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城市规划体系

新加坡的城市规划体系

一、新加坡的城市规划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陈天,石川淼,王高远[1](2021)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城市水环境韧性规划研究——以新加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气候变化给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多方面的挑战,而韧性规划为提升城市安全性和稳定性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与技术支持。新加坡在气候变化过程中面临水资源短缺、极端气候、雨洪灾害等多重威胁,采用了韧性规划来应对此类危机。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和综合分析等方法,分析新加坡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如何将韧性理念融入规划体系,以实现水环境与城市空间的健康发展。结合不断演进的涉水政策和完备的规划体系,新加坡制定了水资源调蓄、水生态复育、水安全防控、水气候调节四个方面的韧性规划对策,并通过制定设计导则、重组部门架构、多主体协商等方法确保对策实施落地。借鉴新加坡气候变化背景下针对水环境的韧性规划方法,本研究将为我国城市韧性规划提供经验借鉴,探索规划编制体系、策略体系与实践体系等方面的提升途径。

朱震龙,刘冰冰,苏茜茜[2](2021)在《新加坡规划编制管理经验及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加坡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城市建设成绩,规划的全方位引领使得新加坡跃升成为具有全球知名度的花园城市。本文系统性介绍了新加坡规划各发展阶段历程及不同阶段的体系概要和规划重点,并对现有规划体系和内容特点做了较为全面的梳理,总结了规划编制中"规划的部门协同、规划理念的坚持和落实、城市设计管理、规划信息传导、规划实施管理"等方面值得借鉴的经验,提出对国内城市的反思和建议。

黎子铭,王世福[3](2021)在《关键地段留白的精细化治理——新加坡“白地”规划建设管理借鉴》文中提出本文全面梳理新加坡"白地"规划的实施背景与制度,并以具体项目为例全面展示白地规划通过土地预留、混合利用、用途转换和土地溢价让利激发地区发展活力和应对市场不确定性的作用。国内对新加坡白地规划管理的经验引介已久,也已有一定的本土化实践,但真正实现精细化的白地规划极少,其主要原因是中新城市因发展阶段不同而存在应用机制差异,主要体现在规划体系、土地经济和开发经验等方面。在中国迈入城市高质量发展、空间精细化治理的规划阶段后,上述应用机制差异逐步缩小,关键地段进一步应用白地规划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应满足法定规划严肃性和存量规划时代的发展需求,促进产业地块效益最大化开发、公共设施用地弹性预留和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的提升。

罗志勇[4](2020)在《论新加坡规划实践在云南滇中新区东盟产业城路网规划中的应用》文中提出实践证明,我国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践行的以苏联城市规划理论为基础的城市规划理论已经不能有效支持我国现阶段的城乡规划建设,已经不能解决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已经不能满足人民对城市的美好向往和追求,但是,源于西方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同样不能完全解决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市特色风貌缺失、城市生态环境破坏、城市居民生活不宜居、城市交通拥堵等问题,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需要探索、研究不同的路径。新加坡作为一个既高密度建设又高宜居的城市,代表了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新加坡通过数十年的规划实践,提出了强调以人口规模为基础来在不同的尺度层面上研究和定位城市之间、城市自身以及城市内部各组成单元之间的关系,并采用相应的规划设计手法进行不同的用地规模、人口密度控制和个性塑造,并通过严格的规划实施把控,为世人打造了一座世界知名的“花园城市”。本文通过对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的研究,总结归纳了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的有益实践,并结合国内规划设计规定、规范,进行了相关标准的明确和修正,在云南滇中新区东盟产业城路网规划中进行了很好的利用和体现,建议提出了在我国山地新区路网规划的主要原则:一是城市必须有明确的规模等级;二是城市单元必须有相应的公共服务配套;三是城市综合交通必须重视公共交通和快速路系统的规划设计;四是城市道路系统必须有明确的等级结构;五是道路设计必须尊重自然地形;六是道路整体设计必须体现“以人为本”,为我国山地新区路网规划建设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及借鉴。

许永耀[5](2020)在《超大城市的城市风貌引导体系初探 ——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超大城市中大量现代无特色建筑和贪洋求怪式建筑盛行,原本和谐统一的城市风貌被建设性破坏,城市风貌亟待修复。目前我国超大城市基本都进行了城市风貌引导的尝试,风貌专项规划与风貌导则编制等工作已经较为成熟,城市风貌的引导效果较为不错,但是针对城市风貌引导体系的研究还稍显不足。本文将“城市风貌基因”这一概念引入城市风貌引导,以超大城市的城市风貌为研究对象,将城市风貌解析为风格和特征,以此为纲领引导城市风貌。旨在总结探索更具实施性、创新性的城市风貌引导体系,为今后超大城市的城市风貌引导提供新的思路。在总结国内外引导城市风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引入“城市风貌基因”概念,针对我国超大城市风貌与引导出现的问题,归纳总结出适用于我国超大城市风貌引导的体系框架。宏观层面,引导城市风貌结构基因表达,在叠加分析自然基因要素、历史基因要素、人工基因要素基础上,引导城市形成核心突出、因地制宜的城市风貌结构。中观层面,引导城市风貌分区基因表达,从地域性基因、时代性基因、复杂性基因、生态性基因、中心性基因角度入手,进行城市风貌的特色分区,划分特色鲜明、尺度宜人的城市风貌分区,为方便单元层次城市风貌引导,最终将各类分区整合形成为历史街区型、历史街区外围型、特殊价值型、一般背景城区型四类城市风貌分区。微观层面,引导单元风貌基因表达,重点关注风貌引导的可实施性,关注城市风貌的核心要素,将单元风貌基因与城市设计导则的设计要素联系起来,从文化区位、中心性、生态性三个区位基因角度对现有导则进行补充,从风格四性基因(地域性、复杂性、时代性、合生性)及特征三类基因(群空间特征、建筑细部特征、小景观特征)对现有导则进行延伸,编制单元风貌导则,避免与现有导则要素重复,针对不同单元,按照不同方向引导单元风貌基因选择性表达,以此形成提纲挈领、角力平衡的单元风貌。最后针对天津市中心城区城市风貌与引导问题,运用城市风貌引导的体系框架,引导天津中心城区形成“一心多核,环射结合”的独特城市风貌结构,“特色主导,尺度宜人”的特色风貌特色分区,特别在单元风貌引导上,引导单元风貌基因表达的不同组合,形成“重点突出,和谐统一”的单元风貌。从宏观到微观,层层推进,引导城市风貌,寻求城市风貌的延续,最终使天津市中心城区城市风貌从内到外极具可识别性。

颜玉芳[6](2020)在《基于邻里中心和生活圈视角的广州基层社区服务配套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进入到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期,城市发展逐渐从大尺度的宏观叙事转向小尺度的空间调整,从侧重数量规模的增加转向注重内涵品质的提升。而我国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矛盾凸显,社会发展和人民需求的动态变化给当下的城市公共服务带来诸多挑战。同时,这些美好生活需求不局限于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高要求,还体现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方面。在此背景下,我国城市规划工作重心逐渐向社会规划、社会治理转移。社区作为构成城市空间景观的细胞单元、城市公共服务供给的基础单元、以及基层管理自治的核心单元,保障其稳定、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社区服务配套是社区建设中至关重要的环节,邻里中心作为社区服务配套的建设模式,在资源整合、协调共建、空间统筹、邻里交往等方面发挥着强大的作用;生活圈作为近年来居住区规划转型的主要方向,在凸显以人为本、强调公众参与、推进社区服务与社区建设等方面也有着非凡的意义。可尝试将二者在供需层面做到良好契合,共同助力实现美好人居环境建设的目标。近年来,广州市为加强基层建设,在持续加大社区服务供给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现实困境,需深入了解社区与居民的真实诉求,为社区服务配套建设提供方向。本文分两个阶段展开研究,第一阶段为基础研究,包括:综述研究,通过相关理论演进、邻里中心和生活圈的规划研究和实践研究,总结邻里中心和生活圈在规划研究和规划实践方面的关联,以及作为我国社区服务配套模式,三者之间的关系与意义;我国社区服务配套的总体研究,包括对国家标准的解读,以及地方标准和规划实践的分析,总结我国社区服务配套的发展趋势;第二阶段为实证研究,包括:广州基层社区服务配套的现状研究,对广州案例社区的服务配套现状和服务设施空间分布进行现状评价,总结广州社区服务配套的现状特征和问题;广州基层社区服务配套的需求研究,通过问卷和访谈收集相关基本信息,对统计结果进一步分析,总结广州社区服务配套的需求特征;广州基层社区服务配套的模式探讨,基于前文的分析研究,回归邻里中心与生活圈视角,对广州社区服务配套的“生活服务圈”模式、“新型邻里中心”模式、以及实施路径与制度支撑进行进一步探讨。

李娟[7](2020)在《滨海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估研究 ——以即墨蓝谷核心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城市是人类、环境、资源、制度的有机统一,是人类进行各种探索活动的提前,对加速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巨大的助力。但是,过度单一地追求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忽略城市本身就是人与自然的产物,处于生态圈中的本质,很快出现了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等多种问题,人类的生存也面临着威胁。在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过程中,生态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被认为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最佳模式。按照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内涵和内部要求建立的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对规范生态城市建设标准、对生态城市的发展进行定量评估指引,促进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作用,具有科学、合理与实用性。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有关理念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会议既提出了实现绿色发展的目标,也指明了行动路线,即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通过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低碳循环的发展体系、增加国土绿化面积等措施,构建合理的生态城市发展路径。明确了只有补齐生态文明短板,才能实现完成构建小康社会的目标。本论文研究范围为青岛即墨区温泉和鳌山卫两个街道,以下简称“即墨核蓝谷心区”。结合滨海的突出生态特点,以最新的总体规划为基础,通过对新加坡等国内外成功的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深入研究,汲取成功经验,以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为引领,在做好城市总体规划、破解城市发展难题、发挥地区生态特色、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等方面,探索适合滨海地区特色的生态城市建设之路。本论文根据生态学、低碳生活理论、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等相关理论,通过多种研究方法,比如多指标指数综合、文献阅读与总结、一般逻辑思维和频度统计法等,结合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实践进行经验总结和深入的理论完善,对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总体目标层、分要素层和指标层取值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目的是对小规模的滨海城市生态城市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为城市决策者提供建议、引导生态城市的建设实践和实际措施。

黄莹[8](2020)在《城市重点地区建筑公共开放空间的设计管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日渐匮乏,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公共空间供给不足等“城市病”问题凸显,我国的规划设计领域开始关注城市环境及公共空间的品质提升。规划管理人员逐渐意识到建筑用地内部的公共开放空间(建筑公共开放空间)可以缓解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压力、改善环境质量、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并依托城市设计开展相关实践。然而,在建筑公共开放空间建设的过程中,出现质量低下、步行体验不佳、布局凌乱分散等诸多问题,说明当前设计管控方式仍存在不足,精细的、系统的、高效的设计管控模式仍有待建立。因此,本文重点聚焦于建筑公共开放空间的设计管控,以总结发达城市先进经验、归纳我国现状问题为基础,尝试在国内重点地区构建建筑公共开放空间的设计管控框架,总结设计思路及实施策略,并以作者亲自参与研究的琶洲西区城市设计及管控项目作为实践剖析对象,以期为日后国内其他城市的相关实践提供参考。文章可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为背景分析及议题综述。在介绍研究背景的基础上确定研究方向,明确研究对象及其概念,并通过资料搜集对相关理论及实践研究进行综述,提出“建筑公共开放空间设计管控研究”的核心论题。第二部分(第二章)为优秀案例经验借鉴。在明确重点地区建筑公共开放空间研究范围的基础上,从编制内容与实施运作两个层面,分析纽约、香港建筑公共开放空间设计管控的经验特点,提炼可供国内重点地区借鉴的内容。第三部分(第三章)为国内现状问题分析。基于国内重点地区城市设计的制度背景,结合相关政策及实践操作,从编制内容与实施方式两个层面,探讨当前建筑公共开放空间设计到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第四章)为思路总结与框架构建。针对第三部分归纳的现状问题,结合发达城市优秀案例的经验借鉴,从设计思路与管控策略两个层面,构建适用于我国城市重点地区的建筑公共开放空间设计管控框架。第五部分(第五章)为实践项目研究。本章以广州市琶洲西区城市设计及其管控为例,基于第四章构建的框架,详细分析其在建筑公共开放空间设计及管控过程中具体的操作方式,并结合区域当前取得的阶段性成效,总结实践特征并进行适当的反思。

冯倩晶[9](2020)在《设计治理视角下的珠海市城市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的城市发展正经历由量到质的转变。城市设计作为城市形塑过程的公共干预,是提高城市空间品质的重要抓手。我国城市设计工作长期由政府包办,利益协调困难、评价标准模糊、干预力度难以把握等问题普遍存在,制约了城市设计水平的提升。伴随着国家治理转型,市场、社会公众、规划设计师等利益相关者将进一步参与到城市设计中,共同塑造更积极的设计决策环境。英国着名城市设计学者马修·卡莫纳(Matthew Carmona)于2016年详细阐释了“设计治理”的理念,他认为设计治理是“破解建成空间质量问题、推动城市设计实施过程与结果符合公共利益的可行途径”,“更提供了使所有参与城市形塑过程的利益集团都受益的可能”。这为我国城市设计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从设计治理的视角出发,结合城市治理的讨论,以及美国、英国、新加坡的先进实践经验研究,建立了设计治理的理论框架,并进一步分析我国设计治理的发展特征,及形成国际经验对比。在此基础上,本文以珠海市为对象开展实证研究。珠海市是全国最早实行对外开发的四个特区之一,经济发展水平良好,城市特色显着,建市以来长期致力于城市建设和规划管理工作,并于2017年入选首批城市设计试点城市,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同类城市(如厦门、青岛、佛山和东莞等)的城市设计发展。本文借助文献研究、案例解读、实地调研与访谈等研究方法,梳理了珠海城市与设计治理的发展历程,并结合重点地区的设计治理实践研究,归纳珠海设计治理的演变特征,最后从政府、市场、社会三个方面剖析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区别于英美多元主体的共同治理,我国受政治体制高度集中、市场经济制度不够健全、市民社会起步、技术力量不够成熟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公众形式性参与的设计治理现状。在此背景下,珠海的城市设计经历了尊重自然的谨慎开发阶段(1979-1998年)、弱干预促开发阶段(1999-2009年)、完善设计控制阶段(2010-2015年),正迈向设计治理初级阶段(2016年至今)。珠海具有发展城市设计的良好政治经济基础,长期坚持生态宜居的目标,逐渐表现出治理主体多元化、地区治理客体差异化、治理工具多样化的特点,取得一定的治理效能,但也存在治理系统不够成熟、公共利益反馈不足等问题。珠海在政府强势推动下,已基本实现了从设计控制到设计治理初级阶段的转型,多元利益主体在城市设计过程中已具备了协商共治的渠道,政府、市场及社会应进一步克服自身的角色惯性约束,逐渐进行各自的自我调适,加强交互影响的平台搭建,通过地方性设计治理能力的共同提升,实现适应中国制度语境的城市形塑过程中利益共享和结果最优。

薛妍[10](2020)在《公园城市理念下的遂宁城市新区绿色空间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快速城镇化为我国城市发展带来巨大贡献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生态区域的破碎萎缩,进而引发了负面影响众多的“大城市病”,甚至导致了部分城市经济发展的停滞不前。在公园城市建设的火热趋势下,遂宁作为西南地区特色丘陵河谷型城市,面临着绿色发展的重要转型期,而遂宁城市新区作为遂宁老城的拓展与延续,决定着未来遂宁城市的发展方向与风貌格局,因此,为了实现遂宁的高品质环境营造与高质量发展,需要以公园城市理念为支撑,寻求遂宁城市新区绿色空间规划的新方向。本文基于对公园城市理念的研究与对国内外公园城市建设优秀案例的分析,总结出遂宁城市新区绿色空间规划在新型城市发展模式下的思路转变,并归纳与提炼出具备普适性的规划策略及方法,最后以遂宁雁栖湖片区为例探索了该规划方法的实践运用。具体研究了以下内容:一、解释了本选题的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并对该选题的研究目的、内容、范围与概念进行了界定,详细展示了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与框架。二、对公园城市理念的起源与发展进行了探索,详细分析了该理论的核心内涵及主要特征,在总结了国内外公园城市优秀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析了绿色空间规划的发展方向。三、分析了遂宁城市新区在生态、生活、生产三个层面的开发现状条件,解读了遂宁城市新区绿色空间现有发展模式的局限性,总结了公园城市理念下遂宁城市新区绿色空间的未来发展方向。四、提出遂宁城市新区绿色空间生态、生活、生产三生维度叠合的规划框架,梳理了遂宁城市新区绿色空间的要素构成与规划原则,并进一步归纳了详细规划的方法步骤。五、以遂宁雁栖湖片区绿色空间规划为例,展示了本研究规划方法的实践运用,为未来城市新区绿色空间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二、新加坡的城市规划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加坡的城市规划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1)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城市水环境韧性规划研究——以新加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概念解读
    1.1 韧性与城市韧性
    1.2 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韧性规划
2 新加坡水环境规划编制体系
    2.1 涉水政策措施演进
    2.2 规划体系中的水环境
3 新加坡水环境韧性规划策略
    3.1 水资源调蓄
    3.2 水生态复育
    3.3 水安全防控
    3.4 水气候调节
4 新加坡水环境韧性规划实践体系
    4.1 多尺度的空间规划技术手段
    4.2 多部门的协同工作方法
    4.3 多主体的协商共建机制
5 新加坡韧性规划体系对我国韧性城市建设的启发
    5.1 从宏观到中微观,建立层级递进的韧性规划编制体系,贯彻韧性规划目标与策略
    5.2 从理论到技术,建立韧性规划策略体系,实现技术手段与策略目标相匹配
    5.3 从设计到管理,形成配套的技术导则与管理架构,保障韧性规划的可实施性与社会认同度
6 结语

(2)新加坡规划编制管理经验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新加坡各城市发展阶段及各阶段规划概述
3 新加坡现有规划体系介绍
    3.1 概念规划(Concept Plan)
    3.2 全面规划(Master Plan)
4 新加坡规划编制及编制管理特点
    4.1 注重前期研究和规划协同,多部门协作保证规划成果科学易实施
    4.2 长远坚持稳定规划,循序推进动态调整保证时效
    4.3 城市设计作用突出,法定化对接管理
    4.4 技术标准精细化,有效服务于实施
    4.5 规划理念贯彻始终,技术及政策有效支撑落实
        4.5.1 绿色地区法定化、指标化控制
        4.5.2 绿色网络连接量化、行动化
        4.5.3 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化
        4.5.4 绿色建筑激励政策化
    4.6 规划与设计转译至土地开发细则,具有高度一致性
    4.7 规划编制管理人员素养过硬,实现规划编制审批一体化
5 结语

(3)关键地段留白的精细化治理——新加坡“白地”规划建设管理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新加坡白地规划管理的系统运作
    1.1“白地”的概念形成和规划标准
    1.2 白地规划的实施传导
    1.3 白地的规划实施案例——滨海湾金沙酒店
    1.4 白地规划的特殊性质
2 我国借鉴新加坡白地规划经验的实践
    2.1 白地用地规划的直接应用
    2.2“白地”概念特征的借鉴运用
    2.3 中新“白地”应用机制差异分析
3 城市高质量发展需要进一步应用白地规划
    3.1 新的发展阶段需要白地规划智慧
    3.2 白地规划有助于产业地块效益最大化
    3.3 白地规划有利于公共设施用地的弹性预留
    3.4 白地规划致力于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
4 结语

(4)论新加坡规划实践在云南滇中新区东盟产业城路网规划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内路网规划相关研究评述
        1.2.2 国外路网规划相关研究评述
        1.2.3 新加坡路网规划相关研究评述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路网规划主要理念及实践
    2.1 西方城市路网发展的历史脉络与渊源
        2.1.1 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
        2.1.2 马丘比丘宪章
        2.1.3 新都市主义宪章
    2.2 波特兰新城市主义路网规划主要理念及实践
        2.2.1 波特兰新城市主义路网规划主要理念
        2.2.2 波特兰新城市主义路网规划在中国的实践
    2.3 我国城乡规划发展与演变
        2.3.1 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形成
        2.3.2 其它相关规划理论
    2.4 我国城市道路发展总体状况
    2.5 我国交通拥堵状况、存在主要问题
        2.5.1 国内交通拥堵现状
        2.5.2 存在主要问题
    2.6 我国路网规划主要规范
    2.7 我国近期其它相关政策文件
        2.7.1 城市道路布局
        2.7.2 城市公共交通
    2.8 国内外城市路网指标对比分析
    2.9 我国关于“窄马路、密路网”的规划实践
        2.9.1 “窄马路、密路网”在雄安启动区的规划实践
        2.9.2 “窄马路、密路网”在昆明的规划实践
        2.9.3 重庆道路网规划
    2.10 研究综述
    2.11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实践及简析
    3.1 新加坡的城市规划建设成绩
        3.1.1 新加坡规划建设成绩
        3.1.2 新加坡规划建设变迁
    3.2 新加坡的规划实践
        3.2.1 新加坡地形地貌
        3.2.2 新加坡规划概况
        3.2.3 新加坡规划背景
        3.2.4 新加坡规划特点
    3.3 新加坡规划实践简析
        3.3.1 规划长远控制,科学有序分期实施
        3.3.2 城市规模等级结构明显,城市功能配套清晰
        3.3.3 城市片区功能结构清晰,片区内部产城融合
        3.3.4 重视生态建设,打造绿色生态城区
    3.4 科学综合交通规划
        3.4.1 新加坡综合交通规划基本原则
        3.4.2 新加坡路网规划特征
        3.4.3 新加坡规划实践的道路设计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东盟产业城路网规划
    4.1 云南滇中新区东盟产业城概述
        4.1.1 滇中新区基本情况
        4.1.2 东盟产业城规划主要内容
    4.2 东盟产业城规划的主要特征
        4.2.1 国家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4.2.2 复杂的山地自然地理环境
        4.2.3 国际化规划设计理念
    4.3 东盟产业城路网规划要点分析
        4.3.1 东盟产业城片区定位
        4.3.2 “新镇-小区-组团”分层次规划道路系统
        4.3.3 路网形态
        4.3.4 路网密度
        4.3.5 步行系统
        4.3.6 停车场设置
    4.4 东盟产业城道路设计要点
        4.4.1 道路平面
        4.4.2 道路纵断面
        4.4.3 道路横断面
        4.4.4 道路交叉口处理
        4.4.5 机动车开口
    4.5 新加坡规划实践在东盟产业城路网规划编制编制中的修正完善
        4.5.1 刘太格事务所规划成果转绘
        4.5.2 多方参与,优化方案
        4.5.3 路网规划修正主要内容
        4.5.4 制定片区城市设计导则
        4.5.5 规划法定化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对我国山地新区路网规划启示
    5.1 山地新区道路网发展特性分析
        5.1.1 路网规划具有山地与新区双重属性
        5.1.2 道路系统设计受地形限制
        5.1.3 景观要求较高
    5.2 新加坡规划实践在我国山地新区路网规划中的适用性分析
        5.2.1 是落实规划建设管理相关文件的有效途径
        5.2.2 分层级的路网布局有利于减少交通拥堵
        5.2.3 能建立符合山区城市特点的道路规划指标体系
        5.2.4 以人为本的步行交通进一步得到重视
        5.2.5 有效降低山地路网的建设成本
        5.2.6 有利于彰显山地城市的先天的自然特色与城市形态
    5.3 山地新区道路网实施保障
        5.3.1 政策保障
        5.3.2 机制保障
        5.3.3 技术保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1.1 东盟产业城路网规划原则总结
        6.1.2 东盟产业城路网规划实施路径总结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图片索引

(5)超大城市的城市风貌引导体系初探 ——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1.2 政策背景
        1.1.3 相关规划背景
    1.2 研究对象与内容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超大城市
        1.4.2 城市风貌
        1.4.3 城市风貌基因
        1.4.4 风貌导则
        1.4.5 建筑风格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城市风貌理论研究
        2.1.1 国外城市风貌相关理论研究
        2.1.2 国内城市风貌相关理论研究
        2.1.3 国内外城市风貌相关理论总结
    2.2 国内外城市基因相关理论研究
        2.2.1 国外城市基因理论研究
        2.2.2 国内城市基因理论研究
        2.2.3 国内外城市基因相关理论总结
    2.3 国内外超大城市风貌引导实践研究
        2.3.1 国外超大城市的城市风貌引导实践
        2.3.2 国内超大城市的城市风貌引导实践
        2.3.3 国内外城市风貌引导实践经验总结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超大城市的城市风貌问题与引导体系构架
    3.1 我国超大城市的城市风貌形成及问题
        3.1.1 我国超大城市的风貌形成
        3.1.2 我国超大城市城市风貌特点
        3.1.3 我国超大城市的城市风貌问题
    3.2 我国超大城市风貌引导问题
        3.2.1 我国超大城市风貌引导历程
        3.2.2 超大城市的城市风貌引导问题
    3.3 我国超大城市的城市风貌引导的组织方法
        3.3.1 多部门联动
        3.3.2 多专业协调
    3.4 超大城市的城市风貌引导技术路线
        3.4.1 宏观——城市风貌结构基因引导
        3.4.2 中观——城市风貌分区基因引导
        3.4.3 微观——单元风貌基因引导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天津市中心城区城市风貌形成与问题
    4.1 天津市中心城区城市风貌的历史形成
        4.1.1 中国传统城市风貌的形成
        4.1.2 西方近代城市风貌的形成
        4.1.3 现代城市风貌的形成
    4.2 天津市中心城区城市风貌现状调研
        4.2.1 问卷调查
        4.2.2 调查结果分析
        4.2.3 开放式问题结果分析
        4.2.4 天津市中心城区城市风貌调研总结
    4.3 天津市中心城区城市风貌问题
        4.3.1 风貌结构有待强化
        4.3.2 城市部分区域特色同质化
        4.3.3 城市特色风貌要素保护不力
    4.4 天津中心城区现有城市风貌引导及问题
        4.4.1 天津市中心城区现有风貌引导
        4.4.2 天津市中心城区现有风貌引导问题
    4.5 天津市中心城区城市风貌引导未来的策略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天津市中心城区城市风貌引导
    5.1 “一心多核,环射结合”的城市风貌结构
        5.1.1 风貌圈层基因引导
        5.1.2 风貌节点基因引导
        5.1.3 风貌环带基因引导
        5.1.4 天津市中心城区风貌结构生成
    5.2 “特色主导,尺度宜人”的城市风貌分区
        5.2.1 天津市中心城区地域性基因引导
        5.2.2 天津市中心城区时代性基因引导
        5.2.3 天津市中心城区复杂性基因引导
        5.2.4 天津市中心城区生态性基因引导
        5.2.5 天津市中心城区中心性基因引导
        5.2.6 天津市中心城区特色风貌区的整合
    5.3 “重点突出,和谐统一”的单元风貌
        5.3.1 单元风貌导则
        5.3.2 历史街区型风貌单元引导示例
        5.3.3 历史街区外围型风貌单元引导示例
        5.3.4 特殊价值型风貌单元引导示例
        5.3.5 一般背景城区型风貌单元引导示例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致谢

(6)基于邻里中心和生活圈视角的广州基层社区服务配套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阶段要求:转型阶段对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的要求
        1.1.2 需求趋势:新型城镇化下城市公共服务供给的新需求
        1.1.3 管理转型:城市基层管理的“人本主义”价值导向
    1.2 概念辨析
        1.2.1 邻里/社区
        1.2.2 社区服务配套
        1.2.3 邻里中心
        1.2.4 生活圈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综述研究
    2.1 理论演进
        2.1.1 早期阶段:工人住宅区配套到田园城市理论
        2.1.2 发展阶段:邻里单位思想理论的成型
        2.1.3 形成阶段:前苏联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理论形成
        2.1.4 延伸阶段:新城市主义、邻里中心、生活圈的发展
    2.2 邻里中心综述
        2.2.1 规划研究
        2.2.2 实践研究
    2.3 生活圈综述
        2.3.1 规划研究
        2.3.2 实践研究
    2.4 邻里中心与生活圈的关联和意义
        2.4.1 规划研究的关联
        2.4.2 规划实践的关联
        2.4.3 作为社区服务配套模式的意义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社区服务配套的总体研究
    3.1 国家标准解读
        3.1.1 居住区和服务设施分级引入“生活圈“概念
        3.1.2 服务设施布局体现“邻里中心“部分思想
        3.1.3 “开放街区“理念促进城市与社区混合共享
    3.2 地方标准及实践分析
        3.2.1 居住区和服务设施分级对接“生活圈”或行政单元
        3.2.2 服务设施分类简化,项目精细化、品质化
        3.2.3 服务设施布局灵活,并体现“邻里中心”部分思想
    3.3 我国社区服务配套的发展趋势
        3.3.1 住区规划转向社区生活圈规划
        3.3.2 服务供给思路凸显“以人为本”
        3.3.3 服务管理体系对接行政管理体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州基层社区服务配套的现状研究
    4.1 研究方法
    4.2 案例社区服务配套的现状调研
        4.2.1 逢庆社区
        4.2.2 新河浦社区
        4.2.3 汇景社区
        4.2.4 时代玫瑰社区
        4.2.5 棠德北社区
        4.2.6 金沙新社区
    4.3 案例社区服务配套的现状对比
        4.3.1 服务配套现状评价
        4.3.2 服务设施空间分布
    4.4 广州基层社区服务配套的现状特征
        4.4.1 区域发展不均,总体水平偏低
        4.4.2 居住空间分异使服务设施共享不足
        4.4.3 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的规划性不足
        4.4.4 重街道级建设而轻社区级建设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州基层社区服务配套的需求研究
    5.1 研究方法
    5.2 问卷与访谈结果统计
        5.2.1 居民出行
        5.2.2 人群需求
        5.2.3 设施布局
    5.3 问卷与访谈情况总结
        5.3.1 居民出行与设施区位
        5.3.2 人群需求与服务类型
        5.3.3 设施空间布局形式意愿
    5.4 广州社区服务配套的需求特征
        5.4.1 设施圈层设置需结合居民出行特征
        5.4.2 设施分类配置需考虑人群需求差异
        5.4.3 设施布局形式需综合规划性和使用习惯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广州基层社区服务配套的模式探讨
    6.1 广州基层社区服务配套的供需矛盾
        6.1.1 配置标准统一性与社区差异性的矛盾
        6.1.2 设施缺乏规划性与规划层次性系统性的矛盾
    6.2 “生活服务圈”服务配置
        6.2.1 以生活需求和行为研究为出发点
        6.2.2 服务空间分级衔接行政管理单元
        6.2.3 服务设施配置实行弹性供给机制
        6.2.4 分类规划导引综合区域发展差异
    6.3 “新型邻里中心”建设引导
        6.3.1 邻里中心在生活圈语境下的新特征
        6.3.2 差异化的空间组织与建设模式
        6.3.3 多样化的功能组合类型
    6.4 实施路径与制度支撑
        6.4.1 推进试点先行工作
        6.4.2 因地制宜的供给策略
        6.4.3 规划动态管控与引导
        6.4.4 多元化的运营管理模式
    6.5 本章小结
结语
    主要结论
    创新点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滨海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估研究 ——以即墨蓝谷核心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重点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国内外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2.1 国内研究现状
    2.2 国外研究现状
    2.3 国内外生态城市案例经验借鉴
    2.4 本章小结
3 即墨蓝谷核心区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
    3.1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相关理论综述
    3.2 即墨蓝谷核心区现状和总体规划概况
    3.3 即墨蓝谷核心区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过程
    3.4 即墨蓝谷核心区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取值
    3.5 本章小结
4 即墨蓝谷核心区生态城市指标体系评估和优化建议
    4.1 代表性指标的可行性评估与实施建议
    4.2 花园新城(生态环境)总规评估与优化建议
    4.3 绿色交通总规评估与优化建议
    4.4 能源节约优化建议
    4.5 海岸带生态建设规划评估与优化建议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城市重点地区建筑公共开放空间的设计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府对城市环境品质提升日趋重视
        1.1.2 建筑公共开放空间的建设受到关注
        1.1.3 建筑公共开放空间的设计管控模式有待优化
    1.2 研究对象
        1.2.1 城市重点地区
        1.2.2 建筑公共开放空间
        1.2.3 设计管控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建筑公共开放空间相关概念研究
        1.3.2 设计管控相关概念研究
        1.3.3 建筑公共开放空间设计管控的相关研究
        1.相关学术研究
        2.相关实践研究
        1.3.4 相关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城市重点地区建筑公共开放空间设计管控的经验借鉴
    2.1 纽约
        2.1.1 重点地区建筑公共开放空间的讨论范围
        1.重点地区
        2.建筑公共开放空间
        2.1.2 设计管控的编制内容
        1.设计目标与空间框架
        2.空间设计管理要求
        2.1.3 设计管控的实施运作
        1.以奖励机制为主要手段
        2.分类开展审批程序
        3.建立监管机制
    2.2 香港
        2.2.1 重点地区建筑公共开放空间的讨论范围
        1.重点地区
        2.建筑公共开放空间
        2.2.2 设计管控的编制内容
        1.设计目标及策略
        2.空间框架
        3.空间设计管理要求
        2.2.3 设计管控的实施运作
        1.强制与奖励手段并行
        2.建立申请程序
        3.完善监管机制
    2.3 经验总结
        2.3.1 设计内容编制层面
        1.重点地区整体性的设计管控政策
        2.围绕公众需求编制设计管理要求
        3.落实空间具体位置及数量
        2.3.2 管控机制实施层面
        1.合理制定奖励办法
        2.分级构建审批程序
        3.注重后续监督管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城市重点地区建筑公共开放空间设计管控的现状分析
    3.1 重点地区城市设计制度背景
    3.2 建筑公共开放空间设计管控的编制内容存在诸多问题
        3.2.1 设计目标策略指导性弱
        3.2.2 空间类型混杂
        3.2.3 具体要求未合理落位
    3.3 建筑公共开放空间设计管控的实施方式有待完善
        3.3.1 设计要点缺失
        3.3.2 奖励办法不严谨
        3.3.3 缺乏咨询协调机制
        3.3.4 审批机制单一
        3.3.5 监管机制不健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内城市重点地区建筑公共开放空间设计管控的框架构建
    4.1 建筑公共开放空间的设计思路
        4.1.1 构建设计目标与空间框架
        4.1.2 明确空间类型
        1.通行类
        2.广场类
        3.庭院类
        4.节点类
        4.1.3 梳理空间设计管理要素
        1.设计要素
        2.管理要素
        4.1.4 核实落位具体要求
    4.2 建筑公共开放空间的管控策略
        4.2.1 城市设计要点前置
        4.2.2 完善奖励措施
        4.2.3 建立协调机制
        4.2.4 优化审批机制
        4.2.5 落实监管程序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践研究——以广州市琶洲西区城市设计及其管控为例
    5.1 项目概况
        5.1.1 项目背景
        5.1.2 地区城市总设计师制度
        5.1.3 当前建设进展
    5.2 建筑公共开放空间的设计过程
        5.2.1 构建设计目标与空间框架
        5.2.2 明确空间类型及要素
        5.2.3 核实落位具体要求
        1.公共骑楼
        2.空中连廊
    5.3 建筑公共开放空间的管控过程
        5.3.1 提供设计要点
        5.3.2 协调优化具体方案
        1.公共骑楼——以唯品会项目为例
        2.空中连廊——以唯品会、阿里巴巴、黄龙科技项目为例
        5.3.3 开展技术辅助审查
    5.4 建筑公共开放空间设计管控阶段性成效分析
        5.4.1 保障空间位置尺度
        5.4.2 建立舒适便捷的步行体系
    5.5 总结与思考
        5.5.1 建筑公共开放空间设计管控特征总结
        5.5.2 思考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设计治理视角下的珠海市城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设计是提高城市发展品质的重要抓手
        1.1.2 治理转型背景下我国的城市设计运行亟待创新
        1.1.3 设计治理的概念兴起,为我国城市设计运作提供新思路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城市设计(Urban Design)
        1.2.2 城市治理(Urban Governance)
        1.2.3 设计治理(Design Governance)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3.3 既有研究评述
    1.4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问题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1.5.1 研究思路
        1.5.2 论文框架
    1.6 研究意义
        1.6.1 理论意义:城市设计在治理领域的拓展
        1.6.2 现实意义:从城市设计管理走向设计治理
第二章 城市设计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1 相关理论引介
        2.1.1 城市治理:转型期城市开发的权力特征
        2.1.2 设计治理:设计治理及其相关理论
    2.2 国外先进城市设计治理实践
        2.2.1 美国:以产权关系为核心的设计治理
        2.2.2 英国:政府引导与多方参与并重的设计治理
        2.2.3 新加坡:政府主导并兼顾市场效率的设计治理
    2.3 城市设计治理的分析框架
        2.3.1 设计治理环境
        2.3.2 设计治理目标
        2.3.3 设计治理系统
        2.3.4 设计治理效能
    2.4 国内城市设计治理实践
        2.4.1 国内城市设计治理的特征
        2.4.2 国内外城市设计治理对比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珠海市城市设计治理的发展历程与实践
    3.1 珠海市发展概况
        3.1.1 政治地位:拥有较高的城市战略定位
        3.1.2 自然环境:生态资源丰富,特色突出
        3.1.3 经济发展:坚持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
        3.1.4 社会文化:形成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
    3.2 珠海市城市设计治理的发展历程
        3.2.0 尊重自然的谨慎开发阶段(1979-1998 年):政府主导的基本标准控制
        3.2.1 弱干预促开发阶段(1999-2009 年):以体制建设为重点,城市设计实践滞后
        3.2.2 完善设计控制阶段(2010-2015年)
        3.2.3 迈向设计治理初级阶段(2016 年至今):政府推动下的设计治理水平提升
    3.3 珠海市城市设计治理的最新实践
        3.3.1 构建全流程的编制与实施体系
        3.3.2 完善城市设计规范标准体系
        3.3.3 拓宽多元主体参与途径
        3.3.4 丰富非正式的设计治理工具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珠海市重点地区城市设计治理实践
    4.1 政企主导类:珠海北站TOD地区
        4.1.1 设计治理环境与目标
        4.1.2 设计治理系统运行
        4.1.3 设计治理效能
    4.2 设计师引导类:横琴十字门中央商务区
        4.2.1 设计治理环境与目标
        4.2.2 设计治理系统运行
        4.2.3 设计治理效能
    4.3 走向公众参与类:金湾航空新城核心区
        4.3.1 设计治理环境与目标
        4.3.2 设计治理系统运行
        4.3.3 设计治理效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珠海市城市设计治理的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
    5.1 珠海市城市设计治理的演变特征
        5.1.1 设计治理环境:政治经济条件好,社会力量较弱
        5.1.2 设计治理目标:坚持生态宜居优先,政治经济色彩浓厚
        5.1.3 设计治理系统:内涵日益丰富,依赖政府支持
        5.1.4 设计治理效能:多元治理格局初成,空间品质差异化提升
    5.2 珠海市城市设计治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5.2.1 政府对城市设计治理的影响
        5.2.2 市场对城市设计治理的影响
        5.2.3 社会对城市设计治理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结语与展望
    总结
    发展建议
    主要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公园城市理念下的遂宁城市新区绿色空间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区建设量增多引发自然区域快速萎缩
        1.1.2 “公园城市”理念为新区建设提供新模式
        1.1.3 城市新区绿色空间规划的时代要求
    1.2 研究界定
        1.2.1 概念界定
        1.2.2 研究范围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关于公园城市的研究
        1.3.2 关于绿色空间的研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写作框架
第二章 公园城市的理念研究与实践探索
    2.1 公园城市理念缘起与发展脉络
        2.1.1 公园城市的定义解析
        2.1.2 公园城市的理念缘起
        2.1.3 公园城市的发展脉络
    2.2 公园城市理念的内涵与特征
        2.2.1 公园城市的核心内涵
        2.2.2 公园城市的理念特征
    2.3 公园城市理念下的城市新区绿色空间规划案例
        2.3.1 新加坡
        2.3.2 英国埃布斯弗利特
        2.3.3 深圳光明新区
        2.3.4 成都科学城
    2.4 公园城市理念下的城市新区绿色空间特征表现
        2.4.1 注重生态环境构建:生态优先,网状联通
        2.4.2 注重生活环境融合:公众参与,通用便利
        2.4.3 注重生产环境叠合:营造场景,功能复合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遂宁城市新区绿色空间发展现状研究
    3.1 遂宁市概况
    3.2 遂宁市新区开发现状条件分析
        3.2.1 生态环境现状特征分析
        3.2.2 生活环境现状特征分析
        3.2.3 生产环境现状特征分析
    3.3 遂宁城市新区绿色空间发展模式的局限性
        3.3.1 绿色空间规划后置
        3.3.2 缺乏三生维度联系
        3.3.3 功能品质引导不足
    3.4 公园城市理念下的遂宁城市新区绿色空间发展方向
        3.4.1 遂宁绿色空间总体发展结构规划
        3.4.2 遂宁城市新区绿色空间发展需求
        3.4.3 遂宁城市新区绿色空间发展愿景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公园城市理念下的遂宁城市新区绿色空间规划策略
    4.1 公园城市理念下的遂宁城市新区绿色空间规划框架
        4.1.1 生态环境构建
        4.1.2 生活环境融合
        4.1.3 生产环境叠合
    4.2 公园城市理念下的遂宁城市新区绿色空间构成要素
        4.2.1 绿色核心
        4.2.2 绿色斑块
        4.2.3 绿色廊道
        4.2.4 绿色踏脚石
    4.3 公园城市理念下的遂宁城市新区绿色空间规划原则
        4.3.1 生态整合原则
        4.3.2 连通交融原则
        4.3.3 平衡开发原则
        4.3.4 功能复合原则
        4.3.5 弹性发展原则
    4.4 公园城市理念下的遂宁城市新区绿色空间规划步骤
        4.4.1 第一阶段:生态适宜性分析
        4.4.2 第二阶段:上位规划分析
        4.4.3 第三阶段:发展空间耦合
        4.4.4 第四阶段:要素定位布局
        4.4.5 第五阶段:生活生产叠合
        4.4.6 第六阶段:分区控制指导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公园城市理念下的遂宁雁栖湖片区绿色空间规划
    5.1 雁栖湖片区概况
        5.1.1 区域现状
        5.1.2 上位规划
    5.2 绿色空间生态环境构建策略
        5.2.1 注重联通交融
        5.2.2 吻合生态肌理
        5.2.3 构建多样空间
        5.2.4 结合美丽乡村
    5.3 绿色空间生活环境融合策略
        5.3.1 面向多类人群
        5.3.2 融合开放空间
        5.3.3 契合历史文脉
        5.3.4 策划多种活动
        5.3.5 整合公共服务
    5.4 绿色空间生产环境叠合策略
        5.4.1 引入多元主体
        5.4.2 关联产业功能
        5.4.3 强化机制保障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新加坡的城市规划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 [1]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城市水环境韧性规划研究——以新加坡为例[J]. 陈天,石川淼,王高远. 国际城市规划, 2021(05)
  • [2]新加坡规划编制管理经验及启示[J]. 朱震龙,刘冰冰,苏茜茜. 城市建筑, 2021(20)
  • [3]关键地段留白的精细化治理——新加坡“白地”规划建设管理借鉴[J]. 黎子铭,王世福. 国际城市规划, 2021(04)
  • [4]论新加坡规划实践在云南滇中新区东盟产业城路网规划中的应用[D]. 罗志勇.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5]超大城市的城市风貌引导体系初探 ——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例[D]. 许永耀.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7)
  • [6]基于邻里中心和生活圈视角的广州基层社区服务配套模式研究[D]. 颜玉芳.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7]滨海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估研究 ——以即墨蓝谷核心区为例[D]. 李娟.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8]城市重点地区建筑公共开放空间的设计管控研究[D]. 黄莹.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9]设计治理视角下的珠海市城市设计研究[D]. 冯倩晶.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10]公园城市理念下的遂宁城市新区绿色空间规划研究[D]. 薛妍.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新加坡的城市规划体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