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内容、渠道和方法

学校德育内容、渠道和方法

一、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渠道和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安丽娜[1](2021)在《金正恩时期朝鲜学校道德教育研究》文中认为

张雨萌[2](2021)在《小学道德教育中知行脱节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推动下,道德教育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人无德而不立,一个人的道德是其安身立命之本,人人无德,社会则不立,可见道德对人与社会的重要。学生的生活、学生个体都是整体性的存在,学校道德教育是因为学生而生,应当也是具有整体性的,道德教育是导以人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由学生自主建构自己的意义世界。但作为如此重要的道德教育,在学校道德实践过程中仍有较大偏差,道德教育异化为给他人展示的产物,往往带有“秀”色;作为整体性存在的道德教育被人为割裂,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分别教育,忽视其内化过程,背离道德发展的规律。况且学生道德知行不一,要想让每位学生成为道德的人,就必须进行知行统一的教育。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并不高,学校道德教育知行培养存在问题,与立德树人目标相悖。学校道德教育知行脱节,引人反思,以观察法和访谈法调查学校道德教育中知行脱节的表征,分析其成因,并基于生活德育与道德知行合一理论提出整体的改进措施。为更好研究学校道德教育中知行脱节问题,以沈阳S小学为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调查,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及介绍研究思路。采用文献法、观察法和访谈法对沈阳市S小学道德教育中知行脱节问题进行研究。第二部分为研究的核心概念界定及道德教育知行理论,对道德教育、道德认知、道德行为和道德知行脱节进行概念界定,并论述了生活德育理论和道德知行合一理论,将其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为S小学道德教育中知行脱节的表征,学生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直接受众,也体现着学校道德教育的知行脱节,因此小学道德教育知行脱节表征具体分为学校层面和学生层面。观察学校道德教育知行情况与学生道德行为的表现,并运用访谈法探析学生的道德认知,以此分析学生道德知行是否统一,归纳总结得出小学道德教育中知行脱节的表征。第四部分探讨小学道德教育中知行脱节成因,基于小学道德教育中知行脱节现状调查的资料,总结归纳小学道德教育中知行脱节的成因并进行分析,提出学校道德教育有“去人化”倾向、学校道德教育部分评价标准矛盾、学校道德教育重视程度较低、教师任务繁重角色超载四个成因。第五部分提出改进小学道德教育中知行脱节问题的措施,基于生活德育论及道德知行合一理论,整体提出道德教育的实施路径,提出学校德育回归生活、教师道德教育专业化、学校行政管理专业化三条实施建议,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第六部分是结语,针对论文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未来的研究展望。

王颉源[3](2021)在《英国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方现代文明肇始于英国,英国虽然没有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但其宗教教育、绅士教育、公民教育等学科所涵盖的道德教育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异曲同工作用。作为老牌资本主义的英国,其有着较为完善的现代教育制度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也就自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和实践经验。虽然受资本主义制度的限制和约束,英国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有其固有的局限性,但其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可以供我们参考借鉴。研究英国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不断提高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尤其是对我国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帮助和促进作用。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英国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研究:一、通过文献研究、历史追溯,系统梳理英国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演变和发展历程;二、分析英国教会、政府、学校、家庭四个教育主体在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三、分析英国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介体所包含的教育内容、目标、途经及方法;四、分析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所形成的教育环体在英国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影响;五、分析英国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介体、环体,梳理总结出英国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和不足,提出对我国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和借鉴。文章通过对英国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梳理和总结,系统研究英国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为我国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科学合理的理论帮助。同时,也充分揭示了英国小学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我国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为有益的帮助。

胡艳平[4](2021)在《农村地区青少年道德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青少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所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青少年时期是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期。农村地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命运和发展方向。本文通过对内蒙古兴安盟农村地区青少年道德教育展开调查,基于调查数据分析,找到农村地区青少年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本文共分为引言、正文、结语三部分。在引言中,主要对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与不足之处进行阐述。在正文中,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首先,阐述农村地区青少年与道德教育的内涵。其次,对农村地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进行阐述,主要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当代教育、以孝顺父母为支撑的家庭传统伦理教育、以热爱家乡建设农村为使命的感恩教育、以立德修身与心理健康为基石的基础教育等。再次,对农村地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进行阐述:有利于促进农村地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提升农村地区家庭的幸福指数、有利于促进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有利于缓解新农村建设劳动力外流问题等。第二部分,阐述农村地区青少年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农村地区青少年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爱国主义民族传统教育重说教而轻体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识记轻践行、孝顺父母家庭教育一味言传而身教不足、热爱家乡建设农村的担当教育流于形式、立德修身与心理健康培育缺乏自觉性等问题。农村地区青少年道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家庭道德教育存在功利化的色彩、学校道德教育的应试化方式方法、社会发展进程多元价值观的冲击、青少年受新媒体传播负面性诱导等。第三部分,针对农村地区青少年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并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对策主要包括:农村地区家庭道德教育重在身教、摒弃农村地区学校道德教育应试理念、补齐农村地区社会道德教育的短板、提升农村地区青少年培育自身道德素养意识等。在结语中,对本文内容加以概括总结,并对未来进一步研究作出展望。

王杰[5](2021)在《新媒体时代中学生的道德责任感状况及培养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巨大活力使得当今社会迈入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所具有的即时性、海量性、共享性、交互性和快捷性等特点也影响着当代青少年的道德观。中学时期是个体道德责任感发展完善的关键期,对其进行教育影响和干预能够产生显着作用。作为从小接触互联网的新时代青少年,中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在新媒体时代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本研究采用问卷法结合访谈法的方式对S省共6所初高中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80份,经筛选整理后有效问卷为446份。访谈对象为3名初中生和3名高中生。经过调查发现,新媒体介入中学生现实生活世界的特点呈现出中学生信息获取途径网络化,中学生接触的新媒体设备多样化,中学生网络参与常态化,中学生关注的资讯内容娱乐化以及媒体信息对中学生的影响双重化等特点。笔者将新媒体时代中学生的道德责任感按照具体内容划分为指向自我及熟人的道德责任感、指向社会的道德责任感、指向人类未来发展的道德责任感;按照结构划分为道德责任认知、道德责任情感、道德责任行为倾向。经过调查发现新媒体时代中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存在以下问题:道德责任感各个维度发展不平衡;自我道德责任感发展呈现个人化取向;部分中学生社会道德责任感发展呈现冷漠化趋势;部分中学生对人类未来的道德责任感较弱。通过分析可知,主要原因是:新媒体信息的弱可控性导致了中学生道德价值选择偏差;新媒体的娱乐化趋势弱化了中学生的道德责任标准;新媒体环境中的世俗利益观扭曲了中学生的道德责任观;新媒体传达的即兴主义降低了道德责任的认同感;新媒体环境中的“独善其身”一定程度上覆盖了道德责任的超功利性;新媒体时代多元价值影响冲淡了学校德育的主体性地位。针对新媒体时代中学生道德责任感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提出如下策略:第一,加强新媒体时代信息监督和管理强度;第二,改变泛娱乐化现象,明确中学生道德责任标准;第三,扭转中学生的世俗利益观,重塑道德的超功利性;第四,培养中学生长远发展的道德责任理念;第五,加强新媒体时代中学生的集体主义道德教育;第六,强化新媒体时代学校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地位。

许欣[6](2021)在《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与优化策略研究 ——基于W县N所农村小学的调查》文中提出在小学课程结构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农村小学生的德育与法治教育主要依托于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和人事管理完备的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队伍是提升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质量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障。近几年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队伍建设虽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解决。那么,当前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如何?还存在着哪些主要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制约?应该如何优化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队伍建设?这便是本研究力图要了解、分析、探索的基本问题和思路。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W县12所农村小学的道德与法治教师队伍为研究对象,对当前W县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队伍现状即教师队伍的结构、专业素质和人事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并从教师队伍现状中找出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在此基础上探求问题解决的优化策略。基于对现状的调查,发现当前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教师队伍整体专业素质有待提高、教师队伍人事管理有待完善三方面。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经济和文化资源的制约,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队伍的管理制度建设不完备,农村小学对道德与法治教师管理不到位和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自我职业认同有缺失。基于问题与原因的分析,本研究从教育行政部门、农村小学和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三个策略实施主体出发,提出相应的问题解决策略:教育行政部门须完善道德与法治教师队伍建设制度,农村小学要加强道德与法治教师队伍管理和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增强职业认同和专业发展。

金兰[7](2021)在《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框架体系初探》文中指出在我国,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估的时间并不长,从最早的1991年教育部门颁布《普通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工作指导纲要》到现在,已近30年。在这期间,虽然教育部在各种有关教育督导评估的政策文件中屡次提及要建立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制度,然而,这一要求既未在理论层面得到实现,更未在现实层面得到实施。上海虽然在2005年以政府教育督导室名义正式推出有关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文件,但令人惋惜的是,这一宝贵尝试并未持续下去:2006年微调后的十五年里,相关的督导评估框架体系既未得到更新,实践层面上的德育专项督导似乎也没有多大的实质性进展,这一现象令人关注与深思。基于对我国中小学督导评估历史演变的回顾和现状反思,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制度之所以迟迟未能从综合性督导评估中分化出来,最根本的原因可能在于,有关中小学德育督导评估的基础理论研究相对滞后,而这一现实又深深地植根于“德育”本身的复杂性与挑战性。为了推进中小学德育督导评估的专业化,提升德育督导评估的质量,有必要强化德育督导评估的基础理论研究,建立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制度。多年来,人们一直指责或抱怨,中小学德育实效性不高。这与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制度未能建立和发展起来是有密切关系的。论文首先简要回顾了我国中小学德育督导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并结合现状反思与分析,探讨了建立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制度的必要性,并重点阐述了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理论依据,尝试回答为什么要建立和如何建立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制度。接着,论文以包括国家和上海市区两级总共16套有关德育督导评估的文本为对象,运用文本分析法,结合专家访谈法,对现有的德育督导评估的指标体系、标准体系和方法体系进行实证性调查与分析,进而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与不足。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评估指标、标准与方法三个维度,提出建立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框架的对策与建议。论文研究发现,现有评估指标方面的主要问题包括:评估指标未能将反映德育成效的结果类指标,与体现德育实施的过程类指标区分开来;不同层级指标之间既没有保持逻辑上的同一性,又未能遵循从一般到特殊的不断分化原则;同级指标之间的划分既没有保持逻辑上的同一性,又没有保持逻辑上的相对独立性;某些指标的用词与表述比较随意,缺乏清晰的界定;不同文本之间同一指标的表述差异较大。现有评估标准方面的主要问题包括:部分结果类评估标准未能有效反映学生德育发展的目标与要求;部分过程类评估标准未能充分反映学校德育实施与保障方面的重要要求;部分评估标准未能充分涵盖对应指标的核心要素,具体表述存在较大差异,与对应指标的匹配性较低。现有评估方法方面的主要问题包括:德育督导评估方法与工具的受重视程度明显不足;部分督导评估方法与工具的有效性未得到检验;德育督导评估方法与工具的种类较少,并且与评估内容的适配性不足。针对以上这些问题,论文采用“总结与反思实践经验”“统合德育政策与法规要求”“吸收最新学术研究成果”相结合的方法论,尝试改进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框架体系。本研究建构了一套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它是包括“结果性指标”“过程性指标”“保障性指标”的三级指标体系。接着,论文采用呈现典型案例的方式,介绍了上述三类指标评估标准的研制过程与结果。最后,本研究主张借助专业力量研发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工具,建立相应的“质检”体系,吸纳现有德育督导评估方法与工具的“精华”,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德育督导评估方法体系。

马乐[8](2021)在《道德教育视角下初中生和谐人格塑造研究》文中提出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初中道德教育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道德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教育对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塑造和谐人格、提升人的境界具有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任何时候道德教育都要被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塑造是通过培养、改造使人或者事物达到预定的目标,和谐人格塑造是通过改造与塑造使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发生改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加密切,然而各种思想对于初中生和谐人格塑造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文章从五个部分对道德教育视角下初中生和谐人格塑造研究。首先是绪论部分,分别是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方法与思路、论文的创新点、不足之处以及核心概念界定。第二部分是初中生和谐人格塑造中现状调查分析,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了解初中生和谐人格塑造塑造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第三部分初中生和谐人格塑造中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第四部分是在前面存在问题以及影响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性的提出初中生和谐人格塑造提升对策。从道德教育是视角出发研究初中生和谐人格的塑造,立足于人格塑造的整体性、全面性、现实性、发展性的特征。目前初中生在人格塑造过程中中面临着人际交往困惑,身心发展失衡,自律性不高等问题逐步凸显,这些问题成为目前初中生和谐人格塑造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学校、家长、教师以及初中生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帮助初中生塑造和谐的人格,为初中生和谐人格的塑造奠定基础。

毛昊文[9](2021)在《小学品德评价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以安徽省C市X小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学品德评价是学校道德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同时也是学生道德发展道路上的重要环节。本文在对品德评价的理论问题做了相关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从评价标准、评价主体、评价方法、评价内容和评价结果五个维度出发,对X小学做了实证调查研究,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对该小学的品德评价实践现状进行调查,为总结和论述小学品德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依据。由于品德内涵及形成过程较为复杂,及学校管理者不合理的评价观致使教育者误将德育视为管理手段,并且,社会道德环境的复杂化也给学校品德评价带来一定挑战,学校道德教育方式的僵化和缺乏生气也使得学生参与品德评价的动力不足,导致小学品德评价评价标准个性化不足,评价主体呈现出单一的倾向,评价内容过于注重行为,评价方法缺少创新力,不能与时俱进,评价结果反馈迟滞,教师疏于对学生的道德发展进行及时的指导和监测。为更好地解决小学品德评价体系中日渐暴露出的弊端,本文立足多元智能理论和第四代评价理论提出可供参考的改进建议,首先关于评价标准,要特别注重保持绝对性,同时也要注意与相对性相协调,其次,评价主体从单一走向多样化,提高学生、教师和家长的积极性,不断丰富评价内容,从片面走向全面整合,最后,评价方法要灵活有效地综合运用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并提高品德评价结果反馈的时效性。

潘婷[10](2021)在《涂尔干的纪律精神观及其当代教育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埃米尔·涂尔干生活在法国最为动荡不安的危机年代,他敏锐地感知到社会剧烈变革带来的“道德真空”问题,给予社会道德和社会秩序以充分关注,主张道德教育是医治社会“病态”的良方,意图通过重整道德教育破解社会难题,从而达到维护社会秩序与促进社会团结的目的。纪律精神培养是涂尔干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深入剖析涂尔干的纪律精神观念,认真探究其在学校纪律精神教育中的当代价值,对改进当前学校纪律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涂尔干所谓的“纪律精神”是法国社会环境与个人学术旨趣共同作用下的产物,是由偏好常规与服从权威两个方面构成的统一体。纪律精神既是一种社会事实,也是一种充满善性、满足人性需要的道德存在。纪律精神既能帮助人们形成反思性个人意志,实现个人幸福与道德健康,促进个体社会化,也能引导人们尊重普遍的社会规范,主动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团结。教育与教师的道德优先性,决定了学校与教师在学生纪律精神培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学校与教师应在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采用恰当手段开展纪律精神教育。然而,学校纪律精神教育还未取得应有的成效,呈现若干不良“症候”,比如,纪律精神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缺席,学校纪律精神教育失范现象频发,纪律精神教育的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运用涂尔干的纪律精神观对上述学校纪律精神教育的种种症候进行病理学分析,不难发现,导致学校纪律精神教育呈现“病态”的主要原因包括:学校纪律精神教育受到传统纪律观念的束缚,教师职业习惯与职业伦理规范之间存在严重失衡,学生社会意识的不充分在场等。就学校教育而言,有效诊疗纪律精神教育的病症,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健全的纪律精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积极倡导发展性的纪律观念,进一步更新纪律精神教育理念;其次,树立符合职业伦理的教师个人权威,维护教师的道德优先地位;最后,努力创设全方位的学校纪律精神教育情境,增强学生纪律精神实践的切身体验。

二、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渠道和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渠道和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2)小学道德教育中知行脱节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相关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对象
        1.3.3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道德教育知行理论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道德教育
        2.1.2 道德认知
        2.1.3 道德行为
        2.1.4 道德知行脱节
    2.2 道德教育知行相关理论
        2.2.1 生活德育理论
        2.2.2 道德知行合一理论
第3章 S小学道德教育中知行脱节的表征
    3.1 S小学道德教育知行脱节的学校层面凸现
        3.1.1 明确要求的道德行为与被忽略的道德认知
        3.1.2 无差别的道德教育内容,有违学生发展规律的道德认知与行为培养
        3.1.3 道德认知培养功利化,道德行为无处生根
        3.1.4 道德教育缺乏一贯性,道德认知与行为无法巩固
        3.1.5 道德教育知性化,割裂与道德行为之间的联系
    3.2 S小学道德教育知行脱节的学生层面凸现
        3.2.1 有知无行
        3.2.2 因人而行
        3.2.3 行为不一
第4章 小学道德教育中知行脱节问题成因
    4.1 学校道德教育有“去人化”倾向
    4.2 学校道德教育部分评价标准矛盾
    4.3 学校道德教育重视程度较低
    4.4 教师任务繁重角色超载
第5章 小学道德教育中知行脱节问题应对策略
    5.1 学校道德教育回归生活
        5.1.1 学校道德教育回归人的生活
        5.1.2 建构生活道德教育的范式
    5.2 教师道德教育专业化
        5.2.1 道德教育理论知识专业化
        5.2.2 道德教育方法专业化
        5.2.3 道德教育过程专业化
        5.2.4 道德评价合理化
    5.3 学校行政管理专业化
        5.3.1 给予教师专业发展的空间
        5.3.2 注重道德教育的衔接
        5.3.3 提升道德教育评价科学性
        5.3.4 打造家校合作的道德教育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致谢

(3)英国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背景
    (二) 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 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英国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演变
    (一) 19 世纪前的英国小学思想政治教育
        1.以“宗教教育”为核心
        2.“绅士教育”的萌芽
        3.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走向世俗化道路
    (二) 19 世纪末至二战前的英国小学思想政治教育
        1.宗教教育占主导地位
        2.“公民教育”的萌芽
    (三) 二战后的英国小学思想政治教育
        1.思想政治教育重建时期(40 年代中期-50 年代中期)
        2.思想政治教育萧条时期(50 年代中期-60 年代初期)
        3.思想政治教育复兴时期(60 年代初期-70 年代末)
        4.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时期(80 年代初期-90 年代初期)
        5.思想政治教育蓬勃时期(90 年代初至今)
二、英国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主体
    (一) 教会
    (二) 政府
    (三) 学校
    (四) 家庭
三、英国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介体
    (一) 英国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1.培养宗教知识传播者
        2.培养传统文化继承者
        3.培养具有绅士修养者
        4.培养具有理性思维和自制能力者
    (二) 英国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1.宗教教育
        2.人际关系教育
        3.个人与社会教育
        4.公民教育
    (三) 英国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1.坚持传统文化教育推进思想政治教育
        2.通过科学课程体系制定教育内容
        3.利用环境渗透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四) 英国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1.宗教教育法
        2.课程体系法
        3.渗透教育法
        4.社会实践法
四、英国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环体
    (一) 家庭教育环境
    (二) 学校教育环境
    (三) 社会教育环境
五、英国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和不足
    (一) 英国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
        1.宗教教育贯穿始终
        2.多学科渗透式教学模式
        3.融合现代教育内容
    (二) 英国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
        1.教育者的作用有限
        2.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3.教育内容忽视政治教育
六、英国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 将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结合,突显“隐性教育”
    (二) 建立健全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
    (三) 采取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四)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形成教育合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4)农村地区青少年道德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一、农村地区青少年道德教育相关问题概述
    (一)农村地区青少年与道德教育的内涵
        1.青少年的界定
        2.道德教育的内涵
        3.农村地区青少年道德教育内涵
        4.农村地区青少年群体的特点
    (二)农村地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当代教育
        3.以孝顺父母为支撑的家庭传统伦理教育
        4.以热爱家乡建设农村为使命的感恩教育
        5.以立德修身与心理健康为基石的基础教育
    (三)加强农村地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1.有利于促进农村地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2.有利于提升农村地区家庭的幸福指数
        3.有利于促进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4.有利于缓解新农村建设劳动力外流问题
二、农村地区青少年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一)农村地区青少年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教育重说教而轻体悟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识记轻践行
        3.孝顺父母家庭教育一味言传而身教不足
        4.热爱家乡建设农村的担当教育流于形式
        5.立德修身与心理健康培育缺乏自觉性
    (二)农村地区青少年道德教育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家庭道德教育存在功利化的色彩
        2.学校道德教育的应试化方式方法
        3.社会发展进程多元价值观的冲击
        4.青少年受新媒体传播负面性诱导
三、解决农村地区青少年道德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农村地区家庭道德教育重在身教
        1.优秀传统文化铸就优良家风
        2.父母言传身教积淀家国情怀
        3.注重亲情陪伴避免急功近利
    (二)摒弃农村地区学校道德教育应试理念
        1.道德教育目的由应试向提升素养转变
        2.道德教育评价由分数向现实表现转变
        3.道德教育方式由灌输向体会践行转变
    (三)补齐农村地区社会道德教育的短板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与践行并重
        2.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抵制不良乡村习俗
        3.净化网吧等农村地区青少年活动场所环境
    (四)提升农村地区青少年培育自身道德素养意识
        1.在生活学习中形成正确道德认知与立德修身意识
        2.在新农村主流文化生活实践中涵养使命感恩意识
        3.远离新媒体平台负面影响形成健康正能量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农村地区青少年道德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新媒体时代中学生的道德责任感状况及培养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新媒体的相关研究
        2.道德责任感的相关研究
    (三)核心概念界定
        1.新媒体
        2.新媒体时代
        3.中学生
        4.道德责任感
    (四)理论基础
        1.内尔·诺丁斯的关怀理论
        2.玛格丽特·米德的三喻文化理论
    (五)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2.访谈法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工具
        1.调查问卷
        2.访谈提纲
    (二)样本选择
        1.问卷发放对象
        2.访谈对象
    (三)开展调查
        1.预测阶段
        2.调查阶段
三、新媒体介入中学生现实生活世界的特点
    (一)中学生信息获取途径网络化
    (二)中学生接触的新媒体设备多样化
    (三)中学生网络参与常态化
    (四)中学生关注的资讯内容娱乐化
    (五)媒体信息对中学生的影响双重化
四、新媒体时代中学生道德责任感的现实状况
    (一)指向自我及熟人的道德责任感
        1.认知较为清晰,多数中学生自我发展方向明确
        2.部分中学生情感表达不畅
        3.行为倾向整体呈正向化,少部分呈现出消极化
    (二)指向社会的道德责任感
        1.对人的认知较为清晰,对物的认知存在模糊
        2.大多数中学生道德责任情感层次较高
        3.行为倾向整体正向化,部分呈现出犹豫化
    (三)指向人类未来发展的道德责任感
        1.认知整体积极化,部分呈现功利化特点
        2.情感多数积极化,少数中立化
        3.行为倾向整体呈长远化趋势,部分呈现出短视性
五、新媒体时代中学生道德责任感的差异分析
    (一)性别差异
    (二)年级差异
    (三)是否为独生子女差异
    (四)是否为学生干部差异
    (五)是否为住校生差异
    (六)就读学校位置差异
    (七)有无网络信息管理差异
    (八)新媒体信息影响方向差异
六、新媒体时代中学生道德责任感的问题及成因
    (一)新媒体时代中学生道德责任感的问题
        1.道德责任感各个维度发展不平衡
        2.自我道德责任感发展呈现个人化取向
        3.部分中学生社会道德责任感发展呈现冷漠化趋势
        4.部分中学生对人类未来的道德责任感较弱
    (二)新媒体时代中学生道德责任感问题的原因分析
        1.新媒体信息的弱可控性导致了中学生道德价值选择偏差
        2.新媒体的娱乐化趋势弱化了中学生的道德责任标准
        3.新媒体环境中的世俗利益观扭曲了中学生的道德责任观
        4.新媒体传达的即兴主义降低了道德责任的认同感
        5.新媒体环境中的“独善其身”一定程度上覆盖了道德责任的超功利性
        6.新媒体时代多元价值影响冲淡了学校德育的主体性地位
七、新媒体时代中学生道德责任感问题的教育应对
    (一)加强新媒体时代信息监督和管理强度
        1.加强新媒体信息管理,提高中学生责任认知水平
        2.积极引导新媒体影响方向,坚定中学生道德责任情感
        3.净化新媒体舆论环境,促进中学生道德责任行为正向化
    (二)改变泛娱乐化现象,明确中学生道德责任标准
        1.减少娱乐化新闻的传播空间
        2.明确中学生的道德责任标准
    (三)扭转中学生的世俗利益观,重塑道德的超功利性
        1.传递正确的利益观
        2.协调中学生的道德责任调控
    (四)培养中学生长远发展的道德责任理念
        1.明确即兴主义对中学生责任观的消极影响
        2.树立长远考虑的责任意识
    (五)加强新媒体时代中学生的集体主义道德教育
        1.引导中学生明确独善其身的社会消极影响
        2.做好中学生个人和集体主义价值冲突中的引领
        3.树立中学生和谐本位的社会主义集体道德观
    (六)强化新媒体时代学校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地位
        1.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地位
        2.学校道德教育的自身优化
        3.统筹规划多元教育力量,形成合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新媒体时代中学生的道德责任感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 B 对中学生的访谈提纲
致谢

(6)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与优化策略研究 ——基于W县N所农村小学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缘由
        1.农村小学教师队伍是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关键
        2.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队伍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中坚力量
        3.当前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队伍建设状况不容乐观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综述
        3.文献述评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队伍建设相关问题析理
    (一)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队伍建设的内涵
        1.教师队伍建设
        2.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队伍建设
    (二)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内容
        1.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2.提高教师队伍专业素质
        3.完善教师队伍人事管理
    (三)加强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队伍建设的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二、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队伍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设计
        1.调查目的
        2.调查工具设计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实施
        1.问卷的发放、回收与处理
        2.访谈实施与访谈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四)调查结果
        1.教师队伍结构现状
        2.教师队伍专业素质现状
        3.教师队伍人事管理现状
三、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
        1.教师队伍老龄化问题突出
        2.高级教师职称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3.专业、专职教师缺口大
    (二)教师队伍整体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1.个别教师专业理念有待加强
        2.教师专业知识有待丰富
        3.教师专业能力有待提升
    (三)教师队伍人事管理有待完善
        1.缺乏教师岗位编制,教师准入门槛较低
        2.教师培训不到位,阻碍教师专业发展
        3.教师考评标准过于量化,教师晋升受限
四、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农村经济和文化资源的制约
        1.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导致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
        2.农村文化发展滞后导致农村家庭不重视道德与法治教师
    (二)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队伍的人事制度建设不完备
        1.教师编制配置不合理
        2.教师考评和职称制度不完善
        3.教师培训机制不健全
    (三)农村小学对道德与法治教师管理不到位
        1.教师任用缺乏合理标准
        2.课程监管不到位
        3.专业引领不给力
        4.对教师的人文关怀欠缺
    (四)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自我职业认同有缺失
        1.教学成就感缺失,职业认同感较低
        2.兼任教师工作负担重,产生职业倦怠
        3.专业发展意识淡薄,不注重提升专业素质
五、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队伍建设的优化策略
    (一)教育行政部门须完善道德与法治教师队伍建设制度
        1.落实国家政策,保障教师各项权益和待遇,提高教师社会地位
        2.合理配置道德与法治教师编制,提高教师准入门槛
        3.完善教师考评与职称评定制度,多种渠道激励教师
        4.实施有效培训,提升培训效果
        5.完善教师补充机制,拓宽教师进入渠道
    (二)农村小学要加强道德与法治教师队伍管理
        1.提高教师选用标准
        2.加强课程管理
        3.强化专业引领
        4.加强人文关怀
    (三)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增强职业认同和专业发展
        1.增强职业认同感和乡村归属感
        2.增强专业发展,注重提高专业素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框架体系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与背景
        (一)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永恒主题
        (二)学校德育实效性不高成为老大难
        (三)提升德育实效亟需专项督导评估
    二、相关研究述评
        (一)德育督导
        (二)德育评估
        (三)对已有相关研究的评价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的问题
        (二)研究的思路
        (三)研究的方法
        (四)核心概念界定
第二章 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意义与依据
    一、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意义
        (一)从历史的角度看
        (二)从现实的角度看
    二、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依据
        (一)学理依据
        (二)政策与法规依据
第三章 中小学校德育督导评估框架体系现状调查
    一、德育督导评估的指标体系现状调查
        (一)对结果类指标的调查与分析
        (二)对过程和保障类指标的调查与分析
    二、德育督导评估的标准体系现状调查
        (一)对结果类评估标准的调查与分析
        (二)对过程与保障类评估标准的调查与分析
    三、德育督导评估的方法体系现状调查
        (一)对现状的描述与呈现
        (二)对现状的分析与判断
第四章 改进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探索与尝试
    一、改进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指标的探索与尝试
        (一)改进的思路与方法
        (二)改进后的指标体系及阐释
    二、改进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标准的探索与尝试
        (一)改进的思路与方法
        (二)三个典型的改进尝试
    三、改进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方法的探索与尝试
        (一)改进的思路与方法
        (二)改进的初步尝试
总结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道德教育视角下初中生和谐人格塑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关于道德教育的研究
        (二)关于和谐人格的研究
        (三)关于道德教育视角下和谐人格塑造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四、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道德教育
        (二)和谐人格
第二章 初中生和谐人格塑造现状调查
    一、问卷设计
        (一)调研地点及对象
        (二)调查问卷设计问卷
    二、调查结果
        (一)问卷的基本情况
        (二)初中生人格现状问卷分析
第三章 道德教育视角下初中生和谐人格塑造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机制影响人格塑造
        (一)学校道德教育忽视人格特征
        (二)学校教育理想化,脱离实际
        (三)校园文化人格塑造的作用未能发挥
    二、教师缺乏人格塑造意识
        (一)教师没有掌握人格塑造规律
        (二)教师对多媒体技术运用欠缺
        (三)教师的自律能力欠缺
    三、家庭环境影响人格塑造
        (一)家长自身成长环境影响
        (二)家长重智育、轻人格培养
    四、初中生价值取向特征及人格塑造存在问题
        (一)初中生和谐人格的价值取向特征
        (二)初中生人格塑造中自身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初中生和谐人格塑造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初中生和谐人格的分析维度
        (一)学校维度
        (二)家庭维度
        (三)社会维度
    二、影响初中生和谐人格塑造的因素
        (一)学校方面的因素
        (二)教师方面的因素
        (三)家庭方面的因素
        (四)自身因素的影响
第五章 初中生和谐人格塑造的提升对策
    一、学校层面的对策
        (一)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二)开展多元化的校园文化
        (三)建立学校道德教育的制度
        (四)建立多元化的人格教育学习渠道
    二、教师层面的对策
        (一)教师转变观念、良性互动
        (二)教师关注社会,内容贴近生活
        (三)教师学习评价生活化
        (四)教师转变方式,以生为本
    三、家庭层面的对策
        (一)家长转变观念
        (二)立足于生活、创新方式
        (三)汲取优秀文化,塑造优良家风
    四、个人层面的对策
        (一)提升自我鉴别的能力
        (二)增强同辈群体的凝聚力
        (三)转变学习方式
结论
附录 道德教育视角下初中生和谐人格塑造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小学品德评价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以安徽省C市X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外相关研究
        (二) 国内相关研究
        (三) 文献述评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小学品德评价的理论分析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 品德
        (二) 品德评价
    二、品德评价的理论基础
        (一) 多元智能理论
        (二) 第四代评价理论
    三、小学品德评价的意义
        (一) 品德评价利于提高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 品德评价利于培养个体自我反思和教育的能力
        (三) 品德评价利于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第二章 小学品德评价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道德动机是品德评价的必要依据
        (一) 品德评价是对行为者的意愿而非结果的考量
        (二) 道德自主性是品德评价的重要参考
        (三)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品德内在动机
    二、道德情境是品德评价的重要基础
        (一) 道德情境影响个体的道德选择
        (二) 道德情境的复杂性要求建立多元化的品德评价标准
    三、品德评价的目标在于改善和养成
        (一) 品德评价贯穿人的发展全过程
        (二) 重视环境对品德评价客观性的影响
第三章 小学品德评价的现状调查——以安徽省C市X小学为例
    一、调查设计
        (一) 调查对象
        (二) 调查内容
        (三) 调查方法
    二、X小学品德评价实施现状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各维度总体情况
        (二) 评价标准的制定
        (三) 评价主体的选择
        (四) 评价内容的安排
        (五) 评价方法的选择
        (六) 评价结果的反馈
第四章 小学品德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小学品德评价的问题
        (一) 评价标准多元化不足
        (二) 评价主体单一化
        (三) 评价内容重行为轻动机
        (四) 评价方法陈旧单一,创新性不足
        (五) 评价结果的育人性不足
    二、小学品德评价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 品德自身形成过程复杂
        (二) 学校误将德育视为管理手段
        (三) 社会道德环境的复杂化
        (四) 教师对学生主体性的忽视
第五章 小学品德评价的改进策略
    一、评价标准: 坚持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一) 建立多元化的品德评价标准
        (二) 保障品德评价标准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二、评价主体: 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
        (一) 提高学科教师和家长参与品德评价的积极性
        (二) 充分发挥学生群体自我评价和教育的力量
    三、评价内容: 从片面走向全面整合
        (一) 扭转唯智主义的错误倾向
        (二) 评价内容应做到知情意行全面整合
    四、评价方法: 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
        (一) 实现品德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的优势互补
        (二) 依托先进科技手段创新评价方法
    五、提高品德评价结果反馈的时效性
        (一) 加强品德评价结果的反馈、激励和导向作用
        (二)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小学品德评价现状调查问卷(学生)
附录二: 小学品德评价现状调查问卷(教师)
附录三: 访谈提纲(学生)
附录四: 访谈提纲(教师)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涂尔干的纪律精神观及其当代教育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1.纪律
        2.实践意义
        3.纪律精神教育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五)研究方法及思路
    (六)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涂尔干纪律精神观产生的背景
    (一)纪律精神产生的个人背景
        1.个人的成长经历与热情的报国志向
        2.丰富的学术思想与浓厚的秩序情结
        3.启蒙主义思想与社会学思想的影响
    (二)纪律精神产生的社会背景
        1.复杂多变“病态”社会环境的冲击
        2.“去宗教化”国民教育改革的影响
二、涂尔干纪律精神观的基本内涵
    (一)纪律精神的要素:偏好常规与服从权威
    (二)纪律精神的属性:社会事实与道德存在
    (三)纪律精神的功能: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
    (四)纪律精神养成的心理学基础:儿童的不稳定性与本性倾向
    (五)纪律精神的养成机构及代理人:公共学校与教师
    (六)纪律精神的养成手段:斥责式惩罚与德性奖赏
三、学校纪律精神教育的现实症候
    (一)纪律精神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缺席
        1.纪律精神教育意识的缺席
        2.纪律精神教育内容的缺席
        3.纪律精神教育载体的缺席
    (二)学校纪律精神教育的失范现象频发
        1.教育目的异化:公民培养还是身体规训
        2.教育内容偏颇:道德规范还是绝对命令
        3.教育方法滥用:强制灌输与变相惩罚
        4.教师角色失调:“代理人”还是“神圣人”
    (三)学校纪律精神教育的成效表现欠佳
        1.对常规生活缺乏偏好
        2.对权威缺少虔诚敬畏
        3.对欲望难以合理节制
四、基于涂尔干纪律精神观的学校纪律精神教育病理分析
    (一)传统纪律观对学校纪律精神教育的束缚
        1.工具性纪律观对人性的羁绊
        2.功利性纪律观对德性的阻碍
    (二)教师职业习惯与职业伦理规范的失衡
        1.道德信念的淡漠与缺失
        2.个人权威的膨胀与滥用
    (三)学生社会意识的不充分在场
        1.个体“社会我”意识的缺位
        2.原子化个人主义的持续侵扰
五、基于涂尔干纪律精神观的学校纪律精神教育诊疗策略
    (一)提倡发展性的纪律观念,更新纪律精神教育理念
        1.凸显学校纪律的道德权威性
        2.强调纪律精神教育的社会性
        3.注重纪律精神教育的规律性
    (二)树立合伦理的教师权威,维护教师道德优先地位
        1.以“意志与慈爱”调和教师个人权威
        2.以“审慎和冷静”裁定纪律惩罚尺度
        3.以“爱护和友谊”奖赏学生道德行为
    (三)创设全方位的教育情境,增强纪律精神切身体验
        1.在学科教学情境中浸润纪律精神
        2.在校园集体生活中涵育纪律精神
        3.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锤炼纪律精神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渠道和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金正恩时期朝鲜学校道德教育研究[D]. 安丽娜. 延边大学, 2021
  • [2]小学道德教育中知行脱节问题研究[D]. 张雨萌. 沈阳大学, 2021(09)
  • [3]英国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王颉源. 延安大学, 2021(11)
  • [4]农村地区青少年道德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D]. 胡艳平.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5]新媒体时代中学生的道德责任感状况及培养策略研究[D]. 王杰.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6]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与优化策略研究 ——基于W县N所农村小学的调查[D]. 许欣.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7]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框架体系初探[D]. 金兰.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8]道德教育视角下初中生和谐人格塑造研究[D]. 马乐. 大理大学, 2021(09)
  • [9]小学品德评价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以安徽省C市X小学为例[D]. 毛昊文. 扬州大学, 2021(09)
  • [10]涂尔干的纪律精神观及其当代教育价值研究[D]. 潘婷.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标签:;  ;  ;  ;  ;  

学校德育内容、渠道和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