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繁荣词汇”

中国的“繁荣词汇”

一、中国的“盛世危言”(论文文献综述)

胡其柱[1](2021)在《郑观应变法思想的演进路径及逻辑架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郑观应早年怀抱儒道济世之心,批评恶俗劣习,借助因果报应和天诛神谴劝导世人弃恶从善,间或透露出对国家介入的期待。担任买办日久,他更加意识到洋商背后的国家强力支持,遂萌生通商务、兴制造、强国家的洋务思想。参与洋务受挫和中法战争又让他转变观念,形成"以议院书院为体,以通商制造为用,以中国圣教为本"的变法理念。追溯郑观应思想的演进路径,分析其变法思想的转换轨迹,厘清儒家关怀、道教信仰和西学知识在其思想架构中的逻辑关系,有助于理解郑观应及其思想体系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的意义。

刘悦斌[2](2021)在《《盛世危言》对毛泽东的影响——“文化经典与中国共产党”之二》文中研究指明毛泽东一生嗜书如命,古今中外,经史百家,军事科技,阅读范围非常广博,其中有些书对他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如他自陈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考茨基《阶级斗争》、柯卡普《社会主义史》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是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事情。

莫蕤[3](2021)在《试论郑观应的教育改良思想》文中研究表明买办商人出身的郑观应是晚清改良派思想的重要代表。他的思想和实践对当时的学人士子形成了较大影响和冲击,教育是他改良思想着重关注和探讨的重要内涵。针对封建教育制度的弊病,他提出了依照科目、年级兴办学校的学制改良倡议、"各专一艺"的职业教育举措以及不分男女的平等教育理念。文章立足于《郑观应集》对他的教育改良思想进行探析。

李启成,梁挪亚[4](2019)在《着书敢谓匡时论——郑观应的《盛世危言》与近代转型》文中研究说明郑观应的思想四十多年一以贯之,其体系的核心是励行立宪和砥砺道德,商战只有在君主立宪卓有成效的基础上才可尽其功,收振衰起敝、富国强兵之果。治人、治法兼重,治人者端视道德为依归,治法者则以君宪为尚。有心治国,二者都不可或缺。当政者既不能以人才不足为由而阻碍立宪,亦不能以纸面上的宪制为已足而轻忽人才之作育养长。

马平安[5](2020)在《郑观应对儒释道三教的诠释与整合》文中认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儒释道三教鼎足而立,互融互补,共同构成中国文化发展的主脉。三教之间虽有分歧、冲突,但在担当中国文化教化责任方面则是高度统一的。近代以来,列强军事、经济、文化、政治的强势入侵与渗透,逐渐打断了这一稳定的文化传承进程,保种保教成为国人一致的呐喊。郑观应探索救亡的办法,对儒释道三教加以诠释与整合,提出儒道同理、释道同理、三教合一不外一理等重要观点,站在当时历史的高度,提出了自己的革新主张。郑观应对传统三教的整合,不仅具有文化救亡的意义,对于今人振兴中华、复兴发展中国文化,亦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启示价值。

杨旭辉[6](2020)在《晚清“危言体”散文的文学史审辨》文中提出以汤寿潜《危言》问世为标志,晚清"危言体"政论散文一时蔚然兴起。这是中国古代散文经世致用传统的强势回归。它的出现,是近代中国社会积贫积弱之后思想界、文学界掀起"自改革"运动风潮的必然结果。"危言体"以"直言无隐"的写作理念,直面晚清的社会弊政,提出革新自强的主张,其文往往字挟风霜,激情横溢,形成了与桐城派完全不同的新语体、新文风,其发轫之功不可埋没。

杜恩义[7](2019)在《影响一代中国人 “澳门之子”郑观应与《盛世危言》》文中指出郑观应出生在中山,生活在澳门,成长在上海,即为商人,亦是思想家、教育家、慈善家、文学家,同时还具有高尚的爱国情怀。郑观应事业受挫后,曾隐居澳门近六年,撰成《盛世危言》一书,影响了一代中国人。洋务派干将澳门是近代西方思想文化进入中国的桥头堡,是中国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澳门在地缘环境具有开放、

王五一[8](2019)在《“变法大纲”中的债务战略——《盛世危言》“国债”篇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债,乃晚清中国之大患,因而当然地成为郑观应商战思想中的大话题。《盛世危言》中专设"国债"篇,从两个主要方面阐发了他对国家债务战略的政策主张。第一,国家举借外债,应从利息、银行、数额、币种、债主等五个主要方面有所考虑,以最大化地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和经济安全。第二,归根结底,洋债损国,借外债不如借内债,中国应发行自己的内国公债。

范伯群[9](2017)在《从《市声》看晚清与帝国主义的“商战”》文中研究指明《市声》是晚清唯一一部反映中外商战题材的长篇小说,虽然写得并不成功,但"物稀为贵",因此也受到阿英等晚清小说研究专家的注目。在晚清"商战"、"工战"——实业救国等话题被维新人士视为救国的良策。小说作者姬文有一定的时代敏感性,但在缺乏生活实感的无准备状态下,仅为题材重大而去"抢占"这一题材,结果只能靠书中人物的言论去图解当年某些商战、工战的理论概念。本文既总结了该长篇失败的教训,也剖析了商战、工战理论的时代局限性。

周威[10](2017)在《郑观应首次使用宪法语词考》文中指出部分宪法学教科书提到"郑观应首次使用宪法语词"这个判断,而《法的中国性》一书指出这个判断缺失论证过程。对于如何弥补这项缺失,中国宪法学界一直未予以专门的回应。在阅读《郑观应集》(上下册)和《郑观应评传》的基础上,核对了民国以来大约300本宪法学教科书的相关表述,澄清了若干模糊之处,纠正了若干不妥之处,弥补了这个判断的论证过程。经考证,郑观应确实在"19世纪80年代"首次使用了宪法语词,具体时间为1882年,但不是在《盛世危言》一书中,而是在郑观应给盛宣怀的私人信函中。郑观应1882年使用宪法语词,不仅在自己所有作品中属于"首次",且在整个近代中国时期很可能也属于"首次"。郑观应视宪法为"三代之遗规",将之纳入"器"的范畴,服从"道"的理念,堪称早期中国宪法学者坚持开放性和主体性的典范。

二、中国的“盛世危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的“盛世危言”(论文提纲范文)

(1)郑观应变法思想的演进路径及逻辑架构(论文提纲范文)

一、道教信仰与儒家关怀
二、从以工商为本到以政教为本
三、在议院亟行与缓行之间徘徊
四、三教一体的“致中和”之道
结 语

(3)试论郑观应的教育改良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一、“各有次第”的学制改良倡议
二、“各专一艺”的职业教育举措
三、不分男女的平等教育观
四、结语

(5)郑观应对儒释道三教的诠释与整合(论文提纲范文)

一、奉儒教为经世救时之圭臬
    1.奉“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为正统大道
    2.提倡读经并列出必学的儒教经典
    3.倡议学校将读经解经列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4.倡导广泛推行儒教教化
二、反对傍门惑世,力主裁抑释道等教
    1.揭露民间江湖术士骗术惑世导致世人离道日非
    2.反对释道教徒借各种活动对社会资财的聚敛与耗费
    3.从国家治理角度,力主裁抑释道二教
    4.主张调和民教,反对传教士在中国的胡作非为
三、从“同源”“同理”出发,力图调和三教
    1.“三教虽异,其实同源”
    2.“其源虽一,其流不同”
    3.“其教虽殊,其理则一”
四、结语

(6)晚清“危言体”散文的文学史审辨(论文提纲范文)

一 汤寿潜引发的“危言体”散文写作热潮
二 晚清“危言体”散文与古文经世传统的承继
三 晚清“危言体”散文形成的新语体与文风特质
    (一)字挟风霜,激情横溢,是晚清“危言体”散文的总体特征。
    (二)纵横扬厉的策士之风与“条贯毕陈”的理性思辨的结合。
    (三)“直言无隐”的写作和相应修辞技巧的综合运用。

(8)“变法大纲”中的债务战略——《盛世危言》“国债”篇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半个世纪的国债大势
    1.过渡期的财政困境。
    2.“无论何款,赶紧设法筹备”。
    3.越积越重的战争债。
二、举借外债的国家策略
    1.借外债,利息不应太高。
    2.借外债,要选择合适的银行。
    3.借外债,零借不如整借。
    4.借外债,最好是借银还银。
    5.借外债,要借远不借近。
三、借外债不如借内债
    1.公债的道理。
    2.公债的经济意义。
        第一,“君民上下,缓急相济,有无相通”。
        第二,“隐寓藏富于民之义”。
        第三,“不欲授利权于别国”。
    3.内国公债的艰难尝试。
结 语

(10)郑观应首次使用宪法语词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郑观应首次使用宪法语词”这个判断之来历
二、《盛世危言》的写作时间和出版时间
三、《盛世危言》使用宪法语词的情况
四、郑观应其他着作使用宪法语词的情况
五、1882年“郑观应首次使用宪法语词”
六、“郑观应首次使用宪法语词”这个判断遇到的重大挑战
七、结语

四、中国的“盛世危言”(论文参考文献)

  • [1]郑观应变法思想的演进路径及逻辑架构[J]. 胡其柱. 天津社会科学, 2021(06)
  • [2]《盛世危言》对毛泽东的影响——“文化经典与中国共产党”之二[J]. 刘悦斌. 博览群书, 2021(04)
  • [3]试论郑观应的教育改良思想[J]. 莫蕤. 大众文艺, 2021(06)
  • [4]着书敢谓匡时论——郑观应的《盛世危言》与近代转型[J]. 李启成,梁挪亚. 北大法律评论, 2019(02)
  • [5]郑观应对儒释道三教的诠释与整合[J]. 马平安. 世界宗教研究, 2020(03)
  • [6]晚清“危言体”散文的文学史审辨[J]. 杨旭辉. 文学遗产, 2020(02)
  • [7]影响一代中国人 “澳门之子”郑观应与《盛世危言》[J]. 杜恩义. 国家人文历史, 2019(20)
  • [8]“变法大纲”中的债务战略——《盛世危言》“国债”篇探析[J]. 王五一. 社会科学, 2019(07)
  • [9]从《市声》看晚清与帝国主义的“商战”[J]. 范伯群.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2017(01)
  • [10]郑观应首次使用宪法语词考[J]. 周威. 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 2017(03)

标签:;  ;  ;  ;  

中国的“繁荣词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