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成为解决配套问题的新经济增长点

住房成为解决配套问题的新经济增长点

一、住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要解决配套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周卉[1](2013)在《“公建公租”:我国城市住房制度的改革目标》文中提出本文针对我国城市“住房难”的重大现实问题,以住房经济管理体制为研究对象,着眼于探讨住房体制改革的目标问题。在回顾新中国建立以来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历程,比较国内外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目标的有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住宅问题的科学理论为指导,发现我国现行住房制度改革产生开发商投机经营、居民买不起房、腐败滋生等严重问题,根本原因在于住房的私有化改革与城市土地国有制的矛盾,把“私建私有”当作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的目标。由此本文提出,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的目标应是“公建公租”。并认为,重庆市“公租房”建设的实践经验充分说明,“公建公租”的住房新制度适合我国国情,推广并获得成功。全文对“公建公租”住房新制度的提出的理论观点主要是:第一,“公建公租”的城市住房新制度是在“实物福利分房制”和“私建私有”的住房制度上建立起的。“实物福利分房制”说明城市住房经济管理体制的目标不符合客观存在的市场经济关系的要求,仍然不能达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私建私有”的住房制度说明淡化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导致城市住房商品化目标陷入盲目性、片面性——过分的强调住房的买卖,使得住房商品化目标走向私有化的极端,最终带来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公建公租”的城市住房新制度不是回到旧体制下的“实物福利分房制”,也不是对“私建私有”的城市住房制度的完全否定。第二,住房租赁关系也是一种商品买卖关系。租赁只是在商品交换条件下,变一次性付款为分期付款。发展公租房是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的趋势。第三,“公建公租”的住房新制度,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住房新制度,它克服了住房市场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等缺点,可以使住房的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按照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来进行;它能够实现土地公有制供给与住房建设公有制供给的统一;它有助于实现人民享有土地使用权的平等;它有助于社会再生产遵循按比例发展的客观规律。第四,由于住房私有化改革也不是一天完成的,因此目前一些地方以“公租房为主、私租房为辅”的住房制度具有过渡性质。“公建公租”的城市住房制度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

李永前[2](2010)在《中国房地产市场利益主体矛盾及协调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历史性变革,中国的住房制度改革也在探索中不断前进。从1978年关于住房商品化的理论探讨开始,商品房、房地产开发商、房地产业、房地产市场等新概念、新事物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如今,房地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房地产市场已成为上至中央政府,下至普通百姓关注的焦点。然而,伴随着房地产业的飞速发展,近些年来,中国房地产市场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房价出现非理性的持续上涨趋势,相当一部分城镇居民过着“房奴”的生活。2008年以来,面对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国政府提出了“保稳定、保增长”的目标,房地产业在承担“保增长”重任之时,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但在房地产市场得到空前发展的同时,也彻底暴露出了房地产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如房价虚高、市场结构失衡、市场秩序紊乱等问题。深入分析这些问题就会发现:房地产市场中存在着多个利益主体,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房地产开发商、购房者、金融企业、投资者、投机者、新闻媒体等,他们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利益矛盾。而在众多的矛盾中,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开发商间的矛盾正是目前房地产市场实现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主要矛盾。本文主要运用主体分析法、利益分析法和矛盾分析法,吸收经济学中的供求理论、理性预期理论、博弈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社会福利理论,综合运用定量与定性研究,将历史分析、现状分析和空间分析相结合,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中国房地产市场进行深入研究,对其中的利益主体间的矛盾体系进行规定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协调房地产市场利益主体矛盾的目标、原则及策略。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五个部分。导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选题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创新与不足等。第一章主要阐述中国房地产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介绍房地产、房地产市场的基本概念与特征,回顾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历程并展望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趋势,为后续章节的写作起到前导作用。第二章界定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利益主体(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房地产开发商、购房者、金融企业以及房地产市场利益相关者),并对他们的行为目标、行为方式等进行分析。通过对单个利益主体的行为分析,为后续章节厘定中国房地产市场各利益主体间存在的矛盾,并界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做准备。第三章系统地对中国房地产市场利益主体间的矛盾体系进行归纳总结,提出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开发商之间的矛盾是矛盾体系中的主要矛盾,地方政府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进一步分析利益主体间的次要矛盾(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矛盾、房地产开发商与购房者的矛盾、地方政府与购房者的矛盾、地方政府与金融企业的矛盾、房地产开发商与金融企业的矛盾、金融企业与购房者的矛盾),并对主次矛盾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具体分析。第四章提出构建中国房地产市场利益主体矛盾的协调机制。从矛盾协调的目标和原则出发,以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两个方面为基点建立房地产市场的协调机制,并从构建以中央政府的权威解决中国房地产市场矛盾,调整各利益主体关系,完善市场体系,建立市场主导、计划为辅的房地产业发展模式,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度,整顿市场秩序五个方面提出了矛盾协调的主要策略。本文的创新:一是在论文选题上,本文选择具有强烈现实意义但又缺乏系统理论研究的中国房地产市场问题进行研究,并重点从利益主体的目标诉求和行为方式出发对其进行理论研究,并主张从协调各主体利益出发解决中国房地产市场问题。二是在研究方法上,本文综合运用主体分析法、利益分析法、矛盾分析法等方法深入研究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运行特点和规律。三是在对中国房地产市场问题根源的界定上,本文以独特的视角把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开发商之间的矛盾作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主要矛盾,同时又进一步强调地方政府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四是在对矛盾的解决上,本文从协调各利益主体矛盾出发,较为系统地提出了解决中国房地产市场矛盾的对策,尤其提出以中央政府权威解决中国房地产市场主要矛盾。本文的理论意义:用主体分析法、利益分析法和矛盾分析法分析了中国房地产市场利益主体的行为以及各主体间的矛盾,并建立了研究中国房地产市场利益主体矛盾体系的理论框架,界定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阐释了主、次矛盾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剖析了中国房地产市场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研究提供了崭新视角,丰富和完善了房地产市场经济理论。本文的实践意义:首先,通过建立房地产市场矛盾协调机制来试图从根本上解决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存在的房地产价格虚高、市场结构失衡与市场秩序混乱等问题。根据初步建立的矛盾协调机制,确立了矛盾协调的目标和原则,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其次,由于中国房地产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房地产市场发展前景广阔,其潜在需求之大,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特别是住宅建设,已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因此,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状况与国民经济的发展休戚相关,其良性健康发展对推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实现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良性健康稳定发展正是本文写作力求实现的最终目标。

李通屏,倪琳[3](2010)在《扩大内需政策的实际操作与体系重构》文中研究指明扩大内需政策的提出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转型过程中的重大制度变迁。1998年以来,我国扩大内需除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等多项措施以外,还积极推进城市化、大力提升人力资本等重大战略措施。但从近期形势和未来发展看,在教育产业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对内需的影响日渐式微、城市化对内需的影响边际效应递减等情况下,扩大内需亟需寻找新的源泉和动力支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实现从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到适度人口增长的转变,应纳入下一步扩大内需的政策体系。

郝丹[4](2009)在《西安市住房消费需求分析与预测》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的住宅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住宅市场也已经成为最受人注目的市场之一。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住宅产业的增长速度由注重速度规模转向注重效益,从依靠政府政策调节向以市场为导向转变。西安市是我国西部大发展的前沿城市之一,其住宅市场运行平稳,价格上升速度不快,成交量稳步增大,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产生了大量的住房需求,但潜在的住房供需矛盾也正在凸现,主要表现为供给的剩余和巨大需求并存的现象。本文从需求的角度对西安市的住宅市场进行研究,首先对住房消费理论以及国内外对住房消费的研究进行综述,从西安市居民住房消费需求现状出发,对西安市住房消费需求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西安市住房消费需求的因素,根据主要影响因素历年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及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借助SPSS软件,对未来五年西安市住房消费需求量进行预测。以期加强对住房市场的认识,为市场参与者与管理者提供定量化的决策依据。

陈雪松[5](2009)在《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文中认为为了正确认识房地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正确对待房地产业,基于目前对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关系的研究,本文提出了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并将这一命题展开,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阐述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定位关系。一方面,房地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这是绝对的;同时,房地产业也可能成为部分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这是相对的。另一方面,区域经济为房地产业的发展提供外部环境条件,通过对房地产业发展要素的影响起到基础支撑的作用。区域经济与房地产业的关系,一个是整体,另一个是个体,两者之间是整体与个体的关系。第二,阐述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一方面,房地产业通过关联效应,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乘数的放大效应,而这种乘数效应,是房地产业可能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因此,房地产业只是可能成为主导产业,而不是绝对的会成为主导产业。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发展对房地产业的发展也起到基础支撑作用,本文借助于四象限模型,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提升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化水平提升等→对房地产需求产生影响→影响房地产开发投资”这一逻辑关系,通过一个侧面反映区域经济对房地产业的影响作用机制。第三,阐述了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表现在总量方面的关系。倒U曲线关系是房地产业基础产业定位绝对性、主导产业定位相对性在经济数量关系上的体现’,目前对倒U曲线的解释是从房地产业发展的常规因素和非常规因素角度分析的2,本文分别从社会学的需求层次理论和发展经济学的非均衡发展理论解释倒U曲线的形成。通过对倒U曲线的分析,本文进而分析了我国房地产业与GDP的倒U曲线关系,指出了我国房地产业处于倒U曲线的上升阶段的中后期。目前,由于没有正确认识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正确关系,许多地方政府在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时出现“有所保留”的情况,导致中央政策效果大打折扣。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提出了完善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机制的建议。

叶立春[6](2007)在《乐山立事达实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房地产行业逐渐由弱变强,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房地产行业的竞争也因土地资源的匮乏的不断扩大而日趋激烈,并成为目前我国竞争最激烈的行业之一。立事达实业公司作为乐山房地产行业的后起之秀,抓住机遇,勇于创新,经过这些年发展已成为乐山乃至四川房地产行业中的知名房地产开发企业。面对未来发展的机遇与巨大的挑战,公司该如何在不确定性宏观环境下,抓住时机,大力发展,规避风险,是一个难题。只有通过正确分析企业内外环境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并贯彻实施战略,企业才可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持续发展之路。本文首先从公司的发展沿革入手,梳理公司发展的脉络。而后着重分析了立事达实业公司的发展的影响性因素。对公司的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重点论述并分析了其外部环境机遇以及外部环境威胁。其次对公司的内部资源优势、劣势以及核心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对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历史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作了判断,未来的城市运营商是现在房地产开发商的归宿,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遵循相关多元化的发展,实际也是对城市运营商的一种尝试,特别是千余亩项目的开发过程展示了公司的前瞻力、判断力、整合力,也为乐山城镇化建设提供了一种模式。对企业发展壮大后存在的所谓成长的烦恼,如何克服发展瓶颈,如何定位未来的发展本文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公司必须完成房地产开发商向城市运营商的转变,并结合现状提出一些建议,以企业文化为支持、以精细化管理为保证、以战略联盟为依托。本文主要运用了SWOT分析法、价值链分析法、迈克尔·波特五种力量模型等有关分析工具对LSD实业公司发展进行战略分析。本文的目的之处在于,通过对立事达实业公司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等的分析,系统地总结了立事达实业公司近年来的发展战略,提出企业必须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完善集团化管控模式,制定发展战略,坚定发展方向,重新配置资源,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保障战略实施。立事达实业公司目前取得的成功,对我国很多二级城市类似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具有借鉴意义,这正是我写作本论文的初衷和目的。

王伍祥[7](2006)在《房产新政对房地产企业经营模式的影响及对策》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最大消费品的房产日益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和促进居民消费的主要产品,也极大地促进了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市场的过热,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措施,对房地产业的管理机制也日臻成熟。房产新政的实施给房地产企业的经营模式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首先从房地产的行业特征着手,指出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始终都受到国家宏观政策的很大影响。然后本文从新旧政策的对比中详细分析了房产新政对房地产企业经营模式的影响。土地价格和出让方式的市场化导致房地产行业和市场进入门槛提高,开发成本的增加、供需结构性矛盾、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成本构成的逐渐透明可能导致利润的整体下滑,新的市场政策要求开发企业必须具有充足的自有资金,必须重新安排现金流。 在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房地产企业盈利模式、项目开发模式、投融资模式、营销模式等几个方面着重分析了针对新政的经营模式调整。在房地产盈利模式上提出:(1)由“主要依靠土地升值”到“主要依靠产品质量及附加值”的转变;(2)由“粗放型开发”转向依靠成本节约扩大盈利空间;(3)由“出售项目获利”到“持有经营获利”的转变。在项目开发模式上指出单项目开发的资金效率低,而多项目开发模式既适应了新市场政策下房地产投资模式的变化,也是房地产企业实现资本、规模快速扩张的必由之路。在投融资模式上指出,自从央行121号文出台后,彻底地改变了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游戏规则”,房地产开发成为了一个资金门槛很高的行业。房地产企业应逐步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并针对中小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渠道提出:第一,寻求与大公司合作。第二,寻求民间资金。针对房地产营销模式,提出改变原有的营销模式,分析了用4C模式来适应新的变化,即:1、针对消费者的需求开发项目;2、根据消费者愿意付出的成本定价;3、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购买服务;4、强化与消费者的沟通。文章最后又通过分析价值链思维的转变,即从产品为中心的价值链思维向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链思维的转变,提出了建立房地产企业战略联盟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提出了上游(供应商等)联合研制型战略联盟和下游(渠道商、销售商)市场开发型战略联盟两种房地产企业战略联盟形式。

吴婕[8](2006)在《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房地产行业迅速发展,并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增长。近几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上投机炒作现象严重,价格非理性上涨,商品房供给结构不均衡,房地产子市场运作不规范,等等。为解决这些突出问题,我国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一些调控政策。然而政府政策在打击投机炒作的同时也抑制了购房者的自主性消费,房地产价格整体虽有所回落但部分地区房产的房价不落反涨,……此次调控并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这些问题引发我们去思考这次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紧缩调控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政府调控效果不佳的背后支撑又是什么,我们应如何改进才能对房地产市场进行有效的调控!带着这些问题,本文在用数据对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现状进行了精确描述的基础上,分析了政府此次紧缩调控的深层次原因,进而深入研究了调控效果不佳背后的支撑,结合美、日两国的调控经验,对我国房地产市场如何进行有效的调控给出了几点建设性的建议。全文共分五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绪论。对本文研究的理论及现实意义、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研究现状、本文的创新之处作了简要地说明。第一部分,中国房地产源头、开发、销售市场的发展现状——宏观调控背景描述。从土地开发及使用面积、土地交易价格两个方面对房地产源头市场进行了说明。从房地产投资规模、企业资金来源对开发市场进行了描述。从商品房价格、空置率以及价格收入比三个方面展现了房地产消费市场现状。充分的数据让读者对当前房地产市场发展现状有一个清晰的了解。第二部分,中国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原因分析。首先,理论上对房地产的外部性、公共性、不完全竞争性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房地产市场失灵是房地产调控的理论依据。其次,从房地产的自我增值性、价格形成的投机性等特性出发,论述了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董云飞[9](2006)在《构建房地产企业的竞争优势》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的房地产业正处于升级换代的时期,近年来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加速了这一趋势的进程。面对逐步紧缩的产业政策和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多数房地产企业陷入了经营的困惑,如何在竞争中生存、发展并赢得优势,成为大家必须正视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竞争战略和房地产企业现状的研究,利用价值链工具,对房地产企业的竞争能力进行了细分;同时,针对当前房地产企业普遍存在的战略管理重视不够、管理粗放式的问题,提出了战略管理是关键、精细管理是核心、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基础的房地产企业构建竞争优势的模型,期望以此引发房地产企业对竞争优势问题的思考,从而弥补管理视野和方法上的不足,充分利用当前的机遇与挑战,加强企业的竞争实力,使之与行业环境的要求相匹配;同时,根据现阶段房地产企业的特点,将之归结为项目型、稳健型、机会型、优势型四类,并提出了相应的竞争战略选择,增强了本文对实战的指导意义。 本文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项目型、稳健型企业做了例证,对机会型、优势型的代表企业做了案例分析,以支持本文提出的观点。 本文结构上分为七章: 第一章提出了本文的研究课题,并对竞争战略的理论基础作了研究,指出了房地产企业引入竞争战略的必要性。 第二章分析了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历程和现状,并对行业做了五种竞争力量的分析。 第三章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了价值链分析,并对其核心竞争能力进行了细分。 第四章提出了战略管理是关键、精细管理是核心、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基础的现阶段房地产企业构建竞争优势模型,并给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法。 第五章依据竞争模型将房地产企业归结为项目型、稳健型、机会型、优势型四类,提出了相应的竞争战略选择。 第六章对我国现阶段的房地产代表企业进行了案例分析。 第七章是结论。 房地产企业通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了许多贡献,但是距离人民群众的要求还相距甚远,其管理水平与其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还很不匹配。本文力图通过以上内容的写作,使开发企业对当前的房地产行业产生较为全面的认识,对房地产企业自身竞争优势的建设予以充分的重视,并对企业的运做带来实际的指导意义。

高淑萍[10](2005)在《我国城市住房市场供求平衡与发展研究 ——以武汉市住房市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住房市场作为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内容,它发育的程度或运行状况,将影响到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程度。尽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来宏观调控住宅市场的健康发展和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并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使我国的住房开始从生存型向享受型转变。但是运行中仍然存在的问题是:一方面是巨大的潜在需求与不足的有效需求的并存;另一方面是过剩的总量供给与不足的有效供给的并存,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本文以消费经济理论、住宅市场的供需理论为基础。对住房市场的供给影响因素、供给主体和供给量的研究,并提出实现住房的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的思路。论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住房市场的功能、结构和我国住房市场的发展历程,从而了解住房市场的内在联系和运行的客观规律;第二部分首先对住房消费理论进行了分析,然后通过对住房市场两大基本要素—供给和需求的分析研究,明确了住房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变化规律以及二者的相互关系;第三部分在对住房市场供给和需求的理论研究基础上,分析了武汉市住房市场在供给和需求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原因的剖析。并对住房空置率和房价收入比指标做了详细的分析;第四部分结合住房市场的内在联系和运行规律,探讨了当前实现武汉市住房市场供求平衡的政策及措施保证。

二、住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要解决配套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住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要解决配套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公建公租”:我国城市住房制度的改革目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解决城市住房问题的重要性和本文的研究目的
        1.1.1 解决城市住房问题的重要性
        1.1.2 本文研究的目的
    1.2 本文预期创新点和主要难点
        1.2.1 本文的逻辑结构
        1.2.2 预期创新点
        1.2.3 主要难点
    1.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我国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的历程
    2.1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城市住房制度改革(1949-1978)
    2.2 从探索和试点( 1978-1988 )到从分批分期到全面推行、深化改革(1988-1998)
    2.3 商品化住房改革目标(1998 以后)
    2.4 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的经验和教训
    2.5 现阶段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的问题及其后果
第三章 关于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目标文献的评析
    3.1 国外文献研究
        3.1.1 美国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目标
        3.1.2 英国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目标
        3.1.3 国外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目标比较研究
    3.2 国内文献研究
        3.2.1 第一种主张:改革目标是发展住房商品化、市场化、货币化的城市住房制度
        3.2.2 第二种主张:改革目标是建立多层次的城市住房制度
        3.2.3 第三种主张:改革目标是发展以公租房为主,以商品房、私租房为辅的城市住房制度
        3.2.4 第四种主张:改革目标是发展“住房新租赁”制
第四章 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目标的科学理论指导
    4.1 恩格斯《论住宅问题》对住房体制改革目标的启示
        4.1.1 住房短缺问题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
        4.1.2 “人人都有住房所有权”是小资产阶级的住房制度
        4.1.3 住宅租赁制在本质上是一种商品关系
        4.1.4 恩格斯观点的现实意义
    4.2 从马克思经济学基本原理理解住宅商品化
        4.2.1 城市住房的经济属性是商品
        4.2.2 从马克思的地租理论看住宅私有化目标的弊端
        4.2.3 住房所有权与使用权是可以分离的
第五章 现行住房制度改革产生问题的原因
    5.1 人们对住房商品化的片面理解
    5.2 居民对拥有住房私有权的认识误区
    5.3 中国城市住房市场受新自由主义私有化思潮影响
    5.4 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存在体制弊病和职能分裂
    5.5 政府将住房制度改革作为甩掉财政包袱和增加财政收入的途径
    5.6 放任私商投机开发滋生房地产腐败
第六章 关于重庆市公租房建设实践经验分析
    6.1 重庆市公租房制度改革目标——“一中三低”
    6.2 重庆市住房制度改革的创新
        6.2.1 制度创新——住房制度由“单轨制”转变为“双轨制”
        6.2.2 融资创新——政府先导、社会补充的投融资格局
        6.2.3 科学安排准入机制和规划布局,科学运营管理机制
    6.3 重庆市发展公租房取得的成就和经验
    6.4 从重庆公租房建设经验看城市住房改革目标
第七章 努力实现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的科学目标
    7.1 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的目标
    7.2 实现城市住房体制改革目标的科学转换
        7.2.1 应当转换“私建私有”的住房体制改革目标
        7.2.2 “公建公租”的住房新制度的特点
    7.3 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目标的实现途径
        7.3.1 大力发展公租房,多途径增加住房供给
        7.3.2 对现有空置房和闲置房进行管理,合理利用住房资源
        7.3.3 开征房产税,抑制多占住房资源行为
        7.3.4 深化财政、金融等制度的配套改革
        7.3.5 通过教育和宣传,形成科学的住房观念
        7.3.6 从法律角度来保障住房市场的健康发展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学术成果
致谢

(2)中国房地产市场利益主体矛盾及协调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
        (一)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形成
        (二) 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状况
        (三) 中国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
    二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一) 选题目的
        (二) 选题意义
    三 文献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四 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五 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中国房地产市场及其发展
    第一节 房地产业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 房地产业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二 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作用
    第二节 房地产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一 地产、房产与房地产的基本概念
        二 房地产的类型
        三 房地产的特征
    第三节 房地产市场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一 房地产市场的基本概念
        二 房地产市场的基本要素
        三 房地产市场供求与价格
        四 房地产市场的特殊性
    第四节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历程
        一 社会主义统制经济体制下的福利分房阶段
        二 房地产市场"双轨制"阶段
        三 房地产市场化阶段
    第五节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趋势
        一 住房商品化
        二 住房分配货币化
        三 住房供应保障化
        四 市场利益主体多元化
第二章 中国房地产市场利益主体
    第一节 中央政府——房地产市场制度与政策的制定者
        一 中央政府行为目标
        二 中央政府主要行为方式
        三 宏观调控措施实施效果
    第二节 地方政府——谋求地方财政收入最大化的城市管理者
        一 地方政府职能
        二 地方政府行为目标
        三 地方政府行为方式
    第三节 房地产开发商——追求超额利润的房屋生产者
        一 房地产开发商行为目标
        二 房地产开发商市场行为
    第四节 购房者——住房消费占家庭总支出首位的消费者
        一 购房者行为目标
        二 购房者行为特点
        三 购房者行为表现
    第五节 金融企业——房地产业超额利润的分享者
        一 金融企业行为目标
        二 金融企业行为表现
    第六节 房地产市场利益相关者
        一 投资者——分享资产价格快速上涨的双重受益者
        二 投机者——最终吹破房地产市场泡沫的逐利者
        三 新闻媒体——制造房地产市场"假象"的媒介机构
第三章 中国房地产市场利益主体矛盾系统
    第一节 中国房地产市场利益主体矛盾系统的主要矛盾
        一 主要矛盾以及主要矛盾方面的理论分析
        二 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利益主体矛盾的主要表现
        三 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开发商的矛盾是矛盾系统的主要矛盾
        四 地方政府居于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第二节 中国房地产市场主要矛盾对其他矛盾的决定作用
        一 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开发商"共谋"影响中央政府宏观调控政策效果
        二 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开发商"合作""绑架"金融企业
        三 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开发商利用"信息优势"误导购房者
    第三节 中国房地产市场其他矛盾
        一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矛盾
        二 房地产开发商与购房者的矛盾
        三 地方政府与购房者的矛盾
        四 地方政府与金融企业的矛盾
        五 房地产开发商与金融企业的矛盾
        六 金融企业与购房者的矛盾
第四章 中国房地产市场利益主体矛盾的协调机制
    第一节 中国房地产市场利益主体矛盾的协调目标及原则
        一 中国房地产市场利益主体矛盾的协调目标
        二 中国房地产市场利益主体矛盾的协调原则
    第二节 中国房地产市场利益主体矛盾的协调机制
        一 市场机制
        二 宏观调控
    第三节 中国房地产市场利益主体矛盾协调的主要策略
        一 以中央政府的权威解决中国房地产市场矛盾
        二 调整各利益主体关系,完善房地产市场体系
        三 建立市场主导、计划为辅的房地产业发展模式
        四 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度
        五 整顿市场秩序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扩大内需政策的实际操作与体系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一、扩大内需政策回顾
    (一) 通过分配制度改革和收入分配政策调整培育中等收入群体, 通过扩大就业战略提高居民收入
    (二) 反周期的货币政策
    (三) 积极的财政政策
    (四) 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五) 增加闲暇时间, 拉动假日消费
    (六) 发展非义务教育, 引导居民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本投资
    (七) 清理抑制消费的不合理规定, 积极培育消费热点
    (八) 改善消费条件, 开拓农村市场
    (九) 转变城镇化发展战略, 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
    (十) 推进自主创新, 加快科技进步
    (十一) 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振兴区域经济战略
二、扩大内需的制约因素
    (一) 经济增长的成果偏向于政府和企业, 居民收入增加速度慢于政府和企业
    (二) 人口增长下降和严格的人口控制政策
    (三) 大幅度增加居民人力资本投资以扩大内需的做法遇到诸多限制
    (四) 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 城镇化进程对扩大内需的积极效应可能出现边际收益递减
三、扩大内需的新策略
    (一) 扩大内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
    (二) 通过财政支持, 兑现承诺的奖励补助和优惠政策
    (三) 实现由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扩大内需向允许人口适度增长的扩大内需转变
    (四) 增加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政府性投入, 提振居民信心
    (五) 把扩大居民的最终消费作为扩张内需政策的重中之重

(4)西安市住房消费需求分析与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框架结构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城市住房消费理论研究综述
    2.1 住房消费需求的相关概念
        2.1.1 住房需求的概念
        2.1.2 住房消费需求的概念
        2.1.3 住房消费需求结构的概念及其分类
    2.2 住房消费理论
        2.2.1 住房消费的特点和梯度特性
        2.2.2 影响住房消费的因素
    2.3 住房需求理论
        2.3.1 住房市场需求弹性分析
        2.3.2 住房市场有效需求和潜在需求
    2.4 住房需求理论研究现状
        2.4.1 国外理论研究进展
        2.4.2 国内研究状况
第三章 西安市住房消费需求实证分析
    3.1 住宅市场发展历程综述
    3.2 西安市住房消费需求的结构特征
    3.3 西安市住房消费需求的空间特征
    3.4 西安市与其他城市住房消费需求比较
        3.4.1 销售面积比照
        3.4.2 成交均价比照
        3.4.3 房价收入比对比
第四章 西安市住房消费需求趋势预测
    4.1 影响西安市住房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
        4.1.1 经济因素
        4.1.2 政策因素
        4.1.3 人口因素
        4.1.4 社会因素
    4.2 2008年─2012年西安市住房消费需求预测
        4.2.1 预测模型的选择及检验方法
        4.2.2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及其检验
        4.2.3 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及其检验
        4.2.4 预测结果
第五章 促进西安市居民住房消费的政策建议
    5.1 政府方面
    5.2 房地产商方面
    5.3 消费者方面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目录
表格目录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综述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框架与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2 房地产业定义、发展特性及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1 房地产业的相关定义及其关系
    2.2 房地产业的发展特性
    2.3 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3 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定位分析
    3.1 房地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定位
    3.2 区域经济在房地产业发展中的基础支撑定位
4 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分析
    4.1 房地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
    4.2 区域经济对房地产业的基础支撑作用分析
5 房地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作用的案例研究
    5.1 房地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正作用分析
    5.2 房地产业对区域经济的负面作用
6 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的总量关系分析
    6.1 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倒U曲线关系的分析
    6.2 从需求层次理论看倒U曲线的形成
    6.3 从非均衡发展理论看倒U曲线的形成
7 我国房地产业倒U曲线的检验分析
    7.1 房地产业倒U曲线存在性的检验
    7.2 我国房地产业倒U曲线存在的可能性分析
    7.3 我国房地产业的倒U曲线的统计分析
8 对我国房地产业调控机制的分析及建议
    8.1 我国房地产业调控机制的分析
    8.2 我国房地产业调控机制存在的问题
    8.3 完善我国房地产业调控机制的建议
9 结论
参考文献
尾注
后记

(6)乐山立事达实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制定公司发展战略的意义
    1.3 制定发展战略的依据
        1.3.1 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1.3.2 动态战略管理的需要
        1.3.3 利益相关者的需要
    1.4 制定原则
    1.5 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第2章 立事达公司基本情况
    2.1 公司概况
    2.2 公司发展历史沿革
        2.2.1 企业始创阶段
        2.2.2 企业调整阶段
        2.2.3 跨越发展阶段
    2.3 发展现状
第3章 公司内外环境分析
    3.1 房地产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3.1.1 我国房地产整体发展历程及现状
        3.1.2 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趋势
    3.2 宏观调控政策分析
        3.2.1 有关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政策
        3.2.2 房地产宏观调控效果分析
        3.2.3 房地产宏观政策走势分析
    3.3 乐山房地产市场分析
        3.3.1 房地产市场需求旺盛
        3.3.2 房地产市场供应充足
        3.3.3 房价稳中有升但利润率有所下降
        3.3.4 房地产产品品质趋良
        3.3.5 房地产市场购房者分析
        3.3.6 房地产开发企业分析
        3.3.7 房地产市场发展展望
    3.4 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3.4.1 公司内部管理现状
        3.4.2 公司内部资源优势分析
        3.4.3 公司内部资源劣势分析
    3.5 公司发展的SWOT分析
第4章 立事达公司战略选择
    4.1 战略选择的理论依据---波特竞争优势理论
        4.1.1 利用波特五力模型对房地产行业分析
        4.1.2 波特的通用竞争战略理论
    4.2 立事达公司发展战略选择分析
        4.2.1 公司选择发展战略的背景
        4.2.2 公司选择发展战略的途径
        4.2.3 公司选择发展战略的机遇
        4.2.4 公司选择发展战略的挑战
        4.2.5 公司选择发展战略的风险
        4.2.6 公司选择发展战略的必然性
        4.2.7 公司发展战略整体定位与目标
第5章 立事达公司发展战略执行的保障
    5.1 企业文化的支持
    5.2 精细化管理的保证
        5.2.1 组织架构合理
        5.2.2 业务流程高效
        5.2.3 人力资源匹配
        5.2.4 财务管理科学
        5.2.5 信息网络管理
    5.3 战略联盟的依托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7)房产新政对房地产企业经营模式的影响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我国房地产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2.1 我国房地产的发展历程
    2.2 我国房地产现状及发展趋势
        2.2.1 我国房地产发展趋势
        2.2.2 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新特点
第三章 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政策
    3.1 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出台的背景及长期的政策导向
        3.1.1 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出台的背景
        3.1.2 为什么要进行调控
    3.2 新旧政策对比分析
        3.2.1 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出台的背景
        3.2.2 新旧政策对比分析
第四章 房地产调控新政策对房地产企业经营模式的影响及对策
    4.1 房地产企业盈利模式的变化趋势
        4.1.1 由“主要依靠土地升值”到“主要依靠产品质量及附加值”的转变
        4.1.2 由“粗放型开发”转向依靠成本节约扩大盈利空间
        4.1.3 由“出售项目获利”到“持有经营获利”的转变
    4.2 项目开发模式的调整
        4.2.1 单项目开发对投资利润率的影响
        4.2.2 多项目开发的必要性
    4.3 投融资模式的变化
        4.3.1 房地产公司的传统融资渠道
        4.3.2 我国房地产金融政策的几次调整
        4.3.3 本轮金融调整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4.4 在新的政策背景下,房地产企业的营销模式调整
        4.4.1 我国房地产营销模式的历史
        4.4.2 目前房地产营销模式概况
        4.4.3 对己有房地产营销模式的总结
        4.4.4 用4C理论提高房产营销
    4.5 价值链定位房地产企业战略联盟
        4.5.1 价值链思维的转变与建立战略联盟的必要性
        4.5.2 价值链结构与建立战略联盟的可行性
        4.5.3 建立战略联盟的策略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8)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三、本文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第一章 中国房地产源头、开发、销售市场的发展现状——宏观调控的背景描述
    一、房地产源头市场的发展现状
    二、房地产开发市场现状
    三、房地产销售市场现状
第二章 中国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原因分析
    一、宏观调控的理论依据:房地产市场失灵
        (一) 房地产的外部性理论
        (二) 低档居民住房的准“公共物品”属性与政府调控
        (三) 房地产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性
    二、房地产市场的特性使宏观调控成为必然
        (一) 房地产具有自我增值的特性
        (二) 房地产存在着“预期性”的价格形成机制
        (三) 房地产价格有着更为强劲的上涨压力
        (四) 房地产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土地政策
    三、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牵动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运行
    四、房地产泡沫容易引发金融危机
    五、我国房地产市场呈现出严重的非均衡状态
        (一) 房地产市场供求总量的非均衡现状
        (二) 房地产产品结构的非均衡现状
第三章 国外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经验总结及对我国的启示
    一、日本政府应对房地产泡沫的经验教训
        (一) 日本房地产泡沫形成的金融政策因素
        (二) 日本房地产泡沫形成的土地、税收政策因素
        (三) 日本的政府行政加速了房地产泡沫的破灭
    二、美国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经验
        (一) 房地产金融市场上严密的调控体系
        (二) 完善的房地产税收制度
        (三) 多元化的房地产商品供应结构
    三、国外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 对房地产市场上经济适用房的管制
        (二) 健全我国的房地产税收体制
        (三) 保持房地产宏观调控的稳健性
第四章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及其效果分析
    一、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及其效果的历史回顾
        (一) 理论突破与试点起步阶段(1978 至1991 年)
        (二) 非理性炒作与调整推进阶段(1992 至1995 年)
        (三) 相对稳定协调发展阶段(1995 至2002 年)
        (四) 价格持续上扬,多项调控措施出台的新阶段(2003 年至今)
    二、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及其效果分析
        (一) 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 当前对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政策选择
        (三) 当前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政策效果
    三、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
        (一) 中国房地产市场上存在着巨大的潜在需求和刚性需求
        (二) 调控政策的不畅的传导机制:地方政府与中央的博弈
        (三) 外资的大量涌入弱化了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效果
第五章 对我国房地产市场进行有效性宏观调控的几点建议
    一、我国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目标的改进
    二、针对不同的对象,实施有差别的调控政策
    三、对低档商品住房进行管制的一种新思路
    四、制定不同利益群体相互制衡的机制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9)构建房地产企业的竞争优势(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本文的研究框架
    三、竞争战略的理论基础
    四、房地产业引入竞争战略的必要性
第二章 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发展及现状
    一、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发展历程
    二、我国房地产业的现状
    三、房地产业的五种竞争力量分析
第三章 房地产企业的竞争能力分析
    一、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价值链分析
    二、房地产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的界定和特征
    三、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体现
第四章 构建房地产企业的竞争优势模型
    一、房地产企业的竞争优势模型
    二、战略管理能力
    三、基于核心竞争力的精细管理能力
    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基础
第五章 房地产企业竞争战略选择
    一、房地产企业依据竞争模型的分类
    二、项目型企业的竞争战略选择
    三、稳健型企业的竞争战略选择
    四、机会型企业的竞争战略选择
    五、优势型企业的竞争战略选择
第六章 案例分析
    一、机会型企业的代表─顺驰集团
    二、优势型企业的代表─万科企业
第七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我国城市住房市场供求平衡与发展研究 ——以武汉市住房市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1.3.1 国外研究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 可能创新之处
    1.6 研究内容
2 住房市场及我国城镇住房市场发展历程的概述
    2.1 住房概念及其功能
    2.2 住房市场概念及其功能
        2.2.1 住房市场的概念
        2.2.2 住房市场功能
    2.3 我国住宅市场的发展历程
    2.4 住宅市场研究热点问题
3 住房消费与住房需求和供给理论
    3.1 住房消费理论
        3.1.1 住房消费的特点和梯度特性
        3.1.2 影响住房消费的因素
    3.2 住房需求理论
        3.2.1 住房市场需求弹性分析
        3.2.2 住房市场有效需求和潜在需求
        3.2.3 住房需求结构分析
    3.3 住房供给理论
        3.3.1 住房市场供给弹性分析
        3.3.2 住房市场的有效供给
        3.3.3 住房供给结构分析
    3.4 住房供需均衡理论
4 武汉市住房市场供需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4.1 住宅供给的情况分析
        4.1.1 历年武汉市房地产市场供给量分析
        4.1.2 武汉市住宅市场供给的结构分析
    4.2 住宅需求情况分析
        4.2.1 住宅潜在需求量分析、预测
        4.2.2 居民收入及住房支付能力分析
        4.2.3 住宅需求结构情况分析
        4.2.4 武汉市居民住房消费需求的特点及偏好
    4.3 住宅销售及价格分析
        4.3.1 武汉市销售及空置情况分析
        4.3.2 武汉市价格情况分析
        4.3.3 全国37个城市房价收入比情况
    4.4 住宅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弹性分析
    4.5 市场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5.1 市场供求错位,结构性供求失衡的问题严重
        4.5.2 有效需求不足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
        4.5.3 经济适用房供给中的错位现象
        4.5.4 武汉市二手房价增长过快和交易量减少
5 武汉市实现住房市场供求平衡的措施和建议
    5.1 住房供应结构仍需进一步完善
    5.2 进一步搞活住房二级市场
    5.3 开展多样化住房信贷,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
    5.4 合理确定土地供应规模和结构
    5.5 进一步完善城镇最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制度
    5.6 提高居民收入,进一步增强购买力
6 结束语
致谢

四、住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要解决配套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公建公租”:我国城市住房制度的改革目标[D]. 周卉. 南京财经大学, 2013(08)
  • [2]中国房地产市场利益主体矛盾及协调机制研究[D]. 李永前. 中央民族大学, 2010(01)
  • [3]扩大内需政策的实际操作与体系重构[J]. 李通屏,倪琳. 改革, 2010(01)
  • [4]西安市住房消费需求分析与预测[D]. 郝丹. 西北大学, 2009(08)
  • [5]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D]. 陈雪松. 暨南大学, 2009(01)
  • [6]乐山立事达实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叶立春. 西南交通大学, 2007(06)
  • [7]房产新政对房地产企业经营模式的影响及对策[D]. 王伍祥. 郑州大学, 2006(11)
  • [8]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研究[D]. 吴婕. 西南财经大学, 2006(11)
  • [9]构建房地产企业的竞争优势[D]. 董云飞. 山东大学, 2006(12)
  • [10]我国城市住房市场供求平衡与发展研究 ——以武汉市住房市场为例[D]. 高淑萍. 华中农业大学, 2005(03)

标签:;  ;  ;  ;  ;  

住房成为解决配套问题的新经济增长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