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殷商萨满与祭祀音乐舞蹈的文化延续性

论殷商萨满与祭祀音乐舞蹈的文化延续性

一、论殷商巫风与祭祀乐舞的文化底蕴(论文文献综述)

王甜甜[1](2020)在《论先秦祭祀之“乐”》文中研究表明先秦祭祀之“乐”作为上古三代礼乐文化的产物,是中华礼乐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在对先秦典籍中与祭祀之“乐”相关材料进行整理的基础上,从祭祀之“乐”的渊源、内涵、类别、价值等方面对其进行系统论述。首先,理清并界定先秦祭祀之“乐”的概念。先秦时期的“祭祀”是国之大事,是国家礼仪文明的象征。祭祀在人们社会生活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乐”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源头,是原始文化艺术的综合形态。“乐”在“五礼”(吉、凶、军、宾、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乐”在政治、教化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理清祭祀之“乐”的概念的基础上,探讨祭祀之“乐”的具体对象。祭祀之“乐”包括乐歌、乐诗、乐舞、乐官、乐器等内容。充分挖掘它们的特征及其在祭祀中的作用,进而探讨它们在祭祀活动中如何展开,最后阐明“乐”在祭祀仪式进程中的独特价值。先秦时期祭祀形式复杂多样,祭祀之“乐”的类别也非常丰富。从祭祀对象来看,可将其分为“祀天神之乐”“祭地只之乐”“享宗庙之乐”,对祭祀之“乐”进行分类考察,可以深入了解祭祀之“乐”的内涵。最后探讨祭祀之“乐”的作用及其价值意义。祭祀之“乐”的作用及价值意义可以概括为“宗教功能”“政教功能”“文学功能”三个方面。实现祭祀目的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介,即需要一个载体向鬼神传达人类的需求,祭祀时所演奏之“乐”便是人类向鬼神传达需求、表达敬意以祈福消灾的重要载体。祭祀之“乐”所扮演的另一个重要角色就是教化民众。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祭祀对象以及祭祀者身份地位的不同,祭祀所用之“乐”也不尽相同,这是等级制度分明的体现。祭祀之“乐”作为诗、乐、舞一体的复合型表现艺术,对文学起源、文学文体、文学功用观的形成都产生了较大影响。通过对先秦祭祀之“乐”的探究,可以发现其与先秦礼乐文化、政治教化、文化艺术均有密切联系。通过对这些联系的分析梳理,我们可深入了解先秦文化艺术的历史风貌,为复兴中华民族礼乐文化寻找思路和方法。

蔡敏[2](2016)在《太行成汤信仰与民间赛社演剧研究》文中指出商成汤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敢于挑战“君权神授”代夏朝天下的帝王,被列入祖先、圣贤崇拜及祀典礼制、极具影响力的圣君之一。他不仅建立商王朝,还在“桑林祷雨”的传说广泛流传中,开创华夏民族传承三千余年的雩祭传统;他以宽治民、广施仁德,故历代贤君臣工频频效仿。当成汤信仰作为特定的仪式一直沿袭后世,这个独具地方特色的祭祀传统就不断被神化,受到太行地区两侧百姓普遍的尊崇和信奉,并以析城山为中心形成“商汤文化圈”;尤其在农村,农作物的丰歉需要这种对雨水神灵朴素信仰支配下的乡土民俗资源,故而许多村镇、乡里或名山崇岭之间都纷纷建庙景仰;特别是宋金以后,宋徽宗敕封的“嘉润公”、“广渊庙”,确立了成汤不可撼动的正统祭祀地位;民间大量创建的汤帝庙,亦丰富了一系列以取水求雨为主旨的形影相附的赛社演剧活动。时至如今,晋豫两省仍有不少汤庙古建筑、碑刻实物及金石资料保存下来,它们更多地承载了民间原始雩祭仪式的遗风余韵,以及北方民间神庙剧场的演变轨迹。本文将以成汤信仰为切入点,把相关的舞楼形制和赛社演剧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探寻成汤信仰及其祭祀仪式的交互影响,揭示民间戏剧的产生、发展和繁荣的内在动因,以期对具有上古巫术印迹并受宗教影响且颇有太行特色的汤王崇拜,及与此密切相关的赛社民俗和戏曲演出,做一个较为全面的研究和呈现。

臧男男[3](2015)在《《左传》所见祭祀及相关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左传》中所载祭祀内容,主要是国家层面进行的祭祀,祭祀的目的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诸方面。本文以《左传》为基本材料,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先秦传世文献,对春秋时期祭祀发展变化的特点进行探讨。第一章探讨了《左传》中天神祭祀的内容。主要包括郊祭、雩祭及日月星辰的祭祀。鲁国郊祭中的问题主要有违背常祀不卜的礼制而多次卜郊,以及不郊而望、废郊以及耕后卜郊等。这其中可能存在着多方面的原因,比如说鼷鼠曾多次损伤祭祀用牛,导致郊祭不能如期举行。另外,鲁国多次卜郊虽不符合传统礼制,但还是可以说明统治者对于郊祭是非常谨慎的。多次进行不时之雩,一方面说明春秋时期旱情的频繁,同时也说明了统治者对于农业生产的关注。日月星辰被认为对于国家的水旱灾异都有影响,特别是各国的分野星,都是祭祀的重点对象。第二章分析《左传》中地只祭祀的相关活动。主要包括社祭及山川祭祀。社祭在春秋时期国家祭祀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诸方面密切相关。诸侯国内国君卿大夫之间的政治斗争,有时为了达成妥协,会在社中祭祀盟誓,如鲁国阳虎“盟公及三桓于周社,盟国人于亳社”;鲁国发生水灾,破坏农业生产,鲁国于是“鼓、用牲于社”;军队对外征战,“帅师者,受命于庙,受脤于社”;楚国使者聘问齐国,“齐社,蒐军实,使客观之”,等等。山川是各国重要的崇拜对象,立君、战争、监盟、祛疾等也都要对其进行祭祀。第三章探讨了宗庙祭祀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国君即位、出国返国都要告祖,权力斗争中为了达到暂时的团结也会在宗庙盟誓,祖先神还会见证本国对外盟誓。战争前的授兵,战后的告捷献俘也都要在庙里举行。社会生活中诸如国君及卿大夫的婚姻大事、国家发生自然灾害等都要告祖。第四章论述《左传》中的祭祀活动反映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遵守传统祭祀制度和违反传统祭祀制度并存、民神关系上。这一时期对传统的“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三代命祀,祭不越望”的原则有时候还是遵守的,意在维护传统祭礼的等级性。但是同时也应看到,春秋时期天子的命祀权有下移的趋势、诸侯卿大夫擅自增加或改变祭祀对象和礼仪、执政大臣对国家的祭祀权进行控制。祭祀权成为大变革时代诸侯卿大夫争夺的目标,以通过祭祀来实现个人或国家的政治目标,这正反映了春秋时期是对祭祀高度重视的时代。民神关系上的变化体现为重民的思想,民是祭祀神的东道主,重民是重神的前提,此外还出现了隐晦的无神论思想。

曲家媛[4](2014)在《《周颂》与《九歌》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诗经》与《楚辞》同为先秦文学的两个亮点,在与上古祭祀的渊源中显示了许多的交叉点。近年来,以《诗经》《楚辞》为文本的祭祀研究逐渐多了起来。但是不难发现,历代关于祭祀的研究多是单一研究《诗经》或《楚辞》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而从多方面综合地将其二者进行对比的研究还是较为鲜见的。本文试图选取《周颂》与《九歌》两个部分,综合文本与史料,通过祭祀现象与祭祀文化两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浓缩出先秦时期祭祀文化的精华,总结南、北文化,周礼楚巫及现实与浪漫文学的差异,进而得出结论:先秦时期的祭祀文化是一个不可分割而看的整体,是南北文化的融合,是集四海、合众家的文化结晶。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第一章首先按时间的顺序介绍《九歌》性质的发展,重点分析韩高年师的“楚颂说”,并以此为本文立意;然后对《周颂》与《九歌》的祭祀对象和神职人员分别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其祭祀对象各有侧重,神职人员的职能范围、历史地位各有发展,并拥有了各自的特点。第二章是本章的重点,本章主要是分析《周颂》与《九歌》的祭祀过程。全章分为祀前准备和祭祀仪式两方面,通过详细地比较分析,展现《周颂》与《九歌》在祭祀过程中二者表现出的各自的特点,并总结二者在献祭心理、方式及目的的共通之处。第三章为本文难点,主要从地域、民族和文学三个角度入手,分析南北文化、周礼乐与楚巫祭、现实文学与浪漫文学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总结《周颂》与《九歌》在祭祀文化方面的特点,并说明先秦的祭祀文化是南北文化的融合,是集四海、合众家的文化结晶;

姚如好,曾玉华,许万林[5](2012)在《张骞“凿空”与西汉民族体育大发展的现代启示》文中指出分析了张骞"凿空"西域对中国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影响,总结了西汉体育大发展的成功经验,研究表明。张骞"凿空"为东西体育交流奠定了基础,开创了民族体育的新局面。作者认为,皈依艺术的学校体育、坚持文化主体性和遵循社会文化运动规律等成功经验对当代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赵本凡[6](2012)在《巫巴山地“巫盐”文化研究 ——以巫溪大宁盐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巫文化在古代是一种全球现象,中国也曾相当盛行。巫巴山地是中国巫文化的重要源泉之一,对此不仅有远古文化典籍的记臷,有远古发掘的有力证据,有历史时期的材料证明,还有不少流传至今、可以捕捉的典型案例。巫巴山地的巫文化之所以得以较早产生、迅速成长且在当时发挥重大影响,其重要原因在于盐的存在。正由于巫师阶级掌握了巫巴山地的盐业资源,他们才有了聚众建国的底气。本文的研究正是围绕着巫巴山地的“巫盐”文化进行的,其目的就是力图探讨该地区的盐与巫文化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共包括六个部分,全文围绕巫巴山地巫盐和巫文化的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文章认为巫盐对巫文化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推动了巫文化的产生、发展,并促使该地区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在论文的第一章“绪论”,简介了论文的选题意义、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与架构、研究范围及研究现状;第二章“巫文化的含义及其定位”,对巫及巫文化的概念、巫文化在中国的产生与发展、巫巴山地巫文化定位以及巫文化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等作了介绍与探讨;第三章“见载史料的巫与‘巫盐’”,分别讨论了巫咸国及巫臷国与巫盐的关系,以及古代巴族与巫盐的关系,指出三峡盐资源在古巫咸国、巫臷国和巴文化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其文化衰亡的重要诱因。第四章“巫溪大宁盐场的‘巫盐’”,分析了巫巴山地“巫盐”的分布状况,考查了巫盐的制造遗迹、巫溪的制盐历程及巫溪盐业的经济地位,并对巫盐的输出方式进行了考证;第五章“巫盐与巫文化”,着力于两者间关系的讨论,对“巫盐”一词的产生、巫盐与巫文化的关系进行了诠释,并将盐文化与当今巫溪的社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探讨了对该地区文化的打造的意义与途径。巫文化发源于上古人类的社会生产实践过程中,是他们将自然资源与人类精神需求相结合,并以之解释世界、蒙求更好社会生存状态的产物。其内容涉及上古人类生产生活中的一切相关事项和精神认知领域。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传统文化的摇篮,与我们的哲学、艺术、文学、医学乃至科学的诸多方面密切相关。本文对巫巴山地“巫盐”文化的研究,一是探讨了盐业发展在该地区巫文化产生及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二是有利于认识巫巴山地在我国巫文化起源中的重要地位,三是为利用古老的巫文化资源为当地经济文化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

张倩[7](2009)在《商代乐舞《大濩》与《桑林》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大濩》与《桑林》独特艺术魅力和研究价值引起众多历史学家、文学家乃至舞蹈学家、音乐学家的关注,他们从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商代乐舞《桑林》与《大濩》的三种关系说,即同舞异名、异舞异名、《桑林》是《大濩》组成部分。以及关于《桑林》乐舞的三种风格内容说:嬉闹交媾内容之再现、求雨古巫风之遗留、威武军事乐舞之风范。

谢竹峰[8](2009)在《《诗经》卫诗民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诗经》十五国风中,邶、鄘、卫三风内容皆系卫国之事,故统称为卫诗,又因其同处殷商王畿故地,其民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殷商文化的特点,历来学者对此已多有论述,本文就是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卫诗中的民俗现象,尽可能地探究这些民俗中所包含的文化现象,特别是殷商旧俗在卫地的绵远流长。本文结构包括五部分:第一,卫诗的形成及其民俗特点,主要探讨由邶鄘卫形成统一的卫国和周王朝对卫地的特殊治理政策,以此来分析卫诗不同于其他风诗的特点。第二,卫诗中的婚恋习俗,包括两方面:一是婚恋诗中的民俗文化,如仲春之会与桑间濮上等旧俗;二是“薄恩礼,好生分”的地域习俗导致的弃妇诗现象。第三,卫诗中的服饰习俗,通过归纳分析卫诗中出现的服饰,来探求其背后包含的殷商审美意识。第四,卫诗中的宗教习俗,主要分两点:一是万舞与宗教文化,二是占卜与建筑习俗。第五,殷商文化与卫诗民俗,包括三点:一是殷商文化的渊源,二是殷商文化在卫诗中的表现,三是“启以商政”与殷商余韵。

曾玉华,许万林,陈红军[9](2008)在《我国东夷氏族集团体育文化的流变及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以我国古代区域体育文化发展为背景,追溯了东夷历史文化区的体育文化流变及其对我国民族体育发展的影响。作者认为:东夷体育文化对我国乐舞大系的发展、武术体系的形成、田猎制度的建立、球类活动的完善、斗鸡运动的传播等具有深远的影响,是推动中国民族体育文化演进的重要力量。

李惠莉[10](2008)在《《桑林》舞功能演变考略》文中认为

二、论殷商巫风与祭祀乐舞的文化底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殷商巫风与祭祀乐舞的文化底蕴(论文提纲范文)

(1)论先秦祭祀之“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研究缘由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第一章 先秦“祭祀”与祭祀之“乐”
    第一节 先秦时期“祭祀”的发展演变及其地位
        一、祭祀的产生与发展
        二、“祭祀”在先秦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第二节 先秦时期祭祀之“乐”的发展演变及其特征
        一、祭祀之“乐”的产生与发展
        二、祭祀之“乐”的特征
第二章 祭祀之“乐”的内涵及类别
    第一节 祭祀中的“乐”
        一、祭祀中的乐官
        二、祭祀中的乐器
        三、祭祀中的乐声
        四、祭祀中的乐舞
        五、祭祀中的乐歌(诗)
    第二节 祭祀之“乐”的展开
    第三节 祭祀之“乐”的类别
        一、祀天神之“乐”
        二、祭地只之“乐”
        三、享人鬼之“乐”
第三章 祭祀之“乐”的作用及其价值意义
    第一节 祭祀之“乐”的宗教功能
        一、感通鬼神
        二、祈福消灾
    第二节 祭祀之“乐”的政教功能
        一、教化民众
        二、彰显等级
    第三节 祭祀之“乐”的文学功能
        一、对文学起源的影响
        二、对文学文体的影响
        三、对文学价值观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太行成汤信仰与民间赛社演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三、意义与创新
第一章 成汤信仰之渊源考略
    第一节 商朝的政治疆域与古史遗存
        一、商都八迁:以其遵成汤之德也
        二、四土之内:七十里为政天下者
    第二节 商汤的德政事功与恤民情怀
        一、汤王圣德
        二、辅相贤臣
        三、民众景仰
    第三节 桑林祷雨的相关传说及考证
        一、民间传说
        二、史料考证
第二章 成汤信仰与太行雩祭传统的形成
    第一节 帝王崇拜到祈雨传统的演变
        一、慎终追远
        二、雨神演变
    第二节 成汤信仰形成的地理环境
        一、与天为党
        二、靠天吃饭
    第三节 成汤信仰形成的人文环境
        一、皇帝敕封:权威性
        二、地方效仿:纪念性与宗教性
        三、民间拜祭:功利性
第三章 汤帝庙的普遍建立与地域流布
    第一节 太行汤王庙的现存情况概述
    第二节 汤王崇拜文化圈的传播特色
第四章 成汤祭赛与民间礼乐
    第一节 汤祀与上古巫觋之关系
        一、祭雨卜辞:敬天思想与自然崇拜
        二、汤乐大濩:祭祀乐舞与帝王崇拜
        三、身为牺牲:人祭仪式与巫觋文化
    第二节 汤祀与雩祭礼乐的发展和规范
        一、先秦两汉时期
        二、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
        三、宋元明清时期
第五章 成汤祭赛与地方社会
    第一节 太行雩祭传统的民间化进程
        一、蜡祭与汤祀:相互依附
        二、社祀与汤祀:合而为一
    第二节 祭祀与崇拜:民间村社的经济运作模式
        一、商号与汤庙筹资
        二、世家大族与剧场建设
        三、维首发起请会、摇会及水官会、火神会
    第三节 宗教信仰影响下的成汤祭赛
第六章 宋金元汤帝庙剧场的建立及其定型
    第一节 宋代汤庙“舞楼”碑刻的发现与宋代舞楼的创立
        一、在汤王庙发现的第一通宋建“舞楼”碑
        二、宋代舞楼、舞宇的横向考察
    第二节 金代汤庙舞楼的实物遗存及其建筑形制
        一、汤王庙金代舞楼的实物考察
        二、金代汤庙舞楼的建筑特征及其创造性探索
        三、元代汤庙舞楼定型与元代剧场的成熟
第七章 明清时期汤庙剧场的延展及其多样化探索
    第一节 明代汤帝庙剧场:继承与延展
    第二节 清代汤帝庙剧场之一:单层舞楼
    第三节 清代汤帝庙剧场之二:山门舞楼
    第四节 看楼:清代汤庙剧场的标准化配置
第八章 汤帝庙剧场的建筑装饰
    第一节 彩绘艺术
    第二节 雕刻艺术
    第三节 剧场楹联
第九章 汤帝庙演艺:庆典与狂欢
    第一节 祈雨仪式中的祭祀音乐
    第二节 舞台题记中的戏班与剧目单
    第三节 迎神赛社与当代演出遗绪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太行汤王庙情况一览表
附录B 太行汤王庙碑刻官员名录
附录C 太行汤王庙碑刻辑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3)《左传》所见祭祀及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天神祭祀
    1.1 郊祭
        1.1.1 牲成而卜郊
        1.1.2 不郊而望
        1.1.3 牺牲损伤而废郊
        1.1.4 既耕而卜郊
    1.2 雩祭
    1.3 祭星辰
第2章 地只祭祀
    2.1 社祀
        2.1.1 社祀与军政
        2.1.2 社祀与自然灾害
    2.2 祭山川
        2.2.1 山川祭祀与国家政治
        2.2.2 山川祭祀与自然灾害
    2.3 祭河流
        2.3.1 祭河与盟誓
        2.3.2 祭河与战争
第3章 祖先祭祀
    3.1 常规祭祀
        3.1.1 禘祭
        3.1.2 尝祭
        3.1.3 烝祭
        3.1.4 告朔
    3.2 临事祭告
        3.2.1 政治活动祭告祖先
        3.2.2 军事活动祭告祖先
        3.2.3 婚姻灾变祭告祖先
第4章 《左传》祭祀所反映的几个问题
    4.1 春秋时期对传统祭祀制度的继承
        4.1.1 坚持“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祭祀原则
        4.1.2 坚持“三代命祀,祭不越望”的原则
        4.1.3 坚持祭祀礼仪规格的等级性
    4.2 春秋时期祭祀制度的变化
        4.2.1 祭祀有时成为政治军事斗争的一种手段
        4.2.2 诸侯兼并导致祭祀权的转移
        4.2.3 诸侯国擅自改变或增加祭祀对象
        4.2.4 执政大臣对国家祭祀权的掌控
    4.3 祭祀所反映的民神关系
        4.3.1 “民为神主”观念的提出
        4.3.2 重神的前提在于重民
        4.3.3 反对用人做祭品
        4.3.4 无神论思想的隐晦表现
结语
附表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周颂》与《九歌》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信息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二、 文献综述
    三、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四、 研究方法
    五、 需要说明的问题
第一章 《周颂》与《九歌》的可比性
    第一节 《九歌》的性质
        一、 《九歌》性质说的发展
        二、 《九歌》楚颂说
    第二节 《周颂》与《九歌》的祭祀对象
        一、 《周颂》的祭祀对象
        二、 《九歌》的祭祀对象
    第三节 《周颂》与《九歌》神职人员
        一、 巫、祝与尸
        二、 周代的“春官宗伯”与楚国的神职制度
第二章 《周颂》与《九歌》祭祀过程的比较
    第一节 祭祀前的准备工作
        一、 占卜问吉
        (一) 择日
        (二) 卜牲
        二、 修缮宗庙、祭坛
        三、 筹备祭祀物品
        (一) 祭品
        (二) 祭祀用品
        四、 斋戒沐浴
    第二节 《周颂》与《九歌》的祭祀仪式
        一、 《周颂》中的祭祀仪式
        二、 《九歌》中的祭祀仪式
第三章 《周颂》与《九歌》祭祀文化内涵的比较
    第一节 从地域角度看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
        一、 北方的重农尚实
        二、 南楚的多元巫风
    第二节 从民族角度看西周礼乐与荆楚巫祭
        一、 保民崇德的西周礼乐
        二、 举国风靡的荆楚巫祭
    第三节 从祭歌角度看写实文学与浪漫文学
        一、 祭祀的文本记录者——祭歌
        二、 写实主义文学的代表——《周颂》
        三、 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九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巫巴山地“巫盐”文化研究 ——以巫溪大宁盐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动机与目的
        1.1.1 选题意义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方法与架构
        1.2.1 研究方法
        1.2.2 组织架构
    1.3 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外
        1.3.2 国内
2 巫文化的含义及其定位
    2.1 巫及巫文化
        2.1.1 巫的含义
        2.1.2 巫文化的含义
    2.2 巫文化在中国的产生与发展
        2.2.1 巫文化在中国的产生
        2.2.2 巫文化在中国的发展
    2.3 巫巴山地巫文化定位
        2.3.1 巫巴山地的地理范围
        2.3.2 巫巴山地巫文化概述
    2.4 巫文化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4.1 对文字学的影响
        2.4.2 对诗歌的影响
        2.4.3 对医学的影响
        2.4.4 对歌舞的影响
        2.4.5 对戏曲的影响
    2.5 巫文化核心理念的探讨
    2.6 小结
3 见载史料的巫与“巫盐”
    3.1 巫咸国与巫盐
        3.1.1 巫咸国的起源
        3.1.2 巫盐对巫咸国的影响
    3.2 巫臷国与巫盐
        3.2.1 巫臷国的起源
        3.2.2 巫盐对巫臷国的影响
    3.3 巴族与巫盐
        3.3.1 从巫的古代巴族
        3.3.2 盐对巴族的影响
    3.4 小结
4 巫溪大宁盐场的“巫盐”
    4.1 巫巴山地“巫盐”的分布
        4.1.1 巫巴山地丰富的盐资源
        4.1.2 该地区古代主要产盐地综述
    4.2 巫盐的制造
        4.2.1 巫溪制盐古迹考
        4.2.2 巫溪制盐历程
        4.2.3 巫溪盐业的经济地位
    4.3 巫盐的输出
        4.3.1 龙池及龙池分流
        4.3.2 输卤栈道
        4.3.3 运盐古道
    4.4 小结
5 巫盐与巫文化
    5.1 对“巫盐”一词的考释
        5.1.1 “巫盐”因地得名
        5.1.2 “巫盐”因巫得名
    5.2 对巫溪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打造
        5.2.1 对巫溪传统文化的保护
        5.2.2 通过盐业博物馆打造盐业文化
        5.2.3 通过展演巫文化诠释悠久历史
    5.3 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8)《诗经》卫诗民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论
    一、《诗经》卫诗民俗研究的现状
    二、《诗经》卫诗民俗研究的意义
第一章 卫诗的形成及其民俗特点
    第一节 邶鄘卫三监归一与卫诗的形成
    第二节 卫诗民俗的独特性
第二章 卫诗中的婚恋习俗
    第一节 桑间濮上与仲春之约
    第二节 “薄恩礼,好生分”与弃妇现象
第三章 卫诗中的服饰习俗
    第一节 衣饰习俗
    第二节 佩玉习俗
第四章 卫诗中的宗教习俗
    第一节 万舞与宗教文化
    第二节 占卜与建筑习俗
第五章 殷商文化与卫诗民俗
    第一节 殷商文化的渊源
    第二节 殷商文化在卫诗中的表现
    第三节 “启以商政”与殷商余韵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9)我国东夷氏族集团体育文化的流变及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东夷文化的历史背景
    1.1 体育历史文化区的概念与东夷体育文化精神
    1.2 东夷体育历史文化区的历史分期与文化流变
2 东夷文化体育因子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影响
    2.1 引领了乐舞大系的发展
    2.2 奠定了田猎文化发展的基础
    2.3 发展出球类文化“鞠”的原型
    2.4 孕育了“斗鸡”文化
    2.5 关于“龙舟竞渡”、“舞龙”等体育文化原型的线索
3 结束语

(10)《桑林》舞功能演变考略(论文提纲范文)

四、论殷商巫风与祭祀乐舞的文化底蕴(论文参考文献)

  • [1]论先秦祭祀之“乐”[D]. 王甜甜.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太行成汤信仰与民间赛社演剧研究[D]. 蔡敏. 山西师范大学, 2016(08)
  • [3]《左传》所见祭祀及相关问题研究[D]. 臧男男. 吉林大学, 2015(08)
  • [4]《周颂》与《九歌》的比较研究[D]. 曲家媛. 西北师范大学, 2014(06)
  • [5]张骞“凿空”与西汉民族体育大发展的现代启示[J]. 姚如好,曾玉华,许万林. 体育科技, 2012(03)
  • [6]巫巴山地“巫盐”文化研究 ——以巫溪大宁盐场为例[D]. 赵本凡. 重庆师范大学, 2012(12)
  • [7]商代乐舞《大濩》与《桑林》研究综述[J]. 张倩. 美与时代(下半月), 2009(06)
  • [8]《诗经》卫诗民俗研究[D]. 谢竹峰. 四川师范大学, 2009(02)
  • [9]我国东夷氏族集团体育文化的流变及影响[J]. 曾玉华,许万林,陈红军.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11)
  • [10]《桑林》舞功能演变考略[J]. 李惠莉. 史学月刊, 2008(09)

标签:;  ;  ;  ;  ;  

论殷商萨满与祭祀音乐舞蹈的文化延续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