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动脉溶栓治疗急性基底动脉梗死2例临床病理报告

局部动脉溶栓治疗急性基底动脉梗死2例临床病理报告

一、局部动脉溶栓治疗急性基底动脉梗死2例临床病理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刘翔宇[1](2021)在《直接取栓与桥接取栓对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处于时间窗的急性脑卒中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已经成为共识,然而静脉溶栓有着严格适应症及时间窗的筛选,随着介入影像技术及介入材料的发展进步,使得大血管急性闭塞的患者治疗手段日趋丰富。目的:探讨在直接血管内取栓治疗、血管内溶栓后桥接支架机械取栓治疗两种手术方式下,影响急性大动脉闭塞性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康复及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09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单纯支架取栓治疗和血管内溶栓后桥接支架取栓治疗的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依据取栓术后90d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评分,分别将接受上述治疗方案的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m RS评分≤2分定义为预后良好,3~6分定义为预后不良)。收集接受上述治疗方式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急诊入院时NIHSS评分,血管有效再通率、入院至股动脉穿刺时间、取栓手术操作时间、入院至血管有效再通时间、术后24h颅内出血等因素,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接受直接取栓治疗的患者,预后良好组有着更低的入院NIHSS评分(11.44±5.33 vs 22.21±8.73,P<0.01)、入院到血管再通时间较预后不良组短(200.69±80.40 vs 265.36±99.42,P<0.05)、手术时间较预后不良组短(101.56±46.72 vs 142.36±53.33,P<0.05)。(2)接受桥接取栓治疗预后良好组患者吸烟史比例较预后不良组高(50.0%vs 22.9%,P<0.05)、低密度脂蛋白含量较预后不良组低(2.00±0.61 vs 2.43±0.72,P<0.05)、入院NIHSS评分较预后不良组低[12.50(9.00-17.00)vs 16.00(12.00-25.00),P<0.05]、ASPECT评分较预后不良组高[10.00(9.00-10.00)vs 9.00(8.00-10.00),P<0.05],两组在性别方面单因素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直接取栓组入院NIHSS评分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桥接取栓组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入院NIHSS评分、ASPECT评分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其中较高的入院NIHSS评分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较高的ASPECT评分是患者预后良好的保护性因素。(4)与直接取栓相比,桥接取栓有着较高血管再通率(85.4%vs 68.2%),而在患者预后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比例方面,两种治疗方式差异不具显着性。结论:较高的入院NIHSS评分是接受直接取栓治疗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而较高的入院NIHSS评分、较高的低密度脂蛋白含量、较低的ASPECT评分是接受桥接取栓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桥接取栓血管再通率更高,两种治疗方式在患者预后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无明显差异。

曹庆阳[2](2020)在《急性后循环大动脉闭塞桥接治疗与直接机械取栓的疗效及预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探讨急性后循环大动脉闭塞桥接治疗与直接机械取栓的疗效及影响该病术后90天预后的主要因素。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国家高级卒中中心,自2017年1月到2019年10月期间,经脑动脉造影术(DSA)证实为急性后循环大动脉闭塞且同时行血管内治疗的患者,共55例,其中血管开通失败2例,开通成功53例。对成功开通的53例患者按照是否行静脉溶栓(intravenous thrombolysis,IVT)治疗进行分组,其中桥接治疗组(bridging therapy,BT)22例,直接机械取栓组(direct mechanical thrombectomy,DMT)31例,对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术后90天时的mRS评分分为恢复良好组(mRS评分≤2分)和恢复不良组(mRS评分≥3分),并对影响两组临床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收集所有入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既往史(冠心病、卒中史、糖尿病、高血压病、心房颤动)、吸烟史、饮酒史、入院血压、血清糖化血红蛋白(Hb)、同型半胱氨酸(Hcy)、尿酸(UA)、低密度脂蛋白(LDL-L)、血小板计数(PLT)、肌酐、空腹血糖、术前ASPECTS评分、术前和术后即刻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侧支循环开放程度(Batman评分)、闭塞部位(基底动脉、椎动脉或大脑后动脉)、麻醉方式、取栓次数、GPIIb/IIIa受体拮抗剂使用情况、术后mTICI分级、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情况、发病到医院的时间、到医院到股动脉穿刺的时间、发病到股动脉穿刺的时间(时间窗)、股动脉穿刺到再通的时间、到医院到再通的时间,发病到再通的时间、卒中后相关性肺炎、卒中后下肢静脉血栓等基线及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上述不同分类标准的两组患者各因素间差异,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急性后循环大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后影响其临床预后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1、55例急性后循环大动脉闭塞的患者,女性10例,男性43例,平均年龄(59.89±9.43)岁,未开通2例(3.64%)均死亡,开通53例(96.36%),其中成功开通的53例患者中,时间窗最短为1.5小时,最长为22小时,取栓次数1(1,2)次,成功再灌注(m TICI≥2b)46例(86.79%),出院90天时恢复良好27例(50.94%),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12例(22.64%)其中死亡8例,卒中后相关性肺炎11例(20.75%),卒中后下肢静脉血栓7例(13.21%),出院90天时死亡19例(35.85%)。2、桥接治疗组的术后即刻NIHSS评分(14.55±9.68)分、成功再灌注20例(90.91%)、SICH 4例(18.18%)、卒中后相关性肺炎2例(9.09%)、卒中后下肢静脉血栓2例(9.09%)、90天时恢复良好13例(59.09%)、90天时死亡7例(31.82%);直接机械取栓组的术后即刻NIHSS评分(15.67±10.63)分、成功再灌注26例(83.87%)、SICH 8例(25.81%)、卒中后相关性肺炎9例(29.03%)、卒中后下肢静脉血栓5例(16.13%)、90天时恢复良好14例(45.16%)、90天时死亡12例(38.70%),以上两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取栓次数,桥接治疗组1(1,1),直接机械取栓组2(1,2),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而在年龄、性别、既往史(冠心病、卒中史、糖尿病、高血压病、心房颤动)、吸烟史、饮酒史、入院时血压(收缩压、舒张压)、LDL、Hcy、Hb、UA、PLT、肌酐、空腹血糖、侧支循环开放程度(BATMAN评分)、术前ASPECTS评分、术前NIHSS评分、闭塞部位、麻醉方式、GPIIb/IIIa受体拮抗剂的使用、是否原位狭窄、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的情况,发病到医院的时间、到医院到股动脉穿刺的时间、发病到股动脉穿刺的时间、股动脉穿刺到再通的时间、到医院到再通的时间、发病到再通的时间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恢复良好组与恢复不良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年龄(57.03±9.65 VS62.85±8.38)岁p=0.023、术前ASPECTS评分(8.63±1.64 VS 7.65±1.50)分p=0.028、侧支循环即BATMAN评分(7.48±1.97 VS 5.07±1.74)分p<0.001,术后即刻NIHSS评分(7.81±5.56 VS 22.89±7.91)p<0.001、SICH[2例(7.41%)VS10例(38.46%)]p=0.018、取栓次数[1(1,1)VS 1.5(1,2)]p=0.011。4、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术后即刻NIHSS评分、侧支循环开放程度(BATMAN评分)、SICH的OR值分别为0.791、1.696、0.059,95%CI分别为0.6880.910、1.0792.666、0.0040.981,均P<0.05。研究结论:1、急性后循环大动脉闭塞型脑卒中行桥接治疗或直接机械取栓是安全有效的,且两种方法在疗效上无明显的差异,但桥接治疗能明显减少取栓次数。2、侧支循环开放程度(Batman评分)、术后即刻NIHSS评分、是否出现SICH是影响急性后循环大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预后的主要因素。

谈晓星[3](2020)在《基底动脉原位狭窄伴急性闭塞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前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血管内治疗已经被证实是有效、安全的,并且成为临床治疗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指南的最高级别推荐,但是血管内治疗后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特别是基底动脉急性闭塞仍缺少循证医学证据支持。本文探讨基底动脉原位狭窄伴急性闭塞行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3年1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28例基底动脉原位狭窄伴急性闭塞并接受血管内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28例患者在发病6-8小时内至少接受了一种或多种血管内治疗技术(支架取栓、抽吸技术、球囊扩张和支架成形)再通血管,术后采取控制血压、抗血小板治疗、强化他汀治疗、早期康复等治疗。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既往史、后循环ASPECTS评分(pc-ASPECTS)、桥脑中脑指数(PMI)、血管闭塞部位、介入治疗方式、发病到血管再通和穿刺到血管再通时间等。入院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术后即刻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TICI)评估血管再通程度,术后72小时复查头颅MRI进行pc-ASPECTS评分、桥脑中脑指数(PMI)评估,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术后90天的预后情况。结果:术中即刻造影评估血管再通率:25例(89.3%)血管再通良好(mTICI ≥2b),3例患者(10.7%)血管再通不良(mTICI≤2a)。90天随访,预后良好(mRS ≤3分)患者有16例(57.1%),预后不良(mRS>3分)患者12例(42.9%)。其中7例患者死亡,占25%。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1例,占3.6%。无血管内治疗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例如动脉夹层、后腹膜血肿、穿刺部位出血以及假性动脉瘤。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穿刺到再通时间(P=0.036)、术后pc-ASPECTS评分(P=0.027)、桥脑中脑指数(P=0.031)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机械取栓结合球囊成形或/和支架植入等血管内介入方式治疗基底动脉原位狭窄伴急性闭塞具有较高的血管再通率,改善了临床预后、降低了死亡率。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术后pc-ASPECTS评分以及桥脑中脑指数均影响患者的预后。血管内治疗基底动脉原位狭窄伴急性闭塞是有效、安全的。

安慧妍[4](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针刺干预不同时期缺血性卒中取穴规律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利用数据挖掘方法,探索临床采用针刺治疗不同时期缺血性卒中的组方规律。方法检索CNKI自建库至今针刺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研究文献,提取所处时期(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受试者症状、治疗方案等信息,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挖掘。在Excel中完成频数统计,采用Gephi对各期频数统计结果进行可视化呈现;采用SPSS Modeler进行关联分析与复杂网络图制作;采用Cytoscape进行共现网络图制作与美化;采用SPSS进行系统聚类分析,探索缺血性卒中不同时期针刺治疗方案的规律。结果1.纳入文献情况纳入急性期文献869篇,976个组,患者49628人次,恢复期文献541篇,619个组,患者27805人次,后遗症期文献67篇,72个组,患者4201人次。2.高频穴位缺血性卒中后各时期,足三里、合谷、三阴交、曲池、内关都是应用最多的5个穴位。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三期共同的高频穴位有40个,基本涵盖了临床上缺血性卒中针刺治疗的主要穴位。急性期与恢复期的高频穴位重合较多,后遗症期的穴位都涵盖在急性期与恢复期中。三期共同高频穴位前10穴为:足三里、合谷、三阴交、曲池、内关、阳陵泉、外关、肩髃、太冲、水沟;除上述共用的高频穴位外,急性期前10高频穴位:四强、头维、少海、劳宫、命门、外金津、后顶、外玉液、肩俞、前顶;恢复期前10高频穴位:天宗、肩井、曲泽、阿是、肩前、缺盆、天泉、本神、治呛、承扶;急性期+恢复期前10高频穴位:髀关、大陵、肝俞、膈俞、关元、后溪、颊车、肩贞、金津、廉泉;急性期+后遗症期高频穴位:列缺。3.高频经络卒中后各期,手阳明经穴位都是应用频次最多的穴位,足阳明经在急性期应用仅次于手阳明大肠经和足少阳胆经,恢复期和后遗症期胃经的应用仅次于大肠经。足少阳经的应用随时间推移有下降趋势。4.复杂网络图结果急性期强链接:足三里-合谷、合谷-曲池、足三里-曲池、足三里-三阴交、合谷-三阴交。恢复期强链接:合谷-曲池、合谷-足三里、足三里-曲池。后遗症期强链接:曲池-足三里、合谷-足三里、三阴交-足三里、合谷-曲池穴。5.关联分析结果急性期得到关联规则285条,恢复期得到规则241条,后遗症期得到规则275条,虽然各期纳入文献数量相差较大,但在关联数目上基本相同。6.聚类分析结果经分析得到醒脑开窍针法、传统体针、头部局部取穴、通督调神针法、祛瘀生新针法,其中醒脑开窍针法、传统体针、头部局部取穴在各期的聚类分析中都有显示,通督调神针法在恢复期聚类更明显,祛瘀生新针法在急性期与恢复期聚类更明显。结论1.针刺治疗中风研究众多,但是区分出血性卒中与缺血性卒中、卒中后分期的研究较前者数目大大减少,尤其是后遗症期文献数目不足。2.针刺治疗缺血性卒中各期穴位重合度较高,同时各期有其不同的穴位,取穴呈现着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其中手足阳明经、足少阳经与督脉穴位应用较多,随发病时间延长,足少阳经的应用有减少的趋势。足三里、合谷、三阴交、曲池、内关是三期中应用最多的5个穴位,另外急性期还应用了四强、头维、少海、劳宫、命门等高频穴位,恢复期为天宗、肩井、曲泽、阿是穴、肩前,急性期+恢复期为髀关、大陵、肝俞、膈俞、关元、后溪,急性期+后遗症期为列缺。3.在高频穴位的配穴方法上,有局部配穴、循经取穴、同名经配穴、上下配穴、五输穴配穴,急性期与后遗症期这些配穴方法都有应用,恢复期应用局部配穴、循经取穴、同名经配穴、五输穴配穴。在配穴方法上,三期差别不大。4.醒脑开窍针法、传统体针、头部局部取穴、通督调神针法、祛瘀生新针法是目前针刺治疗缺血性卒中常用的针法,其中醒脑开窍针法、传统体针、头部局部取穴在各期应用均较为广泛,而通督调神针法在恢复期,祛瘀生新针法在急性期与恢复期应用。

耿艳璐[5](2020)在《Percheron动脉闭塞致双侧丘脑梗死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Percheron动脉(Artery of Percheron,AOP)闭塞致双侧丘脑梗死(AOP梗死)在临床上很少见,临床表现复杂多变,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本研究收集近十年国内AOP梗死病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对该病常见的临床表现、病因推断、影像学特点、治疗及预后进行描述和总结,以提高相关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并随访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东院区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2例AOP梗死患者的病例资料,并通过CNKI及万方数据库检索整理国内2010年至2019年诊断为AOP梗死的病例资料,合并总结为AOP梗死病例系列,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收集AOP梗死病例60例,其中包括收治的2例和检索到58例。50例以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起病,占比83.3%,其中19例嗜睡(31.7%),7例昏睡(11.7%),24例昏迷(40%),34例(56.7%)表现为眼球运动障碍,20例(33.3%)存在认知障碍;病因中38例(63.3%)考虑栓塞所致,其中18例(30%)考虑为心源性栓塞,2例不能排除心源性栓塞可能,16例(26.7%)考虑为动脉-动脉栓塞或载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栓塞,2例为反常栓塞,21例(35%)考虑为小血管疾病,1例病因不明,在年龄小于45岁的患者中非动脉源性栓塞病因达50%;53例患者行常规脑梗死药物治疗,6例患者在时间窗内行静脉溶栓治疗,1例患者行支架置入术治疗;55例病例资料中记录了随访预后,包括48例常规脑梗死药物治疗患者和7例血管再通治疗的患者,其中,11例(22.9%,11/48)常规脑梗死药物治疗和4例(57.1%,4/7)血管再通治疗患者转归良好,未遗留明显后遗症,其余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遗留症状,其中20例患者有记忆力减退,17例遗留不同程度的眼球运动障碍,9例遗留语言功能障碍,3例遗留轻微的肢体运动障碍,但不影响日常生活。结论:AOP梗死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和认知障碍;其发病原因可能与各种原因所致的栓塞有关,其中以心源性栓塞最为常见,其次为小血管疾病;由于不易诊断或诊断延迟,临床上多采用常规脑梗死药物治疗;AOP梗死预后往往是良好的,早期血管再通治疗可以明显改善AOP梗死患者的预后,但多数患者不能完全康复,可长期遗留记忆、眼球运动、语言及运动功能功能障碍等。

刘彦[6](2019)在《麝香四黄颗粒治疗风痰阻络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麝香四黄颗粒治疗风痰阻络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神经缺损的改善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并运用中医理论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为该病的临床治疗开辟新思路。方法:选择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于潍坊市中医院就诊的64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且中医辨证分型符合风痰阻络型,依就诊顺序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2例。按照《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予缺血性卒中的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予麝香四黄颗粒口服,日一剂,早晚冲服,连续服用7天,共观察14天。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7天、14天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法)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和血常规、肝功、肾功等安全性观察指标,经统计学处理后分析其临床疗效。所有数据资料用Excel输入,运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性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不符合正态性的计量资料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为双侧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各脱落2例,最终完成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76.67%,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疗效治疗组96.67%,对照组93.33%,在中医证候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疗效方面,治疗组比对照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在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法)评分方面,两组治疗后7天、14天分别与治疗前相比较,治疗14天与治疗7天比较,均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有意义(P<0.01),同时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血常规、肝功等安全性观察指标无显着变化,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麝香四黄颗粒可以改善风痰阻络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和预后,改善临床症状和证候,且无明显毒副作用,临床应用安全,值得进一步推广并深入研究。

徐韦琳[7](2019)在《通窍定眩汤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痰瘀阻窍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选用通窍定眩汤联合倍他司汀的治疗方法,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痰瘀阻窍证)患者进行规范的临床试验观察,通过记录患者在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欧洲眩晕量表(EEV)评分、眩晕障碍量表的筛查表(DHI-S)评分、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的血流速度及血流变数值,以评价该方法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同时为导师的临床经验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遵循随机对照原则,将6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2例。对照组予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6mg/次,3次/天),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通窍定眩汤(水煎150ml,日一剂,早晚服用)治疗,两组均持续服药2周。记录两组患者治疗第1天、第14天的中医证候积分、EEV评分、DHI-S评分、TCD检测的血流速度、血流变数值及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指标。治疗期间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以及用药不良反应。其中,治疗组2例患者因拒行相关检查剔除,对照组2例因未规律服药而剔除。最终,共60例患者完成了临床观察,两组各30例。结果:1、两组基线指标比较:经统计分析得出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眩晕程度、脑血管病高危因素差异及两组治疗前各观察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两组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痰瘀阻窍证)的治疗均有效,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73.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倦怠乏力、头蒙不清、发作频率等症状都得以改善,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药物都不能有效改善耳鸣耳聋症状积分,统计学无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在头晕目眩、倦怠乏力、头蒙不清、发作频率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4、两组EEV量表积分及DHI-S量表积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EEV分值及DHI-S分值较治疗前均明显减低(P<0.01),有显着统计学差异;两组间比较,治疗组的EEV分值及DHI-S分值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1),说明治疗组效果更显着。5、两组椎动脉及基底动脉Vs、Vm及PI比较:治疗组两侧VA和BA的Vs、Vm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或P<0.01),两侧VA和BA的PI较治疗前均下降(P均<0.05);对照组RVA的Vm及BA的Vs较治疗前均升高(P均<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治疗组两侧VA和BA的Vs、Vm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两侧VA和BA的PI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两组药物均能够增加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的速度,降低PI值,而治疗组较对照组更有效。6、两组血流变数值比较:两组全血粘度低切和血浆粘度值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的全血粘度低切及血浆粘度降低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7、在安全性指标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及心电图指标均在正常范围,表明两组药物均安全,出现不良反应事件风险低。结论:通窍定眩汤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痰瘀阻窍证)疗效高于单纯西药组,可以减轻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在改善血流参数、血浆粘度方面具有优势,观察期间未发生服药不良反应,本方法临床治疗安全有效。

范尊萍[8](2019)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30例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危险因素、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并发症及预后等特点。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3月于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30例TOBS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TOBS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并发症及预后等临床资料,分析其原因。结果1、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危险因素从高到低依次为高脂血症、高血压病、吸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心脏病、糖尿病、既往脑梗死病史、饮酒、高尿酸血症、TIA病史。根据TOAST分型,本组TOBS患者最常见的病因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2、临床表现最多见的为运动障碍,其次分别为言语障碍、眩晕、感觉障碍、眼球运动障碍、意识障碍、行为和认知障碍、瞳孔异常、皮质盲。3、各解剖部位按发病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小脑、枕叶、丘脑、颞叶、脑桥、胼胝体压部及中脑。4、TOBS病程中主要并发症为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应激性溃疡、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脓毒血症、低蛋白血症等。5、30例患者中有25例预后较好,5例预后较差,其中1例死亡。30例患者中5例行静脉溶栓治疗,其中4例好转,1例死亡。结论:1、本组TOBS患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为高脂血症。根据TOAST分型,本组TOBS患者最常见的病因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在今后临床工作中应注意强化降脂治疗。2、TOBS患者临床表现形式多样,诊断相对困难,本组TOBS患者临床表现以运动障碍为主,在今后临床工作中不应忽视此类症状。3、TOBS患者应及早行MRI、DWI、MRA等检查,及早明确后循环情况。4、本组患者静脉溶栓效果好,及早治疗对TOBS的预后至为关键。

赖针珍[9](2017)在《基于动态CTA的大脑后循环侧支评分指导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再灌注治疗》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急性基底动脉闭塞(basilar artery occlusion,BAO)所致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基于CTP重建动态CTA的后循环侧支状态,并进一步分析其侧支状态对近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本中心急性BAO后缺血性卒中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患者病例资料,包括临床基线特征、实验室结果、影像学检查及3个月后预后评定。定义3月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3分为预后良好。根据CT灌注成像重建动态CT血管成像(dCTA),行后循环侧支评分(posterior circulation collateral score,PC-CS),并分析其与出血转化、再通及再灌注治疗后3个月预后良好的相关性。分别行单因素及二元logistic回归来分析出血转化、再通和3个月预后良好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47例急性BAO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了再灌注治疗。单因素分析发现以预后良好为因变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PC-CS评分是3月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OR=1.967,95%CI 1.028~3.765,P=0.041),且 PC-CS 评分 4.5分是预测预后良好的最佳阈值(AUC:0.846,灵敏度69.6%,特异度87.5%)。以出血转化为因变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纤维蛋白原(OR=0.016,95%CI 0.000~0.691,P=0.031)是出血转化的保护因素,基线NIHSS、PC-CS评分不是。以再通为因变量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PC-CS评分(OR=1.655,95%CI 1.013~2.703,P=0.044)、糖尿病(OR=0.057,95%CI 0.004~0.787,P=0.032)是再通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基于CT灌注成像重建的动态CTA可用于后循环侧支评估,并能独立预测急性BAO患者再通、3月预后良好。

陈文伙[10](2015)在《双侧大脑脚梗死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双侧大脑脚梗死(BCPI,Bilateral cerebral peduncle infarction)是极少见的一种梗死类型,目前关于BCPI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研究BCPI的临床表现、头颅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s Imagine MRI)特点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至2013年5050脑梗死患者中14例由头颅MRI-弥散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e,DWI)确诊的BCPI的临床表现、头颅MRI、MRA特征及其临床预后,卒中分型采用ASCO分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scores,NHI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估,改良Rankle评分(Modified Rankle Score mRS)评估3个月预后,mRS评分≥3分为预后不良。结果:11/14(78.6%)例出现四肢瘫痪,9/14(64.3%)例出现意识改变,病情发展最重时的NHISS评分波动于4-26分,12/14(85.7%)例的病因是大动脉粥样硬化,2/14(14.3%)例为心源性脑栓塞,除了双侧大脑脚梗死,其它的梗死部位分别为:脑桥(12/14例,85.7%,9例是双侧的),小脑(6/14例,42.9%,3例是大面积的,4例是双侧的),枕叶(5/15例,35.7%,4例是双侧的),胼胝体(4/14例,28.6%),丘脑(3/14例,21.4%),颞叶(2/14例,14.3%),延髓(1/14例,7.14%),12/14(85.7%)例椎基底动脉闭塞或重度狭窄,12/14(85.7%)例无后交通开放,13/14(92.9%)例的临床预后差,其中9例患者临床死亡。结论:双侧大脑脚梗死是比较罕见的梗死类型,主要病因是椎基底动脉闭塞或重度狭窄同时后交通未开放有关,其主要发病机制可能是低灌注,其临床预后差。

二、局部动脉溶栓治疗急性基底动脉梗死2例临床病理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局部动脉溶栓治疗急性基底动脉梗死2例临床病理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直接取栓与桥接取栓对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2.相关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3.研究方法
    4.术后管理
    5.疗效评估和随访
    6.统计学方法
结果
    1.直接取栓患者一般资料与临床资料分析结果
    2.桥接取栓患者一般资料与临床资料分析结果
    3.直接与桥接取栓血管再通和临床预后对比结果
    4.典型病例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超早期急性脑梗死血管再通治疗的技术特点与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致谢

(2)急性后循环大动脉闭塞桥接治疗与直接机械取栓的疗效及预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综述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静脉溶栓
        3.2.2 血管内治疗
    3.3 基线及临床资料收集
    3.4 观察标准及临床疗效判定
    3.5 统计学分析
第4章 结果
    4.1 所有患者血管内治疗的疗效分析
    4.2 桥接治疗与直接机械取栓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及临床资料比较
    4.3 急性后循环大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后影响其临床预后因素的比较
    4.4 急性后循环大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后影响其预后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基底动脉原位狭窄伴急性闭塞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一、纳入和排除标准
    二、临床资料
    三、治疗方法
        1. 术前评估
        2. 手术治疗
        3. 围手术期管理
        4. 随访
    四、观察指标
    五、统计学分析
结果
典型病例
讨论
    一、如何判断基底动脉急性闭塞原因为粥样斑块性原位狭窄
    二、基底动脉原位狭窄伴急性闭塞的血管内治疗策略
    三、基底动脉原位狭窄伴急性闭塞的血管内治疗围手术期管理
    四、影响基底动脉原位狭窄伴急性闭塞患者预后的因素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后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现状及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汇表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4)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针刺干预不同时期缺血性卒中取穴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卒中的治疗
        1 概况
        2 治疗
    综述二 中医学对缺血性卒中的认识
        1 古代文献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记载
        2 治疗
        3 数据挖掘在针刺治疗脑卒中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前言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1 文献检索
    2.2 文献管理与资料提取
    2.3 数据挖掘
    2.4 技术路线
3 研究结果
    3.1 文献检索与纳入
    3.2 频数统计
    3.3 复杂网络图
    3.4 关联分析
    3.5 聚类分析
4 讨论
    4.1 纳入文献情况
    4.2 高频穴位的运用
    4.3 高频经络的运用
    4.4 穴位配伍
    4.5 组方原则
5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5.1 创新点
    5.2 不足之处
6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5)Percheron动脉闭塞致双侧丘脑梗死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60例 AOP 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
综述 Percheron动脉闭塞致双侧丘脑梗死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麝香四黄颗粒治疗风痰阻络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内容
        2.4 临床疗效评定
        2.5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疗效结果比较
        3.3 安全性指标比较
讨论
    1. 麝香四黄颗粒立方依据
        1.1 麝香四黄颗粒的组成
        1.2 麝香四黄颗粒的组方思想
        1.3 麝香四黄颗粒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2 疗效判定
        2.1 麝香四黄颗粒对TOBS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的影响
        2.2 麝香四黄颗粒对TOBS患者NIHS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疗效的影响
        2.3 麝香四黄颗粒对TOBS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3 创新与不足
    4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现状及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7)通窍定眩汤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痰瘀阻窍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前言
一.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2.治疗方法
    3.疗效观察指标
    4.疗效评价
    5.统计学分析
二.结果
    1.一般资料
    2.疗效性评价
三.讨论
    1.中医对眩晕的认识
    2.通窍定眩汤治疗眩晕痰瘀阻窍证的依据
    3.通窍定眩汤的组方原理及现代药理研究
    4.选用倍他司汀为治疗药物的依据
    5.关于观察指标的分析
    6.临床观察结果的分析
    7.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四.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文献综述 中西医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作者简介

(8)基底动脉尖综合征30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9)基于动态CTA的大脑后循环侧支评分指导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再灌注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影像学检查及参数
    2.3 治疗方法
    2.4 后循环侧支评估
    2.5 临床与影像随访评估
    2.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患者一般资料
    3.2 基于不同影像学的BAO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再灌注治疗后结局
    3.3 不同治疗方法的BAO患者基线特征及预后比较
    3.4 侧支与再灌注治疗后出血转化相关性分析
    3.5 侧支与再灌注治疗后再通的相关性分析
    3.6 侧支与再灌注治疗后3个月预后良好的相关性分析
    3.7 不同PC-CS组的基线梗死体积、基线灌注体积及预后比较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10)双侧大脑脚梗死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后循环脑梗死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四、局部动脉溶栓治疗急性基底动脉梗死2例临床病理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直接取栓与桥接取栓对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对比分析[D]. 刘翔宇.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2]急性后循环大动脉闭塞桥接治疗与直接机械取栓的疗效及预后研究[D]. 曹庆阳. 吉林大学, 2020(08)
  • [3]基底动脉原位狭窄伴急性闭塞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D]. 谈晓星. 苏州大学, 2020(02)
  • [4]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针刺干预不同时期缺血性卒中取穴规律研究[D]. 安慧妍.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Percheron动脉闭塞致双侧丘脑梗死临床分析[D]. 耿艳璐.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6]麝香四黄颗粒治疗风痰阻络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刘彦.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7]通窍定眩汤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痰瘀阻窍证)的临床研究[D]. 徐韦琳.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8]基底动脉尖综合征30例临床分析[D]. 范尊萍. 宁夏医科大学, 2019(08)
  • [9]基于动态CTA的大脑后循环侧支评分指导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再灌注治疗[D]. 赖针珍. 浙江大学, 2017(04)
  • [10]双侧大脑脚梗死的临床研究[D]. 陈文伙. 福建医科大学, 2015(03)

标签:;  ;  ;  ;  ;  

局部动脉溶栓治疗急性基底动脉梗死2例临床病理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