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熏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52例

中药熏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52例

一、中药熏洗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52例(论文文献综述)

马亚平[1](2021)在《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刺络拔罐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与刺络拔罐疗法相结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的临床效果。(2)评价本治疗方案在缓解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的疼痛及水肿、恢复肩关节活动度及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的效果。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从2019年6月-2020年12月时间段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及针灸临床部13病区病房就诊的患者,且其临床诊断满足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患者中挑选符合严格的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30人。入组患者均在进行西医内科常规疾病的对症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再予以常规针刺配合刺络拔罐疗法,治疗组则予以石学敏院士所创的“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刺络拔罐疗法。两组患者针刺治疗每日1次,每周6次;刺络拔罐隔日进行治疗一次,每周3次,周末休息。两组均连续接受相关治疗4周后,将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 Index,BI指数评分)及手掌肿胀程度进行对比,采用SPSS 21.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通过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基线资料及其临床观察指标进行对比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4周后,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刺络拔罐治疗组与常规针刺配合刺络拔罐对照组患者的VAS评分及手掌水肿程度均明显降低,FMA评分、BI评分均明显升高,治疗前后两组进行组内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3.治疗4周后,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刺络拔罐治疗组与常规针刺配合刺络拔罐对照组的VAS评分、FMA评分、BI指数评分、手掌水肿程度进行组间比较后,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4.两组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本试验过程中无入组患者发生任何严重不良反应,无病例因严重不良反应脱落。结论:1、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刺络拔罐以及常规针刺配合刺络拔罐两种方案在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均有效,且安全性均较高。2、与常规针刺组相比,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刺络拔罐组可更有效的缓解患肢疼痛、恢复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降低水肿程度,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张蕊[2](2021)在《眼针结合体针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60例气虚血瘀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进行临床疗效的观察,研讨眼针结合体针疗法治疗此类患者的有效性,为缓解并改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症状及体征提供真实有效的临床依据及清晰的治疗思路。资料与方法:在2019年5月-2020年10月期间,于辽宁中医药大学康复中心住院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中,筛选并收集气虚血瘀证型的60例患者,并将其纳入临床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患者分为30例观察组(眼针结合体针组)和30例对照组(常规体针组)。观察组及对照组均施予前期治疗,前期治疗包括中、西医基础治疗和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观察组以眼针结合体针疗法为主要治疗手段,对照组则以常规体针疗法治疗为主。两组患者每个疗程均为7天,一疗程连续治疗5天,休息2天,共治疗两个疗程。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肩手综合征程度、患处疼痛程度、生活中活动能力、患肢关节运动功能、患处肿胀程度及临床疗效进行评定,分别采用肩手综合征量表(SHSS)、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BI)、上肢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视觉肿胀评分量表和SPSS统计软件对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治疗后两组的BI评分与FMA评分均明显提高,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2.治疗后两组SHSS评分、VAS评分与视觉肿胀评分均显着降低,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3.治疗两个疗程后,经两组内比较,观察组评分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4.临床疗效经中医疗效评定,观察组总效率93.33%优于对照组总效率83.33%。结论:1.对于气虚血瘀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治疗,眼针结合体针疗法与常规体针疗法都有良好的治疗效果。2.眼针结合体针疗法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体针疗法。尤其在改善患者的肩手活动障碍、上肢疼痛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上肢关节运动功能、水肿程度等方面眼针结合体针疗法较常规体针疗法效果更佳。

江月卿,钟雯,程晓丹[3](2021)在《子午流注择时中药熏洗治疗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择时中药熏洗治疗脑卒中肩手综合征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8年3月收住的120例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分别为A组、B组、C组,每组40例。A组为对照组,接受康复护理,B组为试验组1,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于上午9-11时进行患侧上肢中药熏洗方法,C组为试验组2,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于亥时进行患侧上肢中药熏洗方法。连续观察3周后,比较三组长海痛尺、改良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等。结果:经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三组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FMA评分及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增高,长海痛尺评分降低,试验组C组在改善患者患肢疼痛、功能障碍和提高生活活动能力方面均优于A组及B组(P<0.05);三组总有效率比较,C组高于B组,B组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亥时对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进行中药熏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肢体水肿、疼痛的运动功能。

王东会[4](2021)在《温针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温针疗法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上肢运动功能、疼痛程度、以及肩手综合征量表评分的影响,探讨温针灸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以推广温针疗法在临床中的运用。材料与方法:本次研究一共收集符合标准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信封法进行分组,随机分为观察组(温针疗法)和对照组(常规针刺疗法),每组各30人,本次实验过程中病例完整。通过目测类比评分法(VAS)、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表(FMA)以及肩手综合征量表评分给予评定。借助SPSS23.0统计软件处理统计数据,探讨温针法在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上的有效性。结果:1.通过卡方和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P﹥0.05,无显着差异,具有可比性。2.温针法疗效显着高于常规针刺疗法。治疗组治疗后疗效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76.67%,两组具有显着差异(P﹤0.05)。3.治疗组的VAS评分,FMA评分,肩手综合征量表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期间无病例脱落、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1.温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在疼痛程度测定(VAS)、上肢运动功能测定(FMA)以及肩手综合征量表评定上与单纯针刺相比显效率更高,疗效更显着。2.与单纯针刺相比温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在减轻疼痛、降低水肿、提高患肢活动度方面疗效更显着。3.温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简单易操作、患者依从性高,值得应用于临床。

杨凌毓[5](2021)在《巨刺联合PNF康复技术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巨刺法联合PNF康复技术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32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按Rand函数随机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巨刺法联合PNF康复技术治疗,对照组采用PNF康复治疗,每日治疗1次,每周连续治疗6天,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评定两组患者患肢VAS积分、水肿积分、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FMA)积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积分,并于治疗结束后评定临床疗效。结果:1.在VAS积分方面,治疗后两组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水肿积分方面,治疗后两组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上肢FMA积分方面,治疗后两组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治疗后两组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在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有效率为81.25%,对照组有效率为56.25%,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巨刺法联合PNF康复技术能有效缓解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肩部疼痛,减轻患肢肿胀,改善患肢肩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及使用。

姜喜艳[6](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外治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检索近30年四大中文数据库(CNKI、WIP、Wan Fang、CBM)中有关中药外用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文献,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文献中涉及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此为依据,了解中药外用治疗SHS的研究现状,并探析中药外用治疗SHS的用药规律,为现代医家对本病的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肩手综合征”、“SHS”、“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障碍”、“复杂性区域性疼痛”为主题词进行高级检索,发表时间从1990年11月30日至2020年11月30日,在四大中文数据库中检索关于中药外用治疗中风后SHS的临床文献,并根据纳排标准逐一筛选,直至找到符合标准的文献。提取每个文献的一般信息(包括基金资助情况、文献发表年限、文献来源、期刊名称、文献发文地区、中药外治干预类型)以及每个文献中的药物、中药种类及其性味归经。规范数据后,建立Excel表格,利用SPSS 26.0、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所规范后的数据进行频数分析、关联分析、聚类分析。结果:1.文献检索结果:根据纳排标准筛选出符合标准文献111篇。2.文献一般信息结果:所纳入文献的种类包含临床疗效观察、临床案例分析等,有26篇论文受基金资助,文献的发表数量主要集中于近10年,文献的主要来源是期刊论文,发文较多的地区是广东、浙江、江苏、河南,使用频次最高的中药干预措施是中药熏蒸。3.中药外用治疗SHS的一般用药规律结果:(1)111篇文献中涉及中药共143种,使用总频次为1086次。使用频次≥9次的中药34味,分别为红花、伸筋草、桂枝、川芎等,累计频次824次,占总频次的75.87%,为治疗SHS的高频中药。(2)根据药物性味归经分类,药性中常见的为温性药物,五味中常用的是辛味药物,归经中常用的是入肝经的药物。药物分类方面,频次最高的为祛风湿药,其次为活血化瘀药,再次是解表药和补虚药。(3)高频中药通过聚类分析可聚为5类:第一类:红花、伸筋草、川乌、桑枝、草乌、羌活、独活、细辛、秦艽。第二类:桂枝、透骨草、鸡血藤、威灵仙、艾叶、姜黄、防风、路路通。第三类:当归、川芎、地龙、黄芪、赤芍、桃仁、甘草、全蝎、牛膝。第四类:乳香、没药、白芷、延胡索、丹参。第五类:吴茱萸、芥子。(4)将高频中药进行关联分析,关联分析得出两味药的关联规律16组,三味药关联规律12组,四味药关联规律3组。常用二味药配伍组合有:川乌+红花、桑枝+红花、草乌+红花、草乌+川乌、乳香+没药等。常用三味药配伍组合有:川乌+红花+草乌、川芎+当归+红花、川乌+伸筋草+红花、川乌+伸筋草+草乌、当归+伸筋草+红花、草乌+伸筋草+红花、透骨草+伸筋草+红花、桂枝+伸筋草+红花、川芎+伸筋草+红花。常用四味药配伍组合是:草乌+川乌+伸筋草+红花。4.中药熏蒸治疗SHS的用药规律结果:(1)在所纳入的111篇文献中,使用频次最高的中药干预措施是中药熏蒸,出现总频次是36次。(2)36篇文献共涉及中药74味,所有中药出现总频次为374次,使用频次≥9次的药物共有16味,分别为红花、伸筋草、当归、桂枝等,16味中药使用总频次为233次,占中药总频次的62.30%,为高频中药。(3)将使用频次≥9次的16味中药进行关联分析,得出常用二味药配伍组合有:没药+乳香、红花+独活、川乌+草乌、伸筋草+羌活、伸筋草+草乌、红花+草乌、伸筋草+威灵仙。结论:1.近年来中药外用治疗SHS的文献研究质量和学术研究水平逐渐提高,发文数量南部地区多于北部地区,较为常用的中药干预措施是中药熏蒸。2.中药外用治疗SHS的核心药物是红花、伸筋草、桂枝、川芎等34味中药;药性以温性药为主,药味以辛味药为主,药物归经以入肝经为主;药物分类中,祛风湿药使用频次最高,其次为活血化瘀药,再次是解表药和补虚药;经关联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出药物组合,对其组方原则进行分析,发现均符合本病正气不足,又夹杂“风、寒、湿、瘀”的病因病机。3.中药熏蒸治疗SHS的核心药物是红花、伸筋草、当归、桂枝等16味中药;常用药对是没药+乳香、红花+独活、川乌+草乌等。

郭帅良[7](2020)在《理筋推拿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理筋推拿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并与康复训练对比,以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SS)、数字分级法疼痛评分(NRS)、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作为观察指标,探究两组治疗的疗效及差异。为探究理筋推拿对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作用机理提供思路,也为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方案进行新的探索。方法:以随机、对照为原则,按1:1的比例,将临床收纳的64例符合卒中后肩手综合征诊断标准的病例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其中试验组以理筋推拿干预,对照组以康复训练干预,每天治疗1次,5天为1疗程,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数据应用SPSS 22.0软件行统计学处理,通过对比治疗前后SHSS、NRS、FMA评分的变化,评估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1.基线资料对比:治疗前,将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观察指标等基线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2.观察指标分析: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后进行观察指标评价。两组病例S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5);将两组治疗后SHSS评分进行组间比较,理筋推拿组SHSS评分改善显着优于康复训练组(P<0.05)。两组病例治疗后的NRS评分都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5);治疗后NRS评分进行组间对比,理筋推拿组对疼痛的改善优于康复训练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FMA评分分别和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将治疗后两组病例组间评分、差值进行比较,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3.疗效评定分析:本研究于2个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SHSS减分率评定方面,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0.6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37%,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1.理筋推拿与康复训练在改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上肢运动功能及疼痛、肿胀等症状方面均有较好的疗效。2.理筋推拿组在减轻疼痛、肿胀等症状方面均优于康复训练组,其总有效率更高;在上肢运动功能方面,理筋推拿与康复训练改善效果相当。

张严严[8](2020)在《火针阳性反应点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采用随机分组法进行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中风后常规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采用火针阳性反应点结合常规康复训练综合治疗,观察两组在治疗前、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治疗3周后的临床疗效,旨在为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临床治疗寻找到一种疗效可靠且易于操作的中医疗法。方法:参与本研究的患者主要来源于武汉市中医医院汉口及汉阳院区脑病科收治的脑卒中后并发SHS患者,病例收集时间是2018年6月到2019年6月,基于本研究目的与受试对象标准,总计收集到6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其中女性与男性各有35例、25例,年龄区间为40-80岁,病程2周至6个月,脑梗塞47例,脑出血13例。通过随机方式把60个病例划分成两组,即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其中,治疗组是采取火针阳性反应点与常规康复治疗相结合的方式,而对照组则是仅采取常规康复治疗方式。对照组每日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治疗1次,每周休息1天;治疗组在每日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每2日接受火针治疗1次,每1周休息1天;同时两组均接受基础药物治疗;以3周作为一个疗程,并针对两组临床下沟哦做出比较。疗效观察指标具体有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表(VAS)、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量表(FMA)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结果:在开展治疗之前,先针对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治疗前两组的VAS评分、FMA评分以及日常活动指标等进行对比之后可知,两组之间的差异都不具备显着性(p>0.05),排除组间基线指标失衡影响之下形成的误差,两组患者能够进行对比分析。在经过治疗之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与治疗之前相比都有所降低,而FMA总评分以及MBI评分则是与治疗前相比有所提升,且差异具备显着性(P<0.05),可见两种疗法都能够有效消除或者是减缓脑卒中后SHS疼痛。而治疗组患者的VAS评分降幅超过对照组,至于FMA评分升幅也超过对照组,且差异具备显着性(P<0.05),由此可见治疗组在缓解患者疼痛与改善患肢活动功能上,都比对照组好。而治疗组的MBI评分升幅虽然超过了对照组,但是差异不具备显着性(P>0.05),可见两组在改善患者日常整体活动水平上所起到的效果大体一样。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等于93.33%,而对照组则是83.33%,可见前者超过后者,且具备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火针阳性反应点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有良好疗效,对比单纯康复训练治疗在减轻疼痛和改善患肢活动功能方面疗效更佳,本疗法对提高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康复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备积极意义,可以开展进一步的临床研究以及推广工作。

卢尹凤[9](2020)在《电针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中风后肩痛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旨在观察电针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对中风后肩痛患者肩痛程度、上肢活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探索对本病安全、有效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技术,为临床提高中风后肩痛患者的康复疗效和生活质量提供一种新思路。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原则,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中风后肩痛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以接受常规西医内科及常规康复治疗为基础,观察组采用电针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对照组采用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每天1次,每周治疗5次,周六周日休息,连续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VAS、FMA和BI评分,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1.病例完成情况:本研究共观察中风后肩痛患者60例,治疗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发生,最后60例患者均完成全部研究。2.一般资料:两组的年龄、性别、病程、病性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3.治疗前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降低明显(P<0.05)。4.治疗前两组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M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升高明显(P<0.05)。5.治疗前两组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I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共30人,治疗后有效28人,无效2人,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共30人,有效22人,无效8人,总有效率73.33%;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情况均改善,但观察组临床疗效更为显着(P<0.05)。结论:1.电针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经皮神经电刺激两种方法都减轻中风后肩痛患者肩痛程度,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电针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较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对改善肩痛、上肢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的效果更佳。3.电针和经皮神经电刺激联合应用的总体疗效优于单一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两者结合,丰富中风后肩痛的康复手段,提高疗效,充分体现了针刺和电刺激结合的优势。

苏美玉[10](2019)在《温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现今社会先进发达,是一个知识爆炸的年代,人类积极进取提升个人、家庭的生活质素、物质享受不断要求优质的生活水平,沉醉吃、喝、玩、乐、追求刺激放纵生活模式,或忙于拼命努力工作,忍受无形压力,疏忽健康,在今天的城市病,中风的机率逐渐增加,发病率是不容易受检测到,不仅影响人类生命健康,也连累患者家人痛苦,严重导致死亡率风险高。当中风后患者发病后,常见另一并发症是Shoulder-Hand Syndrome,SHS肩手综合征[1]。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在肩部疼痛或患肢的关节疼痛、患肢部位、关节浮肿疼痛、皮肤温度发热、腕部活动功能受限,严重病人患肢手部肌肉萎缩,若果疏忽观察患者,延误病情治疗,可发展成肌肉挛缩畸形,造成终身废用后果。它也可以影响患者有效的上肢功能,位置转换和平衡能力,引致不同程度上障碍。在脑卒中后,较常见的后遗症之一,是肩手综合征。归属于中医“痹证”范畴。现代医学被称为Reflex Sympathetic Dustrophy,RSD。它的表现是:很难检测到它什么时候生病,并且很容易延误疾病的进程。严重的人会造成终身废用。在祖国医学,现代医学认为,经常使用多种不同治疗方法,以应对肩手综合征。目前,尚未有明确诱因,说明导致本病的病因病机、发病机制。现代医学的部门主要集中在抗炎镇痛类药物,但效果并不理想。与大的副作用的西药会损害健康。另,交感神经节阻滞术,因为高昂的治疗费用,症状可能无法完全治愈,而且很容易造成风险。中医药来自“痹症”辨证论治,主要是促进血液循环、祛瘀、温通经络中药治疗方剂。从中医之“痹症”辨证论治来说;处方中国中药汤剂,主要是缓解疼痛、调理气血为主。固中医更着重调节整体气血阴阳,虽然会有某程度上的效果,但仍不能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疼痛。临床上应用针灸治疗法,有整体调和气血、促使局部疏通经络、具局部和整体并治的作用,可及时缓解疼痛之余,操作轻巧带安全稳定性,实属绿色疗法。现在我已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它已经证明,在临床上,中国传统中医针灸疗法的特点是有效的。这些文献在学术表达上,尚略欠规范、欠严谨、更欠缺必要的对照及理想条件的样本数据。故此难以令针灸疗法在临床上获得评价,未能受广泛认可,难以发挥其优势。有见及此,藉着现代循证医学的Meta荟萃分析方法,为中医针灸疗法,进行可靠客观评价,足以证明临床上应用针灸治疗技术、规范针灸治疗手法,提供准确有效分析结果,有利于作日后临床医疗执业者使用。方法:已收集近10年内,应用针灸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献。总结和讨论它,从而提高温针灸结合康复训练和简单的康复运动训练相结合的临床疗效。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本检索研究由2009至2018年期间,在国内发表的各种,在治疗临床上不同种类的针灸疗法,处理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文献。为进一步来评价、分析温针灸疗法,评定各类方法治疗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故采取Meta分析方法,对温针灸结合康复训练,在治疗本病的临床文献,作回顾性分析。根据随机对照试验报告,共156篇被选作筛选,并使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系统耒分析。把分析结果,应用亚组分析,进行第二次深入研究,得出最终可靠性数据。成果:统计结果:以温针灸疗法和电针疗法最为广泛,在搜索文献中,发现原来电针疗法研究数量不多,研究数据欠缺可信性和支持点。有见于此,本人计划,主要研究分析“温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法”在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应用,以及其在临床上的疗效,作用的机制,并采用理想的数据分析报告结果。总结所有文献分析的结果后,共有11个文件,进入Meta荟萃分析,和每个文档的质量首先的Jadad判断。11篇文献累积了病例共998例,当中应用温针灸结合康复训练疗法病例有501例。不同的治疗干预措施情况下,制定了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作疗效比较。所使用文献11篇,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温针灸疗法结合康复训练疗法的疗效3.59[2.25,5.72]P<0.0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过研究发现,运用温针灸疗法在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患者,得到改善患肢,疼痛度、肿胀度和活动功能,获得确切良好的效果。在Meta分析报告中,足以证明温针灸结合康复训练疗法,有助于改善患者病情,在患肢活动运动、疼痛度方面是优胜于单纯性康复运动训练。最具稳定性,效果佳。温针灸与康复训练治疗相结合是有效的,优于本病的治疗康复简单运动训练。让患者在疗程中得到安全稳定、舒缓疼痛、有效改善患者适应日后各方面综合功能锻炼。单纯性的康复运动训练,未能完全配合患者病情,在疗程中功效稍欠稳定性、缓解患处疼痛慢。温针灸结合康复训练疗法,来治疗本病,其疗效令人满意。本研究提供给现今医疗执业者,日后启发临床思路,作为有效依据和多元的治疗方法,是值得推广。

二、中药熏洗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52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熏洗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52例(论文提纲范文)

(1)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刺络拔罐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1.6 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方法
        2.4 拔罐的异常情况处理方法
        2.5 安全性评价
        2.6 退出研究者处理办法
    3 观察指标
        3.1 疗效评价标准
        3.2 肩手综合征症状改善疗效评价
    4 统计学处理
    5 研究结果
讨论
    1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
    2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机理
    3 刺络拔罐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机理
    4 取穴的理论依据
    5 导师对本病的认识
    6 研究结果分析
    7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医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1.中药治疗
        1.1 中药内服
        1.2 中药外用
    2.针刺治疗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眼针结合体针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3)子午流注择时中药熏洗治疗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3.1 疼痛程度
        1.3.2 上肢运动功能评定
        1.3.3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1.3.4 疗效判断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4)温针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表
文献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5)巨刺联合PNF康复技术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样本量估算
        1.2 病例来源及分组
        1.3 一般临床资料
        1.4 诊断标准
        1.5 病例选择标准
    2 治疗方案
        2.1 脑卒中基础治疗
        2.2 治疗组治疗方法及疗程
        2.3 对照组治疗方法及疗程
    3 观察指标及方法
        3.1 患肢疼痛积分
        3.2 患肢水肿积分
        3.3 患肢运动功能积分
        3.4 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积分
        3.5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4 统计学处理方法
第二部分:结果与分析
    1 患肢疼痛积分比较
    2 患肢水肿评分比较
    3 患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4 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
    5 临床疗效比较
第三部分:讨论与思考
    1 中医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认识
        1.1 病位病机的研究
        1.2 中医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2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认识
        2.1 发病机制的研究
        2.2 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3 巨刺及PNF康复技术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
        3.1 巨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理论基础
        3.2 PNF康复技术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理论基础
    4 结果分析
    5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5.1 存在的问题
        5.2 展望
第四部分: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CRF表
附录B:文献综述 针刺结合其他外治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6)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外治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肩手综合征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7)理筋推拿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认识
        1.1.1 概述
        1.1.2 发病机制及假说
        1.1.3 现代医学治疗手段
    1.2 传统医学对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认识
        1.2.1 关于病名的认识
        1.2.2 关于病因病机的认识
        1.2.3 传统医学的治疗进展
    1.3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设计
        2.1.2 病例来源
        2.1.3 诊断标准
        2.1.4 纳入标准
        2.1.5 排除标准
        2.1.6 剔除与脱落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样本量估算
        2.2.2 随机与分组
        2.2.3 治疗方法
        2.2.4 观察指标
        2.2.5 疗效评定标准
        2.2.6 统计学分析
    2.3 研究结果
        2.3.1 病例完成情况
        2.3.2 基线资料比较
        2.3.3 研究结果比较
        2.3.4 疗效评定比较
        2.3.5 不良事件观察
第三章 讨论分析
    3.1 研究结果分析
        3.1.1 基线资料比较
        3.1.2 观察指标比较
        3.1.3 疗效评定比较
        3.1.4 分析与小结
    3.2 本研究的依据及临床意义
    3.3 机理探讨
    3.4 不足与展望
        3.4.1 不足
        3.4.2 展望
第四章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8)火针阳性反应点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现代医学对SHS的研究进展
        1.1 概述
        1.2 发病机制
        1.3 治疗方法
    2.祖国医学对本病的研究进展
        2.1 概述
        2.2 病因病机
        2.3 治疗方法
        2.4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分组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脱落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基础治疗
        2.2 分组治疗
        2.3 注意事项
        2.4 观察指标
        2.5 总体疗效评价
        2.6 统计方法
    3.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指标评分
第三章 结论与探讨
    1.研究结论
    2.机理探讨
        2.1 现代医学的相关探讨
        2.2 祖国医学的相关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
    附录2 :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
    附录3 :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
    附录4 :在校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电针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中风后肩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中医对中风后肩痛的认识
        1.1 中风后肩痛的病名溯源
        1.2 中风后肩痛的病因病机
    2.西医对中风后肩痛的认识
        2.1 肩关节的解剖结构
        2.2 病因与发病机制
    3.中医治疗中风后肩痛的进展
        3.1 针灸治疗
        3.2 中药治疗
        3.3 推拿治疗
        3.4 其他适宜技术
    4.西医治疗中风后肩痛的进展
        4.1 药物治疗
        4.2 物理因子治疗
        4.3 运动疗法
    5.综合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退出(脱落)标准
        1.7 意外事件处理
    2.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及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定标准
        2.5 统计方法
    3.研究结果
        3.1 病例完成情况
        3.2 一般资料结果
        3.3 观察指标结果
        3.4 疗效分析
    4.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针刺腧穴分析
    2.电针疗法分析
    3.TENS疗法分析
    4.观察指标的选择依据
    5.结果分析
        5.1 一般数据分析
        5.2 VAS 评分分析
        5.3 FMA 评分分析
        5.4 BI 评分分析
        5.5 总体疗效分析
第四部分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中风后肩痛的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10)温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传统医学对肩手综合征及其研究进展
        1.1.1 传统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1.1.2 中风后SHS病因病机
        1.1.3 中医对肩手综合征的诊断
        1.1.4 中医诊断中风标准
        1.1.5 临床表现与分型
        1.1.6 按临床表现分型[2]
        1.1.7 病因分型
        1.1.8 中医药治疗
        1.1.9 中药内服
        1.1.10 中药外用
        1.1.11 针灸治疗
        1.1.12 常规针刺与运动疗法结合
        1.1.13 特殊针刺疗法与运动疗法结合
    1.2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SHS的研究进展
        1.2.1 脑卒中后SHS发病原因与机制
第二章 统计研究
    2.1 技术格式
        2.1.1 Meta分析的概述和必要性
        2.1.2 Meta分析基本步骤
        2.1.3 Meta分析的意义
        2.1.4 Meta分析运用在针刺疗法研究
    2.2 文献基本信息
        2.2.1 设定检索策略
        2.2.2 检索数据库
        2.2.3 文献检索关键词
        2.2.4 纳入标准
        2.2.5 剔除标准
        2.2.6 文献选择方法
        2.2.7 文献情况
        2.2.8 文献检索分类
        2.2.9 纳入资料提取方法
        2.2.10 干预措施
    2.3 META分析
        2.3.1 统计分析方法
    2.4 META统计分析结果
        2.4.1 温针灸结合康复训练、常规+运动疗法等方法比较
        2.4.2 总有效率分析
        2.4.3 有效率分析
        2.4.4 显效率分析
        2.4.5 Fugl-Meyer评分分析
        2.4.6 VAS评分分析
        2.4.7 亚组分析
        2.4.8 总有效率分析
        2.4.9 有效率分析
        2.4.10 显效率分析
        2.4.11 Fugl-Meyer评分分析
        2.4.12 VAS评分分析
        2.4.13 亚组分析结论
第三章 讨论
    3.1 艾的性质功效
    3.2 艾灸温度研究
    3.3 艾灸与针刺结合治疗
    3.4 温灸疗法的热能传导
    3.5 温针灸的治疗机理
    3.6 温针灸温度控制
    3.7 常用腧穴
    3.8 康复运动训练
    3.9 学术创新性
结语
后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中药熏洗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52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刺络拔罐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观察[D]. 马亚平.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眼针结合体针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蕊.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
  • [3]子午流注择时中药熏洗治疗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效果观察[J]. 江月卿,钟雯,程晓丹. 中外医学研究, 2021(15)
  • [4]温针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东会.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
  • [5]巨刺联合PNF康复技术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杨凌毓.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6]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外治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用药规律研究[D]. 姜喜艳.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
  • [7]理筋推拿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研究[D]. 郭帅良.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8]火针阳性反应点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严严.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2)
  • [9]电针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中风后肩痛的临床研究[D]. 卢尹凤.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10]温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Meta分析[D]. 苏美玉.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中药熏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52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