钡盐蒸发器1Cr18Ni9Ti管失效分析

钡盐蒸发器1Cr18Ni9Ti管失效分析

一、钡盐蒸发器1Cr18Ni9Ti列管失效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素辉[1](2015)在《常减压蒸馏装置腐蚀与防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整个炼油化工装置中,常减压蒸馏是原油加工的第一道工序,常减压装置的安全平稳运行直接关系着整个炼油厂的生产效益。随着原油酸值的升高,我国常减压设备的腐蚀越来越严重,腐蚀对设备的安全运行及使用寿命带来极大的危害,经常出现腐蚀泄漏,严重威胁着装置的正常生产。本文针对目前国内原油加工常减压装置的生产运行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国内外研究工作和生产实际开展了腐蚀机理、腐蚀案例分析、高温缓蚀剂优选、工艺防腐及材料防腐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为提高我国常减压蒸馏装置设备可靠性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新的经验方法。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有:(1)通过广泛查阅、检索国内外常减压装置腐蚀与防护、设备可靠性、腐蚀监测等相关资料,深入调研、分析了我国常减压装置的使用情况,找出了常减压装置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开展常减压装置腐蚀与防护研究奠定了基础。(2)根据常减压装置的工作环境和工艺流程,分析了常减压装置的腐蚀类型,并开展了常减压低温轻油部位HCl-H2S-O2-H2O的腐蚀机理,高温硫腐蚀机理、环烷酸腐蚀机理及硫和环烷酸的综合腐蚀机理研究。(3)通过常减压低温轻油部位和高温硫和环烷酸腐蚀机理研究,结合常减压蒸馏装置设备腐蚀案例分析,找到了影响常减压装置材质腐蚀的主要因素和易腐蚀部位。(4)通过对比,工业试验,优选发现MLH-Ⅱ高温缓蚀剂对原油的环烷酸腐蚀具有良好的抑制性,可以降低馏分油中的酸值,有效减缓常减压装置高温重油部位的腐蚀。(5)针对常减压蒸馏装置,总结提出了低温部位选材、高温硫与环烷酸腐蚀部位选材原则。通过本文的研究工作可以全面系统地认识到常减压装置腐蚀机理及失效形式,进行的案例分析和防护措施研究,为解决常减压装置目前存在的腐蚀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和途径,对提高常减压装置设备寿命,确保炼化企业的安全生产,提高炼化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滕海洋[2](2012)在《换热器管束失效分析方法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换热器在石油化工、盐化工、煤化工以及热电厂等工业系统中的使用量非常大。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换热器管束接触的介质较复杂,往往具有高压(2500MPa)、高温(近1000℃)、强腐蚀、高流速等特点,因此常出现腐蚀泄漏和冲刷泄漏。各种腐蚀和泄漏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管束是换热器中最容易损坏的部件之一。管束失效的主要形式有管子开裂泄露、传热能力下降、流体输送动力增加和产生噪音等几种。分析其原因,存在以下三种诱导因素:腐蚀、振动和结垢。本文基于换热器管束失效原因、失效形式、腐蚀机理的基本理论,结合失效分析的基本理论、分析思路、分析程序,设计换热器管束失效分析的思路及程序。并按照此思路对不锈钢管束换热器和碳钢管束换热器的失效实例进行了分析。对于不锈钢管束换热器的失效分析,应用了解体检查分析、金相组织分析、成分能谱分析的方法。通过分析发现,E-106不锈钢管束换热器管体泄漏的腐蚀因素主要来源于管外的介质。管体外壁处检测出微裂纹证实换热器管束的腐蚀开裂机理主要为:管外含Cl离子介质在管板附近高应力区造成的应力腐蚀。并针对失效原因提出了建议措施。对碳钢管束换热器的失效分析按照管体内外壁沉淀物检测分析、管体内外壁腐蚀状况检测分析、管体材质金相组织检测分析及管体内壁涂层状态检测分析的思路进行。通过分析发现,E1117A和E1117B碳钢管束换热器腐蚀类型主要有三种,一种为管体外壁的均匀腐蚀;另二种为管体内壁的点蚀和垢下腐蚀。其中,管体内壁的点蚀造成了管体泄漏。换热器泄漏的主要原因为管体内壁涂层存在质量问题而导致管体内壁发生点蚀穿孔。并针对失效原因提出了建议措施。通过本文的理论研究与应用实例分析,对指导实际生产中换热器管束的失效分析与预防因腐蚀引起的事故发生,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蔡永伟[3](2012)在《微纳米TiO2和TiO2-FPS疏水涂层上的池沸腾传热和结垢腐蚀行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应用微纳表面工程方法抑制换热表面上的污垢沉积,本文在AISI304不锈钢基底上制备和表征了微纳米TiO2和TiO2-FPS疏水涂层,并在自行研制的、带有污垢数据在线自动采集系统的、传热表面垂直放置的池沸腾装置中开展了CaCO3和CaSO4水溶液池沸腾传热和结垢研究,另外进行了TiO2涂层的腐蚀实验研究,取得了如下研究结果:1.微纳米TiO2和TiO2-FPS疏水涂层去离子水饱和池沸腾研究表明,相比TiO2涂层,TiO2-FPS复合疏水涂层因具有较低的表面能,较大的汽化核心密度,较小的汽泡酝酿时间和较高的汽泡脱离频率而增强传热10%以上。2.不同涂层表面上饱和CaCO3溶液池沸腾污垢沉积规律研究表明,与不锈钢相比,TiO2涂层的渐近污垢热阻下降约30%,TiO2-FPS复合疏水涂层的渐近污垢热阻下降约50%。应用渐近污垢热阻曲线方程可以较好地拟合饱和CaCO3溶液在不同表面上的池沸腾污垢沉积数据。不同涂层表面上饱和CaSO4溶液池沸腾污垢沉积规律研究表明,TiO2涂层表面污垢热阻略低于不锈钢表面,而TiO2-FPS复合涂层的污垢热阻约为不锈钢基底的0.5倍,说明TiO2-FPS复合涂层可以显着抑制污垢沉积。不同表面上CaCO3与CaSO4的微观形貌研究表明,TiO2涂层上为方解石型垢,TiO2-FPS涂层上为霰石型垢,在TiO2和TiO2-FPS涂层上的CaCO3污垢均较为蓬松,易于去除。表面上的CaSO4垢致密,较难去除。3.基于XDLVO和DLVO理论的CaSO4颗粒与换热表面间的胶体相互作用分析表明,应用XDLVO理论预测不同表面的结垢趋势更为准确;欲抑制换热表面结垢,可以在换热表面涂覆低表面能非极性F-C化学键材料,以减小污垢颗粒和换热表面间的Lewis酸碱作用分量。4.应用Tafel极化曲线、循环伏安法和电化学阻抗等电化学方法,在3.5%NaCl和0.05M NaOH混合溶液中研究了TiO2涂层的耐腐蚀性能,结果表明,相比不锈钢,厚度为288.9±0.8nm的致密TiO2涂层的腐蚀电势提高约0.12V,腐蚀电流约下降为0.1倍,极化电阻增大约17倍,耐腐蚀性能提高;TiO2涂层在腐蚀介质中为多级腐蚀过程。

余存烨[4](2012)在《对石化设备不锈钢应力腐蚀开裂的认识与反思》文中认为根据石化装置不锈钢设备曾发生过应力腐蚀开裂的事例,总结与归纳出一些共性的东西,可供选材、设计、加工、维护、管理与检测时借鉴,以尽可能减少设备腐蚀开裂事故。

张毅[5](2012)在《耐烧碱腐蚀材料的应用》文中认为本文介绍了烧碱工业中各种耐碱蚀材料的应用,综述了耐烧碱腐蚀材料国内外研究情况。

兰孝文[6](2009)在《加稀土合金铸铁耐碱腐蚀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内蒙古自治区天然碱储量丰富,利用天然碱制烧碱工业是重要的基础工业,但在天然碱制烧碱工业中存在着设备的严重腐蚀问题,不仅消耗了大量的金属材料,而且增加了生产的成本,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因此,研制、开发耐碱腐蚀新型材料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设计了加稀土低、中合金铸铁材料,研究了其在天然碱苛化烧碱液中的腐蚀行为,通过静态失重法测定了两类合金铸铁材料的腐蚀速度,并对其进行耐蚀性评价。借助光学显微镜观察石墨形态并分析金相组织,并结合X射线衍射,确定合金铸铁的各相组成物类型。利用扫描电镜观察腐蚀试样表面形貌特征,分析微区成分,探讨了加稀土合金铸铁在天然碱苛化烧碱液中的耐腐蚀机理。结果表明:随着稀土含量的逐渐增加,加稀土低、中合金铸铁的基体组织得到细化,石墨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是稀土含量超过一定量时,白口组织倾向严重。在不同腐蚀条件下,加稀土低合金铸铁的RD3(0.06%RE)试样和加稀土中合金铸铁的RZ3(0.05%RE)试样表现出较好的耐碱腐蚀性能。其原因为在RD3和RZ3试样表面形成较致密的腐蚀产物,阻隔了碱液与材料的接触,对基体起到了保护作用。

余存烨[7](2008)在《石化设备不锈钢选用评述》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介绍了各种不锈钢的性能,对石化设备奥氏体、铁素体与双相不锈钢等材料的适用性,从耐腐蚀等性能作了分析,并按照不同的腐蚀环境,如何选用不锈钢提出建议与注意事项。

王正方[8](2008)在《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压力容器安全运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内沿江和沿海石化企业加大了炼制中东高含硫原油的比例,国产原油的酸值和含硫量也呈上升趋势,各种介质环境加剧了炼化设备的腐蚀。在某炼油厂第一和第三常减压蒸馏装置设置电阻探针对腐蚀速率进行了测量,对原油的硫含量、盐含量、脱盐后的盐含量、酸值、塔顶产品槽中铁离子的变化、冷凝水的pH值等与腐蚀有关的因素进行了监测。采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影响腐蚀速率及其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求出了绝对关联度、相对关联度和综合关联度,进行了优势分析。炼制胜利混合原油对腐蚀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含酸量,炼制中东进口原油对腐蚀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脱盐后的含盐量,最后对关联度计算结果和设备腐蚀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在常压蒸馏塔顶换热器入口分配管弯头处采用超声波定点测厚,弯头壁厚数列是准光滑序列,一次累加生成具有准指数规律。建立了GM(1,1)模型,对原始数据进行模拟的平均相对误差达到合格级别。通过对数据序列进行平移,对GM(1,1)模型进行改进提高了模型精度。建立DGM、Verhulst模型对摆动序列进行了模拟,建立GM(1,N)和GM(0,N)模型对腐蚀速率与相关因素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对未来可能的壁厚进行了区间预测。采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冲刷严重的部位进行寿命预测是可行的,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检修周期,保障设备的安全。常减压装置塔顶换热器冲刷腐蚀严重,需要进行改造,考虑了采用普通管壳式换热器和螺旋折流板结构两种形式,换热管采用20号钢加装TH847涂料、20号钢渗铝、316L和双相钢等方案。在传热效率、制造费用、维护费用、安全程度、制造难度等改造目标下,采用灰色系统理论对方案进行了灰靶决策、灰色关联决策和灰色变权决策。灰色决策的结果表明采用同样的换热管螺旋折流板结构更优越。采用螺旋折流板结构和20号钢渗铝换热管的方案为最佳选择。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制造难度是一个很大的灰数,以两管程换热器为例,将一个周期的折流板分为四块,对管孔的排布方式进行研究分析,建立了数学模型,编制了数控加工程序。在MITSUBISHI操作系统的数控钻铣床上,实现了阶梯式螺旋折流板上孔的加工。采用先进制造技术实现了灰数的白化,降低了制造成本,提高了安全性。

楠顶,董俊慧[9](2007)在《温度对5种金属在浓碱中腐蚀行为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利用电化学法测定了氯碱工业常用的5种金属材料在40%NaOH溶液中不同温度时的极化曲线,并借助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分析了腐蚀表面的微观形貌和腐蚀产物。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5种金属的腐蚀程度加剧。其中铸铁的腐蚀电流密度及受温度影响均较大,钛及钛合金均较小,且致钝电位较低。Q235、纯钛、铸铁的微观腐蚀形貌是典型的均匀腐蚀,且先在晶界、夹杂等处腐蚀;1Cr18Ni9Ti、钛合金在微观上为局部腐蚀,表面呈现腐蚀微坑形貌特征。

朱伟[10](2006)在《吡啶定位氯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吡啶氯化物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各种吡啶氯化物合成的研究多年来一直是化工行业的一个热点。本文在调研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成功合成了五氯吡啶、2,3,5,6-四氯吡啶、2,3,5-三氯吡啶、3,5-二氯吡啶及3,5,6-三氯吡啶-2-酚等吡啶氯化物及其氯化衍生物。五氯吡啶合成方面,通过固定床气固相催化氯化,由吡啶直接氯化生成五氯吡啶。对反应装置及催化剂做了合理的改进,给出了合理的工艺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催化剂(70%CoCl2、30%LaCl2/C)是一种催化活性比较高的吡啶氯化催化剂,对于该催化剂,最优的反应条件是反应温度380℃,氯气和吡啶摩尔比为8.5:1,接触时间为8s,反应物中吡啶摩尔浓度为6%。在该条件下,收率约为90%,产品经乙腈提纯,纯度可达99%。在该条件下反应器连续运行160h后,催化剂仍有较高的活性。在小试的基础上,进行了合理的工业化概念设计——年产2000吨五氯吡啶工业装置设计。在2,3,5,6-四氯吡啶合成方面,以五氯吡啶为原料,通过锌粉还原,氯化铵为供质子剂,定位脱去氮原子对位氯原子制备2,3,5,6-四氯吡啶,研究了锌粉用量、氯化氨滴加速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该反应的影响。优化的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为78℃,锌粉与五氯吡啶摩尔比为1.5:1,氯化铵滴加时间为45min,反应时间为2.5h ,该条件下收率为95%,产品纯度>96%。在2,3,5-三氯吡啶合成方面,以五氯吡啶为原料,通过锌粉还原,水为供质子剂,碱性条件下,定位脱去氮原子对位和邻位两个氯原子制备2,3,5-三氯吡啶,研究了锌粉用量,碱液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优化的反应条件为:锌粉与五氯吡啶摩尔比为4:1,NaOH质量百分比为25%,反应温度为90℃,反应时间为8h,该条件下收率能达到62.3%,产品纯度为95%。在3,5-二氯吡啶合成方面,以五氯吡啶为原料,通过锌粉还原,醋酸为供质子剂,定位脱去氮原子对位和两个邻位三个氯原子制备3,5-二氯吡啶,研究了反应时间、锌粉用量、反应温度对该反应的影响。优化的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为100℃,Zn粉与五氯吡啶摩尔比为7:1,反应时间为10h,该条件下收率能达到66.53%,产品经乙腈提纯,纯度可达98%。在3,5,6-三氯吡啶-2-酚合成方面,通过2,3,5,6-四氯吡啶在KOH溶液中水解,再用50%H2SO4溶液还原,制取3,5,6-三氯吡啶-2-酚。研究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及碱浓度对水解反应的影响。优化的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为95℃,反应时间为20h,KOH质量百分比约15%,该条件下收率能达到95%,产品纯度>99%。

二、钡盐蒸发器1Cr18Ni9Ti列管失效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钡盐蒸发器1Cr18Ni9Ti列管失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常减压蒸馏装置腐蚀与防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意义及课题来源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主要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1.4 含酸重油加工常减压装置概况
        1.4.1 国外含硫含酸重油加工常减压装置现状
        1.4.2 环烷酸腐蚀的主要影响因素
        1.4.3 含硫重油加工腐蚀与防护现状
第二章 洛阳石化常减压装置概况
    2.1 工艺原理
        2.1.1 电脱盐原理
        2.1.2 蒸馏原理
        2.1.3 化工助剂的作用机理
    2.2 技术特点
        2.2.1 装置特点
        2.2.2 技术改造
    2.3 工艺流程
    2.4 主要容器设备设计参数及材质
第三章 常减压蒸馏装置设备腐蚀状况
    3.1 低温部位腐蚀现状及分析
    3.2 高温部位腐蚀现状及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常减压装置腐蚀机理研究
    4.1 低温轻油部位HCL-H_2S-O_2-H_2O的腐蚀
        4.1.1 影响因素分析
        4.1.2 腐蚀过程分析
    4.2 硫腐蚀和环烷酸腐蚀
        4.2.1 硫腐蚀分析
        4.2.2 环烷酸腐蚀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常减压装置防腐措施
    5.1 常减压装置重点腐蚀部位
        5.1.1 常压装置重点腐蚀部位
        5.1.2 减压装置重点腐蚀部位
    5.2 工艺防腐措施
        5.2.1 原油注碱工艺
        5.2.2 电脱盐
        5.2.3 塔顶低温系统的腐蚀控制
        5.2.4 高温缓蚀剂的优选与应用效果
        5.2.5 腐蚀在线检测
        5.2.6 工艺控制
        5.2.7 工艺防腐管理
    5.3 材料防腐
        5.3.1 材料耐蚀性能的现场评定
        5.3.2 低温部位选材
        5.3.3 高温硫与环烷酸腐蚀部位选材
        5.3.4 防腐涂料应用效果跟踪
    5.4 其他防腐措施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2)换热器管束失效分析方法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换热器概述
        1.2.1 管壳式换热器基本类型
        1.2.2 管壳式换热器管程结构
    1.3 换热器的失效原因
        1.3.1 换热器表面的腐蚀磨损
        1.3.2 沉机物引起的电化学腐蚀
        1.3.3 换热管水侧的腐蚀
    1.4 换热器管束的失效形式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换热器管束的腐蚀机理
    2.1 换热器管束腐蚀失效研究发展状况
    2.2 换热器管束腐蚀失效原因
    2.3 影响腐蚀的主要因素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换热器管束失效分析基础理论
    3.1 失效分析及基本理论
        3.1.1 国内外失效分析发展状况
        3.1.2 失效分析的主要理论
    3.2 失效分析的思路及程序
        3.2.1 失效分析的思路
        3.2.2 失效分析的程序
    3.3 失效分析的主要技术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锈钢管束的失效分析应用实例
    4.1 失效换热器概述
        4.1.1 工艺变更情况
        4.1.2 检修历史
    4.2 检测分析数据和结果
        4.2.1 换热器壳体解体检查分析
        4.2.2 管体化学成分和金相组织检测分析
        4.2.3 未泄漏管束样品检测分析
        4.2.4 断裂管束样品检测分析
        4.2.5 泄漏管束样品检测分析
    4.3 腐蚀失效原因分析
    4.4 建议措施
第五章 碳钢管束的失效分析应用实例
    5.1 失效换热器概述
    5.2 换热器失效分析方案
    5.3 检测分析数据和结果
        5.3.1 管体外壁沉积物检测分析
        5.3.2 管体外壁腐蚀状况检测分析
        5.3.3 管体内壁沉积物检测分析
        5.3.4 管体内壁腐蚀状况检测分析
        5.3.5 管体材质金相组织检测分析
        5.3.6 管体内壁涂层状态检测分析
    5.4 换热器泄漏原因分析
    5.5 建议措施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3)微纳米TiO2和TiO2-FPS疏水涂层上的池沸腾传热和结垢腐蚀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表面工程技术强化沸腾传热
    1.3 污垢研究
        1.3.1 污垢研究简史
        1.3.2 污垢分类
        1.3.3 污垢预测模型
        1.3.4 污垢曲线
        1.3.5 传统防垢技术
        1.3.6 表面处理技术与防垢
        1.3.7 XDLVO 理论与防垢
    1.4 涂层防腐蚀研究
    1.5 微纳米涂层及疏水涂层
        1.5.1 液相沉积法制备 TiO_2涂层
        1.5.2 氟硅烷复合疏水涂层
    1.6 纳米划痕法测量涂层结合强度
    1.7 本章小结
        1.7.1 存在的问题
        1.7.2 本文研究目标、思路和内容
第二章 池沸腾实验装置、实验仪器及药品
    2.1 池沸腾实验装置
    2.2 实验流程
    2.3 实验数据处理
        2.3.1 热通量计算
        2.3.2 表面温度估算
        2.3.3 沸腾传热系数和污垢热阻计算
    2.4 实验误差及不确定性分析
        2.4.1 加热功率最大误差
        2.4.2 壁面温度最大误差
        2.4.3 溶液温度最大误差
        2.4.4 沸腾换热系数误差估算
        2.4.5 实验装置热损失估算
    2.5 装置的数据重复性实验
    2.6 传热系数与文献值对比
    2.7 实验仪器和药品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涂层制备与表征
    3.1 不锈钢基底预处理
    3.2 TiO_2涂层制备
        3.2.1 TiO_2物性简介
        3.2.2 化学液相沉积法反应过程
        3.2.3 TiO_2涂层制备机理
        3.2.4 本文液相沉积法制备 TiO_2涂层的过程
    3.3 TiO_2-FPS 复合疏水涂层的制备
        3.3.1 氟硅烷的结构和性质
        3.3.2 TiO_2-PFS 复合疏水涂层的制备方法
    3.4 涂层的表征方法
        3.4.1 表面粗糙度
        3.4.2 X 射线衍射仪(XRD)
        3.4.3 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
        3.4.4 原子力显微镜(AFM)
        3.4.5 X 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3.4.6 俄歇电子能谱(AES)
        3.4.7 光学法测量涂层厚度
    3.5 TiO_2涂层的纳米划痕实验
    3.6 固体表面自由能计算
        3.6.1 标准液体
        3.6.2 固体表面能计算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TiO_2及 TiO_2-FPS 复合疏水涂层的 CaCO3垢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装置及流程
    4.3 CaCO_3污垢溶液配制
        4.3.1 CaCO_3的性质
        4.3.2 污垢溶液配制
    4.4 涂层表征
        4.4.1 涂层厚度测量
        4.4.2 FE-SEM 表征
        4.4.3 XPS 表征
        4.4.4 表面能测量
        4.4.5 表面粗糙度测量
    4.5 传热实验研究
        4.5.1 池沸腾曲线
        4.5.2 沸腾表面汽泡动力学研究
    4.6 CaCO_3溶液中污垢研究
        4.6.1 污垢液浓度的影响
        4.6.2 热通量的影响
        4.6.3 涂层表面性质的影响
        4.6.4 污垢形貌分析
    4.7 污垢曲线拟合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TiO_2-FPS 疏水涂层表面 CaSO4垢研究
    5.1 引言
    5.2 污垢溶液的配制
    5.3 实验装置及流程
    5.4 涂层的表征
        5.4.1 涂层及硫酸钙颗粒接触角和表面能测量
        5.4.2 AFM 表征
        5.4.3 AES 深度剖面分析
        5.4.4 FE-SEM 表征
        5.4.5 XPS 表征
    5.5 CaSO_4污垢实验
        5.5.1 污垢浓度的影响
        5.5.2 热通量的影响
        5.5.3 污垢垢点观测
        5.5.4 不同表面污垢对比实验
        5.5.5 不同表面上的硫酸钙污垢形貌
    5.6 XDLVO 理论用于污垢研究
        5.6.1 XDLVO 理论
        5.6.2 污垢粒径测量
        5.6.3 污垢 zeta 电势测量
        5.6.4 XDLVO 理论计算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TiO_2涂层电化学腐蚀研究
    6.1 引言
    6.2 TiO_2涂层的表征
        6.2.1 厚度测量
        6.2.2 粗糙度测量
        6.2.3 XRD 表征
        6.2.4 FE-SEM 表征
    6.3 电化学腐蚀测试
        6.3.1 测试条件
        6.3.2 Tafel 曲线
        6.3.3 循环伏安法
        6.3.4 电化学阻抗谱
    6.4 地热水腐蚀实验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7.3 本论文创新点
符号说明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4)对石化设备不锈钢应力腐蚀开裂的认识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1 干湿交替、气液交界部位易发生SCC
2 传热面附着物沉积垢易发生SCC
3 设备设计存在缝隙易造成SCC
4 化学清洗可防SCC, 也可能引起SCC
5 高温碱洗不仅要防碱脆, 更要防氯脆
6 对不锈钢酸洗, 为防SCC应严格控制选用盐酸、硫酸与氢氟酸
7 双相不锈钢在特定条件会发生SCC
8 塔体现场内衬不锈钢易发生SCC, 塔体宜用复合钢板制作较好
9 氢致马氏体与形变马氏体易促进SCC
1 0 设备部件加工变形部位易发生SCC
1 1 阳极溶解的SCC与氢脆的交互作用引起的开裂
1 2 氯加硫的联合作用比单独的氯或硫对不锈钢更易发生SCC
1 3 在某种易产生SCC的环境, 有时可用碳钢、低合金钢或铁素体不锈钢取代奥氏体不锈钢
1 4 不锈钢设备与零部件经敏化会诱发晶间SCC
1 5 Cr Mo钢与低合金钢焊接采用奥氏体不锈钢焊条或焊丝有时会产生腐蚀开裂
16应重视设备、管道与部件保温层下的腐蚀开裂
17应重视应力腐蚀与腐蚀疲劳的联合作用
18采用压应力处理可避免SCC
19不锈钢设备风险评估时应重视对应力腐蚀开裂判定
20结束语

(6)加稀土合金铸铁耐碱腐蚀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耐碱腐蚀材料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的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
        1.2.2 国内的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
    1.3 金属腐蚀的定义及分类
        1.3.1 按腐蚀过程的历程分类
        1.3.2 按腐蚀的形式分类
    1.4 主要合金元素在铸铁中的作用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显微组织分析及硬度测试
    2.3 X-ray 衍射分析
    2.4 腐蚀实验
        2.4.1 失重法腐蚀实验
        2.4.2 腐蚀介质成分
        2.4.3 腐蚀试样表面观察
第三章 加稀土合金铸铁的显微组织及耐碱腐蚀性能
    3.1 加稀土合金铸铁的显微组织
        3.1.1 加稀土低合金铸铁的显微组织
        3.1.2 加稀土中合金铸铁的显微组织
    3.2 加稀土合金铸铁的 X-ray 物相分析
    3.3 加稀土合金铸铁的硬度
        3.3.1 稀土对合金铸铁硬度的影响
    3.4 腐蚀实验结果及分析
        3.4.1 稀土对合金铸铁腐蚀速度的影响
        3.4.2 腐蚀介质浓度对加稀土合金铸铁腐蚀速度的影响
    3.5 腐蚀表面观察
        3.5.1 腐蚀表面宏观观察
        3.5.2 腐蚀表面微观观察
第四章 加稀土合金铸铁耐碱腐蚀机理研究
    4.1 发生腐蚀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分析
        4.1.1 利用金属标准电极电位和阴极反应平衡电位估计腐蚀的可能性
        4.1.2 根据电位-pH 图判断腐蚀反应进行的趋势
    4.2 影响合金铸铁耐碱腐蚀性能的因素
        4.2.1 组织的影响
        4.2.2 合金元素的影响
        4.2.3 腐蚀产物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成果

(8)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压力容器安全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言
    1.1 课题的来源及选题的依据
    1.2 本课题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1.2.1 压力容器安全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2.2 压力容器与管道安全研究的方法
        1.2.3 压力容器防腐蚀研究
        1.2.4 带压堵漏技术进展
        1.2.5 装置长周期运转
        1.2.6 灰色系统理论研究与发展现状
    1.3 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以及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3.1 本课题研究目标
        1.3.2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3.3 本课题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试验方案及其可行性分析
    1.5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第2章 高硫和高酸原油对炼化设备安全的影响
    2.1 概述
    2.2 原油炼制加工的情况
        2.2.1 原油的组成
        2.2.2 原油的硫含量
        2.2.3 石油和油品中的环烷酸
    2.3 硫和环烷酸对炼化设备的腐蚀
        2.3.1 硫对设备的腐蚀
        2.3.2 环烷酸对炼化设备的腐蚀
    2.4 石油化工企业设备失效情况
        2.4.1 设备失效和故障原因调查
        2.4.2 石化企业在用压力容器缺陷状况
        2.4.3 压力容器与容器介质环境情况
        2.4.4 腐蚀严重的部位
    2.5 对设备腐蚀的监控和防护
        2.5.1 压力容器和管道壁厚监测
        2.5.2 对原油和各馏分油中硫含量和酸值检测
        2.5.3 采用挂片和电阻探针的方法
        2.5.4 其它方法
        2.5.5 防腐蚀措施
    2.6 寿命预测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常减压装置塔顶腐蚀问题的灰色关联分析
    3.1 概述
    3.2 设备腐蚀与监测情况
        3.2.1 原油炼制加工情况
        3.2.2 设备腐蚀情况
        3.2.3 设备材质
        3.2.4 腐蚀数据监测情况
    3.3 灰色关联分析
        3.3.1 构建灰色数据序列
        3.3.2 灰色关联曲线
        3.3.3 求灰色关联度
        3.3.4 求灰色绝对关联度
        3.3.5 求灰色相对关联度
        3.3.6 求灰色综合关联度
    3.4 结果讨论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灰色预测在常压蒸馏装置腐蚀中的应用
    4.1 概述
    4.2 腐蚀监测情况
    4.3 灰色系统理论预测模型
        4.3.1 建立GM(1,1)模型
        4.3.2 GM(1,1)模型的改进
        4.3.3 不等时距灰色预测模型
        4.3.4 DGM 模型和Verhulst 模型
        4.3.5 GM(1,N)模型和GM(0,N)模型
    4.4 部分信息模型和新陈代谢模型
    4.5 灰色预测模型的应用
    4.6 冲刷腐蚀严重部位的确定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灰色决策在常减压塔顶换热器改造中的应用
    5.1 概述
    5.2 改造方案选择
        5.2.1 换热器的结构形式
        5.2.2 换热器的材料
        5.2.3 换热器的制造
        5.2.4 改造方案选择
    5.3 灰靶决策
    5.4 灰色关联决策
        5.4.1 求各序列的均值像
        5.4.2 找出最优效果向量
        5.4.3 求绝对灰色关联度
    5.5 灰色变权决策
    5.6 结果讨论
第6章 与灰色决策相关的灰数的白化
    6.1 概述
    6.2 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特点与结构
    6.3 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研究
    6.4 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应用
    6.5 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制造
        6.5.1 螺旋折流板的加工方案
        6.5.2 折流板上管孔的分布形式
        6.5.3 管板上管孔的分布形式
        6.5.4 数控程序编制
        6.5.5 折流板的加工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温度对5种金属在浓碱中腐蚀行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极化曲线
    2.2 金相分析
    2.3 扫描电镜分析
3 结 论

(10)吡啶定位氯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吡啶
    1.2 一氯代吡啶
    1.3 二氯代吡啶
        1.3.1 3,5-二氯吡啶
        1.3.2 2,6-二氯吡啶
    1.4 三氯吡啶
        1.4.1 2,3,5-三氯吡啶
        1.4.2 2,3,6-三氯吡啶
    1.5 四氯吡啶
        1.5.1 2,3,5,6-四氯吡啶的合成
        1.5.2 2,3,5,6-四氯吡啶的应用
    1.6 五氯吡啶
    1.7 3,5,6-三氯吡啶-2-酚
        1.7.1 吡啶法
        1.7.2 环合法
    1.8 毒死蜱
    1.9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五氯吡啶的合成
    2.1 理论分析
    2.2 研究内容
        2.2.1 实验装置的改进
        2.2.2 催化剂
        2.2.3 反应温度
        2.2.4 物料比例
        2.2.5 接触时间
        2.2.6 反应的连续性及安全性
    2.3 实验方法
        2.3.1 合成路线
        2.3.2 试剂和主要仪器
        2.3.3 具体实验步骤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活性组分比例的影响
        2.4.2 反应温度的影响
        2.4.3 物料比例的影响
        2.4.4 接触时间的影响
        2.4.5 反应的连续性和安全性
        2.4.6 产品纯化
        2.4.7 产品表征
    2.5 小结
第三章 2,3,5,6-四氯吡啶的合成
    3.1 还原反应的理论分析
    3.2 实验方法
        3.2.1 合成路线
        3.2.2 试剂与主要仪器
        3.2.3 具体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锌粉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3.3.2 氯化铵溶液滴加速度对反应的影响
        3.3.3 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3.3.4 产品表征
    3.4 小结
第四章 3,5,6-三氯吡啶-2-酚(TCPO)的合成
    4.1 实验方法
        4.1.1 合成路线
        4.1.2 试剂与主要仪器
        4.1.3 具体实验步骤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2.1 反应时间的影响
        4.2.2 反应温度的影响
        4.2.3 碱浓度的影响
        4.2.4 产品表征
    4.3 小结
第五章 2,3,5-三氯吡啶的合成
    5.1 实验方法
        5.1.1 合成路线
        5.1.2 试剂与主要仪器
        5.1.3 具体实验步骤
    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5.2.1 锌粉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5.2.2 碱液浓度对反应的影响
        5.2.3 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5.2.4 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5.2.5 产品表征
    5.3 小结
第六章 3,5-二氯吡啶的合成
    6.1 实验方法
        6.1.1 合成路线
        6.1.2 试剂与主要仪器
        6.1.3 具体实验步骤
    6.2 实验结果与讨论
        6.2.1 反应时间的影响
        6.2.2 Zn粉用量的影响
        6.2.3 反应温度的影响
        6.2.4 产品表征
    6.3 小结
第七章 2000 吨/年五氯吡啶合成工艺概念设计
    7.1 反应原理和工艺流程
    7.2 控制方案
    7.3 成本核算
    7.4 反应装置设计
        7.4.1 反应器设计
        7.4.2 气固分离器
        7.4.3 水洗槽(玻璃钢)
        7.4.4 脱水离心机
        7.4.5 除水真空干燥箱
        7.4.6 重结晶罐
        7.4.7 脱乙腈离心机
        7.4.8 乙腈溶剂回收系统
    7.5 换热装置设计
        7.5.1 氯气预热器
        7.5.2 吡啶预热器
        7.5.3 氮气预热器
        7.5.4 冷凝器
    7.6 贮罐设计
        7.6.1 贮罐体积
        7.6.2 罐体设计
    7.7 其他设备
        7.7.1 HCl吸收池
        7.7.2 碱吸收池
        7.7.3 泵
        7.7.4 溶解釜
        7.7.5 流量计
    7.8 设备一览表
结论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图

四、钡盐蒸发器1Cr18Ni9Ti列管失效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常减压蒸馏装置腐蚀与防护研究[D]. 李素辉. 西安石油大学, 2015(06)
  • [2]换热器管束失效分析方法与应用研究[D]. 滕海洋. 东北石油大学, 2012(01)
  • [3]微纳米TiO2和TiO2-FPS疏水涂层上的池沸腾传热和结垢腐蚀行为[D]. 蔡永伟. 天津大学, 2012(05)
  • [4]对石化设备不锈钢应力腐蚀开裂的认识与反思[J]. 余存烨. 化工设备与管道, 2012(01)
  • [5]耐烧碱腐蚀材料的应用[J]. 张毅.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2(03)
  • [6]加稀土合金铸铁耐碱腐蚀性能研究[D]. 兰孝文.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09(12)
  • [7]石化设备不锈钢选用评述[J]. 余存烨. 全面腐蚀控制, 2008(06)
  • [8]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压力容器安全运行研究[D]. 王正方. 中国石油大学, 2008(03)
  • [9]温度对5种金属在浓碱中腐蚀行为的影响[J]. 楠顶,董俊慧. 氯碱工业, 2007(09)
  • [10]吡啶定位氯化技术研究[D]. 朱伟. 东南大学, 2006(04)

标签:;  ;  ;  ;  ;  

钡盐蒸发器1Cr18Ni9Ti管失效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