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IP 传输层协议比较

TCP/IP 传输层协议比较

一、TCP/IP传输层协议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辛文强[1](2021)在《天地一体化网络16位协议栈传输层与网络层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传统互联网架构设计存在安全性低、移动性支持差、可扩展性差等缺陷,无法满足天地一体化网络自主安全、可管可控、可靠稳定、泛在接入、按需传输等需求,需要创新网络体系结构和协议体系。标识网络从理论上解决了上述体系结构问题,但要将其应用于天地一体化网络中并满足上述需求,仍需进一步设计基于标识网络技术的协议体系。本文在此背景下设计和开发了天地一体化网络16位标识协议栈,该协议栈是通过标识网络技术自主构建天地一体化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首先,论文分析了基于标识的天地一体化网络协议体系的特点和需求,基于Linux操作系统对天地一体化网络16位标识协议栈的系统架构和模块进行了设计。之后,论文重点对标识协议栈网络层、传输层以及标识协议栈配置管理接口的设计和实现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网络层采用16位的编址空间和8字节的精简报头设计,在基于标识的天地一体化网络中满足了用户空间和网络空间隔离、可基于用户身份按需服务、轻量化的需求。传输层通过适配标识协议提供对传输控制协议、用户数据报协议、轻量用户数据报协议的支持。标识协议栈配置管理接口通过使用虚拟文件系统、系统命令、套接字选项等方式为用户对标识协议栈的配置管理提供了便利。其次,论文基于标识协议栈提出了一种部署在网络层的多路径并发传输机制,该机制通过发送心跳报文和在数据报文中添加扩展头的方式对路径的单向时延和拥塞状态进行探测,基于路径信息进行路径调度,通过隧道技术实现多路径并发传输。最后,论文搭建了相应的拓扑对标识协议栈和所提多路径并发传输机制进行了测试和分析。测试结果表明标识协议栈能够完成构建基于标识的天地一体化网络协议体系的任务,所提多路径并发传输机制初步实现了多路径并发传输的功能。

李康,陈清华,卢金星[2](2021)在《HTTP协议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HTTP协议是目前网络世界中应用最广泛的应用层网络协议。在2018年11月"HTTP/3"这个版本被确定之前,HTTP协议经过了HTTP/0.9,HTTP/1.0,HTTP/1.1和HTTP/2四个版本。其中HTTP/1.1仍是目前最常用的版本,但其存在着头阻塞、建立连接代价大等一系列问题在如今高速发展的互联网中已经显现其瓶颈。HTTP/2与HTTP/3对HTTP/1.X做出了重大改进,论文介绍了HTTP协议的发展和原理,着重分析了HTTP/2与HTTP/3的优点。

张玲慧[3](2021)在《面向车载以太网的安全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级驾驶员辅助系统(Advanced Driving Assistance System,ADAS)、信息娱乐以及空中下载技术(Over-the-Air Technology,OTA)等新兴车辆功能的出现,使ECU对车辆网络带宽需求进一步加大,超出了传统车载网络的容量极限,促使车载以太网成为车载网络的一员,进而发展出以车载以太网为骨干网络的车载网络架构。一方面,车载以太网通信技术的发展促使面向服务架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技术从传统IT领域向车辆领域迁移,诞生了以基于IP的可伸缩面向服务的中间件(Scalable Service-Oriented Middlewar E over IP,SOME/IP)协议为核心的面向服务的通信解决方案,为新兴车辆复杂功能的实现和海量消息交互提供了有效途径。另一方面,车载以太网中高频大规模数据传输对车载以太网通信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大量敏感数据的传输以及车载网络安全与人身及财产安全密切相关的特性也给车载以太网通信安全技术带来新的挑战。本文从面向车载以太网的安全通信技术入手,分析了目前车载以太网通信栈存在的安全威胁和现有的安全解决方案,针对现有方案的不足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最终基于SOME/IP协议规范设计和实现了基于IP的安全的可伸缩面向服务的中间件(Secure Scalable Service-Oriented Middlewar E over IP,S-SOME/IP)协议。该协议在实现面向服务通信的基础上,增加了安全机制,并定义了不同的安全级别和高级授权规则,以服务实例为单位,为不同服务实例的消息传输提供适宜的安全保护。本文最后对S-SOME/IP协议从功能和性能两个角度进行了测试与评估,评估结果表明对S-SOME/IP的功能需求完整实现,且性能表现良好。本文实现的S-SOME/IP协议对于未来基于车载以太网的安全通信机制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第一,S-SOME/IP是SOA在汽车领域的重要实践,提供了面向服务的高层次抽象;第二,S-SOME/IP的安全机制是面向单个服务实例的,因而提供了足够细的安全防护粒度和足够灵活的安全配置;第三,S-SOME/IP在通信性能和安全性能之间进行了适当的权衡,实现了较好的性能表现和较低的资源开销;第四,S-SOME/IP在最低安全级别与使用标准SOME/IP进行通信的应用保持了良好的兼容性。

李炫杉[4](2020)在《基于QoE的实时通信传输优化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通信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从以往的书信到信息时代的电子邮件,到今天实时通信在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音视频通话、在线会议等都要用到相关技术。实时通信场景主要是在对等连接的情况下进行音视频文件的传输,需要有低时延、高带宽的网络环境。因此对于其传输技术的优化有很好的研究意义。本文基于体验质量驱动探讨了实时通信场景下的传输优化问题。对一系列相关技术进行了研究与应用,旨在对实时音视频通信这一场景下的体验质量进行提高,最终达到优化用户服务质量的目的。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研究了实时通信系统的相关技术,首先研究了实时音视频传输的主流开源框架WebRTC,研究了WebRTC的相关接口和实时通信连接建立的流程。设计了信令服务器的相关控制信令,使用WebRTC框架搭建了实时音视频通信系统的Web端和iOS端,为以后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基础。2.研究了体验质量评估的相关技术。包括体验质量的三种评价方法和几种建模方法。突出了体验质量优先的实时通信系统传输优化的主旨。3.研究与应用了新一代传输层协议QUIC,QUIC协议在传输层有着良好的表现,其快速、稳定、安全的特点使其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直接将其应用在实时通信场景下也存在着一些缺点。通过分析实时通信技术、开源框架WebRTC和传输层协议QUIC协议的现状,针对QUIC协议应用在实时通信这一场景下优点和缺点,对QUIC协议进行了改进,使QUIC协议更适应实时通信场景,并对CUBIC拥塞控制算法进行自适应优化,最后将改进后的QUIC协议进行应用和验证。4.研究与应用了传输层的多路径传输技术,分析了多路径传输技术中,多路径TCP传输和多路径QUIC传输的优缺点。并在测试环境中对多路径传输系统进行验证。本文最后对以上传输优化策略进行测试与验证,测试结果表明,本文中所提出的实时通信传输优化策略能够满足预期的要求。

韩婷婷[5](2020)在《基于IP的异构多数据链互联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战术数据链(Tactical Data Link,TDL)是一种用特定的传输协议,在传输信道上传送格式化报文的战场专用网络。每一种战术数据链都是针对特定的作战场景而设计的,没有一种数据链可以满足所有作战场景的需求。但是随着数字化战场重要性的提升,多战场信息共享的需求日益增加,多数据链互联互通的需求也随之增加。然而现有数据链中格式化报文与传输协议紧密结合在一起,所以传输协议不同导致数据链之间无法互联。因此,数据链已有向TCP/IP协议栈的分层结构发展的趋势。目前,国外最新数据链已采用IP协议体系结构,但如何与传统数据链互联仍没有一个系统的方法。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提出一个系统的数据链IP化方法,实现多种数据链的互联。首先,本文参考IP网络的分层思想,将传统数据链的一体化结构解耦,提出了基于IP的多数据链互联整体架构。该架构将传统数据链的传输技术沉降为底层技术,在此之上增加通用网络层,有效的解决了由传统数据链的异构性导致的无法互联问题。其次,为了使传统数据链与该架构适配,本文对该架构每一层进行详细设计。在应用层设计兼容应用,解决了IP化数据链与传统数据链的兼容问题。将传统数据链的战术消息按照功能特点进行分类,对精确定位与识别、态势感知等战术消息重新规划设计,使之成为能够运行在传输层之上的通用业务消息。在传输层根据IP化战术应用对延时和可靠传输等方面的需求,提出了不同的IP化应用适配传输协议的规则。在网络层应用IP报头压缩技术解决了由于报文长度变大,而数据链传输能力有限导致的网络性能下降的问题,并提出数据链网络选择路由协议的规则,进一步优化了IP化数据链网络的性能。在数据链接入层对传统数据链的传输协议进行改进,增加对网络层的接口与兼容应用的接口,并删去协议中对战术消息的处理等冗余功能。最后,传统数据链的格式化报文将战术信息、网络管理等所有字段都融合在一起,所以无法直接应用到IP化的架构中。因此,本文对传统数据链中经典的M序列报文和J序列报文按照IP化架构进行改造。对所有报文进行逐条分析,将与网络管理相关报文逐字段解析并融合成统一的底层报文,将雷达探测等战术类报文分类并归至各自的战术应用进行管理。本文利用Riverbed Modeler进行建模并实验,实验结果证明:基于IP的多数据链网络可以使多种数据链高效互联,不受底层传输技术限制;ROHC压缩算法能够适应不同流量的IP化数据链网络;通过对IP化数据链网络性能优化,与传统数据链相比,IP化数据链可以在性能损耗可接受的范围实现多种数据链灵活组网。

陈帅[6](2020)在《基于网络/WPF技术的无人机地空数据传输与监视系统设计》文中提出无人机应用领域的拓宽,对无人机地空数据传输与监视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人机地空数据传输向着高带宽、网络化的趋势发展,使得传统无人机机载参数读写机制和用户协议需有所优化,与数据监视密切相关的地面站图形开发框架也无法满足日渐复杂的监控需求。因此本文利用网络和WPF技术对无人机机载软硬件和地面站软件进行综合设计,针对UDP协议存在的面向无连接、不可靠特性,设计适用于无人机的可靠用户协议。无人机机载网络通信软硬件设计。首先分析了网络通信协议特点,采用UDP协议作为网络通信的基础协议。机载端针对现有STM32飞行控制器,选择了合适的网络通信设备,改进了控制器的硬件接口,完成了机载端网络通信底层驱动整合。通信机制与用户协议设计。设计了基地址加偏移量的参数表示方式,实现了灵活的参数读写机制和用户协议。此外,针对UDP协议不可靠的特点,在用户协议中增加搜索、连接建立、保活等连接维护机制;提出了适用于无人机的补发确认机制,以改善无人机网络通信的可靠性。地面站软件设计。基于WPF框架,采用C#多线程技术完成了地面站数据流处理的分层设计。设计了地面站后台数据表读写和前台界面更新机制。此外结合实际需求,设计了用户数据表和曲线显示等可视化模块。最后将本套系统进行了测试并在实际项目中进行了使用,验证了可行性。

党浩[7](2020)在《多路径路由技术研究与节点设计》文中指出互联网最初的OSPF和BGP等Internet路由协议主要被设计来提供端到端的“尽力而为”服务,这些协议通过利用分布式的自治协议提供到达目的子网的单一路径。然而互联网流量的指数式增长与越来越广泛的服务场景使得上层应用对底层网络链路带宽、端到端时延、可靠性等指标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持续向上层提供服务,运营商不断的部署新的网络设备,铺设更高速度的底层链路。传统的路由协议已无法充分利用规模越来越大的网络结构,同时也难以向上层业务提供灵活的传输服务。多路径传输为底层网络传输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它充分利用了单个链路上的空间和时间复用能力,可以作为带宽聚合、最小化端到端时延、提高鲁棒性等网络功能的实现技术手段。由于路由设备的多网卡接口实现,自治系统ISP的多宿主机部署方式,使得Internet拓扑天然具有多路径的特性,因而在现有网络中实现多路径传输是可行的。从微观时间角度观察,网络中的报文并不是均匀分布,而是有突发性的“火车式行为”,即Flowlet现象。本文提出了以Flowlet为传输单位的多路径路由系统。本文主要工作和贡献如下:第一,利用Flowlet之间的时间差,抵消了多路径传输时不同路径之间的延时差,从而解决了多路径传输中的报文乱序问题。第二,通过在IP报文TTL字段嵌入标签信息,能够在现有IP网络中实现多路径路由系统且不影响原来的路由方式。第三,设计并实现了微流标签转发系统,使用源路由、标签转发、触发更新等技术解决了多路径传输中的路由控制、时钟同步、控制信息分发与更新等问题,在兼容现有网络协议的基础上实现了一套灵活的多路径路由系统。通过对系统的测试验证了该多路径路由系统在提高网络带宽、抵抗链路波动、故障规避、降低报文乱序率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贾鹏涛[8](2020)在《基于SOME/IP协议的Demo小车Ethernet通信系统设计及建模仿真》文中认为伴随着汽车电子产品的不断增多,车内系统规模和复杂性日益增强,车辆功能的持续增长,汽车对车载通信的要求越来越高。车载以太网技术凭借着高带宽、高开放性、强扩展性等优势,被汽车行业认为是下一代的主流车载网络技术。SOME/IP作为车载以太网技术的核心应用层协议之一,通过服务发现,接收方在需要通信时才请求发送方发送数据,致使总线上不会出现过多不必要的数据,从而降低负载。本文根据Demo小车特定的功能需求基于以太网设计通信系统,以太网通信系统设计的核心内容是服务定义和服务部署,即将汽车功能抽象为服务并定义服务的收发关系,小车的通信系统使用的是基于服务的SOME/IP技术。首先介绍了车载以太网和SOME/IP技术的发展现状,并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然后对Demo小车通信系统设计和验证过程进行了阐述,主要内容如下:1.服务定义。Demo小车有摄像头控制、导航信息显示和车速信息等功能,根据不同的通信行为将其定义为Method、Method、Event和Field等接口类型实现服务定义,并配置合理的输入输出参数,实现服务数据传输,为后续服务部署和通信参数配置做好准备。2.通信系统设计,该阶段主要包括服务部署和1-4层通信系统设计。定义服务之后,通过将服务的提供者和消费者部署给对应的软件模块,实现服务的实例化,之后将实例化的软件模块分配给硬件ECU,实现服务在硬件层级的通信关系。在服务通信关系确定之后,需要根据数据类型和通信场景确定服务使用的传输协议,当服务对实时性要求较高并且传输的数据量小时,使用UDP传输;当服务传输数据量大并且对实时性要求不高时,使用TCP传输。之后设置IP地址、VLAN、MAC等参数,完成通信系统设计。3.系统仿真。本文基于VN5640和CANoe搭建仿真环境,验证系统有效性。通过仿真其Find、Offer、订阅、订阅ACK等报文的正确性验证SD通信,通过仿真Method、Event和Field等报文的正确性验证SOME/IP通信。Demo小车的通信系统设计是通过PREEvision(试用版)软件来实现,导出通信系统的ARXML文件,使用CANoe(试用版)软件进行系统仿真,本文仿真实验验证了Demo小车通信系统的有效性。

郝博[9](2020)在《基于ARM的多通道信息交互方法及系统设计》文中提出卫星导航系统具有覆盖范围广、全天候、精度高、应用便捷等优点,已成为当今世界应用最广泛的定位导航授时手段。随着卫星导航系统应用的不断推广和深入,卫星导航电子通讯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卫星导航终端系统中设备总线种类繁多,在单点定位模式、RTK模式等多种不同测试模式下,上层导航综合控制系统需要和下层多总线设备进行通信。如何构建一个通用的多通道信息交互系统以实现上下层设备间的信息共享和数据传输,成为了当前研究的重点方向。设计一款综合性的多通道信息交互系统,实现异构网络间的信息传输和共享,对于提高卫星导航终端系统的性能以及测试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实际应用和理论研究的需求对基于ARM的多通道信息交互方法和系统展开研究和设计,主要内容有:一、对卫星导航终端系统中上下层设备间的通信需求以及信息交互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得出多通道信息交互系统的研究方向,确定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是实现以太网、CAN总线和串口协议三种通信方式之间的协议转换和数据传输,并进一步提高系统的通用性、可靠性以及稳定性。二、对系统中用到的三种通信协议和接口的技术特点进行研究,对硬件实现平台和操作系统进行选择,给出一种基于ARM-Linux的多通道信息交互系统总体设计方案。三、根据总体设计方案的要求,对系统硬件各模块电路展开方案研究及设计。选用基于ARM9内核的S3C2440微处理器作为多通道信息交互系统的主控芯片,并搭建其最小系统。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基于DM9000C网卡控制器的多协议以太网接口模块、基于MCP2510的CAN总线冗余接口模块、包含RS-232和RS-422两种物理接口形式的串行通信接口模块以及电源管理模块的硬件电路,并进行印制电路板的绘制及焊接,最终完成多通道信息交互系统硬件平台的实现。四、在硬件平台实现的基础上,进行多通道信息交互系统的软件设计。根据设计要求搭建嵌入式Linux系统的交叉开发环境,并对Linux系统的引导程序、内核和根文件系统进行配置和移植。开发以太网控制器的驱动程序,在TCP/IP协议栈的支持下,通过调用socket套接字实现基于TCP和UDP两种传输层协议的以太网模块的数据通信。开发CAN控制器驱动程序,并实现了双线冗余控制,提高通信的可靠性,实现了CAN接口模块数据收发功能。最后进行协议转换应用程序的开发,并在实验室环境下模拟卫星导航终端系统环境,对整个系统进行测试实验。实验结果分析表明,多通道信息交互系统的各项目标功能已经实现,可通过该系统实现以太网协议与CAN总线协议、以太网协议与串口协议之间可靠、稳定的双向协议转换。

李海潇[10](2019)在《异构网络多径并行传输中发送端数据分配方案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各种接入技术和标准的不断演进以及用户多样化应用需求的不断出现,各种采用不同接入技术的无线网络正在被运营商快速地部署在各种应用场景中。在多种无线网络同时覆盖的异构网络场景下,终端可同时通过多个接口使用多条路径传输数据,从而充分利用系统中的有效带宽,提高数据传输速率。然而多条路径在带宽、时延、能耗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使得经不同路径传输的、属于同一流的数据包乱序到达接收端,导致接收缓存阻塞,系统吞吐量降低。为减轻由于路径差异造成的数据乱序问题对异构网络多径并行传输CMT(Concurrent Multipath Transfer)系统传输性能产生的影响,提出一种发送端数据分配方案DDMTCP。方案首先在现有时延预测模型的基础上考虑路径容量的影响,提出一个准确的前向传输时延预测模型,根据预测值为系统中的路径分配数据;在进行数据分配时,首先进行待分配路径的选择,为了充分利用系统中的空闲带宽,选择系统当前状态下路径容量不为0的时延最小路径作为待分配路径;然后计算为待分配路径分配的数据包对应DSN编号,即计算经待分配路径传输的数据包到达接收端之前,有多少个数据包会经路径容量为0时延却小于待分配路径的路径先于该数据包到达接收端,跳过这些数据包取发送缓存区中对应DSN编号的数据包分配给待分配路径。仿真结果表明发送端使用本文方案为各路径分配数据可有效减轻接收端数据包乱序程度,提高系统吞吐量。在上述分配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提高能量利用率的发送端数据分配方案IEMTCP。首先通过分析数据包在系统中的传输过程建立一个路径能耗计算模型;然后根据所得路径能耗值设计一个新的与能耗相关的拥塞窗口调整策略,策略的目标是通过增加能耗较小路径每次拥塞窗口更新之后的路径容量,来增加路径的传输能力;最后通过定义一个与能耗和传输速率相关的路径评价因子,采用DDMTCP中的计算DSN编号方法为各路径分配数据包。仿真结果表明,使用本文方案为路径分配数据包可以在不牺牲系统吞吐量的前提下降低系统能耗。

二、TCP/IP传输层协议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CP/IP传输层协议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天地一体化网络16位协议栈传输层与网络层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天地一体化网络相关研究
        1.2.2 网络协议栈相关研究
    1.3 论文主要工作与结构
    1.4 本章小结
2 相关概念与技术
    2.1 标识网络
    2.2 基于标识的天地一体化网络
    2.3 Linux网络协议栈
    2.4 本章小结
3 天地一体化网络16位标识协议栈设计
    3.1 设计需求分析
    3.2 系统架构及模块设计
    3.3 标识协议栈套接口层设计
    3.4 标识协议栈网络层设计
        3.4.1 标识地址结构设计
        3.4.2 标识协议栈网络设备管理设计
        3.4.3 标识协议报文首部设计
        3.4.4 标识协议报文处理流程设计
        3.4.5 标识协议报文分片与重组设计
        3.4.6 标识协议接口设计
        3.4.7 通用控制消息协议设计
        3.4.8 基于标识协议栈的多路径并发传输机制设计
    3.5 标识协议栈传输层设计
        3.5.1 标识协议栈UDP和UDP-LITE支持设计
        3.5.2 标识协议栈TCP支持设计
    3.6 标识协议栈配置管理接口设计
    3.7 本章小结
4 天地一体化网络16 位标识协议栈实现
    4.1 系统总体实现概述
    4.2 标识协议栈套接口层实现
    4.3 标识协议栈网络层实现
        4.3.1 标识协议栈网络设备管理实现
        4.3.2 标识协议实现
        4.3.3 标识协议报文分片与重组实现
        4.3.4 通用控制消息协议实现
        4.3.5 基于标识协议栈的多路径并发传输机制实现
    4.4 标识协议栈传输层实现
        4.4.1 标识协议栈UDP和UDP-LITE支持实现
        4.4.2 标识协议栈TCP支持实现
    4.5 标识协议栈配置管理接口实现
    4.6 本章小结
5 天地一体化网络16位标识协议栈测试
    5.1 测试拓扑及方法
    5.2 网络设备管理模块功能测试
    5.3 通用控制消息协议通信测试
    5.4 标识协议栈传输层协议测试
        5.4.1 UDP和UDP-LITE协议通信测试
        5.4.2 TCP协议通信测试
    5.5 分片与重组功能测试
    5.6 标识协议栈配置管理接口功能测试
    5.7 标识协议栈性能测试
    5.8 基于标识协议栈的多路径并发传输机制测试
        5.8.1 测试拓扑
        5.8.2 功能测试
        5.8.3 性能测试
    5.9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HTTP协议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二、HTTP协议发展史
三、HTTP原理
    (一)HTTP协议与网络参考模型
    (二)HTTP协议与传输层协议
四、HTTP协议新进程
    (一)HTTP/2
    (二)HTTP/3
        (1)基于UDP协议。
        (2)快速握手。
        (3)集成TLS 1.3。
        (4)可靠性依旧。
五、结语

(3)面向车载以太网的安全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进展
        1.2.1 车载以太网技术演进
        1.2.2 车载网络安全通信技术研究现状
        1.2.3 基于车载以太网的安全协议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及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工作
        1.3.2 论文创新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
    2.1 车载网络通信技术
        2.1.1 CAN
        2.1.2 FlexRay
        2.1.3 车载以太网
    2.2 面向服务架构
        2.2.1 SOA简介
        2.2.2 V-SOA技术
    2.3 AUTOSAR平台架构
        2.3.1 AUTOSAR分层模型
        2.3.2 AUTOSAR以太网通信栈
    2.4 车辆通信安全分析
        2.4.1 安全威胁
        2.4.2 安全策略
    2.5 密码学与身份认证技术
        2.5.1 单向加密技术
        2.5.2 双向加密技术
        2.5.3 身份认证技术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SOME/IP协议研究与设计
    3.1 车载以太网安全通信需求分析
        3.1.1 问题描述
        3.1.2 需求分析
    3.2 S-SOME/IP概述
        3.2.1 定义
        3.2.2 功能概述
    3.3 消息传输机制设计
        3.3.1 传输报文格式
        3.3.2 消息传输模式
        3.3.3 数据序列化
    3.4 服务发现机制设计
        3.4.1 服务发现报文格式
        3.4.2 服务发现机制
    3.5 安全机制设计
        3.5.1 安全粒度
        3.5.2 安全级别
        3.5.3 高级授权规则集
        3.5.4 服务发现安全
        3.5.5 数据传输安全
    3.6 通信流程设计
    3.7 服务设计
        3.7.1 ACC系统的网络拓扑
        3.7.2 ACC系统服务设计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SOME/IP协议实现
    4.1 安全的消息传输
        4.1.1 消息传输报文的数据结构
        4.1.2 消息传输机制实现
    4.2 服务发现
        4.2.1 服务发现报文的数据结构
        4.2.2 服务发现过程实现
    4.3 认证握手
        4.3.1 认证报文的数据结构
        4.3.2 认证握手机制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S-SOME/IP协议测试与评估
    5.1 测试环境说明
    5.2 总体测试设计
    5.3 功能测试
        5.3.1 构建测试用例
        5.3.2 服务提供功能测试结果及分析
        5.3.3 事件组订阅功能测试结果分析
        5.3.4 请求/响应功能测试结果及分析
        5.3.5 事件通知功能测试结果及分析
        5.3.6 认证握手功能测试结果及分析
        5.3.7 消息加密功能测试结果及分析
    5.4 性能测试
        5.4.1 TET指标测量结果及分析
        5.4.2 RTT指标测量结果及分析
    5.5 S-SOME/IP优势分析
        5.5.1 基于IPSec的SOME/IP通信方案
        5.5.2 基于TLS的SOME/IP通信方案
        5.5.3 S-SOME/IP安全通信解决方案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基于QoE的实时通信传输优化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技术介绍
    2.1 实时通信技术
        2.1.1 WebRTC API简介
        2.1.2 WebRTC建立实时通信的流程
        2.1.3 实时音视频通信系统中的编解码器
        2.1.4 实时通信系统的拓扑结构
        2.1.5 WebRTC的安全性
        2.1.6 WebRTC的扩展
    2.2 QUIC协议简介
    2.3 多路径传输技术简介
        2.3.1 多路径TCP
        2.3.2 多路径QUIC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QoE与传输优化策略的研究
    3.1 QoE评估方法与模型的研究
        3.1.1 体验质量评估简介
        3.1.2 体验质量的评价方法
        3.1.3 体验质量的评价模型
    3.2 实时通信系统的研究
    3.3 QUIC应用在实时通信场景的优势
    3.4 QUIC应用在实时通信场景的改进
        3.4.1 调整帧的格式
        3.4.2 增加不可靠标记
        3.4.3 改进拥塞控制
    3.5 多路径传输在实时通信场景的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传输优化策略的应用
    4.1 搭建实时通信环境
        4.1.1 实时通信信令的设计
        4.1.2 搭建Web端实时音视频通信系统
        4.1.3 搭建i OS端实时音视频通信系统
    4.2 应用QUIC协议
    4.3 应用多路径传输技术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传输优化测试与结果分析
    5.1 应用QUIC后的测试结果分析
    5.2 应用多路径传输后的测试结果分析
    5.3 体验质量评估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基于IP的异构多数据链互联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2 战术数据链及数据链互联相关技术
    2.1 战术数据链的组成及发展
    2.2 Link-11数据链
        2.2.1 Link-11的技术特点
        2.2.2 Link-11的接入控制协议
        2.2.3 Link-11的报文标准
    2.3 Link-16数据链
        2.3.1 Link-16的技术特点
        2.3.2 Link-16的接入控制协议
        2.3.3 Link-16的报文标准
    2.4 TTNT数据链
        2.4.1 TTNT的技术特点
        2.4.2 TTNT的接入控制协议
    2.5 现有数据链互联技术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IP的异构多数据链互联技术
    3.1 研究思路
    3.2 基于IP的多数据链分层结构
    3.3 多数据链网络节点间通信
    3.4 数据链战术报文规划
        3.4.1 M序列报文
        3.4.2 J序列报文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IP的多数据链互联体系的设计
    4.1 应用层
        4.1.1 基于IP的多数据链应用
        4.1.2 传统数据链兼容应用
    4.2 传输层
    4.3 网络层
        4.3.1 IP报头压缩
        4.3.2 路由协议
    4.4 数据链接入层
    4.5 本章小结
5 多数据链互联网络仿真系统实现及性能分析
    5.1 RiverbedModeler仿真工具介绍
    5.2 基于IP的异构多数据链互联网络仿真模型实现
        5.2.1 网络模型设计与实现
        5.2.2 节点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5.2.3 进程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5.3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5.3.1 多数据链综合应用仿真实验
        5.3.2 与传统数据链网络的性能对比
        5.3.3 ROHC报头压缩算法性能
        5.3.4 不同数据链网络中的路由协议性能对比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基于网络/WPF技术的无人机地空数据传输与监视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关键技术及研究目的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引言
    2.2 系统需求分析
    2.3 网络通信协议概述与选择
        2.3.1 OSI参考模型概述
        2.3.2 TCP协议
        2.3.3 UDP协议
        2.3.4 传输层协议对比与选择
        2.3.5 可靠UDP协议
    2.4 地面站软件平台选择
        2.4.1 语言及开发框架分析
        2.4.2 C#下的UdpClient类
    2.5 机载网络通信选型
        2.5.1 网络通信模块选型
        2.5.2 飞行控制器硬件调整
        2.5.3 SPI8266 模块驱动设计
        2.5.4 W5500 模块驱动设计
        2.5.5 机载网络通信应用层封装
    2.6 网络通信电台选型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通信机制与用户协议设计
    3.1 引言
    3.2 基于数据表的通信机制设计
        3.2.1 Mavlink协议
        3.2.2 机载参数读写方案设计
        3.2.3 基地址与偏移量结合的数据标识
    3.3 机载参数用户协议设计
    3.4 可靠通信协议设计
        3.4.1 连接管理和抢占机制
        3.4.2 连接建立——四次握手
        3.4.3 连接维护——连接保活
        3.4.4 连接断开——两次挥手
        3.4.5 补发确认机制
        3.4.6 指令上传与可靠传输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据传输机制实现
    4.1 引言
    4.2 地面站数据收发及处理
        4.2.1 通信设备基类
        4.2.2 缓冲机制设计
    4.3 地面站连接维护实现
        4.3.1 状态机设计模式
        4.3.2 .NET状态机库Stateless
        4.3.3 搜索和连接网络通信机制设计
    4.4 机载端连接维护实现
    4.5 补发确认机制实现
        4.5.1 补发确认接收机制
        4.5.2 补发确认请求机制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面用户监控软件设计
    5.1 引言
    5.2 地面站运行架构设计
    5.3 后台逻辑层设计
    5.4 前台界面层
        5.4.1 界面线程安全
        5.4.2 显示器硬件刷新事件
        5.4.3 界面框架
    5.5 可视化用户模块设计
        5.5.1 机载参数用户数据表模块
        5.5.2 机载参数动态曲线显示模块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应用
    6.1 引言
    6.2 实验验证与测试
        6.2.1 补发确认机制验证
        6.2.2 数据传输模块测试
        6.2.3 网络通信测试
        6.2.4 半实物仿真应用测试
    6.3 风洞试验应用
    6.4 无人浮升一体飞行器自主飞行试验
        6.4.1 室内调试阶段
        6.4.2 外场飞行阶段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7)多路径路由技术研究与节点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贡献
    1.4 本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技术分析
    2.1 多路径路由技术
        2.1.1 多路径路由原理
        2.1.2 多路径路由协议
        2.1.3 多路径路由算法
        2.1.4 多路径路由应用
    2.2 源路由技术
        2.2.1 源路由原理
        2.2.2 源路由协议
        2.2.3 源路由应用
    2.3 传输流量突发性研究
        2.3.1 主机流量突发性
        2.3.2 网络流量突发性
        2.3.3 突发流量的利弊和应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路径路由系统设计与实现
    3.1 设计需求
    3.2 多路径路由系统设计思想
        3.2.1 微流多路径
        3.2.2 路径控制
        3.2.3 网关源路由
        3.2.4 节点转发
    3.3 路径控制设计与实现
        3.3.1 传输信息分类
        3.3.2 报文类型控制
        3.3.3 控制信息分发与更新
        3.3.4 路径逻辑抽象
        3.3.5 多路径计算
    3.4 控制报文设计与实现
        3.4.1 控制报文结构
        3.4.2 控制报文内容
        3.4.3 控制报文处理
    3.5 数据报文设计与实现
        3.5.1 数据报文结构
        3.5.2 数据报文处理
    3.6 系统部署
        3.6.1 独立部署
        3.6.2 混合部署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路由节点设计与实现
    4.1 基础技术介绍
        4.1.1 抓包工具libpcap
        4.1.2 发包工具libnet
        4.1.3 数据库技术
        4.1.4 其它相关技术
    4.2 网关节点设计与实现
        4.2.1 网关逻辑结构
        4.2.2 转发策略
        4.2.3 微流状态
        4.2.4 路径信息
        4.2.5 路由计算
        4.2.6 报文处理
    4.3 转发节点设计与实现
        4.3.1 控制信息处理与维护
        4.3.2 数据报文处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搭建与测试
    5.1 测试环境
        5.1.1 测试拓扑
        5.1.2 基础设备
        5.1.3 实验工具
        5.1.4 环境配置
    5.2 功能验证
    5.3 性能测试
        5.3.1 时延测试
        5.3.2 传输功能测试
        5.3.3 iperf测试
        5.3.4 链路波动测试
        5.3.5 报文乱序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后续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基于SOME/IP协议的Demo小车Ethernet通信系统设计及建模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研究现状
        1.2.1 汽车总线技术发展现状
        1.2.2 车载以太网研究现状
        1.2.3 SOME/IP研究部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结构
第2章 SOME/IP通信关键技术分析
    2.1 引言
    2.2 车载以太网物理层技术
    2.3 车载以太网数据链路层技术
    2.4 车载以太网网络层协议
    2.5 车载以太网传输层协议
    2.6 SOME/IP协议
        2.6.1 SOME/IP报文
        2.6.2 序列化
        2.6.3 SOME/IP通信方式
    2.7 SOME/IP SD
        2.7.1 SOME/IP SD报文
        2.7.2 SOME/IP SD通信行为
第3章 Demo小车通信系统设计与建模
    3.1 引言
    3.2 Demo小车介绍
        3.2.1 中央网关
        3.2.2 全景影像系统
        3.2.3 仪表
        3.2.4 整车控制单元
        3.2.5 Demo小车通信内容
    3.3 PREEvision介绍
    3.4 Demo小车通信设计与建模
        3.4.1 服务定义
        3.4.2 服务实施
        3.4.3 硬件设计
        3.4.4 服务部署
        3.4.5 通信设计
        3.4.6 Socket配置
        3.4.7 序列化
        3.4.8 服务发现
第4章 通信系统仿真分析
    4.1 引言
    4.2 AUTOSAR文件
    4.3 通信系统仿真
        4.3.1 SOME/IP SD通信仿真
        4.3.2 SOME/IP通信仿真
总结与展望
    工作总结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基于ARM的多通道信息交互方法及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信息交互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串口服务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协议转换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1.3.1 研究内容
        1.3.2 结构安排
第2章 多通道信息交互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2.1.1 上层导航综合控制系统通信功能需求分析
        2.1.2 下层卫星导航定位终端通信功能需求分析
    2.2 系统性能需求分析
    2.3 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2.3.1 硬件平台选择及总体设计方案
        2.3.2 嵌入式操作系统选择及软件总体设计方案
    2.4 系统协议原理性分析
        2.4.1 以太网与TCP/IP协议
        2.4.2 CAN总线协议
        2.4.3 串口通信协议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通道信息交互系统硬件的设计与实现
    3.1 主控芯片及其最小系统的硬件设计
        3.1.1 ARM处理器S3C2440
        3.1.2 复位电路设计
        3.1.3 JTAG下载电路设计
        3.1.4 时钟电路设计
        3.1.5 存储器系统设计
    3.2 多协议以太网接口模块研究与设计
        3.2.1 设计分析
        3.2.2 硬件电路设计
    3.3 CAN总线冗余接口模块研究与设计
        3.3.1 设计分析
        3.3.2 硬件电路设计
    3.4 串行通信接口模块研究与设计
    3.5 电源管理模块设计
        3.5.1 设计分析
        3.5.2 直流降压电路设计
    3.6 印制电路板的设计和绘制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通道信息交互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4.1 建立嵌入式Linux系统交叉开发环境
        4.1.1 建立PC开发环境
        4.1.2 安装交叉编译器
    4.2 嵌入式Linux系统的移植
        4.2.1 系统引导程序Bootloader的移植
        4.2.2 Linux内核的配置和移植
        4.2.3 移植根文件系统
    4.3 通信模块驱动程序开发与研究
        4.3.1 多协议以太网接口驱动程序开发
        4.3.2 CAN总线冗余接口驱动程序开发
    4.4 协议转换应用程序开发
        4.4.1 协议转换研究
        4.4.2 以太网与CAN总线协议的转换
        4.4.3 以太网与串行通信协议的转换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5.1 硬件系统测试
    5.2 功能模块测试
        5.2.1 以太网接口通信测试
        5.2.2 CAN总线接口通信测试
    5.3 多通道信息交互系统功能测试
        5.3.1 以太网与串口通信协议转换测试
        5.3.2 以太网与CAN协议转换通信测试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异构网络多径并行传输中发送端数据分配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异构网络多径并行传输研究综述
        1.2.1 异构网络研究简介
        1.2.2 多径并行传输技术研究现状
        1.2.3 数据乱序对系统传输性能的影响及其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多径并行传输中的乱序问题研究
    2.1 建立基于MPTCP协议的多径并行传输模型
        2.1.1 选定多径传输的协议层次
        2.1.2 分析传输层的多径并行传输
    2.2 分析基于传输时延预测的发送端数据分配方案
        2.2.1 时延预测模型
        2.2.2 数据分配方式
    2.3 分析已有研究中的现存问题并提出本文所做的改进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减轻CMT中乱序程度的发送端数据分配方案
    3.1 前向传输时延预测模型的改进
    3.2 数据包分配粒度的确定
    3.3 发送端数据分配方案DDMTCP
        3.3.1 待分配路径的选择
        3.3.2 发送数据包DSN编号的计算
        3.3.3 分配方案执行步骤
    3.4 仿真结果及分析
        3.4.1 仿真环境的搭建
        3.4.2 仿真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提高系统能量利用率的发送端数据分配方案
    4.1 拥塞窗口增加量与路径容量之间的关系
    4.2 路径能耗计算模型
    4.3 基于时延和能耗感知的拥塞控制算法
        4.3.1 MPTCP拥塞控制算法设计原则
        4.3.2 拥塞窗口增加量的计算
    4.4 发送端数据分配方案IEMTCP
        4.4.1 路径的评价与选择
        4.4.2 发送数据包DSN编号的确定
        4.4.3 分配方案执行步骤
    4.5 仿真与分析
        4.5.1 仿真条件的设定
        4.5.2 仿真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总结
    5.2 下一步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TCP/IP传输层协议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天地一体化网络16位协议栈传输层与网络层的设计与实现[D]. 辛文强.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HTTP协议研究综述[J]. 李康,陈清华,卢金星. 信息系统工程, 2021(05)
  • [3]面向车载以太网的安全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张玲慧.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基于QoE的实时通信传输优化的研究与应用[D]. 李炫杉.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 2020(07)
  • [5]基于IP的异构多数据链互联技术研究[D]. 韩婷婷.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6]基于网络/WPF技术的无人机地空数据传输与监视系统设计[D]. 陈帅.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7]多路径路由技术研究与节点设计[D]. 党浩.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8]基于SOME/IP协议的Demo小车Ethernet通信系统设计及建模仿真[D]. 贾鹏涛. 湖南大学, 2020(08)
  • [9]基于ARM的多通道信息交互方法及系统设计[D]. 郝博.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10]异构网络多径并行传输中发送端数据分配方案研究[D]. 李海潇. 河北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TCP/IP 传输层协议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