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奎因和罗素自然语言哲学的粗略考察

对奎因和罗素自然语言哲学的粗略考察

一、蒯因与罗素自然语言哲学观的粗略考察(论文文献综述)

郑羽珊[1](2021)在《蒯因指称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关超[2](2020)在《感觉影像的知识本质辩护》文中指出关于视觉的哲学问题历来都是哲学探讨的主要问题。然而,传统的知识论哲学一直都没有真正找到人类如何通过视觉获得知识的答案。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视觉技术的普及让大众日益陷入了视觉信息的大爆炸之中,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视觉及其衍生物具有不可估量的认知作用和社会功能。但视觉认知的本质、具体的发生机制、科学的解释方案等问题都还不甚清晰。所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对视觉的哲学考察和哲学评价变得越来越紧迫,正在成为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重要课题。本文尝试选择感觉的角度作为切入点,因为视觉感觉是视觉发生的最初阶段,比视觉经验还要更早,其结果被呈现为一种在场的影像。影像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更强调视觉感觉发生时所具有的那种即时感和现场感,是视觉感觉活动的直接对象,也包含了外在视觉对象所拥有的真实属性。而与影像类似的图像、意象、图式等内容,都是由影像派生而来,所以只有选择感觉影像才能真正实现对视觉的完整考察。知识论作为哲学的基本论域之一,从感觉影像出发的知识论研究对主体、哲学、科学等不同维度的认知价值,具有最大化的统摄效力。为此,本文确定了视觉感觉影像在知识论研究历程中存在的问题,即在传统知识论研究中,感觉影像的认知价值没有得到前人的普遍认同,特别在哲学的语言转向和科学实在论的兴起之后,感觉影像因为主流哲学对语言和科学拥护,而被认定为没有逻辑属性的非概念性感觉材料。这是本文不能同意的。如果这种反对是正确的,那我们将无法解释心灵如何能获得关于真实世界的知识之问题,人类知识系统的客观性也会面临被丢失的威胁。故而有必要重新审视视觉感觉及其影像在知识论证中可能发挥的认知功能,这样不仅能使人清晰明白地了解视觉的认知机制,还能保护人类知识的根基不被动摇。故此,本文立足于康德直观理论和当代概念论理论,讨论了感觉影像在定义问题中存在的分歧和混乱,从词源学的角度界定了影像概念的应有之意;之后,尝试对感觉影像可能具有的认知功能进行了哲学论证,重点分析了影像的概念性特征和逻辑性本质,对感觉影像在科学知识系统中的框架基础地位进行了辩护;回应、答辩了感觉影像在传统哲学中可能遇到的理论争议,最后得出如下结论:(1)自笛卡尔以来,大部分讨论视觉的哲学家都区分了视觉在不同认知阶段中的不同表征,可能是缺少关注的原因才导致了Image概念的混乱,且要理解其真正的概念需要建立在相关论点的本体论基础上才能实现。影像不仅是人类与世界直接接触的重要媒介,其内部本质也是包含了理性运作的概念性命题内容,正常的感觉主体可以直接通过感觉影像对世界做出客观判断。(2)感觉影像及其技术性的延伸所具有的逻辑性应用价值,已经体现在现代科学理论研究的观察、确证和交流等步骤中,感觉影像的直接认知能力为这些应用的可靠性奠定了基础。在科学中,影像不仅承担着意义的表征功能,还为科学理论的整体系统提供了方法论的框架基础。(3)虽然影像的知识论价值在传统哲学的语境中没有被广泛接受,但从朴素实在论的本体论立场出发的感觉影像,可以合理地为自身提供有效的哲学辩护,这种辩护立足于博物式自然主义观念,以还原论和非还原论的论战、他心可知和不可知的争论、心灵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为切入口,反驳了来自物理主义和科学自然主义的理论批判,论证了感觉影像在主流哲学语境中依然具有合法的认识论地位。总之,视觉感觉影像,是感受性的、现象性的、逻辑性的认知存在,从它出发,可以更新我们对自我的认知,可以夯实我们的知识根基,还可以在科学哲学层面服务于哲学思辨和科学推理,从而实现影像、主体、哲学和科学的多赢。

李心淼[3](2020)在《试析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文中提出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是英国着名哲学家和数理逻辑学家。学术界普遍认为,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是把逻辑方法应用于哲学分析的经典之作,是“哲学的典范”。罗素关于摹状词的研究成果,对于我们今天进一步理解现代逻辑以及分析哲学的发展,全面理解和把握罗素的学术研究,以及推进非逻辑语词和现代逻辑的深入研究,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罗素研究摹状词的背景,主要包括:从莱布尼茨,经弗雷格到罗素,现代逻辑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指称难题以及前期指称理论的缺陷;罗素哲学研究的如下三个特点,(一)坚持逻辑原子主义的哲学观;(二)区分亲知的知识和描述的知识;(三)构建数理哲学体系。罗素关于摹状词的研究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和他对一阶逻辑的理论研究,以及相应的现代逻辑分析方法的熟练掌握程度密切相关。1905年,罗素发表了《论指谓》一文,这是他研究摹状词的早期阶段。此时,罗素和怀特海的《数学原理》尚未发表,他正处在全力研究现代逻辑并以此推出数学的阶段。罗素在《论指谓》中关于摹状词的研究,采取了承接之前理论习惯的方式,对认识论原则和理论产生的效果做了较多介绍,涉及较少的一阶逻辑内容。这一时期,罗素对摹状词的定位是:一种特殊的指称词组。1910—1913年,三卷本《数学原理》相继出版;1918年,罗素发表《逻辑原子主义哲学》一文;1919年,《数理哲学导论》出版。这些,标志着罗素的摹状词研究进入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罗素对摹状词的研究,既包括对摹状词的重新定位,即摹状词是一种不完全符号,又包括娴熟地运用一阶逻辑技术改写摹状词所在的命题,以及构造摹状词定理。此外,罗素还讨论了摹状词的两种出现方式,即“初现”和“再现”,以及摹状词的扩展。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具有重大价值:第一,有效解决了哲学史上的指称难题;第二,推动了现代逻辑的形成和发展;第三,完善了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哲学体系。同时,这一理论也存在若干局限:第一,对摹状词及其性质的界定过于极端;第二,对语境因素的考察不足;第三,忽视了排中律的适用范围;第四,命题改写技术存在语言适用性差异。

唐亚芬[4](2020)在《古德曼艺术符号学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纳尔逊·古德曼(Nelson Goodman,1906—1998),是20世纪非常着名的分析哲学家及美学家。20世纪美学发展空前活跃。在多元的背景下,其理论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古德曼在分析哲学、实用主义、符号学的结合中对艺术活动进行了新的分析与建构,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符号学思想。其理论具有原创性,解决了艺术领域的新问题,促进现代分析美学的发展。因此,古德曼艺术符号学有深入挖掘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但国内对其艺术符号学思想的关注度还不够,在美学及艺术符号学领域其思想受到了遮蔽,还需要引起学界的重视。古德曼艺术符号学独到之处在于对艺术符号学四论的阐发。这四论进行了一般符号系统的探讨,对图像、音乐等非语言符号系统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艺术生成”论从符号的角度探讨艺术:创新了指称、指谓理论,阐释了再现与描述、表现与例示的新内涵;并从“记谱系统的五个要求”、“亲笔艺术与代笔艺术的区分”、“真本并不一定比赝品好”三个方面探究艺术符号的特性。“艺术定义”论从“审美的五种征候”出发寻找艺术的本质,并适时地将“艺术定义”从“什么是艺术”转变到“何时是艺术”,解决了“艺术界定”的难题。“艺术理解”论认为审美经验是一种认识,它帮助我们正确地去认识、理解符号。“风格”也具有同样的作用,促进我们对艺术、对世界的一种理解。“多样世界”论提出“艺术与科学一样具有认识作用”,并对“知识”这个概念进行了探讨,带来了认识论的转向以及“认识的新诠释:理解”。论文主要以艺术符号学为中心,结合中译本着作以及古德曼多样的艺术活动展开研究,互相参照,互相补充,以期能够得到对艺术符号学全面而具体的认识。为此,本文在绪论部分介绍了本选题的研究现状及意义。第一部分首先梳理清楚对古德曼学术生涯具有深刻影响的三大哲学思想,为本题的展开提供理论基础和支持。分析哲学的逻辑分析与构造、实用主义对多元建构的强调、符号学与艺术的相连,都在古德曼理论中有深刻的体现。此后,本文便进入到了古德曼艺术符号学的理论内涵。“艺术生成”论阐述了艺术符号指称与艺术符号特性的生成过程。“艺术定义”论从“审美的五种征候”、“何时是艺术”出发对先锋艺术作出理论回应。“艺术理解”论阐释了作为理解方式的“审美经验”与“风格”。笔者先对两者的发展及演变过程进行了简略地梳理,并对古德曼“作为理解方式的审美经验与风格”进行研究。“多样世界”论基于多元建构的思想。多样世界由多种方法、工具构成并存在多样的真理与检验标准。之后,对“知识”的探讨带来了认识论的转向以及认识的新诠释。最后,本文进入到了对古德曼艺术符号学的评述部分。学术史意义:首先,古德曼关于“艺术定义”的创见,为阿瑟·C·丹托(Arthur.C.Danto,1924—2013)与乔治·迪基(George Dickie,1926—)的理论奠定了基础,助澜了分析美学向后分析美学的转变。其次,古德曼继承了苏珊·朗格(Susanne.K.Langer,1895—1982)的思想并进一步思考与探究,发展了艺术符号学思想。最后,古德曼开展了多样的艺术活动并继承了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的思想,促进了实用主义美学的发展。结语部分对古德曼艺术符号学进行概括。从理论特色、理论局限、其理论进入当代中国学术界的意义以及对当代文艺美学研究的意义展开。古德曼的理论思想以及研究方法,都对我国美学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学界应该加强对这一课题的研究。

崔艳英[5](2020)在《乔姆斯基的心智表征观研究》文中认为心智表征是认知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一个从古至今尚没有解决的谜题。笛卡尔的接触力学没能解决“思维物质”和语言创造性问题,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解决了力学难题,但是对于“语言创造性”和“心智”无能为力。洪堡特提出“有限形式的无限运用”说明语言创造性,但只是为心智换了一种说法,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乔姆斯基迎难而上,反对行为主义,发起一场认知革命,研究语言能力,研究心智表征问题。他的心智表征观主要由几个方面构成。这几方面问题通过七个部分展开讨论。首先,心智表征研究可以追溯到经院哲学时期,其路径研究主要包括一元论和二元论研究,无论是一元论还是二元论都不能成为心智解读的理想路径。乔姆斯基的心智研究继承了笛卡尔的理性主义,通过语言维度研究心智。其次,他的理性主义心智,以“语言创造性”为切入点,追本溯源,找到历史依据,复现笛卡尔的理性主义。他的普遍语法假设可以在波尔·罗亚尔语法中找到原型;他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并非空穴来风,源于历史文献;他的生成理论源于洪堡特的“有限形式的无限运用”。第三,他对心智的研究主要是对心智表征的自然主义追问。心智是不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不是可以计算?方法论自然主义是研究自然现象的方法论,可否用于心智表征研究?心智表征是否具有意向性?第四,这些问题的解答,使得意向性成为乔姆斯基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他尝试通过思维的计算表征维度对心智的意向性问题进行解读,但他的解读面临困境,这个困境是概念问题还是术语问题?如果是术语概念问题,那乔姆斯基理论是否要摒弃意向性?摈弃意向性似乎意味着乔姆斯基支持还原论?第五,心智还原论问题,是心智哲学避不开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如何处理心智表征还原问题?乔姆斯基像牛顿一样,怀疑物理主义,坚持自然主义方法论。他的普遍语法是语言能力问题,是心智表征问题。第六,普遍语法说明人类具有语言器官,独立于其他认知能力,不受其他认知能力影响。然而,诸多证据说明模块独立不可行,模块互动是真谛。心智模块论具有系统性、互动性。最后,乔姆斯基理论不是终极理论,也有局限性。心智表征的意向性研究不适合自然主义路径研究,意向性自然化构成乔姆斯基理论的局限性。心智表征研究需要总结前人研究之成果,借鉴视觉研究之成果,借鉴语言研究之思路。

刘明元[6](2020)在《蒯因逻辑思想与本体论研究 ——基于清晰性视角》文中提出蒯因的逻辑哲学产生越来越深远的影响,然而,不断有学者批判蒯因的狭义逻辑观,认为他局限于将逻辑视为带等词的初等逻辑,远离了现代逻辑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学界不否认蒯因的本体论研究,认为它弥补了传统本体论超验性和思辨性方面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形而上学。我们在研究中惊喜地发现,蒯因的狭隘逻辑观和本体论承诺学说是其努力追求清晰性(clarity(1))知识的必然选择。蒯因追求这种清晰性的努力主要可见于两个方面。其一,蒯因严格区分逻辑的基本范畴,这种区分主要涉及符号的使用和提及、变项和模式字母、普遍词项和抽象单独词项、对于逻辑的对象性解释和替换性解释、外延对象和内涵对象、外延性语境和非外延性语境等。其二,通过语义上溯的策略,关联关于逻辑的本体论与认识论研究,并辅之以对于“分析性”的批判,通过本体论承诺语义学标准的澄清,回应关于逻辑方法和同一性等经典哲学问题。这些努力不仅有助于清晰呈现已有逻辑研究的目标及其进展,有助于把代理函数和同构概念应用于本体论的还原,而且涉及对于词项意义和指称的逻辑语义学研究,并对逻辑命题、属性、关系、有效性、真值、类、以及序偶等逻辑范畴作出了澄清。蒯因的本体论取向有力地支持了关于逻辑的认识论研究,其本体论学说与其关于逻辑范畴的探讨相关,它们共同构成蒯因对于逻辑理论建构机制的新解释,也彰显出蒯因逻辑哲学追求客观性和清晰性的科学精神。本文主体部分的研究分为四个部分,紧紧围绕着清晰性主题逐步展开。在第一部分,我们从逻辑是否包括集合论、蒯因对经典逻辑的论述、蒯因对变异逻辑的回应、逻辑是否具有可修正性、蒯因对现代逻辑的重要贡献、蒯因的逻辑思想等方面对蒯因的逻辑研究工作及其成果作了详细介绍,并将蒯因逻辑思想归结为六个相互关联的方面,即衡量逻辑的清晰性标准、只承认带等词初等逻辑的狭义逻辑观、逻辑的根本任务、逻辑及逻辑真理的两大根基、逻辑与外部世界的间接联系以及简化人类整个概念系统意义上的逻辑可修正性。在第二部分,在解析和总结西方传统本体论研究及其局限性的基础上,深入解析蒯因关于本体论承诺的语义学标准、识别实体的同一性标准以及本体论的相对性,并通过回答常见的相关逻辑哲学问题,论证蒯因本体论承诺学说的系统性与解释力。在第三部分,主要辨析蒯因自然主义哲学取向与其本体论的融贯性问题,除了集中呈现蒯因基于哲学追求清晰性的传统逻辑观转变,批判地反思其关于自然类的消去主义倾向,我们将澄清其集合论立场关于类的预设,并结合对其初等逻辑相关预设的分析,揭示蒯因逻辑哲学理论中存在的冲突,论证消除冲突的希望在于摒弃弗雷格、罗素等人的逻辑主义纲领,把非逻辑的集合论纳入蒯因逻辑哲学的整体理论建构之中,以满足自然科学理论的需要。第四部分是前三部分的升华,系统阐述了蒯因在逻辑研究和哲学研究中努力追求清晰性目标的重要理论价值、实践意义和不足之处。首先从西方哲学注重数学和逻辑的重要传统、清晰性在蒯因逻辑理论和本体论承诺学说之间的纽带作用以及蒯因对哲学的两大贡献等方面,深入发掘蒯因努力追求清晰性目标的重要理论价值。与此同时,蒯因所追求的清晰性充分体现了批判性思维的精髓,批判性思维又正好能够根除重直觉和了悟的中国传统文化温床中一些根深蒂固的思维陋习,并且能够有效地培养人们的创新能力,从而有力地凸显了蒯因努力追求清晰性目标的不可忽略的实践意义。此外,追求严格的清晰性,会导致其狭义逻辑观偏离现代逻辑的主流思想,甚至成为现代逻辑发展的绊脚石;还会导致其本体论承诺学说仅仅适用于部分数学或全部传统纯数学的狭小范围,大大降低了其普适性。

李栋[7](2020)在《过程哲学课程话语体系构建研究》文中提出从话语层面思考课程是西方概念重建学派的重要思想,其核心精神就是“话语”与“理解”的语言逻辑思维,即何种样态的课程话语造就何种样态的课程理解。这一课程理论前提主要有两层含义:第一,课程言说或课程话语的建构最终是为课程理解服务的;第二,课程世界是一个由各家之言组成的“万花筒”。这构成了本研究的逻辑起点,即创生一种课程话语,寻得一种课程理解的方式。这一思路同时也暗合了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三大体系建设的话语精神,最终能为我国课程话语体系建设提供借鉴或启示。课程话语的言说现状,特别是当今课程话语的表述问题是构建一种新的课程话语体系应遵循的现实逻辑。当今课程市场正像培根在其四大隐喻中提到的“市场隐喻”一样,充斥着诸多语言问题。其中,课程表述的二元对立问题、课程理论、学派间缺乏沟通的问题、不同课程言说主体自说自话的问题、近来对课程思辨体系拒斥的问题、固守课程表述精确性的问题等都是当今国内外课程领域的显性问题。仔细分析这些问题的根源,特别是这些问题的哲学言说逻辑,发现这些表述问题或多或少地受近代以来的实体哲学思维影响的,因为实体哲学思维推动了认识论哲学,同时也影响到了一切以认识论为依托的学科、理论等,当然包括课程与教学论这一二级学科。要对以上实体思维导致的话语问题进行超越与消解,怀特海的过程哲学无疑是一种较好的选择。基于以上的考量,本研究将回顾大量的文献,包括国内外“语言意义”、“话语”、“课程话语”三个方面的研究,意在为研究提供一种背景性深度;并对课程中的“话语”进行“思想考古”,意在理清话语在课程世界中的“自觉”之路;考察课程话语意义的重要来源——哲学,并对本研究的理论基础——过程哲学进行深刻研究。为过程哲学课程话语的构建与理解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通过对课程的核心概念以及对“课程目标话语”、“课程知识话语”、“课堂话语”及“课程评价话语”的过程哲学赋义,以达到过程哲学课程话语“落地”的效果,因为任何课程话语,只要它不能形下化为具体的表述,它都将是空疏无用的;最后,将过程哲学课程话语与几种经典的课程话语,比如“主智主义课程话语”、“经验本位课程话语”、“实践范式课程话语”、“人本主义课程话语”、“现象学派课程话语”及“后现代课程话语”进行一种理论上的比较,以期发现过程哲学课程话语在课程理解上的优劣势。

王家旭[8](2020)在《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现代西方哲学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对当代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语言游戏论是维特根斯坦后期重要思想,语言游戏论提出的很多开放性观点,为后世的哲学家提供了一个富有价值的研究样本。维特根斯坦后期不再坚持逻辑图像论的观点,语言不再描述实在的图像,而是一种人们交流的工具,是生活中富有活力的动态性活动。语言游戏论强调日常语言的多样性,不同的人群和社会交流环境会形成不同功能的语言。语言功能的多样性决定了语言用法的多样性,语言的意义就在于语言在游戏中的用法,只有在具体的语言游戏实例中,才能找到语言的确切意义。语言游戏论提出“家族相似”的概念,强调语言游戏之间并无共同本质,否定了概念界限之间的精确性。语言活动的基础是生活形式,语言本身是一种根植于生活形式中的实践活动,脱离生活形式的私人语言根本不存在。在维特根斯坦看来,语言规则不再具有前期思想的那种实在性,语言游戏的规则是建立在生活形式基础之上的规则,是社会共同体一致认识、具有约定成分的规则。语言游戏论对英美哲学有着丰富的价值和广泛的影响。“意义即用法”的观点对日常语言学派影响甚大,他的反本质主义思想也被认为是新实用主义哲学中后现代思想的一个理论来源。

王建江[9](2019)在《奎因本体论承诺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奎因本体论承诺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语词意义依赖于其所指称对象的怪论以及科学与本体论之间的关系。在通过本体论承诺方法解决上述理论问题的过程中,奎因发现命名行为并不意味着对命名对象做出本体论承诺,名词和谓词都不具有本体论承诺的功能。量词理论是奎因构建本体论承诺理论的主要方法,为奎因本体论承诺理论的建立提供基本依据。在继承弗雷格量词理论的基础上,奎因量词理论得以建立和应用。因此,要准确理解奎因本体论承诺理论,就要充分理解弗雷格量词理论。通过将量化方法引入到本体论承诺理论的研究中,奎因确立了“存在就是成为约束变元的值”这一本体论承诺的标准。奎因认为,量化表达式中的约束变元是本体论承诺的逻辑装置。当一个理论中的量化表达式为真时,约束变元的取值就是该理论所承诺存在的实体。但是,并非所有的对象都能成为约束变元的值,进而成为理论所承诺存在的实体。奎因将同一性概念引入到本体论承诺理论中,并以外延的同一性对本体论承诺做出限定。最终,奎因确立起“没有同一性就没有实体”的本体论承诺的检验标准。只有满足外延同一性要求的对象才能成为约束变元的值,进而成为理论所承诺存在的实体。在通常状况下,科学理论主要由自然语言进行表达。按照奎因本体论承诺理论,如果要获知某种理论做出的本体论承诺,就要将其改写成具有明显量化形式的语言。在对原有理论的改写过程中,相对于背景理论、翻译手册、量词解释,本体论承诺理论表现出相对性特征。此外,“没有同一性就没有实体”的本体论承诺的检验标准导致其具有明显的外延主义特性。奎因将外延的同一性作为检验本体论承诺的必要条件,进而否认内涵实体和抽象实体的本体论地位。在逻辑实证主义时期,由于不能得到经验的证实,本体论问题被视为无意义的哲学问题而遭到逻辑实证主义者的拒斥。通过语义上溯的方式,奎因将本体论问题的研究限定在语言框架之内,因而抑制了传统本体论研究的“超验性”。语义上溯就是通过谈论语词的意义和所指、语句的真假、语句系统的意义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来间接谈论现实世界对象的实在性,从而避免由于直接谈论外部客观世界而产生的争论。奎因本体论承诺理论恢复了本体论研究在分析哲学中的地位,改善了传统形而上学的理论形象,对形而上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基于本体论承诺理论,奎因质疑模态逻辑的合法性。奎因认为,模态算子“可能地”、“必然地”会造成指称暧昧性结构,进而导致同一替换规则和存在概括规则的失效。模态逻辑一旦进入到量化理论时,就会对内涵性实体做出本体论承诺,进而产生对象增殖的问题。基于本体论承诺的检验标准,奎因否认意义之间的同义性关系。奎因认为,除了约定型定义之外,定义方法不能创造意义之间的同义性关系,定义不是同义性的来源。保全真值替代方法不能保证意义之间的同义性。证实说和还原论不能成为判断意义同义性的依据。奎因本体论承诺理论对其意义理论、指称理论和模态逻辑观的形成产生了影响。在奎因哲学体系中,奎因本体论承诺理论处于基础性理论地位。奎因本体论承诺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意义。奎因本体论承诺理论的合理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奎因本体论承诺理论对于语词意义和指称的严格区分。其二,在本体论问题研究方面,奎因本体论承诺理论体现出清晰性和简洁性。其三,奎因本体论承诺理论抑制了传统本体论研究的“超验性”。

陈莉莉[10](2019)在《斯特劳森的指称理论》文中认为新旧理论的博弈点燃智慧的火花,斯特劳森正是通过与罗素的摹状词理论交锋展示了他的哲学智慧。他以语言分析的探究方式研究形而上学的问题,转变了分析哲学的反形而上学态度,被誉为“我们时代最卓越的分析的心灵”。斯特劳森的指称理论,既是其自身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构成了语言哲学与逻辑哲学对于分析理论研究的关键环节。指称理论对20世纪的哲学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涉及领域包括本体论、认识论、语言学乃至心灵哲学。在指称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斯特劳森既是继承者又是批判者更是推动者。在同罗素的哲学争论中,斯特劳森引入了语用的概念,在同蒯因的哲学争论中,斯特劳森提出了识别的概念,此外,他对语境、说者以及听者的心理意向等影响指称的外部因素的探讨推动了哲学的认知性研究和心灵哲学的发展。斯特劳森重新肯定形而上学,旨在研究日常语言用法的基础上揭示出人们的日常语言背后的概念图式以及其和世界结构的关系。斯特劳森致力于展现出我们的概念框架的一般性的、结构性特征,因为这种概念框架是我们得以思考特殊事物的依据。对形而上学的重新肯定,使得斯特劳森的指称理论表现出了独特的风格与魅力。斯特劳森从识别的角度,对殊相展开的研究是其描述的形而上学的核心内容。本文从斯特劳森的指称理论产生的背景: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入手,阐述斯特劳森关于意义和指称的关系的观点;通过斯特劳森与蒯因在单称词项问题方面的对话,论述斯特劳森对于单称词项的范畴及本质规定性的理解;通过斯特劳森对于殊相与共相在语句中的区别的分析,揭示对殊相和共相加以表达的语词的意义及它们的指称对象;通过他对根本性的指称失败的原因的分析,阐述斯特劳森关于指称与真理关系的观点。本文主体部分有三章。第一章论述了斯特劳森与罗素的哲学争议。斯特劳森在《论指称》一文中对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进行了质疑。斯特劳森基于对自然语言的概念和语句的分析,对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进行否定。斯特劳森与罗素的争论涉及到了最为根本与复杂的问题:用什么样的方式对语言进行研究,对语言哲学后来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斯特劳森认为拥有指称功能的语词应该不仅局限于逻辑专名,摹状词所具有的特点即是他对某一个唯一对象的指称。斯特劳森反对意义即指称的观点,提出了语用的概念,认为我们要区分如下三种情况:语句,语句的使用和语句的表达,进而对非真即假的逻辑进行否认,在此,斯特劳森提出了既非真又非假的第三种语句的真值情况。斯特劳森与罗素对于摹状词问题以及指称与意义的关系所进行的哲学争论启发了后来的哲学家在相关领域的研究,促进了语言学以及分析哲学的多向度的发展。第二章围绕斯特劳森与蒯因的哲学对话,论述了斯特劳森关于单称词项的哲学观点。斯特劳森在《单称词项,本体论和同一性》(1956)和《单称词项和述谓》(1961)等文中对蒯因的单称词项的可消除理论进行了分析与质疑,斯特劳森对蒯因的单称词项的范畴进行了修正,提出单称词项即是在特定使用中我们用来识别或确认单个对象的词项。斯特劳森认为若一门语言不允许用单称词项来指称殊相则其不会允许有任何其他的对于殊相的指称方式,依据蒯因主张的单称词项理论构建的理想语言无法存在,并且指出对于单称词项其本质规定性在于识别性指称。通过强调识别的观念之于指称理论的重要性,斯特劳森进一步深化了他的指称理论。第三章论述了斯特劳森对其描述的形而上学的核心问题——殊相的观念以及斯特劳森的真理观。斯特劳森在《个体》一书中论述了其关于主词与谓词的观点。斯特劳森认为对语言和实在间关系的研究需要我们超出主谓词之间的差别,并提出了语法的标准、范畴的标准。按照语法的标准,主词与谓词均是将殊相引入句子的方式,不同的是,主词并未以任何特殊的风格引入殊相而谓词则隐含着以断定抑或命题的方式引入殊相。按照范畴的标准,语词的指称仅仅在使用语词的时候才能得到确定,在句子中殊相只能够充当主词,而共相则既能够充当主词亦能够充当谓词。通过这两个标准,斯特劳森旨在说明,范畴的标准之于殊相的识别起主要的作用,这一标准使我们能够将殊相引入话语与命题。将殊相引入命题即对命题中主词指称的殊相做出唯一的识别。实际上,听说双方正是因此才达成了理解。通过探讨殊相的识别与再识别、基本殊相,斯特劳森试图揭示我们的概念图式。通过探讨主词与谓词,斯特劳森意旨阐述殊相在逻辑意义而言的个体中所占据的中枢的位置。通过区分殊相与共相,斯特劳森旨在呈现个体观念、存在物观念之间的紧密相关性。在《识别指称和真值》中斯特劳森论述了指称与真理的关系。斯特劳森提出,我们能够说自己做出了有真值的断定的前提是:实际上的确有一个我们以使用此语词去指称的东西。从识别性指称的功能的角度,斯特劳森对比了真值空隙理论与虚假理论,对真值空隙理论加以调整,以求寻得更合适的选择来应对关乎语句真值的争议。对于根本性的指称失败,斯特劳森根据语句中所含指称表达式的数量进行了分析。对于指称表达式数量为2的语句,若导致指称失败的表达式被并入到谓词词项则陈述的真值即为假,若将其并入主词表达式则陈述无真值可言。对于指称表达式数量为1的语句,根据句子主题的明晰是否涉及说者意在指称的对象,如果涉及则真值空隙理论则更加适宜对语句的指称失败进行描述,如果不涉及则指称失败所影响的仅仅是所谓的与主题相关的信息而不会影响句子的主题,那么可能我们会说指称失败缘于不准确的主题信息。斯特劳森的指称理论重新肯定了形而上学。他的研究始于日常语言的使用,旨在揭示出我们用表达殊相的表达式而指称的对象,探求形而上学之存在的问题。斯特劳森通过对指称表达式在语句中作用的分析,揭示该表达式的意义及其指称对象,其分析放眼于外在的对象、存在的事物而非局限于语词本身,拓宽了分析哲学之视野。

二、蒯因与罗素自然语言哲学观的粗略考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蒯因与罗素自然语言哲学观的粗略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2)感觉影像的知识本质辩护(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框架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1.1 传统感知知识论路径的困境
        1.1.1 直接性和所予性的概念争论
        1.1.2 感觉材料论
        1.1.3 非概念论
        1.1.4 副词理论
        1.1.5 意向理论
    1.2 外在实在的确证危机
        1.2.1 现象主义
        1.2.2 表象主义
        1.2.3 直接实在论
    1.3 感觉影像的形而上学困难
        1.3.1 怀疑主义
        1.3.2 物理主义还原论
        1.3.3 科学自然主义
    1.4 为什么是感觉影像
        1.4.1 视觉的进化论地位
        1.4.2 科学实践中感觉影像
        1.4.3 感知觉之别
    1.5 小结
第二章 影像的本体论辩护一:界定定义
    2.1 影像的概念:从笛卡尔出发
        2.1.1 影像的中外词源考察
        2.1.2 笛卡尔的态度
    2.2 影像概念的历史演进:从德谟克利特到休谟
        2.2.1 古希腊时期的影像
        2.2.2 传统经验主义的影像
    2.3 影像概念问题的当代方案
        2.3.1 认知科学的态度
        2.3.2 对认知科学态度的哲学辩护
        2.3.3 影像概念的应有之意
    2.4 小结
第三章 影像的本体论辩护二:概念论的正当性
    3.1 非概念论感觉影像及其困难
        3.1.1 非概念论者的路径
        3.1.2 影像的内容转换困难
        3.1.3 古典经验主义的态度及其困难
        3.1.4 塞拉斯的概念论及其困境
        3.1.5 康德直观观念的真实态度
    3.2 自然的概念性影像之辩护
        3.2.1 辩护一:从麦克道尔出发
        3.2.2 辩护二:以康德的直观纲领为基
        3.2.3 辩护三:对传统感觉理论的反驳
        3.2.4 辩护四:对语义逻辑的反驳
    3.3 小结
第四章 影像的知识论辩护一:以概念论为基
    4.1 辩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4.1.1 被默认的非认知影像
        4.1.2 世界的丢失和非概念的空想
        4.1.3 单向依赖和两极化问题
    4.2 对感觉影像的知识辩护
        4.2.1 命题性感觉的合理性
        4.2.2 直接实在论的影像
        4.2.3 感觉知识的判断和信念
        4.2.4 对错觉的反驳
    4.3 小结
第五章 影像的知识论辩护二:可能的回应及反驳
    5.1 实在论间对感觉影像的争论
        5.1.1 直接实在论的可能回应及问题
        5.1.2 间接实在论的可能回应与问题
        5.1.3 朴素实在论的辩护:以析取论之矛
    5.2 还原论对感觉逻辑的批判
        5.2.1 还原论的主张
        5.2.2 整体论的反还原论辩护
    5.3 他心知可能吗?
        5.3.1 他心问题的可能反驳
        5.3.2 他心问题的不可知辩护
    5.4 由感觉而起的形而上学论战
        5.4.1 博物学自然主义及其心物关系
        5.4.2 对等级秩序哲学观的批判
        5.4.3 进化论、连续性和实用主义
    5.5 科学确定性危机的影像解释
        5.5.1 确定性的立场:从牛顿到维特根斯坦
        5.5.2 视觉影像:基础性的私人知识
        5.5.3 知识多样性反驳和答辩
        5.5.4 影像知识论:对随机性的辩护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试析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
        (一)研究对象
        (二)主要内容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罗素研究摹状词的背景
    一、现代逻辑的发展
    二、指称难题以及前期指称理论的缺陷
        (一)指称难题
        (二)前期指称理论的缺陷
    三、罗素哲学研究的三个特点
        (一)坚持逻辑原子主义的哲学观
        (二)区分亲知的知识和描述的知识
        (三)构建数理哲学体系
第二章 罗素摹状词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摹状词是一种特殊的指称词组
        (一)区别名称和指称词组
        (二)对一般指称词组所在命题的简单改写
        (三)对摹状词所在命题的简单改写
    二、摹状词是一种不完全符号
    三、运用一阶逻辑改写包含摹状词的命题
        (一)运用一阶逻辑改写包含摹状词命题的基本方法
        (二)对包含摹状词的命题进行改写
    四、构造与摹状词相关的定理
    五、区分摹状词的“初现”和“再现”
    六、扩展摹状词的范围
第三章 罗素摹状词理论的价值和局限
    一、罗素摹状词理论的价值
        (一)有效解决了指称难题
        (二)推动了现代逻辑的形成和发展
        (三)完善了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哲学体系
    二、罗素摹状词理论的局限
        (一)对摹状词及其相关性质的极端化界定
        (二)对语境因素的考察不足
        (三)对排中律适用范围的忽视
        (四)命题改写技术的语言适用性存在差异
结语
参考文献

(4)古德曼艺术符号学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意义和缘由
    (二)本选题的研究现状
    (三)本文的思路与主要框架
一、古德曼艺术符号学理论的来源
    (一)分析哲学:古德曼分析构造的起点
    (二)实用主义:古德曼多元建构的语境
    (三)符号学:古德曼艺术符号系统的基石
二、古德曼艺术符号学的“艺术生成”论
    (一)艺术是符号指称
        1.对指称、指谓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2.再现与描述:创造性的指称方式
        3.表现与例示:隐喻性的指称方式
    (二)对艺术符号特性的探究
        1.记谱系统的五个要求
        2.亲笔艺术与代笔艺术的区分
        3.真本并不一定比赝品好
三、古德曼艺术符号学的“艺术定义”论
    (一)审美的五种征候
    (二)“何时是艺术”的提出
四、古德曼艺术符号学的“艺术理解”论
    (一)作为理解形式的审美经验
    (二)作为理解方式的风格
五、古德曼艺术符号学的“多样世界”论
    (一)艺术符号学构造多样世界
        1.构造多样世界的方法
        1.1 组合与分解
        1.2 强调
        1.3 排序
        1.4 删减和补充
        1.5 变形
        2.构造多样世界的工具
        2.1 文字引语
        2.2 图画引语
        2.3 音乐引语
        2.4 跨系统引语
        2.5 跨模式引语
    (二)艺术符号学检验多样世界
        1.真理是相对主义的
        2.检验真理的一些标准
    (三)艺术符号学认知多样世界
        1.带来了认识论的转向
        2.认识的新诠释:理解
六、古德曼艺术符号学理论的学术史意义
    (一)助澜后分析美学的学术转向
    (二)继承并发展艺术符号学思想
    (三)促进了实用主义美学的发展
结语
    (一)古德曼艺术符号学的理论特色
    (二)古德曼艺术符号学的理论局限
    (三)古德曼艺术符号学进入当代中国学术界的意义
    (四)古德曼艺术符号学对当代中国文艺美学研究的意义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5)乔姆斯基的心智表征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心智表征的思想渊源
    1.1 心智表征研究的术语形成和哲学背景
    1.2 心智表征的方法论
    1.3 心智表征研究的问题和进路
    1.4 小结
第二章 理性主义:乔姆斯基的内在论基础
    2.1 语言创造性:有限形式的无限运用
    2.2 深层表征形式与表层表征形式
    2.3 杜·马赛斯的构式-语法理论
    2.4 普遍语法——语言刻画与解读
    2.5 语言习得机制与语言能力
    2.6 小结
第三章 心智计算论:心智表征的自然主义追问
    3.1 方法论自然主义:乔姆斯基心智研究的方法论
    3.2 内在论:心智理论的范式
    3.3 意向性:自然主义研究的天敌?
    3.4 计算与内容:心智表征的实质
    3.5 自然主义能否最终解释意向性问题
    3.6 小结
第四章 心智表征需要意向性理论吗
    4.1 乔姆斯基对思维计算表证承诺了什么
    4.2 思维计算表征理论存在什么问题
    4.3 表征是不是具有意向性
    4.4 意向性问题是术语概念问题所致?
    4.5 乔姆斯基需要意向性吗
    4.6 小结
第五章 心智还原论:心智表征的终极方案?
    5.1 心身问题:心智哲学的永恒话题
    5.2 牛顿革命的理解:物理主义批判的原石
    5.3 心智模块论:怀疑主义与自然主义的交融
    5.4 两大主题反对物理主义的一致性
    5.5 心智与意识的同一性
    5.6 小结
第六章 心智模块论:语言是心智的一个模块?
    6.1 心智模块论——语言本能的结果?
    6.2 语言天才还是智障
    6.3 模块论能不能解释心智表征问题
    6.4 复杂系统论:模块理论的替代方法
    6.5 小结
第七章 乔姆斯基范式:视域与局限
    7.1 方法论自然主义:科学研究是否行得通
    7.2 常识概念问题是不是方法论二元论问题
    7.3 形而上学自然主义存在何种问题
    7.4 方法论自然主义可否用于意向性研究
    7.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I 乔姆斯基生平及其贡献
附录II 乔姆斯基着作与文章
附录III 诺姆·乔姆斯基研究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蒯因逻辑思想与本体论研究 ——基于清晰性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蒯因本人的着述
    2.国内研究状况
    3.国外研究状况
第1章 引言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1.2 论文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可能创新之处
第2章 蒯因狭义逻辑观是其清晰性追求的必然产物
    2.1 从含集合论的逻辑到不含集合论的逻辑
        2.1.1 逻辑包括集合论
        2.1.2 逻辑不包括集合论
    2.2 蒯因论经典逻辑
        2.2.1 蒯因论真值函项和布尔函项
        2.2.2 蒯因论量化逻辑
        2.2.3 蒯因论逻辑真理
    2.3 蒯因对变异逻辑的回应
        2.3.1 蒯因论模态逻辑
        2.3.2 蒯因论命题态度逻辑
        2.3.3 蒯因论谓词函子逻辑
        2.3.4 蒯因论多值逻辑和直觉主义逻辑
    2.4 蒯因论逻辑的可修正性
    2.5 蒯因对现代逻辑的贡献和逻辑思想
        2.5.1 蒯因对现代逻辑的贡献
        2.5.2 蒯因基于清晰性的逻辑思想
第3章 逻辑赋予蒯因本体论以清晰性
    3.1 蒯因本体论承诺学说提出的背景
        3.1.1 超验的、思辨的西方传统本体论存在着严重缺陷
        3.1.2 蒯因对西方近代和现代反形而上学观点的批评
        3.1.3 蒯因对弗雷格、罗素等人的逻辑分析方法的采用
    3.2 蒯因本体论承诺的语义学标准
        3.2.1 蒯因对本体论承诺语义学标准的具体表述
        3.2.2 准确表述本体论承诺语义学标准的要点
        3.2.3 举例说明本体论承诺语义学标准的具体应用
    3.3 蒯因识别实体的同一性标准在逻辑解释和本体论选择中的具体应用
        3.3.1 蒯因识别实体的同一性标准在逻辑解释中的具体应用
        3.3.2 蒯因识别实体的同一性标准在本体论选择中的具体应用
    3.4 本体论的相对性
        3.4.1 指称的不确定性
        3.4.2 本体论的相对性
        3.4.3 本体论还原的相对性
    3.5 蒯因本体论承诺学说的清晰性特征
第4章 重归于融贯的蒯因本体论并未丧失其清晰性
    4.1 后期蒯因的哲学框架与其本体论不融贯
    4.2 初等逻辑与集合论的区别和联系
        4.2.1 初等逻辑与集合论之间的区别
        4.2.2 初等逻辑与集合论之间的联系
    4.3 标准语法与集合论语法的异同
    4.4 蒯因本体论融贯性的回归
    4.5 重归于融贯的蒯因本体论并未丧失其清晰性
第5章 蒯因追求清晰性的理论价值、实践意义与不足之处
    5.1 蒯因追求清晰性的理论价值
        5.1.1 蒯因追求清晰性是西方哲学注重数学和逻辑的重要传统的延续
        5.1.2 清晰性是蒯因逻辑理论和本体论承诺学说联系的纽带
    5.2 蒯因追求清晰性的实践意义:有利于培养人们的批判性思维
        5.2.1 蒯因追求的清晰性实质上是批判性思维的第一标准
        5.2.2 重直觉和了悟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滋生思维陋习的温床
        5.2.3 培养批判性思维是根除思维陋习和增强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
    5.3 蒯因追求清晰性的不足之处
结语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7)过程哲学课程话语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中国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提升呼唤教育话语的创生
        (二)话语的建构功用应在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中得到深化
        (三)过程话语利于教育难题的消解并开创出新的课程世界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概念界定
        (一)课程
        (二)课程话语
    五、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主题的研究现状
    一、关于“语言意义”的研究
        (一)国外“语言意义”研究概况
        (二)国内“语言意义”研究概况
    二、关于“话语”的研究
        (一)国外“话语”研究概况
        (二)国内“话语”研究概况
    三、关于“课程话语”的研究
        (一)国外“课程话语”研究概况
        (二)国内“课程话语”研究概况
第三章 话语与课程世界
    一、话语在课程世界中的“面相”及“自觉”之路
        (一)话语即行动——话语“沉溺”在课程的语言游戏中
        (二)话语即修辞——话语被窄化为一种语法
        (三)话语即工具——话语沦为无意义的课程表述结构
        (四)话语即话语——话语在课程中的本体地位得以显现
    二、话语之于课程要素的重要性
        (一)话语与课程思维
        (二)话语与课程理论
        (三)话语与课程知识
        (四)话语与课程意义
        (五)话语与课程权力
        (六)话语与课程理解
        (七)话语与课程实施
        (八)话语与课程研究
    三、话语意义的课程来源
        (一)课程主体
        (二)课程问题
第四章 哲学与课程话语――课程话语理论基础考察
    一、哲学之课程话语“先在性”身份
        (一)“课程”概念本身是由哲学辨明及丰富的
        (二)课程话语的“搭建”需借用哲学“脚手架”
    二、哲学之课程话语逻辑衍生“母体”身份
        (一)话语逻辑
        (二)哲学的言说逻辑
        (三)哲学如何影响课程话语逻辑
    三、哲学在课程话语中的谱系——以英美和欧陆哲学为视角
        (一)英美哲学对课程话语的“塑形”与“赋义”
        (二)欧陆哲学对课程话语的“塑形”与“赋义”
    四、为什么是过程哲学
        (一)过程哲学的应景性——从哲学研究的世情上看
        (二)过程哲学体系
第五章 过程哲学课程话语意在改善的言说问题
    一、意在改进实体哲学层面下课程表述问题
        (一)表达逻辑问题:课程表达的主-谓模式(主客)
        (二)话语定位问题:简单定位谬误,语言的乌托邦
        (三)表达程式化问题:囿于结构主义言说方式
    二、意在改进解构性后现代下的课程表述问题
        (一)失衡问题:思辨性课程话语体系式微
        (二)范式问题:课程话语的范式之争
第六章 过程哲学课程话语的建构思路
    一、课程概念体系:建构过程哲学式的课程要素话语
        (一)课程思维:“主体-超体”逻辑
        (二)课程理论:有观点更要有体系
        (三)课程知识:广狭义并重
        (四)课程意义:要明确意义的语境
        (五)课程权力:拓展权力的关系力量
        (六)课程理解:逻辑理解和审美理解并存
        (七)课程实施:自由与纪律相结合
        (八)课程研究:基于经验,重视思辨
    二、课程结构体系:运用过程哲学思维优化课程言说
        (一)课程目标话语:强调学生认知发展的节奏
        (二)课程内容话语:超越镜像知识
        (三)课程实施话语:让生成话语焕发课堂活力
        (四)课程评价话语:事实与价值的统一
第七章 过程哲学课程话语的同类比较——一种基于课程理解的考察
    一、“课程话语”与“课程理解”的关系逻辑
        (一)“课程话语”来自于“课程理解”
        (二)“课程话语”造就“课程理解”
        (三)两者通过意义不断地互相“重塑”
    二、“课程理解”概念解读
        (一)“课程理解”的哲学原理
        (二)“课程理解”的方式机制
        (三)“课程理解”的取向
        (四)“课程理解”的影响因素
    三、课程话语的比较——以几种主流的视角为例
        (一)主智主义课程话语与过程哲学课程话语
        (二)经验本位课程话语与过程哲学课程话语
        (三)实践范式课程话语与过程哲学课程话语
        (四)人本主义课程话语与过程哲学课程话语
        (五)现象学派课程话语与过程哲学课程话语
        (六)后现代课程话语与过程哲学课程话语
结语
    一、对过程哲学课程话语的研究总结
    二、对未来中国课程话语体系建设的思考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论的产生背景
    1.1 维特根斯坦前期思想概述
        1.1.1 维特根斯坦前期思想的世界观
        1.1.2 维特根斯坦前期思想之心灵和语言的同构性
        1.1.3 维特根斯坦前期思想之语言界限
    1.2 维特根斯坦前期思想的理论困境及思想转变
第二章 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论的主要内容
    2.1 语言游戏的含义与性质
        2.1.1 语言游戏的含义
        2.1.2 语言游戏的多样性
        2.1.3 语言游戏的相似性——家族相似
        2.1.4 语言游戏的开放性——反私人语言
    2.2 语言游戏论的基础概念——生活形式
        2.2.1 生活形式的含义
        2.2.2 生活形式是语言产生发展的基础
    2.3 语言游戏规则的遵守
        2.3.1 遵守规则与理解规则
        2.3.2 遵守规则与社会实践
        2.3.3 遵守规则的一致性和约定性
    2.4 维特根斯坦后期的语言意义观
        2.4.1 语言意义与语言使用
        2.4.2 语言意义与语境
        2.4.3 语言意义的不确定性
第三章 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论的思想价值评析
    3.1 语言游戏论对日常语言学派的思想价值
        3.1.1 语言游戏论对功用论的思想价值
        3.1.2 语言游戏论对言语行为理论的思想影响
    3.2 语言游戏论对新实用主义哲学的思想价值
        3.2.1 语言游戏论对整体论的思想影响
        3.2.2 语言游戏论对反本质主义的思想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奎因本体论承诺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基本框架及创新点
        1.3.1 基本框架
        1.3.2 创新点
第2章 奎因本体论承诺理论的研究动因
    2.1 奎因本体论承诺理论要解决的理论问题
        2.1.1 语词意义依赖其指称对象的怪论
        2.1.2 科学与本体论内外部问题的区分
    2.2 奎因对单称名词和谓词本体论承诺功能的否定
        2.2.1 对单称名词本体论承诺功能的否定
        2.2.2 对谓词本体论承诺功能的否定
第3章 奎因本体论承诺理论的研究方法
    3.1 弗雷格量词理论
        3.1.1 弗雷格函数变元分析方法
        3.1.2 函数变元分析方法的理论意义
        3.1.3 基于函数分析方法的弗雷格量词理论
    3.2 奎因对弗雷格量词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3.2.1 奎因对弗雷格量词理论的继承
        3.2.2 奎因对弗雷格量词理论的发展
第4章 奎因本体论承诺理论的基本内涵
    4.1 奎因本体论承诺的标准——存在就是成为约束变元的值
        4.1.1 指称性变元与模式字母、替换性变元的区别与联系
        4.1.2 自由变元、约束变元与指称暧昧性结构
        4.1.3 存在就是成为约束变元的值
    4.2 奎因本体论承诺的检验标准——没有同一性就没有实体
        4.2.1 同一性概念的演变
        4.2.2 同一性是对象个体化原则
        4.2.3 对象个体化是本体论承诺的前提
        4.2.4 没有同一性就没有实体
第5章 奎因本体论承诺理论的特征
    5.1 奎因本体论承诺的相对性特征
        5.1.1 相对性在背景理论中的体现
        5.1.2 相对性之翻译手册体现
        5.1.3 相对性在量词解释中的体现
    5.2 奎因本体论承诺的外延主义特征
        5.2.1 逃避内涵
        5.2.2 拒斥共相
        5.2.3 否认意义的实体性
第6章 奎因本体论承诺理论的影响及评价
    6.1 对形而上学理论的影响
        6.1.1 形而上学在分析哲学中的复归
        6.1.2 传统形而上学形象的改善
        6.1.3 对形而上学研究的影响
    6.2 对模态逻辑的质疑
        6.2.1 模态语境中同一替换规则的失效
        6.2.2 模态语境中存在概括规则的失效
        6.2.3 模态语境中的对象增殖
        6.2.4 奎因对模态逻辑的质疑所引发的争论
    6.3 对同义性概念的质疑
        6.3.1 定义不是同义性的来源
        6.3.2 保全真值替代方法不是同义性的保证
        6.3.3 证实说和还原论不能成为同义性的依据
        6.3.4 意义在翻译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6.4 奎因本体论承诺理论的评价
        6.4.1 本体论承诺理论的合理性
        6.4.2 本体论承诺理论的局限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10)斯特劳森的指称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原因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本文的写作思路
    四、写作框架
第1章 罗素与斯特劳森的指称理论之争
    1.1 罗素的指称理论
        1.1.1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的提出背景
        1.1.2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
        1.1.3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构造的方法
    1.2 斯特劳森对罗素摹状词理论的批评
        1.2.1 罗素混淆了语词和语词的使用以及句子和句子的使用
        1.2.2 罗素混淆了蕴含与断定
        1.2.3 罗素混淆了指称性用法与归属性用法
    1.3 罗素的回应
        1.3.1 罗素对斯特劳森的反驳
        1.3.2 罗素和斯特劳森的理论之争带来的哲学启示
第2章 单称词项
    2.1 构造和分析的方法
        2.1.1 构造的方法
        2.1.2 分析的方法
        2.1.3 哲学的任务及其应用方法
    2.2 蒯因的单称词项理论
        2.2.1 蒯因的本体论承诺
        2.2.2 蒯因的“单称词项可消除理论”
    2.3 斯特劳森对蒯因的批评
        2.3.1 斯特劳森对蒯因的单称词项的范畴的批评
        2.3.2 不包含单称词项之语言无法指称殊相
        2.3.3 对蒯因本体论的承诺的批评
第3章 斯特劳森的识别指称理论
    3.1 对殊相的识别与再识别
        3.1.1 对殊相的识别
        3.1.2 对殊相的再识别
    3.2 殊相与共相
        3.2.1 基本殊相
        3.2.2 殊相与共相的区别
    3.3 识别性指称的功能
        3.3.1 识别性指称的推定原则及其任务
        3.3.2 识别性指称功能的失败
        3.3.3 真值空隙理论与根本性的指称失败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蒯因与罗素自然语言哲学观的粗略考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蒯因指称理论研究[D]. 郑羽珊. 燕山大学, 2021
  • [2]感觉影像的知识本质辩护[D]. 关超. 山西大学, 2020(10)
  • [3]试析罗素的摹状词理论[D]. 李心淼. 河南大学, 2020(02)
  • [4]古德曼艺术符号学理论研究[D]. 唐亚芬.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5]乔姆斯基的心智表征观研究[D]. 崔艳英. 山西大学, 2020(12)
  • [6]蒯因逻辑思想与本体论研究 ——基于清晰性视角[D]. 刘明元. 西南大学, 2020(01)
  • [7]过程哲学课程话语体系构建研究[D]. 李栋.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8]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论研究[D]. 王家旭. 河北大学, 2020(08)
  • [9]奎因本体论承诺理论研究[D]. 王建江. 河北大学, 2019(04)
  • [10]斯特劳森的指称理论[D]. 陈莉莉. 吉林大学, 2019(10)

标签:;  ;  ;  ;  ;  

对奎因和罗素自然语言哲学的粗略考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