涤棉针织纱质量控制要点

涤棉针织纱质量控制要点

一、试论涤棉针织纱质量控制的重点(论文文献综述)

汪晗琪[1](2021)在《可持续棉保暖针织卫衣面料的制备及研究》文中提出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纺织行业也需要紧跟时代步伐,为了应对如今突变的气候环境,在保证运动服装舒适性的同时提出了保暖性要求。本文利用环境友好型棉花——可持续棉,结合中空涤纶纤维制备可持续棉/中空涤混纺纱线及可持续保暖针织卫衣面料并进行性能研究。本文采用30S紧密纺和14S气流纺两种纺纱工艺,选择可持续棉纤维占比30%、40%、50%、60%、70%这5种混纺参数,得到10种可持续棉/中空涤混纺纱线;将相同混纺比的纱线组合进行织造,采用一隔一添纱衬垫组织,设计7种面纱纱长,分别为40、41、42、43、44、45、46cm/100针,得到5组可持续棉含量不同的织物。采用显微镜观察研究10种混纺纱线的纵横截面,分析混纺纱线内的纤维转移情况并对纱线的条干、毛羽、强伸性能进行测试分析。将得到的35块可持续棉保暖针织卫衣面料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测试分析其保暖、透气、透湿性能,并做出三维插值图,采用灰色关联度赋权的模糊综合评判法对织物的热湿舒适性综合性能进行评判,研究结果如下。(1)对可持续棉纤维研究结果表明:可持续棉纤维的马克隆值等级较高、短绒率较小,且可持续棉纤维的纵向转曲和横向腰圆较为明显,直径较小。(2)对可持续棉/中空涤混纺纤维的研究结果表明:1)、30S紧密纺纱线内可持续棉纤维的向外转移指数随着可持续棉含量的增加逐渐减小,中空涤纤维的向内转移指数随之逐渐增大,表层纤维以中空涤纤维居多。14S气流纺纱线内可持续棉纤维的向外转移指数随着可持续棉含量的增加逐渐增大,中空涤纤维的向内转移指数随之逐渐减小,表层纤维以可持续棉纤维居多。2)、30S紧密纺纱线的条干不匀率随可持续棉含量的增加逐渐增大,表面毛羽逐渐增多,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逐渐减小。14S气流纺纱线的表面毛羽较少,其条干不匀率随可持续棉含量的增加逐渐增大,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随之逐渐减小。14S气流纺纱线的条干、毛羽性能和断裂伸长率优于30S紧密纺,30S紧密纺纱线的断裂强力较大。(3)对可持续棉保暖针织卫衣面料的研究结果表明:1)、织物表面毛羽和织物厚度随可持续棉含量的增大逐渐增多,且织物厚度方向上的增幅逐渐减小。织物正面线圈高度和织物厚度随面纱纱长的增大逐渐增大,且织物厚度方向上的增幅逐渐增大,反面线圈无明显变化。2)、织物的热阻和克罗值随着可持续棉含量的增加呈现出“W”型变化,随面纱纱长的改变产生幅度较小的上下波动,织物的热导率随着可持续棉含量的变化呈现出“M”型变化,随面纱纱长的变化产生幅度较小的上下波动。织物透气性随着可持续棉含量和面纱纱长的增加逐渐下降,由可持续棉含量改变引起的透气率下降幅度较小。织物的正面透湿性随可持续棉含量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随面纱纱长的增大产生小幅度上下波动;织物的反面透湿性随着可持续棉含量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趋势,随面纱纱长的增大产生小幅度的上下波动。3)、织物的综合热湿舒适性能随着可持续棉含量的增加逐渐增大,当可持续棉含量小于60%时,织物综合热湿舒适性能提高幅度较小,当可持续棉含量大于60%时,织物综合热湿舒适性能提高幅度较大,随着面纱纱长的增大综合热舒适性能呈现出先增大后微弱下降再增大的趋势。且当可持续棉比例为70%,织造纱长为46cm/100针时所得织物的热舒适性综合评分最大,可利用此工艺设计织造可持续棉/中空涤混纺保暖针织卫衣。本课题的研究能够作为可持续棉应用的良好示范,为提倡全面应用可持续棉打下基础,利用可持续棉纤维进行生产制造,共同创建良好生态环境,并为制备热湿舒适性保暖针织卫衣提供了生产依据。

毛宁[2](2021)在《静电纺亚微米纤维/棉纤维复合纱线导湿性能及机理研究》文中指出棉纤维纺织品因其天然、柔软、亲肤的特性,非常适合用作贴身衣物和夏季轻薄服装面料,一直以来备受消费者的喜爱。但是,棉纤维在导湿性能上存在缺陷,在被汗液浸湿后,由于放湿速度特别缓慢,会变得厚重并且与皮肤产生粘连,带来很强的不适感。因而解决棉纤维吸湿不导湿的问题,使棉纤维服装面料获得良好的导湿性能,成为了伴随纺织产业发展的研究热点。静电纺亚微米纤维材料比起传统超细纤维具有更小的细度尺度,更高的比表面积,能够提供更丰富的毛细管通道,将亚微米纤维与棉纤维复合成纱能够促进其纤维集合体中水分的传递。通过调控亚微米纤维的理化性质和复合纱线的结构能够实现良好水分扩散和传递,为提高棉纤维纺织材料的导湿性能提供一个创新可行的技术方案。本文首先综述了纺织科学中热湿舒适性研究的起源与发展,并着重介绍了其中湿舒适性和湿传递的物理内涵,从基础物理学的角度,对纤维材料集合体中湿传递机理进行剖析。引入了目前用于解决计算流体力学直接高效的研究方法——数值计算,对液态水分传递过程进行模拟仿真。在深入分析静电纺亚微米纤维在湿传递中的优势和棉纤维纺织材料导湿性能增强技术的基础上,首先对亚微米纤维/棉纤维复合纱线的结构进行了设计,以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液态水在不同结构复合纱线截面中的运动过程,揭示了复合纱线湿传递性能的影响因素。随后,分别探究了“树形”复合纱线的导湿机理,“镶嵌”复合纱线的成形和导湿机理。开发了一种能够规模化制备的导湿功能型的棉纤维基复合纱线。研究内容包括:(1)基于课题组自主研发的静电纺纱线装置和产业化静电纺丝装置,分别设计并制备两种静电纺亚微米纤维/棉纤维复合纱线,即“树形”复合纱线结构和“镶嵌”复合纱线结构。基于流体力学方程,构建复合纱线截面中液态水分传递过程的物理模型,探讨了复合纱线结构特性对液态水分运动的作用机制。利用数值模拟技术,结合计算流体力学,对复合纱线中液态水分传递过程进行了模拟仿真,验证了导湿机理的正确性。结果表明,跨尺度复合纱线导湿机制的产生取决于亚微米纤维通道和棉纤维通道产生的毛细管效应,特别是在两者界面处产生的差动毛细效应。该效应的强弱与毛细管的等效半径和接触角的余弦值成正相关。静电纺亚微米纤维的引入和复合纱线的结构设计,能够改变水流的运动状态,加快液态水的转移速度,提升纱线的导湿性能。(2)为了进一步探究“树形”复合纱线的导湿机理,制备了聚丙烯腈(PAN)和聚己内酯(PCL)静电纺亚微米纤维/棉纤维复合纱线。通过配置纺丝液浓度,调控“树形”纱线中亚微米纤维直径;通过包覆不同次数,调控“树形”纱线结构的皮芯比;通过表面活性剂改性,调控“树形”纱线中亚微米纤维的润湿性。研究结果表明,相对较薄的亚微米纤维层厚度(约76μm),适中的表面润湿性能(接触角约55°),能够使“树形”复合纱线及其织物获得卓越的导湿性能(单向水分传递指数达到1034.5%)。而纤维尺度在亚微米级别的变化对“树形”复合纱线导湿性能的影响较小。经分析,“树形”复合纱线的导湿机理源自于其内部静水压力和毛细管压力的共同作用。在棉纤维层和亚微米纤维层之间的界面上存在的差动毛细压力驱动水在亚微米纤维层快速传递.(3)为了实现静电纺亚微米纤维与棉纤维更低比例的复合,更高效地发挥亚微米纤维的优势,探索了静电纺亚微米纤维与棉纤维的“镶嵌”成条、成纱技术。利用物理学和统计学方法,研究了聚丙烯腈(PAN)和聚苯乙烯(PS),两种具有不同性质的亚微米纤维在复合棉条牵伸过程中的迁移行为。使用纤维示踪的方法,确定了静电纺亚微米纤维的变速点分布,评估了亚微米纤维的嵌入对复合纱线成纱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亚微米纤维的变速点分布与15 mm示踪纤维分布接近,在纱线成形过程中主要起到填充纱体的作用。此外,PAN亚微米纤维的加入对纱线质量(包括强力、毛羽和条干)有正面的影响。最后,通过一个静态牵伸力的实验设计,定量分析了牵伸力与亚微米纤维含量之间的关系,亚微米纤维的质量分数需要控制在10%以下,以保证“镶嵌”复合纱线良好的成纱质量。(4)探究了“镶嵌”结构复合纱线的导湿机理。分别制备了“镶嵌”结构PAN和PS亚微纤维/棉纤维复合纱线。对“镶嵌”结构复合纱线中亚微米纤维的分布情况进行观测,PAN亚微米纤维于在复合纱线的成型过程中容易发生集聚现象,而PS亚微米纤维线成型过程中能够被有效分散,在纱线和织物中分布更为均匀。对复合纱线织物的导湿性能进行了评价和比较,结果表明,复合纱线织物能够产生良好的芯吸效应加快水分传递,并获得了较快的水分蒸发速率,能够有效导出水分。其中,PS亚微米纤维复合织物导湿性能提升最为显着,下表面水分含量超越了上表面,并在整个测试过程中持续降低;下表面润湿面积很大,几乎覆盖整个测试区域,单向水分传递指数为400.9%,展现出良好的液态水分管理能力。经分析,“镶嵌”结构复合纱线的导湿机理源于亚微米纤维生成的强毛细效应和大比表面积带来的蒸发效应。PS亚微米纤维疏松多孔,分布均匀,并且提供了大量的有效蒸发面积,不仅能使水分快速传导,也能加速水分的蒸发,具有导湿功能性的开发潜力。本文基于不同的静电纺丝技术,构造了不同的亚微米纤维/棉纤维复合纱线结构。通过对结构的调控、材料的优化,实现了从高比例到低比例,从低效率到高效率的复合。为提高棉纤维纺织材料的导湿性能提供了实验和理论的探索。为提高棉纤维纺织材料的导湿性能提供一个可行的技术方案,也为静电纺纤维的产业化应用进行了一次创新的尝试,对棉纺织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和实用价值。

王锦鹏[3](2020)在《纬编大圆机针织面料横档疵点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由于纱线原料使用不当以及生产管理和技术上的不足,致使某些针织企业面料质量严重下降。圆纬机织物横档疵点作为一种典型的针织面料疵点在生产中呈高发态势。横档疵点将直接影响到织物的外观,造成面料质量等级下降,甚至导致整批布报废,不仅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会严重影响公司形象甚至引发经济纠纷。针织物横档疵点又称为横条或横路,是沿着纬编针织物横向有规律或无规律的出现非设计性的一个或若干个横列或条纹的线圈较其他正常处的线圈在空间形态或色泽等方面存在差异,属于针织物横列疵点的一种。如何正确的处理和分析布面起横档的问题,减少或杜绝横档疵点的再次发生是保证企业正常生产和提高面料质量的重大课题。本文首先从圆纬机织物的生产流程入手,重点从纱线原料及织造环节对针织物横档疵点的形成原因进行了理论探究,主要包括纱线的色差、条干、捻度以及织造环节的送纱机构、编织机构、牵拉卷取机构以及设备的安装精度及工艺等对横档疵点的影响。此外,还针对实际生产中出现的部分典型横档疵点织物进行了检验分析,同时总结并归纳了圆纬机织物横档疵点常用的检验方法及分析流程。随后,分别就纱线原料和织造环节对圆纬机织物横档疵点的影响展开了相关的实践探究,纱线原料方面分别模拟了实际生产中错纱织造以及混批织造时对圆纬机织物横档疵点的影响,同时还探究了纱线的捻度对圆纬机织物横档疵点的影响;织造环节分别对起横档机台的送纱张力以及沉降片三角的同心度进行了测量及分析。结果表明:纱线的色泽差异、纱线的条干以及捻度不匀、织造环节中送纱张力的异常波动以及设备安装精度差等均会导致圆纬机织物出现不同程度的横档疵点。在以上工作基础上,使用MATLAB图像处理工具箱对圆纬机织物横档疵点图像进行了处理及分析。首先对横档疵点图像进行了灰度转换、均值滤波以及直方图均衡化等预处理操作。接着使用最大类间方差法对横档疵点图像进行阈值分割,并使用数学形态学的腐蚀和膨胀运算对分割后的疵点图像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此方法可以基本上实现圆纬机织物横档疵点的分割。随后,又对分割后的横档疵点进行了识别,并根据提取的位置信息对横档疵点进行了标记和重构。最后,还根据横档疵点的特征对其进行了评价。

李思[4](2020)在《针织面料不同印花类型水洗工艺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印花面料产品广泛受到大众喜爱。印花后水洗工艺与布料的色牢度、鲜艳度、白度、沾污程度、手感等多种理化性指标相关,因此印花水洗在整个工艺过程中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与织物最终产品质量戚戚相关。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印花种类繁多,同一印花类型同一面料同一机型进行印后水洗工艺,缸差相对容易好控制,而当车间大批量生产时,考虑计划需求以及交货日期等因素,无法满足同一类型印花面料仅放在同一车间同一机型水洗,这就要求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控制好不同机型的缸差尤为重要。本文分不同的印花类型,考察不同类型染色机(溢流染色机和气流染色机)在印花水洗过程中白底印花面料的沾污程度以及非白底印花面料印后水洗所带来的颜色差异,最终通过工艺流程的变化调整差异,达到减小缸差回修率,降低坯布报次率,提高产量的目的。主要内容如下:一、取两种经典印花类型(活性印花和分散印花)的布样参考标样并按颜色分为浅色、深色、极深色先进行化验室小样水洗流程处理,通过改变水洗过程中的多种因素(如时间、温度、次数、染料及助剂类型等),探究了其对不同印花类型面料的化验室浅色水洗工艺流程、深色水洗工艺流程以及极深色水洗的工艺流程的影响,得到不同类型清洗工艺最佳清洗工艺参数,提升了车间水洗工艺的效率,增加水洗车间的产能。二、使用两种不同类型的染色机,即传统溢流染色机和新型气流染色机对于活性染料印花水洗过程中不同色度的白底沾污程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水洗过程中使用经过优化配方的皂洗剂可以很好的改善活性染料印花中的白底沾污情况,而这一情况的改善随印花颜色的加深而更加显着;其次当采用相同水洗工艺条件下,气流型染色机由于具有较低浴比,即使在皂洗中加入同样剂量的防沾污剂,其白地深色印花的沾污情况也相较更严重。三、主要选取THEN高温气流染色机SYNER—GY150染色机(浴比1:4)和意大利巴佐尼有限公司的INNOFLOW EXL溢流染色机(浴比1:10),就不同染色机型活性染料染色后水洗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由此列出最优的水洗工艺方案。通过进行织物的缸差、匹差和色牢度三方面的分析证实,可以看到低浴比型染色机可以部分环节采用较低强度水洗。此外针对不同的白底印花织物,颜色越深的印花仍然需要采用更为苛刻的水洗条件才可以与浅色印花一样达到同样合格的水洗品质,以防止白底沾污。

惠林涛[5](2019)在《双分梳转杯纺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文中认为21世纪以来,转杯纺发展迅速,全球总的转杯纺设备平稳增长。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转杯纱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转杯纱线新品种的开发迫在眉睫。传统转杯纺技术因分梳辊对纤维原料的通用性不强导致纺制纤维性能差异较大的混纺纱时会遇到种种困难,这严重制约着转杯纺的发展。为突破传统转杯纺技术的瓶颈,国内外有关学者曾进行过双分梳转杯纺技术的探索。本文在前人有关双分梳转杯纺技术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双分梳转杯纺理论,丰富转杯纱产品种类。分别在改进后的双分梳转杯纺单头试验机和传统单分梳转杯纺单头试验机上进行多种混纺纱的纺纱实验,综合评估单、双分梳转杯纱的各项性能,验证双分梳转杯纺的技术优势。通过研究分梳辊与纱线质量之间的关系以及混纺比例和喂给方式对纤维混合效果的影响,为开发转杯纱线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具体的研究工作如下:首先,对双分梳转杯纺原理机进行设备改进,通过增加喂给罗拉轴和分梳辊传动龙带实现喂给、分梳的独立控制。分别在单、双分梳转杯纺单头试验机上纺制不同线密度、不同混纺比例的三种混纺纱,运用模糊综合评判决策的方法对纱线的各项性能进行综合评定,结果表明:双分梳转杯纺技术可有效提高混纺纱质量。同时,在分梳辊规格和转速不变的情况下,纤维条的喂给位置对纱线质量无显着性影响。其次,对作为转杯纺关键器材之一的分梳辊进行研究。通过单因子试验,分别探究分梳辊规格和转速对纱线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统转杯纺中有关分梳辊的研究理论仍然适用于双分梳转杯纺。根据纤维种类及性能,选择合适的分梳辊规格和转速,有利于提高纱线质量。在单因子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35tex涤/棉65/35转杯混纺纱较优的工艺组合,即:左分梳辊规格OK37,右分梳辊规格OK40,左分梳辊转速7000r/min,右分梳辊转速7000r/min。第三,研究混纺比例和喂给方式对纤维混合效果的影响。以涤/棉混纺纱为例,通过汉密尔顿指数和纤维环不同部分各类纤维所占比例来进行混合效果的表征。结果表明:双分梳转杯纱的外观结构与传统转杯纱类似,且不同混纺比例的涤/棉混纺纱外观结构无明显差异。纤维的内外转移程度与混纺比例有关,纤维所占比例越小,优先向内转移。同时,喂给方式对纤维的混合有影响。与传统转杯纺技术相比,双分梳转杯纺技术中纤维在转杯内的混合存在不均匀。最后,基于上文的研究进行纱线新品种的开发。双分梳转杯纺所纺涤/粘混色纱线的外观纵向呈现两种颜色相间、无序排列的状态,该外观效果与传统转杯纺所纺涤/粘混色纱线有明显差异。同时,双分梳转杯纺技术可开发纤维性能差异较大的三组分纱线。利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对37tex涤纶/棉/粘胶34/33/33的纺纱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得到最优纺纱工艺参数:转杯转速53787r/min,分梳辊转速6769r/min,设计捻系数416。在三组分纱线开发的基础上,进行涤纶/锦纶/棉/粘胶25/25/25/25四组分纱线的试纺。纱线开发结果表明:双分梳转杯纺技术可广泛应用于纤维性能差异较大的混纺纱线和各类混色纱线的开发。

潘梁,寿弘毅,章友鹤,朱建民,赵方建[6](2017)在《加快纺纱设备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文中认为分析了近几年来我国纺织工业形势变化及纺纱技术进步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浙江纺纱行业的实际情况,对纺纱技术进步与产品升级方向作了探析。在产品升级上必须避开大路产品同质化竞争,着力开发好色纺纱、花式纱,天然动植物纤维混纺纱、家纺与装饰织物用纱,差别化功能性纱线及新型纺纱,并要做精做优各种针织用纱。在技术升级下要围绕减少劳动用工与提升产品质量档次,加快对传统纺纱设备更新改造步伐,使浙江纺纱行业的产品面貌与技术装备面貌有较大改观,劳动用工处于全国先进行列,增强市场竞争力。

马磊,宋富佳,张荫楠,陈佳,赵永霞,谢晓英,李波[7](2016)在《紧扣时代主题 推动全球纺机产业创新发展——2016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圆满落幕》文中研究表明总展出面积超过17万m2参展商来自28个国家和地区近1 673家观众人数10万余人次瞰展2016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ITMA ASIA+CITME 2016)于10月21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拉开大幕。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纺联")党委书记王天凯,会长孙瑞哲,党委副书记、秘书长高勇,副会长杨纪朝、夏令敏,党委副书记

田娜娜[8](2016)在《相变材料在调温面料开发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对自己的生活要求也在不断得提高,为了满足人们的特殊生活需求,各种功能性服装应运而生。在新兴功能服装中,“调温服装”是发展较快速而且较受欢迎的一类,它是将相变材料与织物相结合开发的一种功能性服装,服装中的相变材料可以根据周围环境温度的变化发生固-液或固-固的可逆变化,在这种变化过程中不仅伴有热量的吸放,而且是自动的、无限循环的,因此具有双向调温功能。调温服装有利于保持人体的表面温度,使人体穿着舒适的同时,还能减少空调损耗,这种服装是符合我们社会“低碳环保”要求。聚乙二醇是最具代表性的固-液型相变材料中的一类,可在冷热循环过程发生相变,因此有一定的调温区间。所以本课题选择以PEG作为相变材料用来开发智能调温面料。在研究过程中,首先对单一相变材料PEG-800(试剂)、PEG-1000(试剂)、PEG-1000(药用)、PEG-1500(试剂)的相变温度和相变焓进行DSC测试研究,通过分析DSC图谱得知试剂PEG-800的相变温度为47.7℃,相变焓为194.8J/g;试剂PEG-1000的相变温度为46.3℃,相变焓为151.9J/g;药用PEG-1000的相变温度为41.7℃,相变焓为176.7J/g;试剂PEG-1500的相变温度为45.8℃,相变焓为178.95J/g。通过施罗德公式计算得到不同PEG复合时的理论最低共熔点,经大量试验,最终确定选用药用PEG-1000与试剂PEG-1500作为单一相变材料用来制备相变温度范围在3133℃的复合相变材料,药用PEG-1000与试剂PEG-1500的最佳复配比为8:2。本课题研究重点是选用2D树脂作为交联剂,对涤/棉织物的交联工艺进行研究和分析。因为增重量对织物热活性影响较大,而2D树脂会使得织物强力下降,因此以织物增重率和强降率作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对2D树脂用量、催化剂MgCl2·6H2O/柠檬酸摩尔分数比、焙烘温度、焙烘时间进行分析,通过正交试验分析,确定涤/棉织物的最佳交联工艺为:2D树脂30g/L,MgCl2·6H2O/柠檬酸(3g/L)摩尔分数比6:1,焙烘温度为140℃,焙烘时间为160s,浴比1:20。选择细度为18.4tex和14.7tex涤/棉混纺纱(65/35)为原料,在STOLL CMS530HP全自动电脑横机上编织出纬平针、1+1罗纹、罗纹半空气层、罗纹空气层、半畦编、畦编六种基本不同组织结构的针织面料。将编织出的织物采用前面研究确定的最佳交联工艺进行整理,制备出智能调温面料。对交联后的涤/棉织物的热活性、物理机械性能、热湿舒适性等进行测试。具体包括相变温度、相变焓、顶破强力、织物厚度、单位面积重量、透气性、透湿性、吸水性、保温性等。最后得出:整理后的织物能起到一定的调温作用,而且满足针织物服用性能的要求,因此适合开发具有调温功能的针织面料。图68幅,表32个,参考文献111篇

陈纪玲,李志成[9](2014)在《涤/棉混纺纱的质量控制措施》文中提出通过生产实践,从涤棉混纺比、涤纶原料选择、生产工艺等方面,分析了涤棉混纺纱质量控制需注意的措施。明确了采用合适的涤棉纱混纺比计算方法,合理选择涤纶原料,优化各工序工艺,加强生产管理等措施提高涤棉混纺纱质量。

章梦洁[10](2013)在《导电纤维功能性针织物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功能性纺织品是现代纺织技术进步的方向,也是现代纺织科学发展的标志,同时也是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的有效途径之一。随着纺织技术和高科技纤维材料的不断推出,功能性纺织品得到了迅速发展,同时功能织物的出现带动了其它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根据用途主要分为防护型、保健医用型和服用舒适型功能纺织品,广泛用于家用纺织品、运动和休闲服饰、环境与健康纺织品、装饰和产业用纺织品、国防建设和尖端科学等领域。据统计,世界功能纺织品的需求量每年超过500亿米。目前国内外对功能性纺织品的研究多以机织物作为基布,对功能性的针织物方面的研究较少,由于针织面料拥有较好的延伸性、弹性,所以具有较好的吸湿透气性、悬垂性、手感较为柔软,非常适合做功能性的服用面料。随着高新纤维的出现和现在高科技技术的应用,赋予了针织面料更多的功能性,如保暖、吸湿排汗、防静电、阻燃等功能,能更好的满足消费者对纺织品的各种服用要求。特别是在当今这个注重安全,讲求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防护型针织物的开发与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因而,开发一种具有抗静电性能同时兼有一定的阻燃性能和良好的服用性能的功能性针织物刻不容缓。论文采用涤棉混纺针织物添纱方法嵌入功能性导电纤维包缠纱,通过阻燃整理技术,及优选组织结构和改变添纱方式等方法,使针织物获得持久性抗静电性能、一定的阻燃性能和良好的服用性能。论文深入系统地研究了导电纤维功能性针织物的抗静电性能,实验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为导电纤维功能性针织物的设计与开发提供了依据。论文研究主要内容有:(1)论文选用嵌织导电纤维的方法使织物达到永久优良的抗静电性能,选用了复合型有机导电纤维作为添纱嵌入原料。针对该导电纤维强度低、抗弯刚度大,柔韧性较差,不耐洗涤等缺点,采用纱线包覆工艺形成涤棉/导电纤维包缠纱,改善了嵌入式功能性针织物的编织和服用性能。导电纤维的制备和性能研究表明,复合导电纤维的导电性主要取决于聚合物类型、导电粒子分散形式、基体形态及材料成型工艺。(2)论文系统研究了导电纤维长丝与涤棉混纺纱的包覆工艺,分析了纱线张力控制、纱线超喂率、牵伸比等工艺参数变化对导电纤维包缠纱结构和成纱模型的影响,通过对包覆工艺技术研究与改进,有效地改善了导电纤维包缠纱包覆结构和性能。(3)论文深入研究了导电纤维嵌入式抗静电针织物抗静电性能的影响因素,分析了不同织物组织结构、导电纤维不同的嵌入方式、不同导电丝排列间距的织物抗静电性能;通过正交试验方法综合分析了不同织物组织结构、导电纤维不同的嵌入方式、不同导电丝排列间距对针织物抗静电性能的关系。(4)结合针织物线圈结构NURBS曲线的数学描述,论文首次通过对在不同织物组织结构中导电纤维在织物中裸露的等效长度分析计算方法的研究,解决了不同织物组织结构中导电纤维裸露等效长度的计算,以及导电纤维裸露在织物中的等效长度对织物抗静电性能影响状况的难题,探索了导电纤维嵌入式抗静电针织物抗静电性能理论分析的方法。(5)针对涤棉混纺抗静电针织物“烛芯效应”而引起的阻燃整理难度大的难题,采用复合新型阻燃剂复配技术对涤棉混针织物进行阻燃处理。复配阻燃处理后,涤棉混纺织物的垂直燃烧损毁长度<50mm,极限氧指数均大于27.5,织物的阻燃性能得到了改进。此外,通过正交试验的方法综合分析了混纺比、织物组织结构等影响因素与涤棉混纺抗静电针织物阻燃性能之间的关联性。(6)论文通过对经阻燃处理后的导电纤维嵌入式抗静电针织物综合服用性能的测试分析,研究了该织物的透气性、悬垂性、抗起毛起球性等物理机械性能,实验分析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导电纤维嵌入式抗静电涤棉混纺针织物,实现了针织物在具有持持久性抗静电性能的同时,还具有良好的服用性能和一定的阻燃性能。

二、试论涤棉针织纱质量控制的重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涤棉针织纱质量控制的重点(论文提纲范文)

(1)可持续棉保暖针织卫衣面料的制备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发展研究现状
        1.2.1 可持续棉纤维的发展
        1.2.2 保暖材料的发展
        1.2.3 织物性能分析技术的发展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可持续棉保暖针织卫衣面料结构设计及制备
    2.1 可持续棉卫衣原材料的选取
        2.1.1 可持续棉纤维的选取
        2.1.2 中空涤纤维的选取
    2.2 可持续棉/中空涤混纺纱线的制备
        2.2.1 可持续棉/中空涤混纺纱线的设计
        2.2.2 面纱的制备
        2.2.3 地纱的制备
    2.3 可持续棉针织卫衣面料的制备
        2.3.1 可持续棉针织卫衣面料的设计
        2.3.2 可持续棉针织卫衣面料的制备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可持续棉/中空涤混纺纱线的结构及性能研究
    3.1 纱线结构测试及分析
        3.1.1 纱线纵向形态测试与分析
        3.1.2 纱线横向形态测试与分析
    3.2 纤维径向分布分析
        3.2.1 Hamilton指数计算及分析
        3.2.2 Onion指数的计算及分析
    3.3 纱线性能测试及分析
        3.3.1 纱线条干性能分析
        3.3.2 纱线毛羽性能分析
        3.3.3 纱线强力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可持续棉保暖针织卫衣面料的结构及性能研究
    4.1 可持续棉针织卫衣面料结构研究
        4.1.1 卫衣面料外观形态测试与分析
        4.1.2 卫衣面料厚度测试与分析
    4.2 可持续棉针织卫衣面料保暖性能研究
        4.2.1 卫衣面料保暖性能测试
        4.2.2 卫衣面料保暖性能分析
    4.3 可持续棉针织卫衣面料透气性能研究
        4.3.1 卫衣面料透气性能测试
        4.3.2 卫衣面料透气性能分析
    4.4 可持续棉针织卫衣面料透湿性能研究
        4.4.1 卫衣面料透湿性能测试
        4.4.2 卫衣面料透湿性能分析
    4.5 可持续棉/普通涤纶针织卫衣面料的性能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可持续棉保暖针织卫衣面料热湿舒适性综合性能分析
    5.1 卫衣面料保暖性能的主成分分析
    5.2 卫衣面料性能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5.2.1 无量纲化处理
        5.2.2 确定参考数列与比较数列
        5.2.3 计算灰色关联系数
        5.2.4 确定纱线各性能参数指标的权重
    5.3 模糊综合评判
        5.3.1 因素集和评判集的建立
        5.3.2 单因素评判矩阵的建立
        5.3.3 模糊综合评判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静电纺亚微米纤维/棉纤维复合纱线导湿性能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纺织材料的热湿舒适性能
    1.3 纺织材料湿传递性能的物理学基础
        1.3.1 纺织材料中气态水分传递的物理学基础
        1.3.2 纺织材料中液态水分传递的物理学基础
        1.3.3 纺织材料中湿传递过程的数值模拟
    1.4 棉纺织材料导湿性能的研究
        1.4.1 棉织物导湿性能研究
        1.4.2 棉纱线导湿性能研究
        1.4.3 棉纤维导湿性能研究
    1.5 静电纺丝技术在液态水分传递领域的研究现状
        1.5.1 静电纺纤维在液态水分传递领域的研究
        1.5.2 静电纺薄膜在液态水分传递领域的研究
        1.5.3 静电纺纱线在液态水分传递领域的研究
        1.5.4 静电纺纤维/棉纤维复合纱线的导湿功能性设计
    1.6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6.1 研究目标
        1.6.2 研究内容
        1.6.3 创新点
第二章 静电纺纤维/棉复合纱线结构设计及其导湿机理
    2.1 引言
    2.2 “树形”结构静电纺纤维/棉复合纱线的设计与制备
        2.2.1 “树形”结构复合纱线的设计
        2.2.2 “树形”结构复合纱线的制备
    2.3 “树形”结构静电纺纤维/棉复合纱线的导湿机理
        2.3.1 “树形”复合纱线的导湿物理模型
        2.3.2 “树形”复合纱线的导湿机理
        2.3.3 “树形”复合纱线截面中水分运动过程的数值模拟
    2.4 “镶嵌”结构静电纺纤维/棉复合纱线的设计与制备
        2.4.1 “镶嵌”结构复合纱线的设计
        2.4.2 “镶嵌”结构复合纱线的制备
    2.5 “镶嵌”结构静电纺纤维/棉复合纱线的导湿机理
        2.5.1 “镶嵌”复合纱线的导湿物理模型
        2.5.2 “镶嵌”复合纱线截面中水分的运动机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树形”结构静电纺纤维/棉复合纱线的导湿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树形”结构复合纱线的制备
        3.2.3 “树形”结构复合纱线织物的制备
        3.2.4 表面形貌和性能的分析方法
        3.2.5 液态水分传递性能的测试方法
    3.3 结果和分析
        3.3.1 静电纺纤维的直径对“树形”复合纱线液态水分传递性能的影响
        3.3.2 静电纺纤维层厚度对“树形”复合纱线液态水分传递性能的影响
        3.3.3 静电纺纤维润湿性对“树形”复合纱线液态水分传递性能的影响
        3.3.4 “树形”复合纱线液态水分传递机理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镶嵌”结构静电纺纤维/棉复合纱线的成形机理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镶嵌”结构复合纱线的制备
        4.2.3 复合条子和纱线的形貌分析
        4.2.4 复合纱线成纱质量测试
        4.2.5 复合条子的静态牵伸力测试
        4.2.6 牵伸过程中静电纺亚微米纤维变速点分布的实验设计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牵伸过程中静电纺亚微米纤维的变速点分布
        4.3.2 静电纺亚微米纤维材料性质对“镶嵌”结构复合纱线性能的影响
        4.3.3 “镶嵌”结构静电纺亚微米纤维复合纱线成形机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镶嵌”结构静电纺纤维/棉复合纱线的导湿性能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
        5.2.2 “镶嵌”结构复合纱线及其织物的制备
        5.2.3 复合纱线及其织物的形貌分析
        5.2.4 液态水分传递性能的分析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复合纱线及其织物的表面形貌
        5.3.2 复合纱线及其织物的润湿性能
        5.3.3 复合纱线及其织物的液态水分管理能力
        5.3.4 “镶嵌”结构静电纺纤维/棉纤维复合纱线水分传递机理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及获奖情况
致谢

(3)纬编大圆机针织面料横档疵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课题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针织物横档疵点概述
        1.2.2 纱线原料对横档疵点的影响
        1.2.3 织造环节对横档疵点的影响
        1.2.4 染整环节对横档疵点的影响
        1.2.5 针织物横档疵点的检验分析方法
        1.2.6 图像处理在针织物横档疵点检测中的应用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圆纬机织物横档疵点的成因分析
    2.1 纱线原料对圆纬机织物横档疵点的影响
        2.1.1 纱线色差对横档疵点的影响
        2.1.2 纱线条干对横档疵点的影响
        2.1.3 纱线捻度对横档疵点的影响
    2.2 织造环节对圆纬机织物横档疵点的影响
        2.2.1 送纱机构对横档疵点的影响
        2.2.2 编织机构对横档疵点的影响
        2.2.3 牵拉卷取机构对横档疵点的影响
        2.2.4 设备安装精度及工艺对横档疵点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圆纬机织物横档疵点的实践探究
    3.1 横档疵点检测分析方法
    3.2 横档疵点分析流程
        3.2.1 系统分析流程
        3.2.2 分析案例
    3.3 原料环节对织物横档疵点影响的实践探究
        3.3.1 不同品牌纱线混和织造对横档疵点的影响
        3.3.2 不同批次纱线混和织造对横档疵点的影响
        3.3.3 不同捻度纱线混和织造对横档疵点的影响
    3.4 织造环节对织物横档疵点影响的实践探究
        3.4.1 生产实例一
        3.4.2 生产实例二
        3.4.3 生产实例三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圆纬机织物横档疵点的图像处理与分析
    4.1 图像预处理
        4.1.1 灰度转换
        4.1.2 均值滤波
        4.1.3 直方图均衡化
    4.2 疵点分割
        4.2.1 最大类间方差法
        4.2.2 形态学处理
    4.3 特征提取
        4.3.1 横档疵点的标记及重构
        4.3.2 横档疵点的特征提取
    4.4 横档疵点的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课题总结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4)针织面料不同印花类型水洗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常见印花工艺概述
        1.2.1 活性染料印花
        1.2.2 可溶性还原染料印花
        1.2.3 分散染料印花
        1.2.4 拔染印花
    1.3 常见水洗工艺概述
    1.4 不同印花水洗工艺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4.1 活性染料印花的水洗工艺流程
        1.4.2 分散印花的水洗工艺流程
        1.4.3 拔染印花的水洗工艺流程
    1.5 不同类型染色机的水洗工艺
        1.5.1 影响水洗工艺主要因素
        1.5.2 提高水洗效果的要素
        1.5.3 气流及溢流染色机水洗形式与过程分析
    1.6 课题的提出
第二章 活性染料印花水洗工艺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织物规格
        2.2.2 染化剂与助剂
        2.2.3 实验主要仪器
        2.2.4 评价依据
        2.2.5 工艺流程
    2.3 机型对活性染料印花水洗质量的影响
        2.3.1 溢流染色机
        2.3.2 气流染色机
    2.4 浴比对活性染料印花水洗质量的影响
    2.5 不同机型对活性染料印花水洗质量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散染料印花水洗工艺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织物规格
        3.2.2 染化剂与助剂
        3.2.3 实验主要仪器
        3.2.4 评价依据
        3.2.5 工艺流程
        3.2.6 不同机型对分散染料印花水洗质量的影响
        3.2.7 pH对织物牢度的影响
    3.3 不同色度涤纶的清洗工艺的研究
        3.3.1 分散黑涤纶的清洗工艺
        3.3.2 分散深蓝涤纶的清洗工艺
        3.3.3 分散黄涤纶的清洗工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拔染染料印花水洗工艺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织物规格
        4.2.2 染化剂与助剂
        4.2.3 实验主要仪器
        4.2.4 评价依据
    4.3 不同机型对拔染染料印花水洗质量的影响
        4.3.1 溢流染色机的水洗工艺研究
        4.3.2 气流染色机水洗工艺的研究
        4.3.3 不同机型对活性染料印花水洗质量的影响
    4.4 工艺流程对拔染染料印花后水洗质量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论文的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双分梳转杯纺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双分梳转杯纺技术研究现状
        1.2.2 转杯纱开发现状
    1.3 转杯纺成纱质量控制及工艺优化
        1.3.1 转杯纺成纱质量控制
        1.3.2 转杯纺工艺优化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2 本文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双分梳转杯纺特点及其成纱性能研究
    2.1 双分梳转杯纺成纱系统
    2.2 单、双分梳转杯纱性能对比
        2.2.1 涤/棉混纺纱
        2.2.2 涤/粘混纺纱
        2.2.3 棉/大麻混纺纱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梳辊对纱线质量的影响
    3.1 分梳辊规格对纱线质量的影响
    3.2 分梳辊转速对纱线质量的影响
    3.3 正交试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3.3.1 试验因素及水平选择
        3.3.2 正交试验方案
        3.3.3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3.3.4 最佳工艺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混纺比例及喂给方式对纤维混合效果的研究
    4.1 不同混纺比例T/C混纺纱混合效果的研究
        4.1.1 实验方法与方案设计
        4.1.2 不同混纺比例T/C混纺纱的外观结构研究
        4.1.3 不同混纺比例T/C混纺纱的径向结构研究
    4.2 不同喂给方式T/C混纺纱混合效果的研究
        4.2.1 实验方法与方案设计
        4.2.2 不同喂给方式T/C混纺纱的径向结构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双分梳技术的转杯纺纱线产品开发
    5.1 纱线产品开发说明
    5.2 纱线产品开发
        5.2.1 涤纶/粘胶混色纱线的开发
        5.2.2 涤纶/棉/粘胶三组分纱线的开发
        5.2.3 涤纶/锦纶/棉/粘胶四组分纱线的开发
    5.3 涤纶/棉/粘胶三组分纱线工艺优化
        5.3.1 试验方案的设计
        5.3.2 有效回归方程的求解
        5.3.3 等高线分析
        5.3.4 最优值求解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混纺纤维条的制备
附录二 分梳辊规格对涤/粘混纺纱质量的影响
附录三 分梳辊规格对棉/大麻混纺纱质量的影响
附录四 分梳辊转速对涤/粘混纺纱质量的影响
附录五 分梳辊转速对棉/大麻混纺纱质量的影响
致谢

(6)加快纺纱设备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论文提纲范文)

1 纺织行业近几年来的形势变化
2 国内纺纱行业科技进步及发展
3“十三五”纺纱技术进步发展方向与目标
    3.1“十三五”纺纱技术四个努力方向
    3.2“十三五”技术进步几个发展目标
4 浙江省纺纱行业加快纺纱设备更新改造实现产业升级的几点建议
    4.1 着力开发好七大类特色纱线
        4.1.1 色纺纱线 (含半精纺纱线)
        4.1.2 提高花式纱线在纱线生产中的比重
        4.1.3 扩大麻、毛、蚕混纺纱线生产, 占领中高端纱线市场
        4.1.4 扩大差别化与功能性纱线的生产规模
        4.1.5 积极拓展家纺与装饰用纱线
        4.1.6 做精做优针织用纱线
        4.1.7 扩大喷气涡流纺与转杯纺纱的新型纱线生产
    4.2 加快传统纺纱设备的更新与改造
        4.2.1 淘汰纺纱落后设备, 压缩落后产能
        4.2.2 加快开清棉工序采用多种形式清梳联合机, 提高无卷化率比重
        4.2.3 提高梳棉工序设备效率与生条质量, 在做好“四锋一准”基础上, 加快采用新型梳理元件步伐
        4.2.4 并条工序在纺纱工序中担负着承上启下的重任, 有纺纱“瓶颈”之称
        4.2.5 粗纱工序是纺纱最后一道准备工序
        4.2.6 细纱工序是纺纱质量的关键工序, 也是用工最多的工序之一
        4.2.7 络筒工序既是纱线质量的最后把关工序, 也是纺纱用工较多的工序之一
5 结语

(7)紧扣时代主题 推动全球纺机产业创新发展——2016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圆满落幕(论文提纲范文)

瞰展
    展出规模再创纪录
    紧扣“智能制造”,对接下游升级需求
    海外推广成效显着
    强强联合,共赢未来
实力秀场
    Benninger(贝宁格)
    Brückner(布鲁克纳)
    长胜纺织科技发展(上海)有限公司
    常熟纺织机械厂有限公司
    Dilo(迪罗)
    Dornier(多尼尔)
    Groz-Beckert(格罗茨-贝克特)
    Itema(意达)
    Jeanologia
    济南天齐特种平带有限公司
    江苏海大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Karl Mayer(卡尔迈耶)
    Kern-Liebers(克恩-里伯斯)
    KONICA MINOLTA(柯尼卡美能达)
    Loepfe(洛菲)
    Muratec(村田)
    Oerlikon Manmade Fibers(欧瑞康化学纤维)
    Picanol(必佳乐)
    PTC集团
    Rieter(立达)
    Santex Rimar(桑德森力玛)
    Santoni(圣东尼)
    Saurer.(卓郎)
    Savio(萨维奥)
    SDL ATLAS(锡莱-亚太拉斯)
    陕西长岭纺织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SSM(丝丝姆)
    St?ubli(史陶比尔)
    Stoll(斯托尔)
    Thies(第斯)
    Trützschler(特吕茨勒)
    USTER(乌斯特)
    远信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锦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浙江泰坦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
    恒天立信工业有限公司(CHTC Fong's)
    经纬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常德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经纬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榆次分公司
    青岛宏大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天津宏大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郑州宏大新型纺机有限责任公司
强国动态
    VDMA:德国纺机专注节能降耗与智能制造
    Swissmem:瑞士参展商提供涵盖整个纺织链的产品和技术解决方案
    ACIMIT:创新与传承意大利纺机展示杰出的可持续技术
创新纺织新世纪——ITMA 2019将于2019年6月20—26日重返巴塞罗那

(8)相变材料在调温面料开发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相变材料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1.2.1 国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1.2.2 国内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1.3 智能调温面料未来发展前景
    1.4 相变材料的主要应用领域
        1.4.1 建筑材料的应用
        1.4.2 工业中的应用
        1.4.3 太阳能的应用
        1.4.4 纺织品的应用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拟解决问题
        1.6.1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6.2 本课题拟解决问题
2 相变材料的选择
    2.1 相变材料概述
        2.1.1 相变的分类及相变机理
        2.1.2 相变材料的分类及其性质
    2.2 调温纺织品的调温机理
        2.2.1 调温纺织品的相变温度
        2.2.2 调温纺织品的制冷和保温机理
    2.3 调温纺织品开发中相变材料的选用
        2.3.1 调温纺织品对相变材料需的要求
        2.3.2 聚乙二醇的概述
        2.3.3 聚乙二醇相变材料的选择
    2.4 本章小结
3 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
    3.1 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方法及特性
        3.1.1 加热共熔法及特性
        3.1.2 多孔介质法及特性
        3.1.3 溶胶凝胶法及特性
        3.1.4 微胶囊法及特性
        3.1.5 高分子聚合法及特性
        3.1.6 本课题制备复合相变材料方法的选择
    3.2 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
        3.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3.2.2 聚乙二醇相变行的表征方法及评价指标
        3.2.3 相变材料聚乙二醇的DSC实验测试
        3.2.4 单一PEG相变材料的DSC测试结果分析
    3.3 复合相变材料制备中理论最佳复配比的确定
        3.3.1 相变材料的理论溶液模型
        3.3.2 复合相变材料制备方案的确定
        3.3.3 试剂PEG-800 与试剂PEG-1000 理论复配比的计算
        3.3.4 试剂PEG-800 与试剂PEG-1500 理论复配比的计算
        3.3.5 试剂PEG-1000 与药用PEG-1000 理论复配比的计算
        3.3.6 药用PEG-1000 与试剂PEG-1500 理论复配比的计算
    3.4 复合相变材料实际相变温度的测试与分析
        3.4.1 复合相变材料实际相变温度的测试
        3.4.2 实验结果分析
    3.5 最终复合相变材料复配方案及其最佳配比的确定
        3.5.1 试剂PEG-800 与试剂PEG-1000 的复合
        3.5.2 试剂PEG-800 与试剂PEG-1500 的复合
        3.5.3 试剂PEG-1000 与药用PEG-1000 的复合
        3.5.4 药用PEG-1000 与试剂PEG-1500 的复合
    3.6 本章小结
4 智能调温面料交联沉积工艺的研究
    4.1 调温纺织品的开发方法
    4.2 交联剂的选择
        4.2.1 酰胺-甲醛类交联剂
        4.2.2 多元羧酸类交联剂
        4.2.3 乙二醛交联剂
        4.2.4 环氧化合物类交联剂
        4.2.5 本课题交联剂的最终选择
    4.3 涤/棉织物与2D树脂、PEG的反应机理
    4.4 涤/棉织物交联工艺的确定
        4.4.1 涤/棉织物实验准备
        4.4.2 涤/棉织物交联工艺的研究
        4.4.3 涤/棉织物交联反应工艺正交试验
    4.5 本章小结
5 智能调温面料的制备和研究
    5.1 智能调温面料的制备
        5.1.1 机号的选择
        5.1.2 组织结构的选择
        5.1.3 试样的前处理
        5.1.4 调温织物的制备
    5.2 智能调温面料的表征
        5.2.1 交联前后织物表面形态结构变化
        5.2.2 交联前后织物红外光谱分析
    5.3 组织结构和线密度对热活性的影响
        5.3.1 织物热活性测试
        5.3.2 不同组织结构和线密度的热活性测试结果
        5.3.3 不同组织结构和线密度热活性分析
    5.4 整理织物上交联PEG热活性参数的确定
    5.5 本章小结
6 智能调温面料性能研究
    6.1 交联反应后织物物理机械性能
        6.1.1 交联反应后织物的顶破强力
        6.1.2 交联反应后织物单位面积重量的变化
        6.1.3 交联反应后织物厚度的变化
    6.2 交联反应后织物热湿舒适性
        6.2.1 透气性
        6.2.2 透湿性
        6.2.3 吸水性
        6.2.4 保温性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清单
致谢

(9)涤/棉混纺纱的质量控制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涤棉纱混纺比
    1. 1混纺比的计算方式
    1. 2混纺比的偏差控制
2涤纶原料的选择
    2. 1涤纶规格
    2. 2涤纶纤维的质量
    2. 3涤纶纤维的生产日期
3生产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 1工艺流程
    3. 2清梳工序
    3. 3并粗工序
        3. 3. 1专件选用
        3. 3. 2并条工艺
        3. 3. 3粗纱工艺
    3. 4细纱工序
        3. 4. 1专件选用
        3. 4. 2细纱工艺
    3. 5络筒工序
    3. 6空调
    3. 7操作
    3. 8回花的使用
4结语

(10)导电纤维功能性针织物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技术现状的研究
        1.2.1 针织物抗静电处理技术
        1.2.2 抗静电织物中导电纤维的应用
        1.2.3 功能性针织物的阻燃技术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导电长丝与导电包缠纱性能分析
    2.1 导电纤维的分类与特点
        2.1.1 导电纤维的分类
        2.1.2 导电纤维的特点
    2.2 炭黑复合有机导电纤维的制备
    2.3 炭黑复合有机导电纤维的纺丝工艺
    2.4 炭黑复合有机导电纤维性能分析
        2.4.1 炭黑复合有机导电纤维导电性能分析
        2.4.2 炭黑复合有机导电纤维力学性能分析
    2.5 炭黑复合有机导电纤维织物抗静电性能分析
    2.6 导电包缠纱的性能分析
    2.7 导电包缠纱织物抗静电性能分析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导电纱包缠原理及织物织造工艺的研究
    3.1 导电包缠纱包覆工艺过程
        3.1.1 包覆工艺要求
        3.1.2 包覆工艺设备
        3.1.3 包覆工艺过程
    3.2 导电包缠纱包覆工艺原理分析
        3.2.1 包覆纱线的结构模型
        3.2.2 导电包缠纱成纱工艺分析
    3.3 关键纺纱工艺参数对成纱质量的影响
        3.3.1 张力对成纱质量的影响
        3.3.2 超喂率对成纱质量的影响
        3.3.3 捻度对成纱质量的影响
    3.4 导电包缠纱织物面料织造工艺研究
        3.4.1 抗静电针织物的设计
        3.4.2 导电包缠纱织物的上机工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抗静电针织物阻燃处理工艺的研究
    4.1 针织物阻燃处理的方法与种类
        4.1.1 阻燃改性
        4.1.2 织物的阻燃整理
    4.2 涤棉型阻燃剂的复配工艺
        4.2.1 棉、涤纶型阻燃剂
        4.2.2 涤棉型阻燃剂的复配
    4.3 阻燃处理后织物电镜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织物抗静电性能机理的研究与性能测试
    5.1 织物抗静电性能影响因素
    5.2 不同涤棉混纺比对织物抗静电性能的影响
        5.2.1 织物抗静电性能的实验方法
        5.2.2 织物抗静电性能的实验分析
    5.3 不同织物结构对织物抗静电性能的影响
        5.3.1 织物结构的数学描述
        5.3.2 织物中导电丝裸露等效长度的计算
    5.4 织物抗静电性能的实验分析
        5.4.1 实验的准备
        5.4.2 实验方案设计
        5.4.3 实验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抗静电针织物综合性能测试分析
    6.1 抗静电织物阻燃性能测试与分析
        6.1.1 测试方法与评价标准
        6.1.2 实验的准备
        6.1.3 实验方案设计
        6.1.4 实验结果分析
    6.2 抗静电针织物服用性能测试与分析
        6.2.1 织物基本结构参数
        6.2.2 织物服用性能测试与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试论涤棉针织纱质量控制的重点(论文参考文献)

  • [1]可持续棉保暖针织卫衣面料的制备及研究[D]. 汪晗琪. 浙江理工大学, 2021
  • [2]静电纺亚微米纤维/棉纤维复合纱线导湿性能及机理研究[D]. 毛宁. 东华大学, 2021(01)
  • [3]纬编大圆机针织面料横档疵点的研究[D]. 王锦鹏. 东华大学, 2020(01)
  • [4]针织面料不同印花类型水洗工艺的研究[D]. 李思.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2)
  • [5]双分梳转杯纺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D]. 惠林涛. 东华大学, 2019(01)
  • [6]加快纺纱设备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J]. 潘梁,寿弘毅,章友鹤,朱建民,赵方建. 现代纺织技术, 2017(03)
  • [7]紧扣时代主题 推动全球纺机产业创新发展——2016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圆满落幕[J]. 马磊,宋富佳,张荫楠,陈佳,赵永霞,谢晓英,李波. 纺织导报, 2016(11)
  • [8]相变材料在调温面料开发中的应用研究[D]. 田娜娜. 西安工程大学, 2016(04)
  • [9]涤/棉混纺纱的质量控制措施[J]. 陈纪玲,李志成. 上海纺织科技, 2014(02)
  • [10]导电纤维功能性针织物的性能研究[D]. 章梦洁. 浙江理工大学, 2013(S2)

标签:;  ;  ;  ;  ;  

涤棉针织纱质量控制要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