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硫酸多糖911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海洋硫酸多糖911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一、海洋硫酸多糖911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徐慧,杨新宇,赵哲辉,王琰[1](2021)在《多糖药物体内代谢及PK/PD关键技术研究的进展与思考》文中研究说明多糖药物是一类安全有效的天然药物,具有抗肿瘤、免疫调节、抗氧化等广泛的药理活性,目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由于多糖本身的相对分子质量大,大部分没有紫外吸收和荧光基团,使得多糖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均比较困难。此外,内源性的糖类物质也可能对生物样品中的多糖测定造成一定干扰,因此,多糖药物的体内代谢及PK/PD关键技术一直是研究热点。本文综合近年来发表的相关文献,对多糖药物的生物学活性、药代动力学特征进行综述,提出肠道菌可能是影响多糖药物代谢及药效的潜在"器官",并对肠道菌介导的多糖药物体内代谢及PK/PD关键技术研究提出思考,以期为多糖药物的药代、药效及分子机制的研究提供更多可参考的科学思路。

刘小艳[2](2021)在《丹葛酚酮胶囊质量标准提升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建立丹葛酚酮胶囊的HPLC指纹图谱,同时测定其中9种主要成分的含量,完善提升丹葛酚酮胶囊的质量标准。(2)采用UPLC-MS/MS对丹葛酚酮提取物大鼠血浆中移行成分进行分析鉴定,为药动学和体内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参考。(3)建立丹葛酚酮提取物中8种主要成分在大鼠血浆中药物浓度的分析方法,开展药代动力学研究,阐明主要药动学参数,揭示丹参葛根对药配伍的作用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1)采用Eclipse XDB-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0.05%甲酸-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 L·min-1,检测波长280 nm,柱温30℃,进样量10μL,建立10批丹葛酚酮胶囊的HPLC指纹图谱,并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软件(2012版)进行相似度评价。同时测定10批丹葛酚酮胶囊中9种成分的含量。(2)收集SD大鼠单次灌胃丹葛酚酮提取物30 min血浆样品,采用Agilent 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2.1 mm×50 mm,1.8μm),以0.05%甲酸水溶液(A)-乙腈(B)为流动相系统进行梯度洗脱,柱温35℃,流速0.2 m L·min-1,采用电喷雾离子源,MS和MS/MS扫描模式进行正、负离子检测,分析大鼠血浆中的原型成分和代谢产物。(3)SD大鼠单剂量灌胃丹葛酚酮提取物、丹参酚酮提取物、葛根黄酮提取物,采集24 h内不同时间点的血浆样品,经蛋白沉淀法处理后,以Eclipse plus C18(2.1 mm×50 mm,1.8μm)为色谱柱,以0.1%甲酸水溶液(A)-0.1%甲酸乙腈溶液(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采用电喷雾离子源以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正负离子分段检测。采用DAS 3.2.2软件进行非房室模型拟合,计算8个主要成分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1)建立了丹葛酚酮胶囊HPLC指纹图谱,共标定出28个共有峰,经与对照品比对指认了16个色谱峰,10批丹葛酚酮胶囊的相似度均大于0.99。含量测定方法经线性、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和加样回收考察符合定量分析要求,10批丹葛酚酮胶囊中3′-羟基葛根素、葛根素、3′-甲氧基葛根素、葛根素芹菜糖苷、大豆苷、丹酚酸B、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的含量分别为9.01-12.44,53.98-65.39,13.89-15.51,13.24-19.43,14.15-18.44,58.24-75.68,2.03-2.63,1.09-1.45,2.93-3.72 mg/粒。(2)通过与空白生物样品、阴性生物样品、体外样品的提取离子色谱图、质谱碎片裂解信息比对,结合对照品信息,在大鼠血浆中共鉴定出34个移行成分,其中包括13个原型成分和21个代谢产物,主要代谢途径为羟基化、甲基化、葡萄糖醛酸化、硫酸酯化等。(3)8种成分的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血浆样品室温放置4 h、血浆样品处理后室温放置12 h、-80℃放置10天以及反复冻融3次的日内、日间精密度小于11%,精密度和准确度等均符合生物样品分析的要求,适用于丹葛酚酮提取物中8种成分的药动学研究。与灌胃单方丹参酚酮和葛根黄酮提取物相比,灌胃复方丹葛酚酮提取物后大鼠血浆中葛根黄酮和丹参酮成分AUC及Cmax均显着增加;血浆中丹酚酸B的各项药动学参数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HPLC指纹图谱结合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可行,操作简单,结果准确、稳定,完善提升了丹葛酚酮胶囊的质量标准。(2)建立的UPLC-MS/MS分析可为丹葛酚酮提取物在血浆中移行成分的定性分析提供一种快速、简单、可靠的分析手段,为药代动力学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技术方法。(3)丹参葛根有效组分配伍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点,可显着提高葛根黄酮和丹参酮成分的血药浓度。该研究结果不仅为丹参葛根对药配伍理论提供了科学阐释,而且为丹葛酚酮胶囊的临床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参考。

胡文军[3](2021)在《栀灵复方颗粒的制备及其镇静助眠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拟将对镇静助眠有效的临床经验方栀灵复方进行剂型改进,研制出栀灵复方颗粒,并对其进行颗粒剂制备工艺、药效、药动学、质量标准、初步稳定性研究,为药物的开发与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首先,根据处方中中药饮片的临床提取方法和有效成分的化学性质选择水煎煮法提取,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以栀子苷和橙皮苷含量为指标,对栀灵复方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然后,对稀释剂、润湿剂及药物与稀释剂的比例进行单因素考察,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以成型率、休止角、堆密度、吸湿率、溶化率为指标,优选最佳成型工艺。并对栀灵复方颗粒进行质量标准研究及初步稳定性试验。药效方面,采用自主活动试验对栀灵复方汤液及颗粒进行镇静助眠研究,并对栀灵复方开展最大耐受量试验。药代动力学方面,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颗粒中栀子苷在大鼠体内的含量测定方法,进而进行一只动物采血一次和同只动物多次采血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通过提取工艺的研究得出了最佳提取工艺为加水量为10倍、提取3次、第一次1.0h,第二次0.5h,第三次0.5h。通过成型工艺的研究,得出了颗粒最佳成型工艺为浸膏粉末与可溶性淀粉比例1∶0.75,润湿剂70%乙醇(用量为浸膏粉末量的24%)制软材,干燥,整粒,即得。分别建立了栀灵复方颗粒中天麻和延胡索薄层鉴别的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栀子苷和橙皮苷含量的方法,以及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对颗粒中总多糖含量进行测定的方法,初步建立了栀灵复方颗粒的质量标准,初步稳定性试验结果显示各项指标符合规定。药效试验证实栀灵复方汤液及颗粒具有镇静助眠的作用,最大耐受量试验结果显示最大耐受倍数为135.44,表明颗粒对人体安全,同时得出成人日服剂量不得大于15倍处方量。两次药代动力学研究显示大鼠口服给药后颗粒中栀子苷的房室模型属于一室模型,栀子苷首先在体内快速吸收浓度达到一个峰值,接着可能由于肝肠循环出现第二峰,最后栀子苷全部吸收浓度趋于零。两次药代动力学研究中栀子苷在大鼠体内的t1/2分别为13.70h和8.07h,Tmax分别为0.25h和0.50h,表明口服给药后栀子苷在大鼠体内吸收较快。结论:本研究表明栀灵复方颗粒有效安全,制备工艺合理,方法稳定可行,为镇静助眠药物的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

徐胜[4](2021)在《黄精中主要药效成分的质量评价及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明确黄精中多糖组成及辐照前后黄酮的含量变化,研究黄精黄酮提取物在大鼠体内的代谢过程。黄精与玉竹样品经除酯后提取,所得的多糖进行盐酸水解,PABA衍生,最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HPLC-FLD)进行测定,单糖的分离采用Inertsil ODS-3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组成为5mmol/L甲酸铵(含0.3%甲酸和20 mmol/L四丁基硫酸氢铵):乙腈=97:3;激发波长(Ex)为313 nm,发射波长(Em)为358 nm。黄精中黄酮的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进行测定,流动相组成为0.02%磷酸水溶液(A)-乙腈(B),梯度洗脱,柱温43℃,流速1.2 m L/min,检测波长270 nm。大鼠血浆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进行测定,流动相组成为0.1%甲酸水(A)-乙腈(B),73%B等度洗脱,流速0.4 m L/min,柱温35℃。质谱检测模式为负离子模式,多反应监测(multiple reaction monition,MRM)定量分析。正交实验优化结果显示,在衍生时间为40 min,衍生温度为70℃,衍生剂用量为200μL时PABA衍生单糖的衍生效果好,乙酸乙酯萃取减少了色谱图的杂峰,提高了检测灵敏度。在该方法的测定条件下,果糖、鼠李糖、半乳糖、葡萄糖、甘露糖、木糖和半乳糖醛酸在各自的线性范围内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7,建立的方法灵敏度高,专属性强,加样回收率在97.63%-102.52%之间,测定结果准确。黄精与玉竹的主根及须根中均含有这7种单糖,含量较高的单糖均为甘露糖,黄精中单糖含量较玉竹高,主根中单糖含量较须根中单糖含量高,使用PLS-DA分析能将黄精、玉竹及对应的须根样品区分开。在黄精黄酮的测定条件下,黄精中芦丁、杨梅素、芹菜素、槲皮素、甘草素、山奈酚和异鼠李素在设定的浓度范围内都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测定结果准确,加样回收率在97.95%-103.71%。鸡头黄精中含有所测定的7种黄酮,且黄精中黄酮含量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大而减小。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精中7种黄酮类化合物具有灵敏度高,专属性强的特点,可用于黄精中黄酮含量的测定。黄精黄酮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黄精黄酮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经拟合为二室模型,表现为快吸收和慢消除。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黄酮类化合物在大鼠体内的生物利用度逐渐降低。7种黄酮类成分可以在7 min内完成分析,最低定量限为2 ng/m L。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大鼠血浆中黄酮类化合物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测定结果准确,适用于大鼠体内的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测定。本研究采用创新性的分析方法对黄精中多糖及黄酮类成分进行了测定,并将黄酮类化合物的血浆药物浓度测定方法应用于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研究结果可为完善黄精药材的质量标准提供可行性的依据,为黄精药材的临床使用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张仪欣[5](2020)在《褐藻提取物zonarol的制备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文中提出海洋生物对生命至关重要,不同种类的海洋生物在世界不同地区的文化和营养价值都有所不同。在与太平洋接壤的西北地区,各种海藻被用作食品和民俗药物,以保持人类健康。有些种类的海藻及其成分成为世界各地的热门和公认的食物。褐藻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本文以褐藻波状网翼藻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离纯化,研究其提取工艺的优化及抗炎镇痛活性及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为未来抗炎药物的研发提供思路。本实验通过对波状网翼藻进行干燥粉碎后,通过甲醇浸提得到褐藻波状网翼藻的粗提物,通过对粗提物的进一步纯化,经高效液相色谱筛选得到具有抗炎活性的对苯二酚zonarol。确定出最佳的制备工艺:甲醇粗提物首先经过乙酸乙酯和水的萃取,得到乙酸乙酯层。在经过己烷和90%甲醇的萃取,得到90%甲醇层。最后经开放硅胶柱进行浓度洗脱和高效液相色谱的分离纯化,通过薄层色谱法(TLC)和质子核磁共振(1H NMR)对活性物质的结构进行鉴定,得到zonarol,且提取率达到2.1%。研究了褐藻波状网翼藻提取物zonarol的抗炎镇痛活性,结果表明zonarol对口注射角蛋白原诱导爪水肿的小鼠模型表现出良好的消肿作用。波状网翼藻提取物zonarol高中低剂量组和阿司匹林组均能明显抑制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肿胀。通过对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和对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肿胀实验,得出波状网翼藻提取物zonarol低中高组镇痛抑制率分别为27.63%、39.62%和66.34%,表明波状网翼藻提取物zonarol镇痛抑制率具有浓度依赖性。研究了褐藻波状网翼藻提取物zonarol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在本实验中初步研究了波状网翼藻zonarol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特性的影响。从药代动力学参数可以看出,口注射波状网翼藻提取物zonarol后,得到zonarol的Cmax、Tmax、t1/2、V和CL等数值,阐述了zonarol在大鼠体内的代谢。可能是影响了水的吸收、代谢和排泄过程,其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项清芳[6](2020)在《富硒灰树花多糖在Caco-2细胞模型中的吸收及在大鼠体内代谢动力学研究》文中指出灰树花(Grifola frondosa)富含蛋白质、膳食纤维、多糖和微量元素等多种营养成分,其中多糖是其主要活性物质,具有免疫调节、抗氧化、抗肿瘤、降血糖和降血脂等生物活性。富硒灰树花多糖是一种有机硒化合物,兼具多糖和硒的双重生物活性。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从富硒灰树花子实体中提取分离纯化得到的富硒灰树花多糖(Se-GFP)具有较好的体内抗肿瘤活性,可以增强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活性和抗氧化活性,而目前对Se-GFP在体外吸收和体内代谢动力学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本文通过建立结肠癌细胞(Caco-2)单层培养模型,研究Se-GFP在体外的转运和摄取;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通过还原胺化反应对Se-GFP进行荧光标记,进行大鼠体内的代谢动力学研究,本研究可为多糖类化合物的吸收和代谢动力学研究与应用提供基础,具有较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Caco-2单层细胞培养模型,从富硒灰树花中多糖和硒两个方面研究富硒灰树花多糖(Se-GFP)的转运与摄取。结果表明,富硒灰树花多糖Se-GFP在Caco-2细胞中的转运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型,在肠腔侧(AP侧)比基底侧(BL侧)更容易转运,表观通透系数(Papp值)和转运率测定结果表明,Se-GFP是一种中等吸收的生物大分子,主要通过与内吞作用相同的途径穿透Caco-2细胞;Se-GFP在Caco-2细胞中的摄取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型,AP侧的摄取率显着高于BL侧;Se-GFP的摄取可能是一种大胞饮途径,是从细胞质到细胞核过程的积累;硒含量测定表明,有机硒Se-GFP较无机硒对照组(亚硒酸钠)更容易被吸收。(2)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对富硒灰树花多糖(Se-GFP)进行荧光标记,研究荧光标记富硒灰树花多糖(Se-GFP-FITC)在生物样品中的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富硒灰树花多糖通过还原胺化反应连接上氨基,获得多糖-酪胺化合物(Se-GFP-Tyr);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对胺化后的多糖-酪胺化合物(Se-GFP-Tyr)进行荧光标记,获得荧光标记富硒灰树花多糖(Se-GFP-FITC),FITC的取代度为0.96%。Se-GFP-FITC纯化组分较为均一,峰型对称,分子量基本无变化,且没有游离的荧光素存在,表明富硒灰树花多糖荧光标记成功;体外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Se-GFP-FITC在磷酸盐缓冲溶液(PBS)中、大鼠空白血浆和尿液等体外介质中都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见,荧光标记富硒灰树花多糖可用于后续实验研究。(3)采用荧光定量分析检测方法,研究荧光标记富硒灰树花多糖(Se-GFP-FITC)在大鼠体内的代谢动力学。非房室模型拟合大鼠体内Se-GFP-FITC的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结果表明,Se-GFP-FITC在大鼠体内的半衰期(t1/2)为16.92 h,达峰迟缓,且达到最大血药浓度所需时间(Tmax)、平均滞留时间(MRT)、表观分布容积(V)、清除率(CL)和t1/2值均与给药剂量无关,其中最大血药浓度(Cmax)和药时曲线面积(AUC(0-∞))分别与各剂量组成正相关,表明Se-GFP-FITC在大鼠体内呈线性代谢动力学特征;组织分布实验表明灌胃1 h后,Se-GFP-FITC能分布到大部分组织中,肠道中浓度最高,其次为胃和肝脏,灌胃24 h后Se-GFP-FITC在肝组织中的浓度最高,其次为肾、肌肉、肠道、胃和脑;排泄实验结果表明,大鼠经单次灌胃72 h后有83.87%的Se-GFP-FITC随粪便和尿液排出体外,且大多数是以粪便的形式排出。可见,该方法适用于Se-GFP-FITC大鼠体内代谢动力学的研究。综上所述,本文基于Caco-2细胞对富硒灰树花多糖Se-GFP在体外吸收进行研究,对还原胺化后的富硒灰树花多糖进行异硫氰酸荧光标记,研究荧光标记富硒灰树花多糖(Se-GFP-FITC)在大鼠体内的代谢动力学,可为多糖类化合物的吸收以及代谢动力学研究与应用提供基础。

罗美华[7](2020)在《脆弱拟杆菌荚膜多糖TP2的荧光标记以及在大鼠体内的分布与代谢》文中研究指明脆弱拟杆菌(bacteroides fragilis,B.fragilis)是主要定植于消化道下段的革兰氏阴性杆菌。脆弱拟杆菌与宿主的相互作用依赖于其表面的荚膜多糖。与其他益生菌一样,脆弱拟杆菌能改变肠道微生物组成,维持机体健康,提高机体免疫力。本实验室从婴儿的粪便中提取出了B.fragilis ZY-312,并提取出其两性离子荚膜多糖(Zwitterionic Capsular Polysaccharides,ZPSs),命名为TP2。TP2平均分子量约为70 k Da,其重复单元由四种单糖(N-乙酰半乳糖胺、β-D-呋喃半乳糖、2-乙酰氨基-4氨基-2,4,6-三脱氧-ɑ-D-吡喃半乳糖、4,6-半乳糖丙酮酸)组成,每个重复单元都有一个带正电荷的氨基和一个带负电荷的羧基。在之前的药效实验中,本实验室发现2.5 mg/kg TP2可以显着性缓解溃疡结肠炎和降低溃疡发生率。在本研究中,我们主要研究了B.fragilis荚膜多糖TP2在动物体内的吸收、代谢、作用形式以及排泄等,从而为系统地研究TP2的药代动力学奠定基础。首先我们用带黄绿色荧光的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对TP2进行荧光标记,标记后的TP2具有荧光,其最大激发波长为494 nm,最大发射波长为520 nm。标记后的TP2在高效液相荧光色谱图中的特征吸收峰的保留时间为7 min;TP2与FITC反应的最佳投料比为10:1,经8次超滤离心后,可获得纯度较高的标记的TP2;FITC标记TP2的效率在4.9-5.2%之间,保存在-20℃条件下,TP2在10天内不会被降解。随后,我们考察了标记后的TP2在体外模拟的人工胃肠液中的代谢情况。经人工的胃液、肠液和大肠液作用后,标记后的TP2都未被降解。通过对在人工大肠液中厌氧发酵后短链脂肪酸和肠道菌群变化情况的检测,与对照组相比,TP2并未改变大肠液中短链脂肪酸的含量,但显着地提高了肠道中以Faecalibacterium、Enterococcus、Romboutsia、Ruminococcaceae为代表的厚壁菌门和以Bacteroides为代表的拟杆菌门的丰度,这些菌被认为可以提高宿主的抗炎能力;同时降低了的以Sutterella、Desulfovibrio、Enterobacteriaceae为代表的变形菌门的丰度,而这些菌的丰度减少能降低宿主患肠炎疾病的概率。最后,Wistar大鼠经单次灌胃2.5 mg/kg标记的TP2,通过荧光活体成像仪检测TP2在大鼠体内动态分布,同时,利用高效液相荧光色谱分析2.5 mg/kg TP2在体内代谢情况。TP2主要聚集在消化道的盲肠、结肠中。在TP2整个代谢过程中,TP2在体内不能被消化,给药48小时后以原形形式随粪便排出体外。2.5 mg/kg的药效剂量未检测到进入血液,但在肝脏组织中,发现了带有荧光的分子量大于TP2-FITC的吸收峰,这可能是TP2与其他物质结合形成了分子量大于70 k Da的物质。同时我们用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分析了人克隆结肠腺癌细胞Caco-2和人结肠癌细胞HT-29对TP2的吸收,发现Caco-2和HT-29细胞均能摄取TP2。总之,本研究的B.fragilis荚膜多糖TP2经口服进入大鼠体内,在体内主要聚集在盲肠和结直肠,在体内外TP2均不会被降解。TP2是以原形的形式发挥作用,会改变肠道菌群,提高肠道中抗炎正相关菌群的丰度,同时降低促炎菌群的丰度。

卞晓坤[8](2020)在《桂枝茯苓胶囊中桂枝和桃仁质量标志物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桂枝茯苓胶囊由桂枝、茯苓、牡丹皮、桃仁和白芍5味中药组成,是东汉张仲景的经典名方桂枝茯苓汤的现代剂型,具有化瘀、消症、活血等功效。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卵巢囊肿、子宫肌瘤、痛经、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等妇科疾病。本论文从质量标志物的角度出发,以桂枝、桃仁为研究对象,对药材生产过程中质量标志物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同时探讨桂枝茯苓胶囊制剂中桂枝和桃仁质量标志物对正常大鼠及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体内的吸收、代谢、药动学、组织分布和排泄方面的影响,以期为药材和复方制剂的质量控制及体内分析奠定物质基础。一、文献研究系统地综述了桂枝和桃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标志物研究进展,为设计实验方案、研究“体外-体内”质量标志物提供理论基础与科学依据。二、桂枝和桃仁药材生产过程中质量标志物的影响因素研究(一)桂枝药材生产过程中质量标志物的影响因素研究1.采收期对桂枝药材质量标志物的影响及评价质量标志物的含量会随着药用植物的生长过程发生动态变化,比较了 4月初至10月底共21个采收时间下桂枝中质量标志物的含量。发现不同采收时间会影响桂枝药材质量标志物的含量。以质量标志物香豆素、桂皮醛、肉桂酸、肉桂醇和邻甲氧基肉桂醛的含量为指标确定桂枝的最佳采收期。结果显示,以8~10月份采收的桂枝质量标志物含量较高。2.干燥对桂枝药材质量标志物的影响及评价分别比较晒干、阴干及3种现代加工干燥方法对桂枝的质量的影响,通过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利用主成分得分进行综合评价。发现不同干燥处理方法后质量标志物含量差异较大,其中微波干燥使有效成分损失最多,阴干、晒干、低温热风干燥有利于桂枝有效成分的保留。结果显示:以干燥时间、化学成分含量、外观性状、气味等为评价指标,确定热风干燥50℃为桂枝药材较为适宜的现代干燥加工方法。3.不同产地对桂枝药材质量标志物的影响研究以广东、广西产地32批桂枝药材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不同产地桂枝药材多种成分的薄层鉴别的方法,结果显示不同产地市售桂枝药材显示出了一定的差异性,广东基地桂枝药材薄层图谱展现出较高的一致性。建立桂枝UPLC特征图谱,利用特征图谱对不同产地桂枝进行质量评价,结果发现所有样品与对照图谱的相似度均大于0.900,广东肇庆基地各批样品间有较好的一致性,而不同产地市售桂枝药材显示出了一定的差异性。采用一测多评法(QAMS)建立桂枝中5种苯丙素类成分同时测定的方法,并对不同产地桂枝药材质量标志物的含量进行评价,发现不同产地所有样品桂皮醛含量均高于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限量1.0%,发现除桂皮醛外,其余每个成分含量在桂枝药材中的差异较大,且其含量普遍较低。不同产地市售样品含量波动较大,广东肇庆基地样品较为稳定。(二)桃仁药材生产过程中质量标志物的影响因素研究1.不同基原桃仁药材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UPLC-Q-TOF/MS)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的技术手段以探讨同一药材不同基原桃仁和山桃仁之间化学成分的差异。不同产地多个样品测定结果显示:桃仁和山桃仁之间的化学成分在种类上未发现不同,但在相对含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十二烷酸、十四烷酸、十六碳烯酸、棕榈酸、十七烷酸、亚油酸、油酸、二十烷酸、扁桃酸酰胺-β-龙胆二糖苷、扁桃酸-β-D-吡喃葡萄糖苷、苄基-β-龙胆二糖苷、苦杏仁苷、野黑樱苷、Prupersin B这些成分间存在显着差异,此差异主要体现在药材成分的含量上,桃仁中十二烷酸等饱和脂肪酸及扁桃酸酰胺-β-龙胆二糖苷、扁桃酸-β-D-吡喃葡萄糖苷、野黑樱苷、Prupersin B含量显着高于山桃仁;而十六碳烯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及苄基-β-龙胆二糖苷、苦杏仁苷在山桃仁中的含量显着高于桃仁。2.采收期对山桃仁药材质量标志物的影响及评价收集7~9月份不同采收时间的山桃仁样品6份,发现不同采收时间会影响山桃仁药材质量标志物的含量,以山桃仁饱满度及质量标志物苦杏仁苷的含量为指标确定山桃仁的最佳采收期,结果显示7月中旬采收的山桃仁样品中该成分含量较高,且种仁饱满度较好。3.不同产地对山桃仁药材质量标志物的影响研究以山西、内蒙古、宁夏、甘肃产地32批山桃仁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不同产地山桃仁药材的薄层鉴别方法,发现不同产地山桃仁样品薄层斑点相似,但斑点颜色深浅稍有差异,其中山西基地山桃仁薄层图谱展现出较高的一致性。建立了山桃仁UPLC特征图谱,利用特征图谱对不同产地山桃仁药材进行质量评价,并利用UPLC-Q-TOF/MS对峰进行指认。结果发现所有样品与对照图谱的相似度均大于0.900,说明山桃仁样品的整体化学成分类似,各批样品间有较好的一致性。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不同产地山桃仁药材中苦杏仁苷、野黑樱苷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所有样品中苦杏仁苷含量均高于2015年版《中国药典》限量规定的2.0%。分析不同产地山桃仁药材含量的差异,发现野黑樱苷含量普遍较低,山西基地山桃仁样品苦杏仁苷含量最高,野黑樱苷含量最低。三、基于体内过程的桂枝茯苓胶囊中桂枝、桃仁质量标志物的研究(一)大鼠原发性痛经模型的建立与验证采用苯甲酸雌二醇联合缩宫素的方法建立原发性痛经大鼠模型,为验证造模是否成功,通过观察扭体反应、检测血浆和组织的生化分析以及子宫病理学,结果表明原发性痛经大鼠造模成功,可用于进行后续的体内过程实验。(二)桂枝茯苓胶囊中桂枝和桃仁的大鼠在体肠吸收研究采用大鼠在体肠灌流模型的方法探究桂枝茯苓胶囊中桂枝、桃仁中质量标志物的大鼠肠吸收特点。考察不同浓度对肠吸收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实验浓度范围内,苦杏仁苷、肉桂酸、邻甲氧基肉桂醛的小肠吸收表现为被动扩散吸收机制;桂皮醛、香豆素的吸收具有饱和现象,其吸收机制可能不完全为被动转运。对不同肠段进行考察,结果显示苦杏仁苷在大鼠全肠段均有吸收,没有特异的吸收部位;桂皮醛、香豆素、邻甲氧基肉桂醛、肉桂酸的主要吸收部位在十二指肠与空肠。考察P-gp抑制剂对各成分吸收的影响,发现肉桂酸、香豆素可能为P-gp的底物,加入P-gp抑制剂可以促进其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比较正常大鼠与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吸收的差异,发现与正常大鼠相比,模型大鼠可显着增加桂皮醛在空肠及回肠的吸收;可显着增加肉桂酸在原发性痛经大鼠四个肠段的吸收;可显着增加邻甲氧基肉桂醛在原发性痛经大鼠结肠的吸收;其余均无显着性差异。(三)桂枝茯苓胶囊中桂枝和桃仁在大鼠体内代谢产物的研究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静电轨道阱串联质谱联用方法(UHPLC-LTQ-Orbitrap-MS)对大鼠灌胃桂枝茯苓胶囊后血浆、胆汁、尿液和粪便中桂皮醛、肉桂酸、香豆素和苦杏仁苷的代谢产物进行分析,并对正常大鼠与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进行了比较。最终鉴定了 25个代谢产物,其中血浆、胆汁、尿液、粪便分别鉴定出25个、18个、16个、8个代谢产物,且正常大鼠与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在代谢产物的种类上并无明显差异。(四)桂枝茯苓胶囊中桂枝和桃仁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基于药代动力学实验,研究苦杏仁苷、肉桂酸和香豆素三种原型成分在正常大鼠和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差异。结果发现在原发性痛经模型病理状态下,苦杏仁苷的T1/2、肉桂酸的CL显着高于正常大鼠,肉桂酸的AUC0-t、Cmax显着低于正常大鼠,结果表明模型大鼠可以降低肉桂酸的生物利用度并可加快它的消除。同时分析代谢产物的变化趋势,各代谢产物在正常大鼠与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体内表现出趋势一致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大部分苦杏仁苷在体内被代谢为野黑樱苷,大部分肉桂酸在体内被转化为马尿酸。同时发现,各代谢物的达峰时间,较原型化合物均存在滞后现象。(五)桂枝茯苓胶囊中桂枝和桃仁在大鼠体内组织分布的研究研究原型成分在正常大鼠和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差异,发现在各组织中仅检测到原型成分苦杏仁苷和香豆素。其中苦杏仁苷以肺分布为主,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中苦杏仁苷在肺和子宫中的分布量增加。香豆素在各组织中的分布无明显组织靶向性。同时分析各代谢产物的组织分布情况,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中马尿酸在子宫中8h的分布量显着升高,所以痛经状态可能会直接影响到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交换程度。野黑樱苷在各组织中以肾、肝、肺分布为主,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中野黑樱苷在子宫中的分布量增加。(六)桂枝茯苓胶囊中桂枝和桃仁在大鼠体内排泄的研究研究桂枝茯苓胶囊中桂枝、桃仁的原型成分在正常大鼠和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体内的排泄差异,发现在胆汁、尿液和粪便中只检测出原型苦杏仁苷,其他原型成分均低于检测限。苦杏仁苷原型成分主要经尿液排出体外。与正常大鼠相比,在原发性痛经模型病理状态下,苦杏仁苷在尿液中的累积排泄量与排泄率显着升高,在胆汁与粪便中无显着性差异。同时分析代谢产物排泄规律,马尿酸、野黑樱苷主要从尿液中排出,在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中的排泄量比正常大鼠高。其他代谢产物在正常大鼠与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也显示出一定的差异。

易亚雄[9](2019)在《基于转运子与代谢酶的茵陈蒿汤促进胆红素代谢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以中药经典方“茵陈蒿汤”为模型药物,建立以Ⅱ相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为主要代谢途径的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基于胆红素代谢关键酶和转运子的活性测定,研究茵陈蒿汤、有效成分(京尼平、大黄素)对胆红素代谢的促进作用,揭示茵陈蒿汤利胆作用与其方中有效成分的葡萄糖醛酸化过程或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形成的相关性,从而阐释其利胆保肝作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方法:1.采用UPLC-DAD技术,对茵陈蒿汤中14种活性成分(京尼平苷酸,鸡矢藤次苷甲酯,绿原酸,京尼平龙胆双糖苷,咖啡酸,栀子苷,对羟基苯乙酮,西红花苷I,西红花苷II,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进行含量分析,为后续茵陈蒿汤主要有效成分的体内代谢过程和药效机制研究打下基础。2.利用UPLC/Q-TOF-MS技术,对口服茵陈蒿汤大鼠血浆、胆汁、粪便及尿液中的活性成分原型及其II相代谢物进行鉴定,在此基础上,采用UPLC-MS/MS和硫酸酯酶酶解技术,考察茵陈蒿汤中活性成分原型和II相代谢物在正常和胆汁淤积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差异,以研究茵陈蒿汤治疗胆汁淤积的物质基础。3.采用预防给药的方式,以临床公认的治疗胆汁淤积的阳性药物UDCA为参照,考察三个口服剂量(6.0、9.0、12 mg/kg)茵陈蒿汤对ANIT所致的胆汁淤积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研究中利用LC-MS/MS技术对各组大鼠肝脏中药物代谢酶UGT1A1和其他9种转运子(MRP2、BSEP、OCT1、NTCP、MATE1、MDR1/Pgp、OATP1A1、OATP1A2、OATP1A4)进行平行反应监测,结合血清指标ALT、AST、TBIL、DBIL、TBA的含量,以及肝脏病理切片结果,对茵陈蒿汤治疗ANIT所致的胆汁淤积模型大鼠的作用进行综合性评价。4.建立胆红素体外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体系,以公认的胆红素葡萄糖醛酸结合抑制剂埃罗替尼、索拉菲尼、阿扎那韦对反应体系进行验证,并在此反应体系的基础上,对茵陈蒿汤在体内的主要II相代谢成分京尼平、大黄素对胆红素葡萄糖醛酸结合的抑制情况进行考察,验证其对胆红素体内代谢的影响。5.采用预防给药的方式,以临床公认的治疗胆汁淤积的阳性药物UDCA为参照,分别考察两个口服剂量(40、60 mg/kg)的京尼平、大黄素对ANIT所致的胆汁淤积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研究中利用LC-MS/MS的方法对各组大鼠肝脏中药物代谢酶UGT1A1和其他9种转运子(MRP2、BSEP、OCT1、NTCP、MATE1、MDR1/Pgp、OATP1A1、OATP1A2、OATP1A4)进行平行反应监测,结合血清指标ALT、AST、TBIL、DBIL、TBA的含量,对胆汁流速的影响,以及肝脏病理切片结果,对茵陈蒿汤入血成分京尼平、大黄素治疗ANIT所致的胆汁淤积模型大鼠的作用进行综合性评价。结果:1.结果表明,UPLC-DAD测定茵陈蒿汤中14种成分的方法学实验结果均符合样品分析要求。测定结果显示茵陈蒿汤(水煎浓缩液,1g生药/ml)中14种成分的含量分别为为京尼平龙胆双糖苷9274μg/m L、栀子苷2242μg/m L、咖啡酸631.7μg/m L、绿原酸280.1μg/m L、大黄酸260.0μg/m L、西红花苷I 85.5μg/m L、对羟基苯乙酮79.7μg/m L、芦荟大黄素68.3μg/m L、鸡屎藤次苷甲酯60.0μg/m L、京尼平苷酸42.6μg/m L、大黄素23.6μg/m L、大黄酚10.8μg/m L、大黄素甲醚2.3μg/m L、西红花苷II 0.8μg/m L。2.利用UPLC-Q/TOF-MS检测到了口服茵陈蒿汤大鼠体内的7种原型化合物,如大黄酸、鸡屎藤次苷甲酯、栀子苷、京尼平、咖啡酸、对羟基苯乙酮、大黄素,以及19种代谢产物,其中包括8种II相代谢产物,如大黄酸的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对羟基苯乙酮的硫酸结合物,京尼平、大黄素、咖啡酸的葡萄糖醛酸和硫酸结合物。对酶解前11个原型化合物和酶解后4个II相代谢物的UPLC-MS/MS检测方法进行的方法学验证考察,包括专属性、线性、精密度、准确度、提取回收率、基质效应、稳定性考察,结果均符合要求。利用上述检测方法,考察了8种活性成分原型和4种II相代谢物分别在正常和胆汁淤积大鼠体内对药代动力学,结果表明大黄酸、大黄素和京尼平的II相代谢产物在正常和胆汁淤积大鼠组中的药代动力学行为有显着差异,在胆汁淤积大鼠中,大黄酸和大黄素的AUC(0-∞)值分别比正常大鼠下降了74.7%和64.4%,Ka和Ke数据的比较表明,胆汁淤积大鼠中大黄酸和大黄素II相代谢物的吸收和代谢被显着抑制,类似于原型药物的代谢行为。然而,与正常大鼠相比,京尼平的AUC(0-∞)和Cmax值分别增加了241.1%和97.6%,Ka和Ke数据的比较表明,胆汁淤积大鼠中京尼平II相代谢物的吸收和代谢强于正常大鼠,与京尼平苷酸和栀子苷的原型表现出相同的药代动力学行为,但与其他II相代谢物和原型化合物的药代动力学行为展现出了明显的差异。3.茵陈蒿汤治疗胆汁淤积的药效实验结果表明,对比于正常对照组,ANIT模型组表现出了显着的胆汁淤积病理特性,包括肝损伤血清指标ALT、AST、TBIL、DAIL、TBA的显着性升高,通过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到的明显的肝细胞损伤,胆汁流量的减少,以及肝药酶UGT1A1和转运子MRP2、BSEP、OCT1、NTCP、MDR1、OATP1A1、OATP1A2、OATP1A4的表达减弱。在药物治疗组中,12.0 g/kg剂量的茵陈蒿汤对于胆汁淤积大鼠有最明显的治疗效果,如ALT、AST的显着降低,TBIL、DAIL、TBA分别下降了26.1%、29.4%、16.6%;胆汁流速从模型组的0.18±0.03μL/min/100 g增加为0.48±0.02μL/min/100 g,且肝细胞损伤情况也得到了明显的减轻;对于II相代谢酶UGT1A1而言,相比于模型组,高剂量茵陈蒿汤组升高了2.4倍,MRP2、BSEP、OATP1A2、OATP1A4、OCT1、NTCP分别升高了2.4、1.6、1.6、1.3、1.8、2.0倍,表现出了最好的治疗效果,而给予中剂量(9.0 g/kg)和低剂量(6.0 g/kg)显示出了药效随剂量的降低而逐渐减弱的趋势,显示出了茵陈蒿汤治疗胆汁淤积药效的剂量依赖性。4.胆红素体外葡萄糖醛酸结合动力学结果显示在胆红素浓度为0.25-2.00μM时,UGT1A1孵育体系中总胆红素葡萄糖醛酸结合物(TBG)的生成动力学符合Hill方程;在胆红素浓度为0.25-2.00μM时,RLM孵育体系中TBG的生成动力学符合Michaelis-Menten方程。利用该孵育体系,研究了茵陈蒿汤有效成分、西药对胆红素体外葡萄糖醛酸结合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抑制剂阿扎那韦、索拉菲尼、埃罗替尼对胆红素葡萄糖醛酸结合抑制的IC50分别为2.807、0.899、3.599μM,表现出了非常强的抑制作用;而茵陈蒿汤的入血有效成分京尼平,在浓度为100μM时,对胆红素葡萄糖醛酸结合的抑制率仅7.6%,认为京尼平对胆红素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几乎没有抑制作用;而同样作为茵陈蒿汤的入血有效成分的大黄素,对胆红素葡萄糖醛酸结合的抑制的IC50为25.745μM,表现出了较强的抑制作用。5.京尼平、大黄素利胆作用结果表明:灌胃40 mg/kg京尼平表现出了对胆汁淤积大鼠最为明显的治疗作用,其中大鼠血清ALT、AST、TBIL、TBA、DBIL水平相比模型组分别降低了51.5%、39.4%、36.0%、26.7%、35.5%,6 h内的胆汁流速从0.36±0.21μL/min·100 g升高到了0.92±0.36μL/min·100g,且大鼠肝脏病理切片也显示肝细胞损伤情况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对比于模型组,40 mg/kg的京尼平对胆汁淤积导致的代谢酶和转运子表达的减弱也有最大的改善作用,分别使UGT1A1、MRP2、OCT1、OATP1A4、NTCP、OATP1A1、MDR1、BSEP、OATP1A2水平增加了77.7%、103.2%、180.6%、123.5%、82.4%、41.1%、65.9%、66.2%和57.0%;60 mg/kg的京尼平和40 mg/kg的大黄素也可降低胆汁淤积大鼠的血清指标、增大胆汁流速、改善肝细胞损伤、增强代谢酶UGT1A1和部分转运子的表达,显示出了一定的治疗效果。结论:本研究证实了茵陈蒿汤对ANIT所致的大鼠胆汁淤积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且其作用机制与其能增强肝脏中胆红素II相代谢酶UGT1A1和药物代谢转运子MRP2、OCT1、OATP1A4、NTCP、OATP1A1、MDR1、BSEP、OATP1A2的表达从而促进胆红素的代谢,以及改善肝细胞损伤有关。定量和定性研究结果表明,茵陈蒿汤主要成分有栀子苷、绿原酸、咖啡酸、对羟基苯乙酮、大黄素、大黄酸等,这些成分在大鼠体内主要发生II相代谢,并检测到了大黄酸的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对羟基苯乙酮的硫酸结合物,以及京尼平、大黄酸、大黄素、咖啡酸的葡萄糖醛酸和硫酸结合物,药代动力学行为显示,在胆汁淤积大鼠体内京尼平苷酸、栀子苷、京尼平II相代谢物的排泄减弱,而大黄素在进入大鼠体内后可迅速的发生II相代谢,其II相代谢物在胆汁淤积大鼠体内吸收程度降低、吸收速率增大、作用时间延长,结合大黄素和京尼平对胆红素体外葡萄糖醛酸代谢影响的研究结果(大黄素对胆红素体外葡萄糖醛酸结合抑制作用较强,京尼平对胆红素体外葡萄糖醛酸结合几乎没有抑制作用)以及这两种成分对胆汁淤积的药效,证实了大黄素可能直接作用于UGT1A1,诱导机体UGT1A1表达增强,并能提高转运子MRP2、NTCP、OCT1、OATP1A4的表达,促进胆红素的代谢最终改善胆汁淤积症状,而京尼平对UGT1A1表达的增强可能是间接调控的结果,并其也能提高转运子MRP2、NTCP、OCT1、OATP1A1、OATP1A2、OATP1A4、MDR1、BSEP的表达,发挥促进胆红素代谢从而治疗胆汁淤积的药效。

郑子明[10](2019)在《香菇多糖药代动力学及其体内吸收代谢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香菇为担子菌纲伞形科真菌,又称香覃、摧茸、花菇,是全球第二大人工种植的药食同源菌,其味道鲜美,营养极其丰富,已被视为“菇中之王”。中医理论认为香菇具有益气健脾,扶正祛邪,益寿延年的效果(如《本草纲目》记载香菇“性甘、味平、无毒,益气不饥,治风破血,益味助食,理小便不禁”;《医林纂要》中记载香菇“可托豆毒”;《本经逢原》中记载香菇“大益胃气”)。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香菇中含多种药理活性良好的药用成分,其中最主要活性成分即为香菇多糖(LNT)。香菇多糖注射剂在临床已广泛用于肿瘤的辅助治疗,且已证实有明显的疗效;而香菇多糖口服制剂,如香菇多糖片和香菇多糖胶囊,目前也已开始在临床用于消化道肿瘤辅助治疗和免疫调节。作为保健品,香菇多糖口服制剂更是普及至欧美。目前,香菇多糖的各种药理活性还在被不断开发中,比如已经证实其在抗糖尿病、抗疲劳、防辐射、防结肠炎等方面均有显着疗效。但是,LNT的药代动力学信息却鲜有报道,这严重限制了LNT作为药品在临床的进一步推广和安全使用。因此,本课题沿用实验室前期确定的提取方法上,改进纯化工艺,从房县小香菇中提取纯化制备LNT;采用核素标记和荧光标记对LNT的体内过程进行示踪,系统研究LNT口服和静脉给药后的药物动力学;采用Ussing Chamber和Caco-2细胞单层模型研究LNT的肠道吸收机制;采用体外肝微粒体孵育法研究LNT的肝脏代谢降解机制,旨在系统深入地探明LNT的药物代谢和药物动力学。第一部分香菇多糖LNT的制备采用水提醇沉法从房县小香菇中得到香菇粗多糖,经H2O2脱色、超滤、中压制备柱分离、冷冻干燥最终得到水溶性精制LNT。苯酚-硫酸法测定其糖含量为97.8±2.9%;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HPGPC)和体积排阻色谱法(SEC)测定其分子量段为400-500 kDa;紫外扫描显示LNT几乎不含核酸和蛋白质。结果表明本实验提取纯化的LNT纯度高,分子量均一性好,适合进行后续实验。第二部分香菇多糖LNT的标记及其在生物样本中定性定置检测方法的建立选用临床常用核素锝标记LNT,由于LNT不能直接螯合核素,故本研究采用螯合剂DTPA连接在LNT上作为中间体(D-LNT),然后螯合核素锝,得到香菇多糖锝标记物(99mTc-LNT)。红外光谱分析显示,D-LNT与LNT的红外图谱进行对比,在1734cm-1处有一明显的吸收峰;元素分析结果显示D-LNT中的N含量,由最初的0.05%升至0.57%,表明D-LNT衍生物制备成功。PD-10柱纯化过程中的流出曲线结果显示,糖含量流出曲线与γ计数流出曲线吻合良好;ITLC-SG层析法结果显示,Na99mTc04和99mTc-LNT的Rf值分别为0.70和0.09,表明本研究99mTc-LNT合成成功。D-LNT和LNT的HPGPC图谱的色谱峰其出峰时间和峰形基本一致,表明标记工艺对LNT的分子量大小和分布没有明显影响;刚果红实验结果显示,D-LNT仍保持LNT的三螺旋结构。考察99mTc-LNT的稳定性,在生物样品中的检测下限(即灵敏度)、精密度、特异性和整体回收率。结果显示,37℃下,99mTc-LNT在PBS和血清中24h后标记率分别为92.25%和91.28%,稳定性良好;检测下限可以达到4 ng/mL;生物样品中低、中、高三种浓度99mTc-LNT的24 h精密度RSD分别在6.12%、4.22%和3.66%以内,精密度良好;静脉给药后,Na99mTc04主要分布在胃,而99mTc-LNT主要分布在肝脏和脾脏,表明99mTc-LNT在生物样品中检测特异性良好;99mTc-LNT进入体内后,最终能检测到的总量大于90%,回收率满足实验要求。旨在建立了一套LNT在生物样品中定量检测的方法。采用水溶性荧光素5-DTAF,在pH=9.5的碳酸盐缓冲液中,分别在25℃和4℃条件下反应,透析,Sephadex G-50凝胶柱分离纯化得到香菇多糖荧光标记物(FLNT)。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元素分析、紫外光谱扫描、荧光光谱扫描以及HPGPC荧光检测,共同证明FLNT标记的成功。同样HPGPC示差检测结果和刚果红实验结果证实荧光标记工艺对LNT的分子量和空间结构均无明显影响。考察生物样品除蛋白条件和37℃孵育条件对FLNT色谱峰的影响,证实FLNT在生物样品中荧光色谱峰的特异性,建立LNT在生物样品中定性检测的方法。本部分实验,结合放射性标记和荧光标记的优势,建立LNT在生物样本中定性定量的检测方法,为LNT体内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奠定基础。第三部分香菇多糖LNT口服给药后的药物动力学在建立99mTc-LNT生物样品中定量检测方法的基础上,本部分实验采用99mTc-LNT灌胃给药,探索LNT 口服给药后的血药浓度、组织分布和排泄。结果表明,LNT口服后有明显的吸收,且在1h时达到最大血药浓度,在8h时,仍能在血液中明显检测到LNT;在各组织中均有一定分布,其中在与口服吸收相关的胃肠道组织分布最多,其次是肝脏;99mTc-LNT灌胃后主要随粪便排泄,但是仍然有明显的一部分随尿液排泄。第四部分香菇多糖LNT 口服吸收机制研究第三部分证实LNT 口服可以吸收,为探索其吸收机制,本部分采用Ussing Chamber技术和Caco-2细胞单层模型证实LNT的肠道吸收。Ussing Chamber结果显示LNT在各肠道吸收明显,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中FLNT的Papp值分别为 1.08×10-6cm/s,1.62×10-6cm/s,4.06×10-6cm/s和0.70×10-6cm/s,回肠是LNT吸收的优势肠段。激光共聚焦观察Caco-2细胞对FLNT的摄取,证实Caco-2细胞对FLNT的摄取明显,且在胞质中均匀分布。流式细胞仪半定量分析Caco-2细胞对FLNT的摄取量,对FLNT的跨膜转运机制进行研究。(1)在FLNT的摄取实验中,发现NaN3和低温环境(4℃)可以抑制Caco-2细胞对FLNT的摄取;(2)细胞内吞抑制剂中 Chloropromazine、Dynasore、Ly294002和Cytochalasin D均能显着抑制Caco-2细胞对FLNT的摄取,而Genistein和β-CD对FLNT的摄取没有影响;(3)细胞内转运抑制剂Bafilomycin A1和Thapsigargin显着抑制Caco-2细胞对FLNT 的摄取,而Chloroquine、Vinblastine和Monensin对FLNT 的摄取没有影响。(4)在FLNT的出胞实验中,发现Bafilomycin A1和Vinblastine对FLNT的出胞具有显着抑制作用,而Chloroquine、Thapsigargin和Monensin对FLNT的出胞运动没有影响。采用Transwell小室构建Caco-2细胞单层模型,通过加入各种内吞途径抑制剂来考察FLNT在上皮细胞单层中的转运机制。结果显示,加入Dynasore、Chloropromazine、Ly294002和Cytochalasin D后,跨膜转运率分别减少了26.89%、16.83%、22.30%和34.65%。而加入Genistein和β-CD后,跨膜转运率没有明显变化。该结果与流式细胞仪检测Caco-2细胞摄取FLNT的结果基本一致。通过本部分研究结果证实,FLNT可以通过网格蛋白介导和巨胞饮途径内吞进入细胞,从而进行跨膜转运,这可能是LNT 口服吸收的机制之一。第五部分香菇多糖LNT静脉给药后的药物动力学研究在99mTc-LNT生物样品中定量检测方法的基础上,本部分实验结合SPECT/CT活体成像,系统研究LNT静脉给药后的药物动力学特征。血药浓度结果显示,99mTc-LNT经静脉给药后,在体内呈双相消除,且在0.5-8 mg/kg剂量范围内,LNT的剂量对其静脉给药后的药物动力学特征没有影响。体内分布结果表明,99mTc-LNT经静脉给药后,迅速在肝脏聚集,其次是脾脏。排泄结果显示,99mTc-LNT经静脉给药后,主要经肾随尿液排泄,但是粪便排泄也占有一定的比例。SPECT/CT成像结果证实,99mTc-LNT信号最强的部位为肝脏,至4h时γ信号依然很强。SPECT动态显像直观呈现99mTc-LNT静脉给药后机体1 h内的实时动态变化,其变化趋势与前面血药浓度、体内分布和排泄的研究结果一致。第六部分香菇多糖LNT肝脏降解代谢的机制研究采用肝微粒体孵育法研究LNT肝脏代谢降解机制。在FLNT生物样品中定性检测方法的基础上,优化FLNT与肝微粒体孵育的最佳条件。以H2/H1(降解峰强度/原形峰强度)比值作为降解参数,来判断FLNT的降解程度。分别以α-萘黄酮、奎尼丁、酮康唑、磺胺甲恶唑、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毛果芸香碱为CYP 1A2、CYP2D6、CYP3A4、CYP2C9、CYP2E1、CYP2A6的特异性抑制剂,丙戊酰胺为环氧化物水解酶抑制剂,探索CYP酶系不同亚型和环氧化物水解酶对LNT降解的影响。结果显示,CYP2D和CYP2C两种亚型,以及环氧化物水解酶参与了肝脏LNT的代谢降解。

二、海洋硫酸多糖911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洋硫酸多糖911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多糖药物体内代谢及PK/PD关键技术研究的进展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多糖药物的生物活性
    1.1 免疫调节作用
    1.2 抗肿瘤作用
    1.3 抗氧化作用
    1.4 神经保护作用
    1.5 抗病毒作用
    1.6 抗炎作用
    1.7 抗凝作用
2 多糖药物体内药代动力学特征
    2.1 多糖药物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技术挑战
        2.1.1 荧光标记法
        2.1.2 同位素标记法
        2.1.3 其他标记法
        2.1.4 酶解后衍生化法
        2.1.5 免疫法
        2.1.6 生物活性测定法
        2.1.7 直接质谱法
    2.2 多糖药物体内代谢研究进展
        2.2.1 动物多糖
        2.2.2 海洋多糖
        2.2.3 真菌多糖
        2.2.4 植物多糖
    2.3 影响多糖药物药代动力学的因素
        2.3.1 给药方式
        2.3.2 相对分子质量
        2.3.3 其他因素
3 肠道菌可能是影响多糖药物代谢的“潜在器官”
4 多糖药物体内代谢PK/PD研究策略的思考

(2)丹葛酚酮胶囊质量标准提升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丹葛酚酮胶囊HPLC指纹图谱研究
    材料与方法
        1.4.1.1 实验仪器
        1.4.1.2 试药与试剂
        1.4.1.3 混合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1.4.1.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1.4.1.5 阴性对照溶液的制备
        1.4.1.6 色谱条件
        1.4.1.7 方法学考察
    实验结果
        1.4.2.1 指纹图谱的建立
        1.4.2.2 共有峰的指认及归属
        1.4.2.3 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
    讨论
        1.4.3.1 色谱条件优化
        1.4.3.2 提取溶剂的选择
        1.4.3.3 指纹图谱相似度分析
    结论
第二章 丹葛酚酮胶囊9 种成分含量测定
    材料与方法
        1.5.1.1 实验仪器
        1.5.1.2 试药与试剂
        1.5.1.3 对照品储备液的制备
        1.5.1.4 混合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1.5.1.5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1.5.1.6 阴性对照溶液的制备
        1.5.1.7 色谱条件
        1.5.1.8 方法学考察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章 丹葛酚酮提取物大鼠血浆中移行成分的分析研究
    材料与方法
        1.6.1.1 实验仪器
        1.6.1.2 试药与试剂
        1.6.1.3 实验动物
        1.6.1.4 检测条件
        1.6.1.5 体外供试品的制备
        1.6.1.6 生物样品采集
        1.6.1.7 生物样品制备
    实验结果
        1.6.2.1 丹葛酚酮提取物大鼠血浆中原型成分的鉴别与归属
        1.6.2.2 丹葛酚酮提取物大鼠血浆中代谢产物的鉴别与归属
    讨论
        1.6.3.1 取血时间考察
        1.6.3.2 提取方法的优化
        1.6.3.3 质谱条件优化
        1.6.3.4 血中移行成分的分析
    结论
第四章 丹葛酚酮提取物中8 种成分在大鼠血浆中药代动力学研究
    材料与方法
        1.7.1.1 实验仪器
        1.7.1.2 试药与试剂
        1.7.1.3 实验动物
        1.7.1.4 溶液的制备
        1.7.1.5 检测条件
        1.7.1.6 给药方案与血样采集
        1.7.1.7 血浆样品前处理方法
        1.7.1.8 方法学考察
        1.7.1.9 药代动力学研究
    结果
    讨论
        1.8.3.1 检测方法的优化
        1.8.3.2 目标成分和内标化合物的选择
        1.8.3.3 提取方法的选择
        1.8.3.4 药动学结果分析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综述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3)栀灵复方颗粒的制备及其镇静助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栀灵复方提取工艺的研究
    1 材料
    2 栀灵复方中栀子苷与橙皮苷方法学的建立
        2.1 色谱条件
        2.2 溶液的制备
        2.3 方法学考察
    3 提取工艺的研究
    4 提取工艺的验证
    5 讨论
    6 小结
第二章 栀灵复方颗粒成型工艺的研究
    1 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浸膏粉末的制备
        2.2 稀释剂、润湿剂的选择
        2.3 药物与稀释剂比例的初选
        2.4 正交优化
        2.5 矫味剂的选择
        2.6 验证试验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栀灵复方颗粒质量标准的研究
    1 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性状
        2.2 检查
        2.3 薄层鉴别
        2.4 栀子苷和橙皮苷的含量测定
        2.5 多糖的含量测定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栀灵复方颗粒的初步稳定性试验
    1 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加速试验
        2.2 室温留样试验
    3 小结
第五章 栀灵复方汤液及颗粒镇静助眠与急性毒性的研究
    1 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汤液镇静助眠药效试验
        2.2 颗粒镇静助眠药效试验
        2.3 急性毒性试验
    3 讨论
    4 小结
第六章 栀灵复方颗粒中栀子苷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 材料
    2 体内方法学的建立
        2.1 色谱条件
        2.2 溶液的制备
        2.3 血浆样品的预处理
        2.4 方法学考察
    3 栀灵复方颗粒中栀子苷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3.1 一只动物采血一次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3.2 同只动物多次采血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4 讨论
    5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镇静助眠的中药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黄精中主要药效成分的质量评价及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一览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黄精及须根中多糖组成及含量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HPLC条件的优化
        2.2 衍生条件的优化
        2.3 方法学考察
        2.4 样品测定结果
        2.5 黄精与玉竹中单糖组成的化学计量学分析
    3.小结
第三章 电子束辐照前后黄精中黄酮含量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方法学考察
        2.2 不同辐照剂量下黄精中黄酮的含量变化
    3 小结
第四章 大鼠口服黄精提取物后血浆中7 种黄酮含量变化及药代动力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实验方法
        1.3 方法学考察
        1.4 黄酮类化合物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2 结果
        2.1 方法专属性
        2.2 线性方程,相关系数及最低定量限
        2.3 精密度、准确度和基质效应
        2.4 稳定性
        2.5 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
    3 小结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黄精化学成分、检测方法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 黄精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1 多糖
        1.2 黄酮
        1.3 皂苷
        1.4 其它成分
    2 黄精中有效成分的检测方法
        2.1 多糖的检测方法
        2.2 黄酮的检测方法
    3 黄精主要化学成分的药理作用
        3.1 降血糖
        3.2 抗氧化
        3.3 免疫调节
        3.4 抗菌、抗炎
        3.5 抗病毒
        3.6 抗肿瘤
    4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5)褐藻提取物zonarol的制备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褐藻生物活性的研究现状
        1.1.1 褐藻中的生物活性物质
        1.1.2 褐藻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1.2 对苯二酚的概述
        1.2.1 对苯二酚的分类
        1.2.2 对苯二酚的应用领域
    1.3 褐藻生物活性提取物的制备
    1.4 本论文立题依据及研究目的意义
2 褐藻波状网翼藻提取物zonarol的制备
    2.1 材料与设备
        2.1.1 材料
        2.1.2 设备
    2.2 方法
        2.2.1 原料的预处理
        2.2.2 褐藻波状网翼藻的甲醇粗提物的制备
        2.2.3 褐藻波状网翼藻提取物zonarol的提取
    2.3 褐藻波状网翼藻提取物zonarol的分离
        2.3.1 开管柱液相色谱分离zonarol
        2.3.2 薄层色谱法(TLC)检验zonarol
        2.3.3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Fr.1
        2.3.4 利用核磁共振(NMR)对zonarol进行结构鉴定
        2.3.5 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离收集zonarol
    2.4 本章小结
3 不同浓度波状网翼藻对苯二酚提取物zonarol对小鼠抗炎镇痛作用的研究
    3.1 材料与设备
        3.1.1 材料
        3.1.2 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对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肿胀的影响
        3.2.2 对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的影响
    3.3 实验结果
        3.3.1 不同浓度波状网翼藻提取物zonarol对1%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肿胀的影响
        3.3.2 波状网翼藻提取物zonarol对小鼠醋酸扭体次数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波状网翼藻提取物zonarol在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4.1 材料与设备
        4.1.1 材料
        4.1.2 设备
        4.1.3 实验动物
    4.2 试验方法
        4.2.1 波状网翼藻提取物zonarol的 HPLC测定
        4.2.2 专属性试验
        4.2.3 回收试验
        4.2.4 精密度试验
        4.2.5 波状网翼藻提取物zonarol大鼠体内药动力学研究
    4.3 本章小结
5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6)富硒灰树花多糖在Caco-2细胞模型中的吸收及在大鼠体内代谢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多糖的肠道上皮细胞吸收研究进展
        1.1.1 肠道概述
        1.1.2 肠道吸收屏障结构
        1.1.3 肠上皮细胞物质吸收转运途径
        1.1.4 Caco-2 细胞模型概述
        1.1.5 多糖在Caco-2 细胞模型中的吸收研究
    1.2 多糖的代谢动力学研究进展
        1.2.1 多糖的代谢动力学研究概况
        1.2.2 多糖的代谢动力学研究方法
    1.3 富硒灰树花多糖的研究进展
        1.3.1 富硒灰树花多糖的结构
        1.3.2 富硒灰树花多糖的生物活性
        1.3.3 富硒灰树花多糖的吸收和代谢动力学研究进展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富硒灰树花多糖在Caco-2 细胞模型中转运和摄取的研究
    2.1 仪器、材料与试剂
        2.1.1 仪器
        2.1.2 材料与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Caco-2 细胞的培养
        2.2.2 富硒灰树花多糖对Caco-2 细胞活力的影响
        2.2.3 Caco-2 细胞吸收模型的建立
        2.2.4 Caco-2 细胞吸收模型的评估
        2.2.5 多糖和硒含量的测定
        2.2.6 Caco-2 细胞的双向跨膜转运实验
        2.2.7 Caco-2 细胞的摄取实验
        2.2.8 数据处理和分析
    2.3 结果和讨论
        2.3.1 富硒灰树花多糖对Caco-2 细胞活力的影响
        2.3.2 Caco-2 细胞吸收模型的评估
        2.3.3 转运实验结果
        2.3.4 摄取实验结果
        2.3.5 富硒灰树花多糖在转运和摄取过程中硒含量的变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富硒灰树花多糖的荧光标记及在生物样品中的稳定性研究
    3.1 仪器、材料与试剂
        3.1.1 仪器
        3.1.2 材料与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富硒灰树花多糖荧光标记物的制备
        3.2.2 Se-GFP-FITC的分析
        3.2.3 Se-GFP-FITC的体外稳定性研究
    3.3 结果和讨论
        3.3.1 Se-GFP-FITC的荧光标记结果
        3.3.2 Se-GFP-FITC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3.3.3 Se-GFP-FITC的荧光光谱分析
        3.3.4 Se-GFP-FITC中 FITC的取代度
        3.3.5 Se-GFP-FITC的纯度分析
        3.3.6 Se-GFP-FITC的红外光谱分析
        3.3.7 Se-GFP-FITC的分子量分析
        3.3.8 Se-GFP-FITC的体外稳定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富硒灰树花多糖在大鼠体内的代谢动力学研究
    4.1 仪器、材料与试剂
        4.1.1 仪器
        4.1.2 材料与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溶液的配制
        4.2.2 Se-GFP-FITC定量分析方法的研究
        4.2.3 Se-GFP-FITC在大鼠体内代谢动力学研究
    4.3 结果和讨论
        4.3.1 血浆中Se-GFP-FITC浓度的测定
        4.3.2 尿液中Se-GFP-FITC浓度的测定
        4.3.3 粪便中Se-GFP-FITC浓度的测定
        4.3.4 组织样品中Se-GFP-FITC浓度的测定
        4.3.5 体内代谢动力学研究
        4.3.6 组织分布
        4.3.7 排泄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7)脆弱拟杆菌荚膜多糖TP2的荧光标记以及在大鼠体内的分布与代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脆弱拟杆菌的研究进展
        1.1.1 脆弱拟杆菌的概述
        1.1.2 脆弱拟杆菌的益生功能
        1.1.3 脆弱拟杆菌与炎症肠病
    1.2 荚膜多糖
        1.2.1 脆弱拟杆菌的荚膜多糖
        1.2.2 B.fragilis的荚膜多糖PSA的理化性质
        1.2.3 B.fragilis的荚膜多糖PSA的功能
    1.3 多糖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3.1 多糖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分析方法
        1.3.2 多糖药代动力学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TP2 多糖的荧光标记
    2.1 仪器与材料
        2.1.1 主要仪器
        2.1.2 实验材料
        2.1.3 实验药品
        2.1.4 试剂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分析方法建立
        2.2.2 TP2 标记投料比优化
        2.2.3 TP2 反应后产物的分离
        2.2.4 FITC标记TP2 的标记效率
        2.2.5 TP2 标记后产物的稳定性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TP2、FITC和 TP2-FITC分析方法的建立
        2.3.2 TP2 荧光标记的条件确定与产物分离
        2.3.3 TP2-FITC的标记效率
        2.3.4 TP2-FITC的稳定性
    2.4 讨论
第三章 TP2 在体外人工胃肠液中的代谢
    3.1 .仪器与材料
        3.1.1 主要仪器
        3.1.2 实验材料
        3.1.3 实验药品
        3.1.4 试剂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TP2-FITC的制备
        3.2.2 TP2 在人工胃液中的代谢
        3.2.3 TP2 在人工小肠液中的代谢
        3.2.4 TP2 在人工大肠液中的代谢
        3.2.5 短链脂肪酸的测定
        3.2.6 菌群16S r DNA测序
        3.2.7 高效液相荧光色谱分析(HPLC-FLD)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TP2 在人工胃肠液中的代谢
        3.3.2 TP2 对大肠液中的短链脂肪酸的影响
        3.3.3 TP2 对大肠液中的菌群的影响
    3.4 讨论
第四章 TP2 在大鼠体内的分布与代谢
    4.1 .仪器与材料
        4.1.1 主要仪器
        4.1.2 实验材料
        4.1.3 实验动物
        4.1.4 细胞株
        4.1.5 试剂配制
    4.2 实验方法
        4.2.1 TP2 在大鼠体内的分布
        4.2.2 TP2-FITC在大鼠体内的代谢
        4.2.3 TP2 在细胞上的转运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TP2 在大鼠体内的分布
        4.3.2 TP2 在大鼠体内的代谢
        4.3.3 Caco-2 细胞与HT-29 细胞摄取TP2
    4.4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桂枝茯苓胶囊中桂枝和桃仁质量标志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桂枝茯苓胶囊中桂枝和桃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第二节 桂枝茯苓胶囊中桂枝和桃仁质量标志物的预测分析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桂枝和桃仁药材生产过程中质量标志物的影响因素研究
    第一节 桂枝药材生产过程中质量标志物的影响因素研究
        一、采收期对桂枝药材质量标志物的影响及评价
        二、干燥对桂枝药材质量标志物的影响及评价
        三、不同产地对桂枝药材质量标志物的影响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节 桃仁药材生产过程中质量标志物的影响因素研究
        一、不同基原桃仁药材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
        二、采收期对山桃仁药材质量标志物的影响及评价
        三、不同产地对山桃仁药材质量标志物的影响研究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体内过程的桂枝茯苓胶囊中桂枝和桃仁质量标志物的研究
    第一节 大鼠原发性痛经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第二节 桂枝茯苓胶囊中桂枝和桃仁的大鼠在体肠吸收研究
    第三节 桂枝茯苓胶囊中桂枝和桃仁在大鼠体内代谢产物的研究
    第四节 桂枝茯苓胶囊中桂枝和桃仁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第五节 桂枝茯苓胶囊中桂枝和桃仁在大鼠体内组织分布的研究
    第六节 桂枝茯苓胶囊中桂枝和桃仁在大鼠体内排泄的研究
    参考文献
结语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基于转运子与代谢酶的茵陈蒿汤促进胆红素代谢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立题依据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4 主要技术路线图
第一章 茵陈蒿汤有效成分的定量研究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1.1 主要仪器
        1.2 材料与试剂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茵陈蒿汤提取物的制备
        2.2 供试品的制备
        2.3 混合对照品储备液的制备
        2.4 色谱条件
        2.5 方法学考察
        2.6 不同提取方法茵陈蒿汤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
    3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茵陈蒿汤有效成分及其Ⅱ相代谢物在大鼠体内的代谢过程研究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1.1 主要仪器
        1.2 材料与试剂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UPLC/Q-TOF-MS检测生物样品中茵陈蒿汤有效成分及其代谢物
        2.2 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茵陈蒿汤有效成分及其部分Ⅱ相代谢物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1.1 主要仪器
        1.2 材料与试剂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茵陈蒿汤提取物的制备
        2.2 实验动物
        2.3 UPLC-MS/MS测定生物样品中茵陈蒿汤有效成分及其代谢物方法的建立
        2.4 UPLC-MS/MS测定酶解生物样品中茵陈蒿汤有效成分及其代谢物方法的建立
    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茵陈蒿汤治疗胆汁淤积的药效研究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1.1 主要仪器
        1.2 材料与试剂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药物的制备
        2.2 实验动物
        2.3 UPLC-MS/MS测定大鼠肝脏中特征肽段方法的建立
        2.4 茵陈蒿汤治疗大鼠胆汁淤积的药效研究
        2.5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茵陈蒿汤有效成分对胆红素体外代谢的影响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1.1 主要仪器
        1.2 材料与试剂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溶液的配制
        2.2 孵育供试品的制备
        2.3 色谱条件
        2.4 方法学考察
        2.5 胆红素在不同体系中的结合动力学
        2.6 茵陈蒿汤有效成分对胆红素体外葡萄糖醛酸结合的抑制作用
        2.7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茵陈蒿汤有效成分京尼平和大黄素对胆汁淤积的治疗药效研究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1.1 主要仪器
        1.2 材料与试剂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药物的制备
        2.2 实验动物
        2.3 UPLC-MS/MS测定大鼠肝脏中特征肽段
        2.4 京尼平、大黄素治疗大鼠胆汁淤积的药效研究
        2.5 小结与讨论
全文总结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Reference
附录二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附录三 在校期间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附录四 灌胃茵陈蒿汤正常和胆汁淤积大鼠血浆各成分的浓度-时间变化及药代动力学参数

(10)香菇多糖药代动力学及其体内吸收代谢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香菇多糖LNT的制备
    1. 精制香菇多糖LNT的提取纯化
    2. 香菇多糖LNT的纯度鉴定
    3. 讨论与结论
第二部分 香菇多糖LNT的标记及其在生物样本中定性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
    1. 香菇多糖LNT核素标记产物~(99m)Tc-LNT的制备及其验证
    2. 香菇多糖核素标记工艺的优化及对LNT结构影响的考察
    3. ~(99m)Tc-LNT的稳定性及在生物样品中定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4. 香菇多糖荧光标记产物FLNT的制备及其验证
    5. 香菇多糖荧光标记工艺的优化及对LNT结构影响的考察
    6. FLNT的稳定性及在生物样品中定性测定方法的建立
    7. 讨论与结论
第三部分 香菇多糖LNT口服给药后的药物动力学
    1. ~(99m)Tc-LNT口服给药后的血药浓度研究
    2. ~(99m)Tc-LNT口服给药后的体内分布研究
    3. ~(99m)Tc-LNT口服给药后的排泄研究
    4. 讨论与结论
第四部分 香菇多糖LNT口服吸收机制
    1. Ussing Chamber法研究FLNT在离体肠组织中的转运吸收
    2. FLNT在Caco-2细胞中的转运特性研究
    3. FLNT跨Caco-2细胞单层的转运机制研究
    4. 讨论与结论
第五部分 香菇多糖LNT静脉给药后的药物动力学
    1. ~(99m)Tc-LNT静脉给药后的血药浓度研究
    2. ~(99m)Tc-LNT静脉注射后的体内分布研究
    3. ~(99m)Tc-LNT静脉注射后的排泄研究
    4. ~(99m)Tc-LNT静脉给药后在动物体内的SPECT及SPECT/CT成像
    5. 讨论与结论
第六部分 香菇多糖LNT肝脏代谢降解机制
    1. 体内外证实FLNT的肝脏降解
    2. 肝微粒体的制备及活性测定
    3. 肝微粒体孵育FLNT条件的优化
    4. FLNT在肝微粒体中降解的机制研究
    5. 讨论与结论
研究总结
参考文献
本论文创新点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3 动物合格证

四、海洋硫酸多糖911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多糖药物体内代谢及PK/PD关键技术研究的进展与思考[J]. 徐慧,杨新宇,赵哲辉,王琰.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1
  • [2]丹葛酚酮胶囊质量标准提升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D]. 刘小艳.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3]栀灵复方颗粒的制备及其镇静助眠的研究[D]. 胡文军.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黄精中主要药效成分的质量评价及药代动力学研究[D]. 徐胜. 湖北科技学院, 2021(07)
  • [5]褐藻提取物zonarol的制备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D]. 张仪欣. 大连海洋大学, 2020(01)
  • [6]富硒灰树花多糖在Caco-2细胞模型中的吸收及在大鼠体内代谢动力学研究[D]. 项清芳. 江苏大学, 2020(02)
  • [7]脆弱拟杆菌荚膜多糖TP2的荧光标记以及在大鼠体内的分布与代谢[D]. 罗美华. 暨南大学, 2020(12)
  • [8]桂枝茯苓胶囊中桂枝和桃仁质量标志物的研究[D]. 卞晓坤.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9]基于转运子与代谢酶的茵陈蒿汤促进胆红素代谢的作用机制研究[D]. 易亚雄.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香菇多糖药代动力学及其体内吸收代谢机制研究[D]. 郑子明.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海洋硫酸多糖911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