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苦参碱透皮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氧化苦参碱透皮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一、氧化苦参碱经皮给药的药物动力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男[1](2021)在《蒙药“四味土木香散”主要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四味土木香散”又名查干汤,由土木香、苦参、悬钩子木、山柰4味药材粗粉按4:4:2:1的比例组成,具有清温解表功能,是蒙医治疗瘟病热症的经典验方。课题组前期对其进行了体内外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及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四味土木香散”具有抗炎、镇痛、抗菌及免疫调节的活性,其药效物质基础可能是来源于苦参及土木香药材中的血中移行成分,但关于复方中主要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未见报道,本文选取来自复方中的4种主要成分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阐明方剂中主要药效成分的体内药动学过程。目的:应用三重四级杆质谱仪与超高效液相色谱仪联用技术,对“四味土木香散”中4种主要成分在健康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进行研究,阐明单体成分与“四味土木香散”复方给药后主要成分在动物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差异,为“四味土木香散”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及安全性提供参考。方法:1)制备“四味土木香散”给药样品,以土木香内酯(AL)、异土木香内酯(IAL)、苦参碱(M)、氧化苦参碱(OM)为检测指标,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四味土木香散”中4种主要成分的含量。2)30只健康Wistar雄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灌胃给药土木香内酯组(180mg/kg)、异土木香内酯组(165 mg/kg),尾静脉注射给药土木香内酯组(25 mg/kg)、异土木香内酯组(25 mg/kg)及灌胃“四味土木香散”组(11.6 g/kg),给药后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法分别测定不同时间点的土木香内酯及异土木香内酯的血药浓度,并运用DAS 2.0软件进行药代动力学参数计算。3)30只健康Wistar雄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灌胃给药苦参碱组(16.6 mg/kg)、氧化苦参碱组(46.6 mg/kg),尾静脉注射给药苦参碱组(16.6 mg/kg)、氧化苦参碱组(46.6mg/kg)及灌胃给药“四味土木香散”组(11.6 g/kg),给药后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法,分别测定不同时间点的苦参碱及氧化苦参碱的血药浓度,并运用DAS 2.0软件进行药代动力学参数计算。结果:1)土木香内酯药动学:土木香内酯复方给药及单体给药均符合二房室模型。单体口服给药时,土木香内酯的分布半衰期t1/2α为0.25±0.31 h,消除半衰期t1/2β为0.60±0.04 h,曲线下面积AUC(0-∞)为297.39±99.94 ng/L*h,最大血药浓度Cmax为454.51±165.61 ng/L,绝对生物利用度(Fc)为3.39%。“四味土木香散”复方给药时,土木香内酯的分布半衰期t1/2α为0.19±0.04 h,消除半衰期t1/2β为0.31±0.03 h,曲线下面积AUC(0-∞)为2498.74±584.04 ng/L*h,最大血药浓度Cmax为1332.53±346.30 ng/L,绝对生物利用度为28.48%。复方给药与单体给药相比,t1/2α、t1/2β缩短,CL/F减缓,说明土木香内酯在体内的分布及消除减慢;其余呈增长趋势,其中tmax、AUC及Cmax为具有显着性,说明其在体内的药物暴露量增加,Fc增加为原来的8倍。2)异土木香内酯药动学:异土木香内酯复方给药及单体给药均符合二房室模型。单体口服给药时,异土木香内酯的消除半衰期t1/2β为0.31±0.04 h,表观分布容积V1/F为4509.88±3461.65 L/kg,体内滞留时间MRT(0-∞)为4.99±2.37 h,绝对生物利用度为0.93%。“四味土木香散”复方给药时,异土木香内酯的消除半衰期t1/2β为0.21±0.11h,表观分布容积V1/F为12874.86±16049.29 L/kg,体内滞留时间MRT(0-∞)为2.62±0.67h,绝对生物利用度为2.86%。复方给药与单体给药相比,除t1/2β、MRT降低,其余呈增长趋势,其中Tmax及V1/F为显着性增长,复方中异土木香内酯的绝对生物利用度Fc为2.86%,同比增长3倍。3)苦参碱药动学:苦参碱复方给药及单体给药均符合二房室模型。单体口服给药时,苦参碱的分布半衰期t1/2α为1.05±0.36 h,曲线下面积AUC(0-∞)为7334.73±3411.68ng/L*h,体内滞留时间MRT(0-∞)为6.03±1.36 h,绝对生物利用度为42.95%。“四味土木香散”复方给药时,苦参碱的分布半衰期t1/2α为5.19±1.91 h,曲线下面积AUC(0-∞)为26055.66±8364.00 ng/L*h,体内滞留时间MRT(0-∞)为14.62±2.04 h,绝对生物利用度为84.26%。复方给药与单体给药相比,t1/2α、t1/2β、MRT、AUC、Cmax及tmax均有所提高,体内清除率下降,其中T1/2α、AUC和CL/F具有统计学意义,Fc可由42.95%上升至84.26%,为原来生物利用度的2倍。4)氧化苦参碱药动学:氧化苦参碱复方给药及单体给药均符合二房室模型。单体口服给药时,氧化苦参碱的分布半衰期t1/2α为0.56±0.228 h,曲线下面积AUC(0-∞)为7600.07±476.80 ng/L*h,体内滞留时间MRT(0-∞)为3.14±0.597 h,达峰时间tmax为1.04±0.40 h,绝对生物利用度为7.33%。口服给药时氧化苦参碱向苦参碱的转化率为49.09%,尾静脉注射时氧化苦参碱向苦参碱转化的转化率为28.90%。“四味土木香散”复方给药时,氧化苦参碱的分布半衰期t1/2α为0.39±0.25 h,曲线下面积AUC(0-∞)为3396.28±1085.03 ng/L*h,体内滞留时间MRT(0-∞)为5.75±0.74 h,达峰时间tmax为0.58±0.25 h,绝对生物利用度Fc为84.26%。复方给药与单体给药相比,t1/2α、CL/F、AUC及Tmax均有所降低,复方氧化苦参碱的Fc为3.09%,降低了0.5倍。灌胃给药氧化苦参碱在体内向苦参碱转化的转化率为49.09%,是尾静脉注射氧化苦参碱转化率的1.7倍。结论:1)土木香内酯及异土木香内酯:复方给药组与单体灌胃给药相比,AL和IAL在健康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均具有显着性差异。复方给药不仅延长了体内滞留时间,还使暴露在体内的药量增加,生物利用度均有明显增加,以土木香内酯较为明显,证明“四味土木香散”的合理配伍使土木香更好的发挥了抗炎及免疫调节的作用。2)苦参碱及氧化苦参碱:复方给药组与单体灌胃给药相比,M和OM在体内药动学过程上均存在差异。尤以苦参碱较为显着,复方给药后可减缓代谢速率,延长体内滞留时间,总的生物利用度更高,有利于其在体内发挥抗炎及免疫调节的作用,但同时可能会带来毒副作用。综上所述,本文建立了“四味土木香散”中4种主要成分体内定量的UPLC-MS/MS方法,并结合单体给药,探究了复方给药后4种主要成分药代动力学特征的变化,为“四味土木香散”的临床用药合理性及安全性提供一定依据。

张明发,沈雅琴[2](2020)在《苦参碱的药动学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苦参碱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如保护心、肝、肺、肾、脑、血管作用,对心脏有正性肌力、负性频率、抗心律失常作用,还有升高白细胞,平喘,抗溃疡,抗肝纤维化以及镇静、催眠、镇痛等中枢神经药理作用,也具有抗肿瘤、免疫调节、抗菌、抗病毒、抗炎等药理作用。其中抗肿瘤、心血管保护和治疗病毒性肺炎的药理作用的研究比较深入,希望生产企业开发苦参碱的这些新适应症。苦参碱是一种亲水性的弱碱性药物,易透过生物膜,口服和经皮给药易吸收和分布,约50%原型苦参碱经尿排泄。通过综述苦参碱药动学参数、体内过程,总结苦参碱的药动学研究进展,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推荐将苦参碱试用于病毒性肺炎的治疗。

张明发,沈雅琴[3](2020)在《氧化苦参碱的药动学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氧化苦参碱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如保护心、肝、肺、肾、脑、血管作用,对心脏有正性肌力、负性频率、抗心律失常作用,还有升高白细胞,平喘,抗溃疡,抗纤维化以及镇静、催眠、镇痛等中枢神经药理作用,也具有抗肿瘤、免疫调节、抗菌、抗病毒、抗炎等药理作用。氧化苦参碱是一种亲水性很强的弱碱性药物,易被代谢成苦参碱,尤其在口服给药时可被看做为苦参碱的前药。通过综述氧化苦参碱药动学参数、体内过程,总结氧化苦参碱的药动学研究进展,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王玲[4](2019)在《苦参止痒方经皮渗透特性及其制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苦参止痒方主要由苦参、蛇床子、地肤子、苍术、薄荷组成,是治疗皮肤瘙痒的经验方,但药物经皮给药会受到皮肤角质层屏障的作用,严重阻碍药物的经皮渗透,影响药效的发挥。本论文以苦参止痒方中的苦参、蛇床子、地肤子、苍术、薄荷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其体外经皮渗透效果,并将其制成经皮渗透性较好的O/W型微乳和乳膏。本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如下:第一章止痒中药经皮给药研究现状系统地阐述了具有止痒疗效的中药经皮给药的研究现状,了解目前中药经皮给药面临的困难以及常见解决办法,为实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章苦参止痒方经皮渗透特性研究以苦参止痒方中含有挥发油的中药(薄荷、苍术、蛇床子)提取的挥发油以及三者混合提取的挥发油(混提油)为促渗剂,以离体SD大鼠腹部皮肤为透皮吸收屏障,以各中药具有止痒功效的有效成分的平均累计透过率以及促渗倍数(ER)为评价指标,考察苦参止痒方经皮渗透效果。第一节苦参生物碱类成分经皮渗透研究以6种生物碱类成分的平均累计透过率为评价指标,与空白组相比,各质量分数的薄荷油、苍术油、蛇床子油以及混提油对苦参生物碱类成分经皮渗透均有促进作用,以ER为指标,促透效果:3%混提油>1%苍术油>1%蛇床子油>3%氮酮≈3%苍术油>5%苍术油>3%蛇床子油≈5%蛇床子油>3%薄荷油>5%薄荷油>1%薄荷油>空白。第二节蛇床子香豆素类成分经皮渗透研究以5种香豆素类成分的平均累计透过率为评价指标,与空白组相比,各质量分数的薄荷油、苍术油、蛇床子油以及混提油对蛇床子香豆素类成分经皮渗透均有促进作用,以ER为指标,促透效果:3%蛇床子油≈5%蛇床子油≈1%蛇床子油≈3%混提油>1%苍术油>3%苍术油>5%苍术油≈3%薄荷油≈1%薄荷油>3%氮酮>5%薄荷油>空白。第三节地肤子皂苷类成分经皮渗透研究以地肤子皂苷IC的累计透过率为评价指标,与空白组相比,各质量分数的薄荷油、苍术油、蛇床子油以及混提油对地肤子皂苷类成分经皮渗透均有促进作用,以ER为指标,促透效果:3%薄荷油≈5%薄荷油>1%薄荷油≈1%苍术油≈3%苍术油≈5%苍术油≈1%蛇床子油≈3%蛇床子油≈5%蛇床子油≈3%混提油≈3%氮酮>空白。第四节苍术内酯类成分经皮渗透研究以3种内酯类成分平均累计透过率为评价指标,与空白组相比,各质量分数的薄荷油、苍术油、蛇床子油以及混提油对苍术内酯类成分经皮渗透均有促进作用,以ER为指标,促透效果:1%苍术油>3%苍术油>3%混提油>1%蛇床子油≈5%苍术油>5%薄荷油≈3%蛇床子油>3%氮酮≈1%薄荷油≈5%蛇床子油>3%薄荷油>空白。第五节薄荷酚酸类和黄酮类成分经皮渗透研究以4种酚酸类成分和4种黄酮类成分的平均累计透过率为评价指标,与空白组相比,各质量分数的薄荷油、苍术油、蛇床子油以及混提油对薄荷酚酸类和黄酮类成分经皮渗透均有促进作用,以ER为指标,酚酸类成分促透效果:5%薄荷油≈3%薄荷油≈3%氮酮>1%苍术油>5%蛇床子油>1%薄荷油≈5%苍术油≈3%蛇床子油>3%苍术油≈1%蛇床子油>3%混提油>空白;黄酮类成分促透效果:1%苍术油>3%混提油>1%蛇床子油>3%氮酮≈3%蛇床子油>5%薄荷油≈5%蛇床子油>5%苍术油>3%薄荷油>3%苍术油>1%薄荷油>空白。第六节苦参止痒方经皮渗透研究与空白组相比,各质量分数的薄荷油、苍术油、蛇床子油以及混提油对苦参止痒方中的苦参生物碱类、蛇床子香豆素类、地肤子皂苷类、苍术内酯类、薄荷酚酸类和黄酮类成分经皮渗透均有促进作用;与单味药相比,挥发油对苦参止痒方中各类成分的促渗效果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其中:薄荷油对蛇床子香豆素类、薄荷酚酸类和黄酮类成分促透效果较好,而苍术油对苦参生物碱类、地肤子皂苷类和苍术内酯类成分促透效果较好。第三章苦参止痒方经皮给药制剂研究在明确苦参止痒方中的挥发油对其他成分有促渗作用的基础上,考虑提取出挥发油,优化苦参止痒方的提取工艺,并制成O/W型的微乳和乳膏,考察苦参止痒方制成制剂后的经皮渗透效果。第一节苦参止痒方提取工艺研究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最佳工艺:加入10倍量水,不浸泡,蒸馏8 h;水提液采用醇沉工艺除杂,当含醇量达到70%时可最大保留有效成分;残渣与其余两味中药醇提,采用正交设计试验优选最佳提取工艺:10倍量70%乙醇,加热回流提取3次,第一次2 h,后两次1h。第二节微乳制备工艺及经皮渗透研究以苦参止痒方中3味中药(薄荷、苍术、蛇床子)含有的挥发油作为油相,以苦参止痒方提取液作为水相,加入混合乳化剂,采用水滴法制备微乳,以绘制的伪三元相图中微乳成型区域面积为评价指标,筛选出微乳的最佳处方:挥发油0.24 g、油酸乙酯2.14 g、吐温80 14.28 g、PEG-400 4.76 g、药液加至100 g(0.4 g·mL-1生药)。制得的微乳为澄清透明的棕黄色液体,粒径约为32 nm,pH值约为6.02,有较好的止痒疗效,无皮肤刺激性;微乳基质有利于各成分经皮渗透,挥发油在此基础上增强促渗效果,皮肤表层和毛囊等附属器对药物的经皮渗透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第三节乳膏制备工艺及经皮渗透研究以苦参止痒方提取的挥发油和适宜的油相辅料作为油相,以苦参止痒方提取液和适宜水相辅料作为水相,加入混合乳化剂,通过乳化法制备乳膏,筛选出乳膏的最佳处方:挥发油0.35 g、单硬脂酸甘油酯1.20 g、硬酯醇13.95 g、白凡士林13.95 g、液体石蜡4.65 g、吐温80 2.80 g、甘油10.00 g、尼泊金乙酯0.10 g、药液(0.8 g.mL-1生药)加至100 g。制得的乳膏为棕黄色半固体,pH值约为5.98,粒度均小于180 μm;乳膏基质有利于各成分的经皮渗透,挥发油在此基础上增强促渗效果,皮肤表层和毛囊等附属器对药物的经皮渗透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徐馨[5](2018)在《苦参碱类生物碱传递体凝胶剂的研制及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奶牛乳房炎是严重危害奶牛养殖业发展的三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高、流行面广、传染性强、危害性大。因此,有效控制奶牛乳房炎对提高奶牛生产性能、减少经济损失、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临床最多采取的治疗方案仍为抗生素类药物治疗,该法在应用初期虽然有效,而长期应用却导致药物残留、细菌耐药、容易复发等恶果。随着人们对食品药品安全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中药功效成分现代化分离与精制技术的高速迭代升级,使得中药天然产物以其高性价比和高安全性赢得了大众的认可。常规的给药方式(口服、注射),常引起胃肠道刺激、肝脏首过效应、顺应性差,使用不便等问题;而经皮给药是治疗奶牛乳房炎更为直接、有效、安全,方便的给药方式,但目前难以突破皮肤的角质层屏障和生物利用度低的技术瓶颈,以至于市面上和科研领域均未见治疗奶牛乳房炎的中药提取物经皮靶向给药剂型。本研究旨在为治疗奶牛乳房炎提供一种性能稳定、安全效佳的靶向新剂型。研制出了具有抗菌、消炎、抗肿、镇痛、抗病毒、抗真菌功效的苦参碱类生物碱(Sophora flavescens Ait.Alkaloids,SFAA)传递体凝胶剂,考察了其理化性质、药效、稳定性、安全性,观察了将其应用于奶牛乳房炎的透皮靶向治疗效果,并制定了质量控制标准和说明书。本研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分别建立了用于制剂中苦参碱(MAT)和氧化苦参碱(OMT)含量检测的分析方法;以逆向旋蒸法制备了SFAA传递体,应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优化了其处方配比和工艺参数;通过理化性质检测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外观形态、利用激光粒度仪检测其粒径和Zeta电位、检测相对透膜速率以评价其变形性、应用建立的HPLC检测方法测定SFAA传递体的包封率;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了SFAA传递体凝胶剂的制备工艺参数:通过检测体外药物累积释放度、累积透过量(Q24)、皮肤内残留量(Qs)和稳态渗透速率(Js),评价其释放性质和透皮吸收效果;通过最低抑菌浓度试验(MIC)和最低杀菌浓度试验(MBC),评价其对引起奶牛乳房炎常见病原菌的抑杀效果;针对SFAA传递体凝胶剂的黏度、相对透膜速率和包封率的变化对其稳定性进行测试;通过皮肤刺激性试验、过敏性试验和急性毒性作用试验评价了SFAA传递体凝胶剂的安全性;针对隐性乳房炎,以SFAA传递体凝胶剂和万乳康进行了临床对比试验;针对临床型乳房炎,以SFAA传递体凝胶剂和青链霉素进行了临床对比试验,最后制订了SFAA传递体凝胶剂质量控制标准和说明书。相关研究结果如下:建立了一种快速测定SFAA传递体中主药成分含量的HPLC分析方法,结果表明MAT和OMT分别在0.0740.370μg·mL-1和0.2631.315μg·mL-1内峰面积与进样量线性关系良好。该方法重现性好、精密度和回收率高,为SFAA传递体的制备及其包封率的测算提供了快速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制备SFAA传递体凝胶剂的最优处方为磷脂质量浓度2.75%,磷脂比3:1、1,2-丙二醇质量浓度0.5%,水合时间34.4 min;透射电镜观察显示:制备的SFAA传递体呈球形或椭球形,光滑且不黏连;平均粒径为184.2±2.7 nm,分布均匀;Zeta电位为-47.4±2.3 mV,物理稳定性较高;相对透膜速率为76.09±0.34%,RSD=1.00%,n=3,透过速率较高;MAT和OMT的包封率分别为80.43±0.98%和74.70±1.08%,包封效果较好;SFAA传递体凝胶剂的基质处方最佳配比为凝胶基质卡波姆质量分数为0.68%、促渗剂氮酮3.52%,保湿剂甘油3.56%,均匀透明、黏度适中、触变性好。SFAA传递体凝胶剂的Q24、Qs和Js分别是普通凝胶剂的2.22倍(P<0.01)、5.27倍(P<0.01)和1.51倍(P<0.01),说明SFAA传递体凝胶剂更具缓释效果;对大肠杆菌(E.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无乳链球菌(S.agalactiae)和停乳链球菌(S.dysgalactiae)的MIC分别为3.13 mg·mL-1、6.25 mg·mL-1、0.78 mg·mL-1和0.78 mg·mL-1,MBC分别为6.25mg·mL-1、6.25 mg·mL-1、1.56 mg·mL-1和0.78 mg·mL-1。说明SFAA传递体凝胶剂具有良好的透皮吸收效果,对上述4种病原菌均有较强的抑/杀菌作用。该制剂在4℃或常温25℃下可稳定存放180 d,而在高温40℃条件下包封率随之下降较快,180 d下降了29.85个百分比。结果说明此制剂在低温4℃或常温25℃条件下稳定性较高,可存放180 d。皮肤刺激性试验结果表明,高剂量组皮肤刺激程度平均积分值为0.375<0.4,其他组别平均反应值均为0,说明SFAA传递体凝胶剂低、中、高剂量组对完整皮肤或者破损皮肤均无刺激性;过敏性试验结果表明SFAA传递体凝胶剂致敏率为0;皮肤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各组实验动物均未出现任何异常反应和死亡,SFAA传递体凝胶剂对大鼠的正常生长无明显影响(p>0.05)。以上结果说明SFAA传递体凝胶剂无刺激性、无过敏性,且无毒性,外用安全。针对隐性乳房炎,SFAA传递体凝胶剂对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治愈率为86.67%,有效率为100%,治愈率比万乳康对照组高20个百分点;针对临床型乳房炎,SFAA传递体凝胶剂对临床型乳房炎的治愈率为73.33%,有效率为93.33%,治愈率比青链霉素对照组高6.66个百分点。SFAA传递体质量控制标准:外观性状应为球形或椭球形,光滑且不黏连;平均粒径应为180190 nm;Zeta电位应为-42-50 mV;包封率应为72%77%;SFAA传递体凝胶剂质量标准:外观性状应为白色、半透明,均匀细腻、稍粘稠的胶体制剂;pH值应为6.07.0;黏度应为4546 Pa·s;微生物限度:细菌数每1 g≤100 cfu,霉菌(Mold)和酵母菌(Yeast)每1 g≤100cfu,S.aureus和铜绿假单胞菌(P.Aeruginosa)每1 g不得检出。

王玥月,杨建宏,戴贵东,李江英,张亚军[6](2013)在《同时包载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传递体制备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制同时包载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传递体。方法采用薄膜分散-pH梯度载药法制备传递体,以包封率为指标,应用正交设计考察传递体的处方组成和工艺参数。结果优化的空白传递体处方组成为磷脂5%、磷脂和去氧胆酸钠的用量比为5∶1、去氧胆酸钠和胆固醇的用量比为1∶1,pH梯度载药工艺条件为药脂比1∶20、外水相pH值为8.0、孵化时间1.5 h。制得的传递体中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包封率分别为(62.49±2.57)%、(33.85±2.09)%(n=3),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相互之间对包封率无显着影响。结论传递体中两种药物的包封率有差异,苦参碱的包封率明显高于氧化苦参碱。

李绍林[7](2012)在《湿疹方微乳凝胶制备及其质量评价的研究》文中认为湿疹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由机体内外激发因子引起的一种迟发型变态反应,并伴随激烈瘙痒或皮肤炎症现象。西药多采用激素、抗生素或抗组胺类药物治疗该病,长期使用,毒副作用大,临床使用受限。湿疹方是治疗湿疹的临床验方,由黄连、苦参、牡丹皮及冰片等4味中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止痒、调节机体免疫的功效,该方临床以洗剂外用,疗效确切,但存在药效成分不明确,提取制备方法原始、粗简,缺乏标准,内在质量难以控制,载药量小,作用时间短,生物利用率低等缺点,同时洗剂使用和携带均不方便,影响了其临床推广应用。为了提升该方质量稳定性,增强药效成分的透皮性能,提高疗效及患者的使用依从性,在前期洗剂的研究基础上,本课题对湿症方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本文首先通过湿疹方提取、纯化工艺路线的研究,确定了湿疹方的最佳提取纯化工艺路线,优化了处方中各中药的提取、纯化工艺,通过处方前研究掌握了各纯化物的理化性质,综合应用微乳与凝胶制备技术,将湿疹方纯化物药物,制备成了复方湿疹微乳凝胶剂,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全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湿疹方提取纯化工艺路线的确定针对本制剂制备的需要,分别采用药效学方法,以小鼠接触性湿疹模型中耳肿胀抑制率为评价指标,探讨本品处方中药材分煎、合煎以及不同提取组分物对药效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单煎组与合煎组对小鼠接触性湿疹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且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别(P>0.05),提示,处方中药材可采用单独提取,所得提取纯化物加入处方量冰片制备成制剂;采用正交试验法,以小鼠接触性湿疹中耳肿胀抑制率为考察指标,考擦本品处方量黄连、苦参、牡丹皮不同提取纯化物与冰片混合后的药效,结果表明,黄连总生物碱纯化物、苦参总生物碱纯化物、丹皮酚、冰片混合物作用最好,初步确定处方各中药提取纯化工艺路线,为湿疹方各中药的提取方法和后续的处方工艺研究奠定了基础。2提取纯化工艺的优化(1)指标成分的含量测定:采用HPLC法分别对黄连总生物碱纯化物指标成分“HLJ”(盐酸小檗碱、巴马汀、黄连碱及表小檗碱总和)、苦参总生物碱纯化物指标成分“K”(苦参碱与氧化苦参碱总和)及丹皮酚进行了含量测定,建立的方法灵敏准确,简单实用,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检测手段。(2)黄连提取纯化工艺优化:以HLJ的转移率为考察指标,优选黄连提取纯化工艺。采用单因素与正交试验结合法,确定黄连提取工艺为:取黄连药材饮片,加8倍量1.5%(m/m)硫酸溶液回流提取3次,每次40分钟,HLJ提取率高达93%;提取液以酸碱置换及盐析相结合的方法,制得黄连总生物碱纯化物,总碱含量(以HLJ计)大于80%,得率7.70%,方法工艺稳定,可行。(3)苦参提取纯化工艺优化:以K的转移率为考察指标,优选苦参提取纯化工艺。采用单因素试验结合星点设计.效应面法,确定苦参提取工艺为:取苦参药材饮片,加11倍量65%的乙醇提取2次,每次65分钟,K提取率大于90%,总固物得率大于23%;提取液过732型阳离子树脂柱,制得苦参总生物碱纯化物,总碱含量(以K计)大于41%,得率4.67%,方法工艺稳定,可行。(4)牡丹皮提取纯化工艺优化: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以丹皮酚收率为考察指标,确定丹皮酚制备工艺为:取牡丹皮药材饮片,加8倍量水,浸泡2小时,共水蒸馏,收集药材5倍量馏出液;馏出液冷藏,取沉淀,制得丹皮酚,丹皮酚含量大于96%,得率1.11%,方法工艺稳定,可行。3处方前研究对黄连总生物碱纯化物、苦参总生物碱纯化物、丹皮酚制剂处方设计前的主要理化性质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HLJ微溶于水,K易溶于水,其油水分配系数均小于1,其中,K的油水分配系数大于HLJ,丹皮酚易溶于有机溶剂,油水分配系数较大;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黄连总生物碱纯化物、苦参总生物碱纯化物对光、湿、热稳定,丹皮酚易升华挥发;以黄连总生物碱指标成分HLJ以及丹皮酚为考察指标,对湿疹方的体外透皮性能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黄连总生物碱中HLJ透皮速率为6.36ug.cm-2.h-1,丹皮酚透皮速率为6.83ug.cm-2.h-1,吸收机制均符合为零级过程。以上工作为剂型的选择和制备工艺的确定提供了依据。4复方湿疹微乳凝胶制备工艺研究为提高药物的透皮性能,采用微乳作为药物载体,结合凝胶剂的特点,制备复方湿疹微乳凝胶。在复方湿疹微乳制备研究中,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筛选出微乳的油相、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水相分别为:肉豆蔻酸异丙酯(IPM)、Cremephor EL(EL)、丙三醇、去离子水;通过体外透皮试验,以药物透皮性能为考察指标,确定微乳各相的百分含量,筛选出最佳微乳处方为:IPM6.5%,EL-丙三醇(1:1)58.5%,水35%,所制得的复方湿疹微乳药物透皮效果最佳。对空白微乳理化性质进行了考察,结果显示微乳粒径分布范围10-100nm, Zeta电位为负。微乳对提取纯化物具有增溶性,对试验内的药物、温度、pH值均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以复方湿疹微乳凝胶样品的光泽性、粘稠度、均匀度、涂展性、稳定性为考察指标,筛选出凝胶基质为卡波姆940(CP-940),用量为0.5%,结果表明微乳加入凝胶基质CP-940制成微乳凝胶后,体系的电势能提高,稳定性增强。透射电镜观察呈圆球形,粒径在100nm内。验证试验显示,复方湿疹微乳凝胶制备工艺稳定、可行。5复方湿疹微乳凝胶质量评价生物学评价:通过量效关系的考察确定复方湿疹微乳凝胶的载药量为0.9%,其中黄连总生物碱纯化物含量为0.47%,其余各提取纯化物折算为原处方生药比例加入。小鼠实验性湿疹试验中,相同生药载药量的原湿疹方洗剂与复方湿疹微乳凝胶剂比较,后者较前者药效得到显着提高(P<0.01)。安全性考察试验,结果显示复方湿疹微乳凝胶制剂无不良刺激、无过敏性、无急性毒副作用,复方湿疹微乳凝胶药效强、安全性好。理化评价:对复方湿疹微乳凝胶体理化常数进行评价,分别建立了TLC定性鉴别及HPLC定量分析的方法,方法准确、稳定、简便。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微乳呈圆球形,粒径小于100nm;体外透皮试验显示,复方湿疹微乳凝胶较原湿疹方洗剂药物的透皮性能显着提升(P<0.01),其中黄连总生物碱指标成分HLJ透皮速率提高了约16倍,丹皮酚透皮速率提高了约10倍;初步稳定性试验显示,复方湿疹微乳凝胶稳定性良好。本文研制的复方湿疹微乳凝胶制剂,较原湿疹方洗剂,药物透皮性能得到显着提升,药效增强,产品药效成分明确,质量均一、稳定、可控,提高了用药的方便性、舒适性、安全性,具有良好的市场应用前景。

李津明,刘畅,辛悦,李鑫,莫长涛[8](2011)在《药物因素对电致孔-离子导入体外经皮联合促渗技术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以氧化苦参碱、苦参碱、盐酸小檗碱、氨茶碱和秋水仙碱五种生物碱以及水杨酸、水杨酸钠和水杨酰胺为模型药物,采用电致孔-离子导入并用技术进行体外经皮给药途径的试验。结果得出药物分子量的大小、油/水分配系数、药物熔点、浓度、解离性质四种药物因素和不同部位皮肤的生理因素是影响电致孔-离子导入联合促渗技术的主要因素。

刘晓谦[9](2011)在《复方苦参注射液生产过程控制技术和标准研究&利用脂质体技术降低长春瑞滨毒性的探索研究》文中提出研究1:复方苦参注射液生产过程控制技术和标准研究复方苦参注射液(FKI)由苦参、白土苓两味中药经提取、精制而成,具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散结止痛之功效,临床主要用于抗癌,缓解癌痛及出血,提高人体免疫功能等,因其疗效确切,本产品2010年的年销售额突破五亿元,并呈快速增长的趋势。为了深入开展中药大品种的技术升级和产品改造,本文以FKI为研究对象,对其关键生产工艺,如渗漉工艺、醇沉工艺及活性炭脱色工艺等进行优化和科学评价,以期为大品种改造提供一种可借鉴的、基于过程深入理解的研究模式。本文对FKI物质质量传递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充分理解工艺过程的基础上,以提高药品质量为目标,对生产工艺进行科学评价,寻找关键技术,并开展工艺优化研究。对生产中存在的生产周期长、工艺过程繁杂、炽灼残渣含量超标等问题开展针对性研究。以总生物碱(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槐定碱、氧化槐果碱)和大泽米苷含量为指标,采用正交实验设计对关键工艺(渗漉及活性炭脱色工序)进行优化,最终确定渗漉工艺为:0.8%醋酸,4倍量浸泡,2倍量渗漉,流速为5 mL.min-1·kg-1;浸泡时间时间为9 h。脱色工艺为6‰(W/V)活性炭,于60℃加热20 min。采用单因素法对影响醇沉的参数进行优化、细化研究,调整后的醇沉工艺为:经2次醇沉,醇沉浓度依次为60%,(80%→90%)。对稀配环节进行了工艺简化并探讨了其科学内涵,在保留有效成分的同时大大降低了无机盐的引入,使生产工艺更为合理、科学、经济。同时对醇沉过程中颗粒的沉降规律进行探讨,为醇沉工艺设计及工业化生产提供指导。通过吐温-80在FKI中的临界胶束浓度(CMC)的确定,结合安全性方面的考量,确定了其最低用量。鉴于不同厂家生产的吐温-80存在的可能的质量差异,为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性,对不同厂家生产的吐温-80进行了增溶效果对比研究。针对FKI质量标准低,专属性差等问题,开展了FKI质量标准的提升工作,并建立了FKI中间体质量标准。改进了生物碱含量测定方法,采用HPLC法对成品及其中间体中苦参碱、槐定碱、氧化苦参碱、氧化槐果碱的含量进行测定,以4种生物碱的总和作为总生物碱含量。同时对来源于白土苓的指标成分大泽米苷含量进行控制,并开展了注射液中总皂苷、葡萄糖以及吐温-80含量测定方法研究,同时结合指纹图谱的研究,全面提高了FKI的质量标准。此外,为了保障临床用药安全,针对其安全性指标方面研究薄弱的现状,还开展了其过敏性实验及降压物质研究,提高了上市产品的安全性,全面提高了产品质量,并纳入标准。针对FKI灭菌及储存过程中色泽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证实了5-羟甲基糠醛(5-HMF)与注射液灭菌过程色泽加深没有直接关系。结合FKI生产实际和产品自身特点,建立了成品5-HMF限量标准,并建立了更为科学、客观的色泽检查标准。对渗漉工艺过程进行了初步的过程控制研究,建立了渗漉液酸度和生物碱含量间的相关关系,为实现在线和过程质量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2:利用脂质体技术降低长春瑞滨毒性的探索研究重酒石酸长春瑞滨(NVB)为长春碱类抗肿瘤一线药物,具有广谱抗肿瘤效果,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等,疗效卓越,但是它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发疱性,致使临床上频发输注性静脉炎,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副作用和心身痛苦。本文拟采用脂质体技术,采用股动脉血管插管模型及家兔耳缘静脉病理模型,探索和评价其减轻或消除NVB刺激性的可行性。以大豆卵磷脂和胆固醇为成膜材料,采用薄膜分散-pH梯度法制备NVB脂质体。以包封率为考核指标,采用单因素结合正交设计优化处方,并采用混料均匀设计对脂质体中磷脂、胆固醇、NVB三者之间的配比进行了优化探索,确定了脂质体的处方及工艺。建立了NVB脂质体包封率测定方法,以高速冷冻离心法分离载药脂质体与游离药物,HPLC法测得所制备的脂质体包封率为85.8%。色谱条件为:Ultimate XB C18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0.05mol·L-1 KH2PO4-乙腈(60:40);检测波长:269nm,流速1 mL-min-1,柱温30℃。考察了NVB脂质体的理化性质,光学显微镜下为类圆形,电镜下为单室脂质体。粒径为270nm。经初步稳定性实验证实,NVB具有光不稳定性,应避光保存。4℃时避光放置1个月药物包封率无变化。采用透析法分别测定了NVB生理盐水溶液剂及其脂质体在pH 6.8磷酸盐缓冲溶液、pH7.4磷酸盐缓冲溶液及人血清中的释药行为,结果表明脂质体可以加快NVB的体外释放,且相比上述两种缓冲介质,NVB在血清中释放更快、更完全。比较了NVB溶液剂及脂质体在家兔体内的释放行为,结果表明脂质体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可以维持较高的血药浓度。药物动力学实验表明,两种制剂均符合双室模型,消除半衰期分别为28.152min和11643.144min, AUC分别为126.847μg·mL-1·min和24401.459μg·mL-1·min考察了脂质体给药系统在降低输注性静脉炎方面的效果,在体股动脉血管插管法及耳缘静脉病理评分法均证实脂质体给药系统可以降低输注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减轻输注性静脉炎的等级。

吕佳[10](2011)在《中药苦芪缓释片研究》文中指出1.苦参药材的质量评价研究目的:建立苦参药材质量评价方法;方法:采用薄层层析法鉴别苦参;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苦参中总生物碱含量;采用HPLC测定苦参药材中指标性成分含量;结果:采用薄层层析法鉴别苦参专属性良好;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苦参中总生物碱含量,以苦参碱为对照品对总生物碱进行定量分析,表明苦参总生物碱在0~425.6 ?g范围内与吸光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2%,RSD为1.70% (n=6)。测得了八种不同产地或商品地的苦参药材中苦参生物碱部位中总生物碱含量;槐果碱进样量在0.1144~0.5720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苦参碱进样量在0.2080~1.0400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氧化槐果碱进样量在0.1836~0.9180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槐定碱进样量在0.2088~1.044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氧化苦参碱进样量在0.2456~1.228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槐果碱、苦参碱、氧化槐果碱、槐定碱、氧化苦参碱回收率及其RSD分别为101.6%、1.93,98.29%、1.87,103.85、1.79,99.87%、2.01,102.7%、2.19(n=6)。结论:含量测定结果表明,该方法准确、可靠、稳定性好,可作为苦参药材质量评价方法。2.黄芪药材的质量评价研究目的:建立黄芪药材质量评价方法;方法:采用薄层层析法鉴别黄芪;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黄芪中总皂苷含量;采用HPLC测定黄芪药材中黄芪甲苷的含量,色谱柱:迪马ODS柱(5μm,200 mm×4.6 mm);柱温室温;流动相:乙腈-水(30:70);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03 nm;结果:采用薄层层析法可鉴别出黄芪;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黄芪中总皂苷含量,黄芪甲苷在0.0275~0.275m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方法平均回收率为99.9%,RSD为1.49%;HPLC测定黄芪药材中黄芪甲苷的含量,黄芪甲苷在1.1~11.0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98。结论:建立了黄芪药材质量评价方法,简便快捷,专属性良好,可用于黄芪药材的质量控制。3.苦参碱的提取纯化工艺研究目的:优选苦参碱的提取纯化工艺;方法:选取加醇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为考察因素,以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总提取量为指标,采用正交设计试验法优选苦参药材的提取工艺;以苦参碱、氧化苦参碱的吸附量为考察指标筛选树脂,并系统研究阳离子交换树脂分离纯化苦参生物碱的吸附和洗脱工艺参数;采用溶媒萃取重结晶法精制苦参碱。结果:确定苦参药材的提取纯化工艺为:苦参药材用60%乙醇回流提取3次,加醇量分别为12、10、10倍,每次提取时间2 h。滤过,合并滤液,回收乙醇,浓缩至苦参药材含量为1 g·mL-1的溶液,盐酸调pH=2后,离心15 min(4000 r·min-1),取上清液,作为样品液。取样品液通过装有732型阳离子交换树脂的色谱柱(径高比1:10),上柱流速为2BV·h-1,样品液上柱量3BV,流出液重复上柱一次,重复上样一次。用6 BV纯化水洗涤,洗脱流速2BV·h-1,水洗液弃去。以氨性乙醇(含20%氨水的80%乙醇溶液)洗脱,流速2 BV·h-1,洗脱3 BV,收集洗脱液。减压回收乙醇,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33-1.35(40oC测定)的清膏,干燥,即得苦参总生物碱提取物;确定苦身碱的精制工艺为:取苦参总生物碱提取物100 g,加水1000 mL,加稀盐酸调pH2~3,搅拌使溶解,离心(4000 r·min-1)10 min。取上清液加乙醚充分振摇提取3次,每次500 mL,放置至分层,乙醚层弃去,水层加10%NaOH溶液调pH12-13,加乙醚充分振摇提取3次,每次2000 mL,取乙醚层回收乙醚至近干,残渣加1000 mL石油醚(30~60oC)回流提取,滤过。滤液回收石油醚至约250 mL,放置,挥散石油醚至约100 mL,析出淡黄色结晶。滤过收取结晶,再以石油醚(沸程30~60 oC)1000 mL回流提取溶解,回收石油醚至约250 mL,放置,挥散石油醚至约100 mL,析出结晶,滤过收取结晶,即得。结论:该提取纯化工艺科学合理,稳定可靠,适合于苦参碱的工业化提取纯化。4.黄芪总皂苷的提取纯化工艺研究目的:优选黄芪总皂苷的提取纯化工艺;方法:选取乙醇浓度、加醇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为考察因素,以黄芪总皂苷总提取量为指标,采用正交设计试验法优选黄芪药材的提取工艺;以黄芪总皂苷的吸附量为考察指标筛选树脂,并系统研究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黄芪总皂苷的吸附和洗脱工艺参数;结果:确定黄芪药材的提取纯化工艺为:取黄芪药材粉碎成粗粉,加60 %乙醇提取三次,60%乙醇用量为12、10、10倍,每次提取1.5小时,滤过,合并提取液,减压回收乙醇,药液浓缩至每1mL含有1g药材,离心15分钟(4000转/分钟),取上清液作为样品液。取样品液通过装有D101大孔吸附树脂的色谱柱(柱高和柱径比为10:1),上样流速为2BV/h,样品液上样量1BV,流出液重复上样一次。先以2BV纯化水洗涤,洗涤流速2BV/h,纯化水洗液弃去。再以70%乙醇洗脱,流速2BV/h,洗脱4BV,收集洗脱液,减压回收乙醇,浓缩至相对密度1.33-1.35(40oC测定)的清膏,70oC减压干燥,即得。结论:该提取纯化工艺科学合理,稳定可靠,适合于黄芪总皂苷的工业化提取纯化。5.苦参碱肠吸收动力学研究目的:研究苦参碱肠吸收动力学参数,为缓释制剂的设计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灌流技术考察苦参碱在肠道的吸收特性;结果:苦参碱在大鼠各肠段吸收顺序依次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且在肠道中表观吸收系数均大于1.2×10-3 cm·min-1。结论:苦参碱且在肠道中易被吸收,无特定吸收部位,可以制成缓释制剂。6.苦参碱药物动力学研究目的:测定苦参碱的药物动力学参数;方法:HPLC法测定大鼠灌胃及注射给药后血药浓度及组织浓度,采用统计矩法按非隔室模型计算药物动力学参数;采用平衡透析法进行血浆蛋白率的测定;大鼠灌胃给予40mg·kg-1、20 mg·kg-1、10 mg·kg-1三个剂量苦参碱后,测定经尿、粪的累积排泄率。结果:大鼠灌胃苦参碱10, 20, 40 mg后,平均Cmax分别为0.903±0.086, 1.549±0.304,2.797±0.474μg·mL-1 ,平均Tmax分别为105±41.352, 105±16.432,95±12.247min。平均AUC0?t分别为260.603±23.802, 356.135±40.698,619.73±109.395 mg?L-1?min,平均AUC0?∞分别为319.708±31.64, 531.737±78.999,671.229±119.348 mg?L-1?min。平均t1/2分别为178.828±19.095, 293.543±57.266, 109.189±2.978min。大鼠灌胃给药苦参碱10、20和40 mg·kg-1,平均绝对生物利用度为64.7%。苦参碱在大鼠体内存在广泛分布,组织中苦参碱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肾、肝、脾、肺、心、脑、肌肉。苦参碱在大鼠血药透析袋内外平衡时间约为24h,在低、中、高4.18、2.09、1.045μg?mL-1)质量浓度下,其血浆蛋白结合率为(47.8±11.45)%,(31.3±10.83)%,(29.0±8.36)%。大鼠灌胃给予40mg·kg-1、20 mg·kg-1、10 mg·kg-1三个剂量苦参碱后,0~48h尿中苦参碱的累积排泄量占剂量平均百分比分别为37.652%、22.853%、22.383%。各剂量组在48h后基本排泄完全,主要排泄集中在0~24h。大鼠粪样中苦参碱含量极少,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故通过试验确定苦参碱在大鼠体内主要经尿液排泄。结论:得出了苦参碱的药物动力学参数,为缓释剂型的设计和指导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7.苦芪缓释片制备工艺研究目的:为延长苦参碱的作用时间,减少毒副作用,将其制成缓释片,并对该缓释片的体外释放特性进行研究。方法:利用亲水性凝胶骨架将苦参碱制成缓释片,并进行体外累积释放度测定。以单因素考察和正交设计等实验方法,进行处方工艺的筛选,得到了缓释片的最佳处方工艺。结果:其有效成分体外释放度曲线表明,该缓释片的释药曲线基本符合Higuchi方程,具有缓释片的体外溶出特征。本品每片在2小时、4小时、100小时的释放量应分别为标示量的20%~40%、40%~60%、90%以上,能够使药物持续稳定释放;结论:通过工艺重复性考察,苦芪缓释片制备工艺稳定可行。8.苦参碱和黄芪总皂苷提取物质量标准研究目的:对苦参碱、黄芪总皂苷提取物的质量标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TLC法鉴别了苦参碱、黄芪总皂苷提取物,采用HPLC法测定苦参碱的含量,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黄芪总皂苷提取物中总皂苷含量;采用HPLC法测定黄芪总皂苷提取物中黄芪甲苷的含量;结果:建立了苦参碱、黄芪总皂苷提取物的质量标准草案,经检查三批试制样品均符合规定。结论:建立的质量标准可用于苦参碱、黄芪总皂苷提取物的质量控制。9.苦芪缓释片质量标准研究目的:对苦芪缓释片的质量标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TLC法鉴别了苦参碱、黄芪总皂苷提取物,采用HPLC法测定苦参碱的含量,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黄芪总皂苷提取物中总皂苷含量;采用HPLC法测定黄芪总皂苷提取物中黄芪甲苷的含量;对缓释片中苦参碱释放度做了研究,本品每片在2小时、4小时、100小时的释放量应分别为标示量的20%~40%、40%~60%、90%以上,均应符合规定。结果:建立了苦芪缓释片质量标准草案,经检查三批试制样品均符合规定。结论:建立的苦芪缓释片质量标准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二、氧化苦参碱经皮给药的药物动力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氧化苦参碱经皮给药的药物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蒙药“四味土木香散”主要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蒙药“四味土木香散”简介
        1. 历史沿革
        2. 组方方解与加减方
        3. 现代临床应用
    二、 “四味土木香散”体内外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 体外化学成分
        2. 血清药物化学
    三、 药理学及毒理学研究进展
        1. 复方“四味土木香散”药理学研究进展
        2. 组方药材药理学及毒理学研究进展
    四、 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1. 苦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2. 土木香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五、 本实验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一章 蒙药“四味土木香散”给药样品的制备与质量控制
    1.1 仪器与试药
    1.2 “四味土木香散”给药样品的制备
    1.3 土木香内酯和异土木香内酯的含量测定
    1.4 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含量测定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四味土木香散”中土木香内酯及异土木香内酯药代动力学研究
    2.1 仪器与试药
    2.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四味土木香散”中苦参碱及氧化苦参碱药代动力学研究
    3.1 仪器与试药
    3.2 实验方法与结果
    3.3 本章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中蒙药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1. 中蒙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
    2. 中蒙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内容
    3. 中蒙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2)苦参碱的药动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药动学参数
    1.1 在人和猴体内的药动学参数
    1.2 在犬、兔、大鼠、小鼠体内的药动学参数
2 吸收
3 分布
4 代谢与排泄
5 结语

(3)氧化苦参碱的药动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氧化苦参碱的主要代谢物为苦参碱
2 药动学参数
    2.1 食蟹猴
    2.2 人体
    2.3 犬
    2.4 大鼠
    2.5 兔
3 体内过程
    3.1 吸收与分布
    3.2 代谢与排泄
4 结语

(4)苦参止痒方经皮渗透特性及其制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止痒中药经皮给药研究现状
    1 病因病机
    2 疡痒症的治疗
    3 止痒中药经皮给药现状
    4 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苦参止痒方经皮渗透特性研究
    第一节 苦参生物碱类成分经皮渗透研究
    第二节 蛇床子香豆素类成分经皮渗透研究
    第三节 地肤子皂苷类成分经皮渗透研究
    第四节 苍术内酯类成分经皮渗透研究
    第五节 薄荷酚酸类和黄酮类成分经皮渗透研究
    第六节 苦参止痒方经皮渗透研究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苦参止痒方经皮给药制剂研究
    第一节 苦参止痒方提取工艺研究
    第二节 微乳制备工艺及经皮渗透研究
    第三节 乳膏制备工艺及经皮渗透研究
    参考文献
结语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苦参碱类生物碱传递体凝胶剂的研制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文献综述
        1.1.1 奶牛乳房炎的发病机理与病原菌组成
        1.1.2 SFAA的化学成分与现代药理研究
        1.1.3 传递体的主要特性与应用进展
    1.2 课题研究背景
        1.2.1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2 制剂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动物
        2.1.2 试验仪器
        2.1.3 试验药品与试剂
        2.1.4 菌种与培养基
    2.2 试验方法
        2.2.1 SFAA传递体主药MAT和OMT含量HPLC检测方法的建立
        2.2.2 SFAA传递体的制备与优化
        2.2.3 SFAA传递体的理化性质检测及质量评价
        2.2.4 SFAA传递体凝胶剂的制备与优化
        2.2.5 SFAA传递体凝胶剂的药效学研究
        2.2.6 SFAA传递体凝胶剂的稳定性研究
        2.2.7 SFAA传递体凝胶剂的毒理学研究
        2.2.8 SFAA传递体凝胶剂对奶牛乳房炎的临床应用研究
        2.2.9 SFAA传递体及其凝胶剂的质量控制标准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3.1 SFAA传递体主药MAT和OMT含量HPLC检测方法的建立
        3.1.1 线性关系考察
        3.1.2 精密度考察
        3.1.3 稳定性考察
        3.1.4 重复性考察
        3.1.5 加样回收率
    3.2 SFAA传递体的优化工艺结果
        3.2.1 数学模型
        3.2.2 模型显着性检验
        3.2.3 最优包封工艺
    3.3 SFAA传递体的理化性质检测及质量评价
        3.3.1 外观形状
        3.3.2 粒径分布与Zeta电位测定
        3.3.3 变形性的测定
        3.3.4 包封率的测定
    3.4 SFAA传递体凝胶剂的制备与优化
        3.4.1 数学模型
        3.4.2 模型显着性检验
        3.4.3 最优制备工艺
    3.5 SFAA传递体凝胶剂的药效学试验
        3.5.1 体外释放性质试验结果
        3.5.2 经皮累积透过量及皮肤滞留量试验
        3.5.3 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试验
    3.6 SFAA传递体凝胶剂的稳定性试验
    3.7 SFAA传递体凝胶剂的毒理学试验
        3.7.1 皮肤刺激性试验结果
        3.7.2 皮肤过敏性试验结果
        3.7.3 皮肤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3.8 SFAA传递体凝胶剂对奶牛乳房炎的应用效果
        3.8.1 SFAA传递体凝胶剂对隐性乳房炎的应用效果
        3.8.2 SFAA传递体凝胶剂对临床型乳房炎的应用效果
    3.9 SFAA传递体及其凝胶剂质量控制标准的制订
        3.9.1 SFAA传递体的质量控制标准
        3.9.2 SFAA传递体凝胶剂的质量控制标准
    3.10 SFAA传递体凝胶剂说明书的修订
4 讨论
    4.1 治疗奶牛乳房炎的药物设计
        4.1.1 给药方式的优选
        4.1.2 给药剂型的优选
        4.1.3 药芯的优选
    4.2 SFAA传递体包封率检测方法的优选与建立
        4.2.1 SFAA传递体包封率检测方法的优选
        4.2.2 SFAA传递体主药MAT和OMT含量HPLC检测方法的建立
    4.3 SFAA传递体的制备与优化
        4.3.1 影响包封率的制备工艺因素
        4.3.2 影响包封率的制备溶剂因素
    4.4 SFAA传递体凝胶剂的制备与优化
    4.5 SFAA传递体凝胶剂的药效学试验
    4.6 SFAA传递体凝胶剂的稳定性试验
    4.7 SFAA传递体凝胶剂的毒理学试验
    4.8 SFAA传递体凝胶剂的临床应用效果
    4.9 SFAA传递体及其凝胶剂的质量控制标准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同时包载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传递体制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同时包载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传递体制备
        2.1.1 空白传递体的制备
        2.1.2 p H梯度法载药
    2.2 包封率测定方法的确定
        2.2.1 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测定
        2.2.1. 1 色谱条件
        2.2.1. 2 溶液的制备
        2.2.1. 3 线性范围考察
        2.2.1. 4 精密度考察
        2.2.1. 5 稳定性考察
        2.2.1. 6 重复性考察
        2.2.1. 7 回收率试验
        2.2.2 Triton X-100破坏法测定传递体中总药量
        2.2.3 离心-超滤法分离游离药物[7]
    2.3 正交设计考察影响传递体包封率的因素
        2.3.1 空白传递体处方组成优化
        2.3.2 p H梯度载药工艺参数考察
    2.4 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相互影响
3 讨论

(7)湿疹方微乳凝胶制备及其质量评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湿疹方提取纯化工艺研究
    第一节 提取纯化工艺路线的确定
        1 仪器与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药理学评价试验方案的确定
        2.1.1 动物模型的选择
        2.1.2 小鼠实验性湿疹试验
        2.2 单煎与合煎的筛选
        2.2.1 样品制备
        2.2.2 药效评价与结果
        2.3 提取纯化工艺路线的筛选
        2.3.1 黄连不同提取纯化物样品制备
        2.3.2 苦参不同提取纯化物样品制备
        2.3.3 牡丹皮不同提取纯化物样品的制备
        2.3.4 正交试验
        2.3.5 验证实验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纯化物指标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1 仪器与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HLJ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2.2 K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2.3 丹皮酚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节 提取纯化工艺的优化
        1 仪器与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黄连提取纯化工艺的优化
        2.1.1 黄连提取工艺优化
        2.1.2 黄连纯化工艺优化
        2.1.3 干燥工艺的确定
        2.1.4 纯化及干燥工艺验证试验
        2.2 苦参提取纯化工艺的优化
        2.2.1 苦参提取工艺优化
        2.2.2 苦参纯化工艺优化
        2.2.3 验证实验
        2.3 丹皮酚制备工艺的优化
        2.3.1 浸泡时间的考察
        2.3.2 蒸馏液收集倍量考察
        2.3.3 加水倍量的考察
        2.3.4 干燥工艺的考察
        2.3.5 验证工艺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复方湿疹微乳凝胶制备工艺研究
    第一节 处方前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纯化物表观溶解度的测定
        2.2 纯化物表观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2.3 纯化物稳定性考察
        2.3.1 光照试验
        2.3.2 温度影响试验
        2.3.3 湿度影响试验
        2.4 透皮性能考察
        2.4.1 体外经皮渗透实验装置
        2.4.2 鼠皮的制备
        2.4.3 试验操作方法
        2.4.4 接受液中指标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2.4.5 数据处理
        2.4.6 试验温度与磁粒搅拌转子转速的确定
        2.4.7 体外经皮渗透试验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复方湿疹微乳制备工艺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油相的初步筛选
        2.2 表面活性剂的初步筛选
        2.2.1 HLJ在各表面活性剂溶解性考察
        2.2.2 最小表面活性剂加入量(MS_(min))测定
        2.3 助表面活性剂的筛选
        2.4 正交设计优选微乳处方
        2.5 伪三元相图的绘制
        2.6 微乳各相百分含量的确定
        2.6.1 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Km值)的确定
        2.6.2 含水量确定
        2.6.3 油相百分含量确定
        2.7 微乳理化性质考察
        2.7.1 微乳对纯化物增溶性考察
        2.7.2 湿疹方纯化物对微乳粒径和Zeta电位的影响
        2.7.3 药物对微乳区域与电导率的影响
        2.7.4 温度对微乳稳定性影响
        2.7.5 酸碱度对微乳结构的影响
        2.8 微乳制备工艺验证试验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节 复方湿疹微乳凝胶制备工艺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凝胶基质的筛选
        2.1.1 复方湿疹微乳凝胶的制备
        2.1.2 样品评分
        2.2 凝胶基质用量考察
        2.3 凝胶基质对微乳的影响
        2.3.1 凝胶基质对微乳电导率变化的影响
        2.3.2 凝胶基质对微乳Zeta电位影响
        2.4 复方湿疹微乳凝胶制备工艺验证试验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复方湿疹微乳凝胶的质量评价
    第一节 生物学评价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药效学研究
        2.1.1 量效学研究
        2.1.2 复方湿疹微乳凝胶与原湿疹方洗剂药效比较
        2.2 家兔皮肤刺激性试验研究
        2.3 复方湿疹微乳凝胶皮肤过敏性试验研究
        2.3.1 致敏接触
        2.3.2 激发致敏
        2.4 复方湿疹微乳凝胶急性毒性试验研究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理化评价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性状
        2.2 复方湿疹微乳凝胶定性鉴别
        2.2.1 盐酸小檗碱TLC鉴别
        2.2.2 丹皮酚TLC鉴别
        2.3 复方湿疹微乳凝胶含量测定
        2.3.1 HLJ含量的HPLC测定
        2.3.2 丹皮酚含量的HPLC测定
        2.4 检查
        2.4.1 pH值测定
        2.4.2 粘度测定
        2.4.3 Zeta电位测定
        2.5 形态观察
        2.6 复方湿疹微乳凝胶与原湿疹方洗剂透皮性能比较
        2.7 初步稳定性试验
        2.7.1 光照试验
        2.7.2 温度影响试验
        2.7.3 加速稳定性试验
        3 讨论
        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
致谢

(8)药物因素对电致孔-离子导入体外经皮联合促渗技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1.3 实验皮肤
2 方法
    2.1 色谱条件
    2.2 标准品溶液及缓冲液的制备
    2.3 线性关系考察
    2.4 精密度试验
    2.5 稳定性试验
    2.6 药物因素对电致孔-离子导入联合促渗技术的影响
3 结果
3 结论

(9)复方苦参注射液生产过程控制技术和标准研究&利用脂质体技术降低长春瑞滨毒性的探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复方苦参注射液生产过程控制技术和标准研究
    前言
    第一章 复方苦参注射液文献研究
        1 复方苦参注射液原料药的研究概况
        2 复方苦参注射液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复方苦参注射液生产过程物质传递规律及过程控制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复方苦参注射液生产过程物质传递规律研究
        3 5-羟甲基糠醛与色泽的相关性研究
        4 小结
    第三章 复方苦参注射液生产工艺优化及过程控制初探
        1 仪器与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第四章 复方苦参注射液质量标准提高研究
        1 生物碱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2 大泽米苷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3 总皂苷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4 吐温-80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5 葡萄糖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6 中间体及成品指纹图谱研究
        7 色泽检查方法的建立
        8 5-HMF限量检查方法的建立
        9 重金属检查方法的建立
        10 砷盐检查方法的建立
        11 过敏反应检查方法的建立
        12 降压物质检查方法的建立
        13 溶血与凝聚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利用脂质体技术降低长春瑞滨毒性的探索研究
    前言
    第五章 长春瑞滨文献综述
        1 长春瑞滨的合成途径
        2 抗肿瘤机制研究
        3 临床研究
        4 药代动力学研究
        5 毒副反应
        参考文献
    第六章 重酒石酸长春瑞滨脂质体的制备及其评价方法的建立
        1 仪器与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3 小结
    第七章 重酒石酸长春瑞滨脂质体体外释药性能及体内药物动力学研究
        1 重酒石酸长春瑞滨脂质体体外释药性能研究
        2 重酒石酸长春瑞滨脂质体家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3 重酒石酸长春瑞滨脂质体家兔体内药物动力学研究
        4 小结
    第八章 重酒石酸长春瑞滨脂质体减轻输注性静脉炎初探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查新报告

(10)中药苦芪缓释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苦参碱及黄芪皂苷对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作用研究概况
    1 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原及发病机制
    2 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制
    3 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
    4.苦参碱对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作用
    5.黄芪皂苷对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作用
    6 苦参碱与黄芪皂苷在病毒性心肌炎治疗中配伍应用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一章 苦参药材的质量评价研究
    第一节 苦参药材薄层色谱鉴别研究
    第二节 苦参药材中总生物碱含量测定
    第三节 苦参药材中指标性成分的含量测定研究
第二章 黄芪药材的质量评价研究
    第一节 黄芪药材薄层色谱鉴别研究
    第二节 黄芪药材中总皂苷含量测定研究
    第三节 黄芪药材中指标性成分的含量测定研究
第三章 苦参碱的提取纯化工艺研究
    第一节 苦参药材提取工艺研究
    第二节 苦参总生物碱富集纯化工艺研究
    第三节 苦参碱的精制工艺研究
第四章 黄芪总皂苷的提取纯化工艺研究
    第一节 黄芪药材提取工艺研究
    第二节 黄芪总皂苷富集纯化工艺研究
第五章 苦参碱肠吸收动力学研究
    1.仪器与试药
    2.方法与结果
    3、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苦参碱药物动力学研究
    第一节 苦参碱在大鼠血浆中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第二节 苦参碱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
    第三节 血浆蛋白结合率测定
    第四节 苦参碱在大鼠体内排泄研究-尿粪排泄试验
第七章 苦芪缓释片制备工艺研究
    第一节 释放度测定方法的建立
    第二节 苦芪缓释片的成型工艺研究
    第三节 影响药物释放的因素考察
    第四节 药物制剂处方辅料筛选考察
    第五节 样品小量试制及释放特性考察
第八章 苦参碱和黄芪总皂苷提取物质量标准研究
    第一节 苦参碱质量标准研究
    第二节 黄芪总皂苷提取物质量标准研究
    第三节 苦参碱和黄芪总皂苷提取物质量标准草案
第九章 苦芪缓释片质量标准研究
    第一节 苦芪缓释片的质量标准研究
    第二节 苦芪缓释片的质量标准草案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氧化苦参碱经皮给药的药物动力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蒙药“四味土木香散”主要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D]. 张男.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1
  • [2]苦参碱的药动学研究进展[J]. 张明发,沈雅琴. 药物评价研究, 2020(12)
  • [3]氧化苦参碱的药动学研究进展[J]. 张明发,沈雅琴. 药物评价研究, 2020(09)
  • [4]苦参止痒方经皮渗透特性及其制剂研究[D]. 王玲.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
  • [5]苦参碱类生物碱传递体凝胶剂的研制及临床应用[D]. 徐馨. 东北农业大学, 2018(02)
  • [6]同时包载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传递体制备研究[J]. 王玥月,杨建宏,戴贵东,李江英,张亚军. 中成药, 2013(11)
  • [7]湿疹方微乳凝胶制备及其质量评价的研究[D]. 李绍林.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09)
  • [8]药物因素对电致孔-离子导入体外经皮联合促渗技术的影响[J]. 李津明,刘畅,辛悦,李鑫,莫长涛. 黑龙江医药, 2011(06)
  • [9]复方苦参注射液生产过程控制技术和标准研究&利用脂质体技术降低长春瑞滨毒性的探索研究[D]. 刘晓谦.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1(12)
  • [10]中药苦芪缓释片研究[D]. 吕佳.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1(12)

标签:;  ;  ;  ;  ;  

氧化苦参碱透皮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