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隧道灾害应急救援作业探讨——以北宜高速雪山隧道为例

长隧道灾害应急救援作业探讨——以北宜高速雪山隧道为例

一、长隧道灾害应变及救援作业探讨——以北宜高速公路雪山隧道为例(论文文献综述)

王健[1](2017)在《基于机器学习的TBM掘进性能预测与岩体参数表征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TBM隧道常因施工过程中无法及时准确获取掌子面前方岩体参数,导致掘进参数的设置受人为因素影响大,无法匹配岩体条件,导致破岩效率低下,TBM利用率不高等后果,甚至带来滚刀、刀盘异常磨损等灾害,严重影响TBM的安全高效掘进。多年来,众多学者致力于TBM掘进参数预测,但预测方法多局限于简单的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其模型精确程度及泛化性能大多难以满足工程需求,导致TBM掘进过程中缺乏准确可用的岩体参数与掘进参数的关系模型,针对上述问题及需求,鉴于机器学习方法在揭示多特征数据集隐含规律方面具有的优势,提出了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建立数据模型,进而对岩体参数与TBM性能参数进行挖掘预测的解决思路。为此,本研究依托吉林引松工程,建立TBM掘进参数和岩体参数数据库。通过支持向量机回归算法实现了隧道岩体参数表征和TBM性能参数预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用于TBM主要掘进参数预测和岩体参数预测的机器学习方法优选。根据所建数据库内岩体参数和TBM掘进参数数据集特点,本研究初步选择了包含BP神经网络、树回归和支持向量机回归在内的六种机器学习算法的特点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分析得出:与其它机器学习算法相比,支持向量机回归算法在中、小规模数据集的挖掘预测方面表现更好,求解全局最优解的能力更强;同时,支持向量机回归算法可有效避免过拟合,具有较强的泛化能力,因此更适合应用于本研究。(2)利用TBM主要掘进参数建立并优化岩体参数预测模型并进行岩体参数预测。利用包含总推进力、刀盘扭矩和贯入度在内的六个TBM掘进参数,分别基于BP神经网络、树回归和支持向量机回归算法建立节理间距DPW、单轴抗压强度UCS、巴西抗拉强度BTS、节理方向α、脆性指数Bi、岩石硬度HS、岩石质量指标RQD等七个岩体参数的数据挖掘模型并进行挖掘预测。结果显示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的预测效果最优,对于上述六个岩体参数(不含脆性指数)预测结果与实际值趋势基本一致,其平均eMAPE值为18.58%。采取了引松供水工程四标段灰岩段及灰岩、凝灰质砂岩混合段落岩体参数,建立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进行预测,其平均eMAPE值分别为19.01%和20.83%,表明模型预测性能良好。(3)利用岩体参数建立并优化TBM主要性能参数预测模型并进行掘进参数预测。利用(2)中所述的七个岩体参数,分别基于BP神经网络、树回归和支持向量机回归算法建立掘进速度PR、推力F、扭矩T、贯入度P、贯入度指数FPI等五个TBM运行参数的数据挖掘模型并进行挖掘预测。结果显示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的预测效果最优,对于上述五个TBM掘进参数的预测结果与实际值趋势基本一致,其平均eMAPE值为21.94%。采取了引松供水工程四标段灰岩段及灰岩、凝灰质砂岩混合段落岩体参数,建立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进行预测,其平均eMAPE值分别为19.50%和19.36%,表明模型预测性能良好。(4)依托吉林引松供水工程四标段进行工程应用并检验模型泛化性能。利用上述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分别对依托工程30个试验断面的岩体参数和TBM掘进参数进行预测,预测结果与模型自身验证结果相近,其平均eMAPE值分别为20.42%和20.65%,证明了模型良好的泛化能力。

栗勇[2](2016)在《有关灭火救援中消防员死亡案例的思考》文中提出本文首先分析灭火救援中消防队员伤亡案例,然后分析了灭火救援中消防队员伤亡原因:灭火救援基础工作薄弱;灾害现场情况较为复杂,处置难度大;火情侦查不仔细,不全面,最后分析了推进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的措施;注重消防宣传教育培训;加强侦查技术现代化,启用无人机;加强消防科技研究与创新。

高进[3](2015)在《城市隧道交通疏解与可靠性协同研究》文中提出城市发展过程中,为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扩张,加强区域之间的交通联系,跨江河、跨山岭的城市隧道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城市隧道作为城市道路网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其受区域路网限制、交通组织难度大等特性影响,在城市路网中往往容易成为交通瓶颈,导致隧道交通拥堵甚至区域交通瘫痪。本文通过研究隧道交通疏解方法与路网可靠性优化之间的协同机制,共同服务于城市隧道交通管理,为隧道交通疏解提供系统解决方法,具体工作为:(1)提出了城市隧道日常状况下的交通疏解方法及突发情况下的应急预案。在充分分析城市隧道基本特性、交通特性以及事故特征的基础上,从隧道功能定位、需求预测、区域路网配套以及交通需求管理等方面阐释了隧道宏观层面上的交通疏解策略;通过交通组织、出入口设计以及合理设置监控与诱导设施等方法,从微观层面研究城市隧道交通管理措施;根据隧道突发事件下的单车道受阻、全车道受阻及全隧受阻三种情况,科学制定交通疏解预案,并根据突发事件区域影响范围,通过三级区域交通疏解措施合理组织交通流。(2)实现了城市隧道交通疏解与路网可靠性协同分析,制定出二者“分析、反馈、优化”的协同机制。为了更好评价隧道及区域路网性能,确定连通可靠度、畅通可靠度和行程时间可靠度三种评价指标,通过城市道路单元可靠度、节点可靠度以及区域路网可靠度计算,找出隧道及区域路网的薄弱环节,并研究区域路网拓扑结构及节点可靠性优化方法,通过交通疏解措施予以改善,完成二者之间协同分析。(3)以武汉东湖通道为例,完成隧道区域路网优化。通过交通疏解措施与区域路网可靠性优化的协同作用,实现隧道区域路网畅通可靠度从34.72%提高到57.29%,区域交通状态从不畅通变为基本通畅,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康晓龙,王伟,赵耀华,华高英[4](2007)在《城市地下交通隧道性能化防火设计探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对城市地下快速路的特点分析和对现有的"处方式"设计在城市地下交通隧道中应用的局限性和不合理性的总结,首先提出了在城市地下交通隧道使用性能化防火设计的构想。其次,通过对性能化防火设计基本框架的分析,指出了在进行城市地下交通隧道性能化防火设计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胡隆华[5](2006)在《隧道火灾烟气蔓延的热物理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交通业的迅速发展,世界上建成了越来越多的隧道。隧道给人们带来便利交通的同时,也给火灾防治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同时,近年来发生的几次群死群伤的隧道火灾表明,隧道火灾虽然是一种小概率事件,但其一旦得不到有效控制的话,将给我们带来灾难性的损失。统计结果表明,由于不完全燃烧所产生的有毒有害烟气是隧道火灾中导致人员死亡的最主要因素。因此,研究隧道火灾的烟气流动特性及其合理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火灾烟气流动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浮力驱动流,同时,由于隧道自身狭长结构的限制以及隧道内纵向风的作用,使得隧道内的烟气流动相比于一般建筑火灾烟气流动更为特殊。本论文首先结合隧道火灾烟气流动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性和当前所需要解决的研究问题,开展了针对性的基础研究;之后,对隧道火灾的烟气控制策略进行了针对性的现场试验测试,为隧道火灾防排烟系统的工程设计提供了技术和数据支撑。论文的具体工作包括: 在长度为96m的模拟隧道和长度分别为2700m、3200m和1024m的实际隧道内系统性地开展了一系列的大尺寸和全尺寸现场实验,测量了隧道火灾烟气温度场和不同纵向风速下隧道火灾烟气层蔓延的热物理特性,为隧道火灾研究积累了宝贵的试验数据。 建立了隧道火灾烟气层温度纵向衰减的预测模型。传统的双层区域模型无法考虑隧道火灾烟气温度沿隧道衰减的这一重要特征,本论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全尺寸实验验证,表明火灾烟气层温度沿隧道呈幂指数的衰减,并建立了衰减系数的预测模型。 采用全尺寸实验结合计算流体动力学数值模拟验证了Kurioka的最高烟气温度预测模型。隧道火灾拱顶处的最高温度对于隧道拱顶在火灾环境下的结构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Kurioka通过小尺寸的模拟实验(2003年),建立了经验的预测模型,由于开展相关的全尺寸试验难度大,该模型能否在实际全尺寸的隧道内进行应用有待进一步验证。本文通过全尺寸试验结合计算流体动力学数

李宏彻,简贤文[6](2004)在《长隧道灾害应变及救援作业探讨——以北宜高速公路雪山隧道为例》文中指出以火灾时消防抢救活动时间之程序,分就进入长隧道途径与事故救援及分工,建构火灾抢救之应变方式,并探讨各工作执行单位有效掌握隧道火灾发生前、火灾初期应变能力与持续扩大时应变能力等不同阶段之影响因素。以台湾北宜高速公路雪山隧道(长12.9km)为例,探讨其灾害应变及救援作业,供营运管理单位於各类灾害(特别是火灾)发生时,迅速反应、统一指挥及快速救援,以减少人员伤亡及灾害扩大。同时,基於长隧道火灾境况,提出隧道消防设施设计规划建议。

陈金莲[7](2002)在《中国台湾地区灾害防救体系的演进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1 问题特质台湾地区二千三百余万人口生活在三万六千平方公里的小岛上,扣除中央山脉为主轴的山区.适合人居的平地就更少了。地狭人稠,虽有生活机能方便的优点,但相对也呈现了灾害防救的特殊问题。文明高度发展,建筑高层化、交通地下化,或许解决部分拥挤的问题,但充斥了

二、长隧道灾害应变及救援作业探讨——以北宜高速公路雪山隧道为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长隧道灾害应变及救援作业探讨——以北宜高速公路雪山隧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机器学习的TBM掘进性能预测与岩体参数表征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TBM工法的优势与应用前景
        1.1.3 TBM施工面临的工程技术难题
        1.1.4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TBM掌子面前方岩体表征与参数获取
        1.2.2 TBM掘进性能参数预测
        1.2.3 国内外机器学习总体水平与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常用机器学习算法
    2.1 线性回归和局部加权线性回归
    2.2 BP神经网络
    2.3 支持向量机
        2.3.1 线性支持向量机
        2.3.2 非线性支持向量机
    2.4 树回归
    2.5 k-近邻算法
    2.6 朴素贝叶斯算法
    2.7 本章小节
第三章 基于TBM掘进参数的主要岩体参数表征
    3.1 影响TBM掘进性能的主要岩体参数分析
        3.1.1 节理间距
        3.1.2 单轴抗压强度
        3.1.3 节理方向
        3.1.4 巴西抗拉强度
        3.1.5 脆性指数
        3.1.6 硬度
        3.1.7 岩体分级
    3.2 岩体参数及TBM掘进参数获取
        3.2.1 吉林引松工程
        3.2.2 TBM掘进参数采集
        3.2.3 TBM掘进主要岩体参数获取
    3.3 基于TBM掘进参数的主要岩体参数表征方法优选
        3.3.1 数据预处理
        3.3.2 基于机器学习的TBM主要岩体参数表征
    3.4 基于机器学习的TBM前方岩体参数表征
        3.4.1 灰岩段预测结果及分析
        3.4.2 灰岩段和凝灰质砂岩段预测结果及分析
    3.5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基于岩体参数的TBM性能预测
    4.1 TBM主要性能参数分析
        4.1.1 基于破岩理及破岩效率的TBM主要性能参数分析
        4.1.2 TBM主要性能参数与主要岩体参数理论关系验证
    4.2 基于岩体参数的TBM性能预测方法优选
        4.2.1 岩体参数预测掘进速度
        4.2.2 岩体参数预测推力
        4.2.3 岩体参数预测扭矩
        4.2.4 岩体参数预测贯入度
        4.2.5 岩体参数预测贯入度指数
        4.2.6 TBM性能预测模型对比分析
    4.3 基于主要岩体参数的TBM性能预测
        4.3.1 灰岩段预测结果及分析
        4.3.2 灰岩段和凝灰质砂岩段预测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工程应用
    5.1 吉林引松供水工程四标段TBM施工段数据挖掘实践
        5.1.1 数据采集与整理
        5.1.2 岩体参数预测结果
        5.1.3 TBM性能参数预测结果
    5.2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在读期间申请的专利
在读期间获得的奖励
致谢
学位论文评两及答辩情况表

(2)有关灭火救援中消防员死亡案例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灭火救援中消防队员伤亡案例
二、灭火救援中消防队员伤亡原因分析
    (一) 灭火救援基础工作薄弱
    (二) 灾害现场情况较为复杂, 处置难度大
    (三) 火情侦查不仔细, 不全面
三、降低灭火救援中消防员死亡的措施
    (一) 推进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
    (二) 注重消防宣传教育培训
    (三) 加强侦查技术现代化, 启用无人机
    (四) 加强消防科技研究与创新

(3)城市隧道交通疏解与可靠性协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2 城市隧道及交通特性分析
    2.1 城市隧道基本特性
    2.2 城市隧道交通特性
    2.3 隧道交通事故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城市隧道交通疏解方法
    3.1 宏观城市隧道交通疏解方法
    3.2 微观城市隧道交通疏解方法
    3.3 突发情况下的交通疏解方法
    3.4 本章小结
4 城市隧道路网可靠性分析
    4.1 可靠性评价指标
    4.2 城市隧道可靠性影响因素
    4.3 城市隧道畅通可靠度分析
    4.4 城市隧道行程时间可靠度分析
    4.5 城市隧道区域路网可靠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城市隧道交通疏解与可靠性协同分析
    5.1 可靠性与交通疏解的关系
    5.2 路网可靠性实时评价与调度系统
    5.3 隧道交通疏解与可靠性优化
    5.4 隧道交通疏解与可靠性协同机制
    5.5 本章小结
6 武汉市东湖通道实例分析
    6.1 工程概况
    6.2 路网图论表示
    6.3 交通需求预测
    6.4 隧道单元及路网可靠性分析
    6.5 基于可靠性分析的交通疏解方案
    6.6 方案实施效果评价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城市地下交通隧道性能化防火设计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2 城市地下快速路特点
    2.1 车流量大
    2.2 出入口多
    2.3 埋深大坡度大
3 传统设计存在的问题
    3.1 通风、排烟系统存在多样性, 使用“处方式”设计方法难以做出合理选择
    3.2 疏散系统存在多样性, 使用“处方式”设计方法难以做出合理选择
    3.3 固定式灭火系统形式存在多样性, 使用“处方式”设计方法难以做出合理选择
4 性能化防火设计
    4.1 火灾场景的设置
    4.2 烟气及有毒气体的扩散
    4.3 人员疏散及避难
    4.4 固定式灭火系统
5 结 论

(5)隧道火灾烟气蔓延的热物理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例表格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隧道及其分类
        1.1.2 隧道火灾的严重性
        1.1.3 隧道火灾的特殊性
    1.2 研究现状
        1.2.1 小尺寸模拟实验研究
        1.2.2 数值模拟研究
        1.2.3 大尺寸及全尺寸实验研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本文的章节安排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隧道火灾烟气温度纵向衰减的理论预测模型
    2.1 引言
    2.2 前人的研究概况
    2.3 隧道火灾烟气蔓延的物理过程
    2.4 隧道火灾烟气温度纵向衰减理论模型的建立
        2.4.1 基本控制方程及求解
        2.4.2 对流传热系数
        2.4.3 辐射传热系数
        2.4.4 温度纵向衰减的理论预测模型
    本章符号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大尺寸模拟实验研究
    3.1 引言
    3.2 模拟实验隧道
        3.2.1 模拟试验隧道简介
        3.2.2 模拟实验隧道的补气-排烟系统
    3.3 测量系统介绍
        3.3.1 热电偶温度测量系统
        3.3.2 热电阻温度测量系统
        3.3.3 烟气前锋及烟气层高度的红外对射光学衰减测量系统
        3.3.4 火源功率的测量
    3.4 实验工况的设计及测量系统设置
        3.4.1 试验的火源及补气-排烟系统工况设计
        3.4.2 实验系列1的测量系统设置
        3.4.3 实验系列2的测量系统设置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全尺寸现场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全尺寸实验的测量方法
        4.2.1 火源功率的测量方法
        4.2.2 拱顶下方烟气温度纵向分布的测量方法
        4.2.3 热烟气层温度竖直分布的测量方法
        4.2.4 烟颗粒层化高度及烟气前锋的测量方法
        4.2.5 纵向风速的测量方法
    4.3 阳宗隧道全尺寸实验
        4.3.1 阳宗隧道简介
        4.3.2 火源设置
        4.3.3 温度测量系统设置
        4.3.4 烟气前锋蔓延时间及烟气层高度的测量
        4.3.5 纵向风速的测量
    4.4 大风垭口隧道全尺寸实验
        4.4.1 大风垭口隧道简介
        4.4.2 火源设置
        4.4.3 温度测量系统设置
        4.4.4 烟气前锋蔓延时间及烟气层高度的测量
        4.4.5 纵向风速的测量
    4.5 元江1#隧道全尺寸实验
        4.5.1 元江1#隧道简介
        4.5.2 火源设置
        4.5.3 温度测量系统设置
        4.5.4 烟气前锋蔓延时间及烟气层高度的测量
        4.5.5 纵向风速的测量
    4.6 全尺寸实验工况设计
第五章 烟气层温度纵向衰减模型的实验验证
    5.1 引言
    5.2 烟气层温度纵向衰减系数的理论模型预测
        5.2.1 烟气层蔓延速度
        5.2.2 烟气层厚度
        5.2.3 对流换热系数和辐射换热系数
        5.2.4 烟气层温度纵向衰减系数
    5.3 烟气层温度纵向分布的全尺寸实验结果
        5.3.1 烟气层温度的竖直分布
        5.3.2 烟气层的平均温度计算
    5.4 理论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的对比
    5.5 小结
    本章符号
    参考文献
第六章 顶棚下方最高烟气温度的预测
    6.1 引言
    6.2 前人的研究概况
    6.3 全尺寸实验的测量结果
    6.4 数值模拟研究
        6.4.1 湍流模型及数值模拟工具选取
        6.4.2 网格系统设置
        6.4.3 温度场数值模拟典型计算结果
    6.5 实验结果、模型预测结果及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
        6.5.1 实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
        6.5.2 数值模拟结果与前人模型预测结果的对比
    6.6 小结
    本章符号
    参考文献
第七章 顶棚射流温度的纵向分布特征
    7.1 引言
    7.2 顶棚射流的基本结构形态及其物理特征
    7.3 实验测量结果
        7.3.1 实验的典型测量结果
        7.3.2 顶棚射流温度的纵向衰减规律
    7.4 数值模拟研究及与实验结果的对比
        7.4.1 FDS4.0并行计算模型简介
        7.4.2 数值模拟模型设置
        7.4.3 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
    7.5 小结
    本章符号
    参考文献
第八章 烟气逆流距离及临界纵向抑制风速
    8.1 引言
    8.2 前人的研究概况
    8.3 烟气逆流距离
        8.3.1 烟气逆流距离的理论预测模型
        8.3.2 烟气逆流距离预测模型的验证及分析
    8.4 烟气逆流临界纵向抑制风速
        8.4.1 烟气逆流临界纵向抑制风速的理论预测模型
        8.4.2 烟气逆流临界纵向抑制风速的数值模拟研究
        8.4.3 本文模型与试验、模拟计算及与前人模型的比较
    8.5 小结
    本章符号
    参考文献
第九章 隧道排烟系统的优化控制与管理
    9.1 隧道通风排烟与疏散设施简介
        9.1.1 隧道内的通风排烟系统
        9.1.2 隧道内的通风排烟系统
    9.2 隧道排烟控制及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9.3 补气口位置对隧道横向排烟效果的影响
        9.3.1 补气口位置对控制烟流水平蔓延的影响
        9.3.2 补气口位置对控制烟气层沉降速率的影响
        9.3.3 不同补气口位置下的顶棚射流纵向温度分布
    9.4 排烟启动时机对隧道横向排烟效果的影响
        9.4.1 不同排烟启动时间下的烟气水平蔓延速率
        9.4.2 不同排烟启动时间下的烟气层沉降速率
        9.4.3 不同排烟启动时间下的顶棚射流纵向温度分布
    9.5 隧道火灾早期纵向排烟的优化管理
        9.5.1 较大纵向风速下隧道内火灾烟气的蔓延特征
        9.5.2 较小纵向风速下隧道内火灾烟气的蔓延特征
        9.5.3 隧道火灾早期纵向排烟的管理及人员疏散横洞的设置间距
    9.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十章 结论及展望
    11.1 全文总结及结论
    11.2 本文创新点
    11.3 研究展望
致谢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奖励
作者简介

四、长隧道灾害应变及救援作业探讨——以北宜高速公路雪山隧道为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机器学习的TBM掘进性能预测与岩体参数表征方法研究[D]. 王健. 山东大学, 2017(05)
  • [2]有关灭火救援中消防员死亡案例的思考[J]. 栗勇. 消防界(电子版), 2016(10)
  • [3]城市隧道交通疏解与可靠性协同研究[D]. 高进. 华中科技大学, 2015(06)
  • [4]城市地下交通隧道性能化防火设计探讨[J]. 康晓龙,王伟,赵耀华,华高英. 建筑科学, 2007(08)
  • [5]隧道火灾烟气蔓延的热物理特性研究[D]. 胡隆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6(04)
  • [6]长隧道灾害应变及救援作业探讨——以北宜高速公路雪山隧道为例[J]. 李宏彻,简贤文.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4(S2)
  • [7]中国台湾地区灾害防救体系的演进与展望[A]. 陈金莲. 第九届国际消防设备技术交流展览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2

标签:;  ;  

长隧道灾害应急救援作业探讨——以北宜高速雪山隧道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