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教育思想探析

董仲舒教育思想探析

一、董仲舒教化思想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杨凯景[1](2021)在《董仲舒国家治理思想研究》文中提出董仲舒是西汉着名大儒,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其中就包涵着丰富的国家治理思想遗产。作为有汉一代伟大的思想家,董仲舒秉承了先秦儒家淑世济民的思想传统,以及努力与政治家合作的传统,与汉武帝这样的政治家合作,把儒家思想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和治国理政的指导理念,并借助行政管理系统这一媒介,把儒家的政治思想应用到现实中去,从而不仅在当时变成了治国安邦的实践方略,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力。董仲舒三次回答了汉武帝的策问,构筑了以“三纲五常”为一体的行政文化治理理念。一是提出了“大一统”的国家治理思想。大一统是董仲舒国家治理思想的核心,在“大一统”思想的影响之下,传统中国形成了追求国家统一的政治观念,也将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和长治久安作为公共行政的基本职能。二是在国家治理的顶层设计下汲取秦亡及法家治理国家的教训,提出了“德刑兼备,德主刑辅”的社会治理观。对此,董仲舒一方面在经济领域中将“调均论”作为其经济改革的总方针,在总方针的指导下,董仲舒提出了一系列经济改革的具体措施;另一方面继承儒家传统的王道政治理想,注重整合不同社会力量和要素,提倡在开放社会活动空间的基础上(如反对盐铁官营)共同承担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功能,从而发展社会经济,解决好民生问题,然后推行文德教化,最终实现富民与教民的统一。三是董仲舒虽然赞成大一统,支持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但为了防止君主权力过大而带来政治过失,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他又提出了“屈君而伸天”的限权思想。本文认为,董仲舒的国家治理思想有其历史贡献,也包含诸多启示,同时也需要加以反思。因为历史与现实往往密不可分,现实中的国家治理也在很大程度上包含着传统治理的诸多特点。因此,我们只有立足于中国传统,才能更好地理解现实的中国治理经验及其特点,才能更好地审视传统带给我们的优势与不足。总之,对董仲舒国家治理思想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反映和总结中国古代思想家对治国理政方案的理论智慧,展示中国古代社会行政运行的体制机制规律,解释和反思古代大国治理的经验和教训,为当下的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供借鉴和反思。

曹苗苗[2](2021)在《近五年董仲舒思想研究综述》文中提出董仲舒作为西汉着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一直以来是学界研究的热点人物。近五年来,学界关于董仲舒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且覆盖范围较为广阔。本文就2015—2019五年期间学界内关于董仲舒的政治、哲学、教育及法律思想研究进行简述。

代春敏,李建明[3](2021)在《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天道伦理内涵》文中研究指明董仲舒以天道说人事,以天论政,以天论教。论天道:君承天命,以德配天;论人性:两有仁贪,待教而善;行王道:施礼乐教化,德主刑辅。董仲舒从天道论及人性,为"性"正名,又全面论述了"性未全善",其目的是立王道教化。董仲舒的教化伦理基于天道人性,其教化思想蕴含着丰厚的人文内涵,处处体现了对天人之道的敬畏和仰望,对人性的充分探究和尊重,对人的生命的高度赞美和深切情怀。

胡冬艳[4](2020)在《天人视域下的董仲舒人性论探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进程中,人性问题一直深深吸引着我们。早在先秦时期,儒者们就开始思考人性的内涵,董仲舒作为汉代大儒,对人性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其人性思想主要见于《春秋繁露》中《深察名号》和《实性》两篇。董仲舒在中国人性论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他完成了从先秦到汉代儒家人性论的转折。董仲舒的人性观是在综合先贤的人性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因此研究董仲舒人性论内涵,首要地就是梳理其人性论形成的思想渊源。董仲舒建立了一套天的哲学,在天人感应的视域下展开了对人性的探讨。首先,他引入了“正名”思想,从反性之名入手,把人性界定为“性”是“生之自然之资”。他既看到了人性自然属性的一面,又看到了社会属性的一面,提出“性有善质而未善”,且“性待教而善”。其次,董仲舒以天有阴阳二气来阐释性有善恶,为人性中的恶找到了依据,从根本上解决了善恶的来源问题,实现了人性与天道的真正贯通。最后,他提出了着名的“性三品”说,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董仲舒的这一套人性学说具有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不仅是对先秦人性论的继承与发展,还对其后汉唐人性论、宋明理学人性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徐蕾[5](2020)在《董仲舒的天子奉天施政思想》文中研究说明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了法家思想,以阴阳五行思想为骨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以“天”为核心的政治思想体系。以此为指导,他提出了天子奉天施政的思想。这一思想对中国政治社会和思想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主要介绍董仲舒生活的社会历史背景和他的思想来源。董仲舒生活的时代处于西汉中期,当时统治者急需从更高的理论层面解决政权的合法性问题,并获得长治久安的治国方略。因应着这个要求,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了法家思想,以阴阳五行思想为骨架,创立了一套以“天”为核心的政治思想体系。第二部分,主要分析董仲舒天子奉天施政的理论基础。董仲舒以“天”为核心的政治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就是“天”和“天子”。董仲舒的“天”,确立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不仅代表着自然、道德,而且还具有人格神意义。“天”作为至上神,不仅仅是人世间一切的本原,也规定了世间一切伦理道德规范。他认为天人同类、同类感应,因此,天通过降祥瑞灾异来表达天的意愿,展现天人之间的感应。“天”不能直接统治社会,于是通过天子来治理社会,维护社会秩序。将“天子”与“天”联系在一起,大大强化了君权统统治的合法性。第三部分,主要是分析天子奉天施政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以“天”象制定官制;明确任德去刑的统治手段;以天的阴阳四时来施行政治措施;同时通过天谴论来限制君权。第四部分,主要分析董仲舒天子奉天施政思想的影响。董仲舒的天子奉天施政思想,不仅巩固了西汉的政治统治,奠定了儒学整个古代社会的影响,并且对后世的政治和思想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也有一定的启示。

李文杰[6](2020)在《董仲舒人性论探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儒家学说内,人性问题一直是颇受学者争议的话题。作为汉代着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董仲舒也对人性问题进行了思考。随着汉初经济的发展,到汉武帝时期,国家需要实现全面的统一。而政治的统一就要求思想的统一。在继承先秦到汉初的儒者人性论思想的基础上,董仲舒提出了“性未善说”的人性论说。关于性的含义,从狭义上来看,它指代人们先天含善质的、与情相对立的本性。从广义上看,人性的概念包含了“本性”、“情”以及受教化后形成的性的多方面内容。董仲舒认为,人性天生含有善质却未成为现实的善性,只有教化,才能成就人的性善。然而,在其看来,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教化的。圣人、中民和斗筲三者之中,只有中民之性适合教化。圣人不仅先天含有善质,而且天生性善。而斗筲之民是即使先天含有善质,也无法通过教化获得善性。因此,他认为,需要人性论探究的是中民之性。中民是先天具备善质,又可以经过教化致善的一群人。这就是董仲舒提出的“性未善说”的大概内容。董仲舒主张教化要实现的善,是符合《春秋》精神要求的人道之善。其基本内容是三纲五纪。教化是成就人们性善的主要方式,而教化成善正是王道政治合法性的根源。董仲舒认为,人性中先天含有的善质,只是成善的前提条件,后天教化才是人性成善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实现教化?董仲舒强调以施行德政为根本途径。为了施行德政,天子和各级官员除了要加强自身德行的培养外,还要建立和巩固施行德政的大一统的政治体制。这就需要确立儒家思想在西汉意识形态中的统治地位。这正是董仲舒毕生致力于包括人性论在内的儒家思想的阐发和弘扬的原因所在。董仲舒人性学说影响深远。他主张教化成性,传播、发展了汉代儒学,促进以孝、忠为核心的三纲五常伦理观念的形成。这不仅有利于加强西汉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从而实现西汉社会政治统一和稳定,也为此后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在中国政治中的意识形态地位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姜竹青[7](2019)在《中国汉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化形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思想政治教育”一词,虽源出现代,但是在古代,由于统治阶级利益的需要和统治社会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始终存在着。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不同的形态,在中国汉代,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教化这种形态存在着。“教化”是古代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儒家思想的精华,具有较强的实践智慧。所谓“教化”,即“以教化民”,“以教道民”之意。历代统治者都非常注重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对广大民众进行政治态度、政治信念、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方面的教育,通常称之为“教化”。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教化”的朝代,“视教化为大务”,把其作为一种统治之术和治国的策略,从中央到地方大力推行,巩固了国家政权、调节了社会矛盾、淳正了社会风俗,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虽然汉代教化的思想、内容、方法等等不一定能适应今天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但是通过对两汉教化进行系统的研究与梳理,可从汉代教化思想中发现和提取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有价值的蕴涵,可以为我们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历史资源和例范。本文即试图通过研究汉代教化思想,整合汉代教化思想的理论思想,从其内涵、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及方式方法等多角度全面细致的研究,构勒出比较完整的汉代教化体系,并从中发现和挖掘汉代教化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迪和借鉴,进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开拓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局面。本文共包括引言和四章内容:“引言”部分,分析了汉代教化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对相关概念进行了分析界定,梳理了学术界关于汉代教化研究的现状,论述了本文的研究方法,指出了本文研究的难点和创新点。在汉代,教化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教化既是一种重要的辅政手段,也是一种道德理念教育和社会伦理教育,最终服务于封建统治。两汉教化是客观存在的历史现象。对中国汉代教化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第一章,主要探讨了中国汉代教化的前提性问题及其历史演进。阐述了汉代教化的内涵和特征,追溯了汉代教化的渊源,论述了汉代教化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教化的萌芽期、教化从理论走向实践时期、教化实践的僵化期,同时对每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进行了分析。汉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教化的朝代,开教化之先河,树教化之典范,成为古代教化史上的里程碑。汉代教化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集政治性、教育性和道德性于一体,是一种具有政治实践和道德实践特征的活动,较之先前更具有系统性和实践性。第二章,主要探讨了中国汉代教化的目标和主要内容。这一章对汉代教化的目标和内容进行了概括叙述。汉代教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以孝治为核心的伦理价值观教化、政治伦理教化、思想道德教化以及全民教化等。两汉通过全面实施教化,构建传统核心价值观,进行政治认同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统治目的。汉代通过实施教化,使儒家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得到民众的认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话语权,从而实现政治的社会化和封建意识形态的合法化,建立了新型的文化秩序,借以凝聚人心,实现思想上和政治上的统一,保证封建王权的合法性和巩固封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第三章,主要探讨中国汉代教化的方法和途径。汉代教化的方法主要包括上教下化,正面灌输、身教示范,树立教化榜样、化民成俗、自我修养等方法,同时,推行法律和道德读本等也是教化的有效手段。汉代教化的途径主要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教合一”整合成教育的合力。第四章,中国汉代教化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迪与借鉴意义。这一章从总体上对中国汉代教化思想进行了“反思”,分析了汉代教化思想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因素,论述了中国汉代教化思想的“选择性继承”与“重释”,重点论述了中国汉代教化思想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借鉴意义——提供资源借鉴与推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视角转换、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战略新视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新的路径选择等。历史的价值不仅在于展示以往的发展轨迹,更在于启示未来的发展走向。虽然两汉时期的教化不能够完全适应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但其中的思想活力和教育智慧是我们应该汲取和传承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不仅需要加强对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还应积极开展对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通过批判继承两汉时期的教化思想,可以丰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内容,提高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推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

任鹏程[8](2019)在《先秦两汉儒家气性论研究 ——从孔子到王充》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性论和气论是先秦两汉儒家哲学中的两个重要议题。检阅先秦两汉典籍,我们发现,古人论“性”的时候常常涉及“气”,论“气”的时候也常常谈及“性”,甚至有些时候性、气是不分的,以为性中含气,甚至性即是气。性和气的关系十分紧密,究其根源,这与古代宇宙论思想是分不开的。在先秦两汉儒家学者看来,天是万物的本原,气是构成万物的材质。天含有气并能以气生物。这就是说,万物开始于气,气即生存的开端。而生存的本原,在儒家传统哲学中,又与性有关,它甚至便是指性,此即“生之谓性”。因此,先秦两汉儒家学人普遍以为,性含气。或者说,性即是气。这种人性理论形态可称为“气性论”。气论为我们研究人性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源于此故,本文将先秦两汉儒家人性论的研究放置于宇宙论视域下进行考察,通过梳理和解读儒家原典资料,并参考当代学人的研究成果,着重阐发从先秦到两汉儒家气论性的不同内涵及其历史演变逻辑。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前言、正文(上中下三篇)、结语和附论四个部分。前言部分主要阐述选题的缘起、意义、文献综述、写作思路及其方法、创新点及其难点。正文的第一部分是上篇,该部分主要阐述先秦儒家学者以气论性思想的历史演变逻辑及其特点,范围上涵盖第一、二、三、四章,内容上探讨孔子、郭店儒简、孟子、荀子四者的气性论。我们以为,孔子是儒家学派气性论的开创者,他的“性与天道”致思路线成为后世儒家气性论之根基。在孔子看来,性是人初生所有东西,并且它来源于天。而天含有气,并能以气生物。因此,性作为天的产品,它自然含有气。郭店儒简以为,性是生命的原始状态,而天能够给人以生命,并且儒简将性视为是情气。然而,孔子和郭店儒简都并未对性之属性进行明确分辨,他们以为人性可善、亦可恶,性之善恶取决于后天驯导,或者说,两者持善恶未分的立场。而从孟子开始,性开始有了质的属性,孟子将“性”视为是类似浩然之气的善良之气,善良之气是仁义的发端,这便是性善论。荀子则将“性”视为是不善之气,不善之气是致恶之端。这便是性恶论。由此开出了先秦儒家哲学中以气论性的两个不同致思路向,即善气说与恶气说,同时也形成了传统儒家之中“养气”和“治气”的两种工夫论修养路径,养气重在自然,治气重在人为。正文的第二部分是中篇,该部分主要阐述秦、汉之际儒家学者以气论性思想的历史演变逻辑及其特点,范围上涵盖第五、六章,内容上探讨《易传》、《礼记》二者的气性论。较之于先前的儒家学者,《易传》和《礼记》都已经形成比较完备的气化宇宙论框架,两者都以为阴阳二气是构成万物的材质,并将阴阳二气引入到人性领域的研究,认为阴阳之气在人便是性。性含有阴阳二气,这是《易传》、《礼记》两者的共同立场。与此同时,《易传》、《礼记》两者都持有“阳尊阴卑”的原则,并开始以阴阳二气论性之善恶,呈现出综合孟子善气说和荀子恶气说的趋势,这反映了在战国末期到西汉初年,儒家人性论与宇宙论相结合的趋势逐步紧密,并且这种思潮推动了汉代儒家性情阴阳说的兴起,从此之后,儒家气性论步入了汉儒性善恶混的阶段。正文的第三部分是下篇,该部分主要阐述两汉儒家学者以气论性思想的历史演变逻辑及其特点,范围上涵盖第七、八、九、十章。两汉儒家以气论性说主要分为两个时期,即西汉和东汉。其中,西汉以董仲舒、扬雄最具代表,东汉以《白虎通义》、王充最具为典型。在两汉儒家那里,气化宇宙论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完备和健全,无论是前汉的董仲舒和扬雄,还是后汉的《白虎通义》和王充,这些学者和专着论性都没有逃离出天人之学的致思路线。他们普遍站在天人一气的立场上,或以气之阴阳论人之性情,比如在董仲舒看来,天有阴阳两气,性是天的产品,它自然含阴阳二气,这便是贪、仁之性。或以气之厚薄多寡论性之善恶,比如王充以为,万物都是禀赋元气而生,性亦是气的产物。人身上含有五常之气,亦含有不善之气,所含气的数量决定了性之善恶。所以,性情有善有恶。或者说,性含有善恶相混的气。这是汉代儒家气性论的共同立场。结语部分简明阐述了从先秦到两汉儒家学者以气论性的致思路线及其特点,并且得出几点结论。首先,从气性论发展的演变路线来看,先秦到两汉,儒家气性论的发展呈现出由一元到多元的趋势。古代儒者强调人性中含有气,孔子和郭店儒简二者将人性视为一个整体,并未对性之属性做出明确辨别。到了孟子那里,性开始一分为二。孟子将善气视为人性,善气是仁义的本源。荀子则将恶气称之为性,恶气是性恶的根源。秦、汉之际的《易传》和《礼记》二者表现出将孟荀善气恶气说相融合的倾向,并以阴阳二气论性之善恶。两汉儒家董仲舒、扬雄、《白虎通义》、王充等全部以为,人性是善气和恶气的混合体,这便是性善恶混论。其次,教化制度的设计实以人性论为基础。就功夫论而言,在先秦两汉儒家中存在两个阵营,孟子将性视作是善良之气,善良之气是善的基础,他强调对气的养育,顺着善气自然发展,这便是率性。率性意味着对个体的否定,任由天性的自然呈现。善是率性的结果。这意味着,人性之中不善之气便被忽略,由此导致礼义规章制度合理性的缺失,这是荀子及其以后学者所不能满意的。为此,以天人之学为视角,在天人一气原则的基础上,荀子及后来的性善恶混说者论证了礼乐制度与自然之气的关系,比如以气之阴阳论“三纲六纪”,以气之阴阳论祭祀之礼,以气之阴阳论刑罚制度等,并极为强调以感应(同气相求)为原理,以乐教为手段进行扬善气抑恶气。附论部分考察了“性”、“气”二字的起源与字形,并总结了先秦两汉儒家对于“性”、“气”两个范畴所含特质及属性的探讨。综而言之,先秦两汉儒家学者论性是以气论、天论、宇宙论等思想为理论基础,普遍将天视为性的最终根源,并以为天能以气生物。或者说,气是生存之始和发端。而气,在先秦两汉儒者那里,普遍含有物质性。因此,由气所构成的产品自然具备物质性。这也就是说,性乃天的产物,它具有材质义,并且性含有气。我们认为,这是先秦两汉儒家学派学者论“性”之通义。这种对人性的理解显然不像宋明理学家们那样,将“性”视为是纯粹而超越的范畴,并且以额外的形而上之理论“性”。另而言之,以气论性(性中含气)不失为一种合理的、且有意义的解读先秦两汉儒家人性论的操作方式。

王文书,崔明稳[9](2018)在《2017年董学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7年董仲舒研究保持了去年的态势,论文数量稍有回落,但整体质量有所提高。论题基本涵盖董学的所有范畴,但基本已经摆脱了原来的历史定位、故里之争等比较浅层的问题,研究问题都深入到董学的比较深层的问题;传统的董学研究课题如"天人合一"等热度稍减;董仲舒人性论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三纲五常"伦理教化和"德主刑辅"的社会教化成为今年的热点;董学学术史的研究在数量上增长迅速,从经学发展史角度的研究成为今年的重点;学者们也非常关注董学的现代意义,力图找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衡水学院学报》继续占据董仲舒研究的主阵地。没有批判性与商榷性的文章,不利于董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陈宥先[10](2018)在《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董仲舒的教化思想,其核心概念是“教化”。“教化”不同于“教育”,“教育”倾向于教导,带有强制性的意味;“教化”则倾向于感化、理解,通过自身得当的言行化育他人。董仲舒的教化思想涉及甚广,包括天道教化、人性教化、王道教化三个方面。本文以此为对象,分别加以阐释,并力图挖掘其理论内涵,阐明其对于当下中国的积极的借鉴意义。当世社会的发展,与人才的培育息息相关,所以,“教化”始终是经久不衰的社会命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董仲舒的天道教化思想将“天”三分,分别指向自然、道德与神灵,进而产生自然教化、道德教化与神灵教化,三种教化思想寄托着董仲舒“天、人”相互可感的政治理想。董仲舒又从天道教化引申出人性教化,人性既有从善也有为恶的两种趋势,这势必需要统治阶级施行“教化”责任,从而也就过渡到王道教化的范畴。董仲舒又细致梳理了王道教化的基本内容,强调设置学校、选拔人才的重要意义,在此过程,董仲舒以儒学经典为教材,扼杀其他学派的不当言论,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格局。这就使他的理论既能为统治者所用,又尽可能地保护庶民的自由与利益,此举哪怕成效甚微,也足以表明董仲舒作为汉代大儒的高超智慧,即兼顾人世间的各个阶层,力求万事万物的和睦共生。本文的新意与特色之处,集中反映在董仲舒教化思想的评析及当代启示两个方面。董仲舒的教化思想特征鲜明,既与先秦时期的儒学文化一脉相承,又具有当世社会的时代特色,它不曾抛却儒家的精神品格,始终以礼义为先,同时又秉承帮助统治者安邦定国的使命,刑德并重。正是基于这种较为科学的文化理路和致思趋向,董仲舒的教化思想至今仍具有不可低估的借鉴意义。尤其是他的三种教化思想所蕴含的积极因素,对于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以及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均能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董仲舒教化思想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董仲舒教化思想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董仲舒国家治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大一统”:国家治理的整体规划
    2.1 大一统的由来及其界定
        2.1.1 儒家观念下的“大一统”思想的由来
        2.1.2 “大一统”的界定
        2.1.3 “大一统”的政治原则
        2.1.4 “大一统”的治理原则
    2.2 董仲舒“大一统”的国家治理之道
        2.2.1 “天人三策”对“大一统”思想的批判性重构
        2.2.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意识形态的“大一统”
        2.2.3 加强中央集权与皇权——帝国权力结构的大一统
        2.2.4 “王道之三纲”——社会伦理秩序的重构
    2.3 “大一统”与汉代国家治理模式的形成
        2.3.1 “尊王攘夷”与“大一统”成为王权政治的合法性基础
        2.3.2 确立了国家治理模式自上而下的等级秩序
        2.3.3 董仲舒的《春秋》学方法成为汉代治国的重要特色
第三章 “德刑兼用、德主刑辅”:国家治理的社会措施
    3.1 董仲舒社会治理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3.1.1 对秦亡及法家治国教训的反思
        3.1.2 对汉初“黄老”治国理念的批判
        3.1.3 儒家王道治国理念的重建
    3.2 董仲舒“理想社会”的构想
        3.2.1 民生状况
        3.2.2 政治秩序
        3.2.3 礼乐教化
    3.3 社会治理的具体主张
        3.3.1 以德治世
        3.3.2 礼法互用
        3.3.3 “德刑兼用、德主刑辅”
第四章 “屈君而伸天”:国家治理的限权思想
    4.1 “屈君而伸天”:限制君权的思想总纲
        4.1.1 “天人感应论”背后的限权意识
        4.1.2 “灾异论”与纠正君主过失
        4.1.3 “三统循环说”与王朝废兴的历史教训
    4.2 汉代君臣新范式的确立
        4.2.1 “天不变,道亦不变”:君臣地位确定论
        4.2.2 君道、臣道的变化与“霸王道杂之”
        4.2.3 等级制下的“君为臣纲”
    4.3 “君臣离合论”:走向现实制度中的君权限制
        4.3.1 “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库序以教于邑”:政教分离
        4.3.2 君臣离合与官僚体制对皇权的制衡
        4.3.3 “春秋决狱”与儒学治理的法典化
第五章 董仲舒国家治理思想的启示与反思
    5.1 董仲舒国家治理思想对汉朝的贡献
        5.1.1 “大一统”的治理思想有利于国家统一
        5.1.2 “德主刑辅”的治理方式有利于社会稳定
        5.1.3 “屈君而伸天”的限权思想有助于纠正君主过失
    5.2 董仲舒国家治理思想的当代启示
        5.2.1 权力集中有利于凝聚国家力量
        5.2.2 有效的社会治理在于多元共治
        5.2.3 限制公权,追求善治善政
    5.3 董仲舒国家治理思想的现代反思
        5.3.1 “大一统”国家整体绩效观的弊病
        5.3.2 “家天下”与民本政治的矛盾
        5.3.3 道德限权的反思与制度限权的重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近五年董仲舒思想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董仲舒政治思想研究
    (一)“大一统”思想
    (二)“王道”论
    (三)董仲舒政治思想的综合研究
二、董仲舒哲学思想研究
    (一)“天人感应”学说
    (二)“灾异说”
三、董仲舒教育思想研究
    (一)董仲舒的“明师”观
    (二)董仲舒教育教化思想
    (三)董仲舒教育教化思想的价值与影响
四、董仲舒法律思想研究
    (一)“德主刑辅”理念
    (二)“春秋决狱”
    (三)董仲舒法律思想的综合研究
小结

(3)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天道伦理内涵(论文提纲范文)

1 从正名看教化的天道伦理基础
    1.1 何谓“教”
    1.2 何谓“化”
2 董仲舒教化伦理的天道本源和内涵
    2.1 承天命:君以德配天
        2.1.1 天为王道之端
        2.1.2 德为王道之本
    2.2 论人性:身两有仁贪
        2.2.1 返性之名
        2.2.2 待教而善
    2.3 行王道:施礼乐教化
        2.3.1 王道教化之任
        2.3.2 礼乐教化之功
3 结论:董仲舒教化伦理的人文内涵
    3.1 教化之道,天人相与
    3.2 教化之基,德政之本
    3.3 教化之终,贵在成人

(4)天人视域下的董仲舒人性论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来源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董仲舒人性论的思想渊源
    第一节 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也”
    第二节 孟子的性善论
    第三节 荀子的性恶论
第三章 董仲舒哲学中的天人视域
    第一节 董仲舒论“天”之三义
        一、自然之天
        二、神灵之天
        三、道德之天
    第二节 董仲舒哲学中的天人关系
        一、天人同类
        二、天人感应
    第三节 天与人性之关系
第四章 天人视域下的人性论内涵
    第一节 反性之名
    第二节 “性”是“生之自然之资”
    第三节 性有善质而未善
        一、性有善质
        二、性仁情贪
    第四节 性待教而善
    第五节 性分三品
        一、圣人之性
        二、斗筲之性
        三、中民之性
第五章 董仲舒人性论的意义
    第一节 董仲舒对先秦人性论的继承与发展
    第二节 董仲舒对汉唐人性论的影响
    第三节 董仲舒对宋明理学人性论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董仲舒的天子奉天施政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基本内容与创新点
        1.研究思路
        2.基本内容
        3.研究创新点
一、董仲舒天子奉天施政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渊源
    (一)西汉初期的历史变化和董仲舒天子奉天施政思想的产生
    (二)董仲舒天子奉天施政思想的思想渊源
        1.儒家思想
        2.阴阳五行思想
        3.法家思想
二、董仲舒天子奉天施政的理论基础..“天”论与“天子”观
    (一)董仲舒的“天”论
        1.“自然之天”
        2.“道德之天”
        3.“神灵之天”
    (二)董仲舒的天人关系论
        1.“天”是世间万物的本原
        2.“天”是人类社会道德规范、政治制度的根源和依据
        3.天人感应
    (三)董仲舒的“天子”观
三、董仲舒天子奉天施政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以天象定官制
    (二)天亲阳而疏阴,君任德不任刑
    (三)天有四时之行,君行四时之政
    (四)承天意行教化
    (五)天谴
四、董仲舒天子奉天施政思想的影响
    (一)董仲舒天子奉天施政思想对当时的影响
    (二)董仲舒天子奉天施政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6)董仲舒人性论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董仲舒人性论的历史和学术背景
    (一)历史背景
    (二)学术背景
        1.孟子性善说
        2.荀子性恶说
二、人性教化论的理论前提
    (一)“大一统”政治理论
    (二)天人感应的宇宙观
三、董仲舒人性论的基本观点——性未善说
    (一)性未善说
    (二)性未善说的宇宙论论证
    (三)性三品说辩证
四、人性教化的途径
    (一)以仁义修身
    (二)德政教化
        1.德政与德行
        2.教化成性
五、使人性致善是教化的目标
    (一)圣人之善:三纲五纪
    (二)情境论善
    (三)经权原则
六、董仲舒人性论的历史影响
    (一)历史影响
    (二)对王充人性论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7)中国汉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化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缘起
        (一)研究背景分析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一)关于教化内涵的研究
        (二)关于教化起源和教化方式的研究
        (三)教化的社会效应研究
        (四)教化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研究
    三、相关概念界定及辨析
        (一)中西教化内涵解析
        (二)教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三)教化与灌输
        (四)教化与德育
    四、主要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
        (三)学科交叉研究法
        (四)历史分析法
    五、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中国汉代教化的前提性问题研究及其历史演进
    一、中国汉代教化的前提性问题阐述
        (一)汉代教化的内涵解读
        (二)汉代教化何以可能
        1 渊源追溯
        2 汉代教化思想产生的理论根基
        3 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三)汉代教化的鲜明特征
    二、中国汉代教化的演变历程
        (一)教化理论和教化实践的萌芽期——秦末汉初
        (二)教化理论日臻成熟并走向实践——西汉中后期
        (三)教化实践功能的强化与僵化——东汉时期
第二章 中国汉代教化的目标和内容
    一、汉代教化的目标
        (一)社会目标
        (二)个人目标
    二、汉代教化的主要内容
        (一)社会政治伦理教化
        (二)以孝为核心的孝道教化
        (三)思想道德教化
        (四)以塑造女性为核心的女性专门教化
第三章 中国汉代教化的方法和途径
    一、汉代教化的方法
        (一)上教下化,正面灌输
        (二)身教示范,树立教化榜样
        (三)自我修养的方法
        (四)化民成俗的方法
        (五)以法律的强制力和道德读本等推行教化
    二、汉代教化的途径
        (一)学校教育:推行教化的基地和源头
        (二)家庭教育:推行教化的坚实后盾
        (三)社会教育:推行教化强有力的支撑
第四章 中国汉代教化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迪与借鉴意义
    一、中国汉代教化思想的“反思”
        (一)积极意义
        (二)消极因素
    二、中国汉代教化思想的“选择性继承”与“重释”
        (一)中国汉代教化思想的“选择性继承”
        (二)中国汉代教化的重释
    三、中国汉代教化思想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借鉴意义
        (一)“教化”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研究,开阔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新视野
        (二)从汉代教化内容中汲取养分,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视角转换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途径的战略新视野
        (四)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新的路径选择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先秦两汉儒家气性论研究 ——从孔子到王充(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和选题的意义
        一、从程朱理学人性二元论谈起
        二、“气性论”的含义界定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及其评析
        一、文献综述
        二、学界研究成果评析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难点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难点
        二、创新和亮点
上篇 先秦儒家的气性论思想
    第一章 气性论的滥觞:孔子以气论性思想探源
        第一节 天人视角下的人性说
        一、问题的提出:孔子之性含气吗?
        二、以生论性
        三、天以气生物
        第二节 气与善恶
        一、情与性:情是人性的表达
        二、气与欲:孔子血气说解读
        三、性与言:辞气是人性的反映
        第三节 孔子的教化学说
        一、气、乐与性:孔子的乐教说
        二、气、礼与性:孔子的饮食教化说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喜怒哀悲之气,性也”:郭店儒简的气性论思想
        第一节 “性自命出,命自天降”
        一、《太一生水》与儒简中的“天”
        二、性命出自天
        第二节 气与善恶
        一、情气与血气
        二、性与情
        第三节 “化民气”:郭店儒简的教化学说
        一、乐教导情
        二、礼教治情
        本章小结
        小议: 孔孟之间儒家关于人性善恶问题的讨论
    第三章 “吾善养浩然之气”:孟子的善气说与性善论
        第一节 孟子之“性”的内涵
        一、天性论
        二、性质论
        三、材性论
        四、性本论
        第二节 善气说与仁义之本
        一、性与浩然之气
        二、孟子对“心”、“志”、“气”与“言”四者关系的讨论
        三、孟子对“气”、“性”与“体”三者关系的讨论
        第三节 养气与率性
        一、养气说
        二、率性说
        三、“充实为美”:养气的境界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治气养心”:荀子的恶气说与性恶论
        第一节 天人视角下的人性说
        一、荀子的宇宙论思想
        二、性源自天,并含有气
        第二节 情欲与恶气
        一、性与情欲
        二、情欲即恶气
        三、恶气与心
        第三节 治气与养心
        一、治气与乐教
        二、养心与礼教
        三、“气之中和”与“参与天地”:教化的结果
        本章小结
中篇 秦、汉之际的儒家气性论思想
    第五章 《易传》的气性论思想
        第一节 天人视角下的人性说
        第二节 阴阳之气与性之善恶
        一、“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含阴阳
        二、“继之者善也”:天生生不息即是善
        三、“成之者性也”:性含阴阳二气
        第三节 “神道设教”:《易传》的教化学说
        一、“先王以作乐崇德”:《易传》的乐教思想
        二、“君子以非礼弗履”:《易传》的礼教思想
        三、气、和与人性之美:教化的结果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礼记》的气性论思想
        第一节 天人视角下的人性说
        一、《礼记》的宇宙论思想
        二、性出自天
        第二节 善恶之性与气
        一、性与善恶
        二、心与性情
        三、性情含气
        四、心气互动
        第三节 《礼记》的教化学说
        一、气、天与礼乐:宇宙论视角下的礼乐观
        二、气与感应:乐教的原理及应用
        三、气、性与礼教:《礼记》的祭礼教化说
        四、和、序与人性之美:礼乐教化的结果
        本章小结
下篇 两汉儒家的气性论思想
    第七章 “天两有阴阳之施,身亦两有贪仁之性”:董仲舒的气性论思想
        第一节 宇宙论视域下的人性说
        一、董氏的气化宇宙论思想
        二、性情源自天
        第二节 阴阳之气与贪仁之性
        一、性情与阴阳
        二、性混善恶说与性三品说
        第三节 气感与教化
        一、礼乐刑罚与阴阳二气
        二、同气相感与教化的原理
        三、性命与养气说
        四、“和者,天之正”:教化的结果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晦明之气与性善恶混:扬雄的气性论思想
        第一节 “一生一死,性命莹矣”
        一、性与太玄
        二、玄与自然
        第二节 晦明之气与善恶之性
        一、晦明与质性
        二、心驾驭气
        三、人格三说与性善恶混说
        第三节 修性与学习
        一、研读儒家经典
        二、“取重”与“去轻”
        本章小结
    第九章 阴阳与五性六情:《白虎通义》的气性论思想
        第一节 宇宙论视域下的人性说
        一、《白虎通义》的宇宙论思想
        二、性源自天
        第二节 阴阳之气与性情善恶
        一、性阳与情阴
        二、五常(性)与六情
        三、气禀成命说
        第三节 气性与治性
        一、气性与礼乐
        二、“三纲六纪”与气之阴阳
        三、性、政与气之中和:治性的结果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用气为性,性成命定”:王充的气性论思想
        第一节 王充自然主义的天道观
        一、天道自然,而非有为
        二、天含有气,并能生物
        第二节 性、命皆由气禀
        一、气禀人性说
        二、命由气禀说
        三、“性”与“命”的关系
        第三节 性命与骨相说
        一、骨相说的原理
        二、“案骨节之法,审人之性命”
        三、骨相说的意义
        第四节 评判诸了性说与性气混善恶
        一、以气论评诸子的人性说
        二、性气混善恶和性三品说
        第五节 气性与矫治
        一、气性与胎教
        二、自修和他教
        本章小结
本文结语
附论: 关于先秦两汉儒家“性”、“气”范畴含义的总结
    附论一 论“性”
        第一节 “性”字的起源与字形
        第二节 “性”范畴的特质及属性
        一、“性”与“天”
        二、“性”与“气”
        三、“性”与“材”
        四、“性”与“质”
        五、“性”、“心”、“情”、“欲”与“命”
    附论二 论 “气”
        第一节 “气”字的起源与字形
        第二节 “气”范畴的特质及属性
        一、“气”与生命
        二、“气”与材质
        三、“气”与本根
        四、“气”与道德
        五、“气”与感通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2017年董学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独尊儒术”“大一统”研究
二、“德主刑辅”“春秋决狱”研究
三、“性三品”研究
四、“三纲五常”研究
五、“礼乐论”研究
六、“抑制兼并”思想研究
七、“灾异理论”研究
八、董学与诸子学说关系的研究
九、董氏春秋学叙述方式研究
十、董学学术史的研究
十一、董学文本和方法论研究
十二、董学的当代价值和应用
十三、总结

(10)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的提出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析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研究方法
第2章 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形成背景及哲学基础
    2.1 董仲舒教化思想的社会历史背景
        2.1.1 秦的速亡与汉初黄老之术的盛行
        2.1.2 经济大繁荣与“七国之乱”的反思
        2.1.3 应运而生的“大一统”帝国
    2.2 董仲舒教化思想的理论渊源
        2.2.1 先秦儒家的天道观
        2.2.2 孟子、荀子的人性论
        2.2.3 “刑德相养”的王道思想
    2.3 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哲学基础
        2.3.1 “人副天数”的神学目的论
        2.3.2 “三纲”、“五常”的社会伦理观
        2.3.3 “尊君一统”的政治观
        2.3.4 “奉天法古”的历史观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历史影响
    3.1 董仲舒的天道教化思想
        3.1.1 自然、道德、神灵之天
        3.1.2 自然教化
        3.1.3 道德教化
        3.1.4 神灵教化
    3.2 董仲舒的人性教化思想
        3.2.1 “性三品”说
        3.2.2 “性禾善米”说
        3.2.3 “教化成性”说
    3.3 董仲舒的王道教化思想
        3.3.1 兴太学、置明师
        3.3.2 重选举、广取士
        3.3.3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4 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历史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董仲舒教化思想的评析及当代启示
    4.1 董仲舒教化思想的特点
        4.1.1 形式上注重整合前人思想并体现时代特征
        4.1.2 内容上注重对儒学人文主义精神的传承
        4.1.3 功能上注重为现实政治服务
    4.2 董仲舒教化思想的进步性
        4.2.1 陶冶民族性情与培养民族品格
        4.2.2 维护国家巩固统一
        4.2.3 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4.3 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局限性
        4.3.1 反对革命与奴役人民
        4.3.2 代表封建统治阶级的意志
        4.3.3 体现小农社会的根本特征
    4.4 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当代启示
        4.4.1 有利于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4.4.2 有益于当代中国思想道德建设
        4.4.3 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董仲舒教化思想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董仲舒国家治理思想研究[D]. 杨凯景. 河北大学, 2021(02)
  • [2]近五年董仲舒思想研究综述[J]. 曹苗苗. 德州学院学报, 2021(01)
  • [3]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天道伦理内涵[J]. 代春敏,李建明. 衡水学院学报, 2021(01)
  • [4]天人视域下的董仲舒人性论探究[D]. 胡冬艳. 华侨大学, 2020(01)
  • [5]董仲舒的天子奉天施政思想[D]. 徐蕾.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6]董仲舒人性论探究[D]. 李文杰.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7]中国汉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化形态研究[D]. 姜竹青.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8]先秦两汉儒家气性论研究 ——从孔子到王充[D]. 任鹏程. 山东大学, 2019(09)
  • [9]2017年董学研究综述[J]. 王文书,崔明稳. 衡水学院学报, 2018(06)
  • [10]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D]. 陈宥先.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董仲舒教育思想探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