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合同是否具有法律约束力

我们的合同是否具有法律约束力

一、我们订的合同是否有法律效力(论文文献综述)

朱晓军[1](2022)在《中国农民城》文中研究说明2019年9月,浙江龙港市正式挂牌成立,实现了从中国第一座"农民城"到全国首个"镇改市"的历史性跨越。朱晓军将目光聚焦于这座奇迹之城,历时两年,对龙港"造城者"群体进行了深入采访与书写。从一路带领龙港发展的陈定模、李其铁,到进城创业一心创造财富的陈智慧、杨恩柱……《中国农民城》用一个个人物揭开龙港成长之谜,在呈现个体命运的同时,尽显龙港在历史发展中的风起云涌。朱晓军用朴素的创作风格和真诚的叙事力量谱写了龙港传奇,细致而宏观,轻盈而厚重,龙港这座城在他笔下发出了别样光芒。

郭龑喆[2](2020)在《项目的不确定性对中国式关系治理和合同治理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周婷[3](2020)在《本地新闻编译中新闻价值的语境重构 ——Shenzhen Daily新闻编译实习报告》文中提出新闻编译这个术语,表明的正是翻译与编辑两者的关系。新闻编译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不同语境之间的意义转换,在本报告中具体体现为从中文报纸的新闻生产语境到Shenzhen Daily外国读者的接受语境。本报告中的语料和分析数据来自于笔者在深圳报业集团旗下Shenzhen Daily英文报实习期间(2019年7月22日至8月22日)编译的38篇新闻稿件和对应的中文报道。本报告基于对深圳本地报纸刊登的中文新闻稿件和编译的三种英文版本(笔者所编译的初稿、报社指导老师的修改稿以及外专和编辑的定稿)的对比分析,发现在新闻编译意义转换的过程中,新闻价值发生了改变。通过对编译的38篇新闻稿件进行新闻价值分类,研究了在本地新闻编译中如何通过语境重构实现目标读者的新闻价值。在重构目标语文本的过程中,结合具体编译文本,进一步概括了多种编译策略在新闻编译中的使用,包括信息删减、信息重组和信息概括等。研究发现,为满足目标读者不同的新闻价值需要通过语境重构来实现。语境重构应用于编译新闻标题、导语和主体当中。

王国兵[4](2019)在《马克思实践概念生成研究》文中认为理论与现实的对立是哲学史的中心问题之一。以往学者在对理论为什么与现实对立和理论为什么总是在忽略现实的研究中,对理论与现实做了偏颇式诠释。这种诠释导致理论与现实的对立和紧张,并表现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各种“常识性悖谬”,但是如何更好揭示这个悖谬导致的疑惑。以往不同学者表达了不同的观点,而马克思把它引向了人类的具体实践和总体实践的视域中,并通过揭示实践在竞合同进内的历史性张力来解决理论与现实之间的绝对性对立和紧张,其原因是历史性张力是实践概念生成的原始动力。如何理解马克思用实践的竞合同进解决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对立和紧张,这个问题实际就是如何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实践概念的生成问题。针对以上难题,马克思实际上提出了四个问题。在对这四个问题的研究中,运用理论与现实竞合同进的实践历史性方法揭示实践概念生成的逻辑。然而,如何理解这四个问题之间的逻辑生成关系,成为本论文的重要问题。我认为这四重关系之间既有认识论层次的问题递进逻辑,又有历史唯物主义自身的实践逻辑,同时也具有马克思哲学史的整体性逻辑。这意味着这四个问题的转换并不是简单的并列式罗列,而是递进式的综合和继承性的综合,必须要清楚这种逻辑必然,因为罗列式的理解并不是我自已的想法。马克思从时代哲学问题属性的论辩中抽象出感性与理性之间何谓本性的哲学问题,并从时代现实中证实了理性逻辑与现实逻辑之间的对立问题。首先,马克思按照哲学史中“理论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批判了思辨竹学构造的虚假现实,并用竞合同进的实践逻辑生成了感性的实践现实,并把它作为实践概念生成的奠基性范畴。其次,马克思紧扣时代现实的在场性特征,指出时代的现实形态实际上指向宗教化的现实交互性关系,或者说,基督教的宗教现实。他从宗教现实和抽象理论中提出了“人与宗教的关系”,并指出这个关系是时代问题的聚焦。他批判了基督教的根本观念即“上帝创造人”,肯定了费尔巴哈的“人创造了上帝”的观点,并指出费尔巴哈关于“现实的人”困乏和欠缺。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现实的人一自然性”进行了结构性的批判,指出“现实的人-实践”属性,并在这个基础上屮成了实践性的“现实的人”。再次,马克思在强调的“现实的人”的实践属性过程中,发现费尔巴哈式的“现实的人-自然性”和黑格尔的“现实的人-理性”实际是脱离实践的,或者说是用理论对现实的强制性符合。马克思指出“现实的人”的实践指向现实的生活世界,并对实践的现实生活世界进行分析后,批判黑格尔的政治国家决定市民社会的思想,发现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的思想。通过批判提出实践的“现实的人”的时代现实性问题指向“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的关系”。同时,马克思重点研究了市民社会现实属性即“私有关系”,并在批判市民社会本质属性中生成了“人类社会范畴”。最后,马克思在资本生产逻辑和价值生产逻辑的研究中,发现现实的人的社会规定性呈现为“劳动-生产”,但是在资本生产逻辑中的劳动并不是劳动本质规定的实现,而是异化。他就指出政治经济学的重要问题之一是研究“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关系”,围绕这个问题精细化地研究了资本生产逻辑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并对资本生产逻辑导致劳动的异化进行了批判,并在这种批判中生成“实践劳动”的范畴。总之,马克思通过运用批判与生成的实践竞合同进推动“四个问题”的转换,并且每一次转换都综合着前面范畴的意涵,从而生成新的实践概念。具体说,马克思实践概念生成就是在对现实问题的研究中生成的,同时还是伴随着人类世界自身的辩证法逻辑不断地生成,并在这种实践中对人类-世界命运问题给出历史性和现实性的回答。这种回答的启示就是理论和现实是在实践竞合同进中根据历史内在的多元张力不断地生成,不断地在现实的人类的革命创造中生成实践的多元共生形态。

王媛[5](2019)在《西江千户苗寨旅店业外来经营者与当地社会互动研究》文中提出贵州省西江千户苗寨作为中国西南地区较为典型的少数民族村寨之一,最近二十年的旅游发展如火如荼,以旅游经济为主体的民族村寨逐步形成。越来越多的外来经营者进入其中,通过从事旅游相关服务来获取收益,其中旅店从业者数量尤为突出。西江苗寨旅店经营者有70%以上为外来者,他们既不同于本地人也不同于游客,更像是一群“暂住者”,他们在西江千户苗寨居住的时间长短取决于所从事的旅店效益与成败。对于本地人而言,他们是外来者,而对于普通游客来说,他们是“本地人”或“东道主”。他们透过租房、合作建房、旅店经营等与当地产生社会交往,并在互动过程中形成各种关系。本文通过田野调查和查阅相关文献,以旅店业外来经营者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他们与当地所进行的互动过程,进而讨论旅游发展背景下西江当下社会关系的主要特点。通过研究发现:由于旅游开发和旅店业外来经营者的介入,首先与当地人形成房屋租赁关系、合作建房关系、用工雇佣关系等,由于经济利益目标诉求、文化背景不同等,出现与当地人结成联盟关系或产生矛盾冲突。其次,旅店业外来经营者大多以逐利为目的,谋求利润最大化是其基本诉求,为了较短时间内获利或收回投入成本,在经营中出现有损于东道主的一些经营策略,将风险转嫁给了真正的东道主的现象,对西江当地社会关系的稳定性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和动摇。总之,旅店业外来经营者群体的增加,一方面在西江千户苗寨滋生出“暂居东道主”和“本土东道主”的复杂社会交往关系;另一方面,西江原有的传统血缘和地缘关系并没有完全被边缘化,以往的社会关系运作模式和传统人情观念也在渐变中持续。这样两种关系不断拓展,共同维系着西江当下的社会关系结构。两种关系在动态的过程中互相调适,既是受到外部推力的顺势而为,也是传统社会的自我更新。

万祥春[6](2018)在《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研究》文中认为自鸦片战争以来,旧中国在近现代历史上落后挨打,饱受列强的反复侵略,其中绝大多数侵略都来自于海洋。中国人民对这些海洋侵略深恶疼绝,对海洋安全的渴求十分强烈,无数仁人志士在反对海洋侵略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提出了各种海洋安全观,但这些探索受到种种制约,最后都失败了。自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公布以来,中国与周边国家发生了一系列海洋争端,要实现海洋安全,就必须用海洋安全观来指导海洋安全实践,并在海洋安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更好地促进海洋安全目标的实现。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海洋安全观是总体国家安全观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的实践、发展和完善,不仅有利于实现国家海洋安全,更有利于促进国家总体安全。本论文的研究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概念部分,为论文的研究奠定了概念基础,由第一章构成。安全是指主观和客观上没有威胁、事物保持平稳发展的状态。安全观是指安全主体对自身所面临的客观安全状况和环境的理性认识,是人们关于安全的信念、理想、追求、认识和评价的系统性认知。海洋安全观,是海岛国家和沿海国家对自身所面临的海洋安全状况和环境的理性认识,是涉海人们关于海洋安全的信念、理想、追求、认识和评价的系统性认知。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以海洋共同安全观为核心,由互利共赢的海洋经济安全观、共同责任的海洋政治安全观、共同竞合的海洋军事安全观、共同繁荣的海洋文化安全观和共同家园的海洋生态安全观五个子体系构成。第二部分是理论部分,由第二章构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批判了西方列强的弱肉强食的海洋争霸安全思想,强调其他国家要获得海洋安全,就必须学习西方一切先进的海洋文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主张中国的海洋安全观以反对西方海洋霸权为主要任务,倡导建立新的海洋安全观。马克思主义海洋安全思想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本研究的理论指南。第三部分是外延体系部分,由第三、四、五、六章和第七章构成。第三章论述了中国积极倡导共同责任的海洋政治安全观,愿意同世界有关海洋国家一起提供海洋公共安全产品,共同担负起维护世界海洋安全的共同责任,并把中国塑造成负责任的海洋政治大国。第四章阐述了互利共赢的海洋经济安全观是指,在海洋经济贸易活动中,中国把既坚决维护我国的海洋经济利益,又能促进各国各地区共同发展,作为处理与各国各地区海洋经贸关系的基本准则和观念。第五章阐释了奉行共同竞合的海洋军事安全观是指在海洋军事安全竞争合作力求双赢,在海洋军事竞争中努力谋求合作;在海洋军事合作中也不完全放弃竞争,通过有限度的海洋军事竞争促进本国海军的健康发展。第六章论述了共同繁荣的海洋文化安全观是指在海洋世纪,中华民族既宣传弘扬民族传统海洋文化,同时,也要不断学习和吸收外国的先进海洋文化,推动海洋文化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和融合创新,努力促进世界各国各地海洋文化的共同繁荣发展。第七章论述了全球海洋是一个大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一处地方遭到破坏,必然会影响到全世界其他地方。所以,建设共同家园的海洋生态安全观就是全世界国家和人民要团结一致,认识到海洋生态系统是全人类的共同的蓝色家园,我们要像对待自己的家庭一样,共同保护海洋生态系统,把海洋建设成为人类共同的美丽家园。地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水球,各国共有一个海洋。本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海洋安全思想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指导,运用多学科研究的方法,对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世界海洋安全注入中国智慧,贡献中国力量,提倡“中国海洋安全方案”,同世界各国共享海洋安全,具有一定的现实理论和指导意义。

李晓明[7](2018)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监督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监督是人类对权力认知理性化的必然选择。法治监督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对权力进行的监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监督,是马克思主义监督思想与我国法治监督实践、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伟大实践紧密结合的产物。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推进,法治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监督的使命更加凸显。本文以法治监督为核心概念,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监督为主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整体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监督的理论基础与文化资源、历史演进及其规律、发展动力及依据、现存问题及其成因、实现路径及原则等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地研究,并从理念、制度、体系等层面提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监督的对策建议。本文包括引言及五章共六个部分。引言部分阐释了问题缘起及意义,对相关学术研究现状进行了述评,对相关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及不足作了必要说明。第一章探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监督生成的思想理论条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监督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监督的重要理论来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监督思想,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监督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监督的直接理论基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法治监督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监督的文化底蕴;西方国家权力监督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监督的重要资源。第二章考察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法治监督的制度模式及其演进轨迹,分析探讨了法治监督的规范化、制度化过程,并就影响法治监督演进的历史事件、客观因素及法治监督的演进规律进行了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监督的根本保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生存基础是政治稳定与法治统一,根本动力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第三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监督的动力进行了总体性论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监督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逻辑使然,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在法治方面的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监督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特别是法治现代化建设的任务使然;并将其置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下进行系统、深刻地考察。第四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监督的现状进行了深刻剖析。详细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监督在实践中取得的一些成就,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监督在实践中存在着法治监督主体自觉意识不强、制度规范供给不足、合力效果尚不明显等方面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的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第五章论证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监督的基本原则及实现路径。坚持问题导向,把继承历史资源、借鉴外来资源与分析当前实际紧密结合起来,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监督的基本原则,探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监督的理念培育路径、法律完善路径、体系构建路径。

马鹏飞[8](2013)在《刑法谦抑性下的能动司法论》文中研究表明能动司法或称司法能动主义(judicial activism)并非中国法学理论固有的概念,而是一个舶来品,最早源于美国的司法能动主义。中国学者以此来分析中国具体的法律问题,并将其与中国法律语境相结合,衍生出极具本土色彩的概念与理论体系。但是这种演绎本身又不完全具备科学性,甚至已经与该理论的本质相背离,因此,需要对能动司法从理论原旨与现实运作两个方面进行再分析。在刑事司法领域,能动司法的引入使得刑事司法原本固守的理论受到冲击,这就提出了一个尖锐的命题:刑事司法的发展是否必然完全遵循社会对纠纷解决的价值变更,更进一步分析,即是能动司法是否应该被刑事司法所接纳,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在何种限度上被接纳。因此,这一问题不仅涉及刑事诉讼的基本理念与价值追求、刑事诉讼的基本制度设计与程序运行、还涉及刑法的价值取向与精神宗旨在刑事司法中的贯彻。刑法谦抑性是现代刑法理念的主要标志,或者说,刑法谦抑性是区分现代刑法理念与传统刑法理念的关键。因此,能动司法在刑事司法中的适用必然无法忽略刑法谦抑性。事实上,能动司法要获得良好的实践效果必须诉诸刑法谦抑性。但是问题在于,我们对能动司法的固有涵义缺乏清晰的认识,对能动司法的价值追求缺乏系统的了解。从能动司法产生的美国看,能动司法并非简单的“主动出击”、“主动司法”,而是由一个系统的理论和适用体系构成。因为司法的被动性是司法之所以为司法、之所以区别于立法与行政的关键所在,如果仅仅从主动司法的角度理解并运用能动司法,那么无疑违背了司法固有的价值选择。然而现代社会纠纷增多,社会矛盾日趋复杂,需要司法在社会治理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所以找到一个“平衡点”至关重要。这个平衡点就是“刑法的谦抑性”。刑事诉讼法是刑法的适用法,因此,在刑诉法的适用上,刑法的价值选择具有重要影响。刑法谦抑性与能动司法的关系。具体而言,分为三个层次:第一能动司法的核心内涵;第二,刑法谦抑性对能动司法的核心要求;第三,中国司法语境中的能动司法应该如何准确理解和运用。刑法的谦抑性要求谨慎、克制的适用刑法,以免对社会关系造成更大的危害。这看似与能动司法的要求相左,因为能动司法是主动的对法律进行监督和适用,带有明显“事前机制”的性质。然而,矛盾总是相辅相成的,正因为能动司法对司法的被动性形成了逾越,那么必然在达成目标的同时带来不良影响,所以需要进行限制,尤其在刑事司法领域。刑法的谦抑性恰恰符合了这种要求,既进行相应的限制——对司法被动性理念的坚守,又不失分寸——合理的发挥了司法的社会治理功能。对于能动司法在刑事领域的研究至今空白,虽然在司法实践中,此种情形屡见不鲜,但是缺乏相应的理论研究,所以对能动司法的认识也存在诸多误区。本文试图从理论上全面系统的阐述刑事司法领域能动司法原理,为后来者对此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也为司法实践提供借鉴。

王利明[9](2012)在《合同无效制度》文中提出主讲人:王利明教授主持人:石佳友副教授评议人:石佳友副教授、朱虎博士王利明教授: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看着这么多同学站着,我也不好意思坐着了。我要坐着后面的同学也不一定听得见。这样吧,我就站着讲,待会儿提问的时候我再坐着讲。

李菲菲[10](2012)在《从“自愿合法调解”到“调解优先” ——对我国法院调解新规定的研析》文中研究表明法院调解作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中的一种,历来受到我国司法界的霭视,建国以后更是作为一种制度被固定下来,是我国民事诉讼的一项重要制度。作为一种有着悠久的历史的纠纷解决方式,法院调解发挥了难以估量的作用,被誉为“东方经验”。然而这一制度在经济日益飞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复杂化、司法理论与实践不断冲击之下,其自身的弊端也不断的显现出来,理论界对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为了完善我国的法院调解制度,继续发挥其优越的定纷止争的功能,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规定。本文试图对这些规定进行一个系统的梳理,特别是近几年新出台的一些新的规定,分析这些规定对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究善之处。然后在分析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不合理的基础之上,通过横向的国际上的相关制度的比较,对我国的法院调解制度的完善给出了自已的建议。本文第一部分论述了我国法院调解制度在建国后再次受到重视的环境背景,包括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的分析;第二部分对我国近年出台的新规定做了一系统的梳理,包括对法院调解的理念、原则、主体、范围、适用阶段、调解方式等的分析,力求完整呈现我国现行的法院调解制度的全貌;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近年出台的这些新规定对法院调解制度的完善之处,并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现行法院调解制度仍然存在的不足;第四部分则在前三部分分析的基础之上,结合与国外类似制度的比较,给出了我国法院调解制度发展究善的一点建议。目前,法院调解制度在我国还是有着其存在的环境基础的,正确运用法院调解制度解决纠纷对减轻法院压力、彻底解决纠纷、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的长治久安有着重要的作用。构建更符合中国国情的法院调解制度,有利于不断完善中国的诉讼法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司法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

二、我们订的合同是否有法律效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们订的合同是否有法律效力(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农民城(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一章苍凉方岩下
    1
    2
    3
    4
第二章江南垟的“猴子”
    1
    2
    3
    4
    5
第三章九人班底
    1
    2
    3
    4
    5
第四章对岸是天堂
    1
    2
    3
    4
第五章让百姓都知道
    1
    2
    3
    4
第六章穷而强悍的陈家堡
    1
    2
    3
    4
    5
第七章挑战的最终是自己
    1
    2
    3
第八章屋顶的钟楼
    1
    2
    3
第九章先干起来再说
    1
    2
第十章退地风波
    1
    2
    3
第十一章由波谷到波峰
    1
    2
    3
    4
第十二章十万引擎推动下
    1
    2
    3
第十三章落地就要生根
    1
    2
    3
第十四章飞起来的翘头鸟
    1
    2
    3
第十五章连出两张错牌
    1
    2
    3
    4
第十六章龙港是艘船
    1
    2
    3
尾声

(3)本地新闻编译中新闻价值的语境重构 ——Shenzhen Daily新闻编译实习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TASK DESCRIPTION
    1.1 Overview of Shenzhen Daily
    1.2 Style of Shenzhen Daily
    1.3 Overview of the internship
    1.4 Difficulties in transediting
CHAPTER TWO 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paration before transediting
    2.2 Transediting process
        2.2.1 Stage of analyzing the ST
        2.2.2 Stage of producing the TT
    2.3 Feedback from the supervisor
    2.4 Self-reflection and transediting strategies
CHAPTER THREE LITERATURE REVIEW
    3.1 News values
    3.2 Recontextualization
    3.3 Transediting and transediting strategies
CHAPTER FOUR RECONTEXTUALIZATION FOR NEWS VALUES
    4.1 Recontextualzation for relevance
        4.1.1 Transediting the headline
        4.1.2 Transediting the lead and the body
    4.2 Recontextualization for the power elite
        4.2.1 Transediting the headline
        4.2.2 Transediting the lead and the body
    4.3 Recontextualization for entertainment and surprise
        4.3.1 Transediting the headline
        4.3.2 Transediting the lead and the body
CHAPTER FIVE DISCUSSION
CHAPTER SIX CONCLUSION
REFERENCES
APPENDICE
    APPENDIX A
    APPENDIX B

(4)马克思实践概念生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问题证明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和不足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及其不足
第2章 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哲学史缘起与实践结构的总逻辑
    2.1“实践”范畴在哲学史上的本质追溯
        2.1.1 “存在”与“实践”的哲学义理追溯
        2.1.2 “实践-现实”和“实践-伦理”的哲学语义学发问
        2.1.3 “实践哲学”在哲学史上的发展演进
    2.2 马克思实践范畴的哲学史论理根据和实践的逻辑证成
        2.2.1 马克思哲学中“实践”范畴的哲学史“论理根据”
        2.2.2. 马克思实践范畴的现实问题证成及申认
    2.3 马克思实践概念生成-实践问题的结构总逻辑
        2.3.1 从哲学问题中引绎出马克思实践概念生成的问题及其路向
        2.3.2 马克思实践概念生成的现实出发点与总逻辑
        2.3.3. 马克思“实践概念生成”的现实-主体-社会-劳动的生成逻辑
第3章 重思哲学问题—从哲学问题中生成实践的现实范畴
    3.1 在批判哲学思想中重新确立哲学的性质及其问题域
        3.1.1 对古希腊哲学史中的哲学性质及思想的批判
        3.1.2 对黑格尔哲学及其黑格尔派思辨哲学的批判
        3.1.3 对费尔巴哈哲学中自然唯物-直观和唯心历史观的批判
    3.2 从哲学问题中生成实践世界的“现实范畴”
        3.2.1 从现实世界的实践指向中还原“存在的现实”
        3.2.2 从抽象感性的实践活动中生成人的现实
第4章 从批判宗教化的人的分裂中生成目的性的主体范畴
    4.1 批判宗教思想对现实世界的构想
        4.1.1 “人创造了上帝,而不是上帝创造了人”
        4.1.2 宗教观念中人的世界与上帝世界的颠倒
    4.2 宗教世界观异化出权力化-社会化意识
        4.2.1 宗教社会化意识对自我独立意识的强制“规制”
        4.2.2 宗教化的社会化意识使人的现实存在与精神存在发生着“结构性分离”
    4.3 从批判宗教观念到批判现实世界的抽象逻辑中生成实践主体
        4.3.1 从批判宗教观念的普遍化公共意识中生成实践的现实的人
        4.3.2 从批判直观感性的抽象逻辑规定走向独立实践现实的人
第5章 批判封建制国家—从市民社会中生成实践的人类社会范畴
    5.1 澄清哲学史中的政治社会思想-共同体价值的总体审视
        5.1.1 对哲学史中国家与社会理论-思想继承性综合的追溯
        5.1.2 对黑格尔法哲学中共同体价值的思辨逻辑揭示
    5.2 对封建国家中现实关系的现实性和本真性的批判性分析
        5.2.1 对哲学的同时代人与历史的同时代人对立的批判
        5.2.2 对基督教封建国家的法权关系及其社会结构的批判
    5.3 从市民社会的政治批判中生成实践的人类社会范畴
        5.3.1 从国家政治制度批判中确立起市民社会
        5.3.2 从市民社会本身的关系批判中生成实践的人类社会
第6章 从批判资本生产逻辑和资本价值逻辑中生成实践的劳动范畴
    6.1 “需求”和“生产”之间本质属性的政治经济学诠释
        6.1.1 “需求体系”与“劳动体系”的事情本质性关系追问
        6.1.2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具体路径诠释
    6.2 从传统政治经济学揭示资本生产逻辑导致的异化劳动
        6.2.1 从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揭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本质
        6.2.2 对现代资本生产逻辑导致的全面异化进行批判
    6.3 从对资本价价逻辑的批判中生成现实的人的实践劳动范畴
        6.3.1 对资本价值逻辑的核心枢纽-私有制的革命性批判
        6.3.2 从私有制的实践革命性批判中生成社会性的实践劳动范畴
第7章 从马克思实践范畴群的生成到实践哲学范式的生成
    7.1 马克思实践范畴群的生成以及引起的实践哲学变革
        7.1.1 马克思实践范畴群生成的问题式阐释
        7.1.2 马克思从实践范畴群生成到实践哲学-新哲学观的生成
    7.2 马克思实践哲学面临的新挑战
        7.2.1 马克思实践哲学面临着新思想和新理论的挑战
        7.2.2 马克思实践哲学面临着现代性问题的挑战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5)西江千户苗寨旅店业外来经营者与当地社会互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当地居民对旅游感知和态度的相关研究
        1.2.2 相关的外来经营者研究
        1.2.3 乡村社会关系研究
        1.2.4 西江千户苗寨的有关研究
    1.3 研究思路、方法、概念界定及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概念界定
        1.3.4 创新点
第1章 旅游开发与外来经营者的进入
    1.1 村寨概况与旅游发展
        1.1.1 西江的历史沿革
        1.1.2 西江的区位与交通
        1.1.3 西江旅游发展进程
    1.2 外来经营者的经营类别及现状
        1.2.1 青年旅社
        1.2.2 休闲度假型酒店
        1.2.3 苗家乐和客栈
    1.3 与本地经营者的对比
    小结
第2章 外来经营者的投资与经营
    2.1 外来经营者对旅游经营用房的租赁与投资
        2.1.1 西江景区房屋建筑布局
        2.1.2 西江景区内旅游经营用房的租赁与投资
    2.2 外来经营者的经营策略
        2.2.1 寻找作为媒介的各类人士
        2.2.2 旅行社和外部网络平台的引入
        2.2.3 依靠经济服务拓展和置换社区关系
    小结
第3章 外来经营者的社会交往活动
    3.1 外来经营者在当地的日常生活
        3.1.1 日常互动:生活与盈利需求的重合
        3.1.2 情感维系:节庆与聚会的社会交往
        3.1.3 深层交往:身份的转换
    3.2 文化和宗教领域的有限进入
    小结
第4章 西江内部社会关系的维持和互动
    4.1 外来经营者与当地的社会互动
        4.1.1 外来经营者与房东:“貌合神离”
        4.1.2 与经营者们的合作与竞争
        4.1.3 与游客的“你来我往”
        4.1.4 与当地未直接参与旅游的民众:“井水不犯河水”
    4.2 错位的彼此认知及影响
        4.2.1 财富流转中的盈与亏
        4.2.2 膨胀、迷失与思考
    4.3 外来经营者介入后的乡村社会关系建构
        4.3.1 熟人社会与陌生社会的交融并存
        4.3.2 社会关系的动态调适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
    二、研究方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四、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五、论文研究逻辑框架
第一章 安全与安全观概论
    第一节 安全相关概念与安全类型
        一、安全的概念与重要性
        二、安全化与安全困境
        三、永久和平——安全的理想状态
        四、安全类型
        五、实现安全的实力途径
    第二节 安全观及其类型
        一、安全观的含义
        二、安全观的类型
        三、海洋安全观、陆地安全观、天空安全观
        四、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的含义和建构原则
        五、海洋共同安全观——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的核心思想
        六、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的外延体系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海洋安全观及其中国化
    第一节 海洋经济思想的持续发展
        一、海洋新航线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加速器
        二、对外开放的海洋经济政策
        三、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海洋开放战略
        四、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科技
    第二节 海洋政治思想的不断深化
        一、和平利用黑海海峡,争取国际和平环境
        二、反对美国干涉西太平洋的海洋外交政策
        三、经济优先,“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外交政策
        四、和谐海洋思想
    第三节 海洋军事思想的连续演进
        一、机器大工业实力是海洋暴力的本质
        二、海军建设必须服从经济建设
        三、建设一支强大海军的不懈追求
    第四节 海洋文化思想的不断深化
        一、对中国大陆文化的深刻剖析和前景展望
        二、反对海洋殖民文化,倡导新民主义文化
        三、海洋文化交流中打赢没有硝烟的战争
        四、倡导海洋文化多样化,维护文化安全
    第五节 海洋生态文明思想的不断提升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中蕴含的海洋生态思想
        二、绿化海岸线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思想
        三、依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四、保护海洋环境的力度不断加大
        五、建设美好海洋家园
第三章 塑造共同责任的海洋政治安全观
    第一节 海洋政治安全是海洋安全观的集中体现
        一、优良海洋政治政策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
        二、海洋政治确立了中国海洋安全的目标
        三、海洋政治影响海洋文化的发展
    第二节 中国海洋政治安全面临的错综复杂形势
        一、海洋世纪带来的安全冲击
        二、错综复杂的海洋划界争端
        三、激烈交锋的海洋政治安全观
    第三节 构建共同责任的海洋政治安全体系
        一、构建海峡两岸政治安全共同体
        二、近睦远交的海洋安全外交观
        三、倡导亚洲海洋新安全观
        四、构建海洋政治共同安全机制
        五、以海洋法公约为基础共同维护各方海洋权益
第四章 构建互利共赢的海洋经济安全观
    第一节 海洋经济是海洋安全的基础
        一、海洋经济是海权的推进器
        二、海洋经济是海洋政治议题的推动器
    第二节 中国海洋经济安全的现状
        一、中国经济对海外资源的依赖不断上升
        二、海洋航线成为中国经济的生命线
        三、大而不强的海洋经济
    第三节 积极实施互利共赢海洋经济策略
        一、建设互利互惠的蓝色粮仓
        二、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是实现互利共赢的基础
        三、构建互利共赢的海洋贸易体制
        四、发展互利合作的南北极海洋事业
        五、共同开发新能源科技解决海洋能源运输安全问题
        六、一带一路倡议是互利共赢海洋安全观的集中体现
第五章 奉行共同竞合的海洋军事安全观
    第一节 海军是海洋安全的战略保障
        一、海军是海外经济利益的坚强保障
        二、海洋军事外交是外交的有效形式
        三、海军是保护黄金海岸的移动钢铁长城
    第二节 中国海洋军事安全面临的挑战
        一、陆缓海急的总体安全形势
        二、中国海军建设面临的不足
    第三节 建设共同竞合的强大海军
        一、世界海洋安全的共同维护者——中国海军的世界定位
        二、近海防御、远洋防卫的战略
        三、海军高新技术是维护共同海洋安全的第一战斗力
        四、海军人才是实现共同竞合安全观的第一资源
        五、战训合一的训练体制是共同竞合安全观的强大保障
第六章 倡导共同繁荣的海洋文化安全观
    第一节 海洋文化是海洋安全观的软实力
        一、海洋文化是海洋强国的重要标志
        二、海洋文化是海洋军事安全的导航灯
        三、海洋文化是海洋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
    第二节 中国海洋文化面临的挑战
        一、陆主海从的传统文化特征
        二、海洋文化历史虚无主义的冲击
        三、西方海洋文化冲击的威胁
    第三节 促进海洋文化共同繁荣的新举措
        一、用海洋传统文化增强海洋文化吸引力
        二、以海洋文化自强推动海洋文化共同繁荣
        三、积极实施共同繁荣的海洋文化开放战略
第七章 建设共同家园的海洋生态安全观
    第一节 海洋是人类未来的宝藏
        一、海洋是人类未来的重要富源
        二、海洋是全球气候调节器
        三、海洋是生命的摇篮
    第二节 我国海洋生态环境安全现状
        一、近岸海域污染严重,海水水质恶化
        二、部分珊瑚礁面临灭绝危机
        三、近海生物多样性减少,海岸侵蚀状况严重
    第三节 共同保护和建设美丽海洋家园
        一、坚持依法治海、规划用海
        二、实施海洋生态修复工程
        三、划定并严守海洋生态红线
        四、建设海洋生态命运共同体
        五、建立严格的海洋生态政治制度
结语: 海洋安全观为海洋强国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附录: 海洋意识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监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问题缘起
        (一)现实问题的反思
        (二)学术进步的诉求
        (三)学科发展的追问
    二、研究现状评述
        (一)已有研究状况梳理
        (二)已有研究不足之处
    三、基本概念释义
        (一)监督
        (二)法治监督
        (三)社会主义法治监督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监督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研究的创新之处
        (二)研究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监督的思想资源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监督思想
        (一)权力监督思想
        (二)法律监督思想
        (三)人民监督思想
        (四)党的监督思想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监督思想
        (一)运动监督思想
        (二)制度监督思想
        (三)法治监督思想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监督思想
        (一)君监思想
        (二)民监思想
        (三)法监思想
    四、西方国家权力监督思想
        (一)分工制约思想
        (二)权力制衡思想
第二章 中国特色法治监督的历史演进
    一、新民主主义法治监督的初步探索
        (一)农村革命根据地时期的法治监督
        (二)抗日战争时期的法治监督
        (三)解放战争时期的法治监督
    二、社会主义法治监督的曲折发展
        (一)从新民主主义法治监督向社会主义法治监督的过渡
        (二)社会主义法治监督的起步发展
        (三)社会主义法治监督的曲折转向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监督的创新发展
        (一)社会主义法治监督的恢复与重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监督的开启与推进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监督的创新、发展与深化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监督的发展动力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法治监督提出新要求
        (一)以法治方式强化对市场经济的监督
        (二)以法治监督推进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三)促进法治监督与弘扬中国精神相契合
        (四)以建设法治社会为目标加强法治监督
        (五)以优美生态环境为愿景加大监督力度
    二、全面深化改革对法治监督提出新要求
        (一)以经济体制改革催化法治监督方式变革
        (二)以权力配置科学化促进监督与制约结合
        (三)激发全民族法治监督文化方面的创造力
        (四)提升运用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的水平
        (五)生态体制改革进程中亟需加强社会监督
    三、全面依法治国对法治监督提出新要求
        (一)法治体系建设包括建立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二)国家治理方式转变引领权力法治化运行方向
        (三)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亟需提高法治监督能力
    四、全面从严治党对法治监督提出新要求
        (一)以法治监督推进反腐败斗争的胜利
        (二)自上而下强化党对法治监督的领导
        (三)须加强对“关键少数”的法治监督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监督的现状分析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监督的主要成就
        (一)党的监督基本格局初步形成
        (二)国家监督基本格局初步形成
        (三)社会监督基本格局初步形成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法治监督主体自觉意识不强
        (二)法治监督制度规范供给不足
        (三)法治监督合力效果尚不明显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监督的问题归因
        (一)传统监督观念对法治监督理念的冲击
        (二)整体法治水平不高对法治监督的制约
        (三)法治监督探索过程中系统视域的缺乏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监督的基本原则及实现路径
    一、全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监督的基本原则
        (一)党的领导原则
        (二)公开监督原则
        (三)协同监督原则
        (四)监督法定原则
    二、着力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监督理念
        (一)以先进文化涵养法治监督理念
        (二)培育以人民为中心的监督理念
        (三)加强全民法治理念的宣传教育
    三、逐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监督的制度规范
        (一)以规范和约束公权力为重点完善法治监督制度
        (二)构建以《法治监督法》为核心的法律规范体系
    四、努力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监督体系
        (一)健全党的监督体系
        (二)健全国家监督体系
        (三)健全社会监督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刑法谦抑性下的能动司法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能动司法涵义的界定
    第一节 中国传统法制中所包含的能动司法因素
        一、 行政兼理司法的诉讼模式
        二、 纠问式诉讼下的积极取证制度
        三、 礼法结合思想下的调解机制
    第二节 美国的司法能动主义
        一、 美国司法能动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 美国司法能动主义的实践形态
        三、 对美国司法能动主义理论及实践的评析
    第三节 中国当下对于能动司法的解读
        一、 中国理论界对能动司法认识的学说分类
        二、 中国理论界对能动司法应然性的解读
第二章 能动司法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认识论视野下主体的能动性维度
        一、 能动反映论
        二、 对法的规范与事实的主体性认识
        三、 对现象和本质的创造性认识
    第二节 系统论角度下能动司法的正当性
        一、 结构组成模式的抽象化应用
        二、 新旧事物系统演化的扬弃
    第三节 诉讼价值下能动司法的合理性
        一、 社会正义与司法民主的兼顾
        二、 程序正义与结果正义的兼顾
第三章 刑法谦抑性与能动司法的关系
    第一节 刑法谦抑性的涵义界定
        一、 刑法谦抑性的理念变迁与理论形成
        二、 刑法谦抑性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刑事诉讼对刑法谦抑性的实践
        一、 刑事诉讼对刑法谦抑性的价值评判
        二、 刑事诉讼对刑法谦抑性的限度界定
    第三节 刑法谦抑性的价值追求要求能动司法
        一、 基于刑法成效的追求
        二、 基于刑法供求的考量
        三、 基于刑法均衡的维持
    第四节 刑法谦抑性的实现途径要求能动司法
        一、 刑法的补充性
        二、 刑事政策一体化
    第五节 刑法谦抑性的实现制约要求能动司法
        一、 重刑主义司法理念的制约
        二、 刑法工具主义的制约
        三、 国家本位主义的制约
第四章 刑法谦抑性下能动司法的实现基础
    第一节 理论基础:诉讼价值研究的深化
        一、 对目的价值观和过程价值观的重新解读
        二、 对犯罪控制观和正当程序观的重新解读
    第二节 实践基础:刑事诉讼的发展趋势
        一、 对诉讼效率追求的提升
        二、 对非罪化、非刑罚化和轻刑化的诉讼贯彻
        三、 对被告人权利保护范围的扩大和加强
    第三节 现实基础:刑事政策的变更趋势
        一、 “轻轻重重”的两极化方式
        二、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第五章 刑法谦抑性下能动司法的实现途径
    第一节 宪法—刑法—刑诉法的实现途径
        一、 宪法基本理念的刑法和刑诉法体现
        二、 宪政基本要求的诉讼实现
    第二节 刑事政策—诉讼制度的实现途径
        一、 通过刑事政策的贯彻实现
        二、 通过诉讼制度的构建实现
    第三节 刑罚有限性—诉讼成本的实现途径
        一、 通过对刑罚有限性的弥补实现
        二、 通过对诉讼成本的考量实现
    第四节 非罪化—非刑罚化—轻型化的实现途径
        一、 通过对犯罪化与非罪化的区分实现
        二、 通过对刑罚化与非刑罚化的区分实现
        三、 通过对重刑化与轻刑化的区分实现
第六章 中国当下刑事诉讼语境下的能动司法
    第一节 中国传统法制中能动司法因素对当下的借鉴意义
        一、 调解息讼的价值追求
        二、 灵活适用法律的审判形式
    第二节 刑事诉讼对能动司法的合理实现
        一、 诉讼构造论下的合理实现
        二、 证据制度下的合理实现
        三、 量刑制度下的合理实现
    第三节 中国能动司法的主要内容及保障机制
        一、 中国能动司法的主要内容
        二、 中国能动司法的保障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从“自愿合法调解”到“调解优先” ——对我国法院调解新规定的研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法院“调解优先”的环境背景
    (一) 法院“调解优先”的宏观环境背景
    (二) 法院“调解优先”的微观环境背景
二、法院调解相关的新规定的研析
    (一) 法院调解理念分析
    (二) 法院调解原则分析
    (三) 法院调解主体分析
    (四) 法院调解范围分析
    (五) 调解的适用阶段分析
    (六) 调解方式分析
    (七) 调解协议内容分析
    (八) 调解协议效力分析
三、新规定对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完善及其存在的不足
    (一) 新规定对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完善
    (二) 我国法院调解制度存在的不足
四、完善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建议
    (一) 理论界对法院调解在我国未来发展的看法
    (二) 国外类似制度的考察
    (三) 我国法院调解制度完善之建议
五、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我们订的合同是否有法律效力(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农民城[J]. 朱晓军. 江南, 2022(01)
  • [2]项目的不确定性对中国式关系治理和合同治理的影响研究[D]. 郭龑喆. 东南大学, 2020
  • [3]本地新闻编译中新闻价值的语境重构 ——Shenzhen Daily新闻编译实习报告[D]. 周婷.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08)
  • [4]马克思实践概念生成研究[D]. 王国兵.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5]西江千户苗寨旅店业外来经营者与当地社会互动研究[D]. 王媛. 西南民族大学, 2019(03)
  • [6]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研究[D]. 万祥春.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7)
  •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监督研究[D]. 李晓明. 东北师范大学, 2018(12)
  • [8]刑法谦抑性下的能动司法论[D]. 马鹏飞. 兰州大学, 2013(12)
  • [9]合同无效制度[J]. 王利明. 人大法律评论, 2012(01)
  • [10]从“自愿合法调解”到“调解优先” ——对我国法院调解新规定的研析[D]. 李菲菲. 山东大学, 2012(02)

标签:;  ;  ;  ;  ;  

我们的合同是否具有法律约束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