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技术在远程医疗网络系统中的应用

Web技术在远程医疗网络系统中的应用

一、Web技术在远程医疗网络体系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任沛[1](2021)在《协同计算环境中移动Web增强现实服务提供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5G网络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增强现实作为一种全新的计算机视觉技术,以其独特的交互体验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尤其是基于移动Web的实现方案有效避免了传统基于专用设备的AR应用实现方式面临的设备价格高、移动性差的问题和基于移动App的AR应用实现方式面临的服务跨平台提供难的问题,为AR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和应用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同时,5G网络采用了全新的设计思路,为移动Web AR的服务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是,分布式环境下计算设备的异构性和通信网络的动态性给移动Web AR系统中资源的管理和调度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在5G网络中针对移动Web AR高效的服务提供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与应用价值。本文通过对移动Web AR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利用“端边云”分布式资源协同调度的优势,从而满足了移动用户对于服务质量的要求和服务提供商对于部署成本的要求。本文将主要从“如何实现分布式协同计算”、“如何利用分布式结构提高多人移动Web AR系统效率”以及“如何协同分布式边缘网络系统资源”三个方面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及贡献如下:·针对5G网络下分布式神经网络计算任务的划分问题,本文首先通过对神经网络的结构重新设计并添加了额外的分支结构,从而为其提供了可动态调节的推理能力。简单的输入样本因此能够提前结束推理过程,从而提升了推理效率,降低了由于冗余计算造成的资源浪费。同时,通过对神经网络各层的推理时延与能耗属性进行分析,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强化学习的计算卸载算法以执行DNN任务的分布式划分决策,以实现计算任务的灵活调度。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支持计算任务的细粒度弹性划分,对于提升用户体验、降低移动设备能耗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当前多人AR应用解决方案面临的效率低、性能差的问题,本文提出并实现了面向5G网络分布式环境下的多人协作式服务提供框架Edge ARX5。该框架通过改进集中式的通信机制,能够借助边缘服务器和D2D通信技术进行用户间交互信息的同步。此外,为了解决边缘系统计算效率低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预测的运动感知的调度机制,以实现自适应的AR关键帧的选择。同时,本文进一步通过借助D2D通信技术将轻量化的特征提取操作分流到用户周围的移动设备中执行,从而有效缓解了 AR服务初始化时间长的问题。通过合理调度各类计算与通信资源,Edge ARX5能够有效提升多人移动Web AR应用系统效率与服务质量。·针对“端边云”框架中边缘系统分布式资源管理和移动Web AR服务协同的问题,本文首先通过设计边缘节点的定位机制,从而为边缘网络的动态管理提供了基础,并进一步提出了基于动态哈希技术的AR服务查询请求负载均衡机制和基于最大堆技术的AR计算卸载负载均衡机制,以解决边缘系统中负载分布不均的问题。此外,针对移动Web AR应用的服务接入特性,本文还为分布式边缘系统设计了相应的服务迁移机制,以满足AR用户移动性的需求,解决AR服务的连续提供的问题。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对边缘系统资源的有效管理,能够进一步提高AR的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

朱亮[2](2021)在《面向工业互联网的5G uRLLC资源调度算法设计与系统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5G通信技术、大数据与云计算、物联网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的蓬勃发展,工业制造业将从原先的单一发展模式逐渐向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实时化、精密化的方向升级,将逐渐与这些新兴的技术深度融合,将工业制造场景中的信息挖掘出来,实时地进行数据交互与控制,实现工业互联网的愿景。考虑到便捷性、与工业生产环境的适配性,无线通信显然要更优先于传统的线缆通信。而先进的工业制造业相较于传统的制造业有着更丰富的场景和更严苛的通信性能标准,传统的LTE更适合以人为中心的移动通信,不足以达到严苛的QoS要求。而5G三大应用场景之一的uRLLC(Ultra Reliable and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就是为了使能工业互联网、车联网、远程医疗这类对时延极为敏感且要求通信高可靠的垂直业务。但是考虑到无线蜂窝网络通信中,通信资源始终是有限的,而工业互联网场景中需要接入的终端设备类型和数量却不断增长,且同一个工业园区中可能共存多种对QoS指标要求各异的业务类型,需要在满足这些业务的差异化需求条件下,尽可能地优化系统通信资源分配。因此需要针对工业互联网场景研究相应的无线通信资源调度和分配机制来满足业务需求。本文首先调研了工业互联网场景与5G uRLLC技术,并研究了后者较之传统LTE通信的差异性,包括频段、子载波间隔、短包传输机制等,介绍了目前无线蜂窝网络通信资源调度算法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面向工业互联网的5G uRLLC资源调度算法,该算法面向工业互联网场景下因业务需求各异而提出的各类严苛的业务QoS指标,在保证业务QoS指标和发射功率限制等条件下最大化系统的吞吐量,同时保证系统资源分配的公平性。为解决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步优化,首先提出基于终端优先级动态更新的信道资源调度算法,然后提出基于定价机制的非合作博弈功率分配算法。在算法研究基础上,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基于Java Web的资源调度系统,该系统按照模块化方式进行设计和开发,实现了无线网络资源部署和无线资源调度功能,可扩展性良好。系统提供友好交互的Web页面,可供用户自行部署网络中的各网元和链路,支持配置各仿真运行环境参数,且支持动态的仿真,能以图表形式动态展示系统整体的性能指标。总之,本文主要对工业互联网场景下的5G uRLLC无线资源调度算法进行了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搭建了相应的资源调度系统,从数值实验仿真和系统实现两方面进行了验证。

何亨[3](2020)在《多措并举保障医院信息安全守护百姓眼健康——访爱尔眼科医院集团信息中心安全主管汪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后疫情时代的来临,百姓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明显增长,尤其是青少年和老年人群,眼疲劳、近视眼和白内障等眼健康问题尤为突出,随着大家对眼健康的重视逐年增加,眼科专科医院越来越受到大家欢迎。本刊采访了在首届"新华三杯"中国医疗机构网络安全攻防演练大赛中荣获"一等奖"的爱尔眼科医院集团信息中心安全主管汪洋,听他分享了爱尔眼科的信息安全建设。爱尔眼科医院集团专注于眼科医疗服务事业,具有较强的医疗服务能力。

尹慧子[4](2020)在《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及效果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医疗卫生行业先后经历了数字化医疗、局域网医疗、互联网医疗三个阶段,伴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兴应用和服务模式逐步渗透到医疗卫生领域的各个方面,至此,医疗行业的信息化发展进程步入了第四个阶段-智慧医疗阶段。近年来,中央及地方政府围绕智慧医疗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深化改革政策,建立多元化技术基础及环境保障,深层次地挖掘医疗信息衍生价值,旨在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助推智慧医疗站上了医疗卫生行业的新风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各地医疗机构迅速推进线上问诊、随访评估、AI诊断等智慧化便民举措,随着广大患者、医生用户对智慧医疗应用体验认同度的提升,深入了解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内在机理,确保信息交互的持续顺畅和良性健康发展,进而缓解医疗需求与医疗资源供给不平衡的问题,成为医疗卫生部门和机构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智慧医疗情境及信息交互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探索了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影响因素及其效果评价的方法,并提出了优化策略和建议。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明晰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基本内容。首先,基于对智慧医疗情境的内涵及特征分析,整合智慧医院情境、区域卫生情境和家庭医生情境构建了智慧医疗综合情境。其次,基于对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概念及特征分析,从主体、客体、环境和技术四个方面阐述了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组成要素,并对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关联进行分析。再次,以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各要素的互动关联为依据,将智慧医疗情境下的信息交互模式划分为人-机交互模式、机-机交互模式和人-人交互模式。最后构建了智慧医疗情境下的信息交互模型。第二,探究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形成机理。首先,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将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需求层次划分为生理与安全需求、归属与社交需求、尊重与自我实现;其次,基于自我决定理论将用户信息交互的动机提炼为健康期望、心理表达、科研创新和经济利益;再次,从信息发布、信息传输、信息接收和信息反馈四个阶段分析了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过程;最后,基于社会网络理论构建了智慧医疗情境下的信息交互网络拓扑。第三,分析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影响因素。借鉴整合技术接受与利用理论,结合智慧医疗的特点构建了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影响因素模型。通过调查研究问卷获取研究数据,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提出的研究假设,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感知风险、信息质量和服务质量对信息交互意愿有正向影响作用,感知风险有负向影响作用;信息质量和信息交互意愿对信息交互行为有正向影响作用;受教育程度和互联网经历对部分信息交互影响因素具有调节效应。第四,构建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效果评价研究。首先,明确了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效果评价的目标和原则;其次,利用专家访谈法,结合智慧医疗情境下用户信息交互的影响因素分析,归纳和总结了用户信息交互的效果评价指标,并构建层次结构模型;最后,利用调查问卷收集研究数据,通过模糊层次分析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五,提出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效果的优化策略。明确了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效果优化的目标和原则,提出了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效果优化的机制和框架。基于用户视角提出了针对需求满足用户期望和提升用户信息素养的策略;基于社会网络视角提出了建立智慧医疗运行长效机制和完善信息交互网络环境的策略;基于系统服务视角提出了优化系统功能设计和创新服务模式的策略。本文聚焦于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为智慧医疗用户提供了应用决策指导,促进了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行为的维度化管理。在今后的研究中,将深度融合信息化手段和物联网技术,继续为智慧医疗用户提供优质的信息交互服务,推进智慧医疗运营管理不断完善。

王琪[5](2020)在《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养老系统研究》文中指出据调查数据显示,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上升,同时,大多数年轻人青睐于到大城市就业,导致“子女不在身边,老人独守空巢”的社会现象日益严重。独居老人不仅要独自面对一切生活难题,还要承受无人陪伴带来的寂寞与无助的情绪。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是目前最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养老模式,它既迎合了大多数老人想要待在熟悉环境中的心愿,也能够为老年人提供生活上的帮助。同时,物联网技术的兴起也为养老领域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设计一款满足独居老人居家养老多元性需求的智慧养老系统,可以有效缓解我国当前严峻的养老形势。本课题通过研究设计一款适用于独居老人的智能居家养老系统,使老人既能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又能享受专业化的养老服务。本课题首先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了收集和整理,对智慧养老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背景进行了调研与阐述。其次,介绍了智慧养老系统整体结构、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再次,对智慧养老系统中远程医疗、智慧家政、跌倒检测和健康档案管理四大功能模块进行了详实的解析。最后,提出现阶段智慧养老系统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本课题中硬件部分的设计集中在跌倒检测模块的信息采集装置,采用无线传感器技术实现跌倒检测模块信息采集装置的开发与设计,并将开发完成、测试通过的信息采集装置固定在人体腰部,实现人体跌倒行为的实时检测与报警。使用MPU6050传感器采集人体加速度信息与姿态角信息,将其输出至主控芯片STM32L151C8T6,在主控芯片中设置多级阈值算法实现跌倒行为识别,为了提高基于多级阈值法的人体跌倒检测方法的精确度,使用SVM算法训练特征阈值。若判断发生跌倒行为,该装置通过蓝牙模块HM-11实现与手机和家庭养老控制器的通讯,发出报警信息。本课题主要采用Android技术和Java技术完成系统软件部分的开发与设计,并将开发完成、测试通过的系统部署到Web网络平台、手机APP和家庭养老控制器,使用MySQL数据库存储系统用户信息,并将整个智慧养老系统部署到老人社区。社区服务站的工作人员担任系统管理员的角色,经过社区严格筛选的商家和医生担任系统的服务提供商,老人用户可以通过移动终端点单,就可将需求信息下发给系统,系统将老人的订单信息转发给服务商客户端,以便于服务商实施服务。考虑到老年人视力不好、手眼操控能力差及手机显示界面小的现实情况,家庭养老控制器选用了Android平台的平板电脑,可以实现手机同样的功能,从而使这些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本课题实现了功能层面上较为实用的智慧养老系统,使老人的养老需求能够及时得到响应,改善了老人的养老体验,同时使管理人员的工作更加的系统高效。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智慧养老系统必然会在未来的养老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费阳[6](2019)在《基于互联网的急性胰腺炎多学科诊疗平台(APnet)的构建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急性胰腺炎(AP)诊疗面临诸多瓶颈:救治缺乏多学科协作理念;边远地区难以及时获取先进的新技术;诊疗产生的大量数据影响了诊疗精确性;缺乏信息化随访等。宏观政策方面,政府部门多次强调医学领域信息化建设的迫切性,因此急需建立广覆盖的嵌入多个功能模块的平台。目前国际国内AP诊疗信息化建设明显不足。本研究旨在基于互联网建立AP多学科诊疗信息平台(APnet),并开发远程会诊、在线教育、AP共享数据库以及辅助诊疗决策系统,为AP的临床诊疗指导提供新的模式,充分发挥优质医疗资源的作用,进而提高诊疗质量和效率。首先,我们构建了 APnet。系统应用层采用“客户端/中间层/服务器”的三层架构设计、采用模型—视图—控制器层次化框架模式、组件化的算法、多层细粒度权限控制、及嵌入式数据接口设置。支撑平台采用千兆以太网等技术;主机平台采用互为热备份的双机群集系统;存储平台为存储局域网络存储系统;备份平台采用虚拟磁盘/网络数据管理协议等方式;安全平台则为防火墙/点对点协议/静态路由体系。APnet以前置交换机为中心进行星形部署,应用开发框架面向个人电脑端、APP端和微信端,音、图、文采用网页实时通信技术双向传输。APnet上线后提供远程会诊、双向转诊、远程教育、远程查房、学术交流等多种功能。APnet现有APP注册用户14188人,公众号粉丝数23268位,已覆盖医院达3472家。基于APnet平台已开展220余次远程会诊和双向转诊,多数为重症患者。并实现包括远程培训、远程疑难病例讨论、远程查房等在线教育功能,现已开展250多场,累计覆盖医护人员10万余人次。其次,建立AP业务数据库。根据数据、格式和协议导入应用数据,完成元数据分类、维护和扩展,对字典内容实施标准化,根据变量制定数据库表结构,实施定义和关联,进行数据的存储结构、索引策略、存储分配,进行编程、数据的加载,建立标准数据库,并于APnet推送和交付测试。数据库包括基本信息库、症状体征库、诊断评估库等9个子库。库内已婚患者占75.4%;A型、B型、O型和AB型血的患者分别占22.4%、33.4%、13.5%和30.7%;轻/中度AP(MAP/MSAP)患者和重症AP(SAP)患者分别占85.8%和14.2%。胆源性胰腺炎、酒精性胰腺炎、高脂血症性胰腺炎患者分别占86.7%、7.7%和3.7%。南京、苏州和扬州分列就诊人数前三位。MAP/MSAP患者中6%为未婚者,低于SAP患者的16%。与普通居民相比,AB型血患者比例明显较高(13.5%vs 8.8%)。SAP中更为显着(18.7%)。聚类显示,AP的病因、AP严重度和患者ABO血型这三个属性在聚类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采用自组织映射网络将样本分为五类,各类具有各自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特征。再次,对AP诊疗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并建立辅助诊疗决策系统。我们利用反向传播(BP)网络、径向基函数(RBF)网络和logistic回归分别对AP伴门静脉血栓(PVT)的发生进行预测。预处理后,共353例进入研究,按5:1:1的比例随机分成训练组、验证组和测试组。将年龄、红细胞比容(Hct)、凝血酶原时间、空腹血糖、D-二聚体(D-dimer)、血清淀粉酶(AMY)等9个变量纳入输入层,使用Matlab2016b工具箱进行编程。BP网络模型测试显示灵敏度(SEN)为80.0%、特异度(SPE)为85.7%、准确度为83.3%。RBF网络测试结果为SEN78.2%,SPE92.0%,准确度88.1%。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SEN为65.3%,SPE为83.6%,精确率为75.3%。三种模型预测结果比较显示,预测准确率和ROC曲线下面积最高(大)的均是RBF网络,其次是BP网络,logistic回归最低(小)。神经网络模型的效价高于回归分析模型,而RBF网络优于BP网络。AMY、D-dimer和Hct是影响AP伴发PVT的重要因素,其相对重要性分别为100%、92.3%和68.9%。基于建立的模型算法,我们开发了辅助诊疗决策系统,并在APnet上实现。综上所述,我们建立的包含远程会诊、在线教育、AP数据库和辅助决策系统功能模块的APnet,为AP多学科规范化诊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和理论实践基础,为优质医疗资源的共享和可及提供有力的支撑。

王平[7](2016)在《远程医疗随访服务管理研究与实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网络环境下服务的日益兴起,移动互联网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代服务具有鲜明的组织网络化与信息网络化特征,人工智能和网络通讯被大量应用于医疗服务领域,用户应用需求被释放,基于网络的远程服务逐渐成为医疗服务机构竞争优势的新源泉和价值增值点,促使医疗服务水平也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患者和医疗服务人员之间通过网络通讯技术和信息管理平台,完成医疗服务,运用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与医学相结合的远程医疗模式应运而生。互联网改变了面对面的医疗服务方式,和传统的通过医患双方直接面对面的交流形式有所不同,互联网时代对整合多方资源的医疗服务机构的管理是一个新的挑战。远程医疗随访服务管理与医院传统的随访服务管理还不完全相同,医疗服务机构通过建立远程医疗服务管理平台来实现对远程医疗服务的科学化管理,创新了医疗服务的模式,提升医疗服务的水平,增加远程网络医疗服务价值的贡献度,同时利用网络通讯技术符合当前医疗智能化、信息化的最新发展趋势。作为医学领域新兴的服务模式——远程医疗随访服务具有其新特点,医疗服务机构在初期建设是要投入大量的设备购置资金,计算机网络专业技术人员的配备,以及对相关的医护人员要进行计算机基础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投入,无形中增加了医院的运行成本,同时为医院的管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另外,建成后的远程医疗随访服务管理系统并不一定很快会收回投入,远程医疗随访服务也不会立即产生效益,这其中最大的矛盾是,远程医疗随访服务管理和传统的医疗随访服务管理之间有许多地方是不尽相同的。远程医疗随访服务管理系统前期的建设、设备成本投入较大,计算机网络技术要求较高,在管理过程中牵涉到的医疗服务机构各层级也比较复杂,并且服务管理环节也有其特殊性,更重要的是远程医疗随访服务管理是新技术与医疗服务相互融合的服务管理,目前仅停留在实证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医疗服务机构面对现代医疗服务逐步走向市场化竞的压力,以及医疗卫生服务方式的变化,通过加强远程医疗服务核心竞争力,运用科学的管理学理论来提升医疗服务的内涵,达到医疗服务科学化管理的目的。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远程医疗随访服务对患者愈后生存质量的提高和了解患者及就医群体的各种医疗服务需求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医疗服务机构更加注重内涵式增长,实时的调整医疗服务管理策略提供参考。纵观国内外有关的论着和研究文献,人们对医疗服务管理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医疗服务管理”理论的研究也愈加深入,但具体到远程医疗随访服务管理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一般的研究均停留在实例和单个患者个案的研究层面,还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国内医疗服务管理领域的一些专家、学者在对医疗服务机构随访服务管理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实证研究时,运用西方的服务管理理论作为研究的基本理论,但触及的管理层级还比较低,还没有建立起真正完善的远程医疗随访服务管理理论体系,关注的重心还局限在对患者治疗的效果、服务的便捷度和医院的内部管理等枝节和局部问题的研究上,没有系统的对远程医疗随访服务管理从组织体系、规划体系、服务需求要素、远程规划与预测、管理战略制定、医疗服务资源调配、业务流程、质量评价、管理机制和体制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创新是医疗服务管理的生命线,基于新技术、新理论的创新医疗服务研究在医学研究领域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本研究从医疗服务宏观管理的视角出发,研究网络环境下医疗随访服务策略设计与资源优化配置问题,进而针对医疗服务复杂系统的效率与有效控制问题开展研究,并考虑患者就医的需求,将质量管理学、科学决策管理学、社会伦理学、医学、服务经营管理学以及协同学等相关理论与医疗服务管理的具体实际运用予以诠释和融合,遵循服务管理的客观规律,结合微观实际进行理论研究。在充分把握远程医疗随访服务参与者行为和随访服务策略的基础上,探讨跨时空、跨组织服务的价值共创模式。研究远程医疗随访服务管理为医疗服务机构的随访服务管理转型提供路径选择,也为医疗随访服务管理的问题解决提供现实的操作模式,为医疗随访服务管理的深层次研究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研究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文中对与医疗服务相关的理论进行了阐述,寻找将这些理论运用到医疗随访服务中的切入点;对远程医疗随访服务的概念及特性、对象、载体、价值、需求等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研究;对远程医疗随访服务管理的目标和职能进行了探究,分析了管理体系各子系统的功能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要点;文中重点对远程医疗随访服务“线上线下”管理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远程医疗随访服务“线上线下”管理的对策;作者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远程医疗随访服务信息管理平台,并用于具体的实证研究;文中对远程医疗随访服务管理理论、模型以及实证应用进行了研究,设计了远程医疗随访服务协同管理模型,并利用远程医疗随访服务管理平台对癌症患者开展远程医疗随访服务的调查研究,从实证研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对远程医疗随访服务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找出问题出现的原因,同时根据成因提出解决的对策。对医疗服务机构和患者而言,他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不仅仅局限于医疗服务机构软、硬件的建设上,而是更多看重“医疗服务质量”,文中针对远程医疗服务质量提升提出质量改进八步法;文中运用SERVQUAL评价模型对远程医疗随访服务管理质量实例进行了评价分析,重视从实践中发现与提炼科学问题。通过对远程医疗随访服务管理的研究,对提升医疗服务机构的管理水平有很大的帮助,更有利于满足患者的医疗服务的需求和社会公众的利益需求,能够更好地满足医疗机构管理上的需要和患者疾病治疗上的需要。本研究的按照“提出问题(远程医疗随访服务管理问题)——理论基础(寻找依据)——分析问题(剖析问题症结所在)——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论文架构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是对本研究选题的背景,提出本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必要性和本研究的架构体系,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等方面的内容。第二章与研究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通过文献检索分析,分别对医疗随访服务管理领域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并对近年来的研究新趋势加以梳理和总结,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并确定研究的重点。第三章远程医疗随访服务管理问题发现与分析。本章通过对癌症患者远程医疗随访服务的调查研究,在具体的研究中发现问题,并指出对医疗服务管理的影响。并对远程医疗随访服务管理问题,以及问题的成因进行深层次的分析研究,并指出现医疗服务组织远程医疗服务管理所面临的挑战。第四章远程医疗随访服务管理理论。该章主要阐述了医疗随访及远程医疗随访服务的概念和特性、远程医疗随访服务管理的价值、需求、模型构建和对象和载体等;并对远程医疗随访服务管理体系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探讨在远程医疗随访服务管理中融入“线上线下”服务管理理念,并提出了管理的融合;同时在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远程医疗随访服务管理平台,为后续的实证研究提供支持。第五章远程医疗随访服务管理模型及应用。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远程医疗随访服务管理协同模型、SERVQUAL评价模型、服务质量缺口模型和服务质量改进研究,为远程医疗随访服务科学管理对策提供理论支撑。第六章远程医疗随访服务管理的实施与评价。本章对远程医疗随访服务与传统的门诊随访服务进行了比较,提出远程医疗随访服务管理实施策略,最后论文运用具体实例对研究成果进行验证。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本研究的创新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文中对远程医疗随访服务管理问题产生根源进行了多方面、深层次的追源探讨,从多个角度出发,采用宏观理论与微观实际相结合,从战略决策层、服务管理层和实际操作层三个层面研究远程医疗随访服务管理,提出建立“以患者为中心、以网络化服务为导向”的远程医疗随访服务管理的创新思路和发展途径。2.提出了远程医疗随访服务管理体系架构、价值模型、评价模型、质量缺口模型、远程医疗随访服务协同管理和线上线下服务管理理念。在远程医疗随访服务价值模型研究中,找出Zeithaml模型在设计上存在缺陷,通过增加时间、空间和精神收益的要素,使远程医疗随访服务价值模型更加完整;在远程医疗随访服务管理质量评价模型和质量改进模型研究中指出,远程医疗随访服务管理应着眼于利用现代网络通讯、人工智能控制技术,以远程医疗随访服务管理协同为基础,开展远程医疗随访“线上线下”服务管理,以此来提升医疗服务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医疗服务管理创新价值的最大化。3.作者在远程医疗随访服务管理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研究开发了基于Linux平台的远程医疗随访服务管理平台,并利用该平台进行了实证研究,改变了以往就理论谈理论的研究模式,使研究更加深入和客观,具有一定的研究特色。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鉴于远程医疗随访服务管理牵涉到多学科的知识,研究者的学识面可能影响到本研究的深度,给本项目的研究带来一定的挑战,在以后的研究中将继续加以完善。1.应加强多角度分析。本文主要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对远程医疗随访服务管理问题进行研究,而没有从患者、医疗服务机构等多角度来分析和研究远程医疗随访服务管理问题,容易导致研究的内容过于片面,在以后的研究中应从多方位、多角度加以研究。2.扩大研究的样本量。由于牵涉到社会伦理道德,对临床患者调查取得的样本量有限,实证研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倚;在以后的研究中将选取更多医疗服务机构中的患者群体进行实证研究,以期得到较为准确的结果。3.加强服务管理研究的横向比较。本研究没有对远程医疗随访服务管理与其他服务管理之间的不同作深层次的分析比较,在以后的研究中,将逐步完善。

倪晓文[8](2015)在《基于ZigBee和GPRS的医用冷藏设备参数检测系统》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研究并分析了远程监测系统原理与特点的基础上,进行了实际应用平台的开发。作为远程监测平台,将实际的物理信息采集之后,进行数据的整合和远程发送,然后再由服务端进行数据的收集,最后呈现给用户。首先,本文针对医用冷藏设备的外壳模型进行了分析,然后主要分析了设备内部传感器参数进行由内到外的几种传输方式。分析了不同传输方式的特点以及适用场景,并选取了适合本设计的通信方式。其次,本文通过对ZigBee技术的研究,以及其协议栈的分析。设计了其硬件电路的基础上,再对其协议栈的参数配置进行修改,最后搭建完成了以混合型网络为主的无线局域网。同时,在深入了解GPRS远程传输的方式的基础上,完成以ZigBee协调器对GPRS模块的控制,以及数据的转换。这样搭建完成的ZigBee和GPRS远近程网络就能完成对物理信息的采集以及远程的发送。然后,本文通过Java Web的服务端技术,将GPRS模块发送的远程数据进行存储。当用户进行访问时,服务端会将当前的数据以及前几秒的历史数据返回给用户。让用户既能知道当前的数据又能根据历史数据做出一些与数据相关的定性判断。本文通过结合医用冷藏设备,以及各种功能的传感器满足了检测设备各项物理参数的要求。相比传统的参数检测,实现了用户无线访问这一完善的用户体验,最终形成了基于ZigBee和GPRS的医用冷藏设备参数检测系统。

王欣[9](2013)在《基于数据挖掘的远程医疗诊断辅助系统的开发》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远程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逐渐成熟与发展起来,计算机信息的应用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综合了Internet技术的远程医疗辅助诊断系统成为了研究之重。本文主要研究了基于Internet的远程辅助诊断系统的发展及意义,并利用ASP.NET技术的WEB应用系统制作了会诊的网页系统。同时考虑远程医疗的数据类型和使用人权,设计B/S模式的多种用户交互界面,合理利用了.NET的后台支持功能。由于系统的大量数据处理以及数据存储,本文深入研究了数据库的相关知识,采取了SQL SERVER2005设计了一个功能齐全,简洁高效的远程医疗辅助系统,实现了远程患者的注册,登录,查询,以及医患交互等功能。系统在长期使用后将会积累大量的用户数据,而此类数据却往往很难转换成为医疗诊断知识共医生使用。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使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数据库中大数据挖掘学习,以便归纳总结知识供医生使用。作为一个网络系统,远程医疗辅助诊断系统面临着严重的信息安全问题,本文深入研究了多种信息隐患以及应对措施,提出了一套适合远程辅助诊断系统的安全措施,该安全利用用户数据身份验证,网络加密技术等,实现了系统的安全运行。最后本文提交了一个具有远程医疗辅助诊断功能的医疗系统,目前正在测试使用。

陈昊[10](2012)在《基于移动物联网的区域协同心血管病急救模式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的危险因素持续增长,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疾病负担日益加重,已成为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加强心血管病防治刻不容缓。心血管病的急救模式在发达国家已经比较成熟,但在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本研究从信息技术、管理科学与医学的学科交叉领域入手,探索依据心血管病相关专业指南,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构建以人为中心,高效,易推广的心血管病急救模式。在理论研究方面,通过对心血管病相关专业指南及防治现状、区域医疗协同、信息技术和管理理论的综合分析、提炼创新,提出了心血管病“时空救治”概念,并明确了其基本概念和特点,即基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和心血管病相关专业指南,通过区域医疗协同,为心血管病病人提供适时、适地、无边界的连续性医疗服务,使心血管病急救在时间和空间上达到高度统一,最终获得最好的救治效果,促进心血管病病人健康的恢复。积极探索以时空救治理论为中心的心血管病急救模式。以区域医疗协同为基本途径,通过物联网、云计算、远程医疗、移动医疗信息技术与心血管病急救流程管理的综合集成运用,实现对象的感知、急救流程的标准化处置和全过程标准化管理,将院内信息系统的集成与整合扩展到了院前,并提供远程专家会诊与诊疗指导,使院内急救向院前延伸。以远程急救与健康管理云平台为支撑,构建了“高危预警→院前急救→院内救治→重症监护”闭环管理,以及监控的数据链和标准化业务流程,形成区域性技术纽带和优势。通过中心医院-二级医院-社区医院联合,打造“移动ICU”和“远程ICU”,使其运行机制与急救机构合作机制、服务衔接机制和信息畅通机制有机结合,形成了以社区医疗服务为网底、以大型医院专科救治力量为中心的区域协同心血管病急救网络。围绕上述理论探索,进行了两个方面的实证研究:一是对8084例心血管病病人资料进行危险因素综合危险分层分析。研究发现:危险因素常规分级与综合危险分层不一致、常用正常值与个体化治疗目标的不一致、不同指南建议的治疗目标不一致,显示在临床实践中多指南综合分析、指南的个体化执行的重要性,这对于心血管病急救预警机制的建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二是以某军区总医院胸痛中心和基于移动物联网的军地区域协同胸痛急救网建设运营为研究对象,将实施“新模式”后收治的609例胸痛病人作为研究组,实施“新模式”前收治的528例胸痛病人作为对照组,进行效果评价分析,结果显示:①缩短了救治时间:研究组82.5%病人D2B时间低于90min、最短时间24min,中位D2B时间仅为69min;对照组26.0%病人D2B时间低于90min、最短时间72min,中位D2B时间为121min,结果显示“新模式”的实施显着缩短了D2B时间(P<0.001),优于国际标准(中位D2B时间90min,D2B时间低于90min的不少于75%)。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中位D2B时间为55min147min,D2B达到指南目标值的4.2%80%,国内最近研究报道中位D2B时间为92min135min,D2B达到指南目标值90min的仅有18.1%58.4%。同时发现,“新模式”实施后绕行急诊科直接进心内科导管室和院前实时传输ECG是D2B时间<90min的独立预测因素(OR1.973,95%CI:1.0403.788,P=0.028和OR1.876,95%CI:1.0303.465,P=0.021)。②提高了救治成功率:PCI、主动脉夹层和其他急诊手术院内死亡率研究组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2.6%vs.2.4%,11.1%vs.22.7%,0vs.2.3%,P>0.05);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PCI成功率97.4%(150/154),主动脉夹层手术成功率88.9%(24/27),而国内平均水平分别为90%和10%。③缩短了平均住院日,降低了住院费用:研究组中引起胸痛的三大重症(ST抬高型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的平均住院费用和平均住院日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01),其中平均住院日缩短了30.3%42.3%,人均住院费用下降了8.0%14.5%,而国内心血管病出院人次数年平均增长速度8.28%,急性心肌梗死人均住院费用增长速度为9.68%。实证研究中通过在急救第一时间采集病人生命体征数据、生化检测指标等关键诊疗信息,并准确有效的传递,与专家远程指导的实时同步,为快速诊断、危险分层和不同救治策略的实施赢得最佳时间提供了技术保障。打造了高效的专业化急救团队,建立了快速急救反应机制和绕行急诊的绿色通道,提高了急救医疗服务传递系统中合作和沟通的效率。建立多机构、跨学科、多部门的分级救治机制、协同救治机制和科研合作机制,并在区域内形成网络化布局,中心医院参与基层医院急救,实现了信息共享、服务协同和管理协同,在不改变现有医疗资源格局前提下,充分利用大医院的资源优势带动基层医院全面发展和技术提升,创新了大医院与基层医院的帮带模式。实证启示:在我国胸痛中心建设中一是要提高对胸痛中心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二是要规范我国胸痛中心建设的基本方向;三是本研究所采用的最新信息技术和管理方法,可为胸痛中心建设提供借鉴和支撑。心血管病急救模式建设需要审慎、有计划的组织,探索定性和定量的评定和分析方法。需要详细和充分地确定医疗系统各种真正的医疗需要,探讨针对现有的医疗急救体系的优化改进方案,逐步建立起心血管病急救医疗服务及其相应的标准,对急救机构、急救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对急救医疗服务产生影响的各类社会组织和个人进行规范和培训。

二、Web技术在远程医疗网络体系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Web技术在远程医疗网络体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协同计算环境中移动Web增强现实服务提供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移动Web AR服务提供面临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主要贡献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移动增强现实研究综述
    2.1 增强现实主要流程和相关技术
    2.2 增强现实技术的发展历程
    2.3 基于Web的移动增强现实
        2.3.1 移动Web增强现实支撑技术
        2.3.2 移动Web增强现实应用的实现方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布式神经网络的细粒度弹性划分
    3.1 引言
    3.2 5G网络下面向移动Web AR的协作式计算框架
        3.2.1 基于边缘计算的分布式DNN协作模式
        3.2.2 基于D2D通信技术的分布式DNN协作模式
    3.3 细粒度的深度神经网络
        3.3.1 多分支深度神经网络结构设计
        3.3.2 DNN各层推理时延及能耗预测模型
    3.4 分布式DNN计算任务划分机制
        3.4.1 分布式DNN协作式计算问题构建
        3.4.2 DNN计算任务划分算法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1 实验环境设置
        3.5.2 DNN计算任务划分算法IoRLO性能分析
        3.5.3 移动Web AR应用性能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边缘辅助的多人移动Web AR服务提供机制
    4.1 引言
    4.2 5G网络下面向多人移动Web AR的协作式框架
        4.2.1 多人移动Web AR的协作式通信
        4.2.2 多人移动Web AR的协作式计算
        4.2.3 多人移动Web AR的协作式框架服务处理流程
    4.3 多人协作式通信设计
        4.3.1 多人通信规划问题构建
        4.3.2 多人通信规划机制
    4.4 多人协作式计算设计
        4.4.1 基于边缘计算的关键帧选择机制
        4.4.2 基于D2D通信技术的AR服务初始化优化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1 实验环境设置
        4.5.2 多人通信规划算法BA-CPP性能分析
        4.5.3 关键帧选择机制Mo-KFP性能分析
        4.5.4 AR服务初始化性能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分布式边缘系统中移动Web AR服务协同
    5.1 引言
    5.2 EARNet方案概述
    5.3 位置感知的移动Web AR任务调度
        5.3.1 边缘节点定位机制
        5.3.2 EARNet负载均衡机制
    5.4 EARNet服务迁移机制
        5.4.1 服务迁移机制基础方案
        5.4.2 服务迁移机制优化方案
    5.5 实验结果与分析
        5.5.1 实验环境设置
        5.5.2 负载均衡机制性能分析
        5.5.3 服务迁移机制性能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面向工业互联网的5G uRLLC资源调度算法设计与系统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生期间工作
    1.4 论文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
    2.1 工业互联网及5G uRLLC技术概述
        2.1.1 工业互联网简介
        2.1.2 5G uRLLC技术简介
        2.1.3 5G uRLLC应用于工业互联网现状
    2.2 面向工业互联网的5G uRLLC资源调度算法研究现状及问题
        2.2.1 无线网络资源调度问题综述
        2.2.2 信道资源调度算法研究现状及问题
        2.2.3 功率分配算法研究现状及问题
        2.2.4 无线网络资源联合优化算法研究现状和问题
    2.3 5G资源调度系统研究现状概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工业互联网的5G uRLLC资源调度算法
    3.1 引言
    3.2 系统模型与问题描述
    3.3 面向工业互联网的5G uRLLC资源调度算法
        3.3.1 基于终端优先级的动态资源调度算法
        3.3.2 基于定价机制的非合作功率分配博弈算法
    3.4 仿真验证与分析
        3.4.1 仿真模型和仿真参数设置
        3.4.2 非合作博弈功率策略迭代求解过程
        3.4.3 算法性能对比和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面向工业互联网的5G uRLLC资源调度系统实现
    4.1 引言
    4.2 面向工业互联网的5G uRLLC资源调度系统整体框架设计
        4.2.1 整体需求分析与系统设计
        4.2.2 整体框架概述与分模块需求
        4.2.3 系统工作流程
    4.3 开发工具与开发环境的搭建
        4.3.1 开发环境配置
        4.3.2 开发IDE配置
        4.3.3 开发关键技术
    4.4 系统实现
        4.4.1 整体概述
        4.4.2 网元部署和链路部署模块
        4.4.3 运行配置模块
        4.4.4 无线配置模块与资源模块
        4.4.5 性能计算与展示模块
    4.5 系统功能展示与验证
        4.5.1 网元部署和链路部署阶段展示
        4.5.2 仿真环境参数设置阶段展示
        4.5.3 仿真运行阶段展示
        4.5.4 其他功能展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束语
    5.1 论文总结
    5.2 未来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及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1.4.1 技术路线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智慧医疗
        2.1.1 智慧医疗的内涵
        2.1.2 智慧医疗的用户
        2.1.3 智慧医疗的类型
    2.2 信息交互
        2.2.1 信息交互的概念
        2.2.2 信息交互的动因
        2.2.3 信息交互的类型
    2.3 整合技术接受与利用理论
    2.4 马斯洛需求理论
    2.5 自我决定理论
    2.6 社会网络理论
    2.7 感知风险理论
第三章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基本内容
    3.1 智慧医疗情境的内涵及特征
        3.1.1 智慧医疗情境的内涵
        3.1.2 智慧医疗情境的特征
    3.2 智慧医疗情境解构
        3.2.1 智慧医院情境
        3.2.2 区域卫生情境
        3.2.3 家庭医生情境
        3.2.4 智慧医疗情境
    3.3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内涵及特征
        3.3.1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内涵
        3.3.2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特征
    3.4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组成要素
        3.4.1 主体
        3.4.2 客体
        3.4.3 环境
        3.4.4 技术
        3.4.5 各组成要素间关系
    3.5 智慧医疗情境下的信息交互模式
        3.5.1 人-机交互模式
        3.5.2 机-机交互模式
        3.5.3 人-人交互模式
        3.5.4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模型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机理分析
    4.1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需求分析
        4.1.1 生理与安全需求
        4.1.2 归属与社交需求
        4.1.3 尊重与自我实现
    4.2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动机分析
        4.2.1 健康期望
        4.2.2 心理表达
        4.2.3 科研创新
        4.2.4 经济利益
    4.3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过程分析
        4.3.1 信息发布阶段
        4.3.2 信息传输阶段
        4.3.3 信息接收阶段
        4.3.4 信息反馈阶段
    4.4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网络结构
        4.4.1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网络的形成
        4.4.2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网络的结构分析
    4.5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机理模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影响因素模型
        5.1.1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影响因素概念模型
        5.1.2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影响因素
    5.2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5.2.1 问卷设计
        5.2.2 数据收集
    5.3 数据分析和模型校验
        5.3.1 验证性因子分析
        5.3.2 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分析
        5.3.3 调节变量效应分析
    5.4 讨论分析
        5.4.1 检验模型结论
        5.4.2 分析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效果评价
    6.1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效果评价的目标和原则
        6.1.1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效果评价的目标
        6.1.2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效果评价的原则
    6.2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2.1 效果评价指标选取
        6.2.2 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效果评价
        6.3.1 模糊综合评价法适用性分析
        6.3.2 智慧医疗情境下的信息交互效果评价分析
        6.3.3 构建模糊综合评价的隶属矩阵
    6.4 评价结果及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效果优化策略
    7.1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效果优化架构
        7.1.1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效果优化的目标和原则
        7.1.2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效果优化路径
        7.1.3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效果优化框架
    7.2 用户视角下的信息交互效果优化策略
        7.2.1 深入挖掘用户需求
        7.2.2 提升用户信息素养
    7.3 社会网络视角下的信息交互效果优化策略
        7.3.1 建立智慧医疗运行长效保障机制
        7.3.2 建立友好的信息交互网络环境
    7.4 系统服务视角下的信息交互效果优化策略
        7.4.1 优化系统功能设计
        7.4.2 创新信息交互服务模式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成果
致谢

(5)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养老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国外发展现状
        1.2.2 国内发展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智慧养老系统整体设计与分析
    2.1 相关理论技术研究
        2.1.1 开发平台选择
        2.1.2 开发模式选择
        2.1.3 系统开发软件选择
        2.1.4 软件架构模式
        2.1.5 数据库选择
        2.1.6 后端框架选择
    2.2 智慧养老系统整体结构分析
    2.3 智慧养老系统功能分析
    2.4 智慧养老系统非功能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跌倒检测算法分析与硬件设计
    3.1 跌倒检测方法的选择
    3.2 人体跌倒过程分析
        3.2.1 跌倒行为加速度的变化
        3.2.2 跌倒行为姿态的变化
    3.3 跌倒检测模块硬件设计
    3.4 跌倒行为特征分析
    3.5 基于阈值分析法的人体跌倒行为识别方法
    3.6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阈值确定方法
        3.6.1 支持向量机算法原理
        3.6.2 阈值的确定
        3.6.3 人工阈值设定方法
    3.7 结果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智慧养老系统软件设计与分析
    4.1 系统开发环境
    4.2 用户功能结构
        4.2.1 管理人员功能结构
        4.2.2 社区老人用户功能结构
        4.2.3 社区其他用户功能结构
    4.3 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4.3.1 智慧养老系统数据库设计
        4.3.2 数据库操作
    4.4 用户登陆与管理
        4.4.1 登录功能实现
        4.4.2 用户管理功能实现
    4.5 远程医疗模块
        4.5.1 远程医疗功能描述
        4.5.2 远程医疗模块数据库设计
        4.5.3 远程视频通话的实现
    4.6 智慧家政模块
    4.7 健康档案管理模块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对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6)基于互联网的急性胰腺炎多学科诊疗平台(APnet)的构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 急性胰腺炎多学科诊疗平台构建的意义
    2. 目前国内外医学信息化建设研究的状况
    3. 急性胰腺炎诊疗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急性胰腺炎多学科诊疗平台(APnet)的建立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APnet的急性胰腺炎数据库的建立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急性胰腺炎数据库的数据挖掘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7)远程医疗随访服务管理研究与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目的、意义和必要性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3 研究必要性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
    1.6 研究结果与创新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远程医疗随访服务管理国际研究综述
        2.1.1 国际服务管理的发展
        2.1.2 国际相关研究现状
    2.2 远程医疗随访服务管理国内研究综述
        2.2.1 国内服务管理的发展
        2.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远程医疗随访服务管理问题分析
    3.1 远程医疗随访服务现状调研
        3.1.1 调查背景
        3.1.2 资料与方法
        3.1.3 结果分析
        3.1.4 调研结果讨论
    3.2 研究中发现的问题
        3.2.1 理论研究不够透彻
        3.2.2 服务体系不完善
        3.2.3 管理流程存在不足
        3.2.4 管理机制存在问题
    3.3 远程医疗随访服务管理问题剖析
        3.3.1 给医疗服务机构带来的影响
        3.3.2 远程医疗随访服务管理问题成因探讨
    3.4 面临的挑战
        3.4.1 医疗服务资源配置与资金投入的挑战
        3.4.2 医疗服务机构内部服务管理带来的挑战
        3.4.3 医疗服务管理与医患矛盾的挑战
        3.4.4 远程医疗服务需求多元化带来的挑战
        3.4.5 远程医疗服务风险产生带来的挑战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远程医疗随访服务管理理论
    4.1 相关的概念及特征
        4.1.1 医疗随访服务
        4.1.2 远程医疗随访服务
    4.2 对远程医疗随访服务的需求分析
        4.2.1 患者疾病治疗依从性的需要
        4.2.2 医疗随访服务“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4.2.3 医疗服务网络化发展的需要
        4.2.4 医疗服务市场化、专业化的需要
        4.2.5 医疗服务机构科学化管理的需要
    4.3 远程医疗随访服务价值分析
        4.3.1 远程医疗随访服务价值的函义
        4.3.2 远程医疗随访服务价值模型分析
        4.3.3 远程医疗随访服务研究的商业价值分析
        4.3.4 远程医疗随访服务价值模型案例探讨
    4.4 远程医疗随访服务管理体系
        4.4.1 远程医疗随访服务管理的基础
        4.4.2 远程医疗随访服务管理体系框架构建
        4.4.3 远程医疗随访服务管理体系的职能
    4.5 “线上线下”服务管理创新
        4.5.1 “线上线下”服务管理理论基础
        4.5.2 远程医疗随访“线上线下”服务管理问题
        4.5.3 远程医疗随访“线上线下”服务管理博弈
        4.5.4 “线上线下”服务管理模型及平台构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远程医疗随访服务管理模型及应用
    5.1 远程医疗随访服务协同管理模型
        5.1.1 协同理论概述
        5.1.2 远程医疗随访服务管理协同序参量的确定
        5.1.3 远程医疗随访服务协同管理模型的建立
    5.2 SERVQUAL评价模型
        5.2.1 “SERUQUAL”评价法的基本内容
        5.2.2 感知服务质量模型
        5.2.3 应用SERVQUAL评价模型须遵循的原则
        5.2.4 对远程医疗随访服务管理的影响
    5.3 服务管理质量缺口模型
        5.3.1 理论基础与实际应用
        5.3.2 弥补远程医疗随访服务管理质量缺口方法和途径
    5.4 远程医疗随访服务管理质量的改进
        5.4.1 远程医疗服务质量管理环
        5.4.2 远程医疗随访服务过程控制
        5.4.3 远程医疗随访服务质量的改进途径
        5.4.4 远程医疗随访服务八步质量改进法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远程医疗随访服务管理的实施与评价
    6.1 医疗随访服务传统模式与新模式的比较
        6.1.1 技术上的创新性
        6.1.2 服务业务上的全新性
        6.1.3 管理上的协同性
        6.1.4 服务方式上的优越性
    6.2 远程医疗随访服务管理实施策略
    6.3 远程医疗信息服务管理系统实证应用
        6.3.1 研究背景
        6.3.2 相关研究现状
        6.3.3 远程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工作原理
        6.3.4 研究模型和平台运用借鉴
        6.3.5 调查研究
        6.3.6 结果分析
    6.4 远程医疗随访SERVQUAL评价实证分析
        6.4.1 研究背景
        6.4.2 资料和讨论
        6.4.3 结果分析
    6.5 实证研究意义回溯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本研究的创新点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附录2 Karnofsky(卡氏,KPS)功能状态评分标准
附录3 远程网络随访服务质量调查问卷(Liken-type scale)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8)基于ZigBee和GPRS的医用冷藏设备参数检测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无线传感网络重点技术与现状
        1.2.2 国内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2.3 医疗设备检测现状及趋势
    1.3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安排
        1.3.1 本文研究内容
        1.3.2 本文结构安排
    1.4 本章小结
2 主要技术概述和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ZigBee
        2.1.1 ZigBee技术概述
        2.1.2 ZigBee的技术特征及其应用
        2.1.3 ZigBee协议体系结构
        2.1.4 ZigBee网络拓扑结构
    2.2 远程GPRS通信网络技术
    2.3 网络数据交换Socket
    2.4 Web服务技术
    2.5 浏览器与安卓手机访问的设计
    2.6 检测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7 本章小结
3 密闭设备内外通信方法
    3.1 无线通信
        3.1.1 ZigBee通信技术
        3.1.2 蓝牙通信技术
        3.1.3 Wi-Fi通信技术
        3.1.4 UWB通信技术
        3.1.5 四种无线通信技术比较
    3.2 有线通信
        3.2.1 IIC通信方式
        3.2.2 one-wire通信方式
        3.2.3 SPI通信方式
        3.2.4 三种有线通信方式比较
    3.3 通信方式的选取
    3.4 本章小结
4 ZigBee和GPRS组网设计
    4.1 ZigBee传感网络设计
        4.1.1 ZigBee协调器设计
        4.1.2 ZigBee路由、节点设计
    4.2 ZigBee和GPRS组网总体设计
    4.3 ZigBee和GPRS网关硬件设计
        4.3.1 主要器件介绍
        4.3.2 GPRS通信模块设计
    4.4 ZigBee和GPRS网关软件设计
        4.4.1 GPRS通信程序设计
        4.4.2 ZigBee协调器通信程序设计
    4.5 传感器检测电路设计
        4.5.1 温湿度检测电路设计
        4.5.2 电压、电流检测电路设计
        4.5.3 密闭性检测电路设计
    4.6 本章小结
5 Web服务端的检测设计
    5.1 Servlet简介
        5.1.1 Servlet实现过程
        5.1.2 Servlet工作模式
        5.1.3 Servlet软件设计
    5.2 Socket通信方式
        5.2.1 Socket简介
        5.2.2 Socket创建
    5.3 本章小结
6 浏览器与安卓手机访问的设计
    6.1 浏览器登录访问设计
        6.1.1 JSP简介
        6.1.2 浏览器异步通信Ajax
        6.1.3 网页访问的实现
    6.2 安卓手机访问设计
        6.2.1 安卓访问的实现
    6.3 MySQL数据库设计
    6.4 本章小结
7 系统测试结果及分析
    7.1 系统硬件平台的搭建
    7.2 ZigBee网络性能测试
        7.2.1 协调器建网
        7.2.2 其他节点加入网络
    7.3 Web服务网络性能测试
    7.4 监测系统整体性能测试
        7.4.1 医用冷藏设备检测系统网页数据获取测试
        7.4.2 医用冷藏设备检测系统安卓数据获取测试
    7.5 本章小结
8 总结与展望
    8.1 论文工作总结
    8.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录 2:ZigBee各个节点通用板PCB图
附录 3:ZigBee核心板PCB图
附录 4:GPRS通信模块硬件PCB图

(9)基于数据挖掘的远程医疗诊断辅助系统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主要工作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数据库相关技术
    2.1 数据库技术简介
    2.2 数据库管理系统选择
    2.3 数据访问方式
        2.3.1 DAO 方式
        2.3.2 ADO 方式
    2.4 数据模型
    2.5 数据库物理设计
    2.6 数据挖掘
第三章 WEB 应用系统设计
    3.1 ASP.NET 控件介绍
        3.1.1 控件种类
        3.1.2 控件属性
    3.2 页面布局技术
        3.2.1 CSS 盒模型介绍
        3.2.2 DIV+CSS 的介绍
        3.2.3 CSS 制作菜单栏
    3.3 系统界面
        3.3.1 系统注册与登录界面
        3.3.2 系统管理界面
        3.3.3 病人病情会诊子系统
        3.3.4 病人病史处理子系统
第四章 数据挖掘技术的实现
    4.1 数据挖掘技术的背景
    4.2 基于数据挖掘的远程医疗诊断系统的模型
    4.3 数据挖掘的模型和算法
        4.3.1 数据挖掘的常用模型
        4.3.2 数据挖掘的几种算法
    4.4 决策树算法
        4.4.1 决策树算法原理
        4.4.2 决策树的剪枝
        4.4.3 常用的决策树分类算法
        4.4.4 决策树算法在本系统中的应用示例
    4.5 小结
第五章 网络安全的实现
    5.1 防火墙技术
        5.1.1 包过滤型防火墙
        5.1.2 代理型
    5.2 数据库安全技术
        5.2.1 服务器上的数据安全
        5.2.2 用户身份安全验证
        5.2.3 对话器的信息安全
    5.3 小结
第六章 总结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基于移动物联网的区域协同心血管病急救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Abstract
摘要
绪论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前言
    一、国内外心血管病急救研究现状
    二、区域协同医疗
    三、信息协同技术
    四、时空救治
    五、小结
第二部分 模式构建
    一、引言
    二、构建规则
    三、组织框架
    四、运行机制
    五、保障机制
    六、小结
第三部分 实证研究
    一、心血管病人群综合风险评估
    二、某地区胸痛急救现况调查
    三、胸痛急救模式的建立
    四、运行效果评价
    五、小结
第四部分 研究总结与展望
    一、总结
    二、创新点
    三、建议
    四、研究不足
    五、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基于体域网和云平台的远程健康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学习期间发表的文章

四、Web技术在远程医疗网络体系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协同计算环境中移动Web增强现实服务提供技术研究[D]. 任沛.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面向工业互联网的5G uRLLC资源调度算法设计与系统实现[D]. 朱亮.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3]多措并举保障医院信息安全守护百姓眼健康——访爱尔眼科医院集团信息中心安全主管汪洋[J]. 何亨. 中国数字医学, 2020(12)
  • [4]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及效果评价研究[D]. 尹慧子. 吉林大学, 2020(03)
  • [5]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养老系统研究[D]. 王琪.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1)
  • [6]基于互联网的急性胰腺炎多学科诊疗平台(APnet)的构建及应用[D]. 费阳. 南京大学, 2019
  • [7]远程医疗随访服务管理研究与实证分析[D]. 王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6(09)
  • [8]基于ZigBee和GPRS的医用冷藏设备参数检测系统[D]. 倪晓文.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5(04)
  • [9]基于数据挖掘的远程医疗诊断辅助系统的开发[D]. 王欣.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5)
  • [10]基于移动物联网的区域协同心血管病急救模式研究[D]. 陈昊. 第三军医大学, 2012(12)

标签:;  ;  ;  ;  ;  

Web技术在远程医疗网络系统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