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C/MS 测定胚芽中的雌激素

GC/MS 测定胚芽中的雌激素

一、胚芽中雌激素成分的GC/MS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张俊楠[1](2021)在《玉米赤霉烯酮解毒菌的筛选、解毒特性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霉菌毒素是饲料中常见的有毒次级代谢产物,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是造成畜牧业威胁的几种霉菌毒素之一。它污染的广泛性以及对动物机体的毒性,使得对ZEN有效的脱毒方法的研究始终是热点。生物学方法因具有降解特异性、反应条件温和和营养损害小等特点而备受关注。现在已经筛选了一些可以降解玉米赤霉烯酮的微生物,但还需对其降解特性、降解产物的安全性以及在动物体内的有效性进行研究。因此本试验针对筛选出的降解率高的菌株进行以下研究。首先进行了玉米赤霉烯酮降解菌的筛选和鉴定。使用富集驯化和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在猪粪便细菌中筛选出了10株对玉米赤霉烯酮有降解效果的菌株,选取其中降解效率最高的菌株ZJ-2019-1,在48 h内,该菌株可以将LB液体培养基中10 mg/L的ZEN清除98%以上。通过形态学和16S r DNA基因序列比对分析得出ZJ-2019-1菌株是枯草芽孢杆菌。进一步分析了菌株ZJ-2019-1对ZEN的降解特性和降解产物的细胞毒性。得到结果显示菌株ZJ-2019-1去除ZEN的方法包括细菌细胞壁的吸附作用和细菌分泌的活性物质降解作用,起降解作用的活性物质为菌株分泌的胞外酶。该菌株对ZEN的脱毒在48 h内都可以保持高效的降解率,ZEN初始浓度在20 mg/L之内菌株对ZEN的降解率都在95%以上,降解反应的最适温度和最适p H值分别为37℃和7.0;酶上清对ZEN降解的最适温度为37℃,p H 9.0,ZEN浓度为10 mg/L时降解效率最高,EDTA对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金属离子Fe3+抑制效果和Mn2+激活作用最明显。菌株ZJ-2019-1降解ZEN得到的降解产物对MCF-7细胞(人乳腺癌细胞)和Hep G2细胞(人肝癌细胞)的毒性作用很低,说明菌株对ZEN为有效降解,并且得到了低毒性的降解产物。观察了ZEN污染饲料添加菌株ZJ-2019-1对母猪的影响。本试验分为三个试验组,分别是对照组、ZEN污染日粮组以及在ZEN污染日粮中添加ZJ-2019-1菌液组。结果表明:日粮中含有970μg/kg的ZEN对母猪的生殖器官造成损害,会影响血液中生殖激素的含量,增加ZEN及其代谢产物在体内的残留量,损伤生殖细胞,还会影响雌激素受体的表达;在被ZEN污染的日粮中添加菌株ZJ-2019-1后可以显着缓解这些不良症状。还观察了ZEN污染饲料添加菌株对母猪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本试验分组与试验三相同,采集母猪回肠、结肠和盲肠内容物,来研究菌株ZJ-2019-1对采食ZEN污染日粮母猪肠道微生物的影响,研究发现ZEN会影响母猪肠道菌群比例,母猪采食添加降解菌ZJ-2019-1的日粮不仅不会导致其各肠段的菌群失调,还对肠道有一定的正向调节作用。试验结果表明,本试验筛选出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ZJ-2019-1用于玉米赤霉烯酮脱毒具有较好的开发潜力。

龙金利[2](2021)在《低GI复配杂粮馒头的研制及其品质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馒头是我国的传统主食,食用历史悠久,随着人们对营养与健康需求的增加,普通的白面馒头已不能满足其需求,杂粮馒头因其营养保健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本文以燕麦、玉米、小米、黄豆、黑豆、杏仁和高筋小麦粉作为杂粮馒头的基础原料,研制出一款新型的低血糖生成指数(Glycemic Index,GI)杂粮馒头。通过对杂粮馒头原料进行筛选、原料粉热处理、配方设计、馒头品质改良、杂粮馒头营养和功能评价、储存方式进行研究,为低GI馒头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杂粮和豆类的深加工奠定理论基础。(1)通过测定杂粮和豆类的淀粉含量并结合营养全面性原则,馒头粉基础原料杂粮类选择玉米、小米和燕麦,其淀粉含量在50%以上,80%以下;豆类选择黄豆和黑豆,其淀粉含量在5%以下;再添加适量杏仁粉。(2)通过对原料粉和粗淀粉进行蒸汽处理和烘烤处理两种热处理方式,测定快慢消化淀粉和抗性淀粉含量,得出热处理能显着降低原料粉和粗淀粉的快消化淀粉含量,增加大部分慢消化淀粉含量和抗性淀粉含量。热处理可以提高原料粉的抗老化性能,提高原料粉粘度,最终影响产品的品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燕麦、小米、玉米淀粉颗粒直径分别为5、10、15μm左右,三种淀粉经过热处理之后均发生团聚和粘结现象,燕麦淀粉发生团聚和粘结现象最为明显,受热处理影响最大。热处理会降低原料粉的膨胀势和水溶性,提高原料粉的吸水性。小米粉采取蒸汽处理的方式,对燕麦粉和玉米粉采取烘烤处理的方式添加到馒头粉中。(3)通过预估食物血糖生成指数,设计杂粮馒头粉基础原料配方(100 g混粉)为:47.5%高筋粉+10%黑豆粉+5%黄豆粉+15%玉米粉+12.5%小米粉+3%燕麦粉+7%杏仁粉。通过对面团的发酵体积、p H值、质构特性和对馒头的可溶性糖含量、比容、质构特性和感官评价研究,综合得出杂粮馒头改良剂的最佳添加量为0.4%,与0.7%的酵母一起加入可使杂粮馒头的品质最好。(4)通过测定杂粮馒头的营养成分和水解氨基酸含量,得出杂粮馒头属于中等能量食品且能量配比较均衡,能为人体提供充足的能量。杂粮馒头富含天冬氨酸、谷氨酸、亮氨酸和脯氨酸等氨基酸。通过风味测定分析,杂粮馒头特征风味比白面馒头多了醛类、酮类、醇类和酯类物质,杂粮馒头的风味比白面馒头更加丰富。通过健康人体试验测得杂粮馒头的血糖生成指数为50.28小于55,属于低GI食物。(5)通过研究冷藏和冷冻方式随时间对杂粮馒头品质和消化性的影响,得出杂粮馒头经过短时间冷藏和冷冻储存复蒸后品质下降,快消化淀粉含量均下降,慢消化淀粉含量均上升,且结果显着(P<0.05)。总体来看,杂粮馒头经过5天短时间的冷藏和冷冻储存复蒸后消化性略微升高,但变化不大,为2%左右。冷藏储存比冷冻储存更能影响杂粮馒头的品质,短时间冷冻储存对馒头的品质影响不大。综合看来,杂粮馒头短时间储存选择冷冻储存更加适合。

王楠[3](2019)在《贝莱斯芽孢杆菌A2对玉米赤霉烯酮降解机制及其安全性评估》文中认为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是一种具有类雌激素特征的镰刀菌次生代谢产物。ZEN在谷类作物中的污染十分普遍,其在谷类农产品中的残留对动物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在ZEN脱毒策略中,物理和化学方法在生产成本、营养价值和适口性方面存在一定的限制。近年来,生物脱毒法因其特异性高、脱毒效率高、脱毒后的产物无毒等优点,已经成为ZEN脱毒的研究热点。本研究旨在寻找一种能够高效降解ZEN的菌株,探讨其对ZEN的降解特性、降解产物及降解机制,并通过动物安全性试验评估降解菌株饲用的潜在价值。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试验一ZEN高效降解菌株的筛选和鉴定以ZEN作为唯一碳源,通过HPLC检测从土壤中筛选出9株对ZEN的降解率在50%以上的菌株,最终选取在LB培养基中发酵3d对ZEN(7.45μg/mL)的降解率高达100%的A2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和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分析显示A2菌株是Bacillus velezensis。试验二Bacillus velezensis A2对饲料中ZEN的脱毒效果及其对ZEN降解产物的初探150g ZEN(60mg/kg)污染饲料与150mL无菌蒸馏水混合接入5mL培养24h的A2菌株,在恒温震荡器内以150rpm、37℃孵育5d(发酵过程中ZEN浓度为60μg/mL),经HPLC检测后发现无ZEN的残留。结果表明Bacillus velezensis A2同样适用于饲料中ZEN的发酵脱毒。将培养24h的A2菌株发酵液的不同成分分别与ZEN共同孵育48h,通过HPLC定位A2菌株降解ZEN的功能物质;将PBS重悬的A2菌体与ZEN共同孵育,收集不同时间段的孵育样品,使用Agilent 1100 Series LC/MSD Trap系统分析ZEN降解产物。结果显示,菌株胞外液、胞内液及活菌体对ZEN脱毒作用较强,而灭活菌株没有作用;同时检测到分子量m/z=295.0[292+3H]+的ZEN内酯环水解脱羧产物。该试验初步的研究结果证明,Bacillus velezensis A2分泌的活性物能够有效降解ZEN,ZEN内酯环水解脱羧是其主要脱毒机制。试验三评估Bacillus velezensis A2在ZEN脱毒过程中的安全性将昆明小鼠(n=40)随机分配到对照组(K)、ZEN毒素组(ZEN)、A2菌株组(A2)和解毒组(A2+ZEN)。用A2菌株的LB发酵液作为ZEN(ZEN 40mg/kg BW)解毒剂管饲小鼠。试验周期为28d,试验结束后,收集血液、脏器组织做相应的检测。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显示,A2发酵液的口服管饲降低了由ZEN诱导的肾脏损伤程度;试剂盒检测结果显示,A2发酵液还大大降低了ZEN所引起肌酐(CRE)、尿酸(UA)和尿素氮(BUN)血清水平的增加。另外,A2发酵液的管饲逆转了由ZEN诱导的肾组织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的降低,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MDA)含量的增加;RT-PCR和Western Blot分析结果表明,ZEN的饮食不仅提高了小鼠肾组织中内质网应激关键基因BiP相关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p<0.05),还提高了促凋亡基因JNK、Caspase-12、CHOP相关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p<0.05)。此外,ZEN的饮食使得小鼠肾脏中抑凋亡基因Bcl-2相关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显着降低,同时诱导了P-JNK和Anti-DDIT3蛋白的表达。然而,A2发酵液的管饲显着逆转了这些基因在肾组织中的异常表达。该试验结果证明,口服Bacillus velezensis A2发酵液能够缓解ZEN对小鼠肾脏的氧化损伤和细胞凋亡。结论:本试验筛选出的Bacillus velezensis A2是一株未被发表的ZEN降解菌,该菌分泌的活性物质催化ZEN内酯环水解脱羧是其主要降解机制,且该菌株发酵液的口服能够缓解ZEN对小鼠肾脏的损伤作用。Bacillus velezensis A2用于霉菌毒素脱毒具有较好的开发潜力。

毕蓝泊[4](2018)在《磁性雌二醇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雌二醇(estradiol,简称E2)是已知雌激素活性最强的内分泌干扰物之一,作为天然雌激素的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现有研究表明,痕量的雌二醇就可以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因此,为了检测复杂环境样品中痕量的雌二醇,需建立一种方便、快速、操作简单的样品预处理方法,并与现代检测技术联用,来分析复杂样品中的雌二醇。本论文以雌二醇为模板分子,以磁性Fe3O4纳米颗粒为负载材料,利用表面分子印迹技术,在修饰后的四氧化三铁磁核表面制备雌二醇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Magnetic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s,MMIPs)。将MMIPs作为固相萃取材料,实现对模板分子雌二醇富集和回收再利用;在吸附时自身完成磁分离,简化前处理操作。建立了实际水体中雌二醇的预处理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和液相色谱方法联用成功用于去离子水、自来水、水库水等水样的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雌二醇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的选择吸附性。利用表面分子印迹技术,在修饰后的四氧化三铁磁核表面合成雌二醇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MMIPs)。通过对合成MMIPs的原料配比和条件的优化,确定最佳反应条件。并利用扫描电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仪分析(XRD)等方法对聚合物的表面形貌以及结构进行表征,分析其合成和吸附原理。对雌二醇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吸附和解吸条件进行了优化,来确定最佳的富集浓缩条件。同时还研究了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吸附雌二醇的动力学及热力学过程,并利用动力学拟合及等温线拟合分析吸附机理。结果表明:MMIPs对雌二醇的最大吸附容量为27.35 mg/g,达到吸附平衡时间为40 min。同时还在三种实际水体中进行加标回收率的实验,其加标回收率为80%93%,相对标准偏差(RSD)为4.5%8.2%。对雌二醇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的选择吸附性进行研究,选取雌酮、雌三醇、双酚A、苯酚和磺胺甲恶唑等内分泌干扰物作为干扰物质,分别在单元、二元和多元体系中对雌二醇的竞争吸附能力进行考察。同时还研究水体中天然有机物腐植酸和阴阳离子等常见物质对雌二醇的吸附产生的干扰影响。结果表明,水中干扰物质只会使MMIPs吸附雌二醇的饱和吸附容量降低,并不会影响MMIPs的选择吸附性,从而得到MMIPs对雌二醇具有很好的选择吸附性。

徐千花[5](2018)在《性激素及其代谢产物与先兆流产及经ART治疗后早孕期间雄激素改变与妊娠结局的关联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性激素及其代谢产物与先兆流产的研究目的:先兆流产虽然是一种常见的产科疾病,其发生率有上升趋势,经辅助生殖技术治疗妊娠后早期先兆流产发生率比自然妊娠发生率有增高趋势,除了部分胎儿染色体异常等明确原因,有相当一部分先兆流产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妊娠后母体内性激素及其代谢发生了重要变化以维持胚胎(胎儿)的生长发育,一旦有内外界因素打破这种内环境的平衡,将会引起不良妊娠结局,包括先兆流产、流产等。本研究旨在了解性激素代谢与先兆流产的关系,以了解先兆流产的发病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就诊的73位早期妊娠者(孕6-8周),根据有无阴道流血分为先兆流产组(A组,n=34例)和正常妊娠者(B组,n=39例);收集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就诊经冻融胚胎移植(F-ET)后妊娠的早期妊娠者65例(移植后28-40天,相当于孕6-8周)根据有无早期阴道流血分为F-ET先兆流产组(C组,n=33例)及F-ET正常妊娠组(D组,n=32组)。采用电子化学发光法检测所有妊娠者血液中β-HCG,雌二醇(E2),孕酮(P4)及睾酮(T)。应用干燥试纸条收集所有妊娠者晨尿,采用气相色谱-质谱串联(GS-MS/MS)检测方法检测尿液中性激素及其代谢产物。另外收集23位正常育龄期非妊娠妇女的尿液样本作为对照组,并检测尿中性激素及其代谢产物。两组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三组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1)自然妊娠先兆流产组(A组)血清E2和T水平显着低于正常妊娠组(B组),(P值分别为0.009,0.014)。A组中尿中雌酮(E1),E2,雌三醇(E3),16α-羟基雌酮(16α-OHE1),4-甲基雌酮(4-Me OE1),2-羟基雌二醇(2-OHE2)和4-甲基雌二醇(4-Me OE2)值也低于B组(P分别为0.001,0.003,0.009,0.001,0.012,0.032和0.047)。与B组相比,A组中尿中脱氢表雄酮(DHEA)和雄烯二酮(A2)及A2的代谢产物显着降低(P分别为0.007,0.009和0.011)。与未妊娠组(对照组)相比,2-OHE1/E1,4-OHE1/E1,2-Me OE1/E1和2-Me OE2/E2比值在正常妊娠组显着降低,但先兆流产组与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2-OHE2/E2,4-OHE2/E2,和4-Me OE2/E2在妊娠者显着降低,但在A组和B组间无统计学差异。(2)经冷冻胚胎移植(F-ET)妊娠后先兆流产组(C组)与正常妊娠组(D组)两组间血清性激素无统计学差异。两组间除了T在C组显着降低(P=0.048),其它性激素包括雌孕激素及其代谢产物及皮质醇类代谢产物在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与对照组相比,F-ET早期妊娠体内雌激素羟基化代谢和甲基化代谢均显着下降(P<0.01),然而C组与D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自然妊娠者早孕期间,先兆流产组性激素代谢检测中DHEA及A2显着下降,DHEA作为雌激素的前体物质,其不足导致雌激素及其代谢产物也显着下降,可能是先兆流产的原因之一。早孕期间与未孕者育龄期妇女相比,其雌激素的羟基化代谢与甲基化代谢通路活性下降,可能为妊娠提供有效的高雌激素水平环境,以保证妊娠的顺利进行,但在先兆流产组,这种代谢改变并不显着,可能是早期阴道流血的原因之一。(2)F-ET妊娠后早孕期间,除了先兆流产组尿中T值低于正常妊娠组,两组间血性激素水平及尿中性激素及其代谢产物均无统计学差异,这可能与F-ET周期外源性雌、孕激素的补充,干扰了母体性激素代谢有关。F-ET妊娠后其雌激素的羟基化及甲基化代谢均降低,且在先兆流产组和正常妊娠组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外源性雌、孕激素的补充改变了性激素的代谢途径有关。第二部分经ART治疗后早孕期间雄激素改变与妊娠结局的关联性研究目的:雄激素是女性生殖内分泌的一个重要的性激素,妊娠后母体内血清雄激素水平增加,在维持正常妊娠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过高及过低的雄激素水平均会导致不良妊娠结局。本研究主要观察不孕症患者经辅助生殖技术(ART)治疗后妊娠早期母体血清睾酮(T)水平与基础T水平比较,T增长倍数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12月至2016年01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胚胎移植后早期妊娠者(移植后2540天,相当于自然妊娠孕6-8周)共872例,其中包括新鲜胚胎移植(IVF/ICSI-ET)234例和冷冻胚胎解冻移植(F-ET)638例。测量母体妊娠前基础T值及妊娠早期血清T值,并定期随访至分娩或流产。随访内容包括早期有无阴道流血、流产、妊娠期并发症、早产及分娩方式,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相关性分析,观察妊娠后T增长倍数和妊娠结局的相关性。结果:(1)F-ET周期组一共有638位妊娠者纳入本研究,35位妊娠者(5.5%)在第三次复查后失访,36(5.6%)位流产,其余567(88.9%)例活产分娩。妊娠早期T增长倍数中位数为1.90倍(IQR:1.18-3.02)。经单因素和多因素相关性分析,妊娠后早期T增长倍数与早期阴道流血(c OR 0.950,95%CI0.892-1.102;a OR 1.018,95%CI0.982-1.154,>0.05)、流产(c OR 1.024,95%CI0.895-1.173;P a OR 1.002,95%CI0.989-1.106;P>0.05)、妊娠期并发症(c OR 0.997,95%CI0.902-1.102;a OR 0.969,95%CI0.873-1.075;P>0.05)、早产(c OR 0.985,95%CI0.885-1.036;a OR 1.009,95%CI0.921-1.106;P>0.05)及分娩方式均无相关性(c OR 1.108,95%CI 0.927-1.118,a OR 1.030,95%CI 0.926-1.144;P>0.05)。(2)新鲜胚胎移植组一共有234例,2位妊娠者(0.8%)在第三次复查后失访,18位(7.7%)流产,其余214例(91.5%)活产分娩。新鲜胚胎移植后妊娠早期母体血清T增长倍数中位数为2.83(IQR:1.69-4.82)。经单因素分析新鲜胚胎移植妊娠后T增长倍数与妊娠期并发症有相关性(c OR 1.078,95%CI1.009-1.153,P<0.05),调整混杂因素后多因素相关性分析仍显示早期T增长倍数与妊娠期并发症相关(a OR 1.101,95%CI1.006-1.204,P<0.05)。经单因素和多因素相关性分析,妊娠后早期T增长倍数与早期阴道流血(c OR 1.005,95%CI0.938-1.077;a OR 1.033,95%CI0.949-1.123;>0.05)、流产(c OP R 0.981,95%CI 0.860-1.118;a OR 0.974,95%CI0.863-1.414;>0.05)、早产(c OR 0.997,P95%CI0.942-1.054;a OR 1.104,95%CI0.886-1.159;P>0.05)及分娩方式(c OR,0.992,95%CI 0.914-1.076;a OR 1.040,95%CI0.928-1.165;P>0.05)均无相关性。(3)无论是F-ET周期还是新鲜胚胎移植周期,单因素(c OR 1.674,95%CI1.165-2.404,P<0.01和c OR 2.249,95%CI 1.191-4.246,P<0.05)和多因素相关性分析(a OR 1.900,95%CI1.225-2.947,P<0.01和a OR 2.423,95%CI1.157-5.074,P<0.05)结果均提示不孕类型与早期阴道流血有关。(4)无论是F-ET周期还是新鲜胚胎移植周期,双胎妊娠早产发生风险显着增加(c OR 2.735,95%CI1.997-3.746;a OR 2.887,95%CI 2.014-4.138和c OR 3.368,95%CI1.849-6.138;a OR 3.369,95%CI1.725-6.579,P均<0.01),剖宫产率也显着增加(c OR 3.054,95%CI1.700-5.489;a OR 4.321,95%CI2.190-8.525和c OR 2.462,95%CI1.246-4.864;a OR 2.679,95%CI1.236-5.086,P均<0.01)。结论:新鲜胚胎移植周期早孕期间母体T增长倍数与妊娠期并发症有相关性,但在F-ET周期T增长倍数对妊娠期并发症无影响。无论F-ET周期还是新鲜周期,均未发现T增长倍数与早期阴道流血、流产、早产及分娩方式有相关性。继发不孕症患者经ART妊娠后早期易发生阴道流血,双胎妊娠是早产和剖宫产的高风险影响因子。

张晓娜[6](2017)在《维生素B及植物激素分析检测的新方法研究》文中认为维生素B作为人体代谢过程中所必需的一种微量有机化合物,主要包括硫胺素(B1)、核黄素(B2)、烟酸(B3)、遍多酸(B5)、吡哆醇和吡哆醛(B6)、叶酸(B9)、生物素(B8)和钴胺素(B12)。它们通常以辅酶的形式参与蛋白质、内糖和脂肪的代谢,当体内缺乏某种维生素B时,其相应的功能将会受阻,严重缺乏时会导致一系列疾病。人体内不能自主合成维生素B,需要从日常饮食和补充类药物中获得,但医药市场监管制度尚不完善,存在一些药品标注值与实际含量严重不符的现象。这就急需建立一种方法检测维生素B补充剂中多种维生素B的含量,来确保人们在服用类似补充剂的同时获得足够的维生素B,保证机体的健康运转。色谱技术由于具有操作简单、重复性好、灵敏高、分析速度快等优点而得到广大分析工作者的青睐,因此我们建立了一种维生素B补充剂中多种维生素同时分析的HPLC方法,该方法具有简单、快速、可靠等优点,能够较好的满足实际样品分析的需求。植物激素作为植物体内调控植物生长的一类痕量有机化合物,对植物体内的新陈代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按照作用和功能不同,植物激素可分为生长素、细胞分裂素(CK)、赤霉素(GA)、脱落酸(ABA),多胺、乙烯、茉莉酸、水杨酸和油菜素内酯。与维生素B不同的是植物激素可以在植物体内自主合成,但由于植物激素“量微高效”的特点,单纯利用HPLC很难在植物体内直接检测到植物激素,因此对植物体内植物激素的定性定量分析成为植物研究的瓶颈。基于以上问题,我们建立了一种基于SiO2@GO复合材料的分散固相萃取(dSPE)样品前处理方法,通过对植物激素高效净化和富集,建立了一种基于HPLC技术高效、灵敏、快速、可靠分析植物激素的新方法,实现了对拟南芥等植物中多种植物激素的同时定性和定量分析。本论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维生素B1、B2、B3、B6标准品优化HPLC检测条件,采用ZORBAX Eclipse Plus C18(4.6 mm×100 mm,3.5μm)反相色谱柱,流动相为乙酸盐缓冲液(乙酸调节pH=3.22)和甲醇,选择不同比例混合溶液进行梯度淋洗,进样量5μL,检测波长为270nm。四种维生素B在浓度为0.8400μg/mL的范围内,相关系数r为0.99880.9999,检出限为0.050.40μg/mL,加标回收率在85.6%116.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均低于0.33%,该方法实现了对片剂维生素B片中维生素B1、B2、B3和B6的准确测定。2.制备SiO2@GO纳米复合材料。本实验采用Hummers法制备GO,并成功的将其包覆在按氨基改性的SiO2表面,材料经过SEM、TEM、UV等一系列大型仪器的表征,结果表明SiO2@GO复合材料已成功合成。将已制备的GO复合材料作为dSPE萃取剂,应用到目标分析物吸附性能的研究,探索最佳料液比、pH值、吸附和解吸时间、解吸温度以及解吸溶剂对吸附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本实验建立的dSPE方法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现性,萃取效率均在80%以上,富集倍数达100多倍,可用于痕量分析物的提取富集。3.本实验采用SiO2@GO纳米材料作为固相微萃取填充剂建立了dSPE-HPLC分析方法,对拟南芥、桃子、黄瓜等植物中3-吲哚乙酸(IAA)、脱落酸(ABA)、3-吲哚丁酸(IBA)、萘乙酸(NAA)四种植物激素进行检测。以Eclipse XDB-C8(4.6 mm×250 mm,5μm)为色谱柱,甲醇∶水(乙酸-乙酸铵缓冲液)=70∶30(pH值3.22)作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0 nm的条件下测定四种植物激素含量,并利用HPLC-MS对拟南芥及其培养液中的NAA进行定性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四种植物激素在0.550.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99,最低检出浓度为0.030.05μg/mL,试样在5.0、10.0、20.0μg/mL的3个添加水平下的平均回收率在91.8%106.9%之间,相对偏差在0.1%0.7%之间,结果显示:相对于未经SiO2@GO纳米材料富集萃取的样品分析,该检测方法的灵敏度能够提升10-100倍,实现了植物中目标植物激素的痕量分析。

任东[7](2017)在《胡敏酸介导水中17α-乙炔基雌二醇光降解的机制及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环境中的类固醇雌激素(SEs)是一类典型的内分泌干扰物,其可通过环境介质和食物链进入动物和人体内干扰天然激素的合成、分泌、运输和代谢等过程,进而影响生物体发育、生长和繁殖等生理过程。其中,17α-乙炔基雌二醇(EE2)是SEs中雌激素活性最强者,即使其环境浓度低于1.0 ng/L,也会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近年来,许多国家的污水处理厂出水、环境地表水甚至自来水都被检测出了 EE2。因此,除对EE2生产和使用进行有效管理外,准确认识其环境行为,为其环境风险评估和污染控制措施建立提供理论依据也是刻不容缓的。EE2 一旦进入环境地表水体,便会经历各种迁移转化过程。其中,光化学降解是EE2环境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天然有机质(NOM)是环境水体中广泛存在的一类光敏性和滤光性物质,因此探究NOM对EE2光化学转化的影响是认识EE2在环境水体中的光化学行为规律和生态风险的关键。然而,关于NOM介导下的EE2光化学行为、转化机制及雌激素活性变化等信息至今尚不清晰。再者,NOM的结构和性质极为复杂,其对有机污染物光化学转化的介导效应和机制常随污染物种类及NOM理化性质不同而异。这便意味着,NOM对EE2光化学转化的影响不能简单地参考现有研究结论。因此,本文以NOM的主要组分胡敏酸(HA)为代表物质,首先系统地研究了 EE2在HA介导下的光化学转化过程和机制,以及各水环境因子对HA介导EE2光化学转化机制的影响。然后,探究了光化学转化对EE2雌激素活性和植物生长毒性的影响。最后,在明确光漂白改变HA结构组成、理化性质和光化学活性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来源和理化性质HA介导EE2光降解效力与自身结构组成、理化性质及光生活性物质(RS)间的相关性,并探讨了 HA介导EE2光降解的主要光活性组分和结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EE2在纯水和HA溶液中的光化学转化过程均服从拟一级动力学规律。在纯水溶液中,EE2能发生直接光降解和自敏化降解两种过程,但整体光降解过程较缓慢,降解速率仅为0.0163h-1左右。在HA溶液中(5.0mgC/L),EE2主要以与HA相结合的形态存在,其主要结合机制为氢键、π-π作用力和疏水性分配。与EE2纯水溶液光降解相比,HA能有效提高EE2光降解速率4倍左右,并缩减EE2半衰期至10 h以内。(2)EE2在HA溶液中的快速光降解主要由光生HO·和3HA*引起,二者对EE2光降解的贡献分别约为34%和30%。其中,HO·与EE2主要发生了亲电加成反应;而3HA*与EE2间的主要反应机制为氢原子和电子抽取。尽管HA溶液中光生1O2的量通常高出光生HO·量3个数量级,但其对EE2光降解的贡献始终小于17%。另外,光生H2O2和O2·-均不能直接导致EE2转化,但二者都能转化生成HO·,从而引起EE2降解。除RS外,HA结合作用也是EE2在HA溶液中发生快速光降解的原因之一,这是因为EE2与HA相结合时有利于EE2与HO·和3HA*发生反应。(3)酚结构是EE2分子中的光敏感结构,EE2在纯水和HA溶液中的光降解产物均主要由酚环变化产生。在HA溶液中,尽管EE2能发生快速的光化学转化过程,但EE2不能被彻底矿化,只能被转化成其他有机化合物。经酵母菌和MCF-7细胞检测显示,光化学转化能彻底消除EE2雌激素活性。但值得注意的是,EE2对水稻、小麦和红豆种子发芽及其幼苗生长的刺激效应并不能被光化学转化彻底消除。(4)各水环境因子影响EE2光降解过程的规律如下:在纯水和HA溶液中,EE2光降解速率均随自身浓度增大呈现出先减小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在pH = 6.5~8.5的溶液中,EE2光降解速率最小,当pH>9.0时,EE2光降解速率显着增大;OO和Fe(111)均能促进EE2光化学转化。离子强度和C1-对EE2纯水溶液光降解没有影响,但二者分别能促进和抑制HA溶液中EE2的光降解过程。HC03-对EE2在纯水和HA溶液中的光降解过程均没有影响。NO3-能显着促进EE2光降解,但其促进作用会受到HA的滤光作用和HO·淬灭作用的影响。(5)光漂白能显着改变HA的组成、结构和理化性质。光漂白使HA优先失去长波光吸收能力并使其分解成脂肪性组分和小分子有机酸等,从而提高HA的生物可利用性。尽管HA光生HO·、1O2和3HA*的能力均随光漂白程度增大而减小,但光漂白70h后的HA仍能有效地介导EE2光降解,其降解速率约为纯水中EE2光降解速率的2.5倍。(6)HA的光化学活性与自身疏水性、极性和分子量大小密切相关。不同疏水性组分中,过渡性亲水组分具有最高的光化学活性,疏水性组分次之,亲水性组分最小;HA光生HO·、1O2和3HA*的能力随极性和分子量增大而减小。从结构上看,HA介导EE2光降解的能力是由含氧官能团、电子转移复合结构、芳香化程度和分子大小主导的。一定HA浓度下,光谱斜率比(S275-295/S350-400)能有效指示HA介导EE2光降解的能力,且这种指示作用不受低浓度H202和NaClO改变HA结构和性质的影响。以上研究结论一方面有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EE2光化学行为和HA光化学过程在污染物环境地球化学行为中的作用;另一方面,能为EE2的环境归趋预测、生态风险评价及污染控制措施建立等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席慕瑶[8](2016)在《林蛙油脂溶性抗氧化活性物质的提取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晾干后的林蛙油半干制品为实验材料(吉林博大农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提取林蛙油中的脂溶性成分,以油酸、亚油酸、雌二醇的提取量为考察指标,优化溶剂、超声、超临界CO2三种提取方法的最佳工艺参数。研究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提取的脂溶性物质的抗氧化活性。最后采用锐孔凝固浴的方法,对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所提取的脂溶性物质进行包埋制备微胶囊,以掩盖林蛙油的腥味,降低产品的负面影响,并在保留营养价值的条件下赋予该产品良好的感官特性。本论文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溶剂、超声、超临界CO2三种不同的方法提取林蛙油中的油酸、亚油酸。溶剂法提取林蛙油中的油酸、亚油酸,考察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原料粒度、料液比等因素,以气质联用法(GC-MS)测定的油酸、亚油酸的提取量为考察指标,得出溶剂法提取油酸、亚油酸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4h、原料粒度过20目、料液比1:2、提取温度60℃,油酸、亚油酸的最大提取量分别为11.36mg/g、7.34 mg/g。超声提取考察超声时间、原料粒度、料液比等因素,考察指标同上,得出超声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超声时间30min、原料粒度过100目、料液比1:10,油酸、亚油酸的最大提取量分别为8.38mg/g、4.08mg/g。超临界CO2提取考察原料粒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提取压力等因素,考察指标同上,得出超临界CO2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原料粒度过20目、提取温度50℃、提取时间2.5h、提取压力20MPa,油酸、亚油酸的最大提取量分别为1.89mg/g、1.05mg/g。2.采用超声、超临界CO2两种不同的方法提取林蛙油中的雌二醇。超声辅助提取林蛙油中的雌二醇,考察甲醇浓度、超声功率、原料粒度、超声时间、料液比等因素,以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的雌二醇的提取量作为考察指标。得出超声辅助提取林蛙油中雌二醇的最佳工艺条件分别为甲醇浓度80%(wt%)、超声功率300W、原料粒度过20目、超声时间70min、料液比1:10,雌二醇的最大提取量为0.45ng/g。超临界CO2提取考察的因素和指标同油酸、亚油酸,在通过单因素实验得到最佳工艺条件的基础上进行正交实验,得到的最优组合为A2B2C2D2,即为超临界压力18MPa、原料粒度60目、萃取温度40℃、萃取时间1.5h,雌二醇的最大提取量为0.406ng/g。3.研究在上述最佳工艺条件下提取的林蛙油脂溶性成分的体外抗氧化活性,主要测定DPPH自由基清除率、还原能力、金属离子螯合能力、总抗氧化活性等指标。将不同浓度的脂溶性成分与Vc溶液进行对比,通过四项指标的测定,得出结论:虽然脂溶性成分的抗氧化能力弱于Vc溶液,但是其抗氧化能力随着浓度的增大而增强,当雌二醇的浓度为4mg/m L、亚油酸的浓度为150mg/m L时,DPPH自由基清除率达到最高分别为61.56%、60.21%;金属离子螯合能力分别为69.85%和70.25%;总抗氧化活性的高低通过吸光度来表示,当Vc浓度为0.1mg/m L时,吸光度为0.88,雌二醇和亚油酸的浓度分别为2mg/m L、80mg/m L时达到最大吸光度,分别为0.85和0.86,综上所述亚油酸、雌二醇具有抗氧化活性。4.以提取的林蛙油脂溶性成分为芯材,海藻酸钠和壳聚糖为壁材制备林蛙油微胶囊。以包埋率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得到最优参数的基础上应用响应面法继续优化海藻酸钠的浓度、壳聚糖的浓度、芯壁比、氯化钙的浓度等因素。获得的模型相当显着(p<0.0001),最终得到最佳的工艺参数为:海藻酸钠的浓度为2.76%,壳聚糖的浓度为1.41%,芯壁比为1:1.25,氯化钙的浓度为3.96%,最大包埋率为99.14%,并通过验证实验得到林蛙油微胶囊的包埋率为98.21%,与理论值相差小于1%,说明模型稳定性好,可以很好地预测林蛙油微胶囊的包埋率。

马悦[9](2016)在《环境雌激素新型吸附剂的制备及其检测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环境雌激素来源广泛,成为环境中内源雌激素进入人体中的主要途径。当其在人体内积累到一定的量时,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因此创建高灵敏的分析检测方法是非常必需的。本研究通过合成高选择性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建立了基于分子印迹在线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联用技术检测水中的雌二醇的高灵敏方法;同时制备了改性壳聚糖新型吸附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雌二醇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采用表面分子印迹和溶胶-凝胶技术,以雌二醇为模板,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为功能单体,活化硅球为支持载体,四乙氧基硅烷为交联剂,制备了对雌二醇有较高选择性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并对合成条件进行了详细讨论。结果表明:模板分子:功能单体:交联剂(摩尔比)为1:3:8,制备出的印迹聚合物具有较高的吸附量,对模板分子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动力学实验表明:制备的分子印迹吸附功能材料具有较快的吸附速度,10 min之后聚合物的吸附容量达到了最大吸附量的22.0%;在120 min后吸附容量为4.20 mg g-1,达到最大吸附容量的99.3%,吸附基本达到平衡。2.分子印迹在线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联用检测水中雌二醇以制备的印迹聚合物作为固相萃取柱的吸附剂,建立了分子印迹在线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联用高效分离和高灵敏检测水中雌二醇的方法。在最佳条件下,方法的最低检出限(S/N=3)为2.4 ng L-1,富集倍数为490。对0.05 mg L-1雌二醇标准溶液重复测定五次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5.96%。为了评价方法的准确性和实用性,进行添加回收实验。河水中三个浓度水平(0.01 mg L-1,0.04 mg L-1,0.10 mg L-1)的雌二醇标准溶液的添加回收率为88.9%-101.1%。该方法用于湖水中的雌二醇进行测定,含量为0.17 mg L-1。3.戊二醛改性壳聚糖的制备及其对雌激素吸附性能研究以壳聚糖:乙酸乙酯:50%戊二醛为30:1:3(v/v/v)时,制得的改性壳聚糖微球吸附效果最佳。制备的改性壳聚糖对雌二醇、雌三醇和己烯雌酚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和较快的吸附动力学;对雌三醇的吸附效果最好,而对己烯雌酚的吸附效果最差。

杨梅[10](2015)在《乙草胺对斑马鱼的发育和生殖内分泌干扰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酰胺类除草剂乙草胺是我国使用最多的三大除草剂之一,它通过抑制杂草体内蛋白质合成而起到除草作用。由于其具有中等到较高的水溶性,相对较低的土壤吸附性,因而施用到农田后容易通过渗透转移到浅层地下水或者随雨水径流进入地表水,在环境中多次被检出。EPA已将乙草胺列为B-2类致癌物。因此,乙草胺的毒理学研究对生态风险评估具有有者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模式生物斑马鱼为受试对象,从甲状腺轴、性腺轴及抗氧化酶系等角度,研究乙草胺对斑马鱼内分泌系统的干扰效应,并探讨其潜在的作用机制。本文采用QuEChERS和HLB固相萃取技术建立乙草胺和16种类固醇激素UHPLC-MS/MS检测方法。通过实验优化了仪器条件和样品前处理方法,如SPE柱,淋洗剂、pH等。17种化合物在鱼肉组织和水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73.0~118.8%和70.3~117.1%,LOD分别为0.03~9.04 ng/g和0.01~0.98 ng/mL。该方法取得了良好的准确度及精密度,为本文进一步探索乙草胺对斑马鱼类固醇激素的干扰作用提供了技术支持。乙草胺对斑马鱼成鱼急性毒性、胚胎急性毒性和致畸效应以及生物富集实验表明:乙草胺对斑马鱼成鱼96-hLC50为2.90mg/L,属于中等毒性,在性腺中有检出,但无富集;胚胎120-h LCso为5.09 mg/L,较成鱼不敏感。乙草胺对斑马鱼胚胎6-120dph的曝露使胚胎存活率、孵化率降低,畸形率增加,引起包括身体弯曲和心包水肿等致畸现象。研究了窗口期曝露乙草胺对斑马鱼的甲状腺系统内分泌干扰效应。乙草胺(0、1、3、10、30、100和300μg/L)对斑马鱼仔鱼7-21 dpf窗口曝露,高浓度组(30、100和300μg/L)致使T3水平显着下降,T4水平显着上升,体重增加。下丘脑—脑垂体—甲状腺轴(HPT轴)中tsh,tra,tpo,slc5a上调和dio1,ugt1ab,ttr下调,基因变化与阳性对照T3曝露相似,表明乙草胺浓度的升高对斑马鱼甲状腺系统产生了显着的类似于T3的生长促进效应,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乙草胺与T3竞争性结合使受体TRa上调干扰体内T4/T3激素平衡,导致斑马鱼生长过速,进而对下丘脑和垂体反馈调节增加,同时过度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加速了T4/T3的合成,并对甲状腺器官功能可能产生不利的影响。研究了短期曝露乙草胺对斑马鱼性腺系统的影响。乙草胺(0、0.03和0.3 mg/L)染毒14天后,雌鱼的性腺、肝腺指数与对照组不存在显着差异;卵巢中有乙草胺检出,且随之曝露时间的延长其含量有增加的趋势。类固醇激素T、E2、ASD的含量与空白对照相比均显着下降,而17-OHP含量显着升高。在基因转录水平上,乙草胺曝露使era、cyp17a1、vtg Ⅰ和vtgⅡ显着上调,ar、apgr、cypl9a、cypl9b、17bhsdl和17bhsd3显着下调。这些激素和基因变化与阳性对照E2曝露的结果相似。研究表明,乙草胺可能通过抑制17p-羟类固醇脱氢酶和芳香化酶CYP19活性,使雄烯二酮(ASD)转化为睾酮(T)和雌二醇(E2)的过程受到抑制,降低了体内尤其是性腺中性激素T和E2的水平,同时通过竞争性抑制雄激素受体与T结合的方式,表现出抗雄激素效应或类雌激素效应。研究了短期曝露乙草胺对斑马鱼抗氧化酶系和能量代谢酶的影响。结果显示乙草胺(0、0.03和0.3 mg/L)14天曝露使斑马鱼雌鱼肝脏中的SOD、CAT、POD、GST活性和GSH含量随胁迫程度增加,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MDA含量随胁迫程度增加而上升;ATP酶、Na+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力随胁迫程度增加均表现为抑制。表明外源污染物乙草胺对斑马鱼的氧化酶系和代谢酶具有氧化胁迫作用,其可能的作用形式:在肝脏中因代谢乙草胺产生了大量的自由基,低浓度时促使氧化酶系包括SOD、CAT、POD和GST活性受到诱导,逐渐达到最高水平;同时,大量消耗能量(ATP)、进而抑制ATP酶、Na+K+-ATP酶和Ca2+Mg2+-ATP酶的活力。随曝露时间和药剂处理浓度的增加,大量的自由基无法被处在已饱和状态的氧化酶系所催化,使得自由基开始攻击如氨基酸、酶等,致使酶活性降低。另一方面,大量的自由基产生,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增强,使MDA不断累积,导致斑马鱼细胞膜脂质体、蛋白质和DNA的发生氧化损伤和内分泌平衡进一步紊乱。通过本论文的研究,从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HPT)、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PG)、抗氧化酶系等多角度较为系统的评价了乙草胺对斑马鱼的内分泌干扰效应并初步探讨了其干扰作用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环境中的乙草胺可能通过干扰甲状腺素平衡、类固醇激素的关键酶以及受体同时对鱼体的发育与生殖产生内分泌干扰作用。在水生生态系统中具有潜在的危害,对人类健康具有潜在的影响,故对该农药的使用需要严格管理。

二、胚芽中雌激素成分的GC/MS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胚芽中雌激素成分的GC/MS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玉米赤霉烯酮解毒菌的筛选、解毒特性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玉米赤霉烯酮概况
        1.1.1 玉米赤霉烯酮的理化性质
        1.1.2 玉米赤霉烯酮的毒性
    1.2 玉米赤霉烯酮的检测方法
        1.2.1 薄层色谱法(TLC)
        1.2.2 气相液相色谱法(GC)
        1.2.3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1.2.4 免疫检测法
    1.3 玉米赤霉烯酮的脱毒方法
        1.3.1 物理脱毒法
        1.3.2 化学脱毒法
        1.3.3 生物脱毒法
    1.4 国内外对玉米赤霉烯酮生物脱毒的研究进展
        1.4.1 微生物对玉米赤霉烯酮的降解
        1.4.2 酶制剂对玉米赤霉烯酮的降解
    1.5 试验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玉米赤霉烯酮降解菌的筛选和鉴定
    2.1 试验材料
        2.1.1 筛选样本来源
        2.1.2 培养基与试剂
        2.1.3 ZEN储备液
        2.1.4 主要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菌株的筛选与纯化
        2.2.2 ZEN测定
        2.2.3 菌株的形态学鉴定
        2.2.4 菌株的分子鉴定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2.3.1 ZEN的标准曲线绘制
        2.3.2 菌株筛选结果
        2.3.3 ZJ-2019-1菌株对ZEN毒素降解效果
        2.3.4 ZJ-2019-1菌株形态学观察
        2.3.5 ZJ-2019-1菌株分子学鉴定结果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菌株ZJ-2019-1对ZEN的降解特性及降解产物的毒性研究
    3.1 试验材料
        3.1.1 菌株
        3.1.2 培养基和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ZJ-2019-1菌株OD生长曲线的绘制
        3.2.2 ZJ-2019-1对ZEN的脱毒方法验证
        3.2.3 ZJ-2019-1菌株降解ZEN的活性成分定位
        3.2.4 不同因素对ZJ-2019-1菌株降解ZEN的影响
        3.2.5 不同因素对ZJ-2019-1粗酶液降解ZEN的影响
        3.2.6 玉米赤霉烯酮降解产物的细胞毒性试验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3.1 ZJ-2019-1菌株OD生长曲线的绘制
        3.3.2 ZJ-2019-1菌株对ZEN的脱毒方法验证
        3.3.3 ZJ-2019-1菌株降解ZEN的活性成分定位
        3.3.4 不同因素对ZJ-2019-1菌株降解ZEN的影响
        3.3.5 不同因素对ZJ-2019-1粗酶液降解ZEN的影响
        3.3.6 玉米赤霉烯酮降解产物的细胞毒性试验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ZEN污染饲料添加降解菌株ZJ-2019-1对母猪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2.1 试验动物与管理
        4.2.2 试验设计与试验日粮
        4.2.3 屠宰实验及样品采集
        4.2.4 生产性能测定
        4.2.5 阴户面积测量与计算
        4.2.6 血清生化指标和血清激素测定
        4.2.7 利用LC-MS法检测血液、尿液中ZEN、α-ZOL和β-ZOL的含量
        4.2.8 组织器官形态学观察
        4.2.9 子宫和卵巢中雌激素受体α、β的mRNA相对表达量的测定
        4.2.10 数据处理与分析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1 ZEN污染日粮添加降解菌株ZJ-2019-1对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4.3.2 ZEN污染日粮添加降解菌株ZJ-2019-1对母猪阴户面积的影响
        4.3.3 ZEN污染日粮添加降解菌株ZJ-2019-1对母猪器官指数的影响
        4.3.4 ZEN污染日粮添加降解菌株ZJ-2019-1对母猪血清中生化指标和生殖激素的影响
        4.3.5 ZEN污染日粮添加降解菌株ZJ-2019-1对母猪血清/尿液中ZEN、α-ZOL和β-ZOL含量的影响
        4.3.6 ZEN污染日粮添加降解菌株ZJ-2019-1对母猪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4.3.7 ZEN污染日粮添加降解菌株ZJ-2019-1对母猪子宫、卵巢中雌激素受体ERα、ERβm 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4.4 讨论
        4.4.1 ZEN污染日粮添加降解菌株ZJ-2019-1对母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4.4.2 ZEN污染日粮添加降解菌株ZJ-2019-1对母猪生殖器官的影响
        4.4.3 ZEN污染日粮添加降解菌株ZJ-2019-1对母猪生殖激素的影响
        4.4.4 ZEN污染日粮添加降解菌株ZJ-2019-1对母猪体内ZEN及其代谢物含量的影响
        4.4.5 ZEN污染日粮添加降解菌株ZJ-2019-1对母猪细胞组织学影响
        4.4.6 ZEN污染日粮添加降解菌株ZJ-2019-1对母猪子宫卵巢中雌激素受体mRNA表达水平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ZEN污染日粮添加降解菌株ZJ-2019-1对母猪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方法
        5.2.1 试验设计与试验日粮
    5.3 微生物高通量测序分析
        5.3.1 16S rDNA测序
        5.3.2 测序后生物信息分析
    5.4 试验结果与分析
        5.4.1 OTU聚类分析
        5.4.2 肠道菌群的Alpha多样性分析
        5.4.3 肠道菌群的Beta多样性分析
        5.4.4 ZEN污染日粮添加降解菌株ZJ-2019-1对母猪肠道菌群物种相对丰度的影响
    5.5 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致谢
作者简历

(2)低GI复配杂粮馒头的研制及其品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原料粉营养价值概述
        1.1.1 杂粮的营养价值
        1.1.2 杏仁的营养价值
    1.2 淀粉与人体血糖的关系
    1.3 杂粮馒头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2 热处理对原料粉理化性质的影响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2.1.1 试验材料
        2.1.2 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原料粉制备及热处理
        2.2.2 水分含量的测定
        2.2.3 粗淀粉提取和含量测定
        2.2.4 不同淀粉组成含量的测定
        2.2.5 糊化特性的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淀粉含量分析
        2.3.2 热处理对原料粉中淀粉组成含量的影响
        2.3.3 热处理对原料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2.3.4 热处理对淀粉颗粒形貌的影响
        2.3.5 热处理对原料粉膨胀势的影响
        2.3.6 热处理对原料粉吸水性指数与水溶性指数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馒头改良剂对复配杂粮馒头品质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3.1.1 试验材料
        3.1.2 仪器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低GI杂粮馒头粉配方设计
        3.2.2 馒头生产工艺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改良剂对面团发酵体积和p H值的影响
        3.3.2 改良剂对面团质构特性的影响
        3.3.3 改良剂对馒头比容的影响
        3.3.4 改良剂对馒头质构特性的影响
        3.3.5 改良剂对馒头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3.6 馒头感官评价
    3.4 本章小结
4 杂粮馒头的品质特性研究及GI值测定
    4.1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4.1.1 试验材料
        4.1.2 仪器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杂粮馒头基本营养指标测定与评价方法
        4.2.2 杂粮馒头挥发性有机物分析方法
        4.2.3 杂粮馒头血糖生成指数测定方法
        4.2.4 馒头储藏方式及复热
        4.2.5 馒头水分含量的测定
        4.2.6 馒头比容的测定
        4.2.7 馒头质构特性的测定
        4.2.8 馒头体外消化性测定方法
        4.2.9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杂粮馒头的营养成分与评价
        4.3.2 杂粮馒头的特征风味
        4.3.3 杂粮馒头的血糖生成指数(GI)
        4.3.4 储存方式和时间对馒头品质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原料选择及热处理方式
        5.1.2 馒头粉复配配方的确定及品质改良
        5.1.3 杂粮馒头的品质特性及储存方式
    5.2 进一步研究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3)贝莱斯芽孢杆菌A2对玉米赤霉烯酮降解机制及其安全性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玉米赤霉烯酮概况
        1.1.1 玉米赤霉烯酮的污染现状
        1.1.2 玉米赤霉烯酮的结构和理化性质
        1.1.3 玉米赤霉烯酮在体内的吸收代谢
        1.1.4 玉米赤霉烯酮的毒性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1.2 玉米赤霉烯酮的检测技术
        1.2.1 薄层色谱法
        1.2.2 气相液相色谱法
        1.2.3 高效液相色谱法
        1.2.4 免疫检测法
    1.3 玉米赤霉烯酮的脱毒技术
        1.3.1 物理脱毒法
        1.3.2 化学脱毒法
        1.3.3 生物脱毒法
    1.4 国内外对玉米赤霉烯酮微生物脱毒的研究进展
        1.4.1 益生菌对玉米赤霉烯酮的吸附作用
        1.4.2 益生菌对玉米赤霉烯酮的降解作用
    1.5 试验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玉米赤霉烯酮高效降解菌的筛选和鉴定
    2.1 试验材料
        2.1.1 筛选样本来源
        2.1.2 培养基配置
        2.1.3 ZEN储备液
        2.1.4 主要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脱毒菌株筛选与纯化
        2.2.2 ZEN毒素检测
        2.2.3 脱毒菌株形态学鉴定
        2.2.4 脱毒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
        2.2.5 脱毒菌株分子鉴定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2.3.1 ZEN标准曲线绘制结果
        2.3.2 菌株筛选结果
        2.3.3 A2菌株对ZEN毒素降解效果
        2.3.4 A2菌株形态学观察
        2.3.5 A2菌株生长曲线测定
        2.3.6 A2菌株分子学鉴定结果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贝莱斯芽孢杆菌A2 对饲料中ZEN的脱毒效果及其对ZEN降解产物的初探
    3.1 试验材料
        3.1.1 菌株来源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贝莱斯芽孢杆菌A2 的复苏
        3.2.2 检测Zearala Test TM免疫亲和柱回收率
        3.2.3 饲料中ZEN脱毒检测
        3.2.4 贝莱斯芽孢杆菌A2 降解活性物质的定位
        3.2.5 ZEN降解产物液相色谱-质谱串联分析
        3.2.6 ZEN降解机制的推测
    3.3 结果与分析
        3.3.1 A2 菌株对饲料中ZEN的脱毒效果
        3.3.2 A2 菌株脱毒功能物质的定位
        3.3.3 ZEN降解产物的检测
        3.3.4 ZEN降解产物LC-MS分析
        3.3.5 ZEN降解机制推理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小鼠试验评估贝莱斯芽孢杆菌A2对ZEN的脱毒效果
    4.1 材料
        4.1.1 主要试剂
        4.1.2 试验动物
        4.1.3 主要仪器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菌株复苏
        4.2.2 试验工作液的配置
        4.2.3 动物试验设计
        4.2.4 试剂盒检测
        4.2.5 肾脏病理学分析
        4.2.6 RT-PCR分析
        4.2.7 Western Blot分析
        4.2.8 数据统计与分析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1 组织器官参数的变化
        4.3.2 血清生化指标的变化
        4.3.3 肾脏氧化参数分析
        4.3.4 肾脏组织病理学变化
        4.3.5 肾组织中相关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结论
本论文的创新点
需进一步完善的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4)磁性雌二醇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内分泌干扰物雌二醇的简介
        1.2.1 雌二醇的性质及用途
        1.2.2 雌二醇的危害
        1.2.4 雌二醇的检测方法
        1.2.5 雌二醇的样品前处理技术
    1.3 分子印迹技术
        1.3.1 分子印迹技术概述
        1.3.2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方法
        1.3.3 磁分子印迹固相萃取的应用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4.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2.1.1 目标污染物的性质
        2.1.2 实验药品
        2.1.3 实验仪器
    2.2 检测方法
        2.2.1 雌二醇、雌酮等六种物质的同时检测方法
        2.2.2 水样中雌二醇检测方法
    2.3 雌二醇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2.3.1 磁性纳米Fe_3O_4颗粒的合成
        2.3.2 磁性纳米Fe_3O_4颗粒表面修饰
        2.3.3 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
        2.3.4 制备条件的优化方法
    2.4 材料表征方法
        2.4.1 扫描电镜(SEM)
        2.4.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2.4.3 X射线衍射(XRD)
    2.5 MMIPS和MNIPS的吸附和解吸条件优化方法
        2.5.1 吸附和解吸方法
        2.5.2 吸附条件的优化方法
        2.5.3 解吸条件的优化方法
    2.6 MMIPS和MNIPS吸附性能评价
        2.6.1 吸附动力学研究
        2.6.2 吸附动力学模型拟合研究
        2.6.3 Scatchard模型拟合研究
        2.6.4 吸附热力学模型拟合研究
    2.7 选择吸附性实验方法
        2.7.1 单体系选择吸附性研究方法
        2.7.2 二元体系选择吸附性研究方法
        2.7.3 多元体系选择吸附性研究方法
        2.7.4 水中常见干扰物质影响研究方法
第3章 磁性雌二醇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与表征
    3.1 引言
    3.2 磁性雌二醇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条件的优化
        3.2.1 功能单体的选择优化
        3.2.2 雌二醇与MAA配比的影响
        3.2.3 雌二醇与EDGMA配比的影响
        3.2.4 溶剂种类与投量的影响
        3.2.5 引发剂AIBN投量的影响
        3.2.6 反应温度的影响
    3.3 雌二醇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表征
        3.3.1 表面官能团的表征
        3.3.2 表面形貌的表征
        3.3.3 物相组成的表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磁性雌二醇分子印迹聚合物对雌二醇的吸附性能
    4.1 引言
    4.2 磁性雌二醇分子印迹聚合物吸附和解吸雌二醇条件的优化
        4.2.1 吸附时间的优化
        4.2.2 吸附温度的优化
        4.2.3 吸附pH的优化
        4.2.4 解吸剂的优化
        4.2.5 解吸时间的优化
        4.2.6 解吸次数的优化
    4.3 磁性雌二醇分子印迹聚合物吸附雌二醇的动力学过程
    4.4 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吸附雌二醇的热力学过程
        4.4.1 Scatchard模型分析及合成机理
        4.4.2 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吸附量
        4.4.3 吸附等温线拟合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磁性雌二醇分子印迹聚合物的选择吸附性
    5.1 引言
    5.2 磁性雌二醇分子印记聚合物在单体系中选择吸附性
    5.3 磁性雌二醇分子印记聚合物在二元体系中选择吸附性
        5.3.1 雌二醇与雌三醇的二元体系
        5.3.2 雌二醇与雌酮的二元体系
        5.3.3 雌二醇与苯酚的二元体系
        5.3.4 雌二醇与双酚A的二元体系
        5.3.5 雌二醇与磺胺甲恶唑的二元体系
    5.4 磁性雌二醇分子印记聚合物在多元体系中选择吸附性
    5.5 水中常见干扰物质对雌二醇选择吸附性影响
        5.5.1 腐植酸的影响
        5.5.2 阴阳离子的影响
    5.6 磁性雌二醇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应用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性激素及其代谢产物与先兆流产及经ART治疗后早孕期间雄激素改变与妊娠结局的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词表 Abbreviation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性激素及其代谢产物与先兆流产的研究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经ART治疗后早孕期间雄激素改变与妊娠结局的关联性研究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发表论文
    主持和参加科研项目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报送博士学位论文简况表
报送博士学位论文简况表(英文)

(6)维生素B及植物激素分析检测的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维生素B概述
    1.2 植物激素简介
    1.3 植物激素种类
        1.3.1 生长素类
        1.3.2 脱落酸
        1.3.3 细胞分裂素
        1.3.4 赤霉素
        1.3.5 乙烯
        1.3.6 其它植物激素
    1.4 植物激素的样品预处理技术
        1.4.1 样品提取技术
        1.4.2 样品纯化技术
        1.4.3 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应用
    1.5 植物激素检测方法研究
        1.5.1 色谱检测法
        1.5.2 其它检测方法
    1.6 课题提出背景及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HPLC法测定维生素B片中维生素B1、B2、B3、B6含量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
        2.2.2 材料与试剂
        2.2.3 标准溶液的配制
        2.2.4 色谱条件
        2.2.5 样品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色谱条件的优化
        2.3.2 样品分析方法学验证
        2.3.3 样品中四种维生素B的定性定量分析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SiO_2@GO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作为分散固相萃取吸附剂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试剂
        3.2.3 氧化石墨烯纳米材料的制备
        3.2.4 SiO_2@GO-dSPE方法的建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氧化石墨烯的表征
        3.3.2 二氧化硅的表征
        3.3.3 SiO_2@GO材料的表征
        3.3.4 dSPE方法条件优化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DSPE-HPLC法定量分析植物中的植物激素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
        4.2.2 实验试剂
        4.2.3 标准溶液的配制
        4.2.4 样品与处理过程
        4.2.5 色谱分离条件
        4.2.6 LC-MS分析条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色谱条件的优化
        4.3.2 样品分析方法学验证
        4.3.3 拟南芥等样品中植物激素的定量分析
        4.3.4 LC-MS分析条件优化
        4.3.5 培养液及拟南芥中萘乙酸的定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胡敏酸介导水中17α-乙炔基雌二醇光降解的机制及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环境类固醇雌激素
        2.1.1 类固醇雌激素环境来源及污染水平
        2.1.2 环境类固醇雌激素的危害及风险
        2.1.3 类固醇雌激素水环境化学行为
    2.2 水环境光化学概述
        2.2.1 光化学研究中的基本定律
        2.2.2 光物理与化学过程
        2.2.3 水环境光化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2.2.4 水环境光化学的研究意义
    2.3 天然有机质环境光化学行为
        2.3.1 水体中天然有机质概述
        2.3.2 天然有机质光化学行为
        2.3.3 天然有机质对有机污染物光降解的介导作用
    2.4 本研究的切入点及论文框架
第三章 纯水中EE2光降解动力学及机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材料及仪器
        3.2.2 实验设计及装置
        3.2.3 分析测试及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EE2在水溶液中的暗反应特性
        3.3.2 纯水溶液中EE2光降解动力学
        3.3.3 EE2在纯水溶液中的光降解机制
        3.3.4 纯水溶液中EE2光降解产物分析
        3.3.5 光照对EE2纯水溶液雌激素活性的改变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HA对EE2光降解及雌激素活性衰减的介导作用及机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材料及仪器
        4.2.2 实验设计及装置
        4.2.3 分析测试及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EE2在HA溶液中的存在状态及稳定性
        4.3.2 HA介导下的EE2光降解动力学
        4.3.3 HA介导EE2光降解机制
        4.3.4 结合作用在HA介导EE2光降解中的作用
        4.3.5 EE2在HA溶液中的光降解产物鉴定
        4.3.6 光照下HA对EE2雌激素活性的改变
        4.3.7 EE2及其光降解产物对MCF-7细胞增殖的毒性
        4.3.8 光降解对EE2植物毒性的影响
    4.4 小结与环境意义
第五章 水环境因子对EE2光降解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材料及仪器
        5.2.2 实验设计及装置
        5.2.3 分析测试及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EE2浓度对自身光降解的影响
        5.3.2 HA浓度对EE2光降解的影响
        5.3.3 pH对EE2光降解的影响
        5.3.4 溶解氧对EE2光降解的影响
        5.3.5 离子强度及Cl~-对EE2光降解的影响
        5.3.6 HCO_3~-对EE2光降解的影响
        5.3.7 NO_3~-对EE2光降解的影响
        5.3.8 Fe(Ⅲ)对EE2光降解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光致HA结构特性及介导EE2光降解效力变化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试剂、材料及仪器
        6.2.2 实验设计及装置
        6.2.3 分析测试及数据处理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光漂白改变HA的光学特性
        6.3.2 光致HA元素组成及结构变化
        6.3.3 光致HA生物可利用性的变化
        6.3.4 光照对HA产生活性物质的影响
        6.3.5 光照对HA介导EE2光降解效力的影响
    6.4 小结与意义
第七章 胡敏酸介导EE2光降解活性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实验试剂、材料及仪器
        7.2.2 实验设计及装置
        7.2.3 分析测试及数据处理
    7.3 结果与讨论
        7.3.1 不同级分HA的元素及官能团组成
        7.3.2 各级分HA的紫外-可见及荧光特性
        7.3.3 不同级分HA的抗氧化性分析
        7.3.4 光致不同级分NOM产生活性物质
        7.3.5 不同HA级分溶液中的EE2光降解动力学
        7.3.6 不同HA溶液中EE2光降解速率与光生RS间相关性分析
        7.3.7 HA理化特性与介导EE2光降解活性间的相关系
        7.3.8 HA理化特性与介导EE2光降解活性相关性验证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附录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D 主要缩略词及符号说明表

(8)林蛙油脂溶性抗氧化活性物质的提取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林蛙油的研究现状
        1.1.1 林蛙油的特点
        1.1.2 林蛙油的营养成分
        1.1.3 林蛙油中脂溶性成分的生理功能
        1.1.4 林蛙油脂溶性产品的研究现状
    1.2 林蛙油中抗氧化物质提取方法的研究现状
        1.2.1 抗氧化物质简介
        1.2.2 提取方法的研究进展
    1.3 林蛙油中脂溶性成分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
        1.3.1 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检测法
        1.3.2 高效液相色谱法
        1.3.3 酶联免疫吸附法
    1.4 微胶囊化技术研究进展
        1.4.1 微胶囊化的原理及定义
        1.4.2 微胶囊化的应用
        1.4.3 微胶囊化壁材的选择原则
    1.5 研究目的和思路
第2章 林蛙油中油酸、亚油酸不同提取工艺的比较
    2.1 材料与设备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2 油酸、亚油酸提取工艺的研究
        2.2.1 林蛙油中油酸、亚油酸分析方法的建立
        2.2.2 溶剂法各单因素对油酸、亚油酸提取量的影响
        2.2.3 超声波法各单因素对油酸、亚油酸提取量的影响
        2.2.4 超临界CO_2法各单因素对油酸、亚油酸提取量的影响
        2.2.5 溶剂法提取油酸、亚油酸的正交试验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油酸、亚油酸定量测定的标准曲线
        2.3.2 溶剂法各单因素对油酸、亚油酸提取量的影响
        2.3.3 超声波法各单因素对油酸、亚油酸提取量的影响
        2.3.4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对油酸、亚油酸含量的影响
        2.3.5 正交试验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林蛙油中雌二醇不同提取工艺的比较
    3.1 材料与设备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2 雌二醇提取工艺的研究
        3.2.1 林蛙油中雌二醇分析方法的建立
        3.2.2 溶剂的选择
        3.2.3 超声辅助提取各单因素对雌二醇提取量的影响
        3.2.4 超临界CO_2提取各单因素对雌二醇提取量的影响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雌二醇定量测定的标准曲线
        3.3.2 溶剂的选择
        3.3.3 超声辅助提取法各单因素对雌二醇提取量的影响
        3.3.4 超临界CO_2提取法各单因素对雌二醇提取量的影响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脂溶性物质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4.1 材料与设备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仪器与设备
        4.1.3 实验研究流程
    4.2 林蛙油脂溶性化合物抗氧化活性检测
        4.2.1 林蛙油亚油酸、雌二醇抗氧化活性评价方法
    4.3 实验结果
        4.3.1 林蛙油亚油酸、雌二醇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实验结果
        4.3.2 林蛙油亚油酸、雌二醇还原能力测定实验结果
        4.3.3 林蛙油亚油酸、雌二醇金属离子螯合活性实验结果
        4.3.4 林蛙油亚油酸、雌二醇总抗氧化活性实验结果
    4.4 小结
第5章 林蛙油微胶囊的研发
    5.1 材料与设备
        5.1.1 材料与试剂
        5.1.2 仪器与设备
    5.2 试验方法
        5.2.1 锐孔凝固浴法制备林蛙油提取物微胶囊工艺流程
        5.2.2 微胶囊化工艺的单因素试验
        5.2.3 响应面法优化微胶囊制备试验
        5.2.4 锐孔凝固浴法制备林蛙油微胶囊的质量评价及表征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单因素试验
        5.3.2 响应面实验结果
        5.3.3 林蛙油微胶囊的感官评价及表征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环境雌激素新型吸附剂的制备及其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17β-雌二醇理化性质,危害与检测
        1.1.1 17β-雌二醇的结构
        1.1.2 17β-雌二醇的基本理化性质
        1.1.3 17β-雌二醇的危害
        1.1.4 环境雌激素的作用机理
        1.1.5 17β-雌二醇检测方法
        1.1.5.1 GC及GC-MS
        1.1.5.2 LC-MS及LC-MS-MS
        1.1.5.3 免疫学方法
        1.1.6 前处理技术
        1.1.6.1 固相萃取
        1.1.6.2 固相微萃取
        1.1.6.3 磁性固相萃取
    1.2 分子印迹技术
        1.2.1 分子印迹技术原理
        1.2.2 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过程
        1.2.3 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方法
        1.2.3.1 本体聚合
        1.2.3.2 原位聚合
        1.2.3.3 悬浮聚合
        1.2.3.4 表面聚合
        1.2.3.5 溶胶-凝胶法
        1.2.4 分子印迹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1.2.5 分子印迹技术在雌激素检测中的应用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实验材料
    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设备
    2.4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2.4.1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2.4.2 分子印迹聚合物合成条件的优化
        2.4.3 标准曲线的制定
        2.4.3.1 雌二醇标准溶液的配制
        2.4.3.2 吸光度的测定
        2.4.3.3 标准曲线的制定
        2.4.4 平衡结合实验
        2.4.5 吸附动力学评价
    2.5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与液相色谱联用检测 17β-雌二醇方法的建立
        2.5.1 色谱条件
        2.5.2 标准曲线的绘制
        2.5.3 分子印迹预富集和高效液相色谱联用流程
        2.5.4 实验样品的准备和方法评价
    2.6 戊二醛改性壳聚糖的制备及其对雌激素吸附性能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3.1 雌二醇分子印迹聚合物合成条件优化
        3.1.1 反应溶剂选择
        3.1.2 功能单体的选择
        3.1.3 交联剂选择
        3.1.4 功能单体与交联剂的配比
        3.1.5 其它因素的影响
        3.1.6 洗脱效率
        3.1.7 吸附溶剂的选择
    3.2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表征
        3.2.1 紫外测试条件的确定及标准曲线的绘制
        3.2.2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平衡结合实验
        3.2.3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选择性
        3.2.4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吸附动力学
    3.3 液相色谱标准曲线
    3.4 分子印迹在线固相萃取与高效液相联用影响因素研究
        3.4.1 样品pH对在线预富集效果的影响
        3.4.2 上样流速和时间对在线预富集效果的影响
        3.4.3 洗脱时间对在线预富集效果的影响
    3.5 分子印迹在线固相萃取与液相色谱联用方法的分析特征量
    3.6 添加回收实验
    3.7 实际样品的测定
    3.8 壳聚糖改性条件优化
        3.8.1 乙酸乙酯的用量对改性壳聚糖吸附效果的影响
        3.8.2 戊二醛用量对改性壳聚糖吸附效果的影响
    3.9 改性壳聚糖的表征
        3.9.1 结构分析
        3.9.2 改性壳聚糖对三种雌激素的吸附性能研究
        3.9.3 壳聚糖改性前后对雌三醇的吸附性能比较
        3.9.4 改性壳聚糖对雌三醇的吸附动力学
4 讨论
    4.1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4.2 该研究建立的分析方法的优点
    4.3 改性壳聚糖作为吸附剂的特点
5 进一步研究方向
    5.1 分子印迹识别机理的研究
    5.2 吸附功能材料的应用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10)乙草胺对斑马鱼的发育和生殖内分泌干扰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术语和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概述
        1.1.1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危害
        1.1.2 境内分泌干扰物的作用机理
        1.1.3 境内分泌干扰物研究的国际策略和现状
        1.1.4 农药类内分泌干扰物的研究进展
    1.2 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筛查与检测方法
        1.2.1 生物学筛查方法
        1.2.2 境内分泌干扰效应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1.2.3 理化检测方法
    1.3 斑马鱼在内分泌系统中的研究进展
        1.3.1 斑马鱼的生物学特性
        1.3.2 利用斑马鱼开展内分泌干扰评价的方法
        1.3.3 斑马鱼应用于甲状腺干扰效应研究进展
        1.3.4 斑马鱼应用于性腺干扰效应研究进展
        1.3.5 斑马鱼应用于其他毒理学研究进展
    1.4 除草剂乙草胺的毒理学研究进展
        1.4.1 乙草胺的使用现状
        1.4.2 乙草胺的污染现状
        1.4.3 乙草胺的毒理学研究
    1.5 论文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乙草胺和16种激素的UHPLC-MS/MS分析方法的建立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供试药剂
        2.2.2 主要仪器及设备
        2.2.3 试验用鱼和水样
        2.2.4 标准溶液配制
        2.2.5 样品前处理方法
        2.2.6 仪器条件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质谱条件优化
        2.3.2 UHPLC条件优化
        2.3.3 样品前处理条件的优化
        2.3.4 基质效应的评价
        2.3.5 线性范围与检出限
        2.3.6 方法的回收率与精密度
        2.3.7 典型色谱图
    2.4 讨论和小结
        2.4.1 讨论
        2.4.2 小结
第三章 乙草胺对斑马鱼甲状腺系统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供试药剂
        3.2.2 主要仪器及设备
        3.2.3 试验用鱼和胚胎收集
        3.2.4 胚胎急性毒性试验
        3.2.5 胚胎亚急性毒性试验
        3.2.6 窗口期染毒
        3.2.7 激素测定
        3.2.8 基因转录水平测定
        3.2.9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胚胎发育毒性
        3.3.2 甲状腺激素水平和体重变化
        3.3.3 基因转录水平变化
    3.4 讨论与小结
        3.4.1 讨论
        3.4.2 小结
第四章 乙草胺对斑马鱼性腺系统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供试药剂
        4.2.2 主要仪器及设备
        4.2.3 试验用鱼
        4.2.4 染毒试验
        4.2.5 性腺、肝腺指数的测定
        4.2.6 类固醇激素和乙草胺测定
        4.2.7 基因转录水平
        4.2.8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急性毒性试验
        4.3.2 性腺、肝腺指数变化
        4.3.3 草胺在性腺中蓄积
        4.3.4 卵巢内源激素的水平变化
        4.3.5 基因转录水平变化
    4.4 讨论与小结
        4.4.1 讨论
        4.4.2 小结
第五章 乙草胺对斑马鱼抗氧化酶系及代谢酶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供试药剂
        5.2.2 主要仪器及设备
        5.2.3 试验用鱼及染毒条件
        5.2.4 乙草胺对斑马鱼抗氧化酶系的影响测定
        5.2.5 草胺对斑马鱼能量代谢的影响测定
        5.2.6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蛋白标准曲线
        5.3.2 草胺对斑马鱼抗氧化酶系的影响
        5.3.3 草胺对斑马鱼能量代谢的影响
    5.4 讨论与小结
        5.4.1 讨论
        5.4.2 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6.1 论文总结
    6.2 论文创新点
    6.3 足与展望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参考文献

四、胚芽中雌激素成分的GC/MS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玉米赤霉烯酮解毒菌的筛选、解毒特性的研究与应用[D]. 张俊楠.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2]低GI复配杂粮馒头的研制及其品质特性研究[D]. 龙金利. 河北经贸大学, 2021(09)
  • [3]贝莱斯芽孢杆菌A2对玉米赤霉烯酮降解机制及其安全性评估[D]. 王楠.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2)
  • [4]磁性雌二醇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D]. 毕蓝泊.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1)
  • [5]性激素及其代谢产物与先兆流产及经ART治疗后早孕期间雄激素改变与妊娠结局的关联性研究[D]. 徐千花. 安徽医科大学, 2018(01)
  • [6]维生素B及植物激素分析检测的新方法研究[D]. 张晓娜. 河南大学, 2017(05)
  • [7]胡敏酸介导水中17α-乙炔基雌二醇光降解的机制及活性研究[D]. 任东. 昆明理工大学, 2017(10)
  • [8]林蛙油脂溶性抗氧化活性物质的提取工艺研究[D]. 席慕瑶. 吉林大学, 2016(09)
  • [9]环境雌激素新型吸附剂的制备及其检测方法研究[D]. 马悦. 山东农业大学, 2016(04)
  • [10]乙草胺对斑马鱼的发育和生殖内分泌干扰机制研究[D]. 杨梅. 浙江大学, 2015(03)

标签:;  ;  ;  ;  ;  

GC/MS 测定胚芽中的雌激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