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泽铅锌矿采场压力管理研究

会泽铅锌矿采场压力管理研究

一、会泽铅锌矿采场地压管理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吴钦正,刘兴全,李桂林,陈科旭,刘洋[1](2021)在《我国金属矿山深部开采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资源需求量日益增加,浅部资源逐渐枯竭,采矿向深部发展已成大势所趋。随着开采深度增加,开采导致的各种问题接踵而至,特别是对地下开采有重要影响的"三高一扰动"问题特别突出。针对国内现阶段深部开采面临的高应力及地压活动灾害问题进行了总结归纳,分析了目前研究的不足,并指出了深部高应力作用条件下岩石力学基础理论和工程稳定性的研究是未来深部开采的重要研究方向。

黄智群,江文武,李家福,吴小丰[2](2019)在《微震技术在浅埋钨矿床地压监测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漂塘钨锡矿开采历史悠久,地压活动频繁,为了深入掌握井下地压活动规律,有效预测地压灾害,矿山构建了41通道微震监测系统,实现了对井下地压活动的实时监控,工程实践表明,该系统能有效识别和圈定逐渐形成的岩石微破裂聚集带和地震成核风险区域,通过对比分析地压灾害前后的监测指标演化特征,视体积、能量指数等指标可以作为地压灾害的前兆性特征指标;通过研究获知,与深井矿山相比,地压灾害发生时能量释放突变值的数量级较小,没有大震级事件产生,这表明钨矿采空区地压灾害的发生可能更多受控于岩体结构面。

朱仕林[3](2019)在《复杂条件下双矿脉采动引起地压活动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矿业资源的不断开采,不可再生能源日益消耗,矿山开采逐步由浅部转向中深部。首要面临的问题就是高应力,地压情况复杂。随着深度的增加,矿体赋存条件变得越来越复杂,给安全回采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留矿采矿法和阶段矿房法对开采急倾斜矿脉具有很高的效率,但同时带来的问题也很突出,矿房开采结束后留下了大量的空区,为后续开采带来了极大地安全隐患。因此,合理的矿房回采顺序对矿山安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漂塘钨业漂塘矿区为研究对象,根据矿区的开采现状,建立的静态和动态监测技术,提出切实可行的中深部回采方案。采空区不仅影响了原岩应力场的分布,而且为岩体内积聚的能量、位移场提供了释放的区域,造成断层滑移、顶板冒落等地质灾害。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调研矿区,获取采空区、断层破碎带分布情况,结合矿山资料,对水文地质条件,矿脉赋存条件和岩体力学参数进行汇集,为后续建模和赋值提供依据。(2)根据矿山的实际情况,建立西部采空区数值模拟,通过CAD、ANSYS、FLAC3D、Tecplot360等软件模拟矿区实际回采情况,模型采用450×500×400m,根据矿区实际开采顺序对496、448、388中段回采完成,得出在496中段Ⅲ带矿脉与断层交汇处,空区位移变化明显,448中段124采场顶板下移量达到1.7cm。(3)根据矿区建立的微震地压监测系统,通过后台软件对微震信号进行处理,分析微震数据,得出西部区域地压活动特征及位移应力变化趋势。通过对b值、微震事件时空间分布、能量指数、施密特数等的分析,得出岩体破裂至失稳的前期预兆,其中在388中段348采场地压活动频繁。(4)利用FLAC3D数值模拟对上部空区分析的结果,对328中段的Ⅰ带和Ⅲ带矿脉选用八种回采方案进行模拟,通过各方案位移、应力变化情况,并结合微震参数指标,最终优选方案二为回采方案,能够充分发挥矿柱的自稳性,位移应力变化量达到最小,有利于维护矿区上下盘的稳定及生产安全。

王彦云[4](2014)在《红透山铜矿深部开采过程中微震活动性分析》文中认为开采扰动是金属矿山深部开采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深井开采复杂的力学环境,导致岩体的开挖及爆破会对采场围岩稳定性带来强烈的开采扰动,威胁井下工作人员和设备安全。因此,开展深部采场开采扰动下微震活动规律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东北大学“深部金属矿山安全开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中国有色集团抚顺红透山矿业有限公司合作,建立深部采场微震监测系统,对试验开采过程中的地压活动及其规律开展研究。本文针对红透山铜矿深部采场地压显现现状,结合现行采矿方法,建立了深部试验采场微震监测系统,借助三维激光扫描系统描绘采空区形态,分析每次生产爆破微震活动特征,研究顶板损伤变形演化规律,并对顶板稳定性进行评估。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深部试验采场开采现状,确立微震监测系统建立方案,完成了深部试验采场微震监测系统建立工作,通过网络实现了微震监测数据的实时分析;通过井下人工标定及理论分析,对井下几种典型震源信号的波形特征进行识别,滤除噪声信号,完善了数据分析方法;通过人工定时定点爆破实验,检验微震监测系统定位精度。2、应用CMS空区监测系统,与微震监测系统相结合,精确描绘生产爆破后采场内部空间结构信息,与微震监测结果对比分析,研究顶板损伤变形演化规律,并对顶板稳定性进行评估。3、对试验采场开采过程进行监测,研究采场开采扰动影响下微震活动规律,着重分析了几次生产爆破前后采场围岩体应力、位移分布变化过程,从而对采场开采中危险区域进行划分:通过定量统计学分析,对微震事件发展趋势进行判断,对矿山安全生产提供建议。

玛旦江,王贻明,吴爱祥,艾纯明,杨锡祥,周发陆[5](2014)在《破碎难采矿体的下向膏体充填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伽师县铜辉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拜什塔木矿区1#矿体多年来采用无底柱连续开采分段崩落留矿采矿法进行回采,回采过程中存在地表陷落、钢拱架失稳、巷道垮冒、贫化率较大、作业环境不佳等问题。针对开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方案优选和技术经济比较,选用下向进路膏体充填采矿法对1#矿体进行开采。下向进路膏体充填法很好地解决了围岩稳定性差,钢拱架失稳和巷道冒顶等问题。对采场结构参数和回采工艺进一步优化,采矿损失率从17%降低到4%6%,贫化率从18%降低到5%7%,尾砂利用率提高到90%95%,增强了采矿作业的安全性,对同类矿山的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杨志强,王永前,高谦,陈得信,姚维信[6](2014)在《金川镍矿尾砂膏体充填系统工艺技术改造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膏体充填技术是目前最先进和技术难度最大的充填采矿技术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中,金川矿山首次开展了尾砂膏体充填技术的引进、研究、系统建设和工业化应用研究.由于膏体充填技术在我国首次应用,因此在设计和工程应用中存在很多问题,导致膏体充填系统投产6年来一直处于非常生产状态.虽然开展了不间断研究和技术改造,但一直未取得突破性进展.针对在生产中暴露出的问题以及总结前期研究经验,从2005年4月开展了为期1年多的膏体充填技术攻关和系统改造,由此获得重大成果.改造后的膏体充填系统实现了正常生产,充填生产能力逐年提高,从2006年充填9万m3到2011年达到20万m3,达到了设计生产能力,解决了长期困扰尾砂膏体充填中的技术难题.文中首先简要概述我国目前膏体充填矿山应用现状,然后重点总结金川矿山尾砂膏体充填技术研究进展以及所取得的技术攻关成果.在此基础上,最后展望了金川矿山充填采矿技术的发展趋势.

孙辉[7](2013)在《地下金属矿山六边形进路充填开采围岩稳定性机理及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金属矿山资源日渐枯竭,加快复杂地质环境下矿山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已成为必然趋势,复杂地质环境条件下的开采将面临前所未有的矿山地质灾害,因此,研究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新型采矿方法等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以解决复杂大水矿床的铁矿石地下开采为研究背景,运用理论分析、室内及现场试验、数值模拟及现场监测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对《工程岩体分级标准》的不合理性进行分析并提出修改建议,并结合大量的室内、现场测试及实验分析,研究确定了谷家台铁矿的围岩级别和相关物理力学参数;并引入安全系数作为稳定性评价指标对新型六边形下向进路胶结充填采矿法对控制顶板变形、改善围岩受力、减少对注浆帷幕的扰动机理及规律、参数优化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出了合理的开采参数;探讨了渗流条件下的围岩破坏机理,并据此确定了多水平、多矿块的合理开采方案。通过现场注浆帷幕的变形及受力监测分析,初步验证了理论分析的合理性及可行性。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对国标《工程岩体分级标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相应的修改建议,并应用于莱芜谷家台铁矿。针对定性判断和定量指标之间不一致的问题,对岩体基本质量指标BQ值评分标准进行了修正;针对初始地应力影响判断公式物理意义并不明确的情况,建议将初始地应力分为自重应力和地质构造应力两部分分开考虑,地质构造应力的部分适用于原有判断公式,自重应力的影响通过不同埋深情况下的安全系数指标来体现,进而对岩体基本质量指标BQ值进行了修正;增加了具有严格力学意义的安全系数作为稳定性评价的定量指标,使围岩分级的表述更具科学性;建立岩体基本质量指标BQ值和岩体分级指数RMR值之间的数学关系,根据RMR值与岩体力学参数之间的经验公式,得到了基于BQ值的岩块到岩体的物理力学参数折减方法。(2)结合《工程岩体分级标准》的修改建议,通过现场点荷载试验、钻孔波速测试、节理裂隙统计,室内三轴试验等手段,对谷家台铁矿不同区段的围岩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确定了不同区段围岩的围岩级别和相应的物理力学参数,并试验确定了不同配比充填体的物理力学参数。(3)通过对注浆帷幕体试样进行瞬态渗透试验研究,揭示了其全应力-应变过程中的渗透特性。整个破坏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平静期,试样内部微裂隙萌生;发展期,试样内微裂隙快速发育、延伸和贯通;完全渗透阶段,试样受压破坏,大量裂隙形成贯通,出现断裂面。应变-渗透系数曲线的峰值滞后于应力-应变曲线的峰值,说明岩石破裂是透水的直接原因,且先于透水而发生。(4)采用解析法对六边形进路回采围岩应力进行求解,利用单位圆外域到一般形状洞孔外域的映射函数,近似求得六边形洞孔外域的映射函数,考虑垂直方向受均布荷载γ H,水平方向受均布荷载λγ H、地面荷载为0时六边形洞周围岩应力分布,发现原岩应力场(λ的大小)对洞周围岩应力分布有很大影响,λ值小于0.2时,洞顶出现拉应力,随着λ值增大,拉应力逐渐消失,开始出现压应力并逐渐增大。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模拟了不同侧压力系数λ的情况,模拟结果与解析解基本吻合。(5)结合传统数值分析中围岩应变、变形及塑性区变化,引入安全系数作为稳定性评价指标,系统研究了埋深、围岩参数、宽高比和横截面积等条件对六边形矿房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并与同等条件下矩形矿房的模拟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六边形矿房在限制注浆帷幕顶板位移和控制洞周应力转移方面的优越性,并优化确定了合理的开挖矿房间距至少为矿房宽度的2倍,确定了不同矿石参数条件下合理的矿石间柱和矿块尺寸,通过对整个矿块开挖过程的围岩稳定性进行分析,认为在间柱位置最容易发生失稳。(6)对多水平、多矿块开采方案的合理性进行了研究。无渗流条件下,确定单一水平同时开采矿块间距至少为一个矿块+两个间柱的宽度;两水平、多矿块同时开采的间距须大于两个矿块+三个间柱的宽度,且第二水平矿块的顶板须为充填体才可保证安全开采;因为矿体倾角仅为30°左右,第一和第三水平的矿块已不在一个断面内,三水平、多矿块的开采方案可参考两水平的方案进行设计。(7)对无渗流条件下确定的开采方案进行了渗流条件下的围岩稳定性验证,确定渗流条件下单一水平多矿块开采间距至少要两个矿块+三个间柱宽度,两水平多矿块开采至少间隔三个矿块+四个间柱宽度,且第二水平开挖矿块的直接顶板须为充填体。统计各开采方案采场围岩渗流场和应力场可能发生突变点的区域,为后续远程监测系统的安装提供技术支持。(8)基于上述研究确定了注浆顶板围岩渗流场和应力场可能发生突变点的区域,现场实施了顶板注浆围岩应力、变形及空隙水压力监测,初步监测表明,注浆顶板围岩处于安全稳定状态。

刘畅[8](2013)在《基于房柱法开采的缓倾斜大面积空区群稳定性研究》文中提出论文以香炉山钨矿大面积空区群为研究背景,针对香炉山缓倾斜厚大矿体开采后,遗留的采空区规模大、相互贯通且上下层空区重叠等特点,开展了空区群稳定性研究。通过采空区现场调查,对主要三种岩体进行质量分级;室内试验确定岩体物理力学参数。在这一基础上,利用Mathews图解法、极限厚度法、以及Bieniawski公式等不同方法分析采空区顶板与矿柱的稳定性并对采空区进行稳定性综合分级,确定了危险区域。分析了不同跨度与长度条件下的采空区顶板安全厚度并提出顶板安全厚度跟采空区长度与跨度的比值有关。指出了传统矿柱安全计算公式的局限性,研究提出了新的安全系数计算方法。将弹性小薄板理论与重叠空区紧密联系,建立了基于重叠空区的弹性小薄板模型,改变隔层顶板的厚度,研究了隔层顶板的受力状况,结果表明,隔层顶板厚度越小,其所受拉应力与剪应力越大,稳定性越差,通过反算确定了最小顶板厚度值;将GTS和FLAC3D耦合建立了不同矿柱重叠率的采空区三维数值模型,首次运用数值计算方法对不同矿柱重叠率情况下的围岩位移、应力分布特征进行了计算分析,研究了矿柱重叠率对重叠空区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矿柱重叠率越小,重叠空区稳定性越差。针对传统分析方法的不足,建立了采空区顶板与空气冲击波耦合模型,引入数学差分思想解决了特定时刻飓风速度的计算难题,研究了顶板块体冒落过程中产生的飓风的时程特性、破坏力与冲击影响范围;研究表明受压缩空气阻力影响,顶板块体冒落时间延长了0.89s,灾变过程中巷道中飓风速度可达到508.1m/s,冲击范围为370m。比较各类采空区处理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针对香炉山大面积采空区群及周边环境的特点,提出构筑、加固人工矿柱、封闭采空区等局部解危措施、利用微震监测与尾砂胶结充填相结合的综合治理的措施,以及建立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的采空区安全管理的建议。研究提出了充填工作的整体思路:首先设立缓冲区先行充填将东部采空区与西部矿体隔离,然后充填危险区域解除最大安全隐患,再按顺序逐步充填采空区。

马生徽[9](2013)在《高峰矿深部充填开采地压活动规律及控制研究》文中认为高峰矿已进入千米深部开采,面临着地应力高、局部矿岩破碎、受民采破坏严重以及采动地压复杂的难题,导致深部开采时地压显现严重,安全隐患大。为了提高高峰矿深部开采安全性,需要对高峰矿深部开采地压活动规律及其控制技术展开研究。论文通过工程地质调查发现,高峰矿地压显现破坏多产生于矿体形态发生改变的扭转挤压带上,表现为支护体破坏和巷道垮冒破坏,且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地压显现破坏程度和影响范围也逐渐扩大;通过三维数值计算和分析,研究了高峰矿深部充填开采地压活动规律,结果表明在深部矿体上下盘形成明显的承压带与卸压带,而高峰矿大量开拓及采准工程布置在上盘承压带上,成为高峰矿深部地压显现频繁的主因。根据高峰矿深部地压分布特点,论文分析了影响采场稳定的因素,采用正交试验方法设计了采场参数优化方案,并通过数值计算和极差分析法对深部采场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提高了回采中采场的稳定性;根据高峰矿巷道支护特征,试验了玻璃钢锚杆与管缝锚杆联合支护技术,有效控制了高应力区巷道垮冒及变形,提高了破碎高硫岩性巷道安全性。通过上述研究及采取的技术方案,有效控制了高峰矿深部地压显现,提高了开采安全性,对同类矿山也有一定借鉴作用。

连宇[10](2012)在《水银洞金矿矿压显现规律及砼柱支护方法优化研究》文中认为地下采掘活动中,井巷、铜室、矿房、矿体、围岩及人工制作的支撑物所产生的一系列力学现象是矿山压力显现。支护方式的选择,不同程度地防止和阻碍矿山压力显现的扩大化。人们为了更好地了解、调节、改变和利用矿山压力的作用而采取的种种预防措施,就产生了支护技术的不断研究应用,不断探索和发展。位于贵州省贞丰县境内的水银洞金矿,是一座大型地下金矿床,自2001年建矿以来,随着一直对一、二期金矿床进行开采的深入,大面积的采空区已经影响到矿体的稳定和开采。由于一、二期矿体开采水平间隔仅20米,采空区处理难度很大,原来的支护方法已暴露出许多问题,不仅造成矿井巷道、井下设备的破坏和严重影响矿山正常生产,造成了大量浪费,甚至威胁着工人的工作环境和人身安全,已经很难适应生产发展的需求。为此,本文就是针对在水银洞金矿的特定开采技术条件下采矿时的地压显现及支护技术优化研究。研究工作是在全面收集现场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实验研究分析与现场测试相结合,突出矿区的主要特征和开发的重点问题,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际观测及试验,研究地压显现规律和支护优化方法,探索适应水银洞金矿的开采方法及支护工艺。对现场地压破坏现象进行实地观测,对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以认识地压显现规律;通过对砼柱进行现场试验和数值模拟的分析,选取最优的支护方法,以有效地控制开采地压活动,实现安全顺利的开采。

二、会泽铅锌矿采场地压管理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会泽铅锌矿采场地压管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金属矿山深部开采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深部开采所面临的问题
2 高应力问题研究现状
3 深部开采技术研究现状
4 结论

(2)微震技术在浅埋钨矿床地压监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矿山背景
2 微震监测效果分析
3 结论

(3)复杂条件下双矿脉采动引起地压活动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深部金属矿回采顺序研究现状
        1.2.2 微震地压监测运用及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矿山地质条件及开采现状
    2.1 矿区地质、水文、矿脉赋存条件
        2.1.1 矿区地质概况
        2.1.2 矿区水文地质
        2.1.3 矿脉及断层赋存特征
    2.2 矿区开采现状及地压活动规律
        2.2.1 矿区开采情况
        2.2.2 地压活动概况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矿脉回采数值模拟构建分析
    3.1 引言
    3.2 数值模型的构建
        3.2.1 模型构建
        3.2.2 边界条件及基本假设
        3.2.3 破坏准则及力学参数
        3.2.4 初始地应力场
    3.3 采动诱发地压活动规律显现
        3.3.1 矿脉回采模拟
        3.3.2 496中段Ⅲ带回采模拟分析
        3.3.3 448中段回采模拟分析
        3.3.4 388中段回采模拟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震地压监测预警分析
    4.1 引言
        4.1.1 微震监测系统简介
        4.1.2 微震系统定位原理
    4.2 微震监测系统的构建
        4.2.1 IMS微震监测系统的架构组成
        4.2.2 漂塘矿区系统扩容建设
        4.2.3 漂塘矿区微震系统定位效果
    4.3 微震信号的拾取与处理
        4.3.1 微震信号识别与分析
        4.3.2 微震监测系统数据采集及处理
    4.4 微震系统参数显现特征
        4.4.1 采动前后微震事件活动率规律
        4.4.2 震级-频度关系—b值
        4.4.3 能量指数、累计视体积、施密特数变化特征
        4.4.4 微震事件能量和位移场的变化
        4.4.5 地压的风险区域圈定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下部采场回采顺序研究
    5.1 引言
    5.2 328中段回采顺序方案
    5.3 回采顺序对围岩影响分析
        5.3.1 Ⅲ带至Ⅰ带回采
        5.3.2 Ⅰ带至Ⅲ带回采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4)红透山铜矿深部开采过程中微震活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微震监测及其应用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微震监测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2.1 微震监测的基本原理
        2.1.1 微震现象产生机理
        2.1.2 微震信号在岩体中的传播
    2.2 震源定位
        2.2.1 震源定位方法总结
        2.2.2 影响震源定位精度的因素
    2.3 微震定量学参数
    2.4 小结
第3章 红透山矿概况及监测系统建立
    3.0 红透山铜锌矿概况
    3.1 地压显现历史
    3.2 监测系统组成
        3.2.1 ISS微震监测系统
        3.2.2 空区监测系统
    3.3 红透山微震监测系统建立
        3.3.1 21采及周围采场情况
        3.3.2 传感器布置方案
        3.3.3 传感器安装
        3.3.4 微震监测系统整体布置
    3.4 微震波形拾取
        3.4.1 井下几种典型的震源类型及其波形特点
    3.5 微震信号处理
    3.6 定位精度检测
    3.7 小结
第4章 21采开采扰动下微震事件活动性
    4.1 21采回采顺序
    4.2 微震事件活动性分析
        4.2.1 微震事件日常时间分布
        4.2.2 微震事件与生产爆破的关系
    4.3 微震活动性统计学分析
        4.3.1 累积视体积和能量指数演化规律
        4.3.2 累积视体积和施密特数演化规律
    4.4 小结
第5章 21采开采扰动下围岩损伤规律
    5.1 微震事件空间分布规律
        5.1.1 采空区扫描
        5.1.2 微震事件空间分布
    5.2 围岩应力变形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破碎难采矿体的下向膏体充填法(论文提纲范文)

1 矿山开采技术条件
    1. 1 矿床赋存条件
    1. 2 矿山目前存在的问题
2 采矿方法选择与回采方案设计
    2. 1 采矿方法选择
    2. 2 回采方案设计
    2. 3 膏体充填工艺
        2. 3. 1 充填材料
        2. 3. 2 强度及材料配比
        2. 3. 3 采场充填
3 技术经济指标
4 结论

(6)金川镍矿尾砂膏体充填系统工艺技术改造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1 膏体充填技术理论与半工业化研究成果
    1.1 金川镍矿简介
    1.2 理论与试验研究成果
        1.2.1 全尾砂连续脱水工艺及设备试验
        1.2.2 全尾砂膏体及其混合料物理力学特性
        1.2.3 可泵性全尾砂膏状物料工作特性
        1.2.4 全尾砂膏体物料的流变特性
        1.2.5 全尾砂膏体搅拌设备的研制
2 尾砂膏体充填系统改造研究进展
    2.1 尾砂膏体充填技术发展历程
    2.2 尾砂膏体充填工艺改造重要成果
        2.2.1 新式耐磨闸板流量调节阀的开发与应用
        2.2.2 压风清洗充填管路新技术
        2.2.3 发明井下充填快速改向阀
        2.2.4 充填耐磨万向柔性接头
        2.2.5 搅拌轴轴瓦悬吊支撑技术
        2.2.6 充填砂浆滤水新工艺
3 金川矿山充填技术发展展望
4 结论

(7)地下金属矿山六边形进路充填开采围岩稳定性机理及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围岩分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矿山开采稳定性的研究现状
        1.2.3 矿山地压监测现状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工程岩体分级标准》的合理性探讨及应用研究
    2.1 围岩分级概况
        2.1.1 影响工程岩体分级的基本因素
        2.1.2 工程岩体分级标准及物理力学参数
    2.2 《工程岩体分级标准》BQ 指标区间值合理性的探讨
    2.3 安全系数及其在围岩分级修正中的应用探讨
        2.3.1 强度折减安全系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3.2 围岩分级标准中的安全系数指标确定
    2.4 埋深对围岩分级结果影响的初步探讨
    2.5 基于围岩分级的矿山岩体力学参数研究
        2.5.1 分区段试验统计表的设计
        2.5.2 点荷载试验
        2.5.3 钻孔波速测试及完整性系数的确定
        2.5.4 裂隙构造统计
        2.5.5 单轴压缩试验
        2.5.6 三轴压缩试验
        2.5.7 充填体试验及参数确定
    2.6 谷家台铁矿围岩分级及相关物理力学参数确定
        2.6.1 岩体力学参数确定方法
        2.6.2 谷家台铁矿围岩分级
        2.6.3 谷家台铁矿矿岩物理力学参数的确定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灰岩及灰岩注浆体渗透特性的试验研究
    3.1 试验系统简介
    3.2 渗透试验原理
    3.3 试验方法和技巧
    3.4 灰岩注浆体渗透试验的应力-应变关系分析
        3.4.1 灰岩试样渗透试验的应力-应变关系
        3.4.2 注浆体渗透试验的应力-应变关系
    3.5 试验结果分析
        3.5.1 完整试样和含节理试样的试验结果对比
        3.5.2 贯穿型试样和非贯穿试样的试验结果对比
        3.5.3 灰岩试样和注浆灰岩试样的试验结果对比
    3.6 孔隙率参数试验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六边形进路充填开采围岩稳定性机理研究
    4.1 六边形进路充填开采方法简介
    4.2 六边形断面围岩应力解析方法及分析
        4.2.1 六边形断面围岩应力解析解
        4.2.2 正六边形断面围岩应力解析解
        4.2.3 围岩应力解析解的数值模拟对比分析
    4.3 单一矿房开采过程围岩稳定性分析
        4.3.1 埋深对不同断面形状矿房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4.3.2 横截面积大小对不同断面形状矿房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4.3.3 围岩质量优劣对不同断面形状矿房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4.3.4 宽高比对不同断面形状矿房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4.4 六边形矿房合理尺寸的确定
    4.5 多矿房开采过程围岩稳定性分析
        4.5.1 1*2 排列矿房开挖的围岩稳定性分析
        4.5.2 1*3 排列矿房开挖的围岩稳定性分析
    4.6 充填体顶板条件下矿房开采稳定性分析
        4.6.1 充填体顶板条件下单个矿房开挖的稳定性分析
        4.6.2 充填体顶板条件下多个矿房开挖的稳定性分析
    4.7 整个矿块回采过程的围岩稳定性分析
        4.7.1 参数选取及建模
        4.7.2 模拟数据处理及分析
    4.8 不同埋深情况下矿块尺寸参数优化研究
        4.8.1 正交设计方法简介
        4.8.2 模拟方案的正交设计
        4.8.3 建模流程
        4.8.4 模拟结果分析
        4.8.5 结论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水平、多矿块充填开采对注浆堵水帷幕围岩稳定性影响研究
    5.1 无渗流条件下各开采方案对灰岩注浆帷幕稳定性的影响
        5.1.1 无渗流条件下单一水平多矿块同时开采
        5.1.2 无渗流条件下两水平多矿块同时开采
    5.2 渗流条件下各开采方案对注浆帷幕稳定性的影响
        5.2.1 渗流条件下单一水平多矿块同时开采
        5.2.2 渗流条件下两水平多矿块同时开采
    5.3 基于 GPRS 顶板帷幕稳定性远程网络实时安全监测技术研究
        5.3.1 GPRS 远程监测系统简介
        5.3.2 注浆帷幕监测点布置及仪器安装
        5.3.3 监测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论文的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基于房柱法开采的缓倾斜大面积空区群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问题研究现状
        1.2.1 采场地压假说
        1.2.2 空区稳定性分析方法
        1.2.3 采空区地压监测
        1.2.4 采场地压管理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采空区现场调查与岩体质量分级
    2.1. 矿山概况
    2.2 矿岩力学参数试验
        2.2.1 矿岩参数试验方法
        2.2.2 试验结果与参数分析
    2.3 岩体结构面类型及优势结构面统计
        2.3.1 结构面类型
        2.3.2 RQD 指标换算
        2.3.3 优势结构面统计
    2.4 岩体质量评价与分级
        2.4.1 岩体质量分级结果
        2.4.2 岩体力学参数确定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缓倾斜大面积空区群稳定性分析
    3.1 采空区顶板稳定性分析 MATHEWS 图解方法
        3.1.1 Mathews 图解方法介绍
        3.1.2 Mathews 图解法计算结果分析
    3.2 基于极限分析法的顶板安全厚度分析
        3.2.1 极限分析原理
        3.2.2 顶板安全厚度与采空区跨度及暴露面积的关系
    3.3 矿柱安全系数计算方法修正
        3.3.1 矿柱的主要变形模式
        3.3.2 矿柱安全系数计算
        3.3.3 矿柱安全系数计算方法修正
        3.3.4 矿柱稳定性计算结果
    3.4 采空区稳定性分级
        3.4.1 采空区安全分级标准
        3.4.2 以顶板稳定性为依据的采空区安全分级与分区
        3.4.3 以矿柱稳定性为依据的采空区安全分级与分区
        3.4.4 采空区稳定性的综合安全分级与分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重叠空区稳定性分析
    4.1 基于弹性小薄板理论的复杂重叠空区稳定分析
        4.1.1 弹性力学小变形薄板理论
        4.1.2 隔层顶板厚度临界值的确定
        4.1.3 复合空区稳定性实例计算
    4.2 复合空区的三维可视化模型
        4.2.1 MIDAS/GTS 和 FLAC3D有限差分分析系统
        4.2.2 复合空区模型的建立
        4.2.3 数值模拟中采用参数与本构模型
    4.3 数值计算结果及分析
        4.3.1 数值计算的表征参数
        4.3.2 模拟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空区围岩失稳诱发飓风灾害研究
    5.1 顶板冒落形成空气冲击波
        5.1.1 空气冲击波形成及危害
        5.1.2 空气冲击波形成的影响因素
    5.2 空气冲击波与顶板耦合模型
        5.2.1 顶板冒落的两种模型介绍
        5.2.2 空气冲击波与顶板耦合作用模型
    5.3 顶板冒落形成飓风灾害实例分析
        5.3.1 冲击能量及影响范围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大面积空区群地压灾害控制研究
    6.1 几种空区处理方法比较
    6.2 局部解危措施
        6.2.1 封闭采空区
        6.2.2 构筑人工矿柱
        6.2.3 加固原生矿柱
    6.3 复杂空区群地压综合治理
        6.3.2 采空区地压监测
        6.3.3 采空区充填
        6.3.4 采空区安全管理建议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9)高峰矿深部充填开采地压活动规律及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深部开采研究现状
        1.2.2 矿山地压研究的发展历程
        1.2.3 地压控制技术的研究内容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路线
第二章 高峰矿体地质及地压显现特征
    2.1 矿山开采技术条件
        2.1.1 矿区概况
        2.1.2 矿体特征
        2.1.3 高峰矿矿岩性质
        2.1.4 矿山地应力环境
    2.2 岩石点载荷强度试验
        2.2.1 点荷载试验原理及仪器
        2.2.2 矿岩点载荷试验结果
    2.3 力学参数的工程处理
        2.3.1 变形模量的工程处理
        2.3.2 强度指标的工程处理
        2.3.3 岩体物理力学参数选取
    2.4 高峰矿地压显现特征调查
        2.4.1 巷道变形破坏特征
        2.4.2 采场地压显现特征
        2.4.3 矿柱破坏特征
        2.4.4 地压宏观显现分布特征
        2.4.5 地压显现的总体趋势
第三章 高峰矿深部多空区群下充填采矿地压分布特征研究
    3.1 FLAC3D 简介
    3.2 高峰矿深部开采数值模拟
        3.2.1 计算模型的建立
        3.2.2 岩石参数的选取
        3.2.3 边界条件与计算方案
    3.3 高峰矿深部地压分布特征
        3.3.1 -103m 水平应力分布状态
        3.3.2 -151m 水平应力分布状态
        3.3.3 -200m 水平应力分布状态
        3.3.4 采空区群对地压分布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深部采场结构参数优化
    4.1 深部采矿方法的选择
    4.2 沿走向长采场上向水平分层充填法
        4.2.1 采准切割
        4.2.2 回采工艺
    4.3 盘区式上向水平分层充填法
        4.3.1 采准切割
        4.3.2 回采工艺
    4.4 沿走向长采场上向水平分层充填法采场结构参数优化
        4.4.1 计算模型与方案的确定
        4.4.2 初始条件和计算参数的选取
        4.4.3 计算结果及分析
    4.5 盘区式上向水平分层充填法采场结构参数优化
        4.5.1 数值模型的建立及计算方案的选择
        4.5.2 计算结果及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深部高应力破碎矿岩下巷道支护技术研究
    5.1 高峰矿深部巷道支护现状
        5.1.1 高峰矿深部巷道破坏特征
        5.1.2 高峰矿深部巷道支护存在的问题
    5.2 高峰矿支护方式选择
    5.3 高峰矿联合支护现场试验
        5.3.1 试验地点及现场试验方案
        5.3.2 试验巷道锚杆支护参数
        5.3.3 试验巷道收敛监测
        5.3.4 玻璃钢锚杆支护效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深部地压综合控制措施
    6.1 采场与巷道矿压控制措施
        6.1.1 支护形式的选择
        6.1.2 井巷的布置方式
        6.1.3 优化爆破参数
    6.2 深部地压灾害的充填控制
        6.2.1 充填体的作用机理
        6.2.2 采空区充填措施
    6.3 深部开采合理的生产管理
        6.3.1 合理的回采工艺
        6.3.2 缩短采矿工程的服务年限
        6.3.3 加强地压活动的监测预报
第七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详细摘要

(10)水银洞金矿矿压显现规律及砼柱支护方法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贵州紫金公司概况
    1.3 课题提出的工程背景
    1.4 矿压显现及支护技术优化研究的意义
    1.5 地压研究的状况
    1.6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思路
        1.6.2 技术路线
        1.6.3 预期成果
2 水银洞金矿地质状况与开采技术条件
    2.1 矿区概况
        2.1.1 矿山位置与交通
        2.1.2 勘探现状
    2.2 矿区地质概况
    2.3 矿床地质特征
        2.3.1 矿体特征
        2.3.2 矿石特征
    2.4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2.4.1 水文地质条件
        2.4.2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2.4.3 环境地质
    2.5 小结
3 巷道及采空区的压力显现研究
    3.1 巷道及采空区的破坏机理
    3.2 开采现状
        3.2.1 采矿方法
        3.2.2 开拓运输
        3.2.3 井巷工程
        3.2.4 充填设施
        3.2.5 采矿进度计划
    3.3 巷道压力显现
    3.4 采空区压力显现
    3.5 小结
4 砼柱支护参数数值模拟
    4.1 分析软件介绍
    4.2 有限元模型
        4.2.1 建立有限元模型应考虑的问题
    4.3 建立支柱的有限元模型
        4.3.1 建立几何模型
        4.3.2 建立物理模型
        4.3.3 建立支柱的有限元模型
        4.3.4 分析过程
        4.3.5 结论
    4.4 建立支柱距的有限元模型
        4.4.1 建立几何模型
        4.4.2 建立物理模型
        4.4.3 建立支柱间距的有限元模型
        4.4.4 分析过程
        4.4.5 结论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四、会泽铅锌矿采场地压管理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金属矿山深部开采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 吴钦正,刘兴全,李桂林,陈科旭,刘洋. 采矿技术, 2021(05)
  • [2]微震技术在浅埋钨矿床地压监测中的应用[J]. 黄智群,江文武,李家福,吴小丰. 采矿技术, 2019(05)
  • [3]复杂条件下双矿脉采动引起地压活动规律研究[D]. 朱仕林. 江西理工大学, 2019(01)
  • [4]红透山铜矿深部开采过程中微震活动性分析[D]. 王彦云. 东北大学, 2014(08)
  • [5]破碎难采矿体的下向膏体充填法[J]. 玛旦江,王贻明,吴爱祥,艾纯明,杨锡祥,周发陆. 金属矿山, 2014(03)
  • [6]金川镍矿尾砂膏体充填系统工艺技术改造与应用研究[J]. 杨志强,王永前,高谦,陈得信,姚维信.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2014(02)
  • [7]地下金属矿山六边形进路充填开采围岩稳定性机理及控制方法研究[D]. 孙辉. 青岛理工大学, 2013(07)
  • [8]基于房柱法开采的缓倾斜大面积空区群稳定性研究[D]. 刘畅. 长沙矿山研究院, 2013(S1)
  • [9]高峰矿深部充填开采地压活动规律及控制研究[D]. 马生徽. 武汉科技大学, 2013(04)
  • [10]水银洞金矿矿压显现规律及砼柱支护方法优化研究[D]. 连宇. 重庆大学, 2012(03)

标签:;  ;  ;  ;  ;  

会泽铅锌矿采场压力管理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