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服饰文化的调研报告

贵州服饰文化的调研报告

问:浅析土司文化中的服饰文化
  1. 答:      土司是中国边疆的官职,元朝始置,用于教授给西北、西南少数民族部头目。
        在贵州有四大土司:水西安氏(毕节)、水东宋氏(贵阳)、思州田氏(铜仁)、播州杨氏(遵义)。这些土司家族在少数民族地区长期生存,与当地居民逐渐融合,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土司文化。可具体分为四个层面:一是物质形态的土司文化,二是制度形态的土司文化,三是精神形态的土司文化,四是民俗文化。
        现在我们侧重蠢做丛分析物质形态的土司文化中的服饰文化。土官由于是朝廷钦准的世袭官,七品及以上赐予官服、官帽、官带。由于与当地居民的融合,土官只有在审案时、出巡等重要政治活动时才穿官服、戴官帽和系官带。平时则穿土民进贡的颜色多为白色、青色、黑色棉麻或布等布料做成的便装。冬着青色棉质外套,夏着白色棉麻轻装,款式有对襟短衣、圆领长衫。鞋袜亦用青色或黑色棉布制作,粗糙暖和。平时土官着装除颜色有所限制外,其它与土民无异。
        在贵州四大土司中,以水西安氏中的彝族服饰最具代表性。彝族妇女的服装多为宽边大袖的左衽衣服,在衣服的胸襟、背肩、袖口或整件衣服上用红色、金色等颜色的丝线挑绣各种花纹图案,在衣领上镶嵌有气泡,在贵州省博物馆三楼陈列的彝族服装就是代表。
        形成这种独特的服饰文化的原因可分析为:主观条件上,土带樱司家族在与当地少数民族长期性的融合,并吸收了当地居民的部分民族文化,原籍文化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胡茄;客观条件上,由于屯军大多来自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江南地区,一定程度上对当地人文环境不适应,使其还保留着自己的原始文化。
          在屯军到达并定居贵州后,与当地少数民族融合并吸收部分当地文化,最终在服饰上形成自己的独特文化。
问:苗族传统文化的现状
  1. 答:于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古歌传唱实际具有传承民族历史的功能。因此,演唱古歌时有较严格的禁忌,一般都是在祭祖、婚丧、亲友聚会和节庆等重大场合时演唱,演唱者多为中老年人、巫师、歌手等。酒席是演唱古歌的重要场合。演伏轮塌唱时,分客主双方对坐,采缺圆用盘歌形式问答,一唱就是几天几夜甚至十天半月,调子雄壮而苍凉。传承古歌的方式也较严谨,有祖先传授、家庭传授、师徒传授、自学等几种。
    古歌虽然在苗岭深山代代相传了几千年,却一直藏在深山人未识。新中国成立后,田兵、唐春芳、今旦桐扒、马学良等民俗学家经过反复搜集、整理,于上世纪末出版了不同版本的苗族古歌。
    台江县为了将苗族古歌及古歌文化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于2001年成立了台江县苗族文化保护委员会暨申报世界遗产委员会。通过几年的努力,台江县已收集到的苗族古歌有5大组、近6万行、近30万字,编写、出版了以苗族古歌为主的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本《苗人的灵魂--台江苗族文化空间》一书。
问:苗族的服饰文化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1. 答:文字:朱文光
    滇东北次方言苗族自称(阿卯)Ad hmaob大花苗,分雹慎衡布于贵州毕节等黔西北各县和云南昭通、曲靖等滇东北各县,昆明、楚雄等滇中滇北各县市,人口三十多万。苗语(蝶烈绰鲁)dieb lieb chothlud ——毛织蜡染婚礼节日盛装孝散女服。制作材料有毛、麻、棉、铜钱等。此服装中的托肩三色毛织服,相传为苗族古代首领格蚩尤老等人的战服,后衍变为节日和婚礼盛装服,源做托肩部分组成,花纹为几何图案,是模仿虎、豹、鹰、蟒等动物皮毛花纹和蕨等植物叶形还有苗族古代城堡、土地、山川、河流形状造意织锦而成的。《苗族古歌》等书上说图案象征苗族古代城堡、山河、土地以及英勇不屈,像蕨草一样生命力强的苗族人民。蜡染裙由裙腰裙身成,裙身加裙脚为已婚妇女裙,不加裙脚为未婚少女裙,《苗族古歌》说,裙子上条红黄带象征苗族发源西的黄河、长江。蜡绘图案象征土、地山川、河流。托肩三色毛织服,为黑、白、红毛线与棉线混织品,后领挂响铃和铜钱(过去苗族祖先对财富的一种显示和对丰衣足食的一种期盼)。裙子为手工蜡绘后再染色去蜡。此类服装为节日,婚礼盛装。托肩三色毛织服装除做盛装穿外,巫师还把腰片或手袖作为祖先灵祭祀和到阴间召唤灵魂转回阳间用。
  2. 答:银和那个什么百褶裙子
贵州服饰文化的调研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