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我国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推动我国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推进我国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论文文献综述)

杨凯良[1](2020)在《民国着名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研究 ——一种场景模式的分析视角》文中认为在新旧文明交替、时局动荡混乱的民国时期,大学校长作为过渡时代的思想引领者,他们的高等教育思想从何而来?本文结合运用场景模式的分析视角,对作用于民国着名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形成的场景及相关因素给予了较为详尽的分析。清末民初的时代环境及教育近代化的开展为民国着名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的萌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场景。西方现代性观念体系的西风东渐为他们高等教育思想的生发提供了思想来源和催化剂。儒家文化成为他们高等教育思想萌生的原生思想背景。所处具体地域文化场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高等教育性情和学术偏好,也为他们高等教育思想的形成铺设了个人思维层面的基底。教育文化场景中:虽然民国着名大学校长国内的知识结构上存在共性,然而留德和留美学人群的不同教育文化场景导致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的差异。大学校长所获取或感知的或显或隐的西方大学理念和古希腊哲学思想为他们回国后主持大学奠定了高等教育思想的来源基础。社会任职场景中:编译馆或杂志社任职为民国着名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的交流和发展提供了炼化厂;在政府任职时期积累的人脉为他们日后执掌大学、保证大学正常运转提供了诸多方便;任职大学是最为关键的职业经历,可以加深他们对于高等教育系统的感知和体认,为他们提出颇有针对性的建议提供依据。教育文化场景和社会任职场景烘托下,高等教育思想呈现出衍生从属性、中西杂交性、理想性和前瞻性、公共性和批判性。场景的转换对于民国着名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认识和发展的心理产生了影响,期间伴随着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意识的冲突与磨合,偶有可能发生政域场和学域场之间高等教育沟通思维的调适。对学术场景的聚焦研究发现:杜威一脉学术师承秉承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和实验主义的方法,然而其中国弟子在高等教育价值取向上与杜威相比发生了异变;北大同人的学术网络聚合性强,交互性佳,高等教育价值取向呈现同质性和细微分化。对大学实践场景考察发现:大学校长的人事变迁不一定会导致一所大学理念的断裂,职业场景变换却可能使大学校长教育理念发生微调或转变。对大学办学理念与大学教育理念相关核心文本的分析揭示了高等教育思想内核的多元调和性与对立共生性。由于民国着名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产生和实践的场景具有不可复制性、不可替代性,复杂性和多元性,联结性和交叉性这几种特性,因此从工具论角度出发截取他们的高等教育思想片段或者场景进行“神话”预制式的研究可能会造成研究结果的不适切,亦可能遮蔽真实的高等教育历史。此外,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民国着名大学校长的高等教育思想并未上升到理论化层面。基于场景视角,论文总结了民国着名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影响因素及其形成特点,以此为参照,初步探讨了现代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形成的场景状貌并尝试性提出了场景建设的路向。

金鑫[2](2019)在《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历史轨迹及发展优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高等教育发展历史蕴含于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史脉络中,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发展时期,中国共产党都非常重视高等教育,领导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创新着对高等教育的领导方式。每个时期的高等教育的发展都离不开那个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实际。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就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对高等教育价值追求的全部。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高等教育的历史轨迹和发展优势就是为了总结规律、把握方向,促进高等教育更好地发展。为此,本文首先从中国共产党高等教育的相关概念和范围界定出发,沿着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高等教育的理论之基和实践的历史印记出发,得出指导中国共产党高等教育实践的历史轨迹发展的内在规律,一方面遵循于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实践和所掌握的理论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另一方面遵循于对人类教育思想文化的继承和总结,也体现了党所代表的阶级理想。随着社会的发展,党对我国高等教育领导实践进一步深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创新,进而得出中国共产党对高等教育的认识和实践将更为科学化和具体化这一基本观点。其次,只有更为全面和深刻地认识党对高等教育的历史轨迹和发展优势关系,才能更好地总结规律、把握我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为此,本文从育人优势、社会服务优势和引领文化优势三个方面来阐释中国共产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实践历史轨迹和发展优势,这是由高等教育的自身特点决定的。首先,高等教育是教学的具体过程,必须尊重人的教育规律,这是高等教育历史脉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高等教育是特殊的社会现象,决定了高等教育必然要为社会服务,社会各要素也决定了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认识。最后,高等教育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载体,本文所指的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体现了高等教育在所处历史阶段的全部内涵。最终,高等教育的三个特征交集于特定的阶级社会,在我国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本文通过从这三个维度来梳理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的历史实践和启示,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了历史经验,希冀能够较为客观和全面地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历程中所形成的主要优势。最后,我国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新时代,站在了新的历史方位,孕育了新的社会主要矛盾,产生了指导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新思想。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高等教育也必将面临新的机遇和风险。通过梳理新时代党领导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新风险及其成因,从创新我国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实践、提升高等教育的社会民生服务能力、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引领能力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全面加强党在新时代对我国高等教育领导能力的构想。最终,得出了在充分继承和发展好既有的党的领导优势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必将领导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取得更为辉煌成就这一基本结论。

孙树彪[3](2019)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事关当代教育发展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述,深刻诠释了内涵式教育的本质使命是培养大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所以在新形式下如何发挥教育的立德树人功能,已成为当前高校发展所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新时期教育体制改革发展的要求,它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对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意义。立德树人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精神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的变革,先进的生产力必然产生先进的社会思想和文化,开辟了人的发展新路。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人”和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被提上了日程。具备社会主义觉悟,德才兼备的劳动者是民族振兴的重要资源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所以内涵式发展中立德树人工作显得非常重要。立德树人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的继承和发展,是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会更好地弘扬中国精神,反对西方和平演变和改革开放中产生的功利主义等腐朽思想,能有效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为发展先进的社会主义生产力提供智力支持。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具体形态,而人的发展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基本内容,贯穿社会历史发展的始终,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最终目的。内涵式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大学精神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精神资源,是教育最本质的精神力量和构建社会主义新文明的关键,显示了大学生命力的根本所在,贯彻了党的群众路线,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价值,会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新时期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具体体现,对新时期高校及相关社会领域的发展起到了价值导向功能。本论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包括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现状和方法,创新点与难点。第二部分是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之路。主要阐述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说明了内涵式发展是在马克思主义和科教兴国战略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履行教育本身立德树人使命的需要,对突破传统外延式教育发展模式局限有着积极作用。第三部分则为“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的基本内涵。科学地分析了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内涵,阐释了“立德树人”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和立德树人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第四部分是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承担的重大使命。结合现实需要论述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培养人和人才的重要性。明确了高等教育中人是目的,人的价值导向等问题,并进一步阐明了人和人才二者的关系。第五部分论述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要素。内涵式教育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大学精神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新形势下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系统分析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通过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调查问卷法和多学科综合研究法,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培养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大学精神,并结合现实需要,有针对性地探讨了教育的立德树人功能和优化途径,明确了新时期立德树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尝试从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大学精神角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刘梦媛[4](2019)在《加强理工类院校本科生人文素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增强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素养,也可以说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加强理工类院校本科生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将理工类院校本科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有利于引导理工类本科生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理工类院校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有利于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顺应当代教育的国际发展趋势。但目前在加强理工类院校本科生人文素养方面存在着重理轻文理念仍旧盛行,教育功利化现象严重;课程体系建设有待加强,课程结构设置不尽合理;教师专业素养仍需提高,教师言传身教作用减弱;教学环节尚需充分设计,学生人文精神构建被忽视;教学评价指标较为单一,学生思维评价被边缘化;校园环境建设仍旧不足,学生受不良环境影响等方面的问题。论文主要从问题出发,针对当前理工类院校本科生人文素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结合麻省理工学院和华中科技大学以及国内外各国在加强理工类院校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优秀做法,从中提取可借鉴的具有现实性和时代性的经验和措施,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理工类院校本科生人文素养的具体策略。树立文理结合理念,建立和谐的教育观;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合理的人文科学知识结构;提升教师素养,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强化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人文科学精神;建立多元评价观,注重知识和思维的双重评价;营造良好校园环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郭倩倩[5](2019)在《高中物理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调查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科技引领未来、物质繁荣发展的今天,人类的精神文化领域发展却相对缓慢,这导致了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暴力、恐怖主义等一系列问题层出不穷。因此,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学生完满健全的人格成为当前教育界的关注焦点。物理作为基础教育的课程之一,自然也承担着这一重任。在物理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让学生在培养科学素养的同时接受人文熏陶,对于实现学生的完满发展和推动社会的和谐进步具有深远的意义。当前高中物理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状况如何?理应成为中学物理教育领域研究的重要问题。教学的基本要素包括学生、教师、教育内容(以教材为主),每一要素都对高中物理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实施有重要影响,值得深入研究。本文采用文本分析和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高中物理教学渗透人文教育过程中各要素的状况进行调查与研究。研究过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理论综述:运用文献分析法和理论研究法对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有关概念、研究的理论基础、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意义等展开论述,明确高中物理人文教育的内容,为教材、学生、教师的分析提供依据。第二阶段教材分析:根据理论综述对高中物理教材(以人教版、沪科版为例)所蕴含的人文内容进行分析,明确物理教材中人文教育内容的体现状况。第三阶段调查研究:结合理论综述编制学生调查量表和教师访谈提纲,利用调查量表和访谈提纲对学生、教师两个要素进行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差异性统计分析,从学生、教师两方面总结当前高中物理教学中人文教育的落实状况。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物理教材蕴含的人文内涵非常丰富,在教材的内容、呈现方式等方面都有所体现,对学生的认知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为高中物理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实施奠定了基础;但同时教材在人文内涵体现上存在些许不足:趣味性有待提高、物理学史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时效性有待提升。(2)高中物理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成果尚未达到理想状态。在自我认识方面,学生的学习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批判创新能力等需要加强培养;在自然和社会关怀方面,学生普遍有关怀的意识,能够正确认识科技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但关怀尚未上升到行为层面,有待提高;在与他人相处方面,学生表现尚可,能够尊重、理解他人,但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交流能力有待进步。(3)部分教师在实际物理教学中对人文教育的渗透工作不够重视,对于物理学科的人文教育价值挖掘不够充分,教师实施物理人文教育存在自身能力不足、课时紧张、条件不充分等困难。(4)不同类型学校、不同年级之间物理人文教育状况存在显着差异;实施物理人文教育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学校教育理念、师资水平,学生心理、兴趣等。本研究基于以上结论,从不同角度出发提出加强物理人文教育实施的若干策略,期望从多方面促进物理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实施。

曾维华[6](2017)在《大学人文教育与人的解放》文中研究表明大学人文教育与人的解放指涉人性的完整、关注健全人与整全人的培育,关注人的自由与通达,二者都为的是人性的整全、人格的独立与个性的张扬以及人的自由、充分而全面的发展。大学人文教育与人的解放是对大学教育本身的一种超越,是对人与大学的超越性的一种哲学思考,更是对大学教育的一种实践形态。大学的根本使命在于培养人,大学教育事业原本是一项成“人“的事业,让人成为更为智慧、更为通达与健全的人,达成人的解放的归旨。这一目的的达成则需要大学人文教育,需要大力加强大学人文教育,重启人文教育在大学的价值。因为大学人文教育的旨归在于人的解放,使人不断的走向自由,并不断维护和发展自由。人的解放是一个过程,是人的自由度不断跃升的过程,人的解放也是为着维护与发展自由的,从而促进人全面充分而自由的发展。为了人的解放的目的的达成,就必须依托于大学人文教育。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与科学教育在大学的不断引入并得到加强,使得人文教育受到了科学教育的挤压,专业主义、职业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也浸染着整个大学教育,大学人文教育遭遇着诸如:功利主义的排斥,人文学科边缘化,人文课程的地位旁落,工具理性,狭隘的功利教育观念,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失衡,大学人的自由的遮蔽,等等困境,致使了人文教育在大学旁落、式微,进而给大学教育发现人、成全人与解放人的目标带来了阻力,加强大学人文教育就成为了人的解放的解决之道。人文教育能够使人摆脱无知与无能,超越功利与欲望,进而促进人不断地走向解放。人的解放就是意味着要摆脱束缚,摆脱压制,超越功利,超越欲望,从各种旧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防止唯科学主义的侵蚀,防止各种限制或压抑人的枷锁,阻止人的过于功利性与物质主义的倾向,使人的发展具有人文性,促进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显现和发展,促进人不但获得物质的解放、肢体的解放等外在的解放,更为重要的,也是更为深层次的是促进人走向思想的解放、心灵的解放与精神的解放,这是人的解放的本真意义所在。作为人的解放之途的大学人文教育就需要从体制、观念、理念以及教育实践(行动)上加强大学人文教育。为了更好的彰显大学教育的神圣,凸显大学教育的灵性,施展好大学教育的智慧,让大学这一生命体更具有活力,大学这一学术组织则必然需要彰显大学人文教育,以求得人的解放。因此对大学人文教育与人的解放进行思考与审理是必要的。

马宁[7](2014)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人文方法融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人文方法融合,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科学方法与人文方法要保持适当的张力,保证两种方法的动态平衡和辩证统一。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为指导,以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给人的思想带来的挑战和转化为背景,借鉴科学人文主义等理论与方法,从方法论的角度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方法与人文方法融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全文由导论与五章正文组成。导论介绍选题缘由和意义、主要概念、研究现状、逻辑框架和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的创新之处。第一章,阐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人文方法融合的必要性。根据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而创新发展的事实,从历史与现实两个维度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科学人文方法融合的必要性与必然性。其一,从科学与人文关系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考察。在对科学与人文对立的实质与危害分析,指出两者在二十一世纪正在从对立逐步走向融合的基础上,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科学人文方法融合的必要性。其二,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目前所遇到的难题,以及科学人文方法融合解决现实问题的时代诉求等角度,阐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人文方法融合的必然性。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核心是方法融合,这种融合体现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结合,意在达到真善美的有机统一,与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与方法是内在一致的。第二章,阐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人文方法融合的可能性。从指导理论与方法、技术方法基础、文化传统和国外借鉴等方面探讨融合的可能性。马克思主义是本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各个辩证关系原理、人的本质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人文方法融合起着直接的指导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及其方法的发展,则为之提供丰富而可借鉴的方法;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整体性思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和党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富含着科学与人文统一的方法论内涵,使这种融合获得了“历史惯性”;西方古典自由教育思想、“斯诺命题”和STS教育观等,也都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作用。第三章,阐述科学人文方法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特征的扩展。一是关于基本内涵。思想政治教育科学人文方法融合指的是两种方法的动态平衡、辩证统一,具体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科学方法的应用和人文方法的应用,特别是两种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有机统一,保证了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二是关于主要功能。科学人文方法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将展现出育人目的全面性功能、育人效果的辐射功能、育人进程的催化功能和育人内容导向功能。三是关于基本特征。与单独的科学方法或人文方法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人文方法融合具有问题情景性、方法融合性、内容完整性和应用复杂性等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科学人文方法融合的功能与特征,是根据全面发展的人是知、情、意、信、行的有机统一,或“现实的个人”是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体,以及其培养路径是“知”与“觉”、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有机结合等内容的反映,充分体现出其功能与特征的扩展性。第四章,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人文方法融合实现的原则与模式。首先,指出科学人文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原则,即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辩证灵活”、直观性与体验性相结合三个原则;接着,论述科学人文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中科学方法与人文方法的动态平衡,包括说明事实的方法与体现价值的方法、理性方法与非理性方法、解释性方法与理解性方法三种动态平衡;最后,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人文融合的实施模式,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中体现科学方法与人文方法动态平衡的渗透模式、融汇模式和通识教育模式,并对这三种模式的具体内容进行了探讨。第五章,探讨科学人文方法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实施条件。方法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方向、途径、策略手段、.工具及其操作程序的选择系统。因此,本章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人文方法融合的目的、途径、策略、工具及其操作程序五个方面来探讨新方法的实施条件。从目的条件来说,要确立培养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有机统一的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从途径条件而言,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科学史教育、融合文理教育和教育实践;策略条件,则要全面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贯彻全人教育思想、全面贯彻教育科学发展思路;就工具条件来说,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人文方法融合,必须交汇使用解释与理解两种思维工具;而在操作程序条件上,则需要制定出反映科学方法与人文方法融合内涵的方案,并精心组织实施,最后开展效果评估等。

黄晓洁[8](2014)在《社会转型期我国高校科学教育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学教育是推动科学普及、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教育在理论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尤其是近十年来,随着社会转型期诸多社会问题的出现,以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科学教育应该如何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关系到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关系到创新型国家的建立。为了更好地把握科学教育的内涵,探寻我国科学教育的出路,对新世纪近十年来科学教育的发展进行梳理,以期为科学教育进一步改革和克服发展困境提供重要的启示。第一章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科学教育的意义内涵及其历史演变,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教育发展的概况脉络。考察了这一时期科学教育在调整尝试阶段,全面发展阶段,深入发展时期的发展概况。阐述科学教育的研究价值和现代意义。第二章阐述了新世纪我国高校科学教育思想研究的主要内容。从科学教育的本质、科学教育的功能目标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几个方面对科学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阐述。对我国科学教育的发展状况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第三章对我国科学教育思想和实践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对目前我国科学教育发展取得成就以及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分析,并且对学界关于科学教育改革的方法和途径进行整理,从而对我国目前科学教育的发展现状有一个较明确的认识,防止盲目的悲观或者盲目的乐观。第四章主要论述了我国科学教育发展的未来走向。从科学教育理念更新,科学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科学教育内容的拓展,科学教育的目标等方面对我国科学教育的发展前景进行论述。结语对全文内容进行总结概括,突出本文的创新点,展望我国科学教育的发展前景及未来走向。

崔晓娟[9](2011)在《新疆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文素质教育对于个人精神境界的提升,学校自身的发展,社会经济的进步,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相处具有重要意义。在新疆,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对社会不良思想和非法宗教诱惑的免疫力,增进民族间的相互了解,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自1998年以来,新疆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很多高校的人文教育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大学生人文素质也得到一定提升。但总体而言新疆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拜金主义、贪图享乐、自私自利和急功近利的不良风气在高校蔓延依然存在,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还需进一步加强与提高。论文以新疆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调查为基础,考察新疆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开展情况,分析现有人文素质教育模式下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深入探究新疆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并提出有利于新疆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本研究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从人文课程设置、人文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三个方面考察新疆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开展情况。第二,以问卷统计结果和访谈为依据,从人文知识、人文价值观和人文行为三个维度,分析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解读现有人文素质教育投入下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成效,得出新疆大学生人文素质总体得到提升,但部分高校学生存在对文史哲知识了解程度低、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不足、社会核心价值认同与实际行为脱节等问题。第三,基于访谈和问卷,从高校和学生两个层面深入探究新疆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层面表现为,新疆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教育目标中人文精神失位,领导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解和重视不够,课程设置不利于人文素质教育发展,人文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滞后,校园文化活动和“基地”活动人文内涵不足等问题;学生层面表现为,新疆大学生在人文素质提升方面存在人文精神提升的需求水平低,人文认知能力差异大,人文行为自控能力不强的问题。在问题探究基础上分析了制约新疆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的主要外部因素。基于上述研究,论文提出以下关于加强新疆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发展和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对策:优化社会环境;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建构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模式;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

王莉芬,李晓衡[10](2010)在《素质教育视阈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思考》文中提出素质教育是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方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我们必须看到当前大学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现状与问题,而改革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专业结构及课程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育校园文化场是推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融合的主要途径。

二、推进我国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推进我国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论文提纲范文)

(1)民国着名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研究 ——一种场景模式的分析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论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西方大学理念相关研究
        1.2.2 民国时期着名大学校长个体高等教育思想相关研究
        1.2.3 民国时期大学校长群体思想研究
        1.2.4 大学校长个性特质、能力及社会角色相关研究
        1.2.5 知识社会学相关理论及应用研究
        1.2.6 已有文献述评
    1.3 概念界定
        1.3.1 着名大学校长
        1.3.2 高等教育思想
    1.4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1.4.1 场景:本义及多元衍生义
        1.4.2 分析框架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2 民国着名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的基础场景
    2.1 时代背景:清末民初国际国内政治社会演变
        2.1.1 洋务运动与器物之变
        2.1.2 变法运动与制度之替
        2.1.3 革命运动和思想之立
    2.2 因应时局的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展开
        2.2.1 洋务运动时期的早期教育近代化
        2.2.2 民国成立以来的教育近代化
        2.2.3 近代教育及高等教育制度变革对现代大学的呼唤
    2.3 思想文化的鏖战:中西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取舍
        2.3.1 中国儒家文化的式微和演变
        2.3.2 西方现代性观念的涌入
        2.3.2.1 “进步”与“竞争”的人生趋向
        2.3.2.2 “自由”与“民主”的价值理念
        2.3.2.3 “科学”与“实用”的内容导向
        2.3.2.4 “社会改良”与“社会改造”的政治诉求
        2.3.3 思想文化环境:“无序的多元”
    2.4 时代和思潮影响下高等教育理想的型塑
        2.4.1 树立教育/科学救国的信仰
        2.4.2 树立创办现代一流大学的理念
    2.5 高等教育思想孕育的基础场景分析
        2.5.1 共时性:所处基础场景的特征
        2.5.2 教育/学术救国:所处基础场景的主题和灵魂
3 民国着名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产生的子场景分析
    3.1 地域文化场景及其影响:以吴越文化为例
    3.2 教育文化场景及其影响
        3.2.1 教育文化场景所形成知识结构的共性
        3.2.2 留学文化场景不同导致知识结构的差异
        3.2.2.1 留德学人群:庞杂且多元的知识结构
        3.2.2.2 留美学人群:术业有专攻的知识结构
        3.2.3 不同留学文化场景下思维模式的差异
        3.2.3.1 留德学人:思辨理性哲学传统的精神取向
        3.2.3.2 留美学人:经验(实用)主义哲学传统的科学取向
        3.2.4 教育文化场景的衍生:古希腊哲学思想及西方大学理念的灌溉
        3.2.4.1 对于古希腊哲学思想的涉猎
        3.2.4.2 对于西方大学理念直接或间接的感知
    3.3 社会组织任职场景分析
        3.3.1 编译馆/杂志社历练:教育思想交流的炼化厂
        3.3.2 政府部门任职: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
        3.3.3 大学任职:一旦投入便报以赤诚
    3.4 教育文化场景和社会任职场景作用下的高等教育思想特性
        3.4.1 “硕学鸿儒”的学术特质与高等教育思想的衍生从属性
        3.4.2 “学贯中西”的学术路径与高等教育思想的中西杂交性
        3.4.3 “大学校长”的社会角色与高等教育思想的理想性和前瞻性
        3.4.4 “公共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与高等教育思想的公共性和批判性
    3.5 场景变换对高等教育认知和行为的影响分析
        3.5.1 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意识之冲突与磨合
        3.5.2 借力政域场以成就学域场:高等教育管理思维的调适
    3.6 高等教育思想产生的子场景关系分析
        3.6.1 子场景之间的联结性
        3.6.2 子场景之间的交叉性
4 学术场景的聚焦:学术师承和学术网络维度
    4.1 学术谱系两维度解析
        4.1.1 师承关系维度
        4.1.2 学术网络维度
    4.2 学术师承:以杜威一脉为例
        4.2.1 治学方式:实验主义的方法
        4.2.2 治学理念: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
        4.2.3 杜威一脉师承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承继性和变异性
    4.3 学术网络:以北大相关的大学校长为例
        4.3.1 聚合性强的学术网络:师生之间的职业传承和学术交流
        4.3.2 交互性佳的学术网络:大学校长平辈之间的交流与发展
        4.3.3 北大同人教育理念上的同质性和细微分化
    4.4 学术谱系观照下高等教育思想的引入和植根
5 大学实践场景的轮换:北大校长和科学社成员的高等教育思想流变分析
    5.1 大学校长更迭与高等教育思想的承继和发展——以北大为例
        5.1.1 蔡元培初掌北京大学时期:德国经典大学理念的实践
        5.1.2 蔡退蒋进:德国经典大学理念与美国现代大学理念渐融合
        5.1.3 蒋辞胡继:从关注单一大学发展到聚焦国家高等教育全局
    5.2 大学校长的社团交往、职业流动与高等教育理念的维系与转向
        5.2.1 缘起中国科学社:留美学生的科学教育梦想
        5.2.2 初露峥嵘:科学教育思想的早期萌芽
        5.2.3 职业沉浮间:科学教育观的维系或转向
        5.2.3.1 任鸿隽:一以贯之的科学教育提倡者
        5.2.3.2 竺可桢:从看重科学教育到科学人文教育并重
        5.2.3.3 胡先骕:教育观的天平从科学向人文偏移
    5.3 大学实践场景下高等教育思想的流变和延续
6 民国着名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的内核及特点
    6.1 大学理念文本梳理
        6.1.1 关于大学的使命、功能、职能的认知演进
        6.1.2 关于大学理想和大学精神的认知推进
        6.1.3 关于具体大学理念的论述列举
    6.2 大学教育理念内核:科学与人文的拉锯与对峙
        6.2.1 古代社会人文教育的辉煌
        6.2.2 民国时期科学教育对于人文教育的冲击和压制
        6.2.3 群策群论:民国着名大学校长眼中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
    6.3 基于文本分析的高等教育思想的多元共生性
        6.3.1 大学理念:使命、理想和精神的多元调和
        6.3.2 教育理念:理想追求与现实需要的对立共生
    6.4 共价值性:高等教育思想的文化价值观场景特点
7 民国着名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的影响及研究的再反思
    7.1 民国时期着名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的社会时代影响和价值
        7.1.1 对于中西学术文化交流和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贡献
        7.1.2 破除政教合一、争取教育独立和教育改造社会的尝试
        7.1.3 为现今的大学发展和大学校长掌校做参考
        7.1.3.1 大学校训的理念传承
        7.1.3.2 大学校长毕业演说词的寄托
        7.1.3.3 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理念挈领
    7.2 民国着名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研究的再反思
        7.2.1 民国大学校长研究的“神话”预制
        7.2.2 场景特质的呈现及“神话”的解构
        7.2.2.1 高等教育思想产生场景具有不可复制性和不可替代性
        7.2.2.2 高等教育思想产生和实践场景具有错综复杂性
        7.2.3 “神话”的内伤:高等教育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基于场景分析的民国着名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
        8.1.1 形成过程
        8.1.2 影响因素
        8.1.3 形成特点
    8.2 现代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形成的场景状貌
        8.2.1 基础场景健全平稳却无法形成核心凝聚力
        8.2.2 教育文化场景宏大规整且“亚教育文化场景”开始出现
        8.2.3 社会任职场景中高等教育思想的实践面临着主客观挑战
    8.3 现代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场景建设的路向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2)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历史轨迹及发展优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提出
        1.1.1 新时代要求中国共产党生成新的高等教育指导理论
        1.1.2 新矛盾要求中国共产党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生成新的科学认识
        1.1.3 新发展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的认识与实践协调一致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发展实践历史的梳理
        1.2.2 关于高等教育到底是什么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薄弱点
        1.4.1 研究的创新点
        1.4.2 研究的薄弱点
第2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的基本概述
    2.1 教育和高等教育
        2.1.1 教育及其主要特征
        2.1.2 高等教育的界定
        2.1.3 高等教育的功能
    2.2 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发展的优势
        2.2.1 中国共产党的优势
        2.2.2 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发展的优势
第3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的理论溯源
    3.1 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高等教育之灵魂
        3.1.1 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
        3.1.2 主体对教育发展的能动作用
        3.1.3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3.2 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高等教育之根本
        3.2.1 开放融通——中国高等教育的文化特点
        3.2.2 经世致用——中国高等教育的社会责任
        3.2.3 和谐尚德——中国高等教育的育人追求
    3.3 西方教育思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高等教育之借鉴
        3.3.1 自由民主——现代高等教育的构成形式
        3.3.2 契约精神——现代高等教育的运转基础
        3.3.3 科学研究——现代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
第4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的历史轨迹
    4.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高等教育
        4.1.1 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的萌芽期(1921—1937 年)
        4.1.2 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的初创期(1937—1949 年)
    4.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高等教育
        4.2.1 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的改造期(1949—1956 年)
        4.2.2 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的探索期(1956—1978 年)
    4.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高等教育
        4.3.1 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的发展期(1978—2012 年)
        4.3.2 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的创新期(2012 年)
第5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的育人优势
    5.1 高等教育育人为本的一般规律
        5.1.1 育人为本教育的价值追求
        5.1.2 人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
    5.2 中国共产党育人为本的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确立
        5.2.1 育人为本的高等教育政策演进
        5.2.2 育人为本的高等教育实践探索
    5.3 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的育人优势
        5.3.1 科学的育人思想
        5.3.2 先进的阶级属性
        5.3.3 卓越的价值追求
第6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优势
    6.1 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一般规律
        6.1.1 高等教育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机制
        6.1.2 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
    6.2 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的社会公平观
        6.2.1 高等教育的公平思想根基
        6.2.2 高等教育的公平政策演进
    6.3 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服务社会发展的政策演进
        6.3.1 高等教育服务社会发展的初步探索
        6.3.2 高等教育服务社会职能的正式确立
        6.3.3 高等教育服务社会职能的全面深化
    6.4 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优势
        6.4.1 深厚的理论基础
        6.4.2 科学的发展战略
        6.4.3 强大的组织保障
第7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的文化引领优势
    7.1 阶级社会形态下高等教育引领文化的机理
        7.1.1 高等教育的传统文化价值认同原理
        7.1.2 高等教育的多元文化价值认同原理
        7.1.3 高等教育的阶级文化价值认同规律
        7.1.4 高等教育的文化创新价值认同规律
    7.2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高等教育的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
        7.2.1 高等教育的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历程
        7.2.2 高等教育的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经验
    7.3 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的文化引领优势
        7.3.1 科学的文化引领理念
        7.3.2 丰富的文化融合经验
        7.3.3 先进的文化创新体系
第8章 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的策略
    8.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
        8.1.1 当代高等教育的“贬值”问题
        8.1.2 传统大学教育的“惯性”之重
        8.1.3 高等教育发展的功利化倾向
        8.1.4 低俗网络产品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
    8.2 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的策略
        8.2.1 创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体系
        8.2.2 提升高等教育的社会民生服务能力
        8.2.3 增强高等教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引领
        8.2.4 强化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管控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3)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比较研究法
        1.3.3 问卷调查法
        1.3.4 多学科综合研究法
    1.4 创新点与难点
        1.4.1 创新点
        1.4.2 难点
第2章 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之路
    2.1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概念界定
        2.1.1 “内涵式发展”概念的词源学考察
        2.1.2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概念的逻辑分析
        2.1.3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本构成要素
    2.2 “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的现实依据
        2.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立德树人”
        2.2.2 高等教育在新形势下承担的重大使命需要“立德树人”
        2.2.3 破除传统外延式教育发展模式的局限需要“立德树人”
    2.3 “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的理论依据
        2.3.1 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彰显“立德树人”
        2.3.2 科教兴国战略彰显“立德树人”
        2.3.3 “四个全面”的教育理论彰显“立德树人”
第3章 “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的基本内涵
    3.1 “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提出
        3.1.1 市场经济道德困境对教育的冲击
        3.1.2 教育的工具理性局限
        3.1.3 内涵式发展是提出“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前提
    3.2 “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内涵分析
        3.2.1 “立德树人”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3.2.2 马克思主义人学是“立德树人”的理论依据
        3.2.3 “立德树人”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
    3.3 “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基本原则
        3.3.1 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原则
        3.3.2 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
        3.3.3 德育优先教育原则
第4章 “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承担的重大使命
    4.1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培养“人才”
        4.1.1 高等教育服务社会需要“人才”
        4.1.2 科学技术是“人才”的内在规定
    4.2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培养“人”
        4.2.1 高等教育中“人是目的”
        4.2.2 人文精神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
    4.3 培养“人才”与培养“人”的关系
        4.3.1 “人”决定“人才”的价值导向
        4.3.2 “人才”是“人”的实践形态
        4.3.3 “德才兼备”是两者的统一
第5章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要素
    5.1 内涵式教育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文精神
        5.1.1 人文精神概念的界定
        5.1.2 内涵式教育发展的人文精神基础
        5.1.3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培养思想品德
        5.1.4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培养政治价值观
        5.1.5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培养审美价值观
    5.2 内涵式教育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科学精神
        5.2.1 科学精神概念的界定
        5.2.2 内涵式教育发展的科学精神标准
        5.2.3 培育“为真理而真理”的科学观
    5.3 内涵式教育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精神
        5.3.1 大学精神概念的界定
        5.3.2 内涵式教育发展的“大学精神”理想
        5.3.3 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精神的塑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4)加强理工类院校本科生人文素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之处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一)人文素养
        (二)理工类本科生
    二、理论支撑及研究基础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章 加强理工类院校本科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理工类院校本科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有利于理工类院校本科生的全面发展
    三、有利于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
    四、有利于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五、有利于顺应教育发展的国际趋势
第三章 理工类院校本科生人文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理工类院校人文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理轻文理念仍旧盛行,教育功利化现象严重
        (二)课程体系建设有待加强,课程结构设置不尽合理
        (三)教师专业素养仍需提高,教师言传身教作用减弱
        (四)教学环节尚需充分设计,学生人文精神构建被忽视
        (五)教学评价指标较为单一,学生思维评价被边缘化
        (六)校园环境建设仍旧不足,学生受不良环境影响
    二、理工类院校本科生人文素养缺乏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教育理念存在误区
        (二)人文素养学习缺乏动力
        (三)校园教育资源缺乏设计
        (四)社会环境存在负面影响
第四章 国内外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具体措施及借鉴
    一、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具体措施
        (一)树立全人教育理念,培养合格社会公民
        (二)规定选课要求,注重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课程
        (三)设置辅修学位,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二、华中科技大学(HUST)的具体措施
        (一)更正教育观念,重视人文教育
        (二)进行课程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总结国内外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可借鉴之处
        (一)注重人文教育的导向性
        (二)注重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综合性
        (三)注重人文教育的民族性
        (四)注重人文教育的国际性
第五章 加强理工类院校本科生人文素养的策略
    一、树立文理结合理念,构建和谐的教育观
        (一)改变重理轻文理念,注重文理结合
        (二)实施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全面发展
    二、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合理的人文科学知识结构
        (一)优化课程体系,加大人文课程比例
        (二)引入人文课程资源,提高人文课程质量
    三、提升教师素养,发挥教师示范作用
        (一)改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养
        (二)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
    四、强化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人文科学精神
        (一)高效利用课堂,强化社会实践
        (二)利用第二课堂,加强学生素养
    五、建立多元评价观,注重知识和思维的双重评价
        (一)改善评价理念,注重可持续发展
        (二)多维度评价,兼顾人文知识和人文思维
    六、营造良好校园环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营造良好学校环境,重视学校隐形资源
        (二)开展校园活动,陶冶学生情操
结语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5)高中物理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2.1.1 人文教育相关概念
        2.1.2 科学教育相关概念
        2.1.3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发展史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 研究的理论基础
        2.3.1 哲学基础
        2.3.2 教育学基础
        2.3.3 心理学基础
        2.3.4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2.4 高中物理人文教育的内容
第3章 物理教材人文教育内容分析
    3.1 教材人文教育元素的具体分布
        3.1.1 内容
        3.1.2 呈现方式
    3.2 以“自由落体运动”为例分析人文材料对学生认知的促进
    3.3 教材人文内涵体现的不足之处
        3.3.1 趣味性体现有待提高
        3.3.2 物理学史有待进一步挖掘
        3.3.3 人文素材时效性有待提升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中物理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现状调查
    4.1 高中物理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现状的学生层面调查
        4.1.1 调查对象
        4.1.2 调查工具
        4.1.3 学生调查结果描述性统计分析
        4.1.4 学生调查结果差异性统计分析
    4.2 高中物理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现状的教师层面调查
        4.2.1 调查对象
        4.2.2 调查工具
        4.2.3 教师调查结果统计
        4.2.4 教师调查结果分析
    4.3 高中物理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现状的调查结果及原因分析
        4.3.1 调查结果
        4.3.2 原因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策略
    5.1 完善评价制度,保证物理人文教育的落实
    5.2 加强学校建设,为物理人文教育提供保障
    5.3 加强物理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人文素养
    5.4 充分挖掘物理人文教育素材,改革教学策略
    5.5 学生要树立正确学习观念,用行动促进自身完善
    5.6 物理教材的编写要加强人文内涵挖掘
第6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6)大学人文教育与人的解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基本概念解析
    第一节 人文的概念
        一、知识的类型
        二、人文的外延
        三、人文的内涵
    第二节 人文教育的概念
        一、人文教育的外延
        二、人文教育的内涵
    第三节 人的解放的概念
        一、解放的概念
        二、人的解放的外延
        三、人的解放的内涵
第二章 当代大学人文教育的困境
    第一节 大学人文教育的式微:现代大学教育的困境之一
        一、功利主义对大学人文教育的排斥
        二、人文学科/人文课程在大学课程中的中心地位的下降
        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失衡
    第二节 大学人文精神的失落:现代大学教育的困境之二
        一、工具理性与狭隘的功利教育观念
        二、大学精神的失落
        三、信仰教育的偏离
    第三节 大学人的自由的遮蔽:现代大学教育的困境之三
        一、大学人的主体地位的滑落
        二、大学人的自由的束缚
        三、学术自由的限制性
        四、自由教育的缺失
第三章 大学人文教育达致人的解放
    第一节 人文教育能使人摆脱无知与无能
        一、知识的性质
        二、知识的教育立场
        三、通过人文教育使人摆脱无知与无能
    第二节 人文教育能使人超越功利与欲望
        一、教育功利的三层次
        二、教育功利化的审视
        三、通过人文教育能使人超越功利与欲望
第四章 走向人的解放的大学人文教育的路径
    第一节 体制:保障大学的自由
        一、大学与自由的关联
        二、大学需要守护自由
        三、给予自由的制度支撑
    第二节 观念:认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一、人文教育的价值
        二、人文教育的作用
        三、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第三节 理念:复兴人文教育
        一、自由教育、通识教育、人文教育之间的关联
        二、守护自由教育
        三、复兴通识教育
    第四节 教育:落实人文课程与教学
        一、大学教育中的人文课程
        二、加强人文课程与教学
结语 人的解放:大学人文教育的归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人文方法融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二、主要概念的界定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现状述评
    五、基本思路
    六、逻辑框架
    七、研究方法
    八、研究创新点
第1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人文方法融合的必要性
    一、科学与人文从对立到融合的必然发展趋势
        (一) 科学与人文的对立
        (二) 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核心是方法融合
    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现实要求
        (一)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不足与创新要求
        (二) 科学人文方法融合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必要途径
第2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人文方法融合的可能性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基础
        (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二) 唯物辩证法有关事物的辩证统一关系原理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理论成果
    二、当代科学技术方法基础
        (一) 当代科学技术及其方法的借鉴
        (二) 相关学科发展及其方法的启示
    三、传统人文方法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基础
        (一) 我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性思维方式
        (二)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科学人文性
        (三) 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科学人文性
    四、国外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方法的借鉴
        (一) 古典自由教育思想
        (二) 斯诺命题及其教育思想
        (三) STS教育观
第3章 科学人文方法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特征的扩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科学人文方法融合的涵义
        (一) 科学方法
        (二) 人文方法
        (三) 科学方法与人文方法的动态平衡
    二、科学人文方法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扩展
        (一) 全面性的育人功能
        (二) 育人效果的辐射功能
        (三) 育人进程的催化功能
        (四) 育人内容的导向功能
    三、思想政治教育科学人文方法融合的特征扩展
        (一) 问题情境性
        (二) 方法融合性
        (三) 内容完整性
        (四) 运用复杂性
第4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人文方法融合的原则和模式
    一、思想政治教育科学人文方法融合实践的基本原则
        (一) 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二) “辩证灵活”原则
        (三) 直观性与体验性相结合的原则
    二、思想政治教育科学人文方法融合的动态平衡
        (一) 说明事实方法与体现价值方法的动态平衡
        (二) 理性方法与非理性方法的动态平衡
        (三) 解释性方法与理解性方法的动态平衡
    三、思想政治教育科学人文方法融合的实践模式
        (一) 渗透模式
        (二) 融汇模式
        (三) 通识模式
第5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人文方法融合的实施条件
    一、目的条件
        (一) 培养科学素养
        (二) 培养人文素养
        (三) 科学人文全面素养培养
    二、途径条件
        (一) 渗透科学史
        (二) 融合文理
        (三) 实践教育
    三、策略条件
        (一) 全面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二) 全面贯彻落实全人教育策略
        (三) 坚持教育科学发展
    四、思维方式条件
        (一) 解释性思维方式
        (二) 理解性思维方式
        (三) 解释与理解思维方式的动态平衡
    五、程序条件
        (一) 制订实施方案
        (二) 精心组织实施
        (三) 全面评估实施效果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8)社会转型期我国高校科学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 国内研究述评
        (二)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四、研究思路、所采用的方法和逻辑架构
        (一) 研究思路和方法
        (二) 结构安排
第一章 科学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一、科学教育的基本内涵
        (一) 素质教育、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
        (二) 科学教育的基本内涵
    二、高校科学教育的基本内容
    三、高校科学教育的功能及意义
        (一) 高校科学教育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驱动
        (二) 高校科学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科学教育的演变历程
        (一) 1978-1991年高校科学教育的重建与调整阶段
        (二) 1992-2000年高校科学教育的全面发展阶段
第二章 新世纪高校科学教育思想的发展
    一、高校科学教育的本质坚持以人为本
    二、高校科学教育的功能目标开始重视精神价值
        (一) 关注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更加关注科学教育的精神价值
        (三) 重视现实和未来的全球性问题
    三、重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关系的研究
        (一)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的重要性
        (二)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的具体途径
第三章 新世纪我国高校科学教育现状分析
    一、我国高校科学教育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 培养大批科技人才
        (二) 推动科学普及
        (三) 积极推行科研兴教,科研兴校
    二、当前高校科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 高校科学教育缺乏完善的体系
        (二) 科学教育与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变革不对等
        (三) 高校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发展不对等
    三、当前我国高校科学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 科学教育理念的局限性
        (二) 科学教育资源没有达到优化配置
第四章 新世纪高校科学教育改革的未来走向
    一、科学教育理念的更新
    二、科学教育内容的拓展和深化
    三、科学教育方法的综合化发展
    四、以培养创新意识为改革的终极目标
    五、高校科学教育的发展要与产业发展要求相结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新疆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缘起和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人文
        2.1.2 人文素质
        2.1.3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的理论
        2.2.2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2.3 素质教育理论
第三章 新疆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现状
    3.1 新疆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历史回顾
        3.1.1 初步尝试阶段(1995年—1998年)
        3.1.2 深入探索阶段(1999年—2004年)
        3.1.3 积极提高阶段(2005年—现在)
    3.2 新疆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现状
        3.2.1 人文课程设置现状
        3.2.2 人文素质教育师资状况
        3.2.3 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建设
    3.3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在新疆的价值
        3.3.1 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性看待宗教问题
        3.3.2 引导新疆高校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3.3 为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培养建设者
第四章 新疆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成效分析
    4.1 分析缘由、基础及维度
        4.1.1 分析缘由
        4.1.2 分析基础
        4.1.3 分析维度
    4.2 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调查分析
        4.2.1 人文知识维度的调查
        4.2.2 人文价值观维度的调查
        4.2.3 人文行为维度的调查
    4.3 基本结论
        4.3.1 人文知识调查结果分析
        4.3.2 人文价值观调查结果分析
        4.3.3 人文行为的调查结果分析
第五章 新疆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5.1 高校层面的问题
        5.1.1 教育目标中人文精神失位
        5.1.2 高校领导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不够
        5.1.3 课程设置不利于人文素质教育发展
        5.1.4 人文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5.1.5 校园文化活动和"基地"活动人文内涵不足
    5.2 学生层面的问题
        5.2.1 人文精神提升的需求水平低
        5.2.2 人文认知能力差异大
        5.2.3 人文行为的自控能力不强
    5.3 原因分析
        5.3.1 市场经济导致的功利主义影响
        5.3.2 重理工轻人文的社会导向
        5.3.3 不良宗教观念的冲击
        5.3.4 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障碍
        5.3.5 应试教育弊端的影响
第六章 新疆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对策
    6.1 优化社会环境,为人文素质教育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
        6.1.1 加强对大众传媒的舆论管理
        6.1.2 进一步规范宗教管理
        6.1.3 加强全民双语教育
    6.2 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建构合理的人文教育目标
        6.2.1 让人文素质教育理念回归教育目标
        6.2.2 准确定位人才培养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
    6.3 建构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模式
        6.3.1 调整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结构
        6.3.2 促进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与科学教育课程的融合
        6.3.3 充分发挥"两课"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6.4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6.4.1 引进高素质的人文专业教师
        6.4.2 提高非人文课程授课教师的人文素养
        6.4.3 提高新疆高校教师的工资待遇
    6.5 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
        6.5.1 加强高校人文景观建设
        6.5.2 注重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6.5.3 积极开展具有人文内涵的文化活动
附录1:新疆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2:新疆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评价表
附录3:阻碍新疆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调查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10)素质教育视阈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的内涵
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必然趋势分析
    (一) 科学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二)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需要
    (三)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
三、我国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现状与问题
四、素质教育视阈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主要路径
    (一) 确立有利于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 构建有利于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学科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
    (三) 建立有利于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教师队伍
    (四) 营造有利于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校园文化场

四、推进我国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国着名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研究 ——一种场景模式的分析视角[D]. 杨凯良. 浙江大学, 2020(04)
  • [2]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历史轨迹及发展优势研究[D]. 金鑫. 吉林大学, 2019(02)
  • [3]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研究[D]. 孙树彪. 吉林大学, 2019(02)
  • [4]加强理工类院校本科生人文素养的研究[D]. 刘梦媛.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 [5]高中物理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调查与研究[D]. 郭倩倩.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6]大学人文教育与人的解放[D]. 曾维华.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1)
  • [7]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人文方法融合研究[D]. 马宁. 广西师范大学, 2014(08)
  • [8]社会转型期我国高校科学教育发展研究[D]. 黄晓洁. 山东大学, 2014(02)
  • [9]新疆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研究[D]. 崔晓娟. 石河子大学, 2011(05)
  • [10]素质教育视阈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思考[J]. 王莉芬,李晓衡.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5)

标签:;  ;  ;  ;  ;  

推动我国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