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化工大学研制成功新型防水片材

北京化工大学研制成功新型防水片材

一、北京化工大学研制成功新型防水片材(论文文献综述)

胡娟,李文强,张晓莲,张爱霞,陈莉,曾向宏[1](2021)在《2020年国内有机硅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根据公开发表的文献和资料,综述了我国有机硅行业在2020年的发展概况(包括有机硅甲基单体的产能与产量、初级形状聚硅氧烷的进出口情况、有机硅上市企业的营收情况、新增项目投资情况、标准及政策制订情况)与有机硅产品的研发概况(包括企业研发投入、企业自研项目及国内有机硅的研发重点)。

谷守国[2](2021)在《住宅地下顶板防排水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地下空间逐渐成为城市容量空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们对地下空间除了提出功能上的基本需求,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很多在住宅地下顶板种植草木,以实现空间的绿化和美化。随着地下空间结构总量的增多,其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露:一方面,住宅中地下结构渗漏问题较多,其带来的危害被人们所诟病,严重影响结构安全;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城市内涝现象频发,不仅影响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对建筑的防水和顶板上的绿植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目前我国地下顶板防水和排水的问题极为突出,亟需系统化解决。如找坡层、找平层在实际工程中往往起不到原有的作用,反而更容易影响防水的可靠性;传统的普通防水层和耐根穿刺防水层产品质量、施工质量都很难保证,渗漏问题极易发生;排水系统存在设计缺失的主要问题,系统不完整的同时选材也容易出问题,造成排水功能尽失;构造层次中湿作业较多,对成本和工期影响大。鉴于地下顶板在防水和排水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文以传统种植顶板构造层次为例进行了防排水体系的系统研究。针对传统种植顶板构造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新型种植顶板防排水体系:减少了湿作业构造层次,如找平层、找坡层和保护层,目的是解决湿作业较多造成工期拉长、成本增加和与防水层结合的问题;增加了顶板基面抛丸技术措施,不仅可以为防水层施工提供良好的工作面,也可以事先处理结构面缺陷以提高防水的可靠性;叠层防水的做法优化为涂料复合卷材的做法,旨在解决防水和耐根穿刺的问题;原构造层次中的排水层优化为排水系统,不再是单一的构造层次,而是由多种材料和做法组成的系统,将排水问题变成系统化解决方案。经过本系统设计,不仅提高了防水的可靠性,也降低了成本、缩短了工期。最后通过工程实践,验证了地下顶板防排水体系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和可靠性,为地下顶板防排水设计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

李冬燕[3](2021)在《宽幅挤出流场稳定性研究及优化》文中指出在建材行业的不断发展改革下,高分子防水卷材得到进一步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分子防水卷材应用场合众多,不仅用于公寓、商场、停车场等生活区域,还应用于隧道、地铁等交通设施,以及水电站等水利工程和农业领域,这些领域都对高分子防水卷材提出极高的质量要求。挤出成型因为致密性好成为高分子防水卷材最主要的成型方法,但是由于高分子材料的流变特性以及挤出机头的结构特征,导致流场中心的胶料与上下壁面的胶料流速和温升不同,造成挤出均匀性差、温差过大、流速不一致等问题,这些都会使胶料挤出流场稳定性发生变化,最终导致防水卷材翘曲变形、防水性能下降,故非常有必要研究胶料在宽幅挤出机头中的成型过程和流动特性。采用有限元分析及响应面优化的方法,考虑温度场的影响,研究宽幅挤出机头三维非等温流场的流动过程,明晰流变行为,优化冷却方案,建立目标参数与决定产品质量均匀性、生产率的重要参数之间的理论模型,建立定量关系,为宽幅胶片挤出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并对高效、高质量宽幅胶片挤出机头进行优化设计,确定工艺参数、结构参数、材料参数最优方式,对企业提高效益和生产率、精确控制制品的尺寸、降低成本,具有实际工程意义。主要工作如下:(1)建立机头流场聚合物熔体的三维非等温数学模型,对宽幅挤出机头熔体流动过程进行传热分析,三维非等温流动更能真实有效地反映出流体在宽幅挤出机头内的流动状态。(2)利用FLUENT对胶料在宽幅挤出机头流场内的流动情况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借助Star-CCM+捕捉挤出宽幅片材恢复弹性形变后的几何形状,预测片材经过出口后的挤出胀大行为。(3)研究宽幅挤出机头的温控系统,分析不同设计方案的温控系统对挤出的影响规律,考虑能耗及挤出均匀性对宽幅挤出机头的温控系统进行优化设计,选择并联冷却方式代替传统串联冷却方式,提高胶料的散热功率和片材的挤出产量,减小出口片材厚度方向温差。(4)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研究结构、工艺和物性参数对熔体流动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确定宽幅挤出机头挤出速度和挤出均匀性的影响因素,为工业生产、参数确定提供指导。(5)有限元分析结合响应面的方法,确定影响因素与挤出效率和挤出质量的数学关系,确定定量数学模型,对该模型进行验证,发现挤出速度均值和挤出速度标准差的预测值和实际值误差分别为±4%左右和±5%左右。采用多目标优化方式,在保证挤出均匀性的基础上尽可能提高挤出效率,得到满足条件的结构、工艺和物性参数并验证,优化后挤出机头的挤出速度均值和标准差与理论模型预测值之间的误差分别为1.19%、2.9%。理论模型及优化参数对实践指导具有工程意义。

唐荣芝,舒维,何航,张世明,周柯,罗春明,唐安斌[4](2021)在《聚1,9-亚壬基对苯二酰胺双向拉伸薄膜的改性及应用》文中认为采用一定比例的抗氧剂和成核剂改性聚1,9-亚壬基对苯二酰胺(PA9T),经单螺杆流延挤出机制成PA9T片材,再通过静态双向拉伸设备对PA9T片材加工成薄膜,分析了抗氧剂种类和含量对PA9T改性料黄变指数的影响,成核剂添加量和双向拉伸温度对PA9T片材成膜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0.3%的抗氧剂3114和0.2%的成核剂NVA101,于160℃下可对PA9T片材进行有效拉伸,拉伸后的薄膜强度可达247MPa,较未拉伸的PA9T片材提高了1.6倍。双向拉伸后的PA9T薄膜具有拉伸强度高、耐热性好、透明度高等优点,可应用于防水开关、电容器、耳机振膜、柔性线路板和高阻隔膜等领域。

纪晓寰,孙宾,王鸣义[5](2021)在《生物可降解聚酯的技术进展和应用前景》文中研究说明2019年,用于织物、包装和医疗健康领域的生物可降解聚酯达到110万t,市场需求还在高速增长。文章比较全面地综述了该产业链的主要技术,包括原料、催化剂、扩链剂、共混、共聚工业化合成聚酯、检验检测和加工应用技术。认为应根据日常消费、产业应用和高附加值的医疗、健康三大应用领域开发适应不同使用要求、低成本和降解速率可控的产品。产业链技术的重点是原料合成"绿色"化和能源成本的进一步下降;以现有工业化聚酯装置为基础,加快推进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完善"生物可降解"检验检测方法和标准、完善建立不同应用领域的产品标准;采用3D打印、超临界发泡等新加工应用技术,开拓聚酯材料的新应用市场。

胡俊峰[6](2020)在《PVC压延膜耐老化机理与相关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聚氯乙烯(PVC)是由氯乙烯单体在引发剂作用下聚合而成的热塑性树脂。利用PVC所制备的制品不仅具有耐磨损、耐腐蚀、绝缘和阻燃性能好的特点,还具有价格低廉等特点。根据用途的不同,可以采用多种成型工艺(如注塑、挤出、吹塑、压延、搪塑及发泡等)来制备PVC产品,其中压延法生产的PVC一般被用来制造片材和薄膜材料,其在农业薄膜、包装材料、建筑材料以及家电的外壳材料等方面具有非常好的应用。但PVC在作为压延膜使用时,其易与阳光中的紫外线以及空气中的水和氧发生化学作用,导致其发生不同程度的降解,具体表现为表面颜色易发生变化以及其力学性能的下降。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的目的就是提高PVC压延膜的耐老化性能。论文中,作者分别利用锐钛型二氧化钛(Ti O2(A))、受阻胺光稳定剂([6-[(1,1,3,3-四甲基丁基)氨基]]-1,3,5-三嗪-2,4-[(2,2,6,6,-四甲基-哌啶基)亚氨基]-1,6-己二撑[(2,2,6,6-四甲基-4-哌啶基)亚氨基],C944)、紫外线吸收剂2-(2ˊ-羟基-5ˊ-甲基苯基)苯并三氮唑(UV-P)、改性水滑石(LDH-BP)以及上述化合物的复配物作为抗老化添加剂,采用加速老化实验研究了PVC压延膜的耐老化性能,通过色度仪、拉力机、冲击试验机、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镜(SEM)等对其耐老化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如下:(1)在PVC压延膜中加入不同份数的Ti O2(A),研究了PVC压延膜的耐老化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随着Ti O2(A)含量的增加,PVC压延膜的耐老化性能逐渐提高。在加速老化672 h后,对于色差值,未加Ti O2(A)的PVC压延膜的色差值为37.30,而PVC/20%Ti O2(A)膜的色差值为6.74;对于断裂伸长率,未加Ti O2(A)的PVC压延膜的断裂伸长率在老化前后分别为11.0%、3.0%,下降幅度为72.7%,而PVC/20%Ti O2(A)膜的断裂伸长率在老化前后分别为16.0%、13.5%,下降幅度为15.6%;对于冲击强度,未加Ti O2(A)的PVC压延膜的冲击强度在老化前后分别为33.4 k J/m2、9.1 k J/m2,下降幅度为72.8%,而PVC/20%Ti O2(A)膜的冲击强度在老化前后分别为16.0 k J/m2、14.6 k J/m2,下降幅度为8.8%;对于羰基指数,未加Ti O2(A)的PVC压延膜的羰基指数为4.70,而PVC/20%Ti O2(A)膜的羰基指数为3.80。(2)在PVC压延膜中加入不同份数的受阻胺稳定剂C944,研究了PVC压延膜的耐老化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随着C944含量的增加,PVC压延膜的耐老化性能具有先升高后下降的现象。在加速老化672 h后,对于色差值,未加C944的PVC压延膜的色差值为37.30,而PVC/2%C944膜的色差值为0.95;对于断裂伸长率,未加C944的PVC压延膜的断裂伸长率在老化前后分别为11.0%、3.0%,下降幅度为72.7%,而PVC/2%C944膜的断裂伸长率在老化前后分别为18.6%、17.7%,下降幅度为4.8%;对于冲击强度,未加C944的PVC压延膜的冲击强度在老化前后分别为33.4 k J/m2、9.1k J/m2,下降幅度为72.8%,而PVC/2%C944膜的冲击强度在老化前后分别为16.1 k J/m2、15.8 k J/m2,下降幅度为1.9%。另外,进一步研究了C944与UV-P对PVC压延膜的协同光稳定作用,研究结果表明,C944与UV-P对PVC压延膜具有协同光稳定作用。当C944和UV-P的质量比为1:1时,添加量为2%时,在加速老化672 h后,PVC/1%C944/1%UV-P的表面色差值为2.57,断裂伸长率在老化前后分别为17.2%、16.5%,下降幅度为4.1%;冲击强度在老化前后分别为15.8 k J/m2、15.6 k J/m2,下降幅度为1.3%;羰基指数为0.43。(3)利用焙烧还原法制备了改性水滑石(LDH-BP),通过红外光谱仪(FT-IR)及X射线衍射仪(XRD)确认了水滑石层间含有2-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5-磺酸(BP)。将改性前后的水滑石分别加入PVC压延膜中,研究了PVC压延膜的耐老化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LDH,LDH-BP对于PVC压延膜具有更好的抗老化性能。在老化672h后,对于色差值,未加LDH-BP的PVC压延膜的色差值为37.30,而PVC/6%LDH-BP膜的色差值为23.08;对于断裂伸长率,未加LDH-BP的PVC压延膜的断裂伸长率在老化前后分别为11.0%、3.0%,下降幅度为72.7%,而PVC/6%LDH-BP膜的断裂伸长率在老化前后分别为10.8%、10.3%,下降幅度为4.6%;对于冲击强度,未加LDH-BP的PVC压延膜的冲击强度在老化前后分别为33.4 k J/m2、9.1 k J/m2,下降幅度为72.8%,而PVC/6%LDH-BP膜的冲击强度在老化前后分别为27.8 k J/m2、22.2 k J/m2,下降幅度为20.1%;对于羰基指数,未加LDH-BP的PVC压延膜的羰基指数为4.70,而PVC/6%LDH-BP膜的羰基指数为0.12。

张同喜[7](2020)在《高性能水性阻尼涂料的制备及阻尼片材的防火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分子阻尼材料是一种减少振动和降低噪声的常用材料,其中水性涂料和阻尼片材因为产业化可行性高且效果好被人们广泛研究。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逐渐追求阻尼材料应用多元化,高阻尼及宽温域是研究的主要热点,而附加值高的阻尼材料亦成为研究人员逐渐涉猎的领域,诸如高防火性能、力学性能、耐腐蚀性能等等,所以追求阻尼性能的同时兼具多元化发展是本文的重点研究方向。本文第一部分工作以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20 oC和55 oC的水性丙烯酸树脂为基体,通过交联剂聚碳化二亚胺(UN-557)交联共混,制备一种宽温域水性阻尼复合涂料。研究发现,当交联剂比例为3%时,损耗因子(tanδ)0.4以上的有效阻尼温域达到106 oC,拉伸强度达3.81 MPa,断裂伸长率由40.38%提高到146.07%;并通过钛酸酯偶联剂(NDZ-401)研究了阻尼涂料的疏水性,通过抗氧剂264(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研究了其对阻尼性能的影响;最后用复配型阻燃剂协效阻燃,得到一种氧指数(OI)为35.0的宽温域水性阻尼涂料。本文第二部分工作以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20 oC的水性丙烯酸树脂为基础加入不同含量(0、0.05%、0.1%、0.15%、0.2%)的石墨烯(经表面处理或未处理)。采用两种不同的工艺(磁力搅拌与热反应改性处理)得到系列掺杂石墨烯的水性丙烯酸树脂,SEM、DSC、TG测试表征发现采用热反应工艺和经钛酸酯处理后的石墨烯(MGO,含量为0.15%)得到的丙烯酸树脂具有更好的分散性和热稳定性。进一步以该丙烯酸树脂乳液为基体制备了一种阻尼性能优异(损耗因子为1.17),力学性能好(拉伸强度3.81 MPa,断裂伸长率为140.4%)、耐腐蚀性(Ecorr最大为-0.5430 V,Icorr最小为1.435*10-5A/cm2)的高性能水性阻尼涂料。本文第三部分根据生产实际的需要,意在开发一种防火性能优异的产业化阻尼片材。通过抗氧剂2246及改性氧化石墨烯制备了玻璃化温度为室温范围(10oC-40 oC)的阻尼片材。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阻尼片材的防火性能:首先添加不同的复配型阻燃剂对阻尼片材的烟密度进行研究,发现三氧化钼/硼酸锌(4:1)复配加入到基体(比例为1:1),烟密度提高明显(氧指数为36,最大烟密度为0.6,烟密度等级为2.3);进行中试放大防火测试,发现火焰延伸指标不理想。进一步采用聚磷酸铵/聚磷酰胺(4:1)与三氧化钼/硼酸锌(4:1)复配加入到基体(比例为0.6:1:1),采用锥形量热测试发现总的热释放(THR)为28.4 MJ/m2,间接证明了火焰延伸指标得到改善,最终得到一种兼具阻尼和防火性能的新型阻尼片材,为产业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刘帅珍[8](2020)在《新型抗菌剂QTA的合成及其医用抗菌TPU材料制备》文中指出本文采用1,6-二溴己烷分别与N,N-二甲基正辛胺、N,N-二甲基十二烷基胺反应,制备两种种不同链长的季铵盐抗菌剂(C8,C12);将C8,C12两种季铵盐分别与单宁酸接枝,得到两种季铵化单宁酸抗菌剂(QTA8,QTA12);选用有机抗菌剂醋酸洗必泰、三氯生,抗生素利福平、盐酸米诺环素,将上述抗菌剂通过挤出机与TPU共混,对TPU进行抗菌改性。对改性后的TPU材料进行抗菌性能、力学性能、生物相容性、血液相容性等研究。结果如下:醋酸洗必泰添加量为0.4%时,TPU对S.aureus具有明显的抗菌性;三氯生添加量为0.2%时,对S.aureus具有抗菌性;利福平、盐酸米诺环素添加量为0.3%时,对S.aureusd额抗菌性达到了 100%。添加醋酸洗必泰的TPU,无抑菌圈产生,说明醋酸洗必泰无溶出;三氯生、盐酸米诺环素、利福平改性的TPU,产生抑菌圈,表明有溶出。添加醋酸洗必泰、三氯生、利福平、盐酸米诺环素的TPU,拉升强度略有下降,断裂伸长率基本不变。C8的浓度在0.0635mg/cm2时,对S.aureus的抑菌率下降到80%,浓度为0.5 mg/cm2时,对E.coli的抑菌率下降到80%左右;QTA8在0.0635mg/cm2时,对S.aureus的抑菌率下降到60%左右,在浓度为2 mg/cm2时,对E.coli的抑菌率下降到70%;C12的浓度在0.05mg/cm2时,对S.aureus和E.coli的抑菌率仍保持在90%左右;QTA12在0.05mg/cm2时,对S.aureus的抑菌率下降到60%,在浓度为0.15 mg/cm2时,对E.coli的抑菌率下降到60%。C12的抗菌性优于C8,QTA12的抗菌性优于QTA8。C8,C12的添加量分别为1%时,TPU对S.aureus和E.coli均具有明显的抗菌性;QTA8添加量为3%时,对S.aureus和E.coli有明显的抗菌性;QTA12添加量为1%时,对S.aureus有明显的抗菌性,添加量为2%时,对E.coli有明显的抗菌性。浸泡15天后的TPU材料与未浸泡前的抗菌性保持一致,表明材料中抗菌剂几乎没有溶出,可以达到长效抗菌目的。添加添加剂的TPU材料表面电位随着四种新型抗菌剂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添加C8、C12抗菌剂的TPU,随着C8,C12添加量的增加,具有细胞毒性与溶血性;添加QTA8、QTA12抗菌剂的TPU,无细胞毒性,无溶血性。采用添加量为4%的QTA12-TPU,进行体内模拟抗菌循环与动物实验,结果发现在流动状态下材料能够达到48小时长效抗菌;在动物体内也同样具有明显的抗菌性,可以有效避免引发炎症。

唐波[9](2020)在《阻燃型丙烯酸防水涂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丙烯酸防水涂料具有良好的防水性和柔韧性,形成的丙烯酸涂膜具有强度高、对基层收缩和变形开裂适应性强、良好的低温弯折性能等特点。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功能单一的涂料已经不能满足使用需求。因此,在防水涂料中加入阻燃剂来赋予涂料阻燃的功能。现在一般的阻燃剂容易吸水,不适用于防水材料中,因此需要对阻燃剂进行改性,在保障阻燃性的同时提高耐水性。本研究以丙烯酸乳液为成膜基体,采用了三聚氰胺磷酸盐(MPP),三嗪成炭剂(CFA)和季戊四醇磷酸酯(PEPA)等多种阻燃剂制备阻燃型水性丙烯酸防水涂料,主要工作如下:(1)选择三聚氰胺磷酸盐(MPP)和三嗪成炭剂(CFA)阻燃体系,并将它们加入到涂料体系中,研究MPP/CFA体系对涂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MPP和CFA具有协同阻燃作用,不添加阻燃剂的涂料是易燃物,极限氧指数是22%,当MPP和CFA在涂料中的加入量分别为1 wt.%和4 wt.%时,涂料的极限氧指数提高到25%,燃烧测试中火焰高度达到150 mm的时间从46 s延长到150 s。并且在水中浸泡168 h后,涂料的拉伸强度保持率>80%,断裂伸长率>140%,吸水率<20%,涂料具有优异的耐水性。通过XPS分析残炭的组成及元素含量发现,引入MPP/CFA体系的阻燃型防水涂料含有更多的P和N元素,通过分析说明阻燃剂在气相和固相中同时起到阻燃作用。另外,在MPP/CFA体系中加入GO作为炭源,锥形量热测试表明,当MPP、CFA和GO的加入量分别为1wt.%,4 wt.%和 0.005 wt.%时,涂料的 pHRR 从 343.54 kW/m2 下降到了 292.43 kW/m2,tHRR从35 s延后到了 50 s。在水中浸泡168 h后涂料的吸水率从11.3%下降到9.1%。(2)采用硅烷偶联剂对季戊四醇磷酸酯进行化学改性得到KH550-PEPA,将KH550-PEPA加入到丙烯酸涂料中,结果表明:加入5 wt.%KH550-PEPA的阻燃型防水涂料的拉伸强度由改性前的0.3 MPa提高至1.1 MPa,在水中浸泡168 h后,涂料的吸水率从8.8%下降至7%。质量变化率从8.8%下降至6.8%,涂料的力学性能和耐水性提高。将KH550-PEPA和MPP复配加入到涂料中,当KH550-PEPA和MPP的加入量分别为4wt.%和1wt.%时,涂料的吸水率下降至6%。(3)利用离子交换反应,将三聚磷酸钠(STTP)和三聚氰胺(MEL)合成一种新型的磷氮系阻燃剂三聚氰胺三聚磷酸盐(STTP-MEL),将其加入到丙烯酸涂料中,结果表明:10%STTP-MEL提高丙烯酸涂料的LOI从22%到27%,涂料的总热释放量下降38.4%,总烟释放量下降27.7%,并且改善了涂料残炭形貌,提高了残炭量;对涂料的阻燃机理分析表明STTP-MEL同时从气相和固相起阻燃作用。并且涂料具有优异的耐水性,10%STTP-MEL使涂料的吸水率从11.8%下降到了 7.4%,质量变化率为3%。

郭阳[10](2020)在《刚性粒子对硅胶基导热复合材导热性能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导热材料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人们对导热材料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如良好的耐候性、耐腐蚀性、轻质易加工等综合性能。于是研究者们就针对这些要求对导热材料展开了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聚合物基导热复合材料随即进入了研究者们的视野,其特有的电绝缘、耐高温、耐腐蚀、质轻等优点使其在很多领域可以替代金属材料成为新型的导热散热材料。研究者通常会在聚合物中添加高导热金属、无机或碳类等导热填料构建导热网络制成聚合物基导热复合材料来提高材料热导率,但研究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同样是构建填料网络,导电网络就能够大幅度提升复合材料电导率,而导热网络对于热导率的提升却收效甚微,针对这一问题吴大鸣教授大胆设想了一种新的导热复合材料成型思路——“沙渠石渠转化机制[29]”,将低效率的导热网络即“沙渠”转化为高效的热传递网络即“石渠”,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这一转化机制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本文则是延用“沙渠石渠转化机制”来制备硅胶基导热复合材料,并主要做了制备工艺优化和转化机制中涉及的刚性粒子的种类特性对复合材料热导率的影响探讨两方面内容。致力于制备出填料含量低、热导率高、力学性能优良的硅胶基导热复合材料。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从操作性能、固化温度范围、对复合材料热导率的影响三个方面对E620、2225、184三种硅胶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显示184是最适合的基体选择。(2)探究SCFNA法制备过程中的工艺参数包括混合转速、混合时间和压印温度对导热复合材料热导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并最终确定混合转速2000r/min、混合时间2min、压印温度120℃为SCFNA法的最优制备工艺参数。(3)设计实验分别将具有不同自身热导率、不同物理形状的刚性粒子添加进PDMS/30wt%SCF混合体系,不断改变刚性粒子的体积占比,探究刚性粒子自身热导率、物理形状以及添加量对硅胶基导热复合材料导热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自身热导率低于聚合物基体的球形空心玻璃微珠最适宜对复合材料进行低含量填充来提高导热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4)运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对比分析了复合材料片材厚度、SCF填料含量、空心玻璃微珠含量、空心玻璃微珠的粒径四个因素对导热复合材料热导率的影响。四个因素对最终复合材料热导率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SCF含量、空心玻璃微珠的含量、复合材料片材的厚度和空心玻璃微珠的粒径。根据最终的极差数据分析得出能使复合材料热导率达到最高的最佳原料选择和配比及工艺条件为是:SCF含量40wt%、空心玻璃微珠含量8vol%、空心玻璃微珠粒径20μm、片材厚度0.1mm,且此时导热复合材料的热导率为23.325W/(mK)。

二、北京化工大学研制成功新型防水片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化工大学研制成功新型防水片材(论文提纲范文)

(1)2020年国内有机硅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行业发展概况
2 产品研发进展
    2.1 硅橡胶
        2.1.1 室温硫化硅橡胶
        2.1.2 热硫化硅橡胶
        2.1.3 加成型硅橡胶
    2.2 硅油
    2.3 硅树脂
    2.4 硅烷
    2.5 其它有机硅材料
    2.6 有机硅改性有机材料
        2.6.1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
        2.6.2 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
        2.6.3 有机硅改性聚氨酯
        2.6.4 有机硅改性其它材料

(2)住宅地下顶板防排水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课题的研究方法
        1.4.1 理论文献研究
        1.4.2 案例解析
        1.4.3 项目现场调查
第2章 住宅地下顶板防排水设计体系分析
    2.1 地下顶板构造层次简述
    2.2 地下顶板构造层次选材及应用分析
        2.2.1 找坡层和找平层分析
        2.2.2 防水层分析
        2.2.3 排水系统分析
    2.3 地下顶板构造层次预算成本分析
    2.4 地下顶板工期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住宅地下顶板防排水方案的建立与论证
    3.1 新型防排水体系简述
    3.2 新型防排水体系设计原则与依据
    3.3 新型防排水体系选材及应用分析
        3.3.1 基层处理分析
        3.3.2 防水层分析
        3.3.3 排水系统分析
        3.3.4 针对不同情况的实现方法
    3.4 新型防排水体系预算成本分析
    3.5 新型防排水体系工期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型防排水体系的应用实例
    4.1 某小区地下车库项目概况
        4.1.1 工程概况
        4.1.2 防排水体系设计
    4.2 优化后排水体系简介
    4.3 新型防排水体系的实施
        4.3.1 施工工序
        4.3.2 操作要点
    4.4 项目检验效果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3)宽幅挤出流场稳定性研究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聚合物熔体本构模型
        1.3.2 挤出机机头流场的研究
    1.4 主要研究内容
2 宽幅挤出机头三维非等温模型的构建
    2.1 挤出机头CAE技术
        2.1.1 CFD技术现状
        2.1.2 CFD软件分析流程
    2.2 宽幅机头流场的几何模型和网格划分
        2.2.1 几何模型
        2.2.2 网格划分及自适应性分析
    2.3 宽幅机头挤出过程中的传热分析
        2.3.1 挤出成型过程热传递方式
        2.3.2 挤出成型过程的热边界条件
    2.4 宽幅机头流场的数学模型
        2.4.1 流动方程
        2.4.2 本构方程
        2.4.3 基本假设和边界条件
    2.5 数值求解方法
3 宽幅机头三维非等温分析及温控系统的优化
    3.1 宽幅挤出机头内聚合物熔体的流动规律
        3.1.1 压力分析
        3.1.2 速度分析
        3.1.3 温度场分析
        3.1.4 剪切速率场分析
    3.2 挤出片材出口截面形状预测
        3.2.1 出口截面形状预测理论
        3.2.2 分析条件确定
        3.2.3 出口截面挤出胀大
    3.3 温控系统的设计
        3.3.1 不同冷却方案分析
        3.3.2 温控系统的优化
    3.4 本章小结
4 宽幅机头流场单因素分析
    4.1 机头结构参数对熔体流动平衡的影响
        4.1.1 阻尼宽度
        4.1.2 阻尼高度
    4.2 工艺及物性参数对熔体流动平衡的影响
        4.2.1 一区温度
        4.2.2 二区温度
        4.2.3 入口压力
        4.2.4 非牛顿指数
    4.3 本章小结
5 宽幅机头流场参数模型建立及优化
    5.1 宽幅挤出机头流场多目标优化方案
        5.1.1 优化设计
        5.1.2 宽幅挤出流场多目标优化求解
    5.2 基于Box-Behnken的宽幅挤出机头流场实验设计
    5.3 利用响应面法建立宽幅挤出机头流场参数模型
        5.3.1 响应面分析法
        5.3.2 挤出产量理论模型建立
        5.3.3 挤出均匀性理论模型建立
        5.3.4 理论模型有效性验证
    5.4 基于Box-Behnken实验设计的响应面模型分析
        5.4.1 挤出产量响应面模型分析
        5.4.2 挤出均匀性响应面模型分析
    5.5 宽幅挤出机头流场多目标优化及验证
        5.5.1 宽幅机头挤出性能指标
        5.5.2 宽幅挤出机头流场参数优化及验证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聚1,9-亚壬基对苯二酰胺双向拉伸薄膜的改性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实验
    2.1 试剂与仪器
        2.1.1 主要原材料
        2.1.2 主要仪器和测试方法
    2.2 PA9T双向拉伸薄膜的制备
3. 结果与讨论
    3.1 抗氧剂种类和含量对PA9T改性树脂黄变指数的影响
    3.2 成核剂添加量对PA9T片材成膜性影响
    3.3 拉伸工艺对PA9T片材和薄膜拉伸强度的影响
    3.4 拉伸温度对PA9T片材成膜性的影响
4. 应用
5. 结论

(5)生物可降解聚酯的技术进展和应用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生物可降解聚酯产业化技术进展
    1 生物可降解聚酯单体合成
        1.1 乙醇酸
        1.2 乳酸
        1.3 聚-β-羟基丁酸酯(PHB)的单体原料
        1.4 二元酸和二元醇
    2 催化剂和扩链剂
    3 均聚酯-共聚酯制备技术
        3.1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及共聚酯(PBSA)
        3.2 PLA
        3.3 PHA
        3.4 聚己内酯(PCL)
        3.5 聚乙醇酸(聚乙交酯,PGA)
        3.6 PLA共聚改性
        3.7 芳香族-脂肪族共聚酯(PBAT)
        3.8 芳香族-脂肪族共聚酯(PBST)
        3.9 PET基共聚酯
        3.1 0 其他可生物降解聚酯
        3.1 0. 1 聚磷酸酯(PPI)
        3.1 0. 2 聚对二氧环己酮(PPDO)
        3.1 0. 3 二氧化碳基生物可降解聚酯
        3.1 0. 4 聚酯酰胺(PEA)
        3.1 0. 5 聚对苯二甲酸-衣康酸-丁二醇酯(PBTI)
    4 提高降解速度的研究
    5 共混改性
    6 生物可降解性能的检测技术
产品加工技术发展及应用前景
    1纤维和非织造布
    2薄膜和包装
    3注塑成型和3D打印
结语

(6)PVC压延膜耐老化机理与相关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PVC概述
        1.2.1 PVC的结构与性能
        1.2.2 PVC的应用
    1.3 PVC压延膜的应用
    1.4 PVC压延膜的不足
    1.5 耐候PVC压延膜研究现状
        1.5.1 紫外线屏蔽剂
        1.5.2 紫外线吸收剂(UVA)
        1.5.3 猝灭剂
        1.5.4 自由基捕捉剂
        1.5.5 HALS和 UVA之间的协同效应
        1.5.6 光稳定剂插层水滑石材料
    1.6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第二章 锐钛型二氧化钛对PVC压延膜耐紫外老化性能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PVC压延膜的制备
        2.2.4 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老化过程中PVC压延膜的外观颜色变化
        2.3.2 PVC压延膜老化前后力学性能分析
        2.3.3 全反射红外光谱(ATR-FTIR)分析PVC压延膜老化过程中的氧化反应
        2.3.4 SEM分析老化前后试样表面变化情况
        2.3.5 TiO_2(A)防老化机理分析
        2.3.6 TG分析PVC压延膜热稳定性能
        2.3.7 PVC压延膜使用性能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紫外线吸收剂与自由基捕捉剂的协同效应改善PVC耐紫外老化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PVC压延膜的制备
        3.2.4 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老化过程中PVC压延膜的外观颜色变化
        3.3.2 PVC压延膜老化前后力学性能分析
        3.3.3 ATR-FTIR分析PVC压延膜老化过程中的氧化反应
        3.3.4 SEM分析老化前后试样表面变化情况
        3.3.5 C944与UV-P的光稳定作用机理
        3.3.6 TG分析材料静态热稳定性能
        3.3.7 PVC压延膜使用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紫外线吸收剂BP改性水滑石对PVC耐紫外老化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仪器设备
        4.2.3 水滑石的改性与表征
        4.2.4 PVC样品的制备
        4.2.5 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老化过程中PVC材料的外观颜色变化
        4.3.2 PVC压延膜老化前后力学性能分析
        4.3.3 ATR-FTIR分析PVC压延膜老化过程中的氧化反应
        4.3.4 SEM分析老化前后试样表面变化情况
        4.3.5 LDH-BP光稳定机理分析
        4.3.6 TG分析材料静态热稳定性能
        4.3.7 材料使用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高性能水性阻尼涂料的制备及阻尼片材的防火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高分子阻尼材料
        1.2.1 阻尼的概念及应用
        1.2.2 阻尼的机理
        1.2.3 阻尼的结构
        1.2.4 阻尼的测试方法
    1.3 水性阻尼涂料
        1.3.1 水性阻尼涂料的特点
        1.3.2 水性阻尼涂料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1.3.3 水性阻尼涂料的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1.4 阻尼片材
        1.4.1 阻尼片材的特点
        1.4.2 阻尼片材的研究背景及现状
        1.4.3 阻尼片材的防火性能的研究
    1.5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宽温域水性阻尼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原料与设备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设备
        2.2.3 实验制备工艺与流程
        2.2.4 测试方法及性能表征
    2.3 宽温域涂料基体的选择及性能分析
        2.3.1 不同比例乳液基体共混对阻尼性能的影响
        2.3.2 共混乳液的XPS分析
    2.4 交联剂UN-557对阻尼涂料性能的影响
        2.4.1 交联度分析
        2.4.2 硬度测试
        2.4.3 力学性能测试
        2.4.4 阻尼性能测试
    2.5 钛酸酯偶联剂NDZ-401对阻尼涂料的影响
        2.5.1 SEM分析
        2.5.2 表面接触角测试
        2.5.3 阻尼性能测试
    2.6 抗氧剂264对涂料阻尼性能的影响
    2.7 复配阻燃剂对阻尼涂料氧指数的影响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石墨烯改性丙烯酸树脂基阻尼涂料的制备
    3.1 引言
    3.2 实验原料与设备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及测试设备
    3.3 实验部分及测试方法
        3.3.1 GO改性树脂复合膜的制备
        3.3.2 MGO改性树脂复合膜的制备
        3.3.3 测试方法及性能表征
    3.4 石墨烯改性丙烯酸树脂性能表征
        3.4.1 石墨烯的红外光谱分析
        3.4.2 改性前后树脂的表观形貌
        3.4.3 SEM测试分析
        3.4.4 TG测试分析
        3.4.5 DSC数据分析
    3.5 阻尼涂料的性能测试
        3.5.1 拉伸数据分析
        3.5.2 耐磨性能分析
        3.5.3 耐腐蚀性能分析
        3.5.4 阻尼性能测试
        3.5.5 氧指数测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聚合物基阻尼片材的防火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及测试设备
        4.2.3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流程
        4.2.4 石墨烯改性阻尼片材的制备流程
    4.3 阻尼片材性能评价标准
        4.3.1 阻尼性能评价
        4.3.2 力学性能评价
        4.3.3 阻燃性能评价
    4.4 片材阻尼性能的改性研究
        4.4.1 抗氧剂2246对阻尼性能的影响
        4.4.2 氧化石墨烯的微结构表征
        4.4.3 氧化石墨烯的形貌表征
        4.4.4 氧化石墨烯对阻尼性能的影响
    4.5 阻尼片材烟密度测试及性能优化
        4.5.1 不同复配阻燃剂对烟密度的影响
        4.5.2 阻燃剂对阻尼性能的影响
        4.5.3 阻燃剂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4.6 阻尼片材中试放大性能测试
        4.6.1 中试烟密度测试结果
        4.6.2 中试阻尼性能测试结果
        4.6.3 中试力学性能测试结果
    4.7 锥形量热法测试阻尼片材的阻燃性能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作者简历
    2、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3、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发明专利
学位论文数据集

(8)新型抗菌剂QTA的合成及其医用抗菌TPU材料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抗菌物质的概况
        1.1.1 抗菌剂分类及抗菌机理
        1.1.1.1 无机抗菌剂及抗菌机理
        1.1.1.2 有机抗菌剂及抗菌机理
        1.1.1.3 天然抗菌剂及抗菌机理
        1.1.2 常见抗生素及抗菌机理
    1.2 聚氨酯概述
        1.2.1 聚氨酯的结构与性能
        1.2.2 聚氨酯的应用
        1.2.3 聚氨酯的抗菌改性
    1.3 医用导管概述
        1.3.1 医用导管现状
        1.3.2 医用导管发生感染机制
        1.3.3 抗菌医用导管制备方法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常用抗菌剂对TPU改性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2.2.2 抗菌TPU材料的制备
        2.2.3 抗菌TPU材料的表征
        2.2.3.1 四种常用抗菌剂热失重(TG)测试
        2.2.3.2 改性TPU材料的抗菌测试
        2.2.3.3 改性TPU材料的扫描电镜测试
        2.2.3.4 改性TPU材料的力学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抗菌剂的热失重分析
        2.3.2 改性TPU材料的抗菌测试
        2.3.2.1 贴膜法抗菌测试
        2.3.2.2 抑菌圈抗菌测试
        2.3.3 改性TPU材料的扫描电镜图
        2.3.4 改性TPU材料的力学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型抗菌剂对TPU改性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3.2.2 材料的制备
        3.2.2.1 C_8,C_(12)抗菌剂的合成
        3.2.2.2 QTA_8,QTA_(12)抗菌剂的合成
        3.2.2.3 改性TPU抗菌材料的合成
        3.2.2.4 改性QTA_(12)-TPU抗菌导管的合成
        3.2.3 抗菌剂及抗菌TPU材料的表征
        3.2.3.1 核磁共振(NMR)对抗菌剂的结构表征
        3.2.3.2 红外光谱对抗菌剂的结构表征
        3.2.3.3 抗菌剂的热失重表征
        3.2.3.4 抗菌剂本身的抗菌性测试
        3.2.3.5 C_(12)-TPU,QTA_(12)-TPU的XPS测试
        3.2.3.6 改性TPU材料的抗菌测试
        3.2.3.7 改性TPU材料的溶出测试
        3.2.3.8 改性TPU材料的物理性能测试
        3.2.3.9 改性TPU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能测试
        3.2.3.10 QTA_(12)-TPU导管的体内模拟抗菌循环测试
        3.2.3.11 QTA_(12)-TPU导管的动物体内抗菌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_8,QTA_8抗菌剂~1H NMR测试
        3.3.2 C_8,QTA_8抗菌剂热失重测试
        3.3.3 C_8,QTA_8抗菌剂本身抗菌测试
        3.3.4 C_8-TPU,QTA_8-TPU组改性材料的抗菌测试
        3.3.5 C_8-TPU,QTA_8-TPU组改性材料溶出后的抗菌测试
        3.3.6 C_8-TPU,QTA_8-TPU组改性材料的物理性能测试
        3.3.6.1 C_8-TPU,QTA_8-TPU组改性材料表面电位测试
        3.3.6.2 C_(8)-TPU,QTA_8-TPU组改性材料力学性能测试
        3.3.7 C_8-TPU,QTA_8-TPU组改性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测试
        3.3.7.1 C_8-TPU,QTA_8-TPU组改性材料溶血性测试
        3.3.7.2 C_8-TPU,QTA_8-TPU组改性材料细胞毒测试
        3.3.8 C_(12), QTA_(12)抗菌剂化学表征测试
        3.3.8.1 C_(12),QTA_(12)抗菌剂NMR测试结果分析
        3.3.8.2 红外测试结果分析
        3.3.8.3 C_(12),QTA_(12)抗菌剂TG测试分析
        3.3.9 C_(12),QTA_(12)抗菌剂的抗菌测试
        3.3.10 C_(12)-TPU,QTA_(12)-TPU组改性材料的XPS测试
        3.3.11 C_(12)-TPU,QTA_(12)-TPU组改性材料抗菌测试
        3.3.11.1 贴膜法抗菌测试
        3.3.11.2 材料与细菌共培养激光共聚焦抗菌测试
        3.3.11.3 抑菌圈抗菌测试
        3.3.12 C_(12)-TPU,QTA_(12)-TPU组改性材料溶出测试
        3.3.12.1 C_(12)-TPU,QTA_(12)-TPU组改性材料溶出率测试
        3.3.12.2 C_(12)-TPU,QTA_(12)-TPU组改性材料溶出贴膜法抗菌测试
        3.3.12.3 C_(12)-TPU,QTA_(12)-TPU组改性材料溶出抑菌圈抗菌测试
        3.3.13 C_(12)-TPU,QTA_(12)-TPU组改性材料物理性能测试
        3.3.13.1 C_(12)-TPU,QTA_(12)-TPU组改性材料表面电位测试
        3.3.13.2 C_(12)-TPU,QTA_(12)-TPU组改性材料力学性能测试
        3.3.14 C_(12)-TPU,QTA_(12)-TPU组改性材料生物相容性测试
        3.3.14.1 C_(12)-TPU,QTA_(12)-TPU组改性材料血液相容性测试
        3.3.14.2 C_(12)-TPU,QTA_(12)-TPU组改性材料细胞毒性测试
        3.3.15 QTA_(12)-TPU导管体内循环模拟抗菌测试
        3.3.16 QTA_(12)-TPU动物体内抗菌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抗菌TPU导管的制备
    4.1 引言
    4.2 实验原料及设备
    4.3 抗菌TPU共混粒料的制备工艺
    4.4 抗菌TPU导管的制备工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9)阻燃型丙烯酸防水涂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防水涂料
        1.2.1 防水涂料概述
        1.2.2 防水涂料的成膜机理
        1.2.3 丙烯酸防水涂料
    1.3 丙烯酸涂料概述
        1.3.1 环氧改性丙烯酸树脂
        1.3.2 聚氨酯改性丙烯酸树脂
        1.3.3 硅氟改性丙烯酸树脂
    1.4 防火涂料
        1.4.1 防火涂料概述
        1.4.2 防火涂料的分类和防火机理
        1.4.3 膨胀型防火涂料
        1.4.4 膨胀型防火涂料的成膜物质
        1.4.5 膨胀型防火涂料的分散体系
        1.4.6 膨胀型防火涂料的膨胀体系
        1.4.7 膨胀型防火涂料的填料和助剂
    1.5 阻燃剂及其阻燃机理
        1.5.1 卤系阻燃剂
        1.5.2 磷系阻燃剂
        1.5.3 氮系阻燃剂
        1.5.4 膨胀型阻燃剂
        1.5.5 生物基阻燃剂
    1.6 本课题研究意义
    1.7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设备及测试仪器
    2.3 材料结构和性能表征
        2.3.1 极限氧指数测试
        2.3.2 垂直燃烧测试
        2.3.3 热失重分析
        2.3.4 力学性能测试
        2.3.5 扫描电子显微镜
        2.3.6 锥形量热分析
        2.3.7 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
        2.3.8 耐水性测试
第三章 三聚氰胺磷酸盐和三嗪成炭剂复配在阻燃型防水涂料中的应用
    3.1 MPP/CFA阻燃型防水涂料的制备
    3.2 MPP/CFA阻燃型防水涂料的阻燃性能分析
    3.3 MPP/CFA阻燃型防水涂料热稳定性分析
    3.4 MPP/CFA阻燃型防水涂料力学性能及耐水性分析
    3.5 MPP/CFA阻燃型防水涂料残炭组成分析
    3.6 MPP/CFA阻燃型防水涂料阻燃机理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聚氰胺磷酸盐、三嗪成炭剂和氧化石墨烯复配在阻燃型防水涂料中的应用
    4.1 MPP/CFA/GO阻燃型防水涂料的制备
    4.2 MPP/CFA/GO阻燃型防水涂料阻燃性能分析
    4.3 MPP/CFA/GO阻燃型防水涂料热稳定性分析
    4.4 MPP/CFA/GO阻燃型防水涂料锥形量热测试分析
    4.5 MPP/CFA/GO阻燃型防水涂料残炭形貌分析
    4.6 MPP/CFA/GO阻燃型防水涂料力学性能和耐水性分析
    4.7 MPP/CFA/GO阻燃型防水涂料耐水机理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硅烷偶联剂改性季戊四醇磷酸酯及其在阻燃型防水涂料中的应用
    5.1 PEPA阻燃型防水涂料的制备
    5.2 PEPA阻燃型防水涂料阻燃性能分析
    5.3 PEPA阻燃型防水涂料力学性能和耐水性分析
    5.4 KH550-PEPA的制备与表征
        5.4.1 KH550-PEPA的制备
        5.4.2 KH550-PEPA的红外光谱分析
        5.4.3 KH550-PEPA的热稳定性分析
    5.5 KH550-PEPA阻燃型防水涂料阻燃性能分析
    5.6 KH550-PEPA阻燃型防水涂料热失重分析
    5.7 KH550-PEPA阻燃型防水涂料残炭组成及形貌分析
    5.8 KH550-PEPA阻燃型防水涂料力学性能和耐水性分析
    5.9 KH550-PEPA/MPP阻燃型防水涂料阻燃性能分析
    5.10 KH550-PEPA/MPP阻燃型防水涂料力学性能分析
    5.11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三聚氰胺三聚磷酸盐的合成及在阻燃型防水涂料中的应用
    6.1 STTP-MEL的制备及表征
        6.1.1 STTP-MEL的合成方法
        6.1.2 STTP-MEL的FTIR分析
        6.1.3 STTP-MEL的XPS分析
        6.1.4 STTP-MEL的热失重分析
    6.2 STTP-MEL阻燃型防水涂料的制备及表征
        6.2.1 STTP-MEL阻燃型防水涂料的制备方法
        6.2.2 STTP-MEL阻燃型防水涂料热稳定分析
        6.2.3 STTP-MEL阻燃型防水涂料阻燃性能分析
        6.2.4 STTP-MEL阻燃型防水涂料锥形量热分析
        6.2.5 STTP-MEL阻燃型防水涂料残炭形貌分析
        6.2.6 STTP-MEL阻燃型防水涂料残炭组成分析
        6.2.7 STTP-MEL阻燃型防水涂料阻燃机理分析
        6.2.8 STTP-MEL阻燃型防水涂料耐水性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不足和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
导师及作者简介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10)刚性粒子对硅胶基导热复合材导热性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聚合物导热材料的研究概况
        1.2.1 导热聚合物的导热机理
        1.2.2 导热硅橡胶的研究进展
        1.2.2.1 硅橡胶的分类
        1.2.2.2 导热硅橡胶的应用研究
        1.2.3 填充型导热复合材料的导热填料
        1.2.3.1 碳基类填料
        1.2.3.2 金属类填料
        1.2.3.3 无机陶瓷类填料
        1.2.4 导热网络的构建方法
        1.2.4.1 填料自组装法
        1.2.4.2 双连续相法
        1.2.4.3 相分离法
        1.2.4.4 多孔原位聚合法
        1.2.5 复合材料导热性能的影响因素
        1.2.5.1 聚合物基体的影响
        1.2.5.2 导热填料的影响
        1.2.5.3 复合材料成型工艺的影响
        1.2.6 热导率测试方法
        1.2.6.1 稳态法
        1.2.6.2 非稳态法
    1.3 正交试验法
        1.3.1 正交法中的专业名词
        1.3.2 正交试验极差分析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硅胶基体的选择
    2.1 引言
    2.2 室温下可操作性能的比较
    2.3 固化特征温度的比较
    2.4 对最终复合材料热导率影响的比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CFNA法制备工艺最优工艺参数的确定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混合时间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3.3.2 混合转速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3.3.3 压印温度对复合材料热导率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刚性粒子热导率、形状对复合材料热导率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刚性粒子的自身热导率对复合材料热导率的影响
        4.3.2 刚性粒子的形状对复合材料热导率的影响
        4.3.3 复合材料的断面形貌
        4.3.4 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分析与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正交试验法优化原料配比及工艺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L_9(3~4)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创新点摘要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专利情况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四、北京化工大学研制成功新型防水片材(论文参考文献)

  • [1]2020年国内有机硅进展[J]. 胡娟,李文强,张晓莲,张爱霞,陈莉,曾向宏. 有机硅材料, 2021(03)
  • [2]住宅地下顶板防排水体系研究[D]. 谷守国. 燕山大学, 2021(01)
  • [3]宽幅挤出流场稳定性研究及优化[D]. 李冬燕. 青岛科技大学, 2021
  • [4]聚1,9-亚壬基对苯二酰胺双向拉伸薄膜的改性及应用[J]. 唐荣芝,舒维,何航,张世明,周柯,罗春明,唐安斌. 塑料包装, 2021(01)
  • [5]生物可降解聚酯的技术进展和应用前景[J]. 纪晓寰,孙宾,王鸣义. 纺织导报, 2021(02)
  • [6]PVC压延膜耐老化机理与相关性能研究[D]. 胡俊峰.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7]高性能水性阻尼涂料的制备及阻尼片材的防火性能研究[D]. 张同喜.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8]新型抗菌剂QTA的合成及其医用抗菌TPU材料制备[D]. 刘帅珍.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9]阻燃型丙烯酸防水涂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唐波.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10]刚性粒子对硅胶基导热复合材导热性能影响的研究[D]. 郭阳.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北京化工大学研制成功新型防水片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