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相盐湖盆地层序地层学研究述评

陆相盐湖盆地层序地层学研究述评

一、陆相盐湖盆地层序地层学研究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郭荣涛,张永庶,陈晓冬,张庆辉,王鹏,崔俊,姜营海,李亚峰,蒋启财,刘波[1](2019)在《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高频旋回与古地貌特征》文中指出受区域性构造运动和古近纪特殊气候的共同影响,在英西地区沉积了一套陆相咸化湖盆混积岩,其特殊的相序组合对研究陆相咸化湖盆高频层序划分及古地理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地层主要为暗色细粒混积岩,矿物成分复杂,主要由陆源碎屑、碳酸盐矿物和蒸发盐矿物组成,可以划分为碎屑岩、碳酸盐岩和蒸发岩三大岩石类型,分别为湖盆演化的淡化阶段、初始咸化阶段和咸化阶段产物。研究区目的层段识别出7个四级层序(Psq1~Psq7),除Psq1和Psq2不发育区域性盐岩层外,其他四级层序都由碎屑岩段、碳酸盐岩段、混积型蒸发岩段和区域性盐岩层组成,这也反映出气候及湖盆性质的逐渐演化。在四级层序约束下,根据盐岩层相对厚度,对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的古地貌特征进行了恢复。Psq1和Psq2发育于湖盆演化的相对早期阶段,咸水湖范围非常有限。Psq3至Psq5沉积期间,湖水咸化程度逐渐增加,咸水湖范围不断扩大,在几个洼陷区沉积了大套厚层盐岩。Psq6沉积期间,经过前几个阶段的填洼补平,研究区地貌总体趋于平坦,高差幅度明显减小。至Psq7沉积期间,研究区西部逐渐退出深洼区,沉积中心开始向东发生迁移。

于盼盼[2](2017)在《子洲—米脂地区山西组沉积相及层序地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论文以古生物学与地层学、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沉积岩石学、地球化学等学科理论为指导,在山西柳林成家庄剖面及子洲地区110余口钻井资料研究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将子洲-米脂地区的山西组划分成了1个超长期基准面旋回,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6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建立了研究区中期基准面旋回地层格架。通过岩石学、古生物、地球化学及地球物理等相标志研究,将子洲-米脂地区山西组划分出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2种沉积亚相及7种沉积微相类型,分析了各个微相的沉积特征。在等时地层格架内分析了山西组各中期基准面旋回沉积演化及砂岩储层展布特征。层序地层发育主要受控于构造沉降、海平面升降变化、沉积物供给、气候条件等因素,其中构造沉降活动是主控因素。

朱忠钱[3](2015)在《泌阳凹陷杨楼地区核三段沉积相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杨楼地区核三段现已进入寻找重点砂层岩性圈闭的探勘阶段,需建立高精度的旋回层序地层格架,在等时地层单元内探讨清楚沉积相的类型与及其展布特征的要求。本文以旋回地层学、PAC间断加积旋回模式、沉积学、岩石学和石油地质学等理论为指导,充分运用钻井、测井、录井、地震和分析化验等资料。采用宏观与微观、野外与室内、地质与物探相结合等手段。对泌阳凹陷杨楼地区核三段重点油组Ⅲ~Ⅶ的旋回层序和沉积相进行详细研究。认为杨楼地区发育的基本旋回层序符合PAC间断加积旋回模式,旋回级次为六级旋回层序,相当于Vail层序地层学的准层序,六级旋回层序通过有序叠加形成复变浅和复变深两种五级旋回层序。通过连井旋回层序的划分和对比,将核三段重点油组Ⅲ~Ⅶ划分出sc1~sc25共25个六级旋回层序,SC1~SC6共6个五级旋回层序,最终建立高精度旋回层序地层格架。总结出杨楼地区发育三角洲和湖泊相,具体亚相和微相类型包括分流河道、河道间、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河口坝、远沙坝、前三角洲、浅湖和深湖半深湖。首次提出工区内不仅有杨楼、王集、付湾—张厂三个物源,在工区西南部还存在古城物源形成的三角洲砂体。通过重点油组和小层的沉积相与微相研究,发现Ⅳ、Ⅵ和Ⅶ油组主要沉积河口坝和远沙坝,V油组附近主要为前三角洲和深湖半深湖,而Ⅲ油组时期分流河道、河道间和水下分流河道特别发育,总体上,Ⅶ~Ⅲ油组显示了沉积环境由浅变深再变浅的过程。

柏建新,石万忠,何勇[4](2014)在《潜江凹陷潜北地区潜四下段盐湖层序控制因素及层序模式》文中研究表明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江组为一典型的陆相盐湖沉积,其中潜四下段盐岩沉积最为发育,盐岩层最厚达1500m。目前关于盐湖层序地层划分及分析研究成果较少,未形成有效的层序模式。以潜四下段为研究目的层段,依据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分析了盐湖盆地层序、沉积控制因素及形成模式。研究认为,气候对潜四下段沉积时期的层序发育控制较弱,主要受古构造形成的古地貌及物源供给的影响,潜四下段粉砂岩与蒸发岩呈现"此消彼长"的分布关系。根据潜北地区潜四下段盐岩在层序发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各层序内部划分为湖侵体系域(TST)及湖退体系域(RST),同时提出断坡带层序模式和挠曲带层序模式两种层序模式。

余丽玲[5](2013)在《盐湖盆地沉积体系分析 ——以江陵凹陷古近系沙市组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江陵凹陷蒸发岩资源极其丰富,自沙4井、路9井,特别是岗钾1井钻探获得卤水层以来,已有多井相继钻遇蒸发岩及卤水,进一步证实了江陵凹陷丰富的蒸发岩资源量。沙市组是江陵凹陷蒸发岩的主要产层,所以通过对江陵凹陷沙市组盐湖沉积体系的解剖研究,可以充分了解各含盐层系的发育特点及其平面展布规律,进而能促进蒸发岩特别是钾盐的合理高效开发。本论文以江汉盆地江陵凹陷古近系沙市组地层为研究对象,以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沉积体系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区域地质资料、岩心资料、测井资料等的综合分析,认为在江陵凹陷古近系沙市组主要发育四种沉积相、九种亚相和十一种微相,主要的沉积相类型为盐湖相、淡水湖相、三角洲相及河流相。在识别沉积相的基础上,结合地震资料及地球化学等资料对层序进行分析,分析不同层序界面的岩心、测井、地震等识别标志和特征,总结盐湖及淡水地层叠加样式,进行地层层序的对比和划分,将古近系沙市组划分为4个层序,从下到上分别为SQs1、 SQs2、SQs3、SQs4,建立等时地层格架,继而在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内对研究区沉积体系进行分析探讨。在分析江陵凹陷古近系沙市组各沉积体系的基础上,本论文重点研究沙市组盐湖沉积体系,对沙市组盐湖的类型、成因、沉积特征以及控制因素进行了综合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和认识:(1)盐湖按卤水水化学成分分类,可分为碳酸盐类型、硫酸盐类型和氯化物类型。江陵凹陷古近系沙市组盐湖为氯化物盐湖。(2)盐湖成因模式亦可分为两类:a干盐湖模式:在湖泊发育的末期,湖水不断浓缩,面积逐渐减小,水体变浅,最终干涸成盐;b深盆模式:在湖泊发育的发展期,湖水在浓缩或矿化度增大的同时,湖盆面积并不缩小甚至在变大,水体也不变浅甚至在加深,因盐度高而增大比重的部分下沉,盐类在盐层下析出、沉淀、成盐。江陵凹陷古近系沙市组盐湖成因模式属于后者。(3)江陵凹陷盐湖成盐特点:纵向上蒸发岩沉积地层具明显的韵律性,识别出砂泥岩-盐岩,泥岩-含石膏盐岩,泥岩-含芒硝石膏岩,泥岩-含膏泥岩,泥岩-含泥石膏岩,泥岩-含盐石膏岩,泥岩-石膏质泥岩,泥灰岩-含石膏泥岩及泥岩-石膏层9种类型的基本含盐韵律;平面上表现为由盆地边缘—中心依次发育碳酸盐,芒硝,盐岩,从洼陷边缘向中心蒸发韵律具明显的规律性,盐膏岩含量增加,泥岩、含膏泥岩及膏泥岩含量减小。蒸发岩总体分布广泛,为西南、东部厚度薄,中北部地区厚度大的趋势。沙市组沉积期具有多个成盐中心,与江陵凹陷“广盆多洼”的沉积构造格局相符。(4)结合江陵凹陷地质背景及沉积特征总结出江陵凹陷沙市组盐湖盆地控制因素:古气候、古地貌及基准面的变化;最后通过对江陵凹陷盐湖控制因素的研究分析,总结出江陵凹陷盐湖盆地的成盐模式。

李忠平[6](2013)在《盐湖盆地相控砂体预测技术研究 ——以江汉盆地潜江凹陷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潜江凹陷潜江组地层由碎屑岩、碳酸盐岩和盐岩等岩性所构成,该岩性组合形成于半咸水、咸水条件下的内陆盐湖环境,主要以砂泥互层和盐韵律为主,共发育193个盐韵律。受北部单向物缘的控制,潜江凹陷潜江组主要发育陡坡扇、三角洲、滩坝以及盐湖相沉积体系,总体具有北部半盆砂的特点。潜江凹陷是江汉盆地油气最富集的富烃凹陷,勘探成果表明,潜江组具有全层系含油的特点,其中以Eq31、Eq32、Eq41、Eq43油气最为富集。研究区砂岩薄,储层横向变化快,且岩性组合复杂,导致地震储层预测及岩性油藏的识别难度大。同时,国内外对于陆相湖盆沉积体系的影响因素和沉积体系类型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对盐湖盆地沉积体系的影响因素、分布规律还处于不断认识阶段,导致对盐湖盆地岩性油藏的成因机制、分布规律难以把握。本文以江汉盆地这个典型的盐湖盆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相控储层建模方法预测砂体的展布特征,以期为江汉盆地潜江凹陷的勘探开发提供指导,同时为国内外相类似的盐湖盆地砂体预测研究奠定基础。本文以地震属性分析、储层预测的理论为基础,以江汉盆地潜江凹陷为研究对象,针对潜江凹陷盐湖沉积盐韵律发育、岩性类型多样、岩性组合多样的特点,采用地质与地震相结合的相控储层预测的方法完成潜江凹陷潜江组储层预测。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通过岩心观察、测井曲线特征分析、地球化学指标特征分析等手段,划分研究区潜江组层序地层单元,搭建精细等时地层格架;通过岩心的精细描述、测井相分析总结研究区目的层段发育的沉积相类型及其特征,剖析层序格架内沉积相的展布特征和演化规律;根据岩石物理特征的分析,结合井、地震资料寻找储层预测的敏感参数,优选储层预测方法;通过模型正演分析不同岩性组合、不同成因砂体的地震响应特征,以此为基础划分有利地震相带,以有利相带约束地震属性和地震反演;最后根据构造、沉积的研究成果,结合相控储层预测的结果,圈定有利沉积相带发育的储层,寻找和识别岩性圈闭。本次论文研究主要采用了地震属性分析、波阻抗反演、密度与伽马参数反演以及叠前弹性参数反演等多种方法进行储层预测。论文通过对储层不同属性的的响应特征分析,优选出敏感属性进行预测。借此剔除不能真实反映储层信息的属性,保存真实信息,并根据各种参数之间的相关性,优选参数以减少参数空间中的信息冗余度。通过分析,研究区的最大振幅和瞬时频率属性可以较好地刻画出厚储层的分布。本次研究还对不同反演方法进行了评价和优选。分析表明,绝对波阻抗反演适合于大工区和厚层砂体预测,与地震属性相关性好;随机模拟和非线性约束反演适用于薄层的预测,其中非线性约束反演对井控程度的要求低,适用范围更大,同时确伴随着分辨率的提高,多解性问题增强;构造一测井非线性反演综合了测井约束反演和模型法反演的优点,既解决了单一的井约束反演方法中低频趋势的选取问题,同时又克服了模型法反演中给定初始模型的问题,采用了非线性约束反演算法,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其预测结果不因井的是否参与而发生大的变化,薄层的可预测性较强;叠前反演利用的信息最为丰富,适用于复杂岩性的识别与预测,要利用的信息的丰富同时也带来影响因素增多,如:地震资料采集时的偏移距、叠前信噪比、保真度、全波列测井的缺乏等问题都直接影响反演效果。论文主要取得了如下成果认识:1.应用钻井取芯资料、测井资料、岩性组合、地震的波组反射特征标志和其它辅助标志,识别基准面旋回界面,探讨了盐湖盆地层序界面的识别方法。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将潜江组划分为1个二级层序、8个三级层序,其中每个三级层序又细化为2-24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建立了潜江凹陷北部陡坡带、南部缓坡带等不同单元的层序模式。2.通过层序演化特征的分析,认为盆地发育早期,受潜北断层的控制,盆地总体呈北低南高半地堑结构,断陷期的湖盆层序的发育受古构造和古地理背景的影响,层序及其内部体系域的展布特征在南北向与东西向有很大差别,低位体系域的分布、层序样式各不相同。盆地发育中期,北部边界断层持续活动,但强度逐渐减弱,构造演化使凹陷古地形总趋势呈北低南高,在此古地理背景上,南北向地震上,北部受断层及物源的控制,各体系域被断层断缺,且向北有地层的减薄,在北部断坡带主要发育较互层砂岩与泥岩的互层沉积,而沉积中心发育较厚层盐岩与泥岩以及薄层砂岩与泥岩的互层沉积,因而地震反射比下部层序有所增强,且反射相对较连续。在盆地发育晚期,由于盆地整体抬升,盆地的沉降幅度变小,整个湖盆已变得非常平缓,在横向上层序的厚度变化比下部层序明显减小。湖盆水体浓缩程度已达到最大,在盐湖中心主要沉积大套厚层盐岩,而盆地边缘也主要沉积细粒物质,由于与下部层序的岩性差别较大。3.根据层序发育的沉积—构造背景不同,潜江组内的层序结构可分为断折带和弯折带等两种层序发育模式。在凹陷北部,由于受断层影响,地层表现为断缺,主要为断坡带层序发育模式;而在凹陷西斜坡则以一系列的地层超覆为特征,主要为弯折带层序发育模式。从层序的发育时间来看,早期的Sm1~sm5层序主要为断坡带模式,晚期的sm6~Sm10层序主要为弯折带模式。断坡带层序模式表现为单断阶式,断坡带的下降一侧(潜北断裂的下降盘)既是低位域的沉积区,又限制了各体系域的沉积边界范围,该区往往发育的陡坡低位扇体和高位扇三角洲侧向相连成裙状,由于其坡度大,造成相带窄、变化快,三角洲前缘砂体常直接插入盐湖中,砂岩直接相变到盐岩。由于北部断坡带的陡断性,近物源区的突发强物源间歇供给,使得断坡带内在高位和低位体系域中发育陡坡扇三角洲沉积,而湖侵体系域常发育重力流砂体。弯折带的层序发育模式则表现在弯折带地层厚度的差异,弯折带上部,沉积旋回明显减少,低位体系域一般在弯折带部位向西超覆尖灭;而弯折带下坡度突然加大,各层序的厚度明显增加,沉积旋回增多,低位、湖侵和高位体系域发育齐全;整体看来弯折型模式在地层格架上呈向东侧散开的扇形。4.受盆地基底北西走向断裂的影响,潜北断层上升盆总体呈盆-岭结构,该构造形态控制了区内物源的入口。同时,潜北断层雁列式展布的特征产生了多个构造调节带,这些构造调节带是研究区潜江组沉积时期北部物源的主要入口。盆缘构造活动的强弱及古气候特征控制了潜江组物源的规模。受盆地构造形态及古气候的影响,研究区主要发育浅水三角洲—盐湖相沉积体系。总体而言,砂体在湖盆的分布范围与膏泥岩、盐岩的分布范围呈此消彼长的关系;纵向上自下而上湖盆水体总体逐渐变浅,砂体逐渐发育。随着气候干-湿的变化,以及物源供给的影响,潜江组各段地层沉积具有明显的旋回性,同时,砂岩发育程度也具有旋回性。5.潜江凹陷潜江组盐湖的盐岩沉积并非全部是典型的SS型蒸发盐建造,而是由多种成因类型的盐岩组成的。潜江组下部旋回主要是一种在高盐度的连续水体条件下的成盐环境,主要反映了盆地沉降速度快、补给速度较高时期沉积的深水盐岩的特点。而潜江组上部旋回,及其上覆的荆河镇组和广华寺组,则主要是由于盆地干涸或近于干涸时期的沉积产物。6.通过对不同岩石的物理参数(声波速度、密度、波阻抗和伽马)变化规律进行总结,认为就速度值而言,泥膏岩速度值最大,其它岩性速度叠置严重,区分性差;就密度值而言,ρ盐岩<ρ渗砂<ρ泥岩、泥膏岩、干砂,渗透性砂岩与其它岩性的可分性好;而波阻抗值表现出Z盐岩<Z渗砂<Z泥岩<Z干砂<Z泥膏岩,各种岩性之间有叠置,渗透性砂岩与盐岩叠置较严重,与其它岩性的可分性好;伽玛值则呈现为GR盐岩<GR渗砂、干砂<GR泥膏岩<GR泥岩,砂岩与其它岩性可分性好,但干砂和渗透性砂岩伽玛值完全叠置,区分不开。进而笔者得出,在砂泥岩层段中利用波阻抗来预测渗透性砂岩是有多解性的。盐岩与渗透性砂岩都处于中等阻抗的较低值处,二者容易混淆,要将盐岩排除,才能保证利用阻抗进行储层预测的正确性。7.通过地震属性分析、地震相分析、地震反演、时频分析等方法的应用,对主要目的层进行储层预测,结合古构造面貌、沉积微相和已钻井小层数据,预测了Eq341的储层平面展布规律,并对广38-6井的沉积微相类型进行了重新解释和认识。8.在地震预测模型建立的基础上,应用地震属性分析、地震相分析等方法清晰地刻画厚层砂岩。应用属性分析和地震相分析识别出厚砂岩和可能的薄砂岩;在通过地质上划分出大致的岩性相带内,应用频谱成像分析方法、叠后波阻抗和密度反演、叠前反演提取区别岩性的弹性阻抗参数等方法识别薄层砂岩。9.通过对研究区沉积古地貌及沉积微相的精细刻画,认为潜江凹陷潜江组沉积时期具备形成岩性圈闭的有利的条件,发育河道、河口坝以及滩坝等多种类型的岩性圈闭。在总结岩性圈闭发育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本区岩性圈闭的发育模式,预测了有利的岩性圈闭发育区带,并对重点的岩性圈闭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利用相控储层预测在潜江凹陷成功预测处广北河道、河口坝及滩坝等储层的展布特征,发现一批岩性、构造-岩性圈闭,其中广38-6井钻探的岩性圈闭获得高产工业油流,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朱石磊[7](2013)在《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三叠系延长组低孔低渗透砂岩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低孔低渗透储层特征和控制因素不清的问题,以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现代沉积学和储层地质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对露头、岩心、测井和化验分析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在研究区开展了高精度层序地层、沉积相和成岩作用研究。建立了研究区下延长组的五级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并分析了重点层序格架下沉积体系的时空演化规律、微观储层和控制因素。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研究区有利区带的预测。主要认识以及成果如下:本次研究阐明了姬塬地区延长组各级层序界面的识别特征及其结构样式,共识别出1个二级层序、5个三级层序、17个四级层序和36个五级高精度层序地层单元,三级层序以水道下切削蚀不整合为特征,依据从测、钻井和岩心数据上识别出的初始水进面和最大水进面在各层序中划分出低位、水进及高位体系域,建立了以不同级次水进面为界的高精度等时地层对比格架,为储层特征和成岩作用分析提供了可对比的时空尺度。在高精度地层格架约束下,在研究区识别出曲流河三角洲、湖泊等沉积体系类型和13种成因单元,阐明了沉积体系内沉积相构成及分布,分析了主要的沉积体系及其沉积相在层序格架内充填和演化的规律。层序内的低位域以发育强烈进积型三角洲为主,高位域以发育缓慢进积型三角洲为主,水进体系域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和湖相泥质沉积为特征。以不同沉积微相内的砂岩分析化验数据为基础,指出研究区储层砂岩具有以细砂岩为主,分选性中等-好,磨圆度中等,孔隙胶结为主,填隙物多样,低孔、特低渗-超低渗的特征。根据成岩机理,识别出压实作用、压溶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和交代作用等成岩作用类型,研究了基准面旋回-沉积微相分异-砂岩成岩改造作用的成因关联机制。根据不同层段的成岩作用类型差异提出了针对性的成岩相命名方案,研究指出,研究区有利目标带为围绕“砂岩发育的沉积单元+相对大颗粒的好物性砂岩+建设性成岩作用”所圈定范围。

付红军[8](2012)在《海拉尔盆地呼和诺仁油田贝301区块储层沉积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拉尔盆地油气地质资源储量丰富,由于地质特征复杂,油田勘探开发面临诸多问题,主要包括小层层序划分认识不统一,沉积体系认识不确定,砂体沉积演化规律不明了等。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对盆地内典型区块贝301区块南屯组二段储层沉积特征进行解剖,综合应用地质、地球物理、钻井等资料,开展层序划分对比、沉积体系确定及沉积微相等方面的研究,在此基础上,预测研究区剩余潜力分布。根据海拉尔盆地实际地质情况,将沉积学、层序地层学、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等方法有机结合,开展层序地层格架研究,形成了一套适用于海拉尔盆地的复杂断块储层精细对比技术。运用此技术对全区目的层进行重新厘定划分及高分辨率层序格架建立。将贝301区块南屯组二段划分为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4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和7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在层序地层格架内,以储层沉积学理论为指导,遵循“从大到小、先后控制”的原则,以区域古构造和古地理研究为背景,以构造演化及层序充填模式为依据,进一步分析沉积体系与沉积相构成。通过岩石学特征、地震反射和测井响应特征分析,确定其为以扇三角洲为主的近源、快速沉积体系。在沉积微相研究中,打破了传统思路,将优势砂岩密度与砂岩厚度分布相结合,更加合理地把沉积参数和沉积微相关联起来,重新刻画了贝301区块沉积微相;建设性提出零值井点结合临近点共同预测砂岩厚度法,解决了复杂断块油田砂体变化快、砂岩预测不准的难题,明确了砂体分布规律及沉积相演化规律,并建立研究区的沉积相模式。研究表明,贝301区块南二段属于进积型扇三角洲沉积,微相类型有水下分流河道、溢岸砂体、河口坝、前缘席状砂和浊积砂。其中以水下分流河道为主,从近源到远源,数量由少变多、形态由简单变复杂,入湖边缘多出现河口坝。本文阐述了研究区储层岩性、物性和敏感性特征,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从成因上探讨了油层的层间非均质性的发育规律。结合沉积相带分布、储层对比及生产油水动态综合分析,揭示了油水分布规律,认为南二段Ⅰ油组与Ⅱ油组总体上在东南部、西南部及中部存在5个主要有利区带,较高产能的油井主要分布于水下分流河道相带中。II油组储层物性较好,构造上受断层遮挡,剩余油比较富集。

袁志云[9](2010)在《江汉盆地新沟嘴组沉积充填特征及其构造控制作用研究》文中认为江汉盆地是典型陆相断陷盆地,新沟嘴组是其重要的油气勘探领域。已发现油田多为构造型油气藏,随着油气勘探深入与转型,当前油气勘探的目标已转移到岩性地层圈闭。因此,以层序地层分析为基础,研究沉积充填特征及其控制因素,预测储集砂体的空间分布,对该盆地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生产意义。论文结合野外露头、地震、测井、岩心等资料,在江汉盆地新沟嘴组地层中划分出了4个三级层序。其中SQXS对应新沟嘴组上段,以大套厚层膏泥岩为主,是区内主要区域盖层;新下段分3个层系,与油组大致相当,是区内主要的储集层。区内主要以河流-三角洲,滨浅湖,盐湖,半深湖,湖底扇等沉积体系类型为主,结合重矿物组合及ZTR特征,地震切片等手段,识别新沟嘴组下段自西向东分别为枝江、远安、南荆、汉水、汉川等5个沉积物源,其中远安和南荆物源呈朵状向南推进,进入江陵凹陷向西南延伸至公安断裂带,覆盖江陵凹陷大部分地区;汉水物源从潜北断层进入潜江凹陷向东南延伸至新沟地区,覆盖潜江凹陷大部分地区;东北部汉川物源有马王庙、沔阳两个分支,马王庙分支进入潜江凹陷向西南延伸至建新地区,覆盖潜江凹陷东部地区,在马17井—马60X井—马55井—何2X—带与汉水物源交汇;另外江陵凹陷西边枝江水系也具有一定规模。根据与同沉积断裂关系,识别出4种类型构造古地貌:①陡坡断裂坡折带:通过增加可容纳空间控制砂体分布。当有充足物源供给时成为砂体重要堆积场所,是重要的油气勘探领域;当离物源体系较远时,其远端常受坡折带改造,发育湖底扇:物源体系不发育时,主要以泥质沉积为主。陡坡断裂坡折带还可以对砂体进行顺向沟通,垂向阻挡,形成沿陡坡断裂发育长条状砂岩。②斜坡断阶带:对水系沟通、调节,是砂体重要的通道。③水下凸起高地:水下低凸起阻挡水系使其绕行,在其周围形成多个水下分流河道;另外通过减少可容纳空间,水体变浅,形成滩坝等砂体。④斜坡带:远离构造断层作用,主要沉积泥岩,膏泥岩。江汉盆地受同沉积断裂影响主要发育梅槐桥、潜江、沔阳3个生烃凹陷,其周围长期继承性正向构造单元为油气有利聚集带。结合已有的油藏剖面分析,识别环梅槐桥-虎渡河向斜带、环总口-潘场向斜及环白庙向斜带三个有利油气聚集带。

康海霞[10](2009)在《潜江凹陷潜江组剥蚀恢复与沉积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前人建立的系统而完善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基础上,通过大量的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确定了若干个具有系统的测井等资料探井,并利用泥岩压实法求得各个层序单元的总剥蚀厚度之后,建立了潜江盐湖盆地剥蚀厚度研究的控制点系统。进而利用过控制井的区域地震剖面精细层序地层解释,首次系统地提取了潜江凹陷下第三系的剥蚀厚度参数。主要层序的剥蚀厚度恢复研究表明,荆河镇组沉积之后的最大剥蚀厚度超过2000米。研究结果表明,从荆河镇组到潜四段剥蚀依次减弱,荆河镇组剥蚀最为严重,在马2井北部和浩10井以及浩60井附近剥蚀厚度最大达1800米以上,在荆河镇组时潭37井附近剥蚀还不是最强的,由于潜一段至潜四段该地区一直有剥蚀现象,所以其总剥蚀厚度达2000米以上。本文的三维联片地震资料的精细层序地层解释可估算出潜江盐湖盆地的总剥蚀强度,它们可以明显的划分以下三类剥蚀区:东北部的强剥蚀区、中部的稳定剥蚀区和西南部的斜坡剥蚀区。本文系统地比较、分析了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计算的剥蚀量差异,提出了地震层序地层解释法,并对泥岩声波时差法和地震层序地层解释法的剥蚀量数据进行了系统的误差分析,指出两种方法的原理差异而造成的数据取点的不同是造成较大误差的根本原因,比较表明,经过精细的解释研究,泥岩声波时差法和地震层序地层解释法互补,可以较好地研究明确了潜江凹陷潜江组的剥蚀特征。在此基础上,本文根据“潜江凹陷主要构造单元并非继承性发育”的观点,对潜江盐湖古构造、古地貌特征进行了重构,提出“蚌湖向斜并非继承性洼陷”的判断。作为潜江凹陷最大的负向构造,该构造在潜江组沉积时期,凹陷沉降沉积中心在王场—蚌湖一带总体由北往南、由东往西迁移,而凹陷内最大的正向构造—王场背斜原为负向构造,只是在潜二段沉积期形成盐构造雏形后缓慢隆升,到荆河镇组末期急剧隆升,上第三纪广华寺组沉积末期定型。这个观点较好地解释了潜江凹陷王场背斜的形成机理,以及油气大量富集的成因特征,改变了以往对潜江组沉积体系及砂体展布的认识。

二、陆相盐湖盆地层序地层学研究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陆相盐湖盆地层序地层学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高频旋回与古地貌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地质背景
2 沉积体系特征
3 四级层序及其控制下的古地貌特征
    3.1 四级层序综合演化特征
    3.2 四级层序约束下的古地貌特征
4 结论

(2)子洲—米脂地区山西组沉积相及层序地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层序地层学的研究
    1.3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 完成实物工作量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概况
    2.2 地层概况
3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3.1 沉积相标志
    3.2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3.3 小结
4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
    4.1 层序界面特征
    4.2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特征
    4.3 层序地层格架
    4.4 小结
5 层序地层格架内的沉积演化与砂体展布
    5.1 中期基准面旋回格架内沉积演化
    5.2 中期基准面旋回格架内砂体展布特征
    5.3 小结
6 层序地层控制因素
    6.1 构造升降
    6.2 海平面升降变化
    6.3 沉积物供给
    6.4 气候条件
    6.5 小结
7 结论及认识
参考文献
图版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泌阳凹陷杨楼地区核三段沉积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来源和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
        1.2.2 沉积相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工作量
    1.6 主要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特征
    2.1 工区位置及范围
    2.2 地层
    2.3 构造特征
    2.4 勘探概况
第3章 旋回层序分析
    3.1 泌阳凹陷核桃园组层序地层学分析
    3.2 核三段重点油组旋回地层划分
        3.2.1 旋回层序的理论依据
        3.2.2 杨楼旋回层序的基本模式与相序组构
        3.2.3 杨楼旋回层序的旋回级次与叠置样式
        3.2.4 高精度旋回层序地层格架
第4章 沉积相分析
    4.1 区域沉积背景
    4.2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4.2.1 三角洲
        4.2.2 湖泊
    4.3 沉积相纵向发育特征
        4.3.1 单井相发育特征
        4.3.2 连井相发育特征
    4.4 沉积相平面特征及其演化
        4.4.1 沉积物源的分析和判断
        4.4.2 地震相类型与展布范围
        4.4.3 重点油组的砂体平面展布特征及演化
        4.4.4 重点油组的平面相展布特征及演化
        4.4.5 重点含油小层的砂体展布特征及演化
        4.4.6 重点含油小层的平面相展布特征及演化
第5章 结论和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4)潜江凹陷潜北地区潜四下段盐湖层序控制因素及层序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概况
2 潜四下段层序及沉积特征
3 层序控制因素
    3.1 气候因素
    3.2 古地貌因素
    3.3 物源供给
        3.3.1 江汉盆地母源特征
        3.3.2 江汉盆地蒸发岩的物源供给
4 潜四下段层序地层模式
    4.1 多种因素对层序的控制作用
    4.2 体系域的划分
        4.2.1 湖侵体系域(TST)
        4.2.2 湖退体系域(RST)
    4.3 地层模式
        4.3.1 断坡带层序模式
        4.3.2 挠曲带层序模式
5 结论

(5)盐湖盆地沉积体系分析 ——以江陵凹陷古近系沙市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主要工作量及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构造特征及演化
    2.3 地层特征
第3章 单井沉积相分析
    3.1 岩石相及其组合分析
    3.2 沉积相特征
    3.3 测井相分析及测井相模式
第4章 层序地层分析
    4.1 层序地层划分原则及方案
    4.2 层序界面的识别
    4.3 地层叠加样式
    4.4 层序地层特征
    4.5 等时地层格架的建立
    4.6 地震沉积学特征
    4.7 等时地层格架内沉积体系
第5章 盐湖盆地成盐规律分析
    5.1 盐湖的类型
    5.2 盐湖盆地的形成条件与成因模式
    5.3 江陵凹陷盐湖盆地成盐特点
    5.4 含盐层系平面展布特征
第6章 盐湖盆地控制因素及成盐模式
    6.1 盐湖盆地成盐主控因素
    6.2 江陵凹陷盐湖盆地的成盐模式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6)盐湖盆地相控砂体预测技术研究 ——以江汉盆地潜江凹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及科学依据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及地震储层预测研究现状
        1.2.2 盐湖盆地层序地层的研究现状
        1.2.3 潜江凹陷岩性油气藏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工作量及取得的主要成果认识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层特征
    §2.2 构造单元的划分
        2.2.1 主要不整合面
        2.2.2 三级构造单元划分
    §2.3 构造演化特征
第三章 盐湖盆地高分辨层序地层研究
    §3.1 层序划分及层序界面特征
        3.1.1 层序地层划分
        3.1.2 层序界面特征
        3.1.3 潜江组高分辨率等时层序地层格架特征
        3.1.4 层序地层格架特征
    §3.2 盐湖盆地层序地层发育模式
        3.2.1 盐湖层序发育的控制因素
        3.2.2 盐湖层序的充填演化发育特征
        3.2.3 盐湖盆地层序地层发育模式
第四章 等时格架内沉积体系分析
    §4.1 盐湖沉积特征及相标志
        4.1.1 岩石类型及成分
        4.1.2 沉积构造特征
        4.1.3 粒度结构特征
    §4.2 盐湖沉积类型及特征
        4.2.1 正常三角洲
        4.2.2 扇三角洲
        4.2.3 湖泊沉积
    §4.3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
    §4.4 沉积演化特征及相模式
        4.4.1 沉积演化特征
        4.4.2 沉积相模式
第五章 相控砂体预测方法及其运用
    §5.1 岩石物理特征分析
        5.1.1 测井曲线的标准化
        5.1.2 岩石物理分析
    §5.2 地震模型正演
        5.2.1 砂岩楔状体模型
        5.2.2 砂岩透镜体模型
        5.2.3 渗透性砂岩位置变化模型
        5.2.4 干砂位置变化模型
        5.2.5 泥岩楔状体模型
        5.2.6 泥膏岩厚度变化模型
        5.2.7 不同成因砂体模型
        5.2.8 连井模型
    §5.3 地震属性分析
        5.3.1 地震特征参数的分类与提取
        5.3.2 地震特征参数的筛选与优化
        5.3.3 重点油组地震属性分析
    §5.4 地震反演方法与地震储层预测
        5.4.1 相对波阻抗反演
        5.4.2 绝对波阻抗反演
        5.4.3 密度与伽马参数反演
        5.4.4 高分辨速度反演
        5.4.5 叠前反演
        5.4.6 反演方法评价及优选
    §5.5 相控砂体预测与砂体展布特征
        5.5.1 相控建模研究
        5.5.2 主要目的层砂体展布特征
第六章 岩性圈闭预测与评价
    §6.1 岩性圈闭发育的有利区带
        6.1.1 岩性圈闭形成的地质条件
        6.1.2 岩性圈闭的有利分布区
    §6.2 岩性圈闭识别
        6.2.1 岩性圈闭的识别
        6.2.2 重点岩性圈闭描述
结论及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7)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三叠系延长组低孔低渗透砂岩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存在的问题
        1.2.1 国外低孔渗油田开发及研究现状
        1.2.2 国内低孔渗油田开发及研究现状
        1.2.3 对低孔渗透砂岩储层特征的总体认识
        1.2.4 低孔渗储层的技术研究现状
        1.2.5 研究中的困难及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思路
        1.3.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的技术研究思路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
    1.6 论文主要创新点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盆地构造特征
    2.2 盆地沉积背景
    2.3 研究区地质特征概况
        2.3.1 研究区位置和基本概况
        2.3.2 研究区目的层地层特征
3 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
    3.1 层序划分原则与级次
        3.1.1 一、二级层序的划分
        3.1.2 层序(三级层序)的划分
        3.1.3 高精度层序(四、五级层序)的划分
    3.2 层序界面识别
        3.2.1 层序界面识别的标志
        3.2.2 层序界面识别
    3.3 高精度层序划分方案及沉积充填特征
4 沉积体系和沉积相构成及特征
    4.1 沉积体系的研究方法
    4.2 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
        4.2.1 沉积背景分析
        4.2.2 三角洲沉积特征
    4.3 湖泊沉积体系
        4.3.1 沉积背景分析
        4.3.2 湖泊沉积特征
        4.3.3 湖岸线的确定
    4.4 研究区沉积体系的分布与演化
        4.4.1 主要沉积体系类型与沉积模式
        4.4.2 沉积体系及其沉积相的分布与演化
5 低孔低渗透砂岩的储层特征
    5.1 储层岩石学特征
        5.1.1 储层岩石类型
        5.1.2 岩石成分特征
        5.1.3 岩石结构特征
        5.1.4 储层填隙物特征
    5.2 储层孔隙结构类型与特征
        5.2.1 储层微观孔隙类型
        5.2.2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参数分析
    5.3 储层物性及非均性特征
        5.3.1 储层物性特征
        5.3.2 储层非均质特征
6 储层成岩作用研究
    6.1 储层成岩作用类型
        6.1.1 压实作用
        6.1.2 压溶作用
        6.1.3 胶结作用
        6.1.4 溶蚀作用
        6.1.5 其它成岩作用
    6.2 成岩作用演化
        6.2.1 成岩作用的阶段演化特征
        6.2.2 成岩序列分析
        6.2.3 成岩作用阶段划分
    6.3 储层成岩相分析
        6.3.1 成岩相类型划分
        6.3.2 成岩相分布特征
7 低孔低渗透砂岩储层控制因素及综合评价
    7.1 沉积作用对砂岩储层的影响
        7.1.1 沉积地层水的酸性特质对储层物性演化的影响
        7.1.2 沉积过程对储层的影响
    7.2 成岩作用对低孔渗砂岩储层的控制
        7.2.1 压实作用主控储层物性降低
        7.2.2 胶结作用对储层物性的负面影响
        7.2.3 溶蚀作用对储层物性的改造
    7.3 粘土类矿物对低孔渗砂岩物性的的影响
        7.3.1 粘土矿物成分及含量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7.3.2 粘土矿物的溶蚀程度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7.4 低孔渗砂岩储层综合评价
        7.4.1 低孔低渗透砂岩储层分类评价标准
        7.4.2 有利储集相带预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海拉尔盆地呼和诺仁油田贝301区块储层沉积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0.1 研究目的与意义
    0.2 储层沉积学及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0.2.1 沉积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0.2.2 储层沉积学相关理论及研究现状
        0.2.3 层序地层学及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0.3 主要研究任务(内容)
    0.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1.1 研究区地理位置
    1.2 研究区构造概况
        1.2.1 断陷构造层
        1.2.2 断—坳转换构造层
        1.2.3 坳陷构造层
        1.2.4 古近纪时期构造演化
    1.3 区域地层与沉积背景
        1.3.1 区域地层发育状况
        1.3.2 贝301地区南二段地层特征
        1.3.3 贝301区块总体沉积环境
    1.4 研究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4.1 研究现状
        1.4.2 存在问题
第二章 地层对比及层序地层格架搭建
    2.1 小层划分与对比
        2.1.1 井震结合追踪油层组界限
        2.1.2 不同级别标志层逐级约束
        2.1.3 不同类型转换面成因识别
        2.1.4 沉积旋回对比确定缺失层段
    2.2 建立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
        2.2.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础理论
        2.2.2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
        2.2.3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建立
第三章 沉积体系与沉积相研究
    3.1 沉积体系
        3.1.1 沉积体系的定义
        3.1.2 沉积体系的研究思路
        3.1.3 沉积体系特征分析
    3.2 扇三角洲沉积体系
        3.2.1 扇三角洲的理论基础
        3.2.2 扇三角洲沉积体系的主要特征
        3.2.3 扇三角洲沉积相划分
    3.3 研究区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标志
        3.3.1 岩性、岩相特征
        3.3.2 低结构成熟度和低成分成熟度
        3.3.3 粒度分布特征
        3.3.4 地震反射特征
        3.3.5 电性特征
    3.4 沉积相研究
        3.4.1 沉积微相类型
        3.4.2 单井相分析
        3.4.3 连井沉积相分析
        3.4.4 沉积相平面分布及演化
        3.4.5 沉积相相模式
第四章 储层特征及有利区带的确定
    4.1 储层岩性和物性特征
        4.1.1 储层岩石学特征
        4.1.2 储层物性特征
        4.1.3 储层敏感性
        4.1.4 储层物性影响因素分析
    4.2 地层基准面旋回对砂岩的控制
        4.2.1 地层基准面旋回对砂岩厚度的控制
        4.2.2 地层基准面旋回对砂岩平面几何形态的控制
        4.2.3 地层基准面旋回对小层物性的控制
        4.2.4 主力油砂体及有效厚度平面分布特征
    4.3 油水关系及动态资料分析
        4.3.1 油水界面的确定
        4.3.2 油水变化动态简要分析
    4.4 研究区有利区带预测
        4.4.1 砂岩电阻率平均值分布
        4.4.2 有利区带确定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详细摘要

(9)江汉盆地新沟嘴组沉积充填特征及其构造控制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技术路线
    1.3 资料使用情况和主要工作量
    1.4 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
    1.5 主要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
    2.2 地震沉积学研究现状
3 江汉盆地区域地质概况
    3.1 盆地构造演化的区域背景
    3.2 白垩纪以来地层特点
4 层序划分及层序地层格架
    4.1 层序划分基本原则及识别依据
    4.2 新沟嘴组层序划分及界面特征
    4.3 沉积体系域
        4.3.1 层序SQXXⅠ体系域组成
        4.3.2 层序SQXXⅡ体系域组成
        4.3.3 层序SQXXⅢ体系域组成
    4.4 单井层序地层分析
    4.5 连井层序地层格架分析
5 层序格架内沉积相类型和沉积体系展布
    5.1 主要沉积体系及沉积相构成
        5.1.1 河流-三角洲体系沉积特征
        5.1.2 滨浅湖沉积
        5.1.3 盐湖体系沉积特征
        5.1.4 半深湖相沉积
        5.1.5 湖底扇和前三角洲浊积扇
    5.2 层序-体系域的沉积体系构成
    5.3 物源体系分析
        5.3.1 野外露头物源分析
        5.3.2 重矿物物源分析
        5.3.3 利用地震属性分析和地震反射结构结合分析物源
    5.4 层序格架内的沉积体系展布
6 盆地构造对沉积体系控制作用研究
    6.1 主要同沉积断裂及其特征
    6.2 主要层序发育期的构造古地貌特征分析
        6.2.1 古地貌恢复方法
        6.2.2 新沟嘴组沉积期古地貌
    6.3 同沉积断裂与构造古地貌
    6.4 构造古地貌与砂分散体系
    6.5 盆地的沉积充填样式
7 有利勘探方向研究
    7.1 江汉盆地生储盖发育及配置
        7.1.1 烃源岩分布
        7.1.2 储层发育分布
        7.1.3 盖层发育分布
        7.1.4 生储盖配置
    7.2 有利勘探方向
        7.2.1 环梅槐桥虎渡河向斜(万城洼陷北部、八岭山--赤岸街背斜带及资福寺次洼南)
        7.2.2 环总口潘场向斜(总口洼间低凸起-斜坡带及丫角新沟低凸起南)
        7.2.3 环白庙向斜(张沟--彭场断裂带)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10)潜江凹陷潜江组剥蚀恢复与沉积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勘探和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
        1.3.1 潜江凹陷潜江组构造——古地貌研究
        1.3.2 潜江盐湖沉积充填模式建立与砂体分布规律研究
        1.3.3 构造演化和岩性油藏分布讨论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工作量
        1.5.1 按油组(或段)的钻井岩性统计
        1.5.2 对骨干地震剖面进行了地震层序地层解释
        1.5.3 钻井泥岩压实曲线编制与剥蚀厚度研究
        1.5.4 建立了研究基础数据库
    1.6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江汉盆地地质概况
        2.1.1 基底地质特征
        2.1.2 凹陷盆地基本地质概况
    2.2 潜江凹陷地质背景
        2.2.1 潜江凹陷盆地构造特征
        2.2.2 潜江凹陷发育地层概况
        2.2.3 潜江凹陷沉积储层特征
        2.2.4 潜江凹陷的生油岩和油气运移特征
        2.2.5 潜江凹陷勘探情况与存在问题
    2.3 潜江凹陷盐湖层序充填与等时地层格架特征
        2.3.1 经典钻井分层的穿时性
        2.3.2 潜江组地震层序界面特征
        2.3.3 盐岩发育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特征
        2.3.4 盐膏岩发育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特征
第三章 潜江盐湖盆地的古地貌恢复
    3.1 基准井点的剥蚀厚度估算
        3.1.1 剥蚀恢复的估算方法原理
        3.1.2 剥蚀厚度恢复的模型
        3.1.3 泥岩声波时差法导出的基准井点T1 界面剥蚀特征
        3.1.4 关键不整合面(T1)的区域剥蚀特征
    3.2 盐湖盆地的剥蚀恢复估算
        3.2.1 区域地震剖面中的剥蚀厚度恢复
        3.2.2 古地貌恢复中的去压实校正
        3.2.3 古构造面貌特征
第四章 潜江盐湖盆地构造特征
    4.1 不整合发育及特征
        4.1.1 一级不整合发育特征
        4.1.2 二级不整合发育特征
    4.2 构造演化特征
        4.2.1 构造幕的划分
        4.2.2 构造演化史
    4.3 平衡剖面分析
        4.3.1 平衡剖面法的原理及特点
        4.3.2 剖面选择及平衡步骤
        4.3.3 平衡结果及讨论
第五章 沉积体系与砂体展布特征
    5.1 不同构造演化期的沉积充填特征
        5.1.1 潜江盐湖主要沉积体系类型
        5.1.2 潜江组各段主要沉积体系特征
        5.1.3 潜四上段各油组的沉积体系特征
        5.1.4 重点砂组的沉积体系特征
    5.2 盐湖沉积体系发育的主控因素
        5.2.1 构造演化与盐湖沉积充填
        5.2.2 沉积物供应(物源)与盐湖沉积充填
        5.2.3 水介质与盐湖沉积充填
        5.2.4 古地貌与盐湖沉积充填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陆相盐湖盆地层序地层学研究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高频旋回与古地貌特征[J]. 郭荣涛,张永庶,陈晓冬,张庆辉,王鹏,崔俊,姜营海,李亚峰,蒋启财,刘波. 沉积学报, 2019(04)
  • [2]子洲—米脂地区山西组沉积相及层序地层研究[D]. 于盼盼. 中国矿业大学, 2017(02)
  • [3]泌阳凹陷杨楼地区核三段沉积相研究[D]. 朱忠钱. 西南石油大学, 2015(05)
  • [4]潜江凹陷潜北地区潜四下段盐湖层序控制因素及层序模式[J]. 柏建新,石万忠,何勇. 中国石油勘探, 2014(01)
  • [5]盐湖盆地沉积体系分析 ——以江陵凹陷古近系沙市组为例[D]. 余丽玲. 长江大学, 2013(04)
  • [6]盐湖盆地相控砂体预测技术研究 ——以江汉盆地潜江凹陷为例[D]. 李忠平. 中国地质大学, 2013(04)
  • [7]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三叠系延长组低孔低渗透砂岩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D]. 朱石磊.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04)
  • [8]海拉尔盆地呼和诺仁油田贝301区块储层沉积特征研究[D]. 付红军. 东北石油大学, 2012(06)
  • [9]江汉盆地新沟嘴组沉积充填特征及其构造控制作用研究[D]. 袁志云.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08)
  • [10]潜江凹陷潜江组剥蚀恢复与沉积体系研究[D]. 康海霞.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9(05)

标签:;  ;  ;  ;  ;  

陆相盐湖盆地层序地层学研究述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