠江三角洲的民间习俗与四大水神信仰
        4.2.1 珠江三角洲的民间习俗
        4.2.2 珠江三角洲四大水神信仰及其传播
    4.3 顺德民间信仰的发展阶段
        4.3.1 历代顺德民间信仰与儒释道的互动发展过程
        4.3.2 明代“禁淫祀、毁淫祠”与民间信仰的正统化
    4.4 顺德民间信仰空间地域分布特征
        4.4.1 顺德民间信仰的基本情况
        4.4.2 顺德民间信仰的空间分布
        4.4.3 顺德主要民间信仰形成与时空演化
        4.4.4 顺德主要民间信仰空间特征
        4.4.5 移民带来的信仰与本地的融合——以康公信仰为例
        4.4.6 小结
    4.5 社公、土地公的信仰与乡村基础社会空间单元的形成
        4.5.1 社公信仰的演化
        4.5.2 关于社坛、社主、社公、土地公
        4.5.3 顺德社的类型
        4.5.4 以社公为单位形成的村域共同体——龙江沙田五社“菩萨巡街”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域信仰共同体与集体空间的边界认同
    5.1 村庙、乡主庙与乡村聚落空间的融合
        5.1.1 宗族与乡庙,血缘组织的衍生与信仰地缘组织的组合——以桑麻村为例
        5.1.2 一庙多神信仰与村落的融合——以乐从镇的乡村为中心
        5.1.3 从迁民到聚落,从社公到乡庙——均安镇南沙的个案分析
    5.2 祭祀圈与乡村地域共同信仰空间的形成
        5.2.1 以宗族为单位的祭祀圈——以林头村为例
        5.2.2 以祭祀组为单位的祭祀圈——以麦朗医灵庙为例
        5.2.3 以水利堤围为单位的祭祀圈——以众涌安乐围内天后巡游为例
        5.2.4 以一条河上下游地域形成的祭祀圈——以东头、南坑的观音巡游为例
    5.3 信仰活动圈与乡村地域共同体
        5.3.1 以个人参加为主的观音开库信仰圈
        5.3.2 以村庄祭祀联盟形成的祭祀活动圈——以均安帝王巡游为例
        5.3.3 以龙舟队为单位参加的龙船点睛信仰活动圈
    5.4 民间信仰的隐喻与乡村聚落空间的权力支配关系
        5.4.1 体现宗族的空间支配关系
        5.4.2 基于风水观念的空间支配关系
        5.4.3 基于社群认同的空间支配关系
    5.5 本章小结
        5.5.1 民间信仰与村庄外部边界
        5.5.2 民间信仰与村庄内部认同
第六章 墟市集体空间与地方社会
    6.1 珠江三角洲区域及顺德明清墟市空间格局
        6.1.1 珠江三角洲贸易的发展
        6.1.2 明清珠江三角洲区域市场体系
        6.1.3 明清区域贸易网络及变化
        6.1.4 明清顺德墟市空间格局
    6.2 墟市活动与乡村聚落社会空间的流动网络
        6.2.1 墟市圈与乡村聚落社会空间
        6.2.2 墟市圈与地域乡村聚落结构分析
        6.2.3 墟市对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6.3 明清顺德墟市的类型
        6.3.1 城郭型墟市
        6.3.2 乡村传统墟市
        6.3.3 专业性墟市——以陈村、容奇和桂洲墟市为例
        6.3.4 小结
    6.4 顺德墟市的演化
        6.4.1 桥梁建设、内河航运与墟市空间的变迁
        6.4.2 墟市功能性质的演化与墟市空间的迁移
    6.5 墟市的权力支配与资源积累机制
        6.5.1 墟市的权力支配机制
        6.5.1.1 明清乡村墟市发展的社会制度环境
        6.5.1.2 顺德乡村墟市权力积累机制
        6.5.2 墟市资源的积累与竞争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制度性集体空间与地方社会
    7.1 顺德区划沿革及立县边界考
        7.1.1 顺德区划沿革
        7.1.2 顺德立县区划边界考
    7.2 明清乡都堡下的里(图)甲制与自然村庄地域空间的形成
        7.2.1 明以前县下的乡
        7.2.2 明清县以下的都堡
        7.2.3 明清里(图)甲制的演化与自然村境域的关系
    7.3 明清至民国,防卫体系、巡检司、保甲制与跨乡村聚落社会共同体的形成
        7.3.1 清至民国顺德县以下的区划沿革
        7.3.2 明清两朝顺德的社会治安
        7.3.3 明清的营制、巡检司与乡村防卫地域的形成
        7.3.4 明中期以后、清至民国的保甲制、乡村自治与跨村的地域联盟
    7.4 解放后的区划与村庄聚落空间的内部再划分
        7.4.1 解放后县以下的区划沿革
        7.4.2 土地改革村庄空间的行政化和合作化时期村庄空间的经济化
        7.4.3 人民公社时期政社合——与村庄空间的再划分与经济再组织化
        7.4.4 镇村时期,城镇化与村庄社会空间的经济体化
    7.5 本章小结
        7.5.1 明清图(里)甲制促进了自然乡村空间地域的形成和内部的社会组织性
        7.5.2 明清保甲制及各种防卫体制与从乡村的乡约、公约相互作用促进了跨自然乡村地域空间的认同
        7.5.3 晚清至民国,从法制上促进了乡村地域的自治
        7.5.4 新中国成立后,乡村集体化空间的形成
第八章 工业化与乡村聚落社会空间的转型
    8.1 顺德农业经济商品化与工业化历史发展过程
    8.2 明至清中晚期,桑基鱼塘的商品农业、原工业化对乡村集体空间的影响
        8.2.1 关于原工业化理论
        8.2.2 明至清中晚期,水利建设过程中催生的商品化基塘农业及家庭手工业
        8.2.3 明至清中晚期,基塘农业生产方式形成独特的集体与个体社会关系
        8.2.4 明至清中期,顺德原工业化与乡村集体空间
    8.3 清末至民国,顺德乡村近代工业对乡村集体空间的影响
        8.3.1 近代依托民族资本的缫丝业对顺德乡村空间的影响
        8.3.2 以官僚资本带动的糖业发展对顺德集体空间的影响
    8.4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初期(1949-1983),顺德社队企业对集体工业空间的塑造
        8.4.1 工业化
        8.4.2 顺德社队企业的发展与农村集体工业空间的形成
        8.4.3 顺德社队企业的集体空间形成的内生因素
    8.5 1984年后,乡镇企业、工业园区对乡村集体空间的影响
        8.5.1 乡镇企业、农村体制改革与集体空间的“再集体化”和“资本化”
        8.5.2 顺德工业空间政策与集体空间的转型
    8.6 农村工业化过程中,空间规划的工具化与集体空间资本化逻辑
        8.6.1 国家政策的阶段性与工业化空间的表征
        8.6.2 集体土地利用合约的创新与集体空间的资本化逻辑
    8.7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作为地方社会行动的集体空间
    9.1 1452-2010年,顺德乡村社会集体空间的历史变化
        9.1.1 顺德空间要素历史变化
        9.1.2 不同历史时期空间公共品供给的社会机制与集体空间形成
        9.1.3 从大时段历史看顺德空间的总体性及阶段特征
        9.1.4 小结:顺德集体空间权力、资源的积累与集中
    9.2 改革开放以来,顺德空间尺度管控的得失与集体空间管控建议
        9.2.1 顺德城乡空间的演化与城市规划的工具化
        9.2.2 现阶段顺德城乡空间尺度的特征
        9.2.3 基于顺德城乡空间尺度规律对未来空间利用与管控的建议
    9.3 理论总结与展望
        9.3.1 理论总结
        9.3.2 余论
附表
附录
参考文献
    一、地方志
    二、史书、古籍、史料
    三、族谱、碑刻
    四、中文专着、中译着作
    五、中文论文、期刊、会议、报告
    六、外文文献
    七、其它资料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双渠道零售商的分布式库存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零售商的库存控制研究
        1.2.2 分布式库存控制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2章 双渠道零售商库存控制研究
    2.1 双渠道零售商定义
    2.2 双渠道零售商库存控制实例分析
        2.2.1 从线上渠道拓展到线下渠道
        2.2.2 从线下渠道拓展到线上渠道
    2.3 双渠道零售商库存控制模式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双渠道零售商分布式库存系统及模型研究
    3.1 分布式库存系统
        3.1.1 分布式库存系统的分类
        3.1.2 分布式库存系统的运作方式
        3.1.3 分布式库存系统的策略
    3.2 库存控制研究
        3.2.1 库存控制的意义
        3.2.2 库存控制的参数
        3.2.3 库存控制的成本构成
    3.3 分布式库存系统模型构建
        3.3.1 基本假设
        3.3.2 符号定义
        3.3.3 模型构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分布式库存模型算法及求解研究
    4.1 算法研究
        4.1.1 遗传算法
        4.1.2 模拟退火算法
        4.1.3 模拟退火遗传算法
    4.2 算例设计与求解分析
        4.2.1 算例求解设计
        4.2.2 算例求解过程
        4.2.3 算例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科研

(4)NC烟草公司物流标准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有效整合现有物流资源
        1.2.2 提高物流各流程环节的运行效率
        1.2.3 解决物流管理过程中的组织公平问题
        1.2.4 实现企业管理工具的全面集成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调研访谈法
        1.4.3 实证研究法
        1.4.4 宏观微观结合法
    1.5 论文结构安排
2 相关理论概述
    2.1 标准的定义
    2.2 标准的级别及分类
        2.2.1 国家标准
        2.2.2 行业标准
        2.2.3 地方标准
        2.2.4 企业标准
    2.3 制定各类标准应遵从的原则
    2.4 标准化的原理
    2.5 物流标准化
    2.6 标准体系的功能
        2.6.1 提高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2.6.2 为企业提供技术实力储备
        2.6.3 确保企业产品的质量
        2.6.4 提高企业生产作业效率
        2.6.5 保障企业生产管理活动的安全
    2.7 国内外标准体系现状对比
        2.7.1 发达国家现状
        2.7.2 发达国家标准体系相同之处
        2.7.3 国内标准体系存在的不足
    2.8 烟草行业标准体系现状
3 NC烟草物流管理现状分析
    3.1 NC烟草物流中心概况
    3.2 NC烟草物流管理及发展现状
    3.3 NC烟草物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3.1 产品标准缺失
        3.3.2 体系建设流于形式
        3.3.3 片面关注“认证”或“验收”
        3.3.4 缺乏协调统一的运行机制
        3.3.5 体系建设未形成有机的整体
        3.3.6 体系运行难以保障
4 NC烟草物流标准体系方案设计
    4.1 构建标准体系的总体思路
        4.1.1 根据需求定职能
        4.1.2 按照职能建流程
        4.1.3 目标建在流程上
        4.1.4 实现目标定标准
    4.2 构建标准体系的原则
        4.2.1 充分考虑企业自身实际
        4.2.2 全面兼顾烟草行业和物流行业标准
        4.2.3 确保标准体系的严谨性
        4.2.4 确保标准体系的开放性
        4.2.5 确保标准体系的可操作性
        4.2.6 坚持四性原则
    4.3. 实施的步骤与内容
        4.3.1 成立机构明确职责
        4.3.2 梳理部门工作职责
        4.3.3 梳理工作流程
        4.3.4 构建新的工作流程
        4.3.5 构建标准体系文件
5 NC烟草物流标准体系实施评价
    5.1 形成了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标准体系
    5.2 实现了管理创新
    5.3 理顺三个关系,为标准化建设打牢理论基础
        5.3.1 理顺标准体系和标准化的关系
        5.3.2 理顺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的关系
        5.3.3 理顺企业标准体系和其他管理体系的关系
    5.4 做到“三个结合”,为标准体系运行提供保障
        5.4.1 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
        5.4.2 与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相结合
        5.4.3 与员工的薪酬体系相结合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情况总结
    6.2 标准体系存在的不足
    6.3 下一步的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5)后《京都议定书》时代中国减排国际义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节、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研究范围
    第三节、相关文献评析
    第四节、研究方法及架构
    注释
第一章 全球化治理理论对中国减排义务的影响
    第一节、全球化之概述
    第二节、全球治理理论及其对中国减排义务的影响
    第二节、社会资本理论及其对中国减排义务的影响
    第三节、全球环境治理的各种组织及其对中国减排义务的影响
    第四节、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第五节、小结
    注释
第二章 温室气体减排国际义务的规范分析
    第一节、《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项下的减排国际义务
    第二节、中国关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实现立场的国际法分析
    第三节、《京都议定书》项下的减排国际义务
    第四节、《京都议定书》项下中国承担的减排义务及展望
    注释
第三章 中国履行《京都议定书》减排义务的障碍与发展
    第一节、中国关于减排国际义务的国际法理论和现实根据分析
    第二节、中国履行减排义务的障碍与基本立场
    第三节、中国减排国际义务的发展趋势:从巴里岛路线图到哥本哈根会议
    第四节、欧盟地区关于中国减排国际义务的立场及其国际法分析
    第五节、美国关于中国减排国际义务的立场及其国际法分析
    第六节、小岛国联盟对中国减排国际义务的立场及其国际法分析
    注释
第四章 中国履行《京都议定书》减排义务的制度建构、成就与展望
    第一节、理论与实践之政策工具
    第二节、环境税收制度
    第三节、碳排放交易制度
    第四节、清洁发展机制
    第五节、可再生能源制度及其它代表性制度
    注释
结论
    第一节、潮流与变迁
    第二节、理论反思与研究发现
    第三节、前瞻评估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会议历程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索引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6)中国少数民族地区跨国运输通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论文选题意义
    二、基本概念与论文结构
    三、相关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与可能的创新点
第一章 跨国运输通道
    第一节 跨国运输通道的性质
        一、跨国运输通道的内涵与外延
        二、交通运输业是物质生产部门
        三、明确交通运输业的物质生产性质的意义
    第二节 跨国运输通道的特征
        一、运输的国际性与复杂性
        二、运输线路的不可分割性
        三、具有规模效益和投资乘数效应
        四、具有社会公益性
    第三节 我国历史上形成的跨国运输通道
        一、丝绸之路
        二、茶马古道
        三、云南与东南亚的国际通道
第二章 民族地区跨国运输通道形成的条件与现状
    第一节 跨国运输通道形成的一般条件
        一、边境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水平
        二、边境口岸与腹地联系的紧密度
        三、地缘政治经济化与地缘经济趋势增强
        四、通道的安全性
    第二节 民族地区跨国运输通道形成的特殊条件
        一、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三、国家民委的兴边富民行动
        四、边境地区存在众多的跨界民族
    第三节 民族地区跨国运输通道的现状分析
        一、东北民族地区的跨国运输通道
        二、西北民族地区的跨国运输通道
        三、西南民族地区的跨国运输通道
    第四节 民族地区跨国运输通道的类型
        一、按运输对象可分为资源能源型、工业产品型和劳务型
        二、按运输方式可分为公路、铁路和管道运输
        三、按物流形态可分为输入型、输出型和双向型
第三章 跨国运输通道在民族经济外向拓展中的作用
    第一节 发展跨国运输通道是民族经济外向拓展的必然要求
        一、民族经济落后的原因分析
        二、改变民族经济的落后局面必须主动向外拓展
        三、民族经济外向拓展的区位优势
        四、周边环境的改善有利于民族经济外向拓展
        五、充分利用跨国运输通道向外拓展民族经济
    第二节 跨国运输通道是民族经济外向拓展的桥梁
        一、引导民族经济外向拓展
        二、边境贸易的重要纽带
        三、民族经济利用外资的平台
        四、民族经济开拓国际市场的媒介
        五、促进民族经济对邻国资源的开发利用
        六、利于民族地区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
第四章 民族地区发展跨国运输通道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第一节 我国边境地区交界地带的类型
        一、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
        二、按自然地理条件划分
    第二节 邻国交通运输状况与发展跨国运输通道的关联度
        一、东北地区三个邻国的交通运输概况
        二、西北地区五个邻国的交通运输概况
        三、西南地区六个邻国的交通运输概况
    第三节 边境口岸建设对发展跨国运输通道的影响
        一、民族地区边境口岸的带状分布利于发展跨国运输通道
        二、口岸的对应性特征利于发展跨国运输通道
    第四节 民族地区跨国运输通道存在的问题
        一、过境运输的局限性
        二、对区域经济的促进大于对民族经济的促进
        三、部分跨国运输通道存在安全隐患
        四、口岸功能的弱化影响跨国运输通道的发展
第五章 发展民族地区跨国运输通道的思路
    第一节 强化民族经济内生力量加大外向拓展力度
        一、内生与外拓的辩证关系
        二、提高少数民族劳动者参与跨国运输通道建设的比例
        三、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发展跨国运输通道
        四、使跨国运输通道建设的成果更多惠及少数民族劳动者
        五、跨国运输通道的养护需要民族地区劳动者的积极参与
    第二节 发挥口岸优势并提升口岸功能
        一、发挥重点口岸的地域优势构建边境交通的枢纽
        二、拓展口岸城市的外向性
        三、提升口岸城市的物流功能
    第三节 向跨国经济通道的方向发展
        一、相关理论
        二、跨国运输通道向经济带发展
        三、跨国经济通道的典型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
        四、跨国经济通道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服务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育规律及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的思路及论文框架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评价
        1.4.1 国外合作社研究动态
        1.4.2 国内研究动态
        1.4.3 有关国内外研究评价
    1.5 研究方法及主要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的对象和样本
        1.5.3 主要创新点
2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理论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合作、合作社与合作制
        2.1.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2.2 西方有关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理论
        2.2.1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产生和发展的理论
        2.2.2 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
        2.2.3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运行机制的理论
    2.3 马克思主义合作经济理论
        2.3.1 马克思恩格斯的合作社思想
        2.3.2 列宁斯大林的合作社思想
        2.3.3 毛泽东有关合作经济的思想
        2.3.4 马克思主义合作经济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2.4 小结
3 国内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历程及现状
    3.1 发达国家农业合作社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3.1.1 发达国家农业合作社发展历程
        3.1.2 发达国家农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3.1.3 发达国家农业合作社长盛不衰的启示
    3.2 新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历程
        3.2.1 新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历史
        3.2.2 改革开放后的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3.3 回顾合作社发展史的若干启示
        3.3.1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应怎样对待农民问题
        3.3.2 合作社的特点
        3.3.3 家庭经营在合作经济中的作用
    3.4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
        3.4.1 总体数量稳中有升但对农户的带动力不强
        3.4.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类型多样
        3.4.3 管理规范化程度逐步提高,但可持续发展能力弱的问题仍然比较严重
        3.4.4 行业分布依托区域主导或特色产业、服务领域专业化
        3.4.5 由盲目组建向有序发展转变
        3.4.6 社员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满意度
        3.4.7 中央政府扶持力度加大但地方政府行动滞后
        3.4.8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促进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显
    3.5 小结
4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育条件和制度变迁特征
    4.1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育条件
        4.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生的制度基础
        4.1.2 农民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生的社会条件
        4.1.3 农业生产专业化和市场化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生的经济条件
        4.1.4 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尖锐矛盾激发了农民合作的需求
        4.1.5 农产品的市场特性是其产业基础
    4.2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变迁特征
        4.2.1 新中国建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变迁
        4.2.2 改革开放后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变迁特征
    4.3 小结
5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的选择
    5.1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模式选择面临的问题
        5.1.1 “依赖现有制度路径”和“自发重组”之间的选择
        5.1.2 专业合作社和综合合作社的选择
        5.1.3 “龙头企业+农户”和“龙头企业+协会+农户”的选择
    5.2 本章小结与结论
        5.2.1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的选择原则
        5.2.2 结论
6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阶段
    6.1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历程分析
        6.1.1 初期的自发组织阶段
        6.1.2 中期的快速发展和逐渐解散阶段
        6.1.3 进入21世纪以来的稳定发展阶段
    6.2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阶段分析
        6.2.1 起步阶段
        6.2.2 成长阶段
        6.2.3 企业化阶段
    6.3 本章讨论及总结
        6.3.1 对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阶段的判断
        6.3.2 关于“规范化”和“紧密型联合”问题
        6.3.3 关于企业化问题
7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权运行机制
    7.1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权运行机制现状
        7.1.1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权结构现状
        7.1.2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权组织形式现状
    7.2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权运行机制的构建
        7.2.1 合作社社员资格与产权安排
        7.2.2 合作社资本结构与产权安排
        7.2.3 合作社的债务承担问题
    7.3 小结
8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利益分配机制
    8.1 中国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利益分配机制现状
        8.1.1 多样性
        8.1.2 不规范性
        8.1.3 制度约束有待完善
    8.2 中国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利益分配机制原则
        8.2.1 遵守国际合作社联盟规定的利益分配机制原则
        8.2.2 适合中国国情原则
    8.3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利益分配方式类型
        8.3.1 社员按不同身份区别对待
        8.3.2 理事会成员与社员区别对待
        8.3.3 分配比例基本固定,以利润返还为主、股利分红为辅
        8.3.4 分配比例固定,以股利分红为主、利润返还为辅
        8.3.5 总结及讨论
    8.4 政策建议
        8.4.1 出台统一的利益分配机制,规范合作社利益分配行为
        8.4.2 制定相关会计制度,培训合作社会计人员
        8.4.3 加强监督机制
    8.5 小结
9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管理机制
    9.1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组织结构现状分析
        9.1.1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结构分析
        9.1.2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
    9.2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结构设计
        9.2.1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结构的设计原则
        9.2.2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结构的设计
        9.2.3 不同类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部门设置
    9.3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风险监管机制
        9.3.1 风险监管机制的目标
        9.3.2 风险监管机制的构建
    9.4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文化建设
        9.4.1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文化建设的内涵和结构
        9.4.2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文化建设的原则
        9.4.3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文化建设对策
    9.5 小结
10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济行为分析
    10.1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内部运行机理分析
        10.1.1 运行机理分析模型及其运算
        10.1.2 分析
        10.1.3 主要结论
    10.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外部经济行为分析
        10.2.1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生产、交换和消费行为
        10.2.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资源配置行为
        10.2.3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风险规避行为
    10.3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绩效
        10.3.1 经营绩效
        10.3.2 市场效率
    10.4 小结
11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影响因素评价及其实证分析
    11.1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影响因素分析
        11.1.1 外部影响因素
        11.1.2 内部影响因素
    11.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实证分析
        11.2.1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
        11.2.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影响因素的评价方法
        11.2.3 河北省典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证分析
    11.3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壮大的对策
        11.3.1 开拓市场
        11.3.2 扩大规模
        11.3.3 使用和推广新技术
        11.3.4 培养组织成员的合作能力
        11.3.5 政府对于农民合作事业的扶持
    11.4 小结
12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政策研究
    12.1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应坚持的原则
    12.2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政策的战略选择
        12.2.1 战略选择
        12.2.2 几个重要政策的把握
        12.2.3 不同成长阶段采取的不同政策
    12.3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政策建议
        12.3.1 提供制度供给
        12.3.2 政府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领域
结束语
    1. 主要结论
    2. 对策建议
    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件1 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问卷
个人简介
    一、个人墓本情况
    二、在读博士生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附:发表文章

(8)网络环境下中国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思路、框架与主要内容
    1.6 本文的创新点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信息、农业信息与农业信息服务系统
        2.1.1 信息的概念和信息的一般特性
        2.1.2 农业信息的概念、特点、内容和功能
        2.1.3 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的概念
    2.2 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
        2.2.1 农业信息服务系统与农业信息化的关系
        2.2.2 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2.3.1 新经济增长理论
        2.3.2 信息经济学理论
        2.3.3 信息管理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研究现状
        3.1.1 21世纪之前有关农业信息化的理论研究
        3.1.2 21世纪至今有关农业信息化的理论研究
        3.1.3 有关农业信息服务的理论研究
    3.2 国外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发展概况
        3.2.1 美国农业信息服务系统
        3.2.2 法国农业信息服务系统
        3.2.3 日本农业信息服务系统
        3.2.4 韩国农业信息服务系统
        3.2.5 印度农业信息服务系统
        3.2.6 国外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的共同特点与启示
    3.3 我国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3.3.1 我国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历程
        3.3.2 我国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建设现状
        3.3.3 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建设中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业信息生产子系统研究
    4.1 农业信息生产的涵义与系统目标
        4.1.1 农业信息生产的涵义
        4.1.2 农业信息生产的特点
        4.1.3 农业信息生产的指导原则
        4.1.4 农业信息生产子系统的主要任务
        4.1.5 农业信息生产子系统的目标
    4.2 农业信息生产子系统的运行过程
    4.3 农业信息生产子系统的要素分析
        4.3.1 农业信息生产主体
        4.3.2 农业信息资源规划
        4.3.3 农业信息源
        4.3.4 信息采集和处理技术手段
        4.3.5 农业信息采集指标和标准
        4.3.6 农业信息加工和存储技术
    4.4 农业信息生产子系统的研发现状与管理措施
        4.4.1 国家对农业的科技支持有待加强
        4.4.2 农业信息管理人员急需增加
        4.4.3 农业信息资源规划是信息生产的先导
        4.4.4 农业信息源的培养和分类建设
        4.4.5 根据农民需求组织信息生产
        4.4.6 提高采集与加工技术水平,确保信息产品质量
        4.4.7 数据标准化与数据库共建共享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业信息传播子系统研究
    5.1 农业信息传播的形式和系统目标
        5.1.1 农业信息传播的涵义
        5.1.2 农业信息传播的作用
        5.1.3 农业信息传播的特点
        5.1.4 农业信息传播形式
        5.1.5 农业信息传播子系统的目标
    5.2 农业信息传播与农业技术推广的区别与联系
        5.2.1 农业技术推广的背景
        5.2.2 农业技术推广的信息传递机制
        5.2.4 农业信息传播与农业技术推广的联系
    5.3 农业信息传播系统的要素分析
        5.3.1 信息传播系统的五要素模型
        5.3.2 传播子系统的五要素及其作用机制
    5.4 推进农业信息传播的实证分析
        5.4.1 “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涵义
        5.4.2 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案例分析
        5.4.3 几种成功模式的经验总结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业信息施效子系统研究
    6.1 农业信息施效的涵义
        6.1.1 农业信息施效的涵义
        6.1.2 农业信息施效的特性
        6.1.3 农业信息施效与农业信息效果的区别
    6.2 农业信息施效子系统的运行过程、构成因素与作用机制
        6.2.1 农业信息施效子系统的运行过程
        6.2.2 农业信息施效子系统的要素与作用机制
    6.3 网络入户的信息施效
        6.3.1 网络入户的条件分析
        6.3.2 网络入户信息施效的影响因素
        6.3.3 网络入户信息施效的作用机制
        6.3.4 网络入户的分析结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系统的动力机制与运行模式
    7.1 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动力的来源
        7.1.1 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动力机制的涵义
        7.1.2 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的动力供给主体
        7.1.3 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的动力来源
        7.1.4 系统目标的统领作用是形成合力的基础
    7.2 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的运行模式
        7.2.1 政府推进模式
        7.2.2 市场推进模式
        7.2.3 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混合动力模式
        7.2.4 不同模式分析与比较
    7.3 政府主导多主体联合推动模式
        7.3.1 政府主导的理论基础
        7.3.2 农业信息服务的市场化发展趋势
        7.3.3 社会公益帮助是系统建设的重要补充力量
    7.4 政府的干预边界与战略选择
        7.4.1 政府干预边界
        7.4.2 政府主导的战略重点
    7.5 政府主导、联合推进模式的案例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综合评价
    8.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8.1.1 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8.1.2 评价的目的
        8.1.3 指标筛选
        8.1.4 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8.2 农业信息服务系统评价模型
        8.2.1 评价模型的选择
        8.2.2 用AHP确定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的建模过程
        8.2.3 用FCE确定指标等级隶属关系的建模过程
    8.3 用AHP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权重
        8.3.1 一级权重计算
        8.3.2 二级权重计算
        8.3.3 三级权重计算
        8.3.4 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检验
        8.3.5 结果输出
        8.3.6 对排序结果的分析
    8.4 应用综合评价模型的实证分析
        8.4.1 实证资料来源
        8.4.2 计算说明
        8.4.3 对规则层子集进行单级模糊评价
        8.4.4 对子目标层各子集进行二级模糊评价
        8.4.5 计算总目标的综合评价隶属度向量
        8.4.6 综合评价值的计算
        8.4.7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研究结论
        9.1.1 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管理必须以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
        9.1.2 领导重视是系统建设的重要前提条件
        9.1.3 建设农业信息服务系统是国家对农业的造血性支持
        9.1.4 农业信息资源规划在信息产品生产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9.1.5 重点加强县级农业信息服务建设力量,提高辅助决策支持水平
        9.1.6 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需要制度创新
        9.1.7 网络信息“使用不经济”是“最后一公里”问题存在的经济学原因
        9.1.8 扩大信息应用规模是信息成本管理的重点
        9.1.9 政府应严格遵守干预边界
    9.2 政策建议
        9.2.1 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分类分批建设
        9.2.2 理顺行政隶属关系,解决跨部门资源协调问题
        9.2.3 搞好项目发展规划,保证落实
        9.2.4 重视农业信息加工,提高农业信息产品质量
        9.2.5 普及县、乡农业信息服务大厅
        9.2.6 网络延伸应该作为国家重大研究课题
        9.2.7 加强宣传与培训,提高农民的信息素质
        9.2.8 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信息服务者的积极性
    9.3 本文不足之处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附发表文章

(9)当代中国石油供应史研究 ——以浙江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1949年以前的石油供应
    第一节 “洋油”的早期输入
        一、概况
        二、“洋油”进入浙江
    第二节 美、英油商垄断市场
        一、“三家”联手,操纵市场
        二、相互勾结,排斥异己
    第三节 抗日战争以后的石油储运和销售
        一、抗日战争时期石油产品的储、运、销
        二、抗日战争胜利后石油产品的储、运、销
        三、抗日战争以后浙江的石油供应
    第四节 中国近代石油工业
        一、中国近代早期石油工业
        二、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玉门油矿
第二章 当代中国石油供应的管理体制沿革
    第一节 机构的建立与沿革
        一、计划经济下的商业管理体制(1950—1985年)
        二、产销一体制的建立和发展(1985—1997年)
        三、上中下游一体化的确立与完善(1998至2004年)
    第二节 石油商品的计划管理
        一、管理的权限
        二、计划的编审
        三、计划的分配
        四、计划的调整
        五、计划的检查
        六、统计管理
    第三节 石油商品的价格管理
        一、管理权限
        二、石油商品作价办法
        三、价格演变
        四、当前我国成品油价格的形成和管理
第三章 当代中国石油流通体制与仓储建设
    第一节 石油商品的流通(购、销、调、存)
        一、货源采购
        二、调拨运输
        三、石油商品销售
        四、跨区供应
        五、成品油的库存
    第二节 油库建设与管理
        一、传统的油库网络的形成
        二、现代油库储存体系的形成
        三、油库建设管理体制的演变
    第三节 加油站建设和管理
        一、加油站的建设
        二、加油站的管理
第四章 当代中国石油市场的演进
    第一节 国营石油公司统购、允许私商销售阶段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前四年
    第二节 国营石油公司独家经销阶段
        一、1957年及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
        二、调整时期
        三、“文化大革命”10年
        四、第五个五年计划时期
        五、第六个五年计划的前二年
    第三节 “双轨制”阶段
        一、第六个五年计划的后三年
        二、第七个五年计划时期
        三、第八个五年计划的前三年
    第四节 初步竟争阶段
        一、第八个五年计划的后二年
        二、第九个五年计划的前三年
    第五节 寡头垄断阶段
        一、第九个五年计划的后二年
        二、第十个五年计划时期
第五章 世界背景下的中美两国石油市场比较
    第一节 世界石油市场
        一、世界石油价格形成机制的演变
        二、当前世界石油价格机制及价格趋势
        三、世界石油的储产量和需求趋势
        四、世界石油市场的竞争态势
    第二节 中美两国石油市场的比较
        一、两国石油工业体制的比较
        二、两国石油政策目标的比较
        三、两国石油管理体制比较
        四、两国的石油市场主体比较
        五、两国成品油流通体制比较
第六章 中国石油供应安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第一节 中国石油供应安全存在的问题
        一、石油供应安全概念
        二、我国目前原油成品油生产与消费情况
        三、我国目前成品油市场大体格局
        四、我国目前成品油供应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中国石油供应安全对策
        一、中国石油供应安全对策
        二、建立现代石油市场的步骤
结语 关于石油供应问题的思考
    第一节 制订符合国情的能源政策
        一、节约优先
        二、提高使用效率
        三、优化能源结构
    第二节 处理好与石油相关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
        一、正确认识 OPEC
        二、接近IEA(国际能源机构)
参考文献
后记

(10)现代企业物流信息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物流信息系统概述
        1.1.1 现代物流简介
        1.1.2 物流信息系统概念
    1.2 国内外物流发展现状
        1.2.1 美国物流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1.2.2 日本物流发展的现状
        1.2.3 欧洲物流业发展的现状
        1.2.4 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现状
        1.2.5 我国物流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第二章 物流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开发
    2.1 物流信息系统的分析
        2.1.1 系统分析过程
        2.1.2 物流信息系统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2.1.3 物流信息系统的详细调查
        2.1.4 生产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分析实例
    2.2 物流信息系统的设计
        2.2.1 系统数据库设计
        2.2.2 信息系统网络设计
        2.2.3 功能模块设计工具
        2.2.4 输入/输出设计
        2.2.5 制造企业物流信息系统设计实例
    2.3 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
        2.3.1 开发方法
        2.3.2 开发形式
    2.4 物流信息系统开发和应用案例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库存控制模型
    3.1 变质性物品的经济订货量模型
        3.1.1 符号规定
        3.1.2 数学模型
    3.2 供应商提供临时价格折扣时销售商的EOQ 模型
        3.2.1 临时价格折扣问题的形成
        3.2.2 临时价格折扣EOQ 模型
    3.3 有限服务率的库存系统的EOQ 模型
        3.3.1 符号设定
        3.3.2 模型设计与求解
        3.3.3 非变质模型
        3.3.4 实例验证
    3.4 季节性商品的库存控制模型
        3.4.1 季节性商品的库存控制问题的形成
        3.4.2 动态规则模型及其求解
        3.4.3 实例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物流配送车辆调度问题
    4.1 物流配送车辆调度问题的模型
    4.2 爬山算法的原理和实现步骤
    4.3 爬山算法的设计
        4.3.1 解的表示
        4.3.2 解的评价
        4.3.3 邻域选点方法
        4.3.4 终止准则
    4.4 爬山算法的实现
        4.4.1 算法策略的确定
        4.4.2 算法的结构
        4.4.3 实例验证
    4.5 模拟退火算法
        4.5.1 模拟退火算法的实现步骤
        4.5.2 无时限单向物流配送车辆调度问题的模拟退火算法的设计
    4.6 模拟退火算法的实现
        4.6.1 算法策略的确定
        4.6.2 算法的结构
        4.6.3 算法的程序实现
        4.6.4 实例验证
    4.7 多目标物流配送路径优化问题的聚类一遗传混合算法
        4.7.1 聚类分析及综合优先级聚类分析模型
        4.7.2 VRP 综合优先级聚类分析
        4.7.3 聚类一遗传混合算法的实现步骤
        4.7.4 实例验证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物流中心的规划选址
    5.1 目前研究方法
    5.2 物流设施选址考虑因素
    5.3 基于最优库存策略的选址模型
        5.3.1 最优库存策略下总成本与配送中心数目的关系
        5.3.2 考虑库存费用的离散选址优化模型
    5.4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多设施选址模型
        5.4.1 模型分析
        5.4.2 实例验证
    5.5 本章小节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商品储运与养护》2003年度第1~6期总目次(论文参考文献)

  • [1]常州市药品零售连锁企业监管研究[D]. 潘璐艳. 南京理工大学, 2018(04)
  • [2]顺德地方社会与集体空间研究[D]. 周新年.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3]双渠道零售商的分布式库存控制研究[D]. 廖若伶.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2)
  • [4]NC烟草公司物流标准体系建设研究[D]. 易文. 西南财经大学, 2013(02)
  • [5]后《京都议定书》时代中国减排国际义务研究[D]. 王启东. 暨南大学, 2010(09)
  • [6]中国少数民族地区跨国运输通道研究[D]. 黄云. 中央民族大学, 2010(02)
  • [7]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育规律及运行机制研究[D]. 赵慧峰. 河北农业大学, 2007(01)
  • [8]网络环境下中国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研究[D]. 王艳霞. 河北农业大学, 2007(06)
  • [9]当代中国石油供应史研究 ——以浙江为个案[D]. 潘如龙. 浙江大学, 2006(06)
  • [10]现代企业物流信息系统研究[D]. 王家祥. 天津大学, 2005(02)

标签:;  ;  ;  ;  ;  

《商品储运与维修》2003年1至6年总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