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果实生长发育特性研究进展

山楂果实生长发育特性研究进展

一、山楂果实生长发育特性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骆璐[1](2021)在《药用植物多农残重金属的大样本检测及综合风险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药用植物外源性有害残留物污染现象严重影响药材的安全性及有效性。针对规模化种植药用植物的污染状况,本研究旨在建立药用植物外源性有害残留物系统的检测方法体系、风险评估体系、有害残留物标准及质量管控体系,提出保障药材质量及安全性的有效措施。方法1.药用植物农残的检测收集了 1771批次共182种大规模种植的药用植物样本,通过文献检索确定了药用植物中常检出的、禁用的、以及高毒的共136个农药残留,使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或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对136种具有高毒和高检出率的农药进行检测,建立了药用植物的多残留农药检测体系。通过欧盟药典公式,计算出农药的最大残留限量,计算其检出率及超标率。2.药用植物重金属的检测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对1773批次共86种药用植物中五种重金属镉(Cd)、铅(Pb)、砷(As)、汞(Hg)和铜(Cu)进行检测。根据20个国家和地区以及7个国际组织颁布的五种重金属的现有标准,分别计算重金属的检出率及超标率。3.药用植物农残的风险评估对于农残造成的健康风险,采用膳食风险评估区分由于农残暴露量升高而对健康构成的可接受或不可接受风险。应用危害商(HQ)和危害指数(HI)来量化急性、慢性以及药用植物农残的累积暴露风险;采用风险安全序数,通过风险等级评分对农药和药材的风险等级进行分类和排序。通过将农药毒性、农药摄入量和可检测残留水平的相应分值进行计算,得到农药的风险等级得分(S)和药材的风险指数(RI)。此外,首次建立了针对药用植物农残的健康影响评估体系,将致癌和非致癌风险与疾病发病率相关联。对药用植物农药残留引起的患者摄入量以及相关癌症和非癌症聚集效应进行量化,并将两者合并成患者健康影响得分(IS),用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表示。4.药用植物重金属的风险评估对于重金属造成的健康风险,采用膳食风险评估、非癌症风险评估和癌症风险评估探讨药用植物中重金属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膳食风险评估计算出每日预估重金属摄入量(EDI)与各金属的每日可接受摄入量(PTDI)比较;非癌症风险分别计算了每种药材中各金属的非癌症危害商(HQ)及每种药材的总非致癌危害指数(HI);同时计算了每种药材中三种明确癌症风险金属的癌症风险值(CR),与癌症强度因子(CSF)比较,并计算了每种药材的总癌症风险值。结果1.药用植物农残检出及超标情况农残的总检出率为88.03%(1559批次),超标率为59.01%(1045批次)。根据欧盟(EU)、美国(US)和中国的相关规定,共检出35种禁用农药。在至少42.97%的样品(761批次)中检测到35种禁用农药,其中速灭磷和总DDT分别的检出率分别为 24.20%(LC/MS-MS,242/1000)和 13.10%(GC/MS-MS,101/771)。此外,8种禁用农药的浓度水平比欧盟标准高出500倍以上。菊花中检出农药37种(超标8种,禁用7种),其次是山楂(29种)和益智(27种)。农药在根茎及根茎类药材中的检出率最高(48.62%,n=1559),在花类药材中检出率最低(5.77%,n=1559)。风险最高的农药属于有机磷杀虫剂,杀虫剂(45.42%,n=6387)和杀菌剂(33.69%,n=6387)检出率最高。2.药用植物农残风险评估根据农残的膳食风险评估结果,10种药材的急性风险为不可接受风险(HIa>1),包括山楂(HIa=12.09),花椒(HIa=11.54),枸杞子(HIa=1.86),和苦地丁(HIa=1.48)等。23种药用植物的慢性风险为不可接受风险(HIc>1),包括山楂(HIc=6.62),肉豆蔻(HIc=3.51),和花椒(HIc=3.38)等。山楂和花椒的急慢性风险(HQa和HQc)及急慢性累积风险(HIa和HIc)最高,而禁用农药呋喃丹和速灭磷在膳食暴露风险评估中危害商最高。此外,果实和种子类药材显示出最高的膳食暴露风险。在风险安全序数评估中,山楂、枸杞子、金银花和蒲公英中检测到的3-羟基呋喃丹和对溴磷的风险等级得分(S=140)最高。而药用植物山楂的危害指数最高(RI=1925),其次是石斛(RI=1315)和防风(RI=1144)。此外,根据Spearman相关系数,农药残留(p=0.783)对风险排序的贡献最大,其次是农药毒性(p=0.691),草药摄入量(p=0.370)最小。根据健康影响评估结果,药材薏苡仁(min ISh=3945.40 μDALY·person-1,mean ISh=972.07 μDALY.person-1)和川明参(ISh=4287.78μDALY·person-1)调整伤残年数最高,而薏苡仁o,p’-DDT(ISi,h=2729.58 μDALY·person-1),及川明参中的 o,p’-DDT(mean ISi,h=2837.91 μDALY·person-1,max ISi,h=3682.78μDALY·person-1)风险最高。综合三种风险评估方法,总滴滴涕、呋喃丹,和速灭磷被确认为是最具风险隐患的杀虫剂。其除具有肾毒性和肝毒性外,还具有致癌、遗传毒性、神经毒性和生殖毒性等。且山楂为代表的果实类药材的农残问题需要特别关注。3.药用植物重金属检出及超标情况所有样品均检测到了重金属,总计30.51%(541)的样品中至少有一种重金属超过中国药典(2020版)标准,433个样品检测出一种超标金属,75个样品检测出两种超标金属,24个样品检测出种3超标金属,9个样品检测出4种超限金属。五种重金属的超标率依次为Pb(102,5.75%)>Cd(88,4.96%)>As(74,4.17%)>Hg(67,3.78%)>Cu(31,1.75%)。Hg在菊花中检出的最高浓度超标66.17倍,Pb在桔梗中检出的最高浓度超标9.02倍。叶及皮类药用植物的超标率为9.68%,果实及种子类的超标率为16.13%,全草及其它类的超标率为41.94%,根及根茎类药材的超标率为19.35%。重金属在果实和种子类药材中的检出率最高,而在全草类药材的超标率最高。重金属Pb的超标率最高,其次是Cd 和 As。4.药用植物重金属风险评估根据重金属的膳食风险评估,共有25种(29.07%)草药(n=86)存在不可接受的风险,其中9种以果实及种子入药,5种为花类,3种为根茎类,2种为叶及皮质类。7种草药中Pb、5种草药中的Cd、4种草药中的Hg和3种草药中As的最大估计日摄入量(EDI)超过了相应的暂定允许日摄入量(PTDI)。车前草的非癌症风险最高(HI=11.47),而穿心莲的癌症风险最高(CR=5.27E-09)。重金属As在草药中显示出最高的非癌症(HQ=9.95)和癌症风险(CR=4.48E-09)。结论农药在根茎及根茎类药材中的检出率最高,在花类药材中检出率最低,以山楂为代表的果实类药材的农残风险最高。重金属在果实和种子类药材中的检出率最高,而在全草类药材的超标率最高。风险最高的农药属于有机磷杀虫剂,总滴滴涕、呋喃丹,和速灭磷被确认为是最具风险隐患的杀虫剂。重金属As在草药中显示出最高的非癌症和癌症风险。本研究是时空尺度大规模的药用植物外源性有害残留物检测及风险评估,为标准制定、药用植物规模化生产管理体系的建立及质量监管提供了数据支撑及依据。

赵一迪[2](2020)在《山楂叶片黄酮含量生长季的动态变化及关键时期QTL定位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山楂(Crataegus spp.)为蔷薇科苹果亚科山楂属植物,是一种药食兼备的重要果树资源,而黄酮类物质作为山楂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已被大量的研究证明了具有重要药理活性。本研究以山楂中黄酮类物质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山楂叶片生长季黄酮含量动态变化的研究,旨在确定以提取黄酮为目的的叶片最佳采收时期,并通过对山楂叶片黄酮含量QTL定位研究,为今后山楂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以及对黄酮含量相关基因的定位及克隆奠定基础。本试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了山楂叶片黄酮含量在生长季的动态变化,选取两个黄酮合成高峰期以及一个山楂成熟期为三个关键时期,利用已构建的山楂高密度遗传图谱,采用Map QTL5.0作图软件,使用区间作图法,对三个关键时期的山楂叶片黄酮含量进行QTL定位分析,研究试材分别为‘山东大绵球’ב秋金星’的F1代杂交群体107株,与‘山东大绵球’ב新宾软籽’的F1代杂交群体130株。研究所得结果主要如下:1.黄酮含量的动态变化的数据由课题组提供,时期为2015年6月1日到10月9日,每隔10天采集一次样品,共15个时期,通过对这15个时期的山楂叶片黄酮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山楂叶片的总黄酮含量在生长季的变化范围在0.2482%-1.100%之间,五种黄酮单体中,牡荆素鼠李糖苷的含量最高,其含量变化在0.2294%-1.0214%之间,山楂叶片总黄酮含量在生长季共有两个高峰期,分别在7月11日和8月20日,其中7月11日的总黄酮含量最高。2.在LOD≧3条件下,2018年‘山东大绵球’ב秋金星’的F1代杂交群体中共获得10个与叶片黄酮含量相关的QTL位点,这些QTL位点分布于5个连锁群中,表型贡献率为37.3%-84%;2019年‘山东大绵球’ב秋金星’的F1代杂交群体中,共获得29个相关QTL位点,这些QTL位点分布于15个连锁群中,表型贡献率范围为21.1%-92.9%;2019年‘山东大绵球’ב新宾软籽’的F1代杂交群体中共获得10个相关的QTL位点,这些QTL位点分布于5个连锁群中,表型贡献率分别为12.6%-58%。3.在所有检测到的位点中,不同时期重复被检测到的QTL共有6个,这些位点均在‘山东大绵球’ב秋金星’的F1代杂交群体中被检测到,其中,JSTG8-1在连续两年的8月20日这一时期均被检测到;SLTG8-2、JSTG8-3与JSTG9-1均定位在了连锁群LG6中89.97c M这一位置上,与标记位点m2172共分离,SLTG7-1、SLTG9-2均定位在连锁群LG13中22.72c M这一位置上,与标记位点m516共分离,SLTG8-3、SLTG9-1均定位在连锁群LG11上24.51c M这个位置上,与标记f551共分离,SLTG7-2与MJS8-1均定位在了连锁群LG14中36.76c M这一位置上,与标记位点f1518共分离,JSTG8-7与MJS9-1均定位在了连锁群LG15中55.78c M这一位置上,与标记位点dm918共分离,MJS7-2与JSTG7-1均定位在在连锁群LG12中的59.36c M这一位置上,与标记位点m2062共分离。2019年‘山东大绵球’ב新宾软籽’的F1代杂交群体中,未检测到在不同时期重复出现的QTL位点。

白婧[3](2020)在《辽宁主栽山楂品种特征差异与主要功能性成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山楂是一种食药同源且营养丰富的水果,近年来人们保健意识的逐渐增强,掀起对山楂的食用和对山楂加工制品热潮,市场前景广阔。但山楂种类繁多,且不同品种山楂之间品质特征及营养成分含量有显着差异,现如今缺乏对山楂成分系统的研究,因此本文以辽宁省山楂种质资源圃中具有代表性的十个山楂品种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进行品质特性及主要功能性成分含量的研究,再对所得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以供消费者合理选择个人需求的山楂品种,也为食品企业选择适宜进行加工的山楂品种。以品质特性为研究目标,可得出不同品种的山楂果实品质特性存在一定差异。从外观上来看,十个品种的山楂主要为红色,特殊的为果皮及果肉均为紫红色的兴隆紫肉和果皮为黄色的大黄山楂;硬度最高的山楂品种为兴隆紫肉32.26 N。十个山楂品种的果形指数分布在0.831至0.991之间,其中果形指数最大的为铁山楂呈椭圆形,最小的为兴隆紫肉呈扁圆形;果肉比率最高的为磨盘山楂86.18%;十个品种的山楂中可溶性糖含量最高的是秋金星9.95%,含量最低的为兴隆紫肉5.50%;可滴定酸含量最高的为蒙阴大金星1.84%,含量最低的为大黄山楂1.35%。其中兴隆紫肉的糖酸比最低为3.39,秋金星的糖酸比最高为7.28。以主要功能性成分的含量测定为研究目标,可以得出总黄酮、总多酚和总花色苷含量最高的分别是益都敞口22.57 mg/g、铁山楂12.92 mg/g、兴隆紫肉9.23 mg/g;主要黄酮组分含量试验表明芦丁、牡荆素和金丝桃苷含量最高的均为大黄山楂,含量分别为51.76μg/g、364.79μg/g和684.24μg/g,主要黄酮组分槲皮素含量最高的是秋金星3.56μg/g;主要多酚组分绿原酸和表儿茶素含量最高的均为铁山楂,含量分别为1.80 mg/g和6.70 mg/g;主要花色苷组分矢车菊素-3-半乳糖苷和矢车菊素-3-阿拉伯糖苷含量最高的均为兴隆紫肉,含量分别为1101.97μg/g和22.43μg/g,其中费县大棉球未检出矢车菊素-3-阿拉伯糖苷,大黄山楂未检出矢车菊素-3-半乳糖苷和矢车菊素-3-阿拉伯糖苷。山楂品质特性和功能性成分指标的相关性分析中得到,山楂的口味与可溶性糖、可滴定酸和糖酸比的相关性较高。同时得知山楂黄酮和多酚的含量与其涩味及其回味呈显着相关性。山楂果实的颜色与花色苷相关性较高。山楂花色苷含量除了与其颜色有一定关系外,还与山楂的硬度相关。对这十个品种山楂的品质特性及主要功能性成分含量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将这十个品种山楂主要分成4个种类。其中第一类为磨盘山楂、益都敞口、铁山楂、辽红山楂、安泽大果和蒙阴大金星,是黄酮和多酚含量较高适合加工成为保健食品或加工成为药材的山楂品种;第二类为颜色鲜艳好看硬度较低且糖酸比较高适合鲜食的秋金星和费县大棉球;第三类为花色苷含量较高、可滴定酸含量较高且硬度较高而适合加工且耐贮存的兴隆紫肉;第四类的大黄山楂虽然花色苷含量低,但是多酚黄酮含量都很高,且可溶性糖含量和糖酸比较高硬度也适中,既适合鲜食,又适合加工成为保健食品。

马丽[4](2020)在《基于转录组和QTL定位的葡萄果实质地候选基因挖掘及其功能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果实成熟软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有关其生理和分子机制一直是人们所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葡萄是典型的非呼吸跃变型果实,成熟软化的特征和机制与呼吸跃变型果实有所不同,并且葡萄不同品种在成熟过程中质地变化和软化特征也存在差异。目前有关葡萄果实成熟软化机制的研究还十分有限。本试验选用果实质地差异较大的‘红地球’和‘玫瑰香’2个葡萄品种为试材,研究了不同发育时期果实质地、内含物变化以及基因表达等方面的差异,并以‘红地球’和‘玫瑰香’创建杂交群体构建遗传图谱、进行果实质地性状的QTL定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红地球’和‘玫瑰香’不同发育时期果实质地及内含物的研究发现:随着果实的成熟软化,果实内的原果胶被转化为可溶性果胶,果皮硬度、果肉硬度与原果胶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且脆肉‘红地球’中的原果胶含量一直高于软肉‘玫瑰香’,说明果实中果胶的降解程度可能是造成不同葡萄品种果实质地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2.对葡萄果实样品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共计获得124 Gb高质量的Clean Data,2个品种间共鉴定到4559个显着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包括302个转录因子,有21差异基因被富集在半乳糖代谢途径中,有27个差异基因被富集在戊糖和葡萄糖醛酸转换途径中。通过WGCNA分析及q PCR验证,Vv WAK,Vv GATL10基因高表达,可能阻碍了细胞壁降解,使‘红地球’葡萄果实维持硬脆质地,Vv PG,Vv PL,Vv PE,Vv XTH,Vv EXP,Vvβ-Gal和Vvb HLH基因高表达,直接或间接促进‘玫瑰香’葡萄细胞壁降解、果实软化。3.通过对‘红地球’ב玫瑰香’、‘红地球’ב金星无核’2个杂交群体果实质地的遗传分析看出,葡萄果皮硬度、果皮破裂距离、果肉硬度均表现出连续变异,属于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广义遗传力在0.73~0.97之间,葡萄果实质地主要受遗传因素影响。4.对‘红地球’ב玫瑰香’杂交组合的151株后代及亲本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开发大量分子标记,构建了一幅含有2725个Bin标记(93,127个SNP标记)的高密度遗传图谱,图谱总长度为1613.17 c M,Bin标记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59 c M。5.对葡萄果实质地3个主要指标进行QTL定位分析,成功在LG1,LG6,LG9,LG10,LG16,LG17,LG18连锁群上定位到15个QTL位点,解释的表型变异在14.2%到21%之间,结合前期转录组分析,筛选出2个与果实质地相关的候选基因,这些基因可能参与细胞壁降解,调控葡萄果实不同质地形成。

高云鹏[5](2020)在《紫荆种子休眠解除过程中生理生化变化及分子机理研究》文中认为紫荆(Cercis chinensis Bunge)是集经济价值,药用价值和生态价值于一身的优良树种,但成熟的紫荆种子具有明显的休眠习性,这给其播种育苗生产带来了一定困难。本研究以紫荆种子为材料,对休眠解除过程中,种子贮藏物质、内源抑制物、植物激素及呼吸途径关键酶活性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再结合双末端测序(Paired-End)和无标记分级蛋白定量技术(Label-free)对紫荆种子进行转绿组学和蛋白组学研究,系统分析紫荆种子休眠解除的分子调控机制,发掘关键基因和蛋白,初步阐述紫荆种子休眠解除的调控网络,以期丰富种子休眠和萌发的理论知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层积过程中,可溶性糖的含量随层积时间的延长先略微下降后上升再下降,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呈现“低-高-低”的变化趋势,淀粉酶活性逐渐增强,淀粉和脂肪的含量逐渐下降。结果说明,在层积过程中,种子内的大分子贮藏物质不断降解,转化为可供胚的代谢和生长发育所能利用的可溶性物质,为种子萌发提供物质和能量。2、在层积过程中,G6PDH、MDH活性随层积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GPI活性随层积时间的延长先上升后下降,因此EMP途径活化程度的降低及TCA途径和PPP途径的增强,最终促使紫荆种子休眠解除。3、通过对低温层积0 d、15 d、30 d、45 d和60 d紫荆种子种皮和胚乳浸提液抑制物活性的测定,分析层积过程中,内源抑制物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休眠(层积0 d)紫荆种子种皮和胚乳浸提液均对白菜籽具有一定抑制作用,使其发芽率降为17.3%、37.2%,显着低于对照组(91.3%),表明紫荆种子的种皮和胚乳中均存在生物活性较强的抑制物。经GC-MS分析,紫荆种子胚乳和种皮中主要为酸、酯、酚、醇类物质。结合半抑制浓度(IC50)和GC-MS/HPLC定量分析,发现种皮中的邻苯三酚,随层积时间的延长其含量逐渐下降,并在种子萌发时,其含量降至IC50以下,因此,邻苯三酚是紫荆种子的内源抑制物。4、在层积过程中,紫荆种子中ABA的含量随着层积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而GA、IAA和JA的含量却在逐渐增加;GA/ABA、IAA/ABA JA/ABA和(GA+IAA)/ABA比值均逐渐增大。这些结果说明,ABA抑制紫荆种子的休眠解除与萌发,而GA、IAA、JA与ABA具有拮抗作用,促进种子休眠解除与萌发。5、利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Illumina Hiseq TM 2000平台,对休眠(层积0 d)和解除休眠(层积45 d)紫荆种子进行转录组测序,获得209,359个大于200 bp的转录本和166,087个Unigenes。通过比较转录组学研究,共鉴定到54,970个差异表达基因(表达量变化倍数大于2),其中38,316个表达显着上调,16,654个表达显着下调。对这些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紫荆种子休眠解除主要与植物激素信号传导通路中赤霉素生物合成基因(GA20ox3)、赤霉素受体基因(GID、EDLLA)、ABA生物合成基因(NCED6)和ABA分解代谢基因(CYP701)及IAA生物合成基因(AUX1)、IAA受体基因(TIR1)等差异基因的显着变化相关;与能量代谢通路中关键酶(G6PDH、MDH、GPI)等差异表达基因的显着变化相关。6、应用Label-free蛋白组技术对休眠(层积0 d)和解除休眠(层积45 d)紫荆种子进行蛋白组测序,共获得1,031个差异表达蛋白(表达量变化倍数大于2),其中779个表达显着上调,252个表达显着下调。对这些差异表达蛋白进行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主要富集在剪接体、核糖体、淀粉和蔗糖代谢、内质网中的蛋白过程、糖酵解/糖异生、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等代谢途径中。7、本研究对紫荆种子转录组和蛋白组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关联上的DEPs富集分析结果表明,紫荆种子休眠解除主要与苯丙素生物合成、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谷氨酸、丙氨酸和天冬氨酸代谢、内质网的蛋白质加工、氧化磷酸化、丙酮酸代谢、α-亚麻酸代谢、维生素B6代谢、半乳糖代谢、类黄酮生物合成、糖酵解/糖异生、柠檬酸循环(TCA循环)、磷酸戊糖途径和硫代葡萄糖苷生物合成等差异基因的显着变化相关。

张琼[6](2020)在《枣着色过程中果皮结构及色素积累相关组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枣(Ziziphus jujuba Mill.)是原产我国的特色优势干果树种,其栽培面积占世界98%以上。枣果甘甜如蜜,营养保健价值高,枣果皮红色,颜色纯正、喜庆,是一种具深厚中国文化内涵的“中国红”,深受人们喜爱。枣红色素是我国独具产业化开发优势的天然色素。但由于对枣红色素的组分及其形成机理不清楚,阻碍了枣红色素的深度开发利用。本文以我国着名枣品种‘冬枣’为试材,利用石蜡切片、冷冻切片及转录组、代谢组等技术手段,分析了枣果实着色过程中,枣果皮营养成分的变化,确定了枣红色素的沉积部位,揭示了枣果皮类黄酮类色素及木质素的组分、生物合成及转录调控,挖掘出调控枣果皮着色的候选关键基因,旨在为枣红色素的科学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枣果皮着色过程中,主要营养成分的含量发生显着变化。总类黄酮、总类胡萝卜素、纤维素等物质的含量逐渐降低,可溶性糖、苹果酸、氨基酸、木质素等物质含量逐渐升高,果皮着色与营养成分的变化有一定相关性。2.枣红色素沉积在木质化的果皮细胞中。枣果皮细胞由1层角质层细胞和5~6层表皮细胞组成。随果皮着色,细胞层数不变,厚度降低,细胞壁增厚,细胞木质化,整个细胞充满色素类物质,尤其细胞壁周围色泽更深,可能是难降解的木质素或木质素与色素的高聚物沉积的结果,进而导致枣红色素提取后残渣仍有厚重颜色附着,木质素对枣果皮呈色起一定作用。3.类黄酮类色素在枣果皮着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利用广泛靶向代谢组技术,分析了冬枣三个时期四种试材(白色期果皮、半红期未着色面果皮、半红期着色面果皮、全红期果皮)代谢物的变化,发现类黄酮生物合成代谢通路被显着富集。进一步研究发现3个花色苷类物质(花翠素、花翠素3-O葡糖苷、二甲花翠素3-O葡糖苷)、3个黄酮醇类物质(异鼠李素O-己糖苷、异鼠李素5-O己糖苷、异鼠李素3-O葡萄糖苷)和3个黄酮类物质(木犀草素、C-己糖基-木犀草素C-戊糖苷、8-C-己糖苷-木犀草素O-己糖苷)在果皮中的累积与着色显着正相关,初步明确花翠素、异鼠李素、木犀草素及其糖苷可能是冬枣红色素的主要组分,枣果皮变红是花色苷、黄酮醇、黄酮等多种类黄酮综合作用的结果。4.挖掘出枣果皮类黄酮类色素合成的关键基因及转录因子。基于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技术,研究分析了着色果皮和未着色果皮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发现类黄酮类色素生物合成途径中大部分结构基因在白色期表达丰度较高,随果皮着色表达下调或沉默,而 3 个 UFGT 结构基因(LOC107427037、LOC107406597 和 LOC107427038)随果皮着色表达量显着上调,初步确定CUFGTs是枣红色素合成的关键基因。进而对候选转录因子的表达模型进行相关分析,挖掘出潜在正向调控枣果皮着色的R2R3MYB 转录因子 2 个(LOC107434709、LOC107404750)和 bHLH 转录因子 3个(LOC107407443、LOC107423582 和 LOC107423649)。5.初步确定枣果皮木质素类型及合成关键候选基因。通过对木质素生物合成代谢通路中13种代谢中间产物和相关基因表达量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冬枣果皮木质素主要以愈创木基木质素和紫丁香基木质素的混合体为主,枣果皮木质素主要是G-S 型木质素;发现 1 个 F5H(LOC107424406)、2 个 CCR(LOC107420974 和LOC107412471)、3 个POD(LOC107425304、LOC107421730、LOC107419925)基因表达量随果皮着色上调,1个C4dD(LOC107426959)基因表达与对香豆醇含量呈正相关,推测F5H是S-木质素合成关键基因,CCR是G-S木质素合成关键基因,正向调控F5H和CCR,可促进木质素合成。筛选出与次生细胞壁形成及细胞程序化死亡相关的NAC转录因子2个(LOC107435239和LOC107417668),挖掘出潜在正向调控促进木质素合成的MYB转录因子1个(LOC107425254)。6.挖掘出2个MYB转录因子(LOC107415776和LOC107404478),与已经被证明可正向调控花色苷、负向调控木质素合成的PtrMYB6转录因子序列相似度高、表达模式一致,推测其通过正向调控类黄酮类色素合成、负向调控木质素合成,促进枣果皮着色。

李媛[7](2020)在《贺州市李子主产区橘小实蝇种群动态及其转移为害规律》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贺州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李子的栽种面积日趋扩大,丰富的寄主资源和适宜的气候环境为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提供了良好的生长和繁殖条件,使该虫在贺州地区爆发成灾的风险不断增加。在此背景下,本研究采用野外采样调查及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针对橘小实蝇在李子主产区内种群发生、转移为害及其行为反应等内容依次开展研究。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1)在贺州市李子主产区,4月下旬~12月下旬各主栽果园内诱剂瓶和黄板两种诱捕装置均可诱得橘小实蝇雄虫,其中在7月上旬及9月下旬的果实集中成熟期内出现种群诱捕高峰。此外通过对不同果园内种群消长规律与同期气象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3种气温因子与橘小实蝇的种群消长动态之间具有显着正相关性。综上影响橘小实蝇种群消长规律的主要因素为寄主植物成熟期、挂果面积及气温。(2)在李子主产区内,橘小实蝇于4月下旬开始为害全年第一批成熟的寄主水果—枇杷和酸梅,5、6月份主要为害主栽水果三月李(5月)和三华李(6月);随后在相继进入成熟期的葡萄、桃、黄皮及柑橘类等寄主水果中交替转移为害,其中全年最后主要为害的为最晚采收的秋冬季水果-——沙糖橘和柿子。橘小实蝇在各类寄主果蔬上的转移为害先后次序及为害程度与寄主种类、成熟采收期和橘小实蝇同期发生量有关。全年转移为害中有两个时段为橘小实蝇为害高峰期,第一阶段为6~7月,主要为害桃和三华李;第二阶段发生在9~10月,主要为害番石榴。(3)在贺州市李子主产区,橘小实蝇主要以蛹越冬,不同果园内化蛹量的高低次序为:黄帝柑>沙糖橘>马水橘,树冠滴水线处化蛹量低于近树根处化蛹量;蛹主要分布在地下0~5cm范围内,占总蛹数的85.76±8.10%~95.01±4.80%,最深处可达地下8cm。(4)在不同成熟度李子中,橘小实蝇雌虫在转色期黄果上着卵量最高;在同一成熟度李子不同部位中,其产卵选择与果表硬度呈极显着负相关性,雌虫偏好于果表硬度低、成熟度较高的寄主李子上产卵。研究结果表明,果表硬度和颜色是影响橘小实蝇雌虫产卵的主要因素。(5)采用触角电位仪和Y型嗅觉仪分别测定了橘小实蝇雌雄成虫对11种李子挥发物的触角电位(Electroantennogram,EAG)及定向行为反应。结果表明,橘小实蝇雌雄成虫对11种挥发性物质的EAG反应波形明显,且对同种挥发性物质不同浓度梯度的电生理反应规律相似,表现为对高浓度的反应相对值显着高于低浓度的反应值;对于不同挥发物,橘小实蝇雌雄成虫EAG反应相对值差异显着。在特定浓度下,雌虫对挥发物辛酸乙酯、乙酸丁酯和己酸乙酯刺激反应明显,EAG相对反应值均达100%以上,而雄虫对己酸乙酯和乙酸己酯也有比较明显的反应,EAG相对反应值均达80%以上。在嗅觉定向反应中,橘小实蝇雌雄成虫对丁酸乙酯、乙酸丁酯、乙酸叶醇酯等酯物质具有相同的选择趋向性,但趋向程度有所差异。此外,结合各成熟度李子挥发物萃取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成熟李子中相对含量占比较大的辛酸乙酯、己酸乙酯等酯类物质是造成橘小实蝇雌成虫偏好高成熟度李子上产卵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未来在橘小实蝇新型植物源引诱剂组分筛选,可考虑将该几种酯类物质作为基础组分进行深入研究。

李玲[8](2020)在《树莓种子休眠原因及解除方法的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树莓是多年生半灌木性小浆果果树,其果实具备很高的食用及药用价值,消费需求旺盛,市场前景广阔。杂交育种是树莓育种的主要技术手段,但是树莓种子发芽率低且发芽时间长,影响杂种实生苗的获得。因此本研究以夏果型树莓品种“DNS-1”为材料,从种子的解剖结构,种皮的抑制作用以及种子不同部位(内果皮、种皮、胚与胚乳)抑制物和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四个方面寻找种子休眠的原因,并采用不同浓度硫酸、破皮、外源激素、砂纸研磨、热激、干燥不同时长等多种处理方法与层积时间相结合的方式,寻找解除种子休眠的最佳途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种子的解剖结构观察表明,果实成熟期时采集的种子的内果皮较厚,厚度为133.40μm,约为种皮厚度的5倍,且结构致密,对种皮破皮后,透气透水性增加;胚乳层紧密包裹在胚周围,在果实成熟期时未被胚完全吸收,可能影响种子萌发。说明厚而致密的内果皮和胚乳层是影响种子萌发的首要因素。(2)果实成熟期采集的未冷藏的与冷藏180d的树莓种子其三部分(内果皮、种皮、胚与胚乳)的甲醇提取物对白菜种子的发芽率和胚根生长均有显着抑制作用,两个时期的胚与胚乳部分中含有的抑制物的抑制作用最强,发芽率为12.23%、0%,在进一步分离得到的7个相中,未冷藏种子的内果皮、种皮、胚与胚乳部分的抑制作用明显的分别为B、D相;A、B、F相;G、B相;冷藏180d后对其各个部位的抑制作用最强的主要是A、B、F相。(3)不同冷藏时期的各种内源激素含量变化为:随着果实的成熟和冷藏时间的加长,IAA含量逐渐增多,至冷藏90d时含量减少;ABA含量在白果期下降至最小值,到果实成熟期上升到最大值后又下降;6-BA含量变化在整个时期显着增加;GA3含量在白果期下降至最小值之后显着递增。果实成熟期时内果皮、种皮、胚与胚乳部位中含量最多的均为ABA,而冷藏90d后含量最多的为IAA。(4)硫酸处理是目前对于树莓种子解除休眠最有效的途径,硫酸处理试验中发芽率最高的是用95%硫酸处理10min、层积30d后播种,出苗率达18.00%,其次75%硫酸处理30min、层积90d,出苗率最高为14.67%。(5)破皮试验中,果实成熟期的种子在胚乳端、胚根端、种子背部横切刀口,两周后出苗率为13.04%、0.10%、0,其它处理方法中用外源激素处理、砂纸研磨处理、热激处理、干燥不同时长处理均没有效果。

邹子瑜[9](2020)在《东北地区蔷薇科(Rosaceae)木本植物导管分子形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蔷薇科(Rosaceae)隶属于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蔷薇目(Rosales)。广泛分布于我国各省,共有51属1 000余种。东北地区共有4亚科32属170种54变种15变型。其中木本植物共24属114种32变种15变型,其中48种为栽培种,66种为东北地区野生分布种。本文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东北地区蔷薇科共17属63种木本植物的导管分子的微形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东北地区蔷薇科木本植物导管分子平均长度在161.17-480.20μm之间;导管分子平均直径在18.25-50.13μm之间;导管分子端壁平均角度在46.54-69.41°之间;导管分子平均尾端长度在19.77-59.90μm之间;导管分子平均体积在6.04×104-5.28×105μm3之间。不同生境下,导管分子的长度、直径、端壁面积等形态特征会产生变化。其规律为:导管分子长度会随着海拔、纬度的增加而增加。端壁角度、直径会随着海拔、纬度的增加而变小。对蔷薇科木本植物的单个导管分子体积的对比中发现,同种植物平均单个导管分子体积在不同生境下差异不显着,认为同种植物的需水量较为稳定。故在保持输水量的同时,形态上会有适应生境的变化。2.在对尾端长度的测量中发现,同种植物在不同生境下尾端长度变化不大。尾端长度与导管分子的演化存在一定关系,导管分子越原始尾端越长,尾端越短导管分子进化程度越高。同时发现部分材料尾端存在功能性结构(纹孔),认为导管尾端不同程度上参与横向或纵向的水分运输。3.同种植物导管的类型、纹孔排列方式和穿孔板类型这些结构特征稳定。东北地区蔷薇科木本植物共存在4种类型导管:螺纹、梯纹、网纹与孔纹导管。其中孔纹导管在蔷薇科中普遍存在。除苹果亚科栒子属外,其余其他属木本植物均存在网纹导管。梯纹导管仅在绣线菊亚科中被观察到。共存在2种纹孔式类型:对列式、互列式。并且4个亚科均存在两种纹孔式,共9种仅存在互列式。观察到2种穿孔板类型,梯状穿孔板与单穿孔板。蔷薇亚科均为单穿孔板。苹果亚科仅花楸树中存在梯状穿孔板。绣线菊亚科与李亚科共有8种植物存在梯状穿孔板。4.同种植物在不同生境下穿孔板类型,纹孔式等变化不大,这些结构特征不会随生境的变化而改变。梯纹导管仅在绣线菊亚科中存在;苹果亚科中仅苹果属、梨属与花楸属存在网纹导管;绣线菊、苹果与李亚科部分种存在梯状穿孔板;螺纹加厚在蔷薇亚科与绣线菊亚科中不存在,而在李亚科与苹果亚科中存在。认为这些形态结构特征可以对蔷薇科亚科间分类提供微观分类学支持。5.东北地区蔷薇科的各亚科导管分子的演化程度有所差异:绣线菊亚科含有较为原始的结构特征(即梯纹导管,梯状穿孔板与较长的尾端),认为其导管分子相对原始;而苹果亚科与李亚科少数种(花楸树、黑樱桃等)存在梯状穿孔板,但苹果亚科导管分子总体尾端长度比李亚科长;蔷薇亚科没有发现梯状穿孔板与梯纹导管,且尾端长度相对较短。认为绣线菊亚科导管分子相对原始;苹果亚科导管分子演化程度高于绣线菊亚科,而李亚科与蔷薇亚科导管分子进化程度较高,但综合比较蔷薇亚科导管分子演化成度高于李亚科。对蔷薇科导管分子演化水平的观察研究认为,蔷薇科处于相对进化,但较为初级的阶段。6.通过观察导管分子纹孔式排列,发现蔷薇科植物导管分子横向连接方式种类较多:存在导管直接相连,或通过木纤维、管状分子、木薄壁细胞等间接相连两种连接方式。同时发现导管分子方形排列的纹孔式是导管分子与木薄壁细胞连接的证据。

郭冬月[10](2020)在《山楂叶斑病发病动态、病原物鉴定及田间防治药剂筛选》文中研究指明山楂是蔷薇科中经济价值较高的果树之一。为了更有效的调控山楂叶斑病的发展,本试验首先进行了山楂叶斑病的发病规律的研究,利用调查结果掌握叶斑病的发生动态。其次进行山楂杂交组合瑞丰×新宾软籽的叶斑病病原物的分离,采用传统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确定病原菌的分类地位。最后进行山楂叶斑病的田间防治药剂筛选,采用菌丝生长抑制法,筛选各药剂的不同浓度的防治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山楂叶斑病发生动态的研究结果:感病植株的落叶动态同病斑增加有关,随着叶斑个数的增加,落叶百分数也在逐渐增加;但由于调查的感病植的树势不同,导致落叶时间有先后之分。山楂杂交后代瑞丰×新宾软籽的感病植株从病斑出现到落叶需要20 d左右。(2)对山楂杂交组合瑞丰×新宾软籽的感病植株叶片进行病原菌分离,从山楂叶片的感病部位获得致病菌,经过分离纯化后完成柯赫氏法则回接试验、形态学鉴定及DNA同源序列比对,初步确定山楂叶斑病的病原物为腔孢纲的巨腔茎点霉(Phoma macrostoma)。(3)通过将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稀释,每种药剂的稀释倍数分别为500、800、1000,对接种S1菌株的山楂回交组合21号(瑞丰×新宾软籽)×新宾软籽和山楂杂交组合瑞丰×新宾软籽的感病植株进行山楂叶斑病的田间施药,实验结果表明,甲基硫菌灵500倍液的防治效果最好,为49.12%,代森锰锌1000倍液的防治效果最差,为18.75%,这三种药剂的其他浓度都对S1菌株的生长有抑制作用,防治效果在甲基硫菌灵500倍液和代森锰锌1000倍液之间。

二、山楂果实生长发育特性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楂果实生长发育特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药用植物多农残重金属的大样本检测及综合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药用植物外源性有害残留物污染情况
        1.1 农残及重金属超标问题普遍
        1.2 农残及重金属主要类型及危害
        1.3 农残及重金属产生途径
    2. 药用植物农残及重金属的检测方法
        2.1 农残前处理方法
        2.2 农残检测方法
        2.3 重金属前处理方法
        2.4 重金属检测方法
    3. 农残及重金属的标准与风险评估
        3.1 外源性有害残留物的限量标准
        3.2 药用植物外源性有害残留物风险评估总则
        3.3 农残及重金属的暴露评估
    参考文献
前言
    1.选题背景
    2.研究内容
    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药用植物的多农药残留检测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样品前处理
        2.2 UPLC-MS/MS条件
        2.3 APGC-MS/MS条件
    3. 数据分析
        3.1 检出率的计算
        3.2 超标率的计算
        3.3 农残相关参数来源
    4. 结果与分析
        4.1 药用植物中农残的检出率
        4.2 药用植物中禁用农药检出率
        4.3 药用植物中农残的超标率
第三章 药用植物多残留农药的综合风险评估
    1. 数据分析方法
        1.1 膳食风险评估
        1.2 风险安全序数
        1.3 健康影响评估
    2. 结果与分析
        2.1 膳食风险评估
        2.2 风险安全序数
        2.3 健康影响评估
    3. 讨论
第四章 药用植物的重金属检测
    1. 实验材料
        1.1 样品采集
        1.2 对照品储备液的制备
        1.3 对照品标准曲线的制备
        1.4 内标溶液的制备
    2. 实验方法
        2.1 样品前处理
        2.2 仪器与试剂
        2.3 仪器条件
        2.4 方法学指标
    3. 数据分析
        3.1 重金属的检出率
        3.2 重金属的超标率
    4. 结果与分析
        4.1 重金属的检出率
        4.2 重金属的超标率
第五章 药用植物重金属的综合风险评估
    1. 数据分析
        1.1 膳食风险评估
        1.2 非癌症风险评估
        1.3 癌症风险评估
    2. 结果与分析
        2.1 膳食风险评估
        2.2 非癌症风险评估
        2.3 癌症风险评估
    3. 讨论
总结与展望
    1. 结论
    2. 创新性
    3. 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研究生期间成果
附录
    表S1 药用植物中常检出农残的国际标准
    表S2.1 LC-MS/MS检测的1000批次药用植物样本清单
    表S2.2 GC-MS/MS检测的771批次药用植物样本清单
    表S3.1 136种农残及其相关参数列表
    表S3.2 LC-MS/MS检测的98种标准曲线及R~2
    表S3.3 GC-MS/MS检测的44种标准曲线及R~2
    表S3.4 LC-MS/MS检测的98种农残的保留时间及离子对
    表S3.5 GC-MS/MS检测的44种农残的保留时间及离子对
    表S4 136种农残的检出率及超标率
    表S5 药用植物中检出农药个数、禁用农药个数及超标农药个数
    表S6 1773批次药用植物重金属检测清单及检测结果
    表S7.1 ICP-MS测定薄荷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2 ICP-MS测定穿心莲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3 ICP-MS测定大青叶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4 ICP-MS测定枸杞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5 ICP-MS测定广金钱草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6 ICP-MS测定红花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7 ICP-MS测定金银花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8 ICP-MS测定菊花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9 ICP-MS测定款冬花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10 ICP-MS测定连翘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11 ICP-MS测定木瓜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12 ICP-MS测定女贞子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13 ICP-MS测定蒲公英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14 ICP-MS测定山银花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15 ICP-MS测定山茱萸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16 ICP-MS测定酸枣仁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17 ICP-MS测定吴茱萸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18 ICP-MS测定五味子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19 ICP-MS测定鱼腥草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20 ICP-MS测定栀子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21 ICP-MS测定枳壳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22 ICP-MS测定紫苏叶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23 ICP-MS测定车前草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图S1.1 五种药用部位中五种重金属的主成分分析(PCA)
    图S1.2 32个产区中五种重金属的主成分分析(PCA)
    图S2 五种药用部位中五种重金属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
    图S3 五种药用部分五种重金属的相似性分析(ANOSIM)
    图9、10、11的图注
中医药科技查新报告书

(2)山楂叶片黄酮含量生长季的动态变化及关键时期QTL定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1.1.1 黄酮类物质在植物中的动态变化研究进展
        1.1.2 山楂黄酮类物质的种类
        1.1.3 黄酮类物质的作用
        1.1.4 黄酮类物质的提取方法
        1.1.5 黄酮类物质的测定方法
    1.2 遗传图谱与数量性状的基因定位(QTL)
        1.2.1 果树遗传图谱的研究
        1.2.2 QTL定位作图的原理
        1.2.3 果树QTL定位的研究进展
        1.2.4 植物动态QTL定位的研究进展
        1.2.5 QTL定位的作图方法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生长季山楂叶片黄酮含量的动态变化分析
    2.1 试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试验仪器、材料与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山楂叶片的预处理
        2.2.2 山楂叶片黄酮的提取
        2.2.3 对照品的制备
        2.2.4 色谱条件的确定
        2.2.5 标准曲线的建立
        2.2.6 黄酮含量的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标准曲线的建立
        2.3.2 山楂叶中各时期的黄酮含量的测定
    2.4 讨论
第三章 山楂叶片黄酮含量三个关键时期QTL定位分析
    3.1 试验材料
        3.1.1 植物材料
        3.1.2 试验仪器、材料与试剂
    3.2 试验方法
        3.2.1 山楂叶片的预处理
        3.2.2 山楂叶片黄酮的提取液的制备
        3.2.3 对照品的制备
        3.2.4 色谱条件的确定
        3.2.5 标准曲线的建立
        3.2.6 黄酮含量的测定
        3.2.7 黄酮含量的QTL定位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标准曲线的建立
        3.3.2 五种黄酮单体标准样品的标准曲线
        3.3.3 山楂叶片黄酮含量频率分布
        3.3.4 山楂叶片黄酮含量的QTL定位分析
    3.4 讨论
        3.4.1 数量性状基因的时空表达性
        3.4.2 QTL定位的准确性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3)辽宁主栽山楂品种特征差异与主要功能性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山楂概述
        1.1.1 山楂种质资源简介
        1.1.2 中国山楂栽培史
    1.2 山楂品质特性研究现状
    1.3 山楂主要功能性成分研究现状
        1.3.1 山楂黄酮
        1.3.1.1 黄酮功效研究
        1.3.1.2 山楂黄酮研究现状
        1.3.2 山楂多酚
        1.3.2.1 多酚功效研究
        1.3.2.2 山楂多酚研究现状
        1.3.3 山楂花色苷
        1.3.3.1 花色苷功效研究
        1.3.3.2 山楂花色苷研究现状
    1.4 山楂国内外加工及应用现状
    1.5 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山楂的品种特性差异研究
    2.1 材料与设备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感官总评
        2.2.2 颜色的测定
        2.2.3 口味的测定
        2.2.4 硬度的测定
        2.2.5 果形指数的测定
        2.2.6 果肉比率
        2.2.7 可滴定酸含量
        2.2.8 可溶性糖含量
        2.2.9 糖酸比
        2.2.10 数据统计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品种山楂的感官总评
        2.3.2 不同品种山楂的颜色测定结果
        2.3.3 不同品种山楂的电子舌测定结果
        2.3.4 不同品种山楂的硬度测定结果
        2.3.5 不同品种山楂的果形指数
        2.3.6 不同品种山楂的果肉比率
        2.3.7 不同品种山楂的可滴定酸含量
        2.3.8 不同品种山楂的可溶性糖含量
        2.3.9 不同品种山楂的糖酸比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山楂主要功能性成分研究
    3.1 材料与设备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山楂黄酮、多酚和花色苷的含量测定
        3.2.1.1 山楂总黄酮的含量
        3.2.1.2 山楂总多酚含量
        3.2.1.3 山楂总花色苷含量
        3.2.2 山楂主要黄酮组分含量
        3.2.2.1 山楂黄酮样品溶液的配置
        3.2.2.2 混合对照品溶液的配置与绘制标准曲线
        3.2.2.3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3.2.3 山楂主要多酚组分含量
        3.2.3.1 山楂多酚样品溶液的配置
        3.2.3.2 混合对照品溶液的配置与绘制标准曲线
        3.2.3.3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3.2.4 山楂主要花色苷组分含量
        3.2.4.1 山楂花色苷样品溶液的配置
        3.2.4.2 混合对照品溶液的配置与绘制标准曲线
        3.2.4.3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3.2.5 数据统计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品种山楂总黄酮、总多酚、总花色苷含量测定结果
        3.3.2 不同品种山楂的主要黄酮组分含量的测定结果
        3.3.3 不同品种山楂的主要多酚组分含量的测定结果
        3.3.4 不同品种山楂的主要花色苷组分含量的测定结果
        3.3.5 山楂各品质特性及主要功能性成分相关性分析
        3.3.6 不同山楂品种聚类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转录组和QTL定位的葡萄果实质地候选基因挖掘及其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果实成熟软化研究进展
        1.1.1 果实成熟软化与细胞壁结构和组分关系
        1.1.2 果实成熟软化与细胞壁降解酶的关系
        1.1.3 果实成熟软化与扩展蛋白与转录因子的关系
    1.2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葡萄果实生长发育研究中的应用
    1.3 葡萄遗传图谱构建及重要性状QTL定位
        1.3.1 葡萄遗传图谱构建
        1.3.2 葡萄重要性状的QTL定位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葡萄果实质地遗传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2 个杂交群体果皮硬度遗传分析
        2.2.2 2 个杂交群体果皮破裂距离遗传分析
        2.2.3 2 个杂交群体果肉硬度遗传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不同质地葡萄转录组差异及候选基因挖掘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果实发育过程中总糖、总酸、果胶及果实质地变化
        3.2.2 果实发育过程中果肉硬度与其他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3.2.3 转录组测序数据统计分析
        3.2.4 差异表达基因鉴定与分析
        3.2.5 共表达网络分析筛选鉴定候选基因
        3.2.6 候选基因的qPCR验证
    3.3 讨论
        3.3.1 葡萄果实质地测定方法
        3.3.2 果胶变化与不同质地形成的关系
        3.3.3 果胶降解酶基因与葡萄不同质地形成的关系
        3.3.4 扩展蛋白和XTH与葡萄不同质地形成的关系
        3.3.5 WAKs基因与葡萄不同质地形成的关系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重测序的遗传图谱构建及果实质地QTL定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DNA 浓度和质量的检测
        4.2.2 ‘红地球’ב玫瑰香’杂交后代真假杂种鉴定
        4.2.3 测序原始数据的质量控制
        4.2.4 SNP标记的开发及遗传图谱构建
        4.2.5 果实质地性状QTL定位及候选基因发掘
    4.3 讨论
        4.3.1 遗传图谱质量评估
        4.3.2 葡萄果实质地QTL定位
        4.3.3 葡萄果实质地相关候选基因研究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5)紫荆种子休眠解除过程中生理生化变化及分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种子休眠的类型
    1.2 种子休眠的原因
        1.2.1 种皮引起的休眠
        1.2.2 胚休眠
        1.2.3 内源抑制物的存在
        1.2.4 综合性休眠
    1.3 种子休眠机理的研究进展
        1.3.1 呼吸途径调控学说
        1.3.2 激素调控学说
        1.3.3 能量调控学说
        1.3.4 光敏素学说
        1.3.5 基因调控学说
    1.4 转录组测序在种子休眠解除中的应用
    1.5 蛋白组学在种子休眠解除中的应用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1 紫荆的研究进展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紫荆种子休眠解除过程中生理生化的变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紫荆种子低温层积处理
        2.1.3 紫荆种子休眠解除过程中贮藏物质的变化
        2.1.4 紫荆种子休眠解除过程中呼吸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2.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紫荆种子休眠解除过程中贮藏物质的变化
        2.2.2 紫荆种子休眠解除过程中呼吸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2.3 讨论
        2.3.1 紫荆种子中贮藏物质与休眠的关系
        2.3.2 紫荆种子中淀粉酶活性与休眠的关系
        2.3.3 紫荆种子中呼吸关键酶活性与休眠的关系
第三章 紫荆种子休眠解除过程中内源抑制物的鉴定及定量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紫荆种子低温层积处理
        3.1.3 紫荆种子发芽率测定
        3.1.4 紫荆种子不同部位抑制物的提取
        3.1.5 紫荆种子不同部位抑制物生物活性测定
        3.1.6 紫荆种子不同部位内源抑制物的GC-MS定性鉴定
        3.1.7 发芽抑制物的半抑制浓度(IC_(50))测定
        3.1.8 标准曲线制备
        3.1.9 休眠解除中紫荆种子内源抑制物含量的变化
        3.1.10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休眠解除过程中紫荆种子发芽率的变化
        3.2.2 紫荆种子种皮和胚乳浸提液对白菜籽发芽的影响
        3.2.3 紫荆种子不同部位内源抑制物的GC-MS定性鉴定
        3.2.4 内源抑制物半抑制浓度(IC_(50))
        3.2.5 紫荆种子内源抑制物标准品回归方程线性拟合
        3.2.6 休眠解除过程中紫荆种子内源抑制物含量的动态变化
    3.3 讨论
        3.3.1 内源抑制物与紫荆种子休眠的关系
        3.3.2 紫荆种子中内源抑制物存在的部位
        3.3.3 紫荆种子中内源抑制物的种类
第四章 紫荆种子休眠解除过程中植物激素含量的变化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紫荆种子低温层积处理
        4.1.3 内源激素的提取
        4.1.4 内源激素含量的测定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紫荆种子休眠解除过程激素含量的变化
        4.2.2 紫荆种子休眠解除过程激素含量比值的变化
    4.3 讨论
        4.3.1 ABA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4.3.2 GA含量的变化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4.3.3 IAA与种子休眠解除的关系
        4.3.4 JA与种子休眠的关系
        4.3.5 休眠解除过程中各激素含量比值的变化
第五章 紫荆种子休眠解除转录组学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仪器设备
    5.2 试验方法
        5.2.1 紫荆种子样品的准备
        5.2.2 样品总RNA提取
        5.2.3 样品总RNA检测
        5.2.4 文库构建
        5.2.5 文库质控
        5.2.6 上机测序
        5.2.7 生物信息学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紫荆种子总RNA的提取与检测
        5.3.2 紫荆种子转录组测序
        5.3.3 Unigene的功能注释
        5.3.4 Unigene的 GO富集
        5.3.5 Unigene的 KOG富集
        5.3.6 Unigene的 KEGG富集
        5.3.7 SSR分析
        5.3.8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5.3.9 RNA-seq整体质量评估
        5.3.10 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5.3.11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及筛选
        5.3.12 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
        5.3.13 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
        5.3.14 差异基因筛选
    5.4 讨论
        5.4.1 紫荆种子休眠解除转录组文库的构建
        5.4.2 紫荆种子休眠解除过程中转录组的变化
第六章 紫荆种子休眠解除蛋白组学分析
    6.1 试验材料
    6.2 试验方法
        6.2.1 样品准备
        6.2.2 紫荆种子蛋白组提取和肽段酶解
        6.2.3 液相串联质谱分析
        6.2.4 蛋白质鉴定和定量分析
        6.2.5 生物信息学分析
        6.2.6 转录组与蛋白组学联合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质谱鉴定的基本结果
        6.3.2 样品中差异表达蛋白的鉴定
        6.3.3 差异表达蛋白的GO分析
        6.3.4 差异表达蛋白的KEGG通路注释
        6.3.5 转录组和蛋白组学的联合分析
    6.4 讨论
        6.4.1 Label free蛋白组学鉴定结果
        6.4.2 休眠和解除休眠紫荆种子间差异表达蛋白的分析
        6.4.3 休眠和解除休眠紫荆种子转录-蛋白联合分析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本文创新点
    7.3 本文研究不足及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6)枣着色过程中果皮结构及色素积累相关组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果实类黄酮类色素研究进展
        1.1 果实类黄酮类色素的种类及功能
        1.1.1 果实类黄酮类色素的种类
        1.1.2 果实类黄酮类色素的功能
        1.2 果实类黄酮类色素的生物合成及调控机制
        1.2.1 类黄酮类色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及结构基因
        1.2.2 类黄酮类色素合成的转录调控
        1.3 苯丙氨酸分支代谢木质素的生物合成及调控机制
        1.3.1 木质素生物合成途径
        1.3.2 结构基因对类黄酮类色素和木质素合成的调控
        1.3.3 转录因子对类黄酮类色素和木质素合成的调控
    2 枣红色素研究进展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冬枣果皮着色过程中营养成分含量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材料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3 方法
        1.3.1 含水量的测定
        1.3.2 可溶性糖的测定
        1.3.3 非水溶性纤维的测定
        1.3.4 总类黄酮的测定
        1.3.5 总类胡萝卜素的测定
        1.3.6 总皂苷的测定
        1.3.7 有机酸的测定
        1.3.8 氨基酸的测定
        1.3.9 cAMP和cGMP的测定
        1.3.10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冬枣果皮着色过程中含水量变化
        2.2 冬枣果皮着色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2.3 冬枣果皮着色过程中非水溶性纤维含量变化
        2.4 冬枣果皮着色过程中总类黄酮、总类胡萝卜素和总皂苷含量变化
        2.5 冬枣果皮着色过程中氨基酸含量变化
        2.6 冬枣果皮着色过程中有机酸含量变化
        2.7 冬枣果皮着色过程中cAMP和cGMP含量变化
        2.8 冬枣果皮营养成分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冬枣不同着色期果皮细胞结构特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材料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3 试验方法
        1.3.1 冬枣果皮组织解剖结构的观察
        1.3.2 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冬枣果皮细胞组成
        2.2 冬枣果皮着色过程中细胞动态变化
        2.2.1 冬枣果皮细胞层数及厚度变化
        2.2.2 不同着色期冬枣果皮细胞动态变化
        2.3 冬枣果皮色素沉积部位的观察
        2.4 冬枣果皮着色过程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的变化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冬枣果皮类黄酮类色素生物合成与调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材料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3 试验方法
        1.3.1 代谢组分析方法
        1.3.2 转录组分析方法
        1.3.3 实时荧光定量(qRT-PCR)
    2 结果与分析
        2.1 冬枣果皮不同着色期的广靶代谢组差异分析
        2.1.1 不同着色期样品间的相关性检验
        2.1.2 着色期果皮与未着色期果皮差异代谢物的鉴定
        2.1.3 冬枣果皮不同着色期差异代谢物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
        2.1.4 冬枣果皮不同着色期类黄酮类代谢物的表达模式
        2.2 冬枣果皮不同着色期的转录组分析
        2.2.1 冬枣果皮不同着色期样品测序数据的评估
        2.2.2 冬枣果皮不同着色期样品间的相关性检验
        2.2.3 冬枣果皮不同着色期差异基因统计分析
        2.2.4 冬枣果皮不同着色期差异表达基因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
        2.2.5 调控冬枣果皮着色中类黄酮合成途径相关转录因子分析
        2.3 冬枣果皮类黄酮类色素合成途径的重建及关键合成基因的鉴别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冬枣果皮着色过程中木质素生物合成与调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冬枣果皮细胞壁主要构成成分在着色过程中的含量变化
        2.2 冬枣果皮不同着色期差异基因GO功能富集分析
        2.3 调控冬枣果皮着色中木质素合成相关转录因子分析
        2.3.1 MYB转录因子家族分析
        2.3.2 NAC转录因子家族分析
        2.4 冬枣果皮木质素合成途径中相关代谢物和结构基因分析
        2.4.1 冬枣果皮木质素合成相关代谢物在果皮着色过程中的表达分析
        2.4.2 冬枣果皮木质素合成相关结构基因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7)贺州市李子主产区橘小实蝇种群动态及其转移为害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广西李产业的发展现状
        1.1.1 李概述
        1.1.2 广西品种区域分布及栽培面积
        1.1.3 市场价值及产业发展
    1.2 橘小实蝇的发生及扩散为害研究进展
        1.2.1 橘小实蝇迁移能力与种群动态
        1.2.2 橘小实蝇的寄主选择及转移为害规律
    1.3 橘小实蝇越冬耐寒性
        1.3.1 种群与发育历期对橘小实蝇越冬耐寒性的影响
        1.3.2 降水量对橘小实蝇越冬特性的影响
        1.3.3 寄主对橘小实蝇越冬特性的影响
    1.4 橘小实蝇对寄主挥发性物质趋性效应
        1.4.1 橘小实蝇对寄主挥发性物质行为反应
        1.4.2 橘小实蝇对寄主挥发性物质电生理反应
        1.4.3 植物挥发在实蝇类害虫综合防控应用
    1.5 李树橘小实蝇的发生及防治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李子主产区内橘小实蝇种群消长动态调查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地点及基本情况
        2.1.3 研究方法
        2.1.4 气象数据来源
    2.2 李子主产区橘小实蝇在不同寄主果树间的转移为害规律调查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地点
        2.2.3 调查方法
    2.3 李子主产区橘小实蝇越冬特性研究
        2.3.1 实验材料
        2.3.2 实验地点
        2.3.3 研究方法
    2.4 橘小实蝇对寄主水果的产卵选择研究
        2.4.1 实验材料
        2.4.2 实验设备
        2.4.3 实验方法
    2.5 橘小实蝇对李子果实挥发性物质趋性研究
        2.5.1 供试材料
        2.5.2 实验设备及试剂
        2.5.3 实验方法
    2.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6.1 气象因素与种群发生量
        2.6.2 橘小实蝇对寄主水果的产卵选择
        2.6.3 触角电位EAG与嗅觉行为反应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李子主产区橘小实蝇种群消长规律
        3.1.1 李子基地各类果园挂果期
        3.1.2 橘小实蝇种群数量消长规律
        3.1.3 橘小实蝇种群消长动态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
    3.2 李子主产区橘小实蝇成虫转移为害规律
    3.3 李子主产区橘小实蝇的越冬特性
        3.3.1 越冬虫态
        3.3.2 越冬蛹在不同果园土层的分布
    3.4 橘小实蝇对寄主水果的产卵特性
        3.4.1 橘小实蝇对同时期不同挂果寄主的产卵选择
        3.4.2 橘小实蝇对不同成熟度李子的产卵选择
        3.4.3 不同成熟度李子生理指标对橘小实蝇产卵选择的影响
    3.5 橘小实蝇对李子果实挥发物的趋性
        3.5.1 不同成熟度李子果实挥发物提取与测定
        3.5.2 橘小实蝇雌雄成虫对不同成熟度李子挥发物粗提物的触角电位反应
        3.5.3 橘小实蝇雌雄成虫对11种标样物质的触角电位反应
        3.5.4 橘小实蝇雌雄成虫对11种标样物质的行为反应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2.1 李子主产区橘小实蝇种群消长规律
        4.2.2 李子主产区内橘小实蝇种群转移为害规律
        4.2.3 李子主产区内橘小实蝇的越冬特性
        4.2.4 橘小实蝇对寄主果实的产卵选择
        4.2.5 橘小实蝇对李子挥发性物质的趋性
    4.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树莓种子休眠原因及解除方法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树莓概述
    1.2 果树种子休眠原因研究进展
        1.2.1 种子休眠分类
        1.2.2 抑制物对种子休眠的影响
        1.2.3 内源激素对种子休眠的影响
        1.2.4 环境因素对种子休眠的影响
        1.2.5 树莓种子休眠原因研究进展
    1.3 解除果树种子休眠方法研究进展
        1.3.1 解除果树种子休眠方法
        1.3.2 解除树莓种子休眠方法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试验主要仪器与设备药品
    2.3 方法
        2.3.1 种子显微结构的观察
        2.3.2 种皮的抑制作用研究
        2.3.3 验证种子抑制物的生物测定
        2.3.4 种子内源激素含量测定
        2.3.5 硫酸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3.6 .其它不同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种子休眠原因方面的研究
        3.1.1 种子显微结构的观察
        3.1.2 种皮的抑制作用研究
        3.1.3 验证种子抑制物的生物测定
        3.1.4 种子内源激素含量测定
    3.2 解除种子休眠方法研究
        3.2.1 硫酸处理
        3.2.2 其它不同方法处理
4 讨论
    4.1 树莓种子休眠原因
        4.1.1 种皮因素
        4.1.2 胚和胚乳因素
        4.1.3 种子抑制物因素
        4.1.4 种子内源激素因素
    4.2 解除种子休眠方法
    4.3 关于种子层积时间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东北地区蔷薇科(Rosaceae)木本植物导管分子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蔷薇科植物的研究现状
        1.1.1 系统分类学
        1.1.2 形态解剖学
        1.1.3 分子生物学
    1.2 导管分子研究现状
        1.2.1 分类学及演化
        1.2.2 环境的适应性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材料
    2.2 研究方法
        2.2.1 树脂复型法
        2.2.2 Jeffery离析法
    2.3 统计学分析方法
    2.4 导管分子描述术语
第3章 导管分子的形态
    3.1 引言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长度
        3.2.2 直径
        3.2.3 的端壁倾斜角度
        3.2.4 尾端长度
        3.2.5 体积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导管分子的结构
    4.1 引言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绣线菊亚科
        4.2.2 苹果亚科
        4.2.3 蔷薇亚科
        4.2.4 李亚科
    4.3 讨论
        4.3.1 导管分子结构差异
        4.3.2 各亚科内导管分子结构差异
        4.3.3 导管分子演化程度比较
        4.3.4 导管分子结构差异与环境适应
    4.4 小结
研究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及说明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山楂叶斑病发病动态、病原物鉴定及田间防治药剂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山楂概况
        1.1.1 山楂在世界范围的分布及价值
        1.1.2 山楂的种及品种
    1.2 山楂叶斑病的研究
        1.2.1 山楂叶斑病的发生及危害症状
        1.2.2 病害循环
        1.2.3 影响发病的因素
    1.3 病原菌真菌分类研究现状
        1.3.1 茎点霉菌属的分类
        1.3.2 传统形态学分类鉴定
        1.3.3 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及应用
    1.4 山楂叶斑病防治技术研究
        1.4.1 农业防治
        1.4.2 化学防治
    1.5 研究主要内容和目的意义
第二章 山楂叶斑病发病动态调查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山楂叶斑病落叶动态的调查
        2.2.2 山楂叶斑病斑点动态的调查
        2.2.3 山楂叶斑病抗性遗传规律调查
    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1 山楂叶斑病落叶动态的调查结果
        2.3.2 山楂叶斑病斑点调查结果
        2.3.3 山楂叶斑病抗性遗传规律
    2.4 讨论
第三章 山楂叶斑病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山楂叶斑病田间调查及病叶的采集
    3.2 试验方法
        3.2.1 病原菌的菌株的分离、培养和纯化
        3.2.2 致病性的测定
        3.2.3 病原菌的形态学鉴定
        3.2.4 病原菌PCR扩增和序列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病害症状观察
        3.3.2 病原菌致病性检测
        3.3.3 病原菌的形态学观察
        3.3.4 鉴定依据及结果
        3.3.5 致病菌的DNA-ITS序列分析
    3.4 讨论
第四章 山楂叶斑病病原菌防治药剂筛选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试验结果
    4.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山楂果实生长发育特性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药用植物多农残重金属的大样本检测及综合风险评估[D]. 骆璐.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山楂叶片黄酮含量生长季的动态变化及关键时期QTL定位分析[D]. 赵一迪.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
  • [3]辽宁主栽山楂品种特征差异与主要功能性成分研究[D]. 白婧.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6)
  • [4]基于转录组和QTL定位的葡萄果实质地候选基因挖掘及其功能分析[D]. 马丽.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
  • [5]紫荆种子休眠解除过程中生理生化变化及分子机理研究[D]. 高云鹏. 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6]枣着色过程中果皮结构及色素积累相关组分研究[D]. 张琼.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1)
  • [7]贺州市李子主产区橘小实蝇种群动态及其转移为害规律[D]. 李媛. 广西大学, 2020
  • [8]树莓种子休眠原因及解除方法的探究[D]. 李玲.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9]东北地区蔷薇科(Rosaceae)木本植物导管分子形态研究[D]. 邹子瑜.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10]山楂叶斑病发病动态、病原物鉴定及田间防治药剂筛选[D]. 郭冬月.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0(12)

标签:;  ;  ;  ;  ;  

山楂果实生长发育特性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